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成本核算范文

时间:2023-03-19 17:1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成本核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成本核算

篇1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二、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反映与用工单位进行工作洽谈、学生就业派遣而发生的车船票开支、住宿费、出差补、误餐补。

8.招待会议费:反映用工单位、中介机构来人洽谈用人协议时的相关开支及各种就业信息等会议场地租赁费、文件资料印刷费等。

9.中介费:反映支付给中介机构或个人中介的费用。

10.就业指导费:反映学生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费用,包括:材料消耗、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11.专项购置费:反映为就业机构专门购置的、不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传真机等专项设备开支。

(二)按照性态和职能分解成本项目并实施管理

按照性态和职能,将毕业生就业成本作如下分解:

上述分解表中:

1.第1-6项划为“固定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在历年经费预算中相对固定,与当年就业规模关系不大,不随其变化而变化。这些费用,要按年初预算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2.第7-9项划为“变动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的数额与当年就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且随之呈正比例变动。这些费用虽然年初已列入预算,但其实际数额将受当年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行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以及学生就业量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措施应是:年初预算、密切监控、动态管理、适度增减。

3.第10-12项划为“半变动成本”是因为:

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它们有一个基数,又随就业规模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化,兼具固定与变动双重性质。就其归属,可根据学校实际,将之按一定标准分解,分别归集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加以核算;就其管理,应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三)主要账户设置及其核算方法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设置以下账户进行核算:

1.“就业经费”:贷方反映年初预算核拨经费及追加经费;借方反映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年末贷方余额反映经费节约数,借方余额反映超支数。年终,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就业经费节余”予以冲销,借贷双方均无余额。

2.“就业经费节余”:反映“就业经费”与“就业成本”相抵后的金额。其贷方登记由“就业经费”贷方转入的节约数;借方登记“就业经费”借方转入的超支额。该账户贷方余额,作为“滚存节余”下年继续使用;若为借方余额,应查明超支原因,酌情做出处理。

3.“就业成本”:借方反映各项就业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待摊就业费用的当年摊销额;贷方反映冲转“就业经费”的数额。

为便于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可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设置二级账户,并按成本项目中除“专项购置费”以外的11个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亦可将11个项目作为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费用发生时,借记“就业成本-固定(变动)成本-津贴(补贴等11项)”,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年终,借记“就业经费”,贷记“就业成本”。可见,设置该账户一是为了对各项就业开支进行归集;二是为了及时反映“就业经费”的实际支出额度,便于及时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年末无余额。

年终,将该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与“就业经费”的年初预算对比,既可以反映经费超支与否,又可与当年就业规模比较,算出“毕业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和“就业学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两项重要指标,既利于各年度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又利于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与调研数据。

4.“待摊就业费用”:“专项购置费”虽属固定成本项目,但其属于“一次购置、多年受益”性质,因而,该账户借方登记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当年摊销额。借方余额反映待摊销的“专项购置费”。其中,当年实际摊销额,要按专项设备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逐年摊销;亦可将年摊销额除以12后按月摊销。

四、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价值分析

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commu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problems in property cost accounting. Combined with XZ demolition and resettlement community, this paper uses activity-based costing method to construct property operation cost of demolished resettlement community accounting model, so as to optimize the demolition of the resettlement of the community property cost management.

关键词: 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Key words: demolition resettlement community;property costing;activity-based costing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022-03

0 引言

近年来,物业成本管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①社区物业成本管理方面,杨鹏、郑小晴(2000)[1]通过分析发现社区物业管理成本费用与物业管理公司所接管物业面积存在一定的关系,可根据这种关系将社区物业管理成本费用划分为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半变动费用三部分。林昆明(2009)[2]在分析社区物业服务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就降低社区物业服务成本提出三个途径:一是节约相对人工费用,二是节约物资消耗,三是节约管理费用支出。靳勤(2015)[3]提出了社区成本创新的新理念,认为社区物业服务管理降低成本可以从固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严控变动成本、合理配置物业资源等方面入手。②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管理方面,储宇奇(2014)[4]认为安置小区物业管理行业低利润高风险,物业公司不但难收取物业费,还要承担由于业主对环境的破坏需要修理和维护的巨额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物业管理与社区维护的成本。胡小萍(2014)[5]提出前移拆迁安置小区管理工作,探索物管早期介入机制,通过参与设计意见、参与施工阶段现场的跟进监督,进一步完善拆迁安置小区建设,降低拆迁安置后的服务、维护成本。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各地拆迁安置社区拔地而起,由此带来的拆迁安置社区的物业成本管理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大亟待解决的难题。但是,关于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核算相关问题的研究少、程度浅、一般定性分析为主。本文拟在分析拆迁安置社区的特点以及该类社区在物业成本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作业成本法,尝试对拆迁安置社区的物业成本核算进行研究。

1 拆迁安置社区特点的分析

1.1 社区居民群体特殊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大量增加。加之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农民土地的征用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并且在城区周边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拆迁农民安置社区。从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结构看,绝大部分为失地农民,也有一小部分为租赁小区房屋的外地人口。这些人口中有公司白领、工厂工人、工地民工、学生。离市区越近,城市居民、外来人口越多,社区居民之间差异性越强、人口流动性越大。

1.2 安置地域城郊结合

地方政府通常会考虑土地级别的差地价和拆迁安置户的购买能力,主要在城市近郊区或者城乡交接地带开发建设拆迁安置小区。该类社区通常被划分为城市领域,但又异于一般市区社区。拆迁安置社区及周边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为欠缺,社区内物业管理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相对较差, 社区仅有基础设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

1.3 社区经济来源单一

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成本费用来源多数以政府补助为主。社区居民主要为失地农民,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维持基本生活保障的收入来源。很多居民待就业或者收入水平并不高,对于物业管理费的收取一时之间难以接受、难以承担。另外,缺乏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社区居委会不能合理管理物业成本,不能多渠道筹集资金,创造新收入。

1.4 社区管理体制陈旧

大部分拆迁安置社区仍沿用农村管理体制。该类社区处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的过渡时期,其社会经济文化亦城亦农的特殊性,使拆迁安置社区管理也呈现出亦城亦农的交叉性。在一些拆迁安置社区,虽然实行了“村转居”,但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基本上就是原村干部,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转变难,仍沿用陈旧落后的农村管理体制。此外,拆迁安置社区公用经费主要靠集体资产经营等收入,干部待遇上财政没有保障,难以吸引社区管理人才。城市化带来城管、环卫、治安等大量的行政管理职能,拆迁安置社区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经费却没有保障。所以,管理职能行使是否到位往往取决于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状况的好坏。

2 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核算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居民自治意识薄弱增加环境整治成本

