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服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4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税服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纳税服务论文

篇1

态度指引方向,态度是纳税服务的关键,要树立态度意识。纳税服务态度是指税务人员在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感情和行为。一个单位或集体的服务态度好坏是很重要的,服务态度好,纳税人就会给身边的人宣传,就能体现了最好的税务宣传就是纳税人这个载体,反之,带来的是纳税人负面的宣传和单位形象的败损。而良好的服务态度,会使纳税人产生亲切感、热情感、朴实感、真诚感。尤其在纳服窗口、12366热线、税网前台人员的服务态度就更显重要,如何端正服务态度,是我们纳税服务一个长期的思想课题,真正把心放在纳税人身上,想纳税人所想,急纳税人所急,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从“要我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向“我要为纳税人的需求提供服务”的服务理念转变,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有机结合。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高度,要树立细节意识。为纳税人提供“及时周到、简便快捷”的纳税服务作为地税部门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贯理念,在总体目标管理和指导思想的框架下,从细节着手,打造具备现代公共服务型地税组织。为广大纳税人营造舒心、满意的纳税环境。我们的一句诚心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一个端庄整洁的仪容,一个干净整齐的大厅等细节,影响纳税人对办税单位和个人的心理评价和总体评价,我们的一次干净利落的开票也许就得到纳税人的竖指赞许,我们一次诚心的雨天免费供给也许就能赢得纳税人的真心感动,给纳税人春天里的微笑、夏天里的清凉、秋天里的收获、冬天里的温暖。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区的功能作用,让纳税人办税拥有家一般的感觉。

坚持才能胜利,坚持才能勃发,要树立坚持意识。坚持包括执行力的坚持,思想贯彻力的坚持,日常管理活力的坚持。随着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导税服务、全程服务、限时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延时服务特色化、个性化服务,以及办税流程、相关岗责、业务规范、规章制度等都已全方位覆盖。首先、其归根到底还是需要靠人去坚持执行和完成,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沙上城堡。其次、思想上要有能吃苦、不怕难、肯耐烦、能细致,持之以恒。再次、服务是主动的、诚心的和充满活力的去为纳税人服好务,而不是被动生硬机械的去完成,贵在专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树立整体意识。个体的优质服务不代表整体的服务水平就很高、很强,只有整体的服务水平的提高才能使我们的纳税服务迈上更好、更高的台阶,当然,个人模范先进带动作用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系统内形成你追我赶、学习先辈先出、以点带面、齐头并进、相互帮助、共同提升也正是我们所希望和乐看的,才能产生“长尾效应”和“蝴蝶效应”。一个团结向上的整体,必将开创出纳税服务的新篇章。

篇2

论文关键词:纳税服务 税收管理 优化服务 完善机制

论文摘要:纳税服务是在税收管理中,税务机关为满足纳税主体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税收权利的需要,为纳税人提供的各项涉税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税收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服务机制,是进一步开展税收征管工作的关键。

1 纳税晨务的本质和内涵

1.1纳税服务的本质

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进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税收的产生来自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需要,即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税收来自于纳税人的收入和所得,并用于国家为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为纳税人提供优良的纳税服务也就成了国家的法定职责和应尽义务。

税务机关是代表国家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部门,税务机关要履行上述职责,就必须开展税收征管活动。税收征管活动主体的一方始终是各类纳税人,直接体现为从纳税人处取得税收收入。要实现应收尽收的目标,除了税务机关加强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外,纳税人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熟知税收知识,二是能方便、快捷履行纳税义务,三是纳税成本最小化。因此税务机关应当让纳税人知晓税收法律法规,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注重尽量减少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所负担的成本。其次,所以,纳税服务是税收本质属性、税务机关职责的体现。

1.2纳税服务的内涵

纳税服务贯穿在整个涉税前期、中期、后期过程中,主要包括:

(1)税法宣传除了我国每年定期举行的税收宣传月,还包括税务机关不定期的税法传播、送税法下乡、进课堂等多方式的税法宣传,宣传的内容应当是广泛普遍的。包括税法、税收政策和各种办税程序、税收知识等,作用在于潜移默化地增强全社会的纳税意识,提高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这是纳税服务中的基本内容。

(2)纳税咨询、辅导。纳税咨询辅导的对象是针对纳税入主动询问和直接疑问,税务机关给予答复和辅导,应当及时、准确和权威,直接指导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减少纳税人因不了解有关规定而带来的损失。这是纳税服务中的重要内容。

(3)涉税事项办理。纳税人在履行义务时,税务机关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简化环节和程序,优化办税环境,使方便快捷,其感到轻松愉快。例如办税服务厅集中进行税务登记办证,涉税事项审核审批的一站式服务、限时服务、网上报税、电话申报、多元化申报方式,以及通过电子缴税、银税联网提供纳税人、税银库“四位一体”的缴税方式,最大限度的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这也是纳税服务的核心内容。

(4)个性化服务。指的是纳税服务考虑不同纳税人的特殊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利于税务机关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和进行税源监控分析,也能满足不同纳税人的特殊需要。如对纳税人实行户籍管理、分类管理、评定纳税信誉等级等办法,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纳税服务中更深层次的内容。

(5)投诉处理和反馈。纳税服务并不仅强调服务形式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体现服务质量和效果能够使纳税人满意。而且从税务行政的角度考虑,税务机关接受纳税人监督,听取意见侧如设立举报箱,意见簿,12366热线,局长信箱,在网站上提供征纳双方联系的渠道,纳税人对不满意的地方能及时向税务机关投诉、反映,税务机关则及时给予处理和反馈,给纳税人以满意的答复这是纳税服务必不可少的内容。

2 纳税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

纳税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是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重要内容,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同为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是世界税收发展的时代主题。纳税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纳税服务是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必然选择。税务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直接面对纳税人,我们的执法状况和服务水平,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

(2)纳税服务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关键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努力做到法治公平、规范高效、文明和谐、勤政廉洁。纳税服务是贯彻这一主题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民生改善: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征纳成本,促进征纳和谐。

(3)纳税服务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紧迫要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化解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压力,中央作出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决策和部署,经济运行发生积极变化。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内外部环境还不够理想,组织收入的压力还很突出。越是收入形势严峻,越要着眼大局,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征管,促进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保证税收,维护财政收支平衡,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为税收稳定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4)纳税服务是提升地税事业整体水平的现实需要。纳税服务既是税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地税部门的窗口和形象,涉及国税系统的各级、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各人员,因此纳税服务是做好国税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对于完成组织收入任务,巩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加强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纳税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税部门在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税务新形象。但现阶段我们的纳税服务工作提升空间还很大,纳税服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纳税服务理论和实践体系,亟待解决。

3.1纳税服务意识薄弱.对纳税服务内涵理解不深入

过去,税务机关强调的是税法的执行和对纳税人的监督,保护税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忽略了政府税务服务方面。“重管理、轻服务,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门好进、脸好看,但效率低、事难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税务部门。主要体现在,一些税务人员的权利意识仍很严重.并没有完全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另外税务机关内对于纳税服务的理解停留在浅层认识上面,就认为提纳税服务是行风评议的事,认为微笑服务、行风建设文明行业创建就是纳税服务的内容。没有将服务看成是执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从纳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

3.2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低.服务方式有待规范

目前在税收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对整个业务系统性研究不够,没有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问题,只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去重复、模仿传尝试,比如办税服务厅、首问责任制、统的业务处理流程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服务方式有待规范,税收宣传咨询辅导缺乏针对性,方式方法单一。服务细节抓得不深不细、办税公开存在差距、便民设施不完善

