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转型范文

时间:2023-03-14 14: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转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审计转型

篇1

目前,知识信息日益更新,外界环境变化迅速,我国企业正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在这种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制度成为企业治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创新成为发展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举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已有的内部审计模式,摒弃现有内部审计制度当中的缺陷,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内部审计水平,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已经成为企业治理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受托责任关系的原因,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逐渐发展起来,为了实现受托责任关系由财务领域向管理领域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责也从查错纠弊转向了企业的改善经营和加强管理。传统的内部审计是为管理提供服务,而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应该努力实现对管理行为的审计。因此,也可以认为由于受托责任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性。同时内部审计的转型也体现了外界环境变化和机制转换的需求,从而逐渐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则。内部审计的转型过程中应当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目标,巩固内部控制制度,弥补企业管理缺陷,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监督职能,从而实现控制风险和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目的。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目前,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内部审计只是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工作,单一化的定义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企业管理职能。在实际中,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审计的工作是检查财务行为,然后纠正错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内部审计主要监管企业的财务收支行为,主要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与检查职能。同时,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不了解、不关注、不支持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可见,很多的内部审计部门实现的职能过于单一,缺乏内部审计管理职能的发挥,造成内部审计与公司管理相互脱离,降低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速度。

(二)缺乏先进审计技术的应用

内部审计的转型必然要求审计方法的创新和改变。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法较为传统或陈旧,比如手翻账本等。这种形式的审计方法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发展。目前,有些企业管理者虽然知悉先进审计技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势,但是却只是盲目于企业经营业绩的管理,缺乏对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意识,对于先进审计技术知识不知如何学习和应用。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必然要伴随着先进审计技术的应用,否则内部审计的转型工作将步履维艰。

(三)缺乏满足执业标准的内部审计人员

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必然需要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但是,很多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满足审计执业要求。首先,有些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的审计理论知识,不能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对最新的财经法规的缺乏敏感度,对于电算化会计的工作要求无法满足,不能掌握电算化会计的操作技能。也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不具备专业的职业判断能力,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从而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同样重要的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有些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坚持克己奉公和诚实守信的原则,无法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要求。也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守旧,对于新兴事物具有排斥感,不利于对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探讨与学习,从而阻碍了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

三、新形势下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对策

(一)增强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内部审计应当逐渐拓展内部审计职能,通过发挥内部审计制度的管理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所以,企业要首先重新界定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变传统的内部审计理念,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目标和意义。其次,为了构建审计工作行为,企业要尽快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利用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进而辨识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加强对企业经济业务往来的监督,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促使企业经营目标的早日实现。总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当对内部审计工作提高重视程度,逐步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拓展内部审计的专业职能,在企业内部开展学习内部审计理论活动,形成企业内部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改进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为了推进内部审计的转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的模式是风险导向审计,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审计模式的认识,引用管理学中的方法技术、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内部审计转型的帮助。首先,告别传统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成为主要的审计模式。企业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审计模式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最新的最有用的审计模式。其次,内部审计的转型包括从对财务的监督到对财务的管理,其中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必不可少。转型后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即事前、事中、事后的预防、监督及核查。内部审计转型过程中必然要学习高效的管理学分析技术与方法,比如绩效管理的平衡计分卡、SWOT分析法等。另外,企业内部审计需要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帮助。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资源的耗费,从而高效率的完成任务。在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时候应当对现场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进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的转型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决定了审计转型工作的顺利程度。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拓展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熟知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运转管理、财务核算业务、战略目标方向等内容。针对企业经营中业务链条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对企业未来内部审计的发展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提高企业战略风险的防范意识。其次,内部审计转型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学习管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战略管理理论等内容,并对管理理论前沿、风险管理技术等保持敏感性,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进一步修正内部审计方案,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靠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需要向具备职业判断能力的专家学习。当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合格的专业判断能力时,做出的职业判断才具有可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管理当局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

所谓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对“风险”定义为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指出风险要由它造成的后果与可能性来衡量。2007年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风险管理工作组第四次工作组会议,采纳了我国代表提出的“风险”定义: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可见,风险既关注积极面,也关注消极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所关注的企业风险应该是广义的风险,既包括正面的机会,也包括负面风险即狭义风险。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特点

(一)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础。对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极端重要。首先,从理论上讲,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环节的再控制,没有内部控制就没有内部审计;其次,自从走上独立的职业化道路以后,内部审计把内部控制作为其基本业务这一事实始终未变。《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虽然将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拓展到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但是依然将控制的评估和改善作为其三大内容之一;再次,内部控制还是内部审计其他两个业务活动的基础。内部审计工作要得到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认可与采信,最重要的是因为内部审计师作为内部控制方面的专家,而不是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内部审计要对公司的风险管理加以评估与改善,也首先得从内部控制领域中的风险做起。可见,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安身立命之本,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入公司治理、评估改善组织风险的基础。

(二)对风险的评估与改善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不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与改善,还是对公司治理程序进行评估与改善,都应该是以风险评估与改善作为首要目标。如果说公司治理是企业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战略反应、内部控制是企业对风险的战术反应,那么内部审计就是对组织全部风险的一般反应,其一切活动都要以风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内部审计充分利用在内部控制领域的专家地位,联系组织的目标评估与分析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直接报告给管理者,在需要时通过审计委员会报告给董事会;其次,内部审计帮助董事会在进行战略决策、重大人事的任免和重大的投资和财务计划的制定方面识别和评估风险,以确保组织重大决策的正确实施;最后,内部审计要利用自己对组织内部的全面了解和对风险的直观认识,为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咨询与保证活动,参与企业的整合风险管理。总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是在简单的内部控制领域消极地查错防弊,而必须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目的。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所起的作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已有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升组织整体抗风险能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所起到的功效有:

