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体系范文

时间:2023-04-02 04:2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税评估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纳税评估体系

篇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42)

摘 要:当前,随着税收征管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不断推进,退税评估日益成为税务机关加强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措施,其地位在整个税收业务工作中日益凸显。但目前退税评估大多独立于“一户式”纳税评估之外,无论从资源整合上还是评估效能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征、退税纳税评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整合征、退环节纳税评估,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 :退税评估;征管漏洞;出口退税;“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6.009

1 整合征、退纳税评估,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的意义

1.1 相关概念阐述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下同)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退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文件要求,对出口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并据此作出定性、定量判断和采取进一步管理措施的行为。“一户式”纳税评估,是依托于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信息,集征、退、查于一体,将多个应用系统所产生的涉税信息集中整合,按纳税人各项基础性信息进行个案分析、综合评述、个性化处理,通过网上实现面向任何一个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查询、处理并自动生成综合评价报告和等级评定结果。

1.2 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的意义

退税评估应该是按照“纳税评估”办法的要求,对出口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退税评估是纳税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将退税评估融入到“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之中,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科学完善的“一户式”纳税评估,其核心是将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和出口退税系统等数据系统进行整合,将分散在各个不同系统、不同业务模块中的查询功能按照“一户式”的要求进行整理、筛选、归并,实现对纳税人信息“一户式”查询、管理和存储。评估人员通过对这部分数据的分析,对纳税人税收发展的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对纳税遵从状况给予科学合理、公开公正的评估和判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科学、严密的控管。完善后的“一户式”纳税评估在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严防出口骗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征、退税纳税评估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税务部门推行在专业评估、分析、监控、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对出口货物的征退税一体化综合管理工作。为更加符合增值税链条管理的要求,也为实现征、退税部门统筹共管出口货物退(免)税业务,尝试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工作,将退税评估有效地融入过往的“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中,为加强征退衔接和推进征退查一体化发挥了跨越式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目前“一户式”纳税评估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纳税评估人员对“一户式”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一户式”评估体系不完善

当前,一些纳税评估人员虽然开展了纳税评估工作很多年,但仍对“一户式”纳税评估缺乏准确的理解。纳税评估人员对“一户式”纳税评估的内涵理解不足,对如何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体系概念模糊,很多人将退税评估与纳税评估看成是两个并列的概念,未能认识到退税评估是纳税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纳税评估体系中必须有效地融入退税评估。纳税评估人员对“一户式”纳税评估的作用和价值认知不足,部分评估人员往往认为“一户式”纳税评估仅仅是一件案头的税务审计工作,只是简单地核对企业提交的相关材料,而不能予以认真的分析,并通过逻辑上的兑契关系发现相关疑点。同时,退税评估人员由于身兼出口企业的日常管理或审核工作,往往以工作量大不能抽身为由而不进行实地核查,未能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致使纳税评估工作虽然名义上已经开展,但实际中发现问题有限,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执行标准。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缺少科学、规范的工作指引,纳税评估工作常常无章可循,变得比较随意,在增加了评估难度的同时,也让评估人员对退税评估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

2.2 退税部门开展的退税评估未能有效地融入“一户式”纳税评估工作之中

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征税和退税部门同样各自为政,分别从自己的专业立场对出口企业开展评估业务,而不能借助对方的力量,通盘考虑问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影响了评估的质量,大大降低了税务机关对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质效。因此要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工作,退税评估的拳头必须和征税评估的拳头绑定在一起,形成合力。

2.3 纳税评估人员专业化不足且分散在征、退部门之中,缺乏全面掌握征、退税业务复合型评估人才

纳税评估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只有具有丰富经验和娴熟业务的税务人员才能胜任。而目前由于税务机关人力资源紧张与高速增长的业户数量形成巨大的矛盾,评估人员往往需要兼任税源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同时大多数评估人员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征税部门纳税评估人员缺乏对出口政策的学习,对出口退免税业务有畏惧心理,其纳税评估往往不能从征退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退税部门纳税评估人员长期从事退税业务,对相应征管业务的了解也极其欠缺,无法从林林总总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从而发现疑点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十分迫切需要加强税务机关的人力资源配置,尤其是加大对“一户式”纳税评估人才的培养,建设精通征退税业务的“纳税评估人才库”。

3 整合退税评估到“一户式”纳税评估的建议

出口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要运用信息化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从而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因此,把出口退税评估整合到“一户式”纳税评估当中,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完善出口退税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整合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应该遵循“两个体系、两个整合、两个建库”的工作思路。

3.1 形成和规范“信息收集体系、分级预警体系”两个体系

(1)信息收集体系。评估综合管理人员在已确定的评估项目基础上,借助“一户式”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对个案纳税人通过监控指标进行具体分析预测,去伪存真,筛选判别,对有疑点问题的,确定为评估对象。建立信息收集体系,有利于及时了解出口货物(特别是异地收购货物)出口额增长过快、价格变动较大、货物国内流向异常、新增出口货物金额较大、出口货物中以“四小票”为主要原材料加工的产品等情况,深入分析、评估,从宏观上把握本地区出口退(免)税的发展态势。

(2)分级评估预警体系。运行模式为:一是根据预警系统信息,确保完成预警信息调查核实工作;二是以制度形式确定评估对象,增强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如:对应退(免)税出口额变动连续两次预警、生产企业免抵退比例异常预警等项目,必须作为评估对象,通过评估程序对企业进行退(免)税评估;三是根据预警企业评估情况,确定重点评估行业,并以重点行业评估为突破口,发现出口退(免)税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出口退税管理水平。

3.2 将退税评估的指标和方法融入到“一户式”纳税评估中,使两者加以整合

(1)流程的整合。通过把退税评估融入到“一户式”纳税评估之中,将退税评估和征税评估管理办法整合为“一户式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实现对出口企业纳税评估的一体化管理。首先要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中相关岗位设置,建议税务机关设置纳税评估分析岗、评估处理岗和评估复核岗,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退税评估机构。在确定岗位人员职责时,规定相关岗位人员不得兼职。加设评估复核岗位,对结论需要整改及相关指标异常的设置复核时间,定期跟进,对评估结论需要整改或存在待跟进问题的被评估企业作暂缓退税或移送稽查处理。这样做,一是保证退税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二是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执法机制。

(2)信息的整合。税务机关内部应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税务机关通过现有的CTAIS平台或设置“一户式”纳税评估信息平台相应信息,方便评估人员及时、便捷地获取。评估人员通过全面的分析平台中出口企业的征、退环节的各项数据,发现疑点环节,做出相应的评估方案。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到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场所了解情况,查看账册凭证,认真记录调查核实情况;然后针对每户评估企业制订完整的工作底稿,主要有企业基本情况表、评估指标分析表、评估报告等。再将评估结论反馈到“一户式”纳税评估信息平台中,分享评估结果,方便征、退税管理部门了解出口企业的最新动态。

3.3 建立有效的资源库,夯实“一户式”纳税评估的物质基础

(1)建立出口退(免)税评估人才库。人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评估工作要高度重视,在人、财、物上提供保障,尤其是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结合本地实际设立专门的评估岗位,合理配备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认真开展此项工作。

(2)建立出口退(免)税评估数据库。数据库涵盖内容,一方面是全部出口企业的各项评估指标、预警值和历次评估结果等详细资料,并纳入“一户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征退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是评估的工具,包括评估模版、评估工作指引、工作要求等。出口退(免)税评估数据库应做到实时更新,并能做到自动初步筛选后提供关注的信息企业、信息商品和信息指标。一般情况下,要求退税评估选户名单占整个纳税评估户数任务的10%。

参考文献

1 潘玉艳.个体工商户税收漏征漏管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8(1)

