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04-11 00:3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风险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风险评估

篇1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3月广东省普宁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计划怀孕夫妇120例并对他们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调查,收集夫妇的一般资料,并以此平均分为2组(n=60)。实验组产妇年龄21~33岁,平均年龄(25.03±2.43)岁;配偶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93±2.66)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03±1.02)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4.79±3.12)岁;配偶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8.33±3.01)岁;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8.89±1.21)周。2组夫妇年龄、孕周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夫妇实行常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方式,即婚史、疾病史、子宫、肝健康程度检查等;而实验组夫妇则采用风险评估分类法支持下的健康检查方式,具体过程如下。

1.2.1风险归类

在计划怀孕夫妇前来检查时,详细收集夫妇二人的相关信息,如详细询问检查者的家族史、婚史以及相关病史等相关信息,并按照检查者信息对其进行定义归类,参照我院常见的实际情况,将风险归类为A、B、C、D、E5种,且危险度以此增大。

1.2.2健康指导

将检查者按照怀孕风险评估后,由专门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指导夫妇二人日常饮食方式、生活习惯等,根据检查分级,发放宣传手册。

1.2.3社区服务

在此次参与研究的夫妇所在社区内,与社区服务卫生中心的医生进行沟通,利用现有健康教育网络,组建优生优育健康服务小组,制定工作任务及目标,定期为夫妇进行健康教育,以网络教育的形式为准备怀孕的夫妇传授最新优生优育知识。具体包括:

(1)生前保健:贯彻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重点检查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包括严重的遗传病及精神病,指定传染病特别是性传播疾病,通过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和婚前卫生咨询,为生育一个健康婴儿作准备;

(2)环境保健:适宜受孕时夫妇身体应保持良好状态,向夫妇二人传授一些放松运动疗法,使二人保持身体放松、舒心状态,培养孕妇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二人将妊娠安排在双方工作或学习都不太紧张的时期,并告知生活工作中常见的有害环境与物质,在孕时与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尽力避免;

(3)出生后保健:待新生儿出生后,妇幼保健人员要及时做好准备工作,向家长传授新生儿保健知识。如母乳喂养、健康育儿等知识,并向家长传授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相关知识,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定期为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进行营养指导,树立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意识,并及时进行预防免疫接种。

1.2.4定期随访

建立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定期对检查者进行上门随访,对日常饮食及生活锻炼情况进行监督,对于风险较高的检查者,嘱咐定期于医院进行体检,并根据检查者常见的询问问题进行解答。

1.3观察指标

(1)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方面,在临床上以妊娠结局的的优良作为衡量两种检查效果的标准,妊娠结局分为产妇和新生儿2个方面。产妇分娩后出现出血、疼痛以及产周异常的情况较为普遍,产妇的不正常分娩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影响;待新生儿生产后,对婴儿进行临床检查,检查婴儿是否为早产儿以及是否出现窒息症状;

(2)在2组健康检查方式的服务满意度方面,本院自制护理措施满意调查表,对产妇进行两种检查方式的满意度的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维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种健康检查方式妊娠结果比较产前实施风险评估分类法的健康检查模式的实验组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使用常规检查方式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2

【关键词】 健康风险评估;医嘱依从性;高血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有很大的改变,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健康改善的意识也在增强。但健康意识增强的同时,大多数人仍不能正确意识到高血压危险因素所造成的发病风险,更不能保持这种对健康风险的意识,有时甚至到了疾病出现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这种意识相当危害人们的健康,造成身体及经济上的损失。健康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健康的综合风险,鼓励人们修正不健康行为,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量化的药物分析,多层次的营养膳食监督,科学的运动指导,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达到控制慢性病风险,促进健康的目的。我院体检中心通过对全市各单位预防性健康体检,对部分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健康风险评估,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8至2009年体检中心高血压阳性患者200例,男116例,女84例,年龄27~79岁。将20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另一组作为对照。

1.2 方法 采用中华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应用的健康风险评估专用软件,在体检之后配合详细的健康问卷调查,计算出高血压若干年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以及个人患病危险性在人群中的高低。帮助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对健康干预的行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追踪访问,了解其医嘱依从性状况和药物疗效。对照组常规治疗,只说明注意事项,服药方法和复诊时间。

1.3 医嘱依从性评价 ①遵医嘱服药;②患者按要求复诊;③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病情控制情况。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6个月后两组患者医嘱依从率及疾病控制良好率比较见表1、2。

3 讨论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已成为首位死因,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1]。2002年高血压人群高血压知晓率30.2%,服药率24.7%,控制率6.1%,医务人员的知晓率还不如美国普通民众[2]。可见人们明显缺乏对各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充分认识,有时甚至还存在误区:不信任医生;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时用药方式不便利,嫌麻烦;有时太忙不能坚持服药;也有因经济困难不能服药等不依从医嘱,这些都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作者通过对个体患者主要慢性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得出其若干年内罹患该种疾病的可能性(绝对危险性),并能和同年龄及同性别的人群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判断患病危险性在人群中的高低(相对危险性)。譬如一个严重吸烟者在体检中血压偏高,看到自己的健康风险评估显示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比同伴高5倍,因此心生警惕,同时开始积极避免各种危险因素,依从个性化健康改善指导,很好地达到了健康标准。医务人员更应增强高血压的防治观念,提高防治知识,做好健康风险评估,让更多的人主动自觉地掌握并参与到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3]。促进个人积极作出行动,以达到早治疗,早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高血压与脑卒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6):574-576.

篇3

【关键词】安全生产风险;作业风险评估;变电专业

0.前言

电力生产活动涉及电网、设备、生产环境、作业及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九大管理单元,对安全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九大单元(模块)包括: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急与事故管理、作业环境、生产用具、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系统、能力要求与培训、检查与审核。九大单元(模块)又由51个要素、159个管理节点和480条管理子标准组成。这九个单元指出了安全生产需要管理的范围,要素指出了需要具体管理的工作内容,管理节点指出了要素的管理关键点和流程节点,子标准是各个流程节点的工作要求或方法。单元、要素、节点、子标准之间相互关联或链接,形成基于风险的安全生产管理有机整体。[1]其中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单元中的作业风险评估是变电运行专业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评估工作,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持续运转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变电运行专业现场作业风险可控、预控的关键。

1.作业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

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是PES法,就是说在进行风险等级分析时需考虑三个因素:由于危害造成可能事故的后果;暴露于危害因素的频率;完整的事故顺序和发生后果的可能性。

风险评估公式:风险值 =后果(S)×暴露(E)×可能性(P)

在使用公式时,根据现有的基础数据和风险评估人员的判断与经验确定每个因素分配的数字等级或比重。后果、暴露、可能性的定义如下:

后果:指所考虑的风险造成的最可能后果,包括伤害,疾病,财产损坏。事故的后果,从100分的“灾难”到1分的“小割伤或擦伤”,按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值。

暴露:指危害事件发生的频率,这个危害事件是第一个可能启动事故序列的意外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从10分的“持续通过”到0.5分的“特别的少”按层次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值[1]。

2.作业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工作方法

电力企业风险评估有三类:a.基准风险评估,即对企业生产作业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作为持续改进的基准。b.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即针对企业基准风险评估中所确定高风险对象,或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事件暴露的高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估;c.持续风险评估,即企业开展持续的风险评估,及时、动态修改风险评估内容,并做出相适应的规避风险措施。[1]变电运行专业的作业风险评估属于基准风险评估,每年定期开展。年度作业风险评估开展流程如下:

