金融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4-02 16: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人才培养

篇1

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是发展迅猛,从而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以服务供销系统人才需求为主导的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1313)

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在县市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因此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对于城市,基层县市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所以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吃苦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对农村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具备较强金融业务技能和会计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与农村金融业务相关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金融职业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目标确定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过程与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是一体的,因此下面两个过程合二为一进行介绍。另外,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重点详细介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公用基础课程的开发由于与其他专业相差不大,因此将一带而过。

(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在刚刚开设本专业时,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单位,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基层中小企业开展专业调研,详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群),结合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而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课程体系。待专业开设以后,还应定期(一般一年一次)开展相关的专业调研,及时了解本专业核心岗位(群)的变化情况,结合最新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素质需求,对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调整(从而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层次农村金融人才的常见岗位有四个,依次为柜员岗、信贷岗、金融会计核算岗和大堂经理岗。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拟招聘岗位多数为信贷岗、大堂经理岗,也有部分柜员岗有人才需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拟招聘岗位更多为信贷岗,也有少量金融会计核算岗的人才需求;有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招聘需求的更多的是柜员岗、金融会计核算岗;一般基层企业的金融会计核算岗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通过汇总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上述四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能力及素质,并进一步推理出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找出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流程如下:柜员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储蓄业务处理、个人贷款业务处理及中间业务处理。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能够规范办理重要凭证、印章等的出入库,能够正确使用和保管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机具等,能够具备熟练操作个人储蓄、贷款、结算、、外汇等业务能力。培养以上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有:存贷款业务相关制度、种类、操作流程、利息计算等,结算业务相关操作规程与手续处理,业务种类、基本规定与操作流程,外汇业务种类、操作流程与处理手续,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授信业务受理、授信业务调查、授信业务审查与审批、贷款合同签订与发放,贷款、授信后管理及贷款收回。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能力有:信息收集和调研分析,财务分析,授信业务受理,贷前调查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审查审批信贷业务能力,签订授信合同、发放贷款,贷后检查与风险管理。培养以上能力应掌握的知识有:授信业务基本类型,目标市场分析、信贷营销策略,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贷款环境和借款需求分析,客户财务分析、信用评级,贷款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分析,贷款合同签订与管理,贷后检查等。对应支撑课程有小额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大堂经理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服务管理、业务咨询及产品推介等三项。完成上述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维护大厅秩序并解决一般客户纠纷,能指导客户正确填写各类业务流程单,圆满完成产品营销任务及并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基本礼仪规范、大堂经理日常工作流程、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卖点分析与技巧及客户投诉处理技巧。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会计核算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存贷款业务核算、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往来业务核算及年终决算。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能够正确使用和审核各种银行业务凭证,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能够熟悉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具备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填制及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年终决算。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有:各类存款核算手续及存款账务登记方法、结计利息规定、存款利息计算和核算方法,贷款业务核算手续、利息计算与核算方法、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往来核算科目、核算原理和手续,各种结算方式的核算手续、会计科目及核算。相应支撑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农村合作金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该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或培养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上述分析已经分岗位详细介绍了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素质由于与岗位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没有进行分析,在此进行概括分析:从农村合作金融的专业特性来看,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及身心素质,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尤其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避免职务犯罪。综上,不难得出本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专业课程: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农村合作金融会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等。此外,公共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财经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形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学习,我院总结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适合实施“校企共育、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优势;“能力递进”主要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培养逐步递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可描述如下:第一个阶段(第1、2学期),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开设综合素质课、品德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第二个阶段(第3、4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柜面服务、信贷服务、金融营销服务等岗位业务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个阶段(第5、6学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第5学期,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重点学习专业拓展课,并开展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第6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校内校外“轮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看,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较好实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8%,毕业生受到供销系统内单位一致好评。

作者:张清亮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篇2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人才的质量是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呈现出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业务不断拓展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虽然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而言,与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培养模式,主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财经专业进行培养,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金融专业技能课堂训练和少量业务实践锻炼为主。尤其对地方高校来讲,由于目标定位不清,培养出来的学院式、应试型的人才与我国金融发展对高素质、全能型、多样化、创新型和实务性的人才要求越发不适应,因而非常有必要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金融学科的定位决定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关于金融学科的定位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争论较多。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发展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两种: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即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金融理论和宏观经济问题,金融学与经济学融为一体;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即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课程设置方面侧重于公司管理、金融市场相结合。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相联系。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是我国近年来经济改革的重头戏,其中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地方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压力日益严峻,不仅面临央行放开利率管制的政策松动压力,同时也面临外资金融机构进驻的人才和管理竞争压力。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在管理能力、服务能力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二是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随着金融市场改革逐步深入,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增多。截止到2014年底,几乎所有国外成熟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都开始在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产品种类的繁多就需要各种各样熟悉业务的专业人才三是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外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以股票市场为例,QFII、QDII、沪港通、深港通等业务创新消除了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藩篱,这也对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更要具有较高的国际视野和行业道德。作为为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组织中的金融部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地方性高校而言,大部分人才都在大企业的分支机构或中小金融机构就业,由于在工作实践中承上启下、与市场直接相联,因而就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国际视野的服务性人才,这样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即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系统性的金融专业教育,强化金融学科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

