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服务范文
时间:2023-04-04 22: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包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诚信及互利互惠的原则,就甲方将部分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外包给乙方进行劳务服务外包项目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应明确乙方从事劳务服务外包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然后由乙方工作人员自行负责其指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
(二)甲方应为乙方员工提供符合政府劳动保护条例规定的工作场所和和各项安全生产条件。对于首次上岗的乙方员工,甲方将对其进行安全和操作规程方面的培训,并将相关培训资料和要求发给乙方。
(三)甲方应尊重乙方员工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因民族和性别不同歧视乙方员工。
(四)甲方有权抽查复检经过乙方认定体检合格的乙方人员,对于复检不合格的乙方员工,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及时更换,同时乙方必须保证出勤人数,不影响甲方的生产;甲方有权抽查乙方员工的劳动合同、身份证明等,乙方及其员工应配合甲方的抽检。
(五)乙方员工有下列行为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立即更换:
1.乙方员工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所负责的工作不能正常运行,或不能保证工作质量,给甲方造成损失的;
2. 乙方员工严重违反甲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劳动纪律的;
3. 乙方员工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健康证明、身份证明的,或提供虚假的健康证明、身份证明的;
4. 乙方员工在工作中谩骂他人或斗殴或以肢体、拳脚相击的; 一经发现,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退回或更换,同时乙方必须保证出勤人数,不影响甲方的正常生产工作的进展;对于乙方支付员工的工资低于当地政府最低工资标准的,甲方有权要求其立即改正。
(六)甲方应承担标准工时之外的加班费用。
(七)甲方指定包括人力资源等相关专门部门的管理人员作为本合同实施的协调人员。
(八)甲方应派专人负责乙方员工出勤名单及时间的核查与劳务费用计算的审核。
(九)甲方应按照本合同规定的标准和支付方式及时支付乙方劳务费用。
(十)甲方应对知悉的乙方有关信息、数据和资料(包括但不仅限于技术、财务、销售方面的信息、数据和资料)及其他信息负有严格保密的责任。
(十一)确保甲方提供的岗位不会导致职业病的产生。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一)乙方应保证具有履行本合同的法定资质,提供甲方有关生产、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
(二)乙方应保证严格遵守有关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员工劳动保障或福利政策,同时承诺遵守甲方的包括安全生产、劳动卫生等各项指导原则。
(三)应根据甲方工作需求,选派符合甲方要求的乙方员工到甲方指定的工作地点工作,同时承诺不派出或使用童工。
(四)乙方应为派到至甲方的员工办理合法的劳动用工手续,与其建立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乙方应向甲方提供员工的其他有关证明的原件或复印件(包括但不限于履历表、学历证、身份证和健康证等)的复印件,并保证其资料的真实有效性。同时乙方应承诺遵守《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五)除经甲方特殊的同意情况外,乙方员工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 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并具有合格有效的健康证;
2. 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能有效和清楚地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
3. 未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
4. 未患有职业病鉴定委员会鉴定的职业病。
(六)教育乙方员工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甲方的工作规章制度。(七)乙方在本合同的执行期内应保守甲方的各项商业秘密,不得将有关资料透露给任何第三方。乙方应教育员工保守甲方的各项商业秘密,如因乙方员工的原因(经甲方允许事宜除外)导致甲方有关的商业秘密泄露,乙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八)乙方应根据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按月支付其员工的工资,为其员工按规定投缴社会保险及支付其他国家规定相关费用,乙方支付员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政府最低工资规定。
(九)乙方应遵照甲方的制度进行生产管理,并且处理员工与劳动、人事相关的事宜,包括考勤制度的建立、员工离职和违纪处理等。
(十)乙方应教导其员工严格按照甲方的工作安排,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标准进行工作。
如员工出现工伤,未达到伤残等级评定标准的,产生的费用由我司承担;达到伤残等级评定标准的,产生的费用由贵司承担90%,由我司承担10%(我司承担费用总额不超过单个员工全年服务费总和)。
(十一)除非征得甲方许可,乙方不能随意调换其员工的工作岗位,更不的随意召回其员工(乙方员工辞职除外)。
(十二)因乙方员工所造成乙方外包工作岗位的空缺,乙方应自接到通知后2个工作日内补齐。
三、费用的结算及支付:
(一)甲方按照甲乙双方所约定的标准和方式为乙方员工结算劳务服务费用:
根据双方的约定:甲方依照乙方外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的性质与特点结算劳务服务费用:具体结算标准为: 元/人/月。本费用包含乙方员工的工资、保险、福利、奖金、乙方的管理费用等双方所明确的费用。
(二)乙方管理人员应及时与甲方相关管理部门确认员工的工作表现。
(三)甲乙双方同意上月 日至上月 日为劳务费的正常结算周期,乙方向甲方开具相应金额的劳务发票,甲方于每月 日前按时付给乙方上月度劳务服务费用。
(四)正常情况下,乙方应保证按甲方的工作安排计划完成生产。
(五)如甲方发现乙方的工作人员态度、工作方式、工作能力有不足,乙方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更正。
四、违约责任:
(一)如乙方提供虚假资质证明材料,不具备履行本合同的合法资质的,甲方有权立即终止本合同,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如乙方未按本合同规定期限提交乙方派往甲方工作的员工的有关证明材料,又无正当理由的,甲方有权单方终止本合同,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由乙方予以赔偿。
(三)如乙方未按本合同规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拖欠员工工资,或支付员工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规定,甲方可责令其限期改正;乙方逾期未改的,甲方有权单方终止本合同,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由乙方予以赔偿。
(四)甲方无故未按期支付乙方本合同项下的劳务服务费用超过 个工作日的,乙方有权终止本合同;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由甲方赔偿损失。
(五)乙方违反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合同的其他规定的,甲方有权终止本协议的履行;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由乙方赔偿损失。 五、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限自年 起,至 年日止。合同期满前 日内如甲乙双方均未提出终止本合同,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本合同期满前 日内签署新的合同。
六、如因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不能履行时,甲乙双方均有权提前终止本合同。
七、甲乙双方除因书面协商一致外,任何一方均不得将本合同中权利和义务转让给其他第三方。
八、争议及未尽事宜:
(一)关于本合同的任何争议,甲、乙双方应协商解决,不能解决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二)本协议未尽事宜或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相悖的,均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三)任何一方就对方针对本合同项下任何条款的违约行为的自动弃权或重复性弃权不应被视为是对下一次针对同一条款的违约行为、或针对其它条款的违约行为的弃权。
(四)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甲乙双方所在地区劳动力价格及用工成本进行显著调整(如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员工福利待遇发生显著变化的等等),甲乙应本着友好平等协商的原则,积极予以解决。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授权代表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篇2
记者向IDC资深分析师杨挺求证,他向记者表明了三点: 一是IDC所指的中国IT外包市场,是指完全来源于国内的外包服务需求,来自海外的服务外包不在此范围; 二是“IBM和中企动力在IT外包服务业务上各有侧重,客户群也不大相同。IBM主要是面向大型企业,而中企动力却是面向中小企业; 三是“中国的IT外包服务还处于起步期,外包服务提供商之间并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其主要的发力点是扩大市场规模。”
而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却因为这一条让人颇感意外的消息而再度受到关注。
需求强劲市场分散
“IT外包服务已成为中国IT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 IDC大中华区总裁郭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中国IT外包市场的发展持相当乐观的态度。
来自IDC的最新报告结果显示,中国IT外包市场有望从2007年的10.98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4.28亿美元,增长在两倍以上。市场强劲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跨国企业数量增多,极大地促进了IT外包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
但是,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依然处于“起步期”。IDC报告指出,在中国IT外包市场中,中企动力在2007年来自外包市场的收入为7420万美元、IBM为7200万美元、惠普为4240万美元、CSC为2270万美元、埃森哲为1640万美元。从排名看,前5名中,除了中企动力之外,其他企业均为外国公司。国内企业在这一市场虽然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外资企业仍占有绝对优势。
