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3-19 08:1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3(c)-0150-03

作者:葛飞,朱其林,周建军,徐凯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医药人才,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

1中医药文化概念及其建设和传承

何谓中医药文化?首次明确中医药文化的含义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1]。

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文件。我国在2008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010年针灸率先申遗成功。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视的,而中医药也正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可。

2中医药人才储备和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各级中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中医药人员配备不合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偏低,有些甚至持续减小,部分中医医院领导班子、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医药基础薄弱,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药毕业生的学历越来越高,但优秀中医药人才却是凤毛麟角[2-6]。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培养出一些“不中不西”的中西医结合学生,中医基础不牢、西医技能不精,有些中医药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后实践动手能力极差,还不如一些本科生,却又不肯虚心向学历比他们低的上级医师请教学习。中医药院校应当利用中医药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中医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药的信念;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药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借用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药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7]。

3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

在当今中医药工作人员收入不高、又难以享受国家法定假日的形势下,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培养固然要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但更离不开中医药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何切实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关键要靠中医药的疗效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尽管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断,但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医药,“非典”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用中医药抗击“非典”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这是对排斥中医者最有力的回击。原卫生部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的国家诊疗方案中加入了中医药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的认可。要深入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理念宣传,中医院的所有职工及其亲属应充当中医药文化的第一宣传员,而不是身在中医院却排斥中医药、抵毁中医药。中央、湖南等电视台开辟的中医养生专栏收视率居高不下,一些养生书籍畅销不衰,在群众中掀起一股社会养生热潮,从侧面体现出群众对中医药保健的需求和追捧。“养生热”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社会悄然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长久以来在民间具有深度的群众基础,以及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追求的日益强烈和对绿色保健治疗的无限向往[8]。

作为东方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文化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近年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国家和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亚洲国家,到现在的欧美等西方国家,目前中医药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展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9]。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且承载着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内涵,是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桥梁,他们如果不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就不会来到中国,更不可能学好中医药知识。换言之,无论是中医药学生还是西医学生,要想学好中医药,也应该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这是学好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4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篇2

【关键词】傣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91-2

傣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从事傣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傣医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要发展民族医药,人才是关键,可以通过加速人才培养、提高傣医药地位、加快傣医药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等系统措施,进一步发掘继承,创新发展,才能有效增强傣医传统疗法的医疗保健作用,扩大使用范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1]。

1地方中医药院校培养傣医药人才的必要性

原有的“跟师”式的傣医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知识传承的广度、知识发展的深度和传承的完整性,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傣医药人才的需求,必须改革与完善民族医药的传承方式[2]。学院教育可以极大地拓展民族医药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借助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3]。云南中医学院对傣医药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基础,具备地域、文化优势,拟通过对历史悠久并具有较为完备理论体系的傣医药学的抢救、继承、总结、发展、提高、创新,建立和不断完善五年制本科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省,面向东南亚,建设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特色鲜明的傣医学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2傣医药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

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具有职业导向的专业性,高等医学教育是要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而该职业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没有经过专门的医学专业训练的毕业生没有资格从事医生这个职业,这就决定了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对象今后的职业导向的要求,亦即它的专业实践性的要求[4]。

2.1结合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社会需求,由于社会的发展,傣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文化背景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需要兼有傣医药、中医药之长,能为当地群众提供有效、价廉、简便、快捷医疗保健服务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兼顾就业市场的需要,职业导向的专业性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拟定了傣医药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傣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傣医临床诊疗技术,专业技能突出,同时具备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及诊疗技术,从事傣医医疗、教学、科研及傣药开发工作的傣医药学紧缺专门人才。

2.2突出特色构建傣医学课程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傣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人文科学基础、傣医临床、中西医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等六个模块构建课程改革,使课程体系内容既衔接紧密,又交叉渗透,符合医学人才成长和医学教育客观规律,体现学科课程及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联系。

坚持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基本思路,前期注重拓宽知识面,以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为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增加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其他选修课,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后期分化出傣医方向,在进行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开设了《傣医药学史》、《傣医药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医经典选读》和《傣医临床学》等7门傣医药特色课程,初步建立了傣医药课程体系。加强傣医专业教学,傣医专业课程内容既突出傣医药的特色,又充分反映傣医学和民族医药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丰富和提升了傣医学专业的内涵。

