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疫范文
时间:2023-04-03 21:4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检验检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Science
主管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办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5345
国内刊号:11-5795/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进口木材检验检疫;木材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76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82
1 进口木材主要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木材的需求也急速增加,因此对进口木材的质量把关尤为突出,下面主要分析我国进口木材存在的质量问题:
1.1 进口木材长度短体积小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俄罗斯,根本在于国家之间的检尺方法不同、商家客观原因造成的。
1.2 进口木材的品质漏洞大
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和俄罗斯,表现为木材中有虫眼、木材中有裂缝、死节、木材弯曲等问题。
1.3 对于木材种类的鉴定分歧较大
主要涉及到关税、濒危物种保护等方面,是目前木材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严峻考验。
1.4 木材的除害处理效果不理想
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对出口原木植物检疫、熏蒸不够严格,除害处理方法不合理;俄罗斯远东地区、美国阿拉斯加地区除害处理效果差;部分原木带土增加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和几率。同时,由于签订贸易合同不严谨等原因,导致欺诈现象屡屡发生,使进口商遭受严重经济损失,也助长了国外出口商弄虚作假行为。
2 进口木材检验检疫措施
进口木材已成为我国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对木材的检疫尤为重要:
2.1 完善进口木材检验检疫体系
包括进口原木的检疫条件、检疫人员配置、检疫环境、检疫项目等。
2.2 提高进口木材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抽调系统内专家组成疫情风险分析工作组,针对436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搜集国外相关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风险分析,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制定法规要求。
2.3 建立进口木材检疫审批预检机制
参照进口大宗粮谷检疫审批制度,实行进口原木检疫审批制度;建立进口木材预检制度,并及时通报给输出国和国内进口商;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敦促输出国实施有效检验检疫和熏蒸处理。
2.4 加强进口木材检疫证书确认核查
接受报检时,要求货主或人交验合同正本;与有关国家开展进口木材检疫证书格式和内容确认工作,对证书造假者,绝不姑息。
2.5 加强进口木材检疫监管
修订进口原木检验检疫除害处理区管理办法,规范除害处理区监管工作。监督单位必须依照管理办法和国家法规开展业务,对没有依照管理法规的以及有安全隐患的取消其资格。
3 木材虫害发生的原因
木材发生虫害主要是因为含有可溶性糖分、淀粉、微量元素、真菌等害虫所需的营养物质。木材害虫的繁衍能力特别强大,传播速度快,多数害虫被消灭后,仅剩的个体会快速繁殖后代继而快速传播;农林业的发展对害虫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工林业的大面积增长,使害虫快速繁殖和传播;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林业生产之间的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木材的被害面积也越来越广泛;害虫的适应能力会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增强,尤其是害虫的遗传特性、抗压能力、抗逆能力会逐步变强。
4 木材虫害的防治措施
有效的虫害防治,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而且维护了自然生态平衡。因此木材虫害的防治需做到以下几点:
4.1 强化木材虫害的防治意识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尽量减少病虫害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促进森林资源保护的管理水平,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抓好木材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仅可以降低经济损失,还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4.2 做好木材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预报是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害虫的繁殖传播情况,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检测工作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开展,指派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固定的病虫灾害区域进行检测。
4.3 加大科技与资金的投入
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确保虫害防治有序进行。
4.4 实行奖罚制度
在防治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或取得科研成果的进行奖励;对隐瞒虫情造成虫害蔓延的进行处罚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木材检疫;熏蒸;水浸;热处理;销毁
木材检验检疫处理的方法很多,在实际检疫中,要根据危险性病虫害的种类、性质、潜伏部位以及所具备的条件选择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
1、熏蒸处理
熏蒸处理是指在密闭的条件下,利用熏蒸药剂气化后的有毒气体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较好的扩散、渗透和吸附能力,杀死有害生物的一种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的效果较好。熏蒸处理是应用最广泛的检疫处理措施,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由于熏蒸剂的分子状态为气体,因此能穿透到被熏蒸的木材内部,杀死内部隐藏的害虫;②只要在密闭的场所或容器内都可进行处理,如在帐幕、船舱、车辆、仓库、加工厂等;③熏蒸处理可以快速集中消毒大批量木材,节省人工和费用;④熏蒸后通风散气,毒气易于扩散出去,在木材上不留残毒或残毒问题相对较轻。
1.1熏蒸剂
熏蒸所使用的药剂称为熏蒸剂,是指在所要求的温度和压力下能产生对有害生物致死的气体浓度的一种化学药剂。熏蒸剂是以气体分子起作用的,不包含呈液态或固态的颗粒悬浮在空气中的烟雾剂和气雾剂。理想的熏蒸剂应具有这些特点:毒杀有害生物效果好,作用迅速;有效渗透和扩散能力强,吸附率低,易于散毒;对木材品质影响小或低,不损害木材外观,不腐蚀金属,不损害建筑物;对人无毒害作用,不污染环境;不爆炸,不燃烧,操作安全简便;不溶于水。在实际应用中,现有的熏蒸剂几乎不可能同时具有上述的所有特点。在选择熏蒸剂时,要根据药剂理化性质、有害生物种类及气温条件等综合考虑。
我国对木材进行熏蒸处理时,最常用的熏蒸剂为溴甲烷、硫酰氟。溴甲烷是神经毒剂,有广谱的杀虫、杀螨作用,对各个虫态都有效,兼有杀鼠、杀菌作用。应该注意的是溴甲烷是剧毒,且无警戒性,一旦中毒,不易恢复,因此需严格实施防毒措施。硫酰氟对昆虫卵以外的各虫态毒性强,渗透力强、用药量省、残留量低、速度快、无腐蚀性、低温使用方便,为广谱性熏蒸杀菌剂。熏蒸时不需要加热设备,货物吸附量比溴甲烷少,熏蒸后废气发散快,对人,畜毒性比溴甲烷低。
1.2熏蒸方式
对木材进行熏蒸处理的熏蒸方式有常压熏蒸和真空熏蒸两种。
