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3-30 16:2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08-01
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主要分支,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劳动人才。技工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固然是影响技工教育发展的多方面因素,然而,技工教育要想突破当前窘境,就需要探索对自身有利的发展方向,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校企合作的契合点。该文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技工院校样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1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是促进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我国技工教育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正轨,从墨守成规向精益求精发展,发展方向从效益化发展向内涵化提升。不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1.1 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对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大部分技工院校持主动态度,而企业则没有很高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需求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通常情况下,只在出现人才需求时才进行招聘,多呈季节性招聘模式。此外,企业的社会公益责任感有待进一步增强,虽然有与院校合作的想法,但是多出于对自身企业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不采取教学课程设计,只为获取廉价的劳动力。
1.2 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技工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技工院校都希望能够成为现代化技工学校。这就促使技工院校树立了以经济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的措施。不过,这仅仅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其并没有转化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人才培养的形式。技工院校应该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才,如果只注重学生的技术培养而无视德育的养成,那么待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心理素质差会频频出现离职现象。
1.3 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不健全
校企合作的有效衔接是关键,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习惯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进入企业实训带有负面影响,因而会影响到整个校企合作的质量,此外,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被分散在多个企业、多个工厂,无法进行实时监控,导致实习成绩的标准不一。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校企合作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到位,出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那么就会对企业本身的利益造成严重影响,出于对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的保护,企业很难会教授学生核心技术,导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大打折扣。
2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1 实习基地模式
实习基地是采用最广泛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之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这期间,技工院校对在校期间的学生进行培养,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负责培训,一些技工学习勇于创新,在多个企中业建立实习基础,不仅交流方便,操作也相对简单。
2.2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技工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对于合作提出相关的要求,制订目标和方案,实现教学实训的同步进行。这种形式往往以企业冠名,需要学生在学此期间开始了解企业内部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流程,毕业之后直接到企业进行标准化工作。订单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习在一开始就能够明确出学习目标,一方面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缩短学生进入工作状态的适应期。
2.3 企业办学模式
由企业出资办学,承担管理、教学等所有责任,企业办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职,实现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从企业方面考虑,这种模式可以储备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人才,避免出现招不上人的现象;从院校方面考虑,学校只需负责招生和制定教学方案,无需考虑资金投入和学生毕业后的就职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仅可以与时俱进地理解前沿信息,掌握操作技术,还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企业办学模式对企业的资金要求和人力资源要求较高。
2.4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具备能够统筹教育和企业资源的强大力量,不仅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专项资金和制度保障,还能够很大程度的调动校企的积极性和团结性。
3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
3.1 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
要想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就要有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从而满足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到技工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质量。因此,技工院校要设置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并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测,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3.2 创建良好的实训基地
实训过程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实训基础能够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完成,是企业培养员工的重要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在环境、技术和应用方面做到充足的准备。对于校外基地来说,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生产经验以及工作责任感。
3.3 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的主力,教师不仅仅是负责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使校企合作取得成功,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加强自身的技术能力,校企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师资力量。
4 结语
校企合作为学校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途径,校企合作也是技工机构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标而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从市场经济方面出发,人才就是企业的产品,因此,应更多的关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社会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迟俊,刘晓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135-136.
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酒店行业所需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也要实操能力强。但实际上,对于本科酒店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有限,实操能力是他们的短板,与酒店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导致毕业就意味着转行的尴尬。所以想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锻炼出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在高校培养学生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培养实操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校企合作指的就是将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资源融合,学校按照企业性质的特点与需求,注重学生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安排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实现相互渗透,有效结合,培养成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2.1培养与酒店人才需求相符合的高校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要求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旅游管理大类,其培养目标方向一致,要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强并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这一目标学生仅靠高校老师在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以及简单的实训课程训练是无法达到的。要把学生带到酒店进行实践学习,真实的面对客人,了解市场需求,体会行业竞争压力,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以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出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2促进高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教学相长
酒店行业具有让客人体验超前享受的特性,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潮流,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发展迅速,服务理念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与完善,而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高,不仅需要掌握高水平的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能够具备超前的管理经营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最新酒店市场行情、了事行业最新动态等,从而在学校授课环节中适时调整课程大纲与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而酒店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工作管理水平、综合素质能力等,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做好酒店管理工作。
2.3缩短毕业生在酒店转正所需时间
不管学历的高低,酒店新招员工都需要在基层做起,有6~12个月的见习期,了解工作岗位内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高校如果和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在酒店不同部门轮岗工作,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就业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岗位,缩短酒店见习时间,提前转为正式员工。另外,对于酒店来说,通过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从中选择适合工作需求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酒店工作,无需见习就可以自动转成酒店正式员工,并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为学生今后晋职之路减少时间成本。
3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定位有待明确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里,在学实习实践环节过程中,一般都是安排学生到酒店的前厅、餐饮和客房实习,从一线基层服务人员做起,这种实习方式,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内容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时,除了基础酒店技能学习,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酒店实习工作中,完成一线工作之后,可以申请领班岗位实习,或者转向二线管理部门,例如人事部、文秘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根据实习工作总结经验,加强继续再教育研究性学习,既注重基础应用性学习,又要提高研究学习的培养。
3.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也就是“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式,然后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还加入学生实习环节,实习时间为6个月。这种实习,目的性较强,学生为获得实习学分顺利毕业,学校为完成职责工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仍有一定差距。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没有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融入进去,导致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远小于理论课程学时,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的真正需要。
3.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时注重学历学位的要求,大部分的专业都已经开始招聘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对于教师的其他职业技能并没有特殊要求,没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特性,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较高的职业技能要求。而从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师资来看,有些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出来或者半路从其他专业转向酒店管理研究,整体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担任教师岗位,缺少工作经验,对行业实际发展不能紧密了解,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讲授课程时容易照本宣科,无法将实践有效融入到课程之中,不能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学生。
3.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学生实训课程主要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现阶段,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学校大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但是与高职高专旅游院校相比,实训场地不大,而且很少有校外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高校领导对专业不够重视以及经费投入有限,建设的实训基地较为简单,实训设施设备简陋,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只能进行基础的实操技能训练,而且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都不对外开放,学生练习时没有客人一起进行情景演练,实操学习有限。此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些学校都没有与酒店签订,而即使有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和高星级高水平的酒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没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效果比较差。
4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往“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增加实习实训学习时间,学制上仍然采用四年制,但实习实训时间由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学期分配采用“3+1”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突出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酒店合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为专业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可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校企合作的进展。
4.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对于专业特性,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采取多方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要重新设计,将基础课程实训、专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重点在于“练”,熟能生巧,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也上要注重校企合作,联合知名酒店企业以及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管理知识上的学习,包括英语表达、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课题体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虑老师学历外还应该考虑其实践工作经验,曾在酒店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应该优先录取,要注重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多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或者由酒店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再由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酒店行业和学校知识的有效共享。而“双师型”队伍建设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其在实践工作的经验与体验加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进而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不足。
4.4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建设,还包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提高素质基础以及能力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专业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共同管理经营,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对客服务,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经验,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有更好的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与知名酒店品牌联系合作,以培养管理人才为诉求,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设计学生实训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2011(6).