从市场份额看,市场集中度仍然不高,排名前12位的企业市场总份额还不及整个市场的20%,IBM在IT外包市场的占有率也仅为5.3%。郭昕由此指出: “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尚没有出现领军者,市场竞争也远未达到饱和的状态,这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不成熟的市场。”
中小企业成亮点
在采访中,郭昕特别指出,目前国内金融、电信行业依然是IT服务行业中的主要需求市场,而中小型企业近年对IT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已成为并列于金融、电信行业的第三大需求市场。根据艾瑞咨询的相关数据, 2006年中小企业IT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为51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7.6%;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73亿元的水平,同比增长率为34.6%。由此可见,中小企业IT外包服务市场已经不可小觑。
而中企动力之所以能取得中国IT外包服务第一的位置,也就是因为它专注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中企动力主要为企业提供“企业IT应用服务”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包括数字营销平台数商Z、企业邮箱、网页设计、网站托管、域名注册、网络推广,以及其他信息化运营服务。
篇3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就甲方单位计算机的维护服务问题,经充分协商,决定订立本协议。
一、合作的内容
甲方自愿将本单位的_______台计算机(含键盘、鼠标、显示器)交给乙方维护,具体配置见配置清单。乙方提供上门服务。合同期为_______年。甲方共有台式计算机_______台给乙方维护,共需要维护费用¥_________元(rmb)/年;在合同期内,甲方如果新增电脑,维护费用每台¥_________元(rmb)/年。该款项自合同签署后,甲方每(月/季度)_______日付清商议服务款项给乙方。每月甲方需付给乙方服务费¥_________元(rmb),大写¥__________________元(rmb)。该合同总计甲方需付给乙方服务费¥_________元(rmb),大写¥_________________元(rmb)。
二、上门服务项目
乙方提供上门服务的项目包括:
1.电脑各类故障检修无法启动,不能进入系统,运行速度减慢,常死机,电子邮件设置等,操作系统重装;
2.系统软件安装win98、win2k、winxp等,操作系统的补丁升级,系统主板bios升级;
3.工具软件安装及维护officeXX、acdsee、金山词霸等市面常用软件;
4.增加及更换电脑板卡及部件cpu、主板、内存、显卡、声卡、电源;
5.电脑升级给客户最佳的升级方案,用最少的花费做到最好的性能;
6.各类硬件驱动程序安装各类显卡、声卡、modem;
7.查杀电脑病毒,各类电脑病毒(分区病毒、文件病毒、邮件病毒)查杀,但在这种情况下,乙方不能够确保原有数据的完全恢复;
8.数据备份光盘或硬盘备份(所需的备份介质由客户提供)。
三、协议细则
1.甲方_____台台式计算机中,在厂商保修期内的有_____台,已经过保修期的有_____台。甲方损坏的计算机仍在厂家保修期内,乙方可提供软件及检测服务(不开机箱),若检测结果是硬件损坏,乙方可送至厂家维修站保修或更换,但甲方必须提供详细地址、联络方式和计算机的保修证明,乙方不保证保修成功及所需时间。维修站点在城区内不另收服务费,在城区外需加收相应的交通费
2.甲方损坏的电脑部件不在厂家保修期内,乙方可为甲方修理。如果修理时间超过五个工作日,乙方可以应甲方要求提供替用配件给甲方免费使用至部件修理完成。
3.对于已经使用时间已经达到或超过_________年的计算机若出现故障,甲方如仍需要修理的,修理更换的坏件成本费用需要甲方另外负担,乙方不收取其他费用。
4.在保修期内的每台计算机每年按_________元人民币收费,保修期外的每台计算机每年按_________元人民币收费。若有机算机的过保时间刚好跨度本合同的时间范围的,按照保修器内的计算机收费。
5.乙方为甲方提供服务时,会配合甲方数据信息的安全使用,并严格保守甲方的一切商业秘密。但乙方不承担由于维修造成的信息丢失,包括甲方重要的数据、资料丢失等。甲方应当自行先备份数据、资料。乙方可以为甲方代做备份,但不对备份甲方资料、数据的完整性承担责任。
6.在协议签订后,乙方有权记录电脑的特征(如编号等)和在电脑上做标记用以识别电脑,在确认甲方电脑的型号和编号以后,甲方电脑管理者签字确认。
7.乙方工作需要甲方的配合的情况乙方工程师在甲方计算机进行维护时,甲方应尽可能配合工作,如提供计算机的驱动程序(在有的情况下),乙方工程师需要现场查阅网上资料时,在不涉及甲方网络安全和其它特殊考虑的前提下,甲方应当配合。在做重大的改动(如重装操作系统)时,乙方工程师会询问甲方有无重要的数据需要备份,甲方应当配合。
8.乙方工程师上门维修时,如甲方不满意该工程师的服务,可投诉至甲方技术支持中心,投诉电话:_________________,乙方将在24小时内处理投诉,并把结果反馈给乙方。
9.乙方人员不得利用假、坏计算机配件,来提出让甲方维修或更换的申请,一旦甲方发现此种情况,有权作出自我保护,停止该计算机配件的维护,并向乙方管理层提出申诉。
四、软件说明
乙方在维护甲方电脑时,为其安装的任何软件,版权均由甲方负责,乙方不提供任何软件的版权。甲方如需安装正版软件可以委托乙方代购。如甲方需要查杀电脑病毒服务,必须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在保证甲方用户正常功能和保护数据的前提下,乙方工程师有权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服务响应时间
乙方接到甲方报障时,承诺从报障时后60分钟内安排工程师上门,如果报障地点离乙方超过5千米,响应时间为90分钟,具体时间由甲方和乙方约定。上门前乙方进行电话确认。乙方工作时间为每周一至周六9:30-18:00,如甲方要求加急服务或晚上服务,则甲方每次需付¥_________元(rmb)的士费。
下列情况,甲方可以将主机交给上门工程师搬回乙方维护,承诺在48小时内预约送回:
1.甲方不希望上门工程师在现场操作。
2.故障情况在现场无法解决。
3.故障情况解决所需的时间较长而甲方不能相陪。
六、合同执行
1.本合同执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如需要修改、增删本合同条款内容,应在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加入本合同附件。附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双方合同执行中如有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提交当地法院解决。
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七、合同的解除
自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合同到期自行解除。如果甲方续签合同,则另签合同。若乙方与甲方之间有难以解决的矛盾,经双方协商难以调解的,甲方可以要求解除和约,但甲方必须付清已经服务的次数所需的费用。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篇4
人民医院
1. 项目名称: 保安外包服务项目需求
2. 项目位置: 人民医院
3. 项目内容:为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人员财产安全,根据医院安全保卫工作需要,我院共需设置保安值守岗门 5 个,配备值班保安人员 13 名。为有效规避劳务、安防风险,建议实行驻院保安服务整体外包,向具有相关资质的正规保安服务企业发包此项业务。由承接方负责保安人员的派驻,协助我院安全保卫部门进行日常管理,达到医院安全保卫工作要求。医院对承接方进行工作质量验收和考核,并按合同约定支付服务费用。
4. 项目概述:
4.1资格要求:
有意参加此项外包业务的竞标企业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4.1.1资质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机构。
(2)具有省公安厅颁发的《保安服务许可证》。
(3)具有有效的营业执照,且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门卫、巡逻、守护、随身护卫;销售保安器材、消防器材。
(4)所属保安从业人员应当取得公安机关颁发的《保安员证》。
4.2 医院保安服务:
保安外包服务承接单位应对驻点院区实行24小时保安值守。确保医院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保障医护人员工作期间的人生、财产安全。对外来人员、车辆、物资进行询问、查验,杜绝无关人员进入院区。夜间对医院进行安全守护和巡逻,防范安全事故,保障重点要害部门和单位的安全。做好例行安全检查,积极配合医院处置医患纠纷等突发事件。
4.3 保安岗位及人员设置:
4.3.1 中桥分院:
设置保安值守人数: 2 人,全天24小时值守,每班 2 人。(一人值守门岗、一人值守门诊大厅)。
职责要求:
4.3.2 医院进车道:
设置保安值守人数: 1 人,全天24小时值守,每班 1 人。
职责要求:
4.3.3 人民医院出车道:
设置保安值守人数: 1 人,全天24小时值守,每班 1 人。
职责要求:
4.3.4 人民医院门诊:
设置保安值守人数: 1 人,全天24小时值守,每班 1 人。
共计13人,每人月需费用约3500元
职责要求:
5. 保安外包服务的优势:
现将保安服务进行外包,医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用工服务,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潜在风险。
5.1 劳务风险:
保安人员的劳动关系在项目承接方,保安人员与承接方签订《劳动合同》,由承接方负责外包保安人员工资、福利的发放和各类社会保险的缴纳。用工期间因劳动者造成的劳务纠纷由项目承接方负责进行处理。外包人员离职时,承接方负责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向外包人员发放经济补偿金,医院不因此承担其他费用。
5.2 用工风险:
外包保安人员工作期间所发生的病、伤、残、亡由承接方负责进行处理(因医院方强令冒险作业造成的情形除外)。
5.3 人员储备:
按项目设想,承接方应为专业保安服务企业,在广安市广安区拥有充足的人员储备,可为我方提供全方位的人员支持,能够按照我方用工需要配备、增减、调换从业人员。在我方业务扩展或突发事件需要人员支持时,承接方应在短时间内向指定地点、区域抽调、派驻服务人员,完成我方指定的工作任务。
5.4 人员管理:
项目承接方应具有完备的业务管理制度和体系。对所派驻的外包人员实行双向管理,即:在接受我方管理的同时,同样接受承接方的日常管理,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对于我方认定为符合在我院从事安全保卫服务的保安人员,我方有权要求承接方在指定的时间进行调整、更换。由此所产生的劳务纠纷由承接方负责协调、处理。
5.5 信息交流:
每月由项目承接方项目负责人向我方报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制定控制措施。每月定期与我方进行工作意见信息交流,了解外包人员的工作状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每季度向我方呈送《征求意见信息书》,由我方对外包人员进行全面工作评估,并以此作为外包人员工作评定的标准。
6. 培训演练:
项目承接方应定期组织驻我院保安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保安人员综合素质,适应我方对安保服务的要求。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政治业务学习、技能培训学习和应急演练。培训方式可采取岗前培训与在岗轮训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7. 岗位督察:
督促项目承接方设立了专职督察队,不定时对我院各执勤岗点进行岗位督察。检查保安人员在岗在位情况,规范着装,文明执勤等日常工作。了解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岗位职责,填写督察记录,真实反映一线保安人员的工作状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理、上报。并根据督察情况,结合向我院征求的意见信息,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执勤行为,调整工作重点,力求达到最优质的服务水平。
