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范文

时间:2023-04-03 06:3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灾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灾害

篇1

对粮食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连阴雨是重庆市渝西地区一种重要的气象灾害,从2004-2010年年均连阴雨累积天数看,连阴雨灾害在渝西地区的西北部较为严重,包括潼南县、荣昌县、璧山县、大足县和万盛区的年均连阴雨累积天数均为56~60d。北部的合川区、中部的铜梁县和南部的江津区、綦江区连阴雨灾害相对较轻,年均累积天数为45~49d。南川和永川介于两者之间,累积天数在50~55d。渝西地区各区(县)连阴雨累积天数年际波动明显。其中璧山县、铜梁县波动幅度最大,标准差分别为26.80、32.98d。大足县、合川区、永川区、綦江县、万盛区、潼南县、江津区波动幅度较大,标准差为15.24~23.57d。荣昌县和南川区波动幅度相对最小,标准差分别为10.98和13.85d。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由持续长时间的暴雨形成,淹没农田作物、冲刷土壤等,相比连阴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为直接。在渝西地区,璧山、铜梁、合川等相邻区(县)洪涝灾害相对频发且波动幅度较大,2004-2010年7a中总累积天数分别为18、16、14d,年均洪涝累积天数为3~4d(图3),洪涝年累积天数标准差为6.80~7.91d,其中璧山县的波动幅度最大。其余区(县)洪涝灾害相对较少,年均洪涝累积天数为1~2d,其中江津区、綦江区、荣昌县、大足县年洪涝累积天数标准差为3.07~7.91d,其余区(县)洪涝年累积天数标准差为2.12~2.82d,均小于3。高温灾害高温灾害使水稻籽粒内磷酸化酶和淀粉的活性减弱,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同样也会造成玉米雌雄花发育不同步,影响结实率[11]。渝西地区各区(县)常出现35℃以上持续高温。2004-2010年江津区、万盛区、綦江县高温灾害最为严重,年均高温累积天数高于42~50d(图4),其中万盛区较严重,最高值为2006年的75d,最低值为2004年和2008年的35d,年均54d,为各区(县)之最。永川区、南川区、大足县、荣昌县的高温灾害情况相对较轻,年均高温累积天数30~40d,从各区(县)各年的高温累积天数看,最低值为南川区2005年的4d,最高值为荣昌县2006年的58d。其余区(县)灾情居中,年均高温累积天数25~30d。渝西地区各区(县)的高温灾害在年际间呈较大波动状态,趋势与渝西地区各区(县)高温总累积天数的波动状态基本一致。其中铜梁县、荣昌县、南川区和潼南县年际波动幅度最大,年高温累积天数标准差为14.84~15.30d。綦江县、璧山县、江津区、永川区、大足县次之,标准差为10.76~13.75d。合川区波动幅度最小,标准差为9.0d。

渝西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效应

面板模型中变量分析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即渝西地区7a(2004-2010年)的气象灾害年均累积天数和粮食单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渝西地区粮食单产与各气象站点年均连阴雨、洪涝、高温灾害累积天数之间整体呈负相关关系,其中粮食单产与高温灾害累积天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相关显著;与连阴雨和洪涝灾害累积天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和-0.16,相关不显著。使用面板数据,即利用渝西地区11区(县)连续7a的粮食单产、连阴雨累积天数、洪涝累积天数和高温累积天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渝西地区各区(县)的粮食单产与连阴雨、洪涝、高温年累积天数之间整体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3和-0.54。相比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间变量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也更适宜进一步回归分析。面板模型选择运用Eviews6.0,对渝西地区11区(县)2004-2010年的粮食单产数据与连阴雨、洪涝、高温年累积天数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即有假设H0:对于不同时点的模型截距项不同(建立随机效应模型),H1:对于不同横截面的模型截距项不同(建立确定效应模型)。获得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并进行Hausman检验(表1),结果表明,所得χ2统计量为6.781,相应的伴随概率(P值)为0.02,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H0)被拒绝,因此应接受假设H1,即选择固定效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面板模型回归结果根据模型

渝西地区连阴雨、洪涝、高温等灾害天气累积天数每增加1d,该地区每公顷耕地粮食作物产量将分别减少4.22、44.89和45.57kg,从对粮食单产绝对值的影响看,高温灾害对渝西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最大,洪涝次之,连阴雨最小。但灾害累积天数对粮食单产的影响还与基数相关。根据模型2,高温灾害累积天数基数最大,对粮食单产的边际负面影响也最大,累积天数每增加1%,将导致渝西地区粮食单产降低0.31%;连阴雨累积天数次之,对粮食单产的边际负面影响则高于洪涝,累积天数每增加1%,将导致粮食单产降低0.036%;洪涝灾害在渝西地区较少发生,年累积天数较少,平均1d对粮食单产影响的绝对值较大,但边际负面影响小于高温和连阴雨,累积天数每增加1%,粮食单产将降低0.015%。因此,针对高温和连阴雨等灾害开展预警和应对工作,是稳定渝西地区粮食生产的重要策略。

结论与讨论

篇2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及管理的毗邻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的实施。

第四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依照职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因气象因素引起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做好气象灾害与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普查,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组织实施。

台风、区域性大暴雨和区域性严重干旱等专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自治区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气象灾害现状及演变趋势;

(二)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域、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防御项目、防御措施、防御实施方案;

(五)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依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以及影响时段、范围、对象;

(二)各类气象灾害的防御要求、措施以及有关部门的职责;

(三)气象灾害防御责任的落实。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编制目的和依据、工作原则、适用范围;

(二)组织指挥体系以及职责;

(三)监测、报告、预警;

(四)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

(五)后期处置;

(六)应急保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乡镇以及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建立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网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城镇显著位置设立气象灾害预警播发设施,在气象灾害易发的偏远地区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报警点。

第九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农业安全气象预警系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监测预报服务,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开发利用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成员单位,建立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机制。

第十一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各设区的市、县及有关部门建立应用系统。气象、民政、水利、水文、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信息产业、交通、林业、农业、渔监、海事、民航、铁路等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实行信息共享。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气象灾害后,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以及有关部门报告。

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接到气象灾害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有关部门,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建议。

第十三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负责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及时作出分析判断,按照规定向社会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级别,其名称、图标、含义、防御指南,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通过气象灾害预警设施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获知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本辖区公众传播。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的级别和具体标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灾害预测信息,适时启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气象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发生得到确认后,应当根据气象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第十七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启动或者终止,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按照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需要,可以采取下列应急处置措施:

