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22: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利益,还为学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性作用,因此在评价体系之前,需要明确评价体系的原则。首先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助于保证评价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要求在指标权重的设置时,借助于科学的方法,能够真实的体现教师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凭着管理者的主观想象随意设置权重。其次要保证评价数据的客观性,在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的评价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其次是发展性原则。构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评价,评价体系还为管理工作的安排提供指导性作用。因此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还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原因,从而可以指导管理部门改进工作。再次是鼓励性原则。大部分高校教师目前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工学矛盾也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评价体系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到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设置时应当充分考虑教师面临的现实情况,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最后是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要抓关键问题,切忌做出一套繁琐的、形式化的评价体系。对于评价体系的各项制度及指标,都要有明确的解释,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引起歧义。各级指标在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避免指标体系由于难操作而流于形式。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
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决定着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向。内容设置不仅可以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还应当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指导工作。首先是目标评价。继续教育目标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对整个评价体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目标要尽量有针对性,目标的设置不能泛泛而谈,要针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目标。目标还要可行,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利于继续教育的进行。实践证明,目标略高于能力是有利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但是管理者要把握好这个度。目标设置还要考虑到未来发展情况,为未来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做充分的准备。其次是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模式选择和组织工作三部分。课程设置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依据参与的高校教师的真实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难易要适度。高校教师的不同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不合适的模式不仅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还会影响教师参与的效率,因此模式选择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影响显著。组织管理是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继续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管理者独自进行的,还要教师充分参与,了解教师需求。组织过程的顺利有序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主要指继续教育整个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否明确,工作是否有序,环节是否联系紧密,紧急情况是否得到了妥善处理等。最后是成果评价。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果,主要是科研和教学两部分内容。同时,内容评价不仅仅是课程结束之后的考核,还有成果是否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以及应用之后的效果。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继续教育课程结束之后,还要对成果的转化进行跟进评价。对于不易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量化为可比较的数据进行评价。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2
1.1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时效性不强
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所传授的知识严重落后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社会的信息增长速度飞快,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及变革更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虽然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材的使用上,由于更换教材需要产生一定的成本,并且需要教师耗费比较多的经历去备课,甚至重新修改教学进度。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所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时效性不强,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所脱节,也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的现状。
1.2计算机教学实践性不强
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实际中却存在偏重理论灌输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环节的重视的问题。首先学校在实践课时的安排上较少,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偏少。其次,学校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赛活动及实习活动较少,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和途径。1.3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严重匮乏,影响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复杂,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强烈的兴趣支持。这样就不会在遇到困难问题时,出现退缩躲避,缺乏继续探索和研究的勇气和毅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为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不仅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也同样影响着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4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效果中有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榜样作用。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强,就会被学生发现,并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对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旁征博引,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解答复杂的专业知识。但在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计算机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的,对计算机领域研究不深。
1.5计算机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单一
学生自入学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应试教育,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无法系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考核方法的单一固然能起到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效果,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以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无法在实际中应用。此外学校和教师缺乏对考核题目的变化,使学生不会全面复习,并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以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2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注重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时效性和课外知识的扩充
高职院校应对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时效性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应注重及时更新教材,与时代的发展所接轨。教师应及时根据教材的更换做好备课工作,做到以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发展与提高为出发点。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及时为学生介绍补充课外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注重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时效性,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并能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快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当前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任务。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校应将增强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加强实验教学。第一,可以举办更多的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比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达到以赛带练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第二,可以多联系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与途径。积极建设实践基地,严格实习管理。第三学校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比如加强对教学设施的完善,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保障。
