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财务审计范文

时间:2023-03-29 03:0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财务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财务审计

篇1

关键词:财务工作;财政财务审计;管理分析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在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所针对的不再是某一个单一部门,而是逐渐的应用到了不同阶层的财务工作当中。但目前我国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及不足之处,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专业人才的匮乏,都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财政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本文就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探讨。

一、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内容及作用

1.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工作主要由: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财政收支审计三个方面组成。财预算审计是根据企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方针对其财务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配,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分配和管理等活动行为进行监督审查。财政决算审计是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收支决算进行详细彻底的监督审查,杜绝造假和谎报的情况发生。财政收支审计是对审计的企业单位的财政收支等一切相关活动和账目来往行为及经济信息进行监督审查。2.财务审计。财务审计也称为会计报表审计是对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盈亏等方面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查。通过以报表的形式来展现企业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以及资金的流动等情况。3.促使财务工作良性运转。在企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财务和会计制度不够科学及完善的情况,导致了财务工作人员在职业素养及业务能力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难以做到很好的执行财务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当处理不妥时就会出现无故消耗的情况发生,进而导致资金财产的损失,给财务审计工作带了负面的影响作用。

二、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缺乏。现如今,无论是民间审计或政府审计重点都在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查其是否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以此来避免职务犯罪情况的发生。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专业的审计人员的不足,导致了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工作效率,尤其针对于财务工作中,新问题、突发状况的不断出现,更显示了专业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加快,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化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同时应该着眼于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目前现代化审计人才的缺乏,以上的提议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落实。所以建立优秀专业的审计人员团队,是审计工作接下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2.审计人员意识不强。当前我国很多财政财务审计人员的对于工作的思想意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阶段。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于所遇到的问题没有明确化,也很少有忧患意识,有的工作人员甚至认为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会造成同事之间相互猜忌不和谐的情况,当怀有这种思想意识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会导致审计环节的疏漏和监督执行了的下降,甚至导致所接手的财务工作触犯法律法规,对企业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制度体系不完善。在目前很多企业单位中对于财政财务审计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得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同时也会导致审计行为无审计结果的情况发生,致使监管会计信息能力下降,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也会给财政审计工作中审查范围与审查领域带来一定影响,达不到全面审查的目的,会导致出现财政资金或财政经费去向不明的情况发生,致使审查人员忽略疏漏而不对其进行审计。相较于受到重视的预算审计,许多部门对于财政收支审计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所以完善财政财务审计的制度体系是未来,财务财政审计工作的一项重点。

篇2

[关键词]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财政财务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71-02

国家审计又叫做政府审计,目前,我国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是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具体规范。在我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下,要想制定完善的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必须从审计查出问题的本质出发,深入研究其问题的本质,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制订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管理方案、明确相关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加以整改,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审计机关提升审计质量水平,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审计监督职能,达到审计的目的。

1 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的前提

要想深入研究国家审计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质量衡量指标,首先应当充分了解与国家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准则,只有在熟知并有效执行审计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审计准则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审计目标,突出重点,深入研究被审计单位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以及各种相关制度规定,制订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起来才能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和审计规律的需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否则会造成方案与实际脱轨,偏离或妨碍审计目标的实现,造成审计质量水平的低下或下降,以致无法探究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

(1)全面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按照依法审计的原则,在法律法规、规章的约束和指导下实施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如果不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准则的约束,就会造成各种不规范行为的产生,给国家财政财务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一定要按照法律规范行使各种权利,履行相关义务,依法审计。

(2)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按照国家统一的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组织研究小组,针对现行形势下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制订更加科学、完善的审计方案,用于计划并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时刻按照规定和方案行事,规范审计行为,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同时要明确审计责任。

(3)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避免违法现象的发生,自觉担当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全面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所以,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其首要的任务应是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因此,国家审计质量的水平应该是以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的目标最终是否实现来衡量,衡量指标为:被审计单位针对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检查出的违规行为进行整改的过程体系,具体包括应纠正违规金额、纠正金额、纠正类型以及纠正率等指标。

2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下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质量衡量指标的分析

自美国审计学家迪安基洛(DeAngelo)在1981年首次提出审计质量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都对审计质量做出了相应的定义,由于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而做出的定义,所以会出现很多的差异,影响审计质量水平高低的因素也有很多,寻求了不同的替代指标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部分替代指标的研究发现,有些指标主要是社会审计所具有的特征,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关定义表述得不是特别完整,如事务所规模、审计诉讼、审计时间与审计收费、审计市场集中度、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可操控应计利润等。

2.1 国家审计质量应该可以用一个或一组替代指标来衡量

审计学家多普齐和希谬尼克(Dopuch & Simunic)(1982)和迪安基洛(1981)都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是无法衡量的,但是经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代替,不过只能以替代指标来衡量。由此可以推断,国家审计质量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具有相同点,通过研究发现其共同点,进而发现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有关替代指标的有效作用,也就是以替代指标来衡量国家审计质量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或者符合需要。对照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的特殊性,经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用来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几个指标即审计诉讼、可操控应计利润(或结余)和审计时间是可以满足国家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的,但审计诉讼(含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的发生本身就显示了审计认定的事项存在争议,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也就存在问题,且国家审计机关发生审计诉讼的可能性很小,现实状况也确实不多,故可忽略暂不予纳入国家审计质量指标体系的讨论。

2.2 审计时间不宜作为国家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都需要时间,审计项目的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公告、督促整改需要一定的时间,审计时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审计时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不好估量,因此不宜作为国家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2.3 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是双向性的

