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28 17:1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装饰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装饰艺术

篇1

关键词 建筑装饰; 关系; 处理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装饰艺术的形态构成

形态是指装饰构件所表象的体态、仪态、情态和生命运动状态, 是一种情感的符号, 作为艺术的母题, 以它特有的表面魅力, 对人产生情感的交流和艺术感染。我们把每一种装饰构件都可看成是文化和艺术信息的载体, 都是信息的发射源, 在环境中介的作用下, 使人产生刺激与反应, 形成各种心理效应。建筑装饰, 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两种。具象的装饰构件, 是由各种形象性元素组成的, 比较直观, 在实体构件中皆包含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属性。抽象的装饰构件, 多指由虚拟的、概念性的文字、符号组成的, 含有某种暗示性、象征性的意味。二者的构成见表l

表1 建筑装饰形态构成

二建筑装饰的视觉效应

从造型艺术心理学角度看, 一切建筑装饰都具有形式美的艺术特征, 作为一种审美客体在光及其它环境介质作用下, 对人产生形式的刺激, 使审美主体—人产生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 即古语所说的“ 身与物接, 境生; 身与境接, 情生” , “ 形具而神生, 好、恶、喜、怒、哀、乐减焉” 。在一般情况下, 人在接受外形式刺激时, 按照色彩一动感一一力度感一一对比性差异一微差与协调一一涵义这一顺序, 递次反应的。因为色彩具有较大的诱目性、醒目性和识别性, 容易第一个映入眼帘, 成为不加思索的最敏锐的直观的反应对象。其次是静中显动或动中显静, 因为动态物体容易从背景中跃出, 成为人们无意注意的视对象。再次则是按照对比度(差异) 的大小和涵义的隐露等顺次展开。然而, 色彩虽容易产生情绪的激活, 却缺少持久的魅力; 装饰物的结构与涵义, 虽需要经过审视才能有所领悟, 却能将人们引入审美的深层欣赏。总之, 人们在外形式的刺激下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 有的还可造成情感上的涟漪。外形式的视觉效应, 与审美主体的许多主观因素有关, 如文化素质、生活阅历、审美情趣、实践需求、专业爱好、审视距离与当时的心境等, 都可导致主观感受的差异, 即所谓的“境由心生” 和“ 心由境生” 。一般情况下, 外形式可能产生的心理(视觉) 效应,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l) 整体效应

任何建筑装饰, 不论大的壁面还是小的标志, 都是环境的一个部分, 也是视野中的一个局部, 人们在观察景物时, 总是接受环境中诸因素的复合刺激, 作出综合反应的, 视觉的形成是受环境中景物的群体力度、动势、节奏、质感、量感、组织、结构、空间场、深度、意义等共同作用而进入知觉世界的, 环境中的景物虽有信息强弱和与主体联系多少之分别, 任何局部景物却无法与背景绝然分开单独进入人们的视野。正如俗语所说: “ 红花还须绿叶扶, ” 一切对象景物(指从背景中突出, 成为人们的注视景点) 都需在环境的衬托下,发挥奇光异彩。

2) 社会心理效应

从文化学角度看, 建筑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反应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许多社会特征, 映射着社会的观念, 成为人类自身文明的观照物。例如, 人类的尊卑观念、等级意识、神秘感、轻渺感等均可通过建筑造型的涵义再现, 诱导人们产生相应的联想。

3) 心物理效应

物理世界中, 物质在冷暖、轻重、软硬、强弱、疾徐等性质, 在人们的知觉中形成心理定势, 具有恒常性的概念。当视野中出现上述物理特性相似的形象时, 尽管生理感官未与实物接触, 也可通过表象参与联想到物性之存在。同样, 人生活在物质的气态空间中, 可感受到物理环境引起的压迫感、紧张感、窒息感、拥塞感等, 当建筑空间和造型与物理世界的条件相似时, 人的心理世界可产生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反射性反应, 从而产生压迫感、紧张感⋯ ⋯ 。把这种由视觉形成的物理感应称作心物理效应。例如色彩引起的进退、轻重、冷暖的感觉, 人在夹缝中所感到的拥挤或临近高楼感到的压迫感均属这种效应。

4) 形的视觉效应

感知“ 形” 的存在, 一是受知觉连贯性(即恒常性) 所产生的心理定势影响; 二是客体与主体存在“ 异质同格” 关系, 才引起关于“ 形” 的对应反映。当外界形象存在下述关系时, 即可产生图、地分离(即图象与背景分离) “ 形” 突出成为视觉对象。

(l) 相似律即图象相似的景物, 容易被看做成整体的或知觉群构成的图形。

(2 ) 邻接律位置接近的图形, 容易被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结构体, 构成图形。

(3 ) 封闭律外周呈封闭状的周相时, 它所包容的景物易构成知觉的整体, 成为图形与外周景物相分离。

(4) 完形律当人们看到一种残缺不全, 或经过变形处理的超常图象, 往往根据一种心理定势, 通过联想把它建构成一种完形, 或产生一种视觉归位(归到自己常见的一类图象上去)。产生一种完形趋向的知觉运动—“ 完形趋向律” 。

(5 ) 连续律对于线形连续的, 或有节奏和韵律变化的图形。由于有机物的连续生长运动留在头脑中的印记, 致使在观察上述图形时产生延伸感、生长感、运动感, 并将不连续的图形, 沿一定的运动轨迹想象成连续的图形。连续图案的花边装饰, 其视觉长度往往大于实际长度。

5) 钝化效应

由于生理感官在接受外界刺激时产生的感觉适应现象, 一些永动的图象与静止的图象具有相同的视觉反应和听觉反应, 即永动等于不动。

6) 环境对比效应

人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尺度概念等, 都是依靠一定的参照构架来定位的。失去参照构件则无法精确地判断方位、大小、长短等时空特性。例如, 装饰放在室内时, 由于室内空间和家具尺度较小, 景物的同时对比度亦小, 不需太大的尺度即可达到环境的和谐, 然而将室内的装饰品安置到外墙面上时, 就要放大八倍左右才能取得相称的效果, 如果放到旷野中, 比例尺度还系大。其次, 一切视错觉都是因环境景物同时对比造成的, 所以外部装饰要根据不同的视距、刃同的环境背景进行尺度选择。

7) 里感效应

量感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物理量的大小, 使人产生不同量度的视觉反映; 二是指景物的内部肌体所表现的生命生长性、内聚性和有机性。物理量的视觉感受有三种情形: 装饰构件与它所表现的实物尺度相当时, 易产生实感效应; 装饰构件的尺度远大于它所表现的实物或人体尺度时, 易产生畏感效应; 装饰构件的尺度比它代表的实物尺度极小时, 易产生玩偶效应和轻感效应。从生命体的有机生长性看, 图象越单纯, 越简练, 内部凝聚力越强, 量感也越突出。犹如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健美的肌体所表现的生长力一样, 没有与肌体无关的附加物, 只是肌体内部的生长运动的外现。

篇2

关键词:青城古建筑;装饰类型与内容;民俗观

一、青城古建筑装饰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一)砖雕装饰

砖雕,俗称“硬花活”,是指以水磨青砖为载体进行雕琢和表现的一种建筑装饰形式,也是记录文化和历史的一种古老方式。砖雕装饰在建筑中除了单纯的审美之外,还兼有多种功能:其一,是区分等级,是因为中国建筑形制和装饰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是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尊卑贵贱。其二,是引导视线,青城古建以四合院为主,其中的影壁、看面墙、廊心墙等,因其本身多为砖制也是砖雕装饰的重点。雕刻精美的各种吉祥图案、故事传说等常吸引人们的视线,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墀头:是指硬山墙檐柱以外的部分,俗称“腿子”。青城保存下来的门楼可分为门罩和墀头两部分,墀头是门楼两边墙体的端头,是视觉最突出的地方,也是砖雕装饰的重点。