8. 人员选聘录用标准及保障:
8.1 外包人员年龄结构在20-50周岁,男性身高在1.65m以上,身体健康,品行良好,无传染病及精神病等不能控制自身行为能力的疾病病史。入职前在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进行政治审查,由公安机关出具其无违法犯罪记录的证明材料。
8.2 上岗前在医疗机构进行体检,由医疗机构出具身份状况证明。检查合格后方能入职上岗。
8.3 保安人员受过正规的保安业务培训,并参加持续系统的培训、考核和应急演练。取得国家规定的保安人员从业资格要求,考核合格后持上岗证并签订《劳动合同》。
8.4 外包人员的劳动关系在项目承接方,由承接方负责为外包人员办理各类社会保险,按月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负责外包人员的工资发放,其工资标准不低于广安市同行业外包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每年广安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保障标准。工作期间所产生的劳资纠纷由承接负责协调处理。
8. 5 项目承接方派驻到我院外包人员在工作期间发生工伤、工亡时,由承接方按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处理。我方应按相关政策给予协助,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
8.6 如因我方业务需要增加外包人员的,项目承接方应随时保障我方用工及时到位。在合同有效期内增减的外包人员,可按合同约定单价计算支付服务费用。
9、专家结论:
篇5
如武侠小说一样,人力资源外包领域如今也是一个江湖。
30年前,对于大多恪守传统的中国企业而言,人力资源外包还是新鲜事物。而如今,这个新兴产业却“门派”林立,市场竞争主体已经出现了国有机构、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
有意思的是,真有人把国内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作为类比:“东邪”科锐国际、“西毒”上海外服、“南帝”深圳菲斯克、“北丐”北京外企(FESCO)、“中神通”CDP集团、“郭靖”中国四达、“黄蓉”易才集团等。除此之外,还有以诚通人力领衔的“全真七子”以及蓝海集团为主的“江南七怪”。
“目前这个行业确实竞争很激烈,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源外包所创造的价值逐渐被企业认可;二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需求相应增长。”有“江湖黄蓉”之称的易才集团,其总裁李浩告诉《环球财经》记者,市场的利好和投资热情与创业风潮的涌动,催生了一批投资者在这个领域“淘金”,而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角逐最热的桥头堡。
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研究成果显示,2009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收入达到1134亿美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9.6%。而在国内,据全国总工会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报告,2010年上半年,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已超过5500家,从业人数超过100万。市场规模超过15亿美元,且将以每年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增长。
不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经过逾10年的“野蛮生长”后,中国本土人力资源外包企业集体面对一场无法回避的“中年危机”。
如何突出重围长久续存?创新似乎是不二法则。风云变幻30年
“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成为现代企业运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而借用外部资源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外包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应势而生。不过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发展路径却是一个例外,从强制性的政策“喂养”到“傍大款”的另类崛起,都凸显了“野蛮生长”的时代特色。
80年代初,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的萌芽首先在东部沿海一带出现,而“强制性的喂养”成为头一个10年的显著特征。
改革的春风从深圳刮起,开放的讯息却传遍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外国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外资企业的布局加大,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员招聘成为一时间相对火热的名词。
198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强制性规定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应当委托政府指定的外事服务单位办理中方工作人员聘用手续,这项被称为“向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提供中方雇员”方式,成为后来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起步和发展的基础。现今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领域的FESCO和上海外服便是起步于此阶段的外事服务单位。
“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力资源外包的萌芽期,可以鲜明地看到一点,这个时期都是政府指派的单位在运作,也是最早的一批国有企业作为主导。严格说来,现在的人力资源外包领域还是最早的那批国有企业作为主导。”一位张姓业内人士告诉《环球财经》。
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又一个10年。虽然“提供中方雇员”仍是人力资源服务的主导,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出现,人才也开始小范围流动。同时,仅仅依靠指定的几家国有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人力资源外包第一次转型。人力资源外包步入第二个10年的起步期。
从单纯地“提供雇员”向管理职能外包市场延伸,一批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开始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的市场体现。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职工下岗,出于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人力资源派遣业务开始粉墨登场,人力资源外包也真正步入市场化运作。
正如时任华为人力资源部总监的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回忆所言:由于外资企业进入和先进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引进,我国部分企业从人事管理概念转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当时,目睹着华为公司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感受到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理念与国际的差距。
“严格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外包不单单是劳务派遣和人员招聘,其中还涵盖了许多内容,市场细分的特征比较明显。其实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得益于跨国企业在华的业务拓展,说是‘傍大款’也不为过。”李浩一语蔽之。
如李浩所说,21世纪开端之年,也是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第三个10年,人力资源外包行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尤其是IBM、Microsoft、GE、西门子、西安杨森等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布局加大,他们把人事事务统一外包出去,给了中国人力资源领域契机。此后,规范化、专业性、市场细分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开始遍地开花。
“排头兵”的考验
30年中,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从无到有,从排他性到市场化,如果把人力资源派遣业务定义为中国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化的起端,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市场化的竞争、挑战便伴随这个领域发展路径,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也从这一刻开始接受市场的真正考验。
篇6
关键词:ITIL方法 电子政务服务 外包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15-02
1 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方式与分析
“自建”、“政府采购”、“服务外包”是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三种普遍方式,“自建”是指政府自行投资、建设、管理的信息系统,系统的产权属于建设单位―― 政府部门[1];“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政府采购”的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服务外包”则是以政府采购方式将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中的某些环节交由社会机构完成,建设完成的系统产权可能会发生转移。“政府采购”是“自建”和“服务外包”的一种商业形式[3]。
目前较为普遍的政府服务外包分为:过程型外包、混合型外包、产权转移型外包。
1.1 过程型外包
过程型外包服务是较普遍的传统外包服务模式,将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的基本环节(规划、建设、运维等)均交由一个或多个社会的专业机构完成,政府只是承担建设和管理的责任。商务部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就是这种服务模式的典范。
这种外包服务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汇集社会力量承办政府信息服务,大力促进了政务信息服务的有效运转。不足之处在于:主要业务信息的安全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失控风险,对社会专业机构的责任约束缺乏第三方的评估机制。过程型外包服务较适用于一般性的信息化项目管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行业电子政务规划与建设,则存在较大的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机构属于市场化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强,不利于电子政务项目的信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2 混合型外包
