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2 01: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

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高校审计工作;开展;措施

21世纪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时代,电算化、网络化也成为这一时展的主流,给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地影响,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下,高校的财务审计要大力开展创新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审计环境。

一、会计电算化背景下高校审计工作的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改变了以往财务会计信息的处理模式,和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中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会计信息处理电算化、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会计数据处理内部控制程序化。

目前,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审计已经开始逐渐代替传统的手工审计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过当前由于和审计工作有关的软件使用范围有限,所以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仍然以手工审计模式为主。在手工审计模式中,财务数据都是在财务部门中检索而来的,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与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掌握程度息息相关,一旦出现偏差,则之前审计工作所获取的数据将没有任何价值。不过在应用实践中,有部分高校认为这些审计软件是在企业的需求中开发出来的,虽然在学校的审计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然不符合学校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另外,在高校审计部门中,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比较缺乏,这也是阻碍审计软件应用的因素之一。当前社会中已经有不少和高校审计工作相匹配的软件,但通过专业鉴定的软件却很少,不过这些软件也可以为高校的审计工作缓解一定的负担。

二、会计电算化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措施

1.加强对高校会计电算化的系统处理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及高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高校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相关功能,同时还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合法性和正确性进行测试,确保该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并为日后的审计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同时,在新形势的发展与转变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开始重视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掌握专业的审计技能和审计方法,从而更好地处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功能。

2.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内控的审计

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系统比较容易发生改变,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确保财务系统的安全运行,高校审计部门要及时备份并维护计算机文档,避免病毒的入侵,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另外在操作过程中还要设置安全的密码,防止在运行时发生意外,高校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关注数据系统的处理,重点做到文档控制、硬件控制和审计控制。

3.开发出适合高校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软件

当前,虽然不同的高校因地域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审计软件,但是他们所使用的会计核算原则及方法是相同的。因此,高校的审计部门可以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核算方法,同时开发出适合自己学校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软件,从而建立出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下,会计与审计要想符合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在计算机业务中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实时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将全面、系统的记录出学校中所有预算收支的过程及进度。除此之外,在高校会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快速发展下,将进一步实现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实时审计,在此过程中,高校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建立一个既安全又隐蔽的程序,并将该程序融入到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在采取相关数据的同时,即可对预算执行进行实时追踪调查。如在追踪调查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制止,从而对审计工作进行连续、实时的监督,使学校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在正确、规范的过程中顺利完成。

5.高校全面推广会计电算化的审计方法

良好的审计方法对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审计人员来说,他们应该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按照高校审计工作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会计电算化审计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审计原理结合在一起,让高校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作用下进行审计,通常情况下,比较常用的会计电算化审计方法有三种:第一,可以直接测试并审查高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在测试与审查过程中及时发现该系统功能的不足之处,确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安全程度,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从而降低高校审计工作的风险。第二,可以实时跟踪高校会计电算化背景中形势多变的审计线索,从而达到在新时期中对高校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第三,可以对一些只能在审计工作中进行抽样检查的项目进行检测,与手工审计工作模式相比,能够更加准确、经济的完成审计中的各项工作,从而减少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其更加有效率地完成高校审计工作。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会计电算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高校审计工作的环境,对于我国新形势下的各种变化,只有高度重视审计工作,正确应付会计电算化中的系统环境,才能高效地找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和处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下,顺利开展高校的审计工作,从而使审计工作发挥出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秀.“任务驱动”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4(S6)

[2]邹以琦.浅谈银行债权人在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中的作用[J].品牌,2015(10)

篇2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审计工作 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一次重大革命,它在自动高速地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同时,也为利用计算机偷窃财务信息、篡改会计数据、破坏磁性记录和非法电子转账等舞弊行为提供了方便。这些新现象、新问题为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对审计工作在环境、线索、内容、技术和准则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工作,审查的对象是一沓沓凭证、一本本账簿和一张张报表等财务资料,询证的对象主要是财务会计人员,审计环境是由财务数据、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三个要素组成。会计电算化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而且也扩大了会计数据的领域和范围,审计环境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