[2]吴军卫.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3]陈蜀花.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7(15).
[4]苏洁.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3).
[5]皮平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价值工程,2013(8).
篇3
关键词: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物流专业而言,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够为学生将来参与就业竞争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些成果仅限于某些个案的总结,并未在职业教育系统内形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系统化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有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学校到企业为学生寻找实习的场所,而企业则从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这就使得校企合作很难实现向纵深方向的持续发展。再例如:还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视为学校寻找顶岗实习、帮助学生练习就业单位的一种手段。因此,为了进一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育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1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流专业属于生产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并直接面向客户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特性。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重视的是基础的学习、理论的教育、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物流企业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技能十分匮乏。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按照传统方式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与企业的实际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各种大型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的建立,我国物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就我国目前区域物流发展的状态来看,物流服务需求、物流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术人才的支持,但是有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技能型物流人才极为匮乏。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政府在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等方面缺乏统筹性、系统性,我国一直以来都未在学生顶岗实习、工学集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
(2)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很多长期合作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长效合作运行机制,并不能将物流人才的培养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深入。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出现职责不清、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交叉等情况,不能满足企业对学校的要求,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工作从项目开发到项目的深入管理,再到最后的了利益分配等都出现了巨大的漏洞与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效果,就必须从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着手,全面发展校企合作的奖励机制、人事管理机制、利益分配等机制,并逐渐向实现信息共享与开放的全方位努力,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迈向新的台阶。
(3)高职院校缺乏吸引物流企业参与的有效载体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在与地方政府机构的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另外,在技术的开发、合办工厂等高层次的合作方面也未曾取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与企业双方之间的需求并不了解,校企合作双方之间缺乏一个有效沟通的平台,由于校企合作的资源比较分散,使得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明显。因此,如何正确的、有效的解决校企合作的平台缺失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4)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校企合作都是由实训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物流实习基地进行学习、参观,或者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学校进行讲座、培训,而合作的物流企业也经常对学生进行实际业务、专业目标、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将企业的文化、运作管理流程、企业人才的晋升渠道等向学生进行渗透。但是,这些教育的内容仅停留在表面,对于物流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任职要求等的深层次内容并不向学生做出介绍,经常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根本不对实习的学生做出系统性的讲解。这种流于形式的介绍与讲解根本无法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
3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确保教学效果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能满足教育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与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人才需求的最佳途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属于一个新兴的学科,物流企业的建设也处于茁壮成长中,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奇缺,而另一方面这些物流企业一般都不具备多余的资金与规范的培训体系。造成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外部条件不健全
作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必须具备相应的环境与外部条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双方之间都缺乏合理而有效的机制,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规范做引导。物流企业的合理回报渠道还不健全,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与享有的收益并不对称。例如: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学校热、企业冷"、"政校行企分离"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外部条件的欠缺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
(2)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就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各级政府的支持还停留在宣传上,并未能及时在立法上、制度上、税收上予以足够的支持。特别是在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上,更是不够完善。例如:就权责关系而言,表面上似乎学校与企业都在进行管理的,但实际上学校与企业都不想管,相互之间推诿、怕承担责任。
(3)企业的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期间,经常会出现企业参与积极性差的现象,虽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较多,但是大部分企业都是走马观花,每年都在更换企业。甚至有的物流企业在每年业务最繁忙的时候主动找学校要求合作,实际上是为了利用学校便宜的劳动力。而一旦企业的业务量稳定了。企业也就失去了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对企业的利益考虑不周,不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当企业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时,校企合作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国家与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也缺乏倾斜性。这些都是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同时更影响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潜力。
4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鉴于有的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与问题,甚至是失败的合作,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必须在校企合作中寻求更好的合作方式,建立一套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创新校企合作系统
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不只是需要举措,还需要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因此,必须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并将此机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中。首先,可以寻找实现"共赢"的合作伙伴。④目前,支撑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因是共赢。但是这一目的最终被合作企业像走马灯一样的不断变换而发生了改变,因此,必须寻找那些愿意与学校长期合作、共同成长、共谋发展、共同收获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其次,校企协同共同打造新型的物流专业特点。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共建二级教学实体,对传统的物流专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进行发展与改造,为物流业的发展共同打造具有新型特色的物流专业。第三,培养既符合物流企业要求又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不能走极端,学校才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学校要在人才的培养方向上遵循高职教育的普遍规律。切忌单纯的以学生的就业数量为导向而忽略了高职教育的定位。如果只以企业的用工需求为中心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前景,就会混淆教育与培训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对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以大企业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每一个优秀企业的目标是实现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的这一发展目标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必须建立以大企业为依托的深度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构建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在市场与企业共同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与教学改革,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的开发等,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的课程评价体系,从机制上、体制上确保校企合作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例如: 学校可以提供场地,由企业出资的模式在双方协调沟通后在学校内部建设物流实训基地。
(3)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由于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构建"企业内植、实境耦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使学生拥有物流管理、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岗位技能,使学生迅速成长为理论知识雄厚、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是互利的、平等的,双方的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支持,稳定的政府政策将会使校企合作站得更高、走的更远,双方的合作关系将更加融洽,同时还有效的减少了双方的合作风险。因此,各高等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因地制宜的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苟建华.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外实习管理机制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35-37.
[2]冯杰.基于博弈论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研究[J].东方企业化,2010,(06):163.
[3]黄幼岩.校企共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0,(19):82-85.
[4]熊文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0,(03):45-47.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题编号:2014062Y
注解:
①苟建华.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外实习管理机制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35-37.
