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产品范文
时间:2023-03-27 23:1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技术产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9957
国内刊号:11-5601/T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害怕中国的崛起,美国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极力的压制,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严格管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在美国的高新技术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且近十多年这一下降速度还在加快。毫无疑问,目前美国在高新技术贸易出口上的管制是限制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这将不利于中美的技术交流和合作,进而也不利于中美贸易伙伴国关系的建立。
2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建议
2.1加快科技创新,占据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价值链高端环节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处于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从而造成了我国在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角色可替代性高,这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死穴,若我国不改变目前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被动地位,这将会丧失提高我国国际贸易水平的极佳机遇。因此,我们要树立专利意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占据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价值链高端环节,改变目前不公平的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现状。
2.2调整贸易结构,改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三个单一化
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三个单一化:第一,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行业单一化,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和通讯电子产品领域;第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区域单一化,就目前来说,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的主要区域,广大的中西部参与度非常低;第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主体单一化,外资企业在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利于我国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政府应该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多扶持一些我国技术水平低,但在国民经济中极具基础地位的行业,鼓励他们参与到国际贸易的竞争中来,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涉及领域广、品牌效应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彻底改变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三个单一化,从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2.3敢于挑战管制,抵制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歧视
一直以来,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存在歧视,这不断增加了两国之间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成本,而且还增加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破坏了中美之间良好的贸易环境。应对美国对华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我国医改从各个层面进行抵制:首先,政府应该借助各种国际贸易合作组织的力量,通过建立双边贸易合作机制,对美国针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不公平待遇进行交涉和谈判,积极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高新技术企业要联合起来,组成行业联盟,增强自身的谈判能力,统筹处理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摩擦。
3结语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创新策略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大量研发与生产,各种各样的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等等,日益充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量新产品的开发为其营销带来了新挑战,本文将从高新技术产品的特征、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创新营销策略的方法。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特征
(一)产品特征
一是精尖技术背景决定其产品的高密集、高集成、高渗透和创新性的特征;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凝聚的知识、服务、文化等附加值极高;三是具有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而研发、技术支持及服务成本在不断加大的特点;四是高新技术产品的风险非常高,但其收益也较高;五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不稳定;六是产品设计越来越精致小巧,具有个性化;七是越来越强调 “绿色”概念,倡导健康、自然理念。
(二)市场特征
首先,市场需求上,消费者普遍注重产品的品牌和服务等外在因素,追求个性化产品,导致产品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其次,市场竞争方面,跟随高新技术发展的脚步,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造成速度取胜的竞争局面,但依然受限约于传统市场既定的技术标准,遵循过往路径,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二、高新技术产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预测市场需求
受高新技术复杂性的影响,消费者很难一下子全面了解产品的特性及其功能,很多人都停留在知之甚少的层面,很少能够真正完全掌握新产品各种功能的应用,导致对高新技术产品的价值不清楚。因此,能够反馈回企业的市场信息量很难精确把握,企业对新产品的下一步定位和发展方向难以做到客观准确的评估,未来的发展受到影响。此外,受高新技术产品变化速度极快的特点的影响,企业也很难准确评估下一步可能发生的变化,凭借过去针对传统产品静态的统计方法更是很难准确统计出来,与此同时 ,高新技术产品以创造市场为主的营销模式,也很难精准的预测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企业没能充分把握市场需求
企业过于重视产品,而没有对客户的需求引起足够重视,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没能准确而科学地定位产品营销策略,甚至闭门造车,以致出现经营困难。尤其是一些具有高超技术水平的企业,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更是普遍。这些企业对技术的绝对优势过于自信,更有甚者把技术作为决定成功的唯一要素,这种片面甚至偏激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没有建立在客观实际需求上的营销策略势必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产品生命周期形态不合理
高新技术产品投入期不长,但是成长期与成熟期都很长,其衰退期就更为缓慢,如此一来,企业凭借产品的生命力,就可以很快将成本收回,甚至得到丰厚的利润。相比一般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形态没有那么理想。主要体现在:
首先,前期投入需要较长的时间。高新技术产品高超的技术含量,非比寻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其价值和功能的全面了解,进而影响消费者心理上的接受,以致短时间内难以做出购买的决定。
其次,产品成熟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因为高新技术创新往往以波浪般的模式向前推进,呈现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局面。所以,很多高新技术产品刚走向市场,很可能就会迎来别的新产品相抗衡,形成激烈竞争,面临新挑战,换言之,也是新机遇。是机遇还是挑战,取决于企业的态度和抉择。
再次,产品更新速度快。由于市场客户的不稳定性,加之新产品的不断出现,直接影响了一款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寿命,有可能刚走向市场不多久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三、创新高新技术产品营销策略
第一,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完整的产品概念,也就是要对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和潜在产品四个方面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高新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科学准确地判断高新技术产品的关键利益点,还要完美地设计出产品相应的配套功能、结构、外形等,同时还需要把精力用在期望产品和产品的附加值上,从而凸显自家产品的整体性价比,让消费者对企业推出的高新技术新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很好的用户体验,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进而培养潜在客户,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第二,企业要不断调查研究收集市场消费者的普遍喜好和需求,不断调整设计和研发方向,通过不断加强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以期抢占市场。第三,严把质量关,重视产品的内外在质量。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不管是在设计、工艺还是生产环节上,都应该严格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具体到人,确保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此外,相应的售后服务质量也要有所保障,不断跟踪产品用户的体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记录和总结,为企业进一步完善改进提供依据。第四,注重个性化设计和制作,满足消费者不同层面的个性要求,拓展市场份额。第五,树立品牌意识,高新技术产品的用户非常看重产品的质量是否过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各种服务工作是否相匹配,品牌就是这一切的承载者,因为技术先进的高新技术产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复杂化操作,这样一来,消费者就特别注重产品企业的相应服务是否完善。
结语
市场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其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应的营销手段和策略是否科学新颖,而一份完美的营销策略建立在与市场发展密切联系的基础之上,所以,好的营销策略必须要将管理经验和营销实际科学整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营销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谭攀.高新技术企业的若干营销问题思考[J].决策咨询,2014(03):90-92.
[2]金雨廷.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02):1-3.
[3]王灵衡.高新技术产品营销中标准的重要性[J].才智,2013(15):4.