3.3纳税服务的屡次和标准有待提升

税务部门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一站式服务和多元化申报方式、电子缴款、12366咨询中心、税务,以及文明用语、礼貌用语,限时服务,政务公开等等,但这些项目尚不系统,服务的层次和标准还比较低,并未将纳税服务融入到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去,与国际意义上的纳税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纳税服务也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以为纳税服务就是微笑服务,而不够重视服务措施落实与否,服务效果好坏,纳税服务流于形式,缺乏长效发展机制。

3.4纳税服务的机构、制度、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还没完全建立,各地区之间没有一套统一、具体的纳税服务规范,各地在纳税服务方面形式千差万别。另外对纳税服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对纳税服务成效的检验缺乏有效手段,考核考评不够深入,责任追究落实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整个纳税服务的考核还只在主观性评价阶段。

4 提升纳税服务的毫波和对策

4.1重新树立纳税服务观念

作为征税主体的税务机关要切实履行新征管法规定的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义务,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认真分析纳税人的需求,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以让纳税人满意为目标,确保纳税人合理的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积极拓展对纳税人服务的范围和空间,不断完善纳税服务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纳税人不断增强维权意识,形成共同创造优质服务的良好氛围。

4.2深化纳税服务屡次

税务机关应针对纳税人需要,从上到下高效能的提供实实在在的纳税服务。税务机关除了接待好上门来的纳税人外,应主动出去,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纳税人存在的问题。三是由一刀切服务向分类服务转变。纳税人素质有高有低,涉税业务也有繁有简,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

4.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主要在提高能力上下工夫,引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开阔服务视野,拓宽服务思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思想教育,岗位练兵和各类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3

论文摘要:税收管理员制度施行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得以强化,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税工作,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分类不够细化、管理幅度过大、缺乏奖优惩劣机制等问题。本文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税收管理员制度执行的实证分析,就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构想和手段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税收管理员是指税务机关从事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税收行政执法人员。为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自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起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强化,“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收管理员素质、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2008年度税收征管审计调查的有关情况,就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想法。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

在基层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欠税管理、纳税评估、税法宣传、发票管理、金税专票协查、税控装置管理、信息采集等内容,几乎覆盖了除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违章处罚、减免税和税务稽查以外的面向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使税收管理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造成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吉林省国税局为例,该局虽然制定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但由于工作绩效考核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基层税务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结合税源特点实施分类管理不够深入

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基层税务部门的分类管理不够细化,没有很好地结合辖区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经验特长、专业特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复杂、利润形成隐蔽以及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实施专业化、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做得还不到位。

(三)管理幅度过大,征税成本过高

目前,在税源管理一线执法的税务人员较少,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必然导致管理幅度过大。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的总纳税人有2800多户,但税收管理员仅30多人,平均每人分管近100户,若要管好,难度显而易见。从征税成本看,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几乎是美国的l0倍。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则需要增加税收管理员的数量,从而增加管理成本,而这显然与国家实现征管目标的前提相悖。

(四)保姆式管理并未废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税收管理员担负着对纳税企业进行日常的纳税管理、催报催缴、纳税辅导等多项职责,并且还要对所管理的事及管户负全责。一方面,这种管理方式与专管员制度下的保姆式管理没有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没有设立相应的奖优惩劣机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税收管理员与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风险加大

税收管理员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要给相关职能部门和纳税人出具税务文书。这种税务文书导致税收管理员要承担纳税人管理方面的责任。假如纳税人在其财务、纳税等方面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那么税收管理员出具的文书则存在不真实等问题,税收管理员就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税务机关也可能会有连带责任。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在于税收管理员制度还是建立在对企业直接“管”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构想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的概念

税收管理员应扩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方面不仅仅基层税务部门的税务人员是管理工作员,每一层级的税务人员都是税收管理员;内涵方面不仅是管理,而应该是管理与服务并重,这里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要让纳税人遵从税收法规的服务。按照税收风险理念,作为一名税务人员,每个人都有采集纳税人涉税信息的职责,真正形成税收管理团队去应对纳税人群体;让一些管理能力强的税务人员去处理复杂税收事项,将无差别的对纳税人平均管理转变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定的纳税人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明确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在全员管理的框架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依托税收基层管理平台实行层级和岗位之间的考核评价体系、管事和管户相结合的执法与服务并行,形成“全员管理、专业评估、重点稽查”的税收风险管理团队。税收管理员从层级上应分为总局、省、市、县、基层五级;从每个层级的岗位分工上应细化为:风险采集、纳税服务、税源调查、综合管理、稽查监督等岗位。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户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系统管理模式。也就是要推行适度的专业化管理,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事项,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政策执行情况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风险识别以及一些重点涉税事项的调查等交由专职管事人员负责。同时,专职管事人员要将在分析、评估、重点涉税事项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税收管理员,由税收管理员进行跟踪监控;税收管理员也要结合日常管理,将发现的疑点及时交给专职管事人员作为分析的依据。

(三)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原则

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和完善工作,应遵循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管理权分成若干个环节,分解到不同的岗位,通过流程控制,建立起各个征管业务岗位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其核心为权力的分解、过程的控制和岗位的制约。分解权力并不等同于弱化责任,要坚持强化税收管理员的管户和管事的责任,明晰哪些事情是以管户的形式出现的,哪些是以管事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强化责任,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和税源管理能力、遵从服务能力的提高。

由于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人数众多,并且有相关的管户责任,必然会带来“管户责任”的执法风险。而一些行政执法的监督部门在监督税收行政执法过程中,也以此为依据,追究税收管理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这在基层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坚持规避风险的原则,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项进行梳理,减少不必要的签字等执法风险的事项,同时在管户上采取集体履职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等方式,弱化个人管户的概念,在管事上采取交叉执法等方式规避税收执法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手段

(一)合理划分税收管理员的基本工作职责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合理划分管户制税收管理员与管事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管户税收管理员是指以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日常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管事税收管理员是指以不特定纳税人的重点事项和一次性(或偶发性)重要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事项分类。管户制,指税收管理员以划定的特定纳税户为管辖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等为主要职责。管事制,指税收管理员不以特定的纳税户为具体管辖对象,而是以不特定纳税人的特定涉税事项作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主要职责。管事与管户结合制,指纳税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中的日常涉税事项由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承担,纳税人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专业涉税事项由管事的税收管理员承担。

2.按级别分类。国家税务总局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省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省级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市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市区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县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全县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基层税收管理员负责规定区域内的税源监控及一般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

3.按岗位分类。风险采集岗,负责日常管理和接收的各种信息,在发现纳税人有涉及税收风险的可能而计算机又不能自动提取该风险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手工录入异常信息的内容并提交给纳税人所在税务机关综合管理岗审核。风险采集为全员采集,对一些特殊任务的风险采集由特定人员采集。纳税服务岗,负责向纳税人进行税收政策解读及纳税人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各种涉税事项,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税务总局规范性文件另有明确规定外,统一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办理、传递与反馈。税源调查岗,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的核实、优惠、认定信息的核查、一般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税收政策和宣传解读。综合管理岗,负责特定纳税人、特定事项的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监控和缩小纳税人纳税遵从偏离度。稽查监督岗,负责追补没有遵从税收法规的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提出税收管理建议,并对上一环节的税收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廉洁自律方面实施监督。