2 张伟,李宗永.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

篇2

(一)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性

由于当前国税系统与工商、金融、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协作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纳税评估人员在获取外部数据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源有:财务信息、纳税人申报的信息、征管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等。由于这些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完整,甚至是虚假的。从而导致纳税评估缺乏信息基础。而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与否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成效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国税部门获取的信息渠道窄,数据真实性较低,成为了当前限制纳税评估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评估指标体系(参照值)的时效性与完整性不够,很多数据未能及时更新,因陈旧过时而导致疑点失真;评估深度不够,评估方法单一,案头审核大多基于纳税人所申报的信息,评估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三)纳税评估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落后

目前纳税评估工作尚停留在手工和纸质阶段,在纳税评估的过程中仅靠堆积大量的书面资料、对纳税人申报的资料进行简单审核等传统手段在各类数据庞杂的今天难以取得实效。并且由于国内税务系统内信息化程度不高,纳税评估并没有充分运用纳税评估管理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评估效率并不令人满意。

(四)纳税评估工作规范性和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纳税评估工作尚不够规范,纳税评估工作方法也不够科学合理。纳税评估流程也需进一步优化,如目前省局纳税评估规程规定纳税评估原则上在税务机关内部进行,一般不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所在地实地稽核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会计核算资料及账簿凭证,仅依照目前规程,不足以深层次的发现和说明问题。

(五)纳税评估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事纳税评估的人员要求精通税收业务知识,并熟悉会计业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而目前从事纳税评估人员大多缺乏系统培训,掌握纳税评估相关知识不够全面和系统,不善于从各种涉税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或挖掘深层次的问题,纳税评估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评估效率和质量不高。

二、完善纳税评估工作方法及对策

要使纳税评估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完善,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纳税评估工作。

(一)多渠道采集和广泛储存纳税人各种涉税信息

首先加强国税与金融、工商等部门横向联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沟通与协作机制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特别是与国税部门信息交换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在现有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基础上,充分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料,进一步拓展资料占有域;三是在纳税评估时,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环境,面临的风险和资金流向等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动态信息,了解资金结算变化情况,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监控;四是依靠科技手段,最大限度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搜集并有效整合纳税人涉税信息。

(二)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统一纳税评估工作中运用和参考的指标

继续优化评估指标的相关体系,尽量不要一味地依赖已有的过时的指标对最新的目标进行的评析。对已经不能反应实际情况或者不能完整体现评估对象真实情况的指标可以进行删减或更新。并适当添加一定在最新的日常工作中总结出的最新指标,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需要注意的是,仅仅通过对大数据按照一定指标进行测算、比较、归纳之外是远远不够的。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若评估的税务人员能对被评估的行业的背景、公司运营状况等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进行定性分析。则评估的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纳税评估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纳税评估工作是一个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过程,它离不开涉税信息的搜索、采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信息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没有数据信息资料,纳税评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国纳税评估的一个制约“瓶颈”便是涉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信息量不足、信息可靠性较差,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关键是建立四通八达的税务信息网络。应建立和完善信息提供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日常信息收集机制,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四)要适当运用行政处罚手段,放大评估效应

对纳税评估中涉及补税的,应当区分是案头审核与实地核查,对案头审核不愿自查自纠的,在转为实地核查或移交稽查后涉及补税的,严格依照征管法予以行政处罚,不能以补代罚或是以罚代刑,如果一味地强调和谐和改善征纳关系而弱化税务检查或税务稽查的震慑力,实际上是放纵了纳税人的不遵从行为。

(五)加大对纳税评估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综合素质

纳税评估人员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注重培养评估专家。努力培养或引进通晓财会知识、税务知识、计算机知识且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发挥好老中青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以评估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从案中来到案中去,摸索分析评估规律、注重评估分析方法与约谈技巧,不断地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评估效率。

三、关于完善我国纳税评估的初步设想

目前,我国

各地纳税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缺乏一个切实的整体规划思路。本文从我国税务实际工作出发,通过对国家相关经验的借鉴,并且适应管理成本的相关要求,分四个阶段提出了完善我国今后纳税评估的基本思路: 第一阶段:现阶段国内的有效数据来源的渠道较局限、数据处理大多数通过人工的操作来完成。因为处理的数据以及指标的相关算法没有事先在计算机中进行编程,计算机不能按照税务部门所提出的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所需的处理。所以在当前阶段,数据的录入工作不得不由税务人员人工实现录入。综上所述,评估对象的选取要遵循量少但是高效。对某些营业收入和企业所得税高度不匹配的公司进行重点跟踪。

第二阶段:数据获取途径仍存在一定程度生的局限性,但对数据的电子处理能力逐步完善。因为可靠数据的不足会造成评估错误率上升,所以建议在评估对象的年应纳税额到达预先设定好的某个标准时再对其进行评估,在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下,使评估工作逐步完善,成为税务工作中的一项基本业务。

篇3

纳税评估/经验借鉴

综观国外典型国家纳税评估(即税务审计)的经验做法,具体程序上各有特色,但比较分析后,就发现一些共同点,其中有不少值得借鉴。

一、国外典型国家纳税评估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二、国外典型国家纳税评估管理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纳税评估已成为世界税制成熟国家税源管理的核心环节。中国纳税评估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借鉴国外典型国家纳税评估建设经验,对于拉近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税收征管水平的差距,建立符合国情的评估管理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一)确立先进理念指导,健全法律法规保障

国外典型国家均确立了先进的“重过程服务,轻结果处罚”的评估理念和原则,通过评估将税源管理环节前移。评估发现纳税人的涉税问题时,第一时间告知纳税人自查自纠,涉税问题严重和案情重大的再交由稽查部门处理。这样真正把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管理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另一种与稽查混淆的惩处方式。

国外典型国家的纳税评估制度,均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实施的基本保障。纳税评估的依据、范围、内容、操作方法等均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范。可见,纳税评估法律法规是纳税评估权力的来源。只有先立法,评估工作才能改变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局面,才能正确界定其职能权限,这也是提高纳税服务效率的保证。国外典型国家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也非常健全,诸如涉税信息共享法律、社会信用惩处法律等至关重要。

比如新加坡,其纳税评估部门能方便、快速地从其他参与经济主体获得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得益于法律赋予它这种权力且规定相关部门配合的义务。具体而言,新加坡的税务局有权从第三方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有权依法对纳税人调查,纳税人必须无条件配合,社会各界有义务配合税务局对纳税的评估调查。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共享制度,强化涉税信息的采集力度

国外典型国家的纳税评估均以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为凭借,以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作为税源管理的一种手段,纳税评估管理工作要实现科学、客观、全面、准确、高效,必然掌握大量的涉税信息,而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处理,没有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人工处理很难保证效率。所以,信息化技术在纳税评估中的大力运用是前提,依托计算机和网络创建评估模型及指标是关键,通过评估模型实现涉税风险的自动分析,可大大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比如美国纳税评估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其计算机征管网络覆盖全国,如税收预测、税源监控、税务登记、申报纳税、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纳税资料的采集保存检索等方面的工作,均大力借助计算机和网络。

加快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的建设是纳税评估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信息化建设依赖于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及时、准确、顺利获取,但这不能仅依靠纳税人的诚信度,还需要寻求规范化、制度化的措施加以保障。即要建立健全涉税信息共享制度,并纳入法律规范,以保障涉税信息采集的力度。

(三)专设独立的边界清晰、职责分明的纳税评估机构

国外典型国家,都合理界定税款征收、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能分工,尤其是在机构的设置方面,专设独立的纳税评估机构,分清三者权限职责,加强三者间的协调与合作,这成为纳税评估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基础。不仅如此,世界各国对纳税评估体系中各个税务机构的职责、分工等问题也做出明确规定,科学界定评估工作步骤,优化评估流程。如新加坡、日本税务审计的有效实施,其专设组织机构和人员起了很大作用。

