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范文
时间:2023-04-07 19:0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液内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4-01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贫血,像血友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属于血液病范畴的并发症的处理。从目前数据来看,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液病已经成文了一种现代病,但因为血液病发病隐匿,患者多数不能自己觉察,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体检时被发现。因此,提高对血液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1血液内科概述
血液病分好多种,有的是原发的,大多数是因为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有的是继发的,某些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会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或骨髓成分明显改变。血液内科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知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病原菌的出现等因素使其医院内感染率逐年升高。 同时这些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974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男性1885例,女性1090例,年龄3~79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685例,慢性白血病1066例,缺铁性贫血8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4例,多发性骨髓瘤94例,其他109 例。
2.2 病因构成
白血病患者75例,占到42.13 %;血友病患者25例,占到14.04 %;淋巴瘤患者28例,占到15.73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50例,占到28.09%。
2.3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病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诊断、侵入性操作、是否发生感染、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和病原菌、抗生素的使用等。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
2.4救治方法与人员安排
血液内科急诊患者按链式并联操作流程:初步判断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治疗组设急救护理小组,由2名护士组成,即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各1名,责任护士一般由高年资护师担任。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人员立即按流程规定站位:责任护士站在病人头位,负责呼吸道的管理,立即进行高流量吸氧,吸痰,或配合医生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除颤,心电监护,抢救全过程指导辅助护士工作,并与医生沟通,使医护抢救配合默契;辅助护士站立在病人的体侧,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立即快速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采血,留置导尿管,执行抢救医嘱,记录抢救的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时间,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护理操作分工明确,双人同步进行。
2.5观察指标
按照危重“急救白金10min”作为时间判断标准,要求基本生命支持在10min内完成。从患者躺在抢救床上开始到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操作发挥治疗作用为止,时间以分钟计算,物品准备纳入基础抢救时间。
2.6抢救成功标准
病人心跳呼吸恢复、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转送住院无生命危险,则认为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成功。
3统计分析
数据用 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以 P
4结果
血液内科主要疾病感染分布 2974 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 164 例,发生率为5.51%,以急性白血病(感染率 9.66%)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率 8.63%)较高,与其它血液内科疾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研究讨论
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造血干细胞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病则包括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其中贫血的种类也很多,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失血性贫血等。血液病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是恶性的,某些类型的血液病只要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因此,疾病确诊以后,要及时到学术力量强,治疗经验丰富的专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这是战胜血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 5.51%,较国内部分医院所做该科室感染率研究低,这与本院开展目标性监测,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环境清洁与消毒等工作的落实有关。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并做好预防措施。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有效指征,合理有效使用各种药物,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医院内感染发生。
6结语
血液病人内科急诊时应当先进行紧急性抢救,充分保障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时不仅要强调时序性,还要保障分工明确,逐一治疗。这样才能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篇2
1.1研究对象
以中山大学2011级临床医学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血液内科见习内容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穿刺等。
1.2研究方法
见习采用两种方式:随机见习即临床有某种病例就先见习该种病例;急性白血病为基础的见习方式,即先完整的见习急性白血病,重点包括其发病机制、骨髓象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再见习其他病种、病历书写等。90名学生根据班组分为随即见习组(对照组)45例、以急性白血病为基础的见习组(实验组)45例。
1.3教学效果评估
1.3.1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对所应用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等。各项采取百分制打分。
1.3.2病例分析测试。两组见习方法在本专业见习结束时均进行典型病例分析测试,测试选择题内容涵盖全部见习内容,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两组变量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有45位同学全部完成见习以及问卷调查、病例问题测试。两组同学间年龄、性别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
2.2教学效果评估
2.2.1问卷调查成绩。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90份,回收率100%。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理解、对所应用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方面,实验组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激发学习兴趣、对所应用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差异更明显;在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虽然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也有增高的趋势,见表1。