在人机交互的审计环境中,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时,不仅要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而且还要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操作员、管理员和维护员进行交流,这样,审计工作要使用财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术语。因此,只有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才能正确检查和评价会计数据电子处理的结果。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对财务决策的准确支持,必须严格控制和监督会计数据处理环境中的各个组成要素。

二、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审核记账到报表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和责任,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只要将原始凭证以记账凭证的形式录入计算机系统后,剩余的会计处理工作全部由计算机按照程序指令集中和自动完成。同时,传统的纸质账证表已不存在,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被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等磁性介质所代替,虽然查询时系统可以根据需要临时生成,但它只是暂存的,直接减少了肉眼所见的审计线索。因此,会计电算化后,传统的审计线索已不再适用或者被中断甚至消失。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开发和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会计数据时留下必要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三、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后,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的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是由计算机按指定的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就会按重新给定的程序来处理所有会计数据,财务结果就会不知不觉地出现错误。这样,一些不法分子就可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财物。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内容还要增加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审查,以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程序的合法性、处理过程的可靠性和处理结果的正确性。

虽然可以对已经投入使用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查,一旦发现其中有问题,但改进要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难度大和费用高。因此,审计人员最好在系统设计、开发、调试和验收等各个阶段就参与事前和事中审计,以便及时纠正差错。主要内容有:1.系统的功能是否实用、完备、能否满足用户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要求;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法规、法令和财经纪律的要求;3.系统是否建立了必要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及时发现有意无意的差错和舞弊;4.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为日后顺利审计提供必需的条件;5.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6.系统投入使用是否有相关部门的评审手续和证明。

四、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顺查、逆查和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的审计工作都由人工来完成。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的电算化和信息存储的电磁化,如果系统内的会计信息没有以纸介质的形式打印输出,即使系统有硬拷贝的财务数据,审计人员就必须辅助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审计工作。

在计算机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可以方便有效地从众多的会计事项中搜索到审计指定需要的会计数据,从而减轻了繁重的审计文书处理负担。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就事先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应具备记录会计事项操作记录、执行审计监督和建立审计跟踪文件等功能。

五、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国际审计准则15号__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第三条指出:“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并不改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但是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财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方式,并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为达到有效的内部控制而采用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程序。因此,审计人员研究和评价会计系统和有关的内部控制所采用的程序等,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内容等,都可能受到电子数据处理环境的影响。特别制定的审计准则将对适合电子数据处理环境的审计程序提供进一步的指南。”

我国于1996年1月1日施行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执行审计程序时,不应改变审计目标和设计范围。”并于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__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以上文件的制定,说明我国正在积极地逐步制定与国际准则相接轨的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准则。

六、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不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审计人员,将会失去审计资格。在单位普遍会计电算化的电子时代,为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审计人员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随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会计软件的改版升级,审计人员必须在工作中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效益,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苑玉敏李宜强主编:《会计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 电算化会计 审计 问题 对策

一、 引言

电算化会计下的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 ( 主要是计算机技术 ) 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被审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审计环境由手工处理、部分的计算机处理逐步发展到全面的计算机处理,从而对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以至于对审计行业形成了冲击。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己引起了越来越多审计工作者的重视。

二、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新环境下的审计内容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由登记账簿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审计的对象就是这些文字记录。但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完成,会计信息集中存贮在磁性介质上。那些手工会计中常会发生的记账、 算账差错几乎不会发生,但如果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 审计的内容应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

(1)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中的舞弊。

(2)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3)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环节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传统的审计技术已不再适应新的环境

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会计资料进行顺查、 逆查或抽查,这些审查工作基本都是由人工进行的。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于内部控制等方面,迫使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的同时,还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用日益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去对付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

3. 新环境下审计线索发生了中断

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从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每一步工作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实施了电算化会计会导致审计线索的中断甚至消失。

4.缺乏足足够的全面开展电算化会计审计业务的人才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专业组织和职业资格不断出现和扩大,但人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

5. 现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审计要求

在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业界所接受,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 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 而原有的审计准则, 已不能完全适用于信息系统审计的需要。

三、 加强电算化会计下的审计工作

电算化会计的实施使得会计系统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对手工账簿的审计相比,在审计内容、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对购置的会计软件还是对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内容上都需要对其系统内控进行审计,以及对其电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审计方法或措施有所不同。

