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机构范文

时间:2023-04-04 14:5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机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审计机构

篇1

促进医院内部建设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和人员活动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医院内部管理及其他控制制度的监督与评价,通过内部审计职能发挥,能够大大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及控制制度完善和制度有效性发挥,能够提升医院制度的严密性,能够帮助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促进医院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最大化医院经济利益,能够促使医院各部门职能发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实力,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对审计工作不了解就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不理解还可能会对于审计工作产生一些思想上的轻视甚至是抵触情绪,审计机构建立不完善就难以发挥真正的审计职能与作用。②是审计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化民营医院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审计工作人员本身素质较低,难以履行审计职能,审计工作的开展就很有可能形同虚设,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反而会加重医院的管理成本,得不偿失。③是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以及审计工作监督力度不够、缺乏独立性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让审计工作受到许多负面影响。所以针对上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水平对民营医院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在很多民营医院管理部门当中都已经设立,但是有了机构不代表就能够很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机构由于是隶属于医院本身,在独立性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会受到医院领导、其他管理部门或人员的制约和影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所以不仅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还要加强内审部门的职责独立性与主动性,医院领导要加强内审部门权利下放,要给予内审机构足够的独立权利的行使,要在工作上加强对内审机构的重视与管理,对审计机构的工作要实行院长直接负责制,这样能够避免财务管理部门的干预,能够更好地实现内审作用。完善内审制度有了内审机构还需要有相应的内审制度加以配合,在内审制度方面,要根据医院实际条件和情况制度处相应的内审工作流程和准则、内审人员工作规范和岗位问责制度,要对内审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更为详细地规定,减少其他部门的干预,让内审机构能够独立行使职权。提升内审工作人员总体素质加强工作人员总体素质是实现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对于医院内审机构的职能发挥,工作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内审人员队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人员总体素质的提升,要加强对具有医学技术、工程技术、投资管理、金融知识、财会知识以及现代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提升审计人员综合水平,促进审计工作水平提升。在人才管理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的协调发展。医院还应该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审计人员的工作理念跟上时展潮流,从而促使医院审计工作始终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扩展内审工作外延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较为单纯地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监督,但是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多,内审机构的责任逐步加重,所以有必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内部审计部门职责和管理权限的拓展。要从过去单纯的监察管理发展到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与效益管理当中去。要让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在部门活动和经济活动中显现出管理监督作用,更要让内审职能深入医院的未来发展与科学规划的管理当中。让内审工作与医院发展决策相融合,让医院的所有管理活动和未来规划都有内部审计的参与,只有从经济活动发生之初就加强内审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医院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后续问题,才能保障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作者:杨建辉 单位:上海中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篇2

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往往只审查财务数据,缺少对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进行审查。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现处于传统的医院管理,忽视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薄弱,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按规定程序执行,对要求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随便制定,应付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性不高。部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未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导致有的单位一人身兼多职,工作流程不规范,而且从未对敏感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

二、基层医疗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探索

1.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注重人才培养,充实内审队伍力量,选调思想觉悟高,有较强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爱岗敬业的骨干力量充实到审计队伍里。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管理、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所以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培训,定期进行审计工作培训,更新知识,注重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学习研究,以研究促审计,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思维训练,提高分析,提炼文字的综合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履行《职业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审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内审人员,是推动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只有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水平

建立完善的内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规范医院管理的关键,根据卫生系统内部审计规定,建立《审计工作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审计职责,制定合理的内审工作程序,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思想认识,了解审计工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组织开展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充分了解审计的作用,使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3.对重点工程,重要资产,重点监控

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重大经济决算情况、重要工程项目建设以及重要国有资产处置情况应重点监控,审查基层卫生院投资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审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审查是否未经批准、擅自扩大建设规模,随意超预算,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招投标制度,有无规避招标和分解招标的情况,审查是否签订了经济合同,经济合同条款是否合理、合法、公平,重点项目资金是否按规定程序付款。审查建成项目新增效益情况,审查项目实施单位对拨入的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有无账外设账,是否按规定时间开工和完工。审查是否按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擅自更改项目内容、工程位置、违规提取项目管理费、虚列支出、挤占挪用等问题。

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将一些不合理的费用列入专项资金支出中,有无改变资金用途、将各项专款调剂使用;工程项目的预决算是否真实,是否有高估工程量,虚套预算定额虚增造价,虚列支出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对需采购的固定资产,应在采购前对该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测算经营成本,经全方位调查后形成采购申请报告。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增加时,应当及时登记入账,定期进行盘点。新增固定资产是否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较为普遍,从而影响到总体资产金额的准确性、完整性,也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审计。

4.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内审质量

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随着单位的变化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设立内部控制制度后,根据医疗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遇至新情况新问题,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制定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内部控制中的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资金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债权和债务控制。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不得坐支现金。对敏感岗位不定期调整负责人员,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规定》文件的精神。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可以充分调动全院员工的积性,杜绝管理漏洞。

