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检测技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29 23: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桩基检测技术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桩基检测技术研究

篇1

1既有建筑物下桩基检测技术研究

(1)平行地震波法平行地震波法(ParallelSeismicTest)是国外学者提出的一种有效检测既有建筑物基桩完整性和长度的方法,属于地震测井的一种方法,最先在法国得到应用。陈龙珠教授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引进与追踪研究,在我国称之为“旁孔透射波法”。平行地震波法是将钻孔套管放在待检测的桩基附近,套管与周围土体紧密结合,同时套管内注满清水,水听检波器在套管内检测由桩基顶部敲击所产生的P波,绘制P波首先达到不同点的深度与时间曲线,由图形曲线可分析桩身长度和完整性。检测示意图见图2。黄大治等人采用平行地震波法检测既有建筑物桩基质量,并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饱和土、非饱和土地基中完整桩和缺陷桩的透射波信号。但该法在广东地区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检验。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吴宝杰等利用平行震波法对既有建筑物下基桩的质量进行检测,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后续波与桩身质量和桩底深度的对应关系,波速与桩身质量、周围各土层关系等还不成熟,需进一步研究。

(2)双速度法双速度法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上下行波相互干扰的问题,沿桩身布置两个加速度传感器测取两点应变,如图3所示,可分离桩身上行波和下行波,通过应变和速度的关系,得到了下行波的计算公式,可不依赖实际桩长,计算出桩身纵波波速,检验桩长。同时对于上部已施工承台的桩基形式,有效克服了上部结构变截面处的干扰。唐勇通过16根有承台和无承台模型桩的单速度和双速度测试结果证明,双速度法应用于既有建筑物桩基检测具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有仪器和软件支持双通道测量并可自行计算出上行波。工程应用中也出现过布置多道传感器的形式,但仍处于双速度法的范畴,理论上没有更进一步。双速度法的优点在于可有效分离出上下行波,减少由于承台等上部结构带来的干扰,能做到无损检测。缺点是传感器的安装需要一定的桩身出露距离,同时传感器的间距、安装、敲击点的选择、桩身的平整度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尚需不断总结经验,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检测。

(3)横波法一维纵波理论在大直径桩中由于三维效应而不成立,北卡罗来纳州在1983年针对该问题提出了横波检测技术,其理论依据是桩身弯曲波能量的频散。在桩侧施加横向激励,利用弯曲能量波代替常规的压缩波,弯曲波同时向上和向下传播,通过速度计记录波速并利用时域分析得到结果。横波法有效地减弱了桩径的影响,解决了大直径桩中的三维效应问题,使动测法不局限于一维杆系理论。其缺点是适用性不强,只适用于软土上的短桩,且目前大多停留在实验阶段,工程应用实例较少。

(4)桩长增量逼近法桩长增量逼近法是利用有限元模拟实际上部结构和初始假定桩长时的动态反应,通过有限元模拟曲线与实际低应变法检测曲线对比分析,减去上部结构影响,得到“剩余反应曲线”。当模拟桩长与实际桩长接近时“剩余反应曲线”发生明显变化,可确定桩长区间,同样原理可用于定位缺陷。桩长增量逼近法示意见图4。桩长增量逼近法对数值模拟的精度要求很高,有限元模拟几乎很难达到实际情况,该方法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较大距离。其他检测方法还包括机械阻抗法、纵阻抗剖分析法、动力参数识别法等,但大多是理论上可行,实际应用很困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众多学者对当前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良试验,如国内方面徐攸在对天津港码头的30m长的桩分别进行了有无梁板的试验研究,探讨了上部结构对桩身检测曲线的影响,同时对不同激励位置,各种手锤材质对桩的振动速度曲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用小应变法检测码头桩应注意的问题。姜卫方提出上行波遇到上部结构发生反射,在时域曲线上表现为扩颈反应,后正常沿桩身衰减的理论假设,为此进行了不同敲击位置和传感器接收位置的对比试验,总结了一套应用于具有上部结构的桩基检测方法,但应用于实际尚需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翁有法等提出了既有结构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基桩前期处理方法,采用顶置式传感器,桩侧激振,推荐激振平面和传感器的安装平面在桩身的同一高度,离桩顶(承台、梁板底面)的距离宜为2~3倍桩径。同时提出了实测波形的判读原则,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数值试验方面,柴华友模拟了应力波在平台-桩系统的传播过程,提出了两测点测量方法,在桩顶和桩侧布设传感器,通过滤波和波形比较等方法,综合确定桩身完整性。同时采用AN-SYS-DYNA对设想进行了验证。彭志豪等分别建立了有无梁板式码头的群桩模型,采用ANSYS-DYNA分析了不同面板尺寸,以及不同激振点和传感器接收点对桩身内波速传播影响的数值试验。季勇志基于三维导波理论,分析研究了码头桩基在桩顶固连和非固连两种结构形式下的无损检测方法,对比研究了纵波和横波在无损检测中的优劣,认为横波可以有效地避开上部结构的干扰。动测信号数据处理也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天津大学孙熙平、王元战等人指出,利用小波分解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高桩码头基桩检测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思路。李学军提出了一种对多次激振后的检测信号进行数据加权融合的处理技术,对有效信号的识别和判断有较好的效果。

2结语

篇2

关键词:现状分析;桥梁健康;检测手段

1 桥梁健康检测的定义及其背景

1.1 桥梁健康监测的概念

桥梁结构的重要性能指标(譬如可靠程度、耐久性之类)与无损检测及结构属性分析三者相结合构成了桥梁健康检测的基本内涵,为了诊断结构中是否存在损坏、确定损坏发生在何处、对损坏的程度进行评估以及该损坏对结构以后造成的后果。梁健康监测主要是根据桥梁结构安全性状况、适用性情况与对耐久性评估的需要与桥梁健康状况管理各部门的信息要求,再当前我国国内的具体经济状况及桥梁现场监测条件,来确定桥梁结构监测系统中实施的监测项目,要 始终牢记要把实用性和可靠性作为桥梁健康状况监测的基础,病最大可能做到兼顾其先进性,费用一效益是任何项目的根本要求,综合考虑个情况来确定各监测项目。

1.2 桥梁健康状况监测的背景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桥梁发生各种结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损伤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1)人为因素方面,比如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不当、车祸事故等,(2)自然灾害因素方面,譬如地震、风暴、暴雨等。还有就是在某些要道上存在着交通量高于预测流量的速度也是致使桥梁结构自然老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以上所有因素均不同程度的导致了桥梁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下降,威胁桥梁安全运行,进行这些工作对桥梁结构详细和系统的检测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显得桥梁健康状况监测是多么的重要。

2 健康检测的主要内容

就像大多数科学实践活动那样,在桥梁健康检测过程中既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也是一种主观再见之于客观。桥梁监测对监测人员而言就是一种客体。数据采集工作就是一种客观实践活动,再将其并入主观世界,经过主管也就是监测人员的分析与判断后再见于客观,这就可以在评定后的维修、加固以及往后的设计建设的客观活动中得以体现。因此,参数的采集、处理、健康评定三部分就构成了桥梁健康状况监测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这些内容给以讨论。

2.1 参数采集

所谓参数采集其就是按照事先所制定好的健康检测方案,根据检测程序对桥梁在某种条件下的工作参数进行检测收集,这与传统的检测是有天壤之别的,桥梁健康检测工作是着眼于桥梁在正常环境与交通情况下运营的宏观与微观的状况,及其桥梁的重要的非结构构件(譬如支座等)、辅助设施的运行状况,大桥位置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必须考虑在内的,因此,在桥梁健康检测工作定义下的桥梁运行参数由桥形参数、变异参数、动力参数与环境参数等构成。

2.2 健康评定

所谓健康评定其就是凭借健康检测智能系统参数手段来处理获取的状态参数,依靠不同的结构整体性评估方法来做评估、比较与判定等相关工作,最终得出当前桥梁的健康状况与损伤状况,这两状况可以为以后的桥梁维护、维修及管理决策等工作给予依据和指导。