拆迁安置社区大多数拆迁安置户为失地农民。拆迁安置社区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人”。相对于城市居民,这些居民虽然住在高楼中,但无法真正从思想上转变角色,适应自己“新市民”身份,提高自己“主人翁”意识,“市民化”的程度低、进程慢。他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不良习惯随性,过度依赖政府和社区委员会,对于拆迁安置社区的自治意识欠缺,进而导致社区内卫生、绿化环境或多或少遭到破坏,居民随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住宅挪用、公共土地自种农菜,物业管理难度大,物业成本不断增加。

2.2 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加大设施维护成本

拆迁安置社区的安置地域城郊结合,社区及其周边的配套设施不健全。拆迁安置社区一般处于城区的郊区或城乡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偏远,居民出行不便,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活质量普遍较低。一般拆迁安置社区附近只有一家中型超市,一个规模不大的菜场,大型综合性商场、健身场所、剧院等生活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显然会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成本。

2.3 投入更多物业成本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大部分拆迁安置社区经济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某些拆迁安置社区服务管理资金来源主要是以政府补贴为主,管理模式是社区内居委会片区自治。部分社区每月仅象征性的收取远低于普通社区收费标准的物业费,也有一定的公共维修基金,但是额度小且难报批。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即使对于建设质量不是太高的拆迁安置社区的后期维修来讲,这些也是微不足道的。并且随着后续管理费用的不断增加,需要资金投入的地方也会不断增加。特别是后期,房屋、公共设施的维修等工作,财政将会越来越吃紧,负担也将会越来越重。

2.4 社区物业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尚显不足

多数拆迁安置社区物业部门的管理简单粗放,物业成本核算不够准确和精细。由于物业部门对拆迁安置社区的物业管理仅限于常规性的公共服务,对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物业成本管理未达成共识,对物业成本的测算、研究与计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不同社区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导致核算结果不准确。不能有针对性的对物业成本进行核算,使得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居民满意度不高,也不能满足政府对拆迁安置社区降低成本投入的要求。

3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

3.1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理由

针对拆迁安置社区的特点,结合其物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运用作业成本法,构建迁安置社区物业作业成本核算模式,能在提供优质物业服务的同时,有效控制物业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提升综合竞争力。具体理由如下:

①作业成本法改变拆迁安置社区原有简单粗放的物业成本核算模式,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拆迁安置社区的物业成本中存在较多的间接费用和隐含成本,成本动因复杂。作业成本法可以准确分配间接费用和隐含成本,以细化作业中心来划分各项物业作业活动,比如:绿化作业中心、保洁作业中心、工程维护作业中心等。使得核算的成本信息较为准确,进而能为拆迁安置社区制定合理的物业收费标准提供依据。

②作业成本法为拆迁安置社区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提供合理依据。基于作业成本法构建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的核算模式,通过分析各种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对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进行作业优化,可以剔除那些没有必要的、效率低下的、资源消耗过大的作业,即非增值作业和低效(无效)作业,留下增值作业,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

③作业成本法在服务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制造业、生产型企业最早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本世纪初,研究者开始逐步研究服务业的成本管理问题,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仓储邮政业、计算机服务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租赁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当然,也可以引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业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3.2 拆迁安置社区物业作业成本核算模式架构

为了更加精细化地构建拆迁安置社区的物业作业成本核算的模式,结合XZ拆迁安置社区加以说明。XZ拆迁安置社区地处沿江高等级公路西侧、古马干河北侧。2001年在拆迁原村民小组和老集镇居住户的基础上成立,社区现辖6个居民小区,共2527户,总计8976人。区内现有别墅37幢,公寓楼57幢,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XZ社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社区“网格化管理”理念,并采用“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网格内居民自我管理和互助式的社区自治管理体制。整个社区被分为六个网格,每个网格区即一处小区,根据上述方法,XZ拆迁安置社区物业作业成本核算模式流程图如图1。

现选取XZ拆迁安置社区的两个网格区,即一号小区和二号小区的相关数据,拟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两个小区一月份的成本进行核算,对于“综合管理”这项作业,其成本动因比较复杂,暂不予考虑。核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根据图1已确认一号和二号小区的作业和作业中心。

第二步,分析和确定两个小区的各项资源费用,如表1所示。

第三步,建立资源成本库,确认主要资源动因,分配以上资源耗费至作业成本库,如表2所示。

第四步,确定作业动因,依据成本动因分配率公式,计算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如表3所示。

第五步,计算两个小区实际消耗的资源价值,如表4所示。

表1、4显示,一号小区物业管理总成本=4500+45445.275=49945.3(元),二号小区的物业管理总成本=4000+36284.725=40284.7(元)

3.3 取得的应用效果

①作业成本法在拆迁安置社区的物业成本核算中实施具有可行性。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能有效核算物业成本中的间接成本、隐含成本,以及拆迁安置社区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所耗费用,使得投入成本过高,尤其是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拆迁安置社区的物业成本能得到有效控制。

②物业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使拆迁安置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改善。从拆迁安置社区特点出发,结合以上案例核算结果,可发现该类社区需投入更多保洁成本、绿化成本、设备维修维护成本和安保成本。加之,这类社区物业管理成本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财政拨款,若不能合理管理物业成本,则负担过重。因此,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按各作业中心合理有效的核算物业成本,控制投入成本,使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改善,进而,能就该类社区前文所提及的各问题对症下药。

第一,拆迁安置社区居委会加强居民的物业管理知识、提高自治意识、维护身边环境卫生等的宣传,提高居民物业管理的参与度。居委会多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第二,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拆迁安置社区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其规划建设之初就应加大对拆迁安置社区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完成相关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康复等配套设施建设,真正做到配套先行。对已建成的拆迁安置社区,还应加强对原有设施的检修和改良工作。

第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该类社区的有偿服务,从开展的多项经营服务的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来弥补物业管理成本的不足。物业管理费收取推行公开、公平、公正。

第四,提高物业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对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4 结束语

只有解决好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成本核算问题,让拆迁安置户真正居民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才能让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杨鹏,郑小晴.从盈亏平衡分析看居住性物业管理的规模经营[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22(05):45-48.

[2]林昆明.降低物业管理成本的三个途径[J].城市开发(物业管理),2009(03):58-59.

[3]靳勤.社区服务创新与物业公司的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5,7(34):30-31.