2.3面向临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3.1提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学生开始接触《傣医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和《傣医方剂学》等基础课时,就在学生中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以某个专题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2实行规范化的实习岗前培训。我院建立了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中心,其中包括临床各科诊疗技能训练,拟再增加傣医药技能训练,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3.3实施分阶段毕业实习。首先,在我院附属医院进行中西医毕业实习,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常见病和急重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完成有关医疗文书的规范书写;科内组织教学查房,教学讲座,病案讨论等,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其次,在西双版纳州傣医院进行傣医药实践实习,较系统的掌握傣医药诊治技能,运用傣医药理论及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

2.3.4个性化培养突出因才施教。通过聘请傣医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任授课制度,储备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兼职傣医药教师队伍。按照因才施教的原则,利用医院临床教学资源,定期跟师门诊或病房实习,熟练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掌握傣医四塔五蕴辨治、脏腑辨治、三盘辨治临床思维,发挥传统傣医“师带徒”的学习优势,使学生较快进入医师角色。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相关人文课程尚需加强。由于地域、文化背景、宗教等对傣医的形成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医学类院校在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历史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缺乏优势[3],如果在条件许可时开设相关课程,将更有利于傣医药的挖掘、整理、继承与发展。

3.2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内容与方式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仍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完善。在考核内容尤其是傣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熏蒸、按摩、洗药、刺药等以及考核要求的制定方面尚需进一步与傣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接轨,以利于学生顺利获得执业资格,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郑进,杨梅,王寅,等.傣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4):22-25.

[2] 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增刊):15-21.

篇3

【关键词】: 藏医药;人才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关系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69-02

藏医药作为传统医药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藏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它无疑是中国民族医药的最好的代表。虽然民族医学与中医学具有同一性,都统称为传统医药,《宪法》中“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框架内合法存在和继承发展,并可以用一个共同的“中医政策”来处理相关的问题。但是,中医学和民族医学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中医学不能涵盖各少数民族医学,各种民族医学和中医学又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拥有民族地区的药物资源和医疗技术,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色,它们不是中医学的分支,而是中医学的兄弟。作为一名民族医学藏医药学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人员,对自己所了解和熟悉的藏医药学的人才培养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关系方面自己的观点简要论述如下:

一、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医学科学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并肩重要,而医

学人文素养又与人文精神是等同使用的。医学人文素养是以求善,求美、关注人性和关注人的情感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是医务人员经过反复认知和长期实践,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穿到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的医学科学素养的始终,在平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固有素养,是医务人员崇高精神世界的折射,在品德,情操、思维、学识、才干、心理等多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和体现。这样一个时代所赋予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卫生医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作为民族医药藏医药学高等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是否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取决于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层次医药人才。所谓高层次医药人才就是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医学科学,人文素养兼备的高素质医药人才。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有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人文课程比重平均占20%―25%,我国在20世纪以来也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并且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合并的办学方法来培养健全的医学人才。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素质教育。”因此,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根据2009年一项山东省内医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显示医科大学生应有的人文修养过底,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这样的医学生即使成为医生,也将是对病人缺乏同情,对生命缺乏关爱的医生。所以,树立新的医学观念,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综合品质的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人文素养教育是藏医药学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

藏医药学是一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传统医学,主张医药一家,没有民族文化的大背景,没有人文科学的滋养,没有地域特色的药材资源和医疗技术,藏医药学失去了理论根基,也失去了独有的特色,它是千百年来藏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特色,历来十分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

医护人员是非常神圣的职业,它能救死扶伤,化解病痛,所以医务工作者被冠以“白衣天使”的美名。民族医学藏医药学也与其他医学一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医药工作者就必须在扎实的医疗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以悲天悯人,满怀关爱,能够舍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作为最重要的职业素养。藏医药学中把医生的素养包含在六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医者必须具备善心和通各科人文知识的阅历”正如医学生誓词中所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保持医术的神圣和纯洁”。不管是藏医药学初学者,还是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都必须学习的第一堂课程是藏医伦理学,所以传统藏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利他无我的佛家思想也扎根在藏医药学中,还特别注重医学本身之外其他多领域交叉学科的学习和互相相辅相成。从历代成就卓著的名家到今日方名远扬的藏医学家都继承和传播一条不变的定律,所有文化包含在“五大明”和“五小明”十大明中,其中学习藏医药学,就必须学习和具备较高的其他“九明”知识,只有具备这样的学识和素养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医生,除医学外,还包括哲学,伦理、因明、工艺学、天文历算、梵文等人文,地理综合性的知识。认为加强人文知识的传授是培养医护工作者关爱生命,尊重病人的必修课程,我想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人文知识并重的教育体制,藏医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始终如一的贯穿和学习实践这样一个定成不变的思想,成为培养藏医药人才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三、继承藏医药学传统人文素养教育和吸收现代模式人文素养教育是藏医药人才培养的科学途径

