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4-04 06:0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旅游业是个发展速度极快、知识创新很强的行业。因此,文化旅游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局面。高校旅游专业是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要求,秦皇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密切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培养出适合秦皇岛文化旅游业实际发展的专门人才。目前,秦皇岛市有6所高校设有旅游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宽泛,多为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较少,旅游专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院校或品牌特色等。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秦皇岛需要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旅游人才来服务于秦皇岛滨海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而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的就是充分利用秦皇岛的高校资源,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旅游人才。对于秦皇岛市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的秦皇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人才的教育质量的提高亟待提上日程。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综合行业,这就决定了从事旅游管理的人必须具有知识面广和善于交际的特征。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应变能力。[2]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高低体现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上,而目前秦皇岛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两点。第一,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效果突出,但文化旅游创新水平欠缺。秦皇岛市的6所高校,即燕山大学、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等,在旅游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向秦皇岛旅游业输送了大量的旅游服务人员。然而,文化旅游创新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阻碍了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皇岛“旅游兴市、文化立市”目标的实现。第二,旅游服务和人才综合素质均有兼顾,但文化旅游潜力发掘不足。目前,秦皇岛高校旅游专业,如燕山大学和东北大学分校等,都十分重视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由于与外界联系有限,教学和科研忽略了旅游业发展中文化旅游需要的现象仍然存在,培养出的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营销、文化创意以及跨文化交际方面仍显不足。
二、秦皇岛市高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强化汉语、英语及其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旅游专业领域的精深知识和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的结合更是旅游业发展提出的对旅游人才的更高要求。而文化发掘工作的进展和时代的发展,则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和补充,让科班出身的未来的一线旅游工作者深刻了解和吸收秦皇岛地域文化的精髓,为将来在从业中推介地域文化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跨文化语言教学无论是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外语教学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语境,使语言学习与真实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刺激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通过获取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在情感和行为层面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会极大地促进其在实践工作中准确地传达旅游中的文化信息,让中外游客更好的了解秦皇岛旅游景观的文化底蕴,有助于秦皇岛文化旅游品牌的创立,从而促进秦皇岛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2.重视职业观教育,引导正确职业意识的树立
高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既是高层次的,又是应用性的。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标时,要在坚持旅游教育和旅游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关注文化旅游理论的学习,并强调旅游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给与职业道德、职业养成类课程以高度重视,将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观念由“我学过什么”引导到“社会认可”上来。高校中旅游专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尤其是旅游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旅游从业能力、旅游国际发展趋势掌握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完善“以能为本”的课程体系,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旅游国际化背景下秦皇岛文化旅游发展对于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行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和设置。首先,在旅游基础知识的构建中,除了传统的基础课程之外,注重强化历史、建筑、中西文化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教育,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专业知识的构建方面,强化文化旅游、国际国内旅游趋势分析及文化休闲的教育,强化旅游学生的专业内涵,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和文化性趋势。最后,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增加文化旅游实践环节的课时比重,加强校外文化旅游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与旅游企业的联合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项目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产学研结合、校企联手,加强校外文化旅游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只有同旅游产业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保证其自身发展的生命力。强化校外文化旅游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既可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为校企对接提供文化支撑,又可以实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上能力培养的注重,校企对于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工作岗位共同承担,从而有效地实现旅游工作任务与文化旅游学习任务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有行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文化旅游人才。一方面,要结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强化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文化旅游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做到教研相长;另一方面,注重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的转化,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研究探索式的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旅游相关项目的研究活动,并借鉴国内外其它大学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发扬国内国际交流的特色,尤其是借鉴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国内外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旅游人才。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培养模式
我国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旅游类高等院校(包括专业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下同)的数量为574所,比2003年增加了80所;2004年旅游类高等院校在校生为274701人,比2003年增加了37.6%。
在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界和旅游业界多年来一直为“供需错位”问题所困扰,一方面,我国各级各类旅游院校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这些人才中的不少人或在择业时转行,或到旅游企业后不久因升迁无望或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眼高手低”等各种原因纷纷离开旅游业。有的饭店人事经理抱怨说,面试时来了三四十人,到店不足3个月仅剩下三四人。如果旅游人才的“供需错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造成教学资源和旅游人才的浪费,而且会影响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将我国建成旅游大国宏伟目标的实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等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构建合理的旅游人才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下面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旅游人才的培养为例,从五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专业设置
探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首先探讨旅游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为方便起见,本文将培养旅游人才的专业称为“旅游相关专业”。