(一)参与风险管理。随着对风险管理的日益关注,探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间的联系,就成为探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之一。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全面识别风险,同时熟悉本单位的经营战略、工作程序、组织结构等。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特地位与专业知识满足了以上要求。因此,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捕捉风险信息的能力比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审计都强,因而对于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做出其独有的贡献。

具体实施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并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事前和事中,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

(二)促进内部控制。从2004年COSO委员会颁布的ERM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风险管理是对内控框架的包含与深化。在风险理念的作用下,企业内部控制已扩展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趋于融合。因此可以说,对风险管理的促进作用是建立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得到改善和促进的基础之上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传统内部审计偏重于直接测试内部控制,提出增加控制点或增加控制的建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控制点越来越多,业务过程也将越来越繁琐和缓慢,因此,传统内部审计模式是在递减地增加企业价值。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结构为内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使审计重点前移,利用风险标准选择审计项目,每一项审计及其目标都与企业目标紧密相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改进了对内部控制的监控方式,抓住重点,同时简化内部控制流程,即保证了审计质量,也提高了审计效率。COSO在2004年对内部控制的重新定义,着重突出了对企业风险的高度关注,这与IIA以整个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为中心任务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不谋而合。

(三)促进公司治理。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对满足和大体均衡情况下,增加企业价值,从而使股东长远价值最大化。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它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的直接关联。可见,公司治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是一致的。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130―治理: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为改进机构的治理程序提出适当的建议。在目标方面增加了战略目标,将对企业的风险关注重点引向了重大的、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可见,风险管理关注包括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环节的风险在内的一切风险,而这所有风险的风险正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为支持组织的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服务,帮助管理层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顺利实现组织目标。

四、推进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内部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处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最前线”,相比于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更及时、更直接。因此,应当转变审计理念。强化内审预警功能,充分发挥内审的预防性作用。内部审计的着眼点应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转变,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从监督型审计向监督与服务并举型审计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从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保健预防为目标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及早预知和感知风险,切实担当好作为组织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的角色。

(二)以风险为导向,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之一。前者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后者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报告结果时必须独立,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个人的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持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避免利益冲突。在两权分离的企业中,应使内部审计组织直接受单位内部最高管理层(董事会)的领导,为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程序提供权利上的保证,同时还要创造出与内部审计服务有关的良好环境(个人环境和总体环境)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评估、判断以及决策的质量。

(三)协调并统一内部审计相关规制。从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关于内部审计方面的规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必要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建立、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等问题,寻求各法律法规的协调与统一,以制定出较为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以通过具体规制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责任,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改进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标准,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目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基本上是按照企业通用的考核管理人员的方法进行,没有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得到与其工作努力及其成果相适应的奖惩和来自企业其他部门的广泛承认,这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带来极大的挫伤。因此,为了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凝聚力,提高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必须制定内部审计业绩的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学龙,郝斯佳.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0.2.

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 转型 发展 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91-02

我国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是大势所趋,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符合内部审计本身的自我发展规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学校管理机能的一部分,工作服务的对象和目标不能脱离高校发展的总目标,应本着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服务的思想来开展工作。高校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工作搞得更好,决不能以监督者自居,必须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在高校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审计的各项职能,摆正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给高校内审工作一个恰当的定位,高校内部审计除具有经济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应具备评价职能、控制职能、服务职能。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现状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高校内审工作整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职能定位不准。大部分高校开展的仍然是财务收支审计,其职能仍然处于查错纠弊阶段,内部审计层次、地位、独立性以及开展审计项目的模式、内容和方式等仍处在低层次水平。(2)机构设置不科学。部分高校未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人员素质偏低,知识面窄,业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内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审计理念、科学性、前瞻性等方面与高校的发展不相适应。(3)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主流,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落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大都是以事后审计评价为主,缺乏事前和事中监督。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大多采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等传统方法,而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计算机审计等一系列先进的审计方法则较少使用。(4)审计成果的利用不理想。内审部门与被审部门同处于一个组织系统,被审计部门一般对内部审计的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不太重视,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措施不到位。

二、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一项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急于求成,转型过程中要保持内部审计发展的持续性,并非一步到位,应渐进式推进,以规范内部审计为近期目标,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中期目标,最后过渡到风险管理审计。(1)内部审计行为的规范。首先,保持独立性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前提,强调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并在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次,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基础。要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四号——高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内部审计行为进行约束,实现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文书格式、审计项目立卷归档、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程序化、格式化、标准化。最后,内部审计转型不能丢失传统的财务审计这一基本职责。任何风险、任何问题必然会在财务上反映出来,很多危机是从财务危机开始的。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的风险管理审计转型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为底线,积极探索开展财务风险控制评审工作、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参与式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等工作,让审计工作真正介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及早发现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控问题。在关注“资金流”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物流”和“效益”,对工程项目审计、采购项目审计、学校重大经济决策等,审计部门应提早介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促进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2)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积极引领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既是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的必要阶段,是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中期目标。要立足于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开展工作,注重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摆正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更加合理地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注重在审计理念、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和内容及方式、手段的转变,实现由“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向整体性、系统性的“集约式”规模审计转变,由单打独斗式的审计向内部审计部门牵头、整合监督资源、发动成员参与的审计转变,由被动防御为主向积极控制为主转变。(3)实现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的领域扩展到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相比发达国家还处于落后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很薄弱,要实现由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风险意识,对高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等级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通过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将风险降到可接受的范围。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