篇4
第二条省科委是全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工作的主管机关,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三条高新技术产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属于国家制定《火炬计划重点支持技术领域指南》及我省制定的《高新技术范围细目》(见附件)内的产品。
2、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应达到:
A类: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试制生产的产品,在技术、工艺、质量、性能等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B类:在全省范围内第一次试制生产的产品,在技术、工艺、质量、性能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C类:产品在技术、工艺、质量、性能等方面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3、产品生产技术是成熟的。
自行研制开发的产品,应正式通过同行业专家参加的鉴定(或视同鉴定);
引进国内技术生产的产品除有鉴定证书外,应有正式技术转让合同;
引进国外技术生产的产品应有正式合同或生产许可证;
三资企业生产出口产品,应有出口合同;
专利技术产品应有样品(或样机),并有法定检测部门的检测报告;
计算机软件产品应达到工程化、标准化、商品化程度。
4、产品原料及技术装备有保障,已投入或近期内能投入批量生产,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
5、产品市场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第四条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程序:
1、凡申报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可向所在市地科委、郑州、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提出书面申请。
2、经市地科委、开发区管委会初审合格,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报省科委。
3、经审核合格后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应到税务、海关、外经委等部门登记或备案。
第五条已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应到税务、海关、外经委等部门登记或备案。
第六条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有效期五年,技术周期较长的高新技术产品经批准可延长至七年。
第七条省级火炬计划项目产品及被认定的A、B类高新技术产品、经省税务局审核同意后纳入省级新产品免税名单的,给予两年免征产品税、增值税的优惠。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产品及A类高新技术产品,还可通过省科委上报国家科委,经国家税务局审核同意后纳入新产品减免税名单的,给予三年以内减征或免征产品税、增值税的优惠。
依上述规定减免税期满后,对其中确定仍有困难,需要继续加以扶持的产品,由省科委严格审核确认并列出清单、送省税务局审核批准后,要再给予适当减免税照顾。
已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定期可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其它优惠政策。
篇5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论文研究方法 1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指标说明 4
第一节 变量选择说明 4
第二节 变量说明 4
一、R&D投入 4
二、专利授权量 4
第三节 因变量选择说明 5
第四节 总结 5
第三章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数据分析 6
一、R&D投入分析 6
二、专利相关数据分析 6
三、高科技产品进出口额分析 7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9
第一节 模型设立 9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10
第三节 回归性分析 10
一、技术创新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10
二、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11
三、专利授于量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11
第四节 结论分析 12
第五章 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正席卷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我国计划从.2005年到2020年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5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5%左右。这充分表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
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有许多,如实际有效汇率、出口退税、技术创新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分析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对于明确经济调控目标、科学制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战略、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条件、增加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技术创新放在先导地位,积极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为推动浙江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500亿元,比2006年增长22.6%,其中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1.52%。发明专利申请量9532件、授权量2213件,分别比2006年增长14.39%和55.41%,位居全国第2位。这些表明浙江省不仅是民营经济大省同时也是科技大省、创新大省。本文以浙江为例,着重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建议。
第二节 论文研究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对于技术创新和出口竞争力相关概念的阐释,以及对国内外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分析的是研究中定性分析的部分。而技术创新指标体系与出口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对两者关系进行的实证检验则是通过定量分析来完成的。论证过程中,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的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体现本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二、图表分析与回归分析法相结合
本文对技术创新指标体系与高新技术竞争力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且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
三、文献研究与实地资料收集相结合
文献研究是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正是建立在对文献的阅读和论证的基础上,才可以提出相关观点。与此同时,就一些相关的年鉴及统计资料进行收集,重视数据对本论文观点的支持。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外对技术创新和出口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如下:
Rasiah(2003)通过对2001年马来西亚和泰国71个企业电子产品出口数据的分析,发现单从技术创新对出口的影响看,企业R&D投入强度和工艺创新对两个国家电子产品的出口起促进作用。Loannidis and Chreyer(1997)以出口份额和相对出口价格比作为衡量出口竞争力的变量,以相对R&D存量投入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变量,分析了1977-1990年10个OECD国家22个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对其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的行业存在差异。Stemand Masku(1981)以R&D经费投入强度、科学家与工程师比重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变量,运用美国制造业数据,分析了1960-1970年技术创新对美国制造业净出口的影响,得出技术创新对美国制造业的净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也有不同得结论。Narufaand Wakelin(1998)以相对人均出口份额作为出口竞争力指标,采用人均专利授权量、相对人均FDI,相对人力资本等变量,分析了41个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技术创新对其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人均专利授予量对其出口竞争力影响为负。同样Uchklaand Cook(2005)文中也得出,对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东亚国家来说,显示性技术优势指数对比较优势指数的影响不显著而且系数基本为负。
从国外关于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往往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这其中虽然有样本选取,国家选取和指标选取等方面的问题,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影响带有不确定性,而且关系偏弱。
国内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文献也比较少。通过查找和阅读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上相关的文章,归纳了几篇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
1999年赖明勇、王建华等人就技术创新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技术创新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而长期内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影响显著,尤其是对化学工业、电子及通讯制造业的影响显著。2000年孙文建和黄渝祥提出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动力;是启动市场需求,使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是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唯一出路;是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增加外部需求的重要途径。姚利民、方妙杰(2007)以R&D经费投入强度和每亿元总产值拥有的专利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写作硕士论文指标,以出口依存度和单位劳动出口作为衡量出口贸易的指标,考察2004年技术创新对中国31个地区的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正的效应,技术创新己经成为中国出口优势的一种重要源泉。
也有不同的结论。魏龙、李丽娟(2005)以R&D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内部支出强度,科技活动人员 比重和从业人员人均拥有专利申请数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以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比重作为衡量出口竞争力的指标,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1995-2002年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很显著,技术创新还没有在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沈亚军、王宁(2006)通过采用R&D强度、专利申请数和R&D人员比重这些代表技术创新的变量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跟国外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似,对中国来说,技术创新对出口的影响也带有不确定性,不同方法、不同对象、不同指标也会得出不同得结论。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指标说明
第一节 变量选择说明
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与传统产业比较而言,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成长、高渗透、高效益、高智力、高竞争、高风险等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从技术到产品的周期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以人才、技术为本,以创新性、独占性取胜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特征也就是它的优势所在,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
在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衡量技术创新能力,通常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分别选取指标。目前,投入角度广泛采用的是有关R&D的指标,而产出角度广泛采用的是专利授权量和创新项目数等。这些指标各自都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专利授权量有时并不能反映出技术创新的真实情况,可能出现企业为避免对手使用专利申请的披露信息而选择不申请等情况,导致官方统计有出入。但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情况下,选用这些指标仍然不失为一个次优选择。
因此,在考察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时,本文选取浙江省研发经费投入R&D作为投入变量,专利授权量作为产出变量,代表技术创新能力,来考察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第二节 变量说明
一、R&D投入
R&D 即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试验发展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根据OECD界定的范围,只有 R&D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那些产业才是高技术产业。
二、专利授权量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第三节 因变量选择说明
进出口数据为基础来分析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很多,如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竞争优势变差指数等。下面主要介绍下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TCI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是衡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
品的贸易总额之比。计算公式为:
TCI=(Ei-Ii)/(Ei+Ii)
其中Ei表示i产品的出口额,Ii表示i产品的进口额。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竞争力系数在1~0.5表示竞争力强,0.5~0之间表示竞争力较强,-0.5~0之间表示竞争力很弱
第四节 总结
本文以贸易竞争力指数TCI为因变量,选取浙江省研发经费投入R&D作为投入变量,专利授权量作为产出变量,代表创新能力,分别记为RD和PA。分析技术创新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在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为了保证变量的平稳性,本文将变量分别进行对数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对原方程的解释程度不会产生影响。
第三章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数据分析
一、R&D投入分析
样本数据采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2003-2008年R&D的投入数据及其占GDP比重的数据,并从浙江省科技统计网上获得2002年的相关数据数据。具体见表3-1.