②冯杰.基于博弈论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研究[J].东方企业化,2010,(06):163.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 引企入校 工学结合 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03-04
1 概念界定与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为“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性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我们可以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7年我校金融事务专业实践就开始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但是基本上只是根据企业专家的意见,在每年教学计划上增减某一门课程或是教学内容,在个别的课程的章节开发的项目课程,个别企业专家到企业开课等停留在校内课堂教学上的方式。
而我们意识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高,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是对我们毕业生职业道德的缺乏感到失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工作态度和能力。对此,我们努力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但是,效果不显著。2011年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学生,不到一个月时间,学生在企业中获得了很大的改变,学生言谈得体、彬彬有礼,业绩也不错,让我们有很大的触动。如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是我们急需探寻的课题。
2 实践与探索
一般来说,我们学校教师都会认为在“一元制”的教育体制,推行“双元制”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太难了,但我们在校企合作的探索中,发现如果学校能提出共赢的合作方式,与企业的高层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一致,企业还是很支持的。其实,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目标是一致,都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我们主要是通过五个途径来寻找合适的企业:一是学校资源。我校原来隶属于财政局和粮油局,学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沉淀了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培训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办学质量深受社会各界认可,被誉为广州市培养财会人员的摇篮,行业和校友们就是我们很好的资源。二是教师本身资源。我们的教师都毕业于各大本科学院,他们的朋友老师都有在相关的企业工作,本身就是我们的兼职教师,他们所在的企业就是我们的合作企业的资源。三是利用教师巡点工作。我校学生的实习采用学校安排招聘会为主,学生与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学生到岗后,由学校统一安排老师和班主任下企业巡点,掌握实习第一收资料,及时取得实习双方的反馈意见。四是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老师到企业实践,实地考察企业的情况,了解企业培养人才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洽谈,讨论校企合作协议。五是主动联系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招聘广告了解等等,对于联系的企业必须进行实地调研,保持联系,更新信息,当学生的实习人数达到10人以上是就可以考虑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了。
2.1 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07~10级毕业生、18家金融企业和9家兄弟学校调研分析,我们形成了人才需求与专业市场调研报告。广东作为一个金融强省,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就业主要是面向基层的营销人员,在基层第一线职业岗位就业的人员,需要面临工作环境较差、体力劳动智力劳动相结合、工作较辛苦等现实问题,因而企业更多的关注员工的做人做事的能力,而这些职业能力在课堂和模拟实训室是不能完全做到的,职业理论学习如果不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加强。
我们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校企合作,开展金融企业真实业务,通过4个层次实践教学,配以3个不同教学场所,实现“基本能力+综合素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金融事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金融企业的营销岗位和服务岗位,我们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安排学生开展基础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这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我们是交替进行,基础实训和部分的专业技能实训是通过模拟实训的仿真项目实现,解决诸如银行柜面业务、点钞等技能,专业实习和部分的专业技能实训就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现,解决诸如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顶岗实习通过到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学生用一年的实践,提高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三个基本能力,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以及意志力、抗压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耐心、细心、责任心等7大综合素质。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是核心,我们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了工学结合、引企入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同时,我们建设了“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一体化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既抓住了市场需求,又强化了学生的技能。
2.2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2.1 校内开展企业项目
企业项目进校园,开展真实业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自然班轮班实训,成为校内教学的组成部分。该项目是我校与广州市麦格森咨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鸿鑫保险公司合作的,该项目由校企共同出资建设金融电话营销实训室,由企业投入设备和管理人员,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授课。实现了“引入企业、引入设备、引入产品、引入管理、利润分成”的校企合作模式。2012年起就为多家企业提供优秀的实习学生。建立有效的校内实习基地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项目内容的确定。2011年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学生,不到一个月时间,学生在企业中获得了很大的改变,学生言谈得体、彬彬有礼,业绩也不错,让老师们有很大的触动。我们发现在金融产品电话营销企业工作的学生,进步最显著,原因是学生在电话营销岗位,他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执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逐渐养成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且更加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而且,我们对企业岗位需求的调查中得出,各金融企业尤其需要电话营销员。我们把项目内容确定为电话营销岗。
(2)选择合作企业。2012年初我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规模,并亲身经历学生实习的岗位。了解到合作公司是广东省坐席最多、产能最高、发展最快的呼叫中心,人性化的管理、白领式营销模式,不需自己寻找客户,坐在环境舒适的城市中心地带写字楼里,根据公司提供的客户资源,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实现月薪过万的理想,公司还注重培训,支持员工继续深造,畅通的职业晋升通道,帮助个人成长,支持每位员工实现梦想。
关键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有社会责任感,有很强的意愿与学校合作,而且业务能进入到学校,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标。
(3)开展学生调查。开展09级鸿鑫实习生实习情况调查和10级学生的就业方向调查。对09及鸿鑫实习生实习情况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留在公司的原因、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薪酬增加的原因、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2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中优势是沟通能力;90%的学生都希望进入保险公司工作,57%的学生认为保险是朝阳行业,78%的学生认为保险行业收入高,64%的学生认为该行业专业对口;80%的学生都希望从企业中获取良好的专业技术、广泛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的技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良好的薪酬。
86%的学生留在企业实习的原因是企业的气氛好、同事关系融洽,64%的学生认为留在企业有发展前景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50%的学生认为自己薪酬增加的原因是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有承受压力的能力、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勤奋努力。
在对你10级学生的调查中,95%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电话营销课程表示支持,51%学生都是希望通过电话营销训练提高自己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了解到学生在短短的3个月的实习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们在单一的学校教学中的难以实现的。另外,该企业处在蒸蒸日上的势头,学生们的工作热情很高,对企业的认可度也高。我们认为这个企业还是适合我们深度合作的。
(4)重视项目运营前的准备工作。“鸿鑫班”是学校的一个新成员,在2012年开办之前,这个项目对于师生来说是个陌生的事物。首先,在招募成员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宣传,包括项目负责老师亲自到目标班级讲解项目概要,印发宣传单张,邀请公司的负责人参加动员会以及学校广播的专访节目。这些事前的准备使学生对于这个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踊跃参加,为这个项目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其次,制定完整周详的教学计划。在鸿鑫班成立之前,我校便先后派出教学部主任与课任老师到鸿鑫公司进行共计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和培训,与公司内部的负责人和培训经理研讨并制成适合放在校内实训的教学方案,使得培训过程中做到有章可依,有条不紊。
(5)校企合作建设电话营销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校内实训室,学校提供场地、电脑、电话等设备,企业提供录音系统、坐席录音系统网线及电话线等设备,建设一间真实实训场所,学生上学如上班。
(6)列入教学计划,开发《保险电话营销实战》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本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实践课时为3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教学。
2.2 校外开展企业项目
(1)广交会收银、制证工作。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56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且国别地区分布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从2010年的第109届广交会开始,我校就与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的广交会支行达成了合作的协议,在每一届的广交会中由我校学生负责广交会客商的办证收款工作。每一届广交会办证收款量巨大,在个别银行网点有限的人力条件下根本无法完成,因此,由我校学生以短期实习的方式来完成此项工作,对银行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对我校学生来说,通过在校期间的这一项社会实践工作,除了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应用,还可以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以锻炼,提前了解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如何,特别是通过广交会这一个平台还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客户人群,包括外国客商,学生可以大大开拓自己的眼界。因此,对于我校的学生,广交会这样的实习机会也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在广交会一个月的时间里,以银行职员的身份,与银行专家、我校老师一起完成收银、制证工作,历届均获得银行和办证中心的高度好评。本项目我们根据广交会的时间安排教学,实现了整个班级外出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模式。
(2)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我们根据活动的公益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和广发银行知名度优势,同时与派出所及社区合作,2012―2013年间一共开展了社保卡、信用卡、反假币、个人理财等4次专题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展现我校学生风采,提高我校知名度。社区民众非常感慨“一个中职学校能如此把学习场所搬到了社会,学生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又这么实用,多好的学校啊”。