2.3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首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兴趣、理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式教育为互动式教学,使得教学方式得以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样的互动体验式教学里,教师与学生都各自相互促进,并拉近了师生关系,使得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2.4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师资力量进行建设和完善,因为师资力量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使其不断更新计算机相关知识,跟随时展的潮流,更好的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
2.5转变计算机考核方式
改变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使学生不再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在考试方法方面,丰富评测方法。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注重平时表现及作业。可以利用灵活的竞赛模式例如网页制作评比、文字录入速度评比等方式的结合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
3总结
篇3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现状
1.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落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把计算机这门学科作为理论性的知识来掌握,没有达到实践性的应用。例如在学习WORD的排版里,老师在讲台上通过ppt的形式进行演讲,这种方式是很多学校的老师所采取的,而结果是学生们不能将最常见的办公方法与现实相结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此门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由于教师把教学当做主要的工作部分,因此缺少先进知识的输入以及实践的应用。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时间短缺由于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安排里,仅仅把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课而开展,因此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仅仅是安排为某个学期,时间有限。而计算机专业本身作为一种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仅仅几十个课时的学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例如,在对SQL程序语言的学习中,由于所有的应用程序和系统程序都是由编写的语言所执行的,如果对于SQL程序语言掌握不扎实,理解不彻底,则将影响到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应用和更深层次的深造。
3.教学内容陈旧计算机科学演变日新月异,而计算机的教材则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往往采用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教材,导致了学生认识不到高尖端的知识,并且老套的知识也束缚住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Web技术时,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科学往往认识不到如今的Web浏览器可以通过Web服务器上获取消费者以及卖家等的相关信息,如经常浏览的商品,所需产品的价位、性质等,经过相关数据处理后,将以静态和交互方式呈现在计算机用户眼前。Web页面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嵌入方式进行优化,使计算机客户浏览的网页的页面效果越来越高。淘宝等交易都是在Web浏览器上进行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分支也在不断地更新,老套的教材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方法的现状
1.理论、实验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往往导致学生为了获取高分而忽略了技能的掌握。理论课程时间长,实验课程时间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不同步,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验内容相脱节。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加理解的接受知识。正确的安排方法是将理论知识讲解后进行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例如在学习OFFICE软件时,可以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理论讲解,接着就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再通过分配作业的形式,将制作Word、Excel和PPT等理论知识加以运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后能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上加以使用,体现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2.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的科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实验课程时间短,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有些高校,计算机实验课被认为是让学生自由学习的课程,没有教师管束,有些学生往往在实验课上玩些游戏或者看电影等,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因此,从学校领导到计算机老师以及学生们都没有对计算机实验课给予十足的重视。
3.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独立利用知识的机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计算机课时少,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实验课时间少,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少,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学习语言编程这门技术时,学生、老师往往把程序的死记硬背作为重点,而没有把程序理念、程序应用以及程序的概念作为学习的重点,导致学生始终无法对程序编程真正掌握。同时,由于学生仅仅把计算机这门课程作为单一的课程,而不是与其所学的专业课程紧密联系的课程,也就是缺少了知识的衔接和联系,这样在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时就不能把计算机知识与所做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这时才意识到知识的匮乏。
二、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前景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现状产生的原因
1.缺少高效、实用的教学、实验课程安排系统教学、实验课程安排的合理及高效与否,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实验课程如果在上完一节理论课程后就加以巩固,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快更直观地体会到教师课堂讲的理论知识。由于缺少高效、实用的课程安排系统,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知识。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由于计算机是各行各业几乎都要接触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加强训练,而现有的教学体制,没有将计算机技术与所学专业结合在一起,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缺少新的知识灌入以及对于教师的培训计算机是一门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的学科,而计算机课程讲解以及实验课程方面都是前几年编写的教程,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Internet作为计算机时代的象征,经过了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已经从ipv4发展到ipv6,这个技术的发展也使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巨大的扩张化,如智能化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发明,这些都是新的知识,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教师缺少进修以及培训的机会。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前景计算机专业由于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计算机课程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这门学科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如最常用的绘图CAD,则无法将建筑绘图制作成功。因此相信通过高校的不断改革与不断地进取,计算机知识将会更多地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同时也会得到更大、更好地发展。
三、更好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探索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安排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学生学不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一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以及增加实验课程的时间,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C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这门课程枯燥、难懂,往往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如果将理论课程学完后,通过小组讨论、上机操作、留任务等的形式,使学生不是死记硬背那些代码,将极大地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新兴知识的引入和应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新技术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例如智能手机的安卓系统、Windows、病毒查杀、三维动画以及MMX等技术,将这些知识作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充实了课堂知识内容,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三)校园与企业的合作世界著名的美国硅谷,是IT行业的领头者,而硅谷技术与知识的开发主要来源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该大学的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创新以及应用,开发出多种软件和应用程序,而这些软件和应用程序通过与公司的合作而得到最大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巨大发展。这项成功的案例提示我们,增加校园和企业的合作,将会带动校园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整个计算机行业的进步。
四、提高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措施
(一)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提高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首先要改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以及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引进更多高尖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保障。
