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设备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13 21:5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工设备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五轴设备;合理布局;效率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数控机床技术有了显著发展,数控机床的年产量在不断的上升,机床的产值数控化率将近30%。但我国数控设备加工运行中的数控应用效率还很低,即使在数控技术应用较好的航空航天部门也仅达到20%~30%的水平,与60%~80%的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本文就根据我国数控技术有限、数控设备加工效率低等情况,从数控加工设备入手,提出一些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2 提高数控加工效率的方法
高效数控加工是在保证零件精度和质量前提下,实现高设备利用率、高零件加工率和低成本,是加工时间、效率和成本三者相结合的一种高性能加工技术。本文从设备利用率入手,介绍发挥五轴设备的优势和数控加工设备合理布局两种方法,来提高数控加工效率。
2.1发挥五轴设备的优势
曲面加工主要是由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等多轴联动机床来完成,对于复杂曲面,如叶片、空间凸轮等,需采用五轴联动机床方可完成加工,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模具模型等领域中,五轴加工技术被广泛采用。在五轴加工中如何减小加工误差、保证加工精度、提高生产效率一直是数控加工领域研究的课题。在曲面加工各环节中存在许多误差,产品精度低,次品量高。本文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种方法来提高曲面的加工精度,对曲面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各误差源进行分析和控制,并合理、充分地利用五轴设备。
2.1.1选用合适的CAD/CAM软件,减少几何造型及编程误差
采用非CAD/CAM一体化软件时,则存在软件数据间的文件转换。设计制造软件较多,而应用范围各有不同,所以不同软件间的交互也是设计者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如何将CAD软件中设计的模具零件图形输入到CAM软件中,再根据要求设置刀具参数和刀具路径,利用CAM软件自动生成Nc代码。但这种转换过程要作适当的调整。比如:很多CAM软件都接受DXF文件,但是CAD实体文件以DXF格式转化到CAM必须用CAD实体图形进行分解;3DMax文件以STI格式转化到MasterCAM中同样也需要做一些修正,因为在转化过程中可能会有数据的丢失。这样就需要在两个不同的软件中寻找一种最好的转换格式。
2.1.2优化走刀路径,合理选择刀具,减少刀路编程误差
在实际生产中,以球面刀作为加工空间自由曲面的主要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切削加工的需要。单凭球面刀一种工具来加工空间自由曲面,需经常更换磨损的刀具,切削效率低,生产成本高,而且加工质量差,直接影响产品更新换代的速率。以球面刀作为加工空间自由曲面的主要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切削加工的需要。单凭球面刀一种工具来加工空间自由曲面,需经常更换磨损的刀具,切削效率低,生产成本高,而且加工质量差,直接影响产品更新换代的速率。刀具形状与尺寸、零件表面几何形状与安装方位、走刀进给方向、允许的表面残余高度要求等都会对刀具路径产生影响。五轴加工中走刀路线常用的刀轴控制方式有垂直于表面方式、平行于表面方式、相对于表面方式等。因此,充分利用CAM软件可帮助用户合理控制刀具矢量、刀具轨迹的驱动,优化刀具路径。
2.2数控加工设备合理布局
加工设备的布局方法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生产线式布局法,同流水生产线设备的布局相似。设备通常是按照产品的工艺顺序依次排列,适合于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情况,对数控加工设备而言,其可能的布局方式实例有:数控车、数控铣、数控磨、加工中心等;二是功能布局法,加工设备按照功能特性分成几组,相同功能的机床设备被分为一组安置在一起,适合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情况。对数控加工设备而言,其可能的布局方式实例有:数控车、数控车、数控车……数控铣、数控铣、数控铣……数控磨、数控磨、数控磨……加工中心、加工中心、加工中心……;三是单元布局法,将加工设备划分成若干个生产子单元分布在整个车间,每个单元只加工一个或几个零件族。然后把各单元布置于生产车间的不同区域,对数控A E设备而言,其可能的布局方式实例有:将数控车、数控车、数控铣组成单元A,用于回转类零件及平面型腔类零件的加工;将数控磨、加工中心组成单元B,用于轴和平面的精加工及孔系的加工;同理可用某种数控加工设备组成单元c、单元D、单元E等。根据生产要求,在整个车间的不同位置分别布置单元A、B、c、D、E等。这种布局方法有利于从不同位置快速到达加工点,从而减少和改善物流量,常应用在生产波动频繁的环境中。
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正从大批量生产向更具柔性的中批量定制生产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数控加工设备在各方面具有更大的柔性。根据数控加工设备的加工特点,同时考虑到同功能数控加工设备的负荷平衡比较容易达到,我们提出数控加工设备的布局方法宜采用功能单元布局法,该法吸取了功能布局法与单元布局法的优点。具体方法分二步:一是子单元构建,将车间按功能分组规则分为各子单元,首先对这些子单元在车间平面进行单元布局,在子单元布局时,物流方面应优先考虑数控铣床;二是对子单元内的同功能设备进行布局。
以上介绍了发挥五轴设备的优势和数控加工设备合理布局,这些方式方法,我们有时可能会有所忽略,但是就是这小小的改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让公司的生产效益有着显著的提升。
篇2
[关键词]机械设备 加工工艺 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091-01
1机械设备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由于工艺系统自身的几何精度就有偏差,所以在对零部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精度偏差。除此之外,机械加工系统自身在调整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加上加工原理也存在偏差,这就导致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对加工原理的误差以及调整误差分别进行简要的分析。
加工原理的误差:由于切削刃轮廓以及近似成型运动在机械加工中的运用,这种近似方法的使得加工原理不够严密。所以只要把误差缩小到允许范围之内,就可有效的保证机械加工零件的精度。
调整误差:在运用机械进行零件加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调整,但由于无法保证调整不出现偏差。再加上,机床的制造、安装以及磨损等同样会导致加工系统出现偏差。并且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也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磨损,进行调整时的位置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精准。等等一些列的因素都是造成调整误差出现的原因。
1.2 加工工艺系统变形对零件质量的影响
为了提高零部件的精度就必须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加工工艺系统发生变形。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第一种途径就是加强机械加工工艺在使用机械进行加工的过程中,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机床、工具和夹具以及工件等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可能会受到重力、夹紧力以及切削力的作用,在这些力的作用下机床、工具和夹具以及工件等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就可能会发生变形,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变形就会导致处于静止状态的几何形状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零部件的精度受到影响。系统自身的强度,第二种途径就是采取措施来降低负荷的变化程度。
1.3 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产生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热处理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但由于在使用热处理技术时产生的各种热影响又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机械加工系统出现热变形。热变形就会对使用工具的几何形状造成影响,导致加工精度出现偏差。在进行精密零部件的加工以及大型零件的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技术所造成的的精度偏差更为严重。工件的热变形、刀具热变形、机床热变形都会对加工的精度造成影响。
1.4 数控工艺对零件精度的影响
数控机床控制技术采用进算计技术对机械加工系统进行控制,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机械加工系统的精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益,除此之外,数控技术所使用的工作人员也大幅度减少,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可以降低认为因素产生的误差。但数控技术在加工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偏差。在对数控技术进行编程过程中,由于编程的基准设计、零件的图纸以及对零件的特点的分析也存在轻微的误差,导致数控技术对零件加工的精度也存在误差。再编程过程中对路线的选择时最关键的环节,对精度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使用数控技术进行接卸加工同样会产生一定的精度偏差。
2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方案的改进措施与夹具设计
2.1夹具的安装与校正
为了保证在机床的工作台上夹具能够正确的定位,我们可以事先通过在在夹具上加工校正平面的方式来保证夹具的精确定位。在进行夹具的安装工作时,要求实现设立的校正平面和工作台的运行方向保持平行关系。夹具安装完毕以后要进行矫正工作,矫正的具体步骤入下:
首先将夹具的台阶面用两个压板压紧,压紧以后再往主轴钻的夹头里装上千分表。当表针接触到预先设定好的校正面之后,用合适的压力降表针压死,达到表针不动的目的即可。之后通过旋转表盘的方式将表归零,然后按照设定好的方向对工作台进行移动,保证校正面的运动合理,认真观察并记录表针的运动情况。一旦表针的跳动超过精度的要求,就用木锤对夹具进行轻微的调整,但表针的跳动符合精度要求即可。
2.2 刀具的选择
为了保证机械设备加工零部件的质量精度。应该选择切削轻快地刀具。刀具选用前角平面型镗刀,这种刀具是由前、后刀面相交组成的切削刃。由于前角平面型镗刀具有刀口锋利、使用时产生的阻力较小以及在切割零件的过程中是零件产生较小的变形,以及刀具的使用寿命长等优良特征,使得在机械设备加工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提高断屑能力,在前刀面上磨有较深的断屑槽。为保证刀具具有较高的刚性和抗磨损性,刀具采用优质的钢材。
2.3 设备选用
为了保证生产出来的零部件能够达到质量要求以及精度要求,我们要选择优质的机械设备来进行零部件的加工。比如说对镗床的选择最好使用双柱立式坐标镗床。加工精度较高的机床可以有效的缩小加工中产生的误差。
2.4 加工效果分析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机械设备加工工艺的改进方式,使得夹具的结构更加简单化,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定位件以及夹紧件的制造过程更加简单。并且夹具的结构更为合理,零件的定位基准选择合理,重复定位精度高,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图样精度要求,且质量稳定。