1. 为电算化审计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包括:①建立良好的审计监督法律环境,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计算机审计的法律、法规。②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和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质量控制环境;③建立良好的其他监督形成相配合的环境。

2.更新审计方法,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审计

(1)加强对系统内控的审计。对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①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与被审单位有关人员座谈、 实地观察、查阅系统的文档资料等办法,必要时可编制内部控制情况问卷,了解系统的内部控制,将它用图示描述出来。

②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侧重于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

③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主要是对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认真执行而采取的测试。对计算机内部控制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测试,对手工控制则可以采取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手工测试方法。

④对内部控制进行总评。主要考虑系统内部控制中有哪些比较满意的措施,是否能够通过符合性测试,符合程度如何,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信籁等。

(2)做好系统电算过程和结果的审计。在系统中,输入的原始数据、处理的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都是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贮于电、磁介质或打印输出在纸质账页上。要对系统电算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等进行评价 ,必须对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数据文件审计可以是对打印输出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也可以是对存贮在电、磁介质上数据文件进行审计。

首先,我们可以由审计人员进入企业调用企业的会计软件中的数据实施审计。在调用数据时,对于不同的会计软件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①对于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人员可以复制它的数据库直接用计算机语言或采用计算机语言编制辅助审计程序访问数据库;可对整个数据库或选定的数据进行复核;可有效地执行大量数据的验算重新分类及汇总工作;可详细地检查数据库的内容,按指定的标准查找记录。

②对于购置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由于软件公司对其软件的设计过程、数据结构采取严格的防范和保密措施,直接打开其数据库的困难较大。但较完整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一般都建立了查询、对账、统计或财务分析、通用报表等功能。审计人员在对被审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时,可利用这些功能完成部分审计任务。

(3) 努力开拓网站认证业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易场所虚拟性和交易的信息和证据的无纸性,人们对网上交易顾虑重重。电子商务通常依赖于网络,顾客只能通过其网页了解有关情况,无法确定网站的安全性、交易的有效性和交易中机密信息的保密性。因此,开拓网站认证业务具有现实意义。

3.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为此可采取对原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或开展审计的正规教育,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加强计算机审计配套课程的教育。

4. 制定和完善新的审计准则

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较大变化,现有准则中的某些内容已不适应实际情况。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侧重于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审计证据的收集、计算机审计过程及相关的审计技术、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规范。

5. 实行审计软件商品化

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实行审计软件商品化。

四、结论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审计工作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对其深入研究,必将开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使得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不断的高速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孟珍素:论电算化会计审计,企业管理,2009

[2] 陈玲 李晓红:电算化会计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经济, 2007

[3] 蔡春 车宣呈 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4] 马晓慧 高瑁: 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之我见,现代商业,2008

[5] 赵红龙: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审计策略,中国西部科技,2009

[6] 汪路明:论信息时代审计技术的创新,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

篇4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审计 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 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简单来讲,会计电算化是指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利用 现代技术和手段,实现记账、算账与报账等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以及部分实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信息化。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 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 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 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 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 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对策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CAIS)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 济行为为对象,审查和评价系统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和运作难以做到完全了 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是以手工审计为主。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 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 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 后于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当前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难以有效指导会计电算化环境 下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 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运作。

篇5

论文[摘 要]会计电算化改变了审计线索、内容和范围、技术方法、标准和准则,同时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对现代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完善审计内容。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简单来讲,会计电算化是指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实现记账、算账与报账等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以及部分实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信息化。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对策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cais)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行为为对象,审查和评价系统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和运作难以做到完全了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是以手工审计为主。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当前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难以有效指导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运作。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也必须要求审计标准和准则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从国际审计发展来看,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有专门的条款来详细规定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程序、技术等;从具体国家来看,美、日、英等国都制定和出台了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和标准。目前我国审计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审计人员标准、质量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但针对不断普及和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过去手工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显然不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准则中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的步伐,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其次,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实现我国审计进一步适应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好基础。第三,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做出明确性的规定。 