2.3参数处理

所谓参数处理其主要依靠健康检测智能系统来对采集到的桥梁工作参数进行处理分析,并可以进一步形成能与桥梁健康指纹对照或与智能系统内部专家数据库内数据对照的状态参数,不过,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形成在健康诊断型荷载试验的试验参数及试验方案上的使用,在进行了健康诊断型荷载试验的条件下,采集必要的参数在参数处理工作上使用。

3 桥梁健康状况检测技术具体方法介绍

现今在我国国内的桥梁健康状况检测领域运用比较广泛的的检测技术主要是下面所介绍的四种:

3.1 红外热像仪检测技术

基本上任何的材料都会吸收较大范围的的红外线的波这就是红外热像仪检测技术的基础,从而导致物体自身温度的上升。而所有物体其温度只要在绝对零度都上都会发射红外线。当桥梁中有缝隙与损伤时所发出的红外线与周围的不相同,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凭借物体的材料特性、红外辐射与表面温度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使用红外热像仪将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显示为可见的热图像,借助热图像特征对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就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物体的表面温度分布情况,这样就可以对桥梁内部的结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红外热像仪检测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不需要对所测物体进行接触就可以进行测量工作,还有测量速度快、稳定性高、设备轻便于携带等优点。

3.2 光纤传感器在桥梁健康检测上的运用

光纤会对一些特定的物理量非常的敏感,并借助一些手段把外界物理量换成可以被直接测量的信号,这一原理就是光纤传感技术的基础。因为光纤不但可以是光波的传播媒质,也是光波在光纤中传播时表征光波的特征参量,由于外界条件的作用有的是产生直接作用,有的是间接作用,进而能将光纤用作传感元件来探测各种物理量,光纤传感器的分类主要是从光纤的作用、被测对象与信号调制方式等角度,具体如下:(1)非功能型传感器和功能型传感器这是从光纤作用的角度分类的;(2)光强调制型、偏振调制型与相位调制型这是从光纤的调制方式方面分类的,光强调制型拥有结构简单、测量范围大等多种优点故而广泛运用于要求不高的场上过程中,而在对测量精度要求很高的场所中就只能采用相位或者偏振调制这两种方式,随着科技的大步前进,为了适应桥梁健康状况监测的技术需要,在对传感器的精度、小型化与稳定性等方面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3.3 声波探测技术

冲击回声检测技术、超声波探测技术与声发散检测技术三者构成了声探测技术,声探测技术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对检测单位无损害检测技术,所谓超声波探测技术就是凭借声脉在桥梁缺陷处会发生特性变化这一现象来进行检测。

4 结 语:

随着桥梁设计施工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桥梁大型化发展起到了示范重要的作用,桥梁跨度的不断伸长对桥梁检测与评估工作的配合提出来 更高层次的要求。桥梁健康状况检测对于桥梁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以上显而易见。当前的在桥梁健康状况检测技术方面我国国内技术已得了长足发展。可以预言,在有关桥梁检测基础技术研究进步推动下,定将使检测技术的继续走向成熟和快速发展,不过在对未来桥梁检测技术乐观的同时不要忘了在这方面我国还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忘各界人士能够为桥梁检测技术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永前.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电力隧道;质量通病;薄弱点;质量检测;运行维护

作者简介:张彦辉(1984-),女,吉林长春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市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助理工程师。(北京 102102)张洪青(1962-),男,山东蓬莱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178-02

北京地区电力隧道的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截至2010年9月底,其总长度已超过620千米,负载着首都几乎所有的主网电缆和众多配网电缆的运行,是首都电网重要的通道资源和地下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保障。

然而,北京市电力隧道的建设存在多种特点,如跨越年代长、发展速度快、结构形式多样、周边地下建设干扰频繁等。当今,对地下电力隧道的运行维护,主要以人工巡视为主,发现问题手工导入,从而建立隧道隐患记录,并随周边环境的复杂程度和维护经验调整巡视频率。然而,仅仅凭借人工巡视和运行经验来避免隧道缺陷和外力破坏,其难度是相当之大。所以,归纳总结电力隧道的通病,进而抓住薄弱点,按其成因配以合理的检测手段,将有效减免事故率,并且对于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和电力隧道的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隧道现状

北京市电力隧道按照建设年代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即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2003年及以后。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1.20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电力隧道

在此期间修建的多为砖混结构电力隧道和部分顶管电力隧道。[1]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末,北京市共有电力隧道82.5千米,由于这些隧道建设时采用的标准与当今的标准有一定差距,且运行后环境干扰因素多,经历了30多年的运行,部分电力隧道已经出现了墙体开裂、主筋锈蚀失去抗拉强度、混凝土保护层脱落、本体强度降低等问题,存在塌陷与断裂的隐患,如图1所示。

2.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修建的电力隧道

在此期间修建的多为明开现浇结构电力隧道和单衬砌暗挖电力隧道。[1,2]自1990年初至1999年末,全市共建设电力隧道约347.5千米,由于单衬砌暗挖电力隧道本身结构问题,如图2所示,此类型隧道渗漏严重,背后土体可能存在孔洞,对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3.2003年以后修建的电力隧道

2003年至2010年10月底,北京共修建电力隧道约190.5千米,多为双衬暗挖电力隧道部分盾构电力隧道。[2]这两类隧道质量相对较好,但早期修建的双衬暗挖电力隧道,因结构面层强度低,在外部水压作用下多发生面层开裂及脱落缺陷。近年来随着地铁、热力、燃气等地下工程的大规模开展,电力隧道周边土体产生了扰动,局部地段电力隧道在地下穿越管线后出现了结构开裂、变形、沉降等现象。

二、电力隧道的质量通病及成因

在北京地区,电力隧道病害的类型主要有水害、衬砌裂损、衬砌侵蚀和衬砌支护结构质量缺陷。而其中最常见的病害形式是水害。

1.隧道水害

水害不仅本身对隧道结构产生危害,降低衬砌结构的可靠性,导致衬砌失稳破坏,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病害,对隧道整体结构的稳定影响很大。隧道渗、漏水,积水,将会造成衬砌开裂或使原有裂缝发展变大,加重衬砌裂损;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会使衬砌混凝土产生侵蚀,并随着渗漏水的不断发展,混凝土侵蚀日益严重。

调查资料表明,大部分的隧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害,其中,浅埋暗挖型式的隧道尤为严重,其原因主要有:隧道本身的结构形式对防水处理的要求更高;防水材料的选择不当;施工过程中的防水处理粗糙;竣工验收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

2.衬砌裂损

衬砌裂损病害主要变现为衬砌的变形、开裂和错台,而衬砌一旦开裂,将会给地下水打开一条外渗的通道,引发隧道严重水害,进而就会产生衬砌混凝土的侵蚀。

隧道发生衬砌裂损的主要原因有:节段未成环;回填不及时或不密实;衬砌背后临时支撑未能全部拆除,形成集中荷载;拆模过早;围岩膨胀。

3.衬砌侵蚀

隧道内金属构件的锈蚀、混凝土衬砌的侵蚀破坏都属于腐蚀病害。一般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腐蚀性和较高的强度。但是,一旦由于地下水的侵入、衬砌受到侵蚀介质经常作用,就会出现起毛、酥松、蜂窝麻面、起鼓剥落、孔洞露石、骨料分离等材质破坏,导致材料强度降低,衬砌厚度变薄,渗、漏水严重,降低其使用寿命。

4.衬砌支护结构的质量缺陷

该缺陷类型只针对浅埋暗挖的工程结构,近年来北京地区多采用该种形式的隧道结构型式,一般采用复合衬砌支护结构——初期支护和二次模筑衬砌。其中初期支护承受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基本荷载,二次模筑衬砌则作为提高结构安全度的储备结构。初期支护和二次模筑衬砌共同承受特殊荷载,如地震荷载、人防荷载等。

初期支护是一个总称,它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北京地区近年来多采用:喷射混凝土 +网构钢架+钢筋网支护。支护参数有喷层厚度、网径、钢拱架间距等,在施工过程中有任意条件与设计要求存在差异都会对隧道整体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钢拱架间距、混凝土喷射厚度及回填注浆密实度都成为影响结构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相应的质量检测手段