门罩:又称“门头”,石门上部雨篷式结构。青城古建筑的门楼多为单檐悬顶,基于持久耐用和经济的考虑,檐下门罩大多数以砖雕作为装饰,通常有数层带状砖雕装饰,用绳纹、回纹、植物与器物图案纹样等刻画表现方法,对檐口部位进行美化和装饰。

影壁:又叫“照墙”或“照壁”,古时又有“萧墙”之称,而萧墙在那时还称“屏”。它既不能使外人直接看到院内又挡住市井的喧闹,保证院内环境的私密性和独立性的作用。有些影壁附设在一进门正对厢房的山墙面上,也有部分影壁是一个独立的短墙起缓冲作用。影壁平面完整,其视觉吸引力很强,历来都是砖雕装饰的重点。刘家大院的砖雕影壁《福禄寿》与城河村的砖雕影壁《教五子图》都是青城影壁砖雕的代表作品。

青城砖雕紧密结合了建筑构架原则和各种构建的造型,巧妙布局,精心雕琢,赋予了建筑材料以灵动的生命。

(二)木雕装饰

木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料进行雕琢加工的一种工艺形式,被人们称之为“木板上的刺绣”。在青城遗存的建筑中有大量的以松木为主要材料的木雕装饰。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干燥,且木材不耐受日晒雨淋的原因,木制构件易开裂、变形、翘曲,所以青城的木雕大多数都集中于挑檐下的雀替、斗拱、额枋等部位,并在某些表面做了染色和漆鬃防护处理。

雀替:是梁枋与建筑外檐柱交接处的一种构件,又名角替。一般呈对称形制,像展开的双翼附于柱的两侧。青城古建筑对雀替的装饰以雕刻为主,加之少量的彩绘,处理手法有镂空雕刻和高浮雕,有些则以装饰图案外轮廓来作雀替造型,别具风格。

斗拱: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是立柱和梁架之间的关节,具有分撒梁架过于集中的重载和承挑外部屋檐荷重作用。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象征,斗拱的重叠数则与主人的身份有很大关系。青城普通的民居屋顶的出檐多为被雕饰美化后的挑枋和撑拱。为了极大地弱化其结构僵硬平直的感觉,所以在其挑枋的看面进行巧妙雕饰。撑拱则依据其圆直走势,相应处理成云卷、卷草、竹草、拐龙等自然流畅的装饰纹样。

二、青城古建筑装饰艺术折射出的民俗观

(一)多福、多子、多寿的生活观

多福、多子、多寿最早源于《庄子・天地篇》中的“华封三祝”的故事。其在青城建筑装饰中表现的数量是最多。“四仙果”中的佛手瓜与祥禽蝙蝠,因“佛”、“蝠”与“福”谐音,佛手瓜和蝙蝠就成为“多福”民俗观物化形象;中国人一直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多子”就是“多福”,在青城建筑装饰中石榴与莲蓬因多籽、繁殖力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生命力旺盛的寓意。自古长寿便是“福”了,在青城及建筑的墀头、雀替、额枋、影壁等地方的装饰中以寿桃图案和“暗八仙”的形象,用以表达人们对“多寿”的期盼。

(二)耕读传家的教化观

青城建筑的兴盛虽然源于水烟贸易与水烟商人,但很少表现出“求富”、“求财”等内容的传统装饰题材,相反地在青城建筑装饰中突出的表现为崇尚“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和“梅、兰、竹、菊”的民俗观,通常会以视觉欣赏的中心位置,出现在各家各户的墀头、额仿等重要装饰部位,这充分说明在这个商贸古镇,“耕读传家”的教化观处于民俗传统中的核心地位。

(三)厌胜祈福的吉祥观

厌胜祈福是中国古代民居装饰装修艺术中挥之不去的现象和特征,占据、笼罩和镶嵌于民居中的重要部位。在青城民居建筑装饰中,对趋利、避害的意愿,吉祥、如意的渴求几乎始终贯穿于装饰审美意识之中,且无处不在。人们喜欢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形象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企盼。这种厌胜祈福的吉祥观的载体,龙、凤、麒麟、狮虎、鹤、鸡、马等祥禽瑞兽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而如意、宝瓶、牡丹、荷花、柿子以及装饰纹样等也是异彩纷呈。

篇3

1.塔基座装饰。北宋塔基座主要由须弥座组成,高度一般在一层或者两层。在须弥座束腰位置设置壶门,并在其上用斗支撑一个平座,平座上设置有三层莲瓣,再向上即为塔身。北宋塔基座上有不少雕刻图案,这种雕刻主要出现在石材砌筑的基座建筑上。开封铁塔在位于基层倚柱上粘贴三层莲花砖,并形成了两层束腰壶门结构,其上的浮雕内容主要以佛像为主。在拐角位置安装有狮子造型的雕砖。西北面位置处的角狮造型挺胸勇猛,惟妙惟肖十分可爱。狮子上面出现两层立、平砖,向上又出现了一个束腰并在各角安装有侏儒柱,上枋之上设置倚柱和壁面花砖等,该位置即为第一层塔檐。

2.塔刹装饰。塔刹为塔建筑中最高部分,被人们视为塔上最为崇高的位置,因此北宋时期人们对塔刹装饰非常重视。宋代塔刹材质主要有木质和金属两种类型,比如原阳玲珑塔塔刹就是金属制作而成。北宋时期的塔刹类型别具一格、多种多样,外形有桃形、宝瓶以及相轮造型等。宋朝前期塔刹主要以相轮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光塔,其塔刹主要由多种相轮组合而成。另外,苏州罗汉院中的双塔塔刹主要有宝瓶、相轮等组成,其高度接近塔总高度的四分之一,这种类型的塔刹非常少见,主要受到南北朝塔刹的影响。北宋晚期的塔刹主要是宝瓶塔刹,比如唐河的泗洲塔,不过宝瓶塔刹的外部线条由生硬逐步向柔和方向发展。

二、单体木结构装饰

我国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中,不管是民舍还是宫殿均由很多单独的建筑物组合而成,但是对于每个单体建筑物来讲主要由屋顶、屋身以及台基组成,不过在北宋时期将这三个部分称之为上分、中分、下分。下面主要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对北宋建筑装饰艺术进行分析。

1.北宋屋顶装饰特点

(1)屋面装饰特点。北宋大型建筑中以九脊殿为主,例如黄鹤楼和滕王阁均是采用九脊殿屋顶组合而成。九脊殿和四阿顶相比多了两个山花面和四条屋脊,欣赏起来形象更加丰富,而且还多出一些装饰位置,北宋屋顶装饰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正脊和鸱尾、垂脊和垂兽、走兽和嫔伽、瓦当和重唇板瓦、垂鱼和惹草等内容。

(2)正脊和鸱尾。在礼制思想影响下,北宋建筑等级较为严格,其中正脊和鸱尾受建筑物等级划分影响比较明显。建造时必须依照建筑物的等级,通过调节瓦的层数来确定正脊高度,另外建筑物等级高低还会给鸱尾大小带来影响。对现存的北宋建筑调查并参考相关文献得出北宋建筑鸱尾形象有两大特点:一是和之前鸱尾相比造型更为丰富,欣赏价值有了很大的提升。北宋建筑鸱尾除了边沿刻画有鱼鳍外,身上布满了鱼鳞,而且其嘴、眼以及头部位置的雕刻更为精细。整体形状也有很大的区别,有高度较高且呈现矩形的,也有高度较低接近于方形的。二是鸱尾的形象由鱼逐步向龙转化。通过对《瑞鹤图》中宣德楼鸱尾的研究,很明显能够感觉到眼、须以及鱼鳞等造型和龙的造型非常接近。

(3)垂脊和垂兽。北宋时期的建筑中垂脊由瓦垒砌而成,和正脊的主要区别在于高低和位置的差别。垂兽和唐代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垂兽由平板浮雕方式逐渐向立体龙头形象转变,其上唇向前伸,同时张开大口,不过后身仍然保持直板状态,形成了只突出头部形象而不露身躯的垂兽形象。