二、现行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如下弊端。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与实体部门对人才需求适应性不够如前所属,在金融改革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高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对就业率的任务要求,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过份追求学生就业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强调业务能力的培养的直接后果就是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学生不仅在专业素养上与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专业素养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与职业院校日益接近,但是具体的技能又远不如职业院校,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

2、课程设置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不相契合自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于1945年发表《自由世界的通才教育》一书积极倡导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观点以来,复合型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主流教育模式。一般认为,复合型人才就是精通一个专业,并熟知多个相关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审视和创造性思考,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才。复合型金融人才,可以认为是以金融学为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性工作,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扎实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基本素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理解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综合分析与解决的各层次金融专才的统称。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过份注重专业本身,对于金融相交叉的课程关注不够,例如,目前金融已经渗透到企业组织的全身,其战略的制定、业务的运营都与金融息息相关,因而作为企业组织的一员,仅仅掌握金融知识是不够的,对企业组织的运营过程不了解,这不仅对企业本身发展不利,也会阻碍员工自身职业的发展。再例如,金融与组织中的财务运营息息相关,但是很多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中与财务知识相关的课程非常少,仅仅涉及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这对日后进入企业组织从事与金融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讲尤为不利。

3、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灌输

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严重不足很多地方高校受地域和实力的限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教学师资质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师资都是半路出家,非科班出身,理论讲授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绝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在金融行业实践过,讲授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与现实联系不够。尤其是目前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学生接触的网络金融产品可能比某些老师都还要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与金融相关的实验经济学等课程和实验室的配置存在严重的落后。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验室课程非常少,目前仅有少数综合性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有相关的经济学实验室,影响了学生对宏观金融政策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很多实验课程仅仅是模拟一个产品如何交易,这种单一产品的实验课程就其内在性质以及相关金融产品市场的关联度方面涉及较少,学生缺乏对金融市场的整体把握。第三是相关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对实习的考核仅仅停留在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4、人才培养主体单一

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理念严重缺乏协同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大多被视为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和多赢的格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都是以高校为单一主体。金融人才培养由于专业性非常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践和应用上下功夫,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因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寻求“校企联合培养、校政联合培养、校校联合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这对地方高校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在综合性研究性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双重挤压下,地方高校只有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竞争力强的专业人才,办学特色同样来自于本地行业与企业的特色,因此必须寻求与地方的合作,只有协同培养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与合作单位保持长期双赢的格局。

5、人才培养过份注重专业知识的传输

对人文道德素养的关注不够在综合性高校中,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大类招生改革,其目的是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较高综合素质、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金融专业人才。但是,大部分地方高校受师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还没有实施大类招生改革,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过份关注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对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关注不够,这不仅影响了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影响了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其实,在国外较为成熟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面首先就是关注人文道德修养的培养,其次才是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地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由前所述,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从教育的结果分析,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就是能够从事与金融相关的研究、管理或一般性业务工作,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扎实的人文科学基本素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整合分析的各层次金融专才的统称。从人才培养标准来看,应该是不仅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系统化的金融专业知识结构,更应具备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创新发展能力。为达到上述人才培养标准,地方性高校复合型应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块

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金融学》为统领,按照通识教育、基础理论、微观管理和实践应用四个模块设置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模块应将心理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史、商业伦理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模块中《金融学》无疑是金融专业最为核心的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把该门课程作为重点来抓,主要是要对教学时数、教学大纲以及教学预期结果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尤其是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以国内外最为流行的教材为先。其他专业课程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程、期货市场、外汇业务等等。微观管理模块包括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实践应用模块除包括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外汇业务等课程的实训课程外,创建实习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部分应与其他单位一起进行协同培养。

2、探索专业教学法体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综合能力较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集中体现在自我学习能力、探究求解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创新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加以培养。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可以尝试探究式、案例式、小组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法对金融市场某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比如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探究求解能力等,案例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探究求解能力等,而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探究求解能力,更能锻炼沟通协调能力。课堂外的学习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创新大赛、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进而塑造其持续创新能力。

3、创建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源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迫切改革传统的单纯依靠高校自身的发展理念、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要不断促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敢于突破学校与外部协同的障碍与壁垒,积极与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是合作,前提是共赢。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依据其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水平制定的,因而,在确定面向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更要考虑协同体中各参与方在相关学科的条件和优势,特别是要考虑协同体所面向的行业领域特点。地方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创建可以采取校内自身协同、校外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政协同等多种模式,在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所拥有的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的基础上,紧密依靠并为其他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