医学的性质决定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人就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医学不可分割的两面性,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著名医学史学家西格里斯指出:“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不仅要防治疾病,使机体得到康复,还要使人得到调整,以适应它的环境,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医疗和科研工作者,他们今后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具有感情,思想的具备丰富社会内容的人,因此仅仅凭借医疗技术的精湛是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医疗卫生和新的疾病研究领域的难题,因现代社会的因素,心理因素诱发的精神和心理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增加,医学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门自然科学,而是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以人为对象,是一项社会事业,所追求的是人的健康,医学知识和技能只是实现健康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强调“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完美和最高尚的”,“医学有无私、大方、谦虚、含蓄、深思熟虑、判断准确、举止安详、积极进取、廉洁忠贞、语言庄重、善于谋生、业务兴盛、摒除迷信等优秀非凡的品格。”,所以健康的定义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心理和精神完好的状态。当今我们医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包括博爱的胸怀,道德的操守和法律的意识,也包括学术上的诚实和宽容。这种素养只能来自于人文素养知识的教育,来自于实际医疗实践中前辈和学长们的言传身教,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情操,培养不仅有扎实的医学知识,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藏医药学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和重视藏医伦理学,历史、哲学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还要吸收现代的医学法律,医学心理学、卫生管理、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医学经济学、医疗保险、健康教育等知识的人文素养教育。

现在的医学院校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培养医学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栋梁,他的培养方向是能成为深入了解病人及其痛苦,能够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伦理道德素养。所以正确树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的原则,就必须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藏医药人才培养而言,把藏医药传统人文素养与现代人文素养结合的教育模式为途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藏医药人才,更需要新知识和新方法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医学需求的德医双馨,仁心妙术的优秀藏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岳芸 、刘兆玺、王艾辅导员视阙重塑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和实践,中国西部科技[J],2009,8(15),100―101

[2]玉妥・云丹贡布所著藏医《四部医典》论述续部分第三十一章[M],人民出版社,1982年。

篇4

根据国家教指委的专业规范以及社会需求与各类人才的专业特点,在大量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研究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生物工程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及中医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注重现代生物工程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与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术素养的培育,注重培养具有中药发酵工程技术、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工程技术、能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背景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并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二、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围绕着培养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特色项目的培育,重视中药发酵工程、中药酶工程、中医药基因工程等中医药生物工程技能的培养,这也成为了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

1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水平。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注重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广泛学习调研国内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调整。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了工程类基础课程,并增设了实训环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除了开设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课程以及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以外,还充分利用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中医药学这一优势学科,开设了中医学概论、中药药剂学、中药复方药动学等课程。同时,在专业实验课中也融入了中医药相关的内容,而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本科毕业论文中与中医药相关的比例均高达50%左右。

2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融合鲜明的中医药特色

教材建设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必备的基础环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选用机制,以此保证教材选用的先进性及中医药特色。针对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并出版了符合专业方向需要的中医药生物工程教材《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该教材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着眼于实用性及学科发展性,并结合了中医药特色的实验内容。这些实验内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和特点,实践教学不但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生物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强化工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课程整合与优化、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满足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①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实行多层次改革,对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设计实验、开放实验项目、企业实训教学、实验设计竞赛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建立更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②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并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引入特色实验项目。

③在课程整合与优化方面,对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相承的课程,打破课程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开设专业模块大实验,如将“基因工程”“、生化制药学”的实验课整合为“基因工程实验”,将“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学”“、发酵设备”的实验课整合为“发酵工程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将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串联起来,涉及基因克隆、菌种构建、工程菌的发酵、蛋白分离纯化、产品电泳与检测等环节,让学生在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了解各项技术,既有“点”、又有“面”,改变了过去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孤立、交叉重复等现象。