(二)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课程时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互相穿插,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时间,更是体现了计算机本门课程的内在需求。同时,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仅止步于某个学期,而应该将其视为长期学习的课程,将计算机知识渗入到各个专业的学习中,这样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本科学习阶段,计算机课程将作为一个系统而贯彻到整个大学。
(三)拓宽内容,增强其他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之间的联系计算机课程不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渗入到各个专业,与很多专业都有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高认识,教师和学生应该主动拓宽计算机知识,例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增加CAD绘图的学习,医学专业的学生增加统计学SPSS的学习,这样使学生不论是眼下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都会产生更深远的作用。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模式;培养模式;项目化;订单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6-087-026
一、室内设计专业的产生及发展
追溯室内装饰的历史,可以从原始萌芽状态的纯装饰形式开始,经历与构造结合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为装饰而装饰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一直到把装饰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现代室内装饰和空间概念的产生,这是一部漫长的发展史。
“室内设计”代替“室内装饰”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只有几十年的时间。1931年,美国室内装饰者学会成立,成为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的前身,该时期内出现了专职室内设计师。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建筑用途、功能的复杂化,使室内设计更加专业化。如:大型商场空间的设计,办公空间的设计等促成了室内设计的独立。至此,“室内装饰”已演变为全方位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师”的称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1957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成立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最终独立,同年,我国也在中央工艺美院成立室内系。而我国“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真正的发展却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该时期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建筑装修业的兴起,“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前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中国室内建筑师学会,在众多的艺术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里相继成立了室内设计专业,据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的室内设计师人数至今已达六十万,设有室内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八百多所。
二、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室内设计师存在近50万的人才缺口,这对于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大好的信息。而另一方面的数据却显示,我国每年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的应届毕业生合格率却只占总量的10%-20%。[2]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毕业,这些设计师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设计水平、装修质量等多方面问题。
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对目前重庆市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的几所高校调查得知,就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而言,几乎所有高校都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如《室内设计原理》、《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装饰工程概预算》、《建筑装饰材料》等清一色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半数以上学生反应以上课程知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80%学生在完成以上课程学习后1-2个学期内对课程知识陌生甚至完全遗忘,另外不少高校就《室内设计》课程采用了理论讲授与设计案例练习结合的教学,从教学成果看,该课程并未取到应有的效果,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各高校所编设计任务书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甚至有些高校的设计案例几年、十几年都未更改过,完全不合现实。在学生设计成果的批改上也采用过去批改作业的方式,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根据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具备知识过于松散,缺乏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我市各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调查得知,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写到: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概预算、施工与组织管理能力,从事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目前我国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高校普遍为高职院校,学校在培养方式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一方面,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要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室内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难以达到,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普遍的用人单位反映目前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发展方向。
三、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几个措施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同样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更科学、更有效的为行业培养室内设计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系。本文以建筑行业对建筑装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一)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史上,德国国立包豪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融为一体的“工作坊”模式。[3]包豪斯的“工作坊”模式广泛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笔者提出“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所谓“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就是将原先的单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将室内设计专业的各专业课程实践化。“项目化”可以从两个方面依次进行,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校内“项目化”。校内的“项目化”可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得来,它属于模拟实践操作。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囊括专业方向研究、教学内容理论完全结合实际的校内工作实验室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的校内“项目化”覆盖该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可直接体现在“室内设计—装饰工程预(决)算—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这一知识体系上。首先,在通过前期专业基础理论与实作培训的基础上,室内设计课程方面可以引用实际任务书完成模拟实践操作。在室内住宅设计课程教学上,笔者曾收集了目前重庆市别墅、花园洋房、一般商品房等已完工且具有代表性的各类住宅案例,并分别就各类型住宅特点进行设计要点分析及讲授;其次,设定练习前提如案例环境、“甲方”要求等安排学生就各类案例进行包括设计、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在内的练习,该过程中,聘请原案例操作人员如设计师、预(决)算人员、施工负责人等到学校就该案例实际操作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各方面的知识,重新安排设计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各项操作内容。同样,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教学也以该种方式进行,且在进行过程中结合该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比如让学生组合成多个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另一方面也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外“项目化”。校内“项目化”是一个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而校外“项目化”则是通过实践提升理论的过程。校外“项目化”应是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选择校外实习,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毕业,和教学模式上的校外“项目化”并不相同。教学模式的校外“项目化”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最为直接的就是通过教师或学校合作企业的校外实际工作项目带动学生进行实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实际操作。虽然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有效,但易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可变因素较多,按照该方式制订的教学计划容易受到影响。为避免受此局限,可将实际项目进行“工厂化”操作,所谓“工厂化”就是将实际项目内容安排在“工厂空间”这样一个校外实验基地进行,该“工厂空间”属于学校实验室基础上集设计案例提供、现场施工可行、预算内容可证的一块“试验田”。我校已建立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工厂空间”就是作为校外“项目化”的一个体现,在该空间内,可以任意定义不同的业主方关于经济、风格、功能等各方面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实际操作流程完成该项目设计及预算,并将其付诸施工,提前感受到从设计到预(决)算、施工管理的实战氛围。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模式培养的室内设计学生一方面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前提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室内设计专业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所以,在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上,应本着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的基础上有区别的进行。这一方面可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进行,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分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学校在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培养过程中应随时和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其签定人才培养协议,按需培养人才。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避免盲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损失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改革是基于旧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建筑室内专业设计、预(决)算和施工管理人才。本文提出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一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竹.室内装饰到室内设计演变的历史研究[J].网易建筑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激励;专业成长激励
