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时间:2023-03-18 03:1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企内部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审计;国企;必要性;问题;策略
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对于企业的运行管理进行监控,能够对于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行把关,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风险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地思考企业内部机制,探究通过机制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十分必要。因此基于内部审计管理的层面,直面当前国企审计工作实践,深刻地进行问题分析,实事求是地进行问题解决,最大程度发挥国企内部审计的作用,积极意义十分深远。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同样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国企内部审计作用的必要性
(一)发展理念的要求
理念是发展的指南,新时期背景下,我们的发展理念不断地转变,对于发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首先,新理念下我们认识到了管理就是生产力,加强管理积极改革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制度的优势,从而促进发展的效率。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业务开展,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于业务层面的管控,能够显著地提升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新理念下,我们对于职能与效率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国企内部,审计就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1],促进企业的创新意识养成,保证企业降低市场风险,均体现了理念发展层面的要求。
(二)发展实践的需要
从国有企业发展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国企内部审计作用,必要性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国有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承担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诸多任务,比较于民营企业有着一定的特点,但是随着改革不断地步入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地加快,全面参与市场化竞争的环境,就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体现。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不仅总量大,而且集中在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命脉行业,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健全约束机制,也是发展实际层面的要求。形成约束机制,能够对于经济活动进行制约,能够使得企业有着长期规划和风险意识。不断强化国企内部审计工作,是国企实践发展层面的需要。
二、国企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企内部审计意识不强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内部审计意识不强,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审计部门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相应的意识,没有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理解,使得工作开展不深刻,使得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不充分。其次,国企在整体的发展层面中,没有意识到市场的变革,改革不充分,不彻底,没有形成深入走进市场的意识,对于内部审计职能没有形成促进力,同样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总的来说,国企内部审计思想意识不强,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只有思想的层面形成意识,才能够在实践中积极开展。
(二)国企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亟待更新
通过对于当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调研,发现限制当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发挥的重要因素,就是传统方法难以满足当前的审计工作。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电算化成为企业财务处理的发展趋势[2],极大的解决了传统手工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是由于国企内部审计部门没有进行技术方法层面的更新,限制了工作开展的效率。其次,当前国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升业务水平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有限,工作思路较为保守,方法相对滞后,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不断地加大,不仅仅要审查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投资者负责,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保护。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制度以及规定层面的不全面,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与深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基于国企发展改革的背景下,分析产权多元化背景下的审计工作状况,积极意义尤为关键。
三、有效发挥国企内部审计作用的策略
(一)促进国企内部审计意识养成
针对当前国企内部审计意识不强,限制审计作用发挥的现象,针对性地进行策略分析。首先,国企管理层面应当转变意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学习,在领导层面形成内部审计的意识。例如,国企领导层面应当深刻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发展的方向,探究发展新思路,形成企业自我完善,自我优化的意识,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于审计人员,应当促进其意识转变,例如,通过专题讲座,领导主抓,开展业绩考核,积极促进审计人员工作意识的科学有效培养。总之,国企领导层面与审计业务层,均应当有意识地进行理念转变,不断领会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精髓,增强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认识,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效力。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国企改革发展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对于经济业务进行审计,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不断地提升国企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尤为关键[3]。首先,应当针对企业的发展模式,市场定位,构建相应的审计标准与要求,使得审计工作能够按照规定和要求开展,例如,根据审计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内部审计管理规章制度。其次,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地加强业务培训。例如,定期对于国企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对于审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总之,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发挥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充分发展内部审计作用的关键。
(三)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基于当前国企内部审计的现状,对于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发展,不断地引入新理念,新方法以促进内部审计作用有效发挥。首先,在审计工作中,大量地引入信息技术,引入信息化审计工作平台,大量应用便捷性软件开展审计工作,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还能够降低审计工作失误,对于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也是有利的。其次,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定期采用研讨型工作方法,即不断地让审计人员进行问题反馈,集中对于问题进行思考优化,这种自我完善的思路,对于审计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十分必要。总的来说,基于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是今后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4]。
(四)有效开展管理审计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不断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十分关键,对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而言,更有着突出的意义。首先,当前国企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当着眼于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即对国企的经营与投资决策进行评价,及时完善和调整决策失误,使企业效益能够真正的提高。因此要不断做好内部评测,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力度,促进审计工作开展思路不断地拓展,探究有效模式,从管理的层面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语
本文探究国企内部审计作用的发展,主要分析了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总的来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地基于审计工作实践,创新思考,积极改革,大量尝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力度,是企业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韩晓艳.浅谈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国企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7(1):89-90.
[2]周红英.论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用发挥[J].经营者,2016,30(13).