其一,常压熏蒸是在帐幕、仓库、船舱以及其他可密闭的设施或容器内于正常大气压下熏蒸。帐幕熏蒸时地面需铺垫塑料布或挂胶布,放上货物,再覆盖塑料布或挂胶布,接口处卷折夹紧,四周用泥土、沙袋压紧。仓库、船舱熏蒸时均应糊封,防止漏气。熏蒸剂用量根据熏蒸设施容积、货物所占容积比例、对熏蒸剂的吸附量以及可能的漏气程度确定。然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安放施药设备和虫样管,进行施药。熏蒸达到规定时间后,实施散毒,检查虫样的熏蒸效果,并安全处理残留熏蒸剂和熏蒸用具。
其二,真空熏蒸实际上是减压熏蒸,即将密闭容器内的空气抽出,使容器内达到一定的真空度,然后输入一定剂量的熏蒸剂进行熏蒸,以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熏蒸结束后,抽出熏蒸剂气体,反复通人空气冲洗。由于在熏蒸之前先要抽气减压,因此有利于毒气分子的扩散渗透,同时促进了害虫的呼吸,加快了害虫的中毒速度,缩短了杀虫灭菌时间;真空熏蒸的密闭条件较好,施药、熏蒸、残余毒气的排放均在严格密闭的条件下进行,避免了毒气的外泄,降低了环境污染,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
1.3熏蒸处理的影响因素
熏蒸处理的效果主要受熏蒸剂的理化性能、熏蒸条件、环境因素、密闭程度、有害生物种类与生理状态及木材堆放形式等因素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科学具体的方法,获得较好的熏蒸效果。
熏蒸剂的挥发性和渗透性强,能迅速、均匀地扩散,使木材在熏蒸时各部位都能接受到足够的药量,熏蒸效果较好,所需熏蒸时间较短。在木材检疫中应用的多数熏蒸剂,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因此向上扩散慢,多积聚下层,需由木材顶部施入,鼓风扩散。
环境因素中,以气温对熏蒸效果的影响最大。温度升高,药剂挥发性增强,昆虫呼吸量增加,熏蒸效果好;温度降低,需增加药量或延长熏蒸时间。空气湿度对熏蒸效果的影响较小,但对某些药剂可能有所影响,例如磷化铝在相对湿度大时,易于分解。
昆虫的虫态及营养生理状况不同,对熏蒸剂的抵抗性有差异。同种昆虫对熏蒸剂的抵抗力卵强于蛹,蛹强于幼虫,幼虫强于成虫,雄虫强于雌虫。熏蒸前昆虫的生活环境温度高时,昆虫呼吸速率高,杀虫所需药剂有效浓度低;若生活环境温度低,昆虫的新陈代谢不活跃,则需要提高熏蒸药剂的浓度。
2、水浸灭虫处理
当发现进口木材携带的害虫种类、数量较多时,可采用水浸灭虫处理的办法。木材水浸灭虫处理,就是将经检查检验发现蛀干性害虫多,需要进行灭虫处理的木材运至水上贮木场,贮木场一般水深3m以上,四周以钢筋混凝土桩架设立围墙,场内每隔一定距离设一排水泥桩以固定木排。当待处理的木材运到贮木场后,分批次,按要求整齐有序地卸入水中指定地点,让其沉入水中并固定。对于浮出水面的部分要进行喷药处理,药剂可用杀螟松、马拉硫磷等乳剂。水浸处理的时间一般为90天以上,最长达6个月,可以获得良好的灭虫效果。
3、热处理
可采用蒸汽、热水、干燥、微波等热处理方式对带虫或染病的木材进行杀菌灭虫,具体操作时要根据处理要求、有害生物种类及设备条件等选用适宜的方法。为了达到彻底杀菌灭虫的目的,处理时木材的中心温度至少要达到71.1℃以上。
4、停运、退回或销毁处理
篇4
各地政府、行政机关均对行政指导进行了一定探索并越来越多的行政执法工作中实践。检验检疫部门也不例外,近年来。多年来已在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包括行政处罚工作中运用到行政指导工作方式,也得到很多行政相对人和上级政府部门的肯定。然而,作为新兴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指导工作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问题的一些基层执法人员对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融合的正当性存有疑问,认为二者是相互冲突和对立的两个范畴,从而制约了行政指导在日常监管工作的运用和效能。由于行政处罚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各项制度之中,客观上成了衡量我国行政法制完善程度的重要实践尺度,也是检验检疫部门考量行政执法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的关系
存在着诸多的区别和联系。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属于不一样的行政法学范畴。
指检验检疫部门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为适应监管和服务的需要,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法,以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
检验检疫部门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检验检疫行政处罚。促使其以后不再犯,维护检验检疫秩序,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一定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一)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实施依据不同。行政处罚,其适用的首要内涵即要求处罚的依据法定,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文规定,具体到检验检疫部门主要是“四法五条例”。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行为的依据可分为规范性依据和非规范性依据。其中,规范性依据是指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13条规定:“本法规定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以外的进口商品的收货人,发现进口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残损短缺,需要由商检机构出证索赔的,应当向商检机构申请检验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非规范性依据是指不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法律原则、客观情况和行政相对人的需求等,如某检验检疫部门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指导实验室建设。
2.适用范围不同。相较而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适用范围较宽。从对象上看,行政指导的对象包括与检验检疫职能范围相对应的所有行政相对人,而行政处罚仅指向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应当受到制裁的行政相对人;从内容上看,行政指导的事项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检验检疫职能范围内的所有事项,在违法行为发生前、发生后及处置后均可以有所作为,而行政处罚则仅限定在违法行为发生后惩治和纠错方面。
3.实施方式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的行为方式较为灵活多样,只要是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包括提示、警示、劝告、劝诫、奖励、建议等,如现在很多检验检疫部门采用的质量分析、行政建议、行政处罚回访、单位座谈、许可企业证书到期预警等等;行政处罚为依法设定,《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有七类,检验检疫涉及到的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等。
4.实施程序不同。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对于行政指导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存在较大的灵活性,执法人员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灵活运用。行政处罚程序则十分严格,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严格的行政处罚程序既将检验检疫部门官僚武断和伸手过长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又保证其能够灵活有效地进行管理。
