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6:4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教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积分型评价是先将教师的工作细分成一系列的条目,将各条目按比例进行量化,每一条目按优良程度给出相应的分值。在实际操作中,由评价者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对照评分标准,逐一打分并累积总分。积分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教师评价方法,具有具体清晰,易于操作等优点。但由于学科专业不同及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要随社会生产发展而不断更新,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科专业,只靠人工制定相应的分值表是非常困难的,若达不到足够的细化程度,就会变成形式主义。素质等级量表型评价是将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依照工作职责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几个等级,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按每个模块打分定级,最后按模块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其优点是可以更加直观地得到教师的各种能力特点和缺点,但对具体教学效果的体现不够具体。民主等级型评价是将教师的工作表现分为几个等级,由多层次的评价者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进行相关的了解后作出的评价,包括行业专家、同行及学生等。这种方法信息采集面较广,但由于评价者的主观色彩导致评价等级失真现象比较严重。综合型评价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教师工作的特点,可以量化的工作部分分解成量化细则,量化困难的部分设定评价等级,同时引入教师自我评价部分。这种评价方法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效果。但一个设有很多专业的学校要实现全方位的、定期的评价,工作量相当巨大,会造成严重的人力和资金浪费。同时,由于上述评价方法都是对教师过去的工作的总结,无法对教师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培养方案建议,导致学校对教师资源的不正确使用现象严重,造成了研究资源的大量浪费。教师也会刻意针对相关的评价内容和形式开展工作,一旦晋升、加薪,就高枕无忧地放松工作标准。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评价系统的作用
(一)教师评价系统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每个教师各个学期所教授的课程是变化的,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社会和科技发展变化而变化。一个学校的教师数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对在职教师合理的评价,既包括过去工作状况、现在工作状况、将来发展状况,也包括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既包括客观采集数据,也包括系统推演数据。由于数据量大、检索困难、数据存放方法通用性差、不便于移植等原因,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发掘数据的价值为评价系统提供支持是不可能的。数据库最主要的作用是多变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库对海量的数据合理地存储并对相关数据时行组织。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各种应用程序或应用系统接口,评价系统中的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可以不同角度应用各自的前台程序使用和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专家、领导、同行、教师本人、学生同时协调共享参与评价系统。目前,参与评价系统的各方协作交流相对较弱,只是为了评价一个人而根据一些限定的条条框框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系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本系统由人机交互界面、数据接口处理层、专家系统推理机及数据库层组成。人机交互界面可以为专用选课及评价终端,也可以为互联网网站,也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的APP应用程序。
(二)多渠道信息终端信息采集
传统的评价系统的信息获取手段通常包括专家督学听课、同行听课、教学检查、集中调查问卷等方式。为了避免被听课时认真讲课,平时放松警惕的弊端,专家督学听课一般采用随机方式。由于专家督学资源比较有限,通常每个教师平均被听课次数不会超过总学时的10%,不可能达到全面分析教学质量的目的。同行要每个学期听课3~5次,基本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认真执行的程度也大打折扣,评语中基本为较好类评价。对学生的集中调查问卷一个学期为两次左右,其内容有30条左右,基本为100分制评价方式。最终反馈的分数通常为90~100分之间不等,有效评价参考价值很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智能信息系统已经相当普及。选课终端、网站、手机APP触手可及。评价系统的参与者可以随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访问评价系统,进行信息查询或相关评价。
三、“一专三化”法
“一专三化”法分别为一个以专家系统为评价推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实时化开放评价系统;由行业专家及心理学专家研究设计评价内容和选项,模糊和细化评价结果,尽量使评价人无法在主观上产生具有心理倾向的评价分值;对被评价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全程化评价和预测,使管理者及被评价者不但对以前的工作有客观的认识,更可以理性地设计未来地职业发展规划。
(一)专家系统
该系统建立的初期,从一个比较小的系统开始,随着系统的使用过程逐步扩充为一个具有相当规划和日臻完善的评价系统。
1.设计初始知识库。
知识库的设计是本系统中的核心任务,也是专家系统构建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第一步是将要评价的问题知识化,首先对课程进行分类,本系统按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分为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专业进行细分。确定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要达到的目的,应该定义的评价主要方面等。第二步是知识概念化,即将第一步中提出的知识问题概括为关键概念并确立之间的关系,如已知条件及状态和目标、数据类型、拟定的假设、控制策略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每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确定、核心内容间的关系表达、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作用的连接、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知识体系的扩展等。第三步是概念形式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学科分类,确定相应的数据结构形式对知识进行组织。将概念化过程有关的关键概念、子问题及信息流特性变换为正式的表达,包括假设空间、过程模型和数据特性等。第四步是形式规则化,即使用编程语言编制评价规则,把形式化后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编程为计算机能够执行的语句。形式规则化后要确认规则化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并检验规则的有效性。
2.原型机开发。
由于学科众多,设计评价系统时完全覆盖所有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专家评价系统具有学习功能,要充分利用其学习功能,这也是其它教师评价系统不可比拟的优势。初次设计时,将精力集中于研究主要的一小部分假设。先忽略不能十分确定的事物,将确实可信的观察结果和肯定的规则用于评价系统。如电路分析中KVL、KCL定律是整个电子信息专业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该课程部分讲授的评价可能有以下几种:理论讲述清晰、重点突出程度;是否讲授了足够的例题和练习;是否布置了练习作业;是否举例说明了KVL,KCL在整个学科中的作用;版书是否工整清晰;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出勤是否严格管理;是否进行了课程总结;关注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到全员参与;教具使用效果好;服装大方,和蔼可亲;重视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KVL、KCL是否得到了应用;学生动手参与度。这些评价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确定性较强的假设,一类是确定性不强的假设,另一类是目前尚不能确定的假设。