1.统一认识,创新高校内部审计新理念,为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打牢思想基础。要广泛开展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学校领导和审计主管部门的官员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提高支持、促进转型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深刻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是适应我国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国家整个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立足于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开展审计工作,注重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总在救火,重在为国家和社会减少损失,而不是核实损失。”服务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是在“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对“监督主导型”的否定,实际上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更加合理地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真正发挥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2.拓展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式。高校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必将反映在内部审计实务的安排和运作上。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范围正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领域,工作重点从传统的“查错纠弊”转向为组织内部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把降低风险成本,增加组织价值贯穿于全过程,通过审计促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减少决策失误和损失浪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在现代内部审计理念指导下,内部审计机构要摆脱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机制,拓展审计业务范围,逐步开展以财务管理为主线,以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审计,并整合审计资源,向项目审计与管理咨询审计转型,形成“集约式”审计模式,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

3.完善审计管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审计工作管理规范化首先要做到作业程序化,从项目立项到审计报告的审定、下发,对其中的阶段、环节应做详细的规定,编制作业流程图和文字说明,形成图文并茂的程序化规范体系;其次要做到文书格式化,结合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工作实际,对文书、表格的要素和样式统一标准,规范文书撰写要求,形成格式化,避免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最后要做到档案标准化,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谁主审谁立卷,审结卷成,定期归档,规范立卷归档管理体系。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强化审计质量管理,要将质量控制和项目督导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建立起点、线、面的质量控制防线,形成审计质量复核、项目督导和责任追究的动态监控保障系统。

4.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优化知识结构,造就一批胜任“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的优秀人才,确保转型成功。“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与“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广,作用领域更宽,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而且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业务培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善于把实践中产生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终身发展为目标,以文化建设引领思想教育,倡导“和谐审计、文明审计、服务审计”,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彤.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目标导向与路途选择.中国内部审计,2011(11)

2.李天明.高校内审职能转变及拓展方向之我见.经济师,2011(12)

3.瞿晓琦.高校审计监督的实效性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12(8)

4.林晴雪.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与对策.现代商业,2010(11)

篇4

随着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高校的教育、科研、基本建设等各项经费不断增加,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然而高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内外部风险也日益复杂,这无疑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数额巨大、交易数据繁琐、往来账项复杂这些新的业务特征,促使我国高校对内部审计的定位应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以组织增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相对缓慢,还停留在账项审计和纠错防弊的基础阶段,内部审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科研发展和内部管理的要求。因此,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内部审计如何在组织增值目标导向下实现转型和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仍然采用纠错防弊的传统审计模式,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但是,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往来的频繁,纠错防弊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要求。我国内部审计整体发展比较落后,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目标导向和职能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仍然以监督为主,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务收支情况,内部审计的层次和地位仍处在较低水平。在“纠错防弊”目标指导下,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围绕财务收支活动和配合学校相关部门的需要开展事后审计。监督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单一的监督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目标和职能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难以清晰界定,进而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部门,如果只强调审计监督,缺乏事前和事中审计的应用,审计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将处于被动局面,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治理机构和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给高校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高校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机构自身建设,科学合理的设置内部组织机构,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比较随意,缺乏科学的组织体系。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形式主要是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并、审计部门归财务部门主管、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等模式。但是这些机构的设置无法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提供有力保证。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如果高校的内部审计无法实现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双重独立,那么它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将会导致审计人员思想涣散和工作责任感的缺失,内部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审计方法落后

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仍然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主流,但审计手段和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高校的发展。在高校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大多采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等传统审计方法,而分析程序、审计抽样、计算机审计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则较少使用。高校会计普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然而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审计软件的辅助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效率不高。审计效率低下也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整体工作,导致相关评价体系不能落实,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线索仍然以资金为中心,审计方法主要是对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以及以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差异性进行评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各项业务日趋复杂,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电算化管理等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审计方法正面临严峻考验,高校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应该作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四)管理工作不规范

内部审计机构的有效管理为完成审计工作,发挥审计职能和作用提供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对管理工作进行合理规划,使其与高校发展目标一致,能够覆盖到高校发展的所有重要风险领域。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没有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或者工作计划,审计工作的开展通常是按照领导的指派和规定,这直接导致审计工作难以运用抽样技术来选择审计事项,因而难以及时发现高风险领域。有的高校即使制定了相关的年度审计计划,但是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检查机制,对审计结果的利用不足。内部审计机构除了要制定业务规划外,更重要的是加强质量管理和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审计检查工作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外监督机制,缺乏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和评价的规范体系。大多数情况下,高校管理层仅仅是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提供有关信息和建议的咨询机构,对于获得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和建议后究竟该如何利用,却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以完善。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二、增值导向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性

IIA(1999)在重新修订内部审计定义时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运营并增加组织的价值。”新定义明确了能否增加组织价值成为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具有意义的重要标准。价值增值可分为显性增值和隐性增值。内部审计通过改善高校内部管理、更新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相关工作效率、减少低价值审计等具体措施降低自身审计成本属于显性增值。另一方面,因为高校治理结构中有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内部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和警示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会促进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维持良好的自律,客观上会导致组织增值,这种价值则属于隐性价值的范畴。

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一种新生的审计类型,而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定位,积极开展以组织增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努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对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和促进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需求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机构,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内部审计是高校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科学治理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因此,必须把内部审计的转型和发展纳入到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当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加强高校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组织治理中的职能作用。