普通高校与旅游相关的本科专业设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旅游管理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等两个旅游相关专业。较多的高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1)专业或专业方向广泛。我国高校与旅游相关的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院系中皆有分布,这是旅游业高度综合性与强烈关联度的反映。(2)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由于旅游业发展迅猛以及旅游业的高关联度特征,很多传统学科参与到旅游人才的培养中,但各传统学科办学主体难免对旅游业特征与旅游人才培养规律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对旅游相关专业的应用性特征缺乏认识,使得旅游人才的培养脱离实际。在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之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参照本科院校的做法设置旅游相关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自然也受到本科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高专旅游相关专业设置教育部2004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有12个旅游相关专业,分属三大类、五类(见下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目录中专列了类之一的旅游大类,这一方面反映了旅游相关专业应用性与职业性强的特点(因为目录中的专业设置主要考虑了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打破了按学科分类的传统),另一方面反映了对旅游人才需求量大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对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视。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旅游相关专业设置目前,学校在外国语学院设置了旅游英语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其主要依据是:(1)符合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旅游市场及其岗位群的需要。多年来,广东省的入境与出境旅游人次等多项旅游指标居全国首位,“珠三角”的高星级酒店、以主题公园为特色的景点开发、旅游社等各方面发展均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学院所处的广州市和珠海市的入境旅游人次长期以来分别居全国城市旅游第二位、第五位,外资旅游企业数量多,大量需求外语导游、领队、懂外语的旅游营销和管理人才。(2)旅游业涉外性强,旅游人才需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加强外语教学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力。(3)珠江三角洲的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景区开发的发展程度较高,设置专业口径较宽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同时,学院根据各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对人才的需求量选择专业方向,如将酒店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较好地坚持了适应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培养目标
类型旅游相关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除了研究生教育培养极少数理论研究型人才外,各学历阶段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类型均应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理所当然地要培养为地方旅游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并且多数应属于应用型人才之中的技能型人才类型。
层次旅游相关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可按层次划分为低层次服务操作型人才、中高层次操作服务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属专科层次,所以,高职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培养层次宜定位于中高层次操作服务型人才、基层与中层管理型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专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将逐步下移。当然,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将来也可能举办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层次也会相应提高。
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其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学院致力于构建符合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建立职业导向性的课程结构。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由综合素质课、专业技能理论课与专业技能实践课等三大模块组成,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摆脱了普通本科专业传统学科导向型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模式。
其次,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应用性、实践性为主旨设计课程与教学内容。如旅游英语专业除了为期半年以上的旅游企业实习外,还单独开设了旅游英语口语训练、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训练、英语导游讲解训练、酒店服务技能、旅行社服务技能、旅游市场调查等技能实践课。专业技能理论课的教学坚持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以应用为目的、加强针对性与实用性等指导思想,如将海泉湾度假城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及旅游市场开拓策略等作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教学案例,在讲授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等课程时,及时补充“珠三角”地区外资旅游企业的新进展、广东省大型旅游集团的新发展、中国会展旅游的新动向等贴近现实紧跟时代的内容。
再次,将职业证书考试内容纳入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两个旅游相关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已与全国导游资格考试、酒店职业英语考试、中级英语导游考试内容相衔接,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后,不经培训与过多复习就能顺利通过考试,获得导游资格证书(中文或英语)与酒店职业英语证书,达到领队和中级英语导游的参考水平。
培养途径
由于高职院校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限,所以应与社会其他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旅游企业是旅游人才的需求主体,旅游企业在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多种优势,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主要有:(1)了解旅游人才需求数量、质量等信息,可参与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2)可提供完全真实的旅游职业环境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3)可为教师提供应用性科研课题,成为教师挂职锻炼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场所。(4)可为高职院校提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高职院校对旅游企业的作用主要有:(1)学生实习可为旅游企业节省劳动力成本,并且旅游企业可以选择录用较优秀的实习生。(2)可为旅游企业节约人力资源培训成本。(3)可利用人才优势为旅游企业诊断经营中的问题,并为其提供对策,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学院旅游相关专业已在广州、珠海建有多家实习基地,与珠海市海湾大酒店(五星级)达成了“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协议,并正与海泉湾度假城(目前已有3000多职工)商讨“订单式”培养模式,另有多家知名国际旅行社经常在假期聘请我院相关专业已获导游证书的学生担任兼职导游。
校政合作我国的旅游业是政府主导性产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半官方性质的旅游行业组织有较多的政策、行政和信息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与旅游局、旅游协会的合作。我院一直积极参加珠海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组织的活动,合作关系良好。如学院最近参加了珠海市“十佳导游”大赛,已有两位学生进入决赛,学院已被确定为最佳组织奖获奖单位。今后,学院还要争取在旅游教育培训方面与旅游局开展合作。
校际合作各种类型与层次的高校各有优势,可根据需要开展合作。为适应粤港澳旅游合作的需要,我院将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康乐与旅游管理学院、澳门旅游学院等港澳高等旅游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学院内培养在国外较成功的职业教育中,学校以外的其他办学主体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是教育的最重要主体,瑞士的饭店教育,饭店行业协会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主体仍是高职院校,所以,高职院校本身应发挥旅游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一是加强理论教学,二是通过各门课程的相互渗透并与校园文化结合为学生创造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养成的良好教育环境,三是校内实训应能在较短时间内模拟旅游企业现场的各种运行状态(包括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与问题),在较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技能训练。
效果评价
旅游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的主体可分为院校自身评价与社会评价两类。前者是传统的评价,主要看是否达到了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要求,这种评价应坚持笔试与口试结合、试卷形式的考试与各种书面报告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后者是行业、企业等对毕业生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看高职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能否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效的评价应是两种评价的结合,而社会评价更有实际意义。评价不是终点,要根据评价总结得失,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市、珠海市各旅行社对我院两个旅游相关专业担任兼职导游的学生评价很高,学院旅游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珠三角”旅游企业的广泛欢迎与认可,反映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当然还需不断加以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4,(S1):22-25.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20-22.
[3]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报告,2005.
