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风险范文

时间:2023-04-02 17:1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稽查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稽查风险

篇1

税收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日管工作中,通过风险识别、估测、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及时、不依法、不足额缴纳税款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确认的风险实施合理预估和有效控制,并采取积极措施对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挽回。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是可以使征管行为更有效率。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纳税人实施分级分类差别化管理;对暂未发现风险的纳税人不打扰,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办税条件,增强纳税人认同感,对低风险纳税人予以提醒辅导,适度关注;对中高风险纳税人重点监管,红色预警,及时纠正;对不遵从的纳税人予以惩罚震慑,联合管制,强力打击。二是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税收风险管理通过对信息收集、风险识别、等级排序、预警提示、任务推送、风险应对、结果预测等环节实施监控,可以降低税务机关的主观认知,防范执法过程中的风险,减少税收成本。

二、税务稽查以查促管,强化风险管理

(一)稽查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注重驾驶培训机构辅导检查,促进基层所规范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掌握基础数据、辅导企业自查、重点筛选检查,通过对企业报送的自查申报表与我们掌握的第三方信息进行比较核对,确定重点检查户。分析问题根源,统一征管政策,降低执法风险。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对征管部门加强管理起到了有效的促进。

2.开展事业单位发票专项抽查,促进基层所加强管理。抽查发现某事业单位取得的交易服务费未全额申报增值税及其附加,片面的认为:通过“非税收入一般缴款收据”和直接缴纳财政专户的款项不存在营利行为,就可以不交税,而在日常管理中,也没有对事业单位的此类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对本案产生的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并提出征管建议:一是要对辖区内行政事业有收费项目的单位集中进行清理辅导,达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应纳税收费项目管理,切实防范此类执法风险的目的;二是要以此为鉴,集中税务干部加强税收政策的更新知识培训。

3.加强园区企业税务稽查,啃下“硬骨头”协助征管。针对难办案例,启动多项程序,规范步骤处置。面临经济下行大环境,小部分企业经营不散,没有效益可以没有增值税以及相应的附加,但是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却不是以企业经营好坏为前提的,对于一部分占地面积大的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税款较大,常有拖欠习惯,税务所管理起来有难度,逐渐变成征管中的“硬骨头”。该局稽查局就税务所提交的几户企业征地后土地长期闲置或经营不正常而导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征管难的企业进行了进户稽查。由于无法联系相关人员,通过到国土房管部门提取土地信息资料核定应补税款,经过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进行定性,在向该公司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果的情况下,通过报纸公告送达了相关税务文书。最后,通过税收约谈,讲清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已将拖欠的税款解缴入库。加强管查沟通,理顺协作机制,发挥稽查最后屏障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稽查“以查促管”作用,防止税收风险

1.完善征管建议制度。稽查部门的征管建议尽管能就某案、某事进行规范,少数也能积极影响到行业的征管,但是在部门配合、建议内容、建议形式和要求、文书格式、反馈方式和时限,传递程序、限改期限等方面缺少详细的规定,深度广度还不够,离“查一个案件、震慑类似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应进一步完善征管建议制度,针对征管部门平常不易发现的一些深层次的潜在问题,及时反馈并建议改进。

2.进一步健全征、管、查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完善“征、管、查”信息资料传递制度,进一步沟通案件查处情况和存在的税收问题、征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等,以便充分利用稽查成果,及时调整有关工作思路,研究加强管理的措施,确保稽查、管理的协调一致,形成工作合力。

3.加强查后的跟踪管理。要求征管单位对征管建议及时回送《征管建议回复书》,实行建议回访制,到税务所回访听意见,广泛征求一线征管人员对征管建议的办理情况及建议、意见,及时总结归纳出规律性、典型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编写出《行业管理、检查指南》,增强稽查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信息管理

1.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要求纳税人在税务登记,变更环节准确、完整的填写相应的信息,并提供相应的资料。此外,税务登记环节应做好纳税人填写资料的审核,并准确、完整的录入税收征管系统。

2.扩大信息获取的渠道。税务部门应该加强于工商,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导入到税收征管系统,对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做有效的补充。

3.加强税务系统内部信息的纵向比对和与相关部门信息的横向比对,设置预警指标,落实分析制度,为征管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和技术支持,避免国家税收流失,降低执法风险。

(二)强化税收分析

一是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如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管,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税务机关应该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结合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进行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

三是不断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治理风险面、控制风险源的转化,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

(三)加强执法监督

篇2

[关键词] 稽查执法风险防范

一、认真分析稽查执法风险的成因是防范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关键所在

1、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随着税务稽查体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内部制度日趋完备,但在防范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方面尚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下,稽查人员手中权力过大、执法随意性强,导致弄虚作假、查而不实、查多报少、避重就轻、等现象时有出现,收人情税、等违法违纪现象尚未杜绝,稽查执法风险防不胜防。

2、稽查人员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执法需要

稽查工作对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都有较高要求,既需要熟悉税收政策、财务会计、计算机、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更需要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敬业精神。而实际工作中有的稽查人员业务不熟,对税收政策法规的理解存在偏差,稽查执法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甚至违反程序、,使稽查执法风险日积月累。

3、政策因素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与税务稽查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上。由于立法和制定税收政策法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漏洞,加之实施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政策法规无法全部涵盖和解决,税务稽查人员在实际办案过程中有时难以把握政策,一定程度承担了政策法规缺陷带来的稽查执法风险。

4、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一方面是地方党政部门干扰税务稽查执法的现象屡禁不绝,另一方面纪检、监察、检察等相关部门协税护税意识不强,对税务稽查执法存在一定偏见,较易形成稽查执法风险。

二、建立完善稽查工作机制,全面规范稽查工作流程是防范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有效途径

1、加强对选案环节的监督制约,切实解决“想查谁就查谁”的问题

稽查选案要详细列明选案依据或案件来源,逐步推行利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模型筛选稽查对象,实施主动选案、科学选案,确保选案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不断提高选案准确率。

2、加强对检查环节的监督制约,切实解决“想怎么查就怎么查”的问题

稽查执法过程中,稽查干部与稽查对象及相关人员的一切接触(包括约谈、政策辅导、询问、调账、检查等),须有二名以上的稽查干部在场方可进行,实施检查前主动告知稽查对象税务稽查的办案程序、执法规范、纳税人权利和义务、救济途径等事项。

3、加强对审理环节的监督制约,切实解决“检查处理随意性”的问题

负责审理的稽查干部要对案件检查的全过程进行实体、程序方面的全面审查,加强对各环节工作内容、办理意见和工作记录的审核检查;严格按照规定依法对稽查对象作出处理(处罚)决定,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拟免除处罚案件,由稽查局集体审议决定,重大案件应提交审理委员会审理。

4、加强对执行环节的监督制约,切实解决“查完之后久拖不决”的问题

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和要求执行税务稽查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稽查案件的执行工作必须由两名以上的执行人员实施,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被执行对象的跟踪管理,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申请法院执行等职责;对符合涉税犯罪移送标准的案件,要及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5、依托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过程监控,切实解决“工作好坏一个样”的问题

搭建覆盖总局、省、市、县四级稽查部门执法所有环节、岗位和事项的稽查信息化网络平台,按照稽查业务内在规律,对案件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案件查办进度,实现上级稽查局对下级稽查局、稽查局对稽查干部查处案件的全程监控,减少执法随意性。

三、构建内外并举的预防监督保障体系是防范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有力保证

1、加强岗责考核监督,规范稽查工作流程

通过规范稽查工作流程,建立科学严密、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监控有力的稽查工作考核体系,确保对税务稽查执法全过程、全体稽查人员实施有效监督,做到选案环节要选准,实施环节防失控,审理环节定案准,执行环节保到位。

2、加强稽查四环节的相互监督制约

《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明文规定了稽查工作流程,明确了税务稽查整体工作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的职责,确定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体制,所以监督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税务稽查部门的内部监督。不仅要在职责和机构设置上实现“四分离”,也要在人员上实现“四分离”。最终建立职责明确、相互制约、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稽查业务系统。