“激励”一词最早起源于《史记·范唯蔡泽列传》“欲以激励应侯”,意为激发砒励,促人振奋。西方管理心理学则将激励解释为“指引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股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发挥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一90%。其中50%一60%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说明激励可以有效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是现代社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能使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朝着组织希望的目标前进。其主旨便是调动人的积橛}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眭,也就成了一个倍受重视的课题。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本,被看做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可以说其学术水平和工作效能直接决定了大学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有效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使其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一个高学历、高学识的群体,其需要具有相对隐蔽性,同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实践中对高校教师的激励较为困难。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四个主要激励因素:“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这些因素在实践中所起的激励作用分别个体成长占33.74%,工作自主占30.51%,业务成就占28.69%,金钱财富占7.6%。这说明,对于知识型人才,个体成长因素对其更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对高校教师采用一些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激励措施,会更有实践意义。
一、基于教师专业成长激励的具体措施
1、专业培训
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力型行业,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倾向,为了适应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他们亦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以增加自己的专业资本,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分有效的激励方式。学校可以设置专门机构来组织教师的专业训练,把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其工作重点,对教师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研讨会搜集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提供给教组织学习班对教师进行外语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等。另外,对有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还可以逐级分层进行培训。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岗前培对于在岗时间较长且近几年没有外出求学经历的教师可以安排出去访学和进修对于有志于学习深造的教师可以鼓励其在职读研凑豫对于全校教师依据其不同情况尽可能多的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的机会等。
2、学术休假
学术休假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的一项有益举措。教师在休假期间,不承担教学任务,但依然享受全额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目的在于确保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诸如出书、研究、或短期专业学习等学术活动中。这种学术休假制度是同外大学常用的一项重要的旨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激励政策。在美国和加拿大等高等学校,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以上者,便可享受一次学术休假,用于进行学术方面的活动。例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校规定每一个终身教授在为学校全职服务满6年以后,可以申请最长l2个月的带薪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获得全额工资,同时学校继续为员T缴纳各项保险和福利费用。在俄罗斯高校,教师每5年中有半年的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的一切待遇不变,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著书立说,或到校外进修。教师在学术休假后要向本学院院长做休假情况汇报,另外还要在全院大会上汇报自己的学术收获。完整的学术休假制度对于学校和教师是一项确保双赢的激励措施,一方而叮以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活动中,有效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高校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3、观摩研讨
观摩研讨是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切磋、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业务能力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有利于教师的持续培训和专业成长的有效激励措施。教育实践中的观摩研讨存在一定的弊端,并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而以考核为目标,缺乏对教师本身课堂行为中肯的评价和合理建议,使这种激励形式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受到大多数教师心理上的排斥,削弱了其应有激励效能。在教育实践中,为完善观摩研讨这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出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水平提高的作用,学校要摒弃观摩研讨是以考核为目的的观念,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取向,尽力营造同事互助的氛围,想方设法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观摩研讨活动,促使教师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在不断的教研切磋中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持续地发展和成长,达到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目的,真正发挥观摩研讨的激励作用。
4、提高工作自
高校教师是知识型的工作者,是富于智慧的高智商高能力的群体,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喜欢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比较排斥过多的条框限制和过分约束,而是倾向于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强调工作自主对他们高校教师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激励因素。例如加拿大高校就很少去规定工作纪律、工作规范等约束措施。管理者认为,必须充分激发教师的自我约束力,只有在教师自我约束机制已经形成后,学校在管理中给教师的“自由度”越大,教师的自我约束力越强。反之,如果对教师约束过多,会大大打击教师T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育实践中管理者要适当放权,赋予教师更多的工作自和白南度,给教师创造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把工作的自交给教师,放手让教师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专业成长激励机制的心理效能
1、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的ERG理论也强调人有成长的需要即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渴望着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外化,希望塑造成自己理想自我勾勒的完美形象,有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战,完成更高要求的任务,使自己的潜能在现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就能够成就的一切,并从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飞涨的今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形势,这种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而上述几项基于专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恰恰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发展提升的需要。专业培训、学术休假和观摩研讨等策略皆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愿望。
2、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其能否胜任某一行为的能力的自我推测,是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获取特定目标的活动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程度越高,越能够坚持下去。当遭遇困难时,那些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的人会放松甚至完全放弃努力,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成就动机也越高。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
