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13 23:0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去年国家宏观调控紧缩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依然导致了经济增速的下滑,国有企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资金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运行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的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做好资金的调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企业的风险控制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所以国有企业必须重视企业的风险控制,并将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紧密地结合起来,保障企业自身的良好运转,才能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更有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观念陈旧
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由于在市场竞争中本来就有优势,企业内部对很多管理上的意识和观念都较为陈旧,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对资金管理及风险控制的重视不足。由于很多国有企业领导对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不够重视,就容易使得相关的控制制度无法得到贯彻执行,这样就使得很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的设计只是流于形式,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没有起到约束的作用,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的风险控制严重。这些问题体现在国有企业领导层对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没有给出应有的政策以及措施的支持,没能够为相应的管理奠定坚实的外部环境,给控制管理的实施带来很多的困难。
(2)国有企业中财务人员的对风险控制的不重视。由于高层管理者的不重视,就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财务人员多数对于风险控制缺乏一定的重要性认识,也导致风险控制的理念没有能够在公司的各项工作中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意识上的缺陷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疏漏,也使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的效果大大减弱。
2.审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其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在其职能上,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只是简单的审核会计账目,但是在评价企业资金管理或风险控制的制度是否完善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许多方面上,并没有能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岗位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为节约人力成本实行一人兼多岗或者一岗并多职,没有很好地形成内部牵制;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在审计内容上,审计更多地是检查有无资金方面的违规行为,对本单位领导、内部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效率评价不够详细,也没有参与到职员的绩效评价之中,无法起到监督公司内部资金财务运作与其他业务行为的目的。
3.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带来资金风险
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体系较为庞杂,就造成了内部资金严重分散的问题,由资金管理分散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就阻碍企业的总体发展。资金使用效率的底下,归结原因主要是:第一,一些国有企业的母公司、子公司设立众多账户,资金在管理时就会有很多的困难。第二,很多国有企业认为企业资金没有问题,将信用政策放得过于宽松,会积压很多的坏账收不回来,使得资金链条极易断裂;又或是负债过多,资金沉淀严重,存货占用比例较高,流动资金周转率较低等这些因素,都是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第三,某些国有企业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将银行短期借款用于盲目的投资,而投资的失败,很可能造成现金短缺的风险;国有企业的领导层决策的随意性大,管理者经常采取激进的筹资策略,也就是为满足长期性流动资产的需要过多地采用短期或者是临时性负债方式,这样的筹资策略也会造成资金短缺的风险。
三、加强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的措施
1.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1)风险管理意识的加强。对于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必须使他们了解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只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树立起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在系统的管理工作中积极面对各种风险,使企业得以稳步的发展。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会影响到企业的各个工作人员,加强员工对企业风险的认识,是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得到各部门积极配合的基础。
(2)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去,风险应被视为企业战略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风险管理被看作是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会形成强有力的风险文化,这种情况下企业才能进行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
2.强化资金计划约束 ,防止资金风险的发生
(1)必须根据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企业最高能承受的资产负债率,来制定合理的资金筹资策略。现在企业在银行融资主要有两种方式: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与流动资金贷款融资。将银行承兑汇票和流动资金贷款两种方式相比,银行承兑汇票融资是银行对外信用担保的一种形式,它的融资成本较低。现在多数企业货款通过回笼银行承兑汇票的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也是这个原因国有企业可以选择服务质量好且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与之形成战略伙伴的关系,并争取更为优惠的政策,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财务费用。
(2)在企业资产负债恰当的范围内,建立一个资金的动态调控体系,随时了解资金的准确需要量是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建立资金的动态调控体系,编制资金预算,是解决资金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随时分析资金动态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并根据预算和具体的需要进行调整,可以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对资产负债率的管理,强化国有企业的资金预算约束,防止由于筹措过多的资金引发投资过度,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3)建立资金集成管理模式,通过资金集成管理,实现企业内全部资金的整合与调控,充分盘活资金存量,实现沉淀资金的集中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对外融资,有序调度,消除存贷双高现象,降低融资成本和资金风险,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通过加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控制企业风险
(1)对风险进行全面识别。管理层应尽力识别所有可能对企业取得成功尝试影响的风险,以及与每个项目或较小的业务单位关联的不太主要的风险,确认可能对运营产生影响的风险。
(2)风险的评估。企业在识别各个层级有影响的重大风险后,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重大程度进行评估。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业务目标的影响角度实现对整体层面风险与流程层面风险的整合评估。同时,分析风险的具体成因和影响方式,并确定需要重点管理的风险。
(3)确定企业的风险评级和应对计划。管理层针对已评估的关键性风险做出回应。可以通过风险降低、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的策略进行应对,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策略的结合使用。
四、结语
在当前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也在不断的产生新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面对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出完善资金管理的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完善的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可以使企业成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有助于管理层在作出决策时,评估所需的各种信息,识别主要风险,并提高企业管理资金风险的能力。良好的风险管理可以营造开放乐观、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提高职工风险防范的积极性,强化公司各级部门在管理风险活动中的问责体制,并帮助公司及时地识别风险特征的变化等。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完善资金管理,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需得到国有企业经营中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伯乐:加强当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探析.中国农业会计,2010(01).
篇2
摘要:
>> 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与管控 浅谈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选择与实施 国有企业招标采购风险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对风险投资业务的风险管控 国有企业制度建设与廉洁风险防控的研究 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与风险管控 基于所得税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税务风险因素实证研究 浅析国有企业的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资金的集中管控 论地方国有企业的集团管控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基于风险防控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探析 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风险的特殊性与防控 浅析国有企业风险管控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管控模式选择 国有企业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开展廉洁风险防控的探索与实践 国资委视角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思考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控问题探微 基于集团化管控视角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
[2]张淑敏,刘军.委托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模式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06,(7).
[3]荣朝和,陈宏伟.委托理论及其在中国国企改革中的实践[R].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3.
[4]杨春晨.从价值管理的理念谈关键业绩指标[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5]陈凯.海阳核电项目EVA财务模型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丁昱文.国有企业集团对控参股公司的风险管控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12.
[7]杨志远.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8]马捷.我国国有投资公司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07.
[9]田英.大型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2,(6).