3、加强落实稽查执法监督制度,强化监督制约力度

切实落实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把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纳入稽查局目标管理考核,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责事项、工作规程、考核标准、过错责任,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原则,实施事前警示、过程监控和事后监督,有效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

4、加强社会责任监督

加强外部监督的重点是加强稽查对象的监督。可以通过制作廉政公约和稽查廉政监督卡来加强稽查对象的监督。除加强纳税人的监督,还需畅通其他外部监督渠道,构建起全方位的税务稽查执法外部监督体系。通过在社会上广泛聘请兼职廉政监督员,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增加税务稽查的办案透明度,实行案件公告,接受媒体舆论监督;探索“一案双查双报告”制度,在稽查各个环节都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的监督。

鉴于目前税收执法机关执法难,特别是基层税务局(分局、所)执法难上加难的局面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故就当前的税收立法和执法现状来分析,想彻底杜绝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产生,这是不切实际的。但税务稽查执法风险并非不可避免,如何去防范规避税务稽查执法的风险,仍有待于我们广大税务稽查人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创新。

篇3

关键词:税务稽查;专业化;选案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5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124-03

一、税务稽查专业化及对选案工作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在税源管理领域实行专业化管理模式,作为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稽查专业化也在各地逐步推行。税务稽查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纳税人的行业、企业规模和财务信息等多项指标进行筛选,分析出具有高风险的案源,组织具有专业知识的执法人员进行稽查的一种新型模式,比如对银行行业的专案专家稽查。这不仅有利于税务机关把有限优质的稽查资源运用到高风险点的企业,还有利于加强税务稽查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提高了稽查的质量和效率,既符合现代税收管理的要求,也符合现代行政管理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

对于税务稽查选案来说,专业化的关键就是提高选案的准确性。在有限的选案条件下,使所选案件最大程度上成为应查案件。这就要求改变现有的选案思路,重新整合资源,使选案工作达到稽查专业化高质、高效的新要求。

二、我国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现状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在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的实施上差别也很大。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在东部发达省份的国地税稽查机构内部,已经初步形成涉税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和人机结合选案系统,但是相关的法规制度、选案人员管理制度及监督制约制度还没有及时跟进,信息化水平比起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在欠发达的绝大多数地区,连基本的涉税信息采集处理和案件筛选系统还没有建立完成。首先数据来源单一,主要是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开发运行的CTAIS系统调取纳税人基本信息。其次在对纳税人信息的甄别上主要依靠选案人员的个人经验,随意性比较大,并不科学。再次计算机的运用仍停留在简单的排序、筛选的操作上,距离计算机智能选案还有一定距离。最后,在选案环节,相关的制度建立缺失,除了国家税务总局稽查规程中对选案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制度来进行规范。

(二)税务稽查选案工作问题分析

1、信息共享渠道不畅、数据采集方法单一。

一是由于税务机关内部征收、管理、稽查分离机制,导致三部门之间共享信息不对称,无法形成有效的综合信息分析,导致数据处理工作的重复,信息传输不通畅。

二是由于税务机关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的目标未实现,从而出现各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难以达到各部门相互合作和有效监督的行政目标。由于历史的原因税务机关与海关、银行、工商等部门的应用系统都为各自开发,信息系统不能兼容,信息共享机制不成熟。

三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纳税人本身对税务机关有隐瞒真实财务信息的倾向,导致信息来源本身不准确,从而使稽查选案部门内部拥有企业的信息不完备,降低了税务机关基于拥有信息所选案件的准确性。

四是历史数据缺失。稽查局成立时间相对晚,历史数据积累不够,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过历史数据丢失。历史数据是稽查选案的数据基础来源。最完整、最真实和最重要的数据资料的采集,是未来建立数据库的基础。只有强调数据信息工作,才能从更大范围上揪出偷漏税企业。

2、数据分析相对滞后,选案工作人为性强。

一是调研工作滞后,对行业涉税点不能准确判定,不能完全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弱,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在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方面的突出优势,对海量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统计和分析;三是选案工作过于依赖人工,现有的选案系统的功能过于简单、分析手段过于单一,绝大多数案件要通过人工筛选,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程序和有效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人为性强,导致出现个别权力寻租现象,在选案源头上存在不公正的情况。

3、选案方法不严谨,相关制度缺失。

当前稽查选案存在一定主观随意性,除了计算机选案的滞后,还有就是选案环节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对工作范围、工作权限、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没有明晰的规定,从而不能保证每一个案件在选案环节上都做到公平、公正。

4、相关人员计算机技术水平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财政收入相对增加。全国大部分税务机关实现了计算机条件下的税务管理,税务稽查部门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有了明显的改善。这都为稽查选案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条件。但是,这些设备未实现进一步充分有效的使用。在数据采集分析和案件筛选环节都运用有限,稽查人员本身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度不够,多数不能适应新的工作。信息技术为整个税务稽查的服务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办公自动化上。

5、相关人员专业知识储备匮乏。

选案环节应是由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和税务稽查知识的专业人员构成,才能在数据采集分析环节、案件筛选环节、结果反馈环节各司其职,才为所用。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相关人员税收知识储备量少,计算机知识学习困难,综合型人才相对匮乏。

三、国外先进经验介绍

(一)美国的税务稽查选案

美国在税务稽查选案过程中,具有基础信息采集扎实;中期询问审计详尽;案件筛选科学等优点,是我们学习的首要对象。

首先,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就是其本人的社会保障号,社会保障号记录着该人大量的基本信息。因此,获得税务稽查的信息基础也比较扎实。

其次,美国税务稽查有多样的审计方式。比如信函审计就是一份含有精心设计的几十个问题的“询问函”。通过这些问题的询问,税务局可以了解被查对象的几乎所有涉税信息。而且除相关税务局外,IRS(Inland Revenue Service)(国内收入局)还可以要求纳税人填写“个人及家庭收支表”,并对全国现金收付每笔1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进行联网监控。

再次,在美国通过计算机程序对纳税信息的分析筛选出来的案件达到90% 以上。基层稽查人员只有不到10% 的机动权。美国的稽查立案率看起来很低,每年只有不到1%,远低于我国近10 年来10% 的平均数。但是,如果将其立案之前的电脑自动比对考虑进来,美国的税务稽查率可以算是100%。这其中,IRS的电子选案系统NRP堪称一大功臣。另外,IRS 还通过电子分析,每年圈定不同类别的稽查对象,以突出工作重点,优化成本收益。

最后,稽查案件分配。案子通过电脑挑出来后, 先分送到大区税务局, 再由大区税务局分送到分区税务局, 然后由稽查部按行业分到各稽查组。近年来, 美国的稽查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 对于金融、房地产、运输业、通讯业、餐饮业、车衣业、加油站等, 都有许多精通这些行业的税务稽查人员进行稽查。稽查组的负责人再把案件分发给税务稽查人员。为了鼓励公平竞争, 税务稽查人员也可以自己挑选适合自己办的案件。

(二)加拿大和意大利选案工作借鉴

加拿大全国普遍采用构建相关模型系统的方式来对稽查信息进行处理应用。同时,加拿大税务稽查机关通过广泛的取样建立了核心稽查系统(CAP, CoreAudit Program)对各区域未申报率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进行计算机随机抽样稽查。加拿大的税务稽查机构将从网络数据库和税务记录中筛选的信息,创建相关的数据库,并进行统计打分。系统将税表与预期值相核对,差异越大,打分会越高,也就意味着被审计的几率越大。

意大利拥有税务监察服务中心和税务信息处理中心。税务监察服务中心属于私营部门,其工作主要是协助财政部在对现行偷漏税形式和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财政部提供税收检查的重点行业及相关企业名单等资料; 税务信息处理中心也是一个私营部门,它主要协助财政部登记纳税人税号、统计税收收入情况,确定行业平均收入和应纳税额及提供税收稽查结果的量化分析资料。