4、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37

我国互联网的进入大众视野起源于2013年年底,余额宝横空出世,自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拉开了大幕。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传统的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产品创新、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2015年的蚂蚁聚宝、京东金融、卡拉卡理财、小米金融、2016年的微理财,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丰富了我国金融产品体系,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职金融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现状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后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的指南,决定了一个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金融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已经不能落后于时代和信息化对金融的要求。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保险、证券行业基本操作业务技能和营销能力,能够胜任保险或证券营销、客户服务、基层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并能从事银行、担保公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等金融相关行业营销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我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是比较务实且具有时效性,但是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向还是集中于传统金融企业的一线服务人员,而忽略了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

1.2 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的现状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脚本,只有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没有及时根据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银行综合柜台操作、银行基本技能、保险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操作实务、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明显可以看出缺乏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

1.3 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松散

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体现,也是培养一个一个学生基本依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金融类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大的方面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展开时又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总体来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而过多的笔墨放在了基本素质模块中开设的课程,而压缩了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并且个性化发展模块之间油柚很大的重合,整个课程体系相对较为松散。

1.4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除了以PPT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其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不多。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对于经济金融生活中的最新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深入的分析。有的老师上课时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化,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2 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1 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单一。高职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学历的特点大多数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一线服务岗位,所以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表达和客户的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职类院校学生优势在于上手快。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门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一话,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即懂得金融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2.2 从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到多元化的金融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类院校传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柜台服务人员、证券公司后勤人员、证券投资顾问;保险公司电销人T、保险人与经纪人、保险公司后勤人员;银行柜面人员、银行大堂经理;小贷、担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营销人员、内勤人员;各类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等。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催生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就业岗位,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营销和沟通能力。

2.3 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到课堂知识点的需求

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载体,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当今,需要我们教师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我们在课堂中介绍相关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不能空讲,必须是建立在对该产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由于教师的天性,很多老师个人理财形式相对较为保守,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这样在教学时肯定是比较教条的。所以在教学时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金融类专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3.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货币。高职金融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能再把眼光放在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和传统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而是要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就业积极影响,顺应时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没目标。

3.2 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往的传统的金融知识点介绍,一定要按照金融行业最新发展的现状介绍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高职类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真正的能反映目前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是与现实脱节,让学生受益。

3.3 重构教学课程体系

结合互联网企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金融类职业资格标准、满足安徽经济特定需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岗位课程+认证课程+订单课程+创业课程”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采用翻转课堂、MOOC、微课堂等教学方。通过模拟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校外中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体验式”教学手段,强化金融仿(全)真性实习,通过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职业氛围,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提高实训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

3.5 注重教师实践能力、互联网思维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可以通过培养与引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同时也需要聘请校外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构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我们实行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践锻炼,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顶岗实习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3.6 继续引入和深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

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具体指导学校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邀请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行业骨干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实训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了突出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应用实例,实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将最新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理论强,校外一线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体现“知识新、内容实”的高职教材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积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毛金芬.“互联W金融”下高职金融课程整合的效率评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396.

[2]陈意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4):156158.

[3]潘美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2):2022.

篇4

关键词: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在县市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因此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对于城市,基层县市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所以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吃苦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对农村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具备较强金融业务技能和会计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与农村金融业务相关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金融职业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目标确定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过程与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是一体的,因此下面两个过程合二为一进行介绍。另外,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重点详细介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公用基础课程的开发由于与其他专业相差不大,因此将一带而过。

