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17 01:1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成本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质量成本分析

篇1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EVA) 过程价值分析(PVA) 成本作业库 质量成本分析

现有的财务处理方法侧重点是已发生质量成本的分配,而我们所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发现质量成本来源和体现他们的经济增值。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PVA与EVA的质量成本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上述问题,并且比传统质量成本分析方法更加突出了质量成本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可以弥补ABC法在实践中可能扭曲产品质量成本的缺陷。

1.质量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它不仅是企业的投资者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还是投资本项目的机会成本。对于企业来讲,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标准。质量资本成本是资本成本中的一部分,即为提高产品质量而付出的代价。在本文中,笔者认为质量成本由经营资源成本和质量资本成本组成。

2.传统ABC及局限性

2.1 ABC法的基本原理

ABC法是通过对每一种产品所消耗的各个种类和数量的作业进行鉴别来提供准确可靠成本信息的一种计算方法[1]。它以作业为中心,首先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归集、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然后确定一个成本动因率,将资源耗费按消耗成本动因量的情况直接追溯到某种产品,由此得出最终的产品成本。

2.2 ABC法的局限性

ABC法具有以下局限性[2-3]:

(1) 在作业成本库定义方面没有与实际生产过程相关联

大多数的ABC法是从现有相关作业的文献来给作业下定义的,并不是通过分析生产的过程来定义。这可能导致在理论上作业与质量成本存在逻辑关系,但在实践中却不存在任何关系。

(2) 在动因的定义和选择方面没有明确与质量成本分配原因的区分

通常,产生作业的根本原因与用来分配质量成本到产品的作业动因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但在开始分析过程时,鉴别质量成本产生的真正原因是重中之重,因此这种区分是十分必要的。

(3) 在增值与非增值定义方面没有突出它们的本质区别

很多有关ABC法的文献中没有阐明增值与非增值作业的本质区别。本文主要是PVA与EVA结合从资源消耗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等方面来阐释质量成本对象创造的经济价值。

3.EVA与PVA原理

3.1 EVA的基本原理

EVA为经济增加值的英文名称缩写,是全面衡量企业价值创造的一个指标。可简单的定义为在扣除资本成本之后剩余的税后净营运利润,即经济学家长期所说的“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其本质属于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4]。

EVA的计算公式如下[5]:

EVA=NOPAT-WACC×TC=NOPAT-C

其中,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WACC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质量资本成本率;TC为企业投入的全部资本;C为质量资本成本。

3.2 PVA

PVA是一种关注作业,降低质量成本和改进过程的理论方法体系。其主要通过定义整个生产过程中资源耗费和质量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计量质量成本。它以过程中消耗资源时产生的质量成本为前提,强调系统整体业绩而不是单项业绩的最大化[6]。

4.基于PVA与EVA的质量成本分析

基于PVA与EVA的质量成本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收集整理公司关于质量成本的财务信息,获得财务报表。根据报表得出质量资本成本、质量资本成本与经营费用的比重、及质量资本成本与总成本的比重。

(2)根据分析质量作业的资源费用、制造费用和资本成本及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质量成本作业库。

(3) 分配经营资源成本与质量资本成本。其中,产品经营资源成本主要包括质量改进费、质量评审费、质量培训费、试验检验费、设备维护修理费、生产设备折旧费、内外部报废处理费、停工损失费、索赔费、折价费等。

首先,采用作业—资本相关性分析(ACD)模型分析各作业库与资本项目的对应关系。

其次,将资本成本按平时经验所得数据分配到作业库中去。

最后,计算出质量成本的分配,即经营资源成本与质量资本成本的分配与产品的经济增加值。

(4)利用PVA将质量成本分配到产品各阶段的生产过程中。

其中,成本动因费率是操作站每阶段生产过程在每一作业库的成本动因数量占该作业库质成本动因总量的比值,公式:

rij=

(i=1,2;j=1,2,...,8)

且dj=d1j+d2j;r1j+r2j=1

式中,rij为成本动因费率;dij为第i个生产过程在第j个质量成本作业库中的动因数量;dj为j质量作业成本库的动因总量

产品每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Ci计算公式:

Ci=cj·rij

式中,Ci为每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cj为8个作业库的质量成本

(5) 根据增值和非增值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分析。

5.结论

基于PVA与EVA的质量成本分析在质量成本分配上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考虑了经营资源费用的分配,还表现在考虑了质量资本成本的分配,从而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法忽略质量资本成本分配的不足。PVA与EVA融合的方法能够像作业成本管理一样进行业绩评价,对生产过程中质量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影响质量成本的各种主要因素。同时还能够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通过企业经济增加值的变化,为实现股东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决策支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生产过程基于数据的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研究”(61034003)。

参考文献:

[1]赵贺春,谢蛟.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应用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0(7):54.

[2]张娆.作业成本法的利弊分析—兼论ABC发在我国的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2002(4):78-80.

[3]黄珍文.作业成本法的影响及其应用[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19-21.

[4]李荣融,李寿生等编.企业价值创造之路—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操作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篇2

,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整顿和努力,特别是大中型在建设质量经验和海外质量管理的科学与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可喜成效。但现阶段尚有不少施工企业在建设质量中总存在重大矛盾,重视了建筑产品质量,则放松了成本核算,反之,加强了成本控制则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有些施工企业甚至尚未进行质量成本核算。这主要是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不足,对质量成本计划、控制、核算、等和方法尚未掌握的缘故。尽管在建筑产品中质量成本占总造价5%左右, 但建筑业还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许多施工企业仍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和实践的结合上就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1、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

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供建筑产品质量而进行的质量管理活动所花费的费用。或者说与质量管理职能管理有关的成本。

质量成本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四部分组成。

内部故障成本即为使建筑材料经过合理技术组合形成建筑产品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1) 施工质量成本: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缺陷和为处理缺陷而发生的费用。 其内容包括:

A.分部分项废品损失;

B.返修品工、料费和复检费用;

C.停工损失;

D.事故分析处理费用等(2) 建后服务成本:指业主在建筑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缺陷而产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A.由于建筑产品安全性能或质量责任分歧造成的诉讼费;

B.由于建筑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业主损失而支付的赔偿费;

C.在质量保证期内的修理费;

D.事故分析费等。

外部故障成本即为建筑产品所配套的机、电、水、管、消防、空调、通风、门窗、燃气、通讯、楼宇控制系统等设备在保证建筑产品安全性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A.诉讼费用;

B.赔偿费用;

C.维修费用;

D.事故分析费用;

E.保险费等。

预防成本为使建筑产品故障减少到最少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l) 质量计划工作费用:指企业为制定质量计划而发生的人员工资、文件费和办公费等。

(2) 质量控制管理费用:指质保人员工资费、资料费以及控制设备的核准、维修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等。

(3) 质量情报工作费用:指质量信息人员工资费、信息费、信息跟踪费、资料费等。

(4) 质量、培训、奖励费用:指教员和学员工资费、讲课费、资料费、学员外出培训学费、租用场所和设施费,以及质量奖励等费用。

(5) 设计更改费用:指企业为施工项目发生设计变更和受监理工程师指令更改造成的原实施方案、防止质量事故、试验计划等一系列变更而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费用以及资料费和会议经费等。

(6) 质量公关费用:指企业为施工项目质量接受第三方及业主的评审(比)或竣工交验、进度检验等原因进行公关活动所产生的人员招待费、礼金(品)费用等。

(7) 处罚费用:因违反国家及地方规章管理规定而发生的罚款。

鉴定成本建筑产品是综合性强且要求高的产品,每个分部分项必须经检验合格方能转入下道工序继续施工,所以建筑产品的鉴定产品是指原材料进场检验、各分部分项和建筑产品全面完工后的验收和为进行质量鉴定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l) 原材料和外购件检验费用:指企业对所使用的材料和外购件进行检查、试验所发生的费用。

(2) 施工过程中的检验费用:指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各分部分项质量进行验收时所发生的人工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