3机械零件加工的注意要点
为了有效地保证机械零件的加工品质,避免不必要的变形的产生,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1 科学合理的设计。
在进行机械零件设计时,一方面,要仔细分析实现机构动作的有效策略,充分考虑如何提高机械零件的强度;另一方面,还要全面分析在机械零件加工制造的过程中,零件的刚度会不会变化、变形会不会产生,甚至于装配过程中会发生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对各种零部件进行合理地布置,使机械零件的受力情况得到改善,确保机械零件变形的减轻,尽量做到机械零件壁厚均匀,并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热加工时的温度差异,进而避免机械零件变形。
3.2 严格的过程控制。
在进行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时,重视机械零件的变形问题,一定要采取准确有效的加工方法,安排足够的消除内应力的工序,减少机械零件的残余应力。
3.3 要分工完成。
在机械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一定要将其加工工序分为精加工和粗加工两个工序,而且为了保证机械零件内部应力的消除,必须要在两道工序之间,将机械零件存放一段时间;同时,还要保证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工艺的基准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日后便于修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由于加工过程中基准不一而造成的误差。
3.4 自然时效处理和人工时效处理。
在进行机械零件加工中,对于那些比较复杂或者是重要的零件,在完成精加工之后,其首要任务就是进行一次人工时效处理或者是自然时效处理,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机械零件在加工之后的应力和变形。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施工机械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的不断更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零件的尺寸、型号、规格各不相同。以及各种零件对不同的机械设备以及生产工艺的要求不同,导致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仍然存在了许多问题。为了保证机械零件的质量以及性能,我们应该加强对工艺的研究与改善。选择最为合适的机械以及生产工艺,之后再对零件进行床上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工艺以及加工顺序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建设准备阶段;造价控制
1.工程造价控制的原理
工程造价控制就是指行为主体为保证在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其目标,按照事先拟定的造价指标,通过采用各种方法,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实际造价与事先拟定的造价指标进行对比、检查、监督、引导和纠正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步骤:即确定目标标准、检查实施状态、纠正偏差。而具体的造价控制分为三种类型: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种控制方法应该以事前控制为主,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为辅。即在项目投入阶段就开始,把有可能导致工程造价发生偏离的各种因素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以及实施完成之后再进行造价的控制,就只能控制造价偏离的幅度,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价的偏离问题,这样控制的效果会大大降低,所以只能是辅的控制。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该是动态的,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2.工程建设各阶段及主要工作内容
我国的建设项目程序基本是:项目前期阶段(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项目准备阶段(勘察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实施阶段(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阶段。
据统计,在项目准备阶段,初步设计对投资的影响程度为80%左右,施工图设计对投资的影响在35%左右。由此可见,项目准备阶段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关键阶段。设计费虽然只占不到工程费的1%,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所以,应该把项目准备阶段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而其中的初步设计阶段又应该作为造价控制的重中之重。
3.建设准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要点
3.1 尽量提高初步设计的质量是在初步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先决条件。
在初步设计阶段要尽量提高设计工作的深入程度,尽量把工作做得扎实、细致。最好是在这个阶段解决重大的技术问题,并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以为后续的施工图设计阶段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脑力。使设计人员有足够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施工图设计,提高设计文件的整体精度和质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后续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和索赔,并最终降低后续工程造价控制的风险。
3.2 在初步设计阶段实行限额设计是深挖经济效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必由之路。
限额设计是指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
限额设计不仅可以节约投资,更重要的是在规定的投资额度内尽量提高所设计项目的功能。
4.建设准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4.1 提高初步设计质量,以节约投资的措施
4.1.1 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投资的最重要因素是设计基础数据的确定。有些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委托书时,未进行较为深入的功能分析或未提供详细的基础数据,有可能导致设计完成之后的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重新设计,给项目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初步设计阶段,这些数据必须非常认真地确定。设计人员要与建设单位、甚至是特种设备供应商加强沟通,充分交换意见。了解建设单位对项目的真实要求,以及特种设备对于配套设计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设计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
4.1.2 在初步设汁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工艺流程和采取合理的设计技术,来降低投资,但这切取决于业主与设计双方对初步设计的深入认识,设计人员与建设单位都应改变以往的初步设计不重视的态度,让初步设计落到实处,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性。
4.2 在初步设计阶段做好限额设计的措施
4.2.1 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在工程设计中不少设计人员缺乏经济观念,或者只懂技术,不懂经济;或者只看重技术,而轻轻视经济,随意提高项目的安全系数和设计标准,很多技术方案片面强调技术上的可行性,而对其经济性考虑甚少,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应该通过业务培训,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让设计人员了解最基本的造价知识,而且在设计各阶段与工程造价人员密切联系,避免设计人员只管画图,造价人员只管算钱,投资多少与设计人员无关的现象。
4.2.2 在初步设计之前应该对建设项目的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甚至是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合理的投资分配,在设计过程中做到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人员的密切合作,发现费用划分不合理地方及时协调解决,以控制设计,主动控制投资。
4.2.3 应该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限额设计之中来,使其真正站在建设单位的立场上,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出低成本的设计方案。
应适当提高工程设计费用,以鼓励和刺激设计单位设计并选择最佳的方案,同时建设单位还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对设计人员实行奖励制度,对科学、合理、经济的设计方案, 按投资限额与设计方案的造价相比较,节余部分可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4.3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按照审定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深入设计,各专业单位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中如有一些设计变更,应当进行多方案设计,并会同造价人员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测算和比较,以选取既经济实用、又不突破概算限额的方案。
5.结束语
在建设准备阶段,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就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找出控制要点,突出重点管理,对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进行严格的造价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让建设项目以尽量少的投资获得符合项目要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赵姗.造价控制与限额设计.齐鲁石油化工,2008,36( 2 ).
[3]王小辉.浅谈设计单位如何组织限额设计.四川建筑,第28卷1期,2008.02.
[4]王帅伟.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9卷第2期,2011年6月.
篇4
[关键词]国家海洋公园;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05-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2229);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XJYQ01)。
国家海洋公园是由中央政府指定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具有一个或多个保持自然状态或适度开发的生态系统和一定面积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该区域是旨在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矿产蕴藏地以及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供国民游憩娱乐、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特定地域空间。