(二)合理优化税收管理员人力资源配备

税收管理员可按“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类型配置,也可按行业、产业类型、规模配置,还可聘请“院校管理学者、行业管理大师、标准认证专家”或其他有效方式成立管理员专业管理团队。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结构应为:行政机关20%左右,税收服务厅15%左右,税收管理员65%左右,其中,调查核查人员为30%,纳税评估人员为20%,税收稽查人员为15%。

(三)逐步建立以流程管理制度为主线的考核机制

篇4

一、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必须强化执行力

强化执行力是确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的关键。执行力是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强有力的执行,才能确保决策目标实现。执行力是创新的动力,只有执行才有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执行力已成为当前影响征管质量效率的关键问题,有章不循,有规不行,有文不办的现象在有的地方较为突出,提高执行力应当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必须强化执行力,才能保证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重点是认真学习领会好崇明局长的主题报告,也就是要以分类构建征管格局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会议部署的各项工作。要用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的进程和成果检验各单位的执行力。

分类构建征管格局必须强调规范、统一。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试点已取得成功,方向已经明确,必须按照省局的统一规范要求全面实施,大力推进。但是,当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理解不准确。有部分单位和领导把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简单理解为就是规范机构名称或“洗脸工程”,有的把分类构建格局认为仅是撤并机构,有的单位虽然上报了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方案,也只是一个机构设置方案。二是一些地方行动不够积极。省局在[20**]04号通知要求:各市、州局应在省局分类构建税收征管工作格局的规划设计框架内,实事求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报经省局批准后执行。个别条件不具备的,可暂缓实施。但仍有部分单位还没有认真研究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问题,有的还在观望等待,有的有畏难情绪。

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因地制宜”和“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是要在省局的总体架构下去细化,去充实,去完善,去发展,而不是自行其事,各搞一套;“积极稳妥”是要坚持改革方向,积极推行,但在方法和措施上要“稳妥”。而不能表面赞同,实际上按兵不动。绝不能以“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作为不执行上级规定的借口、推卸责任的理由。

为此,希望各单位一定准确把握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内容和要求,坚定信心,加快进程,全面实施。还没有实施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单位,要组织人力,抓紧时间搞好调查研究,制定上报实施方案。已经实施了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单位要按照规范、精细、科学的要求,在建立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在巩固、完善上下功夫,并创造更多的经验,为其他全面实施分类构建征管格局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一定要按照崇明局长的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此项工作。

省局在上半年已出台了一些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的措施和办法,各单位也要富有创造性认真贯彻执行。如省局关于印发《规范办税服务厅“一站式”服务的意见(试行)》和《明确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业务边界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川国税发〔20**〕39号),省局关于印发《**省国税系统纳税服务标准(试行)》的通知(川国税发〔20**〕55号)。各单位要结合全面实施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进一步贯彻执行。今后,省局到各地调查研究,首先要检查省局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贯彻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开拓创新

创新是执行力的体现,只有创新才能把会议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崇明局长在主题报告中提出要树立创新理念,必须旗帜鲜明地鼓励基层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税收征管工作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创新是现代税收征管的特征,也是现代税收征管的动力和活力。第二届全省国税系统优秀创新项目评选和这次大会交流和经验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现代税收征管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与时俱进,税收征管才具有活力,才能跃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税收征管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就是要遵循和把握税征管工作的内在规律,建立与客观经济形态相适应征管制度、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基层是创新的源泉,许多好的征管办法措施都来自基层,来自征管一线,省局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责是对基层创新的指导、总结与推广。当前基层的征管工作承担的任务繁重,面临的困难很多,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去解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才能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创新要真抓实干,关键在于推进观念、管理、手段、制度的创新。就是要破除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树立差距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就是要以追求科学、效率的管理为目的,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规范的工作秩序、严格的监督体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去推进税收征管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实现提高征管质量效率的目标。

三、贯彻会议精神需要提醒注意的几个问题

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的任务是繁重的,崇明局长归结的六项工作任务,每一项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崇明局长主题报告和讲话中确定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一项一项的抓落实,抓出成效。下面,我强调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高度重视个体零散税收征管的一些敏感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突破城区税收和重点税源管理方面作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这次会议,也提交了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办法,也介绍了一些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经验。在此,我结合省局赴各地调研和情况,提醒大家一定重视个体零散税收征管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1、认真做好起征点调整后的税收征管。对不达起征管业户的管理要体现国家调整起征点政策的目的,让经营规模小的个体工商户真正得到实惠。现在的矛盾焦点是对不达起征点的业户的确定和申报管理上。省局重申两点:第一,对实行定期定额管理的个体工商户,要按照“双定管理”的规定程序对不起征点业户进行确认;第二,本着法制、效率的原则,对不达起征点的“双定”业户实行简并征期、简易申报的办法。

2、确保涉农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省局下发了《**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工作的通知》,希望各级国税机关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领导,从思想认识、方案措施、政策执行、配合协作等方面狠抓落实,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执行到位,确保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3、正确把握个体业户建帐的重点。个体工商业户建账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地方引起了强烈反响。要正确、全面、准确地理解新征管法和实施细则对建账工作的规定。在现阶段或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定期定额管理仍然是个体税收征管的一个主要方式。当前,个体建账工作要抓经营大户,抓重点行业,同时要做好宣传辅导工作。如果简单地把不达起征点的个体“双定”业户和下岗再就业职工纳入个体建账范畴,或者由税务机构代为建账,必然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其结果与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初衷相悖,必然引起纳税人的不满。这一点务必高度重视。

(二)严格执行委托代征的管理规定

委托代征是当前税收征管的热点问题,这也成为近年来监察、检察、审计查处的重点。为认真贯彻执行新征管法及实施细则,规范委托代征行为,加强委托代征管理,省局在去年下发了《**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委托代征税款管理的通知》(川国税发〔2005〕151号),提出了严格委托代征审批权限,严格控制委托代征范围,严格受托单位条件审核,切实加强委托代征工作的管理等要求,尤其是从严限定了委托代征“单位和人员”、“零星分散税收”、“异地缴纳税收”的范围。有的单位以对限定有不同理解为由,不执行省局的规定,对委托代征中存在的问题不认可、不纠正、不查处。希望各单位要从已经发生和问题中吸取教训,从严、从紧规范委托代征工作。我在此强调,执行上级机关的政策性规定,不允许讨价还价。

(三)积极推行纳税人电子档案“一户式”管理

目前,全省国税共有9个单位实现了电子纳税档案的“一户式”。其中6个应用总局综合征管系统(原CTAIS)和3个使用省推征管软件的市、州局。使用总局综合征管软件的单位主要是从总局网站下载有关补丁,于5月21日全部顺利完成“一户式”管理。为解决适用省推征管软件单位的“一户式”管理,省局针对省推征管软件的主要功能缺陷,本着“因地制宜,事实求是”的原则和“规范、统一、精简、效率”的要求,选择在遂宁、广安、广元三个单位进行适用省推征管软件的“一户式”管理系统试点。经过试点的共同努力,在税务监控系统现有功能基础上,通过开发新增查询功能模块,实现了“一户式”管理。试点运行情况良好,在全省推广应用的条件已经成熟,省局将于会后在全省适用省推征管软件的单位全面推广应用,希望各单位要做好基础资料和数据的清理和准备,加快纳税电子档案“一户式”管理的步伐。

