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4:3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破坏资源和环境,导致企业与自然的不和谐
企业的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与大自然发生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部分民营企业受到利益的驱动,从大自然中牟取暴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吃子孙饭”,滥砍滥伐树木、滥挖滥采矿山,无序和无度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更有部分民营企业为了方便自己的利益,随意超标排放“三废”物质,不仅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同时严重地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部分民营企业通过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来获取不当的竞争优势,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导致了企业与自然的不和谐。
1.2漠视劳动者权益,导致企业内劳动关系的不和谐
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企业通过人性化管理来保证员工的全面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念。遗憾的是,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目光只盯着企业的经济目标,漠视员工的切身利益,缺少对员工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而且还通过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劳保待遇、克扣工薪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增加营业利润等等,漠视国家规定,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山西“黑砖窑”事件、富士康“14连跳”、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都是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表现。
2我国民营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制
2.1以人为本,构建民营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文化
民营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企业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和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全体企业员工认真深入地参与到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一是要发扬民主。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全体企业员工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而提高全体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公平竞争。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内部竞争,按个人能力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真正的能人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要合理分配。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和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企业员工的工资和奖惩制度,按照员工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配就能充分体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得到良性的发展。四是自我实现。在企业内部搭建员工自我实现的平台,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努力帮助员工不断突破自我,挖掘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五是要内部和谐。将和谐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员工,通过建设企业和谐文化,树立企业员工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2.2诚实守信,构建民营企业与消费者的和谐共荣文化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人又必须是有道德的。中国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诚实守信”是人们一直奉行的道德文化的核心。诚实守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民营企业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一是建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管理制度,遵守企业伦理规范,诚实经营,将消费者视为真正的上帝。二是坚守“信誉高于一切”的道德准则,重合同,守信用,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三是重诚信轻利润,切勿为了企业短时的利润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导致企业诚信受损,破坏企业形象。四是树立“一切为了消费者”的经营准则,在为消费者提高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要努力发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密切与消费者的关系,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和谐共存共荣局面。
2.3公正公平,构建民营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和谐共赢文化
民营企业持续发展都会存在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和谐企业文化是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企业内部要鼓励在团结合作基础上的公平公正竞争,以达到培养人才,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外部要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一是高度重视竞争对手,通过认真分析竞争对手的优点和缺点,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市场动态,为企业提高准确和及时的决策,寻找企业的发展机会。二是加强与竞争对手的合作,通过与竞争对手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合作有力、竞争有序、多方共赢的和谐局面,构建共赢的和谐企业文化。
2.4活而有序,构建民营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文化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而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也是应该富有活力的,但是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同时,还要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一是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表率。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纳税,履行应尽的义务。二是要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彻底杜绝目光短浅和唯利是图的恶习,努力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三是要努力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通过捐助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支持城市和社区的建设,支持教育和人文关怀,保护弱势群体,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
3我国民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战略意义
和谐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目的是采用有利于和谐的一系列理念来构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通过改进使企业内外部更加和谐的文化机制,用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的和谐[2]。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民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3.1实现和谐社会价值取向的需要
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民营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民营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生产商品、吸纳就业、培养人才。认真解决好民营企业中存在的公正问题、有序问题、安全问题、劳动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营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员,必须通过构建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和谐企业文化来支撑和保障社会发展。
3.2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果将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长的营养液。和谐企业文化包含经营和发展的理念,不仅指导企业进行良性经营,而且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民营企业重视并构建和谐企业文化,重视企业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相和谐,二者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形象、信誉、品牌和知名度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助于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包括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竞争文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4民营企业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篇2
财务上将成本的概念定义为对象化的费用,即围绕某一成本对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合计。但成本是个广义的概念,我们在研究成本问题时,往往是站在企业主体的立场看企业内部成本,由此形成了如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概念,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的角度看,形成了如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概念。国有企业是如此,民营企业也是如此。站在企业主体的立场看企业的外部成本,由此会形成企业社会成本的概念。对于企业的社会成本,理论界研究的较多的是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问题。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成本问题,因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承担社会和政治功能不同于国有企业,对这一问题则研究很少。
1960年,科斯写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他的社会成本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交易成本”的存在。按科斯的观点,社会成本就是私人成本加上交易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私人成本会等于社会成本,但没有交易成本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科尔内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或辛苦的现象”。这些现象一部分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但也有一部分涉及到心理的感受,是无法用货币来度量的。他认为对社会成本的考察可以从四个方面:(1)生产的内部实物投入,即生产成本;(2)外部成本,它并不直接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在企业或非营利机构的账目上,如随生产能力利用的提高,事故可能增加,工人健康可能恶化,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加剧等等,为防止这种状况对生产的影响,要有一些“预防性”开支,这就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3)社会的分摊成本,如政府机构的经费支出;(4)反映大量经济现象的人们的意向、满意度和普遍感觉,一种是边际递减的社会成本,如与生产能力利用低水平相关的失业以及可能伴随的犯罪、暴力和自杀,另一种是边际递增的社会成本,如与生产能力高利用度相联系的其他领域的“瓶颈”、“短缺”以及对社会消费的负面影响,前面所说的生产成本、外部成本和社会分摊成本,也都是边际递增的社会成本。