2.2.2病例分析测试成绩。两组见习方法在本专业见习结束前均进行典型病例分析测试,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血液内科见纲要求内容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系统疾病具有较强学科特点,存在专科性强、内容较抽象,注重实验室检查、恶性肿瘤性疾病居多,发病率相对较低,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学习难度较大。部分学生认为血液科专科性强,患者相对少,自己毕业后不想从事血液专业,而且认为在几天的见习时间内很难学习到血液专科的相关知识,从而表现出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血液内科见习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如传统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ning,LBL),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Team-BasedLearning,TBL),病案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依据问题中心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其不同的优势,可以互补[2-3]。研究表明优化合理安排LBL与TBL等教学时间和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见习质量。对于如何将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目前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4]。但是对于见习教学中各个病种的安排,以及教学顺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的影响,则很少研究。急性白血病在血液病中发病比例率高,学生的兴趣会比较大,一进入血液区见习即先介绍急性白血病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最丰富,包括白血病细胞在身体各部位浸润的表现,以及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的表现,而其他血液病主要都只有其一部分表现,如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引起的贫血、感染、出血,慢性白血病、以及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都可以在急性白血病中找到。因此掌握了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就能很好理解其他血液病的临床表现。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包括MICM检查,即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流式细胞仪细胞分析、染色体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其他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内容与方法都可以借鉴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措施涵盖面广,包括了一般治疗中的防治感染、成分输血,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以及化学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其他血液病治疗与其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掌握了其治疗有助于了解其他血液病的治疗。本课题中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理解、对所应用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方面,以及以急性白血病为基础见习方式的实验组的分数均高于随机见习的对照组,尤其是激发学习兴趣、对所应用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差异更明显;在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虽然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也有增高的趋势,两组见习方法在本专业见习结束前均进行典型病例分析测试,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这些表明以急性白血病为基础的见习方式,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血液专科知识理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篇3
关键词 血液内科;微信;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55-02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由课堂的理论学习引入到病房的临床实践学习的阶段,是专业学习和训练的重要一环,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血液病学是具有显著学科特点的重要临床学科,病种以恶性肿瘤居多,日常生活中接触少,实习生对血液病感性认识缺乏,其内容复杂、抽象、专业性强,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有密切联系,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感性、直观的信息少,枯燥、抽象的信息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的判读对医学生而言也是难度较大的挑战。骨髓穿刺、骨髓活检、腰椎穿刺和鞘内注射等临床操作技能对血液病诊断和治疗是必须的,实习生需要掌握。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化疗方案复杂、周期长,实习生的实习时间较短,尚未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系统了解便出科,因此,实习生普遍反映实习效果差。
微信,是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的专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提供的即时聊天软件,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视频、语音、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支持多人群聊[2]。因此,微信与血液内科实习教学中融合有以下优势:1)微信软件本身是免费的,科室和学生寝室均可以通过Wi-Fi连接到网络,无需付流量费;2)学生接受度广泛,据统计,2014年9月微信官方宣布用户数量达到4.68亿,河南中医学院实习中微信使用率达100%;3)微信的实时沟通性,适用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向教师提问或同学之间讨论,教师可以快速对学生提问进行反馈,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因此,尝试将微信融入血液内科学的实习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 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血液内科实习生管理
为便于实习教学工作,每一批进入血液内科实习的学生,由教学秘书建立微信群,同时邀请临床带教老师加入该微信群,将实习生在血液内科实习期间应遵守的纪律、责任、义务和注意事项通过微信群告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求,将血液内科实习教学内容安排、需要掌握的疾病、临床技能操作等通过微信平台提前告知学生,做到实习时有的放矢[3]。
2 微信平台与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Case-based Learning , CBL)融合在血液内科实习教学中应用
CBL教学模式是以病例为基础,引入真实的病例来学习,强调以具体病例为导向,实习生为主体,教师来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血液内科实习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血液内科专业特点,选择常见病和典型病例作为实习教学内容,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确定和预后分析安排教学内容[4]。以血液课内实习生必须掌握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例,进行CBL教学。
第一步:病房中新就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初诊患者,带教老师通过微信平台通知实习生迅速到病房,在教师指导下,选出一名实习生代表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其他实习生注意观察,发现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补充和点评。对实习生提出要求:1)写出病例,病例通过微信平台上传,带教老师进行点评;2)复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查房时结合病例提问。