3.知识库的改进与归纳。
初步建立原型机后要反复对推理规则及知识库进行改进试验,优化、改进、归纳出更完善的评价结果。这个过程要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管理,使系统在规定的范围内接近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专家的思维评价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为了得到更准确详实的结论,可以采用组合观测方式。在原型机基本调试通过后,进一步把那些预测或区别能力不是很强的观测组合起来,通过观测分析结论之间的相关性及依赖关系来完善这些观测的区别能力。为了减少规则的数量和简化推理的过程,建立中间假设也是改进知识库常用的方法之一。一个有效的评价系统还要研究大量相关的产生不准确结论的事例,确定系统的修改及错误校正规则。
(二)实时化评价
本系统二十四小时开放,所有相关人员在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授权的评价数据修改及查询区域。教师、学生、听课者可以在上课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授课情况打开评价界面进行相关评价项目的评价描述。课程结束后,相关人员可以进行讨论或自由探讨,如果有相应的评价信息可随时打开评价界面进行评价描述。学校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工作时会重新回忆和调用学校中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评价是对学校教学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评价系统也向往届毕业生全天候开放。由于实时系统的实现,当评价者有感而发时的信息真实度和准确度要远远大于经过长时间后的统一时间信息采集,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三)细模化评价
在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中,一般常使用评价表格列出相应的评价项目,通常为固定的30个以内的问题,对不同的课程、学科和学习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别化表达,每个问题有优、良、中、及、不及格或采用百分制评分。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模式固定,表面表达好坏差别明显,使评价者很容易趋向表达个人主观的态度,很难准确细微地反映被评价工作的事实状况。所谓细模化就是将相关评价问题细化并模糊化,由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针对课程内容特点进行问题细化设计。(四)全程化评价评价系统不仅仅是对目前工作状态的一种评价,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具有前瞻预测的评价。主要作用是为教师和学校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并推动教师从职业性工作走向事业性工作。通过全员参与的教师评价系统,教师本人也可以参加自评,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构建自己的事业发展蓝图,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学校根据评价系统提供的支持,确定教师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向教师提供事业发展参考方案并提供培训和其它发展条件。学校和教师彻底改变了没有科学推断支持的信息沟通不畅问题,通过教师评价系统平台确切掌握了双方的需求和素质情况。
四、总结
篇2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再以单纯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教育为主,而要在这些基础课程上加强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明显的转变。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逐渐走出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开始走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路线。应该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依然被狭隘的传统思想所束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泥足不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此,教师不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
二、立足学生,突出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学生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学习方式的引导,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展开。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局限于分数的提高,相反是要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摒弃以书本和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而要以课堂为中轴,整合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网站设计与评价”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或社区对各类网站进行调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网站而让学生掌握网站、网页、主页的概念,了解静态网页、动态网页的含义及其区别,在实践中初步学习网站设计。同时,新课改中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如在“网络的连接策略”教学中,教师以电教室为基本环境,组织学生对电教室的传输介质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从全体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参考率、及格率等来评定全面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为保住升学率而对学生实施“魔鬼训练”。从学生个体角度而言,发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试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稍逊一筹,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发展。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全面发展则是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全面性的发展。以“信息交换方式———数据交换技术”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及用途、理解IP电话的工作原理,而这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进行。其次,在全体学生掌握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方式后,教师以电话为例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交换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篇3
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江苏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和学科分布较为均衡,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1份,问卷回收率为96.8%。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EXCEL2010和SPSS19.0中文版进行统计并数据分析。本研究相对已有研究而言,侧重于教师教育技术中有关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并结合《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中对于教师“知识与技能、意识与责任、设计与实施、教学与评价、科研与创新”五个维度的要求,从大学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获得来源、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等四个具体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个人信息调查