三、总结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 独立性 组织机构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一项监督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咨询活动,它独立客观的进行单位内部的各项经营活动以及其控制系统的评价,这些工作是由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完成的。内部审计是通过审计人员针对单位内部的逐项工作进行检查,比如单位内部的政策、法规是否符合标准,程序的建立是否合理,执行力度是否到位,以及单位的资源利用是否有效等。通过其客观公正的检查和评价,使内部审计部门完成其使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它必须从本单位利益出发,为本单位的利益服务,从而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内部审计产生于政府审计基础上,它是行政机构的一个部门,对本组织内部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在业务方面,直接由国家审计机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所指导和监督。它的独立性表现为“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独立于管理层”,才能使审计结果更独立、更客观、更公正。就是因为这种独立于管理层,而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很为难,在平时工作中既要服从管理层,又要在审计时进行独立审计,使得审计的“独立性”不具有说服力。

现代的内部审计被重新定义,使其更倾向于服务型。内部审计就是运用一些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评价、管理风险等一系列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与这种内部审计相适应的独立性,就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组织地位和职责。形成一个纵向的责任体制,就是说内部审计负责人向管理层或者决策层负责并且汇报审计结果,而内部审计人员只需要向审计负责人汇报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审计范围内进行自由的、独立的审计。

(二)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独立性

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使审计顺利进行并且要达到其审计的目标,就必须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充分发挥,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审计效果。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法》的规定,更是审计行业的执业条件。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行业的执业条件,也是《审计法》中的精髓所在,它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时,是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它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对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决定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内部审计职能实现和作用发挥的要求。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检查、监督找出错误所在,使管理层和决策层能更好、更清晰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达到增加价值、提高经济效率的经营目标。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现着管理体制的现状,更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保证。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导致了审计结果的不客观,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造成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很差。要想真实、客观、公正的反应出审计结果,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确保审计结果。

三、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产生的原因

内部审计机构的产生一方面是顺应政策的要求,一方面是顺应内部管理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内审机构的产生是在政府管理企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随着企业单位的规模的扩大,经济业务的增加,管理层面也呈现出多面性等一系列原因,最终使内部审计机构产生,它的设立是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对其他职能部门、分公司或者是其他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的、公正的、相对独立的检查、监督、鉴定,为企业的决策层服务。

四、在我国如何建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针对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使其更加符合国际上的标准。在我国,根据宪法赋予审计独立性的原则,应尽快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和法规,制定相应的法规来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和可操作流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完善了法律环境,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形式为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所以要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提高组织机构的地位。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其他的任何的职能部门,而是需要独立出来直接对单位中最高权力机构负责,这样内部审计机构才能直接的将所审计的结果第一时间报告给最高管理层,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以及可信度。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并且完善人员管理体制。在内部审计部门中要加强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高,使其具备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国家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关心和支持,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同一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内部审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日益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职能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组织目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篇4

1 企业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原则

为了能够将内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在对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进行设置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独立性的原则:独立性的原则是企业在对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进行设置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原则,在经费、工作、组织人员等方面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必须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并且对审计职权进行独立的行使,不会受到任何部门和个人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审计的有效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充分体现出来。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与本企业的其他部门合并,或者具有隶属关系,这样就会导致内部审计丧失应有的独立性[1]。其次,权威性原则: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就必须要遵循权威性的原则对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进行设置。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具有越高的设置层次和组织地位,就会具有越大的权威性,就能够越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大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和其组织地位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内部审计作用的扩大可以使内部审计有可能具有更高的组织地位;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断增长的独立性和不断提高组织地位也能够使内部审计人员更加有效地履行相关职责,最终将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还要具备一定的处罚权,从而能够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充分体现出来。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内部审计制度方面我国企业起步较晚,而且在国外经验借鉴的时候也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现在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具有多种多样的模式,其主要包括:隶属于财会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经营管理系统的内部审计机构[2]。上述的几种内部审计模式互有利弊:在第一种模式中,从独立性、地位、层次等方面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都是较差的,内部审计机构只能进行部分日常性的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够直接地服务于经营决策者,也无法保证审计目的的实现;第二种审计模式在独立性、地位和设置层次方面也比较差,尽管能够审计企业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然而对于企业监督各项经济行为和高层次决策十分不利,具有较小的审计范围;第三种模式虽然在设置方面和独立性方面比较高,然而由于在监事会下设置审计机构,因此会将彼此应有的作用削弱;第四种审计模式虽然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地位和层次,然而因为需要经过董事会的集体讨论才能够通过各个事项,因此很难进行正常的审计工作;第五种模式具有最高的设置层次、较强的独立性,对于审计人员的独立开展工作十分有利。

3 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和具体职能

3.1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最为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就是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经营管理系统中对审计机构进行设置。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各项审计业务,并且进行工作报告;要向总经理负责行政业务,并且进行工作报告。采用这种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其能够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充分体现出来。其次,这种保持双重关系、双轨报告、双向负责的组织形式符合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要求。最后,这种模式能够将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传统的审计对于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进行了过多的强调和偏重,从而将内部审计的服务、鉴证和评价职能忽视了。然而在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发展的今天,服务、鉴证和评价变成了其重点职能[3]。在审计业务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将监督职能发挥出来;在行政业务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将更多的服务和评价职能承担起来。