所谓混合型外包服务是指由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承担本行业的电子政务规划、建设、运维等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将部分环节交由社会专业机构进行建设、维护。
这种外包服务方式主要存在于信息化人才队伍较强、市场运作机制较为灵活的政府部门。混合型外包方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社会专业机构的技术力量,采用此种方式实施的电子政务项目成功率较高,并且在信息资源安全性等方面规避了过程型外包的风险。混合型外包的不足在于:一些政府的电子政务管理实施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中责任边界难于界定。混合型外包方式若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将会在行业电子政务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产权转移型外包
产权转移型外包服务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创新型外包方式,旨在电子政务规划、投资、建设、管理、运维等全部环节交由一个或多个企业负责,政府部门只是提出需求,由企业提供业务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系统建设、运维和管理。
这种模式是政府以租用方式购买企业服务,与前两种外包服务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子政务项目的产权发生转移,由政府转移到企业。这一特点使得这种模式的外包服务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短期财政压力等方面取得很大优势,此种模式的外包服务适合较大型的、通用型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这种外包方式将随着我国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主流的外包方式。
2 ITIL管理在混合型外包服务中的应用
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CCTA(英国国家计算机和电信局)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发的一套IT服务管理标准库,旨在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电子政务混合型外包服务框架与服务体系:
图1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电子政务混合型外包服务基本框架。本节重点分析如何利用ITIL方法建立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管理体系。
传统ITIL的管理体系包括:服务台管理、事故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财务管理、服务持续性管理等12项管理功能,在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管理体系中将此12项管理进行相应简化,并按照用户角色进行重新分工,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政务部门。
(1)服务台管理
传统ITIL服务台是外包服务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点。主要负责接收服务请求,但不参与服务过程。
在混合型外包服务电子政务项目中,服务台管理由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完成,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直接面对行业政务工作人员,一定意义上担当了传统IT中部分供应商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规避不必要的信息安全风险,由于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人员相对稳定,熟悉行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因此服务台的服务质量相对较高,服务反应速度大幅提升。
(2)事故管理
在政务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事故,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系统管理员),需要对事故进行记录和归类,并安排监督相应的供应商进行事故的处理。
事故管理的目的是在尽可能最小地影响政务服务人员对系统的应用,以最短的时间使系统恢复正常状态。
(3)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是指在政务系统运行过程中,系统管理员与供应商协调对问题(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系统基础架构的薄弱环节,查明事故产生问题(事故)的潜在原因,与供应商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将由于问题和事故对业务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的服务管理流程。
(4)变更管理
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断深化应用,系统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管理是指对系统的基础架构或服务产生变更进行控制的管理流程。变更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在变更实施过程中,对变更项进行记录与控制,从而对业务工作的影响减小到最低。
(5)财务管理
传统的ITIL服务财务管理是负责预算和核算IT服务提供方提供IT服务所需的成本,它包括投资预算、服务成本核算和服务计费三个子流程,目标是通过量化服务成本减少成本超支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最终保证所提供的服务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
混合型外包服务的财务管理是由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机构,根据行业电子政务规划和发展需求,按年度制定行业电子政务的预算,同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
(6)可用性管理
传统的ITIL可用性管理是外包服务商通过分析用户业务的可用性需求,依此优化和设计IT基础架构的可用性,确保以合理的成本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的管理流程。
可用性管理在电子政务混合型外包服务管理中,是一个前瞻性的管理流程,系统管理员通过对业务和政府工作的可用性需求定位,使系统设计在真实需求的基础上,适当予以扩充。
(7)绩效评估管理
绩效评估管理主要从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性、综合性、技术性三方面确立评估指标,功能性涵盖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可靠性、系统业务逻辑性和系统界面,综合性涵盖系统社会效益、用户满意度、资源整合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技术性指标涵盖性能情况、质量情况、扩展性、资源管理等。
近年来随着外包服务的发展,政府的资源逐渐集中到提升公共服务管理的能力上,但由于外包过程暗藏着业务控制权的转移,使得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边缘化和空壳化,笔者认为以ITIL方法进行混合型外包管理,适当调整电子政务建设、运维中的管理分工,将使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工作取得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冠军.电子政务服务理论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篇7
关键词:软件外包;知识转移;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01-02
0 引言
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生产过程可分性增加、企业选择战略环节的需要,全球生产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产生和发展起来,这种全球制造业由垂直整合向垂直分离转变的发展趋势,使得企业由包揽全业务流程转变为将非核心业务分包出去,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软件产品生产的日益工厂化,软件产品也日益体现出工业制成品的特征,发达国家的软件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大量外包,印度、中国等国作为承包方业已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中去。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融入全球价值链,可以向全球先进企业学习技术和知识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地区或国家的产业升级。对中国本土软件企业来说,借国际产业链转移时机加强本地特别是软件园区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打造本土软件产品产业链,是软件产业集群发展的一条途径,也是软件产业集群提升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但由于受企业战略意图、组织能力、知识模糊性等因素制约,知识转移难以完全成功。本文即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背景,从知识转移的参与要素入手,从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知识获取的角度出发,探讨先进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知识转移的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从而促进知识良性转移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努力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爬升。
1 知识转移理论及其模式
目前,学术界对知识转移理论研究总体上沿着两条基本线索进行:组织内部知识转移和组织间知识转移,即跨企业边界的知识转移。但也有学者对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知识转移进行组合研究。知识在组织内部和组织间转移有多种不同的方式,而如何在不同主体间转移知识,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理论模型。其中Nonaka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即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知识根据可表达性分为可以用口语、文字加以表达的显性知识和无法用口语或文字表达的隐性知识。社会化是由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由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由显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在化是由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Nonaka和Takeuchi又根据知识主体间层次的划分,提出知识转移不仅仅发生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也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已经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组织之间,并且在产业链的层面上发生。2 软件外包服务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机制