篇2
审计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一些美国企业经营者,为了揭发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和弊端,就采取派出专门人员对本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行巡回审计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内部审计的雏形。到了三、四十年代,企业内部审计随着大型企业的逐渐增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41年,美国创建了“内部审计师协会”,随后制定了《内部审计职责条例》,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及人员职责。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在内部审计工作广泛开展并取得更多经验的基础上,该协会又制定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人员的要求以及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执行程序等作了原则规定,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至此,美国的内部审计日臻成熟和完善。
二、内部审计中的风险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机构要独立于企业行政管理系统之外。山西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即总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下的内部审计、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和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模式。大家知道,现代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对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的事后监督,而且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还要对企业制定政策的过程和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如果采取前两种模式,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只有在企业监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其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才能得到保障,因而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股东的合法权益。
(二)内部审计的监督不力内部审计要从“监督管理型”向“监督服务型”转变,也就是要“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企业价值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这就是说,内部审计在监督过程中要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不仅要指出企业决策过程、生产经营过程以及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出科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促使企业管理当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山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当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内部审计人员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具体就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强化对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的监督检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督促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积极主动依法纳税,坚决杜绝偷漏税现象。
三、内部审计的控制策略
(一)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目的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准确可靠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目标,同时还为了提高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因此,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决策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最有力的保证之一。
(二)加强会计内部审计的重视会计内部审计是一项全部人员共同协作的工作,事业单位各部门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必须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指导,从而促使各项经济活动项目顺利开展,才能有效实施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实现预期目标。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各级管理主体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的会计及经济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及影响和制约公司经营目标的各种因素实施约束和监督的管理活动。同时,会计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公司内部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公司所有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流程都需要纳入内部控制标准的范围以内。因此,要提高企业领导重视程度。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这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企业化经营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控制不良行为的需要。只有使内部会计审计真正成为管理的内在需求,内部会计控制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真正产生作用。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模式 转轨经济
内部审计作为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的一种形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公司日常经营中的管理手段,在公司绩效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内部审计对于企业运行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现状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运作的基础,它提供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受到公司治理的制约。同时,内部审计也提供公司治理所需的信息,公司治理的优化离不开有效内部控制的保障。
中国正在由原来行政主导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系。很多企业在这一大环境下诞生,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还处于行政治理型向经济治理型过渡的阶段,在当前这种内部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内部审计定位缺失。内部审计的动力是行政命令,而不是内生的经营管理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围绕国家行政命令展开。
2. 内部审计基础薄弱。内审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缺乏胜任能力。在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需要接受政府审计的监督和指导,甚至依照政府审计的指令来进行。
3. 运行中的公司治理未能将内部审计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公司治理运作不规范,治理主体对内部审计需求不足。我国公司治理的“监督实施主体缺位”,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是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存在,在经理层的领导下,对接受分权的其他职能部门、下属企业进行监督、减征和评价。
4. 现行的《公司法》以及《审计法》中队内部审计未做具体详细的规定,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二、 国际公司治理模式概述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模式——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和东亚与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的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兼具了以上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特征。
(一) 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模式)建立在股权融资基础上,股权以高度分散的社会公众为基础,证券市场及公司控制权市场发挥着红瑶的监控作用。公司所有权较为分散,鼓动很难直接影响经营者。同时,发达的证券市场对公司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公司经营欠佳,众多的分散投资者“用脚投票”来影响股票价格使公司管理当局面临被董事会解聘的威胁,同时,公司在其股价下降后很可能被接管或收购,这同样会使经营者面临失业。
英美公司中没有监事会,而是由公司聘请专门的审计事务所负责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的年度审计报告。公司董事会内部虽然也设立审计委员会,但它只是起协助董事会或总公司监督子公司财务状况和投资状况等的作用。由于英美等国是股票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股票交易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披露,而公司自设的审计机构难免在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方面有所偏差,所以,英美等国很早便出现了由独立会计师承办的审计事务所,由有关企业聘请他们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独立审计并审计报告,以示公正。
(二) 德日模式
德日治理模式被称为是银行控制主导型德日模式(又称莱茵模式)以主银行制和法人相互持股为主要特征,公司股权较为集中,银行及作为主要债权人有作为公司的大股东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参与公司治理。银行和企业之间是典型的关系治理,法人股东西往公司获得长远的良好发展以增加利润,或是为了保持业务上的联系,公司的日常运作主要依靠兼任公司董事的内部管理当局,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一切活动都围绕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监事会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成员都是非执行董事,并且有人面管理委员会委员的权利,这样,就无需再设立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
与英美国家不同,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很少到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近年来这一情况正在缓慢改变),公司的股权主要由银行或法人股东之间相互持有,股权相对集中。内部审计兼任董事长的行政首领领导,相对于管理当局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人员主要由管理当局任命。
(二) 家族治理模式
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以东亚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许多公司为代表。在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中于一体,公司的主要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配置,呈现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公司决策由家长主导,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缺乏持续性。家族企业以保障家族利益为最高目标,当企业发展与家族利益冲突时,企业利益让位于家族利益。