表3-1 2002-2008年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名称 单位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R&D投入 亿元 57.65 77.76 115.55 163.29 224.03 286.32 345.76
占GDP比重 % 0.74 0.83 0.99 1.22 1.42 1.52 1.61
资料来源: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和浙江省科技统计网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从2002年开始浙江省R&D经费投入增加迅速, 2008年的R&D经费支出是2002年的近6倍,R&D投入是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财力保证。R&D经费总量的扩大,表明浙江省各创新主体执行R&D的能力在提高,反映了浙江省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2008年,浙江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1%,比2002年提高0.87个百分点,比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GDP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虽然浙江省的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来看,仍然偏低。2008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345.7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1%,仅高于全国1.54%的平均水平0.07个百分点,不仅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比差距很大,而且与上海(2.59%)、陕西(2.09%)、江苏(1.92%)等省市相比也存在较大距离,在长三角中是最低的。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们的创新投入在大幅度增加但任然不够。
二、专利相关数据分析
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是真正建立在知识产权基础上的新产业。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高技术产业。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就 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上有独创性的高科技产品。近年来,浙江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截止2004年底止,我省累计申请专利137876件,授予专利权85770件,分别位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2004年专利申请量达25294件,授权量15249件,分别比2003年增长17.9%和5.9%,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581件、实用新型专利8980件、外观设计专利12733件,分别占申请总量的14.2%、35.5%和50.3%。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自有专利主要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为主,两者所占比例达85.8%而发明专利仅占比例仅为14.2%,相比之下,国外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其所占比例达到了86.9%。这一状况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所面临的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技术产业中自主开发的技术和产品较少,而且所从事的贸易形式多是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具体数据见表3-2
表3-2 2003-2008年浙江省相关专利情况
名称 单位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专利申请量合计 件 21463 25294 43221 52980 68933 89965
发明申请量 件 2751 3581 6776 8333 9532 12063
实用新型申请量 件 7750 8980 12723 15940 19270 25168
外观设计申请量 件 10962 12733 23722 28707 40131 52734
专利授权量合计 件 14402 15249 19056 30968 42069 52955
发明授权量 件 429 785 1110 1424 2213 3269
实用新型授权量 件 4947 5492 6778 10503 16108 20002
外观设计授权量 件 9026 8972 11168 19041 23748 29684
资料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三、高科技产品进出口额分析
通过数据查找,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如下表3-3.
表3-3 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Ei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Ii Ei-Ii Ei+Ii TCI
2002 80.89
2003 121.10
2004 38.71 46.09 -7.32 84.8 -0.086
2005 60.20 46.08 14.12 106.28 0.133
2006 101.70 67.44 34.26 169.14 0.203
2007 101.77 50.26 51.51 152.03 0.339
2008 106.47 56.20 50.27 162.67 0.309
资料来源: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从表3-3可以得知,2002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为80.89亿美元,到2008年,浙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达106.47亿美元,6年间浙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增长率高达31.62%,并且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这都体现出了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最近几年浙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低于6年来来的平均增长率。
贸易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从表中可知,我省的国际竞争力是逐年提高。从2005年开始扭转了长期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逆差局面,首次实现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顺差,其金额为14.12亿美元,从此我省 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踏上贸易顺差的道路。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立
设立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t+Ax1+bx2+c
其中Y代表TCI,X1代表LN(RD),X2代表LN(PA)
在此模型中,因变量Y表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I;X1表示LN(RD),即R&D的投入量取对数后的值,用来描述R&D的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X2代表LN(PA),即专利授予量取对数后的值,是用来描述专利授予量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对变量进行对数处理是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
根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和浙江省科技统计网,获得了变量数据。具体见表4-1。
表4-1 2002-2008年浙江省研发经费投入(RD)与专利授权量(PA)
年份 R&D支出(亿元) 专利授权量(件) LN(RD) LN(PA)
2002 57.65 10479 4.05439 9.25713
2003 77.76 14402 4.35363 9.57512
2004 115.55 15249 4.74970 9.63227
2005 163.29 19056 5.09553 9.85514
2006 224.03 30968 5.41178 10.34071
2007 286.32 42069 5.65711 10.64707
2008 345.76 52955 5.84574 10.87720
资料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
根据对外贸易合作厅,获得应变量数据。见表4-2
表4-2 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单位:亿美元)
年份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Ei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Ii TCI
2002 80.89
2003 121.10
2004 38.71 46.09 -0.086
2005 60.20 46.08 0.133
2006 101.70 67.44 0.203
2007 101.77 50.26 0.339
2008 106.47 56.20 0.309
资料来源: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由于一些条件限制找不到2002,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额的数据,所以相关分析主要针对2004-2008年。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我们对出口竞争力与R&D的投入及专利授权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见下表4-1:
表4-1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出口竞争力相关系数关系
Y X1 X2
Y 1 0.959490 0.925720
X1 0.959490 1 0.991372
X2 0.925720 0.991372 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口竞争力与R&D的投入及专利授权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490和0.925720.相关系数均较大,尤其是R&D的投入,相关性更加突出。
第三节 回归性分析
一、技术创新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根据设定的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OLS),得出R&D投入与专利授权量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2 R&D投入与专利授权量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差 T统计值 Prob.
X1 0.941532 0.426039 2.209964 0.1577
X2 -0.481740 0.357080 -1.349110 0.3097
c 0.088249 1.438468 0.061349 0.9567
R的平方为0.958442 调整后的R的平方0.916884
F统计值 23.06269 Prob(F)为0.041558
Durbin-Watson 统计量 2.535955
由表可以得出的回归方程如下:
Y=0.941532X1-0.481740X2+0.088249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其决定系数为0.958442,R的平方越接近1,说明其拟和优度越好。F检验结果为0.041558,说明在5%的水平下,X1和X2联合起来对Y是显著的。但X1得T检验结果和X2的T检验结果都说明X1,X2对Y不显著。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再加上X2的回归系数是负数,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可知其与现实不符,说明其存在多重共线性。我们可以通过从每个变量对Y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我们先建立X1与Y的一元线性模型如下:
Y=dX1+f
利用EVIEWS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 :
表4-3 R&D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差 T统计值 Prob.
X1 0.371717 0.063018 5.898630 0.0097
C -1.809820 0.338172 -5.351768 0.0128
R的平方为0.920622 调整后的R的平方0.894163
F统计值 34.79384 Prob(F)为0.009728
Durbin-Watson 统计量 2.453068
由表可以得出的回归方程如下:
Y=0.371717X1-1.809820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R的平方为0.920622,说明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化的92.06%,都可以由R&D投入来解释,越接近1,说明其拟合优度越好。T检验结果为0.0097<0.05,说明R&D投入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还可以从x1的回归系数发现R&D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存在正影响,并且R&D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0.371717个百分点。
三、专利授于量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如4.22我们建立X2与Y的一元线性模型如下:
Y=gX1+h
利用EVIEWS软件,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
表4-4 专利授予量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差 T统计值 Prob.