2.3 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我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第一学年是大平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第二学年是订单专项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在校内实训公司中开展真实业务实训或者是到企业参观学习和实践;第三学年到企业实践。在此过程中,由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我们工作步骤是:第一步是选合作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第二步是校企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开展教研活动,进行师资培训;第三步是共同制订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共同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第四步是企业宣讲会;第五步是师生座谈会;第六步是面试选拔学生,组建班级;第七步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第八步组班进行教学和结业汇报;第九步是学校派出企业驻点教师,由校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共同给予指导。
2012年6月起陆续开设了“金鼎黄金班”“友邦保险订单班”,公司安排培训师来学校上课,参与组织教学,第三学年到公司毕业实习,由公司给每位学生安排管理人员指导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才有机会能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以便于达到对岗位熟悉。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做到“8个共同”: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建;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定教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师资培养、技术开发、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技能培训;共同提供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共同融入校园文化和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教育;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监督。
2.4 课程设置体现“能力为本位”职教理念
通过企业专家访谈,提炼了社会职业岗位群需要知识与能力,确定所需的能力体系,按照形成能力所需的工作任务设计项目课程,构建了以项目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课与专业课两大板块设计,突出课程的专业化、技能化,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项目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顶岗实习课程。
2.5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以工作任务引领学习工作过程知识。
我们对各类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归纳出不同类别的课程内容采用相应教学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我们都使用了行动导向的工作系统化流程开展教学,形成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达到有效教学。
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改革,把课程分成了三类,即学科课程、校内项目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初步构建岗位绩效学生学业评价模式,使得课程的评价变得有章可循。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校外成绩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2.6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对于中职的教师来说,我们面向的中小企业,金融事务专业主要是面向服务业,我们主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目标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有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也就是着重从教育教学科研、培训、企业实践、技能竞赛等方面,提升团队成员的工作过程课程开发能力,教学项目、任务的采集能力,学习情境设计能力,生产管理组织能力,拓展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的能力,造就“理实并重”的专业师资团队,实现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合作企业派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逐步实现技能课程有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 实践成效
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锻炼学生显性和隐性能力的最佳方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增加学生到第一线职业岗位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今后从事第一线职业岗位的认识,增强其认同感和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思想素质是第一线职业岗忙就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必须具有安心从事第一线职业岗位工作的信念,这不仅是高职学生完成学业的要求,而且也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
3.1 形成校企合作运行长效机制。
我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制度》《绩效工资考核制度》《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习生巡点制度》《教师实习驻点(巡点)补贴办法》制定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对我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师资交流与培训、学生实习与就业等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的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进入教学计划,并且已经实施了一个学年了,各方面的工作已经常规化了。
3.2 师生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让我们对许多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在学校他们只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甚至有些学生还会不听话、经常犯错,工作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他们工作起来是那么的虚心向学、认真负责,他们的潜质和能力是巨大的,就等我们去发掘;很多学生经过实习锻炼才真正意识到在课堂上学的那些知识和技能是多么重要、多么实用,同学感叹:在三周的实训中我学到了很多,我学到了该如何与人沟通,也学到了面对不同性格的人时,我又该如何才能让他/她愿意接纳我,这次的实训更让我锻炼出了耐力,很多次想放弃的时候,都会因为不甘心而继续坚持着,不甘自己之前的努力白费,也不甘因此而低头放弃之前的坚持。
任课老师都普遍反映从实习回来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另外,实习让师生体会到了实际工作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更清晰了用人市场对中职生的需求所在,老师和学生日后都可以对本校学生的就业定位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了解企业就业岗位对人才提出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了解相关行业产业最新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装备情况。这样职业学校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培养培训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4 存在问题及后续建设思路
(1)完善校企共同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目前,我专业开设的企业项目、订单培养班都与企业共同开发了项目方案、教学计划、校本教材初稿等教学资料,还是不够完善,需要我们优化,建设出根据企业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2)加大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培训。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师队伍是关键,考虑到在本轮实践中,出现兼职教师对学生心理把握不足,专业教师对企业文化和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我们建议提供兼职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培训,通过互相学习,提升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5 主要成效
(1)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金融事务专业学生在2013年首届全国中职学生银行技能大赛中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的三等奖;参加2013年广州市财经类竞赛获5个一等奖。用人单位称赞学生“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90%以上。
(2)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长效机制。
金融事务专业依托职教集团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设计课程和校内外教学环境,探索出订单培养、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室、共建实习基地和教师实践基地等多种工学结合模式,创新校内生产性实习、春秋广交会工学交替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形式的实习模式,形成企业全程融入、校企联动、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3)利用信息化新技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我校借助示范校建设契机,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及等方面做了些创新尝试和实践。与金融行业机构和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与研究,并与信息化技术公司合作,从教学设计到专业数字化资源库一站式平台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新模式尝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过程梳理和改革。
(4)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增强,示范辐射作用凸显。
金融事务专业两年来为社会输送毕业生750人,并将公益活动与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组织“金融知识进社区”和春秋两季广交会服务,联合举办第五届、第六届会计文化节,体验财经文化的底蕴、传承和发展。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组副组长单位,承担了广东省金融事务专业指导方案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广州市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在广东科贸学院和全市财经与商贸教研活动中推广专业建设成果和企业校内实训项目,示范带动能力增强。
6 结论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拓展了空间,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平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锻炼学生显性和隐性能力的最佳方式,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途径,对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
[3] 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教育部高教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刘合群.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前期基础
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597人。建有经营与管理综合实验室、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实验、实训场所面积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与长沙通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探索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务、团学、招生就业等部门工作和毕业实习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1、基本思路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2、基本原则1)服务企业原则。学校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研他们的人才需要、标准、技术需求等,想他们所想;一定要关心企业的发展,并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这是顺利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2)校企互利原则。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重点培养,优先选拔留用和淘汰的权利,这个是企业的利益。而学校的利表现为:学生就业率的相对提高、能够享受更的待遇以及企业提供的较好的实训质量等。因此,校企双方互利双赢,这是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3)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事实上,只要坚持高度统一,师徒教与学、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才能很好的实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校企合作环境建设
