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23 12:1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内部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内部控制

篇1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要素

0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加强高校内部控制能够解决高校发展中的问题,提高高校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1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健全,高校管理活动中发生了很多不良现象,如挪用公款,贪污受贿; 负债规模巨大,财务风险较高;信息化管理层次较低,沟通不畅;高校领导违规违纪现象。为了保证高校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高校健康的发展,建立和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已势在必行。为了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加强和规范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财政部在2011年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这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研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已有多年的经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比较健全,而高等内部控制发展才刚刚起步,相关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不是很丰富。因此我们通过分析高校和企业的特点,比较高校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异同点,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研究成果,分析高校的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高等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2 内部控制要素简介

2.1 内部控制要素的早期阶段

2.1.1 内部控制的初始阶段

“内部控制”最早被称为“内部牵制”的概念。根据《柯氏会计辞典》的解释,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一般而言,内部牵制制度的执行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即体制牵制,簿记牵制,实物牵制和机械牵制。内部牵制是基于两个基本设想: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起始形态,确实有效地减少了错误和舞弊行为。

2.1.2 内部控制二要素阶段

美国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以下简称AICPA) 在1958年10月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 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提高经营效率, 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AICPA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要素。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和程序与财产安全和财物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而内部管理控制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有关,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关系。这种划分只是从会计角度进行的简单分类,并没有阐明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赵宗铭 2012)

2.1.3 内部控制三要素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会计审计界对内部控制研究的重点向具体内容深化。1988年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从1990年起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

2.2 内部控制要素的框架阶段

1992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 way-Committee)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经理人协会和管理会计师协会等组织组成的发起组织委员会公布了题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COSO报告。它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执行,由管理阶层设计,为达成合法性目标、可靠性目标和效益性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有五大要素组成,即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和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监测(monitoring)。2008年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借鉴了美国的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要求中国企业所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你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的发现经营中的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应对风险;信息与沟通要求企业能够确保信息在企业中有效及时的传递;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改进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五要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3 高校同企业的对比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等学校学生的招生和分配,各项建设资金都由国家统一安排,这个时期的高等学校实际上和政府存在着隶属关系,而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学校的地位和性质不断发生着改变。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该法第31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注册登记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首次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法人”资格。1998年8月29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王欢,2005)这一系列法律条文的颁布,使得高校和企业的差别越来越小,相似性越来越大,高校和企业相同在内部控制的许多方面的是相同的。

3.1 高校和企业的相同点

3.1.1 内部控制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金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3.1.2 内部控制的实施原则基本相同,都包括全面性,重要性,合法性,适应性,成本效益性。

3.1.3 内部控制的实施都不但要求管理层的积极主动,还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

3.1.4 内部控制的对象都是经营活动的发生的各项资金往来。

3.2 高校和企业的不同点

高校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高校和企业又有区别。我国学界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观点,把高等学校定性为公务法人。(王欢 2005)高校“公务法人”的性质不同于企业私法人性质。高校和企业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高校非营利性。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高等院校所从事的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业务活动。在我国高校是非营利性事业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服务社会,追求社会效益。企业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

3.2.2 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性。高校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国家、政府财政拨款; 收取学杂费; 社会或个人赞助、捐助;企业的资金有两个来源:是从外部借来的,需要偿还的;是投资者投入的、无偿给企业的和企业自己生产经营赚来的。

3.2.3 高校资金分配的不同于企业。高校的资金主要用于人员支出(工资、社保、奖助学金等)、学校运转支出(教学、后勤、团学工作、教学辅助等等)、科学研究支出、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等。一般的学校资金不能用于投资。

高校和企业的这些不同点要求我们在研究高校内部控制时。可以借鉴企业的内部控制,但决不能照抄照搬企业的内部控制,而应该结合高校本身的特点进行研究活动。

4 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针对高校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不同点中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提出以下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议:

4.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控制环境是影响、制约高校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控制环境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高校治理结构不完善,高校领导一般都具有从事专业教育的经验,而缺乏经营管理的知识。对内部控制观念不够重视。

4.1.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求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为了改变高校内部控制落后的现状。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通过有力宣传教育,使高校内部各级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得到全面认识,从而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打下基础。

4.1.2 彭宇文(2005)认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高校治理结构。高校治理结构是为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就高校内部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力配置,制衡与激励的制度安排”因此,为了构建良好的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应该构建科学的高校治理机构。

4.1.3 为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必须重视高校财务制度的建设。财政部、教育部于2012年12月19日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其中要求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来规范高校财务活动。为实行明确的组织分工,岗位之间应相互制衡,防止权力重叠,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以及收支往来账目登记等工作。

4.1.4 我国高等学校组织机构的建立大多是按照政府机构部门组织机构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存在机构多,人员多,职责不清、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差等诸多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应不断完善组织机构的设置,要明确高校各部门人员的职责,精简高校机构,建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

4.2 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是以一定的发生概率的潜在危机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或客观结果。高校的控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高校面对的风险随着控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之中。高校的管理成必须时刻关注高校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及时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风险。

4.2.1 高校应确立重点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我国高校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我国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部分:财政部拨款,地方政府援助,学生交费。我国许多高校在一味追求扩张而忽视对风险的控制,因此必须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对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价。

4.2.2 高校管理层必须树立风险意识,积极多渠道筹资。 高校是独立的法人,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不能吃“大锅饭”。高校一方面要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要争取其他社会团体的支持。开源节流,扩大资金的来源,合理的运用资金。

4.2.3 高校必须努力发展优势专业,量力而行,不能贪多求快。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的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有前景的课程,停开不具潜力的课程。

4.3 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活动

高校的控制活动是实现高校管理目标的具体方法,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为了保证高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控制活动措施。

4.3.1 授权审批控制

高校应当建立授权批准程序,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某些特定人员紧急授权以应对某些突发事件,日常的管理活动则按既定的程序进行,高层管理人员不能以权压人、。

4.3.2 资金控制制度

高校必须建立资金控制控制,资金必须由专人。严格记录每一笔资金的进出,定期进行帐实核对,帐证核对,帐帐核对。严禁设立部门“小金库”。

4.3.3 预算控制

预算就是一种计划,为了保证高校控制活动目标的实现。高校必须合理的编制预算,同时要确保预算能够确实有效的执行。使得每一项预算能够对任何一级的管理人员有约束作用。做好量化工作,监督预算计划的实行。

4.3.4 绩效考评控制

高校管理层应当科学设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定期按照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高校的职工进行评价,从而对职工进行奖惩。防止高层管理者任人唯亲。

4.4 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企业的信息与沟通是指企内部各部门的人员必须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吴海澜 2008)。高校的信息与沟通也要使得高校的各个部门的职工能够及时的获得有用的信息。