作者简介:
篇3
1.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不妥
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师资的安排和组合存在较大问题。教师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主体,与其他可以对话的专业不同,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更为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划分上大概存在以下情况:一是在专业的设置上很多专业是半路转化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没有正规和系统地进行梳理,包括对教师的选用和配备等,这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的培养队伍,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二是从专业的旅游管理方向来看,其配备的教师没有经过完全系统的培训,教师和旅游资深人士往往混为一谈,一部分专业技术培训院校往往聘请资历和经验较为丰富的旅游工作者担任实际的教师职务,然而,在这样的安排下,实践上的借鉴也许是具有参考性的,但理论方面则无法深入,甚至表现为肤浅,得过且过,由此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从基础上就埋下了隐患。
2.课程设置本身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的过程中未能对课程设置本身加以重视。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着教学大纲和教学的基本框架,成为教学工作的骨架和基础,也是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年来一部分院校急功近利,只是根据需求将其他与管理有关或有边缘关系的学科盲目转化为旅游管理专业,出现半路改造的现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不能做到专业性和深入性。由于其专业设置得不科学,很多半路改造的专业根本不具备培养专业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实际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忽略了旅游专业的特殊性,盲目地以为知识面宽就是多学习各种知识,五花八门地开设文史哲等各种课程,而实际针对旅游的专业课程,如旅游经济、饭店管理及设计原理的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都无法完全设置齐全,导致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良莠不齐,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3.对教学实践重视低下
当前很大比例的院校在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只重视基础知识的灌输,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实践性。对于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的目标来说,重点在于强调其“应用型”,即除了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将学到的知识切实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实践中。目前不少旅游管理专业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灌输体系,考试大多以理论考试为主,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灵活变通、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等实际能力的锻炼,在进入实际的工作岗位后,学生往往出现基础知识过于僵化而不能够在工作中顺利运用的问题。由此,教学培养和实践途径的探讨就成了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二、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1.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对于应用型旅游人才来说具有关键的基础作用。当下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僵化、呆板、照本宣科的现状,可以通过实际的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适当接触实践活动。体验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基础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有特殊性的专业。在教学中,要注重突出接触实践的特点,让学生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加以了解,才能够在基础科段的学习中对旅游行业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可采取体验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留心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通过模拟或再现情景锻炼学生在亲临实践问题时能够随时组合知识、发挥能力等。体验式教学相比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僵化教学更具有灵活性。一方面避免了僵化的教学方式和照本宣科的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能够在课堂上实现为学生搭建和实践相连通的桥梁的目标,提早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性观念植入,作为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过渡教学。引用案例。引用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在管理学科的教学中效果最为显著。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工商管理还是在旅游管理中,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接触到实际的案例情况和最新的发展动向。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无论是经济方面的管理科目还是具体的旅游实践方面的科目,都涉及层出不穷的现状和问题,案例教学能够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出一条合理运用和与时俱进的途径。如在对旅游心理学专业课教授过程中,单纯的描述往往不能使学生有更深切的体会,尤其是涉及深入的文史类原理时,往往与一个人先天的情感构成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对多种旅游心理及游客需求有更切实的体会,能够通过最后的参考办法获得额外的收获,增强了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情景的具体模拟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感受真实的环境条件中进行发挥和学习,并通过模拟情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挥。与案例教学不同,虽然都是实际情况下的讲解和教学,但情景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己处理问题的空间,能够有效地模仿真实环境,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训练,提高学生个体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和打算。
2.实践环节的设置
实践环节的设置是旅游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旅游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专业实践课可以训练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里设置实践环节。在众多涉及旅游管理课程的高校中,对实践环节普遍存在疏忽的现状。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的跟进,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实践环节的科目。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尽量突破传统的学科书本知识力量导向,逐渐强调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学分的设置上,要加大实践性学分的比例。书本关于旅游基础性知识课程的设置增加与实践相挂钩的课程,并融入时代特色进行教学,如新经济环境下的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新人文环境下的旅游心理研究等。增加休闲学方面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的目标定位方面,既要尊重高等教育的普遍教学和发展规律,又要重点注意当前社会尤其是旅游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和发展定位。在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过程中,能够将课程的设置和相关职业资格的认证结合起来,包括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实际的公司企业或社会实践,逐渐形成“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资的实践水平。提高师资的实践水平并不是说由研究理论的教师转为实践或单纯聘请资深旅游业从业者,而是在更广泛的层面培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于学术领域的教师来说,要在单纯的理论教学外有的放矢地涉猎实践环节,通过情景模拟或案例分析增强理论课的实践性,在聘请实践教师的过程中要注意实践教师应更具备丰富的基础底蕴,而不是简单地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意“应用”的最终目标。应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在人才素质上要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人才的应用型能力培养。在具体教学方法上,首先从基础的课堂教学入手,同时引进实践教学的诸多手段,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实践性环节的植入,尤其是在演示、讨论、模拟教学等环节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及组合性团体配合完成,增强学生的个体能力和团体意识。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秦皇岛 智慧旅游 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35-02
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分为“一个平台,三大服务体系”。一个平台就是打造“智慧旅游”云平台,云平台是秦皇岛“智慧旅游”的大脑和枢纽;三大服务即构建公众服务、行业服务和管理服务三大服务体系。秦皇岛市需依托云平台,建设面向游客、面向旅游行业、面向旅游管理部门的智慧旅游体系,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型旅游产业全面融合,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秦皇岛旅游软环境的建设。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科技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是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关键。实现旅游智慧化,首先就必须解决人才的问题。目前智慧旅游建设主要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二类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就秦皇岛现在几所高校的旅游英语及旅游管理专业来看,存在着一些教育模式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建设以秦皇岛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高端“智慧化”人才平台,拓宽课程设置,完善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成为全面推进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的关键。