家族监控型企业由于股权的家族控制,小股东和家族以外的利益相关者难以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必要的监督。在这种治理模式下,董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的作用也无从谈起。
三、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思考
我国的经济体系允许不同所有权安排的企业并存,这种现实决定了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定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公司治理目标模式。涉及国计民生以及涌来弥补市场缺陷的国有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应当采用核心利益相关者主导的共同治理模式。其他企业可以采取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有不同的具体运作方式,企业内部的审计模式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 涉及国计民生以及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
涉及国计民生以及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国有企业活国有控股公司一般都采用监事会加董事会的双层智力结构,其中的监事会专司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应隶属于监事会领导,监事会决定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组织形式、审计内容,审核内部审计的成果。内部审计可以同时向监事会和最高管理当局报告,这样可以与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相结合又能对其他的管理部门保持超然的独立性,甚至对一些可能发生道 德风险的董事产生有效的遏制,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监事会功能较弱,监事会事实上是董事会附庸,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德国公司治理中关于组织机构设置的经验,探索监事会的改革:改善监事会的人员结构,提高对监事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以提高监事会的监督质量,强化其监督与控制职能。扩大监事会的职权范围,建立由监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并赋予审计委员会对公司财务报告流程及内部控制的监督权,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负责推荐会计师事务所及参与商定审计计划等。
(二) 上市公司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制改革进行,国有股、法人股逐渐实现全流通,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模式更多地具有了实践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客观条件,在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这一问题上,可以适当借鉴英美公司管理模式的经验。
在证监会和经贸委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上市公司的一个内部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上市公司有关财务信息披露和内外审计以及内部控制过程等的规范和监督,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完善公司治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或总经理领导并开展日常性的监督工作。同时,鉴于我国上市公司与英美公司具体情况的差别,可以在企业内部监事会。尽管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同时并存共同发挥作用,但是对工作内容应有所分工。监事会的职责应侧重于对财务活动和结果的审计如复核公司财务报告、提议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并与之沟通、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等。其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监督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这种模式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全面监督,促进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民营企业已经民营资本占主要权重的企业
经济转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以及国有股份所占比重不大的公司可以采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人员的任用以及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组织形式、审计内容、审计成果的审核均由审计委员会负责。
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或总尽力领导下,开展经常性的经济监督工作,并定期向董事会或总经理报告工作,这样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向股东提供治理所需的信息,又可以协助经营管理部门加强内部控制、提供管理水平。同时,企业也可以设立监事会,但件事会不开展日常性工作,而是定期或不定期通过亲自审查或委托中介机构组织审查等方式,评价董事、经理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控制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质量。这种模式有利于减少监督的工作量和强化企业管理制度。
四、 结语
一系列的公司治理改革将内部审计推向前沿,内部审计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要环节。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企业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笔者认为一味寻求一种放置四海而皆准的内部审计模式目前在我国缺乏可行性,所以文章从公司治理模式差异角度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模式进行了研究。当然,笔者对我国企业的分类也许不够恰当,而且企业内部审计模式除了受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企业文化、价值取向等影响,这些也是今后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汪国银、林钟高,2005,“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第2期
陈艳丽、刘英明,2004,“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审计研究》第5期
篇4
一、内部审计在国企改制中的功能定位
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机构增加价值。内部审计应在改进风险管理、构建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它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与企业改制的目标有着相通性。内部审计应努力履行职责,以促进企业改制工作。
(一)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层次。企业改制过程中要求内部审计提供活动保证,以护卫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评价改制产生的、社会效益,充当国企改制的监督者和评价者。
(二)服务的内向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由于内部审计部门遵守最高客观性标准,它对机构的程序、风险、战略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内审部门在为企业内部改制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充当企业改制顾问,帮助改制企业构建健康的道德文化等方面享有独特优势。
(三)提高内审成果的利用程度。对改制过程中查出的,应从体制上进行深入剖析,对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应从上寻找原因、从制度上去。健全管理机制,发挥审计在改制中的再控制作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倾向性问题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实现其职责的有关部门提出有效、具有前瞻性和有整改机会的审计建议,为企业改制充当参谋长。
二、内部审计在国企改制进程中的具体作用
(一)企业改制之前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改制前,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为改制工作的正式实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改制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1.开展改制前审计调查,为改制方案收集资料。在企业改制前,内审部门应根据企业改制目标、改制程序对企业改制前所处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必要的信息,形成书面调查报告,为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制定改制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一是对企业所处环境的调查。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生产经营情况等较为熟悉,并动态地掌握单位的各种情况的变化,内审部门对企业所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市场现状和市场发展前景的调查。二是对潜在纠纷进行调查。改制企业有可能存在涉及法律纠纷或逃废银行债务的事项,内审部门应对企业的担保诉讼事项、或有负债、潜在的法律隐患等事项进行调查。三是对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调查。主要是通过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审查账务资料等方法,调查了解改制企业的家底,初步掌握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状况,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初步评价。
2.协助进行改制方案的可行性,确保改制的性、合理性。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对政策法规和企业内部经营比较熟悉的自身优势,在企业改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面发挥参谋作用,为方案报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供基础。主要是审查企业改制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会使企业产生经济效应,达到预期效果,进而提高竞争力。帮助企业选择改革方式,防止盲目跟风。
(二)企业改制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应对国企改制过程进行全程审计监督,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保证改制的顺利进行。
1.构建审计防护网,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在改制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外部审计组织应共同检查与改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离这些规定的行为。这就要求内审机构通过审计监督,重点关注国企改制中的资产评估、处置环节,查处人为低估国有资产、隐匿、转移或非法处置国有资产及随意核销资产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促进国企改制健康运行。对发现的问题应予以揭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向企业管理层提出意见和建议,防范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2.加强沟通,完善方案,保证改制进程