借鉴新加坡经验,其纳税评估机构由税务处理部、公司服务部、纳税人服务部、纳税人审计部、税务调查部组成,各机构间相互独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在新加坡,公司服务部和纳税人服务部负责评估纳税人当年的申报情况,纳税人审计部负责复评纳税人以往年度的评估或有异议的评估。纳税评估发现违法行为,一般先给予主动坦白及纠错的机会,纳税人不配合的,税务机关才将违法行为定性为主动事故并追究刑事责任。

可见,简明、合理、独立的评估机构设置是评估效率效果的保证,科学、规范的评估方法、操作流程是确保纳税评估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为此,从涉税信息的采集、评估对象的选取,到评估分析、处理和复核,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权责界限必须明确,以避免中国税务干部长期存在的要方案、等指示,而不主动服务的积弊。

(四)建立科学、客观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市场经济下,企业涉税信息是海量的。税务机关对大量涉税信息的综合评估分析,必须有科学、客观的评估指标作为依据,否则纳税评估的客观性、真实性将无法保证。如美国纳税评估计分标准模型及参数常动态调整,很难从几个指标甄别出哪些纳税人容易成为评估对象,这样保证了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当然,科学、客观、完善的纳税评估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需拓宽税源控管信息获取渠道。搜集纳税评估信息时,不仅收集纳税申报信息,还应分行业采集纳税人生产经营指标,围绕“票证流”、“货物流”、“资金流”等核心信息,建立有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资产管理、资金流动等方面的信息指标体系,涵盖企业从生产到销售、从申报到纳税、从财务管理到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全过程,建立完整的纳税评估体系。以新加坡为例,其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先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将有用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分阶段、有目标地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值得借鉴的是,纳税评估数据的采集对建立纳税评估模型、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世界各国纳税评估数据采集均应用了以下数据:①财务报表相关数据;②生产经营涉及的投资额、进出口额、关联交易量等;③税收登记率、申报率、税负率、税负变化差异、入库情况等;④外部信息,诸如银行资金的使用与信用、行业准入情况、境外收入等;⑤同行业信息,如生产经营(工时量、利润率、库存量、负债率等)、国内国际市场价格等。

(五)培养选拨专门评估人才

美国的纳税评估人员约占税务人员的50%以上,其税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均在纳税评估上。日本的税务审计由专职税务人员负责。

参考文献

[1]杨华:“日本纳税评估的经验及借鉴”,中国财政,2011(23)。

[2]邵凌云:“纳税评估的国内外比较”,涉外税务,2011(2)。

[3]张法德:“纳税评估的国际借鉴”,改革与开放,2010(1)上。

篇4

关键词:纳税评估 指导思想 体系 资料 档案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随着行政职能转变和法制型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行,基于相信大多数纳税人能够诚信纳税的理念,纳税评估工作应运而生。2005年3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并下发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标志着纳税评估的概念正式确立和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实际工作中,地税机关通过纳税评估手段,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事中管理,防止了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错漏,增强了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各级基层地税部门在积极探索评估管理新模式过程中,总结出许多有效办法,实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查、以评促收”的工作要求。笔者结合江西彭泽地税工作实际,对纳税评估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确立“服务型”的纳税评估指导思想

纳税评估是地税机关加强纳税服务的重要手段。要坚持“评估前有告知,评估中有辅导,评估后有提醒”的评估理念,推行服务型纳税评估。一是税收宣传到位。纳税评估前,通过纳税人课堂、纳税辅导等形式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告知风险点所在,避免纳税人因不懂、不知引发的税务问题,规避纳税风险;二是纳税辅导到位。保障纳税人的陈述权、申辩权,对约谈环节未排除疑点需要进入实地核查环节的,将税收政策落实辅导到位;三是跟踪回访到位。纳税评估后,采取回访办法进行跟踪服务,帮助纳税人做好评估补税及账务处理,提高办税人员业务水平,建立融洽的税企关系。

2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纳税评估体系

一是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选调业务素质高、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强的人员从事评估事项,为纳税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富有特色的纳税评估办法。彭泽县地税部门结合本县石灰石资源丰富的特点,依托矿管部门GPS数据和供电部门提供的用电量,积极探索以电定产、以产定税的征管模式,制作了富有彭泽特色的纳税评估模型,先后入选省、市局案例库。三是采用针对性强的评估方法。对使用现金多、不开或少开发票、收入不入账、做假账(两套账)的情况,在评估过程中要深入企业生产现场,了解各个生产环节,采用顺查、比对等多种办法,从中发现问题、找出根源。四是抓住选评对象的源头,将评估效果最大化。在选择评估对象过程中,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核对各项财务指标,采用纵横比对方法,从管理系统中调取相关数字,在挖掘税源的同时,减少涉税违法行为的发生。

3要有效整合采集的资料

一是完善重点行业资料,做好数据比对。对重点行业,从税务登记开始,到各种财务信息的录入,从人工到计算机进行详细的数据比对,及时进行垃圾数据清理,完善重点行业的各种资料信息,为实行行业评估奠定基础。二是分析财务指标的变化,发现管理漏洞。在财务指标的分析中,将评析指标(如成本利润率、毛利率、税负差异率、库存变动幅度、应收应付账款变化幅度等)作为重点信息,取行业平均数,计算出应有的销售收入和税负,与各企业自动对比查找疑点问题。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比对能力和质量。加强与国税、工商、土管、供电、银行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掌握纳税人各种信息资料,提高第三方涉税信息的利用效率,做到评估结果有理有据。

4要重视约谈、举证和档案管理工作

纳税评估的重要目的是更好的为纳税人服务、为税收管理服务。在评估过程中,要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评估程序。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执行,认真贯彻评估工作管理程序,杜绝服务中轻视程序、执法中忽视服务的现象,做到服务和执法并举。二是规范制作评估文书。严格执行税务文书管理办法,不跨环节、不缺项使用文书;在文书的填写上,保证当事人和评估人员亲自签字,按照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填写文书,使文书成为评估过程中有效的法律依据。三是规范约谈举证。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工作中认定处理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要在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状况、日常纳税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约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拟好约谈提纲,把握约谈的主动权。四是规范档案管理。对于每户的评估资料和评估过程,形成管理档案,并按照规定进行归口存档。为适应信息共享要求,制定好电子档案,建立电子与纸制双重档案,为强化税收征管、提高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5结论

纳税评估作为一个新事物,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需要总结和探讨的地方。若应用得当,纳税评估必将成为地税机关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纳税评估》,马海涛、白彦峰,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篇5

关键词:投入产出纳税评估应用存在的问题

abstract:recently,tax assess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assessment to the industry enterprises.but it’s  not very perfect because of  the persons are not very good at it.some of them haven’t known the thoery and principle of iao method of the tax assessment.this topic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ao,analyzed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in using this method,proposed some advic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s.

keywords:input and outputtax assessmentpracticesproblems

        纳税评估作为国际通行的税收征管方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纳税评估的一般原理,纳税评估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其中投入产出法在工业企业评估中得到广泛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评估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仅仅是机械套用投入产出法模型,并没有真正领会投入产出法的内涵和原理,因此也就制约了纳税评估成效的发挥。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系统地、全面地、多角度地、透彻地阐述投入产出法的内涵、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前投入产出法在企业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

        1.投入产出核算理论

        投入产出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 ·里昂惕夫创立的。目前,投入产出分析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计划和预测。它的基本思路是: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但互为联系的部门或产品群,然后借助于线性方程组,模拟现实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过程,最后,通过测定技术系数,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或预测经济未来。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借助于投入产出方程进行,而生产技术系数矩阵a则是分析的基础,系数矩阵。

a=(aij)nxn,其中,aij=xij /qj,(i,j=1,2…n)

        式中aij称为直接消耗系数,是反映生产一个单位产品对各种生产要素,如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的消耗数量,qj表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第j种产品的数量;xij表示生产一定数量的第j种产品对生产要素的消耗数量。

