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10 20: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稽查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稽查制度

篇1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稽查约谈;权利与义务

税务稽查约谈是税务机关对所辖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在日常检查、所得税汇算、纳税评估、税源监控、接受举报、协查、检查等过程中发现一般涉税违章违法行为或疑点后,由于证据不足主动约请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沟通相关征纳信息,在拥有裁量权的前提下与纳税人就税款和处罚进行妥协,促使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主动自查自纠,减少税收征纳成本的一种工作方式。

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构建对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的理论支撑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公共行政改革运动。这场主张运用市场机制和借鉴私营部门管理经验提升政府绩效的改革运动,被理论界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的特征,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均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传统的韦伯官僚制模式向以市场与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同时,对西方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税收管理从规制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新公共管理以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取代了传统韦伯官僚制人性恶的假设前提,主张应该承认人的经济性特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并实现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统一。这给西方国家税收管理理念带来深刻影响,促使税务机构从过去视纳税人为偷税者处处设防严罚,转变为重视对纳税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通过提供高质量服务,降低税收征收成本,提高纳税遵从率。

2 税收客体从监管对象向商业客户转变。新公共管理主张将企业家精神引入政府管理之中。运用私营企业成功的商业化技术、手段和经验,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美国联邦税务局设计的未来组织机构不再按照税收征管的职能进行划分,而是借鉴私营部门面向客户需求的组织架构。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工资和投资收入、小型企业和独立劳动者、大型和中型企业以及免税者和政府部门四个执行部门,直接按照纳税人的需求提供各类纳税服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把纳税人作为税务机关的客户。并通过制定纳税人,确立纳税人的权利义务。其中,新西兰把纳税人直接称为客户。

3 内部管理从行政管理向企业化经营转变。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实行绩效评估,激励官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种思潮对西方国家税务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税务部门引入商业化管理手段,并对内部实施严格的考核机制;美国联邦税务局按照三个共同战略目标的要求,建立了平衡业绩评价体系,对其战略管理层、操作层和一线员工层,依据纳税人满意度、雇员满意度和经营业绩,统一进行绩效评估,对每个税务人员都制定了统一的绩效标准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决定薪酬和升迁的依据。

4 纳税服务从行政服务向社会化服务转变。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改善官僚制的运转效率、消除政府失灵的根本途径在于消除公共垄断,在公共部门恢复竞争,引入市场、准市场机制,促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美、英、德、日等国家充分利用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为纳税人提供大量社会化的纳税服务。香港也利用发达的税务业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这大大降低了征税成本。

二、税务稽查约谈制度体现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精髓

实行税务稽查约谈制度有助于缓和征纳关系的矛盾,提高税务稽查工作的效率,降低税务稽查执法成本。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税务稽查约谈制度体现了纳税服务的精神,改进了稽查的工作方式,缓和了征纳关系的矛盾。近年来,许多税收领域的学者提出:税收征管制度应当在国家和纳税人权利之间实现平衡。税收法律关系不仅应当视为一种公法法律关系,还应当视为纳税人和国家之间的一种社会契约。这种税收制度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纳税人个人自由和纳税人权利的维护。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税收工作,应体现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时代特征,积极主动为纳税人创造必要的税收环境,变传统的“监督管理型”为“法治服务管理型”,从而以税收人性化管理来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事实上,我国《税收征管法》也明确指出,税务机关应该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税务人员必须秉公执法、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新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也进一步加大了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例如,从便于纳税人生产经营的角度,规定了经税务机关允许,纳税人可以继续使用被查封的财产等。

这种新的税收价值取向应用于解决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税务稽查工作实现管理型稽查向服务型稽查的转型。从“管理型”稽查向“服务型”稽查工作的转变,实现税收人性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稽查工作的质量,强化税务稽查职能,确保税收收入。所谓“服务型税务”,就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本质和行业职能,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为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从管理模式上转变过去那种以监督打击为主的管理思路,确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型理念、服务型方式和服务型机制,从而更好地履行税收职能。

2 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的实施,降低了税务稽查工作的成本,减轻了税务机关调查取证的压力,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当前,在稽查工作各个环节实施的约谈制度,能够大大缩短案件查处时间,减少异地调查取证的费用,减轻了税收征收管理成本和稽查工作任务,节约了稽查执法成本,从而将有限的稽查力量集中用于查办大案要案,有效打击了涉税违法犯罪分子,大大提高了稽查工作的效率。约谈制度的建立符合帕累托改进的标准,优化了资源的配置。衡量效率有不同的标准,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人因为改变而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差,这样的效率标准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往往采用的是帕累托改进的标准,即改变的收益是大于成本的。约谈制度引入到税务工作方法中是符合该标准的,是有效率的。约谈的成本主要是一部分税款的流失以及约谈这种方式对税法的挑战给社会带来的一时难以接受的心理成本和约谈本身的成本等。对于一项制度的出现,不能采取过于苛刻的态度,要求其做到尽善尽美,而是关键要考虑其实施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是否有生命力并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约谈制度实施初期阻力可能比较大,成本显得比较高。但事实上,退一步考虑,如果不约谈,可能只收到更少的税或者收不到税,因为证据不充分而导致难以证实其违法行为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社会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刚性,对新的理念会有一种排斥的态度,但是当新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相吻合时,人们便会欣然接受。约谈确实对当前的税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源于实践的方法。而且约谈也是顺应了公法私法化这一发展趋势。目前,公法中的一些法律制度就是源于私法制度,约谈可以看作是税法吸取了私法中自愿平等协商来达成一致这一方式的合理内核发展而来的。所以,从整体上看,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约谈制度的收益是大于成本的,通过这样的帕累托改进是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ⅲ

3 建立税务稽查约谈制度有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缓解纳税信用危机。一方面,尊重了纳税人的权利。约谈中并不是把纳税人摆在被管理者的位置,而是将其与税务机关平等看待,双方都有自由决定是否要谈、如何谈等,是通过双方的协商一致来推动约谈进行的。所以,在这种氛围下。纳税人的权利会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得到越好的保障,纳税遵从的程度也就会越高。另一方面,遵循便利原则,减轻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约谈不仅便利了税务机关,而且也便利了纳税人。约谈可以避免税务机关频繁地对纳税人进行稽查,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形象也是一种维护和保全。而且通过约谈可以了解到,一些纳税人不是故意要进行违法行为,是由于对税法的不了解或者是主观上的疏忽而造成的,这样,税务机关在追回税款的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纳税人的遵从成本,使守法不再成为一种经济负担;缓和征纳双方的矛盾,使纳税人在缴税时,抵触心理不再那么强烈,使纳税信用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税务约谈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税收约谈制度是有效弥补当前税收管理工作中所存在不足的手段之一,从国外乃至国内个别税务部门推行的税收约谈制度的效果来看,约谈手段对于税收工作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美国税务部门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办理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源监控等环节,都广泛依托计算机系统,税官一般不直接和纳税人打交道,这种背对背的管理模式仍然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美国有一套科学的税收征管分析系统,他们的税收约谈制度也发挥了很大的功效。由于他们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系统相联接,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获得每个公民的收入情况,通过监控发现存在纳税不实的,立即进行约谈,提醒纠正。又如香港,由于税制简单,税务部门只是对消费领域中巨额消费信息做出分析及评估,怀疑纳税人有可能申报不实的,根据性质,可以直接进行税收调查。也可以发函质询·请纳税人对其收益的合法性做出合理的解释。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答复不满意,则被请到税务局“饮咖啡”(当面约谈)。在方式上可以面谈,也允许纳税人采取书面解释,很大程度上舒缓了税务部门的稽查压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个别税务部门正在尝试的约谈制度,本质上就是对国外这种约谈制度的学习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税收征管实际,制定一套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约谈机制。加拿大的税务约谈制度属于加拿大税法中税收上诉制度的一部分。一旦纳税人接到税务局寄来的评税通知书后对评税税额有异议,经与当地税务局联系仍不能达成一致,就可以在评税通知书发出90天内填写反对通知书,寄给联邦税务局。对于联邦税务局分发下来的反对通知书,区税务局上诉部门将指定专人进行复核、调查,并和纳税人进行约谈,尽量和纳税人达成协议。如果不能达成协议,纳税人可以向加拿大税务法院提出上诉。

从上述相关国家和地区实施的税务约谈制度的比较来看,我国香港地区的税务约谈制度的实施是最为完善的。而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税务约谈制度还没有形成类似香港这样系统的规定,有些国家,如日本的税务约谈制度仅仅限于税收咨询,并不是能够产生直接法律后果的税务约谈制度。综合分析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税务约谈制度的立法经验,对比我国现行的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笔者认为,可以对我国的税务稽查约谈制度建设提供如下启示:

1 税法中应明确确立税务稽查约谈制度中纳税人的义务和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美国、中国香港、意大利的税务约谈制度中,一般都明确纳税人负有合作义务和提供资料的义务。例如在美国,不履行合作义务可能会受到法院以“藐视法庭罪”的处罚。在意大利,不履行提供资料的合作义务甚至可能导致程序上的不利后果。在中国香港,不履行合作义务将直接影响纳税人所承担的实体法上的加重处罚的后果。这类明确的义务和法律后果的规定,对于提高税务稽查约谈的严肃性,加大税务稽查约谈的力度是很有意义的。同时,应赋予税务机关在税务稽查约谈制度中和纳税人就税款和处罚进行妥协的裁量权。在美国,税务机关在法定情况下,拥有按照妥协协议程序和纳税人就所欠税款达成税收协议的权利。加拿大也要求税务机关的上诉部门和纳税人达成税收领域的协议。香港税法也赋予税务局局长酌情减免或减少罚款、税款利息乃至税款的权利。这种做法,使税务机关在税务约谈制度中有更大的裁量权,可以针对具体案件的情况和纳税人的不同境况作出更为合情合理的处理。但其不足在于这种裁量权的行使需要得到有效的监督及合理的限制。

2 在税务稽查约谈制度中,应重视对纳税人的平等对待和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对违反税法的行为,税法给予了纳税人较多的补救机会,在复议、上诉制度中也重视和纳税人达成协议来处理税收争议。香港税法允许纳税人聘请专业会计师作为顾问。意大利税法还将拒绝回答税务官员的问题和拒绝审计作为纳税人的权利。这类规定对于杜绝税务机关的不当稽查和保护纳税人合法经营权不受不当干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违反税法的行为,重视采用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对于可能导致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措施倾向于采取慎重态度。例如,在中国香港,税法允许局长决定以罚款代替对违反税法行为的监控。

四、完善我国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的建议

借鉴国外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的税务稽查约谈制度应当做如下进一步的完善:

1 进行关于税收约谈制度的统一立法。当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4]108号,以下简称《征管意见》)中已经提到税务稽查约谈制度具体实施的一些内容。《征管意见》提出,“对纳税评估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如计算填写、政策理解等非主观性质差错,可由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通过约谈进行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差错,在申报纳税期限内的,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免予处罚;超过申报纳税期限的,加收滞纳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税务约谈室。”此外,在《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中,也提到了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的一些内容。但是,以此作为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的立法依据,显然存在立法层次过低、效力不足和内容不完善的缺陷。因此,应当考虑关于税务稽查约谈制度效力更高的统一立法,使税务稽查约谈制度有法可依。

2 制定行之有效的约谈工作制度。要取得较好的约谈效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是不可想象的,至少我们要明确税收约谈的原则,提出、准备、组织实施、处理和跟踪监督以及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应该怎么做,由谁去做。目前,大多数国税部门仍未推行这个制度,只有少数几个地方在试行当中,也有很多部门有意推行。基于此,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科学的约谈制度,由市局统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方案应该包括具体约谈标准及提请稽查标准等),下发各个基层作为指导文件,以避免各个部门组织税收约谈时标准不一、方法各异。

3 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机制。要使税收约谈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纳税评估机制,这是提出约谈的基础。但也不仅仅限于为约谈服务。纳税评估机制必须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企业诚信纳税。通过对不同信誉等级纳税人实行不同的征管措施,形成良好的激励体制,营造依法纳税的氛围。二是如何掌握税源基础并控制税源变化趋势,为微观税源分析奠定资料基础,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的函告和约谈制度,帮助纳税人准确理解和遵守税法。四是如何有效打击各种偷逃税行为。当前,我们第一要完善纳税梯度监控体系;第二要建立纳税评估情报研究系统;第三要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第四要强化专业人才培训,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口’

4 明确界定税务稽查约谈制度中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务稽查约谈制度首先应当明确纳税人的相关义务和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从而增强约谈制度的潜在威慑力,提高约谈制度的实施效果。对于纳税人的相关义务,我国当前许多地方性的税务稽查约谈制度都有一些规定。例如,北京市地税局《实施办法》第九条就明确规定:“税务函告、约谈过程中,可根据需要使用《提供纳税资料通知书》,责成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有关涉税资料。”但这类规定对于纳税人的义务还不够明确。例如,对于纳税人是否有义务如实回答税务机关的问题;纳税人拒绝回答税务官员的问题、提供虚假资料是否可以认定为不履行合作义务等没有做进一步详细的规定。此外,纳税人不履行合作义务应当给予何种处理,也没有更为详细的规定。大多数规定仅以税务机关立案查处作为主要的后果。

笔者认为,纳税人在税务稽查约谈制度中需要承担如实回答税务机关询问的义务;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问,有予以澄清并尽量提供证据加以证实的义务;对于关键问题的回答,如果编造虚假事实进行掩饰、搪塞或提供虚假证据的,税务机关应当停止约谈,进行严厉查处;对于纳税人在税务稽查约谈中可以提出的证据而故意拒绝的,可以明确规定纳税人应当承担对其不利的认定后果。例如,税务机关可以做出相反的推断意见或依据推断做出定税决定。如经确定纳税人构成违法或犯罪行为的,应当给予较重的罚款处罚或给予悔罪态度不好的认定。

在纳税人权利方面,从提倡纳税服务和公平原则的角度来看,税务稽查约谈制度中应当明确规定纳税人的如下权利:纳税人在约谈之前的合理时间有权获得必要的通知,不能搞突袭式的约谈;纳税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纳税人有权被告知约谈的程序和约谈可能导致的后果;纳税人有权就税收专业问题聘请专业会计师作为约谈顾问;约谈过程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和完成。不能搞成变相的羁押;约谈过程不能采取诱供、逼供等不合理的方式;约谈的笔录应当允许纳税人过目,并进行修改等;此外,还应当允许纳税人有拒绝约谈的权利。

5 严格确定税务稽查约谈制度中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税务机关应当履行的义务主要是从程序正当要求的角度进行设计的。例如,税务稽查约谈机构的人员具有必要的独立性,必须独立于税务稽查审案人员,和被稽查对象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或其他足以影响约谈制度实施的关系;税务机关应当向约谈对象发出通知,约请其财务负责人或单位负责人到税务机关固定场所就有关涉税问题进行面谈;税务稽查约谈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税务人员进行;约谈时,税务人员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对约谈情况应当进行记录,并将记录内容交予被约谈人确定后签字,等等。

篇2

税务稽查处于征纳矛盾的焦点,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内涵亦日渐丰富。稽查人员在检查纳税人的同时,也在对征税人执行税法公正与否,公务活动规范与否作出评估。不仅如此,在骗税与反骗税、发货票的制假与打假实践中,打击对象既不是纳税人,也不是征税人,而是涉税的犯罪分子。为此,有必要给“税务稽查”重新正名。

本人认为,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的税收法规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征税人执法行为和结果依法进行考核、评估、依法查处涉税违法行为,维护国家税收秩序的过程或程序。可以暂且称之为“大稽查”,与原有旧稽查体制以示区别。

稽查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征管的重要环节,是制止偷税、漏税,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征管模式下,稽查既是“三位一体”中的执法主体,又是“四大系列”中的一大系列。各地税务稽查组织在外防偷漏、内防不廉、促进征管等发挥了重大作用。稽查在整个税收工作中,乃至在国有宏观经济管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税务稽查的目的和意义是增强纳税人自觉纳税的观念,最大限度地缩小纳税人应纳税款与实纳税款之间的差额,税务稽查工作成效大小的标准也只应在促进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程度来衡量。只有全面加强税务稽查,形成长期、稳固、有效地查处打击税务违法犯罪机制才能真正为维护税收新秩序提供良好保障。

但是,长期以类,我国的税务稽查一直处于落后、被动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功能不完善,稽查力量不足,稽查机构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稽查制度不统一,运作程序不规范;

稽查经费严重不足,稽查手段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稽查执法力度不够;税务稽查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所有这些都说明稽查工作现状与其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因此,加强税务稽查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在新征管格局下强化税务稽查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科学地确定稽查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以往的税务稽查只是一种反偷漏的手段,总是以查堵税款的数额说明稽查工作的功过。这样就使稽查成了组织收入过程中的一个“蓄水池”平管放任自流,一旦任务“缺口”,即通过稽查取而用之,既完成了税收计划,又突出了稽查成绩,这也许正是造成偷漏欠税年年查、年年补的一个深层原因。