教师个人信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教师个人所在学校层次几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1)。
(二)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获得来源的调查
首先是对教师是否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进行调查,有66.1%的青年教师接受过教育技术的培训,32.4%的教师未参加过培训。接着对学习渠道进行调查发现,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占总样本数的63%,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占样本总数的37%;上学期间(入职前)自学和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53%,入职后才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47%。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范围不够普及。教师接受免费培训的机会较少,且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在接受培训的形式上,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高,而入职前接受过系统培训和入职后接受过免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低。
(三)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的调查
1.对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最有效的内容”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率和有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如表2所示。2.在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关于“最需要接受的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的调查共设置9个选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设计、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第四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率只有40.7%,而39%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有效的,大学青年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调查选项的第四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且需要加强培训力度。
(四)对教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的调查
1.对教师是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调查发现,96.1%的教师选择了“是”,只有3.8%的教师选择了“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2.如表4所示,问题选项设置1,2,3,4分别代表了态度倾向性,1为水平最优状态,以此类推,4为水平最差状态。均值代表了倾向性所处的平均位置,教师在备课、科研、课下师生交流时信息技术运用情况的均值<2.5,说明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以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优。另外,对教师科研时搜集专业资料的水平与教师学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有显著相关性,卡方检验p=0.00,并得出结论:教师科研时搜集资料的水平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提高。3.对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资源开况,调查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用选项1-4代表掌握熟练程度,1为最好,4为最差,按照掌握熟练程度的平均值排序发现,掌握较为熟练的前五位分别为: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PPT课件制作、专业文献检索、Excel表格制作,而其他技术操作使用熟练程度的均值都超过了2,代表了掌握程度相对较差。标准差显示,掌握熟练程度排名前五位的教师差异性比较小,而排名较靠后的几个能力因素差异较大。特别指出的是,对于SPSS软件的使用,标准差为0.829,差异性最强,调查显示,经济学最好,管理学、农学、医学次之,而历史学、文学、哲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对SPSS软件掌握程度较差。4.以掌握熟练程度前五位因素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男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以职称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随着职称的升高,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在逐步加强(越来越接近数值1,1代表非常熟练)(见表6、7)。5.对于教师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的调查,问卷问题是“遇到网站上的电子资源(这里指的是非公开发行的纸质期刊、报纸、论文集、文件、杂志等资源)可以作为论文或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时,您的处理是”,结果表明有24.9%的教师会选择只使用权威网站的电子资源并标注来源,有65%的教师选择标注来源,有7.8%的教师选择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有2.3%的教师选择放弃引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引用参考资料的态度和教师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二者有一定相关性,卡方检验p值为0.035(p<0.05),并得出以下结论:男性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人数的多于女性,女性只使用权威网站资源并标注的多于男性,女性教师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略优于男性。6.对教师是否与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态度调查,共设置4个维度的选项,均值分析为1.63,均值结果表明教师是倾向于乐意和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情况较好。大学青年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课件辅助教学,目的主要为增加信息量、代替板书提高教学速度、解决重难点;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好。第二,不同的性别、学历、教龄、学科层次的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素质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随着学历的提高,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的频度也在增加;男性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频度高于女性。第三,不同的教师对于不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软件使用情况,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的操作系统软件、office系列软件和专业检索掌握情况均较好;对于一些专业的多媒体软件,如“图像、声音的采集与处理”,“Flash、Authorware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教学网页设计”,“SPSS软件使用”等的运用能力与基本的办公软件相比,均显示掌握程度较差;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随着职称的升高而提升;男性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第四,大学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责任意识有待提升。表现在:仅有24.9%的教师选择引用权威网站的参考资料,7.8%的大学青年教师引用教学资源却不选择明确标注来源;男性教师的学术道德责任意识略微低于女性。如今很多非权威网站的资料来源不明,数据和文献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不负责任地引用可能会误导学生,而使用权威官方网站的数据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学生的误导。