(3) 工程移交费用:指建筑产品移交业主使用前进行性能检测和系统试验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一般说来,内部故障成本占总成本的25%,外部故障成本占总成本的25%,预防成本占总成本的10%左右,鉴定成本占总成本的40%。

质量成本理论模型

施工企业在承包建设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规范》及业主要求以较少的质量保证活动经费取得较高的质量水平,根据经营目的确定适合的质量水平,这是市场经济准则的需要,并非建筑产品质量越高越好。在满足《规范》的条件下,建筑产品有效性能的提高,意味着成本的上升,经济效能的降低。所以,我们要找出质量水平和质量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值。

质量成本核算原则

质量成本核算是化管理的产物,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技术监督局1991—12—29,1992—10—01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质量成本管理导则》为企业开展质量成本核算提供了法规和政策依据。各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办法》,以反映实际质量成本的消耗情况和制定改进措施。

质量成本核算方法基本与成本核算相同。财务部门根据凭证和质量成本记帐凭证簿有关资料,建立质量成本台帐,逐月进行汇总,并将汇总报告告诉质量管理部门和统计部门,以便使他们了解质量保证活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一)进行有效的质量成本核算必须本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质量成本属于质量管理范畴,其核算的组织原则应是: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分级管理,财务部门具体核算出综合反映质量成本的最终结果,在核算过程中,质量管理部门必须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部门之间的分工, 修订《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办法》,使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合理,管理更加科学。

质量成本核算、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其原始凭证和报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归集和整理,唯有那些精心收集,准确无误地数据才能产生有效可靠的信息。

确立质量成本经济性的思想原则,为了使建筑产品既满足《规范》和业主的需要,又能使质量成本最低,这就需要选定最佳质量水平,即考虑成本与质量保证值之间的最佳平衡。降低质量成本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建筑产品的要求。

严格报告质量成本责任制,使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办事有标准,从而便于对质量的考核。

质量成本统计核算

施工的建筑产品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配套广、原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由于这些特点,使得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和与其它行业比有所差异。施工企业一般应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这样便于核算和。

施工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前,首先应根据本企业资料和建筑产品结构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并按质量成本项目进行分解,在内部成本、外部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中,故障成本(内部故障成本与外部故障成本合并)占总质量成本的比重最大,其中施工质量成本发生额更为突出,所以施工企业要重点抓好内部故障成本的统计、核算和分析工作。下面就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内容简述如下:

施工质量成本项目部根据各班组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原始凭单,逐月进行统计汇总,并加盖“质量成本”印章,统计表由质量保证部进行核证,项目统计明细表。

项目部统计表原则上按单项工程进行统计,这样便于归集和可比建筑产品质量成本降低率。建后服务成本施工企业建后质量服务成本发生一般较少,如该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企业信誉,影响已经取得的经营市场,所以,施工必须密切注意建后质量服务成本的动向。

建后质量服务成本统计明细表年月

建后质量服务成本一般由经营部门或建后服务部门统计。外部损失成本施工企业外部损失成本不是每月都发生的,但如果外部损失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信誉,影响你开拓市场。所以,施工企业要必须密切注意外部损失成本的发展动向。

外部损失成本一般由设备材料部、经营部统计。

预防成本在一般情况下预防成本只占质量总成本的10%左右,它与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相比属于不可避免成本。尽管发生额较小,但对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发生额的控制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预防成本由质量保证部、工程技术部、经营部逐月统计。

鉴定成本鉴定成本一般由质量保证部和工程技术部统计。

质量成本报告各项目部和有关部门根据原始资料填写了以上报告后,财务部据此进行核算统计,并汇总填写当月质量成本总报表。

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是质量核算的深入,也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得到必要的信息,从而为调整、确定质量成本中各项费用的投入,达到既定质量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质量成本分析,即根据质量成本核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共包括四个分析内容:

1、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内容分析:

2、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比例分析:

3、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

4、质量成本占预算成本的比例分析:

上述分析内容,可在一张质量成本分析表中反映,举例说明如下:玉兰宝都大厦,框架22层, 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该工程预算成本44175000元,发生实际成本38967650元,其中质量成本1156155元。

