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4-02 09:2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

篇1

中小企业风险的出现,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企业运营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企业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轻则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商业形象受损,严重情况下还会因资本运作困难而被兼并或破产。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小企业风险的基本特征,随后在分析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程序的基础上,分别从预防机制、控制机制和反馈机制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有效策略。

中小企业风险的特征

不确定性。中小企业风险的产生,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外,像企业管理失误、资金使用不当等,也会导致企业面临风险。一方面是企业风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内部没有相对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

客观性。市场风险的发生虽然与人们的经营管理活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从整体来看,无论是风险的发生还是控制,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而这些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从中小企业的管理角度来看,我们进行风险控制机制的研究也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客观规律,最终才能找出兼具科学性和有用性的风险防控策略。

辐射性。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且大部分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中小企业面临风险,其危害性将会辐射到周围的产业和消费群体。例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后,不得不缩减经营规模以节省成本花费,不仅工人大量失业,而且容易造成当地农产品滞销,地方群众的经济收益也会受到辐射影响。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程序

风险控制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基于风险的危害性和不确定性考虑,在实施风险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程序:首先,要进行风险分析,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风险的预判、风险等级评价以及风险的识别;其次,要制定科学的风险控制策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对风险控制策略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规划,确保其应有作用的发挥。最后,制定风险控制的反馈机制,例如在风险控制结束后通过会议总结的形式,对风险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整理、归档。

中小企业风险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预防机制

强化风险意识教育,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如上文所述,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通过开展专业教育的形式,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风险预判和识别能力,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及扩大化。

要建立风险分析机制。许多风险的产生,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当定期进行自我审查和全面分析,从企业的经营运作、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进行预测和检查,从而排除风险隐患的存在。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小组,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信息,从而根据市场形式、政府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规划,提高风险的整体防控能力。同时,通过统一指挥,第一时间风险防控对策,集中有限的资源,使企业顺利化解风险。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多数情况下,即便是做好了风险预防工作,由于风险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仍然会出现风险危机,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及时启动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责任机制。例如,企业职责部门应当如实报道企业风险的发生原因和最新的控制情况,既要保证企业员工的知情权,又要避免造成恐慌,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拓展筹资渠道,为企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等。第二,要建立风险控制策略机制,这一机制主要是确保风险控制策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中小企业在面对风险之时,在制定风险控制策略的过程中。要明确制定风险控制策略面临的首要问题,执行标准,评估标准和方式,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并确定最佳策略。

建立健全风险反馈机制

风险反馈机制的作用在于提供客观的经验总结和工作反思,从而在今后的企业管理和经营中引以为戒,避免引发类似的风险和问题。

企业应当根据本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对企业正常工作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制定恢复生产运营的经营机制,例如为企业恢复生产提供相应的资金,或是通过对外宣传重塑企业形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

篇2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特征

本文中小企业的界定是按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额划分,这两者都在5000万元以下的是小企业,5000万元至5亿元的为中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表现为商品的制造、销售和提供服务,但本质是企业资金的运动和资金的增值,在此过程中,也会面临财务风险,并且由于其财务活动管理上的困难以及自身内部组织的特点,其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其独特性。

(一)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风险大 在直接融资上,现行的上市额度管理机制决定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因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得;中小企业由于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低等原因也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所以中小企业要获得外部资金,需要担保,或者以并不富有的资产进行抵押,使得外部融资风险相当的大。

(二)中小企业更多依赖内源融资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中小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较短,缺乏外源融资所需的信用记录和合格的财务报表,信用保证能力差,难以得到外部投资者和银行的信任,因此,只能主要依靠业主的出资和企业的内部积累来滚动发展。在外源融资方式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

(三)长期投资比率低下  中小企业由于内部资金相对紧张,外源融资大部分是短期融资,很少有长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权和债权,经济灵活性也要求其资产具备更强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测之需,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金融负债比率高,自有资金比率低;短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和销售额的比率较高,长期投资比率十分低下。

(四)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低,资本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经营急需资金捉襟见肘,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同时,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高,对未来经营与财务的影响大,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缺乏管理,流失、浪费严重,存货积压,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风险较大,三角债务复杂。

(五)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复杂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企业现金流管理上的缺陷;加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经营的单一性,规模的有限性,组织结构简单,资金来源有限,使得中小企业对财务风险尚未充分的认识与关注,因而,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形成更加容易,并且形成原因复杂,从而引发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更大。

二、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现金流特征及财务风险控制方式

根据伊查克.爱迪斯教授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九个时期,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创业阶段(孕育期、婴儿期),发展阶段(学步期、青春期),成熟阶段(盛年期、贵族期),衰退阶段(撒冷期、官僚期),死亡阶段(死亡期),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中现金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现金流状况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本文正是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现金流特征,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担保 风险控制 实践路径

近几年来,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扶持政策,许多投资者也渐渐开始关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发展状况。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为小型企业和各大银行之间的协调合作架起了桥梁。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刚刚兴盛起来的融资担保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担保风险也严重威胁着行业的健康发展。什么才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控制正确的实践路径,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融资担保过程中可能的风险,都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具体含义

中小企业,英文写为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是指跟同一行业的大企业相比,由单人或几人提供资金,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通常都由业主直接管理,雇佣人数和运转资金都不多,外界对其的干扰也相对较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是指作为有利益关系第三方的中小企业为受保企业融资提供的本息偿还担保。具体的融资方式有借款,透支,延期付款,银行给予授信额度以及发行除了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等。企业融资担保的主要风险有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借款者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担保项目代偿风险、业务操作和项目管理风险、担保资金安全风险和反担保措施风险等。担保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对受保企业的监管不力,债务人还款能力的不足和道德水平的低下,又会给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带来风险。

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作用

其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波动对中小企业信息机制的干扰很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入融资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可以通过与受保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了解这些企业的财政情况和业绩状况。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人员对受保企业进行调查预估和风险评估,而不再需要银行来完成这些工作。

其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还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引导资金流向、参与金融创新等作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专业人才和风险控制体系可以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来形成规模经济。政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担保机构作为一种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选择来将政府资金引导向受政府扶持的产业。虽然担保行业起步较晚,但其行业间的竞争却是愈发激烈。社会服务对担保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担保机构开发出了各种各样创新型融资担保经营管理模式,推进了担保行业的体系发展和完善。

三、企业融资担保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和治理机构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经营治理机制来保证其的正常运营。治理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和经营管理层。但是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明确的职责意识。机构里有的人身兼多职,有的职位形同虚设。不论是岗位的设置,还是人员的安排,都存在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二)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手段有待提高