上述的隧道质量通病需要借助一些经验及检测设备来进行测试,现今市场上也存在着多种试验设备,通过应用效果及对比,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用且有效的检测方法和相关经验:

1.外观检测

隧道水害、衬砌裂损、衬砌侵蚀都可以通过隧道的外观检测来进行初步判定。

通过对隧道整体的外观检测,判定隧道内部是否有渗、漏水点,洞内空气是否潮湿,甚至有无积水、涌水现象。当衬砌受到地下水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腐蚀效应。[3]一般发生在隧道的拱部、边墙、仰拱、排水沟等各部位。

对于衬砌裂损的观测,更加关注的是及其发展程度是否会导致隧道整体失稳,这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衬砌开裂或错台长度大于10m,宽度大于5mm,且变形继续发展,拱部开裂呈碎块状的;拱顶压溃范围大于3m2 ,衬砌有可能剥离、剥落,落下块体大于砖块的;滑坡滑动使衬砌移动加速,衬砌变形、移动、下沉发展迅速者,则砌体变形或移动速度大于10mm/d,这些现象都能说明衬砌的整体失稳。

2.混凝土检测设备

理论上将混凝土不密实、内部有空鼓,混凝土有贯通性裂缝,混凝土厚度不足,混凝土强度不足统称为混凝土类缺陷。检测这些缺陷,目前有如下设备供选择。

(1)回弹仪。混凝土回弹仪用以测试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现场检测用的最广泛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无损检测仪器。这是获取混凝土质量和强度的最快速、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测试方法。

(2)混凝土超声波测试仪。混凝土超声波测试仪用于混凝土的无损检测,能测定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均一性、弹性模量、裂缝、蜂窝、火烧或霜冻后引起的缺陷。

(3)混凝土厚度测试仪。混凝土厚度测试仪是一种无损检测仪器,用于测量混凝土板、混凝土路面、隧道的衬砌、墙体以及其他板状结构的厚度。它是基于冲击回波的原理来测量混凝土厚度的。

3.钢筋检测

在浅埋暗挖结构隧道中,对钢筋的检测主要有钢拱架的间距、锈蚀情况、保护层厚度等。应用的设备仪器如下:

(1)钢筋探测仪。钢筋探测仪能够一次完成大面积钢筋分布情况的数据采集,精确检测大面积钢筋保护层厚度,确定钢筋位置,间距和直径,能够显示钢筋分布情况,一次采集探测面数据,可逐点分析,便于建立整体的判断,而非对某一点的判断。

(2)钢筋锈蚀检测仪。钢筋腐蚀检测仪可检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情况及发生腐蚀的可能性,能够大面积快速检测。

(3)隧道综合检测。目前,在隧道检测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且有效的仪器是“探地雷达测试仪”,[4]在北京电力隧道的运行维护中也已展开了大规模的实践应用,这套测试设备不仅可以测到钢拱架的间距,而且对衬砌的密实度、衬砌背后土体的完整性和含水性都可以做出相关的判断,下面就列举一个具体的试验案例:

北京某地区一段电力隧道,与地铁4号线有交叉段,结构为单衬暗挖2.0m*2.5m,隧道内敷设有一路220kV、两路110kV及多路10kV电缆,通风不畅。测试段内东侧墙壁有明显龟裂;底板一处存在明显孔洞,曾有大量细砂涌出,并且砂子水分很大;从孔洞到西侧墙角线,有一条贯穿地板和步道的裂纹。2010年6月9日,使用探地雷达对该段隧道底板、步道进行测试,分析发现异常信号,怀疑隧道衬砌背后含水量大。7月30日复测,与初测结果基本一致。测试图像如图3所示:

图3 试验数据图像

检测结果初步判定如下:

东侧底板距复测起点1.0m~4.2m范围,衬砌内部不密实、背后含水量大;东侧底部墙角线距复测起点2.0m~2.4m范围,衬砌内部不密实、背后含水量大,3.2m~3.5m范围,衬砌背后含水量大;东侧墙体距复测起点0.3m~0.8m范围,衬砌内部不密实,1.0m~1.6m范围,衬砌背后含水量大。

查阅竣工资料时发现,南长河在此段隧道北侧,施工时曾特别注明隧道上层局部有滞水,通过比较两次检测结果,怀疑隧道衬砌内部存在不密实情况,附近含水量大。

通过几条测线的位置、信号对比,初步怀疑在曾经涌沙的孔洞处,隧道底板结构已经被破坏,其防水、承压能力均降低,且该处周围含水量明显偏高,加之底板、步道上已经形成了明显裂纹,很可能是结构受压所致,但由于现状沟道处于运行状态,无法进行开凿验证,其压力的来源尚无法确定。

四、结论

北京电力隧道的承载量日趋严峻,其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对于运行管理单位来说,长期巡视对数据的积累有着非常的必要,运行人员可以根据典型的异常变化及时发现隧道的隐患,根据各种缺陷类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让隧道检测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的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由于隧道结构事故而带来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北京电力公司.电力基建工程施工艺手册 土建.电缆沟道分册[G].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紫外脉冲检测;电晕放电;3G通讯;在线监测

0.引言

随着电网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电力系统电压等级被迫提高,电气设备的绝缘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电力设备由于运转操作、使用年数、使用频度及使用环境等影响,其绝缘材料会逐年发生裂化,进而发生设备故障或电力事故。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就会引起局部甚至全地区的停电,给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生产和运作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该紫外脉冲监测设备在电气设备未停机或者未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检查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是否有放电现象,随时对运行中的电气设备的绝缘情况进行监督,随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

1.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该系统是一套基于紫外脉冲监测技术,能用于高压电气设备的非接触式放电监测系统。其总体设计框图如下:

图1系统总体设计框图

装置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构成:传感器模块、信号调理模块、AD转换模块、嵌入式微处理器模块、存储器模块、GPRS无线通讯模块、液晶显示及按键模块、声光报警模块、GPS定位模块、电源管理模块。

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本项目利用紫外线传感器、磁场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分别采集电气设备的各参数信号;继而用信号调理模块处理该信号;随之经过高精度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将数据传输至嵌入式微处理器中,进行计算分析,显示实时测试的数据。另外,通过在一些操作按键,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至SD卡,通过3G模块把数据发送至集控中心,利用GPS定位模块,准确知道工作人员及出现故障线路的位置,操作人员可通过液晶显示和报警系统,方便准确地了解到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

2.系统传感器模块设计及选型

根据系统要求,传感器模块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2.1紫外光敏管R2868

本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检测电晕放电现象,它可以探测到波长为185nm到200nm的狭窄光源,其实物图如图4.1所示。它对可见光完全没有感应,也不需要过滤器任何可见光(不像半导体探测器)。

2.2磁场传感器HMC1022

本模块的磁阻传动机构为四臂的惠斯通电桥,将磁场转换成差动输出的电压。可检测低至85微高斯的磁场。

2.3 SHT10温湿度传感器

SHT10温湿度传感器是由瑞士Sensirion公司生产,基于领先世界的CMOSens数字传感技术,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4电场传感器

采用宽带集成光波导电场传感器,由激光器、保偏光纤、电场传感器、普通光纤、光探测器组成。

3.系统微处理器及其辅助电路设计

本系统采用ATmega16作为核心处理器,ATmega16是基于增强的AVR RISC结构的低功耗8 位CMOS微控制器。本部分包括ATMEGA16单片机、液晶显示器、蜂鸣器、温湿度传感器sht11。单片机通过I2C总线读取将sht11检测的温湿度数据,内部AD采样记录磁场信号,内部计数器记录脉冲个数,蜂鸣器用于报警提示。最后将数据综合起来,通过算法判断绝缘子的损坏情况,将结果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并根据判断结果等级发出不同声音报警。

4.紫外脉冲检测电路

本部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设计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这部分电路主要包含升压电路及脉冲信号处理电路。

4.1升压电路

本部分电路由电阻R19,电容C19、C20,二极管D6、D5,NPN三极管Q4、升压变压器H-01组成。触发口连至单片机D4引脚。单片机产生40HZ、35%占空比的PWM波,通过开关三极管在H-01的一次侧产生交变的电流并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磁场,H-01的二次侧感应出交变电压,从而将5V电压转换成幅值达250V尖脉冲电压,驱动R2868紫外传感器。