第二步:教师根据患者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讲解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实习生提出要求:1)要求实习生通过网络、医学数据库等查阅白血病的新进展,如有疑问,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同学或老师交流;2)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给出患者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化疗方案和预后,经微信平台上传,带教老师及时通过微信平台予以点评和答疑。CBL教学法把理论知识与真实病例很好地进行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微信平台与教师实时互动,增加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能力。
3 微信平台与循证医学融合在血液内科实习教学中应用
医学知识每年更新速度约为10%,其半衰期大约为五年。我国医学本科教育是以教科书为蓝本,教科书更新周期为五年,因此,医学生接受的医学知识和理念相对滞后。循证医学强调运用最新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医疗决策要以最新的、客观的医学证据作为基础,结合医师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意愿和经济情况,制订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接受的医学模式[5]。将循证医学理念融入血液内科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医学理念和临床思维方法是必要的。CBL实习教学的第二步,实习生通过微信平台上传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化疗方案和预后,带教老师总结实习生的不足,给出解决方法。
如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实习带教中,学生对白血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理解较好,但是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化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掌握较差。带教老师通过微信平台,上传最新版中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疗指南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疗指南的解读,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传最新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让实习生学会根据患者骨髓的形态学(M)、免疫表型(I)、细胞遗传学(C)、分子生物学(M)即MICM结果进行诊断和分型。同时根据初发MICM的结果,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中等和预后差三组,再结合患者意愿和经济情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CBL教学中,实习生对治疗掌握欠佳,只了解可以选择针对导致CML发病的BCL/ABL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酪氨酸酶抑制剂,但是对治疗监测、疗效的评价、耐药的监测和耐药后的治疗方案选择均不了解。
通过微信平台上传最新版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监测规范让实习生学习,有疑问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或面对面进行答疑。同时在微信平台推荐国际权威的美国血液学年会(ASH)报道的血液学方面新进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微信平台指导学生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中国数据库和PubMed、Medline、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等国外权威数据库检索文献,搜索循证依据,学习新的诊疗技术,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方法和途径。
4 微信平台在血液内科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应用
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依赖骨髓穿刺、骨髓活检、腰椎穿刺和鞘内注射等临床操作技能,其是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在实习生进入血液内科实习时,将这些临床操作技能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和术后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讲授给实习生,将多媒体课件和操作视频上传微信平台供实习生学习。如何将这些临床操作技能实时演示和传授给实习生,使他们有真实体验?病房中准备进行骨髓穿刺、骨髓活检、腰椎穿刺和鞘内注射临床操作前,带教老师提前将临床操作的名称、时间和地点于微信平台,告知实习生[6]。
如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实习生在微信平台得到消息,跟随带教老师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术前谈话和签署术前同意书,这个过程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之后现场观摩带教老师操作,带教老师边操作边讲解,包括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穿刺部位选择、术前洗手、戴口罩和帽子、消毒的步骤、局部麻醉、骨穿针和活检针的使用、进针深度、骨穿和骨髓活检中出现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骨穿后的注意事项等;操作完成后清洗器械时,实习生带上手套,亲身感受骨穿针和活检针如何使用。
多次观摩和学习后,遇到合适的骨髓穿刺患者,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让实习生进行具体操作,通过临床操作过程的观摩和参与,使实习生真正融入血液内科的临床实践,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 结语
总之,在血液内科的实习生教学中将微信平台与实习生管理、CBL教学、循证医学和临床操作技能相融合,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实时的一对一以及一对多沟通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和病人之间互动的机会,提高了医患沟通和临床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自我更新医学知识能力。当然,微信平台在血液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传兵.医学教育应重视临床实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165-166.
[2]陈正辉.微时代的教育创新初探[J].江苏高教,2014(4):
95-96.
[3]史娟荣,徐宏.移动式辅助平台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巢湖学院学报,2013(3):20-22.
[4]纪家涛,蔡斌,韩庆奇,等.微信及结合案例教学法在泌尿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2):104-105.
篇4
1.提高带教医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当前医学一体化形势的不断加强,医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合格的血液内科带教医师,在具备完善专业知识与良好师风的同时,还要对其他医学学科知识有所涉猎。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诊疗手段开始兴起。带教医师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将其合理运用到临床带教当中去。医院的血液内科要逐步提高带教医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强化带教医师的带教实践水平。血液内科需要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带教医师开展相关教学研讨会和业务学习,不断研究学科的进展。与此同时,在教学研讨会上互相交流带教经验,讨论带教结果,能够逐步达到优势互补、互相进步的目的。