一、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背景
(一)国际背景分析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海洋公园,其中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总面积35万km2,有效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每年吸引超过200万世界游客,可为澳大利亚带来45亿美元的收入。在不影响保护目标的前提下,美国的海洋保护区尤其是国家海岸公园对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滨海旅游业已成为仅次于海洋运输的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平均每年有2亿人前往海滨休闲度假,为当地社区带来近百亿美元的经济效应。
(二)国内背景分析
我国陆上有众多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但直到2011年5月国家海洋局才正式公布首批国家海洋公园,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主要形式仍为自然保护区。我国地大物博,从南至北纵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气候差异性较大,且拥有32万km的大陆海岸线和岛屿岸线,320万km2的广阔海洋空间上分布着6961个大小岛屿(未含海南岛、台湾岛及台湾地区224个海岛、香港183个海岛和澳门的3个海岛),还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各具特色的海洋景观。
从1956年设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至今日我国已建立起庞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据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2541个,总面积约147万km2,已达到国土总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
然而,我国对海洋区域的自然保护重视尚有不足。目前我国仅设立各类海洋保护区170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2处,分别占我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量的669%和1003%,其中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仅16处,与我国所管辖的海域面积相对照,海洋保护区的面积仅占112%,有效覆盖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保护区网络远未形成,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此外,我国的海洋保护区在分布和类型上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已知的32处国家级保护区中,以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约占875%,而其他各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总数之和才占125%。这些已经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大多以珊瑚礁、红树林、海岛以及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为其主要保护对象,却忽略了对生物多样性及非生物资源保护。而且,这些海洋自然保护区多是陆地自然保护区向海洋的自然延伸,远不能代表我国纵跨三个气候带的庞大海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非生物资源等。同时,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选址的聚集现象也不容忽视,在现有的32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中,仅在渤海海域就分布了9个,广东到海南则分布了10个之多,然而从黄海至东海,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这五个省的一段漫长的海岸线上却只寥寥分布了13个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的这种状况导致了海洋保护区的分布不均,促使海洋保护区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此一来,原本就紧缺的建设经费变得雪上加霜,更为严重的是应该被重点保护的海洋资源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保护区政策主要关注当地社区生产活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很少考虑保护区的建立给社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很多情况下,自然保护区把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游憩娱乐等活动机械地割裂开来,并没有为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提供更多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经济的进程,从而导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影响了当地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生态保护的效果。
此外,在我国现有的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0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82处国家地质公园中,陆地类所占比重偏大,而海洋类所占比重甚小。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海滨海岛型的只有10个,仅占总量的481%。对海洋区域缺乏系统地旅游开发及利用,无法满足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目前仍是以开展旅游项目为主,而生态保护功能则严重缺失,导致保护与开发失衡,无法起到对自然生态系统有效保护与维持等作用。
二、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目的
根据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性质差异和管理目的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世界各地种类繁多的保护区归纳为6大类,即:I严格的保护区;II生态保护和休憩区;III自然特征保护区;IV通过活动管理进行保护区;V陆地及海洋景观保护和休憩区;VI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区等。从保护区的分类不难看出:不同的保护区类型有不同的管理目标,有的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主,如Ia/Ib/IV/VI类保护区;有的则结合公众的游憩娱乐活动进行保护,如II/III/V类保护区(见表1)。
在IUCN分类体系中,前面所述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基本上属于I、IV以及V类。这些保护形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上常常无法得以协调。鉴于此,应统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两大体系,在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完美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可持续利用海洋的新路。通过比较国家海洋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1),可以发现,我国建立集保护和开发于一体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未来我国海洋保护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图1国家海洋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
自然保护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关键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别指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制定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强化海域和海岛管理,推进海岛保护利用,扶持边远海岛发展。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海洋执法力度,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海岛自然资源、自然景观以及历史、人文遗迹保护的需要,对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依法批准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海洋特别保护区。”
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区宣言》中也特别指出:“继续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努力实现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使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3%和5%的规划目标;建立起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力、保护有效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使我国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将继续以人类的智慧善待海洋,以人类的情感关爱海洋,全力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永葆蓝色世界生生不息。”
2010年颁布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指出:“根据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状况、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分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公园、海洋资源保护区等类型。为保护海洋生态与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其生态旅游功能,在特殊海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建立海洋公园。”
三、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现状