一、秦皇岛智慧旅游人才发展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业作为秦皇岛市的支柱朝阳产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如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系设有四个专业,分别是酒店管理、导游、旅游管理和涉外旅游,在课程建设中重视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技能和旅游基础知识,但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比较宽泛,缺乏特色。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管理系,前身是旅游系,现有教职工27人,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方向。因设立时间不长,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欠缺,沿用原有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很难适应新兴产业“智慧旅游”的发展要求。笔者任职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等学校,外国语学院自1999年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为社会培养800多名毕业生,但本专业偏重语言基础和交流能力的理论培养,缺少学科实践机会,交叉课程少,很难满足秦皇岛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同时本校的工商管理学院设有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旅游学、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心理学等,现有的课程与旅游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可以呼应,但专业方向针对性不足,传统课程比重大,旅游核心类课程不够成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云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出现,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做出调整与创新,高技能的实用性旅游人才既要有旅游学科的丰厚基础,又要懂得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技能和知识,这是智慧旅游发展带给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崭新课题。
二、“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优化旅游专业相关课程,拓宽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改革
考虑到秦皇岛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的要求,新的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必须突破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原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实践课等,其中选修课和实践课只占整个课程的1/3,职业拓展及与职业技术有关的课程却寥寥无几。高职旅游专业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必须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其与实际的应用价值相结合,直观理解相应的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旅游管理核心课程的设定应以“产业”为引导,紧贴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开设整合若干相关联的专业综合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基础理论、管理案例分析、营销的实践操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等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电子商务类、网络营销及网页设计课程的实习、实训学时,课程考核多以考查为主,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提交的学结、设计档案和调研报告等材料作为主要考查依据,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实习实效证书,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二)探索“联姻育才”“一主三辅”的产教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秦皇岛高职院校在增加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应加强校外的实训,可以依托强大的教育资源,通过“联姻育才”合办方式,整合政府、智慧旅游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学生实践、实习场所,建设智慧旅游产业人才基地、充分利用智慧旅游产业界的技术、培训、人才等资源,搭建专业训练平台,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培养适合智慧旅游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旅游管理核心类课程的见习、短期见习或长期见习多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行业专家与高校教师混合教学,引入IT网络教学、移动互联网、“爱游秦皇岛”智慧平台、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各取所长,共同构建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社会培训的人才供应链,实现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
(三)组建一专多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智慧旅游人才培养
在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双师型队伍,实行本科导师制,引进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专业的教师,组建由高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学相长。高职院校讲授旅游理论核心课程的导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者硕士以上学位,对智慧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认识,了解并能够指导教学与实习、实训活动开展。院校和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组织教师授课比赛和教师论坛,深入相关产业和服务领域学习锻炼,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熟悉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新技术和发展现状,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同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也要聘请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和一定授课经验的企业专家或客座教授,给学生和教师开展定期的专题讲座、教研讨论,承担专业实习和学生就业的指导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成为一支高素质的兼职团队,扩大“双师型”教学队伍。
三、结束语
智慧旅游是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建立比较完善、科学的,以本地政府为主导、以智慧旅游企业为主体、以高职院校为人才培养基地的智慧旅游人才开放式培养新模式,是切实提高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智慧旅游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欧海鹰.“智慧化”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拓宽[J].人才,2013(8).
[2]郑俊,方蔚.浅谈智慧旅游建设[J].计算机时代,2013
篇5
关键词:黑龙江;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研究意义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德语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经济发达,每年向全球输出大量游客,仅以德国为例,在2012年前,德国蝉联“世界旅游冠军”长达十几年。但是,前往黑龙江省旅游的德语国家游客只占极小的比例,这并非因为当地旅游资源匮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语导游等旅游人才数量严重缺乏。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德语旅游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形势下,黑龙江高校德语专业应积极创新德语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德语旅游人才的素质水平,为本省旅游业输送更多优秀的旅游人才,进而提高涉外旅游服务水平,增强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达到服务黑龙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黑龙江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目标性人才培养意识。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涵盖了旅行社、旅游景区、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其中,中高档旅馆和旅行社是黑龙江省旅游企业的主要营收来源,因而对外语旅游人才的需求较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专业+语言”,更确切地说是“强专业+弱语言”,这直接导致了小语种旅游人才数量严重匮乏、外语能力不足和人才结构失衡的现状。而面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问题,黑龙江省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对高、中层次旅游人才的需求,大幅缩减目前已供给过剩的低层级服务人员的规模。与此同时,省内高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却没有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对德语旅游人才培养缺乏重视,仅在高年级阶段设置了“旅游口语”一门选修课,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明确服务黑龙江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就业定位。
2.缺乏明晰的人才培养思路。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语言”培养模式未能有效培养黑龙江省亟须的德语旅游人才。究其原因,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思路不明晰有密切关系,课程设置方面未能突出外语特色,完成整体化构建;教学内容缺乏与外语相关行业的实践。与此同时,高校德语专业也未能充分重视新时期本省对德语旅游人才的新要求,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此外,与旅游行业脱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令学生难以适应相关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
3.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队伍。以黑龙江省内第一所开设德语专业的本科院校――黑龙江大学为例,除偶尔的外宾陪同和涉外翻译经历以外,该校德语专业教师均无旅游专业学习背景和行业从业经验,而旅游专业教师也缺乏德语知识和必要的德语国家社会、经济、历史等人文背景知识。可以说,现有师资难以胜任德语旅游人才的培养任务。
三、黑龙江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意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为了有效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黑龙江高校德语旅游人才培养应以本省未来旅游业发展亟须的高层次智能人才和中层次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将担负项目开发、资本运作和外联管理等难度较高的工作,这是企业高效运营和不断适应市场竞争变化的重要保证。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德语语言能力培养和旅游专业能力培养并重,合理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权重,突出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特色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3.加强产、学、研合作,吸纳并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高校要通过聘请国内及省内一线旅游从业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为德语专业教师提供应用外语教学培训,创造前往旅游行业企业锻炼的机会等方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培养以实践为导向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郑洁.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毅.黑龙江省旅游就业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潜力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7.