(四)加速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

总局把加强和规范“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作为今年征管工作的重点。各地也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实施方式各异,整体进展不理想。

**市在7月1日,开通了12366税收服务热线。该系统可以提供涉税咨询,包括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办税程序、税收热点问题及其他涉税咨询,接受涉税投诉和举报,收集意见建议。该系统采取了人工服务与电脑值班相结合的方式,正常工作时间为人工服务,休息时间转为电脑值班,确保该热线24小时为纳税人服务。目前,该局服务热线设置了5条人工坐席专线,专门组织12366服务人员接听纳税人来电,及时为纳税人答疑解惑,记录纳税人投诉举报事项。对不能即时作答的,接听人员会请纳税人留下联系电话,并明确告知电话回复时限。

**市局立足现有条件,开通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该热线采取在电信租用12366语音系统平台,实行由**市局按市话计费的方式,纳税人免费拨打热线电话,12366热线提供人工服务和自动接收两种方式,系统平台不设立人工坐席,人工服务方式由语音平台自动循环转移到市局政策法规处、征收管理处统一受理或处理,对能当场答复的在线答复,对不能在线答复的,纳税人只需留下电话号码,由经手人找相关部门或人员答复后及时予以电话回复。

**的做法投资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其他市州局可以借鉴。省局要求,各市州局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年底要基本到位。

(五)积极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

这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全省国税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起步良好。泸州、广元等地在今年四月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中向获得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企业颁发了由省国税、地税共同监制的等级证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地方纳税人向省局要求当地国税机关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为此,省局要求各地要严格按照总局的《试行办法》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积极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国税局、地税局要联合进行评定管理工作。总局将适时组成督查组赴各地了解和检查工作进展情况。

篇5

关键词:高收入个税征管对策

个人所得税是各类税收的一种,是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在各国的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特别是经济越发达国家,个税所占的比例越高,具不完全统计我国个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18.1%,就其他税种而言比重较高。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高收入群体作为社会富有的阶层,本来应该在个人所得税缴纳方面成为国家在财富初次分配后调节分配不公、缓解社会不稳定、缩小贫富差距、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公平性的主要群体。但是由于我国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和种类都具有特殊性,形成大量隐性收入,同时征管手段的不健全,因此,造成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1]。如何做好个税的征收与管理已是当前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高收入者个税的征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税法宣传,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税法宣传是税务机关应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是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的重要手段,针对各行业各税种不同的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形式。利用税务内、外网站、办税务大厅大屏显示、“税收宣传月”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多种形式宣传、个人所得税政策信息;税务管理员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人群,要送税法到纳税人手中,面对面进行宣传辅导,从而全面提高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

二、调查摸底,全面推进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

各主管税务机关要结合本地区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发展趋势,居民收入来源和各行业的特点,重点调查摸清高收入者相对集中的行业、企业、人群,摸清其收入分配规律,建立高收入者所得来源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进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的部署和要求,将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纳入税务机关工作考核体系。要督促各扣缴义务人,严格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法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高质量地实行全员全额扣缴申报[2]。

三、突出重点,强化征管

加强高收入者的管理是堵塞漏洞、增加税收收入的主要手段,根据高收入者不同特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财产转让所得的管理

加强股权转让所得的管理,要多与证机构、产权交易中心等单位联系,主动掌握本辖区上市公司、自然人股权变更登记及股权转让的时间和数量等股权转让信息,及时跟踪管理,依法依率征收税款。

2、加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管理

各主管税务机关应对本辖区上市公司、非上市股份公司、集资单位、股份全体制企业单位的分红、派息等情况全面掌握,严格执行现行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要对企业转增注册资本及投资者个人所得税进行跟踪检查,及时足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3、加强劳务报酬所得和工资、薪金所得的管理

各主管税务机关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及时获取相关劳务报酬支付信息。特别是对一些报酬支付比较高的项目(如演艺、演讲、理财等)的个人所得税的管理,督促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扣缴义务;对实行年薪制和高收入行业的企业,要汇总全员全额明细申报数据中的工资、薪金所得总额,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工资费用支出总额比对,规范企业中个人所得税的征管[3]。

4、加强各类私人办学个人所得税的管理

加强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掌握有关私人办学信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源泉控管;建立健全双向申报制度,做好支付个人应税收入办学单位的代扣代缴工作,对没有扣缴单位和从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个人要加大管理力度,堵塞漏洞,避免税款流失。

5、加强外籍个人所得税的管理

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与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劳动部门、商务、外事服务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本辖区外籍人员的基本情况,掌握外籍人员出入境时间及相关信息,加强与文化、体育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境外团体、个人来华演出、比赛等情况资料,做好演出场所或经纪人对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4]。

四、优化服务,注重实效

各级税务机关在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同时,要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要有针对性的对高收入者开展税法宣传和政策辅导,拓展申报方式,实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积极了解纳税人的涉税诉求,拓展咨询渠道,提高咨询回复的质量和效率,做好完税证明的开具,并为纳税人信息保密,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5]。

参考文献:

[1]傅剑锋.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探析[Z].厦门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7

[2]张紫函.石家庄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Z].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3]王学娟.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Z].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5

篇6

论文摘要: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下发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国税发〔2005〕40号),标志着我国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正式运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税务人员行为,促进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工作制度。本文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由来谈起,结合实际工作,针对目前税收管理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税源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提出了建议。使税收管理员在“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实践中,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实现管事与和管户的协调统一。

1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税收管理员是随着我国税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由税收专管员演化而来的,但不是过去税收专管员的简单回归,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它是对专管员的扬弃。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多样化和经济利益复杂化,税源的急剧扩大和税源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税收管理员不可能像专管员那样各税统管,必须有分工有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税收管理员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强化税源管理的一项举措。以前,专管员只要带几张卡片,一支笔就能采集到纳税人的各项资料,税源信息的整理通过手工也大都能够完成,而现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把税收管理员从大量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资源共享、数据分析提高了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使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其次,税收管理员制度对税源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专管员制度条件下,专管员所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税收管理员掌握着纳税人的第一手资料信息,了解税务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和涉税信息的变化,在人机结合的税源管理体系下,把最真的、最全的、最新的、最有用的信息录入电脑网络,为以后各项税收工作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涉税信息的准确性。

2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税收管理员是联系征纳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抓好税源管理的关键。落实好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于增加税收收入、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优化纳税环境、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征管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发挥税收管理员主动性方面有一定的制约。