篇3

作业成本法 制造业成本核算

一、传统成本核算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企业制造出来的产品在精密度、美观度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企业的生产模式也开始慢慢的向自动化、机械化转型,这就导致相关产品的制造费用在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制造费用属于间接费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很难合理的将这些费用进行分配和管理,造成的误差和失误会严重影响公司接下工作的开展和运作。并且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很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人工费用的计算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和失误,而人工费用的计算不准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产品的成本费用的计算,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工作的开展。可见,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发展形势。

二、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中的运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第一,作业成本法对于产品成本的计算更加准确,作业成本法能更加精确地核算及分配间接费用,且间接费用在总成本所占比例较大,因此产品成本较之之前更加精准,极大降低了决策的风险,帮助更加有效的把握市场时机。第二,注重资源耗费不只是单纯给产品以及服务分派成本,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资源消耗的原因和方式;关注资源能够提高作业和业务流程成本重视程度,进而努力对其成本进行降低和控制,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效率。第三,按照人数进行计算,根据劳务进行成本分配,可以有效对员工实行绩效考核,按照工作人员的绩效,实施对应的奖励,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激发工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努力为企业贡献自身的力量和智慧。第四,准确了解成本信息,明确成本形成的原因的,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处理无价值作业,采取最佳的营销策略;建立作业中心安排专人进行监管,降低存货整理成本,最大限度的节省绩效成本,为企业争取更好的利润。

(二)作业成本法实施步骤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基本思想,可以知道产品成本是生产该产品所消耗的各个作业成本的汇总,而作业成本是作业耗用资源的数量与资源价格的乘积,或者是资源成本动因量与资源价格的乘积。这个原理构成了作业成本计算模型的基础。

第一,应进行作业的识别。根据制造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工艺特点,原材料采购环节发生的费用与成品出库环节发生的费用可直接计人原材料成本和营业费用,只将生产加工包装车间分离出相互独立的作业,同时对附属于产品生产的其它工作也进行分解与整合,形成独立的作业,完成作业成本核算的第一步基础工作―作业识别,形成作业中心。

第二,归集资源费用。主要是对所识别的若干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进行归集,这些作业包括整个生产过程。在归集资源费用时,应坚持以下原则:注重价值高的资源、注重差异性大的资源、注意那些需求方式与传统的分配基准不相关的资源、充分利用企业原有的成本信息系统。

第三,作业中心成本的计算。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设计者在为各项作业选择作业中心、归集作业中心成本为作业成本库时的思路和方法不同,最终的作业成本库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寻找办法合理的确定作业中心和作业成本库的数目。

第四,成本动因的确定及成本动因率的计算。将利用分析判断的方法,把资源价值最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业成本动因选出来作为成本库的代表成本动因。

第五,作业成本的分配。这一分配过程是建立在成本动因确定和成本动因率的计算基础之上,将生产加工包装车间的作业成本按各类产品消耗作业量多少直接分配进各类产品成本中;然后将与生产相关的辅助作业中心成本直接分配到产品成本中。

第六,产品成本的计算。根据分配的产品作业成本,再加上原有会计核算体系提供的原料成本和主要材料成本,汇总可得到各类产品的全部制造成本。

三、总结

制造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合理确定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

正确确定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成本动因根据成本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底层的资源成本动因与表层的作业成本动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成本动因将各道生产工艺所消耗的资源归集到各项作业中;作业成本动因则在资源成本动因归集的基础上,将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各项作业的成本分配进人各类产品成本中。

(二)合理核算剩余作业成本

剩余作业是由客户的定单不稳定性和技改使得新设备的生产能力超出现时需要引起。前一种情况是属正常的剩余生产力,我们要研究解决的是后一种剩余生产力所引起的剩余作业成本。由于大规模的技改投资,我国有许多制造业都存在大量的“剩余生产力”和“剩余作业”,对这一问题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成本核算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本管理。

(三)注重作业成本法中成本标的层次性

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将成本的标的局限为最终产品,以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作业量的多少来归集与分配作业成本进而计算产品成本。这种以最终产品为标的的作业成本核算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日益被转化为生产力,在制造业中,有许多产品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伴随有附产品的产生;或者某一产品与其他产品在加工工艺流程中的某一阶段发生机器、设备与材料的共享,而在另一阶段却与另些产品共享。这就使得以终极产品为成本标的的作业成本法运用非常困难和不便,这也是目前国内外作业成本法运用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作业成本法应根据加工工艺流程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确定成本计算的次标的,使那些在某一加工阶段能实现机器、设备、材料等消耗共享的中间成品分别作为核算的标的,经过逐一次级中间产品的成本核算,达到最终计算产成品成本的目的。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要点;措施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如何对成本构成中发生的物料消耗、人力消耗及其他各种费用开支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正,目的是使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控制在预期的范围之内,最大可能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有机遇就有竞争,就有挑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其内部成本控制制度,提高其自身的获利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现状

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核算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施工进展情况,长此下去,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一)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制度不够完善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为了保障工作的有章可循,随着建筑施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也就暴露出来了。而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失控,对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工作监管力度明显不足。小规模的建筑施工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有些规模较大的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已经建立并完善了成本核算制度,但实际情况是,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执行力度明显不足,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经验不足,导致成本核算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性,流于形式,表现出核算的随意性,没有对制度形成强效的约束力,造成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工作的混乱。

(二)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而项目经理只重视工程项目施工的进展情况,对项目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意识薄弱,不够重视成本核算,没有预计到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成本的潜在因素,比如施工人员如何安排、施工程序是否合理,这些因素都会对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产生影响,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调动起全员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对施工过程中的物料消耗情况、人工的使用情况以及机械设备租赁使用情况没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单纯地把成本管理工作看作是财务人员的职责范围。这些情况导致施工企业的大部分员工也缺乏工程成本管理的意识,认为成本核算与自己没有关系,造成工程施工进展与核算业务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还可能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浪费,阻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进程。

(三)工程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不明确

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成本项目,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前期,就应该明确地设置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项目。但在项目施工的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成本项目核算内容不明确、概念不清楚的情况。比如,建筑施工企业成本项目中的直接人工费只包含直接施工人员的工资及运输人员的工资,而不包含采购人员工资、操作机械设备人员工资及装卸搬运人员的工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施工企业将这部分人员的工资也一并归集到直接人工费项目中进行核算,造成成本核算的不实。

(四)对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和核算缺乏有效的监管

一个工程项目在施工前,要制定各方面的预算计划,包括成本预算计划。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执行成本核算制度,但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却没有对工程项目预算及成本核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各个部门也是应付了事,致使成本预算及成本核算工作没有有效的结合,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完全没有发挥成本管理的效果,不利于企业控制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要点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项费用,直接费用由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组成。间接费用由项目费和企业管理费组成。

(一)材料费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材料费,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内容。一是要控制材料的采购价格。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采购,购买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二是要合理控制材料的用量情况。严格按照材料定额领购材料,对已领出但并没使用的材料要及时作退库处理,避免重复领购,造成材料成本不实。

(二)人工费

配置一定数量的从事建筑施工项目的生产人员,是建筑施工企业必要的成本支出。一是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编制用工计划,合理地确定实际的用工人数,避免人员浪费,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努力争取以最少的人工耗费,换来最高的工作效率。二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议采用绩效考核制度,将工人的工作效率与其工资薪酬挂钩的办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施工机械使用费