一是作业风险评估技能回顾,主要是对班组代表开展作业风险评估技能专项培训。重点回顾作业风险评估方法,基准作业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作业风险评估回顾、评估内容更新,主要是对上一年度已完成的作业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概述,根据最新作业任务清单,结合年度审查中关于作业风险评估所发现的问题,重新运用PES作业风险评估方法,组织人员审查班组有关评估结果。

三是回顾、更新关键任务。运行人员在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回顾各项关键任务,形成关键任务分析,为作业表单修编工作提供依据。

四是是修编作业风险概述。根据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形成本班组作业风险概述。

最后是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就是说跟据本班组的作业风险概述,审查有关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制定有关措施的实施工作计划,推进计划的落实。

3.作业风险评估工作在变电运行的运用

在开展变电运行的作业风险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全员参与性不足,特别是资历较深的运行人员。这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失去了全面增强全体人员风险意识的机会。二是作业风险评估结果不能应用到作业表单,进而不能有效控制现场风险。

为了解决全员参与性不足的问题,我们采取分组讨论--集中审核的方式,资历较深的运行人员被平均分到小组中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经验丰富的优点,为作业风险评估提供依据。集中审核时采取交叉审核方式,有利于保证人员参与作业风险评估的完整性。为了解决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性问题,在执行作业表单时必须对表单中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发现作业风险评估结果未能应用到新作业表单中时,应该立即启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纠正与预防流程,提出修编建议。

下面以500kV某变电站为例,阐述作业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开展情况:

(1)根据相关作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500kV某变电站选派安全区代表参加局组织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知识和作业风险评估培训班,接着在站内开展作业风险评估知识培训,以保证作业风险评估方法的全员掌握。

(2)经过全体人员讨论和梳理,本专业共有作业任务59项。

(3)利用安全活动或交接班的机会,将59项作业任务分成三组开展作业风险评估工作,然后集中交叉审核和讨论,最后汇总成为《区域内作业风险评估填报表》。

(4)最后形成本站的作业风险概述。总结出500kV某变电站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危害有9种。对这9种危害进行评估,得出可接受及低风险主要分布在化学危害、职业健康、物理危害、人机功效、环境危害。中等风险危害有7个,中等风险危害有行为危害、化学危害、职业健康、物理危害、人机功效、环境危害,包括误碰故障设备、错投退压板、合(分)刀闸不到位、受伤的人、开路的CT等等。作业风险结果为修编作业表单提供依据。

(5)根据作业风险评估结果,修编运行专业的作业表单。目前500kV某变电站共有42份通用变电作业表单和8份专用变电作业表单,为变电运行现场工作提供有效可靠的风险预控措施。

4.结语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南方电网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创新,也是落实南网方略的具体体现。作业风险评估工作是四大风险评估工作之一,对变电运行专业现场风险预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变电专业的作业风险评估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有发展的空间。这主要是指如何将作业风险评估结果更有效指导现场作业,从而达到现场作业风险可控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这需要基层变电专业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为深入践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继续向前。 [科]

篇4

【关键词】 护理风险评估; 精神科; 安全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80-03

护理风险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害患者人身安全、影响治疗的不良事件[1]。精神科患者因不能自行有效控制自身思维及行为活动,造成多种不安全因素出现,如: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危及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安全。如何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成为了医院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重点。为了减少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自2015年5月开展风险评估表对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护理管理,取得了理想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1200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研究病例均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实施分组,将2014年8月-2015年4月的589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5-12月的611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9例(66.04%),女200例(33.96%),年龄13~75岁,平均(33.3±5.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70例(28.86%),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98例(16.64%),双相(情感)障碍128例(21.73%),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89例(15.11%),分裂情感88例(14.94%),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6例(2.72%)。观察组男411例(67.27%),女200例(32.73%),年龄11~78岁,平均(32.3±3.4)岁。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症168例(27.50%),持久的妄想(偏执性精神病)105例(17.18%),双相(情感)障碍135例(22.09%),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93例(15.22%),分裂情感96例(15.71%)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4例(2.29%)。两组病例资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服药及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成立以护理部的3名质控组长指导,各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护理部对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管理预案、评分标准等进行修订,确定明确的风险级别。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风险评估意识及提高评估水平。

1.2.2 风险评估方法 病房采取三级风险评估,一级评估: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风险评估表的内容对新入院患者,在2 h内采取询问患者或家属及送治人员,以及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完成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出走(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有变化当班护士要完成风险评估。确立风险程度,对于高危风险履行风险告知,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名,做好标识,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二级评估:按照一级评估结果对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病例实施全天动态评估,护士长及相关责任人还要保证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三级评估:护士长72 h内对高风险的患者再评估,审核后将结果上报护理部,督查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护理部对重点高危患者进行现场查看评分及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给予指导。

1.2.3 风险警示标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高危风险患者(存在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伤、擅自离院、噎食、跌倒/坠床、压疮的患者)作为重点护理管理对象,写在白板上提醒,在其床头卡上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跌倒高危患者还在其腕带上贴上警示标识。餐厅设“防噎食专座”,有噎食风险患者进食时集中管理,专人看护。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具有高危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作为临床重点监护对象,安置于重点病房,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宣教,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护理措施,正确使用各种安全警示标识。若发现其存在新的危险因素,则应给予二次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防范风险。科室护士长定期检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对评出的高风险患者由各病区护士长审核并上报护理部备案。见表1、表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评估率、风险告知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病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风险评估开展前后相关因素的比较,见表3、表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护理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2]。护理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严重者还可导致患者死亡。精神科患者受疾病因素影响,或受其他刺激性因素影响,可导致其出现自杀自伤、暴力攻击、外走等危急事件。并且,精神科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噎食、跌倒的危险性也较高。因此提升医院护理人员识别风险水平,增强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有研究显示,积极发现及识别潜在风险、现有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级,给予对症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所以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这对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重大意义。要防止高风险事件的发生,就要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即如何将处置行为变为控制行为,消除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5]。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精神科护理工作属于高危风险工作,不仅具备医院护理工作要求的专业性,还具有精神科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外,还要熟知护理风险评估知识及常用的评估技能。患者入院后开展风险评估预见性评估,将高危风险病例进行重点监护,同时开展安全防范护理[6]。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或减少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评估单是针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护理,它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能预见性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7]。通过对护士进行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并定期开展精神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演练培训,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执行风险评估率及对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优于对照组。

护士应用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病患者入院当天评估其现存的及其潜在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迅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及有针对做好安全指导。同时,护士通过对患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的了解,从而有条理、针对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提高了防范意识,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士的风险告知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便于抓住工作的侧重点,主次分明,掌握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8]。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掌握其心理动态,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并积极为患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本研究表明,通过风险评估表,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韦丙茹.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31-132.

[2]谭宝玲.心血管病急诊患者心机标志物升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37.

[3]李凤香,陈晓燕,曾伟娴,等.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7):52-54.

[4]梁严霞,龙小艳,杨春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08-1509.

[5]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65-666.

[6]覃金荣,杨带兰.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6,24(5):75-76.

[7]李绿亚.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57-2559.