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及成本效益性,根据调查信息形成的改制方案不可能是最佳方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与实际经济活动不尽相同的情况,同时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企业及时掌握情况,完善改制方案,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应利用接触对象层次多、范围广的优势,发挥承上启下的信息传递者作用,把企业部门和职工的问题与意见客观、及时地反馈给企业改制小组,同时将有关的政策法规及改制意图、程序、方法下传给职工。发挥内部审计为改制工作充实信息、完善工作思路、争取职工支持等方面的作用,确保改制工作顺利进行。
(三)企业改制之后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改制的终极目标决定了改制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是判定改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内部审计在评价、鉴定改制效益性及协助完善治理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构造、选择评价体系,衡量改制效益
企业改制后,内部审计应承担评价改制的效益、效果、效率的职能。但在改制效益审计中,评价企业改制后有否效益、效益大小的标准未统一,因此内部审计任务之一就是构造或选择适合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借以对比分析企业改制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对改制的效益性进行总体评价。
评价的范围既包括财务效益也包括非财务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内审部门应对改制后企业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与企业业绩进行比较来判定企业是否达到资本成本的节约、资本结构的改善,能否产生经济的规模效应及企业的优化组合,通过判断改制预期目标和初始动机的实现程度来评价改制的效益性。
2.把握审计走向,完善治理机制
随着改制后企业民主制度、环境意识的逐步完善和加强,效益审计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内部效益审计的任务是与政府效益审计和独立效益审计共同构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效益审计体系。审计目标也由单纯的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结合、近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相互支持、企业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互协调的审计整合机制。效益审计会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的基础上,向环境审计方向拓展。
塑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框架(如国际上通行的 COBIT)是公司法人正确处理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改制后的初步构建了公司治理机制,内部审计师应努力提高审计治理能力,跳出传统审计范围,将内部审计功能延伸至公司治理结构的层次上,强化内部治理审计,协助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建设,进而完善“三权分立”的公司治理机制, 为企业实现有效治理提供帮助。
三、创新、拓展领域,提升内审服务企业改制的功能
(一)创新审计方法,提高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要在服务企业改制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创新审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是关键。
1.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高新技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普遍,内审人员必须抱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态度,转变观念、拓展视野、更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手段,了解管理高新技术、先进信息知识,掌握审计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最新动态,提高自身素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增强内审为企业改制的咨询服务功能。
2.提高机辅助审计应用能力
内审人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审计中广泛采用绕过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的审计技术,发挥计算机在评价治理风险和控制方面的高效作用,积极稳妥地探索网络远程审计,促使审计手段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3.提高协调服务能力
内审人员应掌握必要的交流技巧,尤其要提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围绕企业改制目标,提高组织活力,充当企业改制剂,充分挖掘和发挥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要素的作用,促使企业改制工作协调、高效进行。
(二)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
企业的内部审计应着眼于服务功能,适时地调整工作重点,将其服务领域从财务审计扩展到改制风险审计、改制环境审计等方面,以拓展、提高内部审计为企业改制服务的范围与层次。
1.改制风险管理审计。内审部门通过识别、、评价企业改制的主要风险因素,测试、评定控制弱点和风险范围及程度,以风险为基础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并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担任收集信息的风险侦探角色,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进而评价在改制中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能力,做出减轻或避免改制风险的建议。
2.改制战略审计。内审部门通过扩大视角,将审计工作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对改制战略的规划、设计、执行、管理及其效果实施连续、动态的控制、审查及评价,使之与企业的改制目标相衔接,保证改制后的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3.改制环境审计。改制中,内审部门通过对企业内部所提供的有关环境状态(包括健康、安全)的变化状况和程度的分析,在改制企业造成环境危害的可能性、负面、形象损失等方面向企业管理当局和环保部门提供有用信息,评价环境治理绩效,评估环境保护效果和环境风险,进一步提出健全并加强环境管理系统以及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
4.改制舞弊审计。舞弊是指以故意欺骗为特征的一系列违法乱纪行为,从而使舞弊者获取个人利益。内审部门应拥有或获得充分的知识,坚持专业谨慎性原则,发现、查找改制中的舞弊迹象,进而评价舞弊风险并实施审查。它要求内部审计要特别关注改制中容易发生舞弊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必要时进行后续跟踪审计,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
5.改制业务延续审计。企业改制进程中,最容易发生业务中断,给企业造成重大打击。内部审计应对机构处理业务中断的准备情况做出实时、联动评价,特别关注业务恢复计划、功能修复程序。把工作领域深入到生产、技术及经营的主要环节,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持续跟踪,采用检查、分析等方法,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改制进程中企业运作的性、效率性及效果性,预防突发事件,从而防范于未然,帮助企业在改制中维持持续经营的能力。
[]
[1]李金华。审计研究[M].北京:审计出版社,2001.
[2]吴淑琨。公司治理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北京:机械出版社,1999.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文献出版社[M].1999.
[4]王彦康。浅议内部审计的性质[J].中国内部审计,2004,(4)。
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完善和促进
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营管理和控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国家审计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成是国家审计的补充。国家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行政上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带有明显的外部压力的倾向,并不是各单位自发的需求,而是一种政府行为。内部审计工作也主要为国家审计服务,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而存在,因此内部审计的有效需求一直不足,内部审计工作也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想在其基础上扩展其它职能就非常困难。
一、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我国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服务于国家审计。一方面,它代表国家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它又代表本单位管理当局对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这就使得我国的内部审计深深地打上了国家审计的烙印。因而,在指导思想上,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属“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这种职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或合并于企业的财会部门,由企业的财会部门主管领导。在这种形式下它似乎代替了财会部门自身应该具有的会计监督职能,审计工作的范围一般局限于财务审计领域,难于拓展到对整个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审计业务范围比较狭窄。
2.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各职能部门平行,由本企业的总会计师领导。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有所提高,独立性有所增强,范围也有所扩大。但是,由于内部审计所要监督的是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企业的财会部门以及基层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是其最直接的监督对象,而内部审计在监督基层单位及本单位财务部门的财务会计活动时,又受到总会计师领导下的制约。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的范围仍然难以扩大,独立性仍然受到相当的损害,其职能作用也就难以真正发挥。
3.内部审计机构由主要负责人(厂长或经理)直接领导,其地位和职权超越于其他职能部门。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可以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企业人、财、物、供、产、销等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由于在本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其权威性也大大增强,其职能作用的发挥有了比较充分的条件。但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本企业的经营活动时,不可能不受企业负责人意志的支配,如果企业负责人重视内部审计,它就得以发展;如果不重视,不但得不到发展,还会被撤并,失去内部审计成长的起码条件。而我国许多单位领导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内部审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仍然无法保证,其监督也就失去了刚性。
(三)企业控制环境不理想