X2 0.300585 0.070902 4.239444 0.0240
C -2.907554 0.728953 -3.988670 0.0282
R的平方为0.856958 调整后的R的平方0.809278
F统计值 17.97288 Prob(F)为0.024029
Durbin-Watson 统计量 2.461629
得出的回归方程如下:
Y=0.300585X2-2.907554
通过上表我们可知R的平方为0.856958,说明在不考率因素的前提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化的85.70%,都可以由专利授予量来解释,越接近1,说明其拟合优度越好。T检验结果为0.0240<0.05,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专利授予量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还可以从x2的回归系数发现专利授予量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存在正影响,即专利授予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0.300585个百分点。
第四节 结论分析
通过上文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R&D投入,专利授权量与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且两者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有促进作用。以下用理论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能提高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一般决定一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二是产品自身的优势。相对价格优势是因一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伙伴国产品的价格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主要由一国的资源禀赋以及其使用效率决定。产品自身优势是因一国出口产品由于其自身特征而比竞争对手的相关产品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形成的竞争优势。
然而决定一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与技术创新紧密相关,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够影响到产品及其相对价格。虽然制约产品价格的因素很多,但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一般来说,产品的生产成本决定着产品的定价,所以企业的生产成本越低,产品价格就会相对别的相关产品价格越低,从而在产品出口中才能拥有价格竞争上的优势。而技术创新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规模生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发达国家出口的资源消耗低、技术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在其整个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总体上来说存在着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产品优势则主要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功能差异性与品牌上,众所周知,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产品质量的高低与技术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另外,国际贸易中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高性能性、高技术含量性等等,与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来实现技术创新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只有依靠技术创新,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才能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价格和非价格竞争力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之地,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第五章 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有促进作用,要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我们要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以下是针对技术创新提出的几点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技术引进中的二次创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高新技术是靠从发达国家的引进。但是我国技术引进的有效利用并不是很好,其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改造不足,从而导致了较高的引进成本,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于是我国应在技术引进后模仿、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这样既能提高我国的生产技术,增强我国的生产能力,又能更有效地实现技术引进的价值,减少重复引进现象,降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成本,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大力发展自主创新
我国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因为没有自主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就摆脱不了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也赶超不了技术经济强大的发达国家,我国更加成不了国际上的贸易强国;没有技术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就不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就缺乏品牌竞争力,从而只能在出口贸易中获取微薄的加工利润。所以,我国在引进、模仿、消化、吸收改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应积极发展技术自主创新,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高新技术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竞争劣势。
三、明确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我国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国立科研机构,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不是很明确。但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只是起到一个知识传播者的作用,与实际运用知识的企业联系较少。而我国的国立科研机构虽然在技术与知识创新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实力,但是在研发时缺乏市场导向性,从而使得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率不高。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单位,它最贴近市场,也最了解市场的需求,只有提高了我国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所以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迫在眉睫,只有把产学研结合起来 ,出口企业才能更有效地配置高新技术资源,把研究开发中取得的技术成果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促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四、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
人力资本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使经贸发展中既有的资本存量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可以使技术模仿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增强。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应重点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建立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约束机制。
五、加强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应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应不断的提供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会机制,进一步简化出国人员审批手续,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障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等,进一步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参考文献】
[1] 余道先,刘海云.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专利授权量的实证[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03) .
[2] 林琳. 技术创新、贸易竞争优势与出口绩效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11) .
[3] 高书丽,阮铃雯. 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 经济前沿, 2009,(05) .
[4] 高书丽,阮铃雯. 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9,(05).
[5] 姚利民,方妙杰. 技术创新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 国际商务研究, 2007,(03)
[6] 魏龙,李丽娟. 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12) .
[7] 朱海燕.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 现代企业, 2008,(12)
[8] 张明喜.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D投入的贡献研究——基于Panel Data的经验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0,(01)
[9] 赵峰. 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绩效评价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02).
[10] 张济建, 李香春. 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11] 李冬琴. 浙江R&D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 企业经济, 2009,(03)
[1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一20
[13]王瑞旺,徐至展.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3l一49.
[14]傅家雷,雷家啸.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189一224
[15]刑以群,周建华.高技术企业经营管理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5一33
[16]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7]王雨生.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出路厂[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12一26
[18]吕徽.高技术产业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42一44
[19]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72一195.
[20] 李瑜.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
[21] 谢封光.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D]. 同济大学, 2006 .
[22] 徐佳澍. 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研究[D]. 沈阳工业大学, 2009 .
[23] 李庆华. 技术创新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问题分析[D]. 吉林大学, 2009
[24] 王丽. 以技术创新推进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
[25] 黄晓懿. 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绩效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26]Lev,B.andSougiannis,T.The capitalization and value-relevance of R&D. 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1996, :107-138 .
[27]Rothwell,R.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4, (11) :7-31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 :184-203 .
[29]Jensen, R, and M Thursby.A strategy approach to the product life cyc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6, (21) :269-284 .
致 谢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敲下“致谢”两个字,心中无限感慨。
感谢恩师李洪教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导师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气质、敬业的工作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始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这些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让我享用终身。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你们的鼓励和支持,使我能安心完成学业而无后顾之忧,你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感谢我亲爱的同学和室友,因为认识你们,让我大学的生活更加美好。
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让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篇6
论文关键词:高新,出口,竞争力,安徽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企业创新奋进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提升,结构优化,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表现,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决定了贸易产品的结构优化,决定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因此,加强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后,利用TCI指数、MI指数和GL指数测度了安徽省高新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情况,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了扩大高新产品出口规模和优化出口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概况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跨越发展态势,出口产品和企业集中度较高,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涌现出来,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一)高新产品出口跨越式发展。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5年的1.2亿美元国际贸易论文,发展到2009年的15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19.7%。出口额占全省总额比重从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产品出口额的年均增幅远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长速度,通过高新产品出口,拉动了我省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等产业的发展,为省内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产品集中度较高。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产品集中度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全钢子午线轮胎、镀锌板等新材料出口4.9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32.6%,生物医药及器械出口4.6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30.6%,电子信息产品出口2.9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19%,光机电一体化1.5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10.1%。高新产品出口呈现产业集聚现象,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核心期刊目录。高新产品的九大类产品中,以上四类产品出口额占总额高达92%。
