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0 13:0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道路与桥梁工程现场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人才,由此可见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对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校组织进行学生统一实习实训的教学方式主要存在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学校实习经费有限及实习实训教学内容不全面等问题。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没有一个专门固定的实习场所,并且大型的道路桥梁工程现场基本上都处于城市的偏远地区,交通及实习实训都非常不便利。学校的实习经费有限,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便利的实习环境。即便学校组织学生去往现场参观,可道路桥梁工程单位也经常出于学生的安全问题及相关的管理问题的考虑,一般是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地参观实习的。学校的实习参观多为毕业前半年或者一年,但道路桥梁工程工期时间长,学生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实习内容。而且需要实习的学生数量较多,带队的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数量较少,致使学校组织的实习参观最后往往流于形式。如果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实习的方式也存在学生实习单位散,专业教师没有办法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与指导等方面的缺陷。
2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方法
2.1确认实习实训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道路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道路桥梁工程单位和企业提供合格的道路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因此在计划实习实训教学时学校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道路桥梁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重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组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时,学校要以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为导向,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写生的创新能力。
2.2实习实训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相结合
教师可以对企业进行实习考察,了解企业岗位真正需求。教师在设计实习实训课程内容时可以与将企业的具体要求相结合,让实习实训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未来工作环境的要求。如此既保证了实习实训教学课程专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也提升了实习实训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真正得到了锻炼的机会,积累了专业实践经验。
2.3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办法
实习实训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学生需要进入到实习现场进行实践操作,因此良好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保证学生安全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也直接影响着实习实训教学的质量。在制定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时,学校应注意四个方面:淤细致全面的规定实习实训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内容,做到权责分明;于监督检验实习实训教学每一阶段的教学成果,保证实习实训教学的整体效果;盂对实习实训期间所使用的设备均要做好记录,制定完善的申请使用与归还验收制度,为实习实训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榆完善实习实训教学的监督管理体制,保证学生在非集中式实习实训教学质量。
2.4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应学校应加大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室内实训室配备成套的仪器设备,基于常规试验及检测的相关项目,编制出更适合教学的实训项目,使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进行相关的试验及检测;室外实训基地建设模拟施工现场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病害情况,让学生们能进行相关的路基路面检测、桥隧外观和内部检测、桥梁桩基检测等,并判断出各病害类型及应采取的处理方法。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的同时,系统的设置实训项目,使“工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同学们能更快地适应施工现场工作。
2.5建立有质量的实习实训教学团队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专业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需要专业教师在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学生的进行有建设性的实践指导。学校要有意识地建立起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又能对学生实习实训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的实习实训教学团队,以保证实习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团队时,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重视以下几点:淤为该类型教师制定详细的准入制度与任职标准;于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盂推进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对教学人才的重视。
3结论
篇2
【关键词】课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工作过程顺序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实现这种替代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的“整合式”课程开发;另一种则是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的“综合性”课程开发。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的培养目标是与未来就业岗位群相对应,突出行业企业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适应行业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变,而我们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需随社会而改变,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立足与社会之中。因此,适应人才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路基路面工程》和《公路工程经济》这两门课程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在讲授课堂的系统知识以外,配合实地参观、实物鉴别、施工实习等辅助教学环节,然而每学期的课堂时间有限,实习工地有限,学生人数也偏多,而本课程又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所以,在授课时,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我们学院本专业主要面向施工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精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善于施工组织和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就业市场与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动态地调整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比如说知识侧重点的变动等等。我在授课时,发现学生自学能力较好,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却很欠缺,虽然高职高专教育的重点是侧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但综合应用能力太差,实践应用能力无从谈起;我们现在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基本都侧重于施工方面,设计不懂,图纸的意思不明白,实践应用能力又从何谈起。