(一)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域;

(二)组织人员、船只、车辆和财产撤离危险区域;

(三)组织有关部门抢修被损坏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四)实行交通管制;

(五)决定停产、停工、停业、停运、停课;

(六)对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实行统一分配发放;

(七)法律法规以及预警应急预案规定的其他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九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分析、预估、评价和信息工作,为本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实施单位或者建设单位,以及项目审批主管部门,应当提供相关资料,积极配合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项目可行性论证总体报告中应当附具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催化、指挥、作业、评估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流域、大型水库、生态保护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区域、水源区域、干旱灾害高发区域、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发生干旱、冰雹、森林火灾和人畜饮水严重短缺的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适时安排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第二十一条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场所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家防雷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安装防雷装置。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指导农村地区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引导农民建造符合防雷要求的建筑设施。

第二十二条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纳入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

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包括水电、火电、核电、风电等)、通信等专业建设工程防雷管理,分别由各相应专业部门负责。

防雷装置的检测报告,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出具。

国家、自治区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防雷工作有特别规定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核准决定。10日内不能作出核准决定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5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单位。

防雷装置验收合格的,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出具合格证书;验收不合格的,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作出不予核准决定,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二十四条 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的业主或者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防雷规定做好防雷装置日常维护和安全检测工作。安全检测不合格的防雷装置应当及时整改。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雷电灾害防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必须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防雷装置未经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擅自施工或者投入使用的;

(三)未依法取得相应资质,从事防雷检测的;

(四)防雷装置的业主或者管理单位未按照国家防雷规定对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测或者安全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第二十六条 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气象主管机构、其他部门以及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谎报、瞒报有关气象灾害重大情况的;

(二)迟报、错报、漏报有关气象灾害重大情况,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违法行为不查处或者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按规定收集、调查、上报气象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拒不执行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预警应急预案和指令的。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台风 在家里

1.断电。

⒉尽量避免使用电话。3.未收到台风离开的报告前,即使出现短暂的平息仍须保持警惕。

⒋如果无法撤离至安全场所,可就近选择在空间较小的室内(如壁橱、厕所等)躲避,或者躺在桌子等坚固物体下。

⒌在高层建筑的人员应撤至底层。

在街上

⒈切勿随意外出。

在海岸附近或海上

⒈不要在河、湖、海堤或桥上行走。

⒉海上船舶必须与海岸电台取得联系,确定船只与台风中心的相对位置,立即开船远离台风。

⒊船上自测台风中心大致位置与距离:背风而立,台风中心位于船的左边;船上测得气压低于正常值500帕,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不超过300千米;若测得风力已达8级,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150千米左右。

龙卷风 在家里

1.切断电源。

⒉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⒊用床垫或毯子罩在身上以免被砸伤。

⒋最安全的躲藏地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在街上

⒈就近进入混凝土建筑底层。

⒉远离大树、电线杆或简易房屋等。

在旷野

⒊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快跑。

⒋来不及逃离的,要迅速找到低洼地趴下,姿势:脸朝下,闭嘴、闭眼,用双手、双臂保护住头部。

雷电 1.在路上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

⒉远离开阔地带的金属物品(拖拉机、农具、摩托车、自行车、高尔夫球车及高尔夫球棒等)。

⒊不要去山顶、开阔地、海滩或船只上。

⒋不要待在开阔地单独的屋棚或其他小建筑内。

⒌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安装家用电器过电压保护器(又名避雷器)。

冰雹

⒈关好门窗。

⒉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⒊户外作业人员暂停作业,到安全地方暂避。

⒋暂停户外活动,勿随意出行

沙尘暴 1.特别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⒉出门戴口罩、纱巾等。

⒊关好门窗,屋外搭建物要紧固。

⒋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⒌身处危险地带或危房里的居民应转移到安全地方。

⒍幼儿园、学校、单位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须停课、停业。

⒎受影响的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要注意交通安全,必要时暂时封闭或停航。

⒏不要购买露天食品。

⒐尽量减少外出,暂停户外活动,尽可能停留在安全的地方。

⒑骑车、开车要减速慢行,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高温

⒈尽量留在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必须外出时要打遮阳伞、穿浅色衣服、戴宽沿帽。

⒉暂停户外或室内大型集会。

⒊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空调无法使用时,选择其他降温方法,比如向地面洒些水等。

⒋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

⒌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暂停大量消耗体力的工作。

⒍宜吃咸食,多饮凉白开水、冷盐水、白水、绿豆汤等;不要过度饮用冷饮或含酒精饮料。

雪灾 1.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必要时封闭道路交通。

⒉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⒊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

⒋船舶进港避风。

⒌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

寒潮

在室内

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紧急状况警报。

⒉多穿几层轻、宽、舒适并暖和的衣服;尽量留在室内。

⒊注意饮食规律,多喝水,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⒋避免过度劳累。

⒌警惕冻伤信号:手指、脚趾、耳垂及鼻头失去知觉或出现泛苍白色。如出现类似症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就医。

⒍可使用暖水袋或热宝取暖,但小心被灼伤。

⒎尽量不开车外出。

驾车外出

⒏走干道。

⒐不夜间开车,不单独驾驶,不疲劳驾驶。

大雾

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⒉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口罩。

⒊骑自行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

篇3

(一)工作目标。着力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构建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实时监测、短临预警、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30分钟以上发出;努力消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盲区,力争到2015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确保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更加准确,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应急联动更加有效。

(二)原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快速传播”的原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县气象局负责制作并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结合各种手段的传播能力和特点,细化预警信息标准、范围和时限要求等。

(三)内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包括机关、时间、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和相关防御措施等。气象灾害类别分13种,分别是: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道路结冰、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雷雨大风、霜冻和大雾。气象灾害依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二、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和传播体系

(四)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积极推进我县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水利工程、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土壤水分和墒情监测,实现灾害易发区镇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河流、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五)加强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与省、市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企业负责对气象部门现有手机短信发送平台功能进行全面升级,最大限度提高发送速率,确保满足预警信息最低时效要求,并配合气象部门建立预警信息监控平台,做好全网手机用户数据库的定期更新,确保预警信息及时、高效。要在学校、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道路和河流、水库、地质灾害点等灾害易发区最大限度提供小区短信服务,提高预警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

固定电话运营企业要配合气象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固定电话反拨平台,共同提供预警信息网络推送服务,提高预警信息的主动性。