融资担保企业的担保项目在各个方面都需要管理体系的支撑。以平面空间的横向来看,担保机构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需要社会服务体系和内部风险监管制度。以时间轴线的纵向来看,担保前期的预警、评估和审批,中途担保合同的制定和反担保协议的签署,后期对受保企业监测数据的跟进,也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四、中心企业融资担保控制风险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法律体系和外部分散、转移、监管体系的建设

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是保证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违约、拖欠和信用透支等不良现象就会肆无忌惮地出现,不仅给担保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会严重破坏担保企业的信誉,使担保机构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在《担保法》和《合同法》的基础上制定出与担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担保配套法律的出台,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加强担保法律机制的建设,在外部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控制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

最初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动机是为了对各大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分散的处理。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和资金周转都需要银行的配合。分散担保风险的基本途径就是加强与银行之间的相互协作。一方面,担保企业和各大银行要明确各自的担保范围、均衡义务、资信评估、代偿条件等内容,共同承担控制和分散风险的责任。中小企业要尤其注意,不能全盘接受银行的信贷风险,要划分出保证双方利益的分担比例,避免全额担保。另一方面,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要加强业务合作。双方可以共享各个企业单位的信用数据资源,加强对企业信誉的监管。

转移融资担保风险主要的途径有两个,分别是“可选择性风险转移”保险机制和完善信用再担保体系。“可选择性风险转移”,简称A.R.T,是融合了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这三个资金运转场来规避新风险的一种保险机制。和承担传统风险的传统保险不同,不但扩大了承担的保险内容,拓宽了转移风险的渠道和效率,还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降到了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担保风险的外部转移,可以保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健康运转和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信用在担保体系是一种多层次的担保手段,具体是指担保机构将承担的风险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出来,进行再次担保,并由再担保机构承担再次担保承担的风险。一旦受保企业违反了合同约定,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会按照分担比例分别进行代偿。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将融资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在自身的承受范围内。

风险担保行业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新兴行业,要保证自身发展的持久性,就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管理。社会服务体系也就成了保证担保机构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建立起监管制度、稽核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监管方面的规章制度。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往往需要承受较高的风险,加入当地的行业协会,进行信用担保强制再担保是借助社会服务业体系降低风险的主要方式。

(二)构建预警机制和内部分散、转移、补偿等机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加强融资担保风险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用科学的手段对受保企业的风险进行跟踪和监测。当预警系统的监测数据显示受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或有恶意违约的情况出现时,担保企业可以迅速修改、及时调整合同条款,甚至取消、终止签约合同的效力,从内部有效地控制融资担保的风险。

作为按准债权经营模式运行的传统担保业务,承担的风险极高、收益却很低。担保投资把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扩展为准债权和准股权相结合的二元化经营模式,既拓宽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涉及范围,又达成了担保风险和业务收益相匹配的目标。如果受保企业成功上市,期权和股权能就保证担保企业的投资收益。如果受保企业上市失败,担保机构只要放弃期权和股权的行使权,就能作为债权人优先享有追债权,这样就成功分散了担保企业的担保风险。

根据担保机构的具体情况,担保企业可以建立反担保机制来实现担保风险的转移。反担保是指为了保证担保企业的优先追债权,在担保前要求受保企业向担保企业提供担保物或担保合约。一旦受保企业出现违约的可能性或现有资金无法偿还贷款等情况,担保机构可以处置担保物来获取一定收益来减少损失,或者依据担保合约要求受保企业在宽限的时间内提供补偿。

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还可以通过风险自留的风险管理机制,用企业的储备资金来进行周转、补偿或自保,有效减少担保风险带来的损失。但这种自保的方式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要准确预估风险,把损失控制在自身的承受范围之内。二是担保企业有储备足够用来弥补损失的准备资金。这种内部补偿机制的建设可以保证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作为一种实施大众创业的重要载体,其融资担保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还没有完善的公司组织机构和经营治理机构,也没有健全的风险管理的体系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别从内、外两方面提出了风险控制方面的实践性建议。只有同时实行内、外两方面的实践措施,才能切实地对担保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黄荣光.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中的PPP机制――以日本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7.06:72-85+158-159.

篇4

一、动产抵押融资业务风险

(一)宏观环境风险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当宏观经济处于持续稳定的增长情况下,消费旺盛,企业产品畅销,有可靠的现金流支持还款,相应的还款能力就较强。因此,动产抵押融资贷款就比较安全。反之,当经济增长乏力,市场消费能力下降,企业产品销售就会不畅,现金周转受阻,甚至出现存货大量积压,现金流枯竭,资金链断开,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为了应对危机,企业利用大量存货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如果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存货变现周期变长,变现价值下降,使金融机构动产抵押融资业务出现大量坏账。二是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当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变化时,通常会影响市场资本供给和资本成本,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和资本成本会对企业资金周转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此外,税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净流量的变化,当税负水平上升时企业现金流会减少进而使企业增加负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下降。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风险。担保法、物权法均对动产质权有所规定,质押担保方式有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两种形式。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使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从质押的财产权利中优先受偿。虽然担保法和物权法对动产质押融资业务进行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对动产担保的规定并不统一,使得在法律执行上较为混乱。

(二)融资企业带来的风险 一是客户信用带来的风险。在我国市场上,有部分企业管理水平较差,内部管理混乱,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不完善,市场竞争力差。但为了获得融资,故意隐瞒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利用与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以虚假的信用来获取金融机构的动产质押贷款。财务数据是评价企业信用情况的重要依据。很多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缺乏,会计系统简单,致使很多关键财务数据缺乏或者模糊,财务报表制作不规范。而外部审计监督又无法完整反映企业的风险情况。因此,金融机构在进行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时,对动产质押贷款质量判断就带来了风险。二是技术落后带来的风险。由于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落后,致使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这类企业进行动产质押融资时,很容易因为生产工艺技术的落后、质量差导致产品缺乏市场,销售不畅,使资金链断裂,出现财务危机。财务危机发生后很容易给为这类企业提供动产质押贷款金融机构带来风险。

(三)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 一是物流企业的诚信带来的风险。物流企业在整个动产质押融资业务中处于中介地位,它是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沟通桥梁。动产质押融资业务使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形成委托关系,物流企业比金融机构更了解融资企业的质押品状况。委托关系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倘若物流企业盲目扩大自身的业务量、增加客户为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融资企业申请贷款。由于委托方处于信息劣势,他委托物流企业对质押品进行一系列的评估、监管和跟踪服务,金融机构以物流企业提供的数据为依据作出放贷审批、提货审批等决策,但物流企业出于利己角度将会损害放贷金融机构的利益,致使金融机构面临着风险。二是物流企业资质不足带来的风险。开展动产质押业务的物流企业应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规范的物流配送系统,充足的仓库设备,合理的安全措施,符合行业标准的货物计量手段等条件。而目前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并不具备相应的要求,信息化水平低、设备不充足、安全管理不完善。因此,物流企业的资质不足对动产抵押融资业务的开展将带来风险。三是仓库管理人员素质低将带来风险。在动态的动产质押融资业务中,对货物的出入库管理要求高。仓库管理水平低将导致难以对质押物的品种、数量、规格、出入库进行有效的监管;仓管人员素质低,缺乏经验,对不符合规定的质押物换取原本存放在仓库的质押物缺乏判断力,也将导致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四是质押监管过程的风险。物流监管企业的质押监管过程中,对仓单的审核和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保证质押物的安全等可能给贷款金融机构带来风险;监管过程中当发现质押物库存数量或市场价值跌到警戒线以下时,是否能准时按照协议约定通知出质人增加质押物或保证金以及是否及时通知贷款金融机构等都将给金融机构带来风险。