专业以行业或者企业群为背景,建立“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来实现校企环境、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大学专业建设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便捷通道,明确校企双方可提供的资源、空间;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办法,形成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的制度和环境。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专家与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广泛求证,确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掌握扎实的管理、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具备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管理等工商企业运营管理各环节的基本能力,拥有适应生产业发展的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适应改革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为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必备的。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①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及经营丰富人员;②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研科研活动,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及时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追踪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工商管理经验;③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公司企业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决策;④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带薪挂职锻炼,以加强师资梯队的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⑤并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定期聘请企业高管给教师做讲座。⑥初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拓展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
4、实施“3C”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各岗位人才从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3C”是指学院、ERP顾问公司、顾问公司的客户公司。“ERP顾问公司是指为客户公司提供全方位的ERP的实施、企业管理问题分析诊断、管理能力提升等管理服务的公司;客户公司是本地制造企业。ERP顾问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管理实践素材,客户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现场实现无缝对接。
5、积极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
篇6
一、制造从营造开展,加大投入提软硬件水平。
制造产品首先要从培养员工开始。企业员工队伍素质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高低乃至企业发展的快慢。在校企合作之初,我们即从自身建设入手,不断加大职工教育软硬件建设,营造校企合作大环境。工作中力求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我们在企业内部成立了由企业、学校双方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企业方总经理和学校方校长牵头,双方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加。研究制订年度、学期合作计划,解决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实行每周五例会、每月底汇报工作制,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进行。二是投入到位。我们按照起点高标准,作用高效化的原则,投资建设了可同时容纳150人学习的综合教学室一处,购置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投影教学设施。并且我们还先后投资建设了可供200人休息的实习生公寓楼一栋,可供300人就餐的餐厅一处,并配备了娱乐室、台球室和乒乓球室等一应休闲娱乐设施。让实习生学的专心、吃的舒心、住的安心、玩的开心。三是工作到位。为确保校企合作和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我们还专门招聘了两名专职教师,配备到人力资源部,专职负责校企合作具体事宜和开展企业日常职工教育工作。并将其工作开展直接列入人力资源部和教师本人的日常工作百分考核,促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现在我们已成为了市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和省企业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二、招工从招生开始,企校联动促在校教育。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方根据我们企业实际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和招生,展开订单式培养。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尽企业所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将企业招工和培训工作直接前伸到学校。加大企业宣传促招生。在学校招生的同时,我们也有针对性地加大企业形象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并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到企业参观,感受企业良好的生产工作条件和文化成长氛围,使家长和学生自愿报考。选人驻校授课。在学校开展专业课培训的同时,我们结合学校方教学需求,选派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他们将专业理论与企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真切地学习到实践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专业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接纳教师到企业学习。为了使学校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我们还每年接纳合作方学校的教师到企业来,分配到药品研发、工艺管理、质量控制等相关岗位,与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相互交流、互促共进。今年以来,我们共组织了开发、工艺、质检等七个专业岗位30余名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先后接纳了荣成水校、荣成成人中专等相关校院的多名教师到企业来进修。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不仅能够取长补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更加深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友谊。
三、上岗从实习开始,步步推进抓在岗培训。
企业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进入实习,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从学生学校课程学完,到企业实习第一天起,我们就与学校一起,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企业岗位需求,逐个学生制订实习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在岗培训。先是抓基础培训,使实习生达到企业员工基本要求。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学校带队实习教师一起,对实习学生进行为期七天的实习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员工礼仪、安全生产等基本知识,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达到企业员工上岗要求后方可上岗实习。再是抓技能培训,使实习生达到岗位入职要求。我们采取名师带徒的方式,在企业关键岗位选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当指导师傅,由他们对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手把手地操作。使实习学生在一至三个月内即可顶岗作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岗位员工。然后是抓轮岗培训。使实习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我们结合学生技能掌握进度及岗位难易程度,采取每一至三个月轮岗一次的方法,对实习学生进行轮岗培训,每次轮岗,我们都与学校教师一起,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两天的交流总结,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中巩固已学技能,听取同学们好的经验和作法,为下一步轮岗打好基础。
篇7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已逐渐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大多数地方院校办学时间不长,而他们又需要承担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校企合作,以分析人才培养需求为基础,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同时把地方高校特色结合起来,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深入全面的培养,将对实施该培养模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方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86-02
湖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十三五”建设时期,湖北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紧紧围绕学院的发展目标与规划,按照学院确立的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方针政策,在专业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学科建设的思路,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切实抓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现阶段,各个高校都在立足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展开积极的调整,而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就不得不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对时间进行统筹合理的安排,让学生合理安排在校的4年时间,对理论知识展开深入系统的学习,利用最后1年的时间到企业实践,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意义
1.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当前,缺乏协调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企业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拥有较大的需求量,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的需求难以保持一致。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可从企业的反馈和需求中,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在培养人才上更有针对性,并结合市场导向,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更为重视,从而培养出一批满足高素质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让人才供需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快速。
2.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缺乏深厚的师资力量和较广的社会知名度,在教学投入积累上也稍显不足,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受到严重制约,质量往往不高。而要提高人才质量,就必须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仅可将企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对高校投入不足的情况做出有效弥补,促进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提高,也便于学生进行定岗实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借助校企合作,可在培训高校教师时将企业资源优势发挥出来,让其知识结构与技能得以改善与强化,实践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另外也便于学校从企业中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教学,一起研发科研项目。
3.拓宽地方院校办学视野、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在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发展基础等方面稍显滞后,导致其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保持一致。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可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地方市场需求为基础对培养目标予以制定,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使办学的针对性与灵活性不断增强,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契合的人才。