(六)完善信息机制。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对于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要减少审批环节,并按照预警信息公益性的原则,建立快速的“绿色通道”。气象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通报机制和共享渠道,使各部门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有关信息传播部门或单位在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按照职责分工,在第一时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县广播电视台接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要在30分钟内完成,按预警信息级别滚动播放字幕:蓝色、黄色预警为每1小时播放一次,每次播放2遍;橙色、红色预警为每15分钟播放一次,每次播放2遍。

县广播电视台要在新闻、交通、音乐等听众较多的广播频率整点或半点播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有红色预警信息随时插播。

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企业接到气象部门负责人签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减少审批环节,做到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向所有用户无偿。当接收到红色预警信息时,应向可能受影响地区的所有社会公众及时转发。

网络媒体接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30分钟内,要在显著位置予以刊播,并采取闪烁、漂浮等方式进行提醒。

(七)强化预警信息传播。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和企业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学校、社区、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传播预警信息功能,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群众,使之提前做好防范,避免或减少损失。

(八)畅通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渠道。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重点健全向基层社区传递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要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努力提高预警效率。

三、加强组织领导和科普宣传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新闻宣传、通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报纸、电信、互联网等媒体的管理,监督其履行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义务,共同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气象灾害预警工作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县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增加资金投入,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尽快启动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纳入“省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全覆盖示范县”(每年选10个左右的县)建设项目,将我县建成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减灾效果最好的气象服务信息全覆盖示范县。

篇4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市气象局应急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由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机关党委办公室、市气象台、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市气象服务中心、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市防雷检测中心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贯彻落实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指示精神,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指挥气象灾害应急过程中其它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和区、县(市)气象局依据职责分工组织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一)办公室(计划财务处)

负责传达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组织协调各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协调调配人员、物资、资金等应急资源;负责组织制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编制“气象应急简报”,起草应急响应工作总结,及时向领导小组和省气象局、市政府报告有关工作情况;负责公共媒体宣传工作,制发新闻通稿、组织现场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对内、对外宣传报道组织工作,宣传报道主要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种类、强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应急响应和服务工作等情况。

(二)业务科技处

负责组织提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变更、解除建议;负责组织气象灾害应急观测、预报预警、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风险评估、灾情调查与上报及应急服务效益评估等工作。

(三)人事处

负责组织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队伍等工作。

(四)政策法规处

负责雷电灾害行政管理及组织对雷电灾害的认定与评估等工作。

(五)机关党委办公室

负责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过程中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宣传等工作。

(六)市气象台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决策服务、灾情上报等工作。

(七)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情调查及农业气象服务等工作。

(八)市气象服务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公众服务、专业服务、灾情调查,负责公众气象服务宣传工作。

(九)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观测、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电力保障等工作。

(十)市防雷检测中心

负责防雷装置设计的审查评价,防雷装置安全性能的检测与评估,出具整改意见。

(十一)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用水保障、食宿安排、车辆保障、安全保卫等工作。

(十二)区、县(市)气象局

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

二、应急响应级别与启动、变更及终止标准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设为IV级、Ⅲ级、Ⅱ级、I级四个级别,I级为最高级别。符合下述标准时,启动、变更或终止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一)省气象局含有市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变更或终止命令时,要启动、变更或终止不低于其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二)市气象台、变更或解除符合《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标准》(见附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应启动、变更或终止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三)气象灾害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对敏感人群产生影响,引起较大社会反应,或者已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重大灾害并造成严重损失时,可酌情启动、变更或终止适当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三、应急响应流程

(一)应急响应启动

业务处根据省气象局应急响应启动或变更命令、市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起草市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报市气象局局长签发。

办公室根据市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通知相关单位启动应急响应。

(二)应急响应过程

1.IV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

市气象台及时编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及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每天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通过NOTES邮件等方式向相关单位通报有关工作情况。

2.Ⅲ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岗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情况。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每天14时前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及灾情、预警预报情况、服务情况、应急响应组织工作情况等。

市气象台每天编发1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每6小时编发1期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根据需要提出应急加密观测需求。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做好现场应急服务准备,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业务处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应急加密观测。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向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报告,向市气象局相关单位通报;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组织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

3.Ⅱ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岗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情况。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安排,组织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情况;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应急工作任务,视情况派出工作组赴灾害发生地现场指导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工作。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和主要负责人带班制度,每天14时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情况,必要时根据命令增加报告频次,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及灾情、观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预警预报信息、服务情况、应急响应工作情况等,遇有突发事件随时向办公室报告。

市气象台每天编发1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每3小时编发1期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根据需要提出应急加密观测需求。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做好现场应急服务准备,保障电视会商系统24小时运行,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业务处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应急加密观测。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向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报告,向市气象局相关单位通报;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根据需要确定现场报道、记者采访、新闻会等宣传报道方式,组织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

4.Ⅰ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岗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情况。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安排,每天组织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情况;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应急工作任务,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工作。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制定应急岗位排班表,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相关岗位24小时值班,取消所有休假安排,应急岗位人员全体到岗,每天14时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情况,必要时根据命令增加报告频次,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及灾情、观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预警预报信息、服务情况、应急响应工作情况等,遇有突发事件随时向办公室报告。

市气象台每天至少编发1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每1小时编发1期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根据需要提出应急加密观测需求。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做好现场应急服务准备,保障电视会商系统24小时运行,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业务处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应急加密观测。

人事处召集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有关成员,随工作组赴灾害发生地现场指导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向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报告,向市气象局相关单位通报;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根据需要确定现场报道、记者采访、新闻会等宣传报道方式,组织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

(三)应急响应终止

业务处根据省气象局应急响应终止命令、市气象台解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应急响应终止标准,起草市气象局解除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报市气象局局长签发。

办公室根据市气象局解除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通知相关单位解除应急响应。

四、后期处置

各应急响应单位在应急响应结束后的2个工作日内将应急工作总结通过NOTES邮件报送办公室,办公室汇总形成市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总结,以“气象应急简报”形式报送领导小组成员。Ⅱ级和Ⅰ级应急响应工作总结须经市气象局局长审核后报省气象局。