(二)应对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经济活动复杂化的客观需要

随着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筹措经费机制逐步完善,筹资渠道逐步拓宽,高校各项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于此同时,高等院校自身作为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形式和成果比以往更加繁杂,管理风险也随之增大。很多高校在科研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公务支出等领域都出现过问题,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同时,这些问题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积极探索内部审计的新功能、新模式,完善各项内部审计制度,促进高校健康发展,让高等院校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净土。

(三)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的新要求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科研经费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高校的财务管理重心由重视“资金管理”转向了重视“预算管理”。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内部审计的转型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财务管理体系的调整和完善,给内部审计提出了发展完善的新要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实现转型和发展的路径

组织价值是指通过组织系统内部诸多资源的组合、共生所表现出来的被认可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按照现代审计的理念,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评价组织经营活动,而且要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高校内部审计的新目标是“增加价值,改善管理”,在组织增值目标导向下,如何使高校的内部人员、资源组合起来,充分发挥作用,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增值职能,是当前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课题。

(一)统一认识,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要广泛开展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从“纠错防弊型”向“组织增值型”转变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提高有关部门支持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要让广大高校工作者深刻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加强自我宣传,提高高校各级领导对内部审计组织增值目标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为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主要领导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师生,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和发展也应该得到他们的关注和支持。

(二)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位,优化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独立性是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设置审计机构,保证审计独立性,才能更好的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发挥审计的作用,进而实现组织增值的目标。高校应该按照有关要求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审计人员。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要求,由高校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完善审计领导机制。通过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的地位和层次,可以有效防范高校内部管理风险,增强管理控制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组织增值的目标,提高高校竞争力。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的首要前提是,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高校领导应该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相关部门协调等方面出发,将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职能部门分离,使其相互独立,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此外,高校可以根据本校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内部审计领导模式和机构设置体系。审计机构的独立和管理体制的完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准则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或组织应配备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应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并遵守职业道德,在业务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高校应把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高校审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具备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从事财经、审计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内审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并通过后续教育培训加以保持和提高。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优化知识结构,为高校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人才基础。“组织增值型”内部审计与“纠错防弊型”内部审计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广,作用领域更宽,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对审计人员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四)拓宽审计业务范围,实现审计全覆盖

随着我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高校资金的使用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在高校治理和内部审计活动中强化风险意识,积极防范和控制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领域。首先,高校要深入开展预算管理审计,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执行结果进行全过程审计。通过审计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预算编制更加科学,促进预算资金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乱象是高校审计风险加大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高校内部审计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对重大科研项目、重要业务环节进行重点审计。此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管理、公务支出等方面实施审计,不断扩宽审计业务范围,真正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全覆盖。

篇5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依然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没有保持独立性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没有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就会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商业银行发展之初,内部审计工作交由领导层直接领导,随着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对董事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受到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商业银行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报告路径都较为模糊,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明显利益关系,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有待提高,这使得内部审计操作的独立性也有待提高。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不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使得审计部门的地位较为尴尬,没有发挥应用的监督作用,也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被审计的单位和部门不会积极配合,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受到了限制,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较差。

(二)现有的审计手段过于落后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所使用方法较为落后,无法适应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还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的阶段,以业务记录和经营账目为操作基础,审计操作中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详细审计、经验抽样审计等方法,这是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较强,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也促进了商业银行工作方法的改革。商业银行业务方法的改变,也对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但是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没有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在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操作中,存在计算机系统评价不当、测试数据不准确、数据审核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方法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今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

(一)经营管理审计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后,应该以维护股东权益最大化为主要的经营目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公司治理机制,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制度改革,由揭示操作风险向揭示管理风险转变,自上而下的推行审计管理工作。积极建立审计工作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审计方法的适用性,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二)经济效益审计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公司治理手段在不断完善,业务经营也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在逐渐确立。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工作中,专职合规机构在不断确立,风险监管在内部审计中的比例逐渐降低。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方向应该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经济效益审计所面临的工作对象是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环境、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等因素,应该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进行综合审计,并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以此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提高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能够对经营管理中的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以归纳,在经济状况较为相似的地方推广,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为了促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积极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这既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也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保持独立性的内在要求。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急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各个方面工作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作为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机构的重建。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审计部门的内部建设,为内部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此外,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管理,明确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建立并完善奖惩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预防和减少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拓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范围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为了更好的防范金融风险,更好的适应内部审计的需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尽快扩展审计范围,特别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业务、混业经营业务的审计。商业银行审计部门除了要扩展内部审计范围外,还应该将财务收支审计和业务经营检查相结合。审计部门应该向被审计部门提供改进建议,提供咨询服务,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

受此影响,审计报告也应该随之改变,由单纯的发表审计意见逐渐向提出管理建议转变,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确保商业银行能够高效运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

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得到广泛运用,内部审计人员也应该加强学习,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内部审计操作中,使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从传统审计向电子审计转型,实现审计方法的现代化、信息化。

审计方法可以分为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两种,非现场审计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事先威慑的作用,能够对事中情况进行调控。目前而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多以现场审计、事后监督为主。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信息化发展,非现场审计将会成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点方向,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本文建议,应该先构建银行业务的风险指标体系,为非现场审计方法的实施奠定基础;其次,加强技术开发,积极推进非现场审计相关软件的研发,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率;最后,建立和审计非现场设计技术平台,推进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发展,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管理阶层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因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具有一定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审计部门工作质量,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应该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专业化审计水平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还需要具备对审计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审计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丰富审计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篇6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性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是推进公司治理的需要