3.2 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分析 首先,管理职能:内部审计部门利用审计活动可以彻底的取证、分析、检查和评价企业的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部门,并且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帮助领导根据企业的实际做出科学决策,对内部控制进行强化,对管理漏洞进行堵塞,从而使经济效益提升上去。其次,经济控制、评价职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其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企业的内部审计还能够接受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而企业的其他部门可以以审计计划的安排为根据开展审计,并且做好经济的评价、鉴证和监督工作。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立足于公正、效率、效果、经济等观点对本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并且使企业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进行更加有效的履行。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本身具备了经济控制、评价的作用[4]。最后,内部公正、服务的职能:企业的内部审计包括两个方面的服务职能:首先是要服务于本企业,对最高层负责,从而将其所指派的各项任务完成;其次是服务于上级主管部门,将其交办的工作完成。企业内部审计的内部公正职能除了是经济控制这一职能的从属之外,同时还要服务于经济控制工作。

篇5

关键词:基层机构;内部审计;筹建问题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而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又是决定审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许多基层审计部成立之初,由于是在本层企业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一是内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处于平行地位,彼此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当内部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内容对被审对象不利时,平级单位的被审对象会以各种方式干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使内审的独立性就遭到严重的打击,同时也不利于内部审计与平级部门之间长期合作关系;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由本层最高管理者或者财务总监决定,往往要在他们的限制之下工作 ,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与省级企业最高管理者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向省级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提供审计结果,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也不为省内最高管理者所信任,无法作为全省整体战略调整或决策的依据。

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审计人员意见和观点受到干扰和限制,难以有效、全面、客观地对审计业务进行监督和评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因此,在基层审计机构筹建成立之初,就应提前考虑和改善以上问题。

一、明确成立基层企业内部审计部的目的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简而言之,成立基层审计部的目的就是在基本单元履行内部审计职责,为企业本身实现价值战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的。

基层企业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不足,对审计的认识不够,往往将内部风险防范的第一、第二、第三道防线混淆,要求审计部参与企业的经营业务、制定规则、并能够控制企业风险。以某省级通信公司所辖的市分公司为例,该市分公司在成立审计部的请示中提到:审计部审查经济活动全过程,核算营业厅单厅产能,对比分析基站效益,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因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再如:审计部加强对公司各部门的管理与监督,规范成本费用管理等。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市分公司主观上是希望审计部承担更多的经营管理职能,这无疑会形成审计部和业务管理部门在职能上的诸多交叉重叠,违背了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要求。审计部既不能对各部门进行管理,也不能规范某一个业务运转过程,只能对一些不遵循规范化管理的风险点提出控制建议,要实现规范的管理,还需要业务部门根据风险点进行流程改进、制度完善、管理加强等。

省公司最高管理层受总公司董事会的委托,一方面要从战略角度对市分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解,从而对整体的投资方向、经营策略进行适时、合理地调整;另一方面,对各业务实施、战略落地情况和结果进行评价,以便将领导者的意志和具体实施者的行动相结合,助力于经营管理目标的达成。因此在市分公司成立审计部,是要求内部审计可以近距离履行监督、鉴证、评价职能,针对市分公司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真实、公正、客观的建议,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健康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省、市两级公司成立审计部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必然会为新成立的审计部在今后开展内部审计业务时设下难以解决的障碍,为此,筹建市分审计部、并使其未来能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首先明确成立基层审计部的目的,并达成共识。

在最初阶段,这个差异还需要省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通过自上而下灌的方式对市分管理者的审计概念进行重塑,逐渐达到内化的作用。新成立的审计部也要在工作中与各部门之间形成人际互动,通过讨论、争辩、协商的方式,缩小或消除彼此对审计职能、审计权限、范围、方式、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差异,尤其是审计履职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报告关系,是在审计部成立之初就需要讲清楚的,这可以使具体实施工作的审计经理减少顾虑,放手做事,从而顺利开展审计业务。

二、确立地市分公司审计部在组织中的位置

确立审计部在组织中的位置十分关键,明确市分公司审计部在组织中的位置及报告关系,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独立、客观的鉴证和评价的职能。

如果审计部的组织关系和报告关系归属于市分公司,那么,其客观性、独立性势必受损,审计工作难免会受到市分公司管理决策者和平行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在遭受来自审计部门内部或外部的压力下,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将会混淆,内部审计甚至有可能成为违规操作的合伙人、舞弊者,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弱化,审计质量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审计有效监督检查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正确评价、鉴证企业经营指标和财务信息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审计结果也无从作为准确信息的来源为省公司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审计作用尽失无遗。