篇5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main content,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otal risk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otal risk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shows its procedures,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关键词: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Key words: enterprise;total 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39-03

1 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他们认识到,在出海捕捞打鱼的生活中,“风”即意味着“险”,因此有了“风险”一词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的风险一词,已经大大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所指的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目标所产生的影响。其基本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智慧的认知,理性的判断,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时风险越大,回报越高、机会越大。

2 风险管理典型案例

法国兴业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是法国第二大银行,市值仅次于法国巴黎银行。该行2008年1月24日披露,因其精通电脑的一位名叫杰罗姆·科维尔的交易员冲破银行内部层层监控进行非法期货交易,该行因此蒙受了49亿欧元(约合71.6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据称,这也是有史以来涉及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事件。这一数额巨大的欺诈案件一度引起了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关注,监管当局已着手对此展开调查。法国财政部报告认为:兴业银行风险监控机制有问题,内部监控系统多个环节有可能存在漏洞。存在的主要风险有:没有有效监督交易员盘面资金,没有有效跟踪资金流动,没有遵守后台与前全隔离规则,过分相信电脑系统,而忽视了对风险和流程的管理。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财务方面,还是法律方面、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充满了风险,一个企业要想在这个风险重重的环境之中,求生存、巩固现有市场、保持繁荣、发展壮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3 风险管理的意义

近些年来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热点,在一些发达国家,风险管理不仅在理论上发展迅速,而且很多企业都已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将风险管理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诸如安然、世通等事件发生后,风险管理更加为各国所重视,美国还出台了萨奥法案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萨奥法案被称为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对美国商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相对滞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缺乏风险策略、风险管理较为被动、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以及风险管理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企业切实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运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可以获得很多好处,最主要的有: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建立动态的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风险管理平台,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达到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相结合的风险最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执行的层面之上,将企业成长与风险相联,设置与企业成长及回报目标相一致的风险承受度,从而使企业将战略目标的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并随时调整战略目标,保障企业稳健经营。

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强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要求央企逐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开始着手建立以萨奥法案为依据,COSO框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2005年通过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审计。内控体系开始正式运行。2010年,股份公司开始选取试点单位按照国资委要求,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11年,根据集团公司通知文件要求,锦州石化公司作为第二批推广单位,逐步开展2012年公司风险管理报告的编制工作。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办公室,借鉴试点单位的经验,按照风险管理报告的要求,于2011年下旬,开始组织开展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4 在锦州石化公司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4.1 工作目标 围绕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12年目标,以炼化生产业务为核心,按照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公司层面的风险评估,分析确定2012年公司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重大风险管理策略与解决方案,完成公司2012年风险管理报告的编制工作。

4.2 评估范围 锦州石化公司现有生产装置85套,原油加工能力达到750万吨/年。本次风险评估工作以生产经营业务为核心,充分考虑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资源、环境、市场、竞争、组织与运营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识别和评估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风险。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总经理办公室、生产技术处、机动设备处、安全环保处、规划计划处、财务处、人事处(组织部)、企管法规处(内控与风险管理办公室)、审计处、纪委监察处、企业文化处、工程管理部、营销调运部、物资采购部、信息中心、矿区服务事业部16个单位和部门。

4.3 组织方式 公司成立了企业风险评估领导工作组,设立企业风险评估领导工作组办公室,统一指挥各部门的风险评估工作。具体负责编制《锦州石化公司2012年风险管理报告工作实施方案》、《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组织开展培训和为各单位开展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汇总分析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督促各单位工作进度及审核阶段性工作质量,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编制《锦州石化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报告》。

4.4 评估程序(图1)

4.4.1 建立风险评估基础。以集团公司风险评估方法为指引,通过研究公司炼化生产核心业务架构,明确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确定风险管理的范围,对公司层面各项风险进行分类,编制风险识别指引,建立公司风险评估标准。

4.4.1.1 对风险进行分类。依据集团公司风险分类标准及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公司实际,以炼化经营业务为核心,将公司层面风险分类为战略风险、经营风险、报告风险和合规风险四大类。再把上述各类风险以专业为指引进行细化,将公司层面战略、经营、合规、报告4大类33项纳入16个单位识别的范围,编制了《风险识别主要事项指引》,明确了各类风险涉及的单位,为开展识别指出方向。

4.4.1.2 统一风险评估标准。按照集团公司《风险评估规范》,结合公司实际,风险评估办公室制定《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与各主要处室,包括总经理办公室、安全环保处、生产技术处、规划计划处、财务处、人事处、物资采购等部门结合沟通研讨,在集团公司规定的风险评估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锦州石化公司的实际,对财务损失的金额、健康安全环境评估的影响数值进行了细化分级,并降低了损失额度,最低从5万元起开始评估;在营运影响因素中重点突出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在企业声誉及法律法规因素中补充完善了违反公司3项规章制度等的影响后果,使标准的应用更接近炼化核心业务,更具有可操作性。此外,针对评估小组成员在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或工作经历等情况进行类别划分,设置4个层次、4种评估打分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方法,统一设计《公司层面风险评价打分表》。通过增加、补充和完善,形成本公司风险评估标准。

风险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标准。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分五级,分别以5、4、3、2、1五个分值进行评分。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可以从发生概率、大型灾害/事件类、日常营运三种标准中,选择一种标准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分。

风险影响程度:影响程度分为五级,分别以5、4、3、2、1五个分值进行评分。考虑风险的影响程度时,可以从财务损失、企业声誉、法律和规章制度、健康安全环境、营运及稳定六个方面,选择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对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

4.4.2 目标设置与分解。围绕公司发展战略总体思路,结合本部门\单位职责,各专业部门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主要生产经营目标及KPI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在目标设置环节,各专业部门以目标为基础,按计划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工作。

4.4.3 风险识别。各专业小组围绕本专业工作目标,通过采取查阅领导讲话、通报、座谈、讨论、网络、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信息收集,对可能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并记录。各专业评估小组以公司下达的《风险识别主要事项指引》为参考,全面开展风险识别,以风险易发和高风险领域为重点,开展风险事件库的收集和风险数据库的建立工作。

4.4.3.1 风险事件库建立情况。各专业小组围绕公司“十二五”规划及2012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从内、外部角度,自下而上广泛收集相关风险事件。16个专业小组共收集国内、国外、同行业及本企业近五年来发生的重大风险损失事件182个,这些案例设计健康安全环境、舞弊及诚信、法律、投资、信息安全、生产中断与产能不匹配、稳定、价格波动等业务领域。安全环保工作小组还对公司曾经发生过的重大风险事件,从发生的过程、造成的损失或影响、产生的原因、事件的处理以及防止同类事件发生所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经公司风险评估办公室汇总整理,形成《风险事件库》,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4.4.3.2 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建立情况。各专业小组参考集团公司风险数据库,结合公司领导讲话、国内外同行业披露的风险等信息,经过培训、研讨、案例分析等过程,分阶段按部门逐项验收,展开风险再识别工作。3月末,16家单位共识别出包含生产中断风险、健康安全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物资采购舞弊风险、交通风险、合同风险、质量风险、起重伤害风险、触电风险、中毒和窒息风险、资金流动管理风险、价格波动风险、市场需求风险、生产技术落后风险、劳动关系风险等各类风险70个。其中,经营风险占70%,合规风险占14.28%,战略风险占4.30%,报告风险占11.42%。(见图2)。风险评估帮公司汇总整合同类项并组织分析,在些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公司层面的风险数据库,如图2:

4.4.4 风险分析。针对风险分析,我们主要应用了风险事件成因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借助风险评估标准工具,开展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办公室组织16家风险评估单位成员,认真学习《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通过讲解和讨论,大家明确了如何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及风险的影响程度;如何设定打分权重;如何计算风险等级分值等内容。为第三阶段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从3月14日开始,由16个各专业小组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对识别出的风险,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初步确认本专业重要风险。各专业小组根据评分结果,将已确认的中级(分数在5分以上)风险,填写《重大风险汇总表》后上报风险评估办公室。

4.4.5 风险评价。从3月20日开始,风险评估办公室根据各评估工作小组提供的风险分析及评估结果,对初步确认的中级以上重要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各专业重要风险数据库汇总表,共计43个重要风险;公司评估工作组针对43个重要风险再次评估,按评估方法排序,确定风险偏好,评估出公司层面重大风险,并将重大风险绘制成风险热力图。

4.4.5.1 公司风险评估小组确定公司风险评估方法。结合风险分析过程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判定,按照如下权重设置及统计计算方法,完成中等级以上风险再评估。公司级评估权重:副总师以上领导40%、处级干部30%、科级干部20%、业务人员10%。

R=■(A■×C■)×■(B■×C■)

R—风险等级分值;Ai—第i类人员风险发生可能性平均分值;Bi—第i类人员风险影响程度平均分值;Ci—第i类人员权重;n—人员类别总数。风险等级分值=风险影响程度分值*风险发生可能性分值。对已评价风险按风险等级分值进行排序,参照风险等级(见表1)确定重大风险。原则上R值大于12分以上的风险确定为公司的重大风险加以控制;低于此风险作为重要和一般风险加以控制。

4.4.5.2 公司风险评估办公室组织进行重大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办公室以问卷的形式,对43个重要风险进行再次评估,评定出风险等级。此次评估共发出问卷382份,回收率100%。问卷发放的对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副总以上公司领导,第二层是机关及直属单位处级领导,第三次为机关及直属单位科级干部,第四层次为机关及直属单位科员。风险评估办公室通过计算、统计、汇总,确定公司风险偏好,选择风险分值大于10的风险,共计20个风险初步列为公司层面需控制的风险,其中,重大风险7个(12分以上),重要风险13个(分值10-11),并将该评估结果上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核。

4.4.5.3 绘制风险热力图

参考文献:

[1]李庆虎,段学仲,张佰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识别、评估与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2007(09).

篇6

一、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践探索

(一)探索意义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作为风险评估中国化的一个具体实践范畴,具有世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一般性特征,同时又是一种有着特定内涵背景与现实要求的举措。

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我国城市对接世界先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大趋势的主动作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已进入了高风险时期。城市更是处于“风险胶囊”之中,人口高度密集、快速流动,经济要素高度积聚,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往往成为公共安全风险的重灾区。世界先进城市是一个全面且本质安全的城市,虽然它们的公共安全管理措施各有千秋,但将风险评估纳入政府管理职能体系,把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和核心分析框架[1]却是共同选择。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美国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结合各自的市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风险评估体系,[2]其常态运作效用显著。我国城市正在朝着“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这一目标努力,然而,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仍存在着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屡屡发生重大安全事件。这些事件暴露了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正是基于对风险评估发展趋势的前瞻预判,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城市政府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要求。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强调开展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对风险评估作了明确部署。2007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条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第20条要求“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这就需要城市政府对照中央的新要求,找出城市政府职能存在的短板,拿出有效举措,力争有所突破。

(二)探索概貌

一些城市对风险评估进行了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经验,探索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专项风险评估。一些城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组织专业团队或第三方机构对城市安全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如火灾风险)。近年来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其一是社区灾害风险评估。2009~2011年,上海市民政局探索建立上海市社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包括社区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以及社区风险地图的绘制两部分。社区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主要包括社区脆弱性评估、社区致灾因子评估以及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三部分。社区风险地图包括五类内容:危险源、重要区域、脆弱性区域、安全场所以及应对措施。[3]其二是安全生产领域。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后,2015年11月滨海新区启动城市安全风险评估。2016年8月完成全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形成滨海新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以及多套方案。《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对滨海新区的危险化学品工业风险单元、危险品运输风险单元、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单元、其他风险单元等4大类35小类的城市安全风险源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源进行了分级,评估了各区域中各类安全风险的安全分布。根据评估结果,制作形成了《滨海新区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将各类、各级别的风险源绘制在一张电子地图上。广州市安监局历时1年时间于2016年6月完成《广州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针对城市级别安全生产全领域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评估将广州市的城市安全单元分解为工业风险单元、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单元、城市公共设施单元等3类风险单元,34种风险源进行了风险评估和分级,辨识出各种风险源中的一级特别高风险单元和二级高风险单元,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估了广州市城市整体和各区的安全风险水平,明晰了重大事故风险构成,并绘制了广州市城市安全风险地图。

二是大型公共活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最近几年我国大型公共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引入了风险评估,形成了73份风险评估报告。[4]北京奥组会依据这些风险评估报告,构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五个一”(一个根本、一个原则、一个机制、一个保障、一个关键)的奥运风险管理体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风险评估[5]也卓有成效。评估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新闻管理五大类,每一大类都内含若干小类。专业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责范围,开展专项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例如,上海气象局完成了《上海世博会气象灾害风险初始评估报告》《上海世博会恶劣天气风险评估报告》《世博轴阳光谷气象灾害安全评估报告》《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恶劣天气风险评估报告》等风险评估报告,为相关部门及时整改提供依据。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市举办。按照统一部署,各区、各部门和单位针对辖区和工作领域范围内各类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分析评估。深圳市气象部门全面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大运会主赛区龙岗赛区委员会组织专门的科研学术机构对赛区内各类风险和重大危险源(点)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对可能发生的30种风险进行评估,完成了《龙岗赛区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医疗卫生指挥部形成《大运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报告》。其他专项指挥部和赛区均开展了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为总指挥部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6]

三是重大工程、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风险评估。2004年汉源事件发生后,四川省遂宁市于次年在全国率先探索率先建立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评估制度。2007年4月,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国推广遂宁经验。随后,很多城市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引入维稳工作中,在组织领导体制、评估内容和流程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评估模式。

四是中德灾害风险管理合作项目试点风险评估。国家行政学院和有关地方政府通过项目试点,引入了德国等发达国家在风险评估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并且将国外经验本土化,从风险评估参数体系、各参数临界值设定、风险发生可能性判定到风险矩阵图标绘,形成了一整套适应试点地的风险评估体系。公共风险治理与预案优化子项目于2010年12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启动,九龙坡区对辖区内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难的风险点、危险源进行全面排查、识别和登记。[7]另一个子项目于2011年10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启动,形成了宝安区的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将整个风险管理流程有机串联起来,而且在风险损害计量中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创新提出风险值和风险图谱概念。[8]

五是城市全区域全类别的风险评估。2012年10月,深圳启动全市公共安全评估,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评估的地区。市应急办组织四家专业机构,对全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进行评估,于2013年4月完成了各类别评估报告、《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的编制工作。[9]对识别出的每一项风险,综合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对照风险矩阵图,评定风险等级,确定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低到高分为低等级、中等级、高等级、极高等级4个等级。评估结果是共识别公共安全风险源138项,其中,中低等级风险87项,高等级风险46项,极高等级风险5项,全市公共安全总体风险为中等偏高水平,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方面,面临较高风险。