篇3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管理对策
风险管理在我国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风险意识不强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不完善,这为企业重大风险事件埋下了安全隐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在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希望将理财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随时可能产生财务风险,它贯穿于企业经济工作的整个过程,所以对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的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它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这种战略性的措施是强化实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最重要路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就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直接因素。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只有将风险意识落实到理财活动的每一个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企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关于财务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经营、防范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各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活动对象包括对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分配等。可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绩效的高低。而务风险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就是指财务监控人员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以及经营管理进行科学、有效、规范的评价和约束,其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保证企业的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合法地进行,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尴尬”地位
在趋利性的影响下,大部分企业都着重强调提高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战略性长久、稳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视,导致有些企业至今都未能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工作可有可无。又或者在企业中设置了内部控制的岗位,但并没有在实际执行中引导企业员工认真履行内部控制的职责,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制度的不完善、执行力的不足,让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完全弱化了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会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
部分企业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能否有效落实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和有效运行规范的监督机制。目前,少数企业依然存在开票依据、开票流程不规范,不但缺乏相关收付款的方式,并且连审批人的签字也欠缺,而且企业的财务印章使用也缺乏事前的控制、事后的批准等现象,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失真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失真将无法反映真实的财务活动,这对于相关监管部门来说,会影响到他们作出合理的决策。少数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技能。更有甚者为了个人利益,而人为地引发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失真。
目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与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可能造成难以及时有效地预防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这是造成会计财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更重要的就是没有明确的奖罚制度,对造成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失真后的问责追究体系不完善。这导致一些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违法违纪的成本较低,无法约束他们的行为,从而使财务风险管理信息不透明,掩盖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四)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对于会计财务人员的需求和要求也日益增多,尤其要求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要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行业依旧存在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企业内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普遍呈现出来的状态无非是以下几种:首先,是非常敬业但不够灵活创新,遵循墨守陈规的工作方法,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没办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内部控制管理中的潜在问题,不能及时预防和解决问题;其次,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注重学习吸收新知识,没有进取意识,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熟悉,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需求与专业人才的技能素养目前依旧呈反比,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难以真正地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
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之后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所以,企业应尽快确立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对相关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理念,强化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定期或者随机地抽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多宣传关于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相关的活动,从根本上强化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使命感和紧迫感。尽快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工作的处理方式,注重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
(二)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去制定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强化企业的成本管控,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在成本控制上的作用,确保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可行性。全方位地统筹谋划,从企业的领导者做起,明确规定整个体系的分工、职责和权限,做到责任到人。另外,对现有的控制措施进行优化改善,利用信息技术化手段为财务风险管理创造更好的条件,强化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真正地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贯彻到整个产业链管理中,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三)不断提高企业会计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强调的就是基础工作面的稳固性、人才的牢固性,形成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确保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针对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不足的情况,内培和外引相结合。通过引进人才,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人才队伍;通过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帮助在岗员工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和提升,也可以让新员工以最快的时间熟悉自身的业务,满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人才需求,确保顺利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一、引言
内部审计即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进行调查,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来衡量是否存在管理缺陷或漏洞,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存在舞弊等行为,并且发现其潜在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工作进行落实,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1.内部因素。首先,想要实现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当前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内部审计部门既要对上级审计部门直接负责,又在人事关系上受到国有企业的制约,基于双重领导的作用下,势必会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独立性。其次,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推动传统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转变的外在动力,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多来自审计或财务、会计专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结构单一,无法满足风险管理、企业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业务需求。然后,从审计模式上来讲,因为受到计划经济和行业保护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较慢,其内部审计模式较为落后,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这与目标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最后,国有企业错综复杂的内部组织架构和人际关系也是制约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被审计单位往往对“检查式”的内部审计怀有敌意,因而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对审计人员有所保留。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风险,阻碍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2.外部因素。首先,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因此它不像国家、社会审计那样有完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指导,因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然后,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最后,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使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而逐渐偏向于管理领域,审计对象由以往的财务责任延伸到经营、管理责任,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拓展到企业的各类经营活动和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多样化也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措施
1.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上看,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实现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必要手段。其可以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评价和检查,实现有效地咨询、监控、信息鉴证以及风险预警等活动,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的管控依据,并且也能更好地对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是完善和促进企业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国有企业管理者应该提升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对内部审计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地处理和管控。2.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独立性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受管理层影响较大的情况,应该给予有效地处理和应对,确保审计意见的真实有效,这也是强化风险控制的重要思路和对策。比如,国有企业内部对审计机构进行独立化调整,从人事关系、薪酬发放、职务晋升等方面保障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减少审计部门同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关联。3.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应该把审计流程和审计意见公开化、透明化,以监督来促进内部审计行为的规范化发展。从国有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明确内部审计的岗位职责,更好地规范内部审计工作行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和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类风险。4.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评估。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求,企业管理者应该结合项目责任制的思想理念,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权限和职责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在出现内部审计工作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有效追责。在当前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完善上,也应该积极引入相应的检查和监督考核制度,提升审计风险意识。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关职能机构应该从质量评估的角度,给予有效地监督控制,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约束能力,并且必要时也可以建立评估小组或配合外部评估机构,更好地规避和控制各类内部审计风险,规范内部审计行为。5.加强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核心要素。在当前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在岗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比如可以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活动,让在岗审计人员可以更好认知新审计制度和职业发展的相关要求,实现对当前审计工作重点内容的把握。在培训工作开展中,也要注重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落实,让在岗审计人员可以积极转变自身的工作观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审计工作,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对于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风险因素,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从人才的角度入手,提升审计队伍的战斗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国有企业内部业务活动规范和高效开展的关键。而在内部审计中开展风险控制,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切实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各类问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小芳,周大伟,杨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2(06):137-138.
[2]刘慧娟.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视角[J].北方经贸,2014,(12):207-208.