三、提高大学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建议
(一)高校要拓宽对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范围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通过自学和自费的方式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较高,而高校进行系统培训的比例偏低,这正说明了高校在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方面是存在一定缺位的。因此,在培训广度上,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应常规和常态化,每个高校为保障教师教育效果,都应在教师正式上岗前和入职后的特定阶段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在培训的实际效果上,应注重对教师接受到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根据不断地反馈来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模式。
(二)高校要确保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现代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1]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一些细节问题,确保培训的实际效果。首先,在培训人员的选择上,应严格选拔,尽量选取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背景的教授和专家作为培训人员。第二,在培训内容上,应注意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即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训练。第三,在培训中要注意与教学系统设计的联系,注意培养信息技术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的能力,能结合多媒体实现教学的逻辑性,层次性;要把握重点,突出重点,清晰简洁,杜绝对教材的照搬,杜绝将内容的展示停留在花哨的表面上。第四,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性质,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高校要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薄弱点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要根据不同教师面临的不同的信息技术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第一,根据调查,学历越高,搜集专业资料的能力越强,因此可邀请博士学历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对在此方面较弱的教师进行指导;第二,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程度的差异,可根据教师最缺乏的技能开展培训,如加强对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像的采集与处理、SPSS软件运用、Flash与Authorware课件制作、教学网页设计与、网络课程设计等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局限于简单的office软件,而采用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组织课堂,展开多种互动交流;第三,针对性别差异,可对于女性青年教师开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专题培训;第四,针对职称高的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情况较好,可邀请职称高的教师对于年轻的新教师开展经验交流指导活动。
(四)高校要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
在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的同时,应结合国家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目标,注重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在考核频度上,为避免重复培训和考核,不加重教师负担,对于已参加过教育信息技术各项培训的教师,经核实可以免修相应的培训内容,避免资源浪费和培训重复。在考核效果上,将技能考核成效与绩效奖励挂钩,将有利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在考核内容上,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的要求对考核项目有所侧重。在考核形式上,应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进行上机考试,多媒体课件展示比赛,讲课大赛,优质公开课展示比赛等。
(五)教师自身要提高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
首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选择运用多种多媒体平台与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与师生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开发整合素质。[2]例如,通过培训掌握了网页制作与技能后,可将专业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电子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掌握了Flas制作技能后,可将一些程序性、操作性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网络平台交流技能后,可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另外,在学术道德上,应重点加强对于男性教师学术道德的培训指导,在引用教学资源时,应注重多引用权威的资源和数据,并准确标注资源来源。
四、结束语
篇4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把教材中的内容抄到黑板上之后老师对着黑板进行讲解或者是在课前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PPT,然后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弊端是非常多的:第一、操作性非常差,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教学的实践意义,使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知识;第二、很难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使所讲的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第三、老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单调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消极心理。第四、对于教学内容不懂的重、难点很难做到随时温故。由于在初中信息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这些的缺点,因此微视频的加入会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新的亮色。微视频一般指的是时间比较短,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二十分钟,涵盖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的视频。