笔者认为,走出误区,首先应是观念更新,所以,在新的征管格局中,应全面科学地确定稽查的目标和任务,势必改变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征管,“突击性”稽查所含有的水份。衡量稽查工作成效的标准只应是通过稽查是否达到了预防,打击税收违法,优化纳税环境,提高纳税人自觉意识,而不仅仅是查补偷漏税额多少。通过科学、全面的稽查工作,将涉税犯罪控制在最高限度,促使每个纳税人都依法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是税务稽查的最高境界。

二、建立规范、有效的各项稽查制度

这是做好税务稽查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全国应尽早制定一套统一的稽查制度,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稽查长负责制和等级制度

将稽查人员聘为稽查长、稽查员、助理稽查员三级。其中稽查长负责稽查事项的实施和处理,稽查员在其领导下负责具体稽查事务,助理稽查员协助稽查员工作。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也便于在不搞职称评定的情况下,对外开展业务。

2.严格约束机制,促进廉政建设

(1)建立执法守则和回避制度,确保执法行为的合法性;

(2)坚持公开办案,从速处理;

(3)坚持稽查、处理、执行三分离制度,实施稽查须有两人以上,如实稽查,

(4)做到集体定案,处罚到位。

3.建立、健全税务稽查工作具体规程

科学严密的稽查工作规程主要应包括掌握案源、制定检查计划,报告入库、档案管理等环节。笔者认为应将以下几个原则纳入整个稽查规程之中:一是科学严密原则,通过各种渠道将纳税人应税活动置于稽查严密监控下;二是依法办事的原则;三是监督制约原则,四是协调统一原则,稽查组织内部之间,与其它部门之间应互相联系,协调运转。

4.完善执法监察制度

由税政、征管、监察等部门组成执法检查组,定期对稽查人员的文书制作,检查行为、处理决定等进行监督考核,俣证稽查质量。

三、推行科学的稽查办法,提高稽查功率。

1.健全完善信息系统

信息时代的税务稽查各项决策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而且同样需要理性、准确预侧。从这个意义上讲,缺乏完善的信息情报系统导致税务稽查始终无法走出盲目、被动的误区。

由于新税制推行了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制度,反偷打假防骗的任务更加艰巨。“金税工程”的推行,既是税务稽查情报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良好开端。笔者认为,除应尽早实现我国税务稽查电脑联网,这一系统还应包括:

(1)结合电脑管理,建立纳税人纳税情况资料库,制定各个时期重点稽查对象,借以提高稽查针对性。

(2)建立年度重点检查,专项检查的评价筛选体系。

(3)在随机抽查基础上实行全查法,以充分了解税法执行和日常税管情况,强化税务审计。

与此同时,要加强同银行、保险、海关、外贸等部门联系,实行电脑联网,建立深层次情报网络,及时掌握涉税动态;再则,广泛接受群众的举报。总之,通过以上多种途径,全方位、多层次获取案件信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开展稽查工作提供目标和重点。

2.讲究科学的稽查技巧

富有经验的稽查专家,主要看纳税人串报及有关税收信息(销售额、购进额等)是否正确,为提高稽查准确性和效率,可建立一套可供选择的稽查参数系列。如经营性质、购进、销售额、年购销率等(反映货物增值税度),凡纳税人串报表中购销率低于同类经济活动纳税人的就应列为稽查对象了。

四、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税务稽查处罚体系

在一些发达国家税务稽查史上,时常可见官高职要者因偷税而被重罚、判刑、他们的罚则是对人身权、财产权、名誉权的剥夺,其严厉程度可见。

而在我国,以补代罚、以罚代刑,造成了违法涉税分子屡查屡犯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首推现行税法处罚罚则不完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的现行税务罚则作一些修正,现提出如下建议,以资参考。

1.加大处罚力度,对重复违章应课以重罚,以示与初犯区别;对偷、漏、骗税数额巨大,严重影响税收经济秩序的,可以提高量刑标准;

2.现行税法对涉税违法行为所定处罚弹性过大,有的含义不明,未更多地授予税务稽查机关和人员执法权力和手段,应在立法上予以考虑解决;

3.参照国外成功做法,建立判例法制度,借以起到以案释法,并为公正执行和税务司法提供依据;

4.要加强与司法、公安、银行制度的协调与合作,保证稽查工作顺利开展。

篇3

一、当前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税务稽查工作在各级党政机关和税务部门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税务稽查队伍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各地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税务稽查,使税务稽查工作为保护新税制的顺利运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税务稽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每年查补税款均占税务机关征起税款的10%左右,为税收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是,当前税务稽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务稽查“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够。由于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完全从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转变过来,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强调征收单位的作用,忽视了税务稽查的威慑力,安于现状,不敢大胆对税务稽查进行改革,瞻前顾后,仍沿用旧的征管模式;二是对抓税务稽查工作出现时紧时松的现象,税收收入任务完成时税务稽查工作就可抓可不抓;税收收入任务出现缺口时,才突出抓税务稽查工作。

(二)稽查力量不足,队伍素质不高。当前市、县级税务稽查分局稽查人员大多只占征管人员的15%,距离总局要求40%的比例差距较大,由于稽查人员少、纳税户多,稽查力量更显薄弱,难以适用当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需要,从而影响了税务稽查的广度和深度。加之税务稽查人员中,大多局限于会查帐,至于运用电子计算机查案的技术、参与稽查调研、查案的能力水平、办案应具备的法律知识等方面都离要求差距较大。

(三)稽查经费短缺,装备条件落后。税务稽查经费来源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渠道,这种状况难以维持税务稽查工作正常经费开支的需要。从国外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较早实行分税制的国家看,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税务稽查选案、计划管理和实行信息共享的情况十分普遍。而目前我国依托计算机开展税务稽查的格局远未形成,税务稽查工作滞留在凭经验、靠人工、无监控的做法上,再加上交通、通讯等装备落后,难以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

(四)执法刚性弱化,司法保障力差。国家税务总局在一九九四年以来,先后制订了《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税务稽查工作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税务稽查的执法力度,但由于对税务稽查的各种文书,特别是选案、检查、审案、执行等方面的文书没有统一,没有建立内部制约机制,使各地在执行上述制度上不统一、不规范,特别是一些地方未严格按法律程序进行税务稽查和使用不规范的法律文书,处罚标准不统一,一旦发生行政诉讼或纳税人申请行政复议等,难免遇到税务败诉的情形;在税务稽查执法权限方面,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般检查工作的需要,但随着纳税人情况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检查权限。如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税务机关只有权检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只能对纳税人提供的帐簿凭证和有关资料进行检查,如果纳税人提供的是假帐,而把真帐藏匿在其住所或其他地方,则因税务机关无权对其他地方进行搜查,只能在纳税人提供的假帐上进行检查,势必使检查的结果失去真实性,影响了检查的效果,使违法的纳税人得不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此外,由于没有拘留权、权等税务执法必需的强制执行措施,使税务稽查查处大案要案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税收保全措施无法得到实施。因此,急需健全税务司法体系,才能保障税务稽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五)缺乏内部制约,随意性稽查多。新时期,税务稽查的职能、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但在实践中,许多地方在强调税务稽查的重要性时,却忽视了对税务稽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使税务稽查的权力被滥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的地方对税务稽查缺乏必要的约束出现了问题。如有的地方稽查工作无计划,随意性大,确定税务稽查对象时,只查生人不查熟人;有的应严惩的变为从宽处理,收“人情税”;有的甚至利用税务稽查对纳税人进行打击报复,公报私仇等。这种在行使税务稽查权时,带有私利、带有随意性和感彩的做法,其结果就不能正确贯彻行使税务稽查权应遵循的“公正、合法”原则,从而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侵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二、完善税务稽查的对策

随着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入,税务稽查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加快税务稽查管理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强化税务稽查工作,促进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把税务稽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笔者认为:

(一)提高对税务稽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新征管模式,传统的专管员管户制度将被管事制度所取代,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已被列入各级税务机关的重要议事日程,这是我国税收征管指导思想的重要变化。按照这个指导思想,自五十年代形成的我国税收征管模式将彻底转变。即广泛采用现代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特别是税务稽查,外查偷税,内防不廉。一方面,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要靠税务稽查来来检查,对不申报或偷骗税行为要通过税务稽查来查处;另一方面也是检查和监督税务干部贯彻执行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因此,税务稽查具有查处职能、组织财政收入职能、监督职能和教育职能。强化税务稽查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是维护税收秩序的重要保证,是税收征管新摸式的重要支柱,是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税务人员廉政勤政和公正执行税法的重要措施。这是新形势对税务稽查工作的要求,也是税务稽查发展的方向。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应看到税务稽查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中应把税务稽查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安排,切实解决稽查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税务稽查更快地发展壮大起来。