施工机械使用费在建筑施工企业成本中的比重也较大,必须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是对自有设备,要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及时调动闲置设备,能自行解决的决不租赁。二是对租赁设备,要以设备台班为标准,根据台班单价和台班数量,按月计算并支付设备租赁费。无论是对自有设备还是租赁设备,都应确保得到充分使用,避免闲置造成浪费,从而有效地控制机械设备的成本支出。

(四)项目质量成本

建筑施工项目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质量的好坏一是直接影响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情况,二是直接影响项目完工后的安全使用情况。所以,项目质量成本也是企业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签订项目合同时,对于质量的要求标准都会在合同中有明确的规定,如果项目在施工中不按照合同中的质量标准去做,就会导致出现质量问题,企业也将面临由此产生的巨额赔偿费用,更有可能使企业面临诚信危机。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将内部检查制度与外部监督制度相结合,时刻检查、控制项目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情况,努力降低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

(五)项目安全成本

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地点不固定,有些施工环境很恶劣,这就导致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项目的安全成本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一旦有安全事故发生,企业就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事故赔偿费用,建筑施工企业要强化安全意识,狠抓安全管理。一是要通过宣传和培训的形式,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更要增加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措施上的投入。二是要配备专职的安全员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安全管理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成本。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要点的有效措施

(一)项目施工方案的科学性

项目施工方案是指材料、人工、机械设备等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的、合理的结合方式,每个工程项目在施工前都要先行制定项目施工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其费用的消耗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整个项目施工重要的指导依据,施工方案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工项目的质量、施工任务完成的好坏及施工成本的高低。在对项目成本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科学的项目施工方案,合理的施工程序,将人、机、料等成本支出进行最优组合,保证项目施工的质量同时降低项目成本的投入。

(二)项目施工成本计划的可行性

项目施工成本计划是施工企业编制的一种书面方案,是目标成本的一种形式。是指以货币的形式记录施工项目在工期内的生产耗费、成本水平的高低、成本的降低率以及企业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长远规划。施工企业编制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施工成本计划,一是可以明确各部门的相关权限与责任,将目标具体落实到责任人,并根据成本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二是可以有效地约束和控制各个职能部门的费用支出情况,最终达到有效控制项目总成本的目的。三是有了可行性的项目施工成本计划的指导,可以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与成本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力争使项目的实际成本支出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三)项目工期的合理性

项目工期是指一个工程施工项目从正式开工到全部完工投产所经过的时间。合理的安排项目工期,会大大降低项目的成本。项目工期的长短变动,会引起材料、人工以及机械设备使用费等耗费的变化,从而影响成本的娈动。施工企业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的制定项目的工期,不能因为盲目缩短工期而影响项目的质量,也要避免因项目工期过长导致企业各类成本的增加,保证施工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四)成本预算和成本分析体系的建立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与控制,是整个项目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必须做好对项目成本在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控制,而项目成本预算和成本分析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进行项目成本全过程控制的有效手段。一是施工项目开工前,对于影响成本的因素做最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制定出能够有效指导项目开展的成本计划,使开工后的实际费用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影响成本高低的因素很多,其实际成本与成本计划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成本预算和成本分析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实际成本超出成本计划的问题,汇同有关部门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成本计划指标。

四、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质量,不仅仅体现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水平,更是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贯彻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要点的有效措施,才能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健康良性发展。

作者:乔卉 单位:山西三晋地方铁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文成.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6(08).

[2]郑冰.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核算问题及控制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6).

篇5

关键词:钢铁企业;碳排放;成本

中图分类号 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5-0029-07

尽管世界各国在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各有收获,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后德班”时期的减排之路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总产量已经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在工业碳排放中占有很大比重,且又是流程制造行业中消耗资源能源和产生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减少碳排放是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解析钢铁企业工艺流程中碳素流,构建碳排放成本模型,并深入其主要生产环节进行碳排放成本核算,为钢铁企业管理者开展碳排放成本管理提供数据,以推动企业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及持续发展。

1 碳排放成本基本理论

1.1 文献述评

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因子,自20世纪90年代起,环境及生态工程领域的学者已经开始对碳存量和流量进行了核算,并采用物质流方法定量测度碳实物量。发展到今天,碳排放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关注。随着国际会计界对企业碳排放有关问题的愈发关注,碳会计将传统财务会计框架逐渐扩展到了广义会计学的相关领域。Anita E等普遍认为,当今地球生态危机背景下,碳管理会计是一种面向管理者提供信息,以供其在碳排放问题上制定决策的可持续发展会计[1-2]。碳管理会计的核心为碳排放成本的核算、管理和控制。然而,由于碳排放的无形性,给碳排放成本的核算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致使学者们不得不从各个角度对于碳排放和交易相关的隐形成本显性化问题开展多方面的研究[3-5]。Ratnatunga J等认为可以从“环境成本会计”和“基于生命周期的碳成本核算”两个角度进行碳排放成本核算[6];Lohmann L考虑了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碳核算,并构建了碳交易机制下的碳会计框架[7];Dutta S等认为在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必须引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碳足迹[8];部分学者通过引入案例对实际产生的碳成本核算进行了解析;Kneifel J采用了基于生命周期的节能、碳减排和成本有效评估的方法对新商业大厦进行研究,并对碳排放成本影响进行了测量分析[9];KiHoon Lee针对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中的碳核算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反映产品中碳元素的流动将改善供应链中的碳绩效[10]。

近年来,我国对碳排放成本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11]。肖序等认为,应该从资源价值流的角度对碳排放成本进行解析,将外部碳因子引入碳排放成本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上来[12];张白玲等综合国际碳足迹测算标准与测算步骤,构建了以企业碳物质流测算为基础的碳会计核算体系[13];杨蓓等通过构建长短期碳排放成本决策模型,确定了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成本的最优结合点以及长期碳排放成本随碳排放量下降而相应减少的趋势[14];张惠茹等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对碳成本管理产生的背景以及内涵和计量进行了阐述,并认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应积极扩展至碳成本的管理[15]。

从现有碳排放成本研究文献来看,多偏重于理论分析,缺乏可操作性的案例研究;现有研究还较多注重于碳排放事后补偿研究,而忽视了企业全流程的碳排放成本;比较注重于宏观、中观层面上的碳排放研究,较少涉及到微观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成本分析。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2 碳排放成本内涵

环境问题的核心是减少碳排放量,以提高能源消耗效率。目前对于碳排放成本,全球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定义:一是从生命周期出发,认为是建立包括产品生产、制造、物流、使用和废弃而产生的有关碳排放代价及由此产生的补偿等方面的内容;二是认为是企业为预防、计划、控制碳排放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超出既定的碳排放量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三是认为是企业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为预防、控制、治理碳排放而取得预期环境效果和环境收益所发生的可用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利益的流出。以上定义均从不同角度入手,反映了碳排放成本的性质和特点,体现了成本费用与损失的本质特征,但其范围则在不同的层面上界定。有的界定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有的界定于碳管理,还有的界定于超额排放量。这种不同的界定层面,形成了不同的表述。