④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师生交流、资源共享、实验管理等功能。

(2)建设特色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有生化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每年承担150余项开放实验项目供全校学生选择,内容涉及生物工程各个方面,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就业方向,分不同专业方向,通过实行科研导师制、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采用发酵工程技术培育药用菌(中药)、中药成分分离分析工程、中药制剂工艺、细胞工程、生物制剂等不同方向。

篇5

论文摘要: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国家对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催生了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诞生,一批由高等中医药学校母体分化出来和中等中医药学校升格起来的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正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别。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教育领域,怎样体现它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区别,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定位。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拟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1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版《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简称ISCED),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按学科类别划分,它又属于中医药学教育。因此,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类别应当概括为: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医药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

1. 1人才目标的个性特征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和一般的职业教育及普通中医教育培养目标是有显著区别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水平层次、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目标指向等方面。

1.1.1教育水平—高等层次

我国职业教育按教育水平,即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知识水平划分为3个层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显然是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其教育对象应是接受过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中专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现行教育制度,学制2一3年的,相似高等专科层次,学制4一5年的相似本科层次。目前在尝试的还有初中毕业后5年制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主体,在现阶段应是高等专科层次教育。

1.1.2目标指向—职业人才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按ISCED分类标准应属于“职业准备型”为主的教育类型,它不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升学预备型”教育,“职业型”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它的培养目标指向。‘“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某类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层次学习的学生获得进人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对中医药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决定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相比。它不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继承型的学科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职业人才,其培养目标是直接指向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职业分工为目标的。

1. 1. 3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型人才

按照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相联系的。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应具备3项基本要求:一是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知识和符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二是具备相应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具备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和相关岗位群实际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这三方面要求的人才,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所谓“复合型”是指2个方面:从静态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多元化的,是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架构不一致的。它是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能力模块的集合;从动态上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不固定的,是随具体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核心能力(中医药专业知识能力)变动相对较小。而其扩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则总是在不断改变的。

1.2人才类型和适当倾城

按照职业行为特征.高等中医药职业人才可以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即生产技术型、服务操作型、管理经营型。如以大中药类专业为例,中药制药工艺、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资源开发等属于生产技术型,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属于管理经营型。中医药医疗、保健及护理等则多属于服务操作型。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其工作对象不同。反映出“以人为主”(服务型)、“以物为主”(生产型)、“以事为主”(管理型)的不同要求。总的目标都是面向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生产、经营及社会事业的相关行业部门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前沿岗位。除此之外。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还应考虑它的主要服务面向,应当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中医药产业”,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保护,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三个面向”和“两个服务”为宗旨,就能突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就能克服.‘重医轻药”、“重医轻护”、‘重治轻防”等错误倾向,使中医药职业人才培养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1. 3专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从本质特征出发,既要坚持自身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又要反映职业教育的要求,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和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人才规格和标准,要从市场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出发,构筑合理的专业体系,要认真研究专业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1.3.1 行业性原则

中医药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注意遵循行业性原则,即明确自己服务对象的市场定位,既要跳出传统的行业办学的圈子,又要合理选择自己行业服务的适宜范围,做到有退有进。从发展趋势看,医疗类专业人才将向长学制、高学历、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主要由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承担培养任务。中医药高职教育在医疗卫生行业内,主要培养医疗辅助人才、医学技术操作人才及护理、药学等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为了扩大生存及服务空间,中医药高职教育今后将更多地把重点投向医药生产经营、医用仪器设备制造、医药商品流通、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体育运动保健产业以及与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产业。

1. 3. 2区域性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门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立足于为地方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充分反映自己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紧密联系本地区,为基层服务的作用,为地方培养不仅‘’适用”而且“安心”的人才。在地方和区域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指导下合理设置专业,安排专业规模。在一定时间内,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对专科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在乡镇及其以下的医疗卫生单位,再过十年二十年都难以实现专科层次人才的普及。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技术相关联的产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在门类、结构和规模数量上有着显著差别,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和规模数量上一定要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3.3开放性原则