目前,通过对国家审计的控制过程研究发现,质量衡量指标并不是单一性的过程,其实施过程比较复杂,包含的内容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以客观的态度研究实际问题,把科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发现其本质性问题。其过程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控制的双向过程,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并且要引起审计工作人员一定的重视,深入了解其本质性问题,对其过程有深入的探讨,进而在实施审计时,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以金额来替代审计对财政财务收支违规行为控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实际经济和社会效果。

篇3

【关键词】 财政资金 绩效审计 环境效益

一、引言

从审计发展历程来看,绩效审计的理念已有70余年的历史,且审计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以财务审计为中心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建立于1983年,发展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绩效审计理念是在21世纪初期提出的,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我国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则是在2008年,审计署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金融机构绩效审计、企业绩效审计、民生资金绩效审计、政府外债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其重点是针对公共资金流出的使用进行相关审计。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突破口,通过对财政资金进行审计,可以审查相关部门是否对财政资金进行了有效管理、资金使用是否得当,政府项目和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满足了社会需求。下面以武汉市2012年的财政资金审计报告为例,对其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以期更好地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为深化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进一步提高我国地方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从而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二、武汉市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现状

审计署的五年发展规划指出,2012年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所有的项目都将纳入审计范畴,基层政府也不例外,传统的预决算收支审计已无法实现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改善财政目标,因而绩效审计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从武汉市审计局2012年的审计报告了解到,“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审计方面,共审计了24个市直部门。报告显示,2012年“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总体控制较好,24个市直部门“三公”经费实际支出5216.08万元,比预算控制数减少34.28万元;会议费实际支出3506.12万元,比2011年减少22.5万元。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三公”经费支出继续呈总体下降趋势。2013年1―6月份,24个市直部门“三公”经费实际支出1854.37万元,同比下降9.2%。总体而言,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情况是较好的,像“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的比例在逐步下降,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政府的公共职能得到体现,提高了民生和公共支出保障能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在取得成绩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问题,2012年,武汉市的审计机关已向有关部门移送经济案件线索14起,主要涉及涉嫌贪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虚假发票偷税、、违规招投标等问题。这些都是财政资金管理不善造成的效益差,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在对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中,财政支出是否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财政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也进入重点考虑范畴。下面对武汉市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做简要分析。

1、部分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

从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得知,2011―2012年,武汉市环保局共收到中央、省、市各类环保专项资金4.63亿元,截至2012年底,已拨付使用3.91亿元,重点实施节能减排、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等58项环保项目。审计发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专项、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等项目,因未完成政府采购程序或上级资金未到位等原因,造成当年执行率偏低,全年共安排环保专项资金2580.2万元,实际执行654.15万元,执行率仅有25%。由于资金的不到位,造成有些项目无法实施,或是形成半拉子工程,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2、部分财政资金闲置存在管理漏洞

从2012年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报告得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中有7项共3.7亿元财政专项资金闲置一年,可见在资金余缺方面没有达到优化配置;另外,因项目安排控制不严,部分项目违规获取财政资金。如武汉某公司的同一个项目,向市商务局申报获专项资金50万元,又向市经信委申报获取专项资金18万元。新洲区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弄虚作假,套取“走出去”补助资金35万元用于人员经费等支出。这些重申报资助、轻项目实施的行为使得资金预算流于形式,与实际支出明细脱节,应加强日常监督与跟踪管理。

3、部分单位违纪违规现象严重

由于管理缺乏制约机制,个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国家专项资金。2012年之前,市科技局管理的部分项目,从申报、组织评审、项目后期管理到验收,由同一处室组织完成,缺乏内部控制和制约机制,2010年有34个项目无相关申报、评审程序,共安排项目资金498万元。某正处级干部借用亲属名义设立公司,将各级财政科技研发资金460.1万元安排给该公司,贪污国家专项资金。某担保单位违规向天兴洲大桥工程项目(公路部分)建设单位收取贷款担保费,造成工程成本增加8400万元。

4、个别项目招投标过程不规范

在对部分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发现,5个项目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或招投标程序不规范,涉及3879.57万元;3个项目存在涉嫌转包和串标等行为,涉及5786.3万元。这些违章行为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公平合理的使用。

三、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

由于审计目标的多样性,不同的项目其审计重点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在大多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中都会倾向于以下三个重点,而这些重点作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评判标准,为绩效审计指明了方向,提高了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

1、经济效益方面

经济效益主要是关注投入和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强调的是资金的节约程度,因此,对政府的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就得在保证适当质量的前提下,评价资源的占用和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在这里,经济效益审计可笼统地概括为效率和效果审计,它们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可通过审查本市财政资金收支规模、收支结构、财政资金筹集成本、支出定额标准等信息,揭示财政资金在收支过程中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筹集与分配财政资金,是否存在因决策失误导致浪费的问题,以达到促使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的前提下节约使用资金的目的,审查政府财政资金在部分环保、项目投资等方面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2、公平性方面

公平性是指财政资源收入分配过程要体现平等性,要求兼顾各阶层、各领域,同时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出和结果分配过程中体现平等。因此,对财政资金的公平性审计主要是审查财政资金的应用是否体现了公平原则,确认接受对象是否受到公平待遇,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更多的照顾。在武汉对于公共文体场馆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现,11家公益性场馆中仅有4家在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了场馆维修专项资金,占总数的36%,大多数都是以不定期、不定额的形式申报,程序也较为繁杂。由于专项维护资金的缺乏使得“重建设、轻维护”现象在公共文体场馆中普遍存在,不利于文化事业的长期发展。所以,仅就在公共服务方面,武汉财政资金的收入分配还应更合理化,以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再如武汉青山区对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全面审计中发现,2011年10月,湖北省卫生厅、财政厅联合颁布了《省级标准》,其中的补助单价制定偏低,影响了资金分配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同时,现行《省级考核办法》细致具体,但实际执行难度很大,专项资金难按工作量分配到位,有失公正和公平。