(二)落实人员比例,提高队伍素质。随着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的成立,各级税务机关的稽查机构也需相应规范,稽查局内设机构也应相对统一、对口,要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和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设置举报中心、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办公室等机构和建立协查网络。在理顺稽查机构后,将哪些业务精通又善于发现问题的查帐能手和懂电子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安排到稽查部门,把征收单位中的管理人员一部分充实到税务稽查机构中来,以壮大税务稽查力量,使税务稽查人员的比例不低于税务干部总数的40%真正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要把提高税务稽查队伍素质做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搞好队伍建设。要通过进行岗位培训、能手选拔、等级考试、职级评定等各种形式来提高税务稽查队伍素质,使税务稽查人员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以提高稽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用新形势对税务稽查的要求。

(三)落实稽查经费,办案装备到位。首先,稽查经费得到落实,是强化税务稽查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在实施税务稽查过程中,办案的经费、对举报人进行奖励等都需要稽查经费的保证。目前,税务稽查经费可从下面几个渠道取得:一是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奖励举报人的奖金从税收罚款中提取,以确保其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兑现奖励的及时性;二是在现有税务经费中,划出一部分保证稽查经费的需要;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做到以查养查。尤其是要加大对不按规定建立健全帐务、不按期申报纳税、不按期办理纳税登记和使用发票严重违章等税务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得到当地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可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得到部分经费补助,以补充税务稽查办案经费的急需。其次,办案装备到位,是提高税务稽查效率的必要条件。由于税务稽查工作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与突击性的特点,为确保其迅速、灵活,有力打击偷税、逃税和抗税活动的需要,特别在交通和通讯设备方面,应优先保证税务稽查工作的需要;在电子计算机应用方面,应优先保证《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和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选案的需要。只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才能使税务稽查高效、有序地开展。

(四)强化稽查刚性,完善税务司法。新税制实施以来,税务稽查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税务稽查刚性不够,税务司法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税务稽查执法的深度和广度,使一些严重的税务违章案件得不到彻底查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立法上赋予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一定的搜查权,可以对经营者的住所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当然,对搜查适用的条件、审批权限、搜查方法和程序,也应做相应的规定,确保税务检查的合法性、制约性和有效性。这样可以有效地制约纳税人利用两套帐或帐外经营进行偷税的行为。在立法上对税务机关赋予必要的拘留权和权,可对严重的偷骗税犯罪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彻底查处不仅使企业得到重罚,而且对直接责任人能按照新《刑法》得到依法惩处,决不能姑息养奸。在完善的税务司法保障体系未出台前,由当地党政部门牵头,组织公检法和工商、审计、财政等部门为税务稽查保驾护航。只有党政部门的支持,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对重大的偷税、逃税和骗税犯罪案件进行彻底查处。

篇4

一、正确认识稽查职能,进一步转变观念

作为是税务稽查部门,既没有辅导纳税人纳税的义务,又没有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务的窗口和平台,开展税收稽查服务,往往无从下手,于是形成了为纳税人服务与己无关的观念。目前,少数稽查人员对服务型税务稽查建设还存在三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稽查的职能是监督、惩罚、打击税收违法行为,与为纳税人服务没有多大关系。二是认为执法是刚性的,而服务是柔性的,税收服务与执法“水火不相容”;在实际工作中要么顾此失彼,要么左右为难。三是认为稽查部门搞服务的途径非常有限,无非就是在检查中放宽政策、“开口子”。这些模糊认识的存在,使得稽查部门在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方面比征收管理部门显得更难些。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存在的偏差,正确认识税务稽查的职能。

现代经济学强调:政府是公共权力机构,其职责之一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创造充分必要的外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供纳税服务也是税新时期税务工作研究与实践税务机关职能的内在要求。当前,税务稽查已由传统的收人性稽查逐步演变为执法性稽查,由普遍型稽查向重点打击型稽查转变。因此,既要避免以收入情况定位稽查工作,又要防止片面将税务稽查定位于监督者的角色上,要淡化对税务稽查查补、入库税款数量指标的考核,引入税务稽查质量指标考核,促进税务稽查向科学选案、规范检查、严格审理、完全执行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纳税人提高纳税意识上来,即由事后查处向事中控制、事前防范转移,推行“一条龙”稽查服务工作,同时增强税收执法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监督,从制度上确保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建立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征纳关系,真正把纳税人满意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

稽查部门处在征纳双方利益冲突的一线,税务稽查工作直接面对纳税人,稽查执法与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不可否认,对案件的查处虽然一方面打击了涉税违法份子,但另一方面也会对当地吸引外资和发展地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税收经济观是贯穿税收工作的重要主线,任何抛开经济谈税收、就税收论税收的观点都是脱离现实的。税收服务也要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这就要求稽查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既要查处税收违法行为,又要善于化解各种矛盾,妥善处理好执法与发展、稳定的关系。

首先,税务稽查要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将税收服务贯穿于税务稽查的各个环节。在建立平等、人性和文明的征纳关系的基础上,严格执法和优化服务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严格执法又要避免对纳税人正常经营的干扰;两者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必须坚持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其次,必须坚持依法治税,公正执法。公正执法是维护经济公平、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环节。在提倡文明执法的同时,也要敢于执法,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尤其是对重大偷税案件,要加大处罚力度;并通过税法公告或在新闻媒介上进行公开曝光,扩大社会舆论影响面。充分发挥稽查威慑力和以查促征、以查促管的职能作用,逐步达到规范行业税收秩序和公平同行业企业间税收负担的目的。再次,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区别对待,妥善处理。在执法过程中,既要对那些恶意偷税的行为进行有效地打击,又要慎重对待因政策不清而少缴税款的纳税人,尽量避免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在案件宣传上,也要以打击严重涉税犯罪为主,对一般性的税收违法行为不要过度渲染。

三、实施重点稽查,改进稽查方式

当前,有些地方的稽查计划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检查而制订的,稽查部门仍习惯于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行业性的税收专项检查上。由于纳税人的纳税信息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稽查选案的准确率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给许多会计核算健全、缴税及时的纳税人增加了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对个别恶意偷税的纳税人缺乏及时有力的打击,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利于服务纳税人和经济发展。因此,为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稽查效益,必须实施重点稽查。

重点稽查就是要通过科学的选择稽查对象,坚持以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为重点,注意把那些在日常管理中掌握的涉税违规问题较多的纳税户纳入稽查,把主要的人力、物力集中在查处重大涉税违法案件上,提高税务稽查的威慑力,最大限度地遏制重大涉税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积极完善现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对财务制度健全、纳税信誉良好的纳税人,在一定时间内不列入重点稽查,尽量避免“空查”现象,维护大多数诚信纳税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全面推行责成自查制度、推出稽查建议制度、实行稽查服务承诺制、纳税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通过在正式实施税务检查时,开展事前的纳税辅导和约谈,进一步向纳税人宣传有关税收政策法规,解答纳税人在涉税事宜上的疑惑,帮助纳税人及时补正纳税方面的疏漏,健全财务制度,用好用足税收政策,正确履行各项纳税义务;消除企业对税务稽查的对抗情绪,避免纳税人因不懂税法而掉入偷税的泥坑。本着“自查从宽、被查从严”的原则,努力为纳税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税务机关在实施重点稽查的同时,还应注意做到充分发挥税务机构的中介服务作用,引导和支持税务机构广泛开展“代办纳税审核”业务,发挥中介在税收行业的基础鉴证职能作用。特别是在那些税务机关不作为稽点的纳税人中开展代办纳税审核业务,不仅有利于纳税人正确核算和缴纳税金,也有利于弥补税务机关,因没有实施稽查而可能造成漏征税款的不足。

四、加强制度创新,健全服务机制

稽查部门,要把服务型执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健全和完善包括公开办税、绩效考核、服务监督和责任追究的服务工作机制。今年,我局紧密结合稽查工作实际,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修改和补充,制定了稽查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制订并落实了包括稽查岗位目标考核、执法公开、服务举措、服务承诺、工作协调等多项制度,让执法服务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使之有章可循。一是健全岗位责任体制,实行标准化管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逐个岗位、逐道环节、逐项工作中分解落实服务指标,树立全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二是公开办税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对稽查有关的工作制度、办法、程序、权限、责任等进行公示,对纳税人实行限时服务承诺和文明承诺,提高稽查工作的透明度,做到服务有承诺、责任有落实。三是进一步落实服务考核,完善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奖优罚劣,充分发挥稽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四是落实稽查首查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执法责任,使责任追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五是继续实施“进点公告”、“案件回访”、“廉政监督卡”等廉政监督制度,通过严格的案件审理和案件合议,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篇5

关键词:税务稽查 偷逃税款 博弈论

■一、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 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其它组织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他的选择也影响到其他人或其它组织选择时的决策和均衡问题。