企业管理者对内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内部审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和实际效果。如果企业管理者对股东利益、自身利益以及其他人的利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企业管理者就能够自觉遵守有关法律、规范披露会计信息,那么,他自然就会重视内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达到其应实现的目标。内部审计既要监督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情况,同时,它又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与否、有效与否都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原因结论都可以归结为,审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得不到企业管理当局的认可。因而,导致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地位等都得不到相应的重视,造成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停留在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上。经过对比之后,如果要改善我国内部审计这种局面,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时地提高和扩展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改革。
二、完善和促进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剥离内部审计中的国家审计职能,确立内部审计主要发展方向
从内部审计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是企业的内部活动,不应承担过多的社会义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是为企业服务,服从并服务于企业发展,它的工作方向应是协助企业组织完成企业目标。企业的经营目标可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日常营运活动的组织、经营、人事、检查及设施设备控制的执行来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层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承担责任,故作为内部控制系统基础要素的内部审计,通过评价与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来为管理者提供服务。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在此目标导向下,内部审计人员应以合理的成本监控内控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向管理当局提供相关的分析、评价、建议等信息,协助管理者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明确并树立这种观点,内部审计才能在企业扎住根、站住脚,取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并且有利于内部审计发展。
(二)转变观念,认清内部审计的建立是源于“需要”
在我国的审计网络体系中,内部审计是从微观企业个体层面出发,实施监督、评价等职能的一种审计组织形式。而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来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还未被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内审工作停留在初级阶段,很不成熟,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其自身价值难以在工作中体现。根据管理学原理,对企业经营目标起主要作用的部门为直接部门,它行使决策的职能。内部审计按其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辅助作用,应划分为参谋部门,它应具有评价、建议等服务职能。故内部审计的职能包括监督,但决不限于监督,应侧重于为管理者服务上来。内审工作应从微观企业个体利益出发,对内控系统的设计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走入市场环境,参与市场竞争,在运行和管理的规模、复杂性方面,都会使企业监督、控制日益艰难。没有一个好的自我约束机制,没有一支精良的控制队伍,企业很容易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被击败。我国《审计法》及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都明确规定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并对本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应是企业管理中较高层次的工作。但这只是从法律和行政制度上确立了内部审计地位,要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作用,单靠法律和行政命令是达不到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赋予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使企业认识到内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以便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三)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论是执行何种审计,最关键的都在于必须具有独立性,能按规定的职权办事,不受干涉,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的好坏依靠管理当局的重视程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因此保持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的组织上有较高的地位。一般地说,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
2.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突破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是实现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突破的关键。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内部审计必须提高队伍素质,突出多学科、高智能的特点。由于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执行同一政策,实现同一目标,审计人员可以无界限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工作领域的广阔、无界,就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向多学科、高智能的方向发展。因此,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配置,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改进提高审计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这既是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也是内部审计队伍适应形势发展的结果。
总之,要切实把影响企业实现经济增长高质量、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各种因素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切入点,拓展工作领域,突出工作实效。另外,我国的内部审计还要从以往的事后审计扩展到事前及事中审计,因为事后审计搞的再好,也是亡羊补牢,所以事前及事中审计更为重要。而目前在国外早已被广泛使用的内部审计正好能够满足以上各项要求,我国在推进内部审计发展道路上,应当大胆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苏德硕.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 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2:11-17.
[2]冯均科.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内部审计,2006.第6期:18-20.
[3]韩传模.刍议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2006.第6期:15-17.
篇6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现状 政府推动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积极向国外吸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将国有企业转变为拥有经营自的法人机构。企业拥有较大自后,迫切需要其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因此产生了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需要。
我国审计署于1983年经批准正式成立,从此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开始起步。审计署根据对国情的深入分析和对外国先进管理经验的研究,在宪法并未对内部审计作出规定的情况下,向国务院提出了在全国各地大中型国有企业、事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在1983年8月20日,《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被国务院通过,并转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局根据此文件,积极推动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使全国各地的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较大的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迅速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了必要的人员开展工作。从此开始了我国政府部门推动下的现代内部审计发展之旅。
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如1995年实施的《审计法》使审计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国家体改委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明确规定,公司执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依公司章程规定在董事会领导下对公司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规定,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同时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应当列入财务预算,由本单位予以保证。这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措施。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动因
从上述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动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的发展更多以内部管理的需要为动力,而我国则更多是来自政府的推动。从西方国家和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部管理的需要;二是外部的压力。
随着企业业务的日益复杂,规模不断扩大,控制跨度也不断增大,管理者所能施加的控制力也开始减弱。这时需要通过管理控制系统,以鉴定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业务程序得到贯彻执行,财产物资是否得到恰当的保管和利用。因此,管理者需要专业人员对这些方面进行检查并报告,内部审计由此而产生。它是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由管理当局授权执行的审查、监督活动。
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审计和社会给企业的压力,另一种是政府法令的要求。外部审计基于抽样的审计方式,需要信赖内部控制,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并有专门人员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这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压力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家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也需要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系统,迫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内部审计,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西方发达国家,前一种因素是导致内部审计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更多是出于内在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多,控制范围扩大,内部审计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它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能成为企业高层管理部门进行经济监督的助手,而且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参谋。尽管任何外部力量的推动,如政府部门、政府审计、独立审计等都会对内部审计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产生发展的最直接动因则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我国在过去二十多年,内部审计作为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国家监督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成是政府审计的补充。国家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行政上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下达文件等形式规定国有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因此,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带有明显的外部压力的倾向,并不是各单位自发的需要,而是一种政府行为。