五、预案管理

篇5

利用1984-2013年统计数据,分析福建省粮食产量和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运用相关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分别研究了5种气象灾害对5种粮食作物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为福建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气象灾害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具有负面影响;②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台风,其次是风雹,受一般强度和高强度台风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稻谷和小麦,而受一般强度和高强度风雹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玉米和小麦;③气象灾害受灾率和成灾率每变动1%,福建省粮食单产分别变动6.35%和21.56%。稻谷、玉米、薯类、大豆均对一般强度旱灾和高强度风雹最为敏感,其中又分别以薯类和玉米为最,仅有小麦对一般强度和高强度的霜冻最为敏感。

关键词:

粮食生产;气象灾害;相关分析;敏感性分析;福建省

农为邦本,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由于人口增长[1]、粮食格局变化[2]、水资源短缺以及气候变化[3],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将面临巨大挑战。福建省作为传统缺粮大省,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安全形势一直非常严峻[4]。因此,气象灾害对福建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就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UNEP[5]研究结果表明,直至2020年,与天气相关的事件引发的经济成本预计将增加两倍,达到1500亿美元/年。Vel-linga等[6]研究表明虽然气象与非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均不断增加,但相对于非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的发生率显著上升。Hppe[7]分析了1950-2005年间大规模自然灾害事件的发展趋势,发现其所造成的损失剧烈增加。史培军等[8]分析了1980-1994年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得出这15年来的农业自然灾害(主要为水旱灾害)致使中国粮食减产达到同期粮食产量的15%左右,其中仅气象灾害占到40%左右。刘明亮等[9]通过分解粮食产量的时间趋势项与波动项,分析了1949-1995年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波动性以及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得出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受灾情况。马九杰等[10]根据2002和2003年的分省相关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发现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罗小锋[11]利用描述性统计和C-D生产函数,分析了自然灾害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指出自然灾害已成为影响湖北省粮食产量的重大因素。庄道元等[12]利用全国31个省市1979-2007年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引入变截距双对数模型对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三个阶段中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均较显著,而且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龙方等[13]对中国1950-2008年稻谷单产和气象灾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稻谷单产水平变化是由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决定的,其中,社会因素占15%~17%,技术因素占28%~35%,自然因素占48%~56%。高云等[14]通过对2000-2008年自然灾害发生面积与农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并具体指出水灾与旱灾的影响较为显著,且水灾比旱灾的影响更为显著。

刘晓敏等[15]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自然灾害对河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雹灾受灾未成灾率,粮食风雹灾成灾率、粮食旱灾受灾未成灾率对1985-2010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较强。上述研究明确了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总体受灾情况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而忽视了不同气象灾害对不同粮食作物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此外,前人研究更加重视对气象灾害和粮食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而忽视了粮食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研究,即无法定量衡量单位气象灾害变动所引致的粮食产量的变动幅度。有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产量和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分别研究5种气象灾害与5种粮食作物之间的相关程度和敏感程度,提出政策建议,为福建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借鉴。

1数据来源与模型设置

1.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本研究分别以稻谷、小麦、玉米、薯类、大豆单产为因变量,在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受灾率和成灾率的分析中,分别以旱灾、水灾、风雹、霜冻、台风的受灾率和成灾率为自变量。福建省的粮食产量和气象灾害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2014年)。由于福建省从1998年起才将台风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数据列入统计年鉴,所以在分析台风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时仅考虑2004-2013年的数据。

1.2模型设置

1.2.1相关分析本研究采用相关系数表示气象灾害与粮食单产之间的相关程度,分别取显著性水平0.01、0.05和0.1进行双侧检验。

1.2.2敏感性分析为定量衡量单位气象灾害变动引发的粮食产量变动幅度高低,本研究引入敏感性的概念。粮食产量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是指气象灾害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系统的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若气象灾害发生较大变动,但其造成的粮食产量变动幅度较小,表明粮食产量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较小;反之,则敏感性较大。本研究分别以气象灾害受灾率(或成灾率)和粮食单产来反映粮食生产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变化,以敏感度来表示粮食产量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的强弱程度。敏感度的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2气象灾害和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2.1气象灾害变化趋势统计局和农业部将粮食减产10%以上称作受灾,减产30%以上称作成灾,本研究分别以受灾率和成灾率表征一般强度和高强度气象灾害的受灾范围。由图1可知,受灾率和成灾率的年均值较高,分别为26.70%和12.53%,但分别以每年0.7%和0.3%的趋势下滑,这说明虽然近1984年以来福建省气象灾害的受灾范围比较广,但总体呈减小趋势,而且一般气象灾害的受灾范围减小得更为明显。此外,对5种气象灾害受灾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旱灾、水灾、风雹、台风的受灾率分别以0.3%、0.7%、0.1%、1.5%的趋势逐年递减,仅有霜冻的受灾率保持平稳。

2.2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总体以71.60kg/hm2的年趋势波动上升。1984年全省粮食单产仅有4216.52kg/hm2,而2013年则达到6002.30kg/hm2,是1984年的1.42倍。1984-1997年间,福建省粮食总产也呈波动上升趋势,直至1997年达到最大产量961.78万t,但从1998年起,受播种面积减少的影响,粮食总产逐年降低,直至2013年达到最低产量,为523.60万t,仅占到1997年粮食总产量的54%。此外,对5种粮食作物单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稻谷、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的单产分别以54.61、44.44、102.79、43.65、52.32kg/hm2的趋势逐年递增。

3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3.1相关分析本研究以气象灾害受灾率与粮食单产的相关系数表示一般强度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显示,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受灾率的相关系数为-0.479,说明气象灾害对全省粮食单产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但由于粮食生产还受到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关程度并不高。从表1中可以看出,5种作物受到不同气象灾害的相对影响程度基本一致,但5种气象灾害对不同作物的相对影响程度却有较大差异。其中,受旱灾影响较大的是大豆、稻谷,受水灾影响较大的是薯类、稻谷,受风雹影响较大的是玉米和大豆,受台风影响较大的是稻谷和玉米,但5种作物受霜冻的影响均非常小。本研究以气象灾害成灾率与粮食单产的相关系数表示高强度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显示,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成灾率的相关系数为-0.435,低于与受灾率的,说明总体上高强度气象灾害对全省粮食单产的影响要小于一般强度的气象灾害。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稻谷受高强度台风的影响大于风雹外,5种作物受到不同高强度气象灾害的相对影响程度基本一致,但5种高强度气象灾害对不同作物的相对影响程度却有较大差异。其中,受高强度旱灾影响较大的是稻谷和大豆,受高强度水灾影响较大的是稻谷和薯类,受高强度风雹影响较大的是小麦和玉米,受高强度台风影响较大的是小麦和稻谷,但5种作物受高强度霜冻的影响均非常小。