2.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目前来看些医院还存在相关医疗纠纷,医疗纠纷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医院正常开展诊疗工作,还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因此,在实习生进入血液内科开始,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医德医风教育,让他们在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同时,能够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学会进行角色转换,将自己置于患者与家属的位置,从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在医院的血液内科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因此,医院的血液内科需要将培养实习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提上日程。目前来讲,医院血液内科的实习生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实习生不具备较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在面对患者时,缺乏相应的自信。在血液内科之中,有许多肿瘤病人,这些病人具有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特点,这就需要带教医师在开展血液内科临床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实习生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够去倾听患者的心声,给患者力所能及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除此之外,带教医师还要引导实习生向患者及家属做一些疾病解释,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疾病并不是无法治愈的,从而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营造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3.培养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血液内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学科,带教医师不仅要给实习生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重视培养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实习生刚来血液内科时,带教医师首先需要对实习生开展相应的入科教育,同时合理安排好实习生值班,让实习生掌握急救与无菌物品的摆放位置与正确使用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带教医师能够制定详细的讲课计划,教授实习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诊疗方法与具体的诊疗操作,像进行骨穿与腰穿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具体步骤等。实习生要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按照病历规范的基本要求来填写各类医疗文件,同时跟随带教医师做好对分管病床病人的诊疗工作,同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开出相关医嘱。另外,实习生还要在带教医师的引导下记录各种治疗操作,有效整理病人的出院病历等全套工作。除此之外,实习生还要熟记各项临床检查的正常值与临床意义,明确一些常用药物的具体剂量,这是有效提高实习生临床诊疗水平的关键环节。
4.关怀与爱护实习生
血液内科带教医师在开展临床实习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关怀与爱护实习生,深入了解实习生的现实需求,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心理变化。带教医师要逐步做到多与实习生沟通,在教学中多给实习生一些鼓励,从生活上关心实习生,进而为实习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实习氛围。另外,当实习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时,带教医师不能一味的指责与批评他们,要鼓励实习生找到出现失误的原因,从而避免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一名优秀的临床带教医师不仅要教授实习生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效激发实习生开展血液内科临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在实际带教时,带教医师要注重培养实习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实习生自行开展查房工作,让实习生逐步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而提出自己的诊断、治疗方法与预后措施等等。之后,还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来让实习生各抒己见,让每个实习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最后再由带教医师做合理的点评。这种人性化的实习带教方法可以让实习生拥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了一种人人向学的实习氛围。
篇5
【关键词】氯氮平中毒;内科治疗;血液灌流;护理
氯氮平 (又名氯扎平 )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临床使用较广泛。氯氮平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循环和呼吸系统抑制,中毒的死亡率比较高。血液灌流技术是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循环系统内,通过灌流器中吸附剂吸附毒物、药物、代谢产物,达到清除这些物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或手段。与其他血液净化方式结合可形成不同的杂合式血液净化疗法[ 1 ],是临床抢救危重中毒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自2005年3月-2012年7月治疗诊断急性氯氮平中毒15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血液灌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8岁。口服药物至洗胃时最长时间为10小时,最短为2小时。均为一次大量服用氯氮平,中毒者都出现昏迷、低血压,1例气管切开,1例呼吸机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1.2 方法
1.2.1 内科治疗:给予生理盐水洗胃,20%甘露醇500ml通过胃管注入导泻,然后予以吸氧、生命体征监护,输液促排毒物以及内科常规对症治疗,灌流机采用日机装DKP-22和健凡JF-800A血液灌流机,血液灌流器均使用一次性健凡HA230树脂灌流器。每次治疗120分钟,视病情间隔12~24h重复1~2次。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除1例患者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血液灌流的护理
2.1.1 血液灌流前的护理 首先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进行必要的护患沟通。然后进行灌流器的准备工作:①将血泵调至100ml/min,用5%葡萄糖500ml自下而上给灌流器和管道进行预冲,目的是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增加生物相容性。②在生理盐水2500ml中加入普通肝素100mg,血泵调到100ml/min,同时双手轻轻拍打和振动灌流器,使预冲液和罐内的树脂粒充分接触,有利于空气排净,防止发生凝血。③用生理盐水500ml加入肝素100mg,闭路循环30min后再用生理盐水500ml预充整个管路。使管路与灌流器充分肝素化。④建立静脉通路:常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必要时采用病人最明显的大血管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
2.1.2 血液灌流中的护理
灌流过程中加强管道及血液灌流器的观察,固定导管,防止因意外因素导致管道引起的不良事件。如果灌流器内血液颜色变暗,动、静脉壶内有血凝块,应调整肝素用量,必要时更换灌流器。
2.1.3 血液灌流中较常见的并发症的护理:①低血压:因氯氮平可使血压下降,会进一步影响血压,因此血压的观察更为重要,如果血压下降,应调慢血流速度,减慢灌流速度(100 mL/min以内),再逐渐调节灌流速度至100~150 mL/min[2]。去枕平卧位遵医嘱加大升压药的用量,加快滴速,扩充血容量,进行补液、输注白蛋白、血浆等措施。使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以使血液灌流得以顺利进行,并做好详细记录。②出血:观察患者口腔、鼻腔黏膜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观察呕吐物,尤其是洗胃时洗出液发红的患者,观察尿液颜色,若出血量较大,立即停止灌流。对于肝素引起的出血可以以1∶1的比例用硫酸鱼精蛋白中和。灌流结束后穿刺部位用无菌纱布包扎,如果能用冰块冷敷,有较好的依从性更好。③ 栓塞:要警惕空气栓塞,一旦空气进入体外循环管道,就可能发生严重的空气栓塞,要密切注意管道的各连接部位,严防松脱,如果出现栓塞应立即停止灌流。给予吸氧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2 常规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为氯氮平可以抑制呼吸,涎液分泌比较多,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在灌流的同时密切注意呼吸机运行情况,以及患者的反应。
2.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患者神志、瞳孔、血压、心率、呼吸及尿量变化。因为血液灌流在滤过氯氮平的同时也可滤过治疗的药物,应根据病情变化告知医生适当调整药量与滴速。