从资料看,质量成本总额占预算成本2.62%, 比一般工程的降低水平还要高,特别是内部故障成本的比例(占预算成本0.34%,占质量成本总额12.8%)更为突出,但是,预防成本要占预算成本的1.75%,占质量成本总额66.94%,说明在质量管理上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致使返工损失、返修损失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停工明显减少。当然从资料看,站在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上,还有质量公关费用、停工损失、质量过剩支出、专业分包损失费、劣质材料设备额外支出五大费表现偏高,其费用累计百分比为19.67%,对其还不可忽视,必须进一步深化分析,找出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成本降低到计划指标控制范围以内。

资料,对影响质量成本较大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为了便于比较,除核算分析质量成本各项费用发生额外,还要计算质量指数。所谓指数,就是质量与某种基数之比。指数是一种尺度,长期计算下去,能够从整体上看出质量成本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比较基数要视行业和各施工企业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建筑业常用的基数有:

1.直接施工人工小时;

2.直接施工人工成本;

3.产值;

篇3

摘 要:质量成本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XYZ公司的实际案例,提出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利用这个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我们可以对该企业质量成本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收集和分类,再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完整的质量成本会计报告,为质量成本的控制和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成本会计体系建筑业

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出现,这些事故的频繁连续发生及酿成的恶果,无不令人震惊,也反映了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值得引起深思和重视。看似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刻不容缓,但是,一味地追求质量而不计代价是不现实的。质量差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同样,超过实际需要不计成本地生产过高质量,也是极大的损失和浪费职称论文。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对开展质量成本控制有很强的认同感,这使得在建筑行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有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现有理论的缺陷性,在实际推行中还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最终导致了管理成效不显著。

一、XYZ公司质量成本控制方案研究

XYZ公司是由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具有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园林古建筑一级资质,集房地产开发、建筑科研、建筑装饰、钢结构制作安装、速成墙安装、工程技术咨询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通过对XYZ公司实地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很容易发现,尽管XYZ公司在日常的工程管理中,已经开展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并且其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事后检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成本太大;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职责不明确;高层管理者忽视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质量的重要性没有渗透到基层工作人员当中去,质量意识不强;现有管理体系不健全。

综上所述,公司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方案还是问题的焦点,这在结果上集中表现为现有体系没能发挥有效的功能。这些缺陷之间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彼此之间又有着互为依存的甚至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不仅是XYZ公司目前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也是该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下面的章节中,笔者将在结合XYZ公司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论述如何正确的实现公司质量成本源归集,如何合理的建立公司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以及科学的应用质量损失成本的分析方法。

XYZ公司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 XYZ公司建筑施工质量成本可通过设置以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一级科目质量成本,并下设4个三级级明细科目,即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各三级账户应根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设置四级明细目,以便反映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由此可以看出,XYZ公司的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及鉴定成本各占10%左右,而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各占了37%和43%,因此初步结论是:降低质量成本必须从降低内外部损失成本,加大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

2009年XYZ公司质量成本主要构成是质量损失成本。下面。分别对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项目进行分析。

从上可以看出,XYZ公司内部损失成本几乎全部由内部返工损失和内部返修损失构成。其中内部返修成本占有绝大部分。根据ABC理论知。如果将内部返修成本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将有很大的改观。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既要注重工程施工的质量,也要注意控制质量成本。提高质量水平不应该是以高的内部损失成本来实现的。内部返修成本如此之大,这是对不合格施工程序因返工重做而发生的费用。如由于工程质量不合格进行返工修复而发生的人工、材料、构件、机械等费用,这些费用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2009年XYZ公司停工损失费为0,停工损失指由于各种内部的责任或外部的责任而引起的机械、设备闲置而造成的损失。如起重机发生故障造成停工是内部责任。2009年XYZ公司的内部损失成本结构不科学,加固成本、质量故障分析处理成本、材料降级处理损失的数额都很小。由此可以看出,2009XYZ公司没有重视质量成本的分析和处理工作。在一味地牺牲质量成本来实现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的提高。