        国民经济中的直接消耗系数是一个宏观变量,反映某一部门或行业内所有的企业生产同样一种产品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数量,是一种社会平均消耗量,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行业单位产品消耗系数。行业消耗系数与企业单位产品消耗系数有如下关系:一是二者在性质上完全一致,他们本质都是单位产品对生产要素的消耗;二是二者在数值上不完全一致,因为,一些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较高的管理水平,则企业消耗系数低于行业消耗系数;反之,则高于行业消耗系数。但是,不管什么企业,其单位产品消耗系数与行业消耗系数的偏离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种偏离的稳定性是我们构建评估指标的理论基础。

        2005年12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印发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的通知》,文件中指出:投入产出法,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以此文件作为指导,基层税务机关开始了在企业纳税评估中应用投入产出法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了分行业、分类的专项增值税纳税评估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2.投入产出法在纳税评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投入产出法广泛运用于工业企业纳税评估,但是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信息匮乏。现代经济学将所有的市场交易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从而形成了现代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现代契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搜索、采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由于信息的不真实,使得评估效果大打折扣。数据的收集是纳税评估方法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纳税评估必须掌握行业消耗参数,但这些信息在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和申报表中都没有反映,而目前在信息采集中面临以下困难:

        2.1.1税收管理员负担重,难以保证下户调查核实的时间。税收管理员负担承受过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税收管理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户籍管理、税收宣传、催报催缴、纳税评估等税收管理业务,大量的工作都需要税收管理员收集、整理、报送相关资料,同时还需要在ctais系统中进行录入、维护;为了做到过程可控制,结果可考核,许多工作还有定式表格要填写,如此大量的案头工作占用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时间,使下户工作时间得不到保障。二是片面理解税收服务,以“淡化管理”来取悦于地方政府和纳税人,以所谓的善意提醒和延伸服务代替税收执法,把纳税人应尽的义务转变为税收管理员的责任,把应该由纳税人主动申报的事项变成税收管理员的必要工作内容,加大了税收管理员工作量。三是部分考核指标不甚合理,片面追求各类考核指标的达标,加之税务系统内部各类检查、考核和地方评比的活动比较多,税收管理员有疲于应付的现象。

        2.1.2纳税评估缺乏法律保障。目前纳税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仅仅是部门规章,并不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纳税评估目前并不是行政执法行为,而是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不具法律效力,如果相对人拒绝配合,行政主体不能进行强制。因此,在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纳税评估时,如果纳税人拒绝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涉税信息,纳税评估环节不能采取罚款、停供发票等强制手段,所以也就无法保证信息的获取。

        2.1.3缺乏第三方信息。外部信息的获得要花费很大的成本。目前想要获得一个企业的国地税信息,银行资金的使用与信用,工商登记注册及处罚情况,海关记录,财政和公安信息及国外收入等相关信息并不是不可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税收、工商、海关、金融等机构之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体系,所以要是获得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还是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尤其是对于跨国经营企业的国外经营收入等相关信息的获得并不十分容易。

        2.2投入产出法应用中有适用前提。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无法运用该种方法。

        2.2.1投入产出法比较适合对产品单一的工业企业的纳税评估。对于生产多种产品而会计核算健全的生产企业,由于每种产品对每种生产要素的消耗都可依据成本报表直接计算,因而也可以计算消耗系数与偏离系数;对于生产多种产品而会计核算不健全的生产企业,纳税评估人员则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如机器生产工时等),对不同产品消耗的同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成本分摊,然后计算企业的产品消耗系数和实施纳税评估。如果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应能区分不同生产环节或车间,否则,该种方法不能适用。

        2.2.2投入产出法是在耗用数真实的情况下运用投入产出比来推测产量、销量和销售收入,以分析企业是否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但企业账面的耗用数真实与否难以监控。如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收购企业购销存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很低,由于农产品和废旧物资收购发票供应和管理方式的局限,纳税人自开自抵,随意性强,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现象严重。企业账外经营手法多样,隐蔽性较强,很难运用投入产出法发现线索。

        2.2.3行业均值可比性不强。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尚值得研究和探讨。一般这种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都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似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纳税人大量存在账外销售现象,申报信息没有完整真实地体现纳税人的实际经营状况。同行业信息的获得要依赖国内国际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的信息资源,才能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目前我国国内的很多同类行业内部发展参差不齐,行业价格,成本等重要的信息也无法做到能够科学全面反映整个行业的情况。所以,在纳税评估上采用此类指标有时候难免有所偏颇。

        2.2.4测算分析结果不能直接作为补税依据。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分析的结果,还只能作为疑点,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而且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如运用设备生产能力模型测算时应注意正确区分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和生产能力,而且设备生产能力一般有幅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掌握。

        2.3纳税评估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纳税评估需要高素质的评估人员。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估,不但要求评估人员掌握税收业务知识、财务会计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而且还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貌及纳税人的详细情况和特点,掌握审核、评析、测算、取证、质询的全部技能,但目前符合上述条件的干部在数量上还不能满足纳税评估的需要,纳税评估尚停在表层的分析,为评估而评估,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因而使纳税评估显效缓慢。

        3.投入产出法在纳税评估中应用的对策研究

        3.1明确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税务管理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纳税评估作为税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其本身的法律地位问题及其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法制体系完善问题,都将影响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1.1完善《税收征管法》。纳税评估属于税收征管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目前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实施细则中并没有相关的规定。目前纳税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虽然较为详细地规定了纳税评估的相关内容,但是还不能称其为法律,因为该办法仅仅是国税发文件,属于部门规章。它同法律、法规相比,在地位上就稍逊一筹。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纳税评估体系状况而言,将纳税评估体系的相关内容,写入《税收征收管理办法》以明确其法律地位成为必需。

        3.1.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纳税评估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它不仅涉及税务系统内的多项工作内容,还涉及到社会生活中其他行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它方面的法律的完善,对于完善我国的纳税评估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完善《会计法》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完善《合同法》,使经济合同成为比较科学准确的涉税信息,为纳税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条件。三是完善和发展纳税人、政府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关于涉税信息共享方面的税收法律体系,确保纳税评估能有效地从第三方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同时明确政府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有配合纳税评估调查的义务。

        3.2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在完善的社会法制体系的支撑下,纳税评估信息采集渠道应该包括来自纳税人的直接信息和来自政府机关及其他部门的间接信息。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支持下,上下级之间、同级各部门、各岗位间将形成无障碍监控和制约,信息资源的可信度在开发应用中得到逐步提高,纳税评估将有一个坚实、稳固的前提和环境。

        同时要从横向、纵向同时入手拓宽评估信息渠道。一是加强信息的横向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互联网络的建设,实现与地税、银行、海关、审计、水电供应、外贸等部门密切联系达到数据共享,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的各种经济信息,把这些信息与纳税人申报的商品进、销、存,产品产、供、销等资料进行比对,从中寻找差异,确保分析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二是完善信息纵向联系,在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加强配合,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公开,建立内部信息共享的“税务数据库”。鉴于评估工作与财务管理结合紧密的特点,可以运用会计核算原理,根据会计科目、税收政策勾稽关系,推广纳税评估软件,将纳税评估的整个环节都纳入计算机管理,初步实现评析指标测算和主要文书处理的微机化和网络化,保障纳税评估工作的有序运作。

        3.3提升数据处理和挖掘能力。我国税务系统在实施以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协查、防伪税控、综合征管、出口退税、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和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中,相继实现了市级以上的数据集中模式,初步形成了多个应用系统共享一个网络的格局。这些系统运行产生了大量有用数据,但由于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彼此独立,导致目前的数据还比较零散,信息共享程度低,大量数据沉积在操作层,不能将其转换为决策管理层的信息,浪费了现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规律。