5.实施保障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要求相对人协助具有任意性,不以强制力为保障,虽然有时行政指导行为中指明行政相对人如不接受行政指导行为,可能会产生某种具体的法律后果,但这仅是当事人未履行法定义务的结果,并非表明该行政指导行为具有强制效力。如某检验检疫部门向辖区内某商品注册登记企业发出警示:“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将于三个月后到期,需及时准备换证复查材料并提前申请。”该企业未按照此行政指导的要求申请换证复查而导致许可证失效,此结果并非行政指导行为的强制效力。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则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制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5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加处罚款、将查封、扣押的财务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虽然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之间存在着如上诸多的差异,而深入分析两者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意义可以得出,二者在价值层面和执法实践中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1.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本身具有关联性。《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这表明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是法定原则。事实上,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本身就是一种警示教育,要做到标本兼治、达到行政处罚目的,必须使当事人不仅知道这样做不行,还要知道为什么不行。要达至这一目标,我们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必须加强解释、说理、答疑等基础工作,近来江苏检验检疫系统正在全面推行的行政处罚“说理式办案”即属于此,而这恰是行政指导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所以说,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本身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2.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具有统一性。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全体人民的合法利益。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目标并非实施处罚,而是纠正违法行为、预防再次发生,维持良好的检验检疫秩序。检验检疫行政指导则是以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式,向相对人施加作用和影响,促使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达到维护良好检验检疫秩序的目的。由此可见,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有着相类似的价值取向。
3.两者的结合运用有助于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能。从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效果来看,虽然每年执法力度不可谓不严,处罚企业不可谓不多,但违法行为数量却未在实质上减少,一些伪造、使用假冒检验检疫单证的严重违法行为仍然存在。同时,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立法已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得行政处罚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不能产生很好的纠错作用。而引入行政指导,则可能进一步降低违法行为发生率,或及时纠正轻微违法行为,从而有效地避免检验检疫监管不到位或监管效果不佳的情况。从检验检疫执法成本看,行政处罚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也设置了严格的程序,通常耗时较长、需要人力物力投入较多,执法成本相对较高。而行政指导相对于行政处罚,程序简单、适用灵活,耗费的管理成本较低。因此,二者的结合运用,恰好能取长补短,有效减少行政管理成本。
4.两者均是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的题中之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11年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奋斗目标。2011年质检总局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加强法治质检建设。这就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完善行政处罚机制,而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完善行政处罚机制,引入行政指导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法治质检又要求质检工作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各项工作都要有相应的程序,需要按照步骤、按照时限、按照要求严格执行。而检验检疫立法因多方面的局限,其滞后性、抽象性是难以避免的,法律空白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满足检验检疫日常执法的需求,难以提供详尽、有效的法律依据。此时,如果以传统的“无法律即无行政”的观念来限制行政行为,将可能使一些职能的履行陷入瘫痪状态。而行政指导由于更强调当事人的合意和意思自治,以灵活多样的手段、柔和的程序弥补了法律的僵化和滞后性,如果再将日常化的行政指导手段,用规范、文件的形式加以确认和完善,便可以更好地实现法治质检的内在要求。
二、关于检验检疫行政指导在行政处罚中的运用
如前所述,将行政指导引入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在理论上有着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近年来部分检验检疫部门的实践来看,在检验检疫工作中引入行政指导,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监管效能,减少和避免监管对象不配合的现象,并能促使监管对象主动参与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实现行政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政策宣导、质量分析、行政建议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此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行政民主、行政法制、行政服务意识,构建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和谐关系,促进服务型检验检疫建设。
笔者认为,将行政指导引入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违法行为发生前。
1.重点项目预警。检验检疫部门通过与地方政府、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等加强联系,主动了解大型进出口项目、新设企业进出口需求等,提供“送法上门”等服务,让行政相对人第一时间了解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从而在进出口环节规范操作。
2.监管过程预警。在委托进口的贸易中,实际的收、发货人极有可能并不清楚检验检疫的相关规定,因此在无意中违法。这一现象在进口商品检验过程中经常发生。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对发现的有可能发生违法的苗头性、倾向,及时通过提示、警示、通知等方式,控制违法事态的蔓延,及早纠正违法倾向,尽量避免启动行政处罚程序。
(二)违法行为发生后。
1.不予处罚。《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检验检疫部门对已经立案的轻微违法行为,在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并且通过行政指导能达到纠正违法行为,同时能够预防再次发生的情况下,适当作出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这样在能达到相同行政管理目标的同时,还更有利于缓和矛盾,促进和谐。