篇5
关键词:中土油气开发 共同利益目标 非完全利益群体 动态演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09-04
一、问题的提出
战略性资源合作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开展对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直接获取更多的油气资源以满足国内能源需求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国际油气资源储备、国际油气资源市场结构、定价机制以及不同合作主体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外油气资源合作风险越来越大,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如何从总体层面上制定出一个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战略,并在总体战略框架内,选择合适的开发策略已经成为中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过程中风险防范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和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合作为例,采用博弈分析方法,探讨国际油气资源合作开发风险的控制策略。
总体上中外油气资源合作所面对的风险包括了技术、资源储量、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宏观层面的风险,具体到一个油气资源合作项目,宏观层面的风险更多为一种外部的不可控性风险,微观层面的油气资源合作项目更多地是基于两者之间的共同利益目标,本质是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合作。受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的主体利益非一致性的影响,合作群体之间不仅在合作动机上存在差异,而且在面对合作过程中的风险时,也会表现出不同处理方式。中土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是由两国元首亲自见证下签订的具有政治性意义的合作项目,采用川庆钻探承担的气源地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包括了地质研究、钻井、试修、固井、录井、测井、压裂酸化、地面建设以及钻前、运输等业务,主要施工范围包括阿姆河右岸巴格德雷合同区A区块、B区块钻井作业,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建设,南约洛坦地区江口探井总项目,天然气康采思100亿产能建设EPC项目。由此可见,中土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策略不仅决定于战略层面的合作,也决定了合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的合作。合作是群体成员为实现各自目标,在充分认识到彼此目标差异基础上的“异中求同”,进行广泛的、全面的协作。合作的结果往往是双方在实现其共同目标的同时达到各自目的的过程。
中土油气资源合作双方既存在共同利益,又有利益冲突,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学习过程。在合作过程中,多个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将基于其过去的合作经验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选择的过程。本文在具体分析中土油气资源合作的基础上,将双方的合作风险控制纳入到一个动态博弈的分析框架内,分别研究了不同情境下的合作出现的条件和变化规律,为中外油气资源合作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提供了一种决策参考。
二、中土油气资源合作的共同利益目标分析
理论上,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之间合作基础是人们相信他们各自的目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影响行为主体行为表现作用方式及结果的重要变量。合作双方的目标相互依赖以及对共同目标的感知,影响着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的预期并改变着他们之间的合作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化结果。理论上目标正相关的合作恰恰是因为事先非完全利益群体对各自利益目标的算计,而并非基于利他的考虑。在合作的背景下,利益主体把其它的利益群体的活动视为其正的外部条件,而采取利己行为。由此可见,在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合作过程的风险防范的逻辑起点是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的利益目标分析。中土油气资源合作是两国之间的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家政治层面的因素仅为一种必须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中土油气资源合作双方利益目标分析
合作是自利的结果而不是基于利他而作出的决策,自利是合作基础,在合作的背景下,利益主体把其它的利益群体的活动是为其正的外部条件。良好的合作会产生双赢的结果,合作不仅能使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各自利益目标,而且还能使各利益主体的合作效率提高,合作关系加强,合作风险降低。在中土石油合作过程中,中土双方拥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利益目标之间正相关,关联目标的识别和集成,有利于各利益主体价值定位,增加利益主体的利益。
1.中方利益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石油安全。中国油气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近年来随着东部油气资源的逐渐衰减,国家加大了对西部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然而由于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导致油气开采成本高,且开采难度大。为保障我国长期能源的安全,与土库曼斯坦开展油气合作具有战略意义,有利于保护我国石油资源,维护长期的石油安全。
进口渠道多元化,获取充足的油气资源。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比较单一,这严重影响和威胁了我国维护石油安全的战略。近年来,油气消耗量增大,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进口多元化,维护能源安全,成为开展对外气资合作的首要目标。土库曼斯坦作为我国利用境外油气资源最近、最方便的国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油气供应。
提高我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土库曼斯坦其地理位置特殊,是连接俄罗斯和中东的重要枢纽。我国与土库曼斯坦合作,促进我国与俄罗斯、中东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东稳西进”战略中 “西进”战略的实现,从而巩固和发展我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促进石油工业均衡发展。土库曼斯坦毗邻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其建立良好的经济关系,对稳定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土库曼斯坦利益目标获取地理资源,出口渠道多元化。土库曼斯坦身居内陆,虽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但由于没有出海口,油气运输管线缺乏,对土国油气工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造成巨大的阻碍。资源优势亟待转化为经济优势。故其希望重建欧亚大陆桥、恢复“丝绸之路”这一古文明路线。与中国展开广泛的油气合作可以获得优越的地理资源,符合其能源出口渠道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赢得独立自主经营权。土库曼斯坦油气储量居世界前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周边国家对其百般掣肘,受本国综合国力的影响,经常遭受不公平待遇。中国主张和平发展,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有助于摆脱俄罗斯的控制,获得能源经营上的独立自。
开拓中国市场,扩大出口市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同时又是一个新兴的石油天然气消费大国,对油气的需求量非常大,对于中亚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稳定的具有很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中国对进口土库曼斯坦油气也持积极态度,这一切无疑给急于扩大石油出口市场的土库曼斯坦带来巨大商机。
促进本国油气工业发展。中国油气工业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装备、管理经验,拥有高素质人才,资金、技术实力雄厚。与中国油气合作是土库曼斯坦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绝好机会。
(二)中土石油合作双方共同利益目标识别
在中土石油合作项目中,存在中方、土方两个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设G1={g1s}(s=1,2,…)、G2={g2t}(t=1,2,…)分别代表中方和土方的目标集。由上节分析可知G1={g11,g12,g13,g14};G2={g21,g22,g23,g22}。其中:
g11: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石油安全;g12:进口渠道多元化,获取充足的油气资源;g13:提高我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g14: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促进石油工业均衡发展;g21:获取地理资源,出口渠道多元化;g22:赢得独立自主经营权;g23:开拓中国市场,扩大出口市场;g24:促进本国石油工业发展。
若g1s影响g2t,记作g1sg2t,并在目标图中画一条从g1s指向g2t的有向线。经过分析G1、G2目标集的子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合作的基础是必须拥有公共目标,找出中土双方的公共目标是中土石油合作项目运作的前提。所有的公共目标构成公共目标集,通过目标可达矩阵的分析,可以逐步找出非完全利益群体的公共目标。同时也能从无关或冲突目标系列中发现进一步开发和协调的可能性。由图1可知,各个子目标之间既存在正影响关系,也存在负影响关系。子目标之间的正影响记作1,子目标之间的冲突关系记作-1,子目标之间无关记作0。由此可得如表1所示的目标影响矩阵。
由目标影响矩阵可知,g12g21,g21g12;g14g23,g23g14,子目标g12和子目标g21相互影响,子目标g14和子目标g23相互影响,即中土石油合作项目中双方存在公共目标集。其中子目标g12:进口渠道多元化,获取充足的油气资源的实现对子目标g21:获取地理资源,出口渠道多元化的实现有积极影响,相反,子目标g21的实现也能促进子目标g12的实现。同理,子目标g14: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促进石油工业均衡发展和子目标g23:开拓中国市场,扩大出口市场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三、中土油气资源合作开发风险演化博弈分析