3.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深刻认识到除了对使用过程中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外,抓好电算化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的事前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只有切实加强抓好事先审计,才能确保系统设计、开发、运转达到预期标准,在协调和密切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联系中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首先,在保证会计与审计各自职能标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应用和分析水平,在事前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审计过程中避免会计与审计两者间程序设计、开发及操作方面不协调状况的出现,防止在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再进行改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监督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保障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审性以达到会计管理需要应有的质量。 

4.完善审计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履行的经济检查、评价及监督的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不难看出,电算化下的审计除了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及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使审计面临着在与传统会计条件下不同的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的内容。一是,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直接决定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的高低,需根据审计实际操作情况增加审计审核窗口,重点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合法合规性、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及稳定性进行审查,了解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个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审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规定、系统工作环境是否完善等。第三,为保障获得正确的财务数据,审计人员必须实现对财务软件的所有模块及相应流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观察,必要时要进行手工复核方式。 

5.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实认识到计算机作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审计工具的积极作用,自觉通过参与培训或自觉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采用专业软件实现更快速、更有效地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查阅、核对、分析等各项审计内容。其次,可组织各方面专家,包括会计专家、审计专家及计算机专家等组织专门小组,加强各种通用、专用审计软件和辅助审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吸引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各类商品化审计软件的功能,尽快研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以满足实际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要。第三,借鉴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电算化审计软件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及普及,逐步推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6.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审计人员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不论是从系统的复杂性还是信息处理的综合性,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具备传统的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掌握计算机、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知识,能够进行有效的系统分析、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等等。特别随着我国电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审计人员要切实认识到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挑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在电算化条件下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提供更为客观、真实、准确及有效的审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胡晓翔,李宗快: 会计电算化审计现状及其完善[j].商业时代,2009,15 

[2]李想:浅谈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及其对策[j].中国商界,2009,7 

[3]黄淼: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面临问题[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1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分析

        1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及内部审计的现状

        1.1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会计电算化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但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刻不容缓。随着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人员素质逐渐提高,操作水平日益熟练,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加强,显示会计电算化已向优良、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1.2 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的内部审计建立于1983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并且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审计的重点仍侧重于财务会计、审计手段落后和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全面等。致使我国其他诸如业务审计、管理审计开展较少;很多审计人员面对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比较缺乏。

        2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及影响

        2.1 对内部审计线索的影响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完全适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了更有效地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将审计需求纳入到财务软件的系统设计和开发中,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除应保证会计据文件的打印输出外,还应将会计数据文件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储存和备份,例如应保留应收、应付款等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余额。

        2.2 对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和调查等方法,也是由人工完成的。虽然电算化下人工审查技术仍有必要,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效率更高。审计人员在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的前提下,应先对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核查,必要时采用专业软件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把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并要不断的积累经验。 

企业应采用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如 :ERP软件,因为其在初始录入凭证时有一条记录记载,在改动、删除时,并不是在原记录上变动,而是另有记录反映。这样,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同一笔业务有哪些改动,什么时间改动的,由谁操作的,具体在哪项功能中变动的,均可一一查出,每一笔处理都留有痕迹,这就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方便。

   由此可见,新的内部审计已经涉及到信息技术和财务手段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所以,企业应根据财务制度和内部审计的需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审计方法和手段。

        2.3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手工系统中,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结合运用各种审核检查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然而在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以后,审计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线索、内容和技术手段都发生了改变,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很难实施跟踪审计,并且一些审计人员不熟悉电算化系统,无法识别、审查内部控制,也就无法参与审计工作。因此,审计人员除需具备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且熟悉有关政策,法令法规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清楚的认识。

        3  如何推动内部审计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立法工作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流通、电子数据审核、电子合同审核、电子签名辨别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伴随而来的信息系统合理性、安全性保障措施、网络信息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认证、认证中心和数字证书的法律地位等,都需要制订法律法规加以规范。鉴于此,完善计算机审计立法工作,时机已经日趋成熟。

篇7

(一)会计电算化实施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融合了电子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会计科学的实用技术,它是指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实施管理的人工和电子计算机结合的控制系统,这个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服务于会计业务一体化的全新会计信息系统。