以应用为主,直接服务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建立一个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结构系统,一定要从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科学系统性”严格限制中解脱出来,要尝试按照“窄口径、多适应、小批量、多规格”的模式构筑专业和专业体系。“宽口径、厚基础”是“学科型”人才的标准,“窄口径、多适应”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它的鲜明特色。以中医针灸专业为例,设置‘针灸推拿应用技术专业”,把它的培养规格从‘针灸医师”降低为‘针灸医师助手”,削减其理论基础,缩小其临床各科相关知识范围,集中培养其针灸推拿技术的运用能力,这样专业知识“口径”变“窄”了,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增强了,它的“适应性”反而增宽了。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这种以针灸推拿技术为特色的“‘医师助手”可以承担医疗、护理、康复等许多方面的辅助工作,这就是“多适应”。作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短学制教育,“小批量、多规格”是紧贴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客观要求,是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的又一特征。

2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如何实现目标的要求,需要研究具体的培养形式、培养手段、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支撑条件,这些涉及到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

2. 1建立面向职业岗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传统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新的课程结构应当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课程模块结构,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模块式课程结构包括以主干专业知识为背景的核心课程,以专业相关知识为聚合的延展课程,以及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支撑课程,各类课程均按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限选标准,用课程学分组成有机的、灵活的课程模块,搭建起复合型的知识平台。在专业目标确定的框架下,多方向构筑知识平台,以一个平台对应一个职业岗位,多个平台支撑一个相关职业岗位群,针对职业岗位调整变化的要求,灵活地组装课程模块,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

2. 2强化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彻底摒弃“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系统性与应用性的相互关系。从能力本位的要求出发,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应服务于能力的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应服从于培养目标的应用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而能力的培养既体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又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3种基本能力,即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认知能力即是学习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记忆、分析判断能力,这是第一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掌握了学习能力,就掌握了自己未来的主动权;应用能力即是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这是中医高职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直接表现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行为的运用能力,是反映整体能力水平的标志;综合能力,实际上就是通用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从事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其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等。

2. 3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应服从培养目标,围绕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避免两者脱节。实践教学应避免片面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课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重,按照能力目标的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验实训课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系统完备的训练考核体系和标准,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训室、技能考核站,创造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如模拟医院、模拟车间、建设专业实训中心,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进教学安排,让实践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序地展开。 转贴于

2. 4探索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验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很好地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新路子。目前国内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 4. 1“能办本位”的课程改革模式

即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目标”组合成相应的“能力课程模块”,按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是着眼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法国“能力单元”的教学模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2.4.2教学主体多元化垮养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实际上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联合培养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主体,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革培养手段、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使整个培养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完成。

2.4.3学生主体个性化垮养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是一种松散、自由的培养形式,充分体现大众化终身教育的思想,将“职业准备”与“升学准备”融合在一起考虑,学校用“学分课程”排列菜单,以修满一定的学时和学分为要求,培养目标无固定的职业指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是一种“准预备型”职业教育。美国的社区学院多采用这种模式。

篇6

【关键词】高职药学教育;问卷调查;实验实训

1 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是一个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行业。医药工业是宜春市的传统工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医药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成为全省60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我市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樟树和袁州两地,樟树是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地。目前,袁州医药工业园已建设成为江西省省级医药工业园、省级医药产业基地、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拥有济民可信、百神药业、海尔思、远大生物等医药类企业45家。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愈来愈重视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与合理性,对药学专业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药学专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药学技术人员,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的需求。

2 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实施了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的“12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主线,“2”结合,“4”递进),即围绕医药产业人才培养这一条主线,实施两个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获取相结合),按照四层阶梯式实施职业技能培养(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高职药学专业在服务于地方医药产业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企业尚未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订单培养未成规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等深化。

(2)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改革不够深入,药学人文素养不够凸显,课程建设有所滞后。

(3)教学团队现有职称、年龄、“双师”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校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需提升,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需加强。

(4)社会服务的范围较窄,产生的影响较小,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

(5)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需要提高。

3 对目前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3.1 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体,二结合,三交叉”的模式,一体即“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二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三交叉即“药学与医学交叉、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交叉”,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药学专业以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复合型的高技能应用性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人文品位与药学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相互渗透,使学生的内涵与素养都得到提升[2]。

在课程建设中,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使学生获得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职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

3.2 优化实践教学平台

需要转变实践教学是辅助理论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各学科之间、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界线。把握职业能力需求以及根据学科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把现有以学科分类而设置的各门实训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技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实验)进行重组、交叉、融汇、整合,以实验技能掌握为主线,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深入研究药学专业必备的实训技能(含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实训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构建“综合化、多层次”的药学实训教学新体系[3]。其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为50%以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编写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及实践考核标准,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