3、环境效益方面

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主要关注的是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财政资金的投入是否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揭示了财政资金是否履行了公共服务的职责,达到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2009年,武汉审计局对农村沼气能源项目展开专项审计,通过“一池三改”标准的实施,形成了多种能源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率,较好地发挥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这项举措产生了极大的环境效益。

四、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执行的建议

1、加强审前调查,克服审计中的盲目性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背景、工作的目标、实现其目标方法的不同,其所使用的资源的性质及特征、为实现目标而使用的程序、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等信息也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项目调查时,应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活动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特别是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有关风险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职业评估,使得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能够正确地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确保在审计实施时避免出现盲目性。

2、紧扣审计目标,扩大审计范围

大多单位在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时,主要看资金支出数,累加后与上级下达计划指标进行对比,看资金是否全部支出,并依据财务资料查看是否有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进而忽略了该项资金的使用经济效益。由此,在执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资金,还应紧扣审计目标的效益性、公平性、效果性,更多地关注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的评价,重视深层次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并将其提高到社会效益的更高层次上来。

3、加强审计人员与各部门的信息交流,突显审计建议价值

由于绩效审计中存在取证难的问题,因而应完善相应机制,提高审计机关的法律威望。审计人员应加强与各部门的交流,寻求上级审计机关的帮助,借助政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获得真实可靠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区分问题的性质,分析问题的根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建议,体现绩效审计报告的价值所在,发挥绩效评价的建设性作用。

五、结束语

绩效审计的全面推行势不可挡,财政资金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加快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绩效审计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相信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化,政府体制的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社会诚信机制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将会越来越成熟,从而促进建立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 李四能、叶晓刚:绩效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 郑石桥:绩效审计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 赵洁:中国特色绩效责任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3(1).

篇4

关键词 :政府投资 建设项目 竣工决算 财务审计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资料:

1.2009年**市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自治区水利厅新水建管[2008]73号文的批复,计划投资810.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01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09.3万元。

2.该项目报送建安工程投资为6,387,650.02元,我审计机关审定建安工程投资为5,359,656.4元(人民币),审减造价1,027,993.62元。

3.该项目完成投资情况如下: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6,547,010.71元(包括审计建筑工程费5,359,656.4元,输变电工程42,702.32元;自动化测报安装工程127,500元),设备投资75,800元,待摊投资实际为941,351.99元。

4.该项目概算批复待摊投资为941,000.00元。

5. 未完工工程投资预计达32万元

6.请问:为规避审计风险,编写审计报告中的竣工财务决算?应注意哪些事项?

二、从背景资料分析,需要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1、建设项目投资没有按批复计划完成。

(1)、计划总投资为810.3万元,实际完成投资为6,621,479.24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5,604,327.25元,设备投资75,800元,待摊投资实际为941,351.99元。

(2)、必须要弄清楚的有关概念及其关系: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三部分: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2、设备投资、3、待摊投资。

2、财政部对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国家对建设项目投资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国家要将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按原渠道收回。

3、存在未完工工程投资

三、项目专项资金没花完,财政、建设单位、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1、建设单位建议:因为有未完工工程部分,我们决不能让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让国家将该资金收回。如果让该资金收走,再争取资金难度很大,既然资金没有花完,就将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以征地、购买料场等形式来增加投资,增加待摊投资,来把剩余的项目资金消化掉。

2、业主建议:要求监理增加签证的工程量,来达到满足完成投资计划。

3、还有一些其它的建议。

四、审计风险分析:

1、如果采纳上述建议和意见,无疑,把所有的风险转移给了审计机关。

2、建设单位建议将没有花完的项目资金以购买管理房、征地、购买料场等形式来增加投资,增加待摊投资,来把剩余的资金消化掉。变相增加待摊投资,但是,该项目概算批复待摊投资为941,000.00元,实际待摊投资已达到941,351.99元,若再增加待摊投资,待摊投资费用超出了建设项目概算批复的待摊投资,出具这样的审计报告,一方面是审计单位既承担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又成了审计机关不懂投资审计的笑话。

3、建设单位:要求监理增加工程量,来达到满足投资计划。如果审计机关采纳用增加工程量的形式来满足增加投资,一方面施工单位有可能直接以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定的建安工程投资,认定就是他施工单位完成的建安工程投资,如果说不是施工单位完成的投资,施工单位反过来以审计报告跟建设单位、审计机关打官司,这样让审计机关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同时,审计机关也承担了审计风险。

五、应熟悉的相关财务知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建设项目财务审计,不是简单地将建设单位的财务数据摘抄下来,更重要的是去审核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合理,合规,费用数量是否在规定的计取范围内。如:

1、《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规定:业务招待费支出不得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的10%。

2、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控制数费率应按以下规定去核定

3、招投标费用的计取办法

4、勘察设计费的计取办法

5、监理费的的计取办法

6、在水利工程竣工验收规范中明文规定:尾工工程(未完工程)资金超过总投资的5%,该项目不预竣工验收。

六、审计报告中的竣工财务决算应如何编制:

1、在本项目财务决算审计中,采用增加待摊投资费用的办法肯定是行不通。

2、有人建议将未花完的建设项目资金全部列为未完工程投资,未完工程投资还有近71万元,超过国家资金的10%,在水利工程竣工验收规范中明文规定:“尾工工程(未完工程)资金超过总投资的5%,该项目不预竣工验收”,这样,会造成该项目无法竣工验收。

3、本人认为较为合适的处理办法:以预计未完工程投资和预留费用进行处理,在报告中将71万元以未完工工程投资32万元,预留费用39万元。这样,将未花完的建设项目资金留在当地财政,且不违背法律法规,又规避了建设项目投资审计风险。