思考科斯、科尔内的社会成本观,来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成本问题,对认识民营企业的社会成本发挥积极作用。
二、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区别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成本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因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方面原因而引起的内部生产经营成本和因承担社会责任等社会原因而引起的社会成本两种。它们的共同特性是:成本的承担主体都是企业,它们都必须通过企业的收入来补偿,成本的发生直接或间接与企业收入相联系,直接联系是指成本耗费必然带来收入的形成和实现,而间接联系是指如果没有这种成本的支出,或者会使企业收入减少,或者会使企业的其他成本上升,从而最终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尽管社会成本与生产经营成本都是企业成本,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一种企业必须支付而且企业愿意支付的成本,属于一种刚性成本;而社会成本则是一种非自愿的,带有一定弹性的成本。从社会成本的非自愿性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看有两种情形:一是相关成本,即成本的发生与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但企业不愿承担这种成本支出。这种成本通常是因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对环境污染,产品因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等,因而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所致,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必要成本支出;二是无关成本,就是这种成本与企业行为毫无关系,而是社会的一种单纯强制,如本应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强制分摊给企业负担的成本。
2、从民营企业这一成本主体看,无论是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都有明确的成本归集对象,都是在企业所控制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其发生的时间,支出的数额通过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调节可以控制,因而生产经营成本是一种可控成本。而社会成本的发生,有的与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关,有的无关,没有明确的成本计算对象,成本的变动也无规则,从而导致对这种成本变动难以预计。再者,社会成本的发生过程大多存在于企业外部,只是以成本付出的结果而为民营企所承受。这样,企业既不存在可以控制和调整的成本发生过程,也无法调整成本数量、支付时间等,社会成本大多与企业成本控制或管理的努力或绩效无关,因而社会成本是一种不可控成本。企业或社会不能以社会成本的增加或减少衡量企业成本管理的业绩,社会成本具有不可考核性。
3、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能够与其收入相配比,确定企业的损益。生产经营成本与企业收入形成直接联系,有投入才有产出,支付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入,生产经营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社会成本不能与企业的收入直接配比,社会成本大多与企业收入没有直接联系。社会成本的支付在企业收入不变时,单纯地增加企业的总成本,在社会成本不支付或少支付时,或者会影响企业的总收入,或者导致其它成本的增加,结果都会使企业效益减少。企业只有支付成本的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利。
4、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能够准确计量,在对每种生产经营成本进行计量时,有明确的成本计算对象,如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采购的材料,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成本支出有详细的账簿记录,因而企业能准确地计量生产经营成本。但社会成本计量具有模糊性,因为社会成本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认识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有些社会责任的外延堆以界定,所以它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只能做到相对准确。再者社会成本所涉及内容的特殊性,决定其计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可以用货币反映各项社会成本外,还可以采用实物指标或指数,甚至用文字来说明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和所造成的损失。
5、像其他企业一样,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计量方法单一,主要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而社会成本的计量方法则是多样化。具体可采用:(1)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企业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购买的环境处理设备,即可按历史成本计价,但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却无法客观地衡量其价值损失,这时可采用主观估价的方法。这个方法要求人们对受损害的不同数量或不同质量水土的环境对象做出估价,以合理确定赔偿数和相应的治理费用;(2)机会成本法,例如,企业排污对附近山区林木造成了损失,该企业在调查损失的价值时,可能有两个方案:其一是给受害者赔款;其二是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使损失减少,如果受害者宁愿要求企业采取治理措施而不愿接受赔款,那么,这就意味着企业造成的损失已超过赔款数;(3)间接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间接估计有相等效用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4)社会公正法,企业生产对社会的损害会受到社会各方的谴责,有时会通过法律手段来裁决,这种公正判决企业赔偿数可以作为社会成本的量度(5)预防成本法,企业用为预防对社会造成损害而采取控制措施所耗费的资金来衡量社会成本的方法。等等。
三、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剥离的前提下,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业主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业主、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企业的法律责任,包括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不违背商业道德。在高层次上是企业对社区、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助。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民营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民营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守则不同于其他的技术标准,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只是强调技术性指标,只是把赚取利润作为惟一目标这样的传统理念,而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生产过程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还强调企业对消费者、对环境和社会的价值,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对外部环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所致。这种责任可归纳成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责任。主要指企业在经营范围内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为处理废水、废气、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稀缺资源的耗用,以及对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和捐赠等。二是对社会的责任。包括:(1)就业责任。例如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招募录用和技术培训,以及职工福利的改进等。(2)社会保障和教育责任。例如对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以及慈善事业的支持和捐赠等。(3)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4)提供社会积累和消费基金的责任。(5)其他责任。例如与外单位的协作和售后维修服务责任。对这两方面的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形成民营企业社会成本支出的主要原因。
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造成的机会损失。作为一个经济人的民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在收入一定的水平下,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降低成本,包括生产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生产经营成本与利润的直接关系自不必说,社会成本虽然与企业的收入没有直接联系,但社会成本的支出始终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经济利益。要达到此目的,民营企业就有存在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理由。目前民营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条件、生产安全、职业中毒、加班、劳动关系紧张、员工基本权益保障等方面。具体主要体现在:
1、无劳动合同。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员工在遇到如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任何凭据。根据有关调查,有些民营企业老板为了逃避员工职业病造成的法律责任,他们采取三个月换一批员工,这样以来,当员工的职业病或职业中毒发作的时候,他们已经离开了原来的企业,又没有任何凭据,给职业病和中毒事件的认定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2、劳资纠纷问题。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劳资纠纷经常发生,如辞退员工经济补偿纠纷、劳动工资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
3、生产安全问题。一些民营企业中,业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安全措施不足,职工生产中接触一些有害物质防范措施不够,影响职工健康,导致职工中毒、工伤、死亡事故时有发生。
4、超工时劳动问题。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加工生产企业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加工生产企业的工时问题从国际劳工组织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很详细的资料。在赶制订单的季节,有些企业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加班工资非常低,严重违反劳动法。有些企业实工人实行计件制工资,他们采取把计件的单元价格压得很低的做法,使工人不加班就完不成当天的任务。而且,从账面上看就没有加班工资,从而逃避了加班工资的问题。
5、社会保险问题。以养老保险为例,民营企业职工参保的比例普遍较低。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对一些企业的职工的实际人数都没有掌握,企业也不愿意对政府透露,就是回避购买保险的问题。