2.1 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模式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知识属性:上游企业知识存量丰富,并且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下游企业知识存量较为丰富,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差不多。另外,产业链中不同位置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也有区别: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根据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我们可以发现,在产业链中存在基本的知识转移结构(SECI),如图1所示。上游企业成为产业链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发动机,通过知识转移活动,引领下游企业。下游企业接受上游企业传递的知识,并在上游企业的推动下,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扩散。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知识转移遵循的是“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SECI)的循环结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构成的SECI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化过程。社会化体现在上游企业之间,是上游企业之间的一种广泛的知识共享过程。(2)外部化过程。外部化体现在上游企业与下游之间,是上游企业将初期的知识成果转化为能够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并转移给下游企业。这一过程是隐性知识与特定的生产流程进行结合并且使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3)组合化过程。组合化体现在下游企业之间,是下游企业内部在接受上游企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下游企业内部的消化、吸收并与企业自身的知识进行广泛整合,成为能被本企业利用的知识过程。
(4)内部化过程。内部化发生在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之间,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知识创新思想、成果应用的反馈。通过这种反馈,上游企业获得下游企业的应用性知识,并与下游企业构成知识转移的新循环。
2.2 软件外包服务产业价值链分析
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品,其价值来源是人类的知识劳动,是软件编程人员和软件企业管理人员创新劳动的结果。软件价值通过软件产业价值链创造、传递和实现。根据软件工程学对于软件产品生产过程的划分,可以构建出完整的软件产业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价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解转移,就形成了软件国际价值链,图2所示。
2.3 软件外包服务产业价值链中的知识转移过程
本文根据Ernst和Kim提出的基于SECI模式的全球领先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知识转移机制,修订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链中发包方和接包方之间知识转移机制,如图3所示。
外包作为接包企业吸收发包企业先进知识从而形成本地企业能力的中介,其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发包方将编码化的知识提供给接包方,这包括包含新知识的机器、生产和质量控制手册以及培训手册等。发包企业提供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接包企业形成一定的能力以达到发包企业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同时,接包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所获得的编码化知识转换成更适合自身条件的显性知识,这是显性知识的整合化转移过程。
但是仅仅依靠这些编码化知识并不能帮助接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应用,因为显性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需要大量的隐性知识的辅助作用。因而,发包企业将会邀请接包企业的关键工程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观其“最佳实践”工厂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以帮助接包企业了解实际的生产系统如何运作;同时,发包企业也会派驻工程人员和管理人员协助接包企业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这是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在编码化知识转移和企业之间关键人员的交流过程中,发包企业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让接包企业通过学习共享和借鉴这些经验,这是知识的外部化过程。而接包企业通过“干中学”,边学边干,以及共享企业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知识积累和经验以便使得这些知识快速便捷地为所有员工所用,或通过培训,快速地在其他员工那里复制,从而实现新知识的内部化过程。通过这四个过程的循环转化,发包企业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转移给接包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转移给接包企业的信息并不是知识,而必须在组织内经过一系列的理解和吸收过程才能转变为知识。因此,在全球化分工中,接包企业因获得发包企业各种形式的知识转移,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技术能力的提升。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包企业将逐渐成长,发包企业将会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全部外包给接包企业越彻底,则作为发包方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就越多,接包企业技术能力就提升得越快。随着能力的不断提高,接包企业会逐步提升其在全球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及其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众多企业价值链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会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整体升级。
3 软件外包服务产业中的知识转移溢出效应分析
有效地溢出知识效应必须通过沟通与培训在知识接收方创造出一个与知识溢出方相似的人员、技术、任务环境和网络,以适应知识的嵌入性要求。在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这个过程常常是通过发包方的示范或同业竞争,发包方需求的拉动或者发包方主动提供帮助等实现的。3.1 示范和竞争效应
在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业中,发包方比软件外包企业具备更规范的软件过程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核心能力,他们成为行业中知识传播和扩散的源头,一些较早开展软件外包服务的企业通过与发包方的关联活动获得新技能,使自身的生产率或整个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由于竞争和示范效应,行业同行也争相采取行业最佳实践。同时,有些跨国公司直接在我国设立离岸软件开发和研发中心,当地企业因为外国公司进入,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他们为了提高竞争力采取诸多措施与手段,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使当地企业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由于这些效应带来的价值是外商投资企业无法进行内部化的,具有外部性的特征,因此成为一种溢出效应,称为“示范和竞争效应”。
3.2 需求拉动效应
软件外包服务的一个益处是国外客户的水平比国内客户高,他们会提出非常规范的需求,我国软件企业在完成合同要求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锻炼队伍,增加和国际市场的交流。比如,日本软件企业倾向于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在质量管理上以严谨苛刻著称,对我国软件开发商的质量控制也要求甚严,因此,通过高质量地完成发包方要求,客观上也有助于提高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的客户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协作精神,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水平。
3.3 发包方的推动效应
知识转移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的外部效应。
在软件外包服务的实践活动中,由于许多发包方同时持有
供应商股权,因此存在着发包方主动给接包企业以技术支持的行为。发包方通过沟通与培训在知识接收方创造出一个与他们相似的人员、技术、任务环境和网络,以适应知识的嵌入性要求。比如:提供技术手册和相关资料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供应商提高软件开发能力;提供技术支持或业务领域知识来提高供应商交付物的质量或者促进创新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是发包方利用接包企业的优势,发展价值链后向联系的一个战略选择,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也就成为跨国公司有意愿的行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接包企业的软件开发水平和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4 结语
本文重点研究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领先企业(作为发包方)向本土企业(接包方)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软件外包产业链中得知识转移机制,进一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宏观政策环境,提高本土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并最终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5.