4、审计报告中的竣工财务决算采用以下定性方法:

项目完成投资、资金到位及支付情况:

根据市***局提供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表”,截止2010年12月27日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款收支情况如下:

1、该项目完成总投资6,621,479.24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5,604,327.25元(包括审计审定工程造价为5,359,656.4元,输变电工程117,170.85元;自动化测报安装工程127,500元),设备投资75,800元,待摊投资941,351.99元。

2、到位资金情况:工程投资810.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01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9.3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自治区配套资金到位率100%。

3、资金支付情况:截止2010年12月31日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支付建安投资费用5,305,716.83元;自动化测报75,800元;待摊投资费用804,351.99元。

在审计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有:预计未完工程投资32万元;预留费用39万元。

七、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做好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财务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

1、投资审计人员,不仅要求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求能懂得工程合同管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其它各方面的知识。

2、投资审计人员还必须懂得财务方面的知识。

3、投资审计人员还必须要有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

篇5

关键词: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 审计与财务报表 审计 

纵观国外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效果,实施双重的审计制度,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会大幅度增加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如何实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是确保内部控制审计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整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现实性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虽然是审计的两种不同方式,但二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性质相同的业务,都是为了合理保证和鉴证责任方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参照相关审计准则的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经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式所提出的审计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企业的管理层认真认定报表中所反映的各项交易事项、会计处理及账户余额等事项,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的认定和声明进行审计的过程,虽然高于管理层认定但却无法有效鉴证财务报表信息的绝对可靠性。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活动,内控审计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熟悉企业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内容,能够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详细阐明清楚,科学认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再经由注册会计师针对相关的内控认定和说明部分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审计。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二)两者相互补充,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在内容上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实现了两者间的相互支持和有效补充,财务报表审计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审计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漏洞环节,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优化和改变审计计划和程序。将二者进行有机整合,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控制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面临的风险。此外,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证据和进行的测试对两种审计活动都适用,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兼顾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共同利益的合理模式。 

(三)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经之路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确定进一步应该执行的审计程序,并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控制测试  [h: 0px" />

内部控制审计中根据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对企业环境的证据及通过重大程序发现的具体错报等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控制测试,这样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错报,明确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可以及时为内部控制审计更改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提供线索。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实现整合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多途径的充分了解被审计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环境 

要想有机整合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就必须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被审计企业及其内外部的相关环境进行了解,明确出被审计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这是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有机整合的必要前提。此外还应注意,内部控制审计在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内部环境时比财务报表审计要求更高。当前我国企业所使用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内部环境类、控制活动类及控制手段类将指引分为三大类,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提供了可靠的参照标准,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这种指引分类详细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果可以被财务报表审计中充分利用,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在实施审计整合时,如果是由统一业务组来执行,在审计过程中只需要执行一次即可;如果是由不同业务组执行审计业务时,可以通过加强沟通的方式来了解对方的情况。因此,充分地了解被审计企业及相关的内外部环境情况,是有效整合得以进行的基础。 

(二)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程序是控制测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明确提出要求,财务报表审计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尤其是在对重大错报风险急性评估认定时,或是当单一采用实质性程序无法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对企业在相关期间或时间内的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控制,实质上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施审计。因此,内部控制测试环节是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关键环节。在整合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时,首先要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要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进行有力的支持。在测试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对适当人员进行询问、认真观察经营活动及对相关文件进行检查等。因此,在整合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有补充控制测试的范围,以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 

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是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程序所包含的两大内容。二者对于整合两种审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实质性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对数据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对认定的准确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主要适用于特定时间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细节测试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中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测试,能够直接识别出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的错报,采取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真实可靠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又取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因此,当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只关系到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时,财务报表审计就不必采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而应相应的采取细节测试。当内部控制审计结果证明财务报表层次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完全失效时,则不必再进行细节测试,可以直接采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机整合,必须采用合适的实质性程序,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是相互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的两项业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者的结合既提出了必要性,也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性基础和依据。两项工作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监督审计工作的过程,一个是对审计结果进行鉴证。企业各相关管理者和决策者只有熟知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将其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审计的终极目标,才能达到相互利用证据、相互印证结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大幅度提高了审计效率。整合审计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策略,因此,应加强会计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强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的实际作用和历史地位,并要求企业应加强对相关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9,(9):88-94 

[2]王美英,郑小荣.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 

[3]李锦.论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J].商业会计,2010,(2):43-44. 

[4]刘玉延,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  [h: 0px" />

[5]裘宗舜,周洁.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与启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J].财会月刊,2013,(2):35-36. 

[6]刘玉延.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3-16. 

[7]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6). 

篇6

关键词 政府采购货物 审计监督

政府采购中的货物采购不同于工程类的项目采购,它相对单一但并不简单。首先在工程类采购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货物采购中同样会出现。其次货物采购包括的项目点多面广,涉及的专业很多很杂,这也是货物采购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货物采购大多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安装过程,供货验收合格之后采购项目就结束了,所以各环节对采购的效果都很有影响。这些环节包括提出采购计划、审批、制作标书、组织采购、验收。

政府采购法规定:审计部门对政府采购的资金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审计监督的是政府花出去的钱,这些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是审计监督的重点。而在货物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只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就会最大程度的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

一、计划、审批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采购人提出的采购需求是否为真实需要。如果采购人所采购的项目是与本单位业务不相关的,或者是片面追求高端而不考虑实际需要等,这种采购需求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就值得商榷。采购人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浪费采购资金,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就要依靠适时的时是否有审核,审核结果是否科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及时发现一些不是必须进行的采购项目,从源头上杜绝不真实的采购需求。