2.说理式办案。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对当事人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以提高当事人对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认知,争取当事人的配合,增进案件的透明度,促进案件的顺利办结。这可以说是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以行政指导确保个案公正性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避免因执法不公而造成行政执法权威的落空。
篇5
【关键词】动物检验检疫 内检 外检 融合
连续多年来进出境动植检部门通过加强疫病疫情的监测和检测,采取科学的有效措施,强化口岸防控,加强与境内外有关部门的合作,成功化解了疫情疫病突发事件,确保了农产品的进出口安全。党的十做出的部署和要求方方面面都与动植检工作相关,为做好动植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特色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内涵指出,要“检检相融”。这包含两层概念,一是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中“检验”和“检疫”内容要相融,另一层概念就是必须坚持“内检”和“外检”要有机结合,相互交融。下面就简单的来谈谈对动物检验检疫工作中内外检相融的看法。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动物检疫工作主要由一个部门管理,中国的动物检疫工作却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进出境动物检验检疫(外检),主要由农业部门负责国内的动物检疫(内检),这就要求外检与内检部门必须加强分工与协作,才能确保动物检疫工作的质量。
一、动物检验检疫内外检的职责与共同点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是以行使国家、防止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国内的动物检疫指在国内各省、市、县或乡镇地区实行的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等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动物检疫内外检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任务归根结底一是防止和控制动物疫情,二是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只不过不同的部门工作在不同的战线而已。
二、动物检验检疫内外检融合的必要性
(1)动物疫情信息共享与联合处置。由于内外检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对于国内、国外的疫情信息的获取时间是有差别的,但是内外检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及时掌握所有国内外的疫情信息,以便及时决策,防控。这就需要内外检共建动物疫情信息共享平台,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内外检、各地区要统筹兼顾,联合行动,不要各自为战,各搞各的防控,从国内到国境,其实都是一条战线的战友,只有信息共享,联合行动才能做到防控效果的最大化,发挥1+1>2的效果。
(2)避免动物产品质量“内外有别”。数据显示,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的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就动物产品而言,外检部门必须对出口产品进行批批检验,质量按国外相关要求进行检测合格后放行,相关检验标准也是与时俱进;而内检使用的标准相对滞后,这就是内外检分属不同部门带来的检疫模式,管理水平及使用标准不一,最终导致群众产生产品“内外有别”的感觉,如果内外检能够有机交融,对同样的产品使用相同的标准,相同的检验手段,让内外检做到对内外产品一视同仁,内销与出口的产品质量相同就指日可期了。
(3)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我国目前与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依据相关法律,内外检分别在自己管辖的领域开展工作,但是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重叠的管辖范围,这就有可能带来重复检验检疫,浪费人力物力资源。比如一批动物产品的出口,要求从原料到成品全部检测合格方准放行,对于原料的质量控制如果内外检都去监管,检测,就会造成重复劳动,如果能够合理分工,共享数据,效果可能会更好。再谈实验室建设的问题,如果内外检能够深度融合,进行实验室共享,或许不光能减少实验室重复建设行为的资源浪费,更能够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实验室,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4)内外检融合对内外检的促进作用。目前外检对进出口产品的检疫主要集中在口岸的控制,但是对产品在国内的流通情况就不大了解,比如对进口肉类检测合格放行后的后续监管就有限,对出口产品的原料来源、质量也就仅限于企业提供的一张报告,而内检对于肉类进口的相关手续及口岸查验、出证等环节也不甚了解,对于市场上的进口肉类产品是否来自疫区,是否是合法途径入境等难以判断。在部分地区的内外检联合执法中,往往能够发现大量非法进口的肉类产品,如果能够坚持内外检相互融合,相信对彼此工作的促进会很大。
篇6
[关键词]口岸 进境 国际邮件 检验检疫
一、苏州口岸国际邮件检验检疫工作概况
苏州口岸的国际邮件检验检疫工作始于2002年,作为江苏省仅有的两个国际邮件口岸之一,主要承担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等地区的进出境邮寄物的检疫监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通过苏州口岸进出境的邮寄物越来越多,据邮政部门统计苏州国际邮件业务量位于全国第五。入境邮寄物的检疫监管作为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法规性、专业技术性都很强的涉外工作。近年来,国内外先后爆发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及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涉及公共安全事件和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国家重大活动都与口岸邮检工作密切相关。邮检工作在严防和阻隔各类传染病和动植物疫病疫情的传入传出方面,在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事件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苏州口岸邮检截获物情况分析
1.截获物种类分析。2007年至2010年,苏州检验检疫局累计查验入境邮包快件21563件,截获畜肉产品、水生动物产品、未经检疫审批的种苗、粮谷、蔬菜等违禁物2824批。由表1可知,畜肉产品和水生动物产品是苏州口岸入境邮件截获物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全部截获批次的56.20%和28.51%。
2.截获物风险分析。畜肉产品大多来自日本、韩国等疯牛病、口蹄疫流行国家,且以生肉为主,由于邮寄时间过长,大部分畜肉产品还未寄达目的地就已经腐败变质,成为疫情疫病的传染源,具有较高的检疫风险,一旦截获,将立即被进行销毁或退运处理。
水生动物产品以深加工的干制品为主,经抽样检测并未发现带有传染性疫病疫情,风险较低。
植物种苗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植物疫情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苏州邮检口岸相继在进境种苗中截获咖啡果小蠹、澳洲蛛甲、四纹豆象等检疫性有害生物4种次,其他一般性有害生物140种次。从邮寄种苗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寄件人虚报品名,或者将种子夹杂在衣服、食物以及其他杂物甚至信函中,以逃避检验检疫人员的查验,且这部分种苗大多未经检疫审批,检疫风险较高。
其他诸如废旧电动工具、无3C认证产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因为达不到各方面的技术要求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生物制品、病原菌等特殊物品向来是监管的重点,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疫情的传入,风险较大。