(四)质押物带来的风险 质押物带来的风险主要是:价格变动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变现风险、缺失风险、选择风险。

(五)金融机构本身带来的风险 贷款金融机构在进行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活动中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风险:对贷款企业信用评估的风险、从事动产质押业务的职员素质风险、内部信息传递受阻的风险。

二、动产抵押融资业务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

(一)风险评估各类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的评估可以采用简单的专家评分法来评估。为了评估风险的重要程度,通常选择三类专家即:物流行业专家、金融机构和企业经营管理专家,各方面专家对动产质押融资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风险分析表上打分。表1是15位专家打分后得出的风险评分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最高风险是五级,各类风险大部分处于第四、三级。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的制定应重点放在风险等级高的风险因素上。

(二)风险控制策略具体如下:

(1)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风险策略。金融机构内部应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预测方法。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国家的经济数据、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政策的趋势,力求掌握与动产抵押融资业务相关方面的信息,采用恰当的方法分析,做出科学判断,以便及时进行风险分析和作相关的贷款决策。

(2)应对融资企业风险的策略。金融机构之间应针对相关客户建立客户信用管理系统。通过信用管理系统共享客户信用情况,通过及时分析客户信用水平,作出客户信用风险预警。及时获取客户财务数据,并对财务数据进行鉴别,以判断财务数据的准确、真实、全面。同时,还要对客户的管理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3)应对物流企业风险的策略。动产质押业务的开展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驱动物流企业积极开展动产质押业务,但物流企业也可能为了利益而与客户共谋骗取金融机构贷款。因此,金融机构应当与物流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比如,金融机构选择合作的物流企业伙伴时,应当严格审查物流企业的素质,并约定物流企业对客户贷款额度进行信用担保、客户按期归还贷款后予以额外奖励等措施,激励物流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4)应对质押物风险的策略。为了应对质押物的风险,贷款金融机构应对质押物做好详细的市场调查分析,对质押物的市场供需情况、品牌、质量、竞争企业等影响质押物价值的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质押物,防止质押物价值的贬损。另外,准确确定质押率、质押单仓价值,设立安全预警线。如果客户不能及时按期归还贷款时,金融机构应当委托第三方降低价格尽快销售质押物。

(5)应对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的策略。金融机构进行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时,应当加强对业务人员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强化岗位责任管理制度,防范由于人员素质和制度的漏洞造成动产质押业务的风险。金融机构之间应当根据动产质押融资业务的特点,建立完善、合理的企业风险评估模型,共享企业信用等相关信息。

从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涉及到的三个主体看,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的风险评估是最为关键因素,物流企业作为物流金融的中介桥梁,在动产质押融资业务中相应降低了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篇5

关键词:贸易业务;风险;控制;欺诈

1贸易业务防范风险重要性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具体就是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大小.一般地讲,风险是指一件事产生我们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按照风险因素来自企业自身还是企业外部,企业经营风险可以区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随着经济发展变化,中小企业贸易业务是商品流通中重要环节,业务形式和内容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控制贸易业务中,如何提前防范风险、控制风险,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贸易业务为主公司来说,贸易业务出现风险,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而倒闭,甚至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本文阐述的贸易业务风险控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全面的风险控制,而指贸易业务过程中的外部原因引起的风险与防范.从贸易业务的相关环节,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中小企业贸易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2客户的评估调查与分类

这里所说客户包含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客户,与贸易业务相关的两个方面.在开始准备订立经济合同之前,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经营状况、商业信誉、履约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评估.

2.1合同主体资格调查

一般合同主体是指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包括企业法人、社团法人、行政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判断一个组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主要看其是否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民政部门颁发社团法人登记证书、人事部门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等.上述执照或证书除了向供应商和客户直接索要原件或复印件外,还可以根据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列明的企业所在省份,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以查询到企业登记资格情况、营业期限以及相应的年检情况等.

2.2资信调查内容

合同主体资格认定合格情况下,主要是对其资信进行深入调查.包括资产状况、经营范围、生产经营情况、与本企业贸易往来情况以及与其他客户往来情况等.(1)资产状况调查包括注册资本、总投资和其他形式的资产、资产负债等.资产状况是客户经济实力和履约能力的标志.在上一节里营业执照和工商登记可以看出注册资本数额,是否全部到位,股东出资比例等.一般来讲,注册资本越大,该企业经济能力越强.其他财务指标,包括净资产、资产负债情况、银行信用额度及信用期限等.这些财务数据可能不公开,不便及时取得相关数据.但比较正规的企业一般有年度审计报告或上市公司季报年报获得.一些中小企业出具财务报表可信度低.(2)客户经营范围及经营情况调查.客户必须在其经营范围以内从事经济活动.在订立合同前,必须提前审查合同项目是否超出了其营业执照上规定的经营范围.对于一些重要生产资料和特殊商品需要许可证经营的,还要求其出示生产许可证.对于超越经营范围经营的客户,原则上不予签订合同.除了经营范围外,经营情况调查也是一项内容,包括生产能力、数量、质量、交货期等能否满足要求.生产能力包括单台设备产能,开工率,从而核算出基本生产能力.数量、质量、交货期调查,主要是针对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是否能满足要求.同时,还要了解近年来盈亏情况,业务发展状况.以此判断客户竞争能力的强弱和发展潜力.有一些表面数据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比如采购或销售数量,员工人数多少、增减情况,员工资历、报酬以及员工工作满意度、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等,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在实际业务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对客户核心资料搜集不够理想,此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客户经贸往来资料、其他企业对其看法或评价,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3)如何搜集客户资料.对客户资料的搜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委托有查询资质的人员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企业公司章程、注册情况、资金情况、经营范围、经营历史等,从而获得第一手可靠的信息途径.②涉及房产和土地部门,可以查询其权属信息以及是否有被抵押、查封信息等.③如果是国外(境外)客户,可以委托我国驻各国商务参赞处帮助了解,可以提供基本商业信息.也可以通过涉外业务的公司,如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强大外国机构进行商业调查,并出具相关信誉报告.④正面与客户接洽,获得第一手资料.将希望了解的客户信息,直接与客户进行谈判、沟通索取资料.面对面了解客户经营品质,经营作风和能力.也可以通过派出考察组现场考察企业,包括办公场所、设施的情况.在与客户员工进行交流中掌握客户员工工资待遇、对本企业满意度等信息.