4.4.1 高校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在高等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建立一个个自由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实现数字化校园的目标。通过运用各种高科技的手段,使高校的内部信息可以自由传达,各个部门之间实现了透明化,可以互相监督。从而提高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效率。

4.4.2 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使高校内的每一位职工都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也可以使管理者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领导高校的各项工作;更增加了部门之间相关业务的透明度,便于接受其他部门和员工的公众监督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

4.5 完善高校内部监督体系

完善监督体系拓展高校内部审计范围,对高校负责人不仅实行离任审计,还要开展任期责任审计。强化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作用,内部审计要监督高校各项活动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有关建议,促进高校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4.5.1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由于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高校所处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确保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应对高校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一个好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能够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4.5.2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相互联系,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是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高校必须挑选德才兼备的人员来从事审计工作,同时给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以保证高校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4.5.3 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

定期进行校务公开可以增加高等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为学校广大教职工充分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创造条件,有利于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

4.5.4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下转第101页)

(上接第48页)高等学校的纪检监察部门是反腐败工作中心和主力军,将查处腐败作为工作的重点,还加强舆论监督作用来预防高校的。高等学校的纪检监察部门要努力联系群众,广泛收集信息,加强与高校内部各个部门的联系,消灭高校内部滋生腐败的温床。

5 结束语

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密切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结构框架。教育是强国的根本,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存在滞后性,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高校建立有效内部控制已迫在眉捷,在理论上对高校内部控制要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在实践中指导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促进高校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OL].2012-11-29[2013-03-08].

篇2

1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的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部门,其目的是协调单位人员有效履行责任,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虽然依附于单位本身,独立性受到局限,但它具有对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发现问题比较迅速、改进比较及时、取证比较容易等优点,因而,内部审计对协助高校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的内涵,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2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现状

2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审计独立性不强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内部控制的效果也不能立竿见影,水到渠成,它更多的是宣扬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所以常常使得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欠缺了解,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内部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和发展方面的重要性,缺乏通过内部控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经营理念,使得内部控制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二是高校领导权利集中制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出现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与相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等情形,使得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而作为内部控制监督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隶属于高校本身,受高校领导权利牵制,并与其他部门存在利益关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独立性受到很大的质疑,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与公平。

22内部控制体系欠缺,审计监督不够

根据coso内部控制理论的框架,良好的内部控制应该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控制监督五个方面。

首先,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五元素不全的现象,在控制活动中仍用财务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仅就其开支的范围、标准加以限制,没有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导致信息传递滞后,监督活动无法及时跟进。其次,不相容岗位人员兼职情况屡见不鲜,一人身兼多要职,权利牵制缺乏,工作职责权限不明,审批制度建立不全导致控制环境薄弱,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增加。内部审计在设计和执行控制程序时,淡化“审计即服务与监督”观念,在评价内部控制时往往依据以前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作出有利于内部控制可以防止、发现并纠正财报重大错报方面长期有效的结论,没有真正从内部控制本质出发,考虑内部控制的风险程度是否较高,控制活动是否规范,监督是否有力。

23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缺失,审计判断准则不明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法律依据,2013年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将内部控制按照所有事业单位通用的业务活动分为了三大类八个小类,但是高校具有其自己的资金核算、会计处理、行政监督等一系列体制的特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尚不够明确具体,操作说明也不够细化,内部审计人员常常遭遇内部控制审计无章可依的困境,每每遇到问题时,审计人员只能依靠固有的职业判断,这就使得内部审计意见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也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就事论事,泛泛而谈,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阻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高校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建设对策

31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营造良好审计环境

首先,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运作顺利进行的基石,是管理工作的起点,需要每一个员工自觉遵守。高校领导是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自上而下,由高校领导牵头,各部门项目配合,积极开展内部控制教育活动,加强宣传,正确树立内部控制防范意识,定期执行对内部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测评工作,提高单位领导及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内部控制意识在各部门内部根深蒂固。

其次,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前提。只有在内部控制健全、运行良好的环境下,才能有效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进而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由于我国还不存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现有的制度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所以教育部应针对高校出台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使得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的审计环境,调整审计的方案和措施,制定适合内部控制的审计制度,使审计有章可依。

32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独立内部审计机构

高校应严格落实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牵制制度,建立健全授权批准制度和岗位分离控制制度等,积极落实内部控制领导责任制、日常管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对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交易以及大额资金等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建立、完善符合高校管理要求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实质上的独立。独立性是一切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所以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高校本身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应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足够重视。

33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将审计程序电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行业,现阶段高校基本实现一卡通全部门覆盖,信息共享技术有效降低了信息处理的冗余和烦琐。内部控制对接一卡通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的程序化和标准化,部门与部门、上下级都可以在一卡通系统中通过权限设置得到很好的体现。将内部控制方式信息化,使内部审计可以单独设置程序模块自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类和筛选,方便审计部门直接获取数据,提高审计效率和可靠性,还可以在审计程序中设置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最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篇3

控制活动多样化。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这个主要任务,又有为了实现投资者的盈利目的而产生的投融资、基建、采购、校办企业等经济活动,因此,民办高校的经营范围很广,当然,社会责任也比较重大。这就需要民办高校在经营过程中注意控制活动多样化这一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如基建、采购等控制比较薄弱的活动。

二、民办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内部原因导致的问题

1、组织结构不合理。我国民办高校的组织结构主要由制定决策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执行股东大会、董事会决策的执行机构两部分组成。股东大会拥有剩余所有权、重大决策权和董事任命权等权利,但由于民办高校是虚拟的法人人格,所以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具有真正的决策权。民办高校的执行机构除了执行董事会决策外,会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然而,拥有独立董事会和执行机构的民办高校,却时常发生家族化、集团化管理的情况,董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责任,民办高校大部分时间受制于董事长或者出资人,校长又常常受制于董事,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又缺乏监事会等类似监督机构,民办高校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不尽合理的情况无法避免,民办高校组织结构层次多而乱,可谓华而不实。同时,在教育部倡导本科高校向技术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更倾向于定位为实践人才的培养,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更侧重于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涉及较少,这样的组织结构不利于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2、经营风险较大。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风险和政策风险都高于公办高校,这两个风险也是经营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风险、政策风险这两个方面。教学质量风险主要是由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办学条件、质量管理、学科结构等因素引起的,该风险是民办高校经营风险中的重要风险。由于民办高校决定招生的因素是教学质量,学校的教学质量越好,教学成果越丰硕,生源就越多。虽然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都非常好,教学、住宿硬件设施比较全面,但是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流动率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这样就会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下降,进而影响招生,学校将会发生财务危机。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民办高等教育法规政策的不完善、不健全、不确定而引起的,同时,决策人对政策法规解读的误差也会引起政策风险。