四、对我国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的措施建议

从选案流程来看,要使选案工作符合税务稽查专业化的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工作,实现“五化”:一是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化,让案源采集信息尽量包含更多具有高风险点的纳税人,最大限度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完整的纳税人信息库;二是分析筛选科学化,建立重点税源行业的稽查调研,掌握风险点,引入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建立科学的微机智能案件筛选系统,建立选案反馈制度,提高选案的科学性;三是让选案制度规范化,法律和制度跟上脚步,减少选案的随意性;四是人员队伍专业化,重视选案工作,使选案各环节有专人司其职,加强选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选案人员对案件的甄别能力;五是技术支撑信息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选案工作整个流程中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从信息采集上的计算机信息中心的建立,选案系统的计算机选案,选案制度规范中的监督考核制度的引入,再到选案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都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是前“四化”实现的基础。具体阐述如下:

(一)信息来源多渠道化

从内外多渠道采集纳税人信息,建立尽可能完整的稽查系统的纳税人信息库。

1、征、管、查三部门的内部管理资料。

抓住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契机,使运行征收、管理、稽查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使内部信息运转渠道更为畅通。实现税务机关内部征、管、查三部门的管理资料统计口径一致,达到纳税人信息的完好融合,再从内部网站上保证稽查部门对内部资料的共享权限。这些信息包括:(1)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办理各项业务时积累的信息数据。如:发票的购领数量及号码、税款的入库金额等。(2)管理分局根据稽核评税结果及日管中发现数据异常的纳税户。如管理分局在纳税日常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检查名单应于当月报稽查局备案。(3)税务稽查历史资料。主要指经过稽查处理后形成的纳税人违法事实及处理结果的资料,将这些历史资料记录备案,为今后案件查询和计算机再选案提供信息。

2、外部数据资料。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家、地方税务机关相互取得的信息;

(2)向工商行政机关查询的登记信息;

(3)司法机关转来的涉税信息;

(4)从金融、银行部门取得的资金信息;

(5)从财政、海关等其他部门取得涉税信息;

(6)从公安机关取得的信息;

(7)人民来信来访信息;

(8)上级、领导批办信息;

(9)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信息;

(10)从外部取得的其他信息。

只有我们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联系,才能从其他税务机关和外部有关职能部门获取的除纳税人自己提供的情况以外的有关信息。

(二)分析筛选科学化

1、建立税务稽查调研制度。

建立选案分析员制度,常年开展重点税源行业案源调研,分析宏观税负,收集各方信息,深入研究税源行业规模、经营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税收违法行为趋势和稽查难点,从行业稽查角度出发进行选案评估,把握税收违法风险点,发掘行业案源。

2、建立数据分析选案系统。

风险导向的数据处理分析选案系统,就是引入涉税风险系数选案机制,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各项行业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的达标情况输入系统作为风险因素,配比合理权重,当输入某个纳税人的各项信息时,能够分析数据查找出疑点,把企业各税负担率、纳税评估系统反映的异常情况表现出来,并能够确定被查企业风险系数,从而按照系统的自动排序确定待查对象。

各项行业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的选取应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

对行业、税种、企业的分类分析、比对,实行分类分级案源管理,明确稽查主体。做到无疑点不查,疑点最大、风险超越警戒必查,实现选案的公正。

3、建立稽查选案回馈机制。

根据检查、审理和执行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选案的方式和方法。

(三)选案制度规范化

提高计算机选案的能力,减少人为选案。加强对选案环节工作范围、工作权限、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的明晰,在原有《税务工作规程》中细化选案工作的相关内容。在选案环节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及处罚条例,保持税务工作的廉洁氛围。

(四)人员队伍专业化

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能力的培训。比如计算机稽查软件运用能力培训。鼓励税务稽查干部参加“三师”资格考试,从而提升税务稽查人员税收政策、查账技能、法律素质以及电子税务稽查水平等核心业务素质。在案源岗位上,特别强调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加快稽查业务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步伐;建立信息化稽查专业队伍,搭建稽查业务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信息化管理企业稽查实战培训和竞赛等,增强稽查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稽查专业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熟悉经济、财税、信息技术等知识,掌握财务软件和查账软件,稽查办案经验丰富的人才。

(五)技术支撑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运用在各个领域。信息管税是税务现代管理的核心,也是专业化稽查的关键。只有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才能使选案工作的信息化落到实处。加大资金投入,一是使硬件配置在量上到达标准人均比例,计算机办公在各领域普及率达到100%;二是启动专业化人才培养计划,做到人力资源的优质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徐正云.税收稽查选案中的数据挖掘技术[J].税务研究,2008,(08).

[2] 谢金龙、王永林、王俊.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推进税收专业化稽查初探[J].时代金融,2011,(12).

[3] 天津市地方税务局税务稽查处.谈如何提高税务稽查选案的针对性[J].天津经济,2010,(05).

[4] 杨默如.外税务稽查经验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8,(02).

[5] 李维社.税收管理专业化、信息化与征管组织优化的思考[J].税收经济研究,2011,(06).

[6] 王树立.美国的税务稽查制度及其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1999,(01).

篇4

关键词:企业;会计;税务问题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税务筹划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其中在企业会计的日常工作中,也会存在一定的税务问题,合理处理这些问题,就是对企业的税务工作进行合理的筹划,不但可以优化企业资源,还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税负成本,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应对税务稽查的能力,有效防止税务工作的风险。

一、企业会计中的常见税务问题

1.会计人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较低。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较低,税务和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扎实,已有的知识又太过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极易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许多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较低,不爱岗敬业,对工作不认真细心,也没有敏锐的职业判断力和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工作中税务问题的解决。

2.税务会计体系不完善。目前,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税务会计体系不够完善。首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税务会计理论来指导企业会计工作中解决税务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受限于我国的税收立法问题和相关配套制度问题,我国企业的税务会计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体系,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税务会计核算等工作的开展。另外,税务会计工作也缺乏规范的核算文本,没有设置统一规范的应缴税费科目,于是就出现了企业在实际缴纳税款的过程中手忙脚乱,工作毫无章法可循,甚至还会出现重复缴纳或者少缴。

3.税收策划工作不到位。企业在日常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过程中需要缴纳各种税款,所以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税收工作进行合理策划,但实际上许多企业的税收策划工作都做得不到位,于是就经常会出现,企业的分期付款客户在没有收回全部货款的时候即出具了正规的发票,直接导致企业的实际财务面临着销售款项没有及时收回并入账,但却必须缴纳税款的情况,有时候需要缴纳的税额还较高,所以直接影响企业的税务工作顺利开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4.涉税风险问题。涉税风险是指企业因为税收可能出现的自身利益受损的风险可能。目前,一些企业对相关税收政策理解不彻底、不准确或者在实际的事件过程中出现偏差而造成涉税风险,于是在接受税务部门的检查时被发现了问题受到处罚,增加了企业的税收滞纳金和罚款等额外支出的可能性。

5.税务稽查不合格。税务机关是对企业的税务工作进行监督的机关,所以需要经常对企业的税务工作进行税务稽查。但是,许多企业的实际税务工作常常会存在较多的问题和漏洞,根本无法顺利通过税务部门的税务稽查。

二、企业会计中常见税务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企业要对会计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管理,对于关键的岗位,要保证每年一次的轮岗,保证具有相同资质的工作人员轮换上岗,并提倡会计人员之间做到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提高。另外,企业还可以实行岗位绩效制,把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与福利待遇以及晋升等联系在一起。对于那些工作较为突出的优秀会计工作人员,要及时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而对于那些工作不积极、玩忽懈怠的会计工作人员,也要严格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自己。

2.税收的筹划方面。企业在进行税收策划时,可以积极通过一系列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形式,采取多种手段来合理避税、节税,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企业可以密切关注自身的资金支出情况,注重对采购和销售工作的管理力度,科学进行筹划,确保每月进、销项增值税款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缓解财务资金周转方面的压力,使更多宝贵的资金可以被应用于企业其他重要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完善税收征管制度。立法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我国的税收制度及会计制度,并结合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完善税收征管制度。要对税收立法和纳税人的相关权利与义务等进行细化和准确定位,完善税法体系,保证各方面的工作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征管。另外还要建立税务方面的监督体系,并确定税务核算指标,保证税法与征管和企业税务会计核算体系的高度一致性。