6、妇女权益保障问题。一些民营企业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做得很差,一些企业,只要妇女一旦怀孕,就逼迫她离开,这样,企业就逃避了妇女三期保护的问题。所以,很多企业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有些工种明明有毒,却让年轻的女孩子去做,结果使她们出现中毒,染上职业病,导致婚后生育畸形。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在其生产供应链上推行,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问题影响最大的是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特别是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做贴牌生产的民营企业,涉及到电子、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工艺品这六大行业。因为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员工的职业健康和权益保障方面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生产安全事故、职业中毒、员工权益受侵害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些企业。有些民营企业因达不到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要求而被停单,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原本是想节约一些社会成本,但不履行社会责任却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机会损失,这是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一个延伸。
四、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控制
对于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控制,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观念,控制社会成本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节约,降低社会成本,而是规范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行为,规范社会成本的支出责任,使民营企业都处在一个健康有序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平竞争。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看起来是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是,民营企业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和运作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完全是靠企业家自身的觉醒形成的,而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我国,目前既缺少市民社会的基础,又缺乏社会运动的推动,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审核和评估在供应商中推进,政府基本上没有介入,在目前缺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情况下,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引导和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实际上是种有效手段,它有利于树立一个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从长远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控制社会成本,规范社会成本支出:
1、完善控制社会成本的制度机制。成本与收益之间存在着一种逆向关系,即在总产出一定时,成本增大意味着收益减少,而收益增加则表明它是由成本节约和成本利用效率提高而带来的结果。对于这一关系的假定和认可,使得个人或企业在逐利欲望的驱使下,竭力探寻降低成本和扩大收益的活动路径,进而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倾向于“收益预期大于成本支出”的理性假设。但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个人或企业所进行的“成本明显大于收益”的活动,同样被看作是具有经济人“理性”意义的行为。因为,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始终存在着易于被经济人“搭便车”的公共领域,所以这里就隐含着使成本被推卸和逃脱,以致转嫁给他人或社会的可能。问题在于,如果这种可能一旦成为现实,成本与收益就会脱节,并且不表现为两者之间的逆向关系。于是,在总产出一定时,一方面个人或企业的收益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的成本可能被成倍地扩大。由此看来,成本约束制度的薄弱和松懈,其后果将是导引个人或企业把关注成本最小化的焦点都集中到了最大可能地推卸和逃脱成本的策略上来。
成本有可能被推卸和逃脱是创设成本控制制度的重要根源。在不断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人们越发注意到了制度对于控制社会成本的重要性。因为,这种制度机制的创设及其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于增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诚然,这种社会性意义表现为:人们在成本控制制度的规范下可以调整微观层次对处理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行为和态度,进而演绎出社会宏观层面的变化和结果,以达到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和质量的目的。成本控制制度之所以对社会经济高效率产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关键在于它能够对民营企业这一经济人试图推卸和逃脱成本的强烈欲望进行有效的抑制和克服。
2、从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的力度,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角度去控制社会成本。要从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强化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强化民营企业的守法行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在遵守国家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利润,为社会作贡献。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所以,跨国公司都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实现企业好公民形象的条件,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计划、有专门负责部门、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可操作的规范化的管理程序。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守则超越我国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范畴,甚至有很多标准都低于劳动法的要求。地方政府执法与客户审核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客户往往是聘请第三方审核员进行审核评估,他们审核的过程非常仔细,而且每一次都要求要调查工人,了解真实情况,动真格的提出意见,不留情面。如果企业不认真对待审核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审核几次都不合格的,就有可能被停单,甚至取消订单。强化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的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管,才能有效控制和规范民营企业社会成本。
篇3
从改革中破茧而出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不断接受着市场风雨的考验和洗刷,其艰难的创业写着太多的无奈。
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中国民营企业家具备西方国家企业家的那份成熟和操守,但我们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漫漫长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深刻的自省,进而抖落掉身上的尘埃,勇敢前进。目光短浅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家头脑中,企业目标大打折扣。好多人把赚多少钱定为追求的目标。独断专行在中国的民营经济中,孤独和个人英雄主义是一个社会无限扩张的话题,也是一种现实的诱惑与梦想的陷阱。缺乏诚信随意编造经营业绩、制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操纵基金,欺骗股民和诈骗民众等经营手段已经成为一些企业发财的重要途径。忽视激励在中国的一些民企中,技术知识往往被视为第一要素,老板总是强调引进最先进的技术方略,却忽视人才的因素,忽视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能够有效支配资源的高管人才。张力错位目前,许多民企在一位追求上市,但民营公司必须明白,在上市获得外部资金后,有可能创业者要失去一部分对企业的控制权。管理粗放从总体上分析,中国企业家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不够细腻。在推进公司战略过程中,往往是具有一流的战略,三流的实施能力,在履行具体政策上,不少民营企业缺乏细微的监管体系措施和具体可行性以及可量化的管理政策,导致公司的战略往往是本论文由虎头蛇尾,无法落实。盲目多元中国民营企业家盲目实施多元化,其主要原因:“这山望着那山高”,企业的经营完全变成了“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最后,“四面出击”的结果是“四面楚歌”,企业也就在这种游击战中渐渐消灭了自己。疑虑下属一些民营企业不但没有建立起一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反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内部权力之争,最终导致企业丧失凝聚力,无法使枪口一致对外。超级秘书网
国内优秀企业家的经验证明,企业文化的形成对实施公司的战略规划,发展壮大员工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人要充分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这个道理。营销偏向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产品问世以后,再拿着产品找市场,他们考虑最多的就是产品的功能,即不是其产品市场营销的环境和市场营销的可操作性。疏于选人在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企业家个人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的决策者在人老了、退休了,或者不行了才匆忙选择接班人,因为随时调来一个就行,而民营企业就万万不行。
篇4
论文摘要:在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的对策:一是开展心理引导,激发建档热情。二是勇于开拓创新,实现多元服务。三是坚持依法治档,注重监管方式。四是拓展管理范围,推行多元模式。
1正确认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
从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晋江市了解的情况和河南开封市非公有制企业档案工作情况调查结果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大致可归结为两点。
1.1我国民企档案工作处于自发的状态,部分企业已有相当的发展水平。据笔者对福建省晋江市的恒安纸业集团、亲亲食品集团、七匹狼集团、凤竹集团、福马食品集团等10余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均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档案工作,特别是凤竹、七匹狼和恒安三家集团公司的档案工作虽然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其工作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恒安集团公司因已在香港上市,注重汲取和采用国外的管理模式,凤竹集团公司在国内上市,许多档案业务在借鉴国企的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发展,其档案管理已通过国家二级标准的验收。七匹狼集团则采用与国企截然不同的分散式管理模式。而据河南开封市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82家企业中,已开展档案工作的68家,占被调查企业的83%;尚未开展档案工作的10家,仅占被调查企业的12%;未说明是否开展档案工作的4家,占被调查企业的5%。库房、档案专用设备的设置情况也较好,在调查的企业中,明确有档案库房的占90%,未说明库房情况的只占10%。这些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为加工业、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及其他行业。这说明当前民营企业对于开展档案工作已有相当的自觉性和发展水平。