2.1税收管理员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束缚了税收管理员的手脚

税收管理员制度属于部门规章,而且在制定上,缺乏可靠的法律依据。作为制定依据之一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4)108号),本身属于部门规章,在立法层次上不能作为《制度》的制定依据。另一制定依据《税收征管法》符合立法层次的制定依据要求,但从内容上没有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相关条款。也没有对税收管理员纳税辅导、评估、咨询等活动性质的界定,不能确定税收管理员工作的行政执法活动的性质,不符合法定主义的原则。另外,《制度》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的规定不尽合理,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规定过于僵化,过分地限制了税收管理员的权力,束缚了管理员的手脚,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对于税收管理员在税收日常纳税服务、纳税评估、日常管理、下户调查等管理活动中,如何行使《税收征管法》及《行政处罚法》,以至于如何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实施当场处罚等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使税收管理员的日常管理活动税收执法的刚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2.2税收征收模式与税收管理员制度之间的矛盾,造成岗位间衔接不畅,挫伤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征管模式,实行的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这与《税收征管法》第十一条关于“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规定相符,目的就是实现税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分工,形成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工作各干各的,但岗位之间衔接却跟不上,在内部工作衔接上缺少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衔接制度,降低了征管工作效率。在需要工作衔接或稍有职责交叉,往往互相推诿,严重时就会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受责任追究的往往是税收管理员,既影响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和工作效率,又挫伤了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2.3税收管理员力量薄弱、素质不高,影响税源管理质量税收管理员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税收管理员的事务性工作太多,不能以全部精力履行强化税源管理的职责。一是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工作量大,难以在税源管理这一项工作上集中太多精力。二是受传统的“保姆”式的专管员制度的影响,纳税人问及涉税事宜,都直接找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来处理,这无形之中加大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量。税收管理尤其是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没有落实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全过程,造成税源监控上的空档。影响了税源管理的实效性,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税收管理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税收管理员队伍中,60%以上的税务人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尤其是45岁以上的老税务,其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需要。新招录进地税系统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接受能力,但实践经验缺乏,要将其培养成税收管理员队伍中的主力军还有待时日。因此,既懂税收业务知识,又懂经济管理、财会知识,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式高技能人才,往往仅在35至40岁这个年龄段,占全部税收管理员的比例较低。造成在实际税源监控管理中信息采集质量不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流于形式,税源监控效能低下等实际问题,直接影响税源管理质量。

2.4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形成“鞭打快牛”的现象,不能使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制度仅对税收管理员考核的量化标准和激励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差。如何各地都缺少系统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如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如何与税源分类监控有机结合,如何根据税收管理员的能级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体系,如何量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指标如何界定等问题都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有效激励和考核监督体系,导致“鞭打快牛”的现象产生,难以实现税收管理员职责规范化、配置最优化、考核系统化和效率高效化。

3发挥税收管理员在强化税源监控管理主观能动性的建议

3.1加强税收法制化建设进程,提高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立法层次,明确税收管理员管理工作的法律性质。首先制定我国的《税收基本法》,以此为基础,提升税收行政法规及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法律地位,使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执法活动时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其次,以法律的形式将税收管理员的各项管理工作定性为行政执法活动。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实施税收管理能够增强管理的力度,提高管理的效率,使税收管理员工作起来能放开束缚,更能体现依法行政。

3.2建立合理机制,保证税收管理员与岗位之间工作上的衔接顺畅。税收岗位的专业化分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征、管、查”岗位与机构三分离,也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税收管理过程中的专业化分工,必然增加工作环节,从而增加协调的工作量和难度,反而影响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建立协调机制,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征收、管理、稽查等各职能部门应克服本位主义思想,树立全局意识、协作意识、配合意识、服从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工作上不缺位、不越位,分工不分家,保证税源管理的这一中心工作。同时,建立各岗位人员的流动机制,适时实行轮岗。特别是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的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要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实行末位淘汰制,将业务精、计算机操作熟练、责任心强税务干部,从征收、稽查岗位充实到税收管理员岗位上来,保证每一名税收管理员都能胜任本职工作,保证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顺畅。从整体上将税收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3充实税收管理力量与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并举,确保税收管理员工作质量

首先是充实税收管理员力量。针对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多的现状,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征、管、查人员配备,特别是随着网上申报的实行,征收分局工作量大大减轻,可以将征收分局部分年轻、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税收管理员队伍,提高税收管理员占一线征管人员比重,降低人均管户数。

其次,抓好提高人员素质技能培训。除了对新招录人员严格考试选拔,从源头上保证税收管理员队伍的高素质外,主要还是对在岗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把对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应把对基层管理分局干部培训的重点来抓,通过省、市局集中举办税收管理员培训班等形式,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和税源监控管理的理论水平。

3.4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考核与监督首先,推行能级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根据基层税收管理员队伍的实际状况,按照人力资源配置最优最大化原则,建立一套全面规范的能级管理办法,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从理论水平、实际工作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多方面考察,通过考试等形式,确定每名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能级。岗位能级定期调整,能上能下,并以此做为竞争上岗的主要依据,调动广大干部和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管理力量和税收收入相匹配,实现税源监控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篇7

税收遵从度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税收遵从度是指纳税人遵守和服从税法的程度,它是纳税人在自身权益和和国家税法价值之间的平衡后表现出的对税法的服从的意愿。纳税人税法遵从度较高时,就能够及时准确的缴纳税款,纳税人的税收违法和违规行为也会降到最低可能。总的来说,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及时、正确地进行纳税申报并按时缴纳税款,纳税人就基本上做到了税法遵从。

影响税收遵从度的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企业自身纳税意识不强、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多种因素。以下介绍影响税收遵从度的主要因素:

税务机关在执行税务政策时采取不同的执行标准,纳税人选择不遵从策略。如果税务机关在落实征管制度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执行的弹性过大,那么纳税人出于自利原则就会选择纳税不遵从。因为纳税人诚心实意缴税,最后却换来不公平的税负分配,那么主动纳税的纳税人会觉得自己在吃亏,长此以往,其纳税积极性大减,最终会选择纳税不遵从政策。

当前的税收制度繁杂,纳税人在纳税遵从上出现懈怠情绪。税法条文繁杂,纳税公式计算繁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纳税遵从的程度。当纳税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繁杂的法律条文和计算公式时,纳税人就会选择税法不遵从。在实际工作的情况是,即使是专业的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知识去应对繁杂的税法知识。,他们也不可能100%做到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裁决。于是,在税法实际工作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税法不遵从行为发现不了,而一些税法遵从的人却被否决。

我国纳税人税法意识薄弱,税务机关税法宣传力度不强。纳税人税法遵从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纳税人要懂得税法,要了解自己生产经营的主业应该缴纳哪种税款,例如,建筑行业和文化体育业进行增值税的缴纳那是绝对不可以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纳税人的税法知识大多来源于税法宣传,但是目前税务机关人员不足、时间不够分配、精力上也难以负荷,所以税法宣传工作停留在表面工作之上。宣传力度根本就不够。税务机关宣传工作有时候还会起到反效果,让纳税人觉得征纳之间权利不对等,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纳税人接受税法宣传的意愿和主动性大大降低,纳税人甚至在纳税工作中选择不遵从。

利用税收政策提高纳税遵从度

首先,税务机关要加大宣传,税务机关要根据纳税人的主营业务和和行业规模以及行业的属性进行针对性的纳税宣传,在纳税宣传之中要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和税收法律法规,进行有特色、有针对性的税法宣传。例如,地县级税务局可以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农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和教育,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会谈。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国内经济受到严重波及的时候,要向纳税人进行税企一心、共渡难关的思想教育,税务机关要做到上门服务,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在纳税中遇到的困难。税务宣传的媒介有很多种,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甚至是路牌广告的形式进行税务宣传,使纳税人能够多个渠道、多个角度的了解到税务咨询并自觉遵守税法的规定。

其次,税务机关要优化自身的服务。征纳双方的距离感通常来源于税务机关服务质量较差、太多比较恶劣。所以,为了拉近征纳双方之间的距离,税务机关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税务干部要充分考虑到纳税人的所急所想,并化作实际行动帮助纳税人完成纳税工作,那么纳税人纳税积极性就会提高,对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亲切感会提高,双方之间的距离感就减少很多。例如,在企业纳税中遇到不了解的问题时,税务人员要认真讲解,不要厌烦,让纳税人知道自己的经营行业应该缴什么税,自己的生产经营规模适用什么样的税率或者是否有税收优惠。长此以往,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自然就提高了。