(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在刚刚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张清亮(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潍坊)开设本专业时,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单位,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基层中小企业开展专业调研,详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群),结合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而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课程体系。待专业开设以后,还应定期(一般一年一次)开展相关的专业调研,及时了解本专业核心岗位(群)的变化情况,结合最新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素质需求,对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调整(从而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层次农村金融人才的常见岗位有四个,依次为柜员岗、信贷岗、金融会计核算岗和大堂经理岗。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拟招聘岗位多数为信贷岗、大堂经理岗,也有部分柜员岗有人才需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拟招聘岗位更多为信贷岗,也有少量金融会计核算岗的人才需求;有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招聘需求的更多的是柜员岗、金融会计核算岗;一般基层企业的金融会计核算岗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通过汇总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上述四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能力及素质,并进一步推理出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找出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流程如下:柜员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储蓄业务处理、个人贷款业务处理及中间业务处理。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能够规范办理重要凭证、印章等的出入库,能够正确使用和保管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机具等,能够具备熟练操作个人储蓄、贷款、结算、、外汇等业务能力。培养以上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有:存贷款业务相关制度、种类、操作流程、利息计算等,结算业务相关操作规程与手续处理,业务种类、基本规定与操作流程,外汇业务种类、操作流程与处理手续,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授信业务受理、授信业务调查、授信业务审查与审批、贷款合同签订与发放,贷款、授信后管理及贷款收回。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能力有:信息收集和调研分析,财务分析,授信业务受理,贷前调查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审查审批信贷业务能力,签订授信合同、发放贷款,贷后检查与风险管理。培养以上能力应掌握的知识有:授信业务基本类型,目标市场分析、信贷营销策略,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贷款环境和借款需求分析,客户财务分析、信用评级,贷款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分析,贷款合同签订与管理,贷后检查等。对应支撑课程有小额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大堂经理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服务管理、业务咨询及产品推介等三项。完成上述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维护大厅秩序并解决一般客户纠纷,能指导客户正确填写各类业务流程单,圆满完成产品营销任务及并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基本礼仪规范、大堂经理日常工作流程、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卖点分析与技巧及客户投诉处理技巧。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会计核算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存贷款业务核算、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往来业务核算及年终决算。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能够正确使用和审核各种银行业务凭证,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能够熟悉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具备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填制及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年终决算。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有:各类存款核算手续及存款账务登记方法、结计利息规定、存款利息计算和核算方法,贷款业务核算手续、利息计算与核算方法、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往来核算科目、核算原理和手续,各种结算方式的核算手续、会计科目及核算。相应支撑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农村合作金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该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或培养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上述分析已经分岗位详细介绍了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素质由于与岗位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没有进行分析,在此进行概括分析:从农村合作金融的专业特性来看,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及身心素质,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尤其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避免职务犯罪。综上,不难得出本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专业课程: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农村合作金融会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等。此外,公共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财经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形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学习,我院总结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适合实施“校企共育、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优势;“能力递进”主要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培养逐步递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可描述如下:第一个阶段(第1、2学期),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开设综合素质课、品德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第二个阶段(第3、4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柜面服务、信贷服务、金融营销服务等岗位业务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个阶段(第5、6学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第5学期,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重点学习专业拓展课,并开展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第6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校内校外“轮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看,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较好实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8%,毕业生受到供销系统内单位一致好评。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金融人才;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加强我国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确保金融安全运行,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和客观因素,我国金融人才发展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发展瓶颈,按照市场客观真实要求,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发展的金融人才战略,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业,将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从微观的角度,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对当前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剖析阐述。

一、关于对《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问题》的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使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了解真实的日益增长的金融人才的需求情况,找到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必须立足于实际调查,组织了关于金融市场人才需求及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融人才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范围为金融业部分代表单位及较具代表性地方院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为两份,第一份是针对金融业各单位发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各用人单位真实的金融人才需求状况,第二份是针对地方院校金融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发放的,目的是了解地方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所具有的特色与能力及存在的不足。以期通过对这份问卷的比较,得出地方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金融市场人才的需求存在的差距,立足于改善地方院校金融专业的办学目标与教学定位,为金融市场输送高质适量的金融人才。

第一份调查问卷发放400份,有效收回378份,有效收回率为94.5%,主要针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金融活动单位,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10份、商业银行120份、其他银行60份,证券管理机构20份、证券公司80份,保险机构70份,金融信托、金融租凭、信用社、典当等40份,且选择被调查群体为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员。

第二份调查问卷发放500份,有效收回498份,有效收回率为99.6%,主要针对各地方性院校会计系、投资保险系和金融系学生和教师,其中包括教师60份、会计系本科学生100份、投资保险系本科学生100份、金融系本科学生240份。

二、问卷数据分析

(一)金融业各单位的需求分析

1、金融业各单位对学历程度要求提高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字统计加权后显示:被调查者认为金融机构对员工学历程度需求的比例大概是10.1%的专科及以下,58.9%的本科,25.2%的硕士及5.8%的博士。这与2010年度和2011年度被调查的金融机构人才招聘的学历程度要求对比有所提高(如表1)。

近80%的被调查者认为员工应同时具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期货业的基本知识。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单位认为员工应主专于某一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对投资、理财、风险控制、分析咨询、法律、英语、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应有了解与见树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例高达85%。

3、金融业各单位对员工的素能要求有所提高

根据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建议中占比例比较大的分别是:员工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快对知识的更新速度,了解世界前沿水平的金融知识,有应对金融业瞬息万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能够了解研发产品的同时,具有运用操作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个人的德育素质与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工作能力,提高办事效率。还有个别机构认为员工还要精通除英语外的一门小语种,排在前位的是俄语、韩语、日语。

(二)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分析

1、学生要求课程设置要精炼且全面

66.7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上有重复繁冗之处,例如国际金融与外汇交易之间有不必要的交叉内容,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保险、金融衍生品科目上有章节重复现象等。59.7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所开设的课程不够全面,所涉猎的领域不够广,对前沿的金融知识掌握得不够及时。51.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有些课程是不必要开设的(或者不必要开设成必修课的),而同时又缺少能够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够灵活有效。89.5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有必要频繁地请金融学者、专家、知名人士来校办讲座并互动。