1.2民营企业的整体档案管理呈橄榄形状,水平不均衡。一般而言,规模大的企业好于规模小的企业,明星企业好于一般企业,创立时间长的企业好于创立时间短的企业,效益好的企业好于效益差的企业。从开封市调查中可以发现,随着企业资产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展,已开展档案工作企业的比例数量也随之上升,显示企业规模与企业资产情况对档案工作有非常直接与重要的影响,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未开展档案工作的企业比例很少,仅占12%,加上未说明开展档案工作的企业也仅有20%,而档案管理已达到较高水平的示范企业也是少数,所以,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整体的档案管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状,水平不均衡。我们业界一些学者将当前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状况,分为四个类型。一是“重视型”。档案工作被企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专门的宽敞的库房和档案人员办公室,档案阅览室;有专职档案人员,管理设施设备齐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各类文件资料收集齐全、归档及时,保管科学、利用见效。其中,少数企业的档案管理甚至通过了国家级标准的验收。二是“上进型”。企业主有一定的档案意识,配备了档案兼职人员,设置了档案室,也开展了一定的档案工作,但档案人员素质不高,兼职过多,档案工作未能有效地全面开展起来,档案的效益也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三是“随意型”。企业主的档案意识还不够强,对档案工作的关注还不到位,急需用时强调要管一管,平时对档案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无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人员,档案工作只是办公室、行政部或相关部门的一个末位的工作。工作随意性较大。四是“不管型”。企业主没有档案意识,企业一些重要证件、核心文件零散地放在企业主或部门负责人手里,档案管理处于“三不管”和“五无”的状态,即“档案部门不管、工商部门不管、企业主自己不管;无机构、无人员、无库房、无设备、无经费”这种类型在小型企业中比较多见。
从我国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出现的这两种状况中可以看出,以往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民企档案工作总体上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状态的看法是片面的,是认识上的一处误区。福建省晋江市和河南省开封市这一南一北的情况颇具代表性。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可窥见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国际市场的博奕中,已逐步成熟起来,企业主的档案意识被不断唤醒,特别是一些规模企业,明星企业的老总们,对档案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福建凤竹集团公司年产值5亿多元,利税9400多万元,是全国同行业的明星企业,该公司陈澄清董事长认为档案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而档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企业文化提升取决于企业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他除亲自带队到晋江、泉州市档案局争取业务上的支持外,并经常过问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财、物问题,公司早在1991年档案管理就通过省级先进标准的验收,2001年通过了企业档案目标管理“国家二级”评审。目前,有2名专职档案人员,并形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档案管理网络,有1个综合档案室和4个档案分室,档案在公司上市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凤竹公司并非只是我国民营档案管理的一叶“诺亚方舟”。很多规模~,Ak的企业主已经具有相当的档案意识,在实践中认识到档案是企业极为重要的核心资源,并已经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但没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其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档案工作的大多数为小型企业的企业主,对企业开展档案工作的心态复杂,认为档案室工作增加小企业的负担,怕在外部人员的指导下泄露商业秘密,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在认识上把建档工作与企业利益对立起来,这其中与档案部门的宣传与服务的缺失不无关系。所以,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当前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2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对策
2.1开展心理引导,激发建档热情。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主的档案意识是决定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能否开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树立企业的档案观,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一是管理意识引导。大量事实说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没有很好的管理。民营经济要想在“二次创业”中得到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从无管理的经营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对此,企业主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只有加强管理,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民营企业的档案意识也只有植根于宏观管理观念的土壤,才可能生长发育。因为档案管理本身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而档案又为企业的各项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忽视档案工作,民营经济的管理便成了无本之木,所以,企业主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忽视企业的档案工作呢?二是逆向思维引导。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正确估计出档案到底为企业产生了多大的直接效益,但却能从反面告诉企业主,滞后的档案工作必定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所谓“短板”是指决定整体效益的关键制约因素,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会留下致命的管理漏洞,滞后的档案工作就会成为制约企业整体效益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民营企业在决策上的特点使它在投入和自身建设中具有排他心理,因而档案部门不能一味地急于去作正面的宣传灌输,有时可以从侧面、甚至反面逆向思维的角度来激发民营企业的建档热情。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
一、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及发展态势
1.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时期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1985年。这一时期,武汉确立“两通起飞”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有证个体户首先集聚在传统商贸流通行业。第二阶段从1986年~1991年。经过近10年发展,出现雇工超过8人以上的现象,它们是私营企业的雏形。第三阶段从1992年~1998年。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进入民营企业行列。他们根据自身特长与经济能力,开始个人创业历程,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第四阶段从1999年~2002年。一批在商海中拼搏数年的个体工商户已经成长壮大,进入“二次创业”,本时期,私营企业也在经历“蜕变”过程,有的企业抢抓机遇,大胆拼搏,使自己迅速壮大起来。第五阶段从2003年至今,个体工商户开始新一轮增长态势,在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武汉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武汉市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武汉地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二十多万家,从业人员达四十多万人,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平均规模也逐步提升。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经过数年拼搏,成长为本行业龙头企业,如:凯迪电力公司、楚天激光集团、红桃K集团、精伦电子公司等。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营企业在一些行业中成为主体或占据优势,如服装制造业、餐馆业等。可以说,民营企业已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整体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行业构成不理想,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竞争力差;管理模式滞后、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目标短视性等问题,至使武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非常罕见,大多数是“昙花一现”。
二、企业中的“人”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仅有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难予被模仿的因子。大凡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强而有力的企业文化,都有明确的经营哲学,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而失败企业的背后则是僵化的、保守的和脆弱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来讲,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粘合剂,能为企业带来高美誉度和高生产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和发展方向。因此,文化战略将成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员工和企业家,而无形的企业文化体现的正是有形的“人”的灵魂。进一步说,员工、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富于企业生机与活力,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简单归纳而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家对文化建设起着倡导者、培育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承担着传承、实践和创新的角色;同时,企业文化又对员工和企业家发挥着制约、影响、引导、激励、协调等功能。
三、从人的视角提出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1.民营企业创业阶段的企业家精神塑造。创业期的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是:市场规模狭小、企业知名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实力弱,有的公司甚至只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迫于生存压力,无从谈起企业文化的塑造。而且,在中国家族文化的传统社会背景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都体现出家族文化的特色,家庭成员之间凭借特有的血缘关系、类似血缘关系、亲缘关系,能以较小的成本集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表现出较强的凝聚性和和谐性。而且,家族成员之间心理契约成本较低,家族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监控成本,表现出较高的绩效。
因此,企业家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表现出创业者个人的热情和雄心、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企业文化塑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其身居群众之中具有超权力的人格感召力。依据中国国情而言,以创业者精神为楷模的家族管理在创业初期也不尝为一种合适的经营方式。2.民营企业成长期“员工”素质的提高。民营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一般表现为:资金迅速扩张,人员大量增加,企业产品逐渐被社会认可,组织机构迅速膨胀,市场迅速扩大且占有率骤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可以说,成长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决定企业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文化的沉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否则,没有相应文化支撑的企业越是快速发展,文化危机就越大。这一时期,除了初期企业家的精神塑造和模范带头之外,文化建设更应从提高员工素质着手,这里的素质不仅指科学文化水平,还包括文化理念,道德品行等。员工素质的提高增加文化进步色彩,同时有益的文化如同营养液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具体地说,提升员工素质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理念和技能的培训,通过理念培训,传播企业家的精神与理念,企业科学的治理理念及发展目标,企业价值观及企业哲学等,正强化员工的价值观。通过技能培训一方面增加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增强员工的竞争信心,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稳定。