篇6
【关键词】高职 旅游教育 地方发展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意见的提出充分说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产业之一,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已迫在眉睫。《意见》还专门提出“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明确要求“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同样,在刘名俭所著的《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中也充分阐述了旅游教育全面提升并与国际接轨是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基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需求的视角,推进天津高职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改革,已经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天津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天津拥有旅行社377家,五星级饭店10家,四星级饭店34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5家。仅以2012年中秋、国庆期为例,天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72.37万人次,同比增长33.4%。其中,接待外地来津游客262.44万人次,同比增长43.5%。8天长假,旅游综合总收入50.63亿元,同比增长25.1%,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1}。通过2012年中秋、国庆期天津旅游业优异的成绩可以看出天津的旅游市场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泰安道五大院、北塘古镇、凯旋王国主题公园等一批新近建成开业的旅游项目成为游客的首选;第四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第七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第六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和渔阳金秋旅游购物节等众多商旅文结合的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客流,拉动了商贸市场;“一条海河观光带、半部中国近代史”的乘船游览海河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国庆8天突破30万人次;西青区希乐城少儿职业探索乐园、水高庄园、杨柳青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集休闲、生态、互动体验于一身的旅游项目走俏市场;以航母军事主题乐园、天津极地海洋世界为代表的滨海旅游势力迅猛崛起,多彩新区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二、天津旅游人才需求
根据天津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天津旅游业要实现“33641”目标,即旅游总收入预计达到3000亿元,新增旅游大项目30个,培育六大旅游品牌,五星级标准酒店数量达到40座,引进扶持旅游企业集团10家。同时规划了“一带三区九组团”的“十二五”旅游发展格局。其中一带指“海河旅游观光带”,三区指市中心都市旅游区、东部滨海旅游区、北部山野旅游区,九组团为京津新城温泉度假组团、大黄堡生态休闲组团、七里海湿地度假组团、东丽湖商务休闲组团、杨柳青民俗文化组团、团泊湖康体运动组团、天嘉湖鸭淀水库商务修学组团、葛沽小站民俗风情组团、北辰运河文化体验组团。{2}
基于天津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经调研以下旅游高端人才呈现需求焦点:
(一)地接旅游服务人员
根据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专家的预测,增加三个传统节日,逢周末形成连休,意味着近距离旅游产业领域正在等待开发,地接旅游服务人才需求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再加上述天津旅游发展规划中旅游项目的带动,在未来几年内仅地接导游缺口近2万人。
(二)旅行社计调人员
在调研中发现旅游行业人才需求正发生转折性变化,一直隐在幕后的计调正成为旅游行业紧缺的人才受到各大旅行社的追捧。旅行社的计调是进行旅游实际操作的专业人员,他们负责新线路的开拓、食宿谈判、行程安排、成本核算等经营管理工作。据调研发现大部分旅行社负责人都开始认为计调的作用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旅行社兴衰。
(三)旅游企业营销人员
在天津主要旅游企业调研中,全部提出了对高端技能型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部分企业制订了令人眼热的高待遇标准,旅游业出现了争抢高端技能型旅游市场营销人才的趋向。
(四)酒店高端管理人才
上述天津十二五期间将有近40家五星级酒店开业。而对于一家新开业的酒店而言,一般总监级以上管理职位的需求占整个酒店岗位需求的7%-8%左右。高端人才的选拔一方面来自于酒店集团内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行业通用型岗位会对外招聘吸引有经验者加入。高端人才中,能够有酒店行业工作经验,熟悉中国市场,了解并能运用中国式的沟通技巧方式的人才将会特别“受宠”。
(五)酒店一线技能专门才人
在一线服务类职位中,行业最为紧缺的有二大类人才,一类为技能级别较高的餐厨、服务等技能型人才;另一类为具备较强补位意识的服务型人才,这类人要能弥补酒店各个部门之间的服务空白点。
(六)邮轮服务人才
邮轮在业内又被称为“海上星级酒店”,因为它与建在陆地上的星级酒店一样,都具备住宿、餐饮、娱乐等功能。但邮轮又与传统酒店行业不同,分岸上与船上两个工作领域。据统计,一般每艘豪华型邮轮要配备海乘人员1300~1700名。但邮轮上的工作人员与酒店不同,需要具备航运业和酒店业的复合技能。但天津的高校教育中,与邮轮相关的专业少而又少,导致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
(七)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人员
能够从事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景区功能设计、图件制作等工作的高端旅游策划创意人才俨然成为大型旅游集团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掌上明珠”。
三、天津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天津只有6所本科院校、6所高职院校和5所中职设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以2011年度数据为例,毕业人数2933人,和行业年需求量相比人才缺口很大,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但天津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天津旅游发展趋势还存在偏差。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于雷同,本科多为管理层次、高职多为基层管理或一线高端技能人才、中职则多为导游或酒店一线服务人员。但三类教育层次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并没有太大区别,以至于人才规格或特点不明确。再加上由于受招生人数的影响有的学校用一个模式来培养所谓“综合性”旅游人才以节约教育资源。往往一个年级就一个班,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结果是学生学到不少理论知识,但能力不够突出且没有差别,则显现出的就业竞争力就很小。这种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势必要与旅游就业市场需求及上述旅游人才需求焦点存在脱节。
四、天津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一)定位人才高端化
高职旅游教育既要区别本科深层理论探究指导下的能力培养,又要有别于中职以知识够用为原则的技能训练,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所谓“高端”要突出三高:
职业素养高——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职业素养上要追求内涵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职业道德、旅游职业习惯和旅游职业规划等隐性职业素养方面要“更上一层楼”。因为旅游行业与人打交道的并向人传播美的感受,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美学素养、沟通能力、诚信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礼仪规范等素养就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在高职旅游教育中要适当加大旅游文学、旅游服务礼仪和旅游美学等职业素养课程比重。同时,从细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言行,可以将出勤情况、考试诚信情况、课上精神状态、作业完成情况和实习表现等“小事情”建立档案,与职业素养课程成绩一起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综合考评依据,同时将此档案向用人企业公开,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
学习能力高——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突出实践性,强调工学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再加上学时有限,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一半的课时要让学生“动起来”,自然影响到有些知识模块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所以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提升,以便他们在课余不断给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甚至为就业后的晋升做好积累。相应的一些能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的课程必不可少。
发展能力高——高职学生实习或毕业后在初始岗位上可能与中职的技能型人才同场竞技。但高职学生往往能够在职业规划与发展上表现出优势。这正是因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高和学历能力高。在课程设计上,对应初始岗位课程的课程要安排在低年级,然后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不同方向的职业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增强学生面临旅游市场多变化、旅游需求多样化时的就业实力。
(二)强化教育本土化
这里的本土化并不是学生本土化,而是指天津高职旅游教育的教学资源要本土化。中国的旅游教育起步就很晚,至今很多教材还是拿来主义。天津才刚刚着手高职旅游教育方面的投入。所以目前很多教材、案例等教学资料中是国外的教材或外省的旅游项目案例,涉及到天津的内容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天津原来的知名旅游项目少,知名度低,又有北京的巨大辐射。上述调研天津需要大量的地接旅游服务人才,自然要求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学生能熟知天津。所以,天津要尽快更新一些紧跟天津旅游发展的教材、实训手册、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再把天津的旅游服务一线明星和资深行业专家请进课堂,全方位立体的向学生展现天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热爱天津,才能把天津的美传播四方。