中土油气资源合作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而真正的合作绩效决定中土油气资源合作项目的实际运作,中土油气资源合作项目参与方的合作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而且能够帮助各方更快、更多地获得和处理项目信息以支持决策,从而减少项目实施中的风险。也就是说,合作双方的风险管理方式、管理水平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合作。但是,项目各方所能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且在合作过程中的博弈均衡和进化过程表现出复杂性特征,项目各方在风险管理上的合作表现出有限理性,博弈双方要经过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最终达到均衡状态。
(一)模型假设
现实中,中土石油合作项目参与方众多,各自的利益目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简化分析,我们将代表多个利益的主体假设为中方和土方,分别为A和B。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中土双方采取合作的态度对油气资源合作开发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那么项目就能实现预期目标,并得到正常收益;但是,任何一方的不合作不仅会导致风险的发生,而且会放大风险损失。为研究方便,在此假设项目的风险只能带来损失,而不考虑带来收益的情况。中土合作双方的策略空间均为:合作,不合作。假定项目完成后,中方的正常收益为R1,土方的正常收益为R2。任何一方选择合作就要有合作成本的投入,比如信息收集,风险预控的投入以及协调管理成本等,中方的合作成本为C1>0;土方的合作成本为C2>0。任何一方不合作将会带来损失,项目损失L由双方共同分担,并按比例β分配,则中方的损失为βL,土方的损失为(1-β)L。
中方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为p,采取非合作策略的概率为(1-p),从而形成混合策略(p,1-p)。特别地,(0,1)表示中方选择“不合作”的纯策略,(1,0)表示中方选择“合作”的纯策略。土方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为q,采取非合作策略的概率为(1-q),从而形成混合策略(q,1-q)。同理,(0,1)表示土方选择“不合作”的纯策略;(1,0)表示土方选择“合作”的纯策略。据以上假设,得到中土双方收益矩阵分别为:
A'=R■-C■ R■-C■-βLR■-βL R■-βL;
B' R■-C■ R■-1-βLR■-C■-1-βL R■-1-βL,如图1所示。
(二)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根据上述支付矩阵,中方选择合作策略A1的期望收益
E(A1)=(1,0)A’(p,1-p)T; (1)
中方的平均期望收益
E(A)=(p,1-p)A’(q,1-q)T; (2)
所以,中方的复制者动态方程为:
■=E(A■)-(■)(A); (3)
土方选择合作策略B1的期望收益
E(B1)=(1,0)B’(q,1-q)T; (4)
土方的平均期望收益
■(B)=(q,1-q)B’(p,1-p)T; (5)
所以,土方的复制者动态方程为:
■=E(B■)-(■)(B) (6)
由上,可以得到一个二维系统动力系统:
■=PE(A■)-■(A)=P(1-P)(qβL-C■)■=qE(B■)-■(B)=q(1-q)(p(1-β)L-C■) (7)
系统7对应的jacobian矩阵为:
J=qβL-C■(1-2p) βLp(1-p)(1-β)Lq(1-q) (p(1-β)L-C■)(1-2q)(8)
令■=0,■=0,得式7的平衡点:E1(0,0),E2(1,0),E3(0,1),E4(1,1),E5(■,■)
考虑点E1(0,0),将其代入式8,得特征根λ1=-C1,λ2=-C2,两个特征根均具有负实部,所以点E1是局部渐进稳定的;将点E4(1,1)代入式8,得特征根λ1=C1-βL,λ2=C2-(1-β)L,两个特征根均具有负实部,所以点E4也是局部渐进稳定点;将点E2(1,0)代入式8,得特征根λ1=C1,λ2=(1-β)L-C2,两个特征根均具有正实部,所以点E2不是局部渐进稳定点,从而不是演化均衡;再将点E3(0,1)代入式8,得特征根λ1=βL-C1,λ2=C2,两个特征根均具有正实部,所以点E3不是稳定点,也不是演化均衡;将点E5(■,■)代入式8,得特征根λ1=,λ2=,两个特征根为异号实根,所以点E5是鞍点,不是演化均衡。
对这五个平衡点进行分析可知,仅有E1(0,0)和E4(1,1)是渐进稳定点,E2(1,0)和E3(0,1)是不稳定点,E5(■,■)是鞍点。
从模型可知,中土双方在风险管理中的策略选择或者都采取合作策略,或者都采取不合作策略。式7所呈现出的运动轨迹,被定义为博弈动态过程的相位图,如图2所示。在相位图中,点E5与任意顶点的连线是由鞍点到顶点的路径,因为路径不可知,故用直线代替。
在相位图中,平面S被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域,Ⅰ、Ⅲ为风险管理非合作区域;Ⅱ、Ⅳ为风险管理的合作区域。当初始状态(p,q)∈Ⅰ、Ⅲ时,系统将收敛到E1(0,0)点,即中土双方在风险管理上将选择不合作策略;初始状态(p,q)∈Ⅱ、Ⅳ时,系统将收敛到E4(1,1)点,即中土双方在风险管理上将选择合作策略。由上述分析可知,初始状态的不同,企业博弈行为的长期演化结果会截然不同。
(三)参数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分析可得,合作区域和非合作区域面积的大小代表中土双方采取合作和非合作策略的概率大小。而且点(p,q)的位置决定了中土双方均衡状态的演化路径。中土双方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采取何种策略取决于合作成本和风险损失的分配系数两个因素。
1.风险管理合作成本参数C1,C2。由上述模型分析的过程可知,只有当点E5在E1E2E4E3区域内,中土双方才有合作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此时,0≤■≤1,0≤■≤1即(1-β)ΔL-C2≥0,βΔL-C1≥0,也就是说,中土双方所承受的风险损失大于各自的合作成本时,双方才有合作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
中土双方中任何一方的风险管理成本降低时,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演化。如果土方的风险管理成本C2降低,那么土方将对合作进行风险管理持积极态度,并会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与中方合作关系的改善。对此,中方也将会积极配合选择合作策略,系统将演化到E4(1,1)点。
在损失确定的情况下,如果风险管理成本C1,C2降低,会使点E5向左下方移动,此时,合作区域的面积增大,那么中土双方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也会增大,合作双方都会乐于采取合作策略避免风险给各自带来的损失。
2.风险损失分配系数β。当β0时,土方承担由风险带来的损失,平面S被分割成Ⅰ、Ⅱ两个区域,非合作区域Ⅰ增大,合作区域Ⅱ变小(图3),中土双方采用非合作策略的概率增大;反之,当β1时,中方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平面S也被分割为Ⅰ、Ⅱ两个区域,在相位图中合作区域Ⅱ变为E3E4E5区域,而非合作区域Ⅰ增大(图4),此时,中土双方倾向于采用非合作策略。
当β∈(0,1)时,中土双方通过讨价还价解来确定β值。假定δ1、δ2分别为中土双方的贴现因子,且0≤δ1,δ2≤1,中方先出价,则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是:
β=■,1-β=■
如果将δ1、δ2理解为中土双方对未来风险管理合作效果的重视程度,则贴现因子δ1、δ2越大,良好的合作给双方带来的效用水平就越高,从相位图上看,合作区域的面积增大,而非合作区域的面积减小,系统向合作方向演化的概率较大;而贴现因子δ1、δ2越小时,说明中土双方更看重眼前利益,容易采取机会主义行动,同时合作区域的面积将减小,非合作区域的面积将增大,系统向不合作方向演化的概率较大。当贴现因子很大时,说明双方在“讨价还价”过程中趋向于平均分配合作剩余的可能性越大,这有利于双方风险管理合作的稳定进化。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在项目管理中风险分担的原则。
(四)博弈结果的启示
首先,在油气博弈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各国石油企业的经营战略都发生了变化,更加突出强调合作竞争。企业为追求整体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这就要求企业打破隔离和界限,加强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竞争,做到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当前,世界油气竞争的格局不再是你死我活,但是这种合作中的竞争不但没有使竞争缓和,反而使整体的竞争更加激烈。
其次,油气资源更加稀缺使得石油企业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根据EVA-经济增加值的相关原理,资金的使用者必须要考虑其资金成本,资源的使用者必须要有超额的经济收益。当前在石油跨国合作中,竞争和挑战都在不断加大,石油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是不可能有效地提高竞争优势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联的各个方面都联系起来,比如物资供应商。只有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建立合理有效的价值创造流程,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更高的投资收益。
从中土之间油气合作博弈的均衡点来看,表现合作博弈力量强弱的贴现因子是影响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博弈力量强的一方,贴现因子就相对较大,在谈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耐力”就越好,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合作收益。从最终的合作博弈均衡点可以看出,对于我国来讲,δx越大,肯定最终能够的收益就越大。这说明了当前我国石油企业应该加大自身的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博弈力量,这样在油气合作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加大自身综合实力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强企业资金、增加人才数量、提高技术实力等硬实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企业的软实力,这就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完善管理模式。建立起战略管控型管理模式,以企业的战略为目标,合理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建立起适合中土油气合作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以及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这也是当前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将项目参与方界定为中方、土方两个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通过合作博弈理论研究了中土双方在石油合作项目中的共同利益,经过研究可知,虽然中方和土方在石油合作项目中有各自的利益目标,但中方与土方共同利益目标的存在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构建的中土双方在风险管理合作中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中土双方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采取何种策略决定于合作成本和风险损失的分配系数两个因素,当中土双方所承受的风险损失大于各自的合作成本时,双方才有合作进行风险管理的动机;同时,中土双方中任何一方的风险管理成本降低时,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演化。因此,构建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有利于双方风险管理过程中合作行为的稳定进化。