2.3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所需要资料后,必须对材料进行鉴别、整理、加工.在通过周密调查、加工处理后所得到的情况与事实的基础上,围绕客户的资本、资金情况、信誉、业务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进行分类,以便根据贸易对象根据不同类别的客户,采用不同的采购/销售政策,达到即能控制好风险,又能扩大交易的目的.一般分以下四类:(1)基本客户.这类客户的特点是资金雄厚,经营作风好,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与此本企业有广泛良好的合作.(2)一般客户.这类客户特点是信誉良好,但资金、能力一般,与本企业成交记录有限,规模较小,多数是与本企业有很好贸易关系的中小供应商.(3)可往来客户.这类客户,本企业只有初步谈判和接触,有待由开展业务中进一步考察鉴定.可行当与之开展业务,但应该严格控制信用和交易额.(4)停止往来客户.这类客户经营作风差,信誉不佳,不宜与之进行大规模贸易往来,确有必要进行交往时,也要十分审慎,并需防备各种防范措施.

3合同订立风险防范

对于符合要求贸易业务,可以考虑订立合同了.其中涉及合同谈判、保证人、订立注意事项等.

3.1合同谈判

谈判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各自的某种需求,彼此进行信息交流,交换观点,磋商协议,旨在谋求一致意见的行为过程.贸易业务合同谈判是指经济领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从事贸易业务活动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满足各自的经济利益,进行意见交换和磋商,谋求取得一致达成协议的行为过程.(1)对于参加谈判人员,一般要求,品质可靠.即谈判者首先必须忠诚可靠,并能赢得客户对他的信任.其次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而具有合作精神.第三是具有相当的智力与谈话水平.(2)参与谈判人员一般3-8人为宜,分层次构成.①主谈人员一般为一定身份和权力的负责人.②懂行的专业人员,包括专业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③翻译、记录员等.(3)规定谈判纪律,明确分工和权责,同时赋予主谈人必要的权力与资格.

3.2贸易合同订立

根据谈判的主要内容,起草贸易合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合同主体、日期、签订地点、数量、质量、价格、交货期、检验标准以及奖罚指标、付款方式、交付标点物(或节点)、履约保证金、联系电话与邮箱明确,争议处理方式及地点.授权签字人确认,保证人资格及确定进行一一验证.防止被虚假人员或公单进行窜换.公章或合同单,还有防伪码(芯片)的比一般公章可靠.(2)合同中保证人和人核定.合同订立如有保证人时,应当调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的合法性.作为保证人,必须具有民事资格和民事行为能力.其次,必须具有代为清偿主债务的能力和承担赔偿损失能力.保证人还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有关保证人的限制规定,即国家机关不得作为保证人;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作为保证人;企业法人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作为保证人,但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人必须事先委托人的授权,并根据授权范围以委托人的名义签订合同.人签订合同的,必须对身份和资格进行核查.包括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否有法人委托书,授权事项与事项是否相符合.以及委托期限是否在有效期内等.

4合同履行与结算

贸易业务合同订立后,接着就是履行约定,即时跟踪实际货物(标的物)的交付准备情况,交付节点标的物或单据,验收数量与质量,双方确认结算单,开具发票,结算尾款等工作.

4.1跟踪货物交付准备情况

无论采购合同或销售合同,货物交付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贸易业务中,履行人员需要对即将交付的货物进行实地跟踪了解准备情况,根据合同约定的数量是否能满货要求的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交货日期能否达到约定的时间等.若出现差异,要即时与客户沟通进行整改,按期交付.

4.2交付标的物或单据

客户准备好货物后,按合同约定进行交付,并获取相关单据.装船货物的提单、火车运输货票、汽车运单或收货单、仓库收货单等.这些单据可作为合同约定的付款重要标的单据.

4.3验收数量质量确认

收货企业出具收货单据同时,还应该对数量、质量进行验收确认,作为双方结算的依据.若出现差异,要即时沟通协调,需要调整数量、质量、价格的进行再调整.

4.4结算

根据验收数量质量,开具增值税发票并结算尾款.客户开来的发票,真实性和完税情况进行核实.正常的发票,是客户已经交完税的«完税证明».发票还要即时进行认证、抵扣,防止逾期.

5贸易业务欺诈风险防范

贸易业务欺诈指用狡猾的奸诈的手段骗人.在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欺诈订立的合同属无效合同,但在贸易业务中欺诈有相当普遍性,据英国相关试调查公司表明,在最近五年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公司遭受过欺诈事件.如果不加以防范,待发现欺诈时,为时已晚,造成了既定的损失.

5.1欺诈风险产生的条件

从缘由来看生产条件表现在四个方面:

5.1.1动机

欺诈公司或人,一定是有其动机的,即至少有一原因促使他们做出欺诈行为.有的从一开始就有了动机,有的是过程中发现漏洞后,就有了动机.

5.1.2有值得偷窃的资产

金钱占有是值得获得的最终目标.但贸易业务中的产品、原材料和设备也值得拥有,有机会把这些卖掉时尤其如此.

5.1.3机会

贸易业务环节中,没有按照规定对客户进行调查与评估;合同约定模糊不清晰;交货控制不到位、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都给对手机会.

5.1.4缺乏监督

形成内部一套监督约束机制,内部形成贸易业务主办部门、合同管理部门、财务结算部门相互制约监督.

5.2欺诈风险防范

公司应评估贸易业务中什么环节(地点)会发生欺诈行为,怎样实施与欺诈有关的政策.然后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发生欺诈的可能性.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5.2.1减弱欺诈动机

贸易业务中客户的提供资料、经营过程诚实守信,坚持合理的利润率,与其他公司业务合作中没有欺诈行为等,去减弱欺诈行为动机.

5.2.2减少被偷窃资产数量及机会

加强贸易业务高价值货物的监管并对其进行所属标记.严格按照客户调查与分类进行审核,按合同订立前,履行中要求进行关键点的控制与交付,减少欺诈机会.

5.2.3强化财务控制和管理系统

强化财务监督可以确保规定都到位,促使每笔合同完全遵守内部规定.不允许财务一条龙由贸易业务部门人员单个负责.保证做到有完全的检查记录,这样的贸易业务中每一笔付款、收款都有据可查到具体每笔订单.每笔合同客户的主体与签字盖章为同一主体,防止过程假的人员冒充以及假公章的使用.贸易业务内部也要建立用章审批的规定及流程,防止公章违规使用,失控情况发生.