二、制作标书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标书制定的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决定着采购价格的效益性。预算的制定是否有客观的依据,这个依据是否是合理的市场价格。真实的市场价格是采购当时市场上比较合理的价格,供应商提出的虚高或虚低的价格都不会真实。合理化的利润空间才是供应商维持对政府采购投标热情的重要保证。因为政府采购是一个长期的、规模化的活动,它的效益不能仅仅以一次采购节省了多少财政资金来衡量,而是需要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来证实。过低的价格,要么是提供了没有质量保证的商品,要么挫伤了供应商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在本质上是损坏政府利益的短期行为。

科学的标书制定还可以抑制在招标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供应商之间相互串通以虚高的价格来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而只有通过充分的竞争,政府才能以略低于市场正常成交价的价格得到合格的、有保障的货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再是市场的主导,只有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政府采购法的立法精神。

科学合理的标书指明了货物的技术参数等指标,供就商据此无明显漏洞可钻,这就避免以较低价格中标但所提价的货物也为低档货物现象的发生。

三、组织采购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1.集中采购部门可能存在的问题。政府采购中的采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采购的效益,一个是时间效益,一个经济效益。

在经济效益上,集中采购部门是否可以选择正确的采购方式,是决定采购效益的重要方面。一些项目在执行中出现频繁的流标导致项目支出过大,究其原因前期论证不充分,对于采购方式的运用不合理造成的。一个资金很少的项目如果公开招标,那么所浪费的时间和资金甚至可能超过项目本身。

在时间效益上,集中采购部门能否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采购时间,将项目按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排序,兼顾公平与优先。有些货物的采购是具有很强的季度性的,比如树苗、溶雪剂等特殊用途的,过了时效其使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于采购了一堆废物。

2.专家评审可能存在的问题。货物采购的质量是需要专家来保证的。专家的专业水平是决定招标采购质量重要的一环,尤其在综合打分的项目中给予专家的自由裁量权是很宽泛的,也最能考验专家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熟悉程度。加强专家队伍的管理也是政府采购的重要工作。这就涉及到专家的准入、管理和退出机制的完善。

(1)专家的选用应本着,量才适用,不拘一格的原则。现在的专家库多以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作为准入门槛。在实际的采购中所体现出的弊端也被突显出来。有的专家已经多年不从事相关的专业实际,对行业的最新动态和价格掌握不准确。而一些长期从事此工作的人员由于不符合专家库的录用标准而未被录用。这就导致有证无实的专家出现在招标现场,而真正可以担当起专家职责的反而被排斥在招标之外的现象。这就需要在专家的选用上,采取不拘一格的原则,增大录用的范围和录入专家的数量,使可以胜任专家工作的人员,尽可能的被选入专家库。

(2)实时管理。当入口环节实行宽进的情况下,鱼龙混杂的局面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对专家库的专家进行严格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3)严格的退出制度。退出制度作为实时管理的最终结果,应严格实行,否则实时管理就形同虚设。

对于专家库的管理,应该形成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对于现场的评审环节,对于专家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给予充分尊重的同时,要对其评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平进行评价。在新专家的初始使用中,可以另行聘请专家对现场评标专家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于不能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专家予以淘汰,对于表现值得商榷的专家予以继续察看的评价,如果多次表现均不能达到配合政府采购工作标准的予以淘汰;对于再现尚可的专家也有必要实行定期的评价制度。而专家库中的专家至少要符合以下两点要求:

首先,专家应该可以胜任检查供应商商务资质的工作。是否具备投标能力,能否能按时完成招标所要求的供应数量和质量。

其次,专家可以运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商品。是否可以发挥现实的作用,是否有较高的性价比。

四、验收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验收环节是货物采购的收关,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这个口是否收得好、收得住全在验收。这就需要专门的验收部门或专业的验收团队来进行重点项目的验收。验收不好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与供应商串通以次充好,采购人收受回扣等;二是缺乏专业的技术经验,对货物的质量无法严格把关。

篇7

(一)理论研究综述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在AS2中提出公众公司审计人员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进行财务报告内部 审计,首次提出了整合审计的概念、审计标准,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奠定了基础。Michael S. Gold Stein(2004)在研究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框架之后提出了审计师实施审计时的基本步骤和关键业务操作。Colleen Layther(2009)认为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整合审计是关于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予以合并的准则,其要求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审查审计人员的公正性受到公众的欢迎,并对目前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发表两种审计意见提出质疑。

我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程思敏(2008)在研究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后,概括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在AS2中提出的综合审计模式,该模式将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审计体系,通过独立、并行的审计过程来实现两种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财务报表审计来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来帮助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陈汉文(2010)认为AS2所提出的综合审计的关注点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它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问题,两者密切联系同时又各有重点,一个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另一个针对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在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过程中要评价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过程、对内部控制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得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审计意见。裘宗舜、周洁 (2011)在对比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后得出结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不同在于审计内容与范围、审计评价的准确程度、职业判断能力要求等,但两者的目标一致、程序关联、方法类似且相互支持。谢晓燕、张心灵(2012)在比较分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基础上指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证据等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正确、合理的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推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和成本,提升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提出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应制定审计业务评价标准,以及配套的审计业务指引和业务指南,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张龙平、陈作习(2012)对我国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有利于提升我国审计工作效率、发挥审计协同效益,进而提升我国审计水平和财务信息质量。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财务报表是企业与外部沟通的语言,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状况的会计形式的表述。财务报表审计则是受投资人委托,由第三方实行的旨在评价财务报表相关表述真实性、可靠性的业务活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为了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外部评价机制和程序。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表现为: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无保留意见表明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时,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可能性就增加。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企业内部控制设计良好并运行有效,在防止和纠正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但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此时,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将会出具非无保留意见。但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出具非无保留意见,那么企业内部控制报告肯定存在重大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必然是非无保留意见的。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策略