[基金项目: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课题资助项目(课题编号:川油气科SKB13-01);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研院2013年院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DY2013-4-2)。]
参考文献:
[1] 蒋金荷.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33
[2] 杨玉峰.当前国际能源经济的新趋势[J].宏观经济研究,2010(6):31-33+38
[3] 史丹.我国能源经济的总体特征、问题及展望[J].中国能源,2009(1):65-68
[4] 韩智勇.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1):34-37
[5] 张默含.两类企业博弈合作策略选择的演化分析.统计与决策.2007(23)
[6] 汤志娟.我国能源经济浅述及发展战略[J].能源与环境,2011(6):44-46
篇6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使得我国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机遇和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风险,而这些风险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财务风险。本文就当前我国国有贸易型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就如何控制和预防财务风险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促进和推动企业更好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 国有贸易型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以及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有贸易型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各种各样的企业风险,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财务风险。本文就当前我国国有贸易型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就如何控制和预防财务风险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促进和推动企业更好的建设发展。
一、国有贸易型企业主要存在的财务风险
所谓财务风险,就是指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财务工作由于其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突发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一段时间内企业财务的预期收益同实际收益之间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
1、存货风险
存货风险是国有贸易企业财务风险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货安全的风险。目前,大部分国有贸易型企业在各地分公司的存货仓库管理中采用的是异地第三方租赁的方式,即仓库的出租方对监管负有相应的责任,并按照签订合约的规定对货物进行提货。货物出库时必须要具备完备、规范的相关凭证。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上的疏漏,、就有可能造成“无凭证”出库的问题,从而使得存货安全出现风险。
2)存货预算的风险。所谓存货预算的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按照实际预算的需求进行存货,在工作过程中因其储备的存货超出了企业自身所具备的销贸能力,或者大于当前的市场需求量,从而导致预算的超出,造成存货预算出现风险。
3)客户库存补差的风险。当渠道客户收到供应货物之后,其销售方因其销售政策的改变或者同一规格的商品销售价格出现变动,进而使得货物的价格更改时,客户对尚未出售的该类产品的库存进行价格上的调整,对其差价进行补贴,从而导致风险的出现。
4)存货跌价的风险。所谓存货跌价的风险,主要指的是国有贸易型企业由于市场的变化以及存货的积压,而导致存货在未来变现时其净值有可能低于企业的预期值,严重的甚至会低于存货的账面价值,从而导致企业出现经济上的损失。
2、 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是国有贸易型企业的财务风险当中的又一重要风险之一,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回笼的风险。由于国有贸易型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具有背景复杂、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再加上经济业务特别是跨国贸易业务的支票、现金以及银行汇票等的结算量较大,导致在开展业务时出现大量的资金回笼风险。
2)票据兑现的风险。在国有贸易型企业的客户回款当中,存在少量的商业承兑汇票以及巨额的银行承兑汇票。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商业承兑汇票的填写要素不完整、付款的期限到期,银行承兑汇票的背书不全面、不规范等问题都会导致票据的兑现出现风险。
3)抵押与担保提货的风险。在有些国有贸易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部分客户有时会因为临时的资金紧张状况而采取抵押、担保的形式以赊销提货,这时,国有贸易型企业就会面临着担保人或客户履行抵押或担保的执行难、抵押或者担保到期、不履行抵押与担保的责任等等风险。
4)客户信用的风险。所谓客户信用的风险,主要指的是客户的背景及资信调查,当客户的信息出现不完整、失真等问题,或者客户对合同上约定的条款不予执行,这时国有贸易型企业就会面临引起造成的纠纷而引起的支付货款的相应风险。
二、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在今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国有贸易型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风险的控制水平和效果,从而更好的推动国有贸易型企业的发展。
1、加强建设财务风险的防控制度
国有贸易型企业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相关防控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使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业务工作时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核算控制和监督作用,从而使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降低因财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使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还要推行经济运行的安全问责制度,通过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责、权、利,提高员工的安全责任心和责任感,从而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加强财务风险的预警文化建设
国有贸易型企业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警文化建设这一软支撑,使其在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辅助、支撑、补充的作用,在企业中形成认同一致的风险价值观、风险理念以及风险防范的行为准则,从而为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经营目标打下坚实、充分的基础。在风险预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风险预警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去,使企业内部的各个层次都能形成统一的风险预警氛围,增强企业员工在财务风险防范上的意识,并树立正确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控制管理观念,从而使企业中的全体员工对财务风险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并且能够自觉自发的进行防范,从而促进国有贸易型企业构建起一个高效、系统、全面、规范的风险预警机制。
3、扩大融资的渠道
目前,我国的有些国有贸易型企业因为资金周转流动不及时,或者负债数额较大,造成许多的项目和业务无法正常的进行,进而对企业的行业声誉和信誉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国有贸易型企业要通过扩大企业融资的途径缓解资金的紧张状况,并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发展需要对企业进行融资,从而减少因过度负债引发负债风险而导致企业经济的损失。
4、加强对抵押、担保的管理控制
国有贸易型企业因其具有组织结构复杂以及产权链长等特点,造成其有很多可用的担保和借款的主体,从而使得企业的可控金融资源呈现迅速倍增的状态,而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也使得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的膨胀,最终导致国有贸易型企业不断扩大内部的银行信贷规模,从而造成其抵押、担保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最终的结果就有可能使国有贸易型企业的担保问题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必须要加强国有贸易型企业对抵押、担保工作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全面的、完善的、程序化的抵押与担保制度,使国有贸易型企业的抵押担保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使企业的抵押担保工作不断向着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因其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
结语:总而言之,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经济新形势下,国有贸易型企业要想提高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就必须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对其财务风险进行预测、防范和控制,从而不断的增强国有贸易型企业在应对财务风险时的预见能力、防范能力以及处理能力,从而使国有贸易型企业在经济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不断促进和推动我国国有贸易型企业的高速、平稳、和谐、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三凤.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会计之友.2012(08).