5.2.4发生欺诈后处置

欺诈行为发现后,要即时处置.公司要有相应规定和流程.包括,停止现在贸易业务,保留相关证据;冻结与该客户的往来;追究该客户的责任等.

6结论

贸易业务中风险随时存在,需要对客户认真仔细地调查、评估和甄别分类,同时动态掌握过程中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贸易业务合同需要按条款约定,谈判和订立.在履行过程中,严格按照货物交付标的物数量、质量等单据把控.欺诈行为发生有其动机和监督管理漏洞可钻,及时发现并堵塞这些可能性,形成内部的管控机制.贸易业务的风险就可能最大限度的进行事前防范,减少风险的发生.

作者:王家斌 单位:瑞源国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立法,虞旭清等主编.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谭小芳.商务贸易风险控制培训[R].2015,(7).

篇6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控制对策 融资风险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1)信息不对称对银行采信效力产生影响,中小企业通常会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随意性大、税务手续不齐全等问题,信息披露和佐证缺少公开透明的渠道,银行方面无法对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鉴别,从而对授信准入和贷后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2)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影响银行第一还款来源的稳定性,企业创业初期或者处于发展阶段时,其经营风险难以判断,尤其是受到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中小企业订单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第一还款能力也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3)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对银行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因为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能够抵押的资产也较少,股东或经营者拥有的资源较少,无法提供银行接受低压资产,进而让银行信贷资产的第二还款来源无法得以保障。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现阶段,我国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信用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加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也不具备有效资产抵押与信用担保条件,更加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应当密切联系企业经营规模、贷款频率、现金流转周期以及逾期偿还的种种可能性,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密切关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重点了解其贷款的使用于归还情况。我们要尽快建立全方位、系统化、全国性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制,进一步增强担保机构的服务效率与质量,选择权威的评估机构与业内专家组成评估团,结合中小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风险控制水平、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对中小企业进行科学的评级,并将其信用等级作为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的主要依据。

(二)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应当说是弱势群体,它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所提供的支持与优惠。虽然政府部门无法直接给予中小企业资金帮助,但在其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政策引导作用,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首先,是制定完善的金融扶持政策,按照中小企业类型的差别,如劳动密集型、科技创新型或出口创汇型等,合理的选择金融扶持的重点、融资支持的比重以及融资帮扶的方式等。其次,是大力发展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融资机构。专门的融资机构具有优质、高效等优势,其内部管理层次较少、经营成本较低,同时还可以充分的运用各种资源优势,可以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最后,是政府部门应强化商业银行设置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服务部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给予积极的帮助,从而确保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资金。

(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第一,在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由于企业的信用等级较低,资金不足,社会影响力不大,很多银行都不愿意向其贷款,即便是贷款也基本上属于短期贷款,且资金数额较小,另外,创业时期的中小企业不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若贷款数量较多,负责率也会随之增加,很容易让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从而产生融资风险。所以在创业阶段,中小企业需要长期资本,有效的融资方式应当是自身积累及政府扶持。第二,在中小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外部形象以及影响力都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投资者对其发展前景也比较看好,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小企业应当积极地寻求下面几方面的融资途径:股权投资、风险资本与借贷资金,融资方式一般可以选择内部融资、股权融资以及债务融资相结合;在中小企业发展成熟时期,其生产经营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且盈利比较稳定,可作为抵押的资产也更多。因此,这一时期应积极地寻求债务融资,而此时银行也愿意给予贷款,所以,如果中小企业在这一时期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金融机构贷款是更好的选择。[1]

(四)认真做好财务分析

为了尽可能规避企业融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认真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具体包括下面两种方法:其一是资金周转表分析法,要增强中小企业的负债清偿能力,必须要确保现金流的充足,而制订资金周转表能够让企业重视资金周转问题,定期对结转下月额对总收入的比率、销售额对付款票据兑现额的比率进行检查,关注资金周转的问题,从而提升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水平,有效预防融资风险的产生。其二是定期财务法,如杜邦财务分析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逐层分析,从症状逐步寻求病根,通常来说,金融风险的预警属于综合性指标,通常我们是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综合指标来展开分析,而杜邦财务分析法是我们经常选择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它是将综合指标出现升降的原因具体化,同时为防控策略的制定给出参考。

(五)非财务因素分析更需要审慎考虑

为了尽可能规避企业融资风险,企业融资更应该注重三真实原则。一是借款主体真实,不存在为关联企业融资、为核心企业融资等借名贷、冒名贷等虚假融资现象。二是借款意愿真实,融资意愿应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需求,并与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匹配,减少各利益主体对企业对外融资的诱惑,减少关联担保、互保等现象。三是借款用途真实,融资主体的借款用途应与贸易背景相吻合,不存在借投入实体经济之名投资于虚拟经济或过度投资等行为。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信用再担保;风险控制;中小企业

一、引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2015年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中小企业利税贡献稳步提高。以工业为例,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6.5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7.4%;实现税金2.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的49.2%;完成利润4.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4.5%。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照此看来,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推动着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为了有效地缓解该现状,我国的信用担保逐渐开始兴起,即银行在向企业放贷的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由依法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当债务人出现违约的情况时,由担保机构负责合同中约定的代偿比例,从而保障银行利益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我国的信用担保行业起步晚且属于新兴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担保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即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整体或其从事的具体担保项目所给予的一种担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开展再担保,既能够为担保机构分散风险和提升信用等级又可以凭借市场体制建立起来的担保与再担保的关系,从侧面促进担保机构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促使担保业务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学者主要是对信用担保方面的研究,对信用再担保的研究较少,更是鲜有学者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中的风险控制进行深入的探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在现实的实践中,面临着许多的风险,影响信用再担保的更好更快地发展。本论文在此前提下来展开探究,希望能够提高信用再担保的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再担保机构为担保机构分险增信的水平,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加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困境。

二、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风险源分析

(一)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现在我国再担保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到位,这方面相关的法律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相关政策性文件等等。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立法现状是: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指导性文件为主,立法层次不高,效力不大,部分规定甚至和其他相关的法律会发生冲突,我国还没有针对该行业的法律来进行较为完备的的计划和调整,目前的法律体系没有为担保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其他国家相比,在法律方面不够系统的地方,使得许多信用担保机构没有一个规则可依照,甚至出现了部分担保机构违规经营的现象。信用担保作为一个刚出现的行业,面临的风险与其他行业相比而言更高,它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基础。