(4)走兽和嫔伽。早在隋唐时期垂兽之前,走兽并没有出现,当时建筑建设过程中通常使用三角形戗砖支撑上部的垂脊,到了北宋时期才添加了走兽和嫔伽形象。走兽和嫔伽在很多北宋建筑上都有体现,比如开封铁塔每层塔沿挑角位置都布置有嫔伽形象,雕刻精细,造型非常优美。考古工作者在北宋永昭陵甚至发现了陶制的嫔伽形象,由此可见北宋建筑中嫔伽形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瓦当和重唇板瓦。北宋建筑上使用的瓦以圆瓦当比较常见,并且在瓦当正面雕刻有、宝相花等图案。例如在北宋皇陵中曾经出土一批瓦当和重唇板瓦,并且瓦当上雕刻有兽面纹、莲纹等。整体来看这些瓦当和之前时期的瓦当相比,装饰性更强,而且图案各种各样,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6)垂鱼和惹草。这两种形象主要用于装饰屋顶山面,北宋《营造法式》对这两种的使用尺寸和位置有明确的规定:“凡悬鱼,施之于屋山搏风版合尖之下;惹草,施之于屋山搏风版之下,搏水之外。”其中垂鱼能够使拼接更加牢固,而惹草能够达到遮朽的目的。其实这两种物件的作用是保护椽头,避免雨水腐蚀,只是古代建筑建造者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其进行了处理。《营造法式》中“造悬鱼惹草之制”对垂鱼和惹草纹样做过描述“或用花瓣,或用云头造”。该描述和黄鹤楼建筑上的垂鱼和惹草形象基本符合。建筑物上的垂鱼和惹草能够很好地装饰山面,增加了山面的可观赏性。

2.柱子和柱础装饰特点

北宋建筑中的柱子造型多种多样,主要有方形、八角形等,其中圆柱占据很大比重。圆柱材质以石料为主,且圆柱上雕刻有各种花纹。在北宋现存的遗物中,晋祠圣母殿前龙檐柱和登封初祖庵大殿石雕柱均是北宋建筑柱子的典型代表,其中晋祠圣母殿前龙檐柱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木盘龙柱。初祖庵大殿石柱雕饰和《营造法式》中的描述基本相同,尤其对雕刻的花纹、人物等内容和其记载的完全一致。从雕刻手法上来看,其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十二根内、外柱上雕刻的内容含有几十幅画面,植物和人物的安排非常巧妙,几乎没有雷同。例如,在莲花、荷花等花草中出现的化生童子形象各不相同,十分生动有趣。内、外柱使用的雕刻手法不同,在柱头和柱脚位置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内柱的八角轮廓,但是在柱身这八个棱面则融为一体,和雕刻画面起伏不定,只能大致分清正面和背面。其正面雕刻的是一个手持宝剑站立的大王,其头上雕刻有飞舞的降龙,脚下雕刻有云朵。背面雕刻有飞舞的双凤,采用的雕刻手法十分巧妙。宋代柱础大多使用仰覆莲和覆盆等形式,且柱础上大都雕刻有花草、动物图案,例如河南汜水等慈寺柱础上雕刻有多只玩耍的狮子等。不少柱础上雕刻有很多花纹,其中以莲花和牡丹花比较常见,例如,苏州罗汉大殿柱础上雕刻的有牡丹花纹等。另外,有时候即便使用同一种花纹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对北宋建筑的柱础研究,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将柱础当作重要的装饰位置这一重要结论。

3.北宋建筑台基装饰特点

台基是古代建筑三分中的下分,一般使用砖石砌筑,当时使用台基主要为了增加建筑的气势,从而达到“高台榭,美宫室”的效果。为了实现和地面的自然过渡,需要建设成不同形式的台阶,其主要由阶基和须弥座组成。

(1)阶基。通过对宋画建筑中的阶基研究发现,宋代的阶基一般以石条为框架,并在中间铺设虎皮石和条砖。《营造法式》记载有关阶基的制作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石块平砌,另一种是叠涩座,即将石块层层叠涩,在中间位置束腰,并在该位置设置隔身版柱,在版柱间设置突湖门。

篇4

一、晋商建筑装饰艺术的基础性研究

1、晋商建筑遗存现状及地理区域分布研究

晋商建筑目前遗存主要集中在山西境内,以晋中地区为中心,遍布运城,临汾、晋城、长治、吕梁、阳泉、忻州、大同等地区。对散布在这些不同区域的晋商建筑遗存现状、地理分布、建筑年代、建筑类型的考察与统计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此项研究是全面发掘和系统整理统计的研究,有益于研究晋商地理区域分布、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建筑地区差异、建筑装饰风格差异以及建筑现存情况的具体数据统计资料的建档研究。

2、晋商建筑装饰构件遗存现状档案建设研究

此项研究是在“晋商建筑遗存现状及地理区域分布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是对所遗存的晋商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全面考察拍摄照片与统计,并建立装饰构件分类图片资料档案,档案可按建筑所在区域进行分类,也可按建筑类型进行分类,还可按建筑构件的类型进行分类,此项研究,可以全面摸清晋商建筑装饰的各类构件遗存现状及装饰形式,形成全面的、系统的、详尽的实物图片资料与数据,可供研究晋商相关内容查阅,提供实证。

3、晋商建筑装饰构件保护现状研究

晋商建筑装饰构件主要为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形式,多年来受人为破坏,加上自然环境变化的侵蚀,以及材料本身的老化,能够遗存至今实属不易,处于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境地。对遗存至今的建筑装饰构件的保存与保护现状及保护方法,进行全面、详尽地考察、统计与研究,并建立相关统计资料档案,此项研究对保护研究及保护工程提供实际统计数据与情况资料。

二、晋商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研究

建筑装饰构件是体现建筑艺术风格及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晋商建筑装饰构件所表现的内容,蕴藏了晋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思想、人生追求、社会观念、经商理念,家族文化、根祖文化、风水文化、敬神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其在装饰艺术上的成就,在中国明清时期民居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是北方居民艺术的代表。对全面解读晋商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晋商建筑砖雕装饰艺术研究

晋商建筑砖雕艺术是明清时期北方砖雕艺术的代表,其艺术风格鲜明,蕴涵了北方传统文化色彩,对其研究的范畴包括屋顶脊兽、脊条、宝顶的造型与图案艺术,包括屋顶瓦当、滴水、烟囱装饰艺术,包括砖雕斗拱装饰艺术,包括砖雕门楣、门罩装饰艺术,包括墀头、戗檐、博风头装饰艺术,包括悬鱼、山花装饰艺术,包括女儿墙、漏窗墙装饰艺术,包括墙帽、廊心墙、花砖墙、后檐墙装饰艺术,包括什锦窗、盲窗、漏窗、透风装饰艺术,包括栏杆、扶梯装饰艺术,包括影壁、墙面装饰艺术,包括神龛装饰艺术等等诸多方面。

2、晋商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研究

晋商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在明清时期中国民居木雕艺术中独树一帜,其艺术水平是北方民间木雕艺术的代表。其研究范畴包括斗拱、雀替造型与图案装饰艺术,包括撑拱、牛腿造型与图案装饰艺术,包括挂落、花板装饰艺术,包括梁枋、脊檩装饰艺术,包括花板、梁枋装饰艺术,包括门、隔扇门装饰艺术,包括窗、窗棂装饰艺术,包括栏杆、华板、扶梯装饰艺术等等方面。

3、晋商建筑石雕装饰艺术研究

石雕艺术是晋商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范畴包括柱子、柱础装饰艺术,包括墙基石、抱鼓石装饰艺术,包括拴马桩、上马石装饰艺术,包括石狮等石雕艺术等方面的艺术。