自2011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公布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以来,2013年1月7日国家海洋局又批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级海洋公园,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国家级海洋公园18处,分别是: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海门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长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浙江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福瑶列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长乐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湄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城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雷州乌石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此外,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加挂国家级海洋公园牌子。至此,我国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已初步建成,成为了我国海洋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建设海洋强国、打造美丽海洋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徐依吉海洋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清潮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J Tonge,SAMoore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 for marine-park hinterlands:A Western Australian casestudy[J]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768-776
[4]王恒,李悦铮,邢娟娟国外国家海洋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4):673-679
[5]王恒,李悦铮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建设意义[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3):144-151
[6]韩立民保护海岛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海岛[C]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2007(8)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8]中国三亚门户网站《海洋保护区宣言》在三亚发表[EB/OL]http://wwwsanyagovcn/ news/syaw/data/ t20100927_ 22164shtml, 2010-11-10
[9]丘君,李明杰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4):30-35
[10]万本太建设国家公园,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环境保护,2008,407(21):35-37
篇5
关键词:风电设备 预防性维护 绩效评价 工程项目
一、预防性维护
风电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指的是为了延长风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设备故障发生而实施的计划内维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设备故障率及实际折旧率尽量降低,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使用周期内的可用性和可靠性。预防性维护是新兴的一种状态检修模式,能够在对系统运行影响最小的前提下,提高运行设备的安全稳定性。
二、工程项目绩效评价
1.基本概念。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是指通过对工程项目运用数学、管理理论和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固定的程序,对工程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和整个寿命周期内的经营效益和管理者成绩进行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最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地综合判断,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项目经营管理的好坏及努力程度进行分析。
2.评价的目的。在风电设备运行预防性维护工程进行项目绩效评价的目的是在于对项目部的工作成就进行确认,并通过改进工作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及经营效益。工程项目绩效指的是工程项目实施活动和过程的结果。而绩效评价则是在对实施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考核的基础上,通过对考核结果的描述来对绩效的高低做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工程项目绩效往往具备多因性、多维性及动态性等多种特点,所以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要实行综合性评价。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结果将决定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或决策是否需要改变,同时其还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执行部门进行监督,对以前进行的评价结果进行检验等功能。在风电项目中,通过对设备运行预防性维护工程进行项目绩效评价,在考核项目绩效的同时,也利于实现如合理配置相关资源、规范投资渠道、完善项目评价等功能。
3.具体评价内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项目的实施全过程进行回顾;第二,对项目的绩效及影响进行分析;第三,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第四,经验总结,提出建议等。
三、风电设备运行预防性维护工程项目与分析
在风电设备运行预防性维护工程中,涉及到的项目相对较多,其中最主要是测风塔的安装及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其中系统软件包括了设备状态监视系统和生产运行分析系统。设备状态监视系统是通过利用微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来实现辅助管理的实施,它以风电设备为核心,依靠设备状态监控系统进行监测;通过监视系统,运行人员能够在控制室通过大屏幕上直观的了解到所管辖风场的名称、各个风机的类型、数量、额定功率、风速、输出功率、容量因数、存在故障及状态未知风机的数量等多方面信息。
图1 生产运行分析系统的软件构建图
1.工程项目的作用。通过风电设备预防性维护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在设备故障发生前进行针对性、计划性、预防性的维修,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风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概况起来主要是两方面,首先是有效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了风电设备长期处于完好、稳定的运行状态,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其次是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完全稳定性。
2.工程项目特点。随着风电项目的不断建设及受到广泛重视,其预防性维护工程成为风电项目建设及改造的重要环节。风电行业的预防性维护工程相对于火电等行业,除了共同特点外,还具体一定的特殊性,总结起来主要是六点,分别是要以持续发展为核心;预防性维护工程是技术资金密集型项目;工程量较大;维护过程中牵涉到很多行业;技术工程复杂、技术条件苛刻;施工空间跨越大。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防性维护工程的难度。这些特点的存在,造成了工程建设难度的增加。
3.影响项目绩效的主要因素。第一,项目生产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及能否提高或改善设备性能。第二,项目控制能力。主要是体现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项目质量及成本的控制水平。第三,项目管理能力。其主要体现在对项目进行技术创新和改变组织效率,能改善盈利的能力及质量程度。第四,安全保障能力。这项能力直接关系着项目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四、工程项目绩效评价设计
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首先要坚决地遵照四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通用可比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系统优化原则。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下列四个方面入手。
1.生产运行维护水平的评价。生产运行维护水平是对运行维护费的使用情况、维护时间的投入、故障修复效率等的评价。
2.设备可靠水平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发电量、上网电量及损失发电量降低率这三个方面的评价,
3.资源配置利用水平的评价。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备件库存水平、人员配置水平、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进行评价。
4.经济效益的评价。在评价时,主要是分析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这两点。
五、风电设备运行预防性维护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预防性维护工程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以承德风电项目施行的预防性维护工程为例,对其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在评价过程中首先对维护工程项目评价体系按照二级指标进行分别评价,最后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通过精密的计算,对生产运行维护水平、设备可靠性水平、资源配置利用水平及经济效益这四个方面分别建立模糊关系矩阵,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这四个方面的绩效结果俱为良好。然后结合这四个评价结果对整体项目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再次建立模糊矩阵,得出结论为良好。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预防性维护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第二,通过实施预防性维护工程,能够有效改善风电设备的运行状况,避免了设备出现故障对风电系统正常运行造成的制约。
第三,通过预防性维护工程,大大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改善了企业经验状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风电行业的飞速发展。
第四,在风电设备运行过程中,通过施行设备运行预防性维护工程,是保证运行设备性能的一种有效维护手段,值得大力推广。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预防性维护及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的概念进行了了解,同时对于绩效评价的内容、过程等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例明确了预防性维护工程在风电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优异性。随着风电项目的不断建设,大力推进预防性维护有着很大的必要性,为了更好提高维护工作效率,在预防性维护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波.风电设备运行预防性维护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C].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2