4.2脉冲处理电路

本部分电路由电阻R16、R17、R18,电容C21、C27、C28,三极管Q3,芯片TS555组成。脉冲输出口连至单片机B0引脚。R2868接收到紫外线后会产生1.7V左右的尖脉冲信号,通过Q3组成的开关电路形成幅值为5V的窄脉冲信号,再通过TS555单稳触发电路形成宽脉冲信号,传送给单片机。

图2 紫外脉冲检测电路

5.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系统软件主要是单片机程序,其工作流程为:开机后单片机自检,各类传感器初始化,开启定时器中断并进行计数,同时采集磁场信号,采集电池电压信号,采集温湿度信号,当定时时间到了以后,显示磁场信息,同时给出紫外线脉冲数,完成整个系统的一次循环工作。最后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出相关信息,如果有异常情况会给出报警信息。

6.结论

本装置已经初步研制成功,所有信号监测与控制性能良好,实现的功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检测5米以内的电晕放电的强度,在液晶显示器上每隔3秒钟显示紫外脉冲数量。

(2)利用实验室的模拟光源,能明显检测区分不同强度的紫外光源。

(3)能完全屏蔽太阳光的干扰,实现了日盲紫外线强度的检测。

由于目前系统处于研制阶段,下一步的目标是尽量增加测试距离,增大系统的灵敏性,同时进行大量现场实验,获取电气设备不同运行状态下放电强度,寻找绝缘故障有效判据,为电气设备进行状态检修提供可靠的依据与保障。 [科]

【参考文献】

篇5

在最近的几年之中,环境污染有逐渐蔓延的趋势,新生的污染物质逐渐增多,环境的污染逐渐变得复杂起来,环境的问题成为了国际上所讨论的热点话题。所以将管理的制度提高上来,加强环保工作的建设力度。作为环境保护基本的内容,也就是环境监测来说,它在环境决策与环境的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技术。很多的学者们在最近的几年时间对于环境质量综合的评价进行很多研究,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可以看出对于环境监测技术方面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以前,环境监测仅限于对放射性物质的监测,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此后,环境监测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等的监测。环境监测的一般流程是现场调查、布点、收集样品、处理与保存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之后,往往还需要进行评价,并写出相关的报告,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工作提供合理的依据。

2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的技术也已经达到了一定进步,用现在的生物技术的新技术逐渐被人们广泛应用。这种技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在应急的监测仪器上的重点内容,生物的技术对于环境的监测之中地位逐渐提升,表现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现代的生物技术是用DNA的重组技术来表现的,一般用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学说作为学术支撑体系,同时与化工与化学等进行互相的渗透与结合,逐渐将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论发展起来。

另外,在森林与绿地等一些生态系统中3S的技术也逐渐将自身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在对生态的研究之中,生物大分子是主要的一种研究范围。和其他的一些手段对比,这种技术有着广泛、特异等功能,它可利用分子的水平来研究一些生态问题,对于解释生物和环境间的作用有着很好的利用。

另外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之中还有一种非常现代的技术手段,也就是PCR,它有着灵敏、快速、准确、便捷等一些优点,对于传统的办法来说,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痛。它在一些技术的研究中与环境发展之中有着重要作用。

2.2 3S技术的应用现状

3S主要包含有GPS、GIS、RS这种中独的技术的结合应用,形成了3S这项综合的技术。它主要包含了信息的处理、获取、应用,存在着多方面的好处。

2.2.1 在水资源中的应用

对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当前国内外3S的技术对于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主要应用在流域水文的模拟、生态消耗水量的分析、对水资源的评价等等。

对于我国水环境状况的监测应用将GPS、RS以及常规的监测技术进行有效的综合应用,并用GIS作为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个平台,能够有效实现对于一些水域的分布变化、营养化以及沙泥的污染程度实行监测。

2.2.2 在湿地研究上的应用

应用多相化遥感动态监的技术来获取湿地中的一些信息,并经过对于地理信息中较为系统的技术中的空间分析的功能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的功能实现湿地信息的及时更细,有效取得湿地的一些变化信息。在湿地的制图之中,现在许多国家已经逐渐出版沼泽的湿地图形。在我国还利用3S的技术编制出各种不相同比例湿地的生态图形等。

2.3 理化科学的应用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理化学科在环境的监测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中的动态压膜方法的监测技术在二次污染的监测之中应用的非常广泛,这种技术表面的张力中的环面积和COD互相有着很大相关性质。它主要的原理就是应用热力学来将温度推出。并且这种技术不用对于水样来进行一系列预处理,而且不相同性质与浓度的一些有机成膜的分子可获得不同动态的膜压图形,有效的将分子状态与结构等充分反映出来。无需任何的添加剂,没有二次污染的现象发生,适用于水污染的研究。而在理化科学的应用之中,最近的几年以来,对于DOAS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体系。这种技术工作的原理主要是应用分子窄带的吸光,来对光谱进行吸收,对于气体中的组成进行辨别,并经过吸收谱强度来推算出被测量气体浓度的数值。之后通过一些数据的处理环节,成功的对大气之中气体成分之中各种物质含量的多少进行检测。

2.4 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2.4.1 对无线传感器的应用

在环境监测之中对于无线传感器的应用时一种层次类型的网络结构,其中最为地步的层次是在监测的实际之中,传感器的一个节点。之后的上层有基站、传输的网络,最后两节到网络之中。

2.4.2 PLC技术的应用

PLC是一种将自动化、计算机一级通信的技术集成一体的一种新型装置,它在结构之上对于防尘、抗震等都有着有效作用,适合在条件较为恶劣地方或者是工业的现场。对于一些雨水的监测一级农业的生产或是抗旱防洪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

3.1 实时监测岸基海洋环境装置

实时监测岸基海洋环境装置是一种实时采集地区海洋环境预报数据的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岸基海洋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有利于人们及时了解岸基海洋的环境状况。应用实例有:1991年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在佛罗里达州坦帕湾安装了物理海洋学实时系统,能够实时获得该海湾的水深、风向、潮汐、潮流以及海面油膜移动等数据和状态,这些监测得来的数据对海上船只航行、海面油污移动或者海难搜救起到重要作用。平均每年给坦帕湾创造了超过200万的经济效益。

3.2 卫星遥感技术

随着计算机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并取得良好成效。应用的技术配置具体包含有多光谱扫描仪、海洋水色成像仪、沿岸带水色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一般陆地卫星的多光谱扫描仪是用于沿海悬浮泥沙含量和其扩散状态的监测;用于工业排污与生活污水的监侧。应用实例有:在1972~1977年间出现了3次大范围海上溢油问题,采用海洋水色成像仪与沿岸带水色扫描仪用于悬浮物浓度或者海域叶绿素的分析,实现全天24h的海洋油污实时监测,具体监测溢油的分布范围、油膜厚度、移动扩散状况和溢油量等。而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自动生成油污染图像,能对热污染与城市 污水排放成图,还能帮助追查突发溢油事件的污染源。

3.3 航空油污监测技术

近十年来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海上石油运输行业也形成一定规模,由此也引发了石油、原油泄漏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航空油污监测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起来。这项技术具有反应快速等优点,在海洋环境监察及执法取证等方面成效显著。在20世纪90年代初,英、法、美、日、丹麦等国家在固定海域联合投放了大概25~30台型号、功能不一的航空污染监测系统,而且这些国家的海域管理部门都配置了油污监测的实时预报系统,对本国的监测点实施24h不间断的实时监侧,不仅起到有效测量油溢海区的面积、油膜的厚度以及油溢量等,还能精确鉴别污染物种和污染来源,帮助对非法排污者进行有效取证。

4 结束语

环境监测技术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需要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提升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与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冠九.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05).