(三)推荐岗位驱动化
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职业基础课,第二学年学习职业技术核心课,课程设计主要根据上述天津旅游人才需求焦点。考核合格后根据学生职业规划,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所向往的岗位找到实习接收企业。根据实习表现学生可修正职业规划,在第三学年选课相应的职业拓展课程学习,为就业奠定基础。
(四)加快合作国际化
首先,天津高职旅游教育招生范围尽快国际化。我们可以借鉴上海某些高职院校收“洋学生”,扩大国际交流,把天津介绍给全世界。其次,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国际化。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国际化,例如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的学生最后一学年在美国学习和实习,就深受学生追捧,同时也打开学生国际化就业方向,丰富学生们的职业经历。最后,国际化要体现在外语教学上。只有把外语教学在高职旅游教育中严格把关,才能把天津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定位,魅力天津、渤海明珠的现代商务休闲旅游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广。
伴随着天津旅游业快速蓬勃发展,天津高职旅游教育已经成为培养旅游人才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把高职旅游教育发展为有特色、有能力、有市场的旅游人才保障系统,为天津的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智能支持。
注释
{1}数据来自:《天津市2012年中秋、国庆假日旅游日报综述》,2012年10月9日。
{2}资料来自:《天津“十二五”旅游规划》。
参考文献
[1]曹毓,曹政.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0).
[2]孙健.基于市场需求的旅行社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3]王丽萍.对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09).
[4]张慧敏.青岛市旅游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高职教育策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篇7
【关键词】海西旅游 旅游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一、海西旅游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以西,以福建省为主涵盖周边地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面与台湾一水相连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截至2013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广东省汕头市、江西省上饶市等共计20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随着海西全方位开展闽台旅游交流合作,打造“海峡品牌”推动海西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多年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以福建省为例,自2002年以来,每年旅游就业人数增长率平均为30%。
国内权威专家在《海西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中对福建省旅游人才资源需求的预测:从数量上讲,未来3年需要2000~3000名以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10年,更是需要近15000名旅游专业人才;从学历结构上看,旅游企业就业人员学历理想结构是中专及中专以下占比28%、大专占比59%、本科占比为13%。而福建旅游企业现有从业人员队伍中,学历结构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占比73%,大专占比21%,本科占比6%。尤其海西的县级景区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文化旅游、入境旅游市场的火热需求使得大专及本科学历从业人员着实欠缺。《福建省“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强化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实施福建省中长期旅游人才培养重大工程,争取五年内培养600名旅游职业经理人、8000名旅游管理专才和5万名旅游技术能手,充实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各层次旅游人才队伍。
二、海西旅游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路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海西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体制创新,提升政府部门与行业管理的观念,完善配套政策的实施。组建专业性的权威人才培养组织,整合海西不同省、地区的教育与培训资源,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助推器,旅游学校与企业参与的海西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二)建设以学校为主体的海西旅游人才教育基地
通过详实调查将海西已有旅游学校及相关专业教育组织按产业链重新分类定位,建设差异化显著的海西旅游人才教育基地。各旅游教育组织比较其区域、办学物点、学科优势及师资力量等,有针对性进行市场细分,明确细分目标,使各教育基地既能覆盖面广泛,又能突出重点;既有现实需求的考虑又面向未来;既能协调现有管理模式又有体制创新的人才培养系统。
(三)深化以企业为载体的海西旅游人才专业化培训
以包括旅游人才培训组织在内的旅游企业为载体,将海西旅游人才培养专业化、模式化,打造海西旅游培训的特色项目,并有规划、有重点地促进旅游企业及培训机构的整体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海西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来自加拿大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产学结合,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当校内教学进行一定时间后,学生被安排进入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基于“工学结合”的海西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技能。
(一)搭建互联网培训平台,共享教育资源
由政府主导搭建海西旅游人才教育网,通过网络手段向全海西各学校、各单位从业人员免费进行旅游教育和知识的培训。该平台按照培养具备社会基本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坚持“够用”和“必需”原则,突出基础教学,强调专业技能,体现未来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尚未接触社会的学生以及学历层次偏低的从业人员提供方便灵活且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按需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校企业共享资源,加快海西旅游人才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二)设计旅游教育独特的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成立海西旅游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学者、专家和单位负责人组成。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在该组织成员的参与下设计,制定出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海西旅游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定期研讨,修订并完善实施性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提升职业技能
基于“工学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由政府主导、学校参与、企业紧密配合,依据旅游人才所处层次、领域的不同,规划相应的海西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及示范中心,如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厦门培训基地,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汕头培训基地,旅游技术人才上饶培训基地,旅游教育人才三明培训基地,旅游规划人才温州培训中心,旅游导游人才鼓浪屿培训中心,旅游饭店人才厦门培训中心等。让培训中的学生员工接受旅游企业最新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完全采取生产性劳动的培训方式。
(四)推行订单式旅游人才培养,满足需求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真正意义的结合,从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到双方携手开展知识技能的教育,最后就业,紧密联系了学校与旅游企业间的关系。推行订单式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学生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困难选择等问题,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投身于海西旅游业的建设中来,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可喜的“三赢”局面。
篇8
关键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旅游管理;“2+1”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
1 社会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的实用型专门人才,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专业技能的实用性
高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有不同的层次,以满足实际工作的不同需求。硕士生及其以上层次的人才,主要是满足管理层业务管理的需要,本科生层次兼顾实用型和管理型,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定位非常明确,即满足实用性的要求,是一种技能型人才。技能型应成为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特点。那么,从行业需求来看,无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缺乏的主要是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一线操作人员。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望成为中级导游、宾馆、旅行社中基层岗位的生力军。为此,我们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加大实训课的课时量,以强化技能性训练力度。