3.截获物来源国分析。由表2可知四年来苏州邮检口岸累计从来自6个洲,33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邮寄物中截获2824批违禁物,其中有2197批违禁物来自亚洲,占全部截获物的77.8%。而亚洲的违禁物有2016批来自日本,以牛肉制品、猪肉制品和水生动物产品为主,原因是来自亚洲的邮件数量多,约占全部邮件质量的75%,而来自日本的邮件又占整个亚洲邮件的80%。
三、加强国际邮件检验检疫工作的建议
1.必须不断完善国际邮件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以及开展行政指导、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使相关法律规定深入人心,让群众自觉地不再邮寄易传带疫情疫病的邮寄物,防止有害生物的传入和传出。
2.加强软、硬件建设,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加强从事邮检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同时在查验现场配置X光机或者与海关协调共同使用X光机,有条件的可考虑配备检疫犬,提高检出率。
3.目前,邮局的网络系统仅能提供每个邮件的面单号、来源国等基本信息,检验检疫关注的物品名称、收发货人等重要信息均无法体现,造成了现场查验的盲目性。应尽快开发出入境邮寄物品专用管理系统,并与国外邮政部门共享邮件信息,只需扫描条形码就能读取物品名称、收发货人、货值等重要信息,提高开包查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目前,全国范围的预警系统尚未形成,某些来自敏感国家或地区以及个人的邮件未进行重点检查。我们必须及时借鉴国外邮检机构的先进经验,收集和整理国际组织的疫情信息以及以往邮检工作的统计资料,再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列出预警的收寄件人、邮寄件国家和地区,以及易携带违禁物品的邮件信息,从而提高邮检效率。
5.加强与海关、邮政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沟通的联络机制,在查验和检疫过程中形成合力,做到三方同台查验,同时验放,资源共享,提高出入境邮件的检验检疫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文根,吴森明.邮检工作应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中国检验检疫,2007(10)
[2]万晓泳,吴森明,李晓庆.入境邮件安全问题的探讨.中国检验检疫,2008(7)
[3]杜丹,黄可辉,张乃榕,等.福建邮检物品的种类与风险分析.检验检疫学刊,2009(2)
[4]史建华.邮检工作——国家安全的保障.中国检验检疫,2011(3)
篇7
第一条为规范出入境检验检疫查封、扣押工作,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履行职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查封、扣押是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实施的核查、封存或者留置等行政强制措施。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查封、扣押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查封、扣押的实施。
第四条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查封、扣押应当适当,以最小损害当事人的权益为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检验检疫机构实施的查封、扣押,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检验检疫机构实施的查封、扣押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对检验检疫机构违法实施查封、扣押造成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第二章适用范围和管辖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实施查封、扣押:
(一)法定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经书面审查、现场查验、感官检查或者初步检测后有证据证明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
(二)非法定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经抽查检验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
(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等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的产品,违法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
(四)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等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的产品的生产经营场所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
(五)在涉及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等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的产品的违法行为中,存在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的。
检验检疫机构认为应当实施查封、扣押,但属于海关监管的或者已被其他行政机关查封、扣押的,检验检疫机构暂不实施查封、扣押,并应当及时书面告知海关或者实施查封、扣押的其他机关予以必要的协助。
第七条查封、扣押一般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实施。
检验检疫机构需要异地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及时通知异地检验检疫机构,异地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两个以上检验检疫机构发生管辖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级机构指定管辖。
第三章程序
第八条实施查封、扣押的程序包括:收集证据材料、报告、审批、决定、送达、实施等。
第九条实施查封、扣押前,应当做好证据的收集工作,并对收集的证据予以核实。
第十条查封、扣押的证据材料一般包括:现场记录单、现场笔录、当事人提供的各种单证以及现场抽取的样品、摄录的音像材料、实验室检验记录、工作纪录、检验检疫结果证明和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实施查封、扣押前应当向检验检疫机构负责人书面或者口头报告,并填写《实施查封、扣押审批表》,经检验检疫机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案件重大或者需要对数额较大的财物实施查封、扣押的,检验检疫机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二条紧急情况下或者不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检验检疫机构可以按照合法、及时、适当、简便和不加重当事人负担的原则当场做出查封、扣押决定,并组织实施或者监督实施。
第十三条当场实施查封、扣押的,检验检疫执法人员应当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实施查封、扣押应当制作《查封、扣押决定书》。《查封、扣押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查封、扣押措施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三)查封、扣押物品的名称、数量和期限;
(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行政机关的名称和印章;
(六)行政执法人员的签名和日期。
第十五条《检验检疫查封、扣押决定书》应当及时送交当事人签收,由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送达日期。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予以注明。