(三)出口企业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丰原集团、华文国际、华安进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业累计出口10.4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0%。户均出口规模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随着出口企业发展壮大,其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也日益增强。
(四)出口主体性质多元化。全省高新产品出口中,国有、外资、集体民营企业三分天下。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6%,国有企业出口5.3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35%,集体民营企业出口4.3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9%。
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随着全省高新技术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逐步提上议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现状,下面将从TCI、MI和GL三大指数,详细分析近年来安徽高新技术产品分类竞争力情况,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情况,进而扬长避短,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提升出口竞争力。
(一)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1]。贸易竞争力指数(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断一国或地区的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衡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业i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I指数取值范围为-1≤TCI≤1国际贸易论文,当0≤TCI≤1时,意味着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1≤TCI≤0,意味着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九类产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数: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TCI指数
产品名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术产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电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软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机电一体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医疗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环保与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现代农业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商务厅进出口数据整理而得。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2003年至2009年间,TCI指数均大于0,处于0≤TCI≤0.4区间。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TCI指数呈现逐年走高态势,这意味着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TCI指数从细分的产品类别来看,9大类产品中,有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环保与海洋等多类产品TCI指数长期处于≤0状态,说明这些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相当弱,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TCI指数之所以趋于正数,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主要得益于新材料(历年TCI指数平均数大于0.5)、生物医疗器械(历年TCI指数平均数大于0.5)所表现出来的较强出口竞争力的支撑。由此可见,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虽然总体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但从产品大类内部来看,发展还极其不平衡,要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国际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使用Michaely指数衡量。我们引用Michaely指数(MI指数)来衡量与测度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Michaely指数测度公式可以表示为:。其中,MIij表示j经济体在商品i上的Michaely指数;Xij,Mij分别表示j经济体商品i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表示j经济体m种商品的出口总额;表示j经济体m种商品的进口总额。MI指数的变动区间为[-1,1],0≤MI≤1时,意味着产品具有比较优势,-1≤MI≤0时,意味着产品具有比较劣势。
表2: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MI指数
产品名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术产品
-0.005407
0.01775
0.0323
0.012469
0.0657
0.067
0.066099
其中:
电子信息
0.022859
0.02632
0.0175
-0.00024
0.0113
0.0093
0.019484
软件
0.0005
0.000382
0.0003
0.0002
0.000215
航空航天
-0.009079
-0.004
-0.003
-0.01622
-0.002
-0.001
-0.00139
光机电一体化
-0.054121
-0.0589
-0.045
-0.0331
-0.028
-0.025
-0.022339
生物医疗器械
0.033839
0.03649
0.0342
0.02634
0.0322
0.0392
0.037236
新材料
0.028404
0.03327
0.0409
0.05342
0.0572
0.0459
0.042217
新能源
-0.019132
-0.0149
-0.013
-0.00677
-0.003
-0.002
-0.006506
环境保护与海洋
-0.008138
-0.0009
0.0003
-0.01144
-0.002
0.0007
-0.002767
现代农业
-0.000042
0.00039
0.0001
0.000093
0.0003
0.0005
-0.000052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商务厅进出口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2不难看出,2003年至2009年安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MI指数一直大于0国际贸易论文,表明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核心期刊目录。但从表2不难看出,历年的高新产品MI指数都没有突破0.1,这说明全省的高新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相当微弱。此外,从分商品大类来看,全省仍然有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与海洋、新能源四大类高新产品MI指数长期处于负值,意味着这四类产品仍然处于比较劣势。与TCI指数有相似之处,全省高新产品的MI指数推高,得益于新材料和生物医疗器械的比较优势,而这两类产品与前面的光机电一体化等产品相比,附加值、技术含量均低于前者,因此,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MI指数虽然为正数,但其含金量不高,要真正实现高新产品比较优势,还必须下大力气培育提高光机电一体化等产品的比较优势。
(三)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衡量。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研究兴起以来,Verdoorn、Grubel和Lloyd(1975)[2]、Krugman(1979)[3]、Falvey等人分别对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及利益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对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和比较,进而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文运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1975年由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给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安徽省高新产品出口的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情况,具体计算公式为:GL=1-∣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业i的出口额和进口额[4]。GL指数在0与1之间变动,0表示完全的产业间贸易,1表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通常以0.5为界限,GL指数大于0.5的是产业内贸易,反之为产业间贸易[5]。
从表3容易看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3-2009年的GL指数均大于0.5,说明高新产品出口属于产业内贸易。但值得一提的是,从具体分类来看,生物医疗器械和新材料2003、2004年的GL指数均大于0.5,属于产业内贸易,之后的2005至2009年的GL指数一直小于0.5,属于产业间贸易。高新技术产品的九大类产品中,只有上述两类可以归为产业间贸易,其余七类应该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总体来看,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表3: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GL指数
产品名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术产品
0.983403
0.86049
0.7611
0.843624
0.6286
0.6371
0.632064
其中:
电子信息
0.385455
0.3168
0.3831
0.889392
0.4211
0.5752
0.459202
软件
航空航天
0.01952
0.12985
0.0372
0.029712
0.1463
0.2235
0.405757
光机电一体化
0.327773
0.41409
0.4078
0.562543
0.5943
0.6623
0.726384
生物医疗器械
0.641564
0.53672
0.442
0.487371
0.3397
0.3672
0.349209
新材料
0.667619
0.58097
0.4625
0.254209
0.2066
0.3473
0.300748
新能源
0.418554
0.54222
0.5579
0.773805
0.967
0.9617
0.886751
环境保护与海洋
0.506302
0.99276
0.8433
0.59336
0.6383
0.7393
0.77261
现代农业
0.03727
0.0896
0.263736
0.0215
0.0034
0.507937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商务厅进出口数据整理而得。
三、几个简短结论
由上文的数量分析国际贸易论文,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简短的结论:第一,从贸易竞争力指数(TCI)来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具备一定竞争力,并呈现逐年走强态势。但高新产品出口中,内部发展不均衡,光机电一体化等大类商品贸易竞争力仍然不足。第二,从Michaely指数来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亦呈现逐步走高态势,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产品出口上。第三,从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然是产业内贸易为主,除了生物医药、新材料两大类产品,其余七类均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总体来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在不断提升,但其内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要真正提升其出口竞争力、出口比较优势和改变目前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还有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走。
四、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竞争力,特别是部分新材料、生物医药产品优势明显,但要实现高新产品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还要进一步加强光机电一体化等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培育。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培育的内在因素是企业自身的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与此同时,政府的积极引导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将就政府层面可以做的工作提出四点建议。
(一)用足用好政策资金。促进企业形成创新动力,增加企业科研投入,做好研发项目储备,制定科研项目标准,发挥政策资金促进效应。对各项鼓励政策,落实到位,跟踪问效,确保成效核心期刊目录。以合芜蚌地区为重点,落实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开展研发项目国际贸易论文,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
(二)加快基地集群建设。抓好国家级基地建设,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后劲。安徽省蚌埠市国家级科技兴贸精细化工出口创新基地于2006年获批,目前发展态势良好,2009年基地内企业的出口逆势上扬,今后要继续在加强组织领导、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做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扩大进出口银行优惠信贷等多方面,加强国家级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努力提高柠檬酸、对氨基苯酚、赖氨酸、L乳酸、香兰素等一批产品出口竞争力,用好国家级出口基地的金子招牌,扩大基地内企业出口规模。
(三)搞好融资服务工作。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外向型科技企业发展的难题,要继续大力推动进出口银行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使用进出口银行小企业统借统还优惠贷款业务,增加统借统还试点县(市)数量。不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创新的担保方式,与省担保集团加强合作交流,为科技企业出口提供资金保障。
(四)开展出口市场开拓。积极组织好企业参加知名的境外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展等,如德国柏林的电子消费展,阿根廷的医药原料展等。推动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巩固传统市场。带着产品,走出国门,参与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分棉.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动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5).
[2]Grubel,H,G. and Lloyd,P.J.(1975),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acmillan,London.