4.防范涉税风险。为减少涉税风险,企业要确保日常各项往来账目清楚无误,入账要有凭据,另外,企业要自觉地按月向税务机关准确申报纳税,确保及时、足额缴税。另外,企业可以积极努力来提高自己在税务机关的纳税信用等级,尽可能多地享受税务机关对高信用等级纳税人的奖励政策,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积极行动,应对税务稽查。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的检查和监督。为了妥善应对税务机关的稽查,企业要做好纳税风险自查,要经常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自查,检查企业的税务登记和发票领购以及使用和保存的具体情况,以及纳税的申报和缴税等情况,一旦查出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然后,企业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务工作进行稽查的具体流程,并掌握稽查过程中税务机关在本行业的重抽点项目,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侧重对相关稽查项目工作的管理力度,力争不出现任何问题。

企业日常会计活动中的税务问题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妥善解决各种税务问题,要对企业的税务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并进行科学的避税、节税,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税负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也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税务会计师;税务筹划;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作用和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蓬勃发展,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原来政府投资一统天下的格局转化为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货币政策等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

国家税制的不断健全和各种征管手段的推新出新,纳税成本日益成为企业开支中举足轻重的一项重要支出,现代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合理合法规避纳税风险,节约纳税成本,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进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既懂财务更懂涉税业务的税务会计师来来发挥作用。本人现结合工作实际,从对税务会计师的认识出发,分析其作用。

一、企业税务会计师的基本认识

(一)税务会计师的涵义

税务会计师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式,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及税务统筹管理、税务检查、纳税筹划等一系列与税务相关的税务工作,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企业税务会计专职岗位和专业会计人才。税务会计师具有系统的财税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法律知识,是企业管理涉税事务的直接代表和责任人是现代企业财税管理逐渐专业化、职业化的具体体现。

(二)税务会计师的职责

在企业中,税务会计师承担着税务核算、税务管理、税务筹划和应对税务稽查等重要的工作职责,因此税务会计师的配备对企业不可或缺。结合我们国有企业主要是做如下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1.负责日常税务核算,依法进行纳税申报,资料整理,如期完整的缴纳税款;

2.及时了解有关税收立法和税务申报方面的调整及变化(包括订阅相关杂志、报刊等);

3.分析研究相关的税收法规,进行合理税收筹划,最大限度降低公司纳税成本;

4.处理公司与税务相关的突发事件,合理地应对税务稽查;

5.加强对企业税务的管理,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

6.协调与政府部门的工作关系(包括国资、财政、城管等部门)。

二、企业税务会计师在税务筹划中的作用

税务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国家的税收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使企业减轻纳税负担,尽可能的取得“节税”的税收收益。

税务筹划的内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方面,要做到有效运用税务筹划,不仅要了解税收法规,还要熟悉会计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唯有如此,才能在总体上为税务筹划活动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例如,新的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采取两头限制的方式,即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只允许税前扣除60%,同时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通过“两头卡”来限制业务招待费税前列支。那么企业如何达到既能充分扣除业务招待费,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调整呢?企业是否能找到一个最佳的比例关系呢?我们来列一个公式,假设企业当期销售(营业)收入=M,当期业务招待费=Y,则当期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Y×60%且≤M×5‰,只有在Y×60%=M×5‰的情况下,即Y=M×5‰÷60%,也就是Y=M×8.33‰的时候,业务招待费在销售(营业)收入的8.33‰的临界点时,企业可最大程度的扣除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所以,企业在预算业务招待费时可以先估算当期的销售(营业)收入,然后按8.33‰的这个比例就可以大致测算出合适的业务招待费预算值了。

对于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税务筹划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经营管理和理财手段之一。但长期以来,绝大部分人总是把税收筹划等同于逃税、避税,对其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系统的认识,抹杀了税收筹划的积极作用,其实他们是不了解税务筹划,税务筹划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合法筹划,即税务筹划所提供的纳税方案,必须与税法立法精神相符。一旦税务筹划违背了税法的立法意图,就是偷税或逃税行为,不仅要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还将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税务筹划呢?例如:我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接受政府委托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维护管理和环卫保洁工作以及代政府对公共道路停车场行使收费工作,属于物业管理服务性企业,是营业税中“服务业”的征税范围,适用的税率是5%,在2006年以前我公司都是从政府那儿获取收入,再提供公共设施的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一年所交的税收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税收成本,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面对这一情况,我公司会计人员通过与财政的沟通,进行了纳税筹划,把支付给其他专业服务单位的支出(如:市政养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公园保安等外包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大大地节约了税收成本,随着我公司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一年将近有3-4亿),体现节税的效益也就越来越大(一年节约将近1-2千万的税收)。同时公共停车场的收费通过收支两条线的方式,收入直接解入国库,支出由我公司代垫,一定时期向财政结算。收费人员通过劳务公司来安排,把收费人员的工资及社保等费用转给劳务公司,同时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由劳务公司开具服务业发票作为我公司的代垫支出。这样节约了税收成本,减少了财政支出。

所以,企业税务会计师通过对各项税收规定的正确掌握和理解,能够正确合法地提出涉税处理方案,进行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不仅有得于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使企业的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纳税行为逐渐趋于合理化和正规化;而且对政府而言,可以有促进弥补法律漏洞,完善管理制度,增加财政收入的反避税行为,同时也有效地实施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

三、企业税务管理

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对其涉税业务和纳税实务所实施的研究和分析、计划和筹划、处理和监控、协调和沟通、预测和报告的全过程管理行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通过这十几年在公司的实际工作,我认为税务管理是一种依法的自律性管理,其实质是控制税务风险,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进行税务管理组织分工,强化管理意识。

2.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纳税申报及发票管理。

3.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

4.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

5.税务审计及检查。

6.进行合理有效的税务筹划,降低税收成本。

7.积极规避和防范税务风险,维护合法权益。

8.聘请税务顾问及专业机构,建立税控体系。

9.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通过企业税务管理,可以减轻企业税负,提高效益,有肋于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涉税风险,以求最大限度地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企业如何应对税务稽查工作

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及税法规定的其他义务等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工作的行政执法行为。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开势,为更好的发挥税收政策的职能作用,国家对税务稽查力度越来越大,税务稽查也将越来越深入。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来应对税务稽查,从而来降低税务稽查风险呢?

首先,本人认为,企业要加强税务自查,包括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遵守财会制度和财经纪律的情况,生产经营和经济核算情况等。通过自查,把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提出应对方案,避免在被稽查出问题时措手不及。

其次,应对税务稽查,我们要弄清楚税务稽查它是查那些方面的内容,搞清楚了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指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在稽查查过程中全程陪同,虚心学习,及时根据行业或企业自身特点对一些问题做出合理应对,将问题就地解决。

再次,根据稽查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及时总结,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次出现或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最后,企业日常也要加强相关的培训,更多地了解企业税务风险的来源、了解税务稽查的类型及程序、掌握企业税务内控体系。当然,要懂得与稽查人员沟通,尤其是事前的平时沟通。

五、税务会计师在企业税务工作的作用及意义

(一)国家税收是立国之本,富国之路,强国之道。国家势必会加强对企业的税收制度的完善。如何做好企业的税收筹划,如何面对繁多的税项,而不让企业在税赋上减少收益,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对我们财务人员,涉税人员、甚至企业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大的要求。加强税务会计师岗位设置,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强化企业在依法纳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企业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涉税处理和应变能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国家税收环境健康发展;合理合法执行国家税收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税务会计师是企业税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来年,由于税收没有发挥它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企业无意间形成了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轻税务管理的局面,再加上国家税收政策复杂多变,企业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无法及时、完整地了解税收政策和办税规程,更不能准确无误的履行应有的纳税义务,所以在客观条件下造成多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管理失误。为了达到科学、精细、规范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塑造一批较高层次的能独立进行税务管理的专家,即税务会计师,确立他们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以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2.税务会计师是企业财务与税务管理细分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税收法制的健全、税收体系的完善,企业涉税事务越来越复杂,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逐渐出现差异,它们对会计事项的要也随之出现了分歧,于是财税分离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建立合理的岗位体系,并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从而使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中分离。

3.税务会计师是税务专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必然结果

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国家税收改革的有效推进,迫切需要大量的税务会计师。近几年,企业对掌握税务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在很多大中型企业中,对有涉税能力的人才储备和待遇已经是非常重视。所以税务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企业大量需求此类人才的空白

(二)综上所述,对一个健康、完善的企业来说,设立税务会计师岗位尤为重要。它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帮助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2.有利于发挥会计和税收的监督作用,促进企业正确处理分配关系。

3.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4.有利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5.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成本,规避企业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涉税处理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夏钟虹.火力发电企业税务管理涉及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J].商情,2010(37):11.