因此,在授课时,我们可安排一些课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了解路基路面的相关设计知识。如在授课时水泥混凝土路面这一章节,除了施工理论讲解之外,有条件可带学生去施工现场参观学习,但这种机会比较小,毕竟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时间相对比较短,联系实习场地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采用视频的方式进行授课,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多搜集资料,授课时才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部分我们可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课程设计,或者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这样我们的教学计划可以完成,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能得到一个提高,而且他们也简单的了解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般设计方法。此外因这个设计比较简单,也可结合CAD课程,鼓励、提倡学生用CAD软件解决相应的图块。我所授课的班级中曾有几个同学用CAD完成了所有的图纸,非常漂亮,虽然有微小的错误,但可看出,他们认真的对待这个小设计之后,动手能力和CAD技术确实是提高了。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其中一条实现途径是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教学中应合理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课程体系与工作需求紧密结合。我们专业曾经有一个班级在学期末即将去工地现场参加几个月路基施工的实习活动,这种变动,我们路基路面工程教学受到影响,不可能按原有的教学计划完成授课任务,但学生在工地的工作也得进行,因此我们及时调整了授课计划,侧重路基施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进入现场能够立刻担当重任。事实证明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受到工地有关人员的夸赞。
篇3
[关键词]职业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桥梁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57-02
1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界定
高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课程改革的方向,高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职业课程标准
《教育大辞典》中对课程标准作了如下解释:“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的描述,它有别于教学大纲,是在一定层面上制订的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的一种指导性文件。然而,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其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因此,高职课程标准必须能反映其服务对象如行业、企业、施工岗位、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是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融合。
1.2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我们在制订高职课程标准过程中,适当引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一方面符合“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将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相结合,实行“双证书”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
1.3职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制定中课程内容的选取依赖于典型工作任务,来自于职业工作逻辑。因此,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课程标准的制订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通过学习,学生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也只有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职业岗位的变化,兼顾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内涵,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职业课程标准制定的实施步骤
2.1分析专业目标,明确课程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实现的。课程的目标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整体要求。因此,要认真分析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中人才培养规格的职业岗位(群)要求,来确定课程总体目标及能力、知识、素质等具体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北地区,服务道路桥梁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道路和中、小型桥梁的施工及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及管理岗位工作,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开展社会调研,了解工作过程
制定课程标准应该开展充分的社会调研,了解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责、职业素质要求和技能素质要求、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情况,这是制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本专业服务领域为道路、桥梁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试验检测、勘测设计、养护管理及相关领域;主要就业去向是交通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养护企业、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及管理等单位;主要就业岗位:工程建设施工、试验检测、工程养护施工、工程管理等技术岗位。
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公路勘测与设计能力;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与控制能力;工程造价文件与标书编制能力;施工资料编制与归档能力;公路病害处治、桥梁维护加固能力等。
2.3划分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
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能力观,将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任务(学习情景),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主线,一门课程可以划分为一个或多个项目,又可将一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典型任务,以项目、典型任务为导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中培养能力。
2.4描述学习任务,构建教学标准
对每个学习任务,要描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教学环境、过程与方法、师生要求、考察与评价和建议学时,构建教学标准。学习任务的教学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
2.5结合高职特点,建立考核标准
考核评价标准是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提出的质和量的综合标准,是课程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考核标准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习任务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检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运用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及水平,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3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桥梁工程》为例建立课程标准
3.1开发思路