(一)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同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合理保证鉴证业务,这种业务性质上的同质性使得两者具备融合的基础。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式对公司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公允性、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以提升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反映的交易事项、会计处理、账户余额等事项进行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是对管理层的认定、声明进行审计,因此是基于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方认定业务。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过程发表审计无保留意见并不能完成排除公司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因此,是一种高于管理层认定而无法绝对保证财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合理保证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接受企业或者第三方委托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业务活动。管理层应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可靠性作出说明,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认定,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的声明、认定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互支持,财务报表审计结果能够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漏洞的环节,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优化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整合审计可以有效的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并减低审计风险。同时,在审计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和实施的测试对于两种审计活动都有效,因此,是一种经济可行、兼顾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共同利益的制度安排,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运用也证明了该模式的合理性。

(二)整合审计的可行性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两者存在很多可以相互利用的地方,在一些关键业务点上具有整合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1)审计目标的一致性。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都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的合理保证,将两种审计目标结合在一起只需要通过单一的协调流程就能实现,即让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对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实现两种审计目标,即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对企业财务报表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三方关系人具有一致性,责任方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使用者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审计过程由注册会计师完成。

(2)审计业务内容的相关性。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存在着业务内容上的重合,审计人员在审计审计程序时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性测试,并以此作为依据之一来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合适的审计程序。同时,如果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重点错报,表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肯定存在重大缺陷,已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应重新进行审计。

(3)审计业务主体的一致性。 AS2以及AS5都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完成,这是因为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报告需要同时,如果将两项审计工作交由不同事务所完成,在审计时间、审计成本、审计协调方面都不合理。由同一事务所负责两项审计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和降低审计风险,而且,世界各国的审计实务表明,由不同事务所分别承办两项审计业务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由同一家事务所同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为整合审计提供了基础。

(三)整合审计的实施关键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0)》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也可以由同一家会计事务所完成。但由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如图1),无论是企业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而且,《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0)》显然也注意到这一点,从计划审计工作到完成审计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都偏重于整合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基本上与现代审计同步,在审计理论、程序、方法等方面都已经成熟,而且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则是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开始发展起来,虽然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先后AS2和AS5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审计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共同点形成了两者整合的关键点,如图2所示,审计证据以及其他重要信息构成了两者之间进行整合的基础,整合审计就是通过通过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及在对财务报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帮助财务报表审计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支持分析程序中使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财务报表审计通过实质性测试程序中发现的问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参考。

(1)审计目标的整合。财务报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旨在保证公司财务报表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以公允性作为审计目标的,是将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纳入审计范围,对财务报表审计则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将我国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企业应以内部控制五大目标为指引,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则是注册会计师接受第三方委托对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合理保证鉴证,是以有效性为审计目标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体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则是财务报表公允性的保证,两者都服务于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因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使得整合审计成为可能。

(2)审计计划的整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需要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阶段应做好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法律环境等重大事项的了解以实现两种审计活动的审计目标。一是确定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同时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并分析该事项如何影响审计工作。二是内部控制审计中重点考虑的风险评估、审计工作量、舞弊风险、利用他人审计成果等因素应该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确定的高风险领域同样是财务报表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三是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有关舞弊风险的评估结果应作为内部控制审计识别和测试企业层面控制以及选择其他控制进行测试的重要依据。四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保证程度要高于内部控制审计的保证程度,整合两种审计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运用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3)审计业务的整合。前面的分析中提到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同属于基于责任方的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即将重大鉴证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以内。从COSO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到COSO八要素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正逐步向以风险为导向进行转变,而财务报表审计也要求以风险为导向来进行审计前的准备、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因此,致力于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鉴证服务的两种审计活动。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类似的审计程序同时进行,或合并进行,而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负责两项审计业务为两项审计业务的整合提供了必要条件。

(4)审计程序的整合。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以风险控制为导向来实施审计程序和控制测试,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控制测试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而财务报表审计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三个环节,而且在风险评估阶段要求注册会计师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在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就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因此,内部控制测试成为整合审计在实施程序方面的关键整合点。需要说明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和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同时进行,但两者的范围存在差异,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限于“所依赖”的内部控制,即当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某个项目需要测试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时,审计人员才对影响该项目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测试来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来支持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因此,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较小,其结果未必足以证明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要大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整合审计可以通过增加内部控制审计需要“补充”的控制测试来完成整个审计控制测试。

(5)审计方法的整合。财务报表审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财务报表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通过询问、检查文件或记录、观察等程序了解评估报表层和认定层存在的高风险领域,进而制定针对报表层风险的总体审计措施和针对认定层风险的审计程序,包括相应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采用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从了解并测试公司层内部控制开始,然后对报表重要账户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再往下是业务流程和交易控制的有效性测试,从而引导审计人员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及相关列报发生重大错报的账户、交易上。因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也具有风险导向的特点,通过风险评估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选取内部控制测试范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相关审计活动有助于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而财务报表审计对于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则有助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抓住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篇8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财企[2004]5号),国有大中型企业要依法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税务、会计等处理失当或者差错,应当及时提请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如企业拒绝在已编制的会计报表中按审计意见进行调整,注册会计师则将依据审计准则,在审计报告中根据未调整事项的重要程度及对公司合并会计报表构成的影响程度,决定出具审计报告应当采取的类型。