        巨大数量的涉税数据形成了极为庞杂的“数据海洋”,对于这些多级、多年、多变的数据如何规划、组织和管理,将成为大型数据工程的重点课题。如何将这些数据挖掘出来,适应目前税收管理决策工作需要,已经成为当前税务信息化的重要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倒重来,建设一个新的庞大系统,不符合实际。因此,以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为基础,开辟各系统间的数据通道,通过模糊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对现在的、历史的、分散的业务数据进行钻取和整合,简便易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迅速激活现有的大量电子数据,来进行纳税评估,促进税务管理决策水平迈上新台阶。从纳税评估入手,建设税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是:利用市级一省级一总局数据处理中心的资源,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一个跨区域、跨平台、跨应用的信息集中、共享平台,将征管数据、行政数据、外部数据按主题建成规范统一、高度共享的数据仓库,并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统计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方式的分析和挖掘。

        3.4提高人员素质。纳税评估工作的最终实施是依靠评估人员来完成。评估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工作经验、分析判断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素质将会直接影响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纳税评估专业人员队伍及素质建设,将成为今后纳税评估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基层纳税评估专业机构的普遍建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纳税评估发展的经验,通过建立基层纳税评估的专业机构,解决现阶段纳税评估工作需求与纳税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主要矛盾。造就一批精于纳税评估工作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其次是基层纳税评估专业机构的隐性化发展。通过基层纳税评估专业机构工作的开展,推动基层纳税评估专业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素质的普遍提高,真正地将纳税评估工作融入到税收管理的一部分,让税收管理员能真正地胜任纳税评估的工作任务,基层专业评估机构同时也将逐渐淡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个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员成为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主力军。

        3.5构建纳税评估模型。纳税评估模型,就是运用相关性原理、经济数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在研究纳税人经济活动变化时,寻求应纳税额等因素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具体来说,评估模型就是在准确掌握企业生产能力、经营规模、生产产品、市场销售、成本核算等情况下,根据企业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各项资金、费用、成本和收入变化的内在联系,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的能即时反映应交税金的变化情况,推算出纳税人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正确申报的有效方法。

        通过选取生产经营有规律的行业企业,选准计算产品产量或销售额的关键指标,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对行业企业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税源监控人员在实施纳税评估时,只要按图索骥,将在企业实地采集的电费、原材料耗用量等相关信息输入相关模型,当时就能准确计算出企业产品产量或销售额,避免了重复劳动、无效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纳税评估模型的运用还激发了税务人员加强学习的积极性。随着企业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评估模型的有关参数可能会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税源监控人员不但要会应用模型分析,还要加强对数学、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的学习,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算,随时修订模型参数,以保证纳税评估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孟庆启.《中国税务管理现代化概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01月

[2]梁俊娇.《纳税评佑方法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3]郑坚.《纳税评估理论与实践》,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

[4]王学谦.《纳税评估的国际此较与借鉴》,《税务与经济》2005年3 期

[5]周伍阳、杨招军.《纳税评估理论溯源及其现状分析》,《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2月第81卷第1期

[6]向蓉美、孟彦菊.《国外投入产出法研究述评》,《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年22卷第4期

[7]陈璋、张晓娣.《投入产出分析若干方法论问题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8]瓦西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

篇6

一、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未能有效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从而造成企业经济利益受到损失。企业税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缴纳税款行为不符合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构成漏税、偷税,面临补税、加收滞纳金、罚款、刑罚以及企业声誉严重受损等风险;二是企业因不了解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使用税法不准确,造成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多缴纳了税款,造成企业不必要的税收支出。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能力

缴纳税款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费用支出,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持续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随着我国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拓展境外投资,由于对税务风险的重视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很多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涉税环节出现问题,付出了高昂的税收成本,代价惨重。重视并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完善我国企业税务体系建设,对企业做大做强与国际接轨至关重要。

2.有利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企业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降低企业必要的费用。税务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在税收方面的费用,而税收费用的降低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减少,企业获得同样的收入情况下,支出的成本减少,能够得到的利益就会增加,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3.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与会计的管理水平

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需要有规范的财务与会计制度,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为了实现利润、成本和资金的最优组合。企业财务与会计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税收情况。只有提高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水平,才能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而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不仅能够合理合法地降低企业税务支出,还可以减少税收法律法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涉及税务风险,可以说企业自成立之日起税务风险就已经存在。概括来说,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1)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复杂且变动频繁

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众多繁杂,既包括法律法规,又包含部门规章、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等,而且税收法规层次较高的较少,更多的是部门规章、地方税收政策和实施细则。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变动频繁,财政部门和国家税务总局每年颁布的税收政策、公告等多达数百条,各省市制定的地方税收政策和实施细则也不在少数。对此,企业不能及时了解和学习相关税收政策在所难免,就会导致企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了税务风险。

(2)我国税收行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我国税收行政管理体系复杂,税务行政执法主体多元,包括国税、地税、海关和财政等多个政府行政部门。税务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自由裁量权不严以规范,会造成执法弹性较大,对执法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有些税务工作人员不严格执法,有法不依、执法随意性大,关系税、人情税的现象依然存在,客观上造成事实违背了立法本意,使企业形成税务风险。

(3)宏观环境不断变化产生的影响

我国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面临各种税务风险的外部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企业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是把双刃剑,虽然可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某种机遇,但是也可能使企业变得不适应,难以维系下去,如些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因宏观环境变化,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给企业的发展运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4)我国税收法规改革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税收政策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转型阶段,还未形成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税收法规也在不断的进行补充修订,甚至废止旧法规退出新法规。企业在履行纳税义务时,因没能掌握最新的税收法规,造成少缴税或者多缴税,导致企业产生税务风险。

2.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包括企业财务、绩效评估、内部审计、信息管理和企业风险管理等。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和是否全面决定了企业面临税务风险的程度。企业生产运营的每一方面,都可能对税收产生影响,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就会造成税务风险的产生。例如,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企业就无法收集到关于财务方面真实可靠的信息,财务处理就会出现偏差,影响企业税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就不能正确审核企业税收方面的信息,无法及时识别税务方面的问题。企业内控制度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缴纳税金,从而产生税务风险。

(2)企业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从税务风险的角度来说,企业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办税人员对当前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和对税收政策的运用能力。目前,很多企业办税人员自身没能熟练掌握税收法律法规,在办税过程中,对税法的规定也不是十分了解,在纳税申报时,没有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去操作,虽然主观上没有逃避税法的故意,但存在盲目纳税的情况,造成企业少纳税,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

(3)企业管理人员纳税意识不强

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人员通常比较重视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等环节的管理,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很多企业管理者纳税意识薄弱,很少对纳税申报表及重要业务事项的涉税问题进行讨论、核查,这就导致了企业纳税人员在确认、计算缴纳税款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核查,??加了企业的纳税风险。因对税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税务管理部门,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税务管理部门,也往往倾向于关注财务报表的管理,而忽视对税务风险的管理。

(4)企业不能准确运用税收法规

税收法规是规范企业税务行为的根本规则,所有企业都应当严格遵守。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中,既有人大、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又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行政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既有程序法,又有实体法。有些税务法律法规是原则性的阐述,有些是对具体税务行为的规范。企业有时对税收政策不能严格按照税法条文去理解,擅自扩大或缩小相关内容的范围,对税法精神理解不透、认识不足,造成企业少缴纳税款,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促进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税务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税务会计核算、计算税款、申报纳税、缴纳税款和发票管理等。建立健全企业税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税务日常管理,防止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事先预防模块、事中防范模块和事后监督模块,它们紧密联系、互相支持,形成一个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模块都有各自的作用:在事先预防模块中,需要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在事中防范模块中,充分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用于识别税务风险,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风险等级,对不同级别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在事后监督模块,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信息系统,对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确保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能够有效运行。

2.提高企业财税人员专业素质

企业财税人员直接与企业税务工作接触,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企业财税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财税人员的工作水平。要对财税人员进行财会知识教学,确保财税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财会知识、税收政策;同时还应督促企业财税人员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让财务人员做到遵纪守法和依法纳税。在整个企业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让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直接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以便增强企业财税人员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税人员防范税务风险,主要包括强化抵扣凭证审核、规范财务核算、严控虚开发票和合理合法做好税收筹划等工作。