课程标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桥梁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并以典型桥梁工程施工项目为载体,模拟施工场景,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实训实操,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3.2课程目标(能力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通过以桥梁施工中的桥梁基础施工、下部结构施工、上部结构施工、桥面系与附属工程施工典型的施工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项目设计。
在施工中结合桥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要求,以及桥梁施工新技术、新规范和验收资料归档要求,培养学生对桥梁工程进行施工及管理的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能进行桥梁工程施工;
(2)能进行合理选用施工机械、施工设备;
(3)能进行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具有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进行再学习的能力;
(5)能按照新规范、规程和新标准进行工程验收;
(6)具有收集整理工程资料、进行工程质量安全监控的能力;
(7)能完成竣工验收检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及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优良品质,达到胜任道桥施工员工作要求。
3.3学习领域
4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实施还应包括教材选用与编写、教学组织与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
4.1教材选用与编写
课程教材应优先选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课程、工学结合的设计思想,教材应按学习情境进行组织。为提高学习兴趣,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表达精炼、准确。
4.2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应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评价一体化。通过创设工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针对不同工作任务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
4.3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评价理念。以“知识、能力、过程、结果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过程评价占50%以上。
(2)评价内容。①掌握基础知识:认识、能进行知识点组建的能力;②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角色扮演能力、案例分析答辩能力。
(3)评价形式。采用“项目组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答辩”等形式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20%,教师评定60%。
4.4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对教学环境,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要求;提供学生可选用的教材、参考资料,包括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手册、工种培训手册和岗位工作手册等,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精品课程网站及网络资源等。
参考文献:
[1]杨立峰,吴延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行动: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研究与实施——以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为例[J].计算机教育,2008(19):122-126.
[2]徐国庆.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J].职教论坛,2006(9X):1.
[3]张翠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分析——以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18(3):84-86.
篇4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评价道路桥梁工程的众多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质量。因而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要严格规范各项流程,把控每一项施工环节,从而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众所周知,混凝土是进行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材料。使用混凝土施工需要注意的方面有许多,涵盖材料选择,材料配置,材料使用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要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下文就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1混凝土施工的准备工作
1.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
由于混凝土是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广泛使用的材料,因此对混凝土材料的质量要严格把关,从源头进行质量控制。对于混凝土质量的选择:①不能选择三无厂家生产的,必须是正规厂家。②硅盐酸水泥作为混凝土原材料的主要成分,其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根据道路桥梁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原材料的强度方面也值得注意,强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控制在适中的水平。此外,骨料的选择也很重要,骨料也就是指沙石,0.5~3cm的直径为最佳,含沙量也不能过高,以免影响配置效果。为了以防万一,使用之前还要进行杂质的筛选,水泥性质不同,外加剂也各不相同。减水剂是配置混凝土的必不可少的材料,能增强其和易性。
1.2调配混凝土
混凝土的调配工作是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不能放过调配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首先,秉着谨慎性原则,调配前检查各项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如有异常,立即更换。然后,技术人员进行样品调配,调配合格后再全部配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施工位置的要求不能,混凝土配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要根据位置选择合适的调配比例。例如,挖孔桩和钻孔桩的在坍塌度方面不同,因此调配时选择符合各自坍塌度的比例。在初凝时间、灰比度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以免出现泌水等不良问题。对于坍塌度来说,最大不得大于10cm,最小不得小于8cm,而2~4时是最佳的初凝时间范围。
2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过程
2.1混凝土的搅拌
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不外乎就是搅拌、运输以及浇筑。对于混凝土的搅拌来说,首先一步是选择好搅拌机器,该机器应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智能化等特点,这样就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还能对搅拌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与此同时,应该到正规厂家采购搅拌机。当原材料准备就绪后,为了以防万一,首先应该进行拌和实验,实验结果符合标准之后,再依据决定好的配置比,进行大规模拌和。在大规模搅拌之前,要使室内的湿度、温度保持在合理水平,因为混凝土的配置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排除环境因素对搅拌效果的影响之后,也要注意灰比度、添加剂这些配置因素。因此准备工作都达到要求之后,才开始搅拌工作。
2.2运输混凝土
仅仅做好材料选择、搅拌工作,而缺乏对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这也难以达到施工要求。①在对车辆的选择上,就有许多需要注意的。车辆的底板最好是金属材料,这样才能具有高的承载力,而承载力至少应该达到15t。为了防止对车厢造成污染,同时起到隔热的作用,需要对内侧车厢涂抹保护剂,保护剂的成分主要是油和水,配置比为1:3。②运输过程中,车辆如果剧烈颠簸,混凝土容易起化学反应,因此司机驾驶车辆要按照标准小心谨慎。此外,车辆的车槽部位一般会安装温度孔,来达到随时测量的目的。进行摊铺工作时,摊铺机左右要留有位置,以便随时进行加料。
2.3浇筑混凝土
对施工人员来说,混凝土施工中最重视的环节就是浇筑。因此,选择合适的浇筑方法并严格按照方法要求进行操作,就成为必需。由于初凝时间有严格规定,因此要在初凝时间之内,完成浇筑工作中的送料环节。其次,坍落度也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坍落度过大,气泡会出现在混凝土周围,影响其质量。对坍落度的检查,细化到每一平米,检测要仔细。不同的浇筑方式适合不同的振捣器。比如分层浇筑方法就适合使用平板振捣器,土层厚度不得大于机器高度。技术人员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混凝土的色泽,如发现异常,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浇筑,以免对浇筑质量造成不好的影响。