2.2.3 加强病人管理 对昏迷的患者,如果呕吐物、分泌物较多,使其平卧头偏向一侧,并及时用吸痰器清除,对烦躁有精神障碍的患者,用约束用具保护患者,防止坠床和管道仪器的脱落。
3 护理体会
氯氮平为二苯二氮类广谱抗精神病药物,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大剂量中毒可致肝、肾功能损害、低血压、体温不升等,同时损害多脏器,因此综合治疗非常重要[3]。
血液灌流所用灌流器为活性炭或树脂,可应用于治疗中等和大分子的毒物和药物,尤其适用于脂溶性高,体内分布容量大易于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和毒物的中毒[4],血液灌流对氯氮平的排除率为30.98%,所以适用于氯氮平的救治。血液灌流的时间以120分钟为宜,时间过长,毒物将解吸再流入血,使吸附率降低。中毒后24内均不应放弃灌流。血液流速以100~150ml/min,逐步增加到200~250ml/min,利用“空气回血法”回血,防止把吸附的毒物重新释放入血。肝素应用时可首次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或普通肝素1mg/kg,以后每30min追加肝素8~10mg,灌流结束前30min停用肝素。灌流可能对于内科用药有清除作用,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滴速和药物用量。
参考文献
[1]《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24.
[2] 冯婉娜,谢美珍,钟丽芳,等.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5):10.
篇6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内科学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临床实践的第一步。如何在临床见习阶段加强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摆在内科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教研室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保障教学质量。
1实施教师脱产教学制
选出2~4位具有多年临床经验、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进行脱产教学。作为一名脱产的教师,必须热爱教学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的内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具有内科学教学经验;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兼备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开始接触患者的阶段,也是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关键时期,带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医学生涯有着重大影响。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2.1启发式教学法床旁带领学生在见习中,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以组为单位进行病史的采集和体格检查,教师在旁指导和启发,逐步强化内科学知识。如在上肝硬化的见习课时,教师给每组选好了患者,学生在床旁问病史及查体,启发学生肝硬化的常见病因,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分别包括哪些临床症状或体征,肝硬化失代偿期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肝硬化腹水的特点。教师应着重强调腹水及脾大的鉴别诊断,引起腹水的常见原因包括心源性疾病、肝源性疾病、肾源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性疾病,引起脾大的原因除了肝硬化外,还可能为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感染性疾病(如伤寒)、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等。进一步可启发学生,虽然腹水及脾大可见于多种疾病,但只有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才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征性表现。
2.2病例分析教学法在见习教学活动中,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病例,通过病史特点分析,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进行评述,重点评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规律,尽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学会分析问题,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3]。
2.3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首先,学生针对具体医学概念或病例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随后进行独立资料收集、自学、研究等工作,最后回到小组中进行充分的讨论。
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进行PBL教学时要注意控制PBL小组人数,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或见解很肤浅、幼稚,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并且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适当讲授与见习内容相关的医学知识网。
2.4多媒体教学法由于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低,某些疾病的住院率低,或某些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教学工作,某些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在见习时不一定能见到,这时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弥补上述的不足。带教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特征性体征的图片资料制作电子教学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
2.5定期进行教学联系会在临床见习的期间,每4周进行1次教学联系会,即带教老师和见习同学进行座谈。座谈的内容包括:学生提出在已经完成的I床实践中教师做得好的方面、尚欠缺的方面、学生对以后见习的期望及意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认为学生在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对学生要求改进的地方作出承诺。通过定期进行教学联系会,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总结了见习教学中存在的经验和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利于学生从临床见习中掌握系统的临床知识。
3加强医患沟通。正确处理与患者和家属的关系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内科学;慕课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深入民众生活之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运用互联网于各行各业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趋势,也正在逐渐形成。随着慕课风卷全球,临床医学专业中各课程慕课的建设也势在必行。但因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严谨性、封闭性、实践性等特点,又决定了它的建设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课程。而我校是高职高专院校,又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更不同于各大名校,且招收的学生为高职类学生,他们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及学习特点,是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的。
1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慕课建设定位
1.1学校定位
从2011年出现慕课开始,迅速在一年内传遍全球。自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大学迅速加入网络课程建设,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随后出现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在这三大平台上,聚集了全球知名院校的课程,2012年被诸多学者认定为慕课元年。从2013年慕课传入我国,这一年被称为我国的慕课元年。[1]慕课(mooc)的英文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这也就决定了它本身具有大规模、在线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因为慕课在学习时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决定学习进度。[2]慕课在运行这几年中,吸引了大量的学者进行学习,分析慕课能吸引如此多的学习者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免费性、名校等特点,而对于知名大学教师所讲的课程,被称为优质资源,常被众多学习者追捧。我校是高职高专的院校,在与我国各大名校的竞争中显然占据下风,我们在知名度上无法抗衡。因此,做为高职高专院校制作慕课,一定要立足高职高专院校,寻找符合高职高专院校慕课建设的方向。