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核心内容是推行公司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这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三个重要标志。随着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断突出,内部审计部门不得不将公司治理列为优先审计的对象。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只有把内部审计纳入到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中的职能,才能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内部审计转型提供了—个很好的平台。所以内部审计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实现审计转型,使内部审计工作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商业银行改革的需要,同时提升内部审计的内涵。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是现代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近年来各商业银行改革、改制工作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走出国门,实现了境内外融资上市,使得组织结构越来越庞大,层次也越来越多,公司治理中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越来越复杂。商业银行管理层要在内部各层次之间形成和谐有效的相互支持与制衡、和谐发展的企业运作机制,必须完善内控机制,确保管理规范化。而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实现在审计上的转型,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上的积极作用。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立足点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是—个必然,但如何转型?转向何方?必须有个明确的方向和立足点。

(一)要在服务中加快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一项立足于企业、服务于企业,具有很强的内项性的监督工作。内审部门要强化服务,拓宽领域,牢固树立“监督寓于服务,防范胜于纠正”的工作理念。作为商业银行管理当局,最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能实现,行政指令是否得以贯彻执行,经营政策和分配方案是否与经营目标相适应。所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要关注企业目标,关注企业的重点问题,关注绩效和责任。站在出资人的角度,促进以下属各层次管理层为主要对象的审计问责制和绩效考评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要在创新中加快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

创新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核心,要从审计的理念、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要以审计监督为主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要由财务控制审计为主向业务控制审计并重转变;要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特别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要使审计从防御为主向积极控制为主转变;要让以审计为主体的监督向审计组织协调、整合监督资源的大监督体制转变;审计的重点也将由单纯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经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制度和流程缺陷审计、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审计转变;要从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向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转变。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工作是在继续强化原有传统审计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审计工作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提升。将内部审计工作渗入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不仅要关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更重要的是立足于防范,做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审计,提出加强管理的合理性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稳步健康发展。要做好内部审计的转型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与理念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势在必行,因此搞好内审工作,作为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来讲必须转变观念,认真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能,着眼于预防控制,努力实现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在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全自我约束机制、防范经营风险、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内部审计只有转变观念,将审计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的关注上,组织开展业绩考核审计和风险型审计,才能提高效益,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内部审计必须由关注历史向关注现状转变,由关注结果向关注流程转变,由事后审计为主向全过程审计转变,才能实现管理效益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就是要通过转型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二)全面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从学习、工作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打好内部审计的基础,做好审计工作。一要增强学习力。面对目前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形势,要加强学习,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要重视对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新的制度的学习、理解和应用。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要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努力提高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要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审计工作转型的基本内涵、原则要求和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矛盾日益复杂化,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关注热点,把握重点,协调关系,提高应变能力,当好领导的参谋,真正做好企业的内审工作,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树立审计人员的自身形象,要注重在审计中做到: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对重点问题查深查透,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处理处罚行为。严明审计工作纪律是树立审计形象和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

(三)明确审计重点内容,拓展审计范围

实现审计工作由查错纠弊向绩效型、风险型审计转变,其基本含义是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为目标,将内部审计范围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审计应重点向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拓展作业。内部审计应立足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围绕经营管理者关心的问题,以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和整体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转变传统工作职能,提高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强化风险意识,在审计中以风险为基础制定审计计划,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按照风险的高低进行排序和确认,充分收集和分析相应审计业务的资料,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审计过程中,一般采取问题导向型审计方式。即鼓励被审部门的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表述所关心的问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使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指明改进的方法;将详细性的审计建议报告直接送给第一线管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就地改进问题。在编送审计报告时,要注重事实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送的及时性。

(五)改进审计手段,合理运用信息系统

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采取现代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为了适应商业银行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审计工作要加强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开展审计工作,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审计系统,要将计算机审计系统应用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把办公自动化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把培训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把网络建设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力争将审计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六)培养集体意识,发挥团队作用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重视调动每位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让每位审计人员轮流当主审,不停地变换角色,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同事间的凝聚力,激发大家的热情,发挥团队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加强有效沟通,促进相互理解。有效沟通是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沟通交流,可化解误会、消除矛盾和解决问题。要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是关键。沟通既是内部审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七)注重后续审计,巩固审计成果

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

一、内部审计在新常态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尚未成熟,使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承担和面对越来越多的金融风险。借助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安全和利益保障,实现风险信息的有效识别和风险问题的有效监控和预警。最后,随着我国四大行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渗透,必然导致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与其他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业务范围、人员素质和内控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维持竞争日益激烈的农村市场,借助有效的内部审计实现转型升级,提高风险防控水平已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迫切需求。

二、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主体一般由本单位的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组成。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时间较短,操作过程、内容和方法均处于探索阶段,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缺乏该领域的工作经验。在审计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时,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济负责人所属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对象是其所在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在农村商业银行中,由于内部审计的主体和对象属于同一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复杂,因此审计主体往往难以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就审计工作而言,相对良好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普遍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甚至部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了审计委员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但仍存在审计委员会议事规则不明确、履职不到位甚至不履职的情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内审机构只是管理部门之一,还要执行总务。未能与董事会形成紧密联系,未能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边缘化,审计监督评价作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科学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社会各方对内部审计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各地采用的指标评价体系不统一,评价方法也不一致。选定的评价指标难以对审计对象产生全面的量化评价。审计结论是片面的,多为绩效结果,很少有指标能够解释经济负责人能力的差异。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选择指标时,注重对经济负责人的考核和奖励,而不是评价本部门和本单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本部门的国有资产是否和单位已经失去,以及经济负责人的纪律守法、廉洁自律。这些经济责任评价指标重心的偏离将直接影响经济责任人的绩效评价,增加审计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其治理结构、内部审计队伍素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和制度支持直接相关。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农村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并没有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组织无法发挥作用,这也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此外,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甚至缺乏必要的流程操作,导致审计判断失误严重。