3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及修补
3.1混凝土的养护
对混凝土的养护,尤其要注意其硬化的早期阶段。在此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水分含量的逐渐降低,容易出现色差和轻微裂纹问题,这是硬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因此,技术人员应该等试压块的强度达到规定要求之后,再进行构件模块的全面拆除。在模板全部拆除之后,为了防止其过快干燥带来的不良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保持其表面湿润。传统的方法是对其表面进行浇水或者覆盖塑料膜防止水分蒸发。新型的方法是使用市面上生产的养护剂和养护膜,也能达到比较好的养护效果。根据气候和天气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养护时间。
3.2混凝土的修补
混凝土偶有泌水和漏浆的问题,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气泡、小孔增多,因此要进行修补工作。待模板拆除,技术人员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化的砂带清理和小孔补缺工作。
篇5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市政道路桥梁作为一个城市形象和市容市貌的重要方面,它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市政道路与桥梁是一项多功能工程,不仅要具有路面平整、线条流畅等特点,更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仅要经济美观,还要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所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极为重要。
一、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应遵循的原则
1、严格遵守项目要求的原则,遵守市政路桥工程项目的各项要求。
2、确保工期的原则。根据施工图中的工程内容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优化资源配置、并充分考虑气候对工期的影响,科学组织指挥,力争提前完成任务,争取主动。
3、文明施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交通、电力、材料、施工现场规划,本着节约用水,防止水土流失的原则,减少污染,精心布置施工现场,合理安排施工便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工程费用。保护山林树木及周围环境,做好水土保护,创建文明施工工地。
4、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确立安全目标,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现场的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二、 道路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
1、设计技术要求
影响工程建设的最主要阶段就是设计阶段,因此,在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设计质量控制中,应该积极推广设计招聘,增加企业的信誉分。对一些高水平的工程,应该提高设计费,实现限额设计,从而保证设计的质量,建立工程的奖励和索赔制度,邀请知名的专业参与方案的设计,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审,对提出的设计文件提出优化的方案,对施工图的审查单位也应选择资质和设计能力较高的企业,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设计的质量。
2、测量技术要求
在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中,要根据建筑物的地基沉降特征、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实际的地质情况来决定。此外,标志的埋设位置要避开暖水管、电器开关和暖气片等对观测有阻碍的物体,设立尺要离开地面和墙面一定的距离。在桩基建设时,要把监测点设置在桩基的上方,如果桩基之间的间距较大,必须在桩间横梁承重处加设监测点,用来检测其变形情况。在进行组网观测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在基准点上进行观测,构成条件较多的附合网,用来增加多余观测条件,从而增强网的可靠性。在初期应观测两次,以确保初期成果的准确性,以便在成果中结合事实,给予确切的解释。
3、路基的处理技术及要求
在施工的时候,要严格控制好路面的平整度,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对不同的基层进行区别对待,对于石灰来说,其稳定土要作为底基层的平整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使用平地机来进行刮平,从而保证合格的平整度。由于石灰土是作为底基层的,因此,在平整度的要求上比其他的标准要求较低,但是对于水泥来说,碎石较为不同,并且在平整度上的控制也比石灰土难很多,要求也较高。选择水泥类的稳定材料,在终压时间上要进行较好的控制,如果一旦控制不好,就会使整个路面的强度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因此,可以选择缓凝减水剂, 压实的时候采用振动的方式进行压实,并且被压的结构层处于受力状态的时间要长,而结构层的变形是随时间增长而增加的,这样才可以使整个路基的路面的压实效果较好。
4、道路养护工程中的技术与要求
道路养护工程作为一种野外分布的线性工程,施工面狭长、流动性大、临时工程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体现在目前高速公路公路的大中修工程中,而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建设本身还具有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高、施工单位和协作配合环节多等特点。小修及日常保养更是一个工期跨度大、突发问题多、养护成本高的项目。
三、桥梁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
1、基础
(1)沉入桩(指钢筋混凝土方桩,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PHC管桩)
(a)控制好沉入桩的桩位。现场监理必须根据测量复核过的控制桩来复核墩台的小桩位,如果桩位出现差错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有时甚至连补桩的余地都没有。因此现场监理必须认真看懂设计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斜交墩台的桩位要加倍注意,首先要分清设计提供的辅桩是垂直于道路,还是顺桥墩中线,不搞清楚会酿成大错。可通过采用经纬仪来校核小桩位,校核施工单位放样是否正确。
(b)控制好预制混凝土桩的质量。制桩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沉桩作业,比如,上节桩的顶面不平整,施打时桩面极易破损,严重者就影响沉桩。监理在工序抽查中可采用角尺进行,以保证桩顶水平。
(c)控制好打桩次序,以减少土体的挤压影响,确保沉桩顺利进行。打桩次序应根据地形、土质和桩的布置密度决定,一般按以下规定执行:由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当桩基毗邻构筑物时,宜由邻近构筑物一侧向其他方向施打,有深浅桩时,宜先打深的,后打浅的。
(2)钻孔灌注桩
(a)控制好钻孔平台的平整。只有平台呈水平状,才能确保钻孔垂直。
(b)灌注水下混凝土应连续进行,严禁中途停顿,导管埋入混凝土内的深度以3~10m为宜,最少不得小于2m,最大不得大于10m;
(3)承台
(a)承台开挖后要及时测量基桩位置的偏差值和桩顶标高,不少施工单位都是关门造资料,不到现场实测。现场监理要督促施工单位实际丈量,以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b)抽查模板尺寸时要特别注意其中心座标,同时还要注意模板的刚度,不能只注意其几何尺寸。
2、下部构造
(1)台身、墩柱
(a)承台建成后在施工台身和墩柱前,要再一次核对墩柱的中心座标,以确保墩柱的正确位置。
(b)模板一般都采用钢模。钢模的平整度、几何尺寸、刚度在出厂前要做严格检查。
(2)盖梁
(a)在不等跨的盖梁中,盖梁中线与立柱中线都留有一定的偏心值,这一点施工单位容易疏忽,造成板梁架不上去。测量监理要对盖梁
的中心坐标进行复测预控。
(b)当盖梁混凝土的强度和龄期符合设计要求时才能开始张拉,张拉前应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
(c)预应力钢束的冷拉应以应力和伸长值进行双控制,并以应力控制为主,伸长值控制为辅。当伸长值超过规范允许偏差时,应及时与设计取得联系。张拉的全过程现场监理必须旁站,控制张拉力是否到位。现场监理必须以高度责任心做好这项工作。
3、上部结构
(1) 箱梁
(a)首先要审查好施工组织设计,对支架的稳定性,纵模搁栅的强度,挠度进行计算,特别是挠度超过允许范围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形,影响外观质量。
(b)检查模板时,要重点检查箱梁各重要部位(中级外缘、悬臂)的座标值以及标高(含抛高值)以确保外形正确,线形顺直。
(2)预应力空心板梁
(a)到预制厂检查时要注意控制原材料的质量,预应力钢筋的排列位置,梁体内各类预埋件的位置以及厂方对控制大梁起拱度的措施。
(b)曲线上的梁,每一片尺寸都不相同,在生产前要进行编号,并在运输、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编号次序进行。
结束语