短、精、快是微视频的重要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后面才安排时间给同学们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主导着整个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里,老师是在演示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任务在进行操作。这样就导致老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所操作的的流程在上时间达不到一致。特别是在flash和photshop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忘记教师操作的过程。如果教师每个学生单独去指导,不仅浪费时间,还使得教学工作变得非常累。如果时常停下来演示,这样做会打断学生的操作和思路。但是,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微视频教学效果会不一样。应用微视频演示教学,将信息技术中的重难点、以图片、视频、声音、图像等运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使学生将操作流程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而且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微视频教学法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创造了全新的上课形式。应用微视频教学还可以活跃班级的学习氛围。为了能更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通过拿学生的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工具将有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看视频加以强化记忆。
二、微视频的选择与教学要求相适应所取得的成果
微视频有些时候不仅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但是网络上的资源广而杂,怎样才能在这种类众多、样式各异、信息质量不相同的资源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以来,老师在在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备好课,将教材中所需要讲解的内容与微视频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微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在初一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章节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历展史。老师可以将微视频用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观看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资料,这比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书本讲解有趣和深刻的多。但是,在选择微视频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中心,应该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观点,合适的视频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点范畴。在微视频的诸多优点中,以静止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流程组合,用最短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最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一优点最为突出。
三、微视频播放时机的把握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微视频,如对初二的学生在学习如何发电子邮件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网上剪辑了简短的视频并在讲解的时候播放给同学们看,这样只用老师讲一遍然后同学们再看一遍视频就能很好地记住操作流程,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的顺利完成有很大的帮助。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来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并不是随时使用微视频教学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使用微视频教学的时候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段,以便得到吸引学生眼球的效果,这样能达到改善教学的目标。不同的微视频在播放时应该选择不同的时间点。例如,在老师进行讲课之前,采用微视频的方式,将这次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微视频播放出来,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
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所取得的成果
要想使微视频更好地运用到初中技术教学中,满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需要从老师的角度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下面从鼓舞学生制作微视频与教师合理安排微视频授课时间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鼓舞学生制作微视频。
微视频的制作不仅只有老师可以制作,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微视频。学生制作微视频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且在学生制作微视频的时候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视频制作的内容灵活的联合起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会更加牢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微视频创作大赛”。学生们可以利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巧制作微视频,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微视频的形式新颖,主题突出。等到学生把微视频做好之后,老师抽出一部分学生作品来对微视频进行评比。学生们自己制作微视频可以促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更加系统的理解。
(二)利用微视频进行分层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内容难易不一,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衡量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程度的微视频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给学生讲授“魔棒工具”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微视频工具把内容分层难易不同的几部分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操作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循序渐进,让能力好的同学可以越过容易的部分,直接进入观看操作难度较大的微视频进行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明显看出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比原来只给出高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方法来的有效的多。学生的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
五、总结