[2]杜翠娥.对业务招待费税务筹划的思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2):30-31.

[3]闫瑞忠.浅谈税务会计师在企中的作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4):

34-37.

[4]王艳华.浅谈税务会计师在企业税务工作中的作用及意义[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423+425

[5]胡子昂.如何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的有效性[J].商业时代,2008(6):89-90.

篇6

关键词:税务风险 纳税评估 税务稽查 发票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化,企业业务日趋复杂,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企业的税务工作与日常业务工作已紧密相连,所以企业应将税务风险防范纳入重点范围,避免因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利益损失,下面从纳税评估、纳税稽查和发票管理方面探讨如何防范税务风险及应对措施,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揭示企业在日常业务中应该规范和注意的方面,使企业做到依法纳税,诚信纳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特别是小型企业,从原来的以偷税、漏税来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合理享受税收优惠、规避税务风险方向发展。

一、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的具体界定是指税务机构使用相关技术,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税务履行情况进行判断,判断时要严肃、认真、公平,得出结论后从而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的行为。纳税评估一般是在年度汇算清缴之后进行,企业每月向税务机关报送的财务报表和年度报表就是纳税评估的材料。主要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主营业务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三项费用变动率,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税前列支费用,利润指标,资产类评估指标等。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评估分析和测算,设置相应预警值,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预警值比较,与同行业比较,与财务报表数据比较,与历史同期数纵向比较,对企业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企业实际纳税能力。

应对措施:如果企业被列入纳税评估对象后,首先要测算企业的各项税负率,其次是将上述各项主要财务指标测算,与上年同期或历史数据比较,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如果是增值税则考虑是否有抵扣不均衡或销售收入确认滞后、售价下降、成本上升和进项税抵扣比例不一致等原因造成。如果是所得税则考虑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三项费用等变动造成的原因。如因经济环境影响,确属材料成本上或下降,导致各税负率异常,可将采购发票作为说明成本上升或下降的有力证据。也就是说在日常账务处理中要善于分析各数据比例变动原因,做到心中有数,要合理平衡税负率。

纳税评估是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能够科学、高效、公平开展的保障,纳税评估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纳税信誉等级。

二、税务稽查

税务稽查的定义是指税务机构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整体纳税状况和扣缴义务人情况开展的税务检查和处理行为,如果在税务稽查中被查出任何违反《税收征管法》的行为,将对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并且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税务稽查分稽查选案、稽查实施、稽查审理、稽查执行四个阶段,稽查选案重要来源是举报案件,在稽查实施过程中税务机关有查账权,场地检查权,询问权,责成提供资料权,查证权,取证权等一系列权利。企业在了解税务人员的权利后也应了解自己的义务。如果企业对处理结果不服,可以申请听证,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当然这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作此决定。

应对措施:严格税务登记,企业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当依法办理税务变更登记;按时纳税申报,每个税种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及时地向税务机关申报;账簿凭证管理规范,不存在应税收入、应税所得核算混乱的,不存在有关凭证、账薄、报表不完整、不真实的情形;税款及时入库,每月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及时足额缴纳税款,否则将产生滞纳金,容易被列入稽查对象;及时与税务本门进行交流,古语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运用到这里就是要求纳税人不但要对自身和所处的企业了解,还要对税收管理制度和税务稽查工作比较了解和熟悉,能够自主的、及时的完成纳税义务。此外,还要积极的将企业运转情况和商品的销售管理情况告诉给税务人员,从而方便税务机构对该企业形成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企业的资金往来和企业经营变动都有掌握,当然,更重要的是规范企业业务流程,同一会计期间收入比率、成本比率、费用比率、利润率等指标上不会产生较大波动;依法纳税,不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行为,无偷税、逃税、骗税等行为。

三、发票管理

发票是单位和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劳务或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开具、取得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收付凭证。发票管理已贯穿于企业的整个财务过程,从采购到销售,都离不开发票,稍有不慎,可能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首先说采购,采购上有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服务发票等,除定额发票外其余发票的付款单位一定要与实际付款单位相符,发票所开内容必须与实际采购物资一致,否则,在税务检查中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发票,扣以代开虚开发票罪名,所得税中进行纳税调整,已是百口难辨。再说销售发票,凡一般纳税人都是利用税控防伪系统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应严格按照《增值税发票使用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按规定保管IC卡和发票。

应对措施:接收的发票必须项目要素齐全,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运输发票在规定期限内认证抵扣,不接受代开虚开和清单不详的发票,财务报销时减少现金交易。增值税发票在开具时要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首先发票上开具的金额要和交易金额一致,不可随意更改;发票上的字迹要清晰,不能出现压线和错格的现象;发票联和抵扣联都要有财务专用章或是发票专用章,若这两联没有相对应的章,则视为无效发票;增值税发票开具的时间必须准确,应该为发生交易的时间;按照红字发票相关规定开具通知单和申请单,申请单与通知单一一对应;按照发票作废规定开具发票;出现丢失增值税发票的情况,区分是记账联丢失,还是抵扣联丢失,或是同时丢失记账联和抵扣联,来填写《丢失增值税发票已报税证明单》,供购货方抵扣使用,避免埋下不必要的隐患。

2013年2月重大涉税案件,皮包公司牵出特大虚开发票犯罪网络。这是一真实案例:2013年2月14日,镇海区地税局向警方提供了一条某企业虚开运输发票的线索。经过细致调查,发现这家注册资本为30万元,自有车辆23辆的运输企业存在重大嫌疑,具体的说:这家公司所有车辆均属挂靠性质,本身无实际运力,但成立以来已开出发票3053份,涉及金额1.45亿元,抵扣税款1017.29万元。但这家“效益超好”的公司成立才8个月就被注销了,线索到这就断了。就在侦查陷入停滞时,侦查人员在中介人刘某的住所查获了一本账本,上面详细记录了一次次交易。这本账本的出现,又牵出了另外两家类似的皮包公司,这两家公司共开出发票6735份,金额1.4亿元。由此确认,看似三家独立的公司,其实就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捣毁了一个空前庞大的虚开运输发票网络,共有13家企业涉案,虚开的发票票面金额高达15亿元。

经过本案可以看出,企业在接收发票上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让从中渔利的收取好处费的不法份子有空可钻,一定要遵循“与谁签约,就与谁结算”的原则,并且严格控制现金交易。

加强办税人员业务学习:

为什么说加强办税人员业务知识学习也可以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而民营企业一般不会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但税收政策法规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后,废除了相当一部份文件,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策法规,如果办税人员对新的政策法规不能及时掌握,犹如赤手上阵,如何能做到有效利用资源,达到合理享受税收优惠的目的?这就需要办税人员根据企业自身业务状况,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法规,用足有关优惠政策,避免多缴税款,减少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纳税策略;风险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企业税务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降低税收支出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下面我们从产品促销和政府补助两个方面浅谈一下企业纳税策略及风险管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产品促销纳税策略和风险控制

如何吸引顾客,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提高企业的销售额,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是现代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难题。现在许多企业会利用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赠送是最常所用一种。按《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征收增值税。在此种销售方式中,应当将作为赠品处理的商品与普通销售的商品区分开来,并予以披露。

销售赠送行为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企业为扩大销售而采取的特殊销售方式,在销售的同时赠送购买者事先约定的一些物品和有价证券。我们常见的销售方式主要有买一赠一,捆绑销售,购物赠券等赠送销售方式。

商业营销过程中,销售商品送购物券的活动,不仅销售商品按照发票全额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赠送购物券还要视同销售货物,另计增值税销项税额。