3、内部控制活动不规范。由于民办高校兼具企业的性质,很多民办高校在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上借鉴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明确了教学岗位的课时安排、科研任务以及对应的薪酬待遇,对于行政岗位也明确了各个行政岗位的职责,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审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贯彻实施,但是在资金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这些重要项目的内部控制设计上,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活动还不是很完善。

(1)学费管理流程不规范。作为民办高校主要收入的学生学费,是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重要资金,因此学生的学费管理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民办高校的学费收费工作困难重重,学生欠费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民办高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还没有制定出合理的流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2)预算管理不完善。民办高校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都暴露出很多问题,民办高校的管理层不重视预算,很多民办高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编制由于缺乏其他部门的参与,编制的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多数民办高校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没有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学校总体目标进行统一,这样编制预算,可行性会比较低,更不用提权威性了。在民办高校,还有一种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层面的资金收支基本纳入了预算管理,但是,学校内部的一些具有独立核算经济能力的院系和部门的资金收支却是各自为政,没有纳入学校整体的预算管理,这样,学校的资金管理就出现了盲区,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在预算执行上,有些民办高校执行力弱,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有些部门不按照预算的安排使用资金,超出预算情况严重,预算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3)对固定资产监管不力。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规模的壮大,归属于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也是越来越多,各种教学办公设备,新建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大量的图书,都是民办高校的重要固定资产,这些资产无论是自己购买的,还是他人捐赠的,无不显示出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因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民办高校内部,对于这部分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和各项资产的财产保全控制。

4、信息沟通不畅。表现在控制活动上面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是信息与沟通的主要途径,各单位和部门之间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民办高校的硬件设备一般比较完善,例如财务、资产、人事、教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基本都使用专用软件进行管理,这很有利于各个部门员工之间的信息共享。但是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自我体系,不能实现单位间、部门间和员工间的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也就形成了信息壁垒,这样就容易造成信息在上传下达时出现误差,不利于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

(二)外部原因导致的问题

1、高校内部控制法规缺失。20世纪90年代,我国加大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相继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但是针对高校的内部控制研究的比较少,仅仅出台了一些单项的管理办法。正是缺失了针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作指导,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统一的制定标准,高校实行内部控制的外部法律环境还未成熟。

2、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民办高校有企业的性质,同时还具有非盈利单位的性质,这一个性质使得民办高校的财务信息不需要定期对外公开披露,这样社会大众就无法对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受教育部门的行政干预和督查少,由学校制定的财务预算缺乏上级监督,因此,高校的内部控制在缺乏有效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出现了执行力度不严等一系列问题。

三、加强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民办高校内部建设

1、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在民办高校的内部建设中,上至管理层下至教职人员全民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对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壮大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使得民办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简单的会计工作,更应通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和充实专业知识,改变工作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广大师生以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切实发挥资源优化组合效应。同时,民办高校还要明晰产权,为整个学校的管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治理环境。

2、优化民办高校治理结构。民办高校复杂的治理结构决定了投资人的注资会影响高校的治理结构并影响民办高校运营的目标,因此,在治理结构上,民办高校应该减弱出资人在管理上的控制性,防止其利用办学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保证高校的公益性质。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既不能让学校成为出资者赚取利益的工具,也要保证校长等管理层按照董事会的决议实行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管理层的错误行为,对效率较高的管理人员实行奖励。

3、规范内部控制活动

(1)规范学费管理流程。民办高校由于没有国家财政补贴,资金上是自给自足,因此民办高校的学费比公立高校高出很多,但是为了能及时地收回学费,民办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硬件设施制定出合理的学费标准。对于欠学费的学生,要实行一些激励措施;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应该积极提供助学贷款,制定出合理清晰的贷款申请和偿还的程序,在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欠费比率,保证学校的学费收入。

(2)完善预算管理。民办高校应该制定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应遵循合法科学、高效有力、经济适度、全面系统、权责明确等基本原则,以可以持续发展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准则,把优秀的资源用到需要的地方,优化资源配置,以适应长期发展的要求。设立全面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工作机构和执行单位3个层次的基本架构。董事会在宣布预算的决策后,各“院、系、部”作为预算的执行机构,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能,提高预算的管理运用效率。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预算管理考核。以预算为基础,结合日常工作的执行情况,分析预算项目差额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找到原因所在,然后按照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与考核指标,实施奖惩。

(3)加强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国有资产,因此固定资产控制目标定位于在保证民办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资产处置的合理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对固定资产的控制管理过程中,主要从资产的取得、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理等环节找出关键的控制点,采用授权批准、会计记录与资产保管相互分离和制约,防止资产的被盗、毁损及流失。

4、建立畅通的信息与沟通渠道。对于民办高校内部而言,信息与沟通渠道主要是办公软件的应用,很多民办高校在教务安排、办公沟通、科研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对应的工作软件,这必然会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但是对于身处一线工作的教辅人员而言,这些软件都是接收命令的工具,命令执行的效果如何,一线教辅人员是否接受,反馈不到管理层,所以,建议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定期举行座谈会,切身聆听一线教职员的心声,真正做到消息既能下传也可上达。对于民办高校外部而言,民办高校必须进行形象包装,加大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增强自身竞争力,与校友联系密切,鼓励校友积极为母校发展做出贡献。

(二)营造有力的外部环境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监督,使得民办高校的内控在执行上有法可依。因此,国家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尽快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办高校内控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篇4

关键词:COSO理论 高校 内部控制体系

一、COSO理论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公布了题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COSO理论,被公认为是目前内部控制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文献。COSO理论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即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全体员工共同执行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理论还将内部控制的内容归纳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五个部分,并分别对其概念进行定义。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组织的氛围,它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基调,是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要素实行的前提。因为任何组织的核心都是组织中的人与活动,而人与活动都是在环境中开展的,也可以说,人与活动是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和环境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是一个双向的关系。因此,在高校内部控制过程中,控制环境起到决定性作用,是高校发展的基本条件,它为内部控制其他要素提供了基础。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管理人员识别、评估与控制对运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作用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其主要内容有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等。风险评估是风险内部控制的第一环节,关键在于分析风险的真正起因。发现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是让风险处于组织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主要手段。当组织控制环境有所改变时,风险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组织应强化对环境变化时的事务管理,处理好风险非常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合理进行风险处理,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在进行内部控制活动时,应按照已经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对日常的运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障组织战略目标快速实现。控制活动应贯穿于整个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由于组织性质、规模、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其控制活动也不同。