(三)内部审计的目的有失偏颇

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责任,作为对有关部门的考核依据。一些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内部审计只是走个形式,不重视这项工作,使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一些领导也对内审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内审调查农村商业银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挖掘人才。这两种对内部审计不切实际的期望将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结论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仍然采用传统的以事后检查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仍然是检查合规性。受部门职能定位、人员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内审部门需要监督检查,同时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或者配合其他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存在较大问题,无法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检查被审计方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被审计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实际应用中,影响一个单位的财政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因素是复杂的。有些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有些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可能是人为的主观原因、单位的集体决策或历史遗留的问题。因此,很难通过在一个单独的时期内评估负责人的工作绩效来确定审计责任,而且定性结论在审计报告中占的比例太大。

(四)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仍在建设和改进的过程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在法律制度中存在一些操作困难,如农村商业银行负责人的定义,公司法规定他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法定代表人。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往往被分开,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由经营者实施。因此,在确定内部审计负责人时,存在责任定义的问题。另一个例子是,目前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离职审计往往是负责人先离职,然后再进行审计。审计结论对如何追踪负责人没有明确的条款,很难界定内部审计的责任。

(五)缺乏高度信息化的内部审计机构

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项目通常包括组织治理、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绩效、问题整改等方面。就目前情况来看,与其他国有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或者内部审计制度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难以在内部审计中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审计水平较低,甚至很多工作还处于手工处理状态,导致审计时间过长,审计效率低下。

三、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升级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目标职能的准确定位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事后监督的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将其转型升级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评价协调联动的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以保证审计的充分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风险防控的有效推进,进而将风险隐患控制在初始阶段。其次,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合理合规,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规划的实现。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密切相关,也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有必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层级管理,将内部审计部门置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之下,充分保障其高级审计权威。其次,各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积极配合审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阻力。此外,审计部门必须配备高水平的专业审计人员,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内部环境,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由对内部审计的被动应对转变为积极配合。被审核方对内部审计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即通过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展示本部门和个人的业绩和廉洁自律,还可以发现日常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差距。有待完善,有利于整个农村商业银行平稳有序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要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管理体系,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的建立、完善和有效实施,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协同工作,部门负责员工积极参与。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决策层要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解决问题保驾护航。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具有更特殊的审计环境,审计手段相对有限,风险因素更多。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会影响到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评价,甚至可能影响到相关负责人今后的岗位晋升。因此,被审计方一般对审计报告持谨慎态度,以尽量减少对审计结论的不利影响。但是,如果审计人员没有披露发现的问题,就会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增加审计风险。为了预防和避免这些风险,我们必须“有明确的事实、可靠的依据、明确的责任和适当的评估”,并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应对可量化的经济指标尽可能补充详细的数据,定性结论应明确调查方法,形成对各方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

(三)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职能

监督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但基于前瞻性审计和风险防范的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职能。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审计工作规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流程并严格执行,提高内部审计的透明度、客观性和权威性;再者,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法律和业务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的形成,充分发掘潜在风险,避免损失。

(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

要从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员工信息技能等方面入手。比如,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系统,特别是借助审计问题模型,建立规范的审计工作流程,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处理能力。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程度较低,关键在于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和员工信息,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审计技能培训,要求农村商业银行配备合适的审计信息技术人才,促进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计算机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运作能力,使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

(五)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外几乎没有有关内部审计的文献可以直接参考。国外对类似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上。我国政府的“内部审计”始于1985年的“厂长、经理离职后的内部审计”和2008年的《经济审计与审计条例》(曝光草案)。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规章制度正在逐步完善。然而,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一个复杂的国际转型之中,制度建设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只有不断完善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为审计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审计员能够规范、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六)提高审计人员创新能力

通过推动审计创新,切实加强审计人才建设,努力培养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加强理论研讨,发挥内审协会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科研保障、创新研究形式、拓展交流平台,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组织审计理论学术研究研讨会和交流会,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培养一批能够进行前瞻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学理性研究的审计人才,激发了审计人员的内在动力和研究兴趣,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应当为审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供时间安排、经费保障等支持和保障。培训方式可采用讲授式、互动式、参观式等,提高审计人员在培训中的参与度,增强获得感。除了参加主管机构举办的培训外,内部也积极组织交流分享,鼓励审计人员分享外出培训、工作经验总结、自学等多途径获取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多元化、多形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培训,确保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提高职业胜任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加大培训力度,针对新兴大数据软件与平台进行学习,掌握大数据内部审计的流程,提高审计人员的电子数据分析取证业务能力。扎实抓好“传、帮、带”工作,采取以老带新、以审代训等方式,由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带领新进人员共同参与审计项目,让新同志边学边干,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短期内业务技能快速提升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对银行监管体制机制进行了不断完善,面对这样的发展新常态,银行机构必须进行针对性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经济金融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其经过经营结构的不断完善,实现了经营效益的大幅提升。即便如此,其内部审计工作的效能仍然较为低下,不利于自我监督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对其职能发挥与经济效益的提升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面对发展新常态,农商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实现有效的转型升级,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与决策支持作用,推动农商银行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新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11):59-60.

[2]田正.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J].财经界,2019(15):140-141.

[3]方温柔.新常态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升级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01):78-79.

[4]吴秀峰.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0(02):37-37.

[5]张丽云.浅谈审计中审计人员应保持的谨慎性原则[J].东方企业文化,2015(07):290.