1.2学生定位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录取的都是最后一批次的学生,他们在初高中阶段经历的学习经历,甚或人生经历是不同于那些能考取清华北大学生的,因此也形成了他们所特有的一些性格特征及学习特点。研究表明,在慕课的学习中,因为慕课不具有强制约束性,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但正是因为这一点,也导致完成慕课的人只占到总学习者的15%左右,而这15%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具有持之以恒的品质,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而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学习目的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约束力不强,加上对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长期以往,导致学生放弃学习,放弃自己。高职高专的学生,自行完成慕课的学习,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高职高专的院校建设慕课时,一定要兼顾到学生自身的特点,适当给学生以约束,通过合理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3专业定位
对于医学专业来说,具有严谨性的特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需要严谨求实的作风。传统的医学教育都是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其次到医院进行实习,也就是跟着临床老师进行实践,增强运用能力。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成后的最终目的就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于临床,治病救人,而其服务的对象是人,不是其他,人的特性就决定了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出错,因此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要求高,对学生分析病情的能力要求也高,这也是显著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
1.4课程定位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临床课,也是一门核心课程。因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面向的是基层医疗机构,因此内科成为医疗工作的主要内容、重要内容,因此学生必须学好内科学,今后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而“内科学”主要由各个疾病组成,每个疾病包括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几个部分,学生学习后的落脚点就在运用知识对患者进行治疗。内科学习的环节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是对知识的运用。而对知识的运用,首先是建立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高职高专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在校总时长为三年,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因此其学习过程不可能像本科、研究生那般学习理论课的同时上临床去学习,因此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要求在校期间要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有一定的运用能力。
2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慕课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内容方面
在其他本科院校“内科学”慕课建设中,有学者建议内容方面以讨论疑难杂症为主,但基于高职高专的特殊性,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十分适合。[3]高职高专的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学习能力差,高职高专学生很难在短期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如果冒然以疑难杂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学生们将难以接受,也无法将简单的内容掌握,因此在建设慕课时,在内容上,我们建议以各个疾病的知识点为主线,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适当安排病例讨论等内容,作为提高学生分析疾病、培养临床思维方式的一种补充。慕课在教学中,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部分,不能代替课堂教学。
2.2教学材料上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眼耳手等多器官使用,会使得知识更容易记忆。目前慕课平台上多数采用的教学材料都是视频、文字或PPT、练习题及讨论环节,以达到加强记忆及提升能力的作用。我们认为在这些环节中,增加单纯的音频文件,增加听的环节,对增强记忆力十分有好处,并且有部分学生习惯于通过听来强化记忆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听的同时在心里默念相关的知识点,对增强记忆也十分有帮助。[4]
2.3教学模式上
我们在建设试用过程中,曾想采取在慕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却发现有一半的学生并不能在课前完成学习任务,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因为高职高专学制所限,导致学生课堂外的时间很有限,很多学生并不能保证完成诸多课程的课前课外学习任务。其次是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较差,在约束力不够的前提下,学生不能自行挤出时间进行课前学习。第三,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看视频后,并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记忆,导致看完就看完,达不到增加知识的目的。我们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其学习效果明显好于翻转课堂学习。[5]
2.4结构上
常规慕课结构都是由四部分组成:视频、作业、讨论、考试组成,其中讨论多以病例讨论为主,当然病例讨论并非不可取,而是必要的部分,但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建议适当增加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板块。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获得他人肯定时,会得到喜悦,当这种肯定不断增强后,学生的自我肯定也会逐步增强,并在这种他人肯定和自我肯定中,逐渐喜欢上所学的课程。因此建议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安排。我们课题组采用的方式是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自行组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相互进行考核,自己与考核者同时打分,两者综合作为考核一次的成绩。考核时制定考核标准,有基本分和嘉奖分,其分数旨在记录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看到、体会到自己的成长,明确努力后才有收获,并不定期在课堂、课下进行表彰,请学生进行自我赞扬,让学生形成自信心,贯穿表扬为始终,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乐于学习。总之,现在慕课作为一种新的在线学习形式,在席卷全国甚至全球的大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在紧跟时代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找好立足点,充分认清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发慕课过程中,跟普通高校面临的环境不同,所采取的策略也应当不同。本文从高职高专的角度,从分析专业、课程和学生出发,给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这门课程进行了定位,结合学生特点进一步分析并实践,对本门课程的慕课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汪琼,张桐.2014年美国慕课发展回顾[J].教育信息化,2015(4):35-43.