(二)逆向选择风险

在担保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使得受保企业和担保公司之间产生逆向选择,即一些面临着较大风险的中小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会主动地寻求信用担保;而风险较小的企业或者担保项目却不寻求信用担保。在这种情形下,担保机构要想准确无误地了解受保企业的风险水平变得非常困难,唯有按通常的风险收取担保费和确定风险分担的比例的合同。这样一来,风险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不申请信用担保,而风险较高的企业则会选择申请担保。长此以往,,担保机构的客户往往都是风险较高的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也会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同样,在再担保交易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引发担保机构进行逆向选择,从而使得风险大的担保项目或担保公司进入到再担保体系之中,而风险小的担保项目或担保公司却被没有得到再担保,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再担保效率也提高了再担保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三)反担保变现困难,追偿效率较低

如果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产状况良好,就不需要保公司,可直接在银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贷款,通常来说给担保公司的质押物、抵押物都有着变现较为困难的问题,如存货、机器设备等。除此之外,连带保证人往往在担保公司代偿债务后,不履行相应的责任。担保公司通过诉讼程序来实现债权,程序比较复杂且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比较多,即使赢了官司,也没有获得相应的赔偿。另外,有些中小企业主会采用一些不当手段比如进行假离婚、暗地里转移资产等,来钻法律的漏洞,这使得担保机构的风险又增加了许多。

(四)再担保公司的业务种类较少,盈利不够

担保机构在实施担保业务时把绝大部分的精力和资源全部放在融资担保上,风险的集中程度非常高。而担保公司的盈利点不多,创新产品和思路也很少,担保费收入占担保总额的比例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比较严重不对称,简言之就是高风险低收益。当出现几笔代偿的情况时,可能会使得担保公司全年的业务总收入化为零甚至成为负数。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147-02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一直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同时其相关的财务决策也基本上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决定的,特别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阶段,这样的情况更是不可避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发挥了主体作用,而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所以,一定要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一定的掌握,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1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比较复杂多变

在中小企业中导致出现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就是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持续,中小企业中的资金供给也出现了一定的短缺现象,货币性资金出现持续贬值的情况,导致资金成本不断上升。比如,世界原油价格的不断提高致使成品油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进而也就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利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效益。而随着利率的变动一定会出现相应的利率风险。财务管理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果财务管理系统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定会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因为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缺乏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等因素,致使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缺少一定的适应能力,进而出现了相应的财务风险。

1.2缺乏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都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一味地强调做大做强,也就忽视了财务风险的存在,这种淡薄的风险意识也是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都是在追求投入产出最大化,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只要做大一点就会违背这一准则。在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人员都是树立远大的理想,但是却忽视了怎样做、怎样实现。此时存在着一条概念链条:先并购其他企业,增加了销售额与利润,相应的股价也会上涨,企业的价值随之提升,之后被并购。这一概念看似比较合理,但是却忽视了“价值的创造”。事实上,这一问题才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就是实现创造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会存在着相应的财务风险,为了确保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财务风险进行相应的控制与防范。

1.3资本结构不合理

在财务风险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中,资本结构失调是最为直观的因素。其不合理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风险结构型与保守结构型。其中风险结构型指的就是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规模太大,比率较高,相应的负债率也就会比较大,进而致使出现一定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财务危机。保守结构型指的就是中小企业不负债,或者是负债比率较小,一般是不会出现财务风险或者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也体现了资本管理的保守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4缺乏完善的内部财务监控体系

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内部财务监控体系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体系,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中小企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且根据企业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这样才可以确保内部财务监控体系的正常工作,进而取得相应的成效。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企业中,基本上均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财务监督工作也不够到位,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还将管理与监督的工作合在一起执行,进而也就缺乏了相应的执行力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一定的约束,非常容易出现财务风险。

2控制与防范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2.1加强对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分析,增强风险意识

尽管财务管理宏观环境是存在于中小企业发展之外的,企业无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干扰,但是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也是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的。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一定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分析,及时了解其变化趋势,同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财务管理的相关手段与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进而增强企业面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有效减少环境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直接取决于财务决策,在下达财务决策的时候,经常会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与经验性,这也就极大地增加了决策失误的概率。随着财务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一定要设置相应的财务管理机构,并且安排具有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各项基础工作进行认真的落实,促进财务管理体系的正常实施,避免环境变化导致财务管理体系不适应的情况发生,进而出现一定的财务风险。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科学的决策。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利用科学的方式制定决策方案,并且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促进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

2.2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增强落实的自觉性

在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基本上均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一定要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水平,也就是强调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会涉及各个方面,并且从规划指标到奖惩与盈亏,均需要一套可操作性强、完整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立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可以有效发挥制约企业的作用,加强相应的监督工作,增强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避免出现一些等不良现象。所以,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发挥的作用,只有增强认识程度,才可以提高自觉性,加强相关制度的实施,进而对财务风险进行相应的控制与防范。

2.3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技能,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首先,一定要确保会计人员全部都是持证上岗,对于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员工而言,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与考核,只有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后才可以持证上岗。其次,针对从事会计领导工作的人员而言,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职务证书,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最后,一定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仅要定期开展相应的工作技能培训,还要开展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提升工作人员相关技能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聘用、培训、教育等方面,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方案,并且将其落到实处,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控制,避免出现相应的财务风险。

2.4对资本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本结构的研究,也就是找到一条促进资本结构良性循环的途径,进而确保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同时以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为基础,落实筹资结构、资产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的结合,进而达到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对以下几点进行充分考虑:其一,负债比。在资金有余的情况下,一定要对短期投资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快资金的流动,避免出现资金闲置的情况,降低负债比。其二,收回投资,降低对外流失的股份,这样就可以降低效益的分流,还可以对权益比进行有效的降低,更好掌握控股权,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3结论

总而言之,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导致其发生的因素有很多,为了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定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控制与防范措施。中小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具有两面性,在给中小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与空间,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所以,在中小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重视,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控制与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德汉.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34).

[2]郝志华,丛爱玲.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探讨[J].北方经济,2012(14).

[3]苏文成,张宇慧.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我见[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6).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25-02

0 引言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分散风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但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经营风险大、资信等级低,它们的筹资能力处于明显的劣势。筹资成本也较高,在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多,如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是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1 中小企业现状

1.1中小企业的特点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具有很多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企业经营规模小,资金数额有限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存量水平过低,资信等级不高,筹措资金比较困难,再加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规模扩张缓慢,导致中小企业在品种、质量、标准文化的程度和技术含量等方面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规模整体偏小。然而,最近几年,中小企业在一些高新领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技术含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作为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靠企业自身的内部积累和借款,由于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能够给予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当有限,筹资成本高并且融资成功的机会不大。

1.1.2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创新能力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其经营范围宽、经营项目丰富与经营体制灵活。当遇到经济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跟上时代步伐,很快转向,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反应优势。

1.1.3行业涉及面广,业务比较单一中小企业的发展涉及到了各行各类,门类比较齐全。但是,中小企业只偏重于某一项业务或产品,经济业务类型单一,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没有占统治地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销售难的原因之一。