4、晋商建筑彩绘装饰艺术研究

晋商建筑彩绘研究包括壁画装饰艺术,包括天花、藻井、梁枋彩绘装饰艺术,包括斗拱、柱、檩彩绘装饰艺术,包括炕围画装饰艺术等等艺术形式。

5、晋商建筑地面装饰艺术

晋商建筑地面装饰研究,包括花砖图案装饰艺术研究,包括地面镶嵌装饰图案艺术研究,包括青砖墁地装饰图案艺术等等类型的研究。

晋商建筑装饰研究还包括晋商建筑匾额、对联装饰图案及书法艺术研究,晋商建筑装饰艺术的材料、工艺、制作方面的研究。

篇5

关键词 建筑装饰材料 建筑设计 材料美学 室内设计 室外设计

1绪论

如果说建筑的框架结构如同人体的骨架,那么建筑的材料就如同人类外在的皮肤组织。从古到今,不同时期阶段,世界各地都不乏有各式各样伟大建筑的诞生,并且在同一地域,建筑的形态都不尽相同,这都是因为不同的设计师对建筑材料的认识不同,才使得有各式建筑的千姿百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更有喧宾夺主的势头,很多设计师刻意用建筑材料去掩盖建筑结构,以突出材料的本质,材料的本身是源于自然,现代设计师也希望建筑能更贴近自然。当然,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不仅要了解到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特点,更需要了解到材料的再生及整个材料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其未来发展的前景,从长远的角度看待设计,结合当前先进的施工工艺,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创作。

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作为建筑设计重要物质基础的建筑及装潢材料也正呈现多元化趋势。现如今,材料市场里材料种类让人目不暇接,导致有些设计师在对材料的特性、应用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个人风格,盲目选用材料。因此,需要对材料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并掌握各种材料和其美学的特点,这对设计师的设计是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将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梳理,希望便于设计师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将之付诸日后的设计实践中去。

2材料与时代特征

2.1人类文明史时期材料的发展

材料的发展可以说是随人类的起源而发展的。如果用材料来划分时代的话,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木材和石头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大自然材料,并且也延续至今。原始人类通过这些天然石材,木材的简单打磨,用作日常生活和防御外敌的工具。

然而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使材料有了一个质的改变,陶器制作要求加工方式更加多样化,也使得陶器造型更加实用美观。

铜是人类最早接触的的金属材料,因此被称为“青铜时代”,人类利用青铜易于铸形的特点,铸造了无数造型精美,制作精致的青铜艺术品,创就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青铜时代”。

在“铁器时代”,由于铁的质地坚硬,硬度高,铁被大规模铸造成生产工具和武器,也体现一种复杂精美的工艺技术,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光辉里程碑,是铁把人类从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带到了铁器时代,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2近代建筑材料的发展

近代由于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的制作从依赖手工业单方面生产转变成以机器化大批量生产模式。在19世纪60年代工艺美术运动中,艺术先驱威廉・莫里斯提出“用材料本身的特质和肌理来表现自然的美及美的细节”,这就赋予了装饰艺术存在的意义。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材料是玻璃和钢材的运用。例如埃菲尔铁塔作为钢结构建筑在19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伫立在巴黎塞纳河战神广场上,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混凝土,全身都是由钢材构成,由于钢铁有极强的抗压性能,也充满体现了其结构和力量美。在20世纪初随着塑料,橡胶等新型材料的应运而生,许多设计师便开始在设计中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在20世纪50年代塑料工业开始遍及人们的生活。由于塑料的可塑性高,可以自由改变其形体样式,非常受设计师的欢迎,尤其在室内外设计中都得到广泛运用。又如国家体育场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者将材料的结构暴露在外,不作任何多余的修饰,形成自然的建筑外观,主体选材主要有钢结构,铝塑板,玻璃幕墙等材料,形状相似摇篮,寓意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3材料与空间结构

在室内设计中,室内设计师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设计能与众不同,充满个性。就室内设计的对象而言,个性的呈现更多只是表现在装饰与陈设上,但如果仅仅只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界面的的装饰和陈设上,设计师在空间上则很难有重大的的突破,因为室内设计总受到建筑构造的制约。因此,只有有了新型的构造材料与构造方式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空间样式。当然,一旦材料和构造成为了空间样式的主导造型要素,那么任何外加装饰都会是多余的。

4材料与装饰风格

在人类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和文化演变衍生的结构和功能,在持续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为建筑装饰艺术。如今,建筑装饰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艺术意志的体现。从整个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装饰艺术风格经历了具有鲜明的特点的几个阶段: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型风格。

5材料与艺术表现力

当今,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和形状越来越多样化,材料也是能最直观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能将建筑设计师要表达的情感直接地以视觉感受传达给观众。用装饰材料去设计和营造室内的效果形象,这样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采用。他们利用材料自身的质感特色去发挥想象,创造出材料的延伸艺术表现力,而不是以往的材料完全服从于设计。

6材料与流行趋势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不断的提高,新型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动,各个国家之间开始交流互动,各式各样的新型装饰材料在世界各地应用推广。越来越多新型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已经进入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7结论

建筑装饰材料是一个丰富开阔的课题,纵观人类文明史材料的发展到现在,不难发现建筑装饰材料就是由多国文明发展、文化碰撞的产物,通过它可以反映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不同时期的装饰思想、装饰原则和装饰手法。因此,当代很多优秀的建筑,其设计更多的是呈现包容的趋势,在符合现代人基本生活要求后,再附加性装饰新的生命力,时代感,趣味性,如此拓展了建筑装饰材料的表现力。

当然,现如今建筑装饰是呈现多样化,技术化的发展趋势,建筑装饰材料的来源和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像军事,航天等领域的材料都被运用开发成新型的现代装饰材料,其相关技术工艺也都被运用到材料的加工工艺上。近些年,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人们的生活观念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崇尚自然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因此,越来越多健康、环保的绿色材料正在刺激着装饰材料的变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化建筑;装饰艺术;美学意蕴

为了把文化打造成一张城市的名片,现在许多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不断地挖寻当地的文化与特色,文化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者的重视,一座座文化建筑如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在城市中被修建。文化建筑作为向人们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的建筑的总称,是建筑设计中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部分,集中体现了建筑学的艺术性的特点,可以反映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建筑承载了国家、地域以及城市的独特性,其中,蕴藏丰富审美意境的文化建筑更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笔者主要对文化建筑中装饰艺术的美学意蕴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文化建筑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文化交流场所,能以独特的魅力被传承下去。

一、文化建筑与装饰艺术的概述

文化建筑在现代城市中主要承担的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与娱乐的场所,方便人们在这里进行文化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趣味。文化建筑凝聚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文化建筑设计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对城市文化的重视程度。注重对文化建筑设计的挖掘,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加强民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随着文化建筑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装饰艺术在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装饰艺术与文化建筑已经发展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无论是文化建筑的墙面、地面还是其他一些建筑构件等,都离不开装饰艺术的应用。另外,文化建筑设计者对装饰艺术手法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只有保证文化建筑和装饰艺术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样,文化建筑才会有生命力,人们在欣赏文化建筑时才会感到喜悦,才会被建筑装饰丰富细致的美感所折服。装饰艺术的应用不仅为文化建筑增添了美感,也大大提升了其审美价值,进而增强了文化建筑的整体艺术性。

二、文化建筑中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

在当今的文化建筑中,装饰艺术的设计已从过去单一化的装饰风格,发展到造型、图案等多种元素结合的装饰艺术风格,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科技和社会审美的发展而改变的。文化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崇尚与环境相和谐的审美观,环境美是所有建筑美学的核心追求之一,这就要求在文化建筑的装饰风格上做到以环境为整个设计过程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文化建筑要创造出现代化的人性化空间,在装饰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协调好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提升整个文化建筑的亲和力。文化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要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合,这也是文化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主题。另外,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总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审美新鲜感。由于装饰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和文化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当设计师将文化建筑与装饰艺术的设计元素组合在一起时,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不同的设计理念强烈碰撞,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文化建筑中蕴含的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还突出了文化建筑较为新颖的审美感受。文化建筑中装饰艺术的审美主题具有大众性。文化建筑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更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提高,设计者可以通过文化建筑中的装饰艺术设计传达和弘扬大众需要的文化。因此,装饰艺术设计应用在文化建筑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文化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提高文化建筑所在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这一点来看,文化建筑设计对装饰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装饰艺术设计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性需求,还要求其注重对人们精神文化内涵的提升,同时,这也为文化建筑的装饰增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元素。

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对文化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建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丰富了现有生活的乐趣,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文明水平。文化建筑中的装饰艺术设计主要是在建筑主体的基础上进行专门设计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增加了文化建筑的审美特征,而且提升了文化建筑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付晓宇.基于审美视角下文化建筑的象征手法及其设计元素.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任坤.从审美心理角度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研究,2011(3).