首先,财务人员需要大量的计算数据,归类原始凭证,手写记账凭证,然后登账,做报表等,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其次,财会人员在手工记账时存在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最后,公司在手工记账的过程中,工作量大,使会计信息的产生具有滞后性,公司的管理层和其他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公司的财务情况,对公司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其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给自身带来了管理上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得到了山西焦煤集团会计行业的肯定,同时也使西山集团的软件管理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实施会计电算化将繁琐、单调的会计核算工作由计算机代替进行处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工作效率,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的手段,也促进了会计方法、会计处理程序、稽核手段的变化, 突破了企业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使会计数据从收集到加工、处理及存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对审计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煤炭行业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在手工条件下,从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每一步的记录即审计线索比较清楚。在电算化条件下,从经济业务数据输入到报表输出,中间的全部处理都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数据的生成和传递都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很难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如果让审计人员凭算盘来检验计算的结果,时间、成本都是不允许的。

2.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以及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审计内容,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设计等。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煤炭企业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系统的调试、检验和验收整个过程,检查系统的规范、合法、安全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更应从煤炭企业自身特殊的角度去审查系统的可审性、审计线索的设置等状况。

3.对审计技术要求的改变

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工系统的那一套技术,就不可能达到审计目的,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展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分析与内部控制等方面,客观要求煤炭企业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审计各种审计技术的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用日益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去应对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

二 、煤炭行业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电算化审计法规建设滞后,无法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

财政部从1989 年开始先后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几项规定》等多项法规规范电算化会计工作,这些法规中虽然提到了关于保留审计痕迹和不能有人工修改报表功能的要求,但因上述法规主要是针对电算化会计工作而的,远远不能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电算化审计从定义、原则、方法、要求到评审都进行规定,使人们在开展电算化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并尽量使该类法规与电算化会计法规相互配合。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手工审计中所制定的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已经略显不足,需要建立一系列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与电算化审计相适应。

(二)会计电算化使审计可视线索隐蔽化,导致审计难度加大

在传统手工审计环境下,审计线索都是以纸质形式存储的,审计人员通过这些审计线索来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等。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需要时必须通过人机对话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调出,传统的审计追踪审查已不适用。会计信息存储的隐蔽性导致信息取得的复杂性,而审计的切入点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导致检查难度增大。

(三)利用计算机舞弊形式更为复杂,更为隐蔽,难以识破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舞弊和犯罪越来越严重,已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会计信息是煤炭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煤炭企业的会计信息从纸质存储形式转变为数据存储形式,这种形式的转变,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会计信息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安全、人为操作、系统维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信息数据丢失、被窃取和篡改,致使会计信息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安全风险。从审计角度看, 利用计算机舞弊较手工系统, 形式更复杂、更隐蔽, 并且难以识破。例如, 在网络系统中, 人们可以在异地非法进入系统, 调用或更改程序和文件, 造成企业资产损失和会计数据差错。这类舞弊不仅难以控制, 而且发生后往往不留痕迹, 不易发现。目前, 计算机病毒的漫延对企业会计数据的正确性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四)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

专业审计人员应具备计算机知识,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掌握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还应当能够根据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计程序模块。但煤炭企业审计人员总体水平远远未达到这一程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审计人员队伍老龄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计算机知识欠缺。另一方面一些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因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只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

结构。所以审计人员在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时,需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协助,这又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因此,审计人员除了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才能有效地进行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 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资料的归集和反映与手工处理方式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审计工作需要依靠新的审计辅助软件的帮助。审计辅助软件与会计电算化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审计辅助软件主要是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二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但内部功能有联系,并相互影响。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一)内部审计应规范化。

审计部门应对企业财务软件运用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做到有备而查,纳入规范化管理。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工作程序、方法,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这是衡量审计工作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扫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力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内控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开展后,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内部控制制度可信时,审计风险才能确认为较低水平。计算机数据处理易于篡改而不易留卜痕迹,审计人员应给予处理数据的系统和数据本身更多的关注。健全的管理制度、职权和责任的分配制度、授权控制制度等,都是保证财务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对计算机文档及时备份维护、防止病毒侵害,可以保障计算系统的安全性;操作密码设置必须健全,防比出现意外;各岗位人员的素质是否确实能够满足开展电算化工作的需要,是否定期轮换岗位等。通过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帮助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决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减少和防比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