在以上的审计要求中,审计准则仅仅对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的调整有明确的要求,未对企业内部核算及帐务处理是否同时做出调整做出具体要求。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会计核算的特点,自主决定是否同步对企业财务的核算帐目做出调整。对于大型企业及具有大量分支机构的企业,如果决定对会计帐目同时进行调整,可以自主决定是只在总公司层面进行调整,还是根据调整事项的归属,在相应分公司层面的核算帐目中进行调整。按照调整事项同步调整帐务的方法,优点是使企业内部核算帐目与对外会计报表保持完全一致,保证了帐帐、帐证、帐表的同一性。缺点是对中介出具的调整全盘入帐调整,容易打乱企业自身的正常核算体系,造成内部核算混乱,对今后的持续核算产生不利影响。反之,如果只调整对外报表,不调整财务帐目,优点是保持了自身核算的独立性,缺点是报表与财务帐目脱节,每到公布报表之前都要对以前所有的审计调整进行梳理并重新调整,造成调整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且易出差错。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根据出具的审计调整事项性质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处理:

一、表、帐同时调整,直接调整下属单位或分公司核算帐目。此种方法适用于科目重分类的调整、核算差错调整、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产生的审计调整

科目重分类的调整,此类调整原因多为会计核算中科目使用不规范造成的,如应收帐款与其他应收款,应付帐款与其他应付款的混用;核算中正常情况下应为借方数而出现贷方数及相反的的情况,如应收帐款中出现余额为贷方数的情况,审计机构出具的调整将应收帐款中的贷方数调整到了预收帐款科目,或将应付帐款中的借方数余额调整到了预付帐款科目。

核算差错的调整,原因为企业核算中因人为原因错用会计科目或错录入金额造成的调整,是对企业财务核算中的失误进行的修正。对于此类审计调整事项,企业应无条件地按照调整事项对应的下属单位或分公司,在相应的下属单位或分公司核算帐目中进行不折不扣的执行,及时调整帐目中的差错。

因企业核算中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出具的调整。对于企业核算过程中出现的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提前或延后列收,提前或延后列支,造成报表利润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企业应及时根据审计意见进行调整,对应列帐而延后列帐部分在下属单位或分公司核算帐目中进行补入帐或调出提前列帐的部分,同时在下期的帐务处理中进行反向调整。

二、在总公司层面进行表帐调整,不对应至下属单位或分公司

对审计机构出具的带有收入成本还原性质的调整,由于只是同时调增或调减收入类科目或成本类科目,不影响企业总体利润的变化,在总公司层面调整即可,不建议在每个下属单位或分公司进行帐务处理。如物流运输类企业,在利用合作客户的运能运力为自身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利用自身资源为对方提供部分服务,结算时以相互提供服务收支相抵后的差额进行。差额为正的,计列业务收入,差额为负数的,计列业务成本。企业间的这种简化处理方法对企业实现的利润和税收没有任何影响,但审计机构认为此种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收入及成本情况,需对企业收入和成本进行还原反映。即所有为对方提供服务的项目全额计列企业的业务收入,所有利用对方资源或服务的项目全额计列企业业务成本。调整结果是企业对外报送报表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成本同时增加了,但利润数没有影响。此类调整笔者认为在总公司层面处理就可以了,可以保证公司合并报表与全公司所有帐目的核对一致,没必要在每个分公司层面进行层层调整,劳民伤财。

三、只调报表,不对核算帐目进行调整

不涉及损益的时间性因素的调整,如对年底银行未达帐项进行的调整,对资产负债同时调增或调减的调整。对年底银行未达帐项,企业已在当年进行了帐务处理,而银行存款的实际收款或付款入帐发生在次年,这种情况不影响企业的损益情况,只是对企业会计期末的实际资产负债情况有影响。这属于正常的时间性差异,而且如进行了调整,次年1月份还要对调整进行原数冲回,增加了工作量且意义不大,可不对这种调整进行帐务处理。

篇9

1 内部审计相关概述

所谓内部审计,指的就是建立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专门对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查的一种财务评价体系。内部审计既可以应用于本单位的内部检查,监督,评价;也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性做出公允性的评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信息和外部信息是对称的,单位内审计信息是由本单位独立部门与财务机构进行收支,与经济活动的事前的时候,进行评审。简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中的内部审计工作就是一项监督本单位的经济监督工作。

2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

2.1缺少相关体系法规作为理论支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无论是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上,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在引用旧时代的内审制度最为标准,很明显,这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我国尚未出台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法》,这导致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缺少完善的理论作为支撑,现行的《审计法》中仅对我国的政府,国企,军队有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吗这也是审计监督体系的不平衡所在。

(2)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中,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目前国外对内部审计的作用作出了“评价,监督,增值,服务”四项功能概括。国外的内部审计已经从监督向服务转型。就这方面来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和国际趋势没有接轨。

(3)缺少相关法律支持,也是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之一。虽说我国刚刚修订完《审计法》,对审计人员的行政,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却缺乏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

2.2相关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与权威性

《审计法》中明确规定“审计单位要按照法律来施行对本单位的独立审计监督权,其他个人或团体没有权利去干涉该单位的独立审计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单位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相当数量的行政事业单位中没有审计部门的存在。这些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通常都是由单位内的财务人员兼职,也有的是单位领导进行监管。

(2)内审人员过于主观。在我国范围内,往往是行政单位内审计人员提出先关建议,领导决定是否采用。这种决定方式将审计人员放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破坏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进而多整个审计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内审工作范围不明晰。就当前情况来看,在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存在着工作人员对内审范围职责不明朗的情况。造成内审工作相关独立性手形象的原因还有就是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法规做支持以及缺少专门人才。

2.3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

对原有的内审制度进行完善,可以有效提高内审工作的相关效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领导并没有对内审工作进行必要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智能了解的不透彻。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事业单位中的内审工作就是简单的对单位内参悟工作进行审查与监督,对于上级的检查也应付了事,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从“监督型”转变为“服务型”