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动力对内部审计现状有深刻的影响。如果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建立和完善会高度重视,从而便于形成有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众多企业会自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并且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将具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直属企业最高管理机构领导,遇重大问题,可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机构不受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干扰,独立开展工作,对审计事项可以作出客观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最大的帮助,方便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众多企业因自发的动力重视内部审计,并且内部审计发挥了巨大的效力,无疑能够极大地促进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
如果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政府的推动,虽然能够短时间内依靠行政命令使内部审计的建设有一个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弊端,甚至阻碍了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特点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发展状况比企业好。我国内部审计实务的特点具体如下:首先,我国已经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这源于我国政府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建立模式。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是国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为强化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其次,总体上我国内部审计业务类型更多集中在财务导向内部审计。而在企业中,业务导向内部审计比财务导向内部审计比重略高。这表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仍处于世界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初期,我国的内部审计仍关注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律法规执行审计等,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生产经营的监督为主。这同样和我国内部审计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容易将内部审计看做是对自身管理的监督,将内部审计作为自己的对立面,从而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的有效需求也重视不足。再次,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措施被采纳的数目,企业较少。这说明两个方面问题。第一,企业相对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所作的内部审计工作侧重点不同。企业为组织提供的“查处损失浪费、促进增收节支”方面的效益较高,但提出的建议被采纳的情况偏低。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和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所处地位不同,工作效果也不同。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呈现的官僚色彩更重,所提建议更易被采纳。而企业中,内部审计也仅是一个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组织结构的影响、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等,从而也影响到内部审计所提建议措施是否被采纳。
四、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建议
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方面己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也存在重大缺陷,其主要问题是依赖政府法令要求和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滞后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要赶上国际步伐,首要任务是转变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从政府推动转变为企业自发需求为主要动力的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有更大的进展。具体建议如下。
1、转变杜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定位。若转变内部审计的认识和定位,从“监督企业运营”到“为企业运营服务”,即从“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则更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更大的作用是在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可以及时、准确地向管理当局提供管理和控制缺陷的信息,提出改进建议,协助管理者更有效地履行职责,合理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定位的转变将使企业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更多地企业自发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将提高,有利于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密切联系表明,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一般来讲,内部审计所负责的层次越高,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越强,越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内部审计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的这一模式最受推崇。当前我国并未有强制性规定要求内部审计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实务中多种模式均存在,这导致真正对内部审计工作负有责任的部门不明确,这种局面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我国可以对内部审计工作在上市公司的开展做出更为明确的规定,主要是明确内部审计对较高层的审计委员会负责或监事会负责。我国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法规的过程中,也应明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并注重内部控制法规的切实执行,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职能发挥,为内部审计提供发展的平台。
3、加强内部审计职业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借助从业人员的作用,使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促进内审职能的发展和社会对内部审计认识的转变,使企业管理者重视内部审计发挥的效益,使更多的企业自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高校应培养适合内部审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发挥内部审计协会作用,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改变我国内部审计以政府推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现状,需要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力量,促进内部审计行业的自我发展。内部审计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推动职业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应切实担负起行业内部管理的责任,扩大内审的影响,行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应与国外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加强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的内部审计职业管理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和行业经验交流,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促进行业的发展。
5、加强内部审计准则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准则对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IIA准则的几个主要差异,本文对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改进提出如下建议:一方面,建立更为灵活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我国可以借鉴IIA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框架的方式,把内部审计的定义、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基本规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分类列示,便于对其中部分内容的及时修订。另一方面,扩充内部审计的功能。内部审计准则作为职业规范标准,应具有指导意义,需要兼顾前瞻性的要求,所以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也不能忽视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也要为我国部分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执行“咨询”工作提供相应的基本规范。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在起步之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离国际内部审计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息息相关,良好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能够极大地促使内部审计实务的进展,而制定出合适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更需要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实务,分析实务现状,深入认识内部审计的性质。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我国的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为组织目标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继东:参谋与助手――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营与管理,2004(5).