目前我国对市政路桥工程施工综合管理措施分析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因此,在这方面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一个良好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评价体系,对于全面、客观的反映及评价施工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予以深入细致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洪英. 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改革的调研与分析[J]. 职业技术, 2011,(05) .
篇6
关键词:GPS技;道路桥梁;工程测量;应用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GPS技术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简称,可以为人们提供精准的三维空间数据或者动态物体的三维立体速度与时间等数据资料,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运用在各领域。随着其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其测量技术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和实用性的结合,在道路勘测工作也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一、GPS技术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也就是GPS技术(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技术是当前美国陆海空三军共同研制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因此具有精确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导航定位功能以及定时功能,因此GPS技术能够为实践中的各类用户提供非常精密的三维坐标定位、速度定位以及时间定位技术。单点导航定位技术和相对测地定位技术是当前GPS应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于实践中常规测量作业而言,其相对于测地定位是较为主要的应用形式。那么运用GPS技术进行定位的根本原理,也就是以GPS定位卫星以及实际用户接收机天线间的距离(或者是距离差)的观测作为基础,并且依据已知的卫星瞬时定位坐标来最终确定出该用户接收机天线所对应的相关点位坐标,那么也就是待定点的具体三维坐标(x,y,z)。因此可以了解到,GPS技术定位的关键所在,也就是精确测定出相关用户的接收机天线一直至GPS定位卫星之间的实际距离。为了能够满足测量高精度的基本需要,当前广泛运用的是GPS技术相对定位法。GPS技术相对定位,也就是若干台接收机同步进行跟踪,那么跟踪相同的GPS定位卫星以最终能够确定出各个接收机间实际位置的一种手段。在GPS技术的绝对定位功能应用中,其测量结果通常会受到卫星轨道的误差、钟差以及信号传播等方面误差产生的影响,但是上述误差对于定位观测量产生的影响具备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若是运用这些观测量到的不同线性组合进行GPS技术相对定位,可以有效地消除或者是减弱这些误差产生的影响,最终能够显著提高GPS技术定位的精度。
二、GPS技术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的优点
1、GPS技术用途广泛
GPS技术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在工程测量领域里,GPS定位系统可应用于大地测量、地壳板块运动监测、工程施工、道路桥梁建设等领域,可以应用于建立各种工程监测网及进行各种繁琐的工程测量等。进行各种工程测繁等。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工程施工的自动控制系统是未来GPS技术的在工程测量中的研究方向之一。
2、利用GPS技术在进行线路测量时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GPS测量技术采用的是卫星定位原理,可以再任何的时间地点连续的进行观测工作,且可以在视线不佳的天气或夜间进行观测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该优点是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无法比拟的。
3、GPS技术定位精度高
利用GPS进行测量其精度较传统方法要提高很多。其中、短距离精度可达毫米级。其中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如果采用特殊的观测手段方法和适当数据处理模型和软件后。其平面精度可达到亚毫米级。
4、GPS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工作效率高
GPS技术对测量的数据具有存储功能,通过计算机连接和绘图软件可以直接将测量的数据结构生成平面图和断面图,从而大大减小了绘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表明,GPS应用在道桥工程测量中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简化传统的测量程序,从而大大的缩短了测量时间。利用GPS控制网进行选点其灵活度高,布网方便,基本不受通视、网形的限制,特别是在地形复杂、通视困难的测区,利用GPS技术其优越性更加明显。
三、GPS技术在道路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1、GPS在道路工程中的运用
GPS的勘测精准度高,不受地域环境和时间的局限,在地形复杂,条件恶劣的区域的使用特别凸显其优势。其测量优势还体现在其高效率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全作业过程全部依靠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自动运行和数据处理。GPS的应用可以减少工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同时还可减少对野外砍伐的工作量,让勘测工作提升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一般情况下,GPS的工作效率是传统常规方式的3倍以上。随着道路建设发展逐步延伸到山区或丘陵地带,GPS的测量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中更加提高了勘测的精准和效率,不会受到地形条件的干扰,突破了常规测量的种种局限。
2、GPS在道路建设工程控制网中的应用
道路工程控制网是道路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基础,其精度要求与道路工程项目的性质及规模关系密切。常规的方法多采用边角控制网进行布设。而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建立道路工程控制网,具有点位选择限制少,作业时问短,工程费用低及成果精度高等特点。且GPS定位方法可用于建立道路工程首级控制网,及变形监测控制网、工程勘探、道路施工控制网及隧道等地下工程控制网的布设等等。为保证工程的精度GPS定位方法通常采用载波相位静态差分技术。以保证工程数据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别。
3、GPS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变形监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监测大桥、高层建筑等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地基沉降、位移及其整体的倾斜状况等。变形监测工作的特点是被监测建筑物的尺寸比较大,监测环境复杂且对监测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传统常规的监测技术是应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传统技术是应用小角度测量方法。投点法及视准线法监测地基的沉降位移和及整体的倾斜状况。当今GPS技术也可应用在变形监测领域,通常我们通过建立高兴度的GPS监测网,得到毫米级季度的嘴对平面位移与相对竖直监测数据,然后通过利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对比。实践表明GPS技术可以完全取代高精度的边交网控制测量,且精度相对较高。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GPS控制网更加方便快捷。
4、在线路定测中的应用
GPSRTK技术是GPS技术的主要内容,改技术是以厘米级为精度指标的动态三维定位系统。因此,在线路定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优势主要有:一是对于常规的测量来说,通常是需要先进行平面位置测量,再进行水准或高程测量,而GPSRTK技术能够实现在中线测量放样的同时进行高程测量,从而提升整个工作效率。二是利用GPSRTK技术能够从首级控制网实现对整个全线的控制,其覆盖范围在lOkm-20km,而传统测量通常需要布设次级控制网,由此带来的工作量,以及因重要桩位遗失而带来的各类控制难题都能够有效规避。三是GPSRTK技术是通过基准站发射的差分信息来进行信息交互的,从而可以满足多个流动站的同时使用,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在现场定线测量中,利用GPSRTK技术可以将各待定点的坐标数据传送到RTK设备中,由此来进行坐标放样,提升现场定线工作效率。其工作过程是将各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信息输人到基站仪器,在与基准站进行信息交互中,可以对流动站实现厘米级精度的采集和放样。
结束语
从GPS系统测量原理及在公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GPS测量手段的优越性能够满足对整个工程控制网的精度要求。随着公路工程技术测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公路工程测量实践中,GPS技术可以更好处理复杂地形变化下的高差干扰,尤其是其在高程测量中的准确性、可靠性,更能提升工程测量效率,减少了测量误差源。
参考文献
[1]王守彬,王新洲,树良.GPS在公路桥梁施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