在税务稽查中,税务稽查机关作为稽查主体,通过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和处理,打击税务违法行为,推进依法治税,促进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总是希望降低税负,实现利益最大化。双方各自依据对方策略,做出最大化自己利益的策略选择,从而形成偷逃税款―税务稽查博弈关系。他们之间的博弈策略、行为选择和博弈结果会对税务稽查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税务稽查机关与纳税人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均衡分析

(一)基本假设

首先,博弈双方包括税务稽查机关与纳税人。纳税人共有两个策略,分别为“偷逃税款”和“不偷逃税款”;税务稽查机关也有两个策略,分别为“稽查”和“不稽查”。此时,纳税人与税务稽查机关之间的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

其次,假设纳税人通晓税收法规,能够准确计算出自己的应纳税款并且知道如果偷逃税款会受到怎样的惩罚。此时,纳税人与税务稽查机关之间的博弈属于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

最后,我们假设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为T(T>0),税务稽查机关对纳税人的罚款为F,同时税务稽查机关进行稽查的成本为C。U为税务机关的期望收益,V为纳税人的期望收益。

(二)通过上文的假设,我们可以建立其一个简单的纯策略博弈模型

各种战略组合下的支付矩阵如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在T+F>C的假设下,不存在纯战略的纳什均衡。如果纳税人偷逃税款,税务机关的最优战略是稽查,如果税务机关稽查,纳税人的最优战略是不偷逃税款;如果纳税人不偷逃税,税务机关的最优战略选择是不稽查;如果税务机关不稽查,纳税人的最优战略是偷逃税款;如此等等。但是,尽管上面的模型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却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我们假设纳税人以p的概率选择偷逃税款;税务稽查机关以q的概率选择稽查。

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税务稽查机关的效用函数如下:

U(p,q)=q[p(T+F-C)+(1-p)(T-C)]+(1-q)[p*0+(1-p)T]

对上述效用函数求q的一阶导数,得到税务稽查机关的最优化条件为:

给定偷逃税款概率p,税务机关选择“稽查”(q=1)和“不稽查”(q=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U(p,1)=p*F+T-C

U(p,0)=(1-P)T

由均衡条件,令U(p,1)=U(p,0),最终得到:

p*=C/(F+T)

同理,纳税人的效用函数为:

V(p,q)=p[q(-T-F)+(1-q)*0]+(1-p)[q(-T)+(1-q)(-T)]

给定稽查的概率为q,纳税人选择偷税(p=1)和不偷税(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V(1,q)=q(-T-F)

V(0,q)=-T

由均衡条件,令V(1,q)=V(O,q),最终得到:

q*=T/(T+F)

即本博弈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纳税人以C/(F+T)的概率选择偷逃税款策略,税务部门以T/(T+T)的概率选择稽查策略。

由解p*= C/(F+T)我们可以看出,纳税人偷逃税款的概率取决于税务稽查成本C、应纳税额T和罚款F,纳税人偷逃税款的概率与税务稽查成本成正比关系,与处罚力度成反比关系。即税务稽查成本越大,纳税人越有可能偷逃税款;税务处罚力度越大,纳税人越不敢偷逃税款。

由解q*=T/(T+F)我们进一步看出,税务机关的稽查概率取决于应纳税额T和罚款F。也就是说,当税务处罚力度大到某种程度时,将会使偷逃税者望而生畏,打消偷逃税款的念头,从而降低了税务稽查概率。

■三、优化税收稽查工作的几点建议

1、 重点突出,合理确定稽查比例

从p*=C/(F+T)我们可以得出: 纳税人应纳税额T越大,纳税人逃税的概率P越小。在现实中,大企业往往更注重社会形象,偷税被查处对他们的影响远远大于罚款F。因此税务机关在稽查时应有所侧重,将中小企业作为检查的重点。我国《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对偷税行为处于其欠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由q*= F/(F+T),0.5T≤F≤5T,得1/6≤q*≤2/3。因此,税务稽查机关应按照罚款额(处罚力度)的大小确定一个合理的稽查区间。这样既能降低稽查成本,也能提高稽查的效率。

2、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稽查的威慑力

博弈的均衡结果表明:税务机关对偷逃税查获率越高,处罚措施越严厉,纳税人偷逃税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一些纳税人就会铤而走险。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的税务稽查机关不能严格执法往往以补代罚,或处罚比例相当低,惩罚制度未能得到真正贯彻执行,税务处罚的威慑力没能达到体现。这正是纳税人偷逃税款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稽查的威慑力。

3、深化机构改革,降低稽查成本

94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也相应建立了国税、地税两套稽查队伍。稽查队伍的分设一方面导致稽查资源的重复配置和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不利于稽查效率的提高和稽查权威性的维护。笔者认为: 将稽查从国、地税局中分离出来,在省级以下,设立若干个区域性稽查局,从而形成独立的三级垂直税务稽查系统。这样不仅能减少纳税人接受稽查的成本,也能优化稽查资源的配置和效率。同时税务稽查将趋向于规范、统一和高效,从而真正实现稽查专业化,真正满足“重点稽查”及“征、管、查三分离”的要求。

4、加强稽查队伍的建设,提高稽查效率

一是要从稽查力量上予以保证。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根据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因地制宜合理配备稽查人员,从数量上保持稽查队伍的稳定。二是保证稽查队伍的质量。稽查人员应该是集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于一体的优质人才。要建立一套稽查干部队伍选拔管理制度,把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稽查工作岗位上来。三是要建立业务学习和培训制度,着重在现代会计实务、检查技巧和计算机技术上进行强化训练,每个稽查员要掌握多种形式偷逃税行为的稽查办法。四是要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实行稽查人员等级制和稽查主检官制,坚持奖罚分明,坚持个人收入与稽查业绩挂钩。充分调动稽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篇6

税务稽查选案是税务稽查的第一道程序,是税务稽查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税务稽查案源管理的主要内容。税务稽查选案的主要内容是确定税务稽查的对象,它的准确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稽查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稽查成果的大小。依法、科学地确定稽查对象,对于税务机关公正执法,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规范税务稽查工作秩序,提高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监督职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选案”即选户,是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各类税收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据以确定稽查对象的工作程序。正因为选案是稽查工作的第一道程序,它属于稽查实施前的运筹过程,起着为后续工作提供方向和目标的作用,所以只有建立一套科学、严密、规范的稽查选案体系,才能使稽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搞好选案体系的建设,无疑就抓住了整个稽查工作的中心链条,从而推动税务稽查工作的开

展,实现依法治税的目标。因此,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稽查选案体系,是整个税务稽查工作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

一、在选案来源、选案准确率、技术手段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采集与数据源不足

一是税收信息采集网络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无论是计算机选案还是人工选案,都是在多渠道税务信息网络和大容量经济信息来源的支撑下完成的。如果没有丰足而真实的信息资源,选案工作就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把握稽查工作主动权。然而,在我们税务系统中,却没有很好地重视信息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工作,没有很好地构建一套完整、严密、科学的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其主要表现是:(1)横向网络不到边,纵向网络不到底,致使有些同级单位的信息反馈不回来,基层单位的信息收集不到,信息源还未能开拓到尽可能广泛的程度。(2)有些信息渠道虽已开通,但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用。( )(3)部分信息渠道时常出现阻塞现象,形同虚设,实际上只是连着一些信息“空白点”。

(二)选案技术处理手段落后

从目前计算机选案的运行情况看,也仅限于在纳税人报送资料之间进行逻辑关系上的判断,而没有根据纳税人的现状和历史信息,进行横向、纵向、定性、定量的分析和推理;仅限于对数据的检索等简单化应用,而没有延伸到建立数据分析来综合性处理信息。使得计算机在稽查选案方面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选案方法先天不足,缺少灵性。

合理的选案方法应该是根据本局、本地区的实际,采取人机结合、动静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选案工作,这样才能使选案工作有的放矢。目前,我局采用的选案形式虽然很多,但方法都比较单一,最多也仅限于在纳税人报送资料之间进行逻辑关系上的判断,而没法根据纳税人的现状和历史信息,进行横向、纵向、定性、定量的分析和推理;仅限于数字化处理,而没有延伸到图形化、坐标化等处理形式。使计算机在稽查选案方面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提高征管水平、整顿税收秩序没有发挥好辅助作用。

(四)选案工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稽查局虽设有专职的选案岗位,组织形式上达到了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但是,从工作实效上看,距离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统筹安排检查工作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对选案手段和方法缺少系统研究和管理。

二、建立科学、统一、全面的稽查选案方法和选案指标体系

(一)建立多元化的税收信息采集网络

稽查选案实际上就是对税收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处理,如果没有丰足而真实的信息做后盾,选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使选案指标设计再科学、选案方法再完善、选案手段再先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客观上要求税务机关打破区域界限、部门界限、行业界限,扩大信息采集的开放程度,尽快建立一个纵横交错、内外相联、专兼结合的,辐射范围广、传递速度快、监控能力强的税收信息网络。通过信息采集网络的建立,各方力量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范围提供经济税源信息;把偷、逃、避税行为置于这个网络控管之下,使各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形成合力,进而实现信息采集渠道的多元化,,形成了一张覆盖面广、系统严密的信息网。具体来说,一是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建立纵横交错、严密健全的协税组织和协税网络;二是要建立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网络;三是建立国、地税相互之间、税务与工商、银行、公安等单位之间的税务稽查情报交换网络;四是建立税务稽查内部、税务稽查机构与征收机构、税务机构等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在目前网络暂不健全的情况下,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交换信息,以达到信息共享.