可以看出,2009年XYZ公司外部损失成本主要构成有为外部停工损失和外部返修损失。这两者之和超过外部返修损失成本的80%,由此可知要想降低外部损失成本,主要对象是外部停工损失。外部停工损失主要因机械利用率低引起的,因此,应联系项目实际,从管理组织机械施工,提高机械利用率着手,努力减少外部停工损失。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XYZ公司的质量成本结构很不合理,要加大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以及今后控制的重点要放在对内部返工损失成本控制上。然而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量的多少,以及各成本比重多少是比较合适的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质量成本优化分析的手段。此外,公司应该重视对基层施工人员的培训,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技术和质量意识,从而从根本上预防质量问题的再发生。

二、结 论

质量成本控制需要质量成本数据,质量成本数据显示了公司经营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合理化的潜力。

质量成本数据是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重要指示器,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改进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寻找突破口。

一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非货币性数据不敏感,而对货币数据非常敏感,因此质量成本的货币形式能够引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应如何有效的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呢?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施工企业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一个可靠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是可行的。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组成部分,要正常、有效的运作需要各个组织保证。

2.注重培训提高素质。既要注重施工质量,更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它要求企业必须“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大企业预防成本的投入,以便减少质量控制失效成本。

3.加强施工企业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预防成本投入。必须要提到预防成本。质量较高的工程项目,这部分费用占质量成本费用中的比例相应就大。应实行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成本管理,把钱花在避免故障的出现,而不是花钱解决不合格项目造成的后果。

4.建筑施工企业应关注质量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是开展质量成本分析、撰写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划、实施质量成本控制预计反映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绩效的依据,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5.企业应从制度上明确质量损失成本源。企业研究质量损失成本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找出导致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帮助有关责任部门尽可能地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篇4

质量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领域中较为新兴的内容。企业运用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益处良多。本文通过分析质量与成本间的关系,介绍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战略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质量成本报告在使用时的几点注意事巩文章还结合企业案例。讨论了企业如何使用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一、质量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质量长久以来就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工具之一。什么是质量?质量并不是简单的高品质。它可以从使用的效用性、顾客满意度等各种角度来定义。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Juran认为,产品质量就是产品对用户的适用性。一般而言,顾客需求能适用自己目的、不易损毁、并有一定维护保障的产品。在国际贸易日趋发达、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提供的产品不满足用户的适用性,就会把客户推向自己的竞争者。国内范围而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物美”较“价廉”更受消费者重视;国际范围而言,中国制造一向以低成本取胜,但近些年来,因为面临来自印度等劳动力成本低廉国家的竞争,也不得不把重心转移到如何树立中国产品优质形象上。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战略管理的重点转移到质量管理上。

然而,质量不是免费午餐,它的代价是成本,所以正如本文开始所说,质量并不是简单的高品质,从经济角度来看,产品的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国外有观点认为在衡量质量时,可以细分为三个衡量因素:等级(grade)、设计质量(quality of design)和遵循/符合性质量(quality of conformance)。等级是指有同类功效的产品或服务之间在级别、价值或排序上的差异,等级越高的产品或服务,预期质量就越高,例如现在服务业流行的VIP服务,质量要高于给普通客户提供的服务;设计质量衡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特性或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它强调产品的生产技术环节;遵循质量衡量最终产品或服务与设计和生产规格之间的符合程度,它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这一分类法同样适用于国内企业。设计质量低于遵循质量则产品的适用性没有保障,设计质量过高于遵循质量则会脱离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无效成本。所以在衡量三因素时,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遵循成本是关键因素。顾客是质量概念的核心。