为深入探讨碳排放成本,本文将碳素流抽象为碳排放成本的本质并以其为核心,深入其流程过程中各工艺环节,归集与其相关的能源、原料等含碳物质的运动中,解释其物质流与价值流“合二为一”的科学规律,来构建其概念定义。将碳排放成本定义为:为满足气候变化下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据物质流与价值流互动变化影响规律,以碳素流过程为核心跟踪、描绘与其相关的能源、原料等物质在企业工艺流程中的不同时间和空间所发生的耗费,并将其货币化而形成的一种成本费用。

本文选取了流程制造行业的典型代表――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钢铁企业碳素流动的追踪分析,界定了其碳排放成本的和范围,构建基于碳素流的碳排放成本核算模型,并对企业碳排放成本进行数据核算和分析,以改善现行的企业管理政策模式。

2 基于碳素流的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模型构建

2.1 碳素流动与价值流动的基本逻辑关系

在流程制造企业中,物质常以某种元素作为典型(如本文是采用的钢铁企业的碳元素)进行分析,追求物质流路线的不断变化。为研究流程中不同元素的流动规律,以及该规律对元素资源价值变化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可选取流程中某一代表性元素C,探讨其流动规律及对应的价值变动率。现假设元素C是产品中的一个主要组成成分,可针对元素C绘制生产过程的元素流图,其中,R代表资源投入量,Pi(i=1,2,3...n)为第i阶段生产产品产量,Q i(i=1,2,3...n)为第i阶段废弃物的排放量[16],见图1。

根据上图的元素C流图看到,在企业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元素C将依次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每一阶段的输出端由两部分组成,即有效利用价值(合格品价值)与废弃价值(废弃物价值)。流程制造企业在每一生产阶段都会增加新的价值(成本)投入,从而推动了元素C价位的不断提高;产品开始投入使用后,经过不断磨损,元素C物质价值逐渐降低,随之其价位也相应地降低。因此,根据此思路,绘制元素C价位的变化,见图2、图3。

在生产流程的不同阶段,元素C都被分解为流向下一阶段的有效利用与废弃排放两种物质成本,因此导致了其价位的不断变化。图2中可以看到,元素C的有效利用成本呈累计上升趋势;而在图3中,各阶段的废弃物价位在前阶段呈现累计上升趋势,但在使用废弃阶段则价位急剧

下降。这种依据元素C的物质流动所带来的阶段价位变化,是流程制造业碳排放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一。

钢铁企业的碳素流与其排放成本是密不可分的。对钢铁企业制造工艺流程进行碳素流运行规律的分析,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中的碳排放源,并对企业进行碳排放成本的管理。碳素流既表现为物质流,也表现为能量流。从物质流的角度看,钢铁企业的碳素能源的最终形式是碳排放物,这与成本乃至周边环境负荷是息息相关的;而从能量流的角度来看,碳素能源是钢铁企业的主要燃料,构成能量流的主体[17]。因此,在核算企业某工序的碳排放成本流转的存量或流量时,可以成本会计逐步结转模式为基础,运用“碳素流分析”手法,以每一过程或节点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计算碳排放流转成本。通过对单位工序流程的“流”分析,得到其实际碳排放量,并将资源流成本会计中“流”运动对环境系统的外部损害价值纳入核算体系,使得碳排放成本的核算更加合理完整。其主要核算与分析模型见图4。

2.2 碳排放成本核算模型构建

流程制造企业碳排放成本在企业连续生产流程或节点流转,按各工序碳素的流向含量划分,主要是原材料与能源成本、中间投入的人工成本,同时,资产设备的折旧以及相关制造费用等间接性费用也以此标准分配,从而形成产品(或在产品、半成品)的能源(碳)有效利用价值与废弃物价值(碳排放内部成本),可构建计算公式为:

其中,RV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碳素流成本;RUV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碳流的有效利用价值;WLV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废弃物损失价值(碳排放内部成本);WEIV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结合钢铁企业的特征,以碳素流分析为标准,又可将后两类的价值分解为:

上式中,Cm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原材料输入成本;Ce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能源输入成本;Cl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人工成本;Cp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制造费用;Qp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合格品碳元素含量;Qwi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废弃物碳元素含量。

流程企业碳外排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损害价值核算,可反映企业碳排放带来的社会成本,揭示企业对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目前来说,在国外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稳定的数据库进行分析,且在各种环境管理的业绩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的方法包括基于端点模型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LIME,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Endpoint modeling),日本环境政策优先指数(JEPIX,Environmental Policy Priorities Index for Japan)和最大限界削减成本法(MAC,MaximumAbatement Cost method)等[18]。考虑到国内尚未构建适合流程企业的碳排放外部损害成本的

计算标准,在综合分析了以上几种方法的优劣基础上,本文引入了LIME方法。此法基于环境负荷物排放量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且包含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已纳入投入(资源的消耗)和输出(废弃物的排放)的物质数量达到1 000余种,都能够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予以评价。因此,比较适合流程制造企业的外部损害成本计算。其碳排放外部损害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WEIVi=∑m,ni=1,,j=1 WEIij×UEIVij

(4)

其中,WEIij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j种环境影响废弃物排放量;UEIVij为第i流程或节点的j种废弃物的单位环境

损害价值。

根据LIME数据库资料进行计算后,可得出各物量中心的碳排放成本,并将成本连接起来可形成与其碳素流路线相匹配的资源价值流图。从该图中,可确定碳素流在各物量中心的成本与废弃物损失价值、环境损害价值等数据资料,可为低碳经济的现场诊断、分析与决策、成本损失控制,甚至为整个资源价值流路线的优化调整,都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数据。由此可见,碳排放成本核算模型通过追踪产成品和半成品在各个工艺流程的变化,能够量化资源流程的各个因素,激励企业管理层在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原料选择等方面尽可能节能减排,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其将内部碳流价值损失(碳排放内部成本)和外部损害价值相结合,能够为企业确定整改的顺序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使得企业改善后的内部碳流价值损失和外部损害价值最小化,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3 钢铁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案例分析

现代钢铁联合企业是复杂的“铁―煤”化工生产系统,工艺流程相对复杂。本文以国内某大型钢铁企业为例,根据其工艺流程,探讨其碳排放成本核算问题。

3.1 钢铁公司工艺流程及物量中心的确定

该钢铁企业主要采用长流程生产工艺。根据单位工序“流”中的CO2排放量的特点,考虑到碳排放产生比较大的工序,并依据不同设备的运行情况,可将该公司的生产线划分为五个物量中心:焦化物量中心、烧结物量中心、炼铁物量中心、炼钢物量中心和连铸轧钢物量中心。其相关模型构建见图5。