2、学生要求提高实践能力

78.65%的被调查学生对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不十分满意,并同时有64.36%的被调查学生要求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社会实践。79.65%的被调查学生要求教师要授课过程中,理论要结合工作岗位的需要。

3、教师建议学生要全面发展

69.46%的被调查教师建议学生要学好金融理论的同时,还应加强体能与德育教育,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帮助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有健康的身心与职业操守。81.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掌握一门外语是必要的,并建议学生建立英语角、开办英语沙龙等等。

三、从供给角度看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以当前金融人才市场的供给结构性失衡为契点、问卷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以被调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为例,试述地方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冗乱残缺

从大一的专业基础课货币银行学开始说起,其中有很多部分可以略过,因为它和政治经济学中的部分有交叉,还有专业课中的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实务等课程中的内容有重复现象,需要重新进行学科设置。另外,还有的专业班级学科设置无前后的承接,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以正常的进度讲解,出现前期基础知识空白断档现象,比如,有的专业班级没开设货币银行学,而同时开设商业银行和风险管理;有的专业与班级在学完计量经济学之后,同时开设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学科,没有做好学科秩序安排。

另外,当今金融市场要求金融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特点,也就是说既有外语、计算机、法律、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又有金融服务意识和技能的人才,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只片面强调金融理论知识和简单的点钞及小键盘等动手能力,而忽略了能够提高学生全面、高层次能力的课程设置,比如说职业操守的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大多是由专科学校转型成为本科的学校,长期以来,曾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同样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科、本科各层次的培养目标重叠的问题,表述基本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而没有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者仍是原有技能型的简单操作人才,或者是等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而非应用技术型金融人才,能在决策层、管理层中进行全面决策、规划和整体管理的人员,能良好地理解金融产品并指导运用于实践的技术型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若仍定位为“高级的金融人才——只重理论,轻实践”显然是不对的,会导致金融市场上出现更多的结构性失业。

篇6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专业建设;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一、引言

从大环境来看,如今,全球数据量均呈现激增趋势,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这不仅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信息分析人才,也说明相关院校要加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本国国情出发,我国从工业社会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社会转变,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普及应用,对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是信息管理学科研究的新方向。以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情况来看,懂经济、懂计算机同时又能掌握数据分析知识的学生在就业时有相当的优势,这恰好与我们哈尔滨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如何发挥财经类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建成专业特色,是此次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我们这样有明显“金融特色”的院校,充分发挥在金融领域的办学优势,塑造出自己的金融特色,即:坚持服务于金融行业,跟踪IT发展的前沿,把握财经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最新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打造金融特色专业:金融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方向。培养具有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业知识,精通金融学、经济学以及数据分析理论与技术,了解数据的商业价值,通晓以清晰直观的形式提供数据分析结果的方法,强调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思想,掌握现代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三、金融特色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面向社会需求

2013年3月,IDC数字宇宙报告《大数据,更大的数字身影,最大增长在远东》写到:预计到2020年数字宇宙规模将达到40ZB。在这样的大数据环境下,我国也必然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信息管理类人才,例如,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医疗卫生、电子商务、零售企业及政府数据中心等行业对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所以,在此情况下,我院有必要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面向社会需求,对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分析方向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确保符合大数据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顺应大数据浪潮的发展趋势。例如,未来对具有大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数据分析师、数据架构师、数据可视化人员、数据监管人员等和大数据相关的职位也将应运而生,因此,我院应当注重培养需要具备深度分析数据能力的专业人才,使其成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付出应有之力。

(二)教学特色

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两个模块:“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数据分析课程”,其中,“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又分为“开发技术类课程”和“面向应用的课程”两个子模块,将程序设计类课程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课程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系统的实施、运行与管理方法,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最终通过案例实践,深入理解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数据分析课程”又分为“数据分析方法课程”和“面向应用的数据分析课程”两个子模块,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数据挖掘是数据分析的核心课程,运筹学是辅助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工具,了解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实践渠道。极力扩大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研究、实践机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立一些针对某个合作企业的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在该企业的资助下开展研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合作企业的创新发展。

四、课程设置

计算机程序设计在数据架构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通识课基础上,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必修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Web实战项目(Java方向)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及SPSS、数据挖掘与分析类课程。同时,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既有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信息管理概述、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UML与可视化建模、计算机网络技术、银行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含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英语等。以及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二选一,电子商务概论、静态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三选一,IT项目管理、系统工程、ERP原理与应用三选一,企业资源规划、经济法、经济学三选一。

五、强化实践性教学

财经类学校在专业教学方面应该关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关键,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学科特点,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原本零散的知识点得以组合联通,长久以来,高校办学都在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现学术与职业特点的融合,要将“隐性”的课外实践逐渐转变为“显性”的实践课程。在落实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引入从业资格课程、职业群集课程等等,强化专业实践,与当地的金融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引入“3+1”的实践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加满足当今市场对人才的各项要求。同时,学校还可以构建校企联盟模式,协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学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以及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客观的认识自身职业的特点,进而有目的的投入实践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实践教学要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帮助他们更加适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树立“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要注重实践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便于查缺补漏。开展实践教学,要综合多元化的实践渠道,融合先进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将课程体系内容与工作领域的相关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要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职能能力得到提升。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与就业,在目前金融类学科教学中应该加以推广。

六、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专业,应用范围广泛,技术性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系统在运行中积累的数据量已经超越管理控制能力,社会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也在迅猛增长,信管专业的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4(02).