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现实难题

(一)风险评估缺少顶层设计,准备工作不到位

由于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应急管理,导致对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仅将风险评估作为应急管理的一种手段,没有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战略高度对风险评估进行统一谋划和系统化设计。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供给不足。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没有提出一套成熟的理论框架,尤其是通过经验研究的方式展现评估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存在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缺少能够进入政府决策的应用性、实战性的成果。开展风险评估的城市很少组织专门的课题研究,评估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指导,评估原则、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依据、评估技术与方法、评估程序等没有规范化、标准化。

二是制度供给不足。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法律法规,只是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的个别条文中有所涉及。城市风险评估只是政府系统内部的工作指导类的规则制度,并非由立法机关等部门制定的正式法律法规。

三是人才供给不足。政府部门自身力量并不足以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从事风险评估的人员大多数是临时抽调的,不具有专业背景。风险评估业务培训少方式单一,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风险评估业务了解不深、流程不熟,难以满足评估需求。特别是培训内容主要讲评估怎么操作、风险等级分数怎么划定等技术性问题,评估的理论依据很少涉及,很多评估工作者对风险评估的内在逻辑与学理基础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实际评估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造成评估的盲目性。

(二)风险评估主体单一,落实“政府主导、专业评估、公众参与”原则不严

一是出现了评估的决策者与实施者合二为一的现象。安全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市应急办、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主导和掌控整个评估,既负责提出评估动议,也负责召集专家学者和基层代表参与评估,难免会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渗透其中,使评估陷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窘境,必然影响风险评估的客观性、中立性。

二是专业团队和专业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够。牵头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工作的是由市应急委、安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各类专家、专业人员为骨干组成评估队伍,他们来自体制内,存在着附和政府决策的可能性。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引入了专业机构,但它们的评估经费来源于政府,主要利用相关部门和各区的各类风险评估的结果,只是对存在空白和模糊的领域和区域进行补充调研和评估。

三是公众的角色只是被动的意见的收集对象,而不是主动的评估参与者。政府部门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公开征集深圳市公共安全评估和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意见和建议。然而这种方式过于简单,没有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公众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力极为有限。评估报告没有公开供公众和媒体查询,公众只能从报纸电视等媒介了解到的评估结果信息往往是零星的、不及时的、不完整的、不连续的。政府对评估结果运用情况的公开就更少了。

(三)评估体系不完善,影响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一是评估方法的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标准编号:GB/T27921-2011)中列出的风险评估技术共有31种,有定量的、半定量的、定性的及其组合。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以宏观定性为主,具体有比较分析法、专家打分法、风险矩阵法。专家打分法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会因专家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的不同以及对自己研究领域内容特别的关注,导致风险判断的偏移和评估结果的偏倚。风险矩阵法虽通过对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评分,使得风险评估从定性分析转向半定量分析,但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分级仍为经验性判断,分级缺少量化指标。这些方法与定量分析相比虽然简单且易于操作,但却影响到评估结果的精确度。

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选取与设置、评估指标的权重衡量确实有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一些城市虽然统一了风险评估的技术路线、风险确定的基本方法,但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这势必影响对风险的评价精度,使评估结果难以具有可预测性与权威性。

(四)评估有空白

一是城市的重大风险源没有纳入评估范围。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知道风险,深圳光明“12・20”滑坡事故印证了这句话。深圳的淤泥渣土临时受纳场成了风险评估的“漏网之鱼”,说明没有做到“应评尽评”,导致在决策方案中没有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二是忽视风险变化。每年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城市风险是流动的,旧风险消失了,新风险却出现了。因此,风险评估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根据情形不断改变,不可以一评了之。但很多城市政府由于缺乏风险动态捕获机制,对新出现的风险变化,忽视了动态监测与跟踪评估。

(五)把控评估的“结果导向”不牢,评估结果的应用“虚化空转”

风险评估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和价值不仅要发现风险,而且要建立机制,制定风险减缓的决策和措施,[12]有效控制、化解风险。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有:评估中落实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仍不明确,容易造成评估后的防范化解和动态跟踪等工作难以有效落实;风险评估是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和依据,然而,应急预案并没有按照评估结果进行修订;分析和开发利用不够,评估的功能作用难以发挥。

三、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对策建议

为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性建议。

(一)深化认识,筑牢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地基”

城市政府要从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的高度来认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战略地位,增强打牢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地基”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学术研究,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保障。加快对国外先进评估理论、方法的吸收和消化。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城市特色的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体系。城市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扶持、课题扶持等手段引导城市的学术力量进入风险评估领域,对发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给予奖励。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城市政府要依据国家公共安全法制的要求,针对风险源的特点,适时把风险评估这一行政行为逐步上升为法规,同时颁布风险评估配套文件,规范评估事项、主体、指标内容、流程、结果运用及责任认定等具体的环节与内容,形成完整的制度框架。

三是尽快健全教育和培训体系,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城市高校设立专门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科技评估”专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城市党校和行政学院把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一门主要课程来建设,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让干部自觉把风险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二)实行“开放透明”评估,将一元主导的行政化评估转型升级为多元化评估

一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协同评估模式。建立决策与评估职能相分离制度,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城市政府要破除“一元评估”思维,改善评估的开放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和专业机构有序参与风险评估和提供评估服务,让更多的社会主体进入评估体系。

二是提高专业评估机构的公信力。一方面,专业机构要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加强行业自律,增强评估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评估不受自身利益和政府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专业机构的监管,建立针对专业机构的“黑名单制度”,对评估机构进行跟踪监测,将不能胜任的评估机构纳入黑名单,通过淘汰机制净化第三方评估环境。

三是以完善的法律制度提高风险评估的透明度,避免吸纳公众参与风险评估的随意性与主观选择性。从评估的目标规划、指标设计、实际评估,到结果反馈等环节和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都要科学规范一系列制度化的程序,最大限度地让公众真正参与评估,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遵循“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开展精细化风险沟通,除不宜公开的敏感信息外,将风险评估报告通过本区域内的主流电视台、报社和广播电台配合政府门户网站消息,并且在公示日期范围内多时段、多频率地重复,以达到公众充分知晓的目的,确保在“阳光”下防范和纠正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偏见或错误。

(三)完善评估体系,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一是积极探索风险评估方法。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强调空间异质性、综合性,注重多重风险的分析。因此,风险评估方法应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风险矩阵分析、分析流程图、数学建型、情景构建等方法,对城市可能承受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计算。充分运用无线通讯技术(GPRS)、地理信息技术(GIS)、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开发风险评估工具,将可规范化的内容如评估表格、评估要素、评估流程、评估模型等,开发形成辅助评估框架或评估工具,不断提高风险评估质量。

二是构建“双维度”指标体系。目前在国际上有三种主要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单纯能力评价、单纯脆弱性评价、能力与脆弱性综合评价。[10]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事件事故,同时还体现了城市系统对突发状况做出的反应。所以在构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从公共安全涉及领域与影响两个维度综合考虑。领域维度方面采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每一类又分若干种。影响维度细分脆弱性与能力两个方面。脆弱性评估是针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对致灾因子的敏感(反映)程度。能力评估指可能受到危害的城市系统,通过抵御或变革,从而在职能和结构上达到或保持可接受水平的适应水平。分别从上述两个维度上对城市公共安全指标进行筛选,得到一套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四)动态化精准化追踪风险,切实做到“应评尽评”