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或self-worth)是个体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它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价值感者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较高,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因而成就动机水平也高,勇于接受挑战。低自我价值感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对失败的恐惧胜过对成功的希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都与自身的成败体验直接相关的,成功体验越多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就越高。专业成长激励激励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工作参与意识与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促使其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更多地信心和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激起自己更高的工作期望和工作热情。
3、有助于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近年来,知识分子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调查显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而且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群,其健康状态越差。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认为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过劳死的人群大多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等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部门。同时亚健康状态也是当前高级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亚健康的一个主要表现便是职员的职业枯竭和职业倦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枯竭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目前这种亚健康状态也成为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造成过劳死和职业枯竭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知识分子长期从事着繁重的脑力劳动、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生活方式单一以及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等因素造成的。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终日为晋升、教学、科研、著书、写论文等等众多的工作任务疲于奔命。致使健康状况出现透支。而专业培训和学术休假则可以将教师从单调而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安心而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放松身心,从而有效缓解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同时在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以后也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篇6
关键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对策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高校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技能,还应该注重如何才能够将个体的专业化技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如何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需要人文素养的作用,可以使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进行自主的改造。人文素养是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其中包括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等。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备条件之一,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成长。文素养包括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内容、掌握人文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就要被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人文素养也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形下,社会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倍加关注,因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新课改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有更新,以及综合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基于此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更深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在大多数高校中,通常更加重视专业知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素质与专业技能都应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二者的结合,是获得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根本。加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和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各方面的发展。
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第二,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三,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换言之,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财经院校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身心发展,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只具备了一些有关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对其成功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其中,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
传统文化知识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也是高校教师的必备知识之一。在当代高校中,教师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很难得到全面的传播,学生也难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所在。
第二,人文知识薄弱
现如今高校中很多教师对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掌握的不够透彻,他们只掌握了自己所研究领域内的知识,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即只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教师修养的内容方面比较缺失。
第三,艺术修养方面的欠缺
艺术修养是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来源。打个比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就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他的《对称的物理学》等论文就流露出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结合[2]。
三、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对策
当今高校人文素养现状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想用的对策来解决。针对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中存在不理想的状态,要解决当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的问题,要改变现如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第一步要做到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表,促进了高校教师对认为素养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了教师的重视程度。总的来说没第一步改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人文素养方面的观念,对该观念的转变,这也是教师素质和技能方面提高的必备条件。其次,开展教师专业的培训,促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可行性。现如今社会中,高校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与改善,极其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且结合当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人文素养问题,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进行教学相长。所谓教学相长,是在高校中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从而改善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备课上课的内容可以扩宽、积极探索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有机整合。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针对于教师发展的人文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3]。例如,组织一些文化社团活动,可以激发教师的人文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的参与度,改善教师人文素养知识的缺乏情况。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中教师人文素养现状难以跟上教育教学发展模式的新形势。因此,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各大高校需要重视教师人文素养对其专业化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明,郑镇江.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上海:开发教育研究.2004:65-69
篇7
教学管理工作任务重、内容繁琐、需要注重细节,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院教学管理的质量。我院的2名教学秘书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爱岗敬业、管理经验丰富。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我院对于教学秘书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分为学生学务和教师教务两大块。考虑到学生学务和教师教务之间有交叉,而且经常有许多临时性工作,为防止出现纰漏,又将教务部门相关科室的工作进行对口划分。对于临时性紧急工作及复杂性工作,由教学院长协调2位秘书共同完成。教务员辅助教学秘书完成教学管理工作,但不作为直接责任人。