第十六条实施查封、扣押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由检验检疫机构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二)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三)当场告知当事人实施查封、扣押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四)制作现场记录,必要时应当进行现场拍摄。现场记录的内容应当包括:查封、扣押实施的起止时间、实施地点、查封、扣押后的状态等;
(五)制作查封、扣押物品清单。查封、扣押清单一式三份,由当事人、物品保管人和检验检疫机构分别保存;
(六)现场记录和查封、扣押物品清单由当事人和检验检疫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不在现场或者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邀请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在笔录中予以注明;见证人拒绝签字或盖章的,检验检疫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七)加贴封条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明示检验检疫机构已实施查封、扣押。
实施查封、扣押后,需要出具有关检验检疫证书的,应当按规定出具相关证书。
第十七条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对查封、扣押的进出口商品或者其他物品(场所),做出处理决定。情况复杂的,经检验检疫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时限,期限不超过30日。对于保质期较短的商品或者其他物品,应当在7日内做出处理决定。涉及行政处罚的,期限遵照相关规定。法律对期限另有规定的除外。
需要进行检验或者技术鉴定的,检验或者技术鉴定的时间不计入查封、扣押期限。检验或者技术鉴定的期间应当明确,并告知当事人。检验或者技术鉴定的费用由检验检疫机构承担。
第十八条对查封、扣押的进出口商品或者其他物品(场所),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因保管不当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但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除外。
第十九条对查封的进出口商品或者其他物品(场所),检验检疫机构可以指定当事人负责保管,也可以委托第三人负责保管,当事人或者受委托第三人不得损毁或者转移。因当事人原因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承担赔偿责任;因受委托第三人原因造成的损失,由委托的检验检疫机构和受委托第三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对经查实不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进出口商品和其他不再需要实施查封、扣押的物品(场所),检验检疫机构应当立即解除查封、扣押,并制作《解除查封、扣押决定书》和《解除查封、扣押物品清单》送达当事人。
第二十一条检验检疫机构在查封、扣押期限内未做出处理决定的,查封、扣押自动解除。被扣押的进出口商品或者其他物品,应当立即退还当事人。
第四章监督
第二十二条实施查封、扣押的检验检疫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纠正或者由上级检验检疫机构责令改正:
(一)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实施查封、扣押的;
(二)改变法定的查封、扣押方式、对象、范围、条件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实施查封、扣押的。
第二十三条检验检疫机构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纠正并依法给予赔偿,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实施查封、扣押的;
(二)使用或者损毁查封、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三)对依法应当退还扣押的物品不予退还,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第二十四条检验检疫机构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的,由上级检验检疫机构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追缴。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检验检疫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据为己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对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必须实施封存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对出入境旅客实施的诊验等强制措施不在本规定调整范围之内,由国家质检总局另行规定。
第二十七条检验检疫查封、扣押文书格式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制定并在其网站上公布。
第二十八条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建立查封、扣押档案,并妥善保管,保管期限不少于2年。
篇8
第一条为防止水生动物疾病传入我国,保护渔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水生动物卫生法典》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进境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水生动物是指来自人工养殖的活的鱼类(包括其、卵)、软体类、甲壳类等水生动物。
第四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进境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进境风险分析与检疫审批
第五条国家质检总局按照《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的规定,根据水生动物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机构提供的水产养殖、检验检疫、疫病控制等有关信息资料,开展进境水生动物风险分析工作。
第六条输入水生动物的货主或者其人应当按照《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以下简称《检疫许可证》)。
第三章装运前检疫卫生要求
第七条向我国输出水生动物的国家或者地区,应当在过去12个月内未发生国际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必须申报的水生动物疾病和我国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水生动物疾病。
第八条输往我国的水生动物必须来自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注册的养殖场。该养殖场应当严格置于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机构的检疫监督之下,并且按照《国际水生动物卫生法典》推荐的方法和标准,对《国际水生动物卫生法典》中规定申报的疾病连续监测两年以上未检测到有关疾病。
第九条输出水生动物的养殖场,其周围1公里范围内应当无水产品加工厂,并具有防止其他水域水生动物侵入的设施,水质不低于我国规定的渔业养殖水质标准。输出食用水生动物的养殖场,其水体还应当保证未遭受致病病原体以及其他对人体有害的物理或化学污染。
第十条水生动物输往我国之前,必须在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机构认可的场地进行不小于14天的隔离养殖。输往我国的水生动物在隔离检疫期间,不得与其他野生或者养殖的水生动物接触。
第十一条输出水生动物卵和的,必须来自健康的亲代种群。
第十二条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检验检疫部门对输往我国的水生动物进行检疫后,按照规定评语出具的动物健康证书,应当符合《检疫许可证》要求。