[2]朱亚燕.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3]魏晶晶.对外贸易中的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解决之道.2012(05).
篇7
一、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煤炭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企业法制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初建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持续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控机构几经变革,逐步从合署办公向独立运作转变,职能管理由单一向多项功能发展,合同风险管控重心有事中、向事前防范和事后监督转变,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合同风险管控体制。二是合同风险管控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不仅煤炭企业总部配备合同风险管控人员,而且分支机构或部门也配备了合同风险管控人员;并引进了人才竞争管理机制,由原来的合同风险管控人员的调任制到现在的竞聘制的转变,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三是合同风险管控制度体系逐步构建。合同风险管控程序、权限、内容等要素不断规范,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体系。四是合同风险管控工作作用日益突出。积极向收购兼并、改革重组、重大投融资、项目建设等重大决策和重大经济活动渗透,全程参与重大项目合同谈判,法律论证审核,为企业重大决策和重大经营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规避了法律风险。
二、风险管控工作存在的风险源
当下,煤炭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新的经济管理风险问题接踵而至,表现最突出并亟待解决的是合同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一是煤炭部分企业不按法律法规办事,对合同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存在“经营不问法、需法不懂法、涉险不知险、出险无对策”等问题,导致在项目开发、经营活动等方面存在一定合同风险。
二是部分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控人员未持证上岗,总法律顾问制度尚未全面推开 。
三是合同管理具体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重大经济合同立项未经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调查
煤炭企业对外签订重大经济合同是具有一定的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在立项前,承办部门或单位要向煤炭企业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后才能实施;立项后,要经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调查了解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后,才能做合同风险管控的下一步工作。仅凭一张名片、几个电话或者熟人介绍,就盲目签约,致使合同出现纠纷后找不到对方当事人,或者对方当事人根本就没有履约能力,最终蒙受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介入十分重要。
(二)重大经济合同立项未尽职调查
承办部门或单位对经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的重大经济合同立项,要写出详尽的尽职调查报告,向企业负责人和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提交报告审查后,才能做合同风险管控的下一步工作。承办部门或单位未尽职调查的情况下,仅靠对方是好朋友、其他重要关系单位等因素,和对方签订人情合同、关系合同,这样的合同往往得不到履行的风险。
(三)重大经济合同未实行招投标制度
部分承办部门或单位不重视经济合同的招投标工作,签合同只不过走形式,思想中更没有招投标这个概念,往往产生经济合同纠纷,为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等方面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和风险。还可能滋生腐败,走上犯罪道路。
(四)经济合同未实行协商会签制度
部分承办部门或单位对经济合同签订不够重视,不协商、不会签、不按法定条件、法定期限和法定形式办理,打个电话或口头打个招呼,简单了事。甚至不签书面合同,为经济合同纠纷埋下了隐患和风险。
(五)事后合同不断出现
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出现了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部分承办部门或单位为了急于销售产品 ,不顾对方提出的苛刻条件,降低价格和同行竞争销售,或为生产紧急需要,不顾对方漫天要价,先销售或购买完再补书面合同,欠款或商品质量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造成经济合同纠纷不断,为煤炭企业带来较大法律风险,和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六)合同风险管控规章制度亟待解决可操作问题
煤炭企业在合同风险管控方面虽然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但有很多制度不能落实至实处。有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缺乏执行保障,实际工作上不容易执行等等。
(七)合同条款审验不严
合同审验环节是开展合同风险管控工作的重点,是关系到合同签订成败的关键。但在煤炭企业现实工作中,合同风险管控人员却存在着条款把关审验不严问题。首先,没有规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条款,因质量标准不明确易产生纠纷。其次,体现在对合同条款中的易产生歧义和误解文字审核不严格,对违约条款叙述不明确,如果出现单方的违约行为而进行诉讼,合同文字的歧义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在买卖合同中我们常见的定金和订金两个词语虽只一字之差,但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交付定金的协议属从合同,依照约定应交而未付定金的,不构成对主合同的违约;而交付订金的协议属主合同中的一部分,依约定应交付而未交付订金的,就构成了对主合同的违约,可见对合同条款尤其是文字的逐一审验是十分必要的,要避免这类风险的发生。
(八)缺少对合同的后续监管
合同的后续风险管控工作往往容易被企业所忽视,如:对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管理、对合同签订前期中期的风险评价、对合同签订过程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资料的归案保管及纠纷处理不及时等。这些都是一些需在后续管理工作中具体开展的工作,往往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上述合同风险管控中产生的风险,有其形成的内外原因,有各自的特性和危害性,探索认清各种法律风险源,目的是好有的放矢,摸清其规律,及时应对和管控,防止煤炭企业经济事故的发生,减少煤炭企业不应有经济损失。
三、加强煤炭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提升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意识,培育煤炭企业风险文化
首先,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经济合同风险意识对建立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是培育煤炭企业风险文化的关键。其次,建立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机制,培育煤炭企业风险文化,要从根本上消除经营管理中的合同管理风险,使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达到显著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次,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特别是风险管控机构或人员带头学习风险防控法律法规,树立合同风险防范意识、合规意识、法律意识,带头遵守上级和本单位的制度流程,像重视安全生产一样重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努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风险文化系统工程。
(二)建立、健全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机构、制度体系
一是煤炭企业要进一步推进总部总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机构专业化、专职化改革,建立健全各级合同风险管控机构和专职或兼职合同风险管理员,形成专兼职结合,条块相连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使煤炭企业在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上的合同都有人把关,使各类合同处在有序的风险监控管理范围内。二是煤炭企业要对分支机构或部门专职或兼职合同风险管理人员有条件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并加大总部和分支机构或部门法律顾问人员(兼职合同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煤炭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合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煤炭企业与各分支机构或部门单位之间协调运行机制和监督考核力度,提升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理运行质量,实现重大经济合同审查率、签约率、履约率重大提升,防止事后合同的出现,降低经济合同诉讼纠纷风险的发生。
(三)动态监督与定期监督检查相结合,合同风险管控全面覆盖到企业各分支机构或部门
制定风险管控监督检查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煤炭企业各分支机构或部门进行动态全覆盖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分析,找差距、吸教训,并对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情况进行了通报。通过检查,全面推动经济合同风险管控的合法、有效、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提升煤炭企业的经济合同风险管控能力。
(四)加大合同纠纷案件处理力度及问责制,使企业经济管理风险到达可控范围
篇8
1 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概述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是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通过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运作流程等系列举措,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
1.1 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的特点
1.1.1 发现并解决问题。传统内部审计将发现的问题报告给相应部门,审计工作就可以结束了。而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更加注重可能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问题,尤其要给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及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
1.1.2 凸显企业风险。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不仅仅关注审计风险,其关注的范围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将它们作为审计的重点。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减少风险,达成企业战略发展目标。
1.1.3 增加企业价值。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虽然内部审计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其可以通过减少企业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获利机会等活动来为企业增加价值,进而为企业带来利益。