(2)沟通与参与。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让员工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目标,构造公平、透明、参与机制,使企业与员工相互信任,形成共同奋斗的文化氛围。如构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论坛,有助于信息的上行与下行;或者变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加大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3)激励。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特质与岗位性质,合理设置报酬体系;通过职务晋升、授权和职责丰富化促使员工发展;从物质和精神上扩展激励手段。
(4)引进。民营企业用人惟亲不能惟贤的作法应被摈弃,通过健全、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纳人才,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大力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3.民营企业成熟期的文化延伸战略。在全球市场一体化和激烈的竞争中,能真正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必是行业的佼佼者,具体特征如下:企业具备相当规模,知名度较高,竞争实力强,但利润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竞争动力逐步转向文化力竞争。这一时期,企业核心价值观已确定,发展方向明确。然而,企业是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其中人是企业中生生不息的资源,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深入与传播,更应以超前的速度、战略的眼光将企业文化精神延伸到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否则企业将迅速走向衰竭。进一步说,文化延伸战略的主要对象是人力资本,其主要来源地是本地各大高校。确切地说,企业与高校可以通过无形文化的手将“人”这一重要资源联系起来,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具体策略有:
(1)企业家讲坛。企业家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拼搏,具备独特的经历和人格魅力。企业家可把企业精神及企业故事通过讲坛方式传播于高校中,不仅能够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企业精神,更为吸引人才做好辅垫。而且,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家讲坛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学习更具主动性和目的性。
(2)企业奖学金设置。企业在高校中设置奖学金,一方面可以激励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优秀人才深入企业中实习,其意义从企业长远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储备,节约人力资本;从学校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培养;从学生角度看,有助于更快适应社会及就业。
(3)企业与高校教师队伍合作。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素质及知识的超前性,企业与之合作能协助企业发展,不仅是企业的智囊团,而且是企业丰富的资源。高校教师也可通过企业这个实践基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反馈于教学。
4.民营企业衰退期的文化变革。民营企业衰退期呈现出市场占有率下降,销售额和利润都开始明显下滑,管理体制落后,内部矛盾冲突扩大,员工队伍出现不稳定等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此,唯一解救的方法是大胆进行文化变革,从改变价值观入手,重构企业文化,重新确定企业发展思路,恢复员工信心。
篇6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营企业缺乏国有企业所具备的充足的资本和优秀的人才,对于大多的民营企业管理人员来说,没有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也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当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或者企业财务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问题时,企业很有可能就会面临衰退、缩减甚至死亡的危险。
2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国内外的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集中于财务管理意识弱、融资难、财会人员水平低、成本机制不健全来论述。于志云认为应建立民营企业财务信息与共享平台,促进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领导出于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等目的,指使会计人员随意编制不同会计报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难以取信于社会。吕林根认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岗位,所以“放心”“听话”是民营企业家在人员选择上的首要标准,而能力则成为考察的次要标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一般相对素质不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龙均云和仇俊林认为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对具有财务核算资格的人员进行合理的选拔任用,切忌盲目随意任用相关的工作人员。
3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银行贷款给民营企业条件苛刻目前我国银行的主要贷款方式为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而抵押贷款的主要抵押物为企业的土地、房产等高价值标的物,但是在审核这些标的物时,银行的方法非常简单,非常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而且条件非常苛刻。①抵押物。以土地抵押为例,目前很多银行规定贷款额为抵押物价值的70%,在实际中,如果没有经过土地评估,那么就以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价,经过几年的增长,土地的实际价值与取得时相距甚远,这让企业非常吃亏,如果企业请资产评估公司对土地进行评估,再到形成报告,以报告为依据到银行进行贷款,将会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还要支付评估公司一笔不小的评估费用,对企业来说成本很高。②担保费用过高。企业进行担保贷款,担保企业一般会索取10%~20%的担保风险金,另外由于一些银行对担保贷款采取“放八”的政策,所以实际取得的银行贷款最多不会超过申请数额的70%,但是却要支付高额的利息。③审批时间过长。企业出现资金困难一般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而银行多采用以年为时间长度的贷款审批时间跨度,这使很多企业对银行融资望而却步。
3.2融资方式单一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最主要的是向亲戚朋友借款,即便是要以部分产权作为交换也在所不惜,在超出100万元大量的资金需求时,民营企业多向朋友借款或同行之间进行拆借,甚至要比银行多付出一倍到两倍的利息,即便如此,企业也不愿选择银行借款。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如此严重,是由于企业自身和银行共同作用而成的:①外部因素。服务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很多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不健全。由于它们大多不能全面的享受国家政策,因此也没有足够能力去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②内部因素。资产管理不善,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在筹资上,缺乏科学筹资机制,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有随意性。很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难以按银行的要求及时提供财务报表,而且提供的财务报表也存在很多造假。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对内含报酬率、投资报酬率及现金净流量等财务管理指标了解甚少,致使资金的筹集缺乏科学性。
3.3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来说,他们对自己企业内的财会人员的能力水平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很多拥有真才实学的财会人员因为条件受到限制,他们的才华得不到欣赏,年终得不到奖励,升迁也没他们的份儿,他们慢慢就会对公司心灰意懒,跳槽离开,去寻求更适合他们的发展空间。另外,有很多搭便车的职工,他们没有做多少工作,却和那些辛辛苦苦工作的人拿一样的工资,甚至年底也有足额的奖金。如果企业就这样放任下去,长此以往,有才肯干的人才离开了企业,而那些昏昏度日的庸才却留在了企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想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拥有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来挑选出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4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问题解决的主要措施
4.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于我国一些沿海的省份,比如浙江、广东、山东等,民间资金比较充足,中小企业较多并且集中的省份,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有效减少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发展“银行、商会、企业”的全新融资模式,通过对行业协会在银企之间牵线搭桥,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开辟道路。
4.2建立财务人员综合能力评估体系在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的强化过程中,首先必须要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同时,要对企业现有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门的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建立财务人员素质评估体系,定期对企业内的财务人员进行素质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奖金发放、人员升迁的依据。
5结论
篇7
对“人”管理的重视,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其中社会保险的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指国家有针对性地对因生、老、病、死、残、失业等造成生活困难的劳动者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5个项目。我国法律规定原则上全体职工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要求企业和职工责任共担,企业的缴费率占职工工资总额的30%。这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影响重大。
(一)从微观角度
1、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社会保险的实施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企业配备相应的人员管理企业员工的社保登记、缴纳、申报等,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还增加了所运用的交通费、材料费等。当然,这些工作具体需要的资源是由这项公共政策具体规定和社会化服务程度决定的。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保配套制度不完善,办理点分散,服务不到位,程序复杂且缺乏规范化,给企业社保办理加大了费用浪费。
2、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公平化
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在推行中,企业是作为政策对象存在的,在具体办理的过程中,相对与职工,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不管是处于政策客体,还是程序主体,都会有相关的法律政策和公司条例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但是,由于社保政策的福利性,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谎报、虚报等违规现象。