一是开展详细的风险调查,确保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全面开展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工作,对所有可能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源、风险类型、可能危害、发生概率、影响范围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防止“想不到”的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完善城市隐患、风险数据库,编制城市安全风险清单,绘制城市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地图,为城市安全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是追踪识别风险,确保评估的前瞻性。风险评估不仅是对已知风险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前瞻性地考察风险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类别和性质。[11]要根据城市最新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查找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空白,组织专业机构定期、不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使之成为政府的常规管理职能,每年编制和公布《风险登记册》,及时反馈风险变化的信息,持续优化改进风险评估。

(五)建立健全评估结果应用机制,避免评估报告“束之高阁”

一是将风险评估机制擢升为一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治道变革的重要工具。这就需要我们以风险评估为契机,着眼于政府治理方式创新,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助推一种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新的治理范式的形成。[12]这种新的治理范式,化过程控制为结果导向,将风险评估融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乃至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建设的各项举措中,使风险评估机制真正成为政府自我纠错的倒逼机制。

二是选择适当的技术处置风险。根据薄弱评估结果,选择风险处置的办法。风险处置的4T策略主要包括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规避。[13]根据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策略,“一风险一策”或多措并举,实现风险的标本兼治。

三是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要紧密衔接联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应与风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形成前后对应的逻辑关系,要根据风险评价确定哪些是不可接受的风险,针对筛选出的不可接受的风险,再根据风险源的大小及城市的现实条件,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美]保罗・布莱肯,等.突发事件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

钟开斌.国际化大都市风险管理:挑战与经验[J].中国应急管理,2011(4).

上海市民政局.加强社区风险评估工作[J].中国减灾,2013(3).

闪淳昌.应急管理:中国特色的运行模式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4.

容志.风险防控视阈下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基于上海世博会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12(4).

潘俊杰.大力提升安全发展质量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筑牢安全保障[J].中国应急管理,2014(10).

邹积亮.政府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23.

孙玉卫,等.风险评估模型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德灾害风险管理试点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2(4).

深圳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强化风险管理夯实安全基础――深圳市开展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并公共安全白皮书[J].中国应急管理,2014(10).

朱正威,等.中国区域公共安全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1).

张树才.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改进探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5(12).

篇7

1国外化学物质筛查与风险评估现状

世界各国开展化学物质筛查与风险评估工作情况各不相同,其中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相关基础研究较为全面,成果也较为显著。

1.1加拿大国内物质清单

加拿大环境部(EnvironmentCanada,EC)于1975年出台了第一部联邦环境保护法———《环境污染法》(TheEnvironmentalContaminantsAct,ECA),提出“新物质”在引入前应进行“通报”,但在政府部门通过已有信息或者其他来源获悉该物质进入环境的量会对健康和环境造成危险时,会要求企业提交相关资料和进行测试。1988年,ECA被《环境保护法》(CEPA-1988)替代,CEPA-1988提出了对“新物质”在进口和生产前进行通报和评估的要求,同时隐含了系统测试需优先考虑到物质毒性的规定,要求卫生部长和环境部长建立一个优先考虑物质的清单,简称PSL(PrioritySubstancesList),清单中的物质得到最高关注并对这些物质的风险进行评估。PSL-1在1989年2月,包含44种物质;PSL-2在1995年12月,包含25种物质。1999年修订出台《环境保护法》(CEPA-1999)明确要求加拿大政府开展对“国内物质清单(DomesticSubstancesList,DSL)”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工作,以识别出具有最大暴露潜能的物质以及具有持久性/蓄积性和毒性(PBT、PT、BT)的物质。目前,加拿大已对大约23000种物质DSL中的4000多种完成了分类及风险评估,筛选出包含137种(类)的第一期有毒物质名录(ToxicSubstancesList-Schedule1)。

1.2欧盟高关注物质(SVHC)筛查

欧盟在2007年6月实施《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Regulationconcerningthe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andRestrictionofChemicals,REACH),使欧盟在化学品管理中整体引入了风险评估的概念。REACH的主要内容包括: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四个层次。即要求年产量或进口量超过1吨的所有化学物质需要注册,年产量或进口量10吨以上的化学物质还应提交化学安全报告进行档案评估和物质评估。对具有一定危险特性并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化学物质的生产和进口进行授权许可,包括CMR(致癌性、致畸变性和生殖毒性物质),PBT(持久性、生物累集性和毒性化学物质),vPvB(高持久性、高生物累集性化学物质)等。如果认为某种物质或其配置品、制品的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导致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不能被充分控制,将限制其在欧盟境内生产或进口。REACH已经对市场上在1971年到1981年9月18日间上市流通的大约10万种化学物质实施了安全性评价。REACH明确规定,高关注物质(SubstanceofVeryHighConcern,SVHC)将逐步列入法规附件XIV的需授权物质清单中。一旦某物质列入附件XIV,则其进口、生产、使用等行为都需要得到授权方可进行。SVHC物质是指具有下列特性之一的物质:①致癌,致畸变性和生殖毒性(CMR);②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③非常持久和生物累积(vPvBs);④严重或对环境或人体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破坏荷尔蒙系统的物质。目前,REACH法规SVHC名单已经增加至169种,合计13批;附件XVII限制物质清单物质有64种;附件XIV授权物质清单物质有31种。

1.3日本化审法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筛查

日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化学物质监管法律体系,其核心是化学物质审查和生产控制法(ChemicalSubstanceControlLaw,CSCL),简称为化审法。目前,化审法控制的化学物质分为4类。①第一类特定化学物质(ClassI):具有持久性、高生物累积性(BCF>5,000),且对人类具有持久的毒性风险的化学品。该类化学物质管理严格,在生产或进口这些化学物质前必须获得许可。②第二类特定化学物质(ClassII):对人类或环境具有持久的毒性风险的化学品,生产、进口被政府严格控制,使用时必须采取防控措施。③监视化学物质(MonitoringChemicalSubstances):被证实具有持久性、高生物累积性,但长期毒性特征未知的化学物质。生产和进口商要向政府每年报告这些物质的实际生产和进口数量,以及预期用途,必要时由政府指导生产商和进口商调查这些物质的危害特性。④优先评价化学物质(PriorityAssessmentChemicalSubstances):具有潜在对人类或环境有持久的毒性风险的化学品。目前,ClassI包含31种(类)、ClassII有23种(类)、监视化学物质包括39种(类)、优先评价化学物质有196种(类)。

1.4国际通行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框架

通过比较上述发达国家化学物质风险评估工作,可以发现当前国际公认的化学物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危害性评价和暴露评价两部分,即化学物质风险评估不仅要考虑化学物质具有的固有危害性(剂量-效应评价),还要评价环境、人类和这些化学物质接触可能性(暴露)。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流程主要有化学物质危害识别、剂量-效应评价、暴露评价、风险综合表征。

2我国化学物质危害筛查与风险评估方法

我国化学物质风险评估起步较晚,在借鉴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化学物质危害筛查与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