1.2 专业知识的综合性
前已述及,从事旅游工作的不仅需要具备服务技能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掌握旅游法律法规、经营管理、资源文化、经济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专多能”已成为旅游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可以说,知识面越宽,就越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所呈现的宽泛性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趋势。
1.3 就业渠道的广泛性
由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具有广泛性特征。新闻媒体和人才市场时有“白领好求,蓝领难找”的用人信息。我们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也表明,大多数用人单位急于聘用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旅游队伍中的“蓝领”。从某种意见上讲,蓝领较白领更具有实在的使用价值。专业人才市场对蓝领的需求量远远超过白领。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也为就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渠道。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既具备服务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具备一系列相关专业知识,如旅游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营销策划等。
2 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旅游人才
教育部高[2006]16号文件颁布后,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贯彻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为我院新设立的专业,在设立之初,本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都是以此文件为指导。我们采用并执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改革:
2.1 采用“2+1”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使该专业毕业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成为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实用型人才。同时,成为熟悉我国政府制定的旅游业方针政策,掌握旅游企业服务技能,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与社交能力,能胜任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工作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为:从专业设置入手,根据旅游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与技术领域的要求设置专业计划,明确专业目标。以服务能力和职业需求为培养主线,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强调满足职业需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顶岗实训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加强“双证制”教学。
2.2 课程设置改革
旅游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立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突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能力与综合技能训练,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旅游高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1)突出基础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目前,旅游管理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要直接面对国内国际游客,从事一线旅游服务接待,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尤为重要。新课程体系在开设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必修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时,加强旅游政策法规、导游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突出旅游专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特色。
(2)构建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培养出的旅游专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旅游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而我院设有艺术与体育系,为旅游管理设置人文类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艺术与体育系的老师都是专业的,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升艺术素养和体力劳动能力。实现了新课程体系积极构建课程的多元化,增设了旅游文化、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体育三门文化艺术含量较高的选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
(3)结合教育部高[2006]16号文件及学院“双证书”制度的要求,我们把专业课程与培养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开设为学生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和“中级服务员资格”服务的课程,如:导游法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广东旅游景点景区介绍、餐饮管理与服务技术、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技术等。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拥有毕业证,还拥有上岗资格证,培养符合国家技能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2.3 教学过程改革
(1)课程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将知识点以项目为中心串连起来,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围绕项目设计实训,围绕项目实施考核,打破传统的知识排序方式,按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将整个课程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为导游知识,一个方向为酒店管理知识。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将两个方向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几个小任务又合并一个大任务,若干个大任务,组成一个项目。学期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学生非常地知道明确自己需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在具体任务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跟踪,及时调整,每个任务再分解为若干级目标,初级目标为普通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达到;中级目标为提高目标,在初级目标基础上适当提升,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高级目标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也给其它同学树立一个努力的方向。
(3)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倡导学生顶岗实习。
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一直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中国旅行社,汕尾旅游总公司,汕尾东方旅行社,汕尾红海湾旅行社,汕尾阳光旅行社,汕尾巴黎半岛酒店,汕尾德胜宾馆等签署了实训基地合作方案。针对目前汕尾多数旅游行业公司规模较小的现状,旅游管理教研室负责带领学生到旅行社顶岗实习,在节假日及旅游旺季都会为学生联系实训基地,安排顶岗实习。如三月至五月是汕尾地区的旅游旺季,我们邀请实训基地的负责人来我校挑选顶岗实习人员,一是可以解决实训基地的用人紧张,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岗位实践的机会。
(4)聘用旅游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丰富师资力量。
长期参与旅游企业的管理或服务工作的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可以弥补在校专业老师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在每个实训基地寻找符合要求的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兼职教师要求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在旅游行业从业时间五年及以上,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指导教师要求取得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和旅游行业从业时间三年及以上。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聘用,大大丰富了师资力量,也更好的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能带来操作性更强的指导和鲜活的案例,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更好融合。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也是国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路,应该坚持不懈与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旅游;发展; 人才; 法规; 服务; 建设.