[2]徐胜前.慕课发展下医学教育的思考[J].安徽医学,2015(11):1415-1419.
[3]金佳.关于高职院校建设“慕课”的思考[J].会计教育,2017(1):121-123.
[4]魏伦收,张祎捷,索智敏等.慕课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31):4-6.
篇8
1 国外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1.1 澳大利亚会计教育
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将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有很多课程得到了澳大利亚会计职业组织甚至是英国会计职业组织的认可。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并节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的时间。
会计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研讨式教学”、“面授+辅导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地在于学校教学计划中留给他们的各种练习、案例分析、课堂发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辅导。
1.2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两类教学内容;(2)实训教材(企业)和理论教材(学校)两种教材;(3)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两类考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第一年以理论教育为主,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理论教学强调实用性,重点向学生传授技艺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在双元制课程模式下,学生结束教育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同时,这种课程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资金、师资、设备和场地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时推崇一种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引导探究教学法,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不过由于这种教育模式注重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紧密配合,而且会计专业涉及一定的商业秘密,所以“双元制”课程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顺利实施有相当大的难度。
1.3 加拿大会计教育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它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成为终身教育一部分。加拿大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以培养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来设计课程,整个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约为1∶1。教学大多采用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估教学等教学方法。
随着人们对课程模式研究的深入,发现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课程模式是把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职业道德、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是无法进行精确分析的。其次,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打破了学科体系,对于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是有效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是零碎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这与目前强调终身学习是不相容的。因此,要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应用到正规的职业教育中,还必须对其做进一步的改进。
2 国内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会计课程一般分成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并未进行科学整合。
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也有一些问题,专业课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会计业务处理方面,对于相关行业课程安排较少,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窄,学生应用能力差。比如针对目前进出口业务的增加,新旧会计准则交替,对于外贸会计和新旧准则比较等课程都应该是会计专业可以设置的选修课程,可学校现有课程设置中没有这样的课程。
在教材选用方面,有一部分教材选用本科院校通用教材,有一部分是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但教学案例基本上来源于书本,也比较陈旧。任课教师没有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不具备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会计实务中及时挑选案例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写作、学
年论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
在实践性课程设置上,学校教学时间里的技能实训课与以往相比有了一些提高,但总的来说还是太少,最后一学年的“毕业实习”,本来是应该通过生产实习来完成教学要求。但实际是打工、找工作。
教学实施过程中,像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内实验、课题调研等教学方式,在我国一般性院校中采用较少,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不高。在实践教学方面,实验软件不能及时升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校外实践由于实习企业的条件限制,很少能做到依次轮岗实习。在教学管理方面,规章制度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质量。但在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实习经费、确保教学首要地位等方面,规章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依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许多方面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教学质量,而只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与我国相比,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较早,虽然具体的会计教育模式不同,但其围绕就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兴起和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科学、教学内容以实用技术和技能为主,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和整体性,理论教学以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度。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多还得到会计职业组织的认可。这些经验对于优化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切忌照搬,以免水土不服。
参考文献:
[1] 延霞.“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 庄严,庄勇.论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3] 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职业与教育,2007(8).