篇7

关键词:清代民居;苏州地区;建筑装饰;“戏文体”

明末清初,苏州地区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外地客商爱其山川秀美、市肆繁华,纷纷云集至此,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私家园林的营造日益兴盛,宅舍砌造再掀,民居建筑装饰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雕饰丰富的木、石、砖装饰较普遍地用于中、大型住宅中,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未有的情况。[1]苏州地区遗存了大量明清民居,其建筑装饰以上乘的艺术水准和深广的思想内涵凸显出地域性和独特地位。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清朝奢靡之风日盛,清代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情趣一改明代自然、简约至美的特点,充满了繁复的雕镂之饰。建造的过程,是使材呈其美――因才施用,使工肆其巧――殚能极艺,极尽工巧。[2]基于戏曲文化艺术在民间广泛传播而兴起的戏文体装饰将其推到了极致,清代的建筑装饰呈现出市民文艺的核心精神,即戏剧精神。苏州民居的戏文体建筑装饰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装饰,素雅简洁与奢华繁复并存的现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1 雅俗相宜的审美取向

戏文体建筑装饰一般分布在砖雕门楼的上下坊、兜肚以及长窗的夹堂板以及裙板等部位,或标示空间性质,或渲染空间氛围,将理性与人欲、高雅与世俗、理想与现实完美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雅俗相宜的精神气质。

其装饰之“俗”体现在戏文体装饰的取材上。戏文体装饰大多选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小说传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是与日常生活关联紧密、性质相通的世情叙事。它在建筑空间中通过精雕细刻展现丰富的人性追求与欲望,描述真实的历史或虚构的传说,体现出世俗生活的丰富性与活跃性。

其装饰之“雅”一方面体现在颇具文人气质的造型语言。苏州地区的戏文体装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人物形象转译自昆曲程式化风格,或含蓄凝练,或典雅庄重,性格生动鲜明、细节细腻精湛。另一方面,戏文体建筑装饰在吸收昆曲文雅细腻艺术特征的同时又深受吴门画派影响,汲取文人画精髓,表现出独特的人文气质。其布局及背景承袭吴门画派文人画之神韵,精细雅秀、含蓄蕴藉,体现了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独有的高雅品质。另一方面,“雅”也体现在住宅装饰成为生活场所中传播文化的载体,承担起文以载道、文以弘道的职能,成为具有教化功能的审美对象。苏州民居的建筑装饰通过“戏文”这个过渡层将雅俗两极进行有效融合,从内容到形式并行不悖。戏文体装饰的叙事结构融历史、世情、文化于一体,雅俗共赏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完美演绎了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2 含蓄与夸张并存的程式化特征

传统民居的戏文体建筑b饰创作深受戏曲艺术的影响。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刊印与发行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畅销商业文化产品,对戏曲推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晚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时期,苏州府就有刊印戏曲的书坊16家,刊印传奇、杂剧、曲选128本。[3]明中至清中期,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的昆曲盛行于苏州地区。昆曲的美学理想是以写意手法对其特征及本质进行高度凝练,以典型化、程式化的手法塑造角色,形成含蓄与夸张并存的形式特征。戏文体建筑装饰源自戏曲表演舞台,其艺术形象大多得益于昆曲人物造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戏曲的艺术气韵与造型程式,具有细腻委婉且极具画面张力的造型特征。在适应民居建筑特殊的材料工艺需求和空间语境的基础上,能工巧匠运用概括的造型语言,结合建筑构造和砖、木、石等材质特点,人物排列错落有致、动作姿态生动灵秀、砌末设置精致巧妙、场景设定妙趣横生,将各种戏曲形象呈现于民居装饰载体,“戏文主题”雕刻形成了具有独特创作规律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装饰艺术门类,以浓郁的戏曲乐舞精神来营造建筑空间的欢娱氛围。

苏州地区民居戏文体建筑装饰的场景表现与现实舞台相较有其独特之处。它一方面通过对现实舞台砌末的摹写和转述而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注重对现实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的引入。因此,戏文体装饰的背景不像舞台设置那样仅仅具有高度象征性,而是还具有凝练的现实主义特征。真实戏曲舞台的砌末相对简单概括,两桌一椅即可涵盖迥然相异的场合,背景往往进行含蓄简约的“留白”。舞台空间的处理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为观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通常借助马鞭、船桨、文房四宝等小什件协助演员完成舞台动作,塑造特定的角色形象,形成了戏曲高度灵活的舞台背景生成机制。建筑装饰的背景与舞台背景相较更加写实和丰富。奋战沙场的武将拥有了威武雄健的战马而不仅仅是手中一枚小小的马鞭;戏文人物身处芭蕉摇曳的亭台楼阁之中,而不仅仅是符号化的一桌两椅;花草动物、假山怪石等舞台空间从未出现的景物也进入了戏文体雕饰的空间。

3 结语

苏州民居戏文体建筑装饰根据传达忠孝节义思想的历史剧立意与构思,通过木雕或者砖雕的载体形式将动态舞台表演凝练为静态艺术造型。其角色形象鲜明、场景布局精妙,人物动态或夸张凌厉,或气势雄浑,或娇俏玲珑。丰富细腻的戏文体建筑装饰呈现出强烈的戏曲精神,使承载日常生活的功能性、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由此拥有了礼仪和纪念的性质,成为具备浓厚艺术气息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场所。民居的空间意境及文化蕴涵借助于“戏文主题”的装饰得到显著提升。戏文体建筑装饰成为人、文化、环境之间的交流媒介,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要素,它与建筑结构、自然景观、行为模式、心理特征等共同构建了的适宜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87.

篇8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建筑装饰艺术

Abstract: The Jiuhua is Chinese one of four Buddhism famous mountains, because adjoins to Huizhou, the Confucian, the road culture and the emblem sends cultural the influence, its buddhism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art style with other Buddhism area cultur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both has the same general character, and has the unique individuality. Its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art style's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extremely have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has the reference value extremely 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art's research.

Key words: JiuhuaBuddhismArchitectural decorationArt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 A

佛教在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化,不仅给中国文化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亦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佛教建筑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和精华所在。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由于坐落于皖,毗邻徽州,受儒、道文化及徽派文化的影响,其佛教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同其它佛教地区文化、艺术特征既有相同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九华山的佛教寺院正是代表了中唐以后的禅宗寺院,而九华山佛教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寺院建筑内外,对九华山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探究正是中国佛教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内容。九华山规模较大的寺庙有:化城寺、祗园寺、百岁宫、甘露寺、旃檀林、月(肉)身宝殿、天台寺、上禅堂。九华山寺庙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单体的的造型、构件装饰等方面均达到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一、灵活精巧的地域布局

九华山寺庙建筑顺应地势地貌,布局灵活精巧,颇具特色。因临近徽州,九华山的寺院建筑注意吸收了优秀的皖南民居灰砖白墙的特点,因地制宜,精巧结构,使宗教气氛与地方风格相得益彰,寺院建筑依山就势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九华山现存各类寺庙98座,形态各异,疏密有致。或居高临下,或高低错落,或回旋曲折,对称中有变化,天然中见雕琢,体现出皖南古民居典型的建筑特色。