根据以上分析,质量与成本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同时,只有为避免出现产品质量不合要求情况的发生或在出现不合要求后采取纠正措施而产生的成本才是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报告(Cost of Quality Report,CQR)是管理企业质量成本的有效工具。国外早有企业运用此工具,通过增加预防成本来减少再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上的开支,从而减少总的质量成本,并通过质量改善来减少顾客抱怨数,提高产品信誉,提升市场占有率,最终达到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故而质量成本的管理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系统(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重要部分。质量成本报告的运用也可以与企业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系统相联系。在平衡计分卡系统编制阶段,质量成本报告的结果可用来反映企业质量成本与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所以设立的BSC顾客相关指标要能反映质量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例如,设立市场占有率、废品率、顾客抱怨数等指标,可以了解顾客因质量未达期望而不满意的情况。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注意事项

质量成本管理是对从产品生产到顾客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成本进行管理。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势在于通过增加事前防范事项上的开支来降低差错产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在具体实践时,以下几点值得企业管理层关注:

1.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需要得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认可和支持。CQR是企业评估其公司战略成功度的一个重要控制工具,在战略的计划阶段也可发挥巨大作用。要将质量成本管理提高到公司战略高度,需要公司高层的支持与配合。

2.质量成本的核算不是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公司各部门配合,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编制质量成本报告所需的数据是由研发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各部门分别收集,最后再汇总至品保部。这项工作并不是由会计部门单独完成的。各部门要将与质量成本相关的原始记录或凭证(如保修单、抽查记录、废品清单等)定期整理汇总,再按要求编制成报告。

3.在推行CQR时,要将非财务因素或其他特别情况考虑在内。比较典型的有:

(1)机会成本的计量。在设立质量成本具体项目时,会计账目上未做记录的成本也应在考虑范围内,才能更为灵敏和准确地反映某项因素对决策制定的影响。例如,由于要提高产品质量而更改该产品设计,导致多占用本可以用于其他产品生产的车间。这些机会成本往往较难追溯,所以如何将它们量化需要特别关注。

(2)质量成本的多时间效应。分析质量成本的变动趋势要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例如设计的变更对产品最终销量的影响往往随时间推移会有一个变化过程,所以在考虑该设计是否应该沿用时就要考虑质量成本随时间推移的变动趋势。

(3)质量成本间关联性。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这四类质量成本间存在一定依赖关系,在决策时要全面考虑。例如:一项工艺的重新设计会增加预防成本,同时也可能导致检测设备的变动从而增加鉴定成本,当然相应的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衡量该工艺时就要考虑到它对四类成本的相互影响。

(4)道德因素。国外在衡量企业成功与否时常将社会贡献作为很重要的一个维度,而中国企业传统上只将财务指标作为单一衡量指标。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外大型企业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许多国内企业也开始将一些非财务的道德因素作为制定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某项工艺可以降低次品率从而减少内部故障成本,但该工艺将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决定采用何种工艺时会将该因素重点考虑。类似道德因素还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工人的安全和舒适度、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安全程度等等。

三、质量成本报告的应用:TG企业的案例

为具体探讨CQR的应用1论文选取从事电缆制造加工业的TG企业,就其位于江苏省某县级市的一线缆分公司为分析对象,讨论如何运用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TG公司位于HM地区的线缆分公司主要从事各类电线电缆半成品至成品的生产。由于行业特殊性,所有产品都进行流程验收,每道工序后都进行质量检

查,未达质量要求的产品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的加工,负责每道工序的工人对该道工序的质量负责,最后全部产品进行抽样验收。该公司生产进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基本达到了TQM“零缺陷”的目标。该公司品保部设立仅两年,表1是公司近两年的质量成本报告。

TG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上百,但工艺流程相近,故本文讨论时选取销售额占比较大的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绝缘(有屏蔽、有护套)电线电缆作因果分析。图1是生产及质量控制流程图。

根据流程图,由过去年度经验数据可知,企业内部故障成本是主要的非增值成本,需要重点控制。利用因果分析图得到导致内部故障成本产生的因素如图2。

较为严谨的方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图,再结合对各类因素导致质量问题产生的次数统计,即利用Pareto图形法来确定导致故障产生的因素排序。本文讨论时并未利用此法,而是根据行业经验和TG公司多年的经验总结,将产品的设计和流程检测作为质量控制的核心。