中国公路学报,2001,(3).
[2]舒国明,郭磊.GPS定位技术在桥梁施工测量中的应用[J].交通标
篇7
关键词:路桥工程;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道路桥梁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级道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道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在不同路段的施工建设中,难免回遇到软土地基路段。一般来说,软土地基在桥涵构造物和高路堤路段中出现的情况比较多见,出现时会给道路运行造成不良效果。例如造成道路行车时的“跳车”现象,影响行车安全;或者使桥头路段产生大幅度的沉降,产生“门坎”等。因此,必须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保证软土地基上所修筑桥路的质量和稳定性,进而保证路桥的行车安全。
一、软土基地的概述
1、软土地基的主要特征
软土地基的主要成分是软土,还有一少部分的粉砂、粉土,同时此类地基内含有较多的水分。因此,这类地基稳定性较差,使得地基有较强的塑性,造成地基承载力较差。所以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如果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治,将会给今后工程的稳定性埋下隐患。
2、软土地基的危害
软土地基在道路工程最常见的危害,软土地基使得路基的密实度不良,即压实度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在路面的早期使用中,由于车辆荷载的重复施加,造成路面出现不均匀的早期沉降,如在路基的半填半挖处出现的裂缝。道路路面发生较明显的裂缝,而且条数较多,影响较为严重,对路面的正
常使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路面裂缝的主要危害,在于雨水通过裂缝进入到道路的基层,在雨水的浸泡下,破坏了道路路基的力学性能,使其软化,从而降低路面的竖向承载力,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越来越严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
二、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1、地基施工技术处理
道路桥梁的地基是否坚固关系到工程整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更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处理好路桥地基至关重要。在软土地基的处理中,对软土表层软土的疆化是处理软土地基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的技术要点体现为表层排水、设置加强层、添加混合剂、敷垫材料。表层排水法主要应用于含水量较高且地质较好的土层中,施工之前在土地表层挖好排水沟将地基内部的水分引出。排水沟挖掘结束后,也可以使用石块、砂土等物质填埋水沟,形成一个相对强固的基底座,不但能够较好的提高透气透水的性能,更使地基的材料发生变化,形成一个整体稳固的地基构造。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降低地表的含水量,施工操作简单。设置加固层的目的是改善软土地基中的土壤性能,一般是在表层加入砂石或其它加强材料垫层,促进软土地基稳固、加强排水通气功能,在增强地基强度的同时增强其抗拉、抗伸力。对于上部软土层薄、含水量高的软土地基,可以在地基上敷垫一层砂垫层。当软土地基表层的土壤主要是粘土土质的时候,如果土壤的粘度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在表层粘土土壤中加用混合剂来增强土壤的粘结力。这种方法能够使粘土土质的地基具有较强的抗压缩能力,同时增加软土地基的整体强度。敷垫材料的方法主要应用于软土地基分布不均匀、并且发生局部的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变位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必须使用特定的材料敷垫,才目鲁够达到增强软士地基抗拉和抗剪能力的目的,能够使地基的受力能力平均分散,避免周部受力过重或变位而导致整个工程的坍塌或倾倒。使用敷垫法强化软土地基的强度要保证敷垫材料的平均摊铺,才能够为施工中机械的使用提供一个良好的作业空间,通常使用的敷垫材料为土工布、无纺布和玻璃纤维格栅等。
2、施工加固技术处理
为保证软土地基的稳固和为后期的建筑提供良好的施工基础充分保证路桥的稳固和长久的使用寿命,不但要处理好软土地基表面的排水、垫层,还要在旋工的过程中注意加固,提高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粉喷桩法是进行软土加固的一种有效方法,越种方法通常是对施工环境作出详细的调查和实验后进行的,施工时严格的按照设计图与施工工艺的配比进行,施工时保证场地的平整和机械的畅通行走。通过试桩的方式确定喷气压力和单位喷粉量,针对实际的施工操作及时调节机械设备的运转。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爆破排淤法来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并获得同样的加固效果。爆破排淤法主要是利用炸药爆炸的的张力来对软土泥沼,如淤泥散土等,进行爆破排除。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较大,施工成本高,还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涵洞通道施工技术
桥梁施工以前,要使用超载预压的方法对软土地基施加相对较重的负荷,这样不仅会使地基降低到一定的高度,而且能够增加地基的密度,提高地基承载能力,降低工程坍塌的风险;桥台地勘的施工要选择一段固定距离,使用粉喷桩或砂桩加固,增加地基的强度,进行涵洞基体施工时,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组成的箱型整体结构,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地基的受力能力。
4、路堤与桥梁连接处的软土地基处理
桥梁通常都采用桩基础,因此其自身的安全和稳定基本可以保证,沉降量也很小。由软土地基引起的工程问题主要是桥梁与路堤连接处的不均匀沉降,一般被称为“错台”或者“驼峰”。为避免发生这种病害,需要消除桩基的负摩擦阻力,解决桥梁与道路荷载不一致的问题。通常采用预压法和平衡压路堤法进行处理。预压法一般是与石灰桩法、竖向排水井法等并用。预压法首先是采用与路堤一致的总荷载进行桥台地基的预压处理,当地基的沉降稳定后,卸去预压荷载,进行桥台修筑。这一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桩基负摩擦阻力和不均匀沉降,并且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桥台,也适用于挡墙基础。平衡压路堤法是在采用了预压法后,在其基础上,用桩柱式桥台在已完成预压的路堤上进行钻孔置桩。这一方法能避免桥台发生纵向位移,同样能够有效消除桩基负摩擦阻力和不均匀沉降,但是只适用于桩柱式的桥台。在处理路堤与桥梁连接处的软土地基时,通常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同时结合使用挤密砂桩法、袋装砂井法、塑料排水板法、铺砂垫层法、超载预压法等工艺,能够有效加快地基的沉降,缩短预压的时间,并且增强预压的效果。采用预压法和平衡压路法的优点是施工操作较简单、效果较好,并且能够减少成本,节省资源投入;缺点是预压的时间较长,且在预压过程中不宜施工。
三、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软土地基施工质量控制
1、制定合理的软土地基的施工设计
编制施工组织工序时要以软土地基的特性以及工程的特点指定合理有序的施工组织计划;应该同时有多个施工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的正常进行;在软土地基的处治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基沉降的试验,尽量减小不均匀沉降。
2、加强对道路桥梁过渡段的地基加固处治
对过渡段的填土路堤进行充分的压实,确保此处达到压实度的要求,能更好的承担路面传递下来的竖向荷载;并且使路桥过渡段路堤与路接触的路堤的压实按相同的高度进行分层压实,以每层松铺土15cm的厚度为最佳的压实厚度。
结束语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条件复杂多样,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处理好工程的地基,确保软土地基施工的顺利进行,这对于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以及工程完成后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道路桥梁工程中的软土地基施工处理工艺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仍需要不断改善、创新,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金波.浅谈路桥工程中的软土地基施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
篇8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是由由24领卫星组成,其中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2颗备用卫星,并均匀的分布在6个近似圆形的轨道上。各个轨道平面之间的倾角为55,平均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一般情况下能同时观测到6颗卫星,最多时可到9颗卫星。GPS定位原理类似于传统的后方交会原理。如果已知空间GPS卫星的具置。如果仅需确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则GPS接收机只需要继续接收3颗GPS卫星发射出的卫星信号。也就是取得卫星到测站点的几何直线距离,就可以根据后房交会的原理确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但实际中因为造价或工程费用的原因,GPS接收机中的时钟精度是有限的,同时与GPS时间相比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就需要将这一时间作为待定的参数,将其与待定空间参数结合并就解,因此最少需要4颗全站仪卫星。