因此,不论从组织地位,还是管理层次来讲,审计部隶属于市分公司管理的模式都无法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变组织管理模式着手,根据西方国家经验以及国内审计制度改革的趋势,建立分层派出制的内部审计模式,将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式,市分公司成立的审计部在组织结构上应定位为省级分公司派驻的内部审计结构,审计人员的人事组织关系上收一级,分层派驻式审计模式能够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减少审计人员在履行监督职责和评价职能的顾虑,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组织治理机制的职能作用。

结合某通信企业的内部实际情况,建议新成立的市分公司审计部只作为省公司的派驻机构,组织关系和报告关系应隶属于省公司,业务关系受省公司审计部的管理和指导。当然,为使成立的审计部与现实环境发展变化相适应,在日常的工作纪律、行政管理方面能蛴兴监督和管理,同时又尽可能地与市分公司实现利益解绑,目前较为合理的方式 ,就是在行政管理KPI指标方面赋予分公司合理比例的考核权重或考核建议权。

三、组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审计队伍

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是不断跟进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为提供有效的审计业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也为未来审计师的资历和专业水平提供合理保证。

目前,一些企业内部的一部分管理者一定程度还存在着“审计部是养老的地方”的刻板思想,难免欲将一些对行业知识缺乏了解、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没有任何计算机应用基础、坐享其成混工资的人塞到审计部,审计部要想切实发挥作用,并通过专业的、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客观评价和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帮助企业实现经营或战略目标,就一定要在选人用人上把好关。内部审计师应具备与审计业务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标准等胜任能力。

一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选拔人才。审计部的人员组成及架构,应充分考虑成员的意愿、工作范围、责任层次、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行业知识、企业内部流程、个人学习能力、职业忠诚度等。因此,审计部的队伍组建,应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公平竞争,高级管理层应该充分赋予审计部负责人选拔成员的权利,并在人员到位方面给予支撑并提供绝对保证。同时这类竟聘应面向更广的范围,如:通信行业经验者、社会相关人士、第三方审计机构等。

二是建立学习型、合作型的团队。审计部成立后,期望每个成员都成为复合型人才,需要一个培养和学习的过程,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审计任务,团队成员需要精诚合作的精神,统一的审计价值情感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素养,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长短板块互补。同时团队成员应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加强继续教育,同时鼓励内部审计师在一定时限内取得适当的专业资格证书和认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和实践操作,逐渐培养既熟练掌握审计专业技能,又懂公司生产及经营管理,作风过硬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性和长远性。

三是为通信企业配备IT审计人才。现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通信行业更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通信企业的集团总部对IT审计人才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受到人才紧缺的因素限制和审计就是搞搞财务的旧观念影响,IT审计人员难以到位,面对千万级以上的信息和通信行业庞大的数据库,现有的审计人员常常束手无策,甚至导致审计活动的失败。

本文作者所在的企业,在其他的前台、后台部门进行“横向人才复用”试点,从而解决各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那么IT审计人才,是否可以在省、市两个层面实现“纵向人才复用”,配备一名IT审计人员,通过现场支撑和远程支撑的方式,解决一直缺乏IT审计人员的现实问题。从而适应企业发展对IT审计日益迫切的要求。

四、建立内部审计章程

建立内部审计章程是顺利实施审计工作的关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审计机构也是按照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在执行、实践的,但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审计业务面对不同的人、事、机构或组织,审计目标、组织定位、审计标准、审计活动范围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因此密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内部审计的章程是必要的。

内部审计章程不仅仅是内部审计活动的宗旨、权利和职责的权威性指导依据,也是企业架构中其他组织认识、了解审计职能,支持配合审计工作,监督审计履职的过程的媒介,它可以准确定位内部审计为谁服务、向谁报告,有效解决审计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之间三道防线的职能界定,明确审计目标,规范审计部的授权和报告关系,确立审计人员履职时,应规避的各种利害关系,确认内部审计活动所需要的资源配备,界定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审计程序、审计质量、应承担的责任等,也都进行明确规定,对被审单位的信息提供、人财物的接触配合、责任追究等也都一一规范。明文建立内部审计章程,有助于审计人员挺直脊梁开展审计活动、极大地解决了与被审对象的分歧和矛盾,有效地实现了组织之间各部门的沟通了解,最大限度地加强了组织的独立性,是顺利实施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

通信企业在基层审计部筹建之初,就能前瞻性地拟订好内部审计章程并提交省公司高级管理层审批,必将对市级基层审计部快速投入并顺利开展工作,有效解决审计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建立沟通平台。为基层审计部独立、客观地履行职能,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除以上提到的成立审计需考虑的问题和制度外,还需要考虑与企业最高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与被审单位的保密承诺签订、必备的隔音工作环境和高效的审计工具等,这些在通信行业都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不一一赘述,但希望其他企业借鉴时,纳入考虑范围。

只有将该考虑的因素预先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落实基层审计纵深覆盖的要求,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基层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适应新常态下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日,杨国有.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问题研究[J].市场营销,2016.2.

[2]董春诗,王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探析[J].中国市场,2016.21.

[3]高培英.影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6.17.