(四)信息和沟通

信息和沟通是指组织快速、正确地传递和内部控制有关的各类信息,以保障信息在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有效传递,它是组织内部控制活动能够有效进行的关键。信息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与营运、财务及遵循法令有关的所有资讯。沟通是使组织人员了解其职责,保持对财务报告的控制的有效方法。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对组织顺利地内部控制有重大的意义。有效的信息沟通应该包括的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

(五)监控

监控是指组织评估内部控制质量的监督过程,也就是指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断的过程。因为组织的内部控制效率会在时间和环境变化的同时跟着发生变化,对这一过程进行实时监督,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同时也是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永久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断、对不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的过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须确保问题和意见能快速、准确地汇报到管理层,进而及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不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监督的形式可分为持续监督、个别评估与综合监督等。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也逐渐完善,但招生人数的扩增及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高校运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慢慢成为影响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COSO理论,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要么嘴上说说没有实际行动,要么行动了却没有实际效果,实施效果不佳。归根结底是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准确,对其重要性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高校在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上不够重视,未将规章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理论、教师素质等方面的控制列入内部控制体系范围中,最终造成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形如虚设,没能真正起作用。

(二)缺乏完整的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

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认识不够全面,未建立完整的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只有在风险发生时才开始想办法去处理,风险处理不及时进而造成损失。另外,很多高校对市场竞争的认识不够,强调研究生的培养,却忽视了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不够重视。如果毕业生长期在就业岗位上没能有较好的优势,势必影响招生,这也是高校潜在的风险。而在校园环境和教学楼等的建设上,当资金出现紧缺时,很多高校会选择向银行借贷,但由于财务事前预算、事中核算和事后决算方面没做到位,导致财务出现风险。

(三)内部控制职能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

从当前诸多高校执行内部控制的现状来分析,很多高校由于组织结构不够严谨,权利重叠、管理封闭等因素,导致内部控制职责分配不明确,控制职能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没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另外,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大多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缺乏长时间的磨合与完善,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常会有偏差、有章难循等问题发生。再加上我国高校向来都重管理轻控制、重执行轻程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发挥。

(四)信息平台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

很多高校尽管已经开始强化信息化建设,也建立了文件信息平台,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没能真正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存在上下级信息传递故障、信息容易失真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计算机故障、网络问题、管理人员操作失误等。此外,因为文件通知覆盖范围小,导致上级的信息没能下发到下级各个人员中。在信息平台不完善的情况下,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就无法及时、准确传递,这就容易造成重复工作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也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五)监控体系不健全,监控执行不力

很多高校因为内部控制体系本身不够完善,无法提供有效的监控,主要体现在没有独立成立财务稽核部门、未制定对收支进行复核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是高校进行资金活动的前提。但当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监管部门大多都只负责投资项目、专项资金和二级财务等业务方面的核算,并未进行全局的监管。另外,高校领导未认识到监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切实站在监督和预防的角度上提供高校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的措施,这对高校完善管理漏洞非常不利,也影响了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COSO理论在高校内部控制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为了促进改革,加快发展脚步,必须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针对高校内部控制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环境并不能消除内部控制环境的各种问题,但却能有效的起到预防的作用。因此,加强控制环境建设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措施之一。首先,高校要完善内部治理与组织结构,建立适合“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分配,有效地避免包庇或推脱责任等现象发生。其次,文化建设是高校内部控制的核心,它贯穿于高校内部控制的各个层面上,高校应该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最后,高校管理人员、财务从业人员、教师职工等行为人,都是高校控制环境的主体人,只有在所有主体人都重视高校控制环境建设的前提下,高校才能更好的建设控制环境,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高校法人主体进行运营管理时也和其他企业法人一样,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高校要有效地控制风险,将风险最小化。首先,要先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建设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预警控制,规范风险控制要求,将风险控制作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工作。其次,应该将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可行性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工作流程,及时、准确、有效地控制风险。最后,应该建立风险突发事件的紧急控制措施,明确责任人,规范控制流程。

(三)完善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力度

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估体系,以确保各院系的各种预算经费能够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估。其次,因为高校的物资大多属于国有资产,导致高校管理者对物资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监管方面也较不严格,导致高校频频出现物资被盗用、私卖等情况,基于此,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物资控制体系,确保物资的合理利用。然后,在组织决策控制上,要求高校建立完整的规则方案,明确各院系、各管理者的职能,将内部不相容职务彻底分离。

(四)完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

内部控制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发展的一大关键任务,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共享。具体可以从三点入手。首先,管理部门应该将一些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上传到信息共享平台上,方便全校人员下载与学习。其次,各院系、各部门应该从信息平台上获取本部门所需的信息资源,全面地了解并分析高校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执行的实际情况。最后,全校人员应该借助公共信息平台对各部门、各院系进行实时监督,发现有不合理情况应立即上报处理。

(五)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监控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的职能部门,应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准确性。首先,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该部门的监控作用,有效地对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核查,再进行财务内部监管,进而实现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标。其次,要全面检查各部门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的执行状况,以实现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监管,同时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最后,高校应该不断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定时对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进行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技能,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所有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并评估其技能水平。

四、结束语

我国高校是非盈利行组织机构,政府的财政津贴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相对于企业来说,高校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些差异性造成了高校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于COSO理论,发现高校内部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包括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缺乏完整的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内部控制职能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信息平台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监控体系不健全,监控执行不力五方面。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从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完善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完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监控力度等方面做起,以确保高校内部控制顺利执行,进而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世刚.基于COSO报告的高校内部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戴韶湘.基于COSO框架的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2

[3]卓飞达.基于COSO框架的L高校后勤实体内部控制体系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3

[4]张春富,张莎.COSO报告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运用[J].教育财会研究,2010

[5]张兆亮,赵鸿雁.COSO报告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构建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吴晓凤,钟荣.探索COSO理论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以证券公司发行承销业务审计为例[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中国会议,2013

[7]王静.基于COSO报告的高校管理应用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8]吴海澜.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黄山学院学报,2008

篇5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措施

年来,随着高校经济业务多样化、复杂化的变革,高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凸显弱化,内部监督机制严重缺失,致使高校舞弊和腐败案件频发,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对于高校管理上的这些漏洞和盲点,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因此,高校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能有效防止经济舞弊案件的发生,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一、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重视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缺乏相关的法规,内部控制还只是表现在内部会计控制层面上,而内部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位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高校管理层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内容和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或者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全面规划,将自己和其他职能部门排除在外,从而制约了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高校舞弊和商业贿赂案件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二)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不完整,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未能有效分离