2GPS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道路工程测量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GPS技术为道路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GPS技术为依据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相关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用于道路工程测量中的测角、测距、测高程为主体的地面测量定位技术。与此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传统的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传统的导航和测量领域扩展到当今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当今,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例如:GPS技术已普遍应用到国家大地水准网、城市高程控制网、道路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中,同时在石油勘探、通信线路、高速公路、地下铁路、建筑变形、隧道贯通、大坝监测、地震的形变监测等也已广泛的使用全站仪定位-GPS技术。同时随着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不断发展,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不仅在工程方面应用广泛,在导航、石油物探点定位、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等领域将有更加广泛和优越的应用前景。
2.1GPS在道路建设工程控制网中的应用道路工程控制网是道路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基础,其精度要求与道路工程项目的性质及规模关系密切。常规的方法多采用边角控制网进行布设。而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建立道路工程控制网,具有点位选择限制少,作业时问短,工程费用低及成果精度高等特点。且GPS定位方法可用于建立道路工程首级控制网,及变形监测控制网、工程勘探、道路施工控制网及隧道等地下工程控制网的布设等等。为保证工程的精度GPS定位方法通常采用载波相位静态差分技术。以保证工程数据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别。
2.2GPS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变形监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监测大桥、高层建筑等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地基沉降、位移及其整体的倾斜状况等。变形监测工作的特点是被监测建筑物的尺寸比较大,监测环境复杂且对监测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传统常规的监测技术是应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传统技术是应用小角度测量方法。投点法及视准线法监测地基的沉降位移和及整体的倾斜状况。当今GPS技术也可应用在变形监测领域,通常我们通过建立高兴度的GPS监测网,得到毫米级季度的嘴对平面位移与相对竖直监测数据,然后通过利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对比。实践表明GPS技术可以完全取代高精度的边交网控制测量,且精度相对较高。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GPS控制网更加方便快捷。
3GPS技术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的优点
3.1GPS技术用途广泛:GPS技术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在工程测量领域里,GPS定位系统可应用于大地测量、地壳板块运动监测、工程施工、道路桥梁建设等领域,可以应用于建立各种工程监测网及进行各种繁琐的工程测量等。进行各种工程测繁等。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工程施工的自动控制系统是未来GPS技术的在工程测量中的研究方向之一。
3.2利用GPS技术在进行线路测量时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GPS测量技术采用的是卫星定位原理,可以再任何的时间地点连续的进行观测工作,且可以在视线不佳的天气或夜间进行观测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该优点是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无法比拟的。
3.3GPS技术定位精度高利用GPS进行测量其精度较传统方法要提高很多。其中、短距离精度可达毫米级。其中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如果采用特殊的观测手段方法和适当数据处理模型和软件后。其平面精度可达到亚毫米级。
3.4GPS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工作效率高GPS技术对测量的数据具有存储功能,通过计算机连接和绘图软件可以直接将测量的数据结构生成平面图和断面图,从而大大减小了绘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表明,GPS应用在道桥工程测量中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简化传统的测量程序,从而大大的缩短了测量时间。利用GPS控制网进行选点其灵活度高,布网方便,基本不受通视、网形的限制,特别是在地形复杂、通视困难的测区,利用GPS技术其优越性更加明显。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处理技术,常见病害
1目前道路桥梁工程所面临的常见灾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其中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建设也获得了较大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理条件状况不一样,我国的交通道路交通网络中很多道路桥梁工程有着许多隐患,最主要的来源是一些常见灾害的影响,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目前道路桥梁的常见灾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裂缝
裂缝是许多道路桥梁最为常见的一种灾害类型,形成道路桥梁裂缝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在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使用了混凝土抗拉性较低的材料,还有来自铺装层面的温度变化的影响,导致了道路桥梁较为容易产生裂缝[1]。因此,随着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施工的处理技术,现阶段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施工主要采用的是半刚性结构,这种材料的应用有效增强了道路桥梁铺装层的抗压强度,使裂缝产生的几率变得比较低。不过由于在道路桥梁的实际施工中,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这种半刚性结构,加上车辆长时间的挤压路面,尤其是有的车辆出现超载情况,远远使路面承载力超过标准,促使了道路桥梁上裂缝的产生。与此同时,混凝土的配比也会造成道路桥梁的裂缝产生,混凝土在配比过程中没有遵循相关的标准,使其使用的混凝土不符合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的要求,也会出现裂缝。
1.2剥蚀
道路桥梁常见的灾害还有剥蚀,剥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道路桥梁的外观形态的变化上面,会导致道路桥梁出现剥落、麻面和起皮等。剥蚀的种类也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风化剥蚀、水质剥蚀等[2]。道路桥梁表层在被剥蚀之后,会导致道路桥梁构件的截面减小,从而应力就会变大,别的物质就会充分与空气进行接触产生反应剥蚀道路桥梁。
1.3地基下沉
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一些地质环境较差的区域,道路桥梁的建设就会因为受到地质的影响,在建设地基的过程中致使地基不够均匀和坚固,使地基出现下沉的现象,甚至会导致道路桥梁表面的开裂、塌方等。因此,相关的建筑施工企业在未来的道路桥梁施工时,必须重视地基建设施工的处理技术,确保道路桥梁建设地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而保证道路桥梁的通行安全。
1.4混凝土碳化、钢筋的锈蚀
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使用混凝土时会比较容易出现气泡、管孔等现象,这也为空气、水等物质对道路桥梁的侵蚀提供了条件。当空气、水等有害物质通过气泡、管孔等进入道路桥梁内部,会逐渐对钢筋、混凝土等进行侵蚀,道路桥梁的使用安全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3]。钢筋的锈蚀也是出现灾害的重要原因,钢筋在被腐蚀之后会逐渐膨胀,与混凝土相互作用,混凝土碳化到一定程度后加上钢筋的作用,就会致使道路桥梁出现质量问题。
1.5其他的常见灾害
除了以上所述的常见灾害,影响道路桥梁质量的其他因素还包括一些很难预知的自然灾害,例如泥石流、洪水和冰雪灾害等,都会很大程度造成道路桥梁的损害,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对于这类很难人为控制的灾害类型,道路桥梁建设施工企业必须要提前预防,从而尽可能避免这些灾害对道路桥梁工程的影响。