2.1化学物质危害筛查方法

我国化学物质危害筛查一般采用“标准比对法”。主要任务是确定筛查指标、制定筛查标准以及综合判别标准。2.1.1筛查指标。主要考虑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的慢性毒性危害,结合国际通行的关注重点确定了我国筛查指标,主要包括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三个方面。持久性判断指标包括半衰期、生物降解性、水解和光解等。生物蓄积性从生物富集系数BAF、生物浓缩系数BCF、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等予以评价。毒性包括以水生生物毒性为主的生态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生殖发育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性等项目。2.1.2筛查标准。我国化学物质危害筛查首先采用单项指标筛查,对每种关注的危害特性分别制定筛查指标。①持久性(P)、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的筛查采用《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物质及高持久性和高生物累积性物质的判定方法》(GB/T24782-2009);②内分泌干扰性由于当前国际、国内研究尚不深入,缺乏统一判定方法,故我国暂未建立特定的筛查指标,而是使用各个国家或者国际机构推荐的相关物质名单进行判别。2.1.3综合判别标准。综合判别指标是在化学物质单项危害指标筛查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学物质进行筛查,应用该指标优选筛查出高关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主要从生产使用情况和危害性等两方面进行考虑。2.1.4筛查流程。我国化学物质危害筛查一般的流程分为筛选准备、数据收集、筛选对比和确定高关注化学物质目录等四个步骤。1)筛选准备阶段:制定筛查方案,目标对象的分析、确定等。2)数据收集阶段:危害性数据收集,QSAR模型分析,质量评估。3)筛选对比阶段:筛查标准应用和Filter筛查。4)确定高关注化学物质目录:通过应用综合判别标准确定需要进行进一步风险评价的高关注化学物质。

2.2化学物质风险评估

对具有高危害性的高关注化学品,开展全面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识别出在不同生产工艺、使用领域、使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为科学实施针对化学品生产使用的限制、淘汰等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按以下顺序进行:风险评估准备、危害效应评估及暴露评估、风险表征(包括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两方面风险),最后得出风险评估结论。就风险表征而言,主要包括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两部分。

3结论与展望

尽管化学工业是我国重要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化学品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其生产、使用、排放和废弃处置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产生危害。对化学品进行风险评价筛选的目的是对化学品实行无害化管理战略,做到预防为主、源头控制、全程监管、风险防患,将化学品的生产安全、健康和生态环境危险降至最低限度。

作者:胡玉琢 石运刚 单位:重庆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马天杰,张淼.潜在风险优先行动,关于《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09》的分析,绿色和平,2010.6.

[2]矫波.加拿大环境保护法的变迁:1988-2008,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9(3):57-61.

篇8

关键词:深化 风险评估 实践 探索

一、风险评估开展背景

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半电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发电企业,长期以来,重视风险防范工作,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控,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应对风险,如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对年度目标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及面临的燃料供应及价格、电价、用电需求等经营形势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制订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化解经营风险、降低经营风险。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也注重风险管理,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有关方面情况,及时报告公司管理层,提出一些建议供公司领导决策,并采取相关措施防范风险。

在安全生产方面,公司制订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预案,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防范安全风险等;在廉洁自律方面,开展廉洁风险防控工作,防范廉洁风险;在内部控制方面,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每年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提升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半电公司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安全生产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但是多年来,半电公司规范化、常态化的风险评估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近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风险。在半电公司内部,煤机逐步淘汰或关停,燃机发电规模不断取得新发展,但员工总数不断减少,并出现老龄化趋势,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在经营上,燃料价格、电价、发电利用小时等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性因素不能得到稳定保障。在半电公司外部,国家不断深化改革,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上级公司对企业的管控越来越严,对管理和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半电公司在经营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复杂形势和严峻环境下,仅通过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等方式方法,以及缺乏对风险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评估,难以很好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防范经营风险和其他面临的种种风险,半电公司整体风险管理水平难以显著提高。对企业来说,面临的风险很多,从大类来说,有安全风险、经营风险、廉洁风险等,从具体来说,有法律风险、资金风险、人力资源风险、采购风险等等。因此,从上述现状看,很有必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与客观评价,提出风险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促进风险评估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风险评估就像有效的刹车系统,能够保障企业安全、高速运行、基业长青。公司风险评估工作实行2+1+5管理模式(2是指全覆盖、全流程;1是指内控评价;5是指五道防线,岗位、部门、职能部室、审计部、风险管理委员会),该模式从火电企业现实出发,它以基于风险控制为导向的流程控制为核心,将风险评估工作嵌入经营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全覆盖是指从制度、流程手册、风险数据库、评价手册等方面实现全覆盖。整个企业自上而下各相关部门通过积极参与、互相配合、统筹兼顾,全员参与、分级负责的方式,全面复审、修订、编制规章制度和流程手册,形成有效的标准制度清单、管理流程手册及风险数据库。

全流程是指从企业整体角度审视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对全部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和完善,形成包含管理业务模块和具体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流程控制手册》,包括控制范围、控制目标、流程主要风险、相关政策或制度依据、业务流程图和流程说明六个部分。管理流程是按业务顺序的逻辑关系对企业制度的进一步阐释,既确保了制度有效执行,又预防了风险的发生。

内控评价就像给人查体看病一样。经过对流程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后,有无缺陷和剩余风险一目了然。半电公司缜密的内部控制评价为内部控制体系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也是基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运行模式取得效果的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是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遵循风险导向原则对重要性业务及重要管理环节进行评价,最后形成内控评价报告,内控评价报告是内控评价的主要成果。

风险管理的五道防线,企业依托内部控制,筑牢风险管理五道防线。这五道防线分别是:岗位、部门、职能部室、审计部、风险管理委员会即公司领导班子。通过五道防线的层层防控,各类风险被有效化解,风险可控在控。五道防线,互相牵制、互相促进,“严防死守”紧抓内控牛鼻子,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推进公司风险评估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风险防范目的,公司于2014年经过充分研究和酝酿后,决定推进公司风险评估工作。为使各部门学习、掌握风险评估知识,开展好风险评估工作,总经理工作部于2014年6月份举办了风险评估实务知识培训班,在培训的基础上,总经理工作部于当年3季度组织各职能部门开展了首次风险评估工作。为保障风险评估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审计部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检查与客观评价,公司风险评估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从评估工作检查情况看,各职能部门虽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的风险事项符合要求,运用了有关评估方法和标准,编写了风险评估报告,但也存在规范性、正确性、准确性等问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采用的评估方式单一。在评估方式上,仅有一个部门采用访谈方式,其他部门均采用会议讨论方式,各部门都未综合运用会议讨论、访谈、问卷调查等评估方法。无论采用访谈方法还是采用会议讨论方法的部门,参与人员基本为本部门人员。由于评估方式单一和缺乏人员参与的广泛性,对评估结论的正确性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界定标准不够明确。评估的界定标准不够明确,如确定“是否重大风险”没有很明确的界定标准(即如何由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损失度两个维度标准确定是否为重大风险)。

评估结论的随意性较大。本次评估虽然采用定性方法,但多数部门对于评估结论没有有效结合实际或缺乏历年发生的有关情况及历史数据等,特别是对“风险损失度”中的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随意性较大,缺乏支撑依据。

评估过程阐述不具体。一些部门在风险评估报告中对于风险评估情况的阐述过于简单,没有具体阐述风险评估过程等。

措施、方案不够具体。一些部门对于主要风险的防控措施和重大风险的解决方案比较粗略或空洞,缺乏详细的应对措施和具体实施计划。

明年风险评估方向不明确。个别部门在评估报告中虽然分析了一些面临的风险,但对明年的重点风险评估方向不够明确。

三、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加强实践

2015年3月公司继续启动年度重大风险评估工作,在去年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明确评估方法,根据不同方面的风险,完善风险评估中“是否重大风险”和“风险损失度”的界定标准和依据。本次风险评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保障风险评估的真实性和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同时加强监督评价工作,形成“三道监督防线”,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