(二)完善人机结合、多头选案方法

如何加强纳税人的跟踪控管,探索并完善稽查选案方法是及时、准确地掌握经济税源变化情况,提高选案中标率的一个重要条件。从我局目前的基础工作建设情况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市民纳税意识观念来看,目前,最佳的选择是应本着动、静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人机结合、多头选案”的办法,以解决随意选案、盲目选案和重叠选案的问题。在选案机制方面,可以建立案源调查机制,通过引入调查手段,在开展税务稽查选案前抽取部分典型的纳税人,对其涉税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当发现被调查对象有偷税嫌疑时,提前立案,再进行选案转入实施检查。经过运行这种新机制,选案时能为实施检查提供有效的查案线索,可以极大地提高案件查处的效率。

(三)搞好培训,提高选案人员的业务水平

无论是信息采集,还是信息的加工处理,都需要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探索精神,敏锐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但从我局目前的人员现状看,还有一定的的差距。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满足稽查选案工作的需要。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税务稽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6日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步骤和环节,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形式。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税务稽查管理及查账软件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税务稽查工作走上了信息化管理时代。

一、会计信息化对税务稽查的影响

(一)稽查地点更加灵活,税务稽查效果更加显著。在手工会计中,稽查人员一般采取现场查询方式进行税务审计。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稽查人员可以在企业现场通过电脑查询的方式进行税务审计,这样不仅可以现场答疑,也不易泄密,而且查询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稽查人员也可将相关数据资料通过打印机输出到纸上,以便于税务稽查人员存档;稽查人员还可将数据输出到磁盘上或通过互联网方式取得资料,这样既能方便税务稽查人员快捷地取得数据,又不影响企业日常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核算程序和方法对税务稽查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账务程序的电子化。税务稽查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通过建立信息应用平台,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税务稽查信息化同时也是强化管理的过程,通过税务稽查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结合和相互促进,规范税务稽查业务流程,减少稽查执法的随意性,增强稽查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降低税务稽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促进稽查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税收执法整体水平的提高。但会计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财务数据增加、修改、删除都是在计算机上操作,操作可以不留痕迹,给税务稽查带来诸多不便。

2、计算机做账可以使企业设置更多账套。手工会计操作过程中,都是纸介质上的会计内容,企业如果使用电算化管理软件可以建立999套账套,企业财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账套,可以有内部管理使用,也可以有对外报送使用,账套与账套之间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填写不同的数据。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对以前的账簿或修改、删除、添加财务数据后的账簿进行备份保存。

3、多台计算机建立账套,多人员操作不同账套。会计电算化软件强调的是人、财、物、产、供、销全面结合,会有相应的模板全面综合操作,也会有相应的权限人员进入不同的模块操作。比如,系统管理员对电算化管理软件进行系统操作,财务主管对总账模块操作,仓库主管对存货模块操作等,因为计算机操作,会导致一人身兼数职,人员分工不明确,违反财务规定,影响税务人员稽查工作。企业可能为财务账套设置密码、隐藏服务器或异地设置服务器等,逃避税务监管。

4、会计信息化对税务稽查技术的影响。当前是信息化社会,我国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电算化,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也使用了财务软件,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由于经济和财务的信息量和业务量相当大,传统的稽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或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税务部门的税务检查要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将传统的税务稽查方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开发出先进的税务稽查账务系统,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税务稽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5、会计信息化对税务稽查人员的影响。电算化税务稽查是对会计、税务、稽查、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综合,为了应对信息化下管理企业的税务稽查,税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必须做适当调整,税务稽查人员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财务、税务稽查知识和技能,熟悉财务、税务法律、法规,而且应该熟练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和操作要点。

二、会计信息化在税务稽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软件易做假账,稽查环境更加复杂。与手工会计相比,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中,安全问题是造成税务稽查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环节面临安全威胁:一是纳税人会计信息提取数据的操作环节;二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会计信息的保管环节。在操作环节中,操作失误或病毒破坏很有可能造成纳税人会计信息系统崩溃,导致纳税人会计信息的丢失或泄露;在保管环节中,稽查人员是否能够对其取得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保密。纳税人处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很可能产生不信任和不配合的心理,使税务稽查的环境十分不利。

(二)会计核算软件版本繁多,稽查人员难掌握、难鉴别。会计软件种类繁多且软件开发的语言、开发工具不尽相同,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税务稽查人员,很难掌握软件的操作。电算化软件可以灵活地进行备份、恢复,再利用恢复后的账务数据进行数据的调整,很多软件都提供了业务处理过程的反结账、反审核功能,使得会计数据的删除、修改不留痕迹,使稽查人员难以应对。

(三)税务稽查软件的研发相对滞后。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利用计算机辅助税务稽查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审计电算化即直接采用计算机程序对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进行合法性审查,在税务稽查这个专业领域中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可以说税务稽查应用软件的研发只是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税收稽查工作的要求。

(四)税务稽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税务干部队伍素质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税收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遭遇断层。税务稽查信息化是税务机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稽查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应用,提高执法水平,强化管理的过程。税务稽查信息化的同时也是强化管理的过程,通过税务稽查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规范稽查业务流程,减少稽查执法的随意性,增强稽查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降低稽查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可以促进稽查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税收执法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稽查审理缺乏统一标准。现行综合征管软件审理环节中,由于没有对具体违法行为进行分类归集,因此无法将法律法规与具体行为进行分类归集并自动结合形成定性处罚监控,造成了审理人员审理定性的随意性,无法对审理行为进行有效监控。

目前,税务综合征管软件及许多地方自行开发的税务应用软件中稽查文书未按照总局统一样式设计,致使各地区稽查文书样式不统一,内容也不能满足总局对稽查工作的要求。各地区自行开发的税务应用软件中,存在着大量自行设计的内部传递文书,用于满足内部业务流转,其作用相似、样式各异、项目参差不齐,并且相关文书没有相互校验功能。软件只提供word模板,必须依靠过去的手工劳动,依赖稽查人员将稽查结果、审理结论录入。

三、应对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要对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数据输入输出和处理程序、整体运行环境等方面制定规范性要求,如规定会计电算化软件具有自动记录功能,严禁纳税人擅自修改或删除会计数据,必须保留会计数据的修改痕迹,以便于税务稽查人员根据上机日志开展稽查工作;制定统一的通用数据接口,主要是要求各种商品化会计软件之间能实现相互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保证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税务稽查人员应参与会计软件的开发,尽早发现会计软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对电算化税务稽查在法律上予以规范。整合现有税收政策和法规,并形成完善税务稽查政策法规信息库,明确法律依据。利用税务稽查政策信息库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对检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统一把握尺度,避免出现对不同企业提出的相同问题适用不同税收政策的情况。

税务机关应与财政部门配合,成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推广普及部门,完善会计电算化软件选择的管理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流程,并积极推广税控装置的使用,以规范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行为和纳税行为。同时,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对实施会计电算化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是征纳双发的权利和义务。

(三)开发稽查专用软件,提高税务稽查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国家税务总局应统一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积极研发稽查软件,使该软件既科学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在税务稽查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对目前已存在的税务稽查软件,必须加强税务稽查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但要将手工税务稽查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等编入计算机中,还要利用网络技术逐步建立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税务稽查信息港,实现对稽查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有效利用。

开发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稽查工作全流程监控,提高税务稽查的管理水平。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以《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为基础,覆盖税务稽查工作的下达检查计划、实施税务检查、审理和执行四个环节,实现对税务稽查工作从开始到结束全流程的监控。通过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可也及时准确地掌握检查计划下达和分配情况、每个检查户的检查进度、各个检察环节的阶段性报告、检查处理结果和执行情况,以及每个稽查部门的补查收入和每个检查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绩,以实现对税务稽查工作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提高税务稽查查补收入预测的准确度,保证税务稽查工作高效运转。