[2]张桂文.机械设备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
篇6
关键词:森林城市;绿化工程;建成区
1 背景意义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发展的基本保障。
森林城市是森林与城市的联合体,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城市生态问题反思后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是城市建设“回归自然”的具体体现。
国家森林城市,是为积极倡导中国城市森林建设,激励和肯定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是生态建设典范。葫芦岛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沿海,东与锦州为邻,西与山海关毗连,南临渤海湾,北接朝阳市,与大连、营口、秦皇岛、青岛等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葫芦岛国土面积1.04万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0.57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703.7万平方米。2011年葫芦岛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提升葫芦岛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合葫芦岛实地情况和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以及《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导则》等相关依据,葫芦岛市编制出台了《葫芦岛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五彩休闲海滨城,生态宜居葫芦岛”的规划建设理念。并提出依托城市中心城区,打造精品绿化工程的建设指导思想。从2011年提出创建以来,打造了一系列的精品绿化工程,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相关要求的的同时,切实优化了葫芦岛市的生态环境,使“创森工程”成为一项深入百姓的民心工程。
2 建设内容
2.1 总体思路 城市中心建成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绿化理念,倡导以乔木为主、灌木搭配、花卉点缀的绿化模式,实行破硬建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屋顶造绿的绿化方针。
2.2 主要内容 结合自然地形及人工设施,规划中心城区森林体系重点建设内容为:“一环、两轴、两通廊、四带、多点”。
一环:加强中心城区沿海基干林带的建设和北部山体的荒山绿化,保留好城市周围条件较好的自然山水,形成一条环绕中心城区界控制城市无序发展的绿色环带,使其成为导入优质外部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两轴:加强龙湾大街和锦葫路两条道路绿地的建设,形成两条花园式景观大道。两通廊:构建由高速道路出口至市中心的东互通-疏港公路、西互通-海辰路两条道路防护带,通过高标准的绿地建设,形成两条重要的生态廊道。四带:分别为五里河、连山河、秦沈铁路、茨山河等沿城市河流和公路、铁路所形成的防护绿带。多点:以绿化网络为依托形成的便于市民活动休憩的点状公共绿地,包括各类公园绿地、楔形绿地等。
2.3 绿色廊道建设
2.3.1 道路绿化工程 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对近期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及两侧一重山的造林绿化美化。
2.3.2 水系绿化工程 以葫芦岛市境内的五里河、连山河、兴城西河、五里河、女儿河、小凌河、六股河、茨山河、大凌河、清水河等几大河流两岸及乌金塘水库、宫山咀水库、大风口水库、平山水库、龙屯水库和张相公水库等几大水库周边为重点,对河流、水库、沟渠沿线及周边进行高标准绿化。
2.4 树种规划
2.4.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葫芦岛市域范围内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绿化模式。
2.4.2 师法自然,适地适树 遵循葫芦岛地带性植被的演替规律,树种选择时以本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尽量不要选择外来树种作为骨干树种。
2.4.3 高大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藤相结合
2.4.4 生态、景观、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兼顾景观与经济效益,突出生态公益性。景观风貌方面,要实现树种观赏特性多样化,扩大适宜观花、观形、遮荫树种的应用范围;经济效益方面,应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适当选择栽培历史悠久的名特优经济树种和生长迅速、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
3 结语
葫芦岛市依托中心城区,通过创建森林城市,打造精品绿化工程,建立功能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其降解污染、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减轻温室效应等方面的作用,使城市生态环境日趋良性循环,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通过努力,将葫芦岛市逐步打造成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天蓝水碧的生态宜居滨城。
篇7
关键词:《成型加工设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模具工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近10年来,中国模具工业一直以每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约有模具生产厂家3万余家,2007全年模具产值达870亿元人民币。年模具生产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位。虽然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职工队伍发展迅速,估计目前已达百万人,但仍然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够,适应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全国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约缺口40万-6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占20%①。目前尤其紧缺的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模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级技术人员。因此,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模具类应用人才已成为工科类院校的当务之急。《成型加工设备》课程作为培养模具类专业人才必选的基础主干课程,与之对应的课程教学改革不容忽视。
二、《成型加工设备》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有关该课程的研究较少
工科高职高专的模具类专业也只注重模具结构设计教学,缺乏对成型加工设备教学模式的探索,没有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的成型加工设备课程教材,更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和现场教学课堂,这严重影响了模具类专业学员对成型加工设备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二)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
《成型加工设备》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直以来《成型加工设备》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教学,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远离了专科教学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特点,不能适应当前制造业对模具人才所需技能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学校环境和工厂环境反差大,学生上岗适应能力差,使得不少企业认为学校毕业生设计出来的东西不切合生产实际、处理问题的思路理想化,要待企业再培训后才能上岗,因此对应届毕业生不感兴趣。
(三)设备利用率低
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环节的硬件上都加大了投入,实践环节条件大为改观,但效果并不明显,设备利用率低。实训场地还存在单一性、封闭性情况,没有向综合性、开放性转变。
三、以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为主的高职成型加工设备课程建设
(一)《成型加工设备》课程的定位
《成型加工设备》作为模具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②③,应该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学习的需要,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弹性的需要。因此将模具专业《成型加工设备》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既有专业基础课功能、又有机械工程素质教育课功能。
(二)课程改革的意义
在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最新的专科培养方案(2006)中,《成型加工设备》课程被列为必修的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在本科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中,此课程也是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高分子材料等机械类3个专业均设置此门课程,计划学时6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10学时。该课程与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紧密,是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参加工作所必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知识的技术基础。《成型加工设备》既是对“机械设计”的深化,又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基础。但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缺少《成型加工设备》实验实训这一环节,给教与学都带来了困难,因为在“模具设计”中,学生只掌握了模具结构上的知识,而缺乏对“模具使用和工艺”理解,因此在接下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只能绘制一些模具结构示意图,而缺乏对材料成型方法的设想。因此,为了加强专科《成型加工设备》课程的教学,使该课程教学走向实用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必须加强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因而我们提出此项课程的教改具有实际的意义④。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明确按照“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6项标准来规范课程建设,进行工作分解,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时间节点制订进度计划。项目组成员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既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又给每一位成员以提升锻炼机会。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良好的动手能力是具备高技能的基础。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新颖的互动教学平台,使学生与教师可以不拘形式地互动沟通,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进行知识的整合、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等各种层面训练。基于实现这个目标,成型加工设备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是:突出实践技能培养,融合传统和先进技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建互动教学平台。