2注重师德师风活动的开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职工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为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行为作风,应注重师德师风活动的开展与宣传,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活动。可以通过邀请校内及学院资深老教师作报告,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激发教师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3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骨干力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着学院的发展前途。因此,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并实施详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每位青年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经历“课前准备-培训-试讲-验收”的成长过程。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如指导教案的书写、备课的方法、讲授技巧以及如何充实授课内容等。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业务上的指导,使一批年轻的教师健康成长。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机会,多途径、多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各地及院内组织的师资技能等培训或进修学习,为授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有意识地吸收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教学科研,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4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为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国家、省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项目、本科教学工程及教学奖励的申报工作。依据学校的相关规定,积极动员,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工作,并把经验公之于众,带动大多数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意加强已立项教学项目的建设,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学院老师积极参与,确保立项项目的顺利完成。
5推进毕业设计采取“双向选择”新模式
毕业设计既是大学生综合基础、专业知识应用的载体,又是对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强化的最佳平台,既要考虑毕业设计题目、内容的性质与特点,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既要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体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近年来机械学院毕业设计采取“双向选择”新模式。即毕业设计题目通过教师申报、论证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知识积累情况、个人兴趣、就业方向按第一、第二志愿自由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再由指导教师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积分分布情况,本着学生可以互帮互助的愿望,确定所要指导的学生。过程督导和事后监控相结合。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通过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高,避免在学生中形成抄袭的不良习惯,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雷同情况检查力度。比如,答辩前随机抽出3-5个设计组的学生成果检查同组、上下级学生雷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对指导教师提出警示,并要求整改;用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所有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评审的成果复率,重复率超过20%,取消评优资格,并要求整改;用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申报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组评审的设计小组成果随机抽复率,重复率超过20%,取消竞争资格,并要求整改等。
6强化协调机制,实现管理联动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学校《关于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意见》精神要求,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实现联动,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参与学生管理。通过定期召开教学—学工联席会议,落实辅导员、班导师联谊制度、任课教师联系备案制度等促进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从培养目标出发、站在全局高度、树立整体观念,积极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学生工作;另一方面引导任课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育人功能,使专业教学活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相互交叉融合,使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的管理变为细致的引导,全面建设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
7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学业全面发展
为了迎接新的时代要求与挑战,我院将组织模块化理论运用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系统复杂问题分解与整合,形成以学风学业、就业创业、安全稳定、科技创新、党务团学、奖贷资助为内容的六大管理模块。建立了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班导师、年级委员会、学生干部组成的联动工作管理体系。以年级为单位,横向突出工作重心;以学院为单位,纵向统筹规划安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本、以平台为基、以教师为主,相互配合、共同进步,严格按照部署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模块化管理模式和联动式管理体系,实现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全面发展。
8加强教学质量的院系二级督导
篇8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急需加强,关于如何强化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将在下文慢慢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教学 高年级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当今小学生不仅需要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每天还要背着重量不轻的书包去学校上学,就如何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已成为中国的公众焦点话题之一,不过因为应试教育的硬伤,目前关于高年级小学生的教学依然忽视了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使人们学习的重点一直局限在对书本内容的死记硬背上,或者是在题海世界中盲目挣扎,许多人都放弃了课本外的阅读,或是紧促的学习时间安排使他们不得不放弃阅读。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小学生思维力、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还能扩大词汇量,提升写作水平。所以重视阅读教学不会是对小学生的继续加压,而应当成为小学生在经过忙碌的学习后对精神上的减压。
一、促进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教育家都强调对儿童读写算三大能力的培养,不仅将这三大能力作为进行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更将其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基础。而阅读在所倡导的三大能力中更是位居首位,读写算三大能力以读为首,以阅读能力为人们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一门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属于国家教育步程中的第一阶段,刚迈入此阶段的小学生应以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其次为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如在语文这一学科中学习对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的熟练运用。此项要求看似艰难,数千个汉字虽然数量庞大,但若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对汉字的识记数量不仅能得到迅速提升,还能增长见识,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提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被很多人赞扬过,流传到今日依然能作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的最佳原则之一。儿童大多都能对未知的世界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孩子们会主动对未知的谜题进行探索,而此时书本便是孩子们寻找答案、认识真理的最佳途径之一,孩子们将在书本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完成对已有知识的探索,丰富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提高阅读的能力,更能从中体味阅读的无限乐趣。因此,当学生对阅读产生真正兴趣时,阅读对于学生便成为了一件快乐的事,一件能使学生摆脱乏味的被动阅读,形成主动阅读的阅读习惯,更能从中获得无穷好处的益事。
(二)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
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我们需要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如鲁迅先生的跳读法,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不会固步纠结,而是会直接跳过这部分,继续下边的阅读内容,不仅能节约阅读时间,也不会对重要内容造成无法及时阅读的遗憾。陶渊明前辈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亦与其相似,只求领会全文大意,不倡导在字句上纠结,不会影响同学们的“每有会意”与“欣然忘食”。华罗庚也有另一种读书方法,他主张同学们把一本书认认真真的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简单几句话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含义。虽然摆在眼前的只是一本薄薄的书,但若对书中的每句话、每个概念、每行字句都追根究底,对他们的意义、用法、来源都认真斟酌、研究透彻,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便不止于此了,这便是由薄到厚的过程。但若能从这些繁复的知识中抓住中心要点,找到精华所在,便能把握住本质,这本从薄到厚的书便又变薄了,不过你的知识却只会变得越来越厚。这个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我们只能教授学生最简单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如略读法、精读法等,学生们一定能从实践中找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那几种方法,使阅读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有效率、有意义。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曾经有学者提出过“环境决定论”,虽然该说法太绝对化难以认同,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窥见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教师应当在班级创造一个众人读书的良好氛围,不但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进行最少30分钟的课外阅读,还能要求学生们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交换读书笔记。学生阅读的书籍类型可包括各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儿童文学读物,如儿童绘本、睡前故事等,或中外文学名著,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外国经典名著《小王子》《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海底两万里》等,还有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我们还能在学校里开放阅览室,方便学生阅读,并在走廊上张贴名言名句,增加学生的阅读面。