3、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社会保险的全面推行对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民营中小企业存在自身无法弥合的弊端,如:自身发展规模较小,设备仪器不先进等原因,很难吸引高端技术人才,这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高端技术劳动者一般都具有长远的目光,理论知识水平较丰富,使得企业在吸纳高端人才的同时不得不多考虑一项因素。我国的企业保险制度进行过改革后,对其进行了统一明确的规定,一般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率为员工工资总额的30%。这种比例的费率对大企业来说可能不需放在心上,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却是繁重的负担,使许民营中小企业有心无力,无法承担过重的经济负担。在上述因素的困扰下,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必须吸收高端人才来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迫于经济压力,吸引高端人才时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促进企业长远有序发展。
(二)从宏观角度
1、从根本上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任何企业都会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一般会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物质激励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员工利益的最基本的措施。社会保险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2、科学的社会保险可以保证工作效率
社会保险制度关系着企业和职工两方面的利益。从员工自身的小方面来讲,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不但保障了员工利益,还能保证职工的安全生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意识到企业生产效益与自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加大员工与企业的一体性,这将从根本上保证生产效率,不需要企业硬性的规章制度来约束。
3、社会保险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社会保险对企业用人各个方面进行了保障和规定,分散了企业承担的职工的工伤、生育等费用的支出,有些原先由企业支付的待遇转变为由保险基金支付,这将大大减轻企业人力资源的负担,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大更长远的增长。
二、结束语
篇8
一是借助B2B平台开展业务。温州市目前有B2B交易网络平台十五六家,行业网站40多家,它们多是通过行业龙头通过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串联起来的产业链,为中下游企业提供咨询、沟通和交易。如:百方网,从事电气采购、物流、商务全方位信息服务;温州产业信息网是专业的网上贸易、推广、供求平台;温商平台既是一家B2B的交易平台,又服务于终端B2C的客户群,中间采用的又是020模式。中国开关网、中国泵阀网等知名网站,也先后入选中国行业网络经济网站百强。二是自建B2C的电子商务网站开展业务。如绿森数码、奥康、红蜻蜓等企业建有自己的B2C电子商务网站;2013年三家企业的网络销售额均超4亿元;卓诗尼(浙江大自然鞋业有限公司)、浙江海派药业、浙江叶同仁药业等品牌的网络销售额也是大幅增长。三是在大型的B2C和C2C平台上开网店。实体企业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网、唯品会、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平台开设网店。截止2014年10月底,全市天猫店达3175家,占浙江省11.3%,位居全省第三。
二、温州电子商务企业优势分析
温州是我国民营企业最具活力城市之一,市场经济发达,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培育了鞋革服装、低压电器、汽摩配、泵阀、包装、风电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42个全国性生产基地,拥有58枚行政认定驰名商标,商标注册总量排全国同等城市首位。
1.民营企业内在电商模式创新愿望强烈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繁荣,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投入到电子商务的洪流中去。许多企业认识到电商发展的必然趋势,都把电商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根据我们调查的12个行业来看,在鞋革、服装、眼镜、电器、汽摩配、泵阀、印刷包装、箱包、制笔等行业,电商应用基本得到普及;从我们重点访谈的企业来看,少数民营企业电商经营卓有成效,像浙江绿森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绝大部分企业正在进行或者筹备开展电商业务。当前温州市约40%的工业、商贸企业参与电商应用,涉足电商主体建档45254户,同比增长53%,经营性网站网络建档70352个。电子商务提供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宽,交易额发展快速,企业不断优化提升,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2.民营企业具有电商经营源头优势温州电商企业起步阶段虽晚,但是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备的供应链渠道、高品质的制造工艺和品牌资源优势。电子商务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具有自身的规律,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适合这种商业模式,特别是B2C模式。温州作为轻工业之都,各类轻工产品种类丰富,适合长距离运输,符合电商发展特性;温州品牌的影响力较大,渗透力也可圈可点;温州零售业发展历史悠久,供应链渠道完善程度和反应能力较佳,特别是鞋革、服装、箱包、眼镜等轻工制造业产业链完整,具有显著的电子商务源头制造和价格优势,这为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电商提供了良好基础。
3.民营企业拥有丰富温商网络资源温州有着遍布国内外的230多万温商,237家正式注册的地级以上温州商会,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温州企业的专卖店、商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了温州的独特优势。利用世界温商资源,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的信息优势与民间资本优势,把有形的网与无形的网相结合,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实现温州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
4.民营企业具备跨境电商良好环境目前,温州市的跨境电商日益增多,主要通过邮政速递完成货物的进出口物流业务,邮政速递现与500多家较大的跨境电商卖家合作,产品集中在汽配、饰品、电子产品配件、眼镜等。发往国家以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为主。同时,温州综合保税区刚刚获批,为温州跨境电商贸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以鹿城区为例,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跨境网络经济交易额超过4亿美元。截至2014年5月,鹿城区开展外贸网络经济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数量同比增长约20%,交易额同比增长约15%。其中,通过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等知名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达600多家,约占跨境电商总数的60%以上。
5.政策对电商的导向作用凸显200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发,这是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随后,全国有较多城市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加快电商发展的政策。2012年7月,温州制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同年11月,温州市首个电子商务产业园———鹿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启动;但最近两年温州以电商为主的网络经济发展乘数速度增长。2013年,温州国际鞋服淘宝城开工,配合温商回归工程,依托O2O模式,以温州仓储物流基地为纽带,具有技术、品牌、投资、经营、人才、资源、品种、服务等天然优势。项目建成后将对温州商贸业及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搭建温州电商共享平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高新区电商集聚区、中国鞋都电商集聚区、瓯江口电商物流集聚区已成规模,金州电商产业园、温州国智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发区青年创业园等一批电商产业园区也渐成气候。进入2014年,温州市政府将网络经济作为“一号新产业”来抓,为民营电商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3月,温州获批成为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14年4月,温州网络经济局成立,全力推进温州市实施“电商换市”战略,有效地扶持与监管电商产业,使温州市网络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温州民营电商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营电商企业营业规模偏小根据市场调查,温州电子商务发展除绿森数码成立较早(2003年),大部分电商企业是在2007年后“触网”,以中小企业为主,人数多在30-50人,电商服务类营业额基本在300万元左右,渠道平台类企业多在2500万元左右。2013年度浙江省“电子商务百强”榜单出炉,温州排在杭州、宁波之后第三位,但累计营业收入只有68575.5万元,杭州是228026.8万元,宁波是82018.9万元。
2.缺乏综合性电商人才温州电商企业不缺优质的产品、技术和市场,但网络营销人才匮乏是软肋。调研发现,既懂网络技术又精通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和富有行业应用经验的综合性人才是目前企业的短板。被调查企业中,电商技术性人才和运营人才的需求最大,20.45%的企业急需技术性人才,18.18%的企业急需电商运营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各类人才都短缺的企业占到了43.18%。在问卷调研中,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多数企业认为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缺乏电商人才。同时,温州电商人才的层次较低,调查得知,从事电商的人员70%是专科及以上文化水平,如红蜻蜓鞋业从事电商的115人中,本科只有4人。一方面,因为该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快,未集聚沉淀人才;另一方面,目前电商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大量电商还处于中小企业阶段,能够提供的薪酬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3.缺少标志性电商企业温州电子商务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在浙江省只能属于第二梯队。杭州拥有阿里巴巴和淘宝两个电子商务巨头,2013年网络零售额1524.12亿元,全省排名第一,全省占比39.89%,同比增长68.80%;其次是金华668.66亿元,全省占比17.50%,同比增长123.33%;嘉兴493.95亿元,全省占比12.93%,同比增长88.89%;温州390.79亿,全省占比10.23%,同比增长108.31%;全省排名第四。宁波市虽然网络零售额268.99亿元,全省占比7.04%,同比增长84.37%;仅排名全省第五位,但服装和家电龙头企业雅戈尔集团和奥克斯集团的电子商务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电子商务重点项目,形成良好的行业示范效应。根据调查,除奥康、森马等以外,温州企业2013年网上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偏低。而温州电商标志性产业园区或者基地非常少,知名度也较低。
4.电商企业投资成本偏高电子商务普遍认为是一个“烧钱”的行业,网站建设运行、营销推广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随着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和消费者期望的提高,都需要扩大投资水平。根据对温州民营电商企业调查,效益较好的电商企业都有稳定的现金流,而倒闭的企业多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温州民间资本丰富,但对高科技风险投资和见效慢的项目并不热衷。
5.电商模式创新不足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创新。企业仅是模仿与复制,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技术的进步,也会忽视新的市场机会,更可能被市场所淘汰。电商企业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如:采用新的软件、信息设备以及图像技术和云计算等;也需要市场细分创新、客户价值创新和人才创新等。温州电商企业创新明显不足,低水平的模仿与复制加剧了同质化竞争。
四、温州民营电商企业的发展建议
1.抓住做大做强电商企业机遇作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网络经济,温州民营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发挥温州商人敢闯敢干的精神,积极推进电商发展。一是电商企业应有战略意识,做好电商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二是发挥电商龙头企业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三是加快入驻电子商务总部楼宇或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集聚和品牌效应;四是大力发展移动电商、大数据应用、跨界经营业务。