1.软件建设
根据高职高专模具类专业教学特点,课程的软件建设是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制定一套与时俱进的成型加工设备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适合现代模具制造业的改革教材《成型加工设备》,设计现场教学的方案和内容;研制开发互动教学课件。
2.硬件建设
创建功能完善,可以开展互动模式教学的、与成型加工设备课程匹配的实验室;实验室是开放互动多功能的实训场所,不仅兼容示范性现场教学课堂,更重要的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硬件支持。创建的实验室有较常见的压力机、注塑机、压铸机及各类模具,具有展示、演示和生产的功能。实验室的开放性更使得学生在掌握成型加工设备技术方面具有灵活性和主动性,大大改变了模具类专业成型加工设备课程以往的教学状况。
3.课程团队建设
建设强有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建设团队是课程改革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成型加工设备》课程建设中,配备高学历层次的教师,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每年安排授课教师下厂带队实习。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去国内知名大学进修、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等。同时还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使《成型加工设备》课程形成了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讲授的机制。目前,本课程团队由9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高工2人,工程师2人,实验师1人,技师2人。双师比例66%。
(四)整体规划、分层实施,构建实用型高职《成型加工设备》课程体系
1.设计互动教学平台
在设计互动教学平台上,尝试互动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新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成型加工设备课程首先以互动教学模式作为尝试,积极创建互动教学平台,开展互动教学。
(1)理论教学
以开放式实验室兼容现场教学课堂,课程的部分教学学时采用理论实践融合的现场教学,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零距离面对,可以互相提问、解答,并利用实验室传统与现代结合、演示与动手结合的效应,大大加强了学生成型加工设备课程的综合实践技能训练。
(2)实践教学
成型加工设备的实践教学是在装模实训时开展互动教学的,利用各类用于生产的模具进行现场拆装、生产,老师现场指导,学生现场操作,问题在互动中解决。学生可以真刀真枪地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下完成常见的压力机、注塑机、压铸机装模及生产操作实训,明显提升学生对核心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2003年以来,学院充分认识到实验实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以试点专业教改为龙头,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利用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先后建成了模具制造实验室和成型加工设备实验室,购买了一批专业实验设备,满足了课程建设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到实训现场针对相关实验设备进行介绍分析,使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有了很深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效果。
2.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是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方面。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力求可行性和应用性强,结合最新成型加工设备技术的特点,以压力机、注塑机和压铸机为基础内容,突出模具设计中的设备选型、生产应用中的设备使用,采用工厂产品中应用的模具实例作为补充内容,全面介绍工厂实际使用的典型性强的成型加工设备,既实际又有新意。增加现代成型加工设备的应用及特点的内容,以注塑机作为现代成型加工设备的重点,突出注塑机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
(2)融入现代高新技术
模具行业是当今制造业中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在模具的应用过程中,数控高效冲床、数控注塑机正在企业普及。因而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内容:一是进一步深化成型加工设备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充实先进技术。理论课中反映高新技术应用的内容占近16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27%。二是改革实践环节。为保证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大幅度增加了实践环节中新技术应用比例。通过大量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实施,强化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开发了数控注塑机应用等综合实训,体现新技术内容的实训约占实验总学时的20%。
(3)创建特色教材
一方面,自行编写了适用课程改革的教材《成型加工设备》,设计制作了配套课件,研制开发部分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努力实现立体化教材;另外编写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和教学辅助教材,形成文字教材的系列化。教材群的内容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和新颖性。
(4)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课程特色
围绕着课程建设现代化与网络化、教材建设立体化与系列化的目标,课程建设项目组成员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完成多媒体CAI教学软件素材的采集、整理和制作。这其中包括文字、文本、声音、解说、动画、图片、图像、影像等,形象生动地呈现各个方面内容,最大限度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问题直观具体化,将静态问题动态化,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课程生动化、有趣化,实验化,形成一套具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实现理论教学现场化。
四、课程建设效果
(一)互动教学模式初见成效
成型加工设备课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以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模式,为成型加工设备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充分体现应用技术类课程突出实践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特点。
(二)配套实验室完整先进
创建的与本课程配套的成型加工设备实验室是开放式实验室,实验室设备模具比较完备,能满足成型加工设备课程主要教学要求。课程建设的后期,我校将投入更多资金,扩充更多的设备模具,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开放式实验室又可兼容现场教学,实现互动教学,具有示范性。
(三)学生对成型加工设备的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突出成型加工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压力机、注塑机技术在汽车制造的实际应用及发展,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成型加工设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大大提升。随着现代材料成型加工技术中先进的成型理念不断发展,成型加工设备不断更新,要使先进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继续深化本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模具类应用人才,使模具类学生掌握过硬的成型加工设备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需要,也是我们任重道远的目标。
作为《成型加工设备》课程建设团队,始终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一线生产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条主线⑤,全方位进行教育培训开发,经过各个环节的打磨,逐步将学生培养成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近几年,我院模具类学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受到企业广泛认同。
五、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探索。《成型加工设备》课程体系已较完善。课堂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了很大的改进,编写、开发了有一定水准和影响力的教材、多媒体课件,创建了功能完善,可以开展互动模式教学的、与成型加工设备课程匹配的实验实训室,几年的实践表明,成型加工设备课程的整合是科学的和必要的。首先,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和实践性环节得到了加强;其次所构建的新的系列课程体系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讲授方法的改革和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践性环节的加强,特别是实验实训课的开设,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同工作能力显著提高。目前该课程已在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邹洁.从量变到质变,模具业经历黄金发展期. 省略 2008-5-13
②甄瑞麟.模具制造工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5.