与此同时,税务机关要提升执法力度,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减少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让纳税人相信税务机关执法是公正的、严肃的。税务机关在工作时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性,只有做到专业,才能在人民中获得信任和支持,得到人民的支撑。

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时要学会纳税筹划,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政策以及税务机关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定界限,以及企业所得税中关于小型微利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的相关规定,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基础上,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税款缴纳政策。税收筹划一定要注重合法性的问题,简单的来说,税收筹划就是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活动和事务安排,最终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的活动。纳税人要做到对经营活动和个人事物的安排具有合法性,就需要对税法相关法律法规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税收筹划活动中知道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在不违反法律的明文规定并且符合税收法定的原则下所进行的纳税筹划活动都是合法的。

税法只规定了税收的要素,即纳税主体、征税的对象、税率、税基和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税法难以管辖到税基的具体数额上来。这样,纳税人就可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事项来减少税基数额,从而进行纳税筹划。纳税人具体的筹划方式有税负转嫁、缩小税基和延迟纳税等。税收的筹划是为了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安排,这是税收筹划和逃避税收征管之间的本质区别。逃避税收征管一般发生在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之后,在其应纳税款已经完全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有意识的逃避税款缴纳的行为。

税收的筹划的目的是减少税负、降低纳税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纳税人会综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统筹安排,在多个纳税方案中选择税额最低的方案。如前文所述,纳税人会采取税负转嫁、延迟纳税、减少税基的方式来减少自己的纳税额,同时纳税人也要时刻关注税收的减免规定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税负转嫁是将税收负担转移出去的方案,由于企业不是税负的最终承担者,所以可以通过抵扣的方式将资金回流回来。纳税延迟是在纳税总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纳税时间在后的纳税方案,用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减少企业的资金利息支出,为企业节约支出金额。但是,纳税人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纳税筹划和逃税避税的区别和分界线,保证纳税筹划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还要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不能只关注一种或者几种税赋税款额度的高低,而是要将所负担的税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纳税人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一种税赋税款额度的减少引起其他税赋税款额度的增加,一个时期内税款额度的减少引起其他时期税款额度的增加。所以,纳税人在税收筹划中要把眼光放远放长,要以纳税人长期整体税收的减少作为纳税筹划的根本目标。此外,纳税人纳税筹划还要掌握这样的原则:税收筹划使纳税人税收负担减少不能以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为代价。如果企业应纳税款减少了,但是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降低了,那么从本质上来说,纳税人的纳税筹划失败了。

[1]阮 静.从税收文化看税收遵从度的提升[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7

[2]蒋国荣.以税法认知度促进税法遵从度[J].局长论坛,2011

[3]李 飞.税收成本及其控制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篇8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所谓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是指税收管理员贯彻税收政策、 法律 、法规,完成预定工作目标的操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一、当前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1.职务内容多,管理的重点不明确。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承担的职务内容非常多,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以及上级布置的各类事项性工作,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向基层管理员倾泄。同时,基层单位税收管理员普遍紧缺,动辄人均管理几百户纳税人,同一业务重复处理量也很大。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税收管理员手上同时在处理十来件毫不相干的不同事情,不知道该以哪一件事情为重,最后应付了事,影响了执行力。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管理的手段难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税源管理是我们的 发展 方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偏单一,在征管一线的一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已无法满足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虽然后续培训不断在加强,但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缺乏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无功无过心态的人仍然存在,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随波逐流,应付心理强。目前税收管理员中能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税源分析并进行纳税评估的不多,能熟练操作 计算 机并查账的,仅占税收管理员总数的40%;两者都不具备的占20%;余下的40%税收业务水平都不高,多数人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

    3.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自由裁量权过大和激励措施不足现象并存。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的绩效考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内容过于笼统、量化的绩效考核少;二是考核的方法不够 科学 ,目前税收征管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设置的多项考核指标和过错行为,只能解决税收执法中的程序、时限、权限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税收执法过程的全貌,在现实的税源管理过程中,特别是纳税评估等深度管理过程中,税收管理员仍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三是考核激励先进的效果不明显。考核结果只对个人 经济 起一点很小的作用,与职位升降、评先评优挂钩不明显,税收管理员对考核结果不重视,一些考核采取“扣分制”,甚至出现多干多错的反激励现象。

    二、强化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建议

    1.实施目标管理,突出管理员工作重点。(1)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objectives,简称mbo),它是美国管 理学 大师德鲁克提出的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管理学概念,他认为管理首先必须确定目标,管理人员应该而且能够在目标的指引下控制好自己的成就。目标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2)目标管理的优点。目标管理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有很多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责任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管理员找到工作重点;三是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工作强度。(3)目标管理的具体应用。目前,县(区)局对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已有目标考核,我们认为必须将基层税源管理单位的目标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管理员团队以及每个管理员的分目标,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可依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管理员团队或管理员个人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例如税收计划任务、征管质量指标、依法治税水平指标都可以按照各管理员片区的税源构成进行分解成分目标,按年下达,分季考核。

    2采取管理员团队作业,融合不同素质管理员的共同力量。鉴于以下原因,本文认为管理员应采取团队作业:一是现行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一部分年龄较大的税收管理员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二是新充实到管理员队伍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丈是自由裁量权等行政执法权在团队作业时能够相互制约。(1)团队的人员组成。团队中应该包含多少位成员?人员结构如何配比?按照国际管理经验,团队人数通常最多不超过五六个人,三到四个人效果最佳(管理的实践),结合工作实际管理员团队可以采用人制:1个税收分析员和3个片区管理员。(2)团队成员的职责划分。将现行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做进一步细化分工:税收分析员负责辖区内税收分析管理和纳税评估管理,并对组织分配的事项性任务按片区进行分解落实和汇总上报;片区管理员负责辖区内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源分类管理和纳税服务等日常性管理,并对辖区内税源的纳税评估负协办责任。(3)团队的运作方式。每一位团队人员都对团队的目标任务负责,大家集思广益,但负责的领域各有不同。税收分析员应加大综合征管软件v2:0信息资源的应用,加强对税源监控分析和税收征管质量深度分析。通过开展税负、税收弹性和同比、环比等趋势分析,研究地区税源发展情况以及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3引人质量管理的“戴明环”,强化管理员的7一作质量监控。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1 )p(plan)计划。计划包括确定方针和目标以及制定活动计划。(2)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的内容。(3)c(check)检查。检查即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4)a(act)处理。对 总结 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肯定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出给下一个pdca解决。

    pdca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 企业 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找出问题并寻求改进;阶梯式上升,第一循环结束后,则进人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篇9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对学者关于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观点进行对比归纳,以助于对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理解。税收信息化给税收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是目前税收管理方面的研究重点。但迄今为止,对于税收信息化,国内外尚未有统一公认的定义。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定义内涵

一、问题提出

税收信息化作为一种信息化发展过程,给税收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近年税收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正处于税收信息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尽管税收信息化是目前税收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多,但众多专著和论文中缺乏专门针对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讨论,大多仅仅简单提到税收信息化一词,重点多放在研究税收信息化的目标、不足、改进措施方面。作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很不统一,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并且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学者对税收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的观点进行对比归纳,以助于对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理解。