2.拓展电商企业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深化,电商企业经营空间不断拓展。一是利用电商来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崛起于城市的电子商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城市,广大的农村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下一个主战场。鼓励农村青年利用网络创业;电商企业为农民搭建电商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训;大力推进面向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建设,为农民提供商品网购和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服务,推动农民网络消费和上网销售区域特色土特产品;二是打造健康电商集群;利用温州自然景观、绿色的饮食文化、独特的人文风貌和生态文化,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产品,把旅游与现代健身、养生、休闲相结合,发展健康电商业务;三是大力发展时尚电商企业;在温州时尚之都的总体定位下,通过构建时尚企业集群,引领时尚文化和时尚潮流,不断强化时尚消费的核心理念,着力发展温州时尚产业新领域。
3.加快电商跨境企业发展电商企业应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温州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和保税中心,开展跨境在线零售进口业务,特别是要发展一批集报关、退税、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汇兑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商服务性企业;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国际规则制订,推进区域电子商务及多双边交流与合作;温州大型外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探索在欧盟、俄罗斯、中东、拉丁美洲等外销热点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仓储基地,加强境外配送等支撑业务发展;也把红酒、珠宝、手表等国际高端时尚品牌通过网上平台进入温州市场。
4.建立温州电商企业用人机制从调研情况看,温州电子商务的人才非常紧缺,温州电商企业必须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到一个战略性位置。切实增强对电商人才的吸引力,加大电子商务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引进,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能力强、拥有丰富的电子商务大型团队运营经验职业经理人队伍,缓解温州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的压力。要在大力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与淘宝大学和温州高校拥有电子商务的院系专业合作,着重培养面向面向前端操作应用型人才和后台软件技术型开发人才,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篇9
产品定位和再定位的概念
所谓产品定位,是指通过市场细分,为产品选择一个适合其生存的市场发展空间。产品定位确立了品牌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这个形象和地位是与众不同的。它赋予了产品特定的个性,能适应市场细分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提高产品或品牌的竞争能力。
产品再定位是美国的瑞恩和特鲁特于1972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对现有产品(质量、款式、包装等)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定位,就是对产品和品牌的再定位分析。再定位能赋予产品或品牌崭新生命的境界,它是以企业原来的经营计划和目标,以及市场的现实状况之和为基础的,换句话说,企业必须对原来的经营计划和目标与市场现实进行检核,寻找其裂缝,然后重新给产品或品牌定位,找出弥合裂缝的最佳途径。因此,企业的产品再定位是市场营销动态过程的第二周期,它包括了营销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是第一轮营销过程的完善与升华。
必须指出的是,产品再定位不仅是找出初次定位失误的原因,还应该在初次定位中寻找合理因素。挖掘这些合理因素,对于企业再定位同样有很大益处。这就是说企业的再定位是一个扬弃,它否定初次定位中的不合理因素,但绝不是把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
再定位对于正处于二次创业过程中的民营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基本的营销因素,还是制定各种营销策略的前提和依据。产品再定位能创造品牌差异从而形成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的竞争优势,是广义的成功之道。
对于在二次创业过程中的民营企业,成功的再定位并不是盲目的,它必须是有原因的。比如企业产品竞争已到最后关头,同行业在创新上也奋起直追,只有调整思路,才能保持和扩大优势。要巩固和扩大在同行竞争中的创新优势、技术优势,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才能保持企业仍是市场的拓荒者和领头羊的地位。因此,产品再定位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进行产品再定位的时机。
产品再定位的时机选择
原有定位是错误的
企业的产品投放市场以后,如果市场对产品反应冷淡,销售情况与预测差距太大,这时企业就应该进行市场分析,对企业进行诊断,如果是因为品牌或者产品的原有定位错误所致,就应该进行品牌或者产品的重新定位。
原有定位阻碍企业开拓新市场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原有定位可能会成为制约因素,阻碍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或者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有可能获得新的市场机会,但原来的定位与外界环境难以融合,因此企业出于发展和扩张的目的,需要调整和改变原有定位。
原有定位削弱品牌的竞争力
企业在竞争中,可能会丧失原来的优势,而建立在此优势上的定位也就会削弱品牌竞争力,甚至竞争对手会针对企业定位的缺陷,塑造他们自身的优势,比如推出性能更好的同类产品。企业如果仍死守原来定位不放,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最终丧失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应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
消费者偏好和需求发生变化
品牌原有的定位是正确的,但由于目标顾客群的偏好发生了变化,他们原本喜欢本企业的品牌,但由于款式、价格等方面的原因,转而喜欢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比如消费者原来注重产品的功能,而现在注重其品牌形象。民营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进行重新定位。
产品再定位的步骤
在二次创业过程中民营企业对于产品再定位仅有概念上的认识是不够的,它还应掌握如何进行产品再定位。虽然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当企业意识到必须进行产品再定位时,民营企业必须明白产品再定位不能盲目进行,须按一定的程序操作,科学的产品再定位步骤仍是最有力的理论指导。一般而言产品再定位要经过以下步骤:
确定品牌需要重新定位的原因
品牌重新定位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应分析现状,重新认识市场,从产品的销售现状、行业的竞争状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变化、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分析市场,是什么原因要求企业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应有明确的认识。
调查分析与形式评估
确定了重新定位的必要性以后,必须对品牌目前的状况进行形式评估,评估的依据来源于对消费者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评价、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影响元素及其序列、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心理价位、消费者认知产品渠道及其重要性排序等,并根据调研的结果对现有形式做出总体评估。
锁定目标消费群
细分市场有各种不同的细分方法和细分标准,但不管什么品牌,都会有它的目标消费群体,因而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特点,将市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群体,每个消费者群体即为一个细分市场。重新定位的品牌针对哪个细分市场,企业应根据调研来的数据和产品的特点和优势,锁定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
制定定位策略
企业确定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以后,还必须对目标消费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消费观念、审美观念进行广泛的定性调查,以确定新的定位策略。新的定位策略最好制定几个不同的方案,每个方案都进行测试,根据目标消费者的反应,来确定最好的方案。
传播新定位
企业定位策略确定以后,要制定新的营销方案,将品牌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不断强化,使它深入人心,最终完全取代原有定位。企业制定营销方案应以新的品牌定位为核心,防止新定位与传播的脱节甚至背离。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最好实施整合营销传播,让消费者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品牌的信息,以强化对品牌的印象。重新定位的策略
定位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某种独特的利益,重新定位策略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功能性利益定位策略
产品的功能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重要前提,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是要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如果产品有功能上的创新,或者产品本身能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功能,能从功能上吸引消费者,那么进行功能性定位不失为明智之举。从产品的功能上为消费者进行定位,也是企业常用的定位策略。深圳太太药业集团是保健品市场的后来者,曾两次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起初的产品诉求是治黄褐斑,后来进行“除斑、养颜、活血、兹阴”多种诉求,最后将产品定位于“含有F.L.A,能够调理内分泌,令肌肤呈现真正天然美的纯中药制品”,成功实现了独特的功能性利益定位。
情感性利益定位策略
情感性利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某种品牌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满足。情感性利益定位必须以卓越的功能性利益为支撑,情感定位的主题可以是亲情、友情或爱情,情感性利益定位的关键在于能触动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品牌依靠提供的情感性利益来与竞争品牌形成差异。如福建的雪津啤酒,以前的定位从“享受生活,还是雪津”到“飞越世纪,难忘雪津”都难以明确品牌的形象,后来重新定位为“你我的雪津——真情的世界”,并用亲情、友情和爱情去演绎品牌的独特个性和内涵。重新定位后雪津啤酒跻身于全国行业十强。
自我表现型利益定位策略
当品牌成为消费者表达个人价值观、财富、身份、地位、自我个性与生活品味的一种载体与媒介的时候,品牌就有了独特的自我表现型利益,自我表现型利益定位也必须以卓越的功能性利益为支撑。例如,由于年轻人普遍将威士忌视作祖父辈的杯中爱物,苏格兰威士忌品牌Dewar’s的消费群体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为维持现有市场、扩展新的市场,兼顾新老顾客,Dewar’s被重新定位为“自信、有个性人士的佳酿”。如果Dewar’s威士忌的口感很一般,那么这种定位就难以取得成功。
对于具体品牌而言,可以使用其中一种定位策略,也可以兼顾使用,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为主?这主要应按品牌定位对目标消费群体起到最大的感染力并与竞争者形成鲜明的差异为原则。比如家用电器,消费者较关注产品的技术、品质和使用的便捷性,所以常采用功能性利益定位为主;食品、饮料现在较多的用情感性利益和自我表现型利益去打动消费者;高档服饰、名表、名车则主要用自我表现型利益为主。
再定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定位不足与定位过度
品牌定位关键是抓住消费者的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必须带给消费者以实际的利益,满足他们某种切实的需要。但做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你的品牌就能受到青睐,企业品牌要脱颖而出,还必须尽力塑造差异,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企业品牌要想取得强有力的市场定位,它应该具有一个或几个特征,使其看上去好像是市场上“惟一”的。