构建顶岗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根据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学服务三大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把专业教师分别派往宜春市药厂、宜春市食品药品药检所、宜春市人民医院以及连锁药店进行定期的顶岗培训,即提高了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又缩短了教学与一线生产的距离[4]。药学教研室还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实践技术培训和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课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教学等多种竞赛,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符合地区医药产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职业人才对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深入探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加快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是我校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药学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此类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必将为本市药学行业输送出实用型技能人才,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姚文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篇7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Www.133229.cOm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篇8

>> 中医药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水利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浅析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电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游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杨军.高职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40-41

[4]尹文秋.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市场,2013(41):123-124

篇9

[关键词] 医药营销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医药行业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药生产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医药市场总体趋势保持平稳增长。同时,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医疗机构的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等,都对处于医药生产和医药流通交界地带的医药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市场营销是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环节。由于现阶段医药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即产品重复率高),各医药企业的竞争事实上就是市场营销的竞争,是各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竞争。

一、 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培养机构来看,有院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培养方式来看,有课堂授课方式和网络远程教育;从培养性质来看,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是不断探索当中,尤其在医药营销的教材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不能否定的是,在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医药营销理论是在一般营销理论指导下结合医药行业特点的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分支,在医药营销专业教学中也就必然会出现如何权衡“医药”和“营销”教学要点的问题。由于医药营销专业同药学、市场营销、临床医学等许多相邻专业的关系不易划分清楚,因此,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的医药营销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非常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医药营销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

2.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些院校对培养医药营销 “复合性”人才的认识不准确,把医药营销简单理解为“医药+营销”,只强调这个专业的“广度”,造成课程体系里管理、营销、经济、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笼统庞杂,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缺乏突出的方向。

3.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医药营销专业课程多而散、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分界线不明显,有关医药营销的书籍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比较严重,内容深度、广度不够,教材内容沉旧,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4.师资力量薄弱。医药营销专业涵盖面涉及到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现有的师资大多数来自于从事单一专业教学的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和深入,并且大多没有医药营销的实战经验,这使他们在医药营销的教学中常常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5.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欠缺。由于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上许多医药营销人员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置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于不顾,进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播放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院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未能培养出学生珍爱生命、勇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二、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可以由以下几类构成:(1)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人才。以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为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医药市场的调研能力、公关广告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医药推销技能等。重在培养学生在医药营销实际环境中的各种应用能力。(2)医药营销管理人才。以医药营销领域管理层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他们在具备一般医药营销人才的素质基础上还必须有管理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医药营销团队中担当战略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引领医药企业的整体运作。(3)医药营销服务人才。以提供医疗和药品服务为主要内容,在具备精良专业能力的前提下深化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做好医药营销领域的服务性工作,例如:医药咨询、医药售后服务、疗效跟踪调查等等,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态度和能力。

2.人才培养总模式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医药营销领域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客观上要求把确定“素质培养+行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首要任务。该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化和系统化的,素质培养与行业应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学校通过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德、智、体)、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使他们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能力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备医药营销专业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为医药营销行业应用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医药供求市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零售企业等行业应用领域对医药营销专业提出所需的人才要求,促使学生增强素质,形成医药营销领域所需的综合能力,顺利就业。

3.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根据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采用模块教学,强调特色,突出素质。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又分为医药类课程子模块、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经济管理类课程子模块。通过公共基础课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通过医药类课程子模块,培养学生医药基础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通过经济管理课程子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一般的经济管理能力;通过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教学,培养学生突出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1)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医药营销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上必须突出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变过去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学科系统性,强调教学内容与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职业选择,从而更具有市场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要从过分偏重理论讲授转变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倡导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勇于探索和实践具有医药营销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学效果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和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做到科学、公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2)有机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体系结构。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三者之间内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加大部分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及实践课时的比例。结合国际医药营销发展形势,适时开设新型课程供学生选修和辅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实践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构建实践体系。实践体系应由四大平台构成:医药实践教学平台、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和应用实践平台。医药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实践、药物分析、药剂测验等。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广告宣传等。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平台主要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具有案例资源的收集与存储、案例资源的查询、案例教学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功能。应用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医药营销应用方向,建立实践基地,强化实践训练。