4.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不论是对地方院校还是企业而言,无疑都是双赢。校企合作办学,可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共享资源与信息,学校通过企业提供的设备更好的开展教学,学生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而企业也不再为人才培养的场地问题而担心,两者之间在设备、技术上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和利益共享。企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自有人才培训教育也加快了步伐,让教育和企业成本有所节约,是一种“双赢”模式。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对毕业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众多高校都开始积极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对联合企业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并在这方面投入巨大的时间与精力,结合专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实际收到的效果却与理想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校企合作过于程式化,过于肤浅。企业站在自身经济利益上考虑,通常主动和高校联系实习学生都是在生产旺季。并且因为实习的时间较短,所以大部分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岗位均是单一的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学生不能参与到整个生产流程之中,实习效果也不甚理想。
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且双方都缺乏较高的积极性,无法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被满足。
校企双方缺乏紧密的合作关系,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不同企业所产生出的实习效果也就有所不同,统一管理与指导的难度较大。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皆是因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没有以共赢为基础,使得高校没有大力投入,而企业也缺乏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没有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符。为此,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赢的局面。
三、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探索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予以充分运用,借助多媒体教学,将图片、影音与动画等穿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秉承多样化人才理念,对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与个性差异予以关注,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将每位学生会的优势潜能发挥出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动性,帮助他们对理论知识展开由浅到深的理解,对其创新性思维方式进行培养;通过讨论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借助实验中心平台教学与科研项目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对科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另外,还应将网络资源利用起来开展慕课教学、微课教学等,使学生学习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视野更加开阔。
2.实施人员交流计划,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基础。为了让学校教师和企业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对于中青年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其深入企业开展岗位锻炼,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将此作为一项重要条件用以进行岗位聘任、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评定等,通过制定考核目标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同时,学校可在课堂上引入企业的操作技术与一线实践经验,建立实施企业人才进课堂的制度体系。要实现企业优秀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建设目标,首先要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我校为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其次是聘请企业专家与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深入课堂,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改革评价体系,突出企业的作用。在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予以优化,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可将包括学校、企业和学生在内的三方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若教学实践活动由企业负责实施,则企业就要全权负责教学效果的评价,将企业的主体作用凸显出来。同r在考核评价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时,要以考察学生能力为重点,尽量减少试卷设计上的客观题目的数量,使主观性、设计型与综合性题目的比例进一步增大;在计算考试总成绩时,应注意把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大,利用改革考试的方式,让学生从过去死记硬背、零时抱佛脚的学习状态中突破出来,让学生对知识的内涵有一个真正领会,从而对学习方式进行改善。
结语:近年来,各个地方高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均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不论是合作方式还是合作规模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仍需要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为此,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思路以及新内容等进行深一步探索,对校企合作的新经验进行不断总结,让校企合作带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对于本科院校的相关应用型专业,如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院校所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虽然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却存在着很多不足,致使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何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应用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成为社会实际需要的合格人才,重视发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本科教育是完善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校企共建实习培训基地。学生经过三年在校的相关专业理论学习并接受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后,第四学年开始到企业或各培训基地实习和培训。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工作、深入实践的平台,也做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学校负责教育教学,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场所及培训设施。自2011年起,电子商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建设特点,先后开拓了苏州工业园培训基地,芜湖工业园区实训基地。并和多家企事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让学生深入项目设计和开发,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2)校企共建“双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专业教学团队。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队伍注重教师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入企业学习和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方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学生前三年的在校理论学习辅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合作共享资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操作平台,同时也为企业推广宣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近年来,学院和多家企业合作举办了多项创业大赛,学生在参于比赛的同时提高了专业技能、强化了理论基础知识;企业推广技术和产品,开拓了市场,达到了真正的互利互惠、共建双赢。
3、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包括学院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企业制定的人才需求目标,学生制定的个人发展目标。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社会各不同行业中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教育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合作企业实际参于到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中去,对人才培养提供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并提供相应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在制订和实施培养方案的同时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和指导方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3.2完善培养制度
(1)教学计划设计的主要内容。电子商务专业的理论课程的安排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抓住主干课程,重视基础课课程教学。通过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实现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培养应用技能为主线的方式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的展开要紧紧围绕专业主干课程,合理的安排理论课程讲授和相应实践课的课时安排,避免出现理论课时过多实践学时过少的情况。
(2)教学方法设计的主要内容。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设计。在教学准备阶段,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或根据教学需要由相关教师组成项目组,分工协作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阶段,根据专业特性,要改变传统讲授方式,采取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网上学习、课后培训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优先选择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感受团队协作的教学方法,形成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
3.3建立评价体系。
学生入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时,学校要为学生安排专业指导老师。同时还应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企业指导老师。学校的专业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学好理论知识,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而企业指导老师作为校外实习导师负责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期间,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增强实战能力,提高竞争力。“双导师”制度的提出,旨在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确立培养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单位共同对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培训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3.4真正做到产学一体。
很多一般本科院校,虽然明确了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校企合作仅限于浅层次上的合作。如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成立实习指导小组等。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呈现出企业参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甚至有些学校还要为学生实习培训付相应的报酬。要解决以上问题,建全校企合作机制是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建立建全校企合作机制,才能深化校企合作程度,真正做到“校、企、生”三赢。
4、总结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全和完善相关机制和法规,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学校为学生构建实践平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的同时,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不但为学校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了企业资源,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有创新,有活力的高水平职业人。根据专业特色制订不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本科院校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发伸.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C].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5-300.