【结 语】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如何促进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措施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对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再多一点点重视,从他们繁重的课业、习题中释放出一点点空间,给学生再多一点点的自由阅读时间,我们便能帮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另一个更为浩瀚,更加精彩的书中世界,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插上绚丽的翅膀!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相对原来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创建一种以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创建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后的教育方针倡导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遇到的难题,最后经教师点拨,进一步发展探究式学习能力,高中化学的学习尤其如此,然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之上。高效课堂的特点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较多,教学氛围民主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实施高效课堂呢?我有以下一些感悟与大家共享。
一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是否有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是否有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只有具有现代教育观和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老师,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才能真正理解与尊重学生,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都能给予学生人文主义关怀。其次,作为教师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若教师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先亲其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然后信其道,学生因爱而学,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并在学习中不断丰富他的精神世界教育论文,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实现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自身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能旁征博引,诙谐幽默,讲课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自然能打破沉闷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利用率,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 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备好课
教师备课是实施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备好课,化学老师们可以在一起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所选用的教材,把教学目标细分解到每节课当中。然后大家就如何设计这堂课,以及为什么如此设计等问题展开谈论,交流心得体会,最后按照新课改要求并结合授课和学生实际课制定出合理的授课方案。因为“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故对于化学老师而言,更要制定出学生的基本能力目标论文怎么写。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老师之间互相培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让教师有备而来,更好的主导课堂,做到有的放矢,可以使课堂变得紧凑,让学生积极参与,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最好的准备。当然要做到这些,事先必须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查,明白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对症下药,才能实现高效。
三 合理的课堂调控
合理的课堂调控教师首先要能做到合理的安排上课的时间。要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的学习,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时间做科学合理的分配,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把不同的任务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这样他们才能消除懒散,有紧迫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与学生互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互动策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强化效果。再次,教师还要做好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准备,对一些意外情况,要能及时采取措施,机智灵活处理,维持正常的上课秩序,这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 采取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打破传统那种填鸭式、教师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要给学生让出一些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控制进程,实现目标,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前所说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化学课堂上定然少不了实验。因此根据化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课,例如教育论文,我曾让班上各小组设计一个如何验证溶液酸碱性的实验,经过各组讨论之后,大家总共设计出了七种不同的方案,有的直接用PH试纸,有的用酸碱指示剂,有的是把铁放进去看是否有气体放出等等,最后再让各组动手操作用实验进行验证。这种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很乐于思考,并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要老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高效学习。
五 组建课外学习小组
将学生按基础条件,学习程度,性格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成几个课外兴趣学习小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消化吸收的知识点,通过课外的学习来解决。另外,程度不一样的同学在一起,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学习,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这反过来又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
此外,要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证实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通过评价来提升下一次教学过程的设计效果,同时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以上这些都是我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相信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并且持之以恒,一定会对实现高中化学的高效课堂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6–79
【2】王桐.《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书臣等.《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4】史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刍议【J】,新课程教育(基础教育),2007,(03)
【5】汪泳,董静.创设愉悦情感的课堂教学【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09)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方式调整适应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的情况下,如何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能,引起了高校体育管理者的极度关注。激励方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其能否与体育教师职业特点相适应,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主体,其工作态度如何,主要是依靠合适的激励方式来激发其自身内在的追求或需要并赋予活力,使他们产生工作满意感,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其次,体育教师的生活、教学、科研、训练、比赛等行为是指向一定目的物,并总是为有所为而发,也要靠激励来形成。第三,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也只有通过激励的方式才能矫正、保持和延续,并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结合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原则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及任务,对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激励方式作适当调整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关于激励的概述
激励一般包括奖励和惩罚两种不同的方式。行为科学认为,奖励是社会对人们的良好行为或取得的突出成绩,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积极肯定,以促使人们将这种行为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好的效益;惩罚则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不正确行为给予否定,以促使人们的行为变异,增强反应强度和内驱力,警戒他人,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川。要研究激励方式,就必须要了解激励的定义,关于激励的解释国内外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将激励描述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坎波尔和普利特查德在1976年解释激励为:“激励必须研究一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的智力、技能和对任务的理解以及环境中的各种制约条件都保持恒定不变的条件下,能说明一个人行为的方向、幅度与持续性。