(1)开展医药营销实验室教学。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重要功能,通过开发专门的医药营销模拟教学系统软件,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如医药分类管理、药品陈列艺术、医药流通程序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从而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

(2)加强医药营销案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通过真实案例所呈现的市场行情及变化,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从复杂的医药市场表现中,找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做出决策并制订实施计划。在这种案例启发下,学生可以掌握书本难以讲授的市场营销思维方式和实际运用技能。在实践体系中,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融入市场的主动性。要求师生自行寻找医药企业编写调研计划、制订调研方案、实施调研任务、撰写市场调研报告。通过实际调研,采集医药营销案例,感受市场氛围,把握市场脉搏,增强学生医药市场应变能力。

(3)提供现实的营销环境。综合类院校和医药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成立医药营销实践中心,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院医疗器械、药品的考察、鉴定、招标和采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际医药销售活动,在真实的营销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师资的学术水平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3],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首先,可以聘任医药营销领域的优秀从业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将其切身体验应用于课堂教学;其次,逐步完善教师的考评、考核制度,采用灵活的考评方法,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三,提供更多深造和学习机会,增强国内外医药营销教师的互访和教学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掌握国际医药营销的最新动态。

6.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

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医药营销是区别于其它一般商品的营销,在目前中国医药市场成熟度和规范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药营销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医药营销行业的持续发展。医药营销中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医药质量、医药价格、医药分销、医药促销手段等方面的处理和态度上。因此,在应用型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中应当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坚持灌输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念,培养医药营销人才良好的执业态度和对患者、民众及社会的尽责精神。

三、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通过该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既掌握医药卫生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又了解营销活动的基本规律,能将医药需求转化为医药营销实际应用;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知市场环境下的医药营销模式及服务方式。

2.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泛指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上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通过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开展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使学生具有医药营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医药市场需求的营销应用方式。

3.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医药营销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发展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该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4.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服务型人才。医药营销专业也是一个复合型专业。该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和应用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医药营销学科设计多个专业方向,可以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岗位环节设置细分,比如, 药品销售、药店经营管理、医疗器械销售、医药市场研究和策划等服务。

5.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国际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那些具有国际医药贸易知识、熟悉国际医药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国际型医药营销人才将炙手可热。通过该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学生不仅具备在国内医药营销领域打拼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能在涉外医药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晶夫 安祥林 方发芳:医药市场营销的特点及其策略[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85

[2]顾 海 雷 婷 翟铁伟:面向21世纪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6):105

篇10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校企合作;英语专业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医药事业海外拓展步伐加快。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启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战略,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近年来,产学研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海外市场,成绩不俗。在具体产品贸易领域,中国植物提取物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突破瓶颈,多家企业获得医保商会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共同推出的“植物提取物优质供应商”认证(GEP认证)。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原料药出口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直接明确了高素质人才的规格:具备优秀的外语应用能力,熟悉国际规则,有较丰富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出色的国际商务能力。因此,高校应深刻把握“一带一路”推进带来的新契机,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根据中医药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特色,以及相关中医药外向型企业对具备突出行业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有特色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已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需求信息交换欠顺畅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是中医药企业走向“一带一路”的关键性人才,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需求信息交换必须顺畅。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二者相互交流的意识较为淡薄,信息交换失灵较为严重。一方面,中医药相关企业未能主动向高校传递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未能主动加强企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由此,导致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思路、培养规模和培养水平,都未能达到前瞻规划、系统优化。

(二)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欠充分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教协同。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相关中医药行业协会应与时俱进,探索与高校联合制定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行业标准,并在校企合作中予以实质性的鼓励支持,着力纾解优秀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供给瓶颈。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相关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维护会员权益、开展行业调研、制定行业标准、组织培训交流等具体事务上,而在推动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目标协同、资源协同,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方面[1],作用发挥远不够充分。

(三)合作形式松散,效果欠佳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在医药外向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既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职业素养提升平台,又可满足企业发掘自身所需优秀人才的要求,当属合作共赢的积极举措。但在实践中,基于校企合作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整体仍处于初始阶段,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只有框架性方案,缺乏有力的制度安排推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基本局限于非常规性地组织校园招聘。医药企业对校企合作效果的满意度总体偏低,参与合作的意愿和动力均不足,合作效果不佳[2]。