游客旅游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旅行社和一个好的导游,一个好的导游人才是旅游发展中的关键,也是留给游客好印象的前提。一个好的导游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丰富和口才好,还应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这不仅是导游人员基本素质的问题,也是法律规范的严格要求。之外,建设一个好的、完善的服务平台,也要符合有关的法律规范,才能达到最大和最好的接待能力,这些是法律规范的要求和题中之义,也是进行旅游行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旅游导游人才的法制化培养。
旅游中导游人才是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和进步,也进一步加深了导游人才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导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具有基本的业务知识和对特定景点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满足导游讲解和游客的基本要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现代导游人才,不仅仅要看重知识和技能,也开始关注的导游人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应用能力,这是旅游得以安全开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导游的最重要的责任。比如,在行业实践中,旅行社是否按照法律规定缴纳质量保证金、投保责任保险,导游如何带领游客通过边防检查和海关检查,如何帮助游客做好防疫工作,怎样依法及时处理游览活动中的突发实践,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的安全问题成为我们要关注的关键,在上个月湖南衡阳的一次旅游当中,高速公路的一辆双层巴士翻车,造成十五人死亡,二十人重伤的后果,这层巴士是导游人才带领下的一趟长途旅游客车,因为司机连夜疲劳驾驶导致翻车,然而导游也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去提醒司机应该适时休息,在导游旅游法规中明文规定:导游具有协助司机进行安全保护的责任,特别是为游客进行安全的保障。此外,每家旅行社也要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进行导游人才的法制培训,从而保证游客的基本安全,并且进行定期的导游法制规范考核,取得相关的合格证者才能上岗,才能进入实际的工作当中,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实际工作中,对于导游人才的安全培训已经作为了一个重点,但是施行的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执行力度。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些导游只关心自己的薪金,并且使劲去争取提成,置游客的安全于不顾,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是对法律的漠视,对法规的亵渎,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加大处罚力度,按照法规中的惩罚,对导游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处罚。
二.旅游服务平台的法制建设与执行。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游客数量的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游客数量增多,而且国内游客由于交通的发展而大规模聚集到一个地方参观,这种巨大的游客承载力对平台的空间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
旅游服务平台就是为游客服务的平台,这里面基本的要求就是有足够的服务空间,有足够的服务配套设施,在传统意义上认为,我们的服务空间要不断扩大,我们的服务设施要不断完善,但是在实际建设当中,我们忽视了旅游服务平台的法制性。例如空间服务虽然大,但是安全保障措施与旅游景点顺序安排不好,导致了游客的安全保证达不到要求,游客的自我权益不能得到保证,再例如旅游设施不仅要满足游客本身的要求,而且还能够保证游客的安全。
在旅游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旅游法规有相关规定,服务平台要注重自身的空间大小以及安全性建设,要求接待量的预警机制,防止游客发生意外事故,但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仅在华山一地的旅游活动中,就出现了大批游客滞留山顶,严重超出了当地实际的接待能力,但是景区并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场面极为混乱,几乎失控,总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旅游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进行格外重视法律法规因素,要特别加强服务平台的法制建设,其中也应包括对游客的法律宣传和约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法律法规在旅游发展中起到了监督规范的作用,而且同时对从业人员和游客的行为起到了评价、指引和预测的作用,保护合法行为,制裁违法行为。以此来规范社会秩序,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休息自我的空间。诚然,在旅游业的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符合法律规范的现象,但是随着国家和旅游行业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随着旅游从业人员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发展必将更加有序、规范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04
[2]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法规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08
[3]导游教材编写组《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09
[4]科特勒《旅游市场营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责任公司2010-05
篇10
1.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得较为广泛,既能从事导游工作,又能从事饭店工作;既能做导游,又能从事旅行社的管理。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明确目标定位,根据目标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再按专业方向进行能力与技能分解,并进一步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门工作人员。
2.实习基地、就业市场不够稳定
有些学校学生进校时,按照当时的订单进行专门培养,可是当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时,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来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单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学习与就业脱节。
3.不重视实践教学
旅游专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不够。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还在沿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灌输”的传统教育模式。
4.缺乏大量实践教学师资
作为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方,旅游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工作,无须再培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实践技能,因此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实际上不少旅游专业教师是半路出家,或是从管理或是从历史、地理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普遍缺少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擅长理论教学,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关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