3.2 各物量中心碳排放成本的计算

钢铁企业碳素流贯穿了企业全部物量中心,因此,可以通过现场记录和实地测量的方式对各物量中心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计量,得出各物量中心输出资源的碳排放内部成本与碳排放外部环境损害成本[19]。

3.2.1 碳排放内部成本核算

依据该钢铁公司各工序产品的含碳能源、材料的耗用量,按照碳元素流向含量进行划分,计算出各物量中心的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系统成本,并按照碳元素的损失率计算出碳排放内部成本,计算结果见图6。

3.2.2 碳排放外部损害成本的计算

钢铁企业的碳排放外部损害成本的计算主要是按照现场诊断的数据,计算各物量中心的CO2数量,并予以标准化,借鉴LIME模型进行汇总计算。结合本案例钢铁企业CO2的碳排放量数据,其外部损害成本计算结果见表1。

3.3 基于碳排放内部成本和碳排放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双维度分析

根据上述钢铁企业各物量中心的碳排放内部成本和外部损害成本计算结果,可以进行碳排放内部成本――外部损害成本比较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该钢铁企业在炼钢环节的碳排放内部成本较小,成本为157 573元,而炼钢环节的碳排放内部成本最大,成本为312 179元,而在碳排放外部损害成本方面,炼钢环节的成本较小,成本为9 667.7元,连铸轧钢的外部损害成本较大,为351 087.41元。企业在制定改善方案时,可据此综合考虑企业的碳排放内部碳素流成本和外部损害成本。

在本钢铁企业中,碳排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炼铁和连铸轧钢两个物量中心。其中,炼铁的碳排放内部成本最大,因此,降低碳排放成本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减少所需碳量,即降低还原比(焦比和燃料比),采用先进的技术,如高反应性焦炭技术和含碳热压球团技术;二是降低对碳的依赖,利用天然气等氢系还原剂,以及废塑料的再循环利用,促使其内部碳排放损害成本向左边移动,则可减少碳排放损失成本。其次,连铸轧钢环节的碳排放外部损害成本最大,企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产生相应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问题,在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中处于被动地位。反之,如果企业能够未雨绸缪,通过改善工业流程、加大设备投资来减少碳排放量,短期内企业可能会增加成本投入,利润随之减少,但利润减小的幅度可能小于外部损害成本的减少,在越来越重视发展环境问题的将来,企业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

使之标准化;③上表中参照2012年年末日元对人民币的实时汇率为1∶0.072 44,LIME系数(元/kg)为0.125 28;④炼钢工序碳排放所占比例小,其原因主要在于其能量主要来自于热铁水。

4 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对流程企业生产流程中元素流的追踪,探讨了企业碳素流的物量计算,并借鉴价值流与成本逐步结转方法,对企业碳排放成本进行核算。通过“碳排放内部成本――外部损害成本”的双维度分析方法,开展综合分析评价,可确定每个生产工艺的节能减排潜力。此外,结合案例对钢铁企业碳排放成本进行了数据计算与分析,使得钢铁企业准确厘清自身的碳排放成本,从而改善企业耗能结构和能源介质,以达到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创新。将此方法应用于实践,无疑可对流程制造业开展低碳经济、追求经济效益与环保效果同步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推广意义。

本文的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到以下几点:

(1)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碳排放成本核算模型。影响流程制造企业的碳排放因行业的流程结构、能源结构及技术装备不同而各异,各行业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碳排放成本核算模型,用以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2)建立流程制造企业的统一的碳排放成本核算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流程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针对企业的碳排放成本问题,必须从整个制造流程入手,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进一步建立行业碳排放成本考核指标体系,以有利于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问题,使企业在后德班时代企业竞争中争取更多优势。

(3)与其他流程制造企业一样,钢铁生产与其他行业在产品、资源提供、污染物处理上存在许多交叉和联系,共建工业生态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因此,未来的碳排放成本管理研究将会针对工业园区的碳素流与价值流分析,设计工业园区碳排放成本核算模型,为工业园区的节能减排提供重要的管理工具,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nita E.The 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ow Companies Learn to Account for Carbon [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9, 34(3):488-498.

[2]Ratnatunga J, Jones S, Balachandran K R. The Valuation and Reporting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in Carbon Emissions Management [J]. Accounting Horizons, 2011, 25(1):127-147.

[3]Ratnatunga J.Carbonomics: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sues [J].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6(1):1-10.

[4]Schaltegger S, Csutora M. Carbon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 and Management:Status Quo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 (36):1-16.

[5]Stechemesser J, Guenther E.Carbon Account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 (36):17-38.

[6]Ratnatunga J. Carbonomics: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sues[J]. 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6(1):1-10.

[7]Lohmann L. Toward A Different Debate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Cases of Carbon and Costbenefit. Accounting [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9, (34):499-534.

[8]Dutta S, Lawson R. Broadening Value Chain Analysis f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J].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2008, (3):5-14.

[9]Kneifel J. Lifecycle Carbon and Cost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in New Commercial Buildings [J].Energy and Buildings, 2010, 42(2):333-40.

[10]lee K H. Carbon Accounting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 36:83-88.

[11]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 (5): 3-9.[Wang Aiguo. My Carbon Accounting Concept[J]. Accounting Research, 2012, (5):3-9.]

[12]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55-60.[Xiao Xu,Zheng Ling. Construction of Carbon Accounting System in Enterprises in A Lowcarbon Economy[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8):55-60.]

[13]张白玲,林靖.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宜昌:2011.[Zhang Bailing,Lin Jingjun.The Study on Enterprise Carbon Cost Confirmation and Measurement[A].The 2011 Symposium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Accounting Society [C].Yichang:2011.]

[14]杨蓓,汪方军,黄侃.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碳排放成本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44-47.[Yang Bei,Wang Fangjun,Huang Kan.Study on Carbon Emission Costs Analysis and Decision Model[J].Journal of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31(1):44-47.]

[15]张惠茹,李秀莲.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碳成本管理[J].会计之友,2012,(15):36-37.[Zhang Huiru,Li Xiulian.The Carbon Cost Management Based on Low Carbon Economy[J].Friends of Accounting,2012,(15):36-37.]

[16]毛建素,陆钟武.物质循环流动与价值循环流动[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3,2(2):157-160. [Mao Jiansu,Lu Zhongwu.Value Circular Flow and Material Circular Flow[J].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2003,2(2):157-160.]

[17]蔡九菊,王建军,张琦,等.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1):197-200.[Cai Jiuju,Wang Jianjun,Zhang Qi,et al.Material Flows and Energy Flows in Iron & Steel Factor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CO2 Emissions[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8,21(1):197-200.]