篇9
关键词:饭店管理专业;订单式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校企合作
饭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我国饭店业的迅猛发展,饭店企业需要大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现代管理人才。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饭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与饭店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供需错位,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人才需求,导致出现饭店企业人才紧缺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无法满足饭店需要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目前部分高校对饭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加上饭店管理专业实验室投资金额相对较大而学校建设资金分配有限,造成大部分高校的饭店实验室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和条件,影响了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当前高校饭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旅游院校已经认识到和饭店企业共同合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加强与饭店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饭店企业的有效资源,选择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饭店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但在实践中,目前高校饭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尚存在明显不足,未能完全发挥真正作用。
一、高校饭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饭店管理专业与饭店之间的合作主要以顶岗实习模式为主,实习一般安排在四年级,实习单位多数为高星级饭店,实习岗位基本上以饭店一线部门如餐饮部、客房部为主,实习时间一般在半年至一年之间。以肇庆学院旅游学院为例,学院在第七学期统一安排学生到珠三角饭店业发达地区的五星级饭店进行顶岗实习,时间为期半年。在学生实习期间,带队老师会到饭店看望学生二次左右,主要是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平时基本上以电话联系为主。除此之外,学院与饭店企业之间并无其它方面的合作。
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采用顶岗实习模式,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
2.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不足
目前高校饭店管理专业所广泛采用的顶岗实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在实践中,饭店顶岗实习普遍存在两大不足:一是工作轮岗问题。饭店方为了节省培训成本,便于员工管理,基本上不提供给学生轮岗机会。以肇庆学院为例,校方从2004年开始采用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合作过的五星级饭店多达30多家,遍布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中山、清远等地,既有国际知名连锁饭店,也有国内本地饭店,但是这些饭店为了维护饭店自身利益,无一例外均不愿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学生在长达6个月的实习中只能在某一个工作岗位实习,无法接触饭店其它岗位工作。这种安排导致学生无法全面了解饭店整体运作,所学东西不够全面,学生多有怨气;二是饭店方安排学生的顶岗岗位都是一线基层服务岗位,比如肇庆学院的学生大部分都安排在餐饮部及客房部,一般在这些部门实习一二个月后,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各项技能,完全能够胜任岗位服务工作。而大学生将饭店管理人才作为自身的目标定位,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整个实习期都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希望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接触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但是饭店方基本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机会,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只能学到最基层的服务技能技巧,无法接触学习到饭店管理层面的知识。
由于实习安排中的这种局限性,加上饭店业本身的特殊性,造成高校饭店管理学生毕业之后进入饭店工作,依旧必须从基层服务工作做起,和很多低学历员工站在同一起跑线,未能充分发挥自身高学历的优势,延缓了学生在饭店中的职业发展速度,同时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因无法忍受基层服务工作的低薪劳累而流失到其它行业。
二、饭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高校饭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旅游院校应从更多层次、更多渠道拓宽与饭店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优化现有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
1.建立订单式校企合作新模式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所谓“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院校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以市场需求和饭店企业需求为导向,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和就业问题。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和企业的一种深度合作,对学生来说,学校在人才培养时根据企业需求量体定做,按需育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充分就业,其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对饭店来说,能获得企业需要的合格专用人才,解决了饭店企业人才紧缺问题;而对于学校来说,为社会培养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保证了学校饭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的实现。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了办学、用人和就业三方面的问题,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
和传统的顶岗实习合作模式相比较,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满足饭店企业的需求,学生职业发展起点更高,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参与饭店的管理层工作,弥补了传统顶岗实习模式中学生无法参与管理层工作的不足,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
高校饭店管理专业在构建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校企双方要兼顾各方需求及利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同时兼顾到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的需求,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三方的“共赢”。
传统的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一般都是由学校单方制定,包括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只由校方单方制定,而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计划是由学校和企业方根据学校教学计划、饭店方需求和学生需求来共同制定,饭店方全方位、深层次地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教学方式的选择、学校课程的设置、实训实习的安排、考试的组织和论文的要求等。
校方在制定计划时,应发挥主导作用,要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来制订计划,既要满足饭店方合理的用人需求,又要注意不能为了一味迁就某些急功近利的饭店企业而违背教学规律。同时,校方在和企业制定培养计划时不能只考虑校企双方的利益而忽略学生方的利益,应尽可能选择信誉高、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的合作饭店,在涉及到如顶岗报酬、奖金等待遇方面的事项,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力为学生争取应得的利益。笔者认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应该要有学生方的参与,学生方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对象,没有学生方的参与,人才培养计划难以真正顾及到学生的需求。基于学生数量众多,学校方可采用选派学生代表的方式进行参与。
(2)校企双方要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实质上是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通过资源互补,优化校企双方的资源配置,共同合作培养人才。因此双方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现有的资源,校方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技术和师资优势,按照订单培养特点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抓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而饭店方应充分利用饭店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设备,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同时向学校无偿提供专业技能指导老师,重点抓好专业技能教学以及酒店文化教育。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培养人力。
(3)学校方要真正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校企双方签订的书面协议要得以实现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方,需要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保证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真正实现。
从教学模式来看,学校应摆脱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的束缚,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前提,以胜任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用人单位满意度为质量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采用“2+1+1”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在第一和第二学年,由学生在本校完成学校规定的公共课程和本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以上教学工作由本校教师完成;在第三学年,按饭店的需求开设特种专业课程,由饭店和本校教师共同完成;在第四学年,学生安排到合作饭店实习,按之前签订的培养合同,先安排到基层服务岗位实习,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经考核合格后开始进行管理层实习。实习结束后,饭店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在毕业后则可直接进入该岗位管理层工作,实现学生人才培养与饭店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在饭店实习期间,学生还要在学校及饭店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签订订单合作的学生,除了最后一学年到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平时也可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饭店进行短期实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经验,也有利于学生将学校的理论知识和饭店实际工作内容有机融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从课程设置来看,学校应避免闭门造车的封闭式做法,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动态性和超前性原则,紧抓饭店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充分听取饭店企业的意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来设置课程。所开设课程应具有饭店管理专业特色,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教材必须是实践环节充分,技能性强,符合高校办学特色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实力雄厚的用人单位参与合作,确保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时,先由校企双方对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从事各岗位工作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等各种素质,再据此设置课程,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从师资队伍来看,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特点要求学校专业教师必须拥有“双师”资格,既要精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目前高校大部分饭店管理教师理论性知识丰富,但普遍缺乏饭店实践能力和饭店管理经验,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学校需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可安排教师定期到合作饭店挂职锻炼,亲自参与饭店的经营管理,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另外应大力支持老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订单式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另外,教学计划中部分针对饭店企业实际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可由饭店方的管理人员来承担这部分教学任务。
2.建立校企互动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学校和饭店在教学资源方面双方取长补短,共同合作。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教师到饭店担任一定的管理职务或专业培训师职务,针对饭店员工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情况,结合饭店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给员工上课,提高饭店员工的素质。或与员工一起研讨饭店经营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帮助饭店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提高饭店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学校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方面也可邀请饭店内部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的管理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弥补高校教学普遍实践能力偏弱的不足。
3.优化顶岗实习合作模式
顶岗实习作为目前高校与饭店企业共同合作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合作模式,要完全发挥出真正作用,必须加以优化。
优化措施之一在于学校应该和饭店企业进行协商,在不影响饭店方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尽量为学生提供轮岗机会。轮岗可分为定期轮岗和不定期轮岗二种,像中西餐厅和客房部这些操作技能比较容易掌握的部门,可规定二个月或三个月轮换一次,而像前厅部、酒吧等操作技能掌握时间相对较长的部门,可适当延长轮岗时间,规定学生必须在工作考核合格后才有机会轮岗,视学生工作表现而定。保证每位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至少有一次轮岗机会,为实习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全面接触不同部门的工作,深入了解饭店组织及运作过程。
优化措施之二在于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管理岗位实习机会。全体实习生参与饭店管理岗位的可能性不大,可规定在学生实习三个月后,工作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可获得初级管理岗位实习的机会,如部门见习领班或某一管理职务的助理。这样既可以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为饭店的发展储备了后续力量。
三、结语
目前各高校与饭店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有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企互动三种模式。笔者认为,饭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应以传统的顶岗实习模式为基础,因为顶岗实习模式可以接纳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但基于该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学校方应积极与企业方进行协商,努力优化该合作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能更好地保证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的利益,学校方应大力推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但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自愿双向选择,由于学生素质存在差别,企业无法选择全体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因此订单式培养模式只能面向部分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学校方应努力创造机会让更多学生能够加入这种培养模式。校企互动合作模式能有效利用校企双方教学资源,取长补短,既能提高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又能提高饭店员工的专业素质,提高饭店的经营管理水平,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采取此种模式。
总的来说,学校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多层次多渠道拓宽和丰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晓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1-23.