国内学者于子民1987年将激励定义为:“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都切实感到,才有所用,力有所施,劳有所得,功有所赏,自觉地努力工作。
赵振宇1995年在《激励论》一书中指出:“所谓激励,就是系统的组织者采取有计划的措施,设置一定的外部环境,对系统成员施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借助一定的信息载体),引起其内部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使之产生组织者所期望的行为反应,正确、高效、持续地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
以上这些定义似乎各执一词,但至少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表明人们产生行为的动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其次说明人们被激活的行为是由激发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然后得出行为的矫正、保持和延续以及这种行为正在进行时,行为的主体和客体的主观反应,并以态度的方式表示出来。综上所述,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内在动机,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角度来看可以这样认为:激励就是指创造条件满足体育教师的愿望、兴趣、情感等等来激发其行为动机,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其朝向所希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方式也就是结合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与本校自身条件,合理应用各种奖惩制度导向教师行为,以期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绩效为目的的一种手段。
从以上对激励的定义来对关于体育教师的激励过程进行描述,激励过程就是以体育教师本身需要为出发点,激发工作动机,提高教学效益为目标的过程。
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生理的、社会的和工作本身的心理需求,体育教师工作的个人目标就是不断满足这些需要。因此高校管理者可通过一系列针对教师需求的东西如奖酬、改善工作环境、晋升、培训或参与决策等来引导体育教师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促进其工作成就动机。动机驱使教师工作,而体育教师则根据其工作业绩得到各种奖励。当教师对这些奖励感到满意时,就会有较高的积极性,如果对奖励不满意,则会混岗、兼职、产生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
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在成长和发展中存在错位
纵观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师资管理办法,通常采用的是一般行政管理方法、法律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教育管理方法和学校现行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岗位津贴”评审、考核、奖惩等办法,制定出具有鼓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规定。从这些方法可以看出主要还是把体育教师当作“经济人”来看待,注重对体育教师使用,而忽视体育教师的职后培养,忽视人的存在和发展。“经济人”管理理念是和创造各种充分施展其才能的条件,提供各种机会,使每位体育教师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错位。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有社会认同的需要,体育教师也不例外。我国把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内容,明确地指明了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为我国学校体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但是,理论地位的崇高与实际地位之低下是实际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通存在,至今一节体育课等于0.8的状况还存在,变向降低体育教师的社会价值,实际说明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对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和其它文化学科教师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实际存在的较低的社会认同和理论地位的祟高的社会地位错位。
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任务主要是制定教学大纲、计划,完成教学内容,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可以看出体育教师主要是作为教育的工具在使用,而很少注意他们在工作中的专业培养,随着教龄的增加,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重使用而不重职后加强职业素质的过程错位。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待遇,从实际情况来看,劳动报酬、职称晋升、外出进修机会与同单位其它文化科目教师相比反差太大,而且评价体育教师教学成绩更多的是以发表文章数量和带队比赛的成绩来衡量,忽视体育教师常规教学过程的评价,打击了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是教师确有不同待遇的分类错位。
体育教师职业行为成熟都要经过五个阶段:即没有教学经历的职前培养确认阶段;实习、新任体育教师或重新任职的尝试阶段;获得初步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及增进、充实与体育教学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和能力,想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的适应阶段;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技巧,能够对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有改革思想和追求新的教学方法的成熟阶段;通过实践经验的结合,积极地寻求变革并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倡导,研究创新的应用自如阶段。忽视体育教师能力发展规律,在不同性格、年龄层次的体育教师采用相同方式、相同数量、同一程度的激励手段,职业成熟的不同历程与统一评价方法的意识错位。
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方式调整的策略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以后,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从“A使B做A希望B做的事”的“经济人”到创造条件满足员工合理要求和利益的“社会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变,人的需求不断地丰富化,激励方式也由单一的指向向多样式的方向发展,只有注意内容型、过程型、引导型激励理论的相互融合,引导有各自需要和个性的体育教师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工作的同时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引导他们改掉错误的消极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激励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高校体育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体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教师),是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决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即是承认每一个教师的价值,承认每一个教师的差异,承认每一个教师的追求。这三个承认集中在一点,就是发挥所有教师的潜能,使体育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因此,调整激励方式的目的就是要把激励方式与体育教师的成就、发展、责任结合起来,与体育教师个人的成长、体育教育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体育教师隐性和显性的资源,关注体育教师的需要,纠正错位,激励体育教师的行为动机,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最好的组织绩效。
3.1工作目标价值激励调整
没有明确的、精确的、可以传达的目标,就无法进行管理。制定目标不仅仅是高校体育发展和管理本身的需要,而且是激励体育教师的需要。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千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用。”可见目标对个人发展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同时,体育教师在参与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对组织目标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就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自觉以目标为导向履行自己的职责。把学校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使体育教师个人目标和学校体育目标方向统一。
3.2行政激励调整
行政激励是指组织为了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其责任心和荣誉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应用行政手段对表现突出或有突出贡献者给予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实施行政激励,必须对本校全体体育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绩的考查、审核和评价,并且考核力求做到严格、全面、公平、公开,才能取得有效的激励效果。
3.3工作自身激励调整
工作激励是一种内在激励。从双因素理论来看,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其本质为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藉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们的进取心。高校管理应从体育教师职业特点出发,既要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又要对职后的工作发展加以重视,鼓励体育教师职后进修,培训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带队比赛。并重视工作过程中的正面引导,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3.4进行组织危机教育
危机激励是将组织面临的危难、不利条件和困难告诉全体教师,使之产生一种危机感,形成一种不进则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状况,使全体教师奋发进取、勇往直前。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才能改变目前面临的危难。
3.5建立利于体育教师工作成就动机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统一意志的体现,这种意志可以形成自身的发展机制,并产生效应,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发奋进取的动力。高校把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发展、成长等以提高工作成就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作为重点来进行管理,在这种尊重人的价值观指导下,体育教师所受到的激励与传统的选聘、任用、培训、考核等以任务为中心的激励方法,二者是不可比拟的。当然,组织文化所起的激励作用不是被动消极的满足体育教师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组织文化潜移默化的塑造,使体育教师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体育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体育系(部)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一旦被体育教师认同,就会产生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个体凝聚在群体中,形成“命运共同体”,从面大大增强体育教师群体内部的统一和团结,使体育教师形成协作互动的良好状态。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