3.2敏感性分析本研究以气象灾害受灾率与粮食单产的敏感度表示粮食产量对一般强度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程度,敏感度越大表示气象灾害受灾率每变动1%,粮食单产相应的变动幅度越大。分析结果显示,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受灾率的敏感度为6.35%,说明气象灾害受灾率每变动1%,全省粮食单产相应的变动6.35%。从表3可以看出,5种作物对不同气象灾害,以及不同作物对5种气象灾害的敏感度均有较大差异。其中,稻谷、玉米、薯类、大豆对旱灾最为敏感,仅有小麦对霜冻最为敏感,但所有作物均对台风最不敏感。然而,对旱灾较为敏感的是薯类和玉米,对风雹较为敏感的是玉米和大豆,而对水灾、霜冻和台风较为敏感的是玉米和小麦。本研究以气象灾害成灾率与粮食单产的敏感度表示粮食产量对高强度气象灾害的敏感程度。分析结果显示,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成灾率的敏感度为21.56%,说明气象灾害成灾率每变动1%,全省粮食单产相应的变动21.56%,明显高于与受灾率的变动辐度,可见全省粮食单产对高强度气象灾害更为敏感。从表4可以看出,5种作物对不同的高强度气象灾害,以及不同作物对5种高强度气象灾害的敏感度均有较大差异。其中,稻谷、玉米、薯类、大豆对高强度风雹最为敏感,而对高强度水灾次之,仅有小麦对高强度霜冻最为敏感,其次才是风雹。然而,对高强度旱灾较为敏感的是玉米和大豆,对高强度风雹较为敏感的是玉米和薯类,而对高强度水灾、霜冻和台风较为敏感的是小麦和玉米。

4结论与建议

(1)气象灾害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具有负面影响。1984年来全省气象灾害受灾范围总体呈减小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使得粮食单产逐年递增。为实现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①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②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理能力,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③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人才培养,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④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构筑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⑤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等。(2)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台风,其次是风雹。受一般强度和高强度台风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稻谷和小麦,而受一般强度和高强度风雹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玉米和小麦。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对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和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的粮食作物采取针对性措施。(3)气象灾害受灾率和成灾率每变动1%,福建省粮食单产分别变动6.35%和21.56%。稻谷、玉米、薯类、大豆分别对一般强度干旱和高强度风雹最为敏感,其中又分别以薯类和玉米为最,仅有小麦对一般强度和高强度的霜冻最为敏感。因此,在今后衡量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时,除了相关性程度,建议将粮食产量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程度也纳入考虑范围。

参考文献:

[1]LutzW,SandersonW,ScherbovS.Theendofworldpopulationgrowth.[J].Nature,2001,412(6846):543-545.

[2]LiuJ,SavenijeHHG.FoodconsumptionpatternsandtheireffectonwaterrequirementinChina[J].Hydrology&EarthSystemSci-ences,2008,5(1):27-50.

[3]MarrisE.Water:Morecropperdrop[J].Nature,2008,452(7185):273-277.

[4]张星,陈惠,吴菊薪.气象灾害影响福建粮食生产安全的机理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2):150-155.

[5]DlugoleckiAF,LosterT.Climatechangeandthefinancialserv-icesSector:AnappreciationoftheUNEPFIstudy[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3,28(3):382-393.

[6]VellingaPV,MillsE,BouwerL,etal.Insuranceandotherfi-nancialservices[C]//Ch.8,ClimateChange2001:Impacts,Vulnerability,andAdaptation,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Geneva:UNand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2004.

[7]HppeP.Scientificandeconomicrationaleforweatherriskinsur-anceforagriculture[C]//SivakumarMVK,MothaRP.Manag-ingWeatherandClimateRisksinAgriculture.Heidelberg:SpringerBerlin,2007:367-375.

[8]史培军,王静爱.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3):197-203.

[9]刘明亮,陈百明.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J].灾害学,2000,15(4):78-85.

[10]马九杰,崔卫杰,朱信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11]罗小锋.自然灾害对湖北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J].灾害学,2007,22(2):109-113.

[12]庄道元,陈超,赵建东.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分析———基于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J].软科学,2010,24(9):39-42.

[13]龙方,杨重玉,彭澧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9):97-104.

[14]高云,詹慧龙,陈伟忠,等.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J].灾害学,2013,28(3):79-84.

篇6

1风险识别

由于烟叶种植生产周期长,历经多个季节转化,生产技术要求高,管理有一定复杂性,因此也容易受到低温、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台风等众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面临的主要风险种类及其发生时间和主要影响如下:1)干旱.12—2月,影响烟叶由大棚移植到田间.2)霜冻.2—3月会出现霜冻(日最低温<0℃),移栽的烟苗或冻死,或早花,烟株抗性下降,容易发生次生病害.3)低温.3月低温,若长期温度小于10℃,造成烟叶早花,叶片数减少,产量降低.4)冰雹.4—6月会出现冰雹,烟株、烟叶被打断、打破.2004年,冰雹造成龙岩0.2万hm2烟田受灾.5)风灾(台风).4—6月,大风吹断烟株、烟叶.6)暴雨洪涝.6月,洪水会将烟株冲毁、浸泡,引发大面积次生病害.大洪水会冲毁基础设施,包括水渠、烤房等.7)连续阴雨.5—6月,正值烟叶成熟采烤期,阴雨天气连续超过15d,烟叶的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8)高温高湿.5—6月,当温度超过35℃,相对湿度大于90%,容易造成烟株后期根茎病严重发生.9)病虫害.烟叶在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病虫害,但在5—6月的生长旺季最为严重.烟叶常见的病害主要有花叶病毒病、根茎类病害和叶斑类病害等,另外,害虫危害也很严重.目前主要采用合理轮作、轮换品种种植、冬翻晒白、规范农事操作等方式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近几年,病虫危害有上升趋势,这不仅导致农药等成本支出的增加,同时,也使烟叶产量、质量下降,影响了烟叶种植收入.根据不同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规模来看,对龙岩烟叶生产影响最大的灾害风险是暴雨洪涝,其次是霜冻,再次是冰雹、病虫害等.之所以洪灾对烟农生产影响最为严重,主要是因为暴雨洪涝多发生在5—6月,此时正值烟叶生长晚期和即将采收之际,一旦受损难以再恢复,再加上地形条件的限制,很多烟叶都种植在低洼地带,容易积水或受山洪侵害.而霜冻灾害虽然也发生较多,但大都发生在烟叶生产的早期,即移栽的苗期,还可以通过补种或改种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产.2005—2010年的6a间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灾害特别严重的是2005和2010年,造成的烟叶产量损失规模均达到5000t以上,损失金额超过7500万元.2010年龙岩市烟叶生产先后遭受霜冻、冰雹、洪水三重灾害,烟田大面积受灾,烟农损失惨重(表1).因此,气象风险是烟叶生产风险的主要来源.