[2]Nonaka,I.,Takeuchi,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York,1995.
[3]韩菁,贾建锋,陈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4]ERNSTD,KIM 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knowledgediffusion, 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1417-1429.
篇8
[关键词]知识冗余知识吸收能力外包服务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现代企业为了获得超过对手的竞争优势,普遍加强了对知识资源的有计划的管理。特别是外包服务企业,由于经常要承接不同的业务,对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化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不保持适当的资源冗余,特别是知识冗余,将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知识冗余是资源冗余中最重要最本质的要素。因为其难以度量而一直没有被国内学者纳入研究的视野。国内文献目前主要集中在对资源冗余的研究:①把资源冗余作为因变量,研究影响资源冗余的因素,如方润生、陆振华等(2009)Ⅲ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对企业不同类型资源冗余(物质冗余、人力冗余、关系冗余)的影响;②把资源冗余作为自变量,研究资源冗余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如张、李怀祖(2008)将组织的资源冗余分为信息冗余、角色冗余、人员冗余、时间冗余,并讨论了信息冗余度与知识获取能力、角色冗余度与知识共享能力、人员冗余度与知识保持能力、时间冗余度与知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国外已经有少量文献开展了对知识冗余的研究。Aric、Christine(2001)从关联强度的视角,探讨了知识冗余在新产品联盟信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作用,认为横向联盟比纵向联盟存在更低的关系嵌入和更多的知识冗余,关系嵌入提高了联盟各方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知识冗余降低了信息获取,但提升了信息利用。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这种结论仅适合于个人行为,并不适合于组织行为。Tot、Tom、Torgeir(2010)运用行动研究法探讨了在软件行业中工作轮换对提升知识冗余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岗位轮换有助于提高知识冗余。
本文中的外包服务企业是指服务外包中的接包方,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了知识冗余的4个维度:长度、宽度、深度、相关度,并以外包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知识冗余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
2 外包服务中知识冗余的概念及维度
2.1 知识冗余的概念
冗余最初被认为是组织内部小团体所要求的资源与企业实际所需要的资源之间在数量上的差额。Din-iek、Murray在1978年提出冗余是组织购买的、但没有成为必要的企业成本的、能够被企业成员随意使用的那些资源。Cohen、March、Olsen在1972年,March、Olsen在1976年也提出过与此基本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在好年景存积的一些剩余的资源成为企业应对不景气时期的缓冲器:在好年景时能够减缓业绩的增长。而在不好的年景时也能够减缓业绩的滑坡。目前普遍采用的定义是1981年Bourgeois提出的,他将冗余定义为“一种过量的、能随意使用,以缓冲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资源”。知识冗余直指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是冗余资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本质的要素。外包服务中的知识冗余是指外包服务企业可利用的、超出完成外包合约所需最小的投人部分的知识。因为知识总是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如书籍、图表、文件、制度、公司员工等,因此知识的冗余常常外显在知识载体的冗余上。
2.2 知识冗余的维度
冗余的知识既存在种类和结构的差异,也存在专业化程度和关联度的差异。因此可以从长度、宽度、深度和相关度对知识冗余进行描述。
知识冗余的长度,是指知识在种类、数量上的冗余多少。知识的载体有很多,它们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一种类又有若干数量。对某一项外包业务而言,企业一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用上,把没有发挥作用的这部分知识的多少称之为知识冗余的长度,主要强调在知识数量上的冗余。
知识冗余的宽度,是指知识在结构上的冗余程度。毫无疑问,每个员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作为一个企业的知识结构。它不仅与每个员工的知识结构有关,还与企业所储备的书籍、数据、过去的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研究认为,知识冗余会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成本。现在的研究一般认为,在不考虑成本的条件下,适当的知识冗余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知识冗余的宽度主要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冗余。
知识冗余的深度,是指知识在某一专业化水平上的冗余程度。对某些高知识员工而言,他们往往在某些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可能只需要运用部分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务。员工本身拥有但是没有在工作中发挥出来的这部分知识就体现了知识冗余的深度。一般来讲,员工的专业化水平越是高于实际工作对他的专业要求,知识冗余的深度就越大。知识冗余的深度是动态的,因所承接的外包业务的专业水平要求的不同,以及员工本身专业化水平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知识冗余的深度强调知识在专业水平上的冗余。
知识冗余的相关度,是指冗余知识与所承接业务的相关性程度。企业的知识冗余可能很丰富,但如果与所承接的业务相关度不高,企业仍然难以完成合约。企业选择合适的业务发展模式,适当地储备相应的知识资源,有选择性地承接一些外包业务,有利于提高知识冗余的相关度。
3 外包服务中知识冗余与知识吸收能力的关系
知识冗余无疑会对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产生影响。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下面从知识冗余的长度、宽度、深度和相关度4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知识冗余长度与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冗余长度反映了知识在数量上的冗余。知识首先是一种信息,在管理决策中对于信息获取有一个适度原则,信息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决策的质量、速度和效益Ⅲ。同样的道理,适度的知识冗余,对于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有帮助的,但过多的知识冗余,将让知识的拥有者或组织在选用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会影响到知识吸收能力形成的速度,也会影响到决策的效率,容易让企业在形势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失去机会。而且,任何形式的知识冗余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过多的知识冗余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进而影响到利润。因此,知识冗余的长度和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倒u型的关系。当知识冗余长度较小时,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但过了最高点T之后,随着知识冗余的进一步增加,由于知识量过大增加了对知识判断的难度和速度,知识冗余长度和知识吸收能力之间反而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如图1所示:
3.2 知识冗余宽度与知识吸收能力
由于企业的发展历史、业务目标的不同,以及企业
员工学习经历、工作经验的不同,企业的知识结构往往差异较大,相应知识冗余的宽度也会较大。根据现代创新理论,各种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在一起交流,更容易启发思维,产生创新。因此,当企业知识结构与所承接的外包业务的相似度较高时,企业在知识的识别、获取、整合、利用上将更具有优势,因此知识冗余的宽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呈正相关的关系(见图2的a)。但如果企业知识结构与所承接的外包业务相差太远,那么外包服务企业要想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统一决策就很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知识冗余宽度和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最佳点T出现的早晚与知识结构、外包业务的相似性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如图2的b所示:
3.3 知识冗余深度与知识吸收能力
在技术、知识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拥有高技术高知识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决胜市场的法宝。对外包服务企业而言,拥有高知识的专业人才是企业获得、完成外包业务的重要保障。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的冗余知识与所承接的业务在专业方向上相似,那么知识冗余的深度越深,企业吸收发包方知识的能力就越强,也就是说,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见图3的a)。但是,如果企业的冗余知识与所承接的业务在专业方向上相去甚远,由于专业分工的精细化,往往“隔行如隔山”,冗余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吸收发包方知识的能力反而会越弱,也就是说,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知识吸收能力之
3.4 知识冗余相关度与知识吸收能力
外包服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两个阶段:竞争性外包阶段和选择性外包阶段。竞争性外包阶段出现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此时的企业由于成立不久,迫切地需要接到业务订单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在业内缺乏知名度,不会有发包企业主动找上门,企业需要到市场上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以获得业务。为了生存,此时的企业在承接业务时没有太多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性外包阶段出现在企业发展的成长或成熟阶段,此时的企业有了一定的实力。生存不再是威胁企业的首要问题,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此时的企业根据发展规划,开始对承接的外包业务有所选择,一般会专注于某一行业或职能,增强了承接业务的相关性。业务相关性的增强必然会带来知识冗余相关度的提高。一般来说,知识冗余的相关度越高,企业过去的外包经验、技术以及一些知识模块、关系资源都可以发挥作用,越有利于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反之,知识冗余的相关度越低,企业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都不能派上用场。需要重新去学习、获取、消化新的知识,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就越困难。也就是说,知识冗余相关度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如图4所示:
4 提高外包服务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途径
要想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外包服务企业需要从以下儿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
4.1 适当拓宽知识冗余的长度和宽度
尽错在上述的分析中,笔者认为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冗余的长度和宽度之间一般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但对我国的外包服务企业而言,知识冗余的长度或宽度不是太长或太宽,而是太短或太窄。我国的外包服务企业起步较晚,规模一般都不大,由于受到知识冗余有害论的影响以及降低成本的考虑,很少有知识冗余。甚至经常是知识不足。因此适当拓宽知识冗余的长度和宽度是非常必要的。拓宽知识冗余长度的主要做法有:①加大对显性知识的投入,通过购买一定的数据库,丰富显性知识的冗余,满足员工几常工作、能力提高的需要;②适当地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储备,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历练以及工作轮岗,积累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隐性知识的冗余。拓宽知识冗余宽度的主要做法有:①招收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专业的员工,使企业员工的知识构成多元化;②企业可通过进修、委培等方式鼓励员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源。
4.2 尽量加深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相关度
加深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相关度与提高知识吸收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情况下,加深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相关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同时,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让企业以更高的效率去获取新的相关知识,又进一步加深r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相关度。加深知识冗余深度和相关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但是对于隐性知识,由于其情境性、复杂性、专用性,通过一般的培训是难以获得的。信任、学习氛围和创新的文化是影响隐性知识转移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为知识交流网络平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李作学(2008)基于对知识转化的SEC[模型的分析,提出了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在隐性知识的获取阶段采用“干中学“模式,通过“干中学”的学习过程,企业员工可以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培养出专业技能,形成无法言传的技术诀窍等知识;在隐性知识的转移阶段采用师徒制模式,师徒制模式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知识创造平台和知识分享环境,通过师傅的示范,徒弟的观察模仿和重复刻苦练习,师傅的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才能传播给徒弟;在隐性知识的共享阶段采用隐喻、知识地图和基于案例的推理,隐喻能够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认知地图能很好地挖掘隐性知识,建构组织记忆,基于案例的推理能够帮助决策者指明问题的重要特征,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记住这些特征;在隐性知识的利用阶段采用媒介模式,催化新知识产生的隐性知识被称为“隐性知识酶”,它催化、分解和联接着显性知识。因此,企业需要加快“隐性知识酶”显性化,为知识创造提供思想导引;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定期举行知识交流活动;需要鼓励非正式交流,构建人际网络知识交流平台;需要重视“师徒制”的培养模式,让隐性知识得以共享和传播。
4.3 明确企业的外包发展模式和外包领域
目前的外包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一行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针对某特定行业的需求。逐步扩展业务范围,开发各种职能软件,如财务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生产运营管理软件等,为该行业的企业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打造“一条龙”服务。如,专门针对金融行业进行外包服务。另一种是单一职能升级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根据发包方对某一职能软件功能要求的逐步增多,不断升级原有职能软件的功能。如,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开发。为不同的行业进行服务。如果企业明确了发展模式和外包领域,企业就会专注于某一行业或某一职能去获取知识,储备人才。在单一行业发展模式下,外包服务企业更注重在与顾客互动中了解顾客对其他业务的潜在需求,在知识发掘中注重获取更为丰富的跨职能模块的专业知识。在单一职能升级模式下,外包服务企业更注重与顾客互动,在互动中了解顾客对现有产品的潜在功能需求。在知识发掘中注重吸收现行业务的新兴知识。这将有利于企业加深知识冗余深度和相关度,保持适度的知识冗余长度,优化知识冗余宽度,降低企业的成本。
篇9
[关键词]软件外包政府政策协同发展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经济商圈的核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凭借较为完善的通讯与交通基础设施环境,学科齐全的服务外包人才储备库等优势,软件外包业发展迅速。据上海市外经贸委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软件出口9.9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01年到2006年软件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64.59%。上海软件外包业已经成为中国承接软件外包业务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一、上海市软件外包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1.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鼓励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营造服务外包发展良好环境。
2.跨国公司资总部经济带动上海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
上海市2007年9月已累计批准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8家,外资研发中心215家,全球六大专业服务外包公司中,IBM、惠普、EDS、埃森哲都已落户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策略已见效。
3.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发展提高了上海软件外包业的整体实力
2005年上海软件对外贸易联盟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地区软件行业合作联盟。联盟在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发挥区域优势,互通信息,共同发展软件外包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4.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服务外包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上海市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等领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软件产品出口、来料加工、系统集成、整体方案和软件服务并举”的软件外包产业链。
二、上海软件外包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障碍
1.软件企业自身承接能力仍较薄弱
目前国内外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软件企业的自身承接能力仍较弱:一是外包总体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二是巨型外包企业缺乏,国际化程度不高;三是出口软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偏低;四是核心人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弱;五是整个产业链不完善,公共信息提供渠道少,尤其以欧美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接包渠道不畅。
2.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软件出口的价格优势
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至2008年6月19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超过了20%并继续升值势头,对软件外包企业构成了巨大压力。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外包企业从事的仍然是利润低、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外包业务,人民币升值使外包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被抵销。
3.软件外包市场竞争加剧,本土企业发展更为困难
全国各地政府扶持、优惠政策不断推出,加之内地较低的运营成本优势,国内软件企业不计成本、竞相压价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同时中国外包企业还要面临本土化的跨国外包公司的冲击。2005年上海市软件外包出口业务中,外资企业占了90%,可见本土外包企业居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三、上海市软件外包发展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海“十一五”期间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上海软件产业经营收入要达到1200亿元,占全国软件产业经营收入的近八分之一;软件出口达到20亿美元,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这种状况下,对上海市软件外包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加大政府扶持作用