1.“买一赠一”和“捆绑销售”模式。“买一赠一”或者“捆绑销售”,即消费者在购买某项商品时,可以免费得出某项商品,或者以远远低于赠品的价钱购买赠品。

首先免费得到赠品的情况,对于一般销售或者赠送行为时,在企业财务处理和税收政策问题上,是很明确的,但是赠品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征税?就赠品而言,消费者无需对赠品付款,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该赠品应该视为无偿赠送,按照增值税条例规定,应该视同销售,交增值税,但赠品表面上看是无偿的,可得出赠品的情况,必须是先购买,只有消费者购买指定的商品之后,赠予的行为才会发生,即赠予与销售同时发生,俗称搭售,所以这里的赠予可以视为有偿赠予,整个销售行为推定为商业折扣。

2.购物赠券的赠送形式。通常的话,消费者可以根据消费金额的不同,得到不同的面值的代金券,在固定范围内消费时,抵顶现金或者兑换部分商品,某商场临近十一,国庆节搞促销活动,采取“商品赠送代金券”的方式,如顾客一次性销售100元,可赠送一张50元的代金券,这张赠券可以在商场指定的范围再次消费时,抵顶现金50元,我们将赠送代金券和使用代金券,分成两个环节来看待,商家对外赠送的代金券,只是作为商品销售打折的书面承诺,究竟能否实现,要等到下次销售,才可以确定。

二、政府补助纳税策略与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履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有关承诺,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支持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比如,对粮、棉、油等生产或储备企业给予的定额补助,这些生活必需品涉及千家万户,其价格往往不能随行就市,售价低于成本造成的损失需要由政府来弥补。再如,为了环境保护,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返还的税款专项用于环保支出。因此,政府补助通常为货币性资产形式的,如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和税收返还,但也存在非货币性资产的情况。

1.政府补助的特征。

(1)一是无偿性。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将来也不需要偿还。这一特征将政府补助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采购等政府与企业之间双向、互惠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这与政府补助的无偿性并无矛盾,并不表明该项补助有偿,而是企业经法定程序申请取得政府补助后,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该项补助。

(2)是直接取得资产。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直接取得的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形成企业的收益。比如,企业取得政府拨付的补助,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返还的税款,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等。不涉及资产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不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比如政府与企业间的债务豁免,除税收返还外的税收优惠,如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

还需说明的是,增值税出口退税也不属于政府补助。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不属于政府补助。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补助的形式主要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企业不论通过何种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政府补助准则规定,在会计处理上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通常情况下,政府补助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因为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补助的原则和理念,政府补助主要是对企业特定产品由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价格低于成本的一种补偿。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最终也是与收益相关,只是暂时作为递延收益处理,在相关资产形成、投入使用并提取折旧或摊销时从递延收益转入当期损益。

2.政府补助的形式有四种:(1)政府向企业转移资产。(2)财政贴息。(3)税收返回。(4)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为不征税收入。实际操作中,对哪些财政拨款、基金可以认定为不征税收入,企业往往把握不准,索性把所有的上述收入都列为不征税收入,给自己留下了很大隐患。

三、企业税务危机与危机管理策略

税务危机这个概念,目前理论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税务危机是指政府几乎无法征收到税金的问题,这是从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理解税务危机的;一种观点认为,税务危机是因为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等受到纳税人的复议、诉讼、舆论抨击,面临信誉丧失、赔偿、人身攻击等危险状态,这是从税务机关的角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税务危机就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的评估、约谈、稽查,或是媒体对企业不当涉税事项的披露,导致企业股价产生较大波动、税务信誉降低、被罚款甚至无法继续经营的危险状态,这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理解税务危机。

1.企业税务策略选取存在的风险,企业三种不同的税务策略:

(1)激进税务策略:采取的是一种进攻姿态,积极利用一切减少税款和延期纳税的机会来增加收入和利润。若企业选择此税务策略,风险性大,并有可能因此受到税务处罚,产生税务危机。

(2)保守税务策略:相对来说,更加注重公司税务风险。若企业选择此税务策略,风险性较小,但有可能会因此而缴纳了税企之间还有争议的税款。

(3)“激进+保守”相结合的税务策略:根据不同的纳税事项、纳税主体,选择不同的税务策略。若企业选择此税务策略,风险性可控,也能适当减轻税负。

2.接受税务检查带来的风险。税务检查制度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的监督、审查制度。通过税务检查,虽然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严肃税收法纪,加强纳税监督,但是查处偷税、漏税和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会给企业带来税务危机。

税务检查细分为三种:税务自查、税务检查和税务稽查。三种税务检查均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税务危机。

(1)税务自查。税务自查是指税务机关的建议检查方式,企业在税务机关的要求下,进行自我检查,检查力度弱于税务检查,更弱于税务稽查。

企业做事按照制度或政府要求,但是不等于没有差错,如果复审或再次按过程操作一遍,你会发现绝对结果不一样。因为现代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复杂,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都在变化。

(2)税务检查。税务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检查纳税人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的情况;检查纳税人遵守财经纪律和财会制度的情况;检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情况;检查纳税人遵守和执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情况,查其有无不按纳税程序办事和违反征管制度的问题。

(3)税务稽查。税务稽查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步骤和环节,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一种形式。税务稽查的依据是具有各种法律效力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及各种政策规定。具体包括日常稽查、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

参考文献:

[1]司茹.财务人员纳税风险防范的新理念[J].生产力研究,2013(03).

[2]吴春璇.控制企业纳税风险要点分析[J].会计之友,2011(16).

篇8

一、“营改增”下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涉税风险

(一)原经营模式引起的涉税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中母子公司资质共享的情况比较多,这种合同签订单位和实际施工单位不一致的现象给中标单位和实际施工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税务风险,因为中标合同是由建设方和中标单位签订的,实际施工方并不是合同的签订方。在施工过程中中标单位给建设单位开具发票,建设单位将工程结算款支付给中标单位,而后中标单位再以内部任务书的形式将工程划分给子公司施工,子公司再与母公司进行工程量结算及款项支付。在营业税下中标单位直接将全额发票开具给建设单位,子公司不再给母公司开具发票,“营改增”以后,母公司需要做到增值税进销项匹配,这种合同主体与施工主体不一致的情况将极大地增加增值税的纳税风险,增值税抵扣不充分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水平。

(二)原业务模式引起的涉税风险

1.给分包商材料调拨引起的涉税风险。在营业税下,实体工程所用的材料由承包商统一购买,再按照设计量由分包商领用后用于实体工程,调拨的材料直接从分包商结算工程款中扣除。建筑业“营改增”以后,此种情形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业务应该缴纳增值税,承包商应该给分包商开具发票。假如项目管理人员考虑不足依旧按原来营业税下的方式处理,不仅要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做纳税调增,还要面临税务稽查的L险。

2.内部资产的调用引起的涉税风险。在营业税母子公司资质共享的情况下,项目各类物资均由子公司采购,发票是以中标单位即母公司的抬头开具,因此物资的所有权属于母公司。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作需要,子公司将剩余材料和固定资产调拨到以自己资质中标的项目使用。这种不是在同一纳税主体内部的物资调用也是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应该予以避免。

3.劳务用工形式不当引起的涉税风险。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划分为专业分包队伍和劳务分包队伍,一般具有建筑资质的分包队伍能够做到票货款“三流”一致,涉税风险比较小,而具有建筑劳务资质的分包队伍或者其他形式的劳务分包将是“营改增”以后重要的涉税风险控制点。因为这些队伍在“营改增”以后可能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使总包方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从而导致税负增加。另外,临时用工以工资单入账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也存在涉税风险。

4.供应商选择不当引起的涉税风险。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在“营改增”之前,由于企业缴纳营业税,不存在进项税抵扣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论从一般纳税人处购买货物还是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买货物,只要是取得了真实、合法、合规、有效的发票,都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不影响企业的税负水平。但是在“营改增”后,如果供应商选择不当,一方面使企业无法抵扣增值税,导致税负增加,另一方面,如果测算不合理将会使企业综合采购成本增加。另外,在选择个人作为供应商时更要慎重,除税率原因外会因为个人所得税问题不一定能够按照约定的价格开具发票,导致企业面临税务风险。