篇9
内蒙古科技大学申请转专业的条件是在校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课程,进入二年级之前,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转专业:
1、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
2、因为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者。
3、通过转专业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材,且参加学校的选拔,选拔合格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生物科学 遗传学 教学内容 重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0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现代生命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今,遗传学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不断渗透到其它生物、医学学科,这使得原本在遗传学中讲授的内容也同时出现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种现象反映了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地位,也凸显了高校遗传学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事实上,为体现一门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在编写教材时,学科之间有关内容的相互渗透、交叉以至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相同的内容在多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出现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浪费宝贵的课时,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供同行讨论。
1 遗传学与其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生物、医药、农林等专业均开设有遗传学。虽然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相对统一。遗传学是笔者所在学院生物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遗传学最重要的基本原理,熟悉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遗传学的重大理论与技术进展,熟悉遗传学研究技术与实验装备,为学生毕业后在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遗传学外,我院还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必修课。我们选用的遗传学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遗传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中,遗传物质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章节[1]与上述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表1),有的甚至是其它课程的重点内容。尤以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这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的相似度最高,这三门课几乎都重复着共同的遗传学问题――遗传物质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调控、突变、重组等。另外,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开课时间与遗传学相同,这使得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更加突出。
表1 遗传学教学内容在其它课程中的分布
2 问题的根源
其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出现重复并不是偶然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与遗传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及其学科内涵有很大的关系。
遗传学的研究进程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特点,大体上可划分为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数个既彼此相对独立又前后互相交融的不同发展阶段[2]。如果以半个多世纪前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为界,也可以简单的将整个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经典遗传学(classical genetics)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两大阶段:经典遗传学以孟德尔遗传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性状在系谱中的传递,即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在整个遗传学的发展史上,分子遗传学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的兴起使遗传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研究脉络,又全面地影响并渗透到后继学科的各个领域。从内容上来看,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界限十分模糊。通过对上述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重复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子遗传学范畴的。另外,由于生化遗传学和早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都以微生物为材料,因此遗传学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本身就是现代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们成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或进入课堂教学是高校课程设置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的结果,也难免会与同时开设的遗传学存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叠。
3 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的对策
教学内容重复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从授课内容本身、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对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3.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近些年来,同行们在遗传学教学内容的调整上作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常见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理论专长跳跃式地分割讲授,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甚至有人提出只讲经典遗传学而放弃分子遗传学。上述做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遗传学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相反会造成教学不成体系的局面,对“教”和“学”都很不利[3];而如果无视教学内容重复的存在,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对所有内容蜻蜓点水般逐一讲解,又无法实现大学遗传学教学深度和难度的提升。
我们认为,对遗传学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是必要的,但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保持其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大刀阔斧整章删除,而应在重复章节内部进行微调,具体做法包括:精简繁杂冗长的内容,下放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自学),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的内容,增加前瞻性的内容等。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遗传学理论修养,准确把握各章节特别是重复内容在整个遗传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做好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根据层次选择不同的授课侧重点。
3.2 加强授课教师之间以及师生间的协调沟通
教学内容重复已成为遗传学等课程授课教师的共识,对各自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无疑成了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解决方法。但如果大家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对同样的内容都作了删除,重复的内容反而会变成被遗忘的内容。因此,积极促成遗传学与其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间的沟通十分必要。
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相关课程的教学人员能够坐下来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各自的授课章节,明确重复内容的教学分工,制订满足包括遗传学在内的多门课程教学需要的授课计划,做到各有侧重而又不失体系的完整性。这不仅可避免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低级重复,还能保证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如:教师可在开课前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对重复内容的掌握情况;开课后则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3.3 优选教学方法
为了保持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谓的重复内容不但不可不讲,而且还要下功夫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或方法来讲。对于在其他课程已深入学过而在遗传学中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即可;对于对遗传学新知识点有重要铺垫作用的其他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前或课中自学、再集中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还要注意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同一知识点,突出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对于其他课程仅略有涉及但在遗传学中须进一步加深了解的内容,宜先勾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点滴回忆,同时指出学生现有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顺理成章地讲下去,在学生的高度关注中完成该知识点在遗传学中的深入讲授;对于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重复内容,则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其讲好讲透,如:减数分裂在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教材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属于重复的教学内容,但却是理解遗传的连锁交换和重组的一把钥匙;在整个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多次向学生强调和提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将这部分知识迁移和渗透整合进连锁遗传分析、真核生物遗传分析、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等多个章节,使枯燥难懂的遗传学分析过程变得易于理解,让重复的内容为新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服务。
此外,遗传学与其他课程之间还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如:我们尝试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合二为一,以综合性大实验的形式开设,从而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关联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两门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较好地化解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4 结语
遗传学与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面将变得愈来愈突出。因此,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但无论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保持基础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为遗传学的授课教师,既要关心遗传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又要加强对遗传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从而节约教学资源,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灼华,王亚馥,粟翼玟.遗传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M].科学出版社,1998.
[3]程焉平,刘春明,王洪振.尊重教学规律,保持遗传学教学的系统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84.
作者简介:袁茵(1981-),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讲师,从事遗传学教学工作,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陆幸妍,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