篇6

关键词:物流 成本 控制

近日,商务部流通发展司有关人士在商贸物流发展专题会上透露,去年国内物流费用总额为9.4万亿,占GDP比重的18%,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其中保管费用为2.2倍,管理费用则为6.9倍。高额的物流成本已成为我国物流行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障碍。因而笔者拟从成本会计核算的角度探讨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旨在增加物流运营利润,探索一条本国物流行业走向国际化的成功之路。

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

1.1 物流成本核算范围。要研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首先要准确定位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与对象。

剔除行业的差异性,企业物流成本的范围大致涵盖了物流信息成本、包装成本、流通加工成本、装卸搬运成本、运输成本、物流管理成本、仓储成本、隐性物流成本等内容。其中,目前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重点在于隐性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这类成本是企业还未实际发生,未体现在会计核算内容中,却必须纳入决策与管理范畴的成本内容。具体来讲,隐性成本主要涉及产品损耗、缺货和退货损失、回程空载、存货风险成本以及存货所占用资金成本等内容。

1.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目前,业界通用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主要有单轨制、双轨制以及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三种模式。

1.2.1 单轨制模式。单轨制会计核算模式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财会核算体系有机整合,基于产品成本核算内容适当增设“物流成本”的会计科目、凭证、账册,同时可灵活增设二、三级明细账目。在费用发生后,借记“物流成本”和相关明细账。直至期末,再结合各项物流成本余额将各项成本消耗分门别类地结转至成本项目中。

1.2.2 双轨制模式。双轨制成本核算需要设置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将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区别开来。单独建立物流成本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每项业务记账一式两份,分别交由财务部和物流成本账户备案。

1.2.3 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模式。基于成本费用开设二级“物流成本”辅助账户。汇集二级账户的相关物流成本,就得到最终的物流成本。

第三种模式既不改变现有的系统,成本投入少,因而是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普通推崇的会计核算方法。

2 物流成本控制

2.1 现状分析。中国的物流成本何以如此之高?目前主流的解释是中国物流行业运营粗放,流通设施不足矛盾突出,中国幅员辽阔和产业布局结构跨区域。

然而,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我国目前还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产业布局特点是能源性、资源性产品大多在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加工业的市场大多在东部和南部地区,长距离、低货值的大宗商品大跨度的运输多,货运量和周转量必然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要高得多,这是基础性因素。

物流业门槛较低,组织化程度较弱,以及信息化程度不高也是重要原因。目前中小公司占比达90%以上,我国前20家公路运输型企业市场份额不到2%。即使是发达的上海,公路货运汽车的空驶率也比发达国家高3倍。

此外,还有体制性成本偏高的问题,比如高速公路收费、乱罚款等。九三学社中央一项调研显示,全世界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收费标准最高也在中国;在中国,只要货车行驶在路上,就难免不被罚款,一家正规的运输企业,每年上缴税收1000余万元,盈利是300余万元,罚款就要开支200余万元。行政性高收费、乱收费、乱设卡,这类体制性成本是我国流通领域最突出、最亟待铲除的。

2.2 成本控制方法。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为解决“营改增”给物流企业带来的税负上升问题,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正积极研究相关政策,争取把公路收费也能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还有,关于物流仓储大宗用地减半收取土地使用税、物流业水电同价等政策都会进一步推进落实。除此之外还将推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发展,继续开展城市物流配送示范工作等。

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要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一方面需要利用数字互联技术、第三方物流等提高行业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商贸物流的市场化,以降低物流成本为主要出发点,重点发展城市物流;降低商贸物流税负,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压低行政成本等,而更重要的是要反思交运仓储等基建领域的超前建设投资,使其增长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否则,若继续把基建投资等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导性力量,那么交运仓储等的“通达”便利带来的不是商贸物流成本的下降,而是经济社会流通和交易成本的上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6.9:10.

[2]杨萍,雷艳.试论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06).

[3]孙朝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篇7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两种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应该如何选择和运用,以满足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了以下五个选择标准。

(1)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是对物流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以,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一样,需要遵守规则制度并且必须与公认的会计准则相符。在我国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这是选择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标准。

(2)符合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内部人员决策提供物流成本信息。这正是在传统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所缺乏的,这是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直接要求。

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

2、1 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3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篇8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改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生产核算成本显得尤为重要,选择适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获得准确成本信息的基础。

1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及发展情况

1.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activity-basedcosting),它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新型成本管控的措施。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企业的资源和产品之间加入“作业”这个中介。是企业进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体系,在制造费用分配作业库的时候,按照不同的作业耗费归集分配制造费用,然后,结合其不同的分配率确定成本动因分配率,形成制造费用以便于企业进行分析。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耗费作业,作业耗费资源;作业是成本发生的源泉,而生产又是作业发生的基础。在直接人工、材料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上,与传统的成本核算相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式是一样的,异同点主要是在企业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上,这也是最大区别所在。

1.2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程序

按照作业成本法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程序说明。首先,是进行作业分析,划分作业中心并建立成本库;其次,是分摊费用到各个作业成本库,将企业消耗的成本按照成本动因进行归集并分配到各成本库;再次,是要确认企业的成本动因,这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步骤;最后,根据分配情况把这些分配各作业成本库的费用计入最终产品,交给专门人员进行核算。

1.3国内关于作业成本法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最早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是1988年易中胜编译并发表的《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到上世纪90年代以著名管理会计学家余绪缨为代表的学者们掀起了一股对作业成本法的探究大趋势,但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外著作的引入和理解时期,相对来说发展不快。近些年,国内研究慢慢开始注重实践应用领域,最为突出的是王新平教授的《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这是首次通过理论和实践来系统研究作业成本法的著作。但我国的研究现状尚处于理论探究阶段,对在企业中应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由于典型的企业传统核算模式,成本意识较差且管理观念滞后。

2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及其作用

2.1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成本动因,是致使企业成本发生的各种因素。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分类,可以把成本动因分为两种类型,主要是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2.1.1作业动因这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规则。在计量方法上测量了每类产品耗费作业的程度,也反映了产品对作业消耗的一种关系。举例来说,把“检验外购材料”进行作业的时候,就可以把小时和次数作为动因来进行分析。2.1.2资源动因按照作业成本计算的规则,作业和资源有着不同的关系,作业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产品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资源消耗变动就叫做资源动因,它联系着资源和作业,作为一种分配基础,也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2.1.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资源动因大多与资源和作业有关联,而作业动因与作业和产品有关联。把资源分配到作业分类中大多用的是资源动因,把作业成本核算到产品用的是作业动因。两者是一种互相促进和融合的部分,主要是看两者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以及计算手法的区别。