(四)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税务稽查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组织计算机系统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税控设备以及应用系统的培训。同时,学习西方国家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充分了解自己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所需,以及怎样选用相适应的信息及网络技术,发挥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强化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稽查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保护被稽查单位信息安全方面的教育,确保采集来的信息不被泄露,从而免除被稽查单位对其信息安全的担忧。要求税务机关要合理配置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即税务机关不但要有会计和税收专家,也要有信息技术专家、计算机辅助稽查技术的研究开发人员等。

加强单位间的协作,增进稽查软件的实用性。加强国税与地税部门在稽查方面的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相关稽查部门的检查情况,以便于互通信息,提高稽查的工作效率。

总之,会计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税务稽查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是给新时期税务管理工作带来变革的机遇。税务稽查应尽快适应这种变化,主动出击,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先进电子技术,建立现代化的税务稽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新环境下税务稽查的系列问题,进一步强化税务稽查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袁咏平,谵君.电算化会计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

篇8

(一)企业涉税风险显性化

税收是企业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同等重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税收没有发挥它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企业无意间形成了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轻税务管理的局面。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代替了政府投资一统天下的格局,这就要求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规、货币政策等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在这一形势下,国家势必要加强税收征管,纳税人的涉税风险开始显现,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掌握纳税申报、税务筹划、纳税健康自查以及配合税务稽查的知识和能力,以应对税务风险。

(二)税务稽查形势严峻

随着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税收管理模式的实施,以及税收征、管、查分工的形成,税务稽查的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进行了重大改革,需要税务稽查为新税法的实施保驾护航。在这一形势下,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大。继2009年全国税务稽查风暴之后,2010年突出重点税源检查和大要案查处,未来几年还将继续进行专项整治工作,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企业面临的税务稽查形势异常严峻。我国税收政策变化频繁,往往超出了纳税人的接受能力;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纳税人难以充分理解税收政策法规的实质和办税规程,不能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风险日益加大。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税务稽查,加强企税沟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税务筹划意识不断增强

我国采用的是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复合税制,大部分企业涉税税种接近20种,如何在合法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纳税方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税收的无偿性意味着税款是纳税人经济利益的净流出,减轻税收负担等于直接增加纳税人的经济效益。税务筹划是国家所倡导的,是纳税人一项重要的权利,它可以增强企业纳税意识,从而有利于抑制偷税、漏税、逃税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正确的税务筹划能对可能触犯税法的经济行为加以防范和纠正,避免涉税风险。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长期以来秉承的是“高税率、多优惠”的税收征管模式,各税种税率普遍较高,税收优惠政策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例如,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可以按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因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税务筹划避开一些税费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要求纳税人增强纳税筹划意识,在从事各类活动之前把税收作为影响最终财务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谋划和安排。为了加强税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同税种以及同一税种在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要素上存在诸多差异,这一特征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内部控制,降低涉税风险

内部控制是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工具,企业可以在组织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中,引入税务风险元素,以建立具有税务风险管理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识别来自于组织内部(组织结构变化、业务活动内容变化)和外部(税收政策变化)的税务风险因素。企业要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制定适当的政策和程序,规范涉税业务流程和涉税业务会计处理,及时进行纳税健康检查,如果发现纳税申报存在异常,要及时进行税务风险预警,从而始终保持纳税健康状态,以避免被税务机关列为稽查的对象。企业还应当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和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监督本企业税收活动,依法和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约束税务风险,避免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自身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和优化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二)进行税务筹划,降低税收负担

成功的税务筹划既能降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又能使国家税收政策意图得以实现。税务筹划必须坚持合法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等原则。合法性是指税务筹划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计划性是指税务筹划只能在业务活动发生之前进行;目的性是指税务筹划要帮助组织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不是税负最小化。税务筹划是一种专业性强、高风险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对税务筹划进行专业化的管理,筹划人员必须透彻理解组织战略意图,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税种之间相互牵制和税负此消彼长的关系,尽可能顺法操作,避免筹划风险。企业要善于把握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对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税收安排,降低税收负担。企业税务筹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任何一个涉税方案都根植于业务活动当中,这就要求企业财务部门或者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一是与决策部门沟通,在经营和财务决策中考虑税收成本;二是与业务部门沟通,在业务活动中考虑节税问题。

(三)配合税务稽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税务稽查,是企业需要面对的一项涉税事项,企业要充分研究税务稽查形势,掌握税务稽查工作的重点,分析企业被税务稽查的原因、税务稽查工作的程序和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税务自查,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积极配合税务稽查工作。应当以积极的心态,严格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认真组织税务自查,并及时纠正在自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税务会计师要合理解释,缩小税务争议的范围。税务会计师还应当以税务稽查为契机,检查税务风险管理缺陷,帮助本企业建立税务风险长效机制,提升税务风险管理能力。

(四)加强税企沟通,减少税务争议

篇9

[关键词]税务稽查;稽查选案;信息传递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09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税务稽查是税务稽查部门对纳税义务、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涉税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等涉税事项进行检查处理所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实际工作中分为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4个环节。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重要手段。

稽查选案是税务稽查的第一道程序,是选案部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案件信息、选择和确定稽查对象的过程。选案部门利用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他信息资源确定选案指标、待稽查项目及待稽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建立和管理案源,向检查环节下达稽查任务,及时处理转办案件并跟踪管理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稽查选案操作主要在税务机关内部、税务机关之间、税务部门和有关执法部门之间完成。纳税人有权举报自己发现的各种税务违法行为,履行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1 税务稽查选案现状及问题

在税务稽查工作中,选案的质量关系到稽查的成效,在实践中,很多稽查人员都碰到过因选案不当造成的问题。选案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完成稽查工作,而稽查的结果又可以给选案提供参考。如果从税收可持续发展角度讨论税收经济效益,不仅要考虑传统稽查要素的投入,而且要考虑选案的投入。就选案本身来说,如果稽查成效可以作为选案参考,有利于以查促选。而怎样把稽查这件好事办好,不仅考验稽查执行的能力,也考验着选案水平。

1.1 税务稽查选案的外部问题

1.1.1 下级检查单位纳税人纳税遵从度有待提高

在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作用下,作为经济角色的一份子,纳税人也会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纳税前他们对是否如实纳税存在成本与收益的心理预期。目前依法治税的社会环境不理想,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等因素,都给纳税人因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逃避诚信纳税提供了条件。账外经营、账外资金循环等一些偷逃税行为使税务机关无法掌握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在税务登记信息中,法人、地址的变更,财务人员和联系电话的变换未及时更新也会造成纳税人税务信息的不准确,使数据失去真实性,导致稽查选案工作失去有效的信息支持。除此以外,部分关系户、难缠户的偷漏税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稽查选案的软肋。

1.1.2 与同级部门缺乏信息传递

除稽查对象的干扰外,在政府部门间、稽查部门与征管部门间,国地税部门间、税务部门与银行间、税务部门与司法部门间均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与沟通,限制了税务部门稽查案源信息资料的取得途径,使其很难拓宽选案面。在稽查选案前后,稽查部门无法与企业、税务、银行以及政府等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导致选案部门无法得到企业全面的经营状况和综合分析资料。尤其是同属税务部门的征收和稽查联系制度不够健全,使稽查选案工作只能依赖于一些简单的纳税申报资料,造成实施检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税务稽查的办案效率。

1.2 税务稽查选案的内部问题

除因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和政府部门信息沟通不畅这些外部影响因素外,在实施稽查选案的过程中,选案部门内部的问题也直接影响着稽查选案的质量。

1.2.1 税务稽查信息来源少

从稽查选案的源头来看,部分外部因素导致稽查信息来源少。稽查局成立前,稽查部门与征管部门并未分离,对所辖企业的基本情况、纳税情况较为了解,稽查部门容易确定稽查对象,能够掌握稽查的侧重点。稽查局成立后,稽查局与征管局成为各自独立的两个单位,稽查和征管之间信息交流不畅,稽查局无法全面及时掌握企业的征管情况,而税务稽查又需要靠掌握大量的内、外部信息来确定案源,个别稽查部门选案前没有充分把握好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加上外部因素导致的信息来源有限,造成选案片面。

1.2.2 计算机选案软件所依托的信息数据不足

从稽查选案的方式来看,在实际工作中,选案部门大多实施人工选案。采取计算机选案方式,依托征管软件,实施人工选案。选案人员只能凭借所获得的有限的数据资源,依托主观印象或税负率决定稽查对象,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科学的筛选制度。由于目前征管软件中录入的企业纳税资料不够全面,导致计算机选案软件所依托的信息、数据严重不足。在软件中,虽然有纳税人登记和征收方面的数据资料,但缺少纳税人日常经营的关键数据资料,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选案查询的不准确。如某个行业在登记注册时,对其所从事的经营范围登记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统计口径差异,从而增加选案难度,降低选案的精确性,使选案质量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稽查部门可使用的征管软件权限较少,选案获取的数据有限。而这方面的数据资料,往往对分析纳税人实际从事何种经营、经营正常与否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3 选案质量未能提高,稽查工作成效不大