(三)加强法制化建设,规范审计程序,是开展审计工作的保证。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促使了审计对象、审计技术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工作已经成为现代审计的特征,因此,我们要加强计算机审计法规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审计程序,保证审计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之前出台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等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略显小足,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各项准则适时地进行修订,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要对系统的健全性、符介性、控制功能的有效性、各项初始化工作的准确性与介理性加以规定,同时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而做出规范。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计算机舞弊的审计力度

电算化会计系统数据的存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会计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一种是将有关的会计资料打印出来,形成分类的书面会计账簿资料。电算化系统下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的程序变化,导致手工条件下许多的审计线索不再清晰可见,这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要深入到系统的内部进行测试审核,充分利用计算机独有的功能,达到控制检查风险的目的。此外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还应该做到强化风险意识、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法规、加强计算机舞弊的审计。

在对账、证、表进行审计时,除了结合通常手工条件下惯用的方法和手段外,煤炭企业每次审计工作开始时,还需要在测试系统程序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系统各项程序的可靠性,利用模拟数据测试被审单位的系统程序,将测试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进行核对。

篇8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时代已经悄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传统的会计行业也面临巨大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会计逐渐取代传统的会计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新势力。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属于信息社会的产物,也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它在会计学科中引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这些技术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结合在一起,改善企业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的效果;另一方面,它还表现出与传统会计不同的特征。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渐进性等特征。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化还没有构建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现代信息技术首先要在会计理论、会计教育、会计工作及会计管理等领域得到普遍性的应用。会计信息化的集成性是指通过重整传统会计组织与业务处理流程,以支持“虚拟企业”、“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信息集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实现会计领域的信息集成,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集成;二是实现企业组织内部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三是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网络系统的集成。会计信息的动态性是指无论是会计数据的采集还是处理都是实时的、动态的。会计信息化的渐进性是指以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会计模式,传统会计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适应,以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二、会计信息化下审计风险因素及特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也逐渐趋向信息化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会计审计风险相继出现,其种类繁多,产生的主要因素也不尽相同。

(一)会计审计风险

会计审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或单位在审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的危险,也就是企业或单位所应该承担的相应的工作责任。据研究表明,会计审计风险主要分为重大报错风险和检查风险两大类。其中重大报错风险是审计人员不可控制的,而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有效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由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控制风险和会计风险组成,其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复杂,它是审计人员不可控制的,但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进行评估和积极应对。具体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审计判断构成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构成因素,二是审计判断构造重大错报风险因素的权重,三是审计判断构造预防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积极应对重大报错风险的策略有:初步了解及合理评估企业重要战略风险、识别关键经营流程并确定流程层次经营风险、合理评估企业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几个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但这一风险是审计人员在检查工作中可以有效控制的。通过审计人员科学有效的检查,可以尽量减少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在计算机系统普遍运用的环境下,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对硬件、软件的综合处理能力都需要大幅提高。但是有些会计审计人员还不能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进行熟练操作,因此,在审计检查有关数据的时候,审计风险难免会不断扩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二)会计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有的是可以控制的,有的是不可控制的。不管是可控的风险还是不可控的风险,它们的产生都有着深层的因素。

1、逐渐加剧的社会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使更多的企业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虽然在运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审计方面的误差能相对降低,但某些管理者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财务能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会篡改相关的审计数据,以适应竞争的需要,从而增加会计审计风险。

2、会计审计部门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下,企业审计部门的制度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由于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按照既定要求进行审计,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按时进行审计的复核工作。会计审核的相关考核制度出现漏洞,会使会计人员不能明确会计审核的工作目标。还有一些审计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偏低,专业能力素质也不高,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产生或加大会计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变化和审计内容的扩展

会计审计的对象一般情况下都是其监督检查的客体。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普及,审计机构也越来越国际化,会计审计业务的项目量日趋增加,需要审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互相融合和交叉的现象,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对象分类的变化没有进行及时更改,造成交叉重复的现象。在审计内容上各个行业的审计内容不同,但对于划分界限不明确的行业领域开展审计工作就会出现内容上的相互融合,使会计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会计审计的风险也逐渐在增大。