3.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和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大部分企业纳税意识不强,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企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没有很强的依法纳税意识。有的企业心存侥幸,认为只要和税务部门搞好关系,就不会受到税务行政处罚;有的企业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两种情况都属于缺乏依法纳税的观念。依法纳税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应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同时应重视税务风险防范工作,将其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企业应充分学习和应用税法,通过统筹、规划和管理,使企业的税收利益最大化;要合理合法的?M行税收筹划,避免发生税收违法行为,产生税务风险。企业也应该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其加以利用,掌握好税金的缴纳金额和时间,强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是指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和处理方式的适用性、科学性、盈利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的系统。绩效评估系统以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后的实际结果作为依据,分析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和处理方式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并分析税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效益。通过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企业可以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益,分析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产生偏差的原因,帮助减少企业税务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税务风险决策管理水平;对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而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益。

5.建立畅通的税企沟通机制,实现税企互信

由于我国税收政策频繁变动,很容易造成企业因没能及时了解税收政策畅而形成税务风险。税务机关与企业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税务机关应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及时将最新的税收政策传递给企业,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对企业办税人员进行宣传和讲解。当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有异议时,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及时消除异议,提升税企互信,降低企业税收风险。

6.充分利用税务中介机构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税务中介机构通常更具有专业性,能够更好的理解税收法律和政策,熟悉税务处理方法,精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十分重要社会力量。企业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中介机构来防范和降低税务风险。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可以向税务中介机构进行咨询,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税务中介机构的行为,推进税务中介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中介机构更多的参与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

篇7

深入调研,完善纳税评估体系。

建科室之初,一切需从零开始,李卫东带领三名税干走访调查了700余户企业,收集了全市企业近三年的财务数据,联合市直20余家单位,提取了企业涉税信息4万余条,建立了相互关联的数据库,在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纳税评估制度体系。仅2013年就评估企业574家,评估入库税款3945万元,建立了皮毛加工、砖厂、砂厂、房地产建筑等标准化评估模型6个,在焦作市地税系统率先打开了纳税评估的新局面,也成了省市地税系统的典范,2013年省内外地税系统近20家单位相继到孟州参观学习。

不畏艰难,规范行业税收管理。

纳税评估接触到的企业和行业都是难缠户,一些企业社会背景复杂,管理混乱。如何打破困境,拨开云雾,纳入税务正常管理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阻力很大。然而他从来没有过退缩,总是迎刃而上,刻苦钻研。孟州市现有砖厂22家,好多老板社会背景复杂,李卫东利用2个星期时间全部走访到位,有些老板用金钱诱惑,有些甚至当面威胁,可他都没有丝毫动摇。起初老板们不配合,他就从入手,利用大量的诸如电费、工人工资、水费等外部信息,逐一推算砖厂的产出和销售,从而合理计算企业应税额。2013年,全市22家砖厂评估入库税款247万元,总体收入增长近四倍,一举规范了孟州市的砖厂行业税收管理。

永不言败,建立完善的评估模型。

一直以来行业管理在孟州都较为复杂,一些企业利用各种手段规避税收管理,管理单位也是苦于没有科学的手段加以管理。李卫东接到任务后,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信息比对,利用科学的运算方法,建立了科学的行业模型,从而达到了评估几个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效果。孟州市桑坡村是亚洲最大的皮毛加工集散地,而且大部分企业都是家族式零散经营,没有完善的账务制度,管理起来难度很大。李卫东带领三名干部吃住在当地税务管理所,通过走访调查44家皮毛加工企业,收集到了企业财务、水电、工商、外贸、污水处理等信息近2万条,并集中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梳理、计算,从而找出数据之间的相关链接,走不通时他主动请教数学、统计方面的专家,硬是在二个月的时间里建立了皮毛行业税收管理模型。在大量的数据面前,皮毛加工企业主动缴纳了应纳税款。通过行业模型的运用,辐射到全市140余家皮毛加工企业,当年该行业就入库税款2030万元,同比增长5%,使得该行业税收管理纳入了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敢于涉险,集中评估财政专项资金。

为了扶持和帮助当地企业发展,每年政府都要拿出2亿多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升级改造,然而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企业没有把此笔款项计入应税收入。李卫东主动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在掌握了确切数据基础上,走访了31家企业,对两年来政府扶持企业的4亿多元资金流向做也详细的调查取证,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企业主动补缴了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所欠税款及滞纳金1200万元,从而有效地规避了执法风险,避免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孟州市南临黄河,河道采砂发展很快,然而由于行业流动性大,随意性强,行业税收管理极不规范。李卫东一个月来几乎每天行走在黄河岸边,有时甚至利用晚上时间蹲点取证,收集了大量的视频影像资料,并通过河务局、交通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对采砂船的年审情况、运输情况进行了摸底。在他的努力下,由政府出面出台了采砂行业管理办法和政府会议纪要,政府部门、乡镇办事处、河务局、交通局、税务局联合出动,从而使得该行业走上了正常管理的轨道。2013年孟州市24条采砂船共计入库税款178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不断抗争,誓为地税奉献一生。

篇8

关键词:房产税;财产分配;市场秩序

1 房产税改革的必然性研究

1.1 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导致出现了很多房产商投机倒把的行为。当前的房产税改革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案例来看,征收房产税一方面是抑制投资者需求,另一方面是为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源。从实际情况来看,房产税改革一方面是抑制房价,稳定房产市场,另一方面是改革的必然。房产税的改革主要是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这几大系类,我国的商品税以及所得税相对比较成熟,而财产税的发展仍旧滞后。我国现行的房产税的税收虽然税率不高,但是征收范围有一定的制约性,此类现象导致房产税的收入规模较小。

房产税改革能够优化地方财政,由于地方政府缺乏收入自主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背离,这需要不断开辟财源。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从银行信贷方面着手,由政府进行制约,将土地作为未来贷款中的优质财产。房产税的改革还能够促进公平,降低投机者的投机机会,稳定市场的投机行为,减小贫富差距,缩小了社会的不公。我国的居民来源包括工资薪金以及财产收入,这需要我们及时调节贫富差距,发挥当前应有的作用。

1.2 改革的可行性

当前的房产税课税范围是城镇经营性房屋,而改革后进行的房产税征收改革主要就是针对城镇住房的。因为财产关系是财产税征收的前提,由于财产税发展之后,我国对于私人财产的保护比较滞后,在房屋所有者对于房产征收了一定的所有税后,这会使得地产只有一定的使用权。在房产与土地分离中,需要合理征税,这需要设立相应的财产权。当前的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宅基地的使用权期满的会自动续期,这杜绝了因为土地的使用年限而导致的房产权冲突,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做出了明确且完整的规定,便于房产税的税基征收。

2 房产税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启示

2.1 改革的进展

我国房产税的改革起始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物业税的概念,物业税与房产税都是属于财产税的一种,主要以土地和房屋作为征收的对象,对于承租人征收的税费进行分类。当前的房产税税制随市场的价值升高,当前的房产税经过的两年的试点,创建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模式,建立了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培养了一系列的专业人才。

物业税在我国的征收呼声由来已久,这需要明确征收范围,确定立法保障,强化房产税的征收的可行性。当前,我们对于房产税的改革表述相对比较平缓,需要逐步推进。

2.2 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房产税征收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这需要政府发展经济及时调控土地财政。当前,房产税改革中存在几个误区:首先,认为房产税的改革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为社会上不少人有这种误解,百姓购房已经交了很多税了,房产税的征收会使得他们的负担更重,其实房产税改革并不意味这税种增加,而是将征收的范围扩大到相应的领域,使得在税制的设计中综合了个人的基本住房标准;其次,房产税的改革于地产的市场调控是无意义的,但从数据层面否定房产税的调控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当前的房产税目标在于抑制投机,将房价进行合理的控制,发挥政府的政策作用;最后,随着改革的推行,房价的走向成为房产税的改革标准,对于个人的住房征收能够帮助房价的调控,增强财政收入,深化税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