[2]石洪波.财经院校信息类专业数据管理与分析课程群体系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09).

[3]闫娜.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1).

[4]陈红琳.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3(25).

篇7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企业 技能人才 培养

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作用不仅在于淘汰落后产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优胜劣汰也是极为残酷和严峻的。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产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的变化加快,劳动密集型岗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岗位变化,熟练工种岗位减少,技术型岗位增加,尤其是技术岗位的综合性、复杂化程度提高,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一、厦门市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目前,厦门市正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和厦漳泉同城化三个主题开展工作,对人力资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1.企业技能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厦门市技术工人总数为30万,从2011年开展的企业技术工人抽样调查情况分析来看,机械、电子、光电、轻工、现代服务业对技能人才需求较突出,平均每家大中型企业需求91.5名技术工人,占现有在职职工总数的7.5%。在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为63.1:27.5:9.4,与国际上合理的“橄榄”型结构(15:50:35)极不相符。

2.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

以前,厦门市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大军。改革开放后,工业迅猛发展,外来劳动力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劳动技能。而且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职业教育成为很多职业(技工)学校学生最后的选择,入口素质不高导致职业教育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产业工人。

3.企业在职技术工人培养工作薄弱

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主体,但在职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比例却不高。每年厦门市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为3~4万人次,而来自企业的鉴定对象只占10%左右,企业在职职工持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7%(详见下表),与厦门市技能强市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原因分析

1.政府方面

(1)职业教育(培训)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技术工人培养的重要渠道,目前厦门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热门专业重复性建设严重,而工作环境艰苦且企业急需的专业却得不到发展,全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毕业生极其匮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公办职业学院寥寥无几;三是社会培训力量投资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培训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政府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失位,过分注重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忽视了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指导和引导。

(2)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不健全。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岗位要求比职业(工种)标准的要求要精细得多,依据标准进行的培训和鉴定是多岗位和较共性的内容要求,而企业岗位实践技能是单一的、个体性的岗位技能。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要求与职业标准鉴定的内容存在差异,是目前职业技能鉴定不被企业认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个别职业标准比较陈旧,与现代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严重脱节,直接导致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3)缺乏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综合措施。近年来政府对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但更多是关注技能人才的培训、评价工作,缺乏技能人才的引进、落户、企业工资指导、社会保障等长效激励机制。

2.企业方面

(1)忽视技术工人培训的重要性,职业培训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技能的职业培训观念,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投入不足,原因主要有: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因此在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首先考虑的不是自主培养,而往往采取从其他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导致企业自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企业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现实的原因,企业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时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培训大多仅为满足本岗位的基本操作需要,再加上培训结果缺乏公正、有效的职业评价,劳动技能水平无法作为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的凭证,员工学习积极性和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3)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尽管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也给技能人才提供了较高的薪酬待遇,但对技能劳动者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激励机制还未形成。同时企业的职业发展制度大多建立在职务等级体系基础之上,忽略了技能人力资本的价值,技能人才无法向企业核心地位流动,影响了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对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职业教育方向。应围绕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重点发展制造、加工、建筑、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旅游、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专业,合理规划各职业学校的定位和专业方向,突出专业教学优势。以厦门技师学院为代表,建设2~3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人社部门应建立职业培训机构评价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分级管理,及时公布有关职业标准、培训大纲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培训计划报备制度,通过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手段,推动职业培训市场健康

篇8

1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发展较晚,1995年招商银行率先在全国推出“一卡通”,突破了传统模式,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000年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进入了迅速发展和扩充期,由于外资银行的冲击、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强势增长及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不断缩小等多方面原因使各大银行加大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发行销售力度。但我国银行业由于分业经营、个人理财发展晚、从业人员尤其是理财规划师专业化程度远远达不到国际化需求水平,金融产品发行量虽然多,但是科技含量低,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力度显然还无法与西方在个人理财业务领域相比较和竞争。