现阶段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制定了但没有有效执行,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不合理,高校内部有效权力分配制度混乱、职务分工和制约机制失控,各职能部门缺乏沟通联系、相互制衡,使高校管理工作显现出一些漏洞和盲点,例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都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进行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科研项目结题后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应清点后移交给资产管理部门,由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再进行统筹分配。但是,由于科研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缺少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不了解,使固定资产仍然长期滞留在项目组(负责人),致使有些项目负责人将其视为私人财产而占为己有,损公肥私的现象泛滥,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高校预算业务缺乏内部控制

高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特别是在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及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之后,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但部分高校预算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规范的预算控制制度。

1.预算编制缺乏分析论证环节,内容不完整。多数高校的预算编制人员对新的经济业务不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对有关预算政策不熟悉、同参与高校经济活动的各职能部门缺乏沟通协调,只是根据上年度收支情况适量增减,采用简单的基数增量法编制预算,造成预算编制不细化、不科学。另外,由于高校预算编制的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二级单位或职能部门的创收收入未能纳入预算,使预算编制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2.预算执行控制缺位,约束力较弱。部分高校领导忽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随意批条子增加临时支出,使实际支出脱离预算支出,预算执行流于形式,预算管理失去意义。

(四)高校收支业务缺乏内部控制制度

1.部分高校收入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责权限不明确。涉及收入的合同或协议管理不完善,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收入实现过程的监督机制较弱。

2.高校非税收入收缴程序不规范,收费票据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不协调。比如,部分高校学生住宿费的收缴流程混乱,学籍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和财务收费管理三部门信息不共享,财务部门将收费票据直接由收款单位保管,致使应收与实收金额不一致,收缴不及时,甚至部分职能部门私设“小金库”,截留、侵占应交收入,造成高校腐败案件频发。

3.支出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各项经济活动的支出标准及报销流程不明确,支出业务的审批、审核和支付等各岗位职责权限不清晰,致使一些违规支出发生,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给学校造成了经济损失。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

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的出台,为各行政事业单位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更具有现实意义。高校应及时对本单位领导层、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教职工进行有关内部控制专业知识、法律、财务方面的教育培训,并且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内部控制制度与高校管理和个人切身利益的关系,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高校内部控制是由高校领导层、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实施的过程,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参与指导学校相关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和监督。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高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为规范约束高校领导,还应建立内部控制考核制度,并与职务晋升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

(二)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

建立高校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明确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和组织机构间相互制衡等,加强对学校领导层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也就是说高校校长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高校应建立以校长为主任,以财会、审计、纪监、后勤、基建、资产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内部控制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的内部控制工作,确保内部控制发挥有效作用。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的内部控制实施都是以制度为前提,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高校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是高校从上到下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梳理各项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也是明确业务环节、加强管理和控制的过程。高校要找准关键控制点,分析每个岗位的核心要害处,这样才能防范和控制风险。高校应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岗位经济责任制和关键岗位轮换制度,根据每个工作岗位的不同点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同时,要对某些关键岗位定期轮换,使相关岗位员工有序流动,既能提高员工素质,又能及时发现问题。二是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和重要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杜绝越权审批。三是建立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完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定期培训等。

(四)强化预算业务内部控制

预算控制是高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关键内容。首先,高校要依据《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及上级主管部门相关预算管理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评价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要及时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都树立自觉执行和配合预算管理的意识,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其次,预算编制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全面分析高校各项经济活动和资金收支情况,将高校的所有经费来源和资金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对高校的项目建设预算,要召集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和立项评审,确保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最后,要加强预算的监督机制,完善预算执行控制,利用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监控各项支出预算项目进展情况,对超预算或预算执行较慢的现象,财务管理系统将自动关闭项目或及时预警,从而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五)完善收支业务内部控制

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经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制度进一步强调高校要合法合规组织收入,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加强支出管理,进行支出绩效评价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此,高校要建立健全收支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收支业务流程。首先,高校财务部门要统一管理学校的所有经济活动,清理高校各二级单位留存收入,加强涉及收入的合同或协议的管理,坚持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收款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其次,高校要建立票据管理制度,设立票据专管员,及时做好票据登记核销工作。同时,高校要做好收入分类管理,根据收入性质严格区分财政票据与税务发票的使用范围,例如,高校的非税收入使用财政票据,有关后勤服务业务要领用服务业税务发票等。再次,高校要加强支出业务控制,明确高校经济业务的各项支出标准,规范支出报销流程,坚持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别,确定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存档等支出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最后,高校要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处理复杂经济业务的能力。同时,要建立对财会人员定期考核的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或职务晋升挂钩,以激励他们爱岗敬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Z

参考文献:

1.杨雅兰.高校内部控制新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1,(5)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我国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现状

2012年11月,财政部正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要求在2014年1月1日起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包括地方高校)全面实施。该《规范》的出台对促进地方高校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遏制腐败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严重制约着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2018年2月8日,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7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的通知》(粤教财函〔2018〕14号),要求全省各地方高校做好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2018年5月31日,广东省教育厅又专门下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考核验收的通知》(粤教财函〔2018〕76号),就全省各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情况提出工作要求。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我国地方高校根据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对学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和报告,并借此机会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按照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建立了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内部控制建设的步骤,细化了各部门的任务,以确保内部控制工作在地方高校有序开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一)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仅仅是形式

在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高校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风险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建设持应付的心态。简单汇总现有制度和工作流程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点控制不全面、评价体系不合理。虽然地方高校已制定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只重制度建设不重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建设仅仅是形式。

(二)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也不尽相同

在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各地方高校对内控的重视和理解不同,并且在具体人员的专业素质上存在差异,内部控制建设的视角总是局限于单个工作任务、当前工作任务上,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思考,因此,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也不尽相同。

(三)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碎片化

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地方高校已建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内部控制工作组和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部门,以确保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评价。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没有建立独立的机构来实施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相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组由学校有关部门组成,其中一个部门被指定为主导部门。其弊端在于以部门为主导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由于业务和能力的限制,难以全面承担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往往是由各部门自行设计,然后进行简单总结,容易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碎片化。

(四)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缺乏风险管理

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一些地方高校经常将内部控制建设局限于规范、指引中规定的经济业务或活动范围,有规定的就做,不做不符合规定的,缺乏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意识。