4、会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会计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只有拥有丰富知识积累的人才能更加容易的做好审计工作。据调查,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欠缺,导致他们的业务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现阶段,一些大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很难适应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给会计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一些会计审计的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不高,这也导致审计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5、风险承担及监督检查工作的相关法律制度严重缺失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国家对于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也在发生变化。形形的问题和情况接踵而来,而会计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不完善。例如,对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检查风险应该由谁来承担,怎样承担等问题都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此外,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应该由哪些人员来执行,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也没有明确的政策制度。因此,使审计工作无法做到有法可依。在会计审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解决,这样很容易引发会计审计的风险。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收集并评估证据,从而判断主要会计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审计已经成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与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有微妙的不同之处,呈现出其固有的特征。

1、会计审计工作一律采取信息化技术

当前,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也顺应了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工作中全面应用全新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样不仅减少了会计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冗长性,也有效地改善了传统会计审计工作出现的操作标准不统一、审计条件不足、培训制度缺失等弊端。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这种全新的信息化审计模式已经为以后的会计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有效的发展。

2、信息化技术的适应能力较强

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多元性和系统性。目前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高节奏的更新。那么,信息化审计工作也要及时适应这样的工作特点,达到审计工作既定的目标要求。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在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及时控制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3、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能快速提升传统审计工作的效率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一些企业将会计审计工作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使此类工作的风险降低,同时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逐渐推广,可以使工作人员从强大的计算机体系中,获取大量有效的数据和丰富的信息。加之在信息化技术的背景下,企业会为会计审计工作提供高配置的工作平台,能够使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在低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提高,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寻求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的策略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时代也已经悄然到来。面对传统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较多风险,我们需要分析并了解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因素,结合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我们需要积极寻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中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并提出如何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针对会计审计的风险因素,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结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特征,实施有效的策略措施有助于避免或降低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而使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会计审计原则

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出现的,由于工作环境多样性所造成的审计工作质量差效率低、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欠缺、审计工作计划性独立性不强等问题。审计机构和政府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当前审计工作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会计审计原则:第一,坚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第二,及时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第三,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第四,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优先,并兼顾其效率。政府在这样的过程中要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稳步进行,这样就能对一定的问题和失误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另外会计审计行业本身也要足够重视这样的审计原则,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努力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提高审计工作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中风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程度轻的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严重的会使会计审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从而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提高审计工作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使会计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要追求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审计风险的时刻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避免风险,这样才能使整个会计审计工作得到正常的发展。

(三)积极引进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定期组织培训

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是主体,他们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积极引进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并对原有的审计人才定期组织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企业会计审计水平快速发展的保障。因此,企业可以对原有的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这样的培训中要针对员工自身的不足,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另外,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培养了顶尖的会计审计人才,企业要在信息化审计的环境下,积极引进审计人才,为企业选拔出优秀的会计审计人才。

(四)注重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虽然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已经走上了一条相当好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不能停止。在传统会计审计逐渐退出企业审计舞台的同时,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广信息化审计的技术,使会计信息化审计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篇9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信用联社于2005年年初开始对已实施的审计项目,包括审计调查项目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审计项目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其管理模式是,先由主审根据审计情况及审计“健康档案”管理要求进行登记;然后由另外一名熟练计算机操作的审计人员负责审计“健康档案”登记的复核;再由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的单个项目的审计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管理建议;年终以被审计单位为单位,对全部的审计项目,按审计“健康档案”明细表进行汇总登记,并由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一个会计年度的全部审计项目的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提出综合性的管理建议。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准,日常以电子文档形式进行登记,年终打印成册(2册),一册送联社高管层,便于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中提供参考依据:另一册作为审计部门档案保存。新管理办法实行两年来,共对36个内部审计项目,8个审计调查项目、4个上级管理部门审计检查项目建立了审计“健康档案”。