篇5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用户分析河南省现有中小学4917所,按照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初步统计到2015年,城市(含县镇)中小学将增加到5383所,共计增加466所。河南省大约有中小学教师3万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5%以上,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第一线工作的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决定了我省整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努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又不能都离岗学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也不能惠及每一个人。显然,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因其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多样化、个性化、灵活性,成为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以微课程为单位的MOOC环境应运而生。MOOC的规模大,优质学习资源多,必将成为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面向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为在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大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让他们掌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掌握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发展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各项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世界的奥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内容分析MOOC环境中教学内容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组织,按课程模块划分学习内容,共分为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介绍、文字处理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等七个模块。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下面根据1.3节划分的知识模块,从选择MOOC环境、设计教学视频、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和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等五个方面介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一)选择MOOC环境首先为微课程选择合适的平台,该平台应满足既能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又能让学习者随时自己的课程,经过对MOOC环境的分析比较,Udemy提供了一套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工具,满足本文的需求,最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采用了Udemy课程平台作为微课程的平台环境。Udemy是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成立于2010年,该平台允许用户创建属于自己的课程。UdemyMOOC平台分为课程管理和课程制作两部分内容。Udemy中的课程管理允许者可以通过个人课程主页,按照自己计划自由规划课程的开展,每一门课程都存在于一个独立区域,在该课程学习的用户如同进入了一个专门、独立的课程区域,可以查看课程信息、讨论相关话题、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MOOC环境,课程制作功能简单易用,既能降低对教师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在课程设计中给予了高度的提示。
(二)设计教学视频根据知识点内容决定采用录屏软件、手写板、数位板、电子白板、摄像机、手机、相机、PAD、PPT、“小故事”等制作手段来制作。
(三)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个人学习活动、人际互动活动以及社会化联动活动。个人学习活动包括观看微课程视频、完成练习、下载相关支持材料、记录笔记(在笔记区)等内容;人际学习活动包括提问和回答(在提问区)、在本课程内与他人交流等内容;社会化联动活动包括通过邮件方式和通过微博或微信互动。
(四)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包括有无评价和评价内容。
(五)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材料包括微课程视频、参考教材、个人笔记、课堂讨论、微博、作品展示、课程共享等内容。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实现
(一)微课程MOOC功能模块本文在Udemy中创建的7个微课程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分别介绍。课程提纲模块:课程者需要先创建一个基本的课程提纲,将课程分划分成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中包含几节课这类信息全部数理清楚。资源模块:课程者可以为每一节课添加包括课程资源,其中视频、音频、pdf文档、演示文稿、文本、压缩文件等一概支持。测验模块:Udemy提供了编辑测验试题,设置习题的答案,成绩反馈等功能,学习者可以同时查看自己和其他人对于这道题的完成情况。问答模块: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块区域随时提问或者回答别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进行回答。笔记模块: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包含了笔记页面,学习者在学习内容的同时记录笔记。聊天模块:Udemy中设置了聊天模块,允许师生之间进行讨论。通知模块:课程者话题、课程安排或者学习要求的重要途径。
(二)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微课程视频的“背景效果”、“媒体效果”、“背景音乐”等内容利用PowerPoint制作,然后利用其导出功能,生成.wmv格式的视频文件。视频旁白使用PremiereCS6录制,并在其中进行视频合成片头和片尾制作。
四、Udemy环境下创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在UmdeyMOOC环境中实现,本课程未来可以与国家微课程平台连接,并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评价机制为了评价微课程建成后的效益,以下几个参数应重点关注。
(一)参与微课程学习的人数本文的初衷是紧密结合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特点,以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微课程设计为背景,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等优势,探索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打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同时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一个研究案例。所以,在线人数决定了本课程的效益。
(二)微课程的互动性本文结合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些潜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适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所以,互动程度是评价本课程效益的一个非常关键依据,从学习者互动程度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学习者能够针对微课程中的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在给予回答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给予回答,其他学习者也会积极回答问题,给出自己观看微课程后的建议,以促进微课程MOOC环境更好地完善。
篇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清楚地阐明需使同学们理解信息科技在平常生活里面的运用,培育同学们学习、运用电脑的兴致与理念,亦即是需使同学们亲自动手,将所学会的理论与技艺用来处理现实生活里面的难题。所以,在课程上需注重贯彻活学活用的准则。