(一)事前监督

评估工作实施前开展风险事项调查,了解当前面临的关键性风险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各部门风险评估事项,提高风险评估的实效性。公司各相关部门认真组织、深入研究,根据当前内外部形势变化、生产实际情况,从安全、经营等多角度分析识别本部门当前重点面临的风险。各部门在分析面临重点风险时,牢牢把握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三项原则。

本次开展风险评估信息收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总经理工作部、财务部、物资部、燃料管理部、人事部、政治部、安保部、生产营运部、生产技术部、基建管理部、纪委监察办等职能部门。上报的风险评估信息主要包括税务风险、队伍稳定风险、维稳风险、廉洁风险、泄密风险、职业危害风险、安全监督风险、环境保护风险、能耗指标管理风险、天然气价调险、工程质量管理风险、电子商务风险等。

风险评估信息的准确收集,是风险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基础,在此之后,才能识别和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通过风险评估工作,不断增强公司风险管控实效性,深化公司风险管理工作。

(二)事中监督

各部门评估工作综合运用会议讨论、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法,根据上述三项方法得出的结论来确定风险等级及应对措施,避免评估工作简单化、形式化。

本次评估工作在去年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首先参与人员广泛,不仅局限于本部门;其次综合运用三种方法,使得评估结果更为准确。最大的亮点是内控管理办公室派员参加部门风险评估的会议讨论,加强过程监督。

风险评估部门在确定好会议讨论时间后,将会议时间和地点报内控管理办公室备案,内控管理办公室根据风险内容派员参加,起到指导、咨询、监督作用,会后汇报讨论情况。

同时部门及时通知与会人员,与会人员充分做好与风险讨论相关的准备工作。讨论时,与会人员围绕风险产生的原因、应对措施等方面积极发言,各部门讨论会要形成规范的会议纪要。本次风险评估工作中,内控管理办公室派员参加了天然气价格调整、安全监督、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安全、能耗指标管理及网络采购等风险评估讨论会。

内控管理办公室对各部门风险评估报告及相关评估资料的规范性、真实性等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风险评估报告予以退回,并要求当事部门及时纠正和完善。

(三)事后监督

各部门制订的风险应对措施、方案应具体、可行,符合实际,能起到防范风险作用,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落实。落实措施必须形成相关材料,总经部和审计部组织内控评价人员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在公司《风险评估管理办法》中增加追究责任的规定,对由于不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导致评估结论不准确,影响公司决策,造成公司经济损失或其他方面不利影响等,追究当事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篇9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疾病 残余风险 评估

中图分类号:R826.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90-01

现阶段,部分国家采用风险评估模式对输血传播疾病进行残余风险的评估。通过残余风险评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有效筛查的方法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可使血液的安全性有效提高[1]。而我国属于HBV的高发区,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对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能够给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将对我院血液中心检测的数据进行HCV、HBV、HIV的残余风险评估进行研究,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06-2013.06期间我院205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29.7±7.6)岁。按照献血的次数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初次输血:未有输血史,并且在此阶段只有一次输血者,共126患者,平均年龄(27.5±8.3)岁。多次输血:在此阶段输血,并且此阶段的输血次数大于或等于2次者,共79例患者,平均年龄(29.8±9.4)岁。

1.2输血者血液的筛查与确定

(1)血液初筛。应用EIA双试剂对血液中抗-HCV、抗-HIV以及HBsAg进行筛查[2]。

(2)确证试验。采用RIBA试剂、Western blot的方法以及中和试剂对任何一项双试剂检验中的反应性的血液标本予以检测。

1.4残余风险的计算

初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R(FTD)=P(FTD)×WP/LTR。P(FTD)指初次输血者病毒的阳性率。WP指某种试剂对病毒检测的窗口期时间(天)。LTR指病毒感染之后持续感染的时间(天)。

(2)多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R(RD)=P(RD)×WP/I。P(RD)指多次输血者的血清阳转率。因为多次输血者会定期输血治疗,前一次输血合格的输血者,再一次输血的时候血清中病毒指标转阳,所以多次输血者的阳转率等于多次输血者的病毒指标转阳数与多次输血者的人数值比。I指多次输血者血清阳转的平均间隔时间(天)。

(3)总输血传染病毒的残余风险(R)=多次输血者比例×R(RD)+初次输血者比例×R(FTD)。

1.5采用EIA病毒后残余风险的评估

在此过程中对145份输血标本进行了EIA检测,其中EIA初筛抗-HIV、抗-HCV、HBsAg为阳性的3份、阴性有44份。其平局结果的合理性及正确性已得以验证。同时计算采用EIA后,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

2结果

初次输血者共126例患者,确证是HBsAg的阳性率为1/63(2/126),抗-HCV的阳性率为1/126(1/126),抗-HIV的阳性率为1/31(4/126)。多次输血者共79例患者,确证是HBsAg的阳性率为1/79(1/79),抗-HCV的阳性率为1/40(2/79),抗-HIV的阳性率为1/13(6/79)。经残余风险公式计算初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2、1/12、1/321。多次输血者HCV、HB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41、1/23、1/324。多次者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与初次输血者相比残余风险较高。HCV、HBV、HIV总的残余风险分别是1/34、1/14、1/322。通过EIA后HCV、HBV、HIV的残余风险是1/313、1/21、1/106。

3讨论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评估对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为输血者保证血液质量管理,血液检测新技术的推行,相关输血政策的法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使用EIA对HCV、HBV、HIV检测的残余风险各是1/34、1/14、1/322。其中多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明显高于初次输血者的残余风险,由于加大了多次输血者的体检和输血质量监测,能有效增强血液质量,减小输血的残余风险。HIV的阳性者绝对数量较小,个别阳性输血者的增多对风险评估具有一定影响[3]。因此,应加大输血者的体检健康要求,宣传血液安全知识的力度,在输血前指导输血者认真如实阅读血液健康咨询表,避免有高危行为生活方式的人只在输血过程中受到感染,能够有效减小血液风险。并且进一步加大标本量也能使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有所提高。总之,密切加强多次输血者的检测力度,增强输血时血液质量健康的要求和血液安全的规范,倡导输血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积极采用EIA后,输血者输血传染性疾病的HCV、HBV、HIV的残余风险明显降低。对血液质量具有保障作用,减小输血时的残余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憬惺.中国输血传染 HIV、HCV 和 HBV 的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2,10(25):924-925.

[2]陆祝选,邱昌文,商昌友.南宁地区献血者 HBV 感染的检测及输血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3,4(26):366-367.

[3]刘霞,尚桂芳,王飞.2001-2004年深圳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评估[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2(8):130-131.

篇10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风险评估;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JY〗文章编号:10053824(2013)06004006

0引言

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功能的多样化及性能的大幅提升,移动智能终端已经迅速融入人们生活、娱乐、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司、组织和机构允许(甚至要求)员工使用个人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处理商业邮件和其它的企〖JP2〗业数据资源[1],信息安全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JP〗各种终端本身的安全漏洞被入侵者利用,信息安全遭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并可能承受难以预料的后果[2]。因此,移动智能终端风险评估的应用在此情况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它是保证终端健康运行的关键,且能为建立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