2风险分析

篇7

近年来,灾害性天气呈频发、多发的趋势,气象灾害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推动我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促进各项防灾措施的落实,提高基层整体防御气象灾害水平,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政办发[2012]106号)等文件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任务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整体水平,提升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处置能力,年至2012年为启动推广阶段,到2012年底,各镇(场、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开展面达100%。2013年为规范巩固阶段,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开展认证单位进行规范,全面认证工作规范面达100%,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重点工作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认证管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气象局,负责应急准备认证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办公室主任由气象局局长兼任。

(二)制定实施细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指导和推动各镇及企事业单位开展认证工作。

(三)成立专家队伍。由县气象局组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专家评估组,负责对各镇(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准备认证申报事宜进行技术指导和审查确认。

三、职责分工和申报程序

(一)各镇(区)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本镇(区)开展认证工作计划,组织做好认证申报工作。

(二)鼓励社区、大中型企业、学校、车站、医院、重要公共场所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向县认证管理办公室申报认证。

(三)认证程序: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专家评估组对申报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和实地调查评估,形成评估意见报县认证管理办公室复核,认证管理办公室将复核意见汇总上报县政府应急办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县政府应急办和县气象局向通过认证的单位颁发认证标志和证书。

四、相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应急防御与应急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综合性工作。各地和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本通知要求认真组织申报,抓紧安排落实有关认证工作。

(二)明确责任,抓紧启动。各镇(区)和相关部门要尽快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订认证申报计划,迅速启动认证工作。

篇8

第二条 工作原则

(一)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二)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三)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第三条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4、《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5、《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6、《北京市防御雷电灾害若干规定》。

第二章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四条 应急指挥机构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组员由各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部经理组成。指挥机构设在公司行政办公室。

第五条 职责

组织制定、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决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对发生气象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参加抢险救灾,并做好社会治安维护工作;组织对被破坏的给排水、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工程生产;负责灾情的收集上报;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和制度;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第三章 预警和预防机制

第六条 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一)气象灾害信息来源和

天气气候预测机构预测12、24、48小时内有暴雨、大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办公室应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将预报信息传递到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由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负责及时通知到各项目部、各班组。

(二)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办公室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立即通知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并报送主管领导。

(三)预警预防行动

收到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警报信息后,属于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分别从思想、组织、人员、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预报、警报,及时提供警报和气象灾害情况。

第四章 应急预案响应

第七条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办公室主持召开灾害性天气会商,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主要负责人参加,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并将有关情况上报上级部门。

第八条 信息处理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第九条 紧急处置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指挥机构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启动内部相关的应急程序的命令,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二)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岗位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三)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监测、现场服务等工作,并参与现场抢险救灾;

(四)做好现场紧急医疗救护,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

第五章 应急保障

第十条 参与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第十一条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应急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员工开展气象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

第十二条 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各项应急措施及时到位。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分公司,责令改正,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分公司或项目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公司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对本预案进行周期性评审与修订。

第十七条 各分公司或各项目应及时修订完善本分公司或项目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上报公司工程管理部备案。

篇9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气象服务措施

闽清县位于福州市西北部,闽江下游,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1300 ~1800mm,年平均气温20.2 ℃,年平均有效积温2942.2 ℃,全年日照时间1186 ~1645h。闽清县耕地类型以稻田为主,面积17484.36hm2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8.34%。近年来,闽清县水田主要以中稻种植为主,面积约7330hm2 ,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8.5%和粮食种植面积的62.1%,农业气象对农业种植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产量和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闽清县农业发展概况

闽清县全境面积1466km2 ,其中耕地面积25.7 万亩,林地面积170 万亩。全县总人口30 万,其中农业人口23.36 万,占7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扩大,闽清县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农作物品种丰富许多,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高优果蔬、药材、食用菌类,如金银花、新型菌菇、油茶、甜橄榄、百香果等,并小有规模;畜牧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引进了肉牛、珍珠鸡等新型品种养殖,水产养殖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此外,产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154 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21 个,中介组织带动型133 个;2013 年154 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实现销售收入12.5 亿元,直接增加群众收入2.5 亿元左右。

2 闽清县气象灾害影响概况分析

2.1 台风

每年有4~5 个台风影响闽清县,影响时间的规律性不明显,最早5 月,最晚10 月底,台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月:7 月、8 月和9 月。西北向台风移动时,通常先在台湾登陆,其强度逐渐减弱。当登陆在大陆上时,通常只带来大量的降水,风势不是很大,而绕过台湾北部后,沿着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向西移动,由于缺乏陆地减弱作用,台风的强度往往更大,影响和灾害更为严重。台风带来的暴雨、风暴潮和其他次生灾害。例如,地质灾害对建筑、运输、通讯、电力、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行业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台风对农作物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抵抗力,使得大面积农作物被破坏并减产。台风造成的田间环境非常适合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长期的大量降水使上层土壤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导致农作物叶片干燥、根部腐烂和病原体迅速繁殖[1]。

2.2 干旱

干旱是造成闽清县农作物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旱面积高达11362.46hm2 ,占该县中低产田总面积的79.28%。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丘陵和丘陵的较高部分,水利设施和田间灌溉渠系统不配套,土壤质偏沙质,耕层薄,蓄水能力差,导致这些土壤严重缺水,阻碍了作物的生长。

2.3 渍涝

闽清县涝渍中,低产田面积为2949.45hm2 ,占全县中低产田总数的20.72%。这种耕地的土壤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山谷或低洼地区的底部,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畅。土壤处于长期内涝,有毒物质长时间积累,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大量的减产。

2.4 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是一种中、小规模的强对流天气。其主要特点是发生范围小、危害大,是闽清县农业生产过程中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如果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发生冰雹灾害,很容易破坏农作物植株,造成茎叶冻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2.5 低温灾害