二、我国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将面临各种风险。如何及时识别和分析与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没有内部控制的支持,风险管理就会形式化。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地方高校实现发展目标。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促进地方高校实现发展目标。两者都需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风险控制。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两个要素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2004年,经过各国的讨论和调查,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自此,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地方高校实现高效、科学的办学目标。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从内部控制体系向风险管理的转变。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的,内部控制是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的相互依赖促进了中国风险管理的持续发展。1.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风险管理在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中有明确的定义。提出风险管理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与的,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和部门,用来对潜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早期识别与预防,及时提供合理的应急预案和解决办法,确保企业平稳运行。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传递等环节组成。这些环节也包含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因此,可以说,内部控制仅作为管理的基本功能而存在,而风险管理则涵盖管理的全过程。2.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各类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地方高校应尽早识别这些风险,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尽快提出对策和解决办法。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和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潜在风险因素和来源,对它们之间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判断,识别风险的性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信息的获取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我们不能收集全面有效的风险信息,那么下一个环节就不能顺利进行。内部控制是一种嵌入的管理模式,可以为风险信息的获取提供极大的帮助。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存在。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我国地方高校的迅速发展,地方高校的融资方式和办学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的各种经济业务和活动日益增多,各方面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地方高校的发展不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高校不仅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而且开展外商投资、基本建设、校办企业等各种经济活动。因此,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结合我国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出发点和管理要素。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防范、评估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促进了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作为地方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有助于通过地方高校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各个风险关键点加以控制,实现地方高校的全面风险管理,从而促进地方高校风险管理。

(三)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树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观念。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的融资投资活动日益增多,经济活动类型多样,各种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地方高校管理者应首先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地方高校不同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情况,建立风险管理和风险应对机制。理顺业务控制流程,加强关键风险点的控制,加强风险预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现。同时,要加强地方高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地方高校应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风险识别、预测和分析,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的大小。地方高校应分层次分解风险评估工作,以各部门、管理岗位为主体,对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进行评估和考核,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管理。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不应局限于财务部门,而应从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资产、招投标等方面入手。同时,要加强地方高校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建立科学的资本支出审批程序,明确会计责任,科学分工,不断加强各部门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效果。3.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地方高校应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改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内部监督不足的现状。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地方高校应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提出整改建议,降低面临的风险。地方高校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对内部控制不充分、绩效不佳的部门和人员,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调查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加强内部责任,从而达到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和风险管理的目标。

篇7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 博弈论

引 言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利己的理性个体,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高校作为组织,其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审计人员、单位管理者、上级管理部门、监管者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结果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发展。这也正是内部控制审计更本质和深层次的问题所在,本文拟引入博弈理论对此进行建模分析。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博弈研究理论很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只是把内部控制理论简单套用于高校。尽管没有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博弈分析的相关文献,但从博弈的角度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除了我国缺乏统一的内控评价标准体系等原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高校管理层认识不到位,感觉没有必要审计,或是内控审计收益不高或在短期内难以显现。这些在本文分析中会有所体现,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教育行业特殊制度背景来研究高校管理层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为内部控制监管提供对策建议。

一、博弈论及其在内部控制审计分析中的应用

从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来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强调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起关键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要求内审人员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作用。从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其内控失效并不完全是因为缺乏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高校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后,一般只是在形式上予以公布,对于这些内控制度是否适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真正有效执行,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职能作用发挥于高校内控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内部控制框架应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由内部审计充当内部控制的设计者、维护者和监控者,高校的内部控制框架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高校内部审计的特殊作用,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博弈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博弈各方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即研究理性个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我国学者张维迎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对此进行了经典、深刻阐述。从博弈论应用于内部控制审计方面来看,迪安吉洛(DeAngelo.L.1981)最早运用博弈论研究审计定价问题;弗林汉姆等(Fellingham.J.C.and D.P.Newman.1985)研究了审计师和客户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博弈战略相互影响问题。国内学者李正龙(2001)建立了政府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博弈模型,此后陈华友(2004)、王性玉(2004)、张莉(2009)、胡于高(2010)等都借助博弈论研究审计问题;邹玮(2011)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策略问题;黄业德、杜龙波(2011)从监管的视角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法规制定部门和社会公众评价等博弈局外人的作用对博弈均衡的影响问题。上述研究缺乏对高校这个特殊行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博弈分析。

二、博弈模型建立

1.在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博弈模型中,博弈参与主体主要是高校管理层和审计部门。我们假定博弈的参与方博弈的策略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双方决策的根本目标都是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

2.博弈双方的策略空间。假设内部审计的决策行为策略空间表述为(审计,不审计),管理层的决策行为策略空间表述为(内控得力,内控不力)。假设博弈为非合作博弈,即双方不会“串通”,来实现最大化利益。

3.审计部门经过努力付出一定的成本可以审计出管理层的内控不力行为,但不排除可能经努力仍然审计失败发现不了,即审计内部控制成功与否是一个概率事件。这个假设和其他文献的直接假定审计部门一定能够成功审计不尽相同。这个假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审计部门不可能100%审计出内控的所有问题,即使其经过了很大的努力。

4.博弈模型。根据以上的假设,我们得到以下博弈模型。

博弈参与双方为审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管理层选择内控得力的概率为Pf,选择内控不力的概率为1-Pf,审计部门选择审计内部控制的概率为Pc,选择不审计内部控制的概率为1-Pc,审计部门成功审计出内部控制问题的概率为Ps,不能够审计出内部控制的概率为1-Ps。

假设参与双方正常情况下的收益和损失为0,则博弈策略(内控得力,不审计)的支付函数值可表述为(0,0)。上述模型中的参数含义如下:

审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为C1,审计的收益(这些收益可能是提高审计部门的声望、降低审计风险等)为R1,且R1>C1。

管理层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内控得力的成本为C2,管理层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所取得的收益(风险降低的预期利益)为R2,且R2>C2。

管理层内控不力而被审计部门有效审计所致的惩罚成本为S1;审计部门不评价内部控制所受到的惩罚成本为eS2,其中e为审计部门不审计,且管理层内控不力被监管部门检查发现并被处罚的概率。

三、博弈求解

(一)高校管理层的策略分析

管理层内控得力的期望收益为:

E11=Pc×Ps×(R2-C2)+Pc×(1-Ps)×(R2-C2)+(1-Pc)×(R2-C2)

=(R2-C2)

管理层内控不力的期望收益为:

由上式可知,管理层选择内控得力策略的倾向性关键在于使得不等式成立,即使得不等式左边越大,或者使得不等式右边越小。因此管理层内控得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1.Pc,审计部门审计的概率越大,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2.Ps,审计部门成功审计出内部控制问题的概率越大,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3.C2,高校管理层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越小,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4.R2,管理层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所取得的收益(风险降低的预期利益)越大,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5.S1,管理层内控不力被审计部门审计出所伴随的惩罚越大,高校管理层越倾向于内控得力。

(二)审计部门的策略分析

审计部门选择审计的期望收益为:

E21=Ps[Pf(-C1)+(1-Pf)(R1-C1)]+(1-Ps)[Pf(-C1)+(1-Pf)(-C1-eS2)]