内审的智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发挥。

(2)相关领带对内审工作的操作过程没有进行深入性探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将内审一职闲置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们没有对该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深入性探究。甚至有些领导错误的认为在本单位开展内审工作会影响自身经济效益。进而缩减了对该项工作的执行力。

3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严格上来讲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单位,另一种是事业单位。这两种单位均是我国特有的组织。行政单位是公务员编制,包括:公安,检察院,法院等,行政单位员工的工资是由国财财政部统一筹划。事业单位没有国家管理相关职能,是有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国家全款,差额补款,自给自足三种。内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保护国家财政法规,调整单位财务管理

要想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将公用自己的使用效益最优化,就必须对原有内审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加以完善。同时这也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将原有的内审进行全面强化,不仅能够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详细收支弄清来源和方向,还能够及时的发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违纪现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国有财产的完整性。另外,在单位内使用内审,可以令单位内的财务报表更具有公允价值,使行政事业的效益增加。

(2)发挥财政资金消息,保证宏观调控可行

由于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渠道来源较为特别, 致使单位内部的财政资金的相关效益没有在最大程度上加以发挥。通过内审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资金实现有效管理。将被审计方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从根本上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进行有效提高。除此之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将在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解决,帮助先关部门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在根本上加以提高,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弘扬正气,将原有反贪防腐体系加以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由监督型政府正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将官僚主义,享乐之风,严厉打击。通过财政,审计等有效手段,将这些歪风邪气扼杀在摇篮中。国家通过外部法律手段,对这些不良之风进行根本性的遏制,和外部手段相比,内部审计从根本上就将国民经济加以保护,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建设情况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对原有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这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虽说在现如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内部审计一定能在事业单位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内部财务;审计;事业单位

一、必要性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经济的活动以及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开展的一项监督检查工作。在行政单位内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保证了国家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得以执行,从根本上使行政任务与事业计划得以实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杜绝内部财务出现漏洞,可以维护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可以避免事业单位内部发生职务犯罪;二是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对财务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保证了资金的安全。科学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能蚨宰什变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单位资金(如:国家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益进行评估考核,从而以内部控制监督的形式保证了国家财政资金安全。

二、在财务和审计中容易出现的相关问题

(一)没有合理的设置岗位职能

近些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以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全被裁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存在,部门职能归属于财务部,导致了职务专业性不强、职责不清、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职能。

(二)主观性差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单位的特殊性质导致部分人员对健全科学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不能正确认识到其对于单位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态度消极,工作懈怠,不能发挥岗位职责,导致内部控制环节疏松,经济运行权责不明确,增加了内部经济的风险,无法发挥内部审计控制的检查监督作用。

(三)在授权上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

大部分单位没有规范体系,只是按照单位领导的交代进行工作,即授权和特别授权。临时性工作和短期性工作使内部控制变得盲目且临时,受个人因素影响较大,违背了民主制度的决策且不能着眼长远,缺乏大局意识,使监督检查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没有按照发展需要进行管理

对于内部财务控制和审计工作人员来说,需要过硬的综合能力素质,不仅要熟悉财经知识、法律法规、审计理论、金融、统计、税收等知识,还要能够掌握相关信息技术以及语言知识,能力上具备较强的观察力、综合分析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岗位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计算机等一些新媒体技能,特别是在先进审计技术的方法上严重缺乏能力;并且岗位职责兼任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工作量大,无法全心顾及到内部的审计工作问题,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相关策略

(一)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制度的完善是强化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重要保障之一。要想建立健全的制度,首先要细化责任。就是要做到制度管人,责任落实到人,尤其对于薄弱环节和重点工作,一个细化的责任分配制度可以明确责任人,工作细化量化,岗位职责明确,形成岗位间相互监督制约的良好风气。可以由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进行委派,工资福利由派驻机构解决,进而保证了审计工作待遇公平公正,使其免受了利益困扰,增加内部审计的审查监督作用。

(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运用两种机制,把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成本降低。根据相应的机制,对不能尽职尽责的,要追究其责任;对私人恩怨出现在工作中的,对伪造事件打击报复的,对给单位、人员造成了损失的,要追究其责任;对隐瞒会计信息资料,对拒绝内部控制审计要求的,对阻碍审计检查监察的,要追究其责任。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国家要想使财政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就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制度,指出漏洞,实时督查,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政控制与审计的顺利进行。规范制度的建立,用制度做事,用制度管人,规范审计工作行为,科学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强化执行审计控制服务,严格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这些是内部审计工作所要注意的。要从抓制度入手,打好基础,建章立制,规范标准,明确目的,统一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把控风险。

(四)提升个人素质,完善团队体系建设

人才是单位的命脉,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部门存在的价值,要想充分发挥财务控制和审计的监督职能,首要的就是提升单位相关人员的素质。提升素质,分为业务能力、思想水平两个方面。业务能力上,可以根据岗位职责组织学习,积极鼓励自学,多进修多读书,设立阶段性考核,对于业务水平进行测试。平日里,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苦练内功,积极提升。在相关薄弱的业务上,可以考虑聘请专业讲师进行指导学习,快速且有效有针对的提升业务能力。在思想水平方面,适当组织活动,在单位形成良好风气,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来提升业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经济现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经济之一,革命性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媒体、计算机、网络、PC端等会计财务系统的广泛普及应用和飞速的落实发展,对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相关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内部控制部门人员对新兴技术的掌握,快速适应新常态,探讨研究信息技术软件相关系统,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从而来提升内部控制的业务水平和效率。积极的建设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水准优良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人才队伍,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施晓玲.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