[2]苏勇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0.
[3]吴玲,凌彩金.饭店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7(12):133-135.
[4]蒲姝.基于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8(11):129-131.
篇10
关键词: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05年郑州市就举行了“中国•中部崛起人才论坛”,这标志着中部区域人才协作机制初步建立。2005年中部六省共同签署了《中部六省人才服务合作意向》,建构了市场对接、资源共享的人才服务平台。此后,中部六省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部六省人才合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初步确立了中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方向、形式等。高职院校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重任,因而,应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出发考察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创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一、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区域人力资源开发。
所谓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有劳动力进行学校教育、智力开发、职业培训、启智服务等,以促进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发挥人力资本效用的活动的集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人文环境、人口素质等有着较大差异,这些可能会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积极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区域人口的整体素质,将区域人口资源转变为区域人力资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有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迁移及其成本等,其中学校教育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也是提升区域劳动力素质的有效方法。河南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2015年河南省人口将近1亿,生产总值为37010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8万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5万亿元。从河南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看,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无疑需要大力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习惯于用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以“供给”为目标的“人才规划”受到普遍质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所谓校企合作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教育导向、以“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以一线技术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为重要特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共同合作为基础,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也有助于企业获得熟练的高级技术人才,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教育模式。
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视域下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与欠发达大省,如何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现实问题。只有不断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人才,才能提高劳动就业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审视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分析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规范,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支持。但是,法律规范中关于校企合作的规定过于抽象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此外,关于校企合作的规定多以“决定”、“通知”、“办法”等形式出现,缺乏法律权威性和强制执行力。以河南省为例,政府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初步建构了校企合作的组织框架、制度规范,但是政府并未对校企合作给予用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也未制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政策法规,没有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权利、责任、义务等,这些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2.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但是河南省并未出台校企合作的指导规则、反馈制度、奖惩制度等,不能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近年来,校企合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河南省并未提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费补贴,这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带来许多发展障碍。比如,经费不足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制约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近年来,河南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是,这些校企合作多为短期、自由、松散、不规范的校企合作,缺乏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缺乏权威的校企合作信息平台,缺乏有效的合作运行机制和交流沟通机制,企业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河南高职院校多以本地企业为合作对象,跨区域的校企合作相对较少;多是校企双方作为独立实体进行合作,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人才培养效果也差强人意。
4.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许多企业都认为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是学校和政府的义务,与企业的关系不大,因而,许多企业都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此外,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目标的经济实体,校企合作往往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时,企业要给学生安排食宿;学生动手能力差、操作技能不熟练,在操作中常会出现次品和废品,这些都会增加企业成本。再如,学生在生产操作中发生事故时,企业还要承担医疗费、抚恤金等,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因而,许多企业不愿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三、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视域下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地都积极推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探索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渠道和合作途径,并围绕人力资源培训、智力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流动等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而,要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出发,创新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人才。
1.加强立法建设,完善制度规范。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不断完善立法,努力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要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和费用......承担65%以上的培养费用”。与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法治化、规范化等发展滞后,未以政策文件的方式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权利、义务、责任等。因而,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工作,明确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等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权利、责任等,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比如,可以根据《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制定校企合作的制度规范,用制度保障各个利益主义在校企合作中的合法权益。
2.加强政策扶持,健全运行机制。
当前,河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有前校后厂、学徒制、工学交替、产学合作、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多为浅层次合作,只重视签约挂牌,缺乏务实行动。同时,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缺少合作机制、利益机制缺失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较低,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标相距甚远。因而,有关部门要根据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利益补偿机制,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和高职院校财政、税收、用地、信贷等政策支持。还要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监管力度,建立行之有效校企合作监管体系,明确各方面在校企合作中的具体责任,以确保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能够顺利开展。此外,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
3.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利益。因而,企业要正确认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将校企合作作为获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积极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场地、工作岗位、教育经费等,以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深入发展。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员工培训,或者聘请高职教师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也有利于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就高职院校而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比如,可以根据企业生产流程,灵活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还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共赢。
4.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合作深度。
经验表明,只有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训等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技能型应用人才,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因而,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强化实践课,突出技能课,压缩文化课”为基本思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比如,要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强化实习实训教学,创新实习实训方式。此外,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工作岗位、人才需求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区域人口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能够将区域人口资源转变为区域人力资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此,应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出发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以创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亚军,李健艺.从营销视角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职教论坛,2007,(6).
[2]卢晓春,李明惠,胡昌送.定岗实习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09,(9).
[3]迟俊,刘晓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
[4]孙中范.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