2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灾害的处理技术分析
笔者结合上述道路桥梁的常见灾害,认为可以通过在道路桥梁建设施工中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尽可能避免这些灾害的出现,同时也要强化对于道路桥梁施工建设的管理工作,防止由于人工失误而造成的道路桥梁灾害,使道路桥梁的使用年限能够得到延长,从而促使道路桥梁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结合以上的常见灾害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来应对道路桥梁中有可能出现的灾害。
2.1提升道路桥梁施工建设的管理工作
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建设管理工作,对于保证道路桥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管理工作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尽可能考虑到影响道路桥梁质量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工程施工前期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从而降低灾害出现的几率。同时在选择施工材料的时候,也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结合施工实际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先进的材料,以及确保数量的准确性,不会因为这些影响到道路桥梁的质量。要能够确保每个施工人员都能够将质量作为首要目标,明确相关施工人员的职责,促使每个人员在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4]。
2.2及时修复处理裸露的钢筋
钢筋的腐蚀会造成钢筋对混凝土的压力增大,长期以往就会致使道路桥梁产生裂缝。因此,当工作人员发现钢筋出现被锈蚀的情况时,要及时做出应对,利用相关的材料对腐蚀的裸露钢筋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在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使钢筋的腐蚀速度变快,导致裂缝的出现。
2.3混凝土裂缝处理
温度变化、混凝土的收缩以及钢筋的腐蚀等都会导致道路桥梁表层出现裂缝。道路桥梁在出现裂缝以后,混凝土的腐蚀速度就会变化,道路桥梁的质量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为正常的道路通行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建筑企业要及时对出现裂缝地面进行修复,在混凝土修复的方式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修复,这种修复手段处理起来比较方便与简单,这也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修复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直接填充封堵裂缝。
2.4加强道路桥梁的养护工作
确保道路桥梁工程质量还需要工程竣工之后的维护,根据调查研究表明道路桥梁很多灾害的出现,都是因为缺乏对道路桥梁的养护工作,没有及时处理道路桥梁发生的问题,从而导致灾害的产生,直接影响到道路桥梁使用的安全性。因此,需要相关的部门重视对于道路桥梁定期的养护工作,有效确保道路桥梁的通行安全。
篇10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道路和桥梁施工过程中存在技术问题是普遍的现象,我们需要通过对于问题的分析,不断的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法,从思想上重视技术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行为上从头做起,才能够为道路强梁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1.前期道路桥梁的测量技术问题
相比于道路桥梁修筑所需要的其他技术,例如施工技术,我们国家的道路桥梁的测量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也较大。这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粗放施工方式有关,不重视道路和桥梁的测量成为全国的通病。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的建筑单位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的通过测量设备的更新,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去解决这个问题。帮助桥梁和道路施工过程中测量技术的良好运用和实施。特别是在进行路桥工程设计的时候,一定会对施工材料的规格、型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测量,绘制出相应的施工图纸,并以此明确各种施工材料的用量与进货时间,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中期原材料的质量以及使用技术问题
因为,施工单位选择建筑材料,例如钢筋、木材、混凝土等等都会派专人进行负责。然而,负责采购材料的人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或者和原材料经销商串通一气情况出现,导致原材料的质量并不能绝对保证。这也是导致后期路面开裂以及脱落等问题出现的罪魁祸首。当然,这并不仅仅是原材料不合格的唯一愿意,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也是不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有了好的原材料,我们的一线工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难免存在偏差,大大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此,对于原材料这一环节我们的建筑公司要慎之又慎,要尽可能的选择经验丰富,老实诚恳的材料采购员进行采购。在原材料运输和保存的途中也要格外的注意,务必按照规定行事,万万不可自以为是。最后,对于我们的一线工人要进行原材料使用方面的培训,方便其掌握使用技术,更好服务于道路桥梁的建设。
3.道路桥梁的后期验收技术问题
通常来说道路和桥梁施工的后期,也就是所谓的验收环节,往往会放松警惕,成为最薄弱的一环。截至目前,我们国家的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监测市场运行机制不能适应验收行业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桥路桥梁工程的验收机构往往依附于学校或者科研单位,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若是出现虚假出具检测报告的行为难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大多数道路桥梁验收机构都属于有偿的收费机构,为了盈利甚至会铤而走险,开具虚假的检测报告,让不合格的工程堂而皇之的通过最后的验收。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资金管理问题
激烈的竞争以及低廉的中标价格往往使得建筑公司拿到的资金少之又少。但是,为了压缩成本尽可能的盈利,建筑公司还是会要求施工单位尽可能的开源节流。但是事实上,让资金合理化的使用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有认真负责的财务会计人员,以及资金利用体系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为此,施工单位必须开展成本核算环节,万万不可随意简化,争取让实际成本与预算出入不大。只有如此才能满足成本的需要,不至于让建筑施工过程陷入资金方面的困局。
2.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管理问题
对于一个施工单位来说,人员的稳定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的施工单位应该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不断将优秀的人才汇聚到一线。因为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才能为道路桥梁的建设谈砖加瓦。当然,培养人员的竞争意识,通过金钱上的奖惩和职位上的调动来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或许,做到了赏罚分明,权责一致,施工人员们才能充满干劲,既为了自己的美好明天而拼搏,又为了道路桥梁施工效率的提高而奋斗。
3.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问题
上文有在道路强梁的技术问题中介绍到原材料保管和运输的重要性。不光对于原材料的管理,对于生产工具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施工单位应该制定相应的规范,并派选出相应的负责人去负责材料的保管材料。除了要对生产工具和原材料保管重视之外,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资料保管问题也是不容小觑。在道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最后的验收之前,一定要注意施工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保证其完整性,发现有遗失或者遗漏的现象,一定要及时想办法补救,避免导致更严重的损失。必要时可以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相关资料的编撰整理工作。
总结
对于目前的道路桥梁的施工来说,技术上的成熟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是趋势。为此,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相关问题,并以此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