=PsR1+PseS2+PfeS2-PsPfR1-PsPfeS2-C1-eS2

审计部门选择不审计的期望收益为:

E22=Pf×0+(1-Pf)×(-eS2)

=PfeS2-eS2

若E21=E22,PsR1+PseS2+PfeS2-PsPfR1-PsPfeS2-C1-

eS2=PfeS2-eS2

整理得:Pf=■

若E21>E22,审计部门倾向于选择审计。

由式(1)可知,审计部门选择审计策略的倾向性关键在于使得不等式成立,即使得不等式左边越大,或者使得不等式右边越小。因此审计部门是否审计内部控制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1.Pf,管理层内控得力的概率越小,即内部控制越不得力,审计部门越倾向于选择审计;

2.C1,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越小,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3.Ps,审计部门成功审计出内部控制问题的概率越大,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4.R1,有效审计收益(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审计风险、提升内部审计的声望等)越大,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5.e,内部审计不评价内部控制且管理层不执行内部控制被监管部门查处的概率越大,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6.S2,内部审计不评价内部控制而受到的惩罚越大,审计部门越倾向于审计。

(三)博弈的纳什均衡

根据前述分析,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当(1)式成立时,高校管理层选择内控得力,否则选择内控不力;当(2)式成立时,审计部门选择审计,否则选择不审计。

四、模型应用分析

审计部门在审计高校内部控制时,可能会基于审计成本的考虑,也可能由于专业技术方面的原因经过努力但仍然未能有效审计出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进而会影响审计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审计部门如不能有效积极地进行审计监督,高校的内部控制就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对高校管理层来说,内控得力与否也要讲究成本效益原则。如内控不力,管理将陷入混乱,发展将得不到切实的保证,这当然是不理想和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结合上述分析结果,为促使博弈的结果向“管理层内控得力,审计部门审计”这个理想的均衡结果转换,应采取如下措施:

1.审计部门应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内部审计要与学校发展目标和风险控制相联系,内控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为高校增加更多的价值。因为博弈双方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与高校管理层内控力度息息相关,加大审计检查力度,必然会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自“安然事件”之后,各国纷纷制定政策要求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作用,高校也应该如此。

2.规范审计操作,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内部审计部门威信。应规范审计操作,按照审计准则和高校内部审计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质量控制建设。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审计技术。在合理保证审计职业谨慎的前提下,控制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有效提高审计效率。通过不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审计建议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威信。

3.加大审计执法力度。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问题,应该严格要求、严肃处理,加大管理层内控不力的相应成本。同时应加强审计意见的落实和后续审计工作,确保内控不力必有惩罚,并且力度足够使其得到管理层应有的重视。

4.管理层要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着力提高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和有效执行。内控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进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高校管理层应根据COSO报告三目标五要素的相关要求,提高遵守高校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良好氛围,在降低内部控制执行成本的同时,切实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使得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所取得的收益更多,反过来可更进一步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5.强化外部监管力量对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内部控制审计博弈,双方之间的博弈结果和博弈的局外人即外部监管机构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模型中内部审计不评价内部控制且管理层不执行内部控制被监管部门查处的力度和概率都会影响博弈的均衡,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控制审计规范指引等法律法规对此也有相应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违纪追究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监管,并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总之,本文建立了审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问题的博弈模型,对博弈双方的均衡策略进行了探讨,在求得纳什均衡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高校内部控制审计问题是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引入博弈论进行分析在学术界尚属首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博弈研究直接假定审计部门一定就能审计出问题,这也更加符合高校内部审计的现实情况。本文虽然进行了一些创新和尝试性的研究,但未来在博弈模型的支付函数、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等分析方面还有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业德,杜龙波.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博弈模型构建[J].财会通讯,2011(11).

[2] 黄启平.投资者应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博弈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3).

[3] 葛家澍,吕胜光.财务报告规范必要性的理论基础[J].财会通讯,2000(8).

[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6] 李小燕,田也壮.持续改进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标准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5).

篇8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要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仅规模迅速发展,而且经济业务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因而,建立新形势下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高校而言尤为重要和迫切。

1内部环境要素

高校内部环境是高校内部制定的政策、机构、程序及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统称。它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因而既是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高校内部环境要素主要包括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大学文化等。

1、1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针对我国高校目前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我国高校应首先引入现代企业的治理理念,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框架。首先,我国高校应明确校董事会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规定其成员可由出资人代表、产权所有者、学校管理者、专家学者等组成,而且赋予其最高决策权和校长提名权等[2]。其次,我国高校应建立健全校监事会的职责和权限,规定校监事会应由出资人委派人员及部分教职工、学生家长代表等组成,负责监督董事会及校长的日常工作,从而保证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再次,我国高校应健全校务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的职责。

1、2高校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我国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权限,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首先,我国高校应正确处理好政治、行政、学术三方面权力的关系,处理好决策、管理、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校、院、系三级管理者的责、权、利,从而形成一个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各司其职、运行有序、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次,我国高校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内部岗位的职责、权限等,实现职能间相互制约机制,并建立多级经济责任制,规定各级责任人在权限范围内对经济业务的真实合法性及效益性负责。

1、3内部审计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校商业贿赂案件,暴露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弱化。主要体现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差,审计程序和方法简单、效率低下,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我国高校应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高校纪律检查委员会,并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内部审计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从而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及高校经济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1、4人力资源政策

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是高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而,高校须从战略角度定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将培养、引进、保持、管理等环节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政策[3]。首先,我国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4]。其次,我国高校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首位放在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保持上,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资深教授的培养。最后,我国高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不仅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运用他们的潜力,使高校人才在各方面都达到最优。

1、5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是各个高校内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会对高校教职员工产生强烈的引导力和凝聚力,因而是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助推器,对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校园环境等);二是制度文化建设(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三是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理念、文化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须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本体,精神文化为核心,逐步形成多层次的校园文化。

2 控制活动要素

高校控制活动是高校根据风险应对策略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它贯穿于高校的各个部门,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等。

2、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对高校而言,不相容职务是指高校内部由一个人担任后可能会发生错误或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这些错误或舞弊行为的职务,如采购批准职务和采购经办职务、会计职务与出纳职务、采购职务和会计记录职务等。因此,我国高校首先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出业务流程中出现的所有不相容职务,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固定资产采购、工程项目、投资等工作岗位,明确相应的职责权限,尤其加强对关键岗位的控制,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机制。其次应采用“内部牵制”方法,要求经济业务发生时由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共同办理,并且每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关联,并相互受到监督和制约,从而确保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