篇6

挤扩灌注桩(简称DX桩)是从普通混凝土灌注桩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变截面桩,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钻机成孔,然后沿桩身不同深度,通过支盘成型设备施加较大的油缸压力,对土强力挤密形成分支或承力盘,从而提高桩的承载力。在相同土层条件下,DX桩与相同桩径、桩长的混凝土灌注桩相比,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混凝土用量增加10%~20%,承载力则可增加100%。在钢筋笼中设置沿钢筋笼内侧圆周对称设置3根注浆管(管下需插入虚土层中,上端露出地面),在浇筑完混凝土并待其强度达到70%后,从注浆管上端压入水泥浆把孔底虚土及其附近的土体固结,以增加桩的端承力,浆液在高压下“乘虚而入”还可把桩周孔隙灌满从而增加桩的摩阻力。此外,DX桩施工机械化程度高、节约原材料、工期短,施工中噪音小、振动小、泥浆排放量少,因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

在实际应用当中,由于DX桩桩身变截面的特点,在对该类型桩进行检测中,不管是承载力检测,还是桩身完整性检测,都会遇到一些难点,这种新型桩检测技术还有待完善。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着重探讨DX桩的检测手段。

2 承载力检测

2.1 DX桩的承载力分析

影响DX桩承载力的因素很多,如桩的成桩工艺、地基土层的地质情况、桩长、桩径及岔盘设置的土层位置、盘间距的大小、承力盘数量、支盘成型过程中的挤密效应、支盘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等,而且有些因素很难用公式精确计算出桩的承载力。

2.2 静载测试

对DX桩承载力检测的最准确的技术手段是静载试验。江苏省《多节挤扩灌注桩技术规程》中第5.3.3 条规定:一级建筑挤扩桩应采用现场静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采用静荷载试验,对于准确地确定单桩承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消除设计隐患及设计保守。工程桩采用静荷载试验得到的数据对于整个基桩工程质量验收也至关重要。

2.2 高应变试验

高应变检测方法是用重锤冲击桩顶,使桩―土产生足够的相对位移,以充分激发桩周土阻力和桩端支承力,通过安装在桩顶以下桩身两侧的力和加速度传感器接收桩的应力波信号,应用应力波理论分析处理力和速度时程曲线,从而判定桩的承载力和评价桩身质量完整性。

高应变检测法推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时有凯司法(CASE)和曲线拟合法(CAPWAPC)。其中凯司法假定桩为一维线形杆件且桩土阻力集中于桩端。对于DX桩土受力的模型来说,明显是不符合的;对于曲线拟合法来说,在不考虑计算土阻力准确性的条件下,可综合判定桩身有扩径、截面渐变或多变的混凝土灌注桩。

对于确定承载力方面需通过对同条件下动―静试验结果的对比进行修正,故高应变检测多节挤扩桩时,判定桩的承载力尚需进行同条件下静载试验。此法可作为静载试验的补充但不能单独使用。对于评价桩身质量完整性方面可看作是放大的低应变检测,在桩身阻抗拟合的基础上综合判定支盘的位置及大小。

3 桩身完整性检测

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条文解释“3.2.7相对于静载试验而言,本规范规定的完整性检测(除钻芯法外)方法作为普查手段,具有速度快、费用较低和抽检数量大的特点,容易发现桩基的整体施工质量问题。”

3.1 低应变试验

DX桩,其桩身截面本身存在阻抗界面,为变阻抗非一维线形杆件。用弹性波反射法进行检测DX桩,已超出其理论假定的适用范围。

DX桩的检测难点在于扩径体距离近,多次发射相互叠加,信号十分复杂,所以识别难度大,同时桩顶入射信号经过桩身多处扩径体后,反射信号强于透射信号,传到桩底信号已十分微弱,对于桩身下部的扩径体及桩底的识别变得十分困难。综合从大量等直径桩实际检测情况分析,除了可定性判断被检测桩有无形成支盘界面外,低应变动测未必能有效对DX桩的支盘大小和支盘数量进行判断。

3.2 声波透射法

超声波检测技术是一种十分可靠的桩身、桩端完整性无损检测方法。它通过对混凝土匀质性的判断,来确定桩身、桩端混凝土的灌注质量,并可对其可能存在的缺陷位置和程度做出判断。桩的超声检测于成桩后14天进行,由此可指导调整压浆的水泥注入量。超声波检测无法检测预埋声测管外的砼质量和桩身缺陷,故对DX桩,无法检测支支盘大小和支盘数量。

采用超声波法检测灌注桩混凝土缺陷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超声波透射法有其局限性,如检测死区的存在、对于钻孔灌注桩的轻度缩颈缺陷无法判断等,故超声波透射法宜结合低应变、高应变、钻孔取芯检测等方法综合评定桩身质量。

3.3 钻芯法

钻芯法是检测现浇混凝土灌注桩的成桩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特别适用于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成桩质量检测。

通过芯样特征对桩身完整性分类,有比低应变法更直观的一面。同一根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钻芯孔时,桩身完整性分类应综合考虑各钻芯孔的芯样质量情况,不同钻芯孔的芯样在同一深度部位均存在缺陷时,该位置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大,桩身缺陷类别应判重些。用钻芯法检测后压浆的DX桩的沉渣,用以指导后压浆的注浆压力。

钻孔取芯检测法不宜单独使用。这是由于“一孔之见”,钻孔取芯法尽管直观,数据可靠,但最大的争议在于它的代表性,芯样的面积一般仅为桩身截面的1%。在实际工程中,是桩的整个截面的作用而不仅仅是1%面积的作用,用1%来肯定或否定全部均欠妥。

4 成孔质量检测

在非等截面桩完整性检测中至今尚没有有效的检测方法,主要原因就是其桩身存在若干个非等截面。这也是制约非等截面桩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低应变动力检测一般是在成桩之后进行,并且只能分辨出桩顶以下第一个非等截面。因此,非等截面桩的成孔检测就尤为重要了。非等截面桩各部件通过成孔质量检测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通过测试还可以对施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选取适合实际场地特点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机具。另外,一般来讲如果成孔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只要严格控制灌砼程序,成桩质量是容易保障的。因此可以说成孔质量检测既是对施工过程的监测和指导,又是对成桩质量的有利保证,应加大成孔质量检测的力度。同时应作为工程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5 提高检测结果可靠性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全面监控;现场快速分析技术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与环境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污染呈现出进一步加剧的形式,生态污染变得更加严重,整个环境风险越来越大。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它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环境保护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以前,环境监测仅限于对放射性物质的监测,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此后,环境监测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等的监测。环境监测的一般流程是现场调查、布点、收集样品、处理与保存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之后,往往还需要进行评价,并写出相关的报告,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工作提供合理的依据。

三、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种类的环境监测,并在监测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3S技术。3S技术是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将这三种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而形成技术,它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强大,具有速度快、精确度高、可以量化处理等特点。将3S技术运用到水资源管理中,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对水环境的监测。包括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评价、生态环境变迁分析、生态耗水变迁分析、监测水体沼泽、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等等。此外,3S技术还可以运用于湿地的研究,监测湿地的环境状况。

2、生物技术。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分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等,与化学、计算机、环境工程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大的丰富了各学科的内涵,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有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和PCR技术,前者具有预警性和广泛实用性的特点,可以阐述分析相关的生态问题,从而更好的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为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后者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特点,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在环境监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3、信息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不断的深入到各个领域,也逐渐的被运用到环境监测中。比如,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通过该技术能够将监测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监护人员则可以访问数据中心,或者向基站发出命令。又如,PLC技术,它具有耐热、防尘、抗震的性能,适用于条件恶劣的户外和施工现场。还可以用于对雨水的远程监控,有利于农作物的防洪和抗旱。此外,PLC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河水水位、流速、水质的监测,以便更加全面的掌握河流的水文状况。

4、物理化学科学。近年来,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物理化学科学在环境监测中有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比如,利用动态膜压法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受污染水体以及其他未知的天然水系微表层进行研究,利用DOAS技术能够监测大气中多种气体成分的浓度。

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从目前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趋势。

1、以监测有机污染物为主。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况且,这些有机污染物都有毒有害。因此,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已经成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适时的、全面的、系统的开展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

2、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监控。这是从监控介质的角度来说的。不管是大气、水,还是悬浮物、沉积物,在他们之中都存在着很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的监控。