1.1.4 被审计对象主动参与。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注重让被审计人员参与到审计活动中来,改变过往居高临下的审计关系,调动被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能够共同分析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1.5 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在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基础上,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将业务范围扩展至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领域,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展的发展趋势。对于能够提升企业价值的稽核和内控活动,内部审计都将积极开展。
1.2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1.2.1 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的最新修订中,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是一种实现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实践表明,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才是现代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
1.2.2 风险管理的实现客观上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持。现代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多,企业风险规避、风险应对、风险补偿等行为的实现,必须以详细的企业内部风险信息为基础。而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为了准确掌握自身风险状况,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内部审计,才能保证企业对内部风险形成有效的控制。随着商业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企业风险管理对必须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提出了客观要求。
2 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不广泛,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控制的影响程度不深,特别是在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2.1 法律体系对内部审计实施缺乏规范性指引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内部审计的表述和界定较为笼统,缺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相关的规范性指引。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尚未提及,对于如何增强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研究也有待深入,以增值作用为基础的内部审计往往缺乏实施的基础。
2.2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职能运用不足
目前,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重点仍然是企业例行审计、离任审计等传统审计业务,对企业建设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更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程序,这造成了其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不能有效地发挥其职能。
2.3 审计队伍建设滞后于企业风险管理步伐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应当具备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还应熟悉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掌握风险管理相关的业务知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内部审计从业人员都具有财会的知识背景,但是他们对风险意识、风险预测与评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认识还较为欠缺,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4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缺乏合理评价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效果没有成熟的考核体系,各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考核标准不一,企业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没有科学评价,尤其是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重要影响的认识不足,导致企业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的应用不关心,客观上阻碍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
3 强化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建议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使之在防控经营风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提高审计目标与战略目标间的匹配度
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以合规检查和例行监督为目标,这种狭隘的审计目标难以与现代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效匹配。为了全面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并有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内部审计应当积极围绕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持续提升自身目标的层次,科学设置内部审计目标,为企业价值增值过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3.2 强化形成内部风险控制意识
作为一种常规的、经常性的内部控制手段,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人员的接触面和接触频率均高于其他风险管理手段,因此,应当通过有效实施内部审计持续帮助和促进企业内部人员强化风险管理控制意识,树立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观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3.3 升级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有效运作可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和流程监控管理成效的提升,进而确保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措施的控制成果,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模块能够得到详实有效的审计信息的支持,从而支撑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运作,并为企业的内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更加有效的升级支持。
3.4 推动企业风险管理信息集成
由于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协调,使得风险管理控制信息割裂,风险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内部审计可以集合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信息,构建一个集中的、规范的、真实度较高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信息库,最终借助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来推动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的集成,反馈给企业的各个部门。
3.5 提高企业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作为一种持续性的内部监督手段,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和运营状况的定期监控,对企业内部人员形成一定的合规性压力。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对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发挥监督作用,不断促进企业风险管理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专业素养,为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进而不断提高企业内在价值。
3.6 优化组织结构及职权体系
由于内部审计结果可以较为详实地反映出企业运营情况,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缺陷和风险因素。深入分析企业这些内部控制缺陷和风险因素,管理层可以发现较易出现内部控制风险和缺陷的业务单位和部门,有效地挖掘出风险动因后,对组织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以相互牵制原则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绩效,从而实现更好的内部控制效果,最终提升企业价值。
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 廉政风险 管理 防控体系 思考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一、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管理工作现状
整体而言,近些年来,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时代限制和其他客观原因,其廉政风险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廉政风险管理认识上仍然存在误区
国有企业是属于我国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目前在廉政风险管理认识上仍然存在误区。由于历史原因,在国有企业内部的廉政风险管理过程中,部分领导干部的风险管理意识仍然较为薄弱,受到人际关系的情感制约,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廉政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工作一般由年轻团队进行,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廉政风险管理和监督,年轻团队缺乏经验,存在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廉政风险管理收效甚微。
(二)廉政风险管理技术上的短缺
据了解,国有企业在廉政风险管理方面,主要采用设立廉政监控部门对内部业务和人员进行风险管控,而廉政监控部门主要负责人一般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内部业务和人员的监控,有效地分析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风险,但对人员的要求却十分严苛;不仅需要对廉政风险管理有全局把控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高管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繁重,廉政风险管理技术存在短缺,这就导致高管在廉政风险管理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企业内部稳定性。
(三)廉政风险管理制度上的缺失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国有企业进行廉政风险管理的根本保障。目前国有企业整体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针对廉政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仍然存在不完善、修改不及时或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有企业内部廉政风险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导致风险管理存在漏洞。
二、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管理实施的关键环节
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管理实施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其实施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得各级领导干部重视