5.财务核算水平不高引起的涉税风险。与营业税下的会计核算相比,“营改增”以后的会计核算不仅仅是会计科目的增加,而且也在开票、报税、抵扣、缴纳等环节发生了重大变化,核算难度也大幅增加。此外,增值税核算时要价税分离,不可抵扣项目还要做进项税转出,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也对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财务人员稍有不慎,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企业内控不够引起的涉税风险

1.发票开具和管理不当引起的涉税风险。依据国税发[1995]192号第一条第(三)项规定,“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支付货款、劳务费用的对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支付运输费用,所支付款项的对象,必须与开具抵扣凭证的销货单位、提供劳务的单位一致,才能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否则不予抵扣。”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务必要有票货款“三流”一致的意识,在采购物资时票货款要一致,否则增值税进项税就可能无法抵扣。此外,如果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未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认证抵扣或者增值税发票保管不善,都将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纳税风险。

2.合同管理不当引起的涉税风险。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原来营业税下使用的合同条款在增值税下需要进行大幅的修改,原来的投标报价体系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仍然使用原来的合同条款不在合同中明确对方的纳税人类别、开票类型、开票时间,不通过测算确定合理的采购价格,那么“营改增”以后企业不仅不会降低税负反而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各种合同纠纷也将不断出现使企业疲于应付。例如,原来在营业税下机械租赁合同无需仔细区分是否连人带机械租赁,但是“营改增”以后必须要加以仔细明确,如果是连人带机械租赁就属于服务业,按6%纳税,如果是只租赁机械则属于有形动产租赁,要按17%纳税,如果不提前在合同中明确,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税务稽查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历来就是税务稽查的重点。“营改增”以后一般计税和简易计税并存,增值税的税率也是多档税率并存,使会计核算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涉及的课税税目较多,业务比较繁杂,如果账务处理不合规、纳税申报不当将会增加企业的税务稽查风险。另外,“营改增”以后建筑业施工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建筑施工企业缴纳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还需要去当地地税缴纳,建筑施工企业被国税和地税共管,如果企业纳税不及时就更加大了税务稽查的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后的风险应对

(一)加强企业资质升级,调整经营管理模式

借用资质和资质共享导致企业进项税抵扣链条不完整,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尽量避免借用资质和资质共享。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力量,不断升级自有资质,而且在投标工作中要积极使用自有资质,逐步减少内部任务划转。另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调整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考虑中标单位和参建单位签订专业施工合同的总分包模式以及由中标单位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

(二)对原有业务模式进行改革

承包单位将采购的材料调拨给分包队伍,其实质属于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应该缴纳增值税,所以“营改增”以后要极力避免给分包队伍调拨材料这种情况。“营改增”以后承包单位可以建立材料定额领用制度,按照施工设计用量由分包队伍领用并对材料的节超制定相应的奖罚政策。此外,承包单位可以考虑指定材料的具体规格、型号及技术标准,或提出限制性条件由分包队伍按照承包单位的要求自行采购相关材料。

针对内部资产调用的情况,要区分是否为统一纳税主体,如果在同一纳税主体内调拨,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也不需要开具发票,不存在涉税风险。如果是非统一纳税主体内部调拨就属于增值税的视同销售情况,需要按照正常的销售业务处理,调出方需要缴纳增值税并开具增值税发票。

劳务用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具有建筑劳务资质的分包队伍或者其他形式的劳务分包上,为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对劳务分包商进行梳理,清理无资质的劳务分包商。同时对于以工资单形式结算的临时用工,需要考虑转换为劳务派遣的形式,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单位开具增值税发票,这样就极大地避免了劳务用工的涉税风险。

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建筑施工企业要遵循综合采购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的总体原则。综合采购成本是指与采有关的成本和税金的支出,包括材料款、运杂费以及不可抵扣的增值税,同时扣除由于能够抵扣增值税进项税带来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减少,即:

综合采购成本=不含税成本-进项税额×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税率

不含税成本=不含税价格+不可抵扣的增值税

在选择供应商时,当采购成本相同时应选择一般纳税人为供应商;不同时则应选择综合成本较低的供应商。

(三)注重内控制度的建设,避免涉税风险的发生

1.通过规范合同条款,避免涉税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在“营改增”以后需要对原有的合同条款进行梳理,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对方纳税人的身份、提供服务的名称、开具发票的类型、付款程序等。另外,在签订合同时还要做到价税分离,将价格和税金单独列示,避免合同内容模糊引起合同纠纷。此外,为保证票货款“三流”一致,建筑施工企业需做好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合同的统一签订工作,避免由于票货款“三流”不一致造成进项税无法抵扣的纳税风险。

2.通过发票管理,避免涉税风险。增值税的扣税凭证不仅限于增值税专用发票,还有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税收缴款凭证。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以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抵扣凭证,企业在取得上述凭证时要及时查验是否合法合规,不合规的要及时调换。同时上述抵扣凭证要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抵扣。为避免企业无法及时抵扣,应在合同中明确先开发票后付款,同时增加不能按合同约定提供增值税发票的违约责任,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涉税风险。

(四)提高财务核算能力,避免税务稽查风险

准确的财务核算是顺利实现“营改增”的重要保障,财务人员对“营改增”涉税制度的正确把握是避免税务稽查风险的有力保证,只有账务处理合法合规,企业才能正确地进行纳税申报,避免税务稽查风险。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平时要注重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涉税风险的识别能力和会计核算能力,力争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

三、结论

降低企业涉税风险,做好税收筹划,增加企业利润是每个企业共同的目标,“营改增”作为国家降低税负的一项重要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建筑施工企业要主动应对“营改增”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从自身组织结构、业务模式改革抓起,不断优化和完善合同、财务、税务等各类管理模式,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小龙.“营改增”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思考[J].财会月刊,2013,(13).

篇9

一、当前税务稽查案件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自新一轮的征管改革以来,各级稽查部门理顺了稽查各环节的职责,加强了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初步建立了协调、高效的运转机制,稽查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由于稽查高度集中后,稽查力量严重不足,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如何提高稽查质量,已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

一是税务稽查人员综合素质还较低,无法满足稽查工作发展的需要,影响稽查质量的提高。目前,从事税务稽查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中,按照编制来划定的,因此,在对稽查人员的选拔任用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有的稽查人员是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不强;有些稽查人员工作浮在面上,态度马虎,检查不深不透,不能深入发掘较深层次的税收违法问题,还有些仅满足于完成查补收入任务,检查缺乏规范性、工作方法简单,检查次数多,查出问题少,在工作中还存在对同一企业同一范围检查中不同的稽查人员查出的问题不同,检查差错率高,工作质量不能保证,部分案件经不起推敲和复查,有的稽查人员不求上进,不学业务,得过且过,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小部分政治思想素质较差,,吃、拿、卡、要、报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情况的存在,都与现行税务稽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密不可分,进而影响到税务稽查深入开展。

二是税务稽查规程复杂,效率低下。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规定,整个税务稽查运行过程必须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运行,而每个环节又有众多的程序,特别是在稽查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没有程序,不好办案,而程序过多过繁,又影响办案效率。按目前的稽查进度,每只案件从选案开始到执行完毕,快则1个月,慢则2-3个月,有的甚至半年以上。而造成稽查进度如此缓慢,效率如此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稽查环节多、程序多,光是审批手续就要十多道。

三是稽查操作不够规范。在税务稽查有关制度规定的具体操作上,存在不够规范统一的问题,表现为:一是稽查选案质量不高,针对性、准确性较差。由于受到信息掌握渠道、计算机应用水平等制约,目前选案工作仍停留在浅层次和低水平的范畴,许多税收违法行为,尤其是重大税收违法行为还不能被及时发现。二是按照稽查工作规程开展稽查执行不规范,严重影响了稽查质量。一些检查部门和人员工作浮在面上,态度马虎,检查不深不透,不能深入发掘较深层次的税收违法问题。一些检查人员满足于完成查补收入任务,检查缺乏规范性、工作方法简单,检查次数多,查出问题少。同一企业不同的人查出不同的问题,检查差错率高,工作质量不能保证,部分案件经不起推敲和复查。三是部分案件检查效率低下,人民来信举报查处群众满意度不高。有的案件检查时间长达一、二年,长期积压在手,不能结案。以至造成举报人对办案工作不满,重复举报,重复上访,甚至举报层次越来越高,矛盾越来越激化,增加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压力。尽管有一些客观原因,但也存在主观努力不够的问题。