3、监测分析精度将向痕量发展。在现实中,很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尽管其浓度很低,但是他们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要想对这些物质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监测,并采取措施有效的控制这类污染物质,有必要发展和使用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精确度,全面的掌握受污染的现状,以便积极采取,预防和控制污染。

4、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在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往往需要对一些污染事故的现场进行监测,包括污染物排放源和现场污染情况等,这就要求能够及时的分析出某种污染物的浓度,并分析出是什么类别的污染物,因此,有必要发展和使用现场分析技术,以便能够更加有效的对现场污染进行监测。

5、实验室管理系统将得到广泛运用。实践证明,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室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自动化程度,尽量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以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规范数据分析的目的,促进数据分析工作的流程化。实验室管理系统还能够促进每个实验人员更加熟练的掌握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不符合规定的管理行为,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规范实验流程,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降低实验室运作的成本,提高数据检测的工作效率。

篇8

【关键词】油气管线;缺陷;石油储罐;声发射

1.前言

石油储罐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潜在的危险。储存介质具有高温、高压、高腐蚀性等特征,罐壁、罐底容易发生腐蚀、疲劳或由于潜在缺陷扩展破裂等损伤,当腐蚀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泄漏和爆炸等严重事故,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妨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役石油储罐的定期检测是保证其安全运行的必要措施,许多事故隐患可以通过对在役石油储罐的定期检测来发现和消除。我胜利油田现有石油储罐从几百立方到数万立方的大型储罐大约共有几千台,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对这些储罐定期检测尤为重要。现行的检测方法是停止使用并清罐后,用无损检测设备进行罐底检测,可以避免一些腐蚀引起的泄漏事故,但检测周期长、费用高。对于一些大罐,全部操作过程可能要超过30天。有些大罐本来没有缺陷,进行上面的一系列操作后,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很大的资金浪费。

2.国内外声发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声发射AE(Acoustic Emission)是指材料内部局部区域在外界(应力或温度)的影响下,伴随能量快速释放而产生的瞬态弹性波现象,声发射作为一种检测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20世纪60年代,该技术在美国原子能和宇航技术中迅速兴起,并首次应用于玻璃钢固体发动机壳体检测;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欧洲及我国相继得到发展,但因当时的技术和经验所限,仅获得有限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获得较为正确的评价,引起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声发射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耦合在材料表面上的压电陶瓷探头将材料内声发射源产生的弹性波转变为电信号,然后用电子设备将电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使之特性化,并予以显示和记录,从而获得材料内声发射源的特性参数,通过分析检验过程中声发射仪器所得的各种参数,即可知道材料内部的缺陷情况。如果用多通道声发射检测系统,还可以确定声发射源即缺陷的具体部位。

20世纪70年代初,Dunegan等人开展了现代声发射仪器的研制,他们把试验频率提高到100kHz~1MHz,这是声发射试验技术的重大进展,现代声发射仪器的研制成功,为声发射技术从试验室的材料研究阶段走向在生产现场监视大型构件的结构完整性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现代声发射仪器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人们从声发射源机制、波的传播和声发射信号分析方面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系统研究。声发射仪器的发展是和声发射技术本身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也分为几个阶段:

(1)单通道(或双通道型)声发射仪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了第一台单通道型声发射仪器,这种声发射系统只有一个信号通道,功能单一,采用模拟电路,多为测量计数或能量类简单参数,只用于实验室试样的粗略声发射检测。

(2)第一代多通道声发射仪器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它把形成各种AE特征量输出的多通道硬件模块插在一个容纳箱内,通过内部总线与当时流行的一台标准小型计算机相连。

(3)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第二代多通道声发射系统把数据采集功能和显示、存储及计算功能相分离,由前端处理器独立完成,并利用标准总线(如IEEE488)和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加快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速度,在实时显示方面也有一些改进。

(4)第三代多通道声发射系统起始于80年代末,采用了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在各单元间配置有效的通讯途径以实现快速信息传递和缓冲,避免因通道接口的瓶颈效应而造成数据的死锁和丢失,AE数据处理能力可达每秒几千Hit以上。

(5)20世纪90年代,声发射检测系统进入了全数字式的第4代,全数字化AE检测系统在系统结构和软件配置上保留了第三代产品的优点,放大后的AE信号不必再经过一系列的模拟、数字电路才形成数字特征量,而是直接进行高速A/D转换,提取相应特征量。我国在声发射仪器的研制和生产上起步并不算太晚,已研制和生产了各种双通道、4通道、8通道和更多通道(32通道)的声发射,基本上属于模拟声发射仪器的范畴。国外在全数字式声发射仪的研制上发展很快,典型代表是美国PAC公司的Mistras2001,德国Vallen公司的AMSY4和美国数字波形公司(DWC)的F-4000声发射检测仪等,其声发射特征量全由数字信号提供,即声发射传感器的模拟信号在到达各种处理器之前首先被数(458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5期)字化,由于全部信号处理是对离散信号完成的,系统有很高的信噪比和很宽的动态范围。

目前,国内外的声发射检测技术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研究方面,声发射传播理论、波形分析、声发射传感器的校正理论研究使得声发射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声发射信号处理方面(尤其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对声发射源性质、信号的传播特性等的认识的不断研究,以提高声发射技术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声发射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同声发射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同声发射采集系统的发展及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3)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人工神经网络等及模式识别技术的进一步研究,相关尖端技术在声发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之日益扩大的应用领域对声发射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等,促进了声发射技术稳步高速发展。

(4)声发射仪器的发展,处理信息更快、更稳定可靠的声发射仪器以及配套软件系统的研制,将为声发射技术应用领域应用范围进一步增大,以及提高在生产现场监视大型构件的结构完整性应用创造条件。

3.我国的AE技术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AE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声发射技术发展方向包括:

(1)在仪器开发方面

在仪器开发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有机型的功能和可靠性,开发适用于各种工程检测声发射信号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包,尤其是适用于埋地管道和油罐底部泄漏检测的商品化仪器和软件。

(2)在传感器制造方面

在传感器制造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有共振型传感器的制造水平,开发低频和高温传感器,并形成商品销售。

(3)进一步拓展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应进一步拓展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重点开展桥梁、建筑、埋地管道和大型常压油罐的声发射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4)进一步开展声发射信号处理分析技术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研究

应进一步开展声发射信号处理分析技术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研究,提高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各种大型机械装备的在线检测应用水平。

(5)声发射检测设备整体框架结构设计与研究

掌握声发射传播理论、声发射传感器的校正理论、信号采集理论、波形分析理论,以优化声发射检测设备的功能流程,优化功能模块之间信息流的高效传递,提高声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的速度,调研胜利油田储罐运行的特点,形成一套适合胜利油田声发射声发射检测的理论体系。开发一套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体积和重量更小的新一代数字化多通道声发射检测分析系统,使其能进行声发射参数实时测量和声发射源定位外,还可直接进行声发射波形的观察、显示、记录和频谱分析,以大大提高声发射源的定位功能和缺陷的检出准确率。

(6)声信号采集系统设计与研究

声发射检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识别产生声发射源的部位和性质,而声发射信号的成功采集是该技术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应用基于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设计数字化多通道声信号采集系统,根据各种声源产生的机理差异,信号发出的强弱、幅度以及频率差异,优化多路信号采集系统功能流程,优化多路信号采集算法,使得各路声源信号快速、不失真被采集到存储器件中,供计算机处理分析。

参考文献

[1]焦敬品,何存富,等.管道声发射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篇9

关键词:状态监测 动态模型 原油外输泵电机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047-02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设备额定电压及单机容量越来越大,设备的结构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电气设备状态监测技术采用定期停电后绝缘预防性试验的方法,该方法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不仅需要在试验时停电,而且试验结果无法将设备运行状态下的绝缘情况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来,因此,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

对于电力电气系统的状态监测而言,其主要对象针对电厂和电力系统方面的重要电力设备,例如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以及电缆和断路器等相关的设备。该文就从动态模型的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技术在电机领域的应用研究入手,分析如何加强电气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水平。

1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对于电气设备的状态监测主要停留在两个水平,纯电气的保护和纯机械的状态监测。