篇8

建立领导干部履职绩效审计模糊评价标准1.绩效评价指标。初步设定评价指标为3级指标体系,其中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是反映履职绩效的综合指标;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分,是反映履职绩效的中间指标;三级指标是具体的评价指标。2.绩效评价方法。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主要从一级指标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总体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从三级指标着手,采取设置标准权重、分项评价、逐步汇总的方式进行。将每个评价指标所得的总分数设为100分,根据每个指标的具体评价情况,参考如表3的模糊评价标准:好(90~100分)、较好(80~89分)、一般(60~79分)和差(60分以下),为每个具体评价指标得分,然后将该得分与其对应的在总体模型中的权重相乘,并对每个评价指标的加权得分求和,即得到综合评价得分,通过这一综合评价得分反映被审计对象履职情况总的水平。最终得分就是对领导干部任履职情况的一个总评价。即得分在90分(含)以上,评价该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职情况为好;80(含)至89分,履职情况为较好;60(含)至79分,履职情况为一般;60分以下,履职情况为差。

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选择的原则。一是该指标体系应能充分反映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状况和基本特征。二是该指标体系力求做到科学、正确。应充分考虑已有资料来源的限制及数据的真实可靠程度,确保指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三是该指标体系应兼具可比性和稳定性。所选指标要便于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分析,具备便于同一单位不同年度的比较和不同单位之间的对比交流的特点。

2.指标的确定。本文采取以定性评价为主,辅以定量评价的方式,通过审前调查,设计了“履职绩效审计调查问卷”、“履职绩效审计民主测评表”、“指标选定表”,采用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法)综合确定现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展望

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商业银行;转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一、实现转型发展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同志曾指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诸如贫富差距、社会保障、拆迁补偿、土地制度以及住房分配等社会矛盾非常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能耗高,资源环境压力很大,原来的发展方式确实难以为继。

中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重要系统性大型银行,历来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广大客户为重任,实现转型发展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完成股份制改革以来,在转变业务发展方式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一直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应当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以得知,内部审计是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等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组织,它要站在组织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发挥增加组织价值和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效率的作用,成为一个可以为组织创造价值的部门,自然可以在组织转型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具有的监督、评价和建设职能决定了可以在转型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自身,都处在急剧转型之中,不可避免地在基础建设、各项经营、合规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尽完善之处。通过审计监督评价,及时揭示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发现管理上的缺陷、漏洞,加以有针对性改善,可促进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另外,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中具有较为超脱的地位和相对的独立性、客观性,其工作特点是能够接触到全行各类业务、各层级人员,对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掌握也更为全面,能够从客观上提出较为全面和中肯的经营管理建议,通过建设职能发挥,为组织增加价值。

第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多年来的审计工作实践也证明了内部审计在推动全行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改善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等各个方面都实实在在发挥了重要的增值作用。

三、践行科学审计理念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中创造更大价值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念决定了一支队伍的灵魂。内部审计部门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审计、为谁审计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明确科学的审计目标,围绕全行经营目标重点,把审计工作融入全行业务发展全局当中去,在推动国有大型银行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改善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等各个方面都发挥更大增值作用,为此必须努力做到:

(一)把握审计方向,围绕全行中心实施审计项目,努力揭示各类风险隐患。银行是存在经营风险的,无论怎样发展,无论发展到哪一阶段,防范风险始终是第一要务。作为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内部审计责任重大。需要进一步增强审计责任感和敏锐性,遵循风险导向,不放过任何风险线索;要动态、持续跟踪业务前沿和风险变化,准确把握风险薄弱环节,加大对重要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关注度;要在全面了解被审对象经营特点的基础上,及时评估可能影响全行业务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深入揭示一些深层次问题;要不断延伸审计触角,加大对风险聚集部位的审计力度,深入揭示典型性、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类风险隐患。

(二)努力做到由事后的评价向事前的预测转变,增强审计的前瞻性。当前我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评价作用。随着经营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的监督,更多的要转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应该参与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去。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全行经营发展的环境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预判,要针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来拓展审计工作的新思路,开拓审计工作的新视野,要研究新业务,发挥新作用。内部审计人员还必须更多地参与银行未来的规划与决策工作,参与银行战略方针的制定工作,及时关注未来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强对重大风险的预警和提示作用,为全行的改革发展和战略转型提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建议,促成银行管理层适时调整经营战略,适应环境变化,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要增强审计工作的敏感性,在做好传统银行业务审计同时,更加注重对创新性业务的审计。对于传统存贷汇等银行业务的风险,人们的认识和把握要相对充分深入一些,而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对其风险把握和控制,基础相对簿弱。所以要充分关注全行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状况下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监管要求比较高的创新业务,现在很多时候,新业务推出来了,新产品研发出来了,但是制度和流程相对是滞后的,或者是相对有缺失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点。内审人员要注意揭示这些风险隐患,及时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可以有效推动全行增长方式转变和经营转型工作的深入进行的。

(四)围绕审计价值创造,强化管理咨询审计。如果审计工作只是查出问题,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此基础上,不仅要能够查出问题,还要开出保健药方,成为“保健医生”,提供保健方案,这是内部审计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一环。

而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内审机构要充分发挥价值创造功能,就必需要在做好合规性审计的同时,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咨询类审计工作,加大管理咨询审计力度,将其作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价值和层次的切入点,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高的层次,对全行的经营管理、价值创造、产品创新、投入产出等情况,开展分析和研究工作,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力争为促进全行业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提升审计的价值创造力 。