征管水平难以维系税率改革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税收的流失以及征管的成本问题,当前需要将征管能力控制在可控范围之中。从试点改革的成果来看,首先,我们可以发现,税收改革中的税源信息很难获取,因为征管的力度不足,透明的信息是房产改革的前提,征收的市场信息需要大量数据支撑,这影响了征收的力度。再者,房产的评估体系比较之后,为减少征管的难度,在试点改革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隐瞒报价的情况,这需要深化房产税的改革,制定合理的计税价值。当前的征管制下实施的房产税需要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从多层面进行房产税的征收,这会影响征管的效率,降低税收制度的信任。

2.3 房产税改革的国际经验

国家征收房产税的目的在于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及时调节贫富差距。房产税税制的设计还在于及时调节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当前世界上房产税改革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产登记以及信息管理制度,这是房产税改革成功的重要环节。国外房产税征收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比如信息制度的完善,比如技术方面的投入,比如建立科学完善的房产税征管机制等,房产税的稽查、服务等等。

3 坚持房产税改革的建议

3.1 坚持渐进式改革

房产税不仅是时间工程,也是社会系统型工程,需要协助推行。从征管的角度来看,房产税的改革需要坚持正义,采取分步走的策略,推行改革,尽量降低风险。房产税的改革主要就是争取民众的理解以及支持,当前百姓对于房产税认知有一定偏差,作为新增的一种税收负担,房产税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当前应该积极开展房产税的教育活动,通过对房产税的改革,增强当前进行公共服务活动的能力,发挥调节作用,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房产税税收主要是满足群众对于住房的需求,借助积极宣传,让房产税改革有明确的认知,保证征税的公开、公正。政府部门践行的房产税收入需要公众取之于民,争取获得纳税人的支持。

推行房产税的改革需要找准切入点,不断扩大改革的范围。从当前的改革力度来看,需要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推进试点改革。当前,试点地区的改革需要遵循相关经验,在未来几年内将试点城市逐步扩大。

3.2 优化税制设计

合理的税制设计需要纳税人进行引导,为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从而符合政府的利益,当前为推行房产税的试点改革,需要将市场价值作为基础,从税制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与优化。当前应当适当的扩大征收范围以及征收对象,发挥房产税的作用。首先,需要将存量房纳入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因为房地产市场中只有存量房在内的房产才能体现出个人以及家庭的财富价值,体现税收的公平公正。其次,是否将农村地区划入征税范围,需要将地方政府作为收入来源,弥补地方政府的服务成本,将农村的居民纳入房产税的范围中。最后,在优化税制角度来看,还应当统一市场评估价值,因为当前我们的市场评估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房地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居民享受服务的指标,符合税收的受益原则。房地产的市场评估能够反映公共服务的差异性,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提高税收与地方经济的相关性,为未来税收的可持续性提供丰富的税源。

房产税的税率应综合税基以及税率,因为不同国家基本国情不同,所以房产税的税制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税率的选择应借鉴国外的经验,由中央立法,规定税率的幅度,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确定使用的税率。当前的个人房产税的制定需要综合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综合纳税人的收入以及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税收优惠以及减免。

3.3 完善房产税的征收与配套机制

房产税收入主要是纳税人为政府提品服务的补偿,房产税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上。因为居民的住房属于非国有制财产,为避免全国范围的冲突,需要赋予房产税一定的法律地位。

从房产税的征收以及监管水平来看,房产税需要及时进行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落实税收的监管。首先,当前应当建立健全的资金监管制度,设立专项基金账户,设置合理的监督机构,促进房屋建设能够及时开展。其次,需要划分房产税的使用比例,为纳税的税区提供公共服务支持,控制好地产别墅的数量,发挥房产税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再者,在房产税的评估中,需要将市场评估价值作为未来改革的选择方向,这需要我们尽快建立房产税的评估系统,完善房产评估的法律体系,确立评估制度、标准以及生产流程。最后,需要完善房产税的评估体系,因为房产税在不断推行之中,这需要我们制定符合国情的评税方法,尽量实现税收公平。当前的房产税试点工作经验丰富,按照不同的评税方法制定的技术标准保证了评估工作的准确与公平,建立相对应的处理机制,尽量满足纳税人的需求,保证评税结果的公平性。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房产税的设计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为当前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房价暴跌的大环境中,上海、重庆这两地拉开了房产税的改革内部,因为房产税的改革主要是弥补当前房产税对于个人住房的设计缺陷。税收体系的选择主要是优化我国的财政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从改革的环境、技术上进行分析,扩大试点范围的可行性。房产税的改革相对比较复杂,其间牵扯了土地制度、市场调控等社会问题,这期间需要长期的过程用于完善,未来的房产税改革需要与其他税种结合,发挥税收对于经济的促进。

参考文献

[1]郭宏宝.房产税改革目标三种主流观点的评述――以沪渝试点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8):53-61.

篇9

关键词:房产税;评估;综述

一、前言

2011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上海、重庆作为房产税改革试点城市,开始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让这一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议题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如今试点已有两年有余,从试点的情况看,两地试点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主要因为我国房产税评估方面存在众多问题。要全面推行房产税改革,就要健全税收征管机制与评估机制。本文将对有关房产税征管与评估问题的研究观点做出归纳和梳理,以便相关部门汲取和借鉴信息,能更科学有效地推广房产税改革。

二、我国房产税评估存在的问题

1.税基难以确定

税基的确定和税基的评估是房产评估的重点和难点。何杨(2012)认为: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住房改革,导致中国存量房产权出现多样化特征,对确定房产税税基造成困难[1]。冯海波,刘勇政(2011)认为:税基的确定应当从公平角度出发,纳税人的房产价值越高、面积越大,应承担的税负应当越重[2]。潘明星(2011)认为,因为形成于不同时期的房产, 其价值是在变化的,如果按原价计征房产税, 不仅税基难以确定,还会带来税负不公[3]。丁成日(2007)认为,实施房地产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决定税基[4]。由于土地供给的非价格弹性和房屋短期供给的价格非弹性使得房地产价格随时间的变化波动相对地过于激烈, 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或泡沫相对普遍的存在,税基难以确定。

2.评估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房产评估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采集大量信息,我国在这方面的能力欠缺。谷成(2011)认为,目前我国在房产评估领域还比较薄弱,既缺乏专业的评估人才,又没有成熟的评估方法和经验可循[5]。这是我国房产税改革难以在短期内全面铺开的原因之一。张德勇(2011)认为:关于应该由哪个部门负责房产评估,我国争议不一。如果税务机关负责,将涉及专业人员、评税权威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问题[6]。

3.土地出让金难以定位

何杨(2012)认为:我国政府依靠国有土地出让收取土地出让金,这些出让金包含在商品房的房价中,开征房产税要谨慎考虑是否应将这部分出让金从以后应当缴纳的房产税中扣掉[7]。要开征房产税,应当有意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如何处理好土地出让金与房产税的关系相当重要。

4.容易侵犯隐私

丁成日(2006)认为:政府和评估部门应当对不断更新的房地产数据时刻掌握和关注。但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8]。一方面涉及个人隐私,因为纳税人可能非常厌恶个人财产状况隐私被侵犯;另一个方面对政府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我国房产税评估的对策建议