纯电气的保护:长期以来,处于重要位置的大型电机都有继电保护系统,当运行参数或状态参数达到或超过继电器的设定值,会自动切断电路,让电机停止运行。对于电气设备的保护,主要集中在过电流、过电压、欠电压、差动、负序、失磁、接地或逆电流保护上。

纯机械的状态监测:除了厂家配套的继保装置,在设备正常运行后,用户可能会根据电机的运行情况,或电机的重要性等特点加装纯机械的状态监测产品,以判断电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机械故障,比如转子条断裂、轴承损坏等。

纯电气的保护主要集中在设备的保护上,但是保护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精确的保护设定值,对于各种各样的现场情况,如何得到保护设定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巨大课题。同时保护主要是在设备故障发生后的动作,并不能防患于未然。

纯机械的状态监测主要集中在振动监测上,通过在电机轴承座上加装加速度探头,采集后的振动信号经过分析,得出电机的相应的机械故障,可以实现事后维修为预测性维修。缺点是需要的振动理论知识高,并且对于电机匝间短路等电气故障并不能准确加以预测,并且在设备运行时加装探头和敷设电缆,也对现场的维护带来了不便,也就造成了现场运行维护人员对纯机械状态监测系统的推广度并不高的现状。

2 基于动态模型的设备预测性维护技术应用研究

为了避免之前出现的将电气保护和机械故障剥离的种种问题,笔者将目前比较流行的动态模型技术与设备预测性维护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套电机综合性预测性维护平台。

在动态模型技术中,变工况下三相系统期望的动态模型,比如负载,是用电动机异常情况下测量得到的动态行为进行确定和比较的。系统首先对电动机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获取并处理实时来自电动机系统的数据,数据采用系统识别算法进行处理,从而计算出期望的动态行为和模型参数,系统参数的变化预示着系统中有异常发生。此外,对这些参数的处理还用于诊断分析。

与传统的振动和电流特征分析形成对照,这动态模型技术采用了一种因果(输入-输出)关系,因此,不受周围环境噪声信号或输入中的噪声信号的影响;同时系统还筛选出期望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并仅对由系统所生成的异常现象进行强化,这样就能更早更准确的发出预警。采用专家系统的方法避免了必须维持一个数据库或记录的需要,也无需专业人员费时费力的采集数据和分析。虽然只测量了电压和电流,但是还是能提供全方位故障监测,包括机械、电气和拖动系统的故障。

基于动态模型的电机综合性预防维护平台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运行与检查:在此模式下,快速检查电动机上的所有连接,确定相序、以及电动机与被拖动设备相连并正在运行。同时还检查电压和电流是否在设定的限制范围内,V1与I11-I12通道之间的相位角是否正确;

学习:主要包括电动机在正常运行空旷下的行为学习,学习过程包括实现设置好的数据采集循环次数和数据分析时间。一旦达到了预设循环次数,系统就会进一步对采集和预处理的数据进行深入加工,从而得到一个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由代表着实际带载工况下的电动机行为的一个数据集所组成;为了能充分覆盖一个电动机系统所经历的各种负载工况,就需要足够数量的采集循环或迭代次数。

改进:一旦初始学习过程完成,系统就将通过更新学习模式期间获取的数据库而自动改进提高它对电动机特性的预测。在改进模式下,数据库是根据不同的负载和供电线路情况而进行更新的。改进模式的持续时间决定于数据菜单路径设置的改进迭代次数。

报警:此处的报警主要是针对各种故障而产生的报警信息。报警信息以报警码的形式存在,用户通过查找报警码表来找到报警的具体原因,找出到底是电气故障,还是机械故障,或者仅仅只是接线的故障。

根据之前的研究情况,将该平台应用于某海上石油设施上,监测的对象为设施3台原油外输泵,泵体功率160 kW,通过变频器带动。

每台电机都需要安装三台电流和电压互感器,三部模块采用链的方式连接。采集的频谱如图2所示;评估的结果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通过对三相电压和电流信号的采集,系统自动给出了基础松动、不平衡、风机页面故障等问题,并且给出了需要解决的时间区间,为现场的预测性维护提供了电气和机械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方便实用。

3 结语

基于动态模型的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技术避免了机械和电气专业之间的技术断层,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能对所有容量和功率等级的三相交流电动机进行监测,当某台电动机(甚至与之相关联的机械设备)性能开始下降时,即可提供清晰明确的只是,三个电流互感器和三个电压互感器取代了大量仪表性能欠佳的传感器,在传统的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之外,还能对当前线路的谐波等参数进行监测和报警,大大完善了设备的各种参数。

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平台目前在某海上得以应用,现场应用的情况良好,丰富了现场维护人员对设备状态掌握情况,提高了现场预测性维护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春霞.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23(3):6-10.

[2] 钟家洪,夏勇.电气设备状态维修技术的运用探析[J].煤炭技术,2012(11):12-13.

[3] 恒,谈克雄.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89-110.

篇10

关键词:ZTP/FTP-X2铁谱仪;铁谱分析 ;重复性;区分性;状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TH871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Ferrography Technology in Equipment Wearing Condition Monitoring

DING Fang-ling, LI Shu-guang,XIE Jing-chun, ZHOU Ya-bin

(PetroChina Lanzhou Lubricating Oil R&D Institute, Lanzhou 730060,China)

Abstract: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ferrograph and it′s unique advantage in oil condition monitoring field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repeatability and discrimination performance of ZTP/FTP-X2 direct reading ferrograph instrument were verified. The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ithin 1-9 percentages will not affect the normal wear trend. The research work also involved the quantitative wearing tendency and the qualitative wear status monitoring function for natural gas engine and compressor. The monitoring result showed that ferrography technology can do effective monitoring and be a meaningful diagnosis tool for mechanical equipment′s wearing trend and its abnormal failure.

Key words:ZTP/FTP-X2 ferrography instrument; ferrographic analysis; repeatability; discrimination performance; condition monitoring

0 前言

铁谱技术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种磨损颗粒分析新技术,近年来,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在机械行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它的广泛应用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已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油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为在用油监测与技术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铁谱技术首当其冲成为重点研究及应用的对象。

铁谱技术以不用停机和不用拆检机器而直接观测磨损微粒,了解机器内部摩擦副磨损状态的方法来实现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是油摩擦磨损性能质量检测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设备在用油中磨损金属颗粒的定量、定性分析,监测诊断设备主要摩擦副的磨损失效状态及原因,指导企业及时采取视情维修措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由于在实验过程中运用铁谱技术不仅可以指出故障发生的部位、确定故障的类型,还可以解释故障产生的原因,预告故障恶化的时间;同时,它以对磨粒分离的简便性、沉积的有序性、观测的多样性以及对大磨粒的敏感性等优点而在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

由于中国石油昆仑油产品在使用中存在大量的技术服务工作,要做好油品使用的技术跟踪服务工作,指导企业选择优质并合理地使用油,拥有专业监测设备的支持,也有利于增强油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及油研发技术的改进工作。为此中国石油兰州油研发中心于2007年购置了ZTP/FTP-X2型铁谱仪,对在用油设备的磨损监测提供有效分析手段。为了更好地配合在用油设备磨损监测,本文对铁谱仪器的重复性、区分性等进行了考察,并对固定式燃气发动机-压缩机组在用油进行了铁谱跟踪监测。

1 铁谱技术

1.1 直读铁谱仪

直读铁谱技术是利用具有高梯度强磁场作用,将油液中带有机械设备磨损信息的磨屑颗粒与油液、杂质等分离出来, 按照尺寸大小依次沉积在一个玻璃管内,经过电路处理后,直接测读油液中大磨粒直读数(DL)和小磨粒直读数(DS)。可快速测定机器油中所含两种不同粒度范围(大于5 μm和1~2 μm)内的磨粒浓度值。用于对油液中磨粒浓度的定量测量,以达到对运行中的机械设备进行磨损趋势监测的目的。