1.1.4组织结构简单,人员十分有限大企业拥有一套健全、规范、明确的管理制度,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职能范围的划分比较详细,同时,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比较完善。而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多采用集权制,经营机构和内部组织机构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管理层次。管理制度、工作规范、技术规范等较不全面。由于员工人数不多,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职能范围的划分比较粗略,大多数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具体从事的业务变化也比较大,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成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2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风险是指人们在事先能够得知采取某种行动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以及每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状况。风险广泛的在于财务管理的全部活动之中,从不同的角度,风险有不同的种类。就财务风险而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筹资风险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它主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收入。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股利和各种筹资费用等,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支出。这种因资金筹集而产生的资金收支,便是由企业筹资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通常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倘若企业管理有效,决策科学,可以实现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导致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风险,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

1.2.2投资风险企业筹集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以便取得盈利,不断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投资主要有两个方向:用于购买企业内部的经营资产,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等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用于购买材料、燃料等流动资产方面的投资。这两个方向的投资主要是对内投资。企业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或债券等,构成企业的对外投资。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需要支付资金,当企业转让其对内投资的各种资产或收回对外投资时,就会产生资金的收入。这种因投资而产生的资金收支,便是由投资而引起的财务活动。在投资中,因为是以现有资金获取未来收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便会产生投资风险。

1.2.3经营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资金收支。企业因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而采购材料或商品,并支付职工工资和其他经营费用。当企业把产品或商品销售出去后,便取得了收入,收回了资金。如果企业出现现有资金不能满足经营需要时,还要采用短期借款的方式来筹集所需的资金。因中小企业决策的科学程度、技术水平、管理状况,以及经营是否妥善和市场变化等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也称商业风险。

1.2.4收益分配风险企业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收入弥补生产耗费后,其余部分即为企业的利润。企业也可能因对外投资而获得利润。企业利润按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后进行分配。首先,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以便扩大积累和改善职工集体福利设施i然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暂时留存企业或作为投资者的追加投资,以便获得最大的长期利益。如果企业在收益分配环节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了不利影响,即便产生了收益分配的风险。

2 中小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原因

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因素和管理操作失误引起的内部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2.1宏观环境因素对于中小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这些外界因素的变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机遇与挑战。他们是企业赖以生产的土壤,是企业开展财务活动的舞台,也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着重大影响。中小企业只有适应环境并合理利用环境,才能生产和发展。避免和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损失。

2.2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2.2.1组织结构不完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大型企业,肯定存在问题,因而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委托成本自然不低。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因为经营规模小,并以家族式经营为主,经营者与所有者往往合为一体,很少存在问题。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大型企业,每一项决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遵循企业内部原先制定的一些规则和程序,因为信息传递在过程和速度上比较慢,通常需要将各个部门与经济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意见相互协调,从而导致企业决策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由于大企业拥有一套完整、规范、明

确的制度,再加上经营透明度偏高,对于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工作就显得相对严密。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信息传递在过程和速度上比较迅速,企业的经营决策权集中在业主个人手里,再加上经营透明度偏低,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企业家的个人素质。

2.2.2管理制度不健全大企业拥有一套健全、规范、明确的管理制度,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职能范围的划分比较详细,同时,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比较完善。而中小企业由于员工人数不多,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职能范围的划分比较粗略,大多数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具体从事的业务变化也比较大,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成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决策都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使得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企业引发财务风险。

2.2.3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大多数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为主。因为历史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产权制度与组织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企业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高级管理人才比较缺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以经验为主。因此,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与风险管理通常被忽略掉。相关的调查显示,有不少中小企业内部根本就没有风险管理机制,有些中小企业虽然是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但是这种管理活动通常是阶段性的,期限比较短,也是一种被动式管理活动。由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导致它们在面临风险时时常手足无措。

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3.1树立企业形象,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向金融机构借款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依法开展生产经营和融资活动,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优化企业财务状况,加强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增进互信。中小企业应提高自身水平,增强自身从外部获得融资的能力,提高竞争力与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和合法,增强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便于银行的监督管理和降低贷款风险。同时,企业应构建资金的筹集和运作、资金周转等管理体系、建立良好的财务约束机制,强化内部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2开拓筹资渠道,优化筹资方式与资本结构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筹资方式,筹措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本。进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好债务的比率,对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由于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多种多样,在各种不同的筹资方式下,其个别资本成本率有高有低。通常情况下,由于投资风险的存在,股东投资者投资回报的期望值较高,吸收权益资本的个别资本成本率较高:而债权人由于有固定的利息收入,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利息率一般低于股利率,并且债务方支付的利息可以税前列支,具有抵减企业所得税的作用。这样一来,债务资本成本率明显低于权益资本成本率,企业可以通过适度举债来达到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的目的。第二,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在正常经营条件下,由于企业吸收债务资本时要支付的利息一般是固定的,当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债务资本成本率时,息税前利润会大幅度上升,每股收益也将大幅度增加。利用债务资本来增加权益资本的回报率,财务杠杆作用得以发挥,可为企业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利益。但是,当息税利润大幅度下降时,每股收益将会以更大的幅度下降,财务风险突现。可见,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企业管理当局高度关注,巧妙加以应用,并时刻保持警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第三,可以有效规避投资风险。不管中小企业投资新项目或扩大再生产,时剖面临着市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当投资失败时,企业以其出资数额或股份为限,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企业通过举债方式筹措债务资本,可以减轻权益资本投资额,从而可降低权益资本投资风险。

篇10

关键词:投资风险;风险因素;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最长足的发展。中小企业为我国GDP的增长及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目前急剧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和总体上发展放缓的国内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笔者在江苏省南通地区调查研究了数十家中小企业后,注意到:由于中小企业缺乏法人结构治理、排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囿于人员素质、风险意识缺乏等,中小企业往往因为投资决策失误、投资方案不科学或执行不力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收益。

一、文献回顾

内部控制是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它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4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人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内部控制理论日臻完善,内部控制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杨周南、吴鑫,2007)。为了使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功效,人们研究了多种途径,但往往从理论完善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如强调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稽核控制(孟焰、孙丽虹,2004),以“学习导向”作为重建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的理念,构建立足于改善行为而不只是限于职权的内部控制(杨雄胜,2006)等。

作为舶来品一词的风险(risk),据艾瓦尔德(Ewald)考证,其源自意大利语risque,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危险,表现为自然现象(李中华,2008)。风险被引入财务学后,不再是最初的自然现象。财务风险是指财务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使特定的会计主体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进行了海量的研究。内部控制规范和措施不仅在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层面也在国家层面、甚至国际层面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和措施的制定主体,也出现了企业、民间和政府同心协力的局面,在我国主要采取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谢志华,2007),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07年3月2日发出“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财会便[2007]7号)。这些理论研究和行政法规对学者和大型企业集团的积极意义,可对中小企业的业主而言,其适用性有待完善。我们研究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企业控制风险,但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规范而规范,我们应该关注到研究成果的受众同样包括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主。为此,作为一名讲究实用的研究者,有义务用通俗的语言和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中小企业主,他们的企业有可能有哪些风险、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去控制风险。