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须高度重视廉政风险管理工作,认清廉政风险管理工作的实质,积极配合廉政风险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廉政自查、时刻监督等工作,为企业整体廉政风险管理树立标杆。
(二)强化培训,提高全员廉政风险管理意识
廉政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须开展全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有效监控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三)善于学习,提升风险管理技能
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管理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走出去,多向优秀的企业学习,总结符合本企业廉政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其次,对廉政风险管理相关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人员风险管理专业技能。
(四)抓住风险管理的重点
主要体现在廉政风险管理工作中对全局的把握,加强对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控,例如对于企业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管理人员,需要将其廉洁从业和廉洁自律情况、“三重一大”决策情况或者直接涉及到“人、财、物、事”的情况作为重点监察的对象。
(五)持续跟踪
廉政风险管理绝非单一项目,须长时间跟踪和反馈,所以在国有企业廉政风险管理中,须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定期对于重点岗位和事项进行跟踪,不断完善管控方式方法。
三、如何构建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体系
(一)构建一体化的企业管理系统
在本过程中,要重视制度的作用,通过制定规范化章程将“人治”逐渐转变为“法治”。企业需要将一体化管理方式作为实现企业各项业务高效运转的核心内容,保证企业各项业务间的协调性与系统性,确保企业各项业务能够有序运行。其关键要素是要确立制度,所以制度建设是企业预防腐败及实施奖惩的重要参考标准。要对权力的使用加强监管及约束,构建程序合理、高效管用、内容科学、配套完整的制度管理系统,这也是当前国有企业完成新发展目标及实现新跨越的保障。因此,一定要确保反腐倡廉的工作制度能够融入到企业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中,促进整体性规划政策的实施,提升各项制度的执行效率,达到流程控制、制度防范、监督有效、科技支撑的管理目标。
国有企业需要从源头控制出发,依据“权责对等、用权受控、有权有责”的理念,全面实施流程、职责划分、规章制度这三项内容的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实现责任的强制约束;通过流程,对所有环节实现有效制约;利用完善的规章,实现体系的约束,实现“文本支撑一套制度、手册统领一本管理、模式保障一种运行”“一套体系能够服务多个管理系统”,从而全面解决谁来做、做什么、能否做、怎么做的问题。
国有企业需要将一体化的制度系统建设过程作为连接制度设计及执行过程的枢纽,将原先的人本化监管方式逐渐过渡为文本化监管方式;从多头分散监管方式转变为集中化监管方式;从“将部门作为监管中心”转为“以业务作为监管中心”;从“根据习惯办事”转为“根据程序办事”;从“九龙治水、政出多门”转为“统一管理、整体规划”,彻底杜绝制度本身带来的缺陷,提升制度的执行效率,从体系制度层面防范腐败问题的出现。
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制度”的创新型腐败预防模式。以一体化体系管理系统平台作为基础,全面促进“业务程序控制体系”(BPM)的平台信息化体系发展,创造出具有“BPM作为皮肤、ERP作为骨架、‘三项制度’作为血肉”的新型信息化发展道路,使重要流程及关键控制部位镶嵌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各项业务程序,增加在线监管及过程管理,增加权力运作过程中的操作信息记录。
(二)不断加强企业的腐败风险管控
在防腐倡廉工作中,首先要加强腐败的事前预防措施,不断加强企业的腐败风险控制,使“主动消防”代替“被动救火”。要合理规划各项腐败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实现腐败风险控制过程的统筹谋划、重点推进、逐步完成,构建起比较合理的腐败风险控制制度。重点抓住防腐工作的主要矛盾,全面控制腐败风险,将腐败风险较高的重要业务、关键环节、重点流程作为主要控制项目,将关键岗位人员及各领导干部作为重点防范对象。
之后,利用企业的一体化系统平台,系统、全面、超前地评估制度实施过程的各项业务腐败风险,并对企业的所有领域及各个层面进行覆盖,研究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腐败风险,需要重点分析思想道德、外部环境、制度机制、岗位职责这四项风险,按照个人的腐败风险发生概率、职责权限自由度及风险危害程度等因素,分析辨别出“交通事故”较易发生的“路线”(重要业务)及“路段”(关键环节),预估各个业务腐败风险对应的等级,并绘制风险地图。
重点研究具有高风险的各项业务及环节,从多个层面监管效能,实施监管控制程序,实现“完善制度、监管业务、优化流程”的发展目标,确保每项具有潜在腐败风险的业务都处于风险控制的范围内,实现风险有效防控的“防火墙”建设。
(三)构建全面企业腐败风险管控制度
要特别关注治本过程,构建全面的企业腐败风险管控制度,使“西医手术”管理机制转变为“中西医结合”的有效管理机制。企业能否高效应对腐败风险的防范过程,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完成各项监管措施的整合,是否采取了有效的监管手段,是否充分发挥监管力量。从队伍建设及组织管理方面深入分析及核对问题出现的起因,对管理漏洞进行针对性堵塞,持续改善体系机制,构建多层防线,最终编织成能够涵盖企业所有方面的各个层次的腐败风险控制网。
建立廉情预警防线。实施廉情考核制度,设定蓝、黄、红依次递进的三色预警,根据情节轻重决定采取责任追究、责令整改、廉政谈话、警示提醒、诫勉纠错这些处理措施,进行事前监管、主动监管和动态监管。对防线的控制过程进行全局谋划、持续推进,最终建立较为高效、全面的廉情预警防线,保证腐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建立思想道德的防线。积极推进反腐倡廉的教育渗透工作,使日常教育和专题教育共同结合,警示教育和正面教育结合,个性教育和常规教育结合,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廉洁理念,使员工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自我廉洁思想及自律观念,掌控好“方向盘”,按照正确路线“行驶”。
构建决策的风险防线。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三重一大”政策实施过程,明确决策的制度程序,构建决策回避制度以及项目后评体系,发展互相约束及互相监管的体制。大力推行阳光操作,将业务规则公布到网上,提升透明度,实现网络监督,控制执行过程。重点环节建立监管办法,构建“公开透明、管用分离、相互制约”的市场运作制度,充分发挥资源的市场配置功能。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腐败防范及惩治系统的建设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建设过程的理论指导,积极发挥创新改革的精神,将腐败风险的防范控制工作往深层次推进,积极促进国有企业的腐败预防及惩治系统的建设进度,为确保国有企业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以及风险管理理念滞后
管理层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往往是在风险即将到来或者风险发生时才疲于应对,管理层缺乏对企业全局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控制的战略思维。有些国企的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虽然有清醒的认识,但由于管理层在全单位推广风险管理的力度不够,也无法达到管理效果。例如,在中海油事件中,中海油高管陈久霖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时,企业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无人约束他的高风险行为,最后导致企业损失惨重。不少国有企业没有专门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专门预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的风险-遭受损失可能性,而只有企业真正遭到财产损失时,才会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会去应对风险。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国有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对风险事项进行定期而全面的管理,没有进行审核和评估,从而使企业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抗风险能力较弱。且有些国有企业只是追逐眼前的短期利益,忽视了一些经营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风险,缺乏系统全面的风向分析与管理,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求是全员全范围管理,不仅仅是局限于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范围也不要仅限于一些重要事项,而是要全范围全流程地进行风险管理。另外,国有企业还需要建立与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2.风险管理机制没有建立或流于形式
假如企业能预先建立起一整套风险管理机制,并且能够严格贯彻执行,提前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有预估。那么当风险来临时就可以从容应对,采取适当的应对风险预案。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够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以企业的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风险管理机制。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但仅限于文字游戏,执行起来却漏洞百出,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无人监督,也难以落到实处。另外,有些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过于原则化,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风险管理机制能否很好地贯彻、实施,同员工的素质及其风险意志也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企业对现行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地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不能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从而使得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
二、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1.加强先进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管理层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塑造和维护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通过自身行动向相关人员灌输风险管理文化价值观,其忧患意识和风险前瞻思想。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加深对风险管理文化的理解。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理念的宣贯培训,使员工正确理解风险管理理念的含义和要求,有助于良好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有助于将风险防控工作抓落实的要求落到实处,大大提高整体的风险抵御水平。
2.健全组织体系,明确权责体系
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不仅能够合法运行,还要进行科学决策。企业应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一般来说,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其效能的发挥状况直接决定着公司治理水平。董事会商讨企业的日常工作并监督其运转状况,管理层负责工作的管理使得企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合理设置内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保证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基础。
3.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