2.2作业成本法的作用

2.2.1有利于优化产品组合在核心技术的制造大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推动有利地促进了完全成本法的繁荣。它不仅能够优化产品组合,还能够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水平,利用企业的生产价值来影响到获利能力及优先生产次序。同时,在作业成本法中,管理人员能够较为简单地核算出直接归属产品的成本,也更加有利于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2.2.3有利于改进预算控制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首先,要求对成本的控制实践到每一项作业上,然后,通过作业这个核心,以成本动因为分析基础进行成本控制,从而科学有效地减少成本,改进优化了预算管控。通过构建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的作业成本管控方法,可以有利于改进预算控制的体系和方法。

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改进措施

3.1结合企业客观实际和管理层支持

在采用作业成本法时必须考虑到的是,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是牵动到企业多方面因素的,虽然作业成本法有其优点,但是需要结合企业的客观实际和管理层的支持程度,再决定是否实施作业成本法,在执行时,更需要注意与现行成本制度的衔接。同时,企业管理层的支持是实施变革方法的前提,只有获得企业管理者的支持,才能不断促进企业推广并且使用作业成本法,从而为其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创造条件。

3.2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当前知识作为一种企业要素,日益融合到各个企业的经济运营活动中,这就需要企业中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员。并且这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程,需要根据动因和企业会计数据划分企业造作过程中的作业成本,这样就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企业生产以及成本情况。为此,就要求企业人员密切进行分工,了解实际的情况并对生产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核算,依靠专业水准来为企业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3.3提高企业的全员成本核算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项核算方法是全员执行的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在确定实施改进的时候,就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在收集核算中的基础数据都需要全员参与进来,除此之外,也要做好全体员工的教育任务,进一步来提升全员的成本核算意识,从而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尽力去避免这其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

4结语

伴随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趋势,企业在竞争中日益依赖知识经济,而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颖的会计核算方式,影响着企业的各个方面。在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更有利于企业在成本核算以及内部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何静洁.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4):75,137.

[2]张彦,丁冉.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内涵及其应用[J].财会月刊,2015,(7):120-121.

篇9

1 .1进一步完善出租收入预算体系

目前地产企业房屋开发工作以及投资工作的重要基础就是出租收人预算控制工作。预算工作一般分析的是下一年度的出租收人实际情况。就目前的地产行业而言,出租一般会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自有物业的出租,还有一种是返租物业的出租,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分开的完成预算工作。预算形式选取可以适当的简单便捷,一般情况下会按照以下规则来完成预算出租收人的计算基数的计算:预算出租收人的计算基数一年初总的商铺面积+本年度推出的商铺面积一预计销售的商铺面积以及退租面积。有条件出租的商业面积一般指的是已经成熟的小区,在其周围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商业氛围,同时没有出售的商业面积。如果存在新增加的商业面积,也只是对能够对外出租且存在商业氛围的商业面积进行考虑,而对那些新建立的商业面积则不纳人预算年度范围。

1.2完善工程类预算工作

在目前的地产企业中,工程款预算的付款预计需要严格的按照项目的实际发展节点已发生的合同未付款以及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业务来开展完成。与此同时还要对合同完成有效的成本拆分工作,将成本拆分到各个成本科目下。如果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成本信息化管理工作,倘若是已签合同但是没有付款的业务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处理,由于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将已签合同款、已付合同款以及未付合同款等及时的反应出来。不仅如此系统也会在登记合同完成之后及时的完成成本拆分工作,所以如果企业设置了科学有效的系统管理在上述项目的操作上就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效率。如果是还没有发生的业务,就需要企业的业务部门严格按照实际的情况或者是参考相应的项目目标成本总额或者是动态成本来完成编制的预测。

一般来说,工程预算工作要严格依照成本科目来完成预算工作,在企业的预算表中,财务部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好对应的大科目类型,接下来,项目部就需要自行设计详细的小科目,在此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成本部或者是财务部做划分的标准来完成统计工作。所以,企业的预算主导部门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完成以下的工作:首先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表格,其次是进一步说明成本科目,成本统一归类,一般来说会是企业的成本部来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再次是将各合同已付款情况实际的展现出来。最后是预算表格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严格的确定一级成本科目,这样就有利于统计预算编制有效的分到各个月份中,站在现金流量方面完成成本预算编制工作。

1.3期间费用预算分析

会计方面,期间费用一般组成部分是管理费用、营销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预算就是包括上述几个方面的预算工作。如果是工程类的预算就相对比较容易,预算方法非常的多。在一般的情况下,企业会选择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零基预算方法,零基预算方法指的是不将以往期间的费用项目以及费用数额考虑进来,按照预算期的实际需要以及较大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费用构成进行预算!31。第二种就是增量预算方法,也就是将之前年度的数据作为参考,严格按照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预算计划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以及调整。上述两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两者也有交叉使用的时候,那么企业就需要严格的按照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预算方法。

1.4预算分析

企业的预算分析主要由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来有效的执行,按照实际的情况来比较分析预算设计的合理性,与此同时通过结构的设计、比率的选择以及图标方法来有效的完成预算分析工作。对企业的预算收人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预算实际节超情况。就目前而言,预算分析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没有办法有效的使用,因为受到财务部门人员专业素质的影响以及限制,不仅如此还受到专业技能的限制,所以,要有效的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相关业务素质,例如:市场拓展业务、设计规划业务、政府报建以及工程管理等,针对上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

篇10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成本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决策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的提出。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构架的概括与总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发生的三大源流的交汇点,是企业可资利用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代表了成本管理的源流管理思想,它同时是现代管理“不断改进”思想在成本领域的综合体现。

2、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企业可以采取的基本战略有多种,不同的战略对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的管理战略也不同,成本管理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成本是多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战略措施对成本动因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可能引起不同方面的成本发生反向变动,为了避免战略措施之间的冲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战略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

3、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

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应用机制要优先于成本管理措施与方法本身。

(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要明确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必须注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战术成本管理的区别,不应相互混淆。我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分析的全面性和管理的整体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管理置于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中,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只有从空间和时间范围上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确定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考虑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实现企业使命所确定的在较长期限内要求达到的成本管理结果。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包括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两类。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进行控制,短期目标从属于长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执行目标,所以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要协调好战略成本管理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3、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

企业作出的战略成本决策,对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深远性和根本性的影响。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表现在决定企业未来的成本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从总体上看,战略成本决策的项目一般数额较大、影响面较宽、一个项目的成本全部得到补偿的时间较长。

(四)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大多数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著作中,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战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及整合战略等;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

二、由成本动因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战略成本动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成本动因(cost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

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cost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对成本这样研究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

2、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3、学习(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4、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平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2、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

3、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超级秘书网

上述两种战略成本动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而言,并不是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但对于执行性成本动因而言,一般认为程度越高越好,例如,应尽量加强和鼓励员工的全面参与,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就企业而言,执行性成本动因总结的越多,将越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总之,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为企业改变成本地位,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企业的成本总是由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来控制,而每一个成本动因都可能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选择于已有利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应引起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夏宽云2000

2、《成本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乐艳芬2002

3、《战略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士玉王滨有张士宏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