篇6

高校目前较为流行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与纪委监察机构合署办公;二是隶属财务部门;三是设置独立审计机构。合署办公仍是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要方式。领导体制上,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要建立以主要行政负责人为分管领导的领导体制。高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审计工作职责划分上各高校也各不相同。审计工作重点集中在财务、基建、后勤服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定、审核工作,对高校内部控制流程、领导决策参谋等较高职能涉及不多。同时,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和审计作用认识差异较大。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界定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内审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虽然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在颁布实施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明确提出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通过调查发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将纪委监察审计合署办公仍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流方向。究其原因,一是认为高校纪委、监察、审计同为监督部门,职能相近、联系密切;二是从精简机构,简化工作流程看,将纪委监察审计合三为一,能够方便办案,节约开支。三是认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仅仅是为了满足上级考核机构是否健全要求,同时为了方便行权,缩减制约机构,通过合署办公也能避免内控防范机制。从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来看,与国家法规的规定差距较大,内审在学校内部的地位也普遍不高,权威性不大,加上内审只有建议权,无处置权,在领导不是十分重视和支持的情况下,审计只能流于形式。

(二)内审机构隶属关系不明确调查发现,在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上,大部分院校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校领导不是学校的法人或最高领导机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客观性。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职责规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分别要从业务上职责权限、行政上职责权限分别隶属于不同委托主体。从委托理论角度分析,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作为独立办公部门,直接对高校法人负责。而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检查力度也相对不足,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发展。纪委、监察、内审看似均为监督部门,但其职责不同、隶属层次不同,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不能看作一体。在对纪委、监察、审计认识模糊、职责不清情况下,内审工作开展起来困扰重重,关系不顺,出现许多矛盾,给内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内部审计职能界定标准模糊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界定标准较为模糊。认为纪委、监察、审计同为监督部门,从事工作内容、要求工作技能都接近,造成了对于纪检和审计职能认识上的混淆和模糊。简单将其“三合一”会使内控体系、监督防范机制流于形式。长远看,合署办公不会产生“1+1+l>3”递增效应。如果将发现问题(内审负责)、查处处理问题(纪委、监察负责)由合署办公形式处理,结果是问题查找不专业、处理结果不权威。对于内审工作开展,还仅仅停留在审核、检查的功能,忽略了内审管理、增值的功能。工作开展上侧重于易于滋生问题的基建、财务、采购等方面,没有系统的界定内审职能重心和判断标准。

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完善

根据我国《公司法》要求,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大多采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四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如图1所示),监事会的职责是对公司董事、经理和高管人员的行为进行一般监督和对公司财务会计进行专业监督。2001年1月,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图1),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且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五项: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资料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内部审计职能管理划归审计委员会。

根据上述分析,上市公司因涉及利益主体众多,在权利制约、内部控制体系上,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虽然设置了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监事会、独立董事监督部门,但并没有进行合署办公等形式,而是分别设置了独立部门。监事会由监事负责,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负责,虽同为监督部门,但职责明确、机构独立,起到了较好监督、治理效果。反观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高校在治理结构上丝毫不逊于上市公司,分别设置了纪委、监察、审计监督部门,但从实施效果看,合署办公效力大大削减了内控体系完善。

(一)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重塑高校内部审计设置借鉴公司治理结构,高校在纪委、监察、审计机构设置上,不能因为考虑人员冗余问题,而缩减编制、合署办公,而应从职务不相容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出发,尽可能以较低成本发挥纪委、监察、审计各自职责。

高等院校治理结构虽不同于上市公司,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行政自能力已逐步放大。高等院校政府主管部门教育部对高校管理方式也从过去的精细管理向宏观管理过渡。通过财务预算、教学评估、校长轮换等方式激励、监督高校正常运作。这种治理模式与上市公司治理模式较为类似。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代表股东大会类似于高等院校主管部门教育部、教育厅;公司管理层董事会,类似高等院校党委。高校校长负责制类似于公司董事长负责制。上市公司监督机构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类似高校纪委、监察和内部审计机构。虽然上市公司和高校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相似。但是内部审计机构到底向谁负责却存在较大差异。在公司法中对于上市公司监督治理集中于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并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而目前高校对于监督治理监察部门负责行政违规项目查处、纪委负责党政违规项目查处,而内审机构作为发现问题职能机构向向隶属部门报告。此种治理结构模式虽然体现了行政、党政分开治理的初衷,但是实际操作中,可行性不高。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看,高校纪委、监察、审计部门大多合署办公,职责权利没有细致划分,对于对高校管理中应发挥作用没有清楚认识。

因此,应明确界定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中治理位置,确定纪委、监察处、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分配、工作隶属部门。依据目前高校流行管理模式,党委会议是高校最高权利机关,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掌管高校行政事务、书记负责党政事务。借鉴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同样可以将内部审计工作分别从业务上向校长负责、行政上向党委书记负责。业务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内审工作计划审批、审计业务范围、审计报告审核等具体审计工作事项;行政内容主要包括内审人员配备、内审人员选拔考核、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等。业务、行政上职责分别由监察、纪委进行分管(如图2所示)。通过将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人员自身利益分属不同部门负责,尽可能保证审计工作独立、客观、公正,保障了内审人员切身利益。