二、税收信息化的几种定义

随着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税收信息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征管电算化、税收电子化、税收信息化这样的名称变化体现了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与税收信息化相关或类似的学术名词还有信息化税收管理、税务信息化、税收管理信息化,它们之间共同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都是信息化,所以这里不多加区分,仅以税收信息化一词涵盖。通过对已有税收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下文总结出了税收信息化定义的三种类型。

(一)税收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方面的应用

谭荣华认为,信息化是指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税务信息化沿用信息化的一般概念,可以定义为,是指税务工作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税收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税务现代化的过程。谭荣华主编的《税收信息化教程》大篇幅介绍什么是信息化,但并没有关于税收信息化的确切定义。

曾国祥在其主编的《税收管理学》中认为,税收信息化是指通过互联网、内联网和外联网技术,实现税收管理职能的电子化处理,为各级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提供税源管理、征收管理和稽查管理服务,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税收信息服务、税收信息咨询和涉税指南服务。

曾飞、葛开珍更强调税务信息化中的信息化特征,他们认为税务信息化最重要的内涵或精髓在于,构建一个“虚拟机关”,即跨越时间、地点和部门的全方位的税务综合信息集合体。这个集合体至少要达到两个目标:使税务机关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将其整合到税收管理中去,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税收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使全体税务人员能够更容易的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李晶同样从信息化的角度对税收信息化进行定义,并对税收信息化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她认为税收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应用。真正完善的税收信息化,具有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文书传递、信息反馈、入库催缴、税务稽查、会计统计等税收服务功能,以及意见征询、广告宣传等其他功能,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最终实现共享和传输汇总。

税务机构是信息化各领域中信息技术的最大应用者之一,税收信息化也是信息化的重要前沿领域。上述定义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信息化这一更广泛的概念范畴,对税收信息化下定义。比较起来,它们属于狭义上的税收信息化定义。这一类型的定义也有不足之处,强调信息技术在税收工作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化所带来的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二)信息化是一场税收征管革命

税收信息化不单单是简单的把手工操作移植到计算机上,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一场税收管理革命,涉及到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不同层次机构事权的重新调整。税收信息化=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信息化。许善达强调税收信息化首先带来的是税收征管的变革。税收信息化从技术上保证了上级部门能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基层征管信息,为分解和上收税收执法权提供技术依托。

圩岸认为,税收信息化作为一场税收征管革命,其内涵可概括为“人—机器—人”,主要由两个有机部分组成,先是机器管人,获取详尽、准确、全面的税收信息,不受纳税人、执法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其次是人管机器,培养合格的执法者,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最终实现税收管理的信息化。

胡小宁、钟玲认为,税收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的重组和改造。通过重组和改造,使税收征管体制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使税收管理从金字塔式的管理向扁平化的结构转变。

上述定义的共同点在于,相比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应用,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税收机构重组、业务重组,更注重信息化所依法的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

该定义的不足之处在于,仅强调税收征管的改革创新,忽略了税收管理的其他部分。现阶段我国进行税收信息化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税收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建立“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四个系统”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收征管系统仅仅是四个系统之一,另外还有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包含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和行政监察),外部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进行外部信息交换和纳税服务)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利用税收信息进行税收分析和决策)三个系统。上述定义在强调税收征管革命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税收行政管理、纳税服务、税收决策等方面。

(三)税收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税收管理制度的创新

江苏南京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认为,税收信息化应定义为,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塑,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

这一定义至少应包含以下内涵:税收信息化是税务管理改革与信息技术运用相互结合和互相促进的过程,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税务管理中广泛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税收信息化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管理创新的过程,将引发管理变革,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文观念、组织模式、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税收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只有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和繁衍信息,才能通过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效能;税收信息化以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它既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又是管理现代化有机的组成部分,因而税收信息化不仅包括税收征管业务的信息化,还应包括税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李伟认为,税收信息化的主要内涵在于,建立新形势下的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和税收管理制度,完成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支持下的征管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为纳税人服务创新和经济调控手段创新。

税收信息化涵盖的内容包括:税收信息一体化;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运行管理和维护;新增项目和升级项目的总体设计、开发管理、技术维护;数据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科学决策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升级;制定整合策略,不断整合出现的新应用系统;建立日常工作制度、管理技术队伍和社会技术资源利用的渠道和机制;技术创新和基于信息化的制度创新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罗伟平认为,税收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优化税务管理业务流程,整合、深度开发利用涉税信息资源,以提高税收决策质量、税务工作效率,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服务。它主要包括税务机关内部行政管理和征收管理手段电子化、税务机关同外部协作单位之间信息共享、税务机关同纳税人之间双向信息互动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定义不但包含了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应用,也包含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属于一种广义上的税收信息化定义。它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与税收管理制度现代化相近。税收管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管理过程,是税收信息化的总目标。税收信息化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

三、结论

税收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发展过程,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提高管理、监控、服务的效能(信息化带来的税收征管的变化);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影响和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税收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上三种类型的税收信息化定义,一定程度上也是税收信息化在不同层次的概括。

税收信息化是信息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政府部门的其他信息化,和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对税收信息化做出公认的定义。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几种税收信息化定义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厘清税收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以有助于对税收信息化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谭荣华.税收信息化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税收信息化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3.曾国祥.税收管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曾飞,葛开珍.国外税收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税务研究,2001(8)

5.李伟.新时期税收信息化工作实施策略[J].税务研究,2002(8)

6.江苏省南京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税收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与实施策略选择[J].税务研究,2002(12)

7.李晶.税收信息化应着重解决的若干问题[J].税务研究,2002(8)

8.钱冠林.税收信息化是中国税收征管的一场革命[J].中国税务,2002(3)

9.许善达.税收信息化是贯彻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方针的必要条件[J].中国税务,2002(3)

篇10

关键词:沙集模式; 生态产业;税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67 -02

一、“沙集模式”造就的产业生态

(一)沙集模式发展现状

沙集是江苏徐州市睢宁县下属的一个镇,有66平方公里,6万人。从2006年末起,该镇东风村村民开始自发尝试在淘宝网上开网店创业,后网销简易拼装家具获得成功,引得周围乡亲们纷纷仿效。短短几年,沙集的网商、网店数量和销售额快速增长。网络销售拉动了生产制造、物流快速、原材料加工、配件供给等相关产业,在当地形成了一个面向大市场、以家具网销为龙头的新的产业生态。在东风村网销业的覆盖效应下,沙集镇的网商、网店、网销额突飞猛进。2015年,全镇网店达10744家,商城1076个,电商实体企业1590家,物流企业67家,床垫加工厂42家,实木原材料36家,板材贴面厂18家,淘宝摄影23家,五金配件36家,从业人员25683人,网销额突破47 亿元,同比增长73%。仅“双11”一天,全镇网销额实现1.7亿元,同比增长183%。按照市场份额预测法及增长率预测法对沙集网销规模进行预测,2020年家具网销额将达到200亿元。网销品种从简单架柜类板式家具,发展到本地实木家具、白色家具、服装鞋类等地方特色产品。非本地生产的产品也成为网销对象。

交易平台呈现多样化。2011年前,网商主要依靠淘宝网、阿里巴巴批发平台。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增多,网商陆续使用天猫商场、京东、拍拍、一号店、唯品会、易趣、亚马逊等国内外销售平台。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不断增加,除了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还同时使用微信、微博、电视购物等营销渠道。此外,还出现了“天天欢乐购”“江苏八里钢材网”“睢宁建材家居网”等自有平台和网站。电商产业链日趋完善。随着沙集网销迅猛发展,上下游配套服务应运而生。促进了木材供应、木工机械、物流快递、包装、加工制造、五金配件、网络摄影、家具设计、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日臻完善。