篇7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看法有了改观,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是风险控制流程的重要环节,而且在风险管理后期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负责,侧重于企业基层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本文就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有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与财会部门配合不协调,各自为政,不能相辅相成,存在较大问题。
(2)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
在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认识上,一方面把内部审计定位于“监督导向”,把内部审计混同于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起初内部审计是作为国家代言人以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维护财经法纪为目的。而当前受这种观点影响,内部审计地位与政府审计地位之间、内部审计职能与国家派驻企业监事职能之间的界定就有所模糊,致使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无关,把企业灵活经营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有了这种认识,导致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又或者使内部审计人员有“双向服务”思想,工作目标上可操作性不强,影响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对策
(1)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与财会部门的关系。
内部审计机构与财会部门都是重要的职能部门,但两者职能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财会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并利用财务、成本资料参与决策。由于业务范围上的局限,它的监督、参与决策限于财务、成本方面。而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本身没有任何经济业务,不对任何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支配和控制,而是根据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开展财务审计、合规审计、效益审计,它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方面,财会部门要进行会计核算、开展财务管理,依赖于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的审查和帮助。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其监督和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内部组织成员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服务的范围自然包括财务会计活动在内。例如,为企业领导正确决策,提品销售量、销售收入、产品成本、产品销售利润预测数额;为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为企业领导提供的能源(原料,材料、燃料)消耗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费用指标。这些资料都有赖于从会计部门获得。而这些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地说明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赖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财务审计时,首先要测试内部会计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便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差错、弊端和效益不高等问题。
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与财会工作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审计而无财会业务,会使信息反映与资金筹集活动等都无从进行。如果只有财会业务而无内部审计,则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不能有效地监督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使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缺少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还会削弱内部控制,增加外部审计的时间和费用。因此,内部审计组织与财会部门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相互取代。
(2)企业内部审计职能逐步由“监督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
从内部审计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是企业的内部活动,不应承担过多的社会义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是为企业服务,服从并服务于企业发展,它的工作方向应是协助企业组织完成目标。企业的经营目标可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日常营运活动的组织、经营、人事、检查及设施设备控制的执行来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层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承担责任,故作为内部控制基础要素的内部审计,通过评价与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来为管理者提供服务。只有明确并树立这种观点,内部审计才能在企业扎住根,取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并且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再培养。
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详细情况如内部控制不太熟悉,对会计业务仅仅是一个肤浅的做账、记账等的认识,因而其专业能力不高。此外,在计算机的软件方面,较为先进的财务软件开发少,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低,对于软件的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先进的审计技术,在企业中根本没有应用。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再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车璐.关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职能的探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06
[2]冯生才.简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理论与当代, 2004;07
[3]胡竹青.浅析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J].青海交通科技, 2006;04
[4]张东华.试论内部审计制度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0
篇8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不断复杂化和专业化,企业也逐步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实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中一种有效的监督控制方法,是企业中必须的内部监督机制,其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况
1.审计管理发展历程
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渐建立的,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的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在相应的审计机关的指导、推动下开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并使其迅速的发展起来。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审计工作的发展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我国在企业内部审计中所获成就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内部审核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企业内部审查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业务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自2009年起,我国大部分的大中型企业都开始实行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这体现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审计也正式被纳入企业发展的进程中。
3.企业内部审计意义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而内部审计对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时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企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首先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统筹全局。通过企业自身的审计,对企业阶段性的运行状况做出总结,然后规划企业下阶段的发展目标,这样方便了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政策,完成对企业的整体控制管理。其次内部审计还可以对企业的运行方式起到规范作用。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发现一些对企业管理不利的因素,通过改进这些问题,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与完善。最后内部审计对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更好的调节资源的配置,可以最大化的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减少不必要的开资,增加企业的纯利润。
二、在我国当前的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没有正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对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功能和职责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只是把审计工作当作纪检的工作来做,使得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了解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快速地对企业进行调整,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公司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重视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还不够健全,大多数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自上而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很多的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内部审计,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只是政府审计对企业内部的一种延伸,虽然建立了相应的部门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一些规定,从而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还有一些企业甚至并没有建立企业内审部门,这些情况并不利于内部审计的发展。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企业必须重视内部审计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快速的发展。
3.企业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着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而且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弱,与企业审计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就使得他们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不能很好的处理经济预测和风险分析这些专业的问题,不能给出全面的审计结果。
4.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监督与财政、会计监督等其他的经济监督最本质的区别,是审计监督的一大特征,也是审计监督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决定性条件。
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大多数企业是把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的职能部门放在平行的地位的。与政府审计相比,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和组织上对企业单位的依附性太强,独立性相对的不足。这样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就会受到企业内部多方面的干涉、制约,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客观、独立性,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使内部审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面对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转变企业内部对审计的认知观念
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组织管理的意识。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体系和自身调节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能够给企业的监事会、董事会等公司管理的高层提供相应的企业信息,能够有效地调节信息的不对称,在进行企业管理工作时可以使不同权利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是公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结构。而转变企业内部对审计认知的关键,就在于要从总体上对内部审计相应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把握,明确其在企业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深化企业内部的控制意识。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要促进企业本身健康持续地发展,而企业审计则是审计部门针对企业管理者要求,在保证信息真实有效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确定了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意识即确定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作用,所以,不管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普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必须重视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发展。
2.加强公司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政府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建国初期的国营化转变成自主营业并自负盈亏的现代化的企业。现代企业要重视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注意到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查错纠弊的表层作用。