(1)健全法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机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软件发包企业对接包企业所在地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2)政府服务外包,提升外包企业形象。目前政府服务外包还停留在IT等设备维护外包的低层次阶段,距离公共服务等核心内容外包有较大差距。因此可以试行将咨询、投诉等内容进行外包,这样既为外包企业开辟了新市场,也提高了外包企业的形象。
(3)以组织会展、驻外机构扶持等多种手段支持服务外包。上海有很多驻外机构,可以通过这些驻外机构经常联系、服务外包的信息,加大政府的公关力度;上海的会展、论坛在全国会展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上海国际商业性展会每年已达300多个,借助这些会展和论坛,积极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大力宣传本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优势和能力,提供品牌效应。
2.外包企业应尽快提高外包业务层次、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日韩外包业务的核心业务承接。上海是国家首批认定的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软件外包以软件出口为特色,其中日本是上海软件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国,对日出口占上海软件出口总额的60%。目前相对成熟的对日韩的业务外包,因长期的合作关系,现在已经有条件对其核心业务进行规模开发。积聚能量做大做好韩日软件外包业务,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过程管理能力,促使所承接的软件业务沿着价值链向软件设计与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等产业链的高端发展,不断提高中国软件外包的品牌认知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形成中国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2)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拓展欧美国际市场。一些有规模、有品牌的企业应该开始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分支机构,尤其是在欧美设立地区,拓展与欧美关键性用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商业习惯,以此更加贴近发包市场,为客户量身定做需求解决方案,使客户满意度达到最大化,起到双赢的作用。
(3)加大CMM、ISO等各类认证力度。通过各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能力,尤其是大型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和交付保证。
3.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协会(NASSCOM),这是服务外包走向国际市场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服务外包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虽已建立,但在沟通联系、解决困难、扩大宣传、组织研讨会、组织展览、关注国际市场动态、保护企业利益、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企业呼声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专委会相应的权力和义务也需政府在体制改革中予以进一步明确和释放。
4.重点拓展离岸外包,全面发展境内外包市场,实施承接与转包并举的外包策略
外包业务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离岸外包和境内外包。离岸外包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而境内外包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同一个国家,因而外包工作在境内完成。
上海市城市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企业研发能力较强,同时商务成本也比较高,适合发展技术含量较高、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研发环节和软件市场开拓环节,因此要加强软件外包的承接与转包作用,对外积极承接离岸外包,对内向国内二、三线城市发展转移境内外包,与内陆地区同步起跑,和谐发展,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链。外包企业这样既可以从离岸外包中获得较大的利润,又可以借助服务外包转移的经验来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上海软件外包业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还要考虑软件外包业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要以提升上海软件外包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为核心内容,提升上海软件外包行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地位,并最终形成承接外包到转移外包,并以发包作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绍坚: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07,(6)
[2]中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
[3]李岳云:国际服务外包趋势与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J].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7,(3)
[4]赵桂玉:中国软件外包业发展的障碍及解决措施[J].现代企业,2006,(6)
篇10
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的营销现状
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简介
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证券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机构,公司成立于2013年,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的总部设立在成都,公司占地面积8000多平米,现有员工1500人。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原油、铜、多晶硅、镍、汽车、手机等品种的电子交易服务。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地进行市场开拓,作为国内首批规范成立的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商,公司经过不断的努力,不仅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投资理财团队。而且与金融机构、银行的合作业务范围不断地拓展。公司注重对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拥有深厚的金融投资市场分析经验,能够为用户提供科学的投资理财指导。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依托丰富的商品期货市场经验,不断地为全国各地的客户提供原油、有色金属贸易等服务。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自成立越来以“客户需求为先、帮助客户成长”为服务的宗旨,不断地丰富投资理财产品,创新服务的模式,增强服务的质量,不断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销售团队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大。公司的产品营销必须要有优秀的营销团队,当前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的销售团队不稳定,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且员工的流动中会带走部分的客户群体,导致公司的市场营销出现客户分流的现象。证券投资公司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具有复杂性,特别是每个产品的销售人员负责的工作内容具有差异性,而人员流动性大容易导致市场难以持续地开发,对于客户关系的维护上,销售人员流动大容易导致客户流失。
产品策略缺乏差异化。目前四川程度的证券投资公司比较多,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移动金融、APP等产品的不断投入金融市场,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财的地域限制,许多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平台的出现分散了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在当前市场上有的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平台的年化收益率比较高,而且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理财产品,特别是一些互联网投资理财平台也能够为用户提供原油等投资理财服务,对于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来说是一大竞争威胁。当前公司的产品策略上存在同质性,公司的产品研发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公司在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种类的开发上缺乏创新,而且公司的产品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原油期货理财产品需要对原油期货产品有一定的了解度。目前公司提供的产品种类上虽然在不断地增多,但是又存在与同行业其他公司具有类似性的特点,导致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不足。
公司的营销渠道单一。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的营销渠道是电话营销,或者是通过微信的方式进行营销,主要是依靠营销队员进行市场的拓展,这种营销宣传方式影响力有限,而且容易引起宣传对象的反感。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投资公司在市场拓展上采取电话营销的方式,导致许多潜在的客户产生抵触。
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改进对策
打造稳定、高素质的业务团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建设,特别是对于证券投Y公司来说,拥有一支业务精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司的发展。对于成都投资宝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来说,其销售团队的人员流动性大,容易导致客户群体的流失,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与开发,因此要打造一支稳定的营销团队,要不断地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通过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而且要加强员工的营销知识的培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