第十三条输往我国的水生动物在包装运输前,不得有任何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种用和观赏用水生动物必须使用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批准的有效药物进行药浴、消毒并驱除水生动物体外寄生虫。
第四章包装和运输材料要求
第十四条输往中国的水生动物的包装必须是全新的或者经过消毒,符合中国卫生防疫要求,并能够防止渗漏。外包装应当标明养殖场注册编号、水生动物品种和数(重)量;内包装袋透明,便于检查。
第十五条水生动物的每一个包装容器,应当保证只盛装一种水生动物,数量适当,能够满足动物生存和福利等需要。
第十六条包装用水或水冰必须达到中国渔业水质标准,不得含有危害动物和人体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可能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的水生植物。
第十七条铺垫材料应当经过消毒除害处理,不得带有土壤和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的有害生物,并对生态环境无害。
第五章进境检验检疫
第十八条水生动物运抵进境口岸时,货主或者其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检验检疫机构查验《检疫许可证》、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签署的动物健康证书等单证。
无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机构出具的有效动物健康证书,或者未依法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的,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对进境水生动物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第十九条检验检疫人员对进境水生动物实施以下现场检验检疫:
(一)核对货、证是否相符;
(二)了解水生动物的运载情况;
(三)检查包装状况是否有破损;
(四)进行临床检查,需要时可以打开内包装检查。
第二十条进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根据现场检验检疫情况,对进境水生动物分别作如下处理:
(一)发现水生动物死亡率不超过50%(含50%)的,对外包装消毒处理后,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等单证,随货物运达指定地检验检疫;
(二)发现死亡率超过50%的,作退回或销毁处理;进口数量较少的种用亲代水生动物,视具体情况决定处理方式;
(三)对来自霍乱疫区的水生动物,应当实施卫生处理或者销毁;
(四)发现内包装容器损坏并有装载水洒漏的,要求货主或其人对包装容器进行清理、更换包装或者对破损包装内的水生动物作销毁处理,并对现场及包装容器等进行消毒;
(五)现场需要开拆包装加水或者换水的,所用水必须达到中国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并经消毒处理。对废弃的原包装、包装用水或冰及铺垫材料,实施消毒处理。
第二十一条进境水生动物运抵指定地后,货主或其人应当向当地检验检疫机构申报;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核对货证,对已经死亡的水生动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并按照下列规定对活的水生动物进一步实施检验检疫:
(一)进境种用和观赏用水生动物:
1.对原包装物、装载用水或冰和铺垫材料作消毒处理,水生动物经药浴后放入指定的养殖场地隔离检疫。隔离检疫场的条件和隔离检疫期间的管理应当符合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
2.隔离检疫期间,检验检疫机构按照《检疫许可证》要求和其他有关规定抽样和实施检验检疫。
3.隔离检疫期满、检验检疫合格的,解除隔离状态,允许进口单位投放养殖环境或者销售;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同一隔离设施内全部动物作扑杀销毁处理,并对水体和隔离场地进行消毒。
(二)进境食用水生动物:
1.对原包装物、装载用水或冰和其他铺垫材料作消毒处理。
2.按照《检疫许可证》要求和其他有关规定,抽取样品进行检验检疫。抽样后,水生动物可以进入销售或者消费环节。
第二十二条检验检疫机构发现进境水生动物不符合中国检验检疫要求的,应当将检验检疫结果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并按《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规定启动进境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来自同一国家或者地区进境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出检疫官员检查输出水生动物的养殖场的卫生状况。
第二十四条进境两栖类、爬行类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参照本办法执行。
进境野生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参照本办法执行。除科学研究和引进优良品种资源等特殊需要外,应当控制种用野生水生动物的进口。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篇9
日本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出台的背景
日本作为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大约只占其农产品消费总量的40%,换言之,日本国内市场大约60%的食品、农产品必须依靠进口。鉴于上述情况,日本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国内的消费者也对食品安全给予很高的期待。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防止国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进入日本,适应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食品安全需求,日本成立了由内阁府直接领导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对食品安全进行协调管理和风险评估。一般情况下,日本厚生省、农林水产省接受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但同时可以向食品安全委员会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要求,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它们提出的评估内容进行评估后,制定相关政策或提出建议,并将评估结果通知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
基于同样的目的,日本根据食品卫生法制定了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其目的是阻止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农产品等进入日本。而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是执行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的主要行政部门。
总的来说,厚生劳动省负责进口食品卫生检疫,农林水产省负责动物疾病检疫或有害生物的检疫等。通常意义上说的检疫所由厚生劳动省管理,农林水产省管理植物检疫所和动物检疫所。但在实际检疫工作中两个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也是并行的,同时检疫内容又相互交叉。例如,动物的进出口申报制度就由两个部门交叉管理。
日本进口食品检疫制度的主要形式
通常看来,日本检验检疫制度主要有2种形式,一为监控检查,二为命令检查。所谓“监控检查”,“主要是针对违反食品安全法概率较低的食品所采取的检查制度,并根据年度计划实施检验检疫”。通常日本通过其管理的31个检疫所进行监控检查,一般情况下,监控检查允许客户先办理通关手续,在少量抽查并确认货物无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允许报检货物办理通关手续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如货物进入日本市场后通过抽查发现问题,日本也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召回。在货物上市后,从允许入境的货物中有计划的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分送到7个检疫所进行检疫。其间通过监控检查如发现违法货物,将采取措施进行退货或废弃处理。具体做法是,日本厚生劳动省通过与各地方政府,例如都、道、府、县联系进行召回。