九华山寺庙吸收了传统建筑样式形成三种类型:宫殿式、民居式、组合式。注意儒道文化的融合,临近自然,或于山巅峭壁之上,或于密林深谷之中,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又完整统一,九华山寺庙建筑历史较长且每座寺庙建筑各有特色。

在建筑布局上,九华山佛教建筑区别于传统的寺庙建筑,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大胆创新的布局设计,使之依山就势,浑然天成。从九华山脚下的五溪镇开始,到九华街形成中心,再过闵园,建到天台最高处。这些寺庙均依托山势,形式各异,疏密相间。如化城寺,北倚白云山,南接芙蓉岭,东对东崖,西朝神光岭,四山环绕如城,整个寺院随地势有层次地逐级升高,庄严古朴。又如百岁宫,建于东崖摩空岭的悬崖峭壁之上,随山岩的高低起伏组织空间,层迭栉比,错落有致,在悬崖上盖起的九十九间半的殿亭,由于屋顶采取同一高度,而基线却随山势高下附于岩石之上,轮廓整齐,犹如一座威严的城堡。其他如甘露寺、抵园寺、天台寺等,均为依托山势而建。

二、建筑构件装饰的多样化

九华山寺院多为木砖混搭结构,其建筑外墙面厚实,多大片刷黄色,而装饰多集中在各寺庙的门楣、斗拱、藻井、梁柱之上。雕梁画栋,精致玲珑,尤其是天台寺梁上悬满木雕的小佛像,号称万佛。肉身宝殿有精美的石柱和木刻画廊,雕刻造型生动,形象细腻。华严宝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龙盘柱,九龙神态各异,更是木雕艺术的珍品。雕梁画栋为九华山寺庙增添了雄伟肃穆的气氛,也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才华。

(一)斗拱

九华山寺院建筑大部分都还保留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斗拱”,即所有梁柱的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拱”,两层拱之间用“斗”垫着。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拱既科学地承载、传递了上部结构的荷载,满足结构坚固、稳定的要求,又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使建筑整体感觉华丽、辉煌。

九华山寺院建筑除了承袭了中国古代木架构建筑中斗拱的形制外,在装饰上有一定的独特性。例如色彩的大胆使用,院落中绝大多数的建筑外檐均是以朱红为主色调,配以朱红雕花木窗,檐下斗拱、阑额、柱头及室内穹顶等均以彩色绘画图案装饰;屋顶如翼舒展,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壮丽。

(二)藻井

藻井在中国木结构建筑中具有高级装饰作用,因为它是“礼”的象征。藻井的使用是有着严格的限制,只有在最尊贵的佛教建筑装饰中才能使用,如佛教寺院和宫殿建筑中使用。

寺院建筑室内藻井一般处于神佛上方的天花板上,多为明清时期的藻井式样,细致复杂。有四方形、八角形及圆形等,在装饰上,早期明清时期的藻井一般以木雕花板装饰,在角蝉、压槽板及圆井部位大量采用雕刻工艺,在重要的寺庙建筑上运用贴金技法,使装饰意味更加浓厚,如华严宝殿室内八角形藻井,雕有九龙柱,色彩艳丽,九龙神态各异,大量贴金,装饰意味强,是九华山寺院中最具代表性的藻井样式。

(三)马头墙

九华山临近徽州,在建筑上受到徽州文化浓厚的影响,寺院建筑包括民居都吸收了徽州建筑的特色。“马头墙”在徽州建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远大于山墙。在大多数场合,马头墙超出屋顶,遮蔽了屋顶,具有防火功能,而且在整体的建筑中显示出跌宕起伏的韵律美感。

因九华山地处江南,九华山寺庙建筑上和民居中借鉴了马头墙的实用性,但除了有防火等实用功能外,还有美学功能。其强大的装饰性,凸显出九华山寺院建筑威严美观和民居简洁大方,更使得民居的徽派风格与寺院的中国古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四)屋脊兽

屋脊兽是指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重要构件,它常以实有或虚拟的动物形象出现,如龙、凤、猫、鱼、大象、孔雀等。[陶书霞.中国屋脊兽艺术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九华山建筑上的屋脊兽是从徽派建筑中借鉴而来,在佛教寺院上多以龙头形式出现。如在大愿宝殿的屋脊上出现了为陶质的龙形屋脊兽。于两坡瓦垅交汇点,以吞兽严密封固,防止雨水渗漏,既有装饰美,又有护脊之实效。这些都是镇脊之神兽,有着吉祥、装饰美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还有在月(肉)身宝殿的正脊上,出现了龙、凤、鱼、雀、马等形象,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减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屋脊兽作为中国古建筑构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九华山佛教寺院建筑上体现的栩栩如生。

三、徽雕特色的雕刻装饰艺术

九华山装饰艺术中的雕刻装饰可谓异彩纷呈,大量吸收了徽州雕刻艺术,摒除佛教色彩与徽雕艺术基本呈现一致性。徽州建筑雕刻的艺术价值和成就之高,足以和同期的皇家宫殿雕刻相媲美。由于地理位置,九华山佛教建筑雕刻不论在艺术风格上还是技法上都深受徽雕的影响。由此可见,九华山佛教建筑雕刻技艺之精湛、样式之优美、内涵之独特。在木雕、石雕和砖雕“三雕”装饰中,九华山建筑雕刻以木雕和石雕最具魅力。

(一)木雕

九华山寺院建筑多为木构,一旦登堂入室,装饰就以木雕为主了。木雕是三雕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九华山木雕主要包括三类:一为木架构中的梁枋、斗拱、雀替、斜撑、藻井等,它们都是建筑承重体系的组成部分;二是槅扇、内檐门罩等,它们多属建筑维护部分;三是与佛教有关的器物上,如香案、佛龛等。在技法上,九华山木雕基本与徽州木雕相似,多采用浮雕、透雕、镂空雕等手法,刀法细腻流畅。在题材上,除了徽雕中常见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外,更融入了佛教中的装饰纹样。与徽州木雕有所不同的是九华山木雕施以色彩,来体现佛教圣地的庄严、神圣。

(二)石雕

在徽州石雕中,常见于石坊、石桥以及台基、柱础、石鼓、石狮、石牌坊之上。同样,九华山石雕常见于建筑物下层构件上,如柱础、石狮、石鼓、石牌坊之上。在表现手法上,承袭了徽州石雕的精彩技艺,兼用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等手法,层次丰富,虚实对比强烈。如大悲楼整个门楼雕刻采用了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手法,雕刻画面双龙戏珠、双狮滚球,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构图上与徽州石雕有更多的相通处,在明代构图守拙,刀法简练,自清代之后趋于工巧繁缛。

四、金碧辉煌的建筑彩画装饰

建筑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建筑彩画自清代之后严格的分为三个等级: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九华山寺院建筑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主要见于梁枋、斗拱、藻井和门楼、窗楣等局部。在早期的建筑彩画中,形式和用色相对简单。比如明代所建的上禅堂,除额枋上有些雕刻,施以色彩之外其它结构简洁朴素,藻井以红色和青色互为底色,构图简单,没有过多的装饰。高耸的寺庙,肃穆的颜色,更体现出了寺庙的庄严。继明代后期,由于得到当朝皇帝的大力扶持,如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十七年(1599年)皇帝两次降旨颁赐《藏经》,崇祯皇帝封渝百岁宫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分别赐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等。通过敕封、赐额、赠经等方式支持佛教的发展,同时大兴土木,兴建寺院,在后期的寺院建筑彩画上糅合了和玺彩画中龙凤的造型,间补花卉图案,色彩艳丽,并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如大悲楼寺庙,整栋寺庙宏伟鲜艳,十分壮观。