③孙凤勤.冲压与塑压设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0-1-5.
篇8
关键词:聚合物成型工艺学;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成型加工;教学改革
高分子材料作为最重要的材料品种之一,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高分子材料优异性能的体现在于选用合适的材料并选用适当的成型加工方法和设备。《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是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的两门专业课,是高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术知识[3-4]。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发现,《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这两门课程联系紧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因为设备决定工艺,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工艺,只有根据设备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工艺,才能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反过来,在讲授设备的时候,也需要讲授工艺,工艺理解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对设备的理解。高分子材料生产设备很多,有些内容也很抽象,用工艺把一些特定的设备联系起来,就容易理解多了,因此,这两门课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缺陷,比如:《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的有些内容发生重叠,分别讲授这两门课时,有些内容向学生重复讲授[5,6];另外,这两门课程具有内容分散、抽象、半理论半经验化等特点[3],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1明确这两门课教学主线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艺及设备这两门课程既与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紧密相连,同时又是高分子专业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相互联系的纽带[7]。在教学过程要紧扣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中的知识,因为高分子材料加工的许多问题往往可以归结到高分子材料特殊的链结构。同时使学生能够明白材料制品的性能既与材料本身的性能有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型加工方法、工艺条件和加工设备的影响。同样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或加工设备,所得制品的性能就不同。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高分子材料如何通过成型加工得到具有一定使用性能的制品;材料的成型加工设备与成型加工工艺有何关系;制品性能与材料本身的性能以及成型加工设备和成型加工工艺又有什么关系;同样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或加工设备,所得制品的性能为什么不同等等[8]。因此,教学内容的讲授紧紧围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和工艺———影响制品性能的因素”这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和工艺的主线来展开,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制品性能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加工设备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的改革即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某些知识点的合并和教学内容的补充、跟进和更新
有了教学主线之后,教学内容的就很好安排了,对某些重复的知识点进行合并,对相关的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要跟进,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更新,使《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授课重点突出,内容精炼,知识体系完整。对前沿领域的跟进与补充,可以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教学内容既详细地讲授基础知识,包括详细地讲授材料的链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同时又要系统地讲授当前主流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对成型加工设备和工艺进行详细地探讨,既讲授各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共性,又分别介绍塑料、橡胶等不同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特点和区别。
3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考虑到这两门本课程信息量大、内容多、涉及到的领域宽,其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程内容形象直观准确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的接收和理解。但是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对于部分章节,联系本人在工厂工作的经历,采用案例式教学。例如在在讲述配方设计时就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图1给出了在实际工厂的一般生产过程。图1专用料加工厂一般生产过程流程图Fig.1Theflowofmanufactureprocessforspecialmaterialprocessingplant首先市场部拿到一个订单之后,技术部根据客户的要求,选者生产配方,然后生产样品,待过对方确认之后开始批量生产,最后是检验、包括、入库、发货。由于不同的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同,不可能拿到十分准确的配方,一般是根据工厂技术部门现有的技术资料以及以往的生产经验,首先制定一个初步的配方,然后经过客户试料之后,根据客户的意见,再进行改进。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主要讲授这个配方当中哪些组分对产品性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这样的配方,并指出在生产过程应当注意什么问题。然后再把改进过程进行详细地讲授。例如在设计生产塑料椅子专用料项目中,应重点考察其阻燃性能、加工性能和增韧体系以及阻燃剂与基体的相容性,才能得到高强度、高韧性以及阻燃环保的高分子复合材料。而针对不同的配方,在其性能满足客户要求的基础上,对其阻燃剂与基体的相容性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4结语
《聚合物成型工艺学》和《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要明确高分子材料的工程特性,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材料制品性能与材料本身的性能、成型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近几年,通过对聚合物成型工艺和设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授课过程中,既注重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不忽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国昌 叶明富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巫明,东为富,启绘宇,等.《聚合物成型加工》课内课外协同教学新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68-269.
[2]张世杰,黄军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化工,2014,31(12):58-59.
[3]陈国昌,叶明富.聚合物成型工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119-121.
[4]王琛.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纺织科技进展,2014(5):88-90.
[5]周达飞,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0-102.
[6]徐德增.高分子材料生产加工设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111-113.