2、2授权审批控制

对高校而言,授权审批控制是指对高校中拥有相关权利的管理人员处理日常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它要求明确工作的授权范围、审批程序和承担的责任。因而高校各级管理人员应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个人不得超越权限,,弄虚作假,违章办事。

2、3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是高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其控制要求高校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对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方面的控制。高校会计系统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依照内部牵制的原则科学设置会计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并建立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严格加强原始凭证的审核,并完善原始凭证的传递程序,防止经济业务出现错误、重复或遗漏的情况。三是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明确会计核算的科目、内容、记账方法和程序,保证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四是必须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原则确定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保证内部会计系统持续有序地运行下去。

2、4财产保护控制

高校的实物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高校拥有或使用的能用货币计量的、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办公楼和教学楼、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及办公用品等低值易耗品。这些实物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财产物资的控制和管理。具体而言,高校财产保护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产记录控制,即建立完善的资产账簿体系。二是定期盘点控制,即高校每年应定期对全校范围内的资产或部门资产进行盘点。三是限制接近控制,即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直接接触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存货等资产。如除出纳外的人员不能直接接触现金的收支、对易变现的资产需两个人同时才能接触等。

2、5预算控制

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和当年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一个合理的预算,加上严格的执行机制及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可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对保障高校业务的正常运行及高校整体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高校在内部控制中应重视预算控制,即应对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评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3信息与沟通要素

内部控制涉及到高校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因而信息与沟通是高校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内控相关信息,并确保信息在高校内部、高校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

高校信息是指来源于高校内部和外部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5]。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整合,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体系,实行人性化、组织化沟通,保证内控信息既可以实现自下而上流通,也可以实现自上而下流通,还可以实现部门间横向流通及与外界的流通。通过信息沟通,使得高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学校的整体运行状况及员工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下达学校相关信息,使每一名教职员工都能够知悉学校的运营情况及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和应承担的责任,并使每名学生都能知道与其相关的信息,这样将有助于工作计划的完成和消息的及时下达。同时也能使高校教职员工在清楚地了解相关规定及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及时与上级部门沟通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在此信息沟通过程中,高校应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以防止询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4 内部监督要素

内部监督是高校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高校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并及时改进运行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确保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运行下去的过程。高校内部监督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的日常监督。二是由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专业化监督。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领域审计,分析其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定期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从而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强化内部监督。

5 结束语

总之,高校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诸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是高校自我调节、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是保证高校资产安全完整、确保高等教育事业活动有序运行、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构建的内部控制要素框架,是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和关键,将有力地推动高校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郭玲梅.内部控制要素在高效管理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84-85.

[2] 王晓莉.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2011:35

[3] 朱殿宁.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1):40-42.

篇9

虽然内部控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有不少的高校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了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最后致使学校在资金管理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和隐患。这些问题和隐患给高校内部不法分子贪污、挪用公款、非法侵占财产的行为带来了便利,为舞弊行为、甚至犯罪带来可乘之机。在高校财务管理领域发生的贪污犯罪案件中一般犯罪人都是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或一般财务人员利用财务管理的漏洞,贪占、挪用甚至私分高校资金。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严、监督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虽然各个高校都已经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年来,虽然一些高校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因为缺乏相关的经验从而使得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存在着一些单位错误的把某些规章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机制,致使财务控制存在许多漏洞,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秩序混乱。

2.高校内不发财务人员素质不够高

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监督流于形式,各种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由于有些高校特别是新建高校的财务负责人缺乏管理经验,加之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有些规定多停留在文件或口头上,即使出了问题也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监督是防止财务出现问题的最后一道关口,它的主要职能一般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审计检察部门来执行。有一些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很少对下级财务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一些民营高校更是缺少上级主管部门监督,致使个别高校的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3.经济责任制内控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内控制度不完善,有不少高校相继出现经济方面的问题或案件。主要原因是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松弛,现金管理制度的不严格。有些高校经费报销不按审批程序办事,收入不入账,甚至设立账外账,为财务人员贪污和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的高校随意扩大现金使用范围,增加了财务风险防范的难度。

最后高校的预算管理和审计水平急需提高。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预算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是财政布置的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综合预算无论是编制时间还是编制范围都不一致,学校需做两次预算。预算的执行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作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目前,基本上只进行基本的、总括的分析评价。三是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等不良的情况。

篇10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制度 问题 措施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校建设正经历着飞速而深刻的变革,而在这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节约高校建设开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进一步维护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秩序。本文就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更好的促进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1、高校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

目前,内部控制在高校中一直没能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足够认识和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高校都是国家全额直接拨款的事业单位,并且其会计核算的范围和要求相对简单,因此,长期以来高校领导忽视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使得高校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内控基础薄弱。

2、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尚没有—套系统的、完整的有关高校内部控制的法律体系。虽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加大了对这方面的理论建设,但对高校的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较少。缺乏专门的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在其理论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位。

3、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内部控制系统,但从整体上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对象不够全面,其范围不够广泛。对各后勤实体和校办产业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行为和财务约束。同时,其内部控制的项目不够全面,对高校投资决策以及执行程序的规范不够全面。

4、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目前我国有一些高校已经引用了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控制办公软件作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形式,但由于其软件应用范围和操作人员水平的限制,通常只是减轻了财务内部控制的工作量,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控制中的作用,无法真正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加强高校的内控意识

各地高校的相关领导和部门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相关情况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目的、意义和作用等,真正认识到内控制度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影响,以及它的巨大管理和推动作用。要组织高校领导和相关职员对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详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内部控制意识,增强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在高校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2、建立健全高校内控制度法律体系

国家要针对高校的内部控制情况和特点,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重点体现出高校经费和资金管理体制上的公共性和特殊性。同时,还要根据高校的运营特点,组织相关的立法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基本法律和规范的制定,使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实现法制化、规范化。

3、建立健全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系统

高校要建立和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结构,完善高校相关的政策管理制度和部门组成结构。通过对学校各个方面的系统调查和摸底,全面掌控学校在各方面的情况,并根据其实际需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高校内部控制系统构建结构和管理模式。根据高校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将高校各个方面进行管理细分,对内控系统的部门和岗位进行划分和调整,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义务,从而保证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公正顺利、有效的实施。

4、积极建立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网络化时代,因此,过于高校内部控制管理部门要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指导下,以高校各个部门的整体教学和工作信息系统为数据库基础,建立能够自动搜索、综合分析、科学管理、有效决策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使高校人员、财务、教学等的信息数据能够实现快速的录入、高容量储存、准确的查询等,进而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促进高校的建设发展,各地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使其管理得到位、彻底,进而不断促进和推动高校的建设发展,使其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我国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京平.浅议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2010(23)

[2]权凤英,杨晓安.基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环境优化探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