1.建立正确的税基确定方法

丁成日(2007)认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市场发育不足、专业人员缺失等情况下, 以房产的市场价值作为房产税的计税基础会带来很多问题[9]。所以他提出,兼顾简化税制的原则, 目前应先以房产面积作为计税依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其他调整因子的影响,慢慢向以市场价值作为计税依据迈进。张德勇(2011)认为,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一,税收征管水平也高低不一,应当对房产交易活跃地区采用市场比较法确定税基,对成片新建房且核算齐全地区采用成本法确定税基,对征管水平低下的地区,可以暂按原值或者面积征税,再逐步过渡到以评估价值计征[10]。苗月新(2011)认为,税务机关应当加强与房地产管理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努力构建区域内房地产价格指数体系,实现房地产价格信息动态共享[11]。另外,可定期评估不同地带房产市价的标准水平,为房地产价值的评估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

要建立起权威的房产评估机构。由哪个部门负责房产价值评估, 各国做法不一。冯海波,刘勇政(2011)认为,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房产评估机构,培训雇佣能力足够的房产评估人员[12]。在操作上,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评估方法,目前我国采取的评估方法有市场比较法、收入法、成本法等。在制度上,要根据现实和评估能力来确定评估频率因为频率高则成本高,频率低则造成房产市场价值偏离。谷成(2011)认为,中央政府的土地部门和税务部门分别具有土地估价和税收征管的职能[13]。陈曦,吴宇晖(2012)认为,国房地产评估方面可以适当借鉴美国。美国对房产的评估是由州政府制定标准、控制质量以及培训评估师,各地政府负责实际评估和征管[14]。在机构设置方面,房产税管理部门是与其他政府部门独立开的,这样可以保证评估的公正。他们建议我国在房产评估阶段初期,应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在政府指导大方向前提下在税务机构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房地产评估机构。但从长期看,最终应当过渡到依靠独立于政府和纳税人的第三位单位来进行评估工作。

3.建立数字化城市

白彦锋,吴哲方(2011)认为,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是房产市场价值评估的基础。城市地理信息的应用使得房地产价值评估先进、精确,减少了评估过程的不公布,并降低地方政府征管成本。要建立专门的房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可以建立注册评估师登记制度和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房产评估从业人员管理制度[15]。陈小安(2011)认为,房地产价值的评估必然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取得与更新则需要建立完善而全面的计算机及地理信息系统。虽然这样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成本的投入,则其带来的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16]。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来方便地取得房产的计税依据,降低每次单独评估房产价值的成本,还可以用在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政府其他方面职能的实现提供便利。

四、小结

房产税改革之路艰辛而漫长,虽然我国现有的房产税改革试点的实施细则在征管与评估方面存在众多问题,但不能否认房产税改革的必要性。相反,应该更加重视我国房产税改革,全力解决现存的问题,设置科学公平的征管与评估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房产税税制。

参考文献:

[1][7]何杨.存量房房产税征收的效应分析与影响测量.中央财经大学学报[J],2012,(3).

[2][12]冯海波,刘勇政.多重目标制约下的中国房产税改革.财贸经济[J],2011,(6).

[3]潘明星.财产税属性下房产税改革的思考.财政研究[J],2011,(8).

[4][9]丁成日.房地产的理论回顾(上).财政研究[J],2007,(2).

[5]谷成.房产税改革再思考.财经问题研究[J],2011,(4).

[6][10]张德勇.进一步完善房产税的几个问题.税务研究[J],2011,(4).

[8]丁成日.改革和发展中国房地产税:理论问题与现实挑战.财政研究[J],2006,(1).

[11]苗月新.对征收房产税问题的思考.税务研究[J],2011,(7).

[13]谷成.对进一步完善房产税的探讨――由上海、重庆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引发.经济理论与实践[J],2011,(2).

[14]陈曦,吴宇晖.房产税改革的中美比较及其法律启示.求索[J],2012,(1).

[15]白彦锋,吴哲方.房产税改革过程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J],2011,(5).

[16]陈小安.房产税的功能、作用与制度设计框架.税务研究[J],2011,(4).

篇10

税源是指税收来源,是纳税人或者能够产生税收的经济项目和行为。税源管理就是对不同的税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收流失,以尽可能地实现税收的应收尽收。

新的征管模式自2005年成功上线以来,随着系统数据大集中、管理大集中,给税收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和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如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各级管理部门苦苦思索的问题。本文,笔者将结合实际,就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征管质量,为我市更好地实现“三超”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作一个抛砖引玉的功效,以作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意义

(一)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税收网络化的发展,使原来简单粗放的税源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税源管理模式已刻不容缓。全面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总局总结多年来税收工作经验提出的重要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所谓“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掌握税收征管工作的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税收征管制度体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征管工作,提高管理的实效性;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科学化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精细化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体现集约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就是确保税收的应收尽收。

(二)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税收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

财政职能是税收的基本职能之一。经济决定税收,经济的发展是税收增收的主要源泉,税收的规模是财政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经济实体既是纳税人,也是市场的主体。纳税人税源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和税收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从微观经济(纳税人)的运行来认识、了解宏观经济(财政)的发展趋势,为开展税收分析,抓住税收增长点,把握税收收入提供客观依据。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源状况,进而决定税收规模,但税源并不等同于税收,税源在很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税收,取决于税源管理水平的高低。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可有效地把潜在的税源转化成税收,进而更好地实现税收的财政职能。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依法治税的要求。

我们税务部门的工作宗旨就是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税。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能够促使纳税人之间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和谐创业的伟业中去。在提升税源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征管力度,提高征管质量,在不断提高为纳税人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同时,加强对涉税违法分子的打击和惩治力度,让文明与法治两个车轮平行前进。只有不断推进依法治税,全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使广大纳税人有依法纳税的自豪感和迫切感,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前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税源管理层次尚待提升。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传统的税源管理不适合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运作。传统税源管理是从纳税人申报开始,没有进行动态的变化,尚停留在数据采集、汇总、建档等浅层次上,数据录入不完整、不及时、部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等问题时有发生,加上内部分工管理不够统一和规范,造成了系统数据录入后无人管的状况,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运用纳税人财务数据以及政府部门的综合数据控制税源、掌握税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二是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新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建立在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之上,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审核、检测和应用,能够按照数据处理流程和管理职责进行数据维护管理,并且,还要会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税务、财务等专业管理知识进行分析。具有这些方面综合性能力的,能够胜任企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管理人员却较为缺乏,无法满足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更为严重。

(二)税收监控方式与分析落后。监控分析有局限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税收网络化建设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在新的税收改革任务中明确以建立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问题是无论是现在的管理体制还是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首先依靠纳税人提供的信息难以保证及时、全面、真实。其次在税务网络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计算机网络化程度不高和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造成一些数据资料的参差不全,并且难以形成信息的共享。因而不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不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部门配合乏力,信息失真。这些缺陷的存在使税务部门的税源监控分析上,肤浅被动,说明不了深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先天不足,给纳税人在偷漏税款方面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

三、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对策和建议

(一)以税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基础,继续落实完善税收管理人员制度。税收管理人员是税收征管中最活跃的因素,税源管理是他的中心工作。税收管理人员要加强数据的采集、管理、使用,摸清税源家底,完善各类数据的采集,避免垃圾数据的产生。税收部门要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利用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提高税源分析利用和管理水平,要落实好税源的巡管、巡查制度。同时,要健全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给税源管理定岗位、定责任、定内容、定工作标准,税收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建立管理人员自评、纳税人参评、局职能股室考评的工作业绩综合评价体系。使税源管理工作成为日常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将执法理念从收入任务型转变为税源管理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收尽收、应管尽管。

(二)加强发票管理,实现以票控税。进一步完善发票管理的各项措施,积极实行有奖发票制度,以高额的中奖率(面)激发消费者索要发票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以票管税。一是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误区,充分认识发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健全发票违法举报奖励制度。重点打击拒绝给消费者提供发票、使用假发票的行为。将发票使用、开具、接收情况纳入纳税人信用体系。三是完善监控软件,积极推行税控装置。凡是具有一定规模、存在固定场所的行业中推行税控装置,并积极推行交易电子化,减少现金交易,完善税控收款机与银行POS机的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