篇7

1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作用范围比较广,不是企业各部门审计工作的单纯相加,而且在整体的高度上来把握全局的审计情况,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科学进步,防止企业内部危机的出现。通过系统的掌握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明确具有创新性的审计观念,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原创性等方法,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进一步证明内部审计的实践意义。

2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形式单一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受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程度制约,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仍然侧重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并且多数以事后审计为主。对企业进行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还不够深入,更缺乏对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审计。而且内部审计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事后的监督检查,事中的监督调控比较薄弱,不重视事前的预防和预警。

2.2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就当下的发展形势而言,大部分公司的内部审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般会附属于另一个部门,由公司的会计完成相关工作,很少有一些公司的审计部门是建立在审计委员会之下的。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审计结果的客观性降低,审计结果不科学,因为附属于其他部门的审计机构通常会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从而失去其原先的作用力。

2.3 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落后

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处于制度基础审计阶段,毫无风险意识,这根本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审计的要求。当前国际上审计方法已逐步转变,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最显著特点是把审计力量用在高风险领域,力求提高审计效率。

2.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并没有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真正意义上同时具有会计、审计等专业素养的员工较少,缺乏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所要求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技术、管理沟通等所具有的胜任能力。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手段不高,靠一只笔、一个计算器和几张纸进行工作,很少使用高效率的现代电子计算机开展工作。

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对策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具体操作中不断试用和完善。

3.1 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扩大

明确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审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所以,审计的重点落在了内控制度和收益方面,这样就能客观准确的概括企业当下的运转情况,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怎样进一步保证生产、经营等过程的质量,是审计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要具有系统性,从各个时间点来把握审计工作的进行。

3.2 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

第一,重新确立审计机构在公司中所处的地位。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用,就必须要设计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这一机构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不与其他的责任部门相交叉,对审计委员会负责。选拔专业的审计人才,负责审计工作,保证其工作的严肃性,不与其他工作相混合,从而保证审计者不直接承担经营管理责任。在员工地方上,要尽量提高审计者的员工地位,因为地位越高的员工,他的威信度越高。针对审计者的选取方面,还要考虑到该审计者的重点工作内容,防止出现多种工作内容并存的状况,要保持其工作内容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者的工作质量。

第二,要重新规划内部企业的各个部门,主要责任人应该将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的任务来处理,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内部审计部门审计结果的质量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严肃性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严肃性体现在审计机构附属于比较权威的部门,独立性体现为工作内容的利益相关的独立性。但是,实际工作中很难两者同时兼顾。

3.3 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集团通过一系列的委托―关系联系起来,股东作为委托人将财产交由董事会,董事会将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委托经理层进行经营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纵向管理的多等级公司结构。采用多等级人员共同监管的模式,资源控制权与使用权相互独立,假如需要有利用两种权力的情况下,同一等级的管理者不能实现这一要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工作的下一步进行,而且企业自身的监督体系需要加以完善,否则将会导致其作用力降低。在股东会、董事会之下还需要成立监事会、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机构,保持这三者之间的等级联系,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

3.4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要丰富内部审计成员的专业素养,积极选拔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有内部控制人员、风险监测人员、公司治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等,从而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且实现各专业间的平衡。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掌握好相关的业务知识,除了必须掌握的财务和审计等内容,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管理、金融、统计、计算机等方面的资料,这些在平时的工作中都会很频繁的应用,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定期参加员工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要掌握以上的各种知识,审计人员还应该处理好同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保持机构内部的和谐,从而保证审计机构的良好运转。

篇8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构建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关于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概述

在20世纪的初期,随着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人员的控制范围的扩大以及较大类型的企业管理层次的增加,为了能够更好地对于企业的单位内部的经济进行监督以及本身管理的需要,现代内部审计应运而生。由于本身管理是极其复杂的,并且西方的一些大型的企业的管理人员非常需要随时随地地审查对于自身企业的会计记录、经营情况以及财产的信息。而这些从事此项工作职能的工作人员则称为内部审计人员,他们所组成的机构则称作内部审计机构。

二、关于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那些对会计记录、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记录本身的可靠性进行直接干预影响的内部方面的控制则统称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方说,由签发支票以及无权经管现金的第三方人员每个月所编制的银行内部的存款调节表格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体现。通过这种比较先进的控制,就可以在很大一方面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记录、会计记录本身的可靠性以及一些经常需要处理的会计业务。而企业集团定制这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能够提升经济核算(其中包含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以及会计核算)的可靠性以及正确性、使得企业资产的安全能够得到必要的保护以及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营。从而能够提高企业集团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能够更好地推动与政策的贯彻以及执行、考核类型企业的各方面的方针,对于评价企业集团本身经济效益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概念以及内容