由于案源信息少,选案方式不完善,导致选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案源质量。而案源质量直接关系到稽查的成效,因为案源质量不高而使得稽查工作成效不大,导致资源浪费。一些稽查部门在选案前没有根据所选的行业进行纳税评估,解剖分析该行业的特点、作案手法、作案过程,只依赖于征管软件中的纳税申报资料等数据或凭借主观印象,对销售额大的、税负异常的企业开展检查,结果往往是浪费人力、物力。这些隐患,造成检查实施上的盲目跟从以及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影响了税务稽查的办案效率。

除了依托计算机选案外,举报案件也可作为选案的来源之一。纳税人举报作为税务机关稽查案源的一个重要来源纳税人举报是税务机关稽查案源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举报人由于举报动机不同,也有可能出现一些是出于打击报复的目的而的盲目举报,举报案件有时事实不清,有些是同行竞争而举报,而选案部门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不能判断真实的举报动机,从而增加了稽查选案的难度。

1.2.4 监督制约及稽查反馈机制尚未健全,不能做到选案与稽查联动

目前,税务稽查选案的程序及其监督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稽查选案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对稽查选案工作并没有作出严格的规定考核,对选案的确定对象比例、选案的成功率没有制度明确,很难量化选案质量。一方面要从选案着手不断完善选案制度,另一方面要对稽查结果进行考核反馈。对比选案质量与稽查成效,总结稽查经验,用稽查成果促进选案质量的提高。

2 稽查选案的对策建议

2.1 抓源头

加强基础选案工作,提高选案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稽查前期,可作为选案依据的资料有限,只有一般纳税人基本情况表等,近几年,随着企业基础资料信息的扩充,逐渐降低了选案工作的盲目性。选案部门要充分利用可分析的资料,深入征管部门掌握最新资料,提高选案质量。

稽查过程中取得的涉税疑点信息反馈,也为选案工作提供了依据,选案部门可充分利用涉税疑点信息反馈,增强科学选案水平,以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率和稽查工作质量。稽查人员在稽查中应注意采集纳税人在经济活动中可能涉及的税收违法行为的疑点信息,及时反馈涉及单位辖区的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选案和查处。

2.2 重方法

充分发挥稽查与征管计算机的联网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选案。积极发挥征管网络数据库的作用,依靠税收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及纳税申报表等详细资料,使用计算机分析比较,测算纳税人的税负率、毛利率、成本利润率、企业存货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资金往来等分析指标,找出疑点,作为选案依据进行选案。

2.3 辨结果

建立健全稽查选案分户式台账,依托计算机软件及相关部门获取详细的选案案源资料,对所辖企业按照企业经营规模及纳税情况进行系统分类,建立一套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纳税申报情况和稽查情况的分户式稽查选案台账,选择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并汇总历年的稽查信息,根据稽查数据,有针对性的制定选案计划,避免盲目选案,提高选案工作的科学性及计划性,提高选案的准确率。

由于原CTAIS所提供的数据不能完全满足现有稽查数据的分析需求,大连市国税局于2005年8月,设计出稽查查补收入分析电子台账并在全市推行使用。以大连稽查实际运行情况看,电子台账在及时反映稽查工作成果、掌握税务违法行为总体态势、综合分析和判断查补收入情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电子台账的使用及其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稽查信息资料的积累将更加丰厚,稽查查补收入分析也将日趋规范、精细,并发挥重要作用。

2.4 促合作

加强稽查与征管、选案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增强选案的针对性。独立的稽查很难展现稽查成效,要做到资源共享,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选案部门应加强与稽查内部其他部门如检查、审理、执行等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掌握除会计报表、纳税申报以外的企业外部信息,保证选案工作的典型性、针对性,发挥选案工作的应有作用。除此之外,应切实加强与海关、银行、工商、财政以及监察、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拓宽交流渠道,制定协作办法,完善协作机制。

加强征管与稽查工作的信息交流,选案人员应定期与有关部门联系,掌握选案的第一手材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定期与征管部门联系,保证选案人员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所辖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加强同征收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把纳税评估及企业信誉评定作为选案的重要手段。与工商部门沟通,了解业户最新的基础信息,为选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根据征收局和稽查局人力资源配置和实际工作特点及工作需求来进行优势互补,稽查局侧重稽查偷、逃、抗、骗税的重点企业,以点为主,发挥税务稽查的重点打击作用;征收局开展检查工作应与纳税评估相结合,由点及面,以清理检查多年未查户为重点,发挥税务检查的警示作用。

国税、地税稽查应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推进双方稽查协作,在信息交换、税收专项检查、区域专项整治和大要案件查处上切实提高协作水平。巩固完善税警协作办案机制和情报交换制度,发挥打击税收违法犯罪的合作优势。

2.5 观全局

健全完善稽查选案运行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逐步建立完善的稽查选案运行机制,制定税务稽查案件选案实施办法,确保选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稽查选案是整个稽查流程的重要环节,是税务稽查的基础工作。要不断提高稽查选案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保证稽查工作顺利展开,确保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有力打击涉税违法行为。而稽查成果又可以反过来作为选案的信息资料,进一步完善选案质量,为稽查工作更好的进行奠定基础。抓好稽查选案工作,提高稽查工作的成效,促进企业诚信纳税,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税收征管纳税秩序。

总的来说,在稽查工作中,要从选案源头抓起,注重选案方法,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结果,加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合作,制定并完善一个有效的选案机制,促进选案质量更上一层楼。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第二条税务稽查复查是指上级税务机关对其下属税务稽查机构税务稽查案件查处工作进行审理、复核,以考核稽查工作质量,评定稽查人员业绩的检查工作。

第三条税务稽查复查由上级税务机关指派专人进行,可采取下户复查、调帐复查、审查案卷等形式。

第四条税务稽查复查追究是指通过税务稽查复查认定有关稽查机构或稽查人员有少查补税款或未依法行政等情况时,由各级税务复查追究机构对复查情况进行审理评定,并视责任大小对负有责任的稽查机构及稽查人员做出相应处理的工作。

第五条税务稽查复查追究按权责一致原则追究有关人员(机构)责任,凡能分清责任者的,只追究责任者责任;不能分清责任的,由检查科负责人或主查人员负主要责任,相关人员负连带责任。

第六条税务稽查复查工作完成后,复查人员应制作税务复查工作报告,由复查追究机构视复查情况对有关人员做出如下处理:

(一)、复查认定稽查查补税款准确,但稽查资料不全、适用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不适当或未按法定程序执行的,对主查员予以批评,并责令相应责任人进行学习培训。

(二)、复查认定专案稽查、专项稽查在取得同等资料的情况下,少查补税款个体户2000元以下,企业5000元以下,专项稽查10000元以下,且少查补税款占稽查所属期间应纳税款10%以下的,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

(三)、复查认定专案稽查在取得有关同等资料的情况下,少查补税款个体户2000—5000元,企业5000—10000元,专项稽查10000—20000元,且少查补税款占稽查所属期间应纳税款10%—15%的,对责任人进行劝诫,并扣发半年奖金。

(四)、复查认定专案稽查在取得同等资料的情况下少查补税款个体户5000—10000元,企业10000—20000元,专项稽查20000—50000元,且少查补税款占稽查所属期间应纳税款15%—20%的,扣发责任人全年奖金,责任人当年不得评为先进,公务员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五)、复查认定专案稽查在取得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少查补税款个体户10000—30000元,企业20000—50000元,专项稽查50000—100000元,且少查补税款占稽查所属期间应纳税款20%—25%的,除按第四款规定处理外,将责任人调离稽查岗位。

(六)、复查认定专案稽查在取得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少查补税款个体户30000元以上,企业50000元以上,专项稽查100000元以上,且少查补税款占稽查所属期间应纳税款25%以上的,责任人当年公务员考核为不称职,扣发全年奖金,并一律上报市局稽查复查追究委员会对其进行下岗培训,培训期间按下岗培训人员有关规定处理。同时分别扣发检查科长半年奖金。

(七)、复查认定稽查员有故意出错,任意违反税收政策规定,等主观故意行为,导致国家税款流失,不论其税款金额大小,责任人当年公务员考核为不称职,扣发全年奖金,并一律上报市局税务稽查复查追究委员会移送有关部门处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分别扣发检查科长全年奖金,且检查科当年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第七条南昌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复查追究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市稽查局正、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具有查帐资格和一定稽查能力的人员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