篇9
存在的问题
1设备陈旧落后
目前,翼城县粮油加工点的设备基本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厂房大都是破房旧屋或多年不用的偏房,面积小,光线暗,走风漏气,灰尘飞扬。大多数加工点仍停留在加工的初级阶段,以加工低档次产品为主,工艺落后、加工设备陈旧、生产条件简陋、产品质量不高,表现为粮食加工产品糙白不均、皮糠较多、光洁度差、杂质较多,此外产品含铁量超标,对人体健康不利且效益较差;粮油加工产品质量低、杂质多、含酸过高。
2资金困难
粮油加工点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引进新技术、新机械单靠农户自身实力难以承受,更谈不上改进设备和改善加工条件,只能是老机械能转就继续使用。
3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是造成产品品质较低、生产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
发展思路及对策
1合理布局
在加工点的布局上,一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粮油加工难的问题,特别要加快偏远山区加工点的建设,使粮油加工尽快达到“就地就近、时间短、质量好”的要求。二要考虑加工点的经济效益,即每搞一个加工点,都应根据农作物产量及加工设备的使用年限,进行盈亏分析和维修成本估算,保证每个加工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可将粮油加工点与农机大院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和扶持农机大院和一些农机大户带头购置新型粮油加工设备,开展粮油加工服务,促进粮油加工机械的健康快速发展。
2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
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财政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粮油加工机械及配套设备的建设,吸引农民个人和社会资金投入。特别是人口少、加工量小、市场运作无法盈利的贫困山区,应加大对加工点建设的扶持力度,并逐年给予补贴,减少山区农民的生活成本。并引导加工制造企业生产更先进、更适用的节能型粮油加工设备,淘汰落后设备,更新配套现代磨面机、碾米机、榨油机和粮食清选机,发展新型加工设备,提升粮油加工机械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煤矿;机械加工;设备改造;管理制度
引言
煤炭行业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给予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量能源,同样也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同时对煤炭开采和加工的技术要求不断提升。然而,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机械加工设备是影响煤矿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关键因素。对煤矿加工设备进行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煤矿机械的安全性能、生产效率以及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例如,目前煤矿支架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获得产品竞争力,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就要对产品的安全性能、稳定性能和性价比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造,完善产品的各项性能才可以获得客户的信赖。还有一些支架制造厂家通过改造煤矿液压支架的灵活性和精准程度,优化了产品质量,从而使得煤矿企业或管理者更加倾向于采购这种改造后的液压支架。
1煤矿机械设备的管理内容与制度
在机械设备管理内容上,首先,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等原则选择合理的煤矿机械设备。它们的日常维护由当天上班的操作工人负责,要求设备“干净、整齐、安全、效率”,并且在交接时,做好交接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发生。同时,矿井的管理人员也要监督好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检查并做好每天记录,以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其次,机械设备要确保正确合理的使用,以降低设备的磨损,保证正常工作的性能。同时,还要正确地使用现有的机械加工设备,以达到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再次,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要对设备进行有计划、简单的维护和检修,从而确保设备正常作业,避免出现闲置或剩余的情况,促进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最大化。最后,充分利用设备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实现设备的工作效率最优化。在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上,首先,要完善设备以及设备配件的采购及验收的规章制度,在验收时管理人员应对机械设备进行严格的监管。其次,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有计划地维护和保养,并且及时做好记录,以便查阅和检修。
2机械设备的磨损与检修
煤矿机械磨损形式主要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例如,在挖煤机、铲车、矿车和输送机等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容易产生有形磨损,但是磨损程度一般不相同。通常机械设备磨损有三个阶段:初级磨损、正常磨损和剧烈磨损。初级磨损通常表现在机械设备表面不平整,磨损速度相对较快。正常磨损是指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磨损程度逐渐加快。剧烈磨损通常指前期磨损程度相对较慢,但经过长时间后,机械设备的故障增加,磨损程度就开始加快。因此,一般根据机械设备的磨损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维修方案。而无形磨损相对抽象,它是无形的,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就开始产生设备的价值贬值,从而和新设备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为了进一步降低这种新、旧设备之间的距离,改造旧设备,促进机械设备的最大使用价值。同时,做好煤矿机械设备的检修工作,应对磨损的部件进行更换、维修和保养,并且在交接班时做好相关交接工作事宜。维修技术工作者还应该不断地学习来增加自身的机械维修技术水平,增强自身对紧急事故的应变能力,迅速查找出事故的原因,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以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
3煤矿机械加工制造设备的改造
为了达到煤矿机械加工设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要求,在改造煤矿机械加工设备的同时,必须要跟市场的需求相匹配,这样一来,才能使设备应用的实际价值得到有效提高。
3.1煤炭液压支架的改造
在煤矿行业开采生产过程中,会采用大量大型机械设备。例如大功率的采煤机和一些液压支架等,这种大型的机械加工设备在煤矿行业已经被大范围使用,设备的加工水平影响着煤炭的质量和使用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大型企业对机械生产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生产设备已经达不到目前市场的需求。想要生产出适用于社会要求的机械设备,就一定要在现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来完成合理、专业的改造任务,以达到煤矿生产要求。首先,要改造机械加工设备中的数控切割机,通过改进装置以达到降低打磨的工作量,进而增加劳动生产效率,同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其次,还能确保焊接之后结构原件间外观尺寸和粗糙度的要求,并且还能使数控车床能取代普通的车床。除此之外,还要最大程度地降低铰接孔位置销轴部件间的磨损,达到延长煤矿机械加工设备的使用年限,保障设备间支架能够运行得更加流畅。如果投资扩建退火炉,就能降低机械原件铸造的退货时间,减少加工工期,完成组焊的正常实施。
3.2超大型箱形井架的制造
在研究超大箱型井架生产过程中,在焊接质量的制约要素(焊接工艺、焊接变形、焊接的坡口形式)以及对制约焊接变形要素和焊接坡口形式实施工艺性试验的前提条件下,制定完善的工艺规程和合理的制造工艺,同时对焊接质量相对较高的箱型井架完成制造。根据设计的要求为超大型箱形钢结构件的副井井架,八叉四腿,每一节长度约为8m。其中,70.6m高度为主井井架,总体种类大概至少是730t,也是方箱构造的各个平台梁在提升的层次影响下,柱腿端面的大小会越来越大。设计的技术要求是一级焊缝构件的平台梁和主副腿,4条主焊缝都完全地进行超声波探伤,I级合格;四侧面平面度以及各个腿梁棱边直线度的单节都在3mm之内,在进行整体的组焊之后,都在5mm以内。
3.3煤矿机械设备焊接方式的改造
在焊接煤矿机械结构过程中,一般通过火焰矫正的方法进行。在焊接工件时,被焊工件受到不均匀的热应力是产生焊接变形的主要原因,而火焰矫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机械结构件能借助矫正的方法实现热应力均匀分布。因此,在进行火焰矫正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应力较为集中处,同时正确地使用矫正加热的方法。在改造煤矿机械生产设备装置的过程中,针对产生焊接变形的情况,主要通过以下的一些矫正方法:一种是对工件底板局部或顶板的隆起处进行实施点状加热的方法。另一种针对槽形工件局部朝上弯曲的焊接变形采取处理方法,在进行火焰矫正过程可以在腹板两侧朝一个方向来摆动火焰成为线状,最后由钢板厚度和变形的大小来控制火焰加热的范围。
4结语
煤矿行业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煤矿生产的机械设备上,煤矿机械设备正确、合理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设备的磨损消耗、降低检查维修的成本以及降低事故的发生,增加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为煤矿企业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机械加工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认真按照规定进行使用和维修,可以使得机械加工设备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从而增加煤矿产量,确保高效生产。
参考文献
[1]姚卫周,董颖辉.浅析煤矿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设备改造与管理[J].煤矿机械,2009(4):26-27.
[2]王佳.煤矿机械加工制造业的科技管理研究[J].硅谷,2012(6):39.
[3]杨敬敏.煤矿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设备改造探讨[J].科技风,2013(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