一个集团公司治理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内部控制,而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就是内部审计制度。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也是评价以及监督内部控制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并且在最终能够更好地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提高集团公司自身的经济效益的服务。那么内部审计活动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控制确认、遵循工作的原则以及企业集团整体经济效益的风险评估,正是这三个要素很完善的共同显现出企业组织的整治。除此之外,内部的审计人员还必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用来经营或者咨询导向方面的工作,用此来更好地提高企业组织的效果以及效率。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受委托的责任有效履行的经济监督体制,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更加显著地降低内部所产生的成本费用。我们可以把企业集团看作是人与委托人之间的相互委托的网络,那么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或者说理智的,通过自我的利益导向,在客观方面来讲,非常需要用财务激励等措施来与内部潜在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对抗的类似这样的制衡方面的机制,从而消灭潜在的权利滥用,并且最终降低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专业从事日常监督工作的内部审计机构。

当然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于企业集团本身的各自不同的经济方面的利益的要求都不相同,那么内部审计制度就能够非常有效的增加其信息的透明程度,协助他们用好自身有拥有的权利,并且对于其中能够顾及到的领导范围或者领域进行更加全面的财务监督。有效地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一系列决策方面的失误,对于下属的越轨以及偷懒行为起到更加有效地监督作用,从而降低企业集团本身所产生的运营方面的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各种其他类型的支出,能够做到对下属经营管理者因为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四、关于内部审计制度的职能

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审计本质上的属性反映,通常也是人们对于集团企业的内部审计的作用一种很模糊、抽象的认知。下面我们来着重说下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第一方面,证实职能:其主要变现是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受委托的人所履行的所托管理这人的过程或者结果进行一定的核实并且给予完善的证明。第二方面是评价职能。其主要表现是审计人员对于所委托的人员履行所托管理责任的行为以及结果进行综合性质的评价。最后一方面是指引职能。其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对于企业管理层当中所涉及到的企业局部甚至于整体的表现以及潜在的管理层薄弱环节的各种错误以及弊端,从而提出一些纠正风险的防范以及如何能够更加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以及观点。

五、总结

内部审计制度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它主要是以委托人的角度对于如何减少其的成本进行综合考虑的。而内部审计制度降低剩余损失的功能主要是表现在对于集团内部的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行更好的缓解,从而加强各个成员公司于总经理之间的信息的对称性。内部审计制度主要是对于比较松散的资本进行有效地融合,它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出投入资金的使用量、利润以及成本的真实性以及合同方面的履行程度,最终降低总公司对于半紧密层公司的方面的成本费用。最后,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集团组织制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更加全面地发挥其降低剩余损失方面的作用,并且采取更加完善的控制手段对内部审计的监督成本进行限制,使得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集团,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经营体制以及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霍跃娟.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5).

[2]韩春丽,尹庆伟.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3]刘维.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7).

篇9

一、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一)内部审计质量责任不健全。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目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审计质量责任不落实,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有制度又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内部审计不独立。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论活动,目前一些内部审计机构有的归属纪委领导,有的归属财务部门领导,其设置难以满足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业务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潜在利益的诱惑,不能保持一种独立的状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些都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都制约着内部审计质量的实现。

(三)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审计人员质量意识淡薄。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越来越大,审计项目越来越多。由于人员少,任务重,审计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种应付的思想,从根本上忽视了审计的质量要求。审计人员降低了对审计的质量要求,使得该处理的问题不处理。这种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意识不高,给审计监督留下了风险隐患,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其次,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后续教育不足,使得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对一些舞弊行为无法识破,从而降低审计质量。另外,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也成为制约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性问题。懂一般财务的人多,但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则少,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就比较弱。

(四)审计程序、手段、方法不够完善。目前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的审计实施规范进行审计工作:审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忽视前期准备;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分工不合理,忽视审计复核这个重要环节。

另外,内部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落后。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内部审计仍然还是靠手工翻阅账表和凭证来发现问题,尚未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不利于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高。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通过审视上述我国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提高我们的审计质量。我们应当构建一个由不同的主体,以一定的结构和层次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有保障内部审计质量的体系。该体系应当由三个主体组成,即政府、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它们依次由高向低处于不同的层次上。通过对这三个主体实施不同的措施以达到对内部审计质量实施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一)宏观层面――政府。政府在参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发挥着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作用,其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只有政府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为审计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政府应该通过制定、颁布相关的法律规定,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使之有法可依,为规范内部审计人员执业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行使监督的权利,督促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充分的履行其职责。总之,政府在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方面影响面最广,作用时间最长。

(二)中观层面――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为主体,实际上它是由很多具体的分支职能部门构成,如业务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它在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我国目前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使其更好的实现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即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因此,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时必须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来做保证。可以设置一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使其成为隶属于内部审计机构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内部审计业务较少,在内部审计机构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该机构与内部审计的其他分支机构既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制约的,所设置的内部审计人员是称职的,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履行质量控制的责任,完成质量控制的任务。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具体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生的差错和舞弊,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健全的内部审计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业务的职务分离程度。(2)内部牵制制度。(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