(五)加强审计追踪,实现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内部审计追踪工作既是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步骤,也是最终实现审计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内审部门要发挥优势,高度重视审计追踪工作,每年安排审计资源,对以往年度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梳理分析,要加大对重要审计发现问题、能整改未整改问题、屡查屡犯问题、尚未整改到位问题的追踪力度。审计追踪工作不应仅局限于具体问题的整改情况和被抽查机构的整改,要更加关注制度设计、流程控制、系统约束等深层次的因素是否得到了完善和优化,要促进全行对审计发现的关注程度,提高举一反三的整改能力。

篇10

关键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当前,在内审转型与发展的背景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如何完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促进内部审计在央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组织治理过程中更好的发挥确认和咨询功能,是内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入手,结合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现状,提出完善意见与建议。

一、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那么,该如何评价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呢?笔者认为,内部审计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是因,它们共同作用促成的内部审计质量是果,因此,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形式上是评价内部审计业务的质量,实质上是对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评估。在人民银行现行内部审计框架下,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环境因素

内部审计质量,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所谓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具体就人民银行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主要指内审机构设置问题,如审计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有无相应的组织规范,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二是制度文化层面。主要体现在审计制度的建立及领导层观念的影响。全面、合理的内部审计章程和领导层的重视,是确保独立、客观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前提。

(二)审计资源因素

审计开展需要资源。审计计划的确立、结构的调整、方式的选择、方法的应用、效率的提高都与审计资源分布、配置、利用状况相关联。审计资源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拥有或能够支配的,服务于审计执法的人力、经济、信息、方法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总和。

1、审计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审计资源,是内部审计资源因素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基本的因素。内部审计的质量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结果的分析、审计建议的提出、审计结论的反馈都是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因此审计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评价内部审计质量,首先就要考虑审计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2、审计经济资源。审计经济资源即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经济支持力度。充足的内部审计经费可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审计技术手段更新和审计人员后期培训,是内部审计质量有利保障。

3、审计信息资源。审计信息资源是以往在审计、检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工作记录及相关档案资料,包括审计证据、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各类审计文书及相关资料等。审计信息资源对于内审工作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它不仅可以引导审计人员开展审计,还能帮助审计人员发现潜在问题,提高审计效率,因而是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重要一环。

4、审计技术和方法。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审计技术和理念主要改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内部审计看作是一个全过程的控制活动,即要实现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二是审计理念的更新,即由合规审计向绩效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三是审计工具的更新,如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通过运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

(三)审计流程因素

所谓内部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审计方案是否科学、目标是否明确、审计准备是否充分、审计调查是否深入、审计步骤是否合理、审计的方法是否运用得当、审计过程中是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以及被审计部门是否愿意配合、审计结论和建议是否能够得到采纳,这些都是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所需要考察的因素。

(四)审计对象因素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及价值的实现,首先需要取得被审计部门的配合,因此与被审计对象保持良好沟通、维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内审部门对于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对象提出的建议要能够被采纳,才能真正达到增加价值的目标。审计对象对于内部审计建议的接受率越高,说明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越好,也就表示内部审计的质量越好。因此,审计对象因素可以作为一类特殊的影响因素反馈内部审计效果和质量。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缺乏完整体系

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通过年度内审工作考核、优秀项目评比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但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有的分支行虽然制定了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对单个内审项目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索,但是对影响内部审计整体质量的其他因素,如审计环境、审计资源配置等不够重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评价主要是上级行年度内审工作考核和优秀项目评比,这种考评虽然规定了一些需要硬性上报的项目和材料,有一定的量化数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考评中更多的仍然是主观定性,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在当前内审转型的大背景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如何把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具体化、标准化,做到既能客观反映内审部门的工作质量,又能凸显内审工作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仍然是基层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缺乏专业素质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成立十多年来,从最初的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发展到履职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再到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对人民银行履行职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加之一些内审人员对内审转型时期新的理论、新的工具和新的业务不熟悉,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所以在面对新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时显得力不从心。

(四)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缺乏监督机制

当前,人民银行各级行开展内审工作时,均对审计质量提出了要求,有的还下发了文件,制定了措施,但是有的单位一到具体审计项目实施时,就将审计质量监督置于脑后,缺乏必要的、实实在在的对审计质量全过程实行监督与管理。此外,现行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内审部门,与非内审职能部门似乎关系不大,在这种思想和理念的支配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很难得到第三方的全过程监督,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整改。

三、完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建议

(一)出台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办法,完善内审质量评估体系

为促进内审质量评价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内审质量评价工作卓有成效,建议上级行积极征集各方意见,尽快出台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价相关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价体系,确定上一级内审部门为内审质量评价的主体,明确评价程序、方式、内容和标准,指导内审质量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内审质量评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明确内审转型试点项目框架,提升内审转型整体质量

近两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根据《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规划》,对内审转型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现有内审操作手册和审计办法只对常规审计项目进行了规定,转型项目缺乏统一方案和标准,各地转型力度不一,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内审转型的整体推进。建议及时总结各级内审部门转型项目试点经验,在总行确定的转型路径下,从原则上明确内审转型试点项目框架,根据转型项目类型分别制定转型项目实施方案和操作手册,规范审计要求、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评价要素,指导转型项目开展,提升内审转型整体质量。

(三)巩固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基础,健全内审人员培养机制

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质量的基础,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培育职业化、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对提高内审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应当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对进入内审机构的人员要严格把关,要求从业人员取得和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其次,应当建立内审人员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制度。一方面内审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工作需要,各级人民银行应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各层次的业务培训。最后,各级人民银行应当建立内审人员激励制度。定期对内审人员工作进行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将职业发展与工作质量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