综上所述,安徽九华山佛教文化融合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和民族文化,其佛教建筑装饰艺术既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本土语言面貌。本文通过大量的考证和提炼,探究了九华山佛教建筑装饰艺术语言文化特征,认为九华山寺院建筑在佛教装饰艺术极具研究价值。在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中,其蕴含的佛教教义以及具有九华山特色的本土文化内涵,对现代建筑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倪建林.中国佛教装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色彩;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应用范围较广,装饰色彩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较为突出,对于传统建筑而言,色彩可以说是其建设中的必要因素,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对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制度及人文思想,赋予中国传统建筑独具一格的意蕴。

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艺术的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艺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背景,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魏晋、秦汉、唐、宋、元等诸多朝代的变革,在每个朝代中国建筑装饰色彩都有不同形式的运用,就装饰色彩整个演变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在明清时期可以说到了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装饰色彩已经逐步趋于程式化及制度化,其在中国建筑装饰中对于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物有不同的规定,装饰色彩的应用较为规范,对于建筑中不同位置的色彩都有了明确的阐述。

就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而言,其在建筑中充分发挥了其本身的功能性与艺术价值。色彩的应用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与装饰色彩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促使中国传统建筑达到一定的高度,其在民用住宅中的应用就体现了这一点,民用建筑中的吊脚楼一般都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中,像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其意境不是其他普通建筑所能够披靡的。色彩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不仅是为了增加建筑美观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同颜色的应用还代表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比如朱门就是当时天子对诸侯大臣等人的最高礼遇,象征着他们的权位,一般平民是不允许用这种色彩装饰的。

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色彩的应用

(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在皇家建筑中的应用。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应用,有很多讲究,它不仅简单性的为了建筑物的美观,更重要的是不同装饰色彩的应用具有不同的寓意,通过不同颜色的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区分古代封建社会的地位尊卑。就皇家建筑而言,黄色是皇家建筑中的专用色,一般情况下,皇家在进行宫殿建设时会以黄色琉璃为材料进行搭建屋顶,该色彩的应用说明了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宫殿建筑中一般都是红色,该色彩的应用说明了皇帝集权,而这些具有权利性质的颜色在普通民用建筑中是不允许使用的。

然而我国传统建筑中对宫殿建筑的色彩装饰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的建筑色彩应用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比如在唐朝时期,在建筑中主要以朱、白两色为主,唐代壁画中的房屋建筑,其木架部分规定全部用朱色,建筑墙面为白色,然而宋代则对建筑木架部分有不同的规定,其更加主张建筑色彩的华丽,就整个时代的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的应用而言,其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趋于繁艳,不再单一使用某一种色彩,大大提高中国建筑的美观度,使中国建筑更富有文化气息及艺术价值。

(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在普通民居建筑中的应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在普通民居建筑中的应用与皇家宫殿建筑相比,差异十分明显,皇家色彩较为明亮,而对普通民居建筑则规定运用灰色,统一灰色并没有太强的装饰性,在当时对普通民用建筑的规定较多,比如民用建筑在设计中不能够用斗拱,建筑物不能用彩色装饰,总而言之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色彩及形式来建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传统的等级制度,导致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应用的两大体系。

(3)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在文人园林中的应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在宫殿建筑与文人园林中的风格迥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两种人群对建筑不同的审美取向及要求,就两者的整体建筑布局及颜色使用来看,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宫殿在建筑设计中对于装饰色彩的运用比较注重营造宫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效果,而文人园林的建筑风格则与其截然相反,其在建筑装饰色彩的应用更注重质朴素雅,悠然清新。文人园林在建筑装饰色彩艺术中体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及自然雅致,不论是苏州拙政园还是无锡的寄畅园都表现了建筑装饰色彩的这一理念,它们在建筑装饰色彩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园林设计中的厅堂、楼阁及门廊等建筑都是运用白色装饰,瓦统一使用灰黑色,门窗及立柱使用赭石色,整个建筑色彩装饰中都没有大红大绿等颜色,而园林内部景观则讲究四季常青,由此可见文人园林在建筑装饰中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3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色彩应用的整体总结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艺术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并且丰富多彩,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色彩艺术的多变性与延续性。而建筑装饰色彩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使用代表了一定的等级,充分说明了装饰色彩能够体现一定的等级性。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所表达的内涵也有区别。

从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色彩的整体应用来看,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在古代,对于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会采用暖色,檐下部分则常用冷色,而对于一些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如宫殿、坛及庙之类的建筑物,在装饰色彩运用中一般采取黄色与红色为建筑物的主色调。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在运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等级观念及政治内容,在对建筑进行色彩装饰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的合理性,促进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中国古代人们的心理因素及审美特点。装饰色彩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传承性,因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艺术在建筑不同结构中的应用,其不只是为了建筑的美观,其还能通过色彩的合理利用向人们传达一种思想及理念,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艺术中涵盖了诸多具有一定历史性特征的思想文化及等级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内涵。

4总结

漫漫岁月长河中,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艺术经历了较长的时期,每个时期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都有不同的诠释,蕴藏了深刻的含义,它作为一种装饰艺术,伴随着时代变革与发展,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可谓是深远而持久。应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整体布局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等级制度,在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按照不同时期的规定合理运用色彩,实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风格与色彩的完美融合,使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李晓檬,吴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5(35):116117.

[2] 张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240241.

[3] 壬淑芹.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艺术[J].建筑评赏,2010,8(15):155157.

[4] 刘野.浅议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色彩的运用[J].文艺生活,2011,12(08):312313.

篇10

关键词:建设装饰;艺术设计;趋势;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09-03

一、行业现状与趋势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用了30年,2013年产值接近3万亿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53.73%,预计未来会以每年1%的速率持续攀升。相关统计显示,未来五年我国公共装饰产值增速仍保持在12%~15%之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重心正由地产业转向制造业,新技术对行业的冲击和影响日趋明显,建筑行业触角已经开始向装饰和材料两端延伸,对传统装饰企业的生存空间造成挤压。这些变化都对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经济形势下,行业发展呈现七大趋势: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建筑装饰企业向互联网的转型路径探寻)、专业化发展趋势、工业化发展趋势、绿色发展趋势、国际化发展趋势、智能家居发展趋势和多元化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我院建筑装饰、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都有着良好的大形势背景,只要我们立足常州、稳步走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道路,有理由将该系列专业办好、办强。

二、我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需要进一步调研,了解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其他相关院校第一线第一手资料数据,梳理数据、整理思路、明确定位,培养毕业生能更快地进入并融入岗位,以便更有效地为企业需求服务、更高效地位地方经济服务。

2.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度不够,也有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或盲点,需要进一步架构、推敲并改良。

3.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数量不够,希望引进热爱教育事业并甘于奉献、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具有较高的艺术、美学修养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4.实训、教学条件建设不足,如何解决班级学生多而导致在校内、外实训难以展开的问题等,实训的硬件条件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议建立融观看、分析、讨论、讲授、制作、展示为一体的综合室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中,整理构架、功能布局、内部细节都要建立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深入切实。同时我们要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结合的平台,联系地方上综合实力较强或某个领域有特色的企业,包括设计院、施工现场、加工中心、家具公司、艺术品公司、广告公司、媒体科技公司、景观公司等,不仅可以提供实习学习的现场,同时吸收实习、就业的学生。

5.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有待进一步鼓励与发掘,这需要在入学专业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学生管理工作中下足功夫;动手能力、创意思维、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学学学、想想想、练练练,项目贯穿,螺旋上升是重要的途径。

三、指导思想

1.“用作品说话”希望老师帮助学生树立:用眼睛发现美、用心感受美、用智慧用手创造美的基本观念,通过动手模仿、创作作品,展现专业技能、表达专业内涵,树立自我品牌,从而树立专业品牌、院校品牌。“用心去体会、用双手创造!”“真、善、美!”是送给学生的箴言,《我相信》(杨培安)建议成为装饰学院师生院歌。

2.“用作品说话”希望老师通过学生的作品表述艺术教育理念与思想。老师通过业余设计,树立自我品牌,从而树立专业品牌、院校品牌。“在教育中融入设计的创新与服务大众的理念,在设计中融入教育的严谨与传播文化的思想。