我国一些品牌除了定位不足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定位不准,或是过分定位,总希望将品牌的所有好处都告诉消费者,似乎不如此便无法打动消费者。其实,一个品牌要让消费者接受,完全不必把它塑造成全能形象,只要有一方面胜出就已具优势。因此,每个品牌必须挖掘出消费者感兴趣的某一点,而一旦消费者产生这一方面的需求,首先就会立即想到它。品牌的个性越突出,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也越容易在他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众品牌与豪华名牌
品牌是定位于豪华高档,以高收入消费者阶层为目标,还是定位于物美价廉,以吸引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品牌战略。
国内企业创名牌首先应立足于创名牌,即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并接受的品牌,有了市场占有率,才有知名度,才能从品牌迈向名牌。我国一些企业在创名牌过程中,往往给自己的品牌打上高消费的烙印,追赶高消费的浪潮,即认为凡是名牌,其定位必然是高价,否则就是自贬形象。其实我国的消费结构是一座金字塔,广大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才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基。如果众多品牌厂家或商城置塔基于不顾,眼睛里只有塔尖,就会连基本的市场份额都保不住,更不用说创名牌与保名牌。名牌并不一定是与高档精品划上等号,大众化商品同样也出名牌。我们的厂家须抱定创“大众名牌”的思想,多开发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名牌来,其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参考资料:
篇10
恩施自治州现有民营企业约246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注册资金在30万元以下,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其生产、经营规模小、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低下。在企业营销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营销观念落后
客观地说,恩施民营企业对企业营销普遍都很重视,但营销观念却比较落后,在一种“实力弱,经不起折腾”的指导思想下,缺少市场竞争需要的新观念,新思路,缺乏足够自我挑战和居安思危的意识,业务经营主要依靠充实业务员队伍、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管理和考核,在营销手段上缺少一种主动性,尤其不注重对新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开拓,没有很好地处理好“竞争”、“和谐”与“创新”、“加速”几者的关系。
(二)营销管理简单
恩施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比较严格,但在业务管理上随意性很大,缺乏整体策划和周密计划,执行中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业务人员职责过于职能化,而非流程化,团队精神较为淡薄。
(三)促销缺乏新意
众所周知,促销是4P营销理论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产品与消费者实现沟通互动的一个良好平台,促销必不可少,仍将是产品地面推广的主要手段与竞争利器[2]。而恩施民营企业促销往往没有针对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促销的目的也不明确,促销方式离不开价格促销、赠品促销,返券促销、人员促销、套餐促销这几种,活动也仅仅局限于节日、店庆之类,无形中这样的促销让消费者逐渐失去了对促销的兴趣,因为促销天天搞,不仅减弱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得各种花费昂贵的促销活动不仅不能达到促进销售,树立形象的预期效果,甚至还混淆了消费者的判断依据,让消费者产生反感的情绪。
(四)质量有待提高
恩施民营企业营销重点很少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一提促销似乎都是打广告战、价格战、人气战,实施短时期内的零盈利、负盈利经营,甚至不惜扰乱价格体系,以不正当经营方式挤兑同行,忽视了市场是时刻发生变化的这一基本情况,忽视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竞争,没有在服务上进行升级,市场竞争往往导致恶性竞争,实际上也相应挤压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二、营销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市场需求自身存在的问题都决定了恩施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进行不断的营销创新。
(一)企业特点要求创新
恩施2460多家民营企业分散在8个县市的70多个不同行业,集中程度低、进入障碍小、模仿创新难度低,这种分散性行业的市场结构总是在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两种倾向中徘徊,要想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企业惟有坚持不断创新。
(二)企业实力需要创新
恩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较小、资金缺乏、科研力量薄弱、信息不灵、人才缺乏、管理落后,国家政策扶持不足等问题,差异化生产经营是必然选择,这就需要不断创新营销手段和方式。
(三)市场现状需要创新
恩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空间本身很狭窄,而在现代社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细分化特征进一步突出,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这对目标市场的定位提出了挑战,一个较为现实有效的选择就是开展营销创新。
三、营销创新的可行性
人们习惯认为,“创新”被视为技术上的某种发明、创造,意味着科技进步、设备更新,似乎没有大量的人、财、物力投入就不能创新。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他们对创新敬若神明,敢言而不敢为,创新被当成了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专利”。实际上在营销问题上,民营企业更有自身的长处。
1.大多数民营企业历史较短,受老传统束缚较少,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和物化创新的经营哲学,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相对来说更富有敢于承担风险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2.民营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层次简单,可以大大减少内部信息流通的损失,管理及组织效率更高,因此,更易于适应潮流迅速调整;而且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便于交流、沟通,容易达成共识;上级对员工都比较了解,在用人时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管理者与员工能够共担责任,决策可以更加灵活有效,这样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励企业的创新精神。
3.民营企业实力薄弱、抗御风险能力较差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存压力,迫使民营企业更加重视市场及顾客的变化。相对来说,大企业无法灵活调整,也往往不会关心环境的变动,因而创新意识较淡,反应能力也更迟缓。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率、创新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自身的优点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营销创新策略
营销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正确的观念和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支撑。就恩施民营企业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营销创新:
(一)营销观念创新
任何出奇制胜的行动首先来源于观念上的别出心裁。恩施民营企业虽然大多”小而弱”,但在营销方面并不存在任何,更不可盲目自卑,因此,在确定营销观念上要不拘一格,如范围上要大胆树立全球营销观念,适应时展上要增强绿色营销观念,不仅仅在产品生产、加工中要力求符合环保标准,在营销上也要积极引导消费者减少污染、注重健康,恩施有许多生产加工绿色食品的民营企业,更要大打“环保牌”。在策略上,许多兵法都可应用在营销策略中,如“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许多城市广场商场、超市等都要高额进场费用,对于资金实力弱的恩施民营企业来说,传统的手法无法立足于市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降价、退货等又会将自己逼上绝路,在此情况下,最好采取“倒着做渠道”的策略。先做终端市场,从“农村”包围“城市”,再如“借兵之道”。弱小的恩施民营企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最有效的,便是带货销售策略:以批量的畅销产品来带动其他赚钱的非畅销产品销售,实现双赢。再如“集中优势兵力”。量力而行是企业必需遵守的铁律,当前,电视、报纸铺天盖地,海报、招贴、货架、展柜应接不暇,促销、公关、文艺演出如火如荼[3]。如果恩施民营企业也一踯千金地花钱去大做广告,甚至像标王秦池那样,用数倍于自己实际资本的贷款去做砸钱,无疑于快速自杀,对于宣传品的制作,要坚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不可粗制滥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集中宣传推广资源和局部优势,才有机会取得局部市场的成功并获得持续的发展。
(二)产品服务创新
营销绝不是以广告狂轰烂炸为先锋,以价格战为利刃去透支市场的短视行为,核心竞争力必须放在产品升级和服务质量领先上。当然,限于技术和实力,恩施民营企业短期内很难真正创立质量非常好的名牌,这是客观现实,不能唱高调,但可以采取一些其它策略,如将产品和服务进行贴身捆绑设计,在颜色、形状、功能、材料、款式、容量、包装、运送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延伸产品差异内涵,不仅在功能性、装饰性和个性化上赢得消费者亲睐,同时也使产品尽量突出企业形象,再加上以优质的售后服务来获得营销创新的最佳效果。
(三)销售渠道创新
1.重视关系营销。在市场竞争中,顾客具有动态性,其忠诚度是变化的,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需要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是企业营销创新中的又一重要方面[4]。客户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购买或者消费关系,除了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外,还有企业与潜在客户、与政府行政部门、与媒体、与市场监督部门、与其他对企业的营销有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等关系。只有加强对这些关系的重视和管理,才能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促进营销活动全面开展。
2.强化网络营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获取工作、学习、生活和商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将互联网视为传播媒介已是不争的事实,恩施民营企业要善于将产品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使消费者能够借助搜索引擎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了解自己所需产品的产地、质量、价格和服务等信息,以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最终达成成交的目的[5]。
3.开展横向联盟。传统销售模式上产生企业身兼仓储、配送、分销、终端建设、售后服务等多项市场职能,几乎是唱独角戏,当前商业分流趋势日益明显,恩施民营企业要实现规模发展,同样必须收缩市场职能,在信息共享、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物流牵手、与同行结盟,共同开拓市场。一是理顺厂商关系,争取更多一个渠道链条上的分利者,很好应用制,并不断密切关系,求得实质的发展;二是辟新渠道,搞跨行业多维分流,如房地产与建材、家电业结盟营销,体育用品、时尚用品经销与旅游传统共同开展促销活动等。
总之,市场营销不仅是民营企业的一项职能,而且已经成为整个经营基础,只有通过营销才能使顾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做好市场营销涉及面很广,如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强有力的营销队伍,设计企业标志、树立企业形象等[6]都十分重要。这些方面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发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美)迈尔斯.市场细分与定位[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宇丹.营销传播策略与经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士勇.中国民营企业第二次创业初探[J].商业现代化,2006.
[4]牛琦彬,王洋.市场营销行为的非价格竞争策略[J].企业活力,2006,(9).
[5]邹文波.网络营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亓名杰.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