1.2 分析铁谱仪

铁谱分析技术是利用高梯度强磁场的作用,将油液中带有机械设备磨损信息的磨损颗粒、杂质等分离出来, 按粒度大小的规律沉积在玻璃基片上形成谱片, 然后借助专业铁谱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其沉积分离物的形貌、数量、尺寸、成分及粒度分布等情况, 以获得磨损过程中的特征信息,从而对机械设备的运转工况、关键零件的磨损状态进行分析判断。

直读铁谱仪通过对磨损定量数据的趋势监测,回答监测对象是否有问题,分析铁谱对有问题的油样进行磨粒的分离和观测,可回答发生了什么问题,在何处发生问题。两者是统一的整体,据此可以判断机器的磨损状态,并可进一步分析机器的磨损机理[2]。

2 直读式铁谱仪试验的重复性、区分性

为了保证在用油监测的可靠性,对购置的ZTP/FTP-X2型直读铁谱仪的重复性、区分性等进行了考察。

2.1 试验油的选择

选用了三个油样,一号油-1、一号油-2是同一油品在同一闭式齿轮箱运转一定时间周期前后分别采集的油样。一是考察设备的重复性;二是考察随着设备运转时间的延长,磨粒浓度的变化情况以考察设备的区分性。二号油是在相同类型不同的闭式齿轮箱上采集的油样,和一号油-2是同一时间周期取出的油样,一是考察同类设备的重复性,二是考察不同油品在同类设备、同一采样周期的磨粒浓度的差异。

2.2 试验的重复性和区分性

影响直读式铁谱仪重复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磨损颗粒沉淀过程的随机性较大;二是沉淀磨粒对磁场的影响;三是操作者熟练程度与经验;四是油样计量的准确性。但是铁谱仪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与经验可以减少测试中的一些随机误差,在实际测试中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只测取一次基本上就可以满足监测要求。直读式铁谱仪一般的相对偏差在4%~12%之间变动[3],该量值在此范围内分散不会对提供的设备磨损变化趋势有较大影响。为考察仪器的重复性和区分性,对采集的三个油样进行了重复性和区分性试验,每个油样重复试验5次。其试验结果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直读式铁谱仪相对标准偏差在1%~9%之间,该量值说明ZTP/FTP-X2铁谱仪具有可以接受的重复性。

表1数据说明同一油样在同一设备运转一定时间周期前后的监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区分性。不同油样在同类设备、同一采样周期的监测数据也有一定的区分性。

2.3 直读式铁谱仪试验数据的比对试验

为了验证ZTP/FTP-X2型直读铁谱仪监测数据,对增压六缸柴油机450 h耐久性试验的在用油每间隔25 h取样一次,进行直读铁谱定量跟踪监测,图1、图2是增压六缸柴油机450 h耐久性试验的大小磨粒浓度变化曲线,是典型的带有机油滤清器的系统的磨损曲线(浴盆曲线),它直观地反映了450 h耐久性试验的磨合阶段、正常磨损阶段和异常磨损阶段。由于机油滤清器对磨粒的排除效应,所以曲线的磨粒浓度所代表的是摩擦副的磨损率。在磨合阶段,由于摩擦表面都是机械加工后的,所以此阶段是从一个粗糙的机械加工表面向一个低磨损的光滑表面的磨损过程,油中的磨粒浓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平衡;柴油机磨粒浓度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小到大,然后由大到小,最后稳定在正常磨损状态的过程(由于机况在此期间不稳,导致此过程延长),当达到平衡时,磨粒的排除率等于产生率,磨粒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此阶段为正常磨损阶段;随着运转时间的延长,零部件表面破坏的发展,其磨粒浓度和粒度会朝着更为浓密和粗大的方向进一步恶化,打破了正常磨损阶段的动态平衡,最终导致机械故障发生(450 h由于突发故障导致停机)。如用此设备大量的正常磨损阶段的数据制定出相应的基准线、报警线、危险线,在设备磨粒浓度大大超出预先制定的基准线之上时,便可结合谱片对机械设备磨损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我们用同一油样和国内另外一家具有第三方商业性专业油液监测资质机构的直读铁谱定量数据进行对比,其大磨粒DL浓度趋势图见图1,小磨粒DS浓度趋势图见图2。

由图1、图2可以直观看出兰州研发中心和第三方商业性专业油液监测机构对同一油样大磨粒和小磨粒的磨粒浓度监测趋势一致。

3 铁谱技术在固定式燃气发动机-压缩机组中的实际应用

铁谱技术实际应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磨粒的特征来区分正常磨损和异常磨损,并对磨损失效提出早期预报。本次监测对象是固定式燃气发动机-压缩机组,此设备是国内某油田公司的关键设备,该机型号为COOPER-2804,配有机油滤清器的系统,自2008年3~11月先后采集油样12次,期间共运行11238 h,其铁谱定量磨损趋势图见图3。磨损趋势图表明,该机在运转过程中,大体经历了柴油机的三个磨损阶段。

从图3可以看出前4000 h之前属磨合阶段,磨粒浓度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小到大,最后由大到小,4000~8389 h之前在用油定量磨损趋势平缓,磨粒浓度值变化率较小,属正常磨损阶段,谱片显示磨粒浓度不大,粒度较小,总体为正常磨粒(谱片略),说明该机组在此期间处于正常磨损状况。

8389 h设备突发故障停机,采油样进行铁谱分析,其定量磨损数据略有上升,但分析谱片上存在大量的摩擦聚合物,并出现较多的铜和铝等异常磨粒(见图4),分析认为有大量的摩擦聚合物说明设备出现了高温过载现象,在摩擦面过载和表面局部高温的极压状态下油品发生聚合反应。油中铜和铝磨粒来自于和曲轴匹配的铝合金轴瓦和连杆小端铜套,说明发动机有异常磨损迹象,通过分析认为此次事故为突发机械故障所致,与油品质量无关,建议用户检查高温过载原因并排除故障。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拆机检查发现连杆轴瓦已磨损到可见铜衬底并有多处剥落,连杆小端铜套及销钉发生严重磨损,由于突发过载导致压缩缸活塞和十字头之间的接杆断裂,拆检结果表明与铁谱分析基本一致。因故障较大,相关检修部门对设备进行大修处理,更换了磨损的零部件,换油后对设备进行了试运转。运转22 h后,进行采样分析,直读数据显示磨粒浓度明显升高,磨损率加快,分析有异常磨损,建议缩短采样周期,密切监测设备的磨损趋势及磨损状态。运转200 h采样分析,直读数据显示磨粒浓度较22 h大幅升高,产生了严重的异常磨损(见图3),分析谱片显示有大量异常磨粒,见图5。

图5谱片表明磨粒以铁系为主,有标志着异常磨损尺寸较大的切削和疲劳磨粒,疲劳磨粒表面因高温而呈现黄蓝回火色,并有较多暗金属氧化物和少量铝粒,严重的切削磨粒和疲劳磨粒表明摩擦表面有损伤迹象,黄蓝回火色表明摩擦面温度较高,暗金属氧化物表明有不良迹象,铝粒表明相应部件发生磨损,再次建议停机检查。请专业人员对该机组进行检修,检查后发现压缩缸进排气阀弹簧安装错误,导致设备工作异常,机组发生异常磨损,故障排除后,该机组振动及噪音恢复正常状态。铁谱监测及时诊断了这个故障,防止了二次恶性故障的发生。在运行9211 h铁谱分析显示磨损浓度虽高,但呈下降趋势,异常磨粒较少,变化率趋缓,设备运转平稳,说明故障已经排除。继续对该机组铁谱跟踪监测,11238 h在用油监测定量数据明显降低,磨损趋势及谱片表明设备属正常磨损,设备运转状况和状态正常。

4 结论

(1)ZTP/FTP-X2型直读铁谱仪具有可以接受的重复性和区分性。

(2)通过对固定式燃气发动机-压缩机组的铁谱跟踪监测分析, 结果表明:在实际监测的应用中,铁谱分析技术对机械设备的磨损趋势及故障能进行有效的诊断和监测,可避免异常磨损故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其明,严新平,贺石中,等.油液检测分析现场实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杨其明.磨粒分析:磨粒图谱与铁谱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 张鄂. 铁谱技术及其工业应用[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