3.“用作品说话”希望建筑装饰与艺术设计教育管理制度能大力倡导这一指导思想,以此为核心确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奖励机制。

四、建设发展设想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1.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解读各级政府经济文化发展纲要与政策、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动向、深入企业把准人才岗位需求、走访院校同行确立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思路,逐步明确我院系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梳理岗位技能、能力、素质要求,岗位职责、工作过程、工作要点,逐步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内容。

将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或项目中能力设置设计成图块、图像化,上墙展示。首先作为装饰学院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让老师和学生清晰地明确:本教学环节处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怎样的学习阶段,需要培养什么能力。

2.课程设置。重视文化基础课程,在《大学语文》、时政类等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增加如常州规划馆、常州博物馆、武进博物馆、常州文化创意基地、运河五号等传统与现代融合较好的地点进行参观学习,对过去有认知、对未来有规划,珍惜现在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在文化基础课程阶段,要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第二故乡,热爱我们的传统,并相信自己可以用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因此“爱”是装饰艺术学院的根基与追求,素质课程阶段就要贯入这样的一个观念。

专业课程设置以项目为核心,原来的教学课程打散为教学团队,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典型项目贯穿在专业教育中,专业课程循环、渗透、有机组合并螺旋上升。学生“用作品说话”,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设计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的专业学习方式,会让分散的课程相对集中,提高时间效率也加强课课程的联系性,使学生在接触项目、基础性项目的过程中就建立一个整理性、一贯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符合设计教育的基本规律。

专业课程重点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拘一格地教学,并由此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根据进度与需要,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进入教学课堂,解决实际问题,比如遇到空调、光环境、家具设计与生产等实际问题时,可以临时聘请企业工程师入课堂教学。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展览会、实地、现场进行考察学习。

3.教学改革。这是保证学生质量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希望从课程内容、课程成果、课程评价等方面入手。

①教学内容架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相关专业老师加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对我院专业教师而言,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提炼。教学资源库之外,专业课程之间要进一步协调与衔接,优化、细化教学内容。

②教学成果展示:“一课一品”展示。艺术设计类教学最大的特征是其艺术的美观与可展示性,希望每门课程或者每个项目结束后,作品得以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学楼、装饰学院院楼乃至学院网站进行展示,优秀的作品遴选入学校作品库,在学校各个环节进行长久展示、陈列。展示艺术专业教学的成果,同时让学生相互学习并产生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此过程中也丰富了校园文化。

③教学评价改革: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环节)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从职业要求的角度,全面地、客观地、准确地作出课程评价,并激发、鼓励教学两个方面改进、提高。以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为例,在教学改革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学习、改进,设计一套课程评价体系,真实的反映课程中教与学的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在专业课程中评价职业能力,发挥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中的导向作用。考核形式具有动态性、连续性、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企业、家长等多方面的参与,全面、真实、有效的反映专业课程教学两个环节的质量,推动专业教学进一步的改革。

(二)夯实基础

文化基础、艺术基础、创新能力相对的薄弱是高职装饰与艺术类学生普遍情况,正对长期形成的学习状况,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变理论为实践动手的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1.文化基础。文化课基础对于艺术类专业是隐形能力。文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调研报告能力、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认同与理解能力,通过参观考察拓宽眼界,认知专业。养成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寻找对策的专业学习态度、方法与习惯。

2.设计基础。建议基础课程阶段打散高中文理生、艺术类生源的班级编制,一起学习艺术基础课程,艺术类学生的随性与文理生的严谨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利于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并提高学习效率。

建议适当提高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的课时量或训练量,因基础比较薄弱,仍从基本造型能力《素描色彩》开始,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对形象的刻画深度;紧接着通过《设计素描、色彩》、《构成基础》、《设计思维与方法》等课程,注重认知模式培养、思维方式培养,即把物体从三维状态转变为二维的认识,再通过认识、提取及表现,从二维再转化为三维。关注对象,从把握物体的基本形态到对物体造型元素进行发展、演变、拓展为新的形状、体态的过程训练。

建议适当提高《表现技法》的课时量。虽然电脑效果图是直观有效的表现方式,但是手绘是提高设计人员手眼协调的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建立手绘工作室,提供宁静的、优雅的氛围,临摹、设计、草图,在反复训练过程中提高手绘能力,扎实基础。

(三)锤炼技能

1.动手操作。通过课内、课外训练,强化学生造型手绘、创新思维、模型制作等方案表达能力。通过反复绘画、反复制作,从而深入理解设计对象的构成、结构(尺度、比例)、造型、材质、肌理等具体情况,并设计课程中自如运用设计素材打基础、做准备。

2.电脑技能。电脑软件表现技能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技能与敲门砖。通过专业课程系列项目反复训练并熟练运用,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四)环境氛围营造

1.教学环境。设计营造有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功能上:集教学、讨论、设计制作(操作)、展示(成品展示与学生课堂作品展示)、阅读(专业书籍随时参考阅读)、储纳(学生电脑包以及工具包的储纳)等功能,装饰陈设上力求简约且温馨亲切,处处展现学生自己的作品、想法、形象,主人翁的感觉吸纳学生长期停留并静心学习。在教学区域展现装饰学院教学理念、人才目标能力目标分解与教学环节安排、教师形象、设计理念、教师寄语等内容上墙,尊师重道,让老师感受到尊严与责任,吸纳他们停留并静心耕耘。

装饰学院室内、走廊、门厅的设计是一个整体,应该工程学院大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用心推敲,构思一个独特的理念贯穿其中,要给老师怎样的舞台、给学生怎样的平台,营造怎样的氛围,收集集体的智慧与想法,学习先进艺术类院校的做法,不可急于求成,而应慎重,整体架构、详细计划、逐步完成。

2.师资环境。逐步引进平面类、环境设计类、施工管理类教师若干,从执教能力下手培养。专业教师团队协作,如一个专业教师可以与一个企业骨干形成1+1结对教师团队,各取所长,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关系。

3.实践环境。分批建立画室、模型制作室、木工制作室、手绘设计室、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包装设计工作室、平面人体工程学陈列室、智能家居陈设与光环境陈列室、装饰材料与构造实训室、设计机房,未来要建立企业工作室、手工艺大师工作室等。

校外实习基地可以选择常州为中心,辐射江苏、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结合行业协会、寻找优质企业,如江苏建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龙海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苏州金螳螂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常州利笛广告有限公司、常州武进大陆广告有限公司、常州创意设计产业园等知名企业建立联系,逐步签署实习与产学研合作协议,为学生见习、实习、就业创造平台;为教师企业实习创造平台;为专业教育、教学储备行业中精英师资力量。

4.网站设计体现艺术美、人文美、创新感。网络集装饰管理、事务、教学、成果、发展与一体,希望有个平台展现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思路与内容、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可以让家长、企业、同行、院内师生都可以观看、评价学生的作品,直接促进优秀学生就业。

学生的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教与学的活动也可以用微博、微信向社会推送,开放式办学,与社会、行业有机互动。

5.人文艺术。人文艺术相通,相关专业之间也是无界,因此学院创造一切机会举办人文类、艺术类、设计类讲座,抓住长三角地区各类艺术、设计展览,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心胸、拓展思维,明确自己的定位于专业发展方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环节设置中设立一些零时机动的课时,用于各类展览与讲座。

(五)借势、盘活

一个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总是有限,希望联合政府、行业、院校的各种资源,在政策、人、财、物各方面寻求共赢式合作,其核心目的就是全面提高我院学生质量,通过树立学生树立教师,通过树立师生树立院校品牌,从而良性循环螺旋发展。这需要从工程学院、艺术二级学院、教师个人各个层面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可以落到实处地做好。

原有毕业学生的力量不可忽视,2015年,通过举办“装饰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十周年纪念会暨优秀毕业生联合会”,邀请优秀毕业生以及他背后的企业,团聚资源,共同促进后期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同时给在校学生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