(二)沙集模式产业特征

沙集模式走的是农民自发开网店细胞裂变式复制网销带动工业其它元素跟进激发更多农户网商创新的发展路径。沙集模式所依托的产业载体是家具业。在农民网商起步前,家具生产还只是那种传统的、局限于本地市场的小手工业,与电子商务发展所形成的面向大市场的家具产业不可同日而语。家具网销拉动了生产制造,带来了产业链不断拓展、销售规模迅速扩张。与东高庄、青岩刘、堰下村等基于原有产业基础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路径相比,沙集模式的发展路径特别具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典型特征。

从驱动主体看,沙集模式是农户自己变身为网商直接对接市场。这区别于青川、辉县以及网商经纪人驱动的模式。在网商经纪人驱动模式中,经纪人扮演着沟通农户与网络的作用;农户通过网商经纪人对接最终买家,实现交易,他们自己并不扮演网商的角色。沙集模式中的农户网商在各自独立对接市场的过程中,尚未形成龙头企业,这与遂昌等地网商协会驱动和兰田以农村龙头企业驱动的模式比较,也有明显区别。

从发展环境来看,沙集模式显示出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水平,初步催生出适应农村网商生长发育的市场生态。在此过程中,最主要的发展动力是农户自发的创业致富的内在需求。通过农户网商的简单复制、外延式地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制造等市场元素跟进,驱动物流等服务支撑体系的发展,各服务主体也可以因之受益。生成以公司为主体、多物种并存共生的商业生态。新生态又促进农户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乃至农民本身的全面发展。

二、“沙集模式”中税收征管中的问题

(一)税务机关对“沙集模式”征管实践

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扶持其健康发展,为此,他们开设电商创业创新绿色通道,根据从业人数、注册资金、行业类型等指标,将电商细分为起步型、发展型、成熟型等,分类提供个性化涉税服务。提升纳税服务成色,符合政策的马上办,两可之间的从宽办;邀请网商代表参加税收开放日,开展诚信纳税网商评选,还权还责于纳税人;巩固提升线上电子税务局品质,推行网上审批、网上认定、网上纳税人学堂等举措。针对网商存有税务登记疑虑心理,宣传解读税务登记并不等于立即缴税,而是经营规模达到纳税标准后再依法纳税。税务登记后可领取发票,有利于规范经营,增强网店信誉。在摸清税源的基础上,睢宁地税局考虑减少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和便于实施等多种因素,把网店成交清册作为重要参考。针对部分网店为提高知名度,请人代刷的虚假销售行为,从快递单入手,通过发货单核对,确认真实网销量。通过这些措施,既完善了管理措施,又受到电商从业者的遵从和认同。

(二) “沙集模式”中税收征管的尴尬

电子商务征税存有社会争议,从公平竞争角度看理应收税。然而,在对“沙集模式”这种新的产业生态进行税务管理时,还时常遇到困惑和尴尬。

网络真实交易信息获取难。网络交易具有线上运行、操作隐蔽、数据电子化特征,交易信息容易无痕迹地被修改甚至删除。抽样统计显示,许多网店超高的好评率缘于“刷单”,即店家付款请人虚假交易,并以大量好评引诱更多买家。有1.1万家淘宝网店在两个月内了近22万个“刷单任务”,而4000多家存在虚假交易的淘宝网店中,只有89家被淘宝处罚,仅占2.2%。阿里巴巴官方回应称将加强侦测监管。专家建议对于“刷单”行为应在各个环节进行联合干预。税务机关传统上是以书面或电子凭证账簿为计税依据,面对无形、无纸存在的网络交易,税务机关技术手段有限,难以全方位监测真实数据。大部分自产自销的沙集网商都是家庭作坊式,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天猫商户也没有像样的会计核算,增加了征管难度。网上交易经营状况难以掌握,给税务机关征管增加了难度。

网商视国家扶持政策为挡箭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引擎之一。不少网商据此认为国家默许可以不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及纳税申报。通过逃避税收,与线上线下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换取网店点击量和销售量。同时发票是税务机关监控税源的重要依据,不少网商为隐瞒收入,不主动向消费者开具发票,甚至明确声明不提供发票。而事实上,多数网购消费者也没有索要发票习惯,认为网购发票无用。

电子商务税收尚无明晰规定。电子商务征税存有社会争议,从公平竞争角度看理应收税。电子商务虽寄身于虚拟空间,但市场交易真实存在并非虚拟。但部分专家认为即使在网购法治完善的美国,如亚马逊这样的巨头,在是否征税上美国各州定义不一。直到亚马逊成立20年后,美国立法机构才来讨论这一问题,因此应兼顾中国电子商务新经济长远发展,逐渐完善制度管理,这才是发展经济前言。

三、完善电商税收征管的税收策略

在“沙集模式”这种新产业生态下,税务管理如何应对,目前已经是成为摆在税务机关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应从基础管理抓起,逐步完善对电商的税务管理。

(一)税务登记管理

实体商店触网开店、网络商店线下开办实体商店本在纳税之列。税务机关应在常规税务登记项目中增设网络商店内容,补充登记网络商店的名称、域名、IP地址、管理负责人、电子支付的机构名称等信息,并将税务登记号码和主管税务机关首页展示。对于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经营的纯网络商店,要求暂未达到工商注册标准的网上经营者,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核准信息为依据办理税务登记。登记网络商店的名称、IP地址、管理负责人、ISP提供商、服务器所在地地址等信息。优先建立全国统一的“互联网+税务登记”基础系统。同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明确了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法律地位,将纳税人识别号覆盖到自然人,税务部分有望通过纳税人识别号实现社会全覆盖。意味着以后在家开网店的小电商,也将按自然人纳税人管理。

(二)账簿凭证管理

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应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不少经营者会以售价便宜为由,不向购买方开具体发票,隐匿收入。对此,应认可电子发票的法律地位,规范电子发票的开具、使用、查询、结算等应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管理系统,使用电子商务主体通过该系统开具电子发票,统一纳入监管。

(三)税款征收管理

由于网上交易双方最终都会回归到资金往来,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提供服务纳税人通过电子支付获得的款项,由目前近300家电子支付平台内嵌计税软件,交易时自动计税并提供电子发票。对每笔成功交易或支付,记录网店的成交额、应纳税额,定期传输至税务机关核对查验。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由于电子支付机构一般只掌握销项额,不掌握进项额信息,一方面,还权还责于纳税人,由网店采取自核自缴的方式缴税。另一方面,以银行账户资金往来作为观察指标,利用电子商城总部的交易平台查询分析功能,采集网店销售信息,将网销数据与企业申报数据进行比对和筛选,采取核定征收税款方式。同时帮助规范核算,规避涉税风险。

(四)税收优惠管理

电子商务日益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动力。相对于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政府应更好发挥引导作用。虽然电子商务交易份额逐年递增,但总体尚处培育期。以沙集镇2014年网销额100万元的某板式家具网店为例,减去材料、加工、营销成本后,利润约10万元,各种税费足以掠走大部分利润,利润并不丰厚肥沃。税务部门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完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措施。特别是对处在起步阶段、规模不大但发展前途广阔的新经济业态,要严格落实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暂免生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扶持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网店认定标准,提高个体网店起征点或免征额,因势利导促进诚信纳税。同时不专门统一组织全面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不为经济运行增添任何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