[3]Krugman,P(1979),“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
篇7
第一条为规范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强化技术创新管理,促进先进适用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根据《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以及《江苏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实施细则(试行)》,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是指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技术创新活动中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性能、技术水平、试(投)产或在生产中试(使)用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价,作出相应的结论,并颁发《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
第三条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较原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在一定区域或行业范围内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的产品。
第四条新技术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及新工艺装备等,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较原技术有明显改进,达到实用程度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技术。
第五条南京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归口管理全市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验收工作。
第二章鉴定验收的范围和原则
第六条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开发单位要求组织鉴定的,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须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第七条对于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农药、计量器具、压力容器等涉及人身和社会安全以及国家需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其他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结论是审查批准产品投产、申领生产许可证(准产证)、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和转让、参加重大项目招投标、获得奖励以及享受有关扶持政策的依据。
第九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具体分为新技术鉴定、新产品样品鉴定和新产品投产鉴定三类。
第三章新技术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条新技术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新技术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技术任务书的要求,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审查新技术推广应用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技术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新技术经过与相关技术的对比测试。
(二)、具备技术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新技术应用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二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技术名称、规格型号、研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技术任务书:提出技术指标,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三)、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技术方案概述、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对比,技术成熟程度,各项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四)、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五)、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六)、技术测试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用户出具的检测报告,或鉴定委员会专家现场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或在鉴定委员会专家监督下企业质检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以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七)、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四章新产品样品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三条新产品样品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考核新产品试产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四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样品试制计划,样品经法定检测单位检测。
(二)、具备样品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样品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五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制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样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试制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一)、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二)、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五章新产品投产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六条新产品投产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生产管理用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评价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基础标准,作出是否可以指导批量生产的结论;
(二)、审查试制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评价其先进性;
(三)、审查生产设备、工艺工装、检测手段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七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项目开发任务或试产计划,试产的新产品已经法定检测单位按产品标准进行过全项型式试验,经2家以上用户试用。
(二)、具备投产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具备投产所需的工艺装备、产品出厂的测试设备及相关的原材料、外购、外协件检验设备。
(四)、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五)、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八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产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试制产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设备、工装、检测手段要达到的要求,试产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各阶段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验数量和时间、试用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试制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产品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抽样检测报告(全项型式试验)。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用户使用报告:分析用户使用过程中产品的技术性能,评价是否满足用户的技术要求。须提供2家以上用户提供的使用报告。
(十一)、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二)、全套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三)、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六章鉴定验收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鉴定验收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一)、列入国家、省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并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二)、列入市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以及计划外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可申请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组织鉴定验收工作,并由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三)、国家、省级鉴定,市经委可接受委托主持鉴定;市级鉴定,由市经委直接主持鉴定或委托县区计经局主持鉴定。
第二十条鉴定的申请: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申请填写《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申请表》(见附件一)一式三份、全套鉴定验收技术文件资料和《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草案)》(见附件二)各一份,经企业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市经委;
部、省、市直属企业直接向市经委申请。
第二十一条鉴定申请的审批:
市经委收到企业鉴定申请表和鉴定技术文件资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对全套鉴定技术文件资料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经审查合格后,分下列两种情况对鉴定作出安排:
(一)、对于申请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转报省经贸委审批;
(二)、对于申请市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由市经委确定鉴定类别、主持单位、鉴定委员会成员以及鉴定时间。
第二十二条鉴定委员会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鉴定委员会由鉴定组织单位组织七至十五位(单数)技术经济专家组成。专家必须具有高级职称。项目开发单位的人员原则上不得进入鉴定委员会。
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的技术评议过程,并最后形成鉴定结论及证书报批文件。
第二十三条鉴定会议议程:
(一)、鉴定主持单位主持: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和主任委员;
(二)、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
1、由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宣读有关鉴定技术文件资料。
2、专家进行现场考察、观看演示或监督检测。
3、专家质疑:专家根据已审查的鉴定技术文件资料,提出质疑,新产品开发单位必须据实给予回答。
4、专家评议:由鉴定委员会独立评议,起草鉴定意见。鉴定组织主持单位列席会议,了解评议情况,但不发表评价意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原则上应回避专家评议会议。
5、鉴定委员会意见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项目计划或合同书要求的指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正确、统一并符合规定,新产品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投产(推广)的条件、价值与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6、鉴定委员会评议未通过的,鉴定委员会应写出未通过的理由。
7、主任委员在鉴定委员会意见原稿上签字,全体专家在鉴定委员会委员签字栏签字。
(三)、鉴定主持单位主持:由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宣读鉴定意见。
第二十四条鉴定证书的审批:
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15-01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高新技术产品是指符合一个国家高新技术重点范围、技术领域和产品参考目录的全新型产品或国内首次生产的改进型产品,或属创新产品等,具较高的技术含量、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二、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较少
2009年1月至5月,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8%。2010年该比重持续增长,这就表明,外资企业在我国对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要地位,其比重也在不断地攀升,尽管我国也在不断发展,但主要问题是自主品牌少,创新能力不够。
(二)贸易顺差逐年扩大,摩擦和纠纷压力日增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2008年中对美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为148亿美元,2009年为224亿,2010年为308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顺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顺差的金额逐年增加,这也使摩擦和纠纷的压力日益突出。
(三)美元持续贬值,严重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
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严重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会使以美元为单位的原料成本上升,我国企业为了保证利润的幅度,就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使得美国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甚至是单边主义政策来调整国内经济,这些措施很有可能就是针对中国这个贸易大国,从而使得我国贸易企业的出口矛盾加剧。
三、解决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有效地利用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营造科技兴贸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快出口融资和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建设,确定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国际的需求,结合我国的技术优势,确定优先的行业和领域;建立创造园,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扩大提供快捷途径。此外,我们应即时扩充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规模,增加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范围,加强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和对外担保等优惠政策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以增强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就要形成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是关键资源。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指出的那样,知识是惟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掌握和学习该新技术方面的知识,建立起以知识为核心的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对整个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制定科学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规划,包括目标、方案、步骤、重点及保证措施等。这样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很大的益处。
(三)优化贸易环境,加大人才培养
我们要优化贸易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引进技术的有效性,可针对我国引进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提高通过外资途径引进技术的有效性;探索技术引进新模式;重视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技术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出口产品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桂新,沈建法.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2007年版,第53页.
[2]罗双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品;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17-01
一、石化高新技术产品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省石化工业加快结构调整,炼油化工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行业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石化高新技术产品实现连续增长,全年实现产值1 785.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1%,增速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在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3.3%,比上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
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稳中有升,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的产值、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在石化行业中均居于榜首,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了35.8%,比上年增加了6.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达到176.3%,是“十一五”以来的新高;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率达到39.8%,在各行业中居于首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增长速度减缓,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近四年来的最低点,分别比上年减少了1.1和18.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分别为8.7%和42.5%,比上年各减少了0.5和5.2个百分点;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
二、冶金行业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质量持续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需求减少,钢材价格下降,产品产量缩减,这给冶金工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全年冶金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1 024.1亿元,完成增加值262.9亿元,分别仅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的13.4%和13.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减慢,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7.6和25.3个百分点。标志行业增长质量的产品增加值率持续下降,2008年为25.7%,较上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金融危机致使新技术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出口销售收入仅占行业销售收入的9.3%,本溪钢铁集团持续无产品出口状态,抚顺新钢铁有限公司和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出口销售收入较上年分别减少了81.1%和21.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依旧是冶金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的产值、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冶金行业的73.7%、73.3%和74.9%。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40.5%和20.2%,较上年各减少了18.4和40.8个百分点。位于行业第二位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速也减慢,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速度为12.9%,较上年下降了29.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26.5%,较2005年下降了近200个百分点。
三、先进装备制造业出现下滑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子行业,行业整体出现了下滑,全年实现的产值、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先进装备制造业的28.0%、21.1%和28.0%,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7%、4.8%和2.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全行业中持续增长的子行业,且增幅较大,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的产值比上年增长了45.9%;完成的增加值较上年增长了94.7%;销售收入在各类子行业中稳居第二位;出口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最多,为全行业出口产品销售收入的42.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是全行业中规模最小的子行业,金融危机中其增长速度锐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6和56.8个百分点。
四、对辽宁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建议
石化行业应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子行业,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如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电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通用塑料的改性,发展环境友好材料以及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等。
篇10
Viscose fiber has the largest output and widest application among the regenerated cellulose fibers. Nowadays, China viscose fiber industry confronted with some challenges such as excessively rapid growth of productivity, shortage of raw material and rise of cost.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sed the differences on viscose fiber quality requir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s on new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some universal technical matters were studied.