四是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无法满足稽查实践工作发展需要。现行的一些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对查出的一些新问题不能及时定性,往往需要层层请示,影响稽查案件的及时查结。例如,某公司卖给分公司轿车两台,分公司用装修费收据抵顶购车款,视为公司投资。而分公司又作账抵扣了当期应纳增值税款,分公司进项税额是否应做检查调整?又如,某商场以买100元回赠有价证券50元,购物者用该证券在购货时,该商场付给相应货物,但不给开具发票,只作实物出库不计销售。该商场是否是少记收入行为等等。稽查实践中遇到的诸如此类的新问题,由于没有明确的定性文件规定,都直接影响了稽查案件的定性,导致稽查部门无法及时作出响应处理。

五是税收稽查人员注重内查帐册,而忽视外调取证。我们目前增值税的核算,集中围绕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在具体税务稽查中,鉴别纳税人外购货物时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真假、是否虚开,已成为税务稽查工作的一大内容。许多税务稽查人员,对假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警惕性极高,稍有怀疑就抓住不放,这本无可非议。问题是如何去取得准确无误的书面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怀疑是正确的。因稽查经费、交通工具等制约因素,现在的常规做法是,请有关发票鉴定机关进行鉴别并出具书证或通过发票交叉稽核、网上协查来加以认定。但我们发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叉稽核单中,大量的是石沉大海,即使收到回复,上面也只是笼统地写上一句话“查无此单位”或是“该票非我局发售”等,据此而进行税务行政处理,不仅补税有时还要加以罚款,纳税人叫苦不迭,难以接受。这样的做法也让人值得怀疑。

二、提升税务稽查案件质量的措施

一是抓规范,重程序,增强税收执法意识。首先,认真组织学习《征管法》、《稽查工作规程》、《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讲解、提问、讨论、培训、测验等形式,加深对税务稽查执法基本规范的理解,从而弄懂弄清税务稽查的一般程序、基本步骤、方法要求和处理权限等,并把上述的执法情况列入稽查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落到实处。其次,为指导实际操作,规范执法行为,应设计稽查工作基本流程图,明确实施税务稽查前期、中期、后期各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以及完成阶段工作的质量标准、时限要求、手续程序等,从而增强税务稽查执法程序的可操作性,使大家一目了然。再次,完善纳税检查记录底稿,力求通过静态资料来反映税务稽查的执法动态过程。结案前,认真核对所查的事实,由企业法人(负责人)确认并签字盖章,证明税务检查的真实性。结案后,发出征求意见书,请纳税人从执法程序、工作作风、廉政表现等方面反馈稽查人员的工作情况。此外,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要临阵不乱,果断处理,坚持按法定程序办事,避免粗暴执法,越权行事。既要维护税法的尊严,又要保护好纳税人的权益。

二是抓实施,重证据,促进依法治税。在检查实施中,严格按照统一取证要求,充分提取有效证据,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数据不准等问题案件一律退查补证,确保证据充分有效,降低举证风险。同时还要选配业务精、好钻研、原则性强的年青同志,把他们充实到稽查队伍中去,为稽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除采取形式多样的以岗带训、岗位练兵活动外,鼓励自学成才,提高自身政策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稽查案件质量,还体现在通过稽查促进企业办税质量的提高上。要把宣传税收政策渗透到稽查工作中的各环节、全过程,以增强企业的政策观念,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核算行为、纳税行为,达到以查促管的目的。稽查人员既当稽查员,又当宣传员,在稽查中做好税收政策咨询服务工作,把税务检查处理的过程变成税法宣传的过程、政策辅导的过程、企业接受教育的过程,促使企业依法纳税的过程。再一方面,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对检查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坚决按规定纠正、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起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关系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都是实际税收征收管理中的重要步骤和环节之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既相互区别又联系紧密,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税收征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现实性问题。

一、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

所谓纳税评估是指税务行政机关依法利用信息化方法,以数据对比分析为手段,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判断,由此对纳税人采取进一步的征管措施的综合性的管理行为,其遵循分类实施、因地制宜、灵活简便和强化管理等基本原则;税务稽查是税务局稽查局实施的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予以监督检查的管理行为,其基本任务是惩处税收违法行为,依法保障税收收入,维护依法纳税秩序,保证公民依法纳税。可以说,相对于税务稽查,纳税评估是随着税收工作的开展和不断完善而出现的,纳税评估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的现实性需要,一方面,纳税评估的出现,大大减轻了我国各大税务机关的工作负担,有利于税务工作效率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纳税评估也进一步推进了我国依法治税进程,大大提高了对税源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为我国税收征管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二者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首先,二者的工作对象基本相同,都面向主管税务机关管理的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都根据纳税人实际的纳税行为来开展工作;其次,二者开展工作的依据相同,都按照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和其他相关的经济法规的规定来严格进行,在征收管理范围内进行,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允许有超越法律或未依法进行而损害纳税义务人权利的行为;再次,二者工作的落脚点相同,都是为了依然保障纳税秩序和纳税环境,促进依法纳税。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说,二者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是与此同时,二者又具有很多的区别之处,这些不同点又将这二者严格区别开来,具体体现在:首先,执行主体不同:纳税评估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而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也可以交由基层税务机关的上级机关负责,而税务稽查一般由税务局稽查局来依然实施,二者的执行主体完全不同;其次,工作程序有差异,纳税评估的工作程序主要由设立评估指标、筛选评估对象、对筛选出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处理、更新管理数据等流程组成,而税务稽查则主要由稽查局分别设立的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部门分别负责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的具体工作,二者的工作内容不同决定了其工作程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次,工作重心不同,纳税评估一般遵循事前管理,即督促、警醒纳税人依然纳税,服务性更强,而税务稽查则一般遵循事后原则,即对纳税人的纳税违法行为进行惩处,从而维护和保证纳税人依然纳税,具有较为浓厚的惩罚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二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一方面,税务稽查活动中的案源主要就来自于纳税评估工作中的纠错环节,而税务稽查的顺利开展,也必须要借助纳税评估的信息支持来进行,二者其实存在着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的关系。

二、正确规范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在实际的税收征管工作中各有侧重,既互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因此为确保税收征管工作顺利进行,维护纳税秩序,必须正确规范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其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为此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纳税评估优先原则

当前我国税收征管工作中主要实行管理、征收和稽查的工作机制,管理是基础,征收是手段,稽查是保障,而纳税评估主要涉及税收的管理和征收工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纳税评估优先的工作原则,这是因为相对于税务稽查来说,纳税评估是一种更为柔性和温和的管理方式,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有利于稳定纳税秩序,创造更为平和有序的纳税环境,只有在纳税评估的过程中发现有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时,才将其移交给税务稽查部门进行处理,从而明确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界限,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二)适当扩大稽查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权限

目前我国纳税评估工作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来负责进行,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由其上级税务机关负责进行,可以说,目前相关税法已经赋予了基层税务机关一定的检查权限,其具有依法监督和检查纳税人的纳税行为,但是却缺乏一定的执法权限,由于基层税务部门所面对的实际税收工作纷繁复杂,其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处罚权限来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效率,而赋予基层税务机关一定的行政处罚权限,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支持其日常的纳税评估工作,更好地去进行纳税评估,或者进行一些较为清晰明了的税收稽查工作,亦或作为向税务稽查部门移交的附带证据或资料,为稽查部门更好地进行执法提供便利,而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税法等相关法律对于基层税收机关统得过死,没有充分释放基层税务机关的活力,这和其管理权限相对狭窄不无关系。

三、总结

总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税收征管工作的整体格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税务机关应从完善工作规程、建立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有效规范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大化地发挥其功效。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关系的研究(J15WB109)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斌,陈有杰.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J].税务研究,2011,04:64-66.

[2]何奕凡.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4,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