1讲学授课内容的安排需和同学们的实践相整合。如今的计算机授课课本,每个地区所选用的均不一样。老师在挑选授课用的课本时,应当要秉承一定的准则,那就是要合乎同学们的现实需要的方是最合适的。安排的授课内容,需合乎同学们的年龄情况与现实需求。举个例子,在讲解画笔的应用时,同学们可以应用其来设计卡片,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关于文档的文字处理内容,同学们能够应用它来撰写日记、通知、登记课程表等;对于PPT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应用其来做好班集体的通讯集;对于各种播放器的使用,同学们能够通过它来播放他们喜爱的音乐等等。如此种种,同学们在课程上所学的知识均是和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均是平日生活里面可以活学活用的,同学们学起来则会趣味更浓厚,也更愿意去学习了。
2在运用过程中训练,温故而知新。学习某些原理或者技能无非是为了可以方便自己的生活,将其用到生活中来,当知识满足了这些条件的时候,同学们方会尽可能用各种方式来加强巩固已掌握的学识。这表明,在堂上规划练习时,需注重适用性。举个例子,在讲授了电子邮件的课本内容后,同学们对于以后的作业笔者均要求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我的邮箱里面,其间包括用画笔绘成的图画、精美的贺卡等。我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返回给他们我的修改意见,包括对他们的进步的肯定、赞许还有激励,当然也不乏对他们的进一步完善作品的意见建议。通过此种方式,使师生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更加靠近,在巩固已有学识的基础上同学们对新的学识的渴望更为迫切了。
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形式
1巧妙设置引入语,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致。古语有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老师对于一节课的引入语的处理非常关键。成功的开场白,不但能够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致,亦能够使同学们的心情愉悦,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热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老师,需依据各种授课内容,设计好可以引起同学们一窥究竟的欲望的导语带入新内容,进而尽可能削减同学们与课本的距离,让大家体会学习的快乐。还有,不妨考虑用示例佳作取代言语,给大家赏析优美的乐曲、美不胜收的画面,通过word制作的版面、通过PPT完成自我介绍、通过Flash完成的动漫佳作等等。以如此生动、活泼、详细的实例来开发挑起同学们学习的渴望。
2举办各种比赛,发掘学习的兴趣。依照各个层级学生的兴趣形成各种不同层级的兴趣小团队,对同学们做好相应的培育工作。就像文字录入、计算机绘图、计算机动漫、网页制作基本学识等。学校亦能够经过各式比赛项目,来挑起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像各种文字输入竞赛、计算机创意绘图竞赛、机具创造性的电子期刊展演、网页制作竞赛等等比赛,经过一连串的比赛项目,不仅挑起同学们学习的欲望,还提升了他们计算机操作的水准。亦可将同学们的佳作放上校园网络里面展览,按照时间安排,组织评审、整理并给予回馈,对优秀的佳作进行肯定。展览同学们的佳作(包含展览它的操作进程和最后成果),对于该同学来讲即是一种激励,而在别的学生那里则建立了一个追逐的标杆,发挥了榜样的价值。
三、多媒体技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践的若干思考
1需正视多媒体在授课中的价值。在授课中应用多媒体科技,虽是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致,提升授课成效,然而不可以过分注重其在授课中的价值,其仅是授课进程中的协助方式。授课过程中仍需尽可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价值,重视老师与同学们的情感沟通,用老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格吸引力感化他们。
2多媒体课件需合理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不能够仅仅注重外表的精美,有名无实;亦不可以过分注重各种媒介的运用,将很多的音频、图画、录像堆就而成,让授课内容不清晰。多媒体课件的创作,应当以授课内容为根本,凸显重点,在需要的时候应用各类要素,以服务课程授课为重要目标。
3重视对老师素养的培育。多媒体技能的运用对老师做出严格的要求。除了要精深于本身的专业学识外,仍要熟练学会多媒体技能中具有的各类硬件设施与有关应用程序的应用。如此则要求老师持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多学习,多探讨。并且,亦要求校方召集老师做好有关的培训工作,提升老师的技能,让多媒体技能可以较好地给教学提供服务。
4使同学们参加到可见的创作与实操中来。高中生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老师需尽可能使同学们参加课件的创作与实操进程中来,这样一来会让同学们不但是学习的一员更是探究者,这样的课程,同学们的参加到其中的渴望会非常强烈,学会的知识当然会留有极深的印象。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创作,一块实操,一块探讨,则授课成效会空前地好。
四、结束语
篇7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技术都是如此,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认识。小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的限制,使得在消息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需要应用到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来扫清这种障碍。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教训情景。能够让数学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变。通过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画笔”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需要让学生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的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互动游戏进行教学,那就是拼图游戏,通过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那么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融合英语呢?从计算机的诞生、成长的历史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现在已经汉化,但是在很多时候仍然离不开英语会遇到英语。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英语知识,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词汇学习、以及听力练习方面。如上面所说,可以在枯燥的指法练习上加入一些有趣的简单的英语小故事、童话等。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还能够增加词汇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尽量的解释清楚。例如在教学excel软件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想“exce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没有学过啊。”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机会为学生们解释相关的术语的意思。
篇8
1.保证部分实验顺利进行
物理中有些实验由于误差的存在不是每次都能做成功的。为了保证这部分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实验课前做好,利用信息技术的录制功能录制好,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如,在进行“原子核反应”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形象、直观的实验给学生观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就可利用信息技术将核裂变这一过程展现出来:铀235捕获一个中子后,裂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核,同时释放几个中子,并释放出能量。释放的中子还可以再轰击其他铀235核,使其裂变,从而形成链式反应,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然后配以原子弹爆炸的录像片,使学生看到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进而较好地理解核反应,教学难点自然得到较好突破。
2.危险性小