最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6月1日实施),提出粘胶纤维行业生产企业的布局、工艺和装备要求、质量与管理、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资源消耗指标、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与社会责任、监督与管理等 7 个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准则,为促进粘胶纤维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
我国粘胶纤维自20世纪50年展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做大、做强”理念的指引下,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加快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方面已做到大部分设备国产化;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自主创新”的引领下,各个企业研发了不少新技术,生产了多种差别化、功能性的新产品,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无疑极大地推动了粘胶纤维的健康发展,但同时行业内仍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是长期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认真地面对,才能全面协调和稳步成长。
1粘胶短纤维的基本质量要求
我国粘胶短纤维执行国标GB/T 14463 ― 2008,但用户关心的指标并没有在此新标准中列出,即使是列出的指标数据,用户对此也有不同意见。表 1 列出了国内外粘胶短纤维的一些质量指标参数。
经过市场调研,国内用户反映的质量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纤维手感
粘胶短纤维手感要求柔软,手抓握纤维时,耳边会听到吱吱响声,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响声太大,纤维发涩,但如果没有响声,则纤维抱合性能差,这些都与纤维的成形结构及截面形状有关,也与含油量和油剂的质量有关,它会影响原料的可纺性,产生断头或条干不均匀。
(2)纤维外观
要求纤维松散而不杂乱,色泽一致,反差均匀,白度高。
(3)纤维含湿率
纤维含水均匀,标准回潮率 13%(可折算),纤维无湿团或湿块,湿纤维根本不能上机,用户必须把纤维包打开晾干后才能使用。
(4)纤维纤度
常规产品纤度以 1.67 dtex为主,有的用户希望使用细旦产品如 1.33 dtex和 1.11 dtex,具体可根据用户要求的纤度规格订合同。
(5)纤维长度
我国粘胶短纤维(棉型)的长度规格为 1.67 dtex× 38 mm,有的用户希望能长一些为好,国外同样纤度条件下的长度有 38、39、40、44 和 50 mm不等,可供选择,应按照用户的要求签订合同。
(6)长度偏差率
我国为 ±6.0%,用户认为此偏差范围太大,希望在3.0% 以下。
(7)疵点
粘胶块、粗纤维、硬纤维、并丝、损伤纤维、异形纤维等疵点,用户在清花、梳棉过程中不易除去,在纺纱机上不但会降低纱线品质,而且会损坏纺纱机零件。
(8)超长纤维和倍长纤维
倍长纤维有时长达 0.5 m,会严重损坏纺纱机零件。
(9)强度和伸长率及伸长率变异系数
粘胶短纤生产商往往看重强度而不重视伸长率,但事实上对于纺纱厂来说,伸长率的重要性大于强度。纺纱厂首先要求伸长率达到标准,然后要求伸长率变异系数尽量小。如果伸长率变异系数不合格,强度的变异系数也不会合格。因此,应在保证伸长率指标合格的条件下提高强度,而不是为了提高强度,增加纺丝的牵伸率,这样反而降低了伸长率。
(10)染色均匀度
之前很多人认为粘胶短纤维不存在染色均匀度有差异的问题,认为其在染色加工中经过多次翻动混合后自然就均匀了,其实不然。由于生产中每批粘胶纤维的工艺有偏差,纺练工艺也难免有波动,因此会产生批与批之间的质量差异,即使生产批号相同,在纯纺产品的吸色性和显色性上也会暴露出明显差别。染色均匀度问题是对粘胶短纤维新的考验。
2粘胶长丝的基本质量要求
我国粘胶长丝的质量执行国标GB/T 13758 ― 2008,但国际市场对其质量要求的主要指标有 5 项,包括染色均匀度、干断裂伸长率、干断裂伸长率变异系数、毛丝及沸水收缩率(表 2)。而纤维的强度并不是主要指标,一般都能达到要求。
国内外粘胶长丝产品的质量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上述质量指标中以染色均匀度和外观疵点毛丝指标最不易达到。染色均匀度方面,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工厂的优等品能达到灰卡 4 级,个别工厂只有少量产品能达到灰卡5 级,但并不稳定;外观疵点毛丝方面,国内指标规定优等品 ≤ 0.5 个/1 万m,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工厂能做到,至于国际市场要求毛丝 ≤ 3 个/100 万m,目前国内尚无一家企业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表面上看来要达到此指标似乎不大可能,但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厂商确实能做到。
毛丝意味着单丝断裂,在织绸过程中断丝要打结头,不但损伤绸面质量,还要增加劳动用工。要从大批的丝饼中挑选出无疵点的丝,无疑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力,因此国际市场对染色均匀度和毛丝疵点极为挑剔。
(2)目前我国的粘胶长丝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半连续离心式纺丝,生产丝饼,每 3 个丝饼络成 1 个丝筒,丝的伸长率 ≥ 18%,沸水收缩率 ≤ 1.5%,适用于针织加工,基本符合日本织绸业的使用要求,但丝饼内外层纤维的纤度和染色性能存在一定差异,打成丝筒后,无法挑选出,因此外商宁愿采购丝饼,也不愿意要丝筒;另一种是连续式纺丝直接成筒,丝条在烘干时张力大,其伸长率偏低,一般为14% ~ 17%,沸水收缩率约为 5%,适用于机织。
(3)我国粘胶长丝以 133.3 dtex/30 f规格的居多,单丝纤度大都为 4 D,3 D或 2 D的很少,市场上还未出现 1 D的产品。细旦丝的柔软性好,如意大利SNIA公司连续纺生产的规格为 133.3 dtex/60 f的产品,德国ENKA公司纤度为64 dtex/94 f的连续纺产品。
(4)目前我国粘胶长丝出口售价偏低,只及国际同类产品价格的 60% 左右。据统计,2009年我国出口粘胶长丝59 232 t,总金额约 24 111 万美元,平均每吨售价仅 4 070 美元,而国际市场上粘胶长丝优级品每吨售价达 7 000 ~8 000 美元,相差甚大。