所谓“命令检查”,“主要是针对违反食品卫生法概率较高的食品所采取的检查制度,检查内容以及对象是通过行政命令进行规定,以命令形式指定有关检查机关进行检查”。对确定为命令检查的产品进行批批检验。在检查结果出来前,货物被停留在港口不允许办理入关手续。
抽检比例及检测费用的相关规定
现行的日本检疫制度规定,监控检查抽查率一般为10%左右,费用由国家承担。一般情况下,报关货物在抽查中没有发现问题,即允许货物进入日本市场。而在监控检查中出现两次违反食品卫生法的事例,则该产品进入命令检查阶段。一般由政府行政命令,通知日本各检疫所进行批批检验,产品检查率达100%。命令检查的费用由企业承担。(自主检查主要是针对一些违反食品安全法概率较低的产品,督促出口商或进口商进行自主检查)。
日本厚生劳动省还利用抽样检查收集有关食品安全情报,从抽检情况中了解食品进口动态,企业信息和违规次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例如,提高检查频度即是日本控制违规的措施之一。如果出口商的产品在监控检查中被查出第一次违规,针对该产品的监控检查的频度会提高到50%,如该产品被第2次查出违规,该产品的检查频率将被调高至100%,即进入命令检查阶段。
一般情况下,进口食品检查频度被调至50%时,企业就应该及时调整生产标准,避免进入命令检查阶段。因为命令检查的检测费用由企业承担,这样将导致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如果国外出口企业的产品被多次启动命令检查程序,且在其产品质量仍然没有得到改进的情况下,日本厚生劳动省有关部门可能将这些违规企业列入黑名单,并禁止这些企业向日本出口食品、农产品。
日本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主要内容
日本厚生劳动省针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内容作了具体分类,例如,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污染、抗菌性物质、重金属污染、二氧化硫、霉菌毒素、使用材料标准、容器包装、防腐烂、防变质、防霉措施,有无卫生证明书,保存标准等都是日本针对进口食品等的必查内容,而且每年定期公布实施命令检查对象产品。近年来,日本厚生劳动省经常对扣留原因以及内容进行通报。日本厚生劳动省每月都在其官方网址定期公布国外进口食品扣留情况,其中的内容包括国名、生产厂家所在地区、名称、产品名称、违反内容、原因、处理办法、检查等级等。出口商应密切关注日本扣留情况,可以根据日本公布的产品扣留情况,调整产品标准。
该制度的依据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介绍,日本根据食品卫生法制定了食品检验检疫制度,日本在制定食品检疫抽检比例时,也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分析抽样分会所提示的统计学方法,并根据这一统计学方法制定了日本的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的抽样比例。表面看来这也许成为日本食品检疫制度出台的法律依据,其抽检比例的相关规定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篇10
**局2002年实行预算管理以来,预算资金的增长量每年约4.5%,但**局检验检疫业务工作量的增长却远远超过这个比例,事业发展需求和预算资金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同时,在未来几年,随着**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的技术要求日益升级和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的增加,**局面临的检验检疫任务会更加繁重,用于疫情疫病监测、产品检验的经费将大幅上升;在“十一五”期间,**局还要增加十几个各层次的检验检疫机构,人员、设施和设备的增加,对预算资金需求量都非常大。在目前国家财政资金有限和总量有限的情况下,预算资金不可能大幅增加,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存在资金供应量与业务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状况。
在这种形势下,**局应立足于自身的管理变革,突破以往只强调保证资金安全和完整的预算资金管理模式,主动导入成本管理理念,尽快建立成本管理机制,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成本管理,充分节约行政开支。
在行政部门开展成本管理,是一项缺少借鉴经验的探索性工作,尤其是检验检疫系统,既具有行政部门的职能,又有事业单位的功能,不同的出入境口岸、不同的产品结构、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人员、不同的检验设备、不同的技术掌握及要领熟悉程度等,都可能决定所耗用的可变成本不一样,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综合性工程。**局通过一年多的成本管理试点实践,已经为在本系统全面推行这项工作积累了成功经验。今年1月,**局对推行成本管理有了明确部署,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成本管理的计划与实施方案,尽快在**检验检疫系统施行。根据试点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开展成本管理要把握好如下几点:
要使节约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良好局面。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群众工程,只有广大干部群众积极、热心参与,才能开展得深入,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从前一阶段试点工作情况看,各单位和绝大多数职工对“成本管理”都有个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最终发展到持赞成态度。
行政成本具有自我扩张的特点,没有强力的措施和方法加以控制,当然会不断膨胀;就是一时被压缩后,如果放松控制,也会迅速反弹。在一些情况下,支持成本扩张的力量会处于强势地位,使节约成本的主张无法实现。因此,在推广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各单位应遵循“全员参与,集中统一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好细致的、深入人心的动员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让全体干部职工了解实行成本管理的深刻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实施成本管理。
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成本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工作,工作内容复杂,持续时间长。必须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各单位成本管理办公室要配备精干的专业人员,各部门设置的成本核算岗要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并做好有关培训工作。
要深刻把握现代“节约”的丰富内涵,使成本管理惠及系统内外。在传统语境之下,“节约”的基本内涵容易理解为“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这种节约观念是在经济社会文化长期不发展或缓慢发展、物质生活匮乏、社会活动空间萎缩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局今天提倡的节约型社会的节约,已经不是以“过苦日子”为代价的节约,而是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前提下的节约,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主动的理性选择。
从节约的对象看,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具体有形的财物,还要对人力和机构等无形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在降低单位自身行政成本的同时,还应利用管理和技术创新,利用优化服务和提高工作质量,节约外部、特别是外贸企业的相关成本。节约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文明形态,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