说到危险性小这一特点,比如说托里拆利实验,汞有很强的毒性,即使闻到汞的蒸汽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身体危害。为了降低实验的危险系数,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类似的还有原子弹的爆炸过程(原子核裂变和聚变),因为有巨大的危害性,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直接再现。通过CAI模拟,并在模拟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加入声音、色彩和与之形成对比的环境现象,可以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二、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的弊端
目前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实验是由计算机模拟的,代替了传统的演示实验。有的教师甚至通过建立教学模型,模拟实验仪器、仪表和元件,建立虚拟实验室,提供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使物理实验丧失了其在物理教学中应起的作用。这样学生一方面无法体验到前人在各种实验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物理思想的光辉;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真的是这样吗?利用这种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对一切物理过程都是理想的情况,或许理论能力很强,而一旦接触实际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必将暴露出其缺少实际操作训练的一面。三、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的切入点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科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
1.从物理教学内容来看,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选取那些没有演示的实验或不容易做的实验,或由于受学校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的物理实验,或是物理现象变化得较快、物体太小难以观察清楚的内容。
(2)操作性、技能性的模拟过程训练。在实验之前让学生自主在“仿真实验室”操作训练。值得注意的是,物理实验是真实的,是学生最可信赖的事实;计算机模拟物理实验是虚拟的,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是物理实验的补充,不能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演示实验。
2.从教学手段、工具来看
不同的手段、工具应用在不同的场合,发挥其功能。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选择合适的整合工具。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有机整合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其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高中教学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式太多,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整合方式与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
整合其实就是指:在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性和相互渗透性,从而将系统中的各要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使系统各要素发挥其本身的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其实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在各个学科中,且与教学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与我国教学有效衔接在一起,以此来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其主要有两个目标:(1)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2)可以把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向创造型人才,进而使学生都有一个较强的独立创新思维。
二、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容
由于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导致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传授语法以及相关的词汇知识。而在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其最终目的就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特点
1.创设趣味性较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趣味性较浓的教学课堂,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信息技术还可以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用一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信息技术应用其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中的真正意思。由此可见,要创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必须要靠多媒体辅助方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2.引导学生多渠道的进行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应的文化知识,并让学生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个体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等,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学生感官,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把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既可以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检索与阅读资料的能力。譬如说: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章进行修改,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既可以给语文教师提供很多的资料和教学方法,给我国的语文教学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化难为简,突出重难点
信息技术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将复杂的课程内容逐渐转变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而在对教学内容重难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把重难点做得更透彻些,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内容,促使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把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其不仅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以便于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工具,千万不能本末倒置,不然会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篇10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阅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阅读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阅读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