因此,为帮助中小企业避免投资失败,本文仅对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及内部控制对策做如下探索性研究。

二、投资的概念及其范畴

投资是指特定经济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使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等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2007)。从企业角度看,投资就是企业为获得收益而向一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长期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投资、信托和保险投资等)。

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更多地表现为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比较多见于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厂房、购机器、买汽车。由于企业发展战略、人才配备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对非生产经营(这里指中小企业的资本经营与运作)的规模扩张需求较少。本文仅研究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张的财务风险及其风险控制对策。

三、投资风险因素及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一)投资风险的概念及风险因素分析

投资风险是由于投资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而导致投资失败、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温亚丽,2006):

1、政策风险。其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而给中小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一个生产自行车轮胎的小型制造企业,因未考虑到国家为控制环境污染而禁止小型企业使用燃煤型小锅炉这一因素,在投资不到两年时就被迫停产。该企业不可能在创办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收回全部投资。为减少投资损失,该企业不得不将大部分机器设备(包括炼胶设备、硫化设备)贱卖。

2、市场风险。其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他一些因素变化而给中小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我国近现代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中小型棉花纺织企业比比皆是,不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加工企业。由于这些中小型棉花纺织企业在决定开办工厂之初很少进行及时的、系统的、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在遭遇国家宏观紧缩时,大量中小企业因资金断供而纷纷关门。

3、技术风险。其是由于某种生产技术及某种技术内容的资产体系因时间推移而变得相对落后了,从而导致投资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技术风险的另一层含义是:一项新技术由于其未经市场检验,其成熟度、可靠性很难完全肯定;围绕该项技术所进行的投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4、人员素质风险。其是指由于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的自身素质、在投资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和运作人员的素质因素导致投资失败的可能性。许多中小企业主本人并不具备作一项投资决策的综合素质。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主因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又不考虑聘用专业人员(比如项目经理人)对投资项目编制详细的预算、并采用招投标等市场工具来降低投资工程中的开支。

(二)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从投资风险的来源看,投资的风险因素有来自企业外部的因素,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如人员素质风险等。一项投资损失的发生,可能是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独立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共同起了作用。

为了研究控制中小型企业投资风险的对策,本文将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为以下层面分析:

1、投资决策风险。理论上讲,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中长期投资计划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准确定位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可事实上,好多中小企业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选错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从而在企业投资一开始就决定了其投资必然失败。

2、投资方案风险。由于投资方案编制不及时、不科学或虽有及时、科学的投资方案但由于执行不力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风险。投资方案风险包括:投资方案可行性分析风险、投资方案选择风险和投资方案执行风险。投资方案可行性分析,包括: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及财务可行性分析,最重要的是财务可行性分析。由于可行性分析失误,而导致投资方案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风险。理论上讲,在决定一项投资时,中小企业应该准备两种以上的方案以供选择。在选择时,由于企业选择了非最优方案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或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的选择风险。在投资方案实施中,由于管理松懈、凌乱而使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方案的执行风险。

四、投资风险内部控制策略性建议

尽管中小企业投资会面临种种风险,投资风险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但只要中小企业采取适当的内部控制对策,中小企业完全可以规避投资风险,从而将投资损失降到最低的、企业主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内部控制建议:

(一)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企业规模

中小型企业的治理结构欠完善,其决策者大多是业主本人。很多业主无法使用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上的决策工具进行决策。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应该多学习理财知识,在创立和经营企业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牢牢树立“投资有风险”的意识。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需要的投入多而产出少,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对各种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脆弱。中小企业应将“如何生存下来”作为企业的首要发展目标(杨海平、崔荣芳,2008)。

在企业成长之时,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此时,企业有了一定的销售收入和现金量,对外融资也比企业创立之初较易。此时的中小企业最容易产生扩大生产规模的冲动,企业主应严格控制投资规模,避免掉入“做大做强”的陷阱。

在企业成熟之际,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畅快、现金有所盈余。此时的中小企业主无不希望扩大企业规模。但是,中小企业主不能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要有居安思危、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将企业的生产规模控制在企业可以控制的范畴之内。

当企业一旦迈入衰退之时,中小企业对项目投资需更加警惕。因为在企业衰退时,由于中小企业急于摆脱困境,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转产。为了生产转型,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购买机器设备、改造原有的厂房或扩建新厂房等。此时的中小企业如果决策不慎重,不能很好地规划投资规模,就有可能掉入他人早已挖好的“坑”里。

(二)改进投资决策机制,拒绝“一言堂”、“家长制”

中小企业通常是创始人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中经多年打拼而成长起来的。企业主(也就是“老板”)往往对自己的判断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过于自信。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以分权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薛在兴、窦艳,2008)。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企业主不会事先咨询专家、财会人员的意见,甚至不会同至亲商量,完全是“家长制”、“一言堂”。当中小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时,这种决策方式或许是有效的。但在企业成长壮大时,这种方式显然是会给企业招来较大风险的。为控制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必须改变决策时的“家长制”、“一言堂”的做法,充分听取大家的建议。

(三)编制详尽投资预算,进行投资全程控制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对企业投资而言,即为预算。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中小企业必须本着“节约每一个铜板”办事业的原则,根据投资对象和投资方案编制详尽的预算,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全面。在投资施行过程中,要严格预算控制,做到又好又省(杨雄胜、陈志斌、陈胜军,2003)。

(四)善于外聘理财专家,提高内部员工素质

进行投资风险控制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工作。有时仅凭老板个人决定导致一项投资的失败,给企业主带来损失。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老板的至亲,这些人对老板非常忠诚,可不一定拥有理财的专业知识。在这种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主外聘理财专家,学会“借鸡下蛋”。请求专家们及时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编制投资预算,参与投资实施的全过程,对投资进行全程监督。

五、结束语

投资是有风险,但是,牛市最大的风险是不投资。可经过此跌,更多的投资者(这里指资本投资者)对投资预期的收益和不期而遇的风险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包括扩大企业规模)也像一把双刃剑。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永远都是如影随形。

参考文献:

1、杨周南,吴鑫.内部控制工程学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2、孟焰,孙丽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看如何加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4(3).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李中华.建账风险及其控制对策初探[J].消费导刊,2008(9).

5、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6、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温亚丽.会计主管操作实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8、杨海平,崔荣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分析[J].财会通讯,2008(10).

9、薛在兴,窦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J].财务与会计,2008(1).

10、薛在兴,窦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J].财务与会计,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