3.提升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进行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时,最主要的环节是需要人来完成,所以强化企业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在加强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方面,首先要使审计团队中的工作人员组成多元化。审计工作人员不能只掌握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引进具有工程、技术、经营管理、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外,企业还需要聘请在审计方面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专业审计人员来充实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合理的配合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也要重视加强财会等相关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拥有更加深厚的专业技术,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在工作中更好的处理复杂的、不同类型问题,能够更好的为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
4.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限制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使得审计部门不能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独立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防范风险、加强企业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根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然后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有效的、可行的管理方案,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力度,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辉,郭红梅.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01:62-63
[2]元丽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8:35-37
[3]张亦男.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3,02:108-109
[4]刘建丽.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69-70
[5]刘亚华.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09:50-51
篇9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内部审计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3年3月,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同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10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业务提供了工作依据。中国内部审计从此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笔者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十余年,结合日常审计工作中的一些现状,就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涉足范围的加大,企业核算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内部审计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被我国企业领导者所重视的程度还不太够,因此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 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采用受领导层管理的模式。一方面这种模式能够充分显示出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有利于管理层更好地作出决策。另一方面这一模式带来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不明确,既要受到管理层的控制,又要对管理层进行监督,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内部审计机构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 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恰当
目前很多企业不能及时根据企业总体目标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虽然目前已经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营责任审计等,但实际上仍局限于以“查错防弊”为主的合规、合法性审计,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目标,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营责任审计也并没有发挥到真正的作用。审计目的没有达到“合理性、有效性”。同时由于审计水平的限制,审计方法也没有建立起集管理、技术评价等一系列新的方法为一体的审计体系,而局限于传统的查帐方法。 (三)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水平还不高,难以顺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市场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会计、工程等专业的法律法规,能够把审计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同时还应具备运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 让内审部门真正独立
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自我健全、监控的约束机构,是企业管理机制的组成部分,是保障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手段,其在企业的地位应该超然独立于企业的其他管理机构。要让企业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笔者认为最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模式是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模式,这样使内部审计完全独立于其他管理机构,避免在审计工作时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干扰,从而得到正确的审计结论。另外,可以通过加强外部监督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如:增加内部审计结果在企业的公开力度,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透明化。内部审计在企业的透明化,可以在增加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压力的同时也能加大其工作动力,促使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在企业全员的共同监督下,能够大大降低内部审计工作出现虚假和错误的机率,减少不真实的审计结果给企业所有者带来的利益损失。
(二) 运用现代审计方法,风险与效率兼顾
首先,在企业运用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为核心,并与之融入详细审计与抽样审计相互结合补充的现代审计方法。这样能够克服传统审计方法随机抽样的不足,合理确定样本量,做出正确合理的审计判断;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其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审计方法手段,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运用计算机系统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严格控制审计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 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是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调动,许多人没有专业的审计能力和知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审计工作经验缺乏,这给企业审计工作的正常发展带来了困难。企业可从以下方式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1)积极引进人才,引进审计工作经验丰富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及有专业培训经历和学习经验的高素质人员。 (2)鼓励从外部引进新人,实行竞争上岗制度,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被公司淘汰的强烈危机感下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 扩展内部审计范围
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企业内部职能的细分,企业生产组织管理职能也日益凸显。因此,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应相应扩展到对管理组织结构职能的有效性、管理机构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审查。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将审计重心放在经营活动中带倾向性的、重大的问题上,显现出审计监督的职能。对于审计重点,应花费更多的精力,深入透彻地进行调查,做到不仅要有正确的处理,还能够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把内部审计工作对被审计部门或被审计单位的作用发挥出来。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还应该正确处理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尊重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意见;但又要坚持原则,做好按制度要求如实上报检查事项的协调工作,共同形成为企业领导负责的融洽局面。
参考文献:
[1]吕欣航.‘内部审计问题研究01.财经界(下半月),2006(10).
[2]张谨.浅谈审计的独立性. 中国外资,2009(11).
篇10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内部审计 思考
一、现代系统论及战略管理理论为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现代系统论。要求将研究的对象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当中,把研究对象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研究他们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是研究现代复杂问题的有效思维方式。现代系统论思想科学地指导了现代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它扩大了审计师的视野,让审计师将注意力集中到广阔的经营背景上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数据,注重了解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由此,审计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审计方法从账目的差错防弊,财务报表的审查发展到到现在对企业整体风险的把握和决策。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思路是遵循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评估经营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上,提出经营风险及管理层的应对措施。
审计模式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明显增多,人们意识到依靠国际分工能够有效提高效率,国际间贸易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开始进入一体化阶段,在如此宏观背景下,企业开始关注风险的关键点,重视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理论认为,通过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注重对企业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根据战略重点制定战略对策,实现企业持续性发展。
二、企业经营环境的瞬息万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呼唤新的审计方法产生
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在信息和知识经济迅速膨胀和传递的时代,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实时掌握信息的脉搏、实行多样化经营,进行兼并重组等,企业需要对影响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应对。这时,内部审计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求将内部审计工作上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将内部审计与风险相联系,以协助企业应对风险,改善经营管理。由此,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扩展到风险领域。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管理层次增多,企业开始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对象从最初的财务、会计信息与事项扩展到战略目标、经营业务流程风险和剩余风险,传统审计模式仅以会计信息和内部控制作为审计重点,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许多审计失败案例暴露了传统审计的缺陷和不适应。
三、传统内部审计的固有局限及审计自身发展需要传统审计方法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依旧选用帐项导向审计与内控导向审计模式,真正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企事业单位也少之又少。这两种传统审计模式主要是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的审查。目的在于差错纠弊和检查监督。在如今企业经济环境和自身规模的巨大变化下,这样的内部审计,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审计效果将大打折扣。
(一)传统内部审计方法的固有局限促使新的审计方法应运而生
在内控导向审计模式下, 内审人员直接了解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分析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并注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具体方法是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实施的范围和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提出改善的意见。从内部控制自身来讲,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缺陷,有滞后性的缺点,不能根据巨大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有时会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如经济环境的改变、经营管理的变化等,造成内部控制效果下降或者失效;从企业内部来讲,内部控制会因为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串通舞弊而失效,所以,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有时不能发现主观的舞弊行为。内控导向审计只关注控制的薄弱环节,忽略了内部控制系统以外的审计环境。
(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传统内部审计过多关注过去,通过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议管理层增加控制点,使内控制度愈加繁复而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审计模式使得审计部门在企业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而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审计的审计模式,能够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关注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全面地评估风险后,提出应对的意见,能够使内部审计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中国许多企业为了节省开支,不惜削减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虽然这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并提高审计专业化。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地位非常重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比较了解企业情况,和各部门比较熟悉,也便于开展工作。在这种危机面前,企业应当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选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