气象中的冷冻灾害主要包括冷害和冻害。冷害指的是农作物生长的时候发生温度过低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在夏季之外的季节,都会出现冻害,包括霜冻和寒潮。这种灾害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分布具有区域性特点。寒潮是指在深秋和早春发生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引起大范围的强烈降温和大风天气,通常伴有雨雪。定义标准是:48h内平均降温≥7 ℃或过程降温≥8 ℃;最低每日平均温度比正常同期低5 ℃以上;每日极端最低温度≤6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寒潮次数有减少的趋势。倒春寒是指早春(通常为三月)温度升高比较快,而春末(通常为四月或五月)温度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严格来说,倒春寒也是低温多雨的天气。1970 年发生了罕见的早春低温和倒春寒灾害。3 月平均温度比正常年份时低4 ℃,3 月中旬甚至差5 ℃~6 ℃,导致早稻烂种烂秧严重。五月寒是指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回升,经常伴随着连续的降水,使得平均温度连续3 天低于20 ℃。在此期间,闽清县的早稻进入了孕穗、抽穗开花阶段。“五月寒”将影响稻穗的正常发育和扬花授粉,导致水稻花期发育不良,繁殖力下降,空壳率的增加,进而导致产量降低[2]。

3 不同类型农业灾害改善措施

3.1 干旱

干旱是闽清县中低产耕地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这类耕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水或水利设施差,田间没有灌溉渠的支持。改善这类耕地土壤的关键是建设水利设施:(1 )根据当地情况建造水库、水坝、池塘和储水罐,在雨季储存水,在旱季灌溉;(2 )修建防渗引水渠,用砂石水泥浇灌、铺设田间灌溉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3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秋季深翻,增加耕层蓄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4 )注意农田附近防护林建设,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蒸发,减少干旱危害;(5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增加有效灌溉保障率。

3.2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整合农田水利工程资金,建立水利建设投资长效机制,对原老化工程和新建工程进行总体规划和整改,引导鼓励农民重视、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以便浇灌干旱和排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为影响的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单纯的防灾减灾向多功能行动转变。合理开发利用云层中的水资源,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例如,干旱时期可通过人工降雨,缓解农作物的干旱压力,减少农民群众的损失等。

4 小结

闽清县气象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实时关注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恶劣天气预警信息,以便人民群众做出相应的对策。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服务借助现代多媒体通讯平台,积极开展农业气象专项服务,增强气象灾害预防能力,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利用连南1962—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柠檬种植生长发育资料,分析柠檬生长的生态气候环境条件和气象灾害的种类。结果表明,连南年平均温度19.5℃,≥10℃的年活动积温6750.0℃,极端低温­4.8℃,年降雨量1600.5mm,年日照时数1549.9h,无霜期312d;气象因子的变化等对柠檬各个生长阶段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提出的是开花期的降温、降水对柠檬挂果率的影响尤为显著;通过小波分析,连南气温1980年后呈现明显的4年周期性,多年降水则显示出多重时间周期尺度的嵌套结构现象。本地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例如低温阴雨(倒春寒)、雨雪冰冻、冰雹、雷雨大风、干旱等。因此,研究连南柠檬生长的生态气象环境条件及气象灾害,对于加强农业气象方面指导并提高柠檬的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柠檬;生长环境;气象灾害

连南地处广东北部,同时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境内多为山地,山区立体气候明显,高山与平地之间温差达4~5℃,且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春秋过渡快,春季阴冷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风清,冬季寒冷干燥。目前,连南主要栽培的柠檬品种为里西本,该柠檬在植物学分类上属芸香科[1],柑桔属,枸檬类,原产于意大利,2004年从番禺引入连南,该品种果质的酸度达5%~8%,香度清纯,果肉无籽粒,无苦味。连南县从2003年开始建设柠檬商品生产基地,截止2013年底,种植面积已达到8.25万hm2,“柠檬”产业成为连南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柠檬属芸香科柑橘属常绿小乔木,是柑橘类中最不耐寒的种类之一[2],适宜于在冬季较暖、夏季不酷热、气温较平稳的地方种植,因此,研究连南柠檬生长的生态气象环境条件及气象灾害的影响,对于加强农业气象方面指导并提高柠檬的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连南县气候环境及柠檬生长发育特征

1.1连南县气候环境分析根据连南气象局1962—2013年的气象整编资料分析显示,连南地区年平均温度19.5℃,年均气温变化范围在18.5~20.6℃之间,平均相对湿度79%,≥10℃的年活动积温6750.0℃,年降雨量1600.5mm,年日照时数1549.9h,无霜期长达312d,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4.7℃,极端低温­4.8℃,丘陵、盆地等地区基本没有低于­5℃的低温和周期性的冻害地区。可见,连南冬无严寒,少受寒潮霜冻影响,夏无酷暑,加之没有毁灭性病虫害和水、空气污染等危害,具备了优良的柠檬种植的生态气候条件。另外,连南境内土壤多以黄色和红色壤土为主,且矿质营养元素含量较丰富,土壤温暖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缓坡地较多,具有适宜于柠檬植株栽培的生态土壤条件。

1.2柠檬生长发育特征柠檬生长过程中,气候环境对其影响特别明显[3],根据连南农业局2008—2013年6年柠檬的连续生长资料,以及现场果树农业气象观测,分析其主要发育期如表1,所示,2月下旬芽膨大、开放,3月中、下旬展叶,主要开花期在4月中旬,花期大约有2周时间,第二次开花在6月初,果实成熟期为10月中旬。