赵立航(2005)认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多个领域,对于金融服务一体化要求高,国内在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汪冠群(2010)认为目前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为保证个人理财向个人理财方向发展,必须从宏观制度环境层面、个人理财市场组织层面、理财业务技术层面重新构建,以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2]。李江鸿、沙金(2011)探讨了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着重从风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个人理财业务存在合规、消费者保护、衍生产品交易、信托等多种法律风险,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客户关系、产品管理、内控及投资等重点领域,以做好风险防控工作[3]。忽诗佳(2012)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需要实现新的跨越。但由于我国分业经营、理财思想限制、国内商业银行营销能力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导致个人理财业务创新力度不够,产品单一、同质化程度高,金融衍生品间的结合少,在很多需要专业技术的领域都还是一片空白。因此需要整合金融产品、培育适合国情的理财师认证体系,提升商业银行的营销能力,加大硬软件的投入及在数据库管理和客户信息的维护等方面进行改善和提升。

2苏州地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及人才需求

早在2005年,苏州地区就已经在全国大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排行版中居第四位,仅在上海、广州、北京之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进入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和金融服务业的转折点。2014年苏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5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苏州地区强劲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的富人群体迅速崛起和蔓延。2014胡润百富排行榜中,苏州就占据了23位,其中多数均为当地知名民营企业家,而苏州地区早已形成了吴江盛泽纺织业、沙钢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群,数量和规模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区域内个人财富的高度集中及数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庞大的中高端客户群体,由此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前后,苏州地区出现了如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中资银行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也率先为这些客户提供了个人理财服务。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发生后,对苏州制造业也形成了巨大冲击,但促使人们对资本市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投资理念愈加成熟。在此契机下,第三方理财进驻苏州市场,2008年,诺亚(苏州)财富管理中心成为苏州首家专业第三方理财机构。之后,第三方理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11年,苏州市制定了《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打造苏州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大力支持发展创投、风投、第三方理财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以满足区域内居民庞大的理财需求和企业的融资需求。显然,苏州作为一个机构集聚及全社会融资水平提升迅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的区域,个人理财服务和创新已经成为其必然发展趋势和潮流。苏州地区在个人理财领域的人才需求也逐年呈现上升态势。目前国内包括苏州在内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三大类: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新型第三方理财金融机构以及P2P为代表的专业互联网理财网站。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金融中心的集聚地,从其最大的专业人才招聘网站上可以发现,仅2015年6月投资理财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达100余条,招聘人数超过300人。主要岗位及要求如表1所示。

3苏州地区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探索

苏州地区高职院校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及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了金融专业。但目前金融专业主要培养方向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如银行大堂客户服务、保险销售、证券公司客户服务等。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开设了个人理财课程,但针对性较弱,无具体实践环节,教学计划更新慢,不能适应当前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国外院校非常重视个人理财规划教育,美国有完整的个人理财考证体系,澳大利亚大学有独立的个人理财专业,而且在校内开设了专门的大学理财教育课程。随着苏州地区财富的不断增长,个人理财规划职业越来越重要和抢手,但同时对专业背景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苏州地区高职院校可针对本土实际情况,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3.1重视个人理财课程教学,明确个人理财规划师的培养方向,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以专科起点来培养个人理财规划师符合市场需求,苏州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青睐实践性的专科毕业生,因此高职金融专业可按照企业实际需求来设置个人理财课程模块。据相关统计,中国只有不到10%的人群财富得到了专业管理,而在美国则高达58%。作为“金领”职业的理财规划师在国外收入很高,因此要求非常高端,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金融工具,通晓相关法律法规,并能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财务方案,还要及时跟踪服务客户,针对客户的情况不断修正理财计划和目标,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为客户提供长期甚至一生的服务。而从企业的需求也可以看出,一个成熟的理财规划师培养周期需要长达10年以上。因此如果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能从一开始就契合企业的要求来明确培养方向,则可缩短培训周期,节约培训成本。在理财课程模块中,可按照金融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从家庭保障、资产保值、资产增值、资产传承等来系统进行设置。

3.2重视理财规划师证书培训,将考证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便推出CFP资格认证,理财师必须通过考试认证的方式获得理财资质,通常理财师不仅持有理财师资格证书,同时还持有证券、保险等其他资格证书。因此在美国从事理财的专业人员中90%以上拥有银行、会计、税务等相关行业的长期工作经验,持有多项专业资格证书。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产品的日益丰富和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纷纷成立私人银行部门、证券公司等,也成立了理财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模式,由此要求市场培养大量专业理财队伍扩充进来。2005年后,金融理财师(AFP)、注册理财规划师(CFP)等资格认证和考核在国内兴起,以银行为首的诸多财富管理中心均要求从业人员持有理财规划师等资质证书。2014年底,国内持有相关资质证书的人数已经由2012年的15万人增加至近40万人。

篇9

关键词: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研究背景

金融数学专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融汇了数学、统计学、金融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个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发展空间大的专业。金融数学人才的培养顺应了国际和国内金融发展,特别是金融改革和金融风险防范的需要。