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还要求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的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更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地各种问题。

再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制度。针对目前我们存在的质量责任不健全、不完善这一现象,应当确定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范围,对审计组成员、主审、科室负责人等实行层层负责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层层把关,各负其责,实行全过程控制,确保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地位。

最后,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机构对各内部审计项目、业务进行质量考核,并形成一套完整地制度,要建立健全一套考核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全面正确地考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审计质量意识。不仅可以激励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还可以促使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谨慎从事,狠抓质量控制关键点,促使审计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

(三)微观层面――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内部审计业务的直接执行者,他们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直接贡献者。不管是政府层面对审计质量施加的影响,还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质量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终都要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来实现。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1、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增强审计责任意识。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如果审计人员质量意识差,缺乏责任意识,在处理问题时主观上就会缺乏一种认真的态度,可能会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或错误的估计判断审计事项等,导致发表与事实相反的审计报告,从而产生审计风险、出现质量问题。为有效的规避风险,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提高风险意识,不断改进审计技术和工作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是构成审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决定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原则,廉洁自律,树立起业务精湛、廉洁高效、团结精干、充满活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形象。

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虽然我国理论界对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对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如何互动一直是困扰理论界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企业也逐渐发展成熟,这时候如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成为了学界和业界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控制系统,让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充分互动才能有效解决舞弊、腐败和管理不当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对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的研究需从二者的基本概念出发,从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其他集团)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即通过建立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内部与外部的制度和机制来协调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狭义的“公司治理”仅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即通过建立一套制度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由此可见,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公司治理概念,都可以把公司治理的本质看成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二)内部审计的概念。早期的内部审计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二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它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分级管理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1947年第一个内部审计定义为:“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也从最初的评价管理控制有效性,逐步扩展到了帮助组织改进管理、增加价值、实现组织目标的范畴。目前,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把内部审计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三)二者的互动关系。从对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两者概念的分析来看,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与公司治理的目标一样,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而一个公司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股东或者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结合关系是建立在股东或者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基础上的。同时,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公司治理一样也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它在权利安排与利益分配上与公司治理一样无处不体现着约束机制的要求,但是内部审计只能算作是公司治理一系列制度安排中的一种,是公司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部审计是对公司治理的评价和监督;二是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制度环境的重要因素。

1、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评价、监督作用。公司治理目标只有在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的众多制度安排中扮演着内部监控的角色。它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就增加了,这是其直接创造的价值,也是显性价值。除了显性价值之外,它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威慑作用遏制经营管理者和公司其他部门犯错的动机,使他们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这又体现了内审的潜在价值。

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评价公司治理和公司政策,内部审计的评价能够让公司的决策层即董事会和管理层了解目前的公司治理能否适应风险和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二是评价公司治理文化和道德风险,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评价公司的文化氛围和道德风险,并指出与治理结构相关的缺陷;三是评价审计部门的行为,审计部门对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效性负最终的责任,因此对审计部门行为的评价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四是评价风险管理结构和行为,公司的风险管理结构及行为是由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对其的评价可以督促管理层有效地执行风险管理行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五是评价内部审计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为满足管理层和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需独立和客观。

2、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制度环境的影响。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制度环境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司治理可以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制度的确立,客观上产生了对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进行外部和内部监督的需要,审计制度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强化,内部审计逐步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公司治理能够影响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定位,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外部治理机制下的政策法规环境和不同公司治理下的内控制度安排,对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有效结合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高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舞弊、腐败和管理不当的问题。因此,如何让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有效的结合,共同发挥监督约束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就我国目前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建立适应公司治理模式的独立内审机构。首先,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遵循独立性原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立时要考虑到与其他部门的利益关系;其次,目前我国有多种形式的内部审计体制,有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体制、有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体制,还有管理层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体制,无论哪种审计体制,都需要审计机构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适应这种体制,在实践中发挥最大作用。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首先,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门槛。只有内部审计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否则会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其次,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随着企业对内审要求的不断提高,单纯的财务人员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工程技术人才、法律人才、电脑网络信息人才也需要充实到内审人员队伍中;最后,在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中还要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三)转变内部审计理念。内部审计产生以来,经历了财务导向、业务导向、管理导向、风险导向阶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体现。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公司治理作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大多停留在财务导向和业务导向阶段,风险导向理念还没有形成。目前,应努力将内部审计重点从查错防弊转向防范组织整体风险,突出内向,确认和咨询并重,大力推进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和战略审计,强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促进作用。

(四)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步伐。信息化是审计领域的一场革命。随着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新型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出现,业务数据、业务流程更加复杂,审计的外延和内涵不断发展,需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审计信息化的不断拓展,将转变内部审计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推进内部审计现代化步伐,从根本上提高现代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五)完善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这就要求公司突出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强化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是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的重要契机,它能够督促企业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最大限度地遏制暗箱操作。

(作者单位:海南电网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伟龙.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企业经济,2008.5.

[2]胡春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7.

[3]黄静.浅谈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