审计“健康档案”的试行效果

该联社试行审计“健康档案”两年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从管理决策角度来讲,通过对审计“健康档案”明细表及年度汇总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为联社理事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有利于审计部门发挥“谋士”作用。其次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讲,通过对“审计健康”明细表与汇总表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在信贷,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为高管层合理使用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再次从审计角度来讲,通过审计“健康档案”明细表及汇总表的建立,可以清楚地反映被审计单位在某一管理方面的薄弱点与综合管理的水平,审计的频率及审计的盲点,有利于为内审部门制订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重点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有利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试行中需要完善之处

篇10

【关键字】高校财务,信息化,内部审计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对高校财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环境随之改变。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浪潮中的新挑战,做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既要认识到信息化环境对内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技术、审计线索、审计方式及审计风险等多方面的影响,又应该采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积极作用,实现全面审计的数据要求,降低抽样审计的风险,通过科学管理内部审计信息,规避财务风险,提升高校财务服务管理水平。

(一)对内部审计对象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对象仍是提供经济活动信息的会计报表及资料,但账簿、凭证、报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多以电子信息形式存在,而审计对象也在传统证、账、表的基础上,加入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等,财务信息的内容和复杂程度大幅提高。审计范围和内容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的难度。

(二)对内部审计技术的影响。

随着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普及和完善,内部审计环境、手段、范围等要素均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适应不了信息化变革,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为载体,通过开发审计软件等途径,建立完善内审体系,及时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三)对内部审计线索和证据的影晌。

内部审计结果需要审计证据提供支撑,在信息化背景下,审计线索已由传统清晰可见的文字、数据等纸质形式,转变为以财务信息系统为载体的电子数据形式。存储介质的变化,提高了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而财务信息系统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除数据输入和操作控制外,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账目的核对与检验,而这些数据集中存储同一数据库文件,会计信息的输出也来自同一数据源,这也给审计线索和证据的追踪提高了难度。

(四)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

一方面,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具有独立性,拥有财务管理系统高级别操作权限,能够通过内部审计业务,深入分析高校财务资金运作情况,防范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本身存在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在信息化环境下,系统通过预先嵌入内部控制流程,自动计算处理数据等,减少了人为错误录入和计算等风险。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的共享性和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加上输出数据来自同一数据源,一旦系统程序中存在差错或人为舞弊,仅凭信息技术的处理,没有内部审计信息化工具和内审人员信息化知识的支撑,会加大内部审计的检查风险。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高校内部审计对内提供服务,通过审查评估学校资源相关业务适当性、内控制度有效合法性、法律规章遵守情况、管理职能履行等,提供审计意见,完善内控管理,降低财务风险。然而目前,无论从硬件设备还是投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由于传统审计观念、方式根深蒂固,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往往不足,内审人员也缺乏主动改变审计模式、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

高校每年接受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专项资金等多项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内审人手不足,但目前高校多依赖于手工操作,历史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大量重复性劳动,效率低下,信息反馈滞后。

加上内审人员未实现计算机审计的知识和技术转型,即使采用信息技术,也仅局限于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缺乏对审计客体财务信息系统的认识,仍以人工作业为主,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出功能,迁移至Excel进行分析,再追溯原始的纸质凭证,搜集相关审计证据,计算机辅助程度较低,大大降低了内审管理效率,造成审计资源浪费。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内部审计策略

(一)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为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内审能力,建立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迫在眉睫。通过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确定审计工作目标,模板输出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可以减少重复工作和人为因素,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有利于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转变,实时动态监控审计工作计划,及时调整分配审计资源,对内审进行全程监督与控制,为内审转型提高技术支持,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二)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加快知识转型。

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调整了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内审人员必须加快知识的更新和学习,不仅局限于计算机办公软件的熟悉掌握,而且要熟悉数据库知识和专业审计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比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海量数据中的内控薄弱环节,通过内审工具差错纠弊,通过数据分析提供决策参考等,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内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注重计算机审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学习,从而适应信息化背景下内审工作要求,降低财务风险。

随着审计信息化概念在理论和实务中的应用,高校应充分积极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内审业务的融合,完善内审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内审工作的网络运作,创新内审管理模式,提升内审管理服务水平,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降低内审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学校事业目标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