2气候环境对柠檬生长的影响

2.1年内气候变化对柠檬生长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最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降水;同时为了对应柠檬的生长发育期,本文选用小时间尺度的旬气温、降水资料,来分析连南地区年内的气候变化规律。图1(a)表明连南旬气温呈现明显的单峰型结构,同时基本符合以7月中旬为最高平均旬温度(28.6℃)的正态分布,最低旬气温8.7℃出现在1月上旬,这个变化和华南地区四季分明的季节性气候比较一致。连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从图1(b)看出,全年降水也大致呈现以5月降水为高峰值的单峰型,具体来看从1月上旬至3月中旬呈缓慢上升的趋势;3月下旬降水突升至70mm,同时出现全年降水最集中时段,4月上旬—6月下旬降水大致呈现85mm左右的震荡周期,年峰值出现在5月上旬为98.9mm;7月上旬至8月下旬是全年降水次集中期,大致呈现55mm左右的震荡周期;9月上旬后,雨量逐旬减少。柠檬芽膨大期出现在2月下旬,期间平均温度11.6℃,意味着连南柠檬芽膨大保证温度是11.6℃左右,在达到此温度时,柠檬树梢、根系才开始营养生长;芽开放至展叶期(3月上旬至下旬)正常生长发育的平均温度是14.4℃,需要关注的是,连南地区2—3月份,冷空气活动非常频繁,经常出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会导致植株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止,甚至造成植株新芽、叶的冻伤死亡。柠檬的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中旬前后,中旬气温19.8℃,降水85.0mm,此段时间和柠檬挂果率最为相关。据连南气象资料显示,连南地区4月份大致3~4年就会出现一次倒春寒(连续3d气温低于12℃),如果恰逢开花期,将对柠檬的座果率产生严重的减产影响。同时,连南地区4月份月降水为212.5mm,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暴雨(日降雨量≥50mm)的强降水,如果出现在花期,则可能造成大雨洗花,花粉不能传播从而造成减产。柠檬挂果营养生长期主要在7—9月,期间平均气温28.3℃,降水334.4mm,容易出现午后强对流及局地暴雨天气,影响挂果率。柠檬成熟、采收期是10月上旬,期间气温22.9℃,降水仅为21.9mm,几乎没有雷雨大风等对流天气,有利于柠檬果实的成熟采收。

2.2气候年际变化特征适宜的气候环境对柠檬的稳产高产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多年气候条件的年际变化趋势也将对连南柠檬种植的规划和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4]。图2是1962—2013年连南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分析图。图2(a)可见,1962—2013年连南年均气温在18.5~20.6℃之间波动变化,总体呈现为缓慢上升的线性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气温主要变现为不稳定的震荡波动,1997—2009年气温明显高于常年;近几年气温有所回落,但是2011年起呈现连续三年的上升趋势。图2(b)显示连南年降水量在972.3~2328.0mm之间变化,起伏较大,波动特征明显;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降水相对稳定,且处于平均线以下;20世纪70、90年代处于丰水期降水充沛,震荡起伏较大;21世纪以来连南地区年降水波动大,平均雨量1778.6mm,比多年平均偏多95.2mm,且2002年降水量达2367.2mm,为历史第二多年份。利用MATLAB工具,对连南地区1962—2013年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5]。图3(a)表明,连南地区气温在1980年以后存在明显的4年左右的周期,另外20世纪70~90年代还表现出7~12年左右的准周期变化,目前震荡周期等值线远未闭合,预测未来几年连南地区处于温度的高值区。图3(b)则表明,连南年降水呈现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结构现象。总的来说,在年降水演变过程中存在着22~26年,8~12年以及3~5年的3类尺度的周期变化。其中,在22~26年尺度上出现了枯­丰交替的准两次震荡;在8~12年时间尺度上存在准5次震荡,2013年正值等值线震荡区已闭合。同时,还可以看出以上两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整个分析时段表现的非常稳定,基本具有全域性;而3~5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1992年以后表现的较为稳定,目前处于负值震荡区。气温和降水的尺度周期变化位相叠加表明,未来几年连南地区处于高温和低湿配合影响。

3连南气象灾害对柠檬生长的影响

3.1低温阴雨(倒春寒)南方春季的低温阴雨定义为日平均气温≤12℃,且连续3d或以上。连南县2、3月份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这种天气,仅持续时间长短和结束期的迟早不同而已,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会导致柠檬生长缓慢,甚至芽、叶冻伤死亡。更值得注意的是,连南地区每3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倒春寒天气,据有关资料显示,木本植物开花期,当气温低于12℃时,花粉发芽及伸长极差,气温低于10℃则几乎停止生长,这种情况容易出现花期枯萎,无法授粉,从而严重影响柠檬的挂果率。在连续低温阴雨期间,可采取熏烟或者覆盖法,进行防寒保暖,但要注意果园小气候,注意做好通风,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3.2冰雹、雷雨大风春夏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连南常出现局地性冰雹、大雷雨风等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不仅影响昆虫传粉和刮落果实,而且使果树的枝叶产生机械损伤,甚至倒伏。冰雹出现的机率虽较低,但往往伴有局地强风,所以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因此,柠檬生产基地应建立防护林或挡风墙,减轻风灾危害。

3.3干旱连南从7月开始,雨量、雨日明显减少,常有伏秋旱发生。如果把连续≥10d无雨作为干旱过程指标,则每年都有干早发生,而且一般年份都有2~3次干旱过程。7月之后,柠檬树处于挂果营养生长的关键时期,若遇干旱,水分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果品产量以及品质。因此,柠檬产业园应配备相应的灌溉排水系统。

3.4雨雪、冰冻柠檬是柑橘类中最不耐寒的种类之一。连南地区发生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现象比较罕见,但是如果出现,则会导致果树冻伤,轻则当年减产,重则果树冻死。例如2008年,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连续性的雨雪冰冻灾害,连南地区也发生了长时间的冻雨天气,导致大部分柠檬冻伤、冻死,当年柠檬直接减产6成以上。如遇有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应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做好除冰,利用覆盖法进行防寒、防冻的必要措施。

4结论

柠檬是柑橘类中最不耐寒的种类之一,连南地区四季分明,山区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温度19.5℃,湿度79%,≥10℃的年活动积温6750.0℃,降雨量1600.5mm,日照时数1549.9h,无霜期长达312d,丘陵、盆地等地区基本没有低于­5℃的低温和周期性的冻害地区,具备了柠檬种植的优良生态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柠檬种植推广。

气候因子对柠檬各个生长阶段有着明显的的影响,特别提出的是开花期的降温、降水对柠檬挂果率的影响尤为显著;通过小波分析,连南气温1980年后呈现明显的4年周期性,多年降水则显示出多重时间周期尺度的嵌套结构现象。连南处于南岭山脉北侧,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例如低温阴雨(倒春寒)、雨雪冰冻、冰雹、雷雨大风、干旱等,广大果农和有关部门须做好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吴昌标,尤立克.柠檬生长结果及其栽培要点[J].中国南方果树,1981(1):36­38.

[2]蔡文华,陈家金,陈惠.福建省2004/2005冬季低温评价和果树冻害成因分析[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5,1(3):35­39.

[3]安岳柠檬生长的生态气象环境及其变化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9):33­36.

[4]黄木松,胡方平.粤北山区水晶梨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J].广东气象,1999(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