近些年来,数学在金融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在哪个国际大都市,金融数学专业人才都供不应求。在美国,金融数学家成为华尔街最抢手的人才之一。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柯林斯曾说过“从事银行业务而不懂数学的人无非只能做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花旗银行70%的业务依赖于数学,如果没有数学发展起来的工具和技术,许多事情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没有数学我们不可能生存”,这形象地体现了数学在金融领域中的至关重要性。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行业发展逐步加快,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要求越来越多,而且在层次上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掌握现代金融工具,能对金融做定量分析的专业人才更是求贤若渴。近年来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及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倒闭等事件都在警告我们,如果不掌握金融数学等现代化金融技术,缺乏该领域人才就可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重大损失。金融数学人才的培养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国的竞争力,促进我国顺利融入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

二、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为培养高素质的金融数学人才,我们对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建立了一流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社会对能做定量分析的金融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建立了科学的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分析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在政府机关、各类经济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定量分析、风险管理、金融实务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2、建立鲜明的专业特色

1)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学习

加强数学理论、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和统计理论等基础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金融数学基础、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各种分析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学的同时,加强数学软件和统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统计建模等活动,加强案例教学,建立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平台和实习平台,培养学生设计金融数学模型,并运用各种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专题研究、专业交流、专门调研和专项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等各种综合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

4)以微观金融和定量分析为主,顺应国内外金融发展需求

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以微观金融和定量分析为主,融合数学、金融和统计等知识,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既可以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又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3、创建一流的金融数学人才培养体系

1)建立先进科学的课程体系。

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及专业课知识衔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系统学习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注重数学、金融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各种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与扎实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注重因材施教,推动教学创新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基础、强调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训练,并加强教学实践。教学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科研平台。

定期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座,介绍学科前沿或金融实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金融实务学习和金融实践创新,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专业研究平台。

4)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开阔学生视野。

积极推进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加强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和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境外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接触国际学科前沿,有更宽的国际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培养面向世界,植根本土,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数学人才。

4、建立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

1)采用导师制,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制定学业发展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参加合适的科研课题,对学生发展给予指导。

2) 加强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在学术研究、学科竞赛、专利发明等方面取得高水平成绩的学生认定给予创新学分。

三、小结

基于国内外对金融数学人才的需求,本文对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创新,树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微观金融和定量分析为主,重理论、方法、实践和创新的专业特色,创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培养数学和统计基础宽厚、既掌握现代金融数学理论,又能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分析工具进行金融实务分析,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金焱.山东大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大学教学》 2010(1):31-33.

篇10

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伴而生;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也纷纷涉足金融行业,软件行业中用友网络、电商企业中的京东白条、京宝贝等以及如雨后般春笋的P2P网贷及众筹网。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合作,如中证百度百发100指数、南方浪大数据100指数、大数据300指数;保险行业,余额宝正式推出两款保险理财产品甚至电信行业也在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浙江联通与百度及富国基金合作。

传统金融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及机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及职业技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呈爆发式增长

由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及各类新型的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型金融机构都来自不同经营领域,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后,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及技能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对希望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以下以国内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51job.com)“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以下是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升温,在无忧网,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明显上升,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及2014年12月份,分别做过二次搜索,发现12月份搜索的结果相比8月份,有大幅的增加。12月份,输入“互联网金融”关键字,有6467条,相比8月份4452条结果、上升了45%。其中具体的人才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上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最高,从8月份的218条上升到325条,这也说明有很多机构在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筹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经理、事业部、P2P网贷等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同

1.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

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笔者发现,如计划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往往是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如职位具体要求:1.具有互联网公司2年以上的运营经验。2.熟悉金融P2P业务,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前程无忧的职位统计显示,证券和基金公司们招聘、挖角电商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去年2月份开始,阿里金融一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如厦门的某P2P网贷公司,员工100人,招收了80余营销人员,剩余的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后勤人员不到20人。

三、高职、大专层次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具体的职位、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及具体的招聘公司,便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在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设置相关的课程时,能提供相关的参考作用。笔者了以大专、高职人才及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展开了搜索。本科及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在这里讨论。

笔者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具体见表1。

从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招聘对象主要集中于以营销型人才、风险控制人员、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员为主要对象。从这份表格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也可以以此来制定互联网金融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核心课程。

(三)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证券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就是“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银行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这现象也从以往的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中,2012、2013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事于金融营销活动,如在中小担保公司、保险行业,从事营销活动;而伴随这两年P2P的集聚升温,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

所以,笔者建议: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如在厦门地区培养合适的P2P营销人次,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厦门的P2P网贷公司中,营销人员严重匮乏,甚至只要有毕业生去面试,就会被录取。

2.风险分析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P2P公司宜信,亏损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数据的分析重要也上升。2014年,一个名字“大数据”始终响彻在金融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招商银行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互联网的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和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职位的需求,深圳市前海大丰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其要求是以1年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或者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关注细节,对数据敏感,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主要是熟悉SPSS、EXCEL等相关软件。所以,高职金融专业,也应该相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教学及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