3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和发展趋势
据统计,2009年我国粘胶纤维的产量为 151 万t,约占我国化纤总产量的 5.54%,世界粘胶纤维总产量的 60%。近年来因棉花供给不足,粘胶短纤维走俏,产能猛增,造成原料浆粕涨价,殃及粘胶长丝企业亏损。
粘胶纤维本身具有染色鲜艳、吸湿性佳、穿着舒适等特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生产差别化和功能性纤维是非常必要的,但应持有国家或国际承认的质量鉴定证书,避免过分夸大和炒作。
经调查,目前我国能生产的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主要包括:消光丝、半消光丝、有色丝、异形截面纤维、扁平丝、细旦丝、粗旦丝、仿毛型卷曲纤维、超短纤维(2 ~ 3 mm)、非织造布用纤维、高白度纤维、高卷曲纤维、高强低伸纤维、低强高伸纤维、高湿模量(HWM)纤维、抗菌纤维、抗紫外线纤维、远红外纤维、热防护(阻燃)纤维、陶瓷粉纤维、珍珠粉(蚌壳粉)纤维、麦饭石纤维、竹炭纤维、智能调温纤 维等。
上述产品要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达到国际水平,得到用户的广泛接受,需经受市场的长期考验。下面重点介绍几种纤维。
3.1高湿模量纤维
普通粘胶纤维的湿模量较低,湿态下受力易发生变形,因而尺寸稳定性差,将其改性后使其湿模量提高到与棉纤维相近的水平甚至超过棉纤维,成为高湿模量纤维。
Polynosic(虎木棉)是高湿模量纤维的一个品牌。20世纪60年代日本为提高粘胶短纤维的湿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开发了Polynosic。其后我国从日本大量进口这种纤维,并将其称为“富强纤维”。Polynosic以高聚合度(1 000左右)木浆为原料,经碱化,加入变性剂,碱纤维素不经过老成,直接黄化,二硫化碳用量高达 50% ~ 60%,制得的粘胶黏度为 200 ~ 300 s,熟成度盐值也极高,用低酸、高锌、低盐、低温的纺丝浴,玻璃制的喷丝头低速纺丝,经多次牵伸后缓慢成形,生成高强、低伸、高湿模量和耐碱的纤维。2004年,我国丹东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日本东洋纺Polynosic的生产技术,并建设了年产能 1.5 万t的生产线,成品纤维的物理指标均达到了东洋纺的标准,但由于下游用户在配套纺织产品的开发上未能跟上,市场没有打开,生产不到1 年,就改作生产普通粘胶纤维了。
Modal(莫代尔)是20世纪70年代由奥地利Lenzing(兰精)公司研究开发的高湿模量短纤维,该产品以聚合度为800的榉木溶解浆为原料,碱化时加入变性剂,然后进行老成、黄化(二硫化碳用量为 30% ~ 40%),粘胶含碱量高(碱纤比为 0.9 ~ 1.0),粘胶黏度约为 100 ~ 150 s,熟成度盐值也较高,在酸浓度中等、高锌、中硫酸钠纺丝浴中低速纺丝,纺丝速度约 20 ~ 30 m/min,经高倍缓慢牵伸和高温二浴处理后,形成结晶度和取向度高于Polynosic的超分子结构。据称与Polynosic相比,其强度虽略低,但能控制伸长率和钩接强度,因此克服了纤维的脆性,提高了耐磨性能,在同等条件下,这两种纤维的织物经过 20 次洗涤后比较,Modal纤维不发生损裂。
据兰精公司资料,细旦Modal(纤度为 1.0 和 1.3 dtex)的湿模量达 6 cN/tex(根据BISFA的定义,在伸长 5% 的条件下测得)。另外,Modal的外观质量优于精梳棉。
3.2阻燃纤维
阻燃介质包括卤素(溴、氯)阻燃剂、含磷阻燃剂,氢氧化合物和氧化合物无机阻燃剂,含苯有机物阻燃剂,聚硅酸阻燃剂以及生态阻燃剂等多种类别。其应用方法基本有两种,一是将阻燃剂浸涂在织物的表面,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且整理均匀性较差,另外某些阻燃剂还具有毒性;另一种是在人造纤维的生产过程中,将阻燃剂混合溶解于原液内,使其在纺丝成形时渗透到纤维中,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纤维阻燃性能较均匀,但生产技术较复杂。一般情况下,纤维在植入阻燃介质后,其强度只及原来的 70% 左右,使用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芬兰Kemira公司开发的阻燃纤维Visil®,通过改性粘胶工艺制得,其SiO2含量为 30% ~ 33%,纤维强度为 1.2 ~ 1.7 cN/dtex,伸长率 22% ~ 27%,织物重量 200 ~ 600 g/m2,极限氧指数(LOI)根据不同织物重量可从 27.5% ~ 28%不等。
兰精公司的阻燃纤维Lenzing FR® 以榉木溶解浆为原料,加入含磷系列阻燃剂,通过Modal加工工艺,提升了纤维的强度、伸长率和湿模量,同时使得阻燃助剂在纤维中持久有效,在燃烧时不发生熔滴,LOI值达到 28%。兰精公司表示,将Lenzing FR® 与芳纶混纺制成的各种防护服的防护效果极佳。兰精热防护纤维的性能指标如表 3 所示。
国内研究阻燃粘胶纤维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探索了共混法和浸涂法等技术,现已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和少量出口,所用阻燃剂有焦磷酸酯类有机物系列和SiO2无机物系列等多种。阻燃剂的分散性、粒径大小、加入量、注入方法和分布状况是影响纤维成形与可纺性的重要因素,当前需提高国产阻燃剂的性能,在纺丝时应注意防止阻燃剂沉积于纺丝浴中,要稳定工艺,提高纤维强度并进一步开拓市场。
3.3抗菌、消臭纤维
在粘胶纤维中添加抗菌剂和消臭剂,其加工织物可获得一定的抗菌和消臭功能。此类纤维制品必须对人体安全可靠,抗菌、消臭效果明显,且耐洗涤。抗菌剂主要有芳香族卤素化合物、有机硅季铵盐类和有机氮化物等多种。适用于粘胶纤维的抗菌、消臭剂的代表产品为日本制的银系类化合物及酵素类化合物,如氧化酶型和过氧化酶型化合物等。抗菌剂和消臭剂可混合同时注入纺前粘胶中使用,以获得双重效果,其加工纺织物的抗菌和消臭性能取得技术权威部门的检测认证和证明,并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应用后仍能保持。
3.4竹浆粘胶纤维
为解决粘胶纤维原料的不足,积极开发竹材溶解浆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试验用慈竹和黄竹制造溶解浆,由于竹材收集难度较大,且当时没有配套的碱回收技术,污水处理难以达标而作罢。60年代印度Birla集团下属的Grasim公司从瑞典和德国引进相关技术将竹材制成了溶解浆,产能为 5 万t/a。这种工艺中大小竹材都能用,直径最粗的可达 20 cm,且废碱黑液经碱回收装置处理后可达标排放。但该公司认为竹材溶解浆的质量不及桉树溶解浆(主要指戊糖和灰分高,去髓较难,反应性能和可纺性差),因此将其与桉树溶解浆混合使用,只能用于生产粘胶短纤维,不适宜用于加工长丝。据悉,2007年印度的这家工厂因设备运转使用期已满而停产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