二、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作为中医药资源强省,湖南省现有中药工业规模企业37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1.3亿元,中药产业链被列入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湖南省积极发展中医药国际贸易,中医药企业走向国际的步伐不断加快。湖南中医药大学立足于办学实际,依托英语专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近年来积极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已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辨识度。以下结合该校的实践探索,具体讨论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一)关切行业企业需求1.主动对接行业企业,达成培养共识作为人才培养主体,高校应主动对接中医药相关行业和企业,清楚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认真审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实际,通过双方充分的意见交流,推动形成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自2017年以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先后主动联系接洽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绿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领先的外向型医药企业,以及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200多家会员单位的主营业务为中药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和贸易),通过走访企业和邀请企业来校座谈,调研行业企业对于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具体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达成了重要共识,为逐步展开校企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2.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理论界普遍认为协同效应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协同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捷径[3]。针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协同学”相关理论,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创新构建了“中医药课程模块”和“国际贸易课程模块”,设置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等专业方向性课程,优化了课程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性地提升了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增强校企良性互动1.校企联合展开课题申报研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内容,校企联合申报并展开课题研究将极大地促进人才合作培养实践。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积极接洽企业申报相关课题,并于2018年成功获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随课题研究的稳步推进,该校与课题联合申报方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策略上达成了更多共识,合作效果大为提升。今后在各级产学协同合作育人平台、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等建设上还可有更多谋划。2.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4],教育部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近两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指导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两项,并指导学生为合作企业湖南中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中医药产品国际贸易英文网站;同时还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全国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取得佳绩。通过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也在实践中为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开拓了新的途径。

(三)提升学生行业认知1.增设“专业导论”课程为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认知,了解专业的内涵特点、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等,设置“专业导论”课程十分必要。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专业导论”课程,由专业负责人担任授课教师,全面介绍本专业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与学生学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还特别加入中医药行业认知和合作企业介绍相关内容,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直接指导,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行业认知、投身中医药事业的理想和信念。2.组织企业参访、人资交流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参加企业人力资源交流,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进对行业的认识。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组织学生赴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公司文化、运营现状、发展规划及行业前景等;邀请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来校与学生进行专场交流,指导学生如何针对医药国际贸易领域的现状,做好求职就业准备;由此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3.安排企业实践经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积极引介,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与湖南蓝海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派遣学生赴公司进行暑期实践,协助处理中药植物提取物的跟单及客户开发等国际贸易环节。通过企业实践,学生加深了对中药植物提取物行业的了解,获得了中药出口业务的直接经验,校方也进一步掌握了中药植物提取物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四)实施合作激励策略1.对合作企业高管进行荣誉聘用聘请合作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创业导师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企业提升其社会声誉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是形成产学协同育人紧密合作关系的激励策略。2019年,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平受聘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实践型客座教授,每年来校做医药领域相关讲座或创业报告,为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行业专家咨询,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帮助,推动校企之间的实质性合作迈上新台阶。2.设置常规性企业带教教师评优机制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的师资既有丰富的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又有较强的岗位培训能力,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团队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高校内部“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依靠。通过设置常规性评优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合作企业带教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可极大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湖南中医药大学每两年对实习管理工作先进个人与优秀带教教师进行评优表彰,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1.建设优质实习基地,引领校企合作育人应确定实习基地的设置、管理、运行实施方案,加大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2017年,中国医药国际贸易领域的领先企业——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极少数获得中国海关总署最高级别AEO认证的湖南外贸企业之一)签约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几年建设,对整体的校企合作育人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完善实习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应在校企协同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领域与职业领域的不同要求,双向监控和评价学生实习情况,完整、全面、及时反馈实习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与实习基地之间不断积极构建和完善该机制,在共同确定实习方案的基础上,双方就实习情况进行常规性梳理总结,对于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协调处理,有效提升了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3.推动实习基地升级为实习就业基地以往学生派往实习基地后仅接受企业内部短期培训,即被安排至医药国际贸易业务链条最前端的国际销售岗。由于实践经验缺乏,而业绩压力巨大,导致实习期结束后的实习生向企业员工转化的比率极低,无法满足企业留住人才的需要。后经校企共商调整方案,接受职业定位特别明确的学生进入实习基地预实习,并改为从业务链条最后端的国际物流岗开始,有效解决了实习环节存在少、短、浮等问题[5],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逐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实习基地向实习就业基地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