公司采用的是按订单生产,考核的第二年度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订单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故而在预防性支出上公司略有减少。但从占该年销售额比例的角度来衡量,预防性支出的占比是增加的,其中前文分析出的设计研发费占比从第一年的0.47%增加到了第二年的0.49%;同样的,用于流程检测的检验费和检测仪器的维修费分别从第一年的0.17%和0.23%相应增加到了0.20%和0.26%。总的预防性成本和鉴定成本分别从0.49%和O.5%增加到了0.51%和0.56%。而同时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都相应下降了,分别从第一年的0.16%和0.09%下降到了第二年的0.09%和0.05%。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生产过程中报废不合格品的成本,从78138元下降至37517元,降幅达52%。将四类质量成本相加求总和,可见总的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从1.24%下降至1.22%,从比例上来看,说明在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上的投入小于故障成本的下降量,质量成本管理的效益显著。

需要特别说明两点:

篇5

1998年,公司抓住整体加入三环集团和三环股票在深圳上市的机遇,在大力开拓市场的同时,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打响了以成本细分量化法为中心的转换经营机制攻坚战,从供、产、销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直到工段、班组、销售网点,全方位推行成本细分量化责任成本控制,促使企业激励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管理创新机制得到根本转换,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98-1999年,降低成本2160万元,2000年元月至9月,又降低成本300万元。1998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472万元,1999年实现利润972.58万元,2000年元月至9月实现利润776.02万元。

一、成本细分量化法的操作原理

成本细分量化法就是按照“市场细分”和“倒推成本法”的原理,将企业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以市场销售总额和目标利润总额倒推出目标成本总额,再根据市场功能和等价交换的原则,依照成本项目和责任单位的不同职能,进一步层层倒推成本,按每一个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把成本分割成若干相类似的成本群,使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责任单位构成一个细分成本单元。

在成本细分过程中,根据单项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明确成本控制重点,再运用投入产出等管理,从源头上抓住重点成本项目,进行包括全体员工在内的全方位、全流程控制,使每位管理者到每位员工都有清晰明了的责任成本控制目标,每个人都成为成本量化中的“经济人”。由于成本量化到人,每个员工都切实感到自己的责任,因此自觉做到自我加压、自我约束,挖掘潜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样,也使每位“经济人”均受到上一级管理者的约束监督,从上到下形成了企业内部责任成本控制。

二、成本细分量化法的具体运用

(一)按成本构成项目把成本细分量化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三个单元。对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从控制材料采购价格入手。企管部门从采购物资的定价、采购合同与数量。质量等四个方面加强成本控制。公司专门成立了价格管理部门,对采购价格制定最高限价且跟踪考核监督。采购单位实行比质比价采购。质检、仓储、财务等部门严格把好采购入库关。从1998年以来,三年累计降低采购成本580万元。其次,仓储部门除严格把住采购物资质量、数量关外,还挑选整理了1997年以前的积压配件、材料,利用改制、串换、退货调换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两年来共处理积压物资550万元。再次,计划部门制定原材料、燃料、辅料、配套件消耗定额,实施费用定额控制,月终由仓储部门进行考核,企管部门进行节奖超惩兑现。最后,实行材料消耗工序之间索赔制度,下道工序发现上道工序出现料废质量,要报告质管部门予以向上层层追索,直到追索到供货厂家。

对人工成本,将其细分量化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津贴和补贴、奖金等五个项目。基本工资又细分量化为计时(计件)工资、新产品试制工资、换装费、返修、返校工资等五类。由生产调度部门根据生产车间投入产出结果考核计资,全面控制。补助工资又细分量化为停产(停工)补资、劳保假期补资、工资调级晋档补资、外勤人员差旅费补资等四类。对于停产停工补资和工资调级晋档补资由劳动人事部门考核控制,其它部分由生产部门考核控制。津贴、补贴细分量化为职务工资、职称工资、岗位津贴、防尘补贴、劳保费、加班费、夜餐费等七类,由劳动人事部门考核控制。奖金细分量化为超产奖、质量奖、材料节约奖、能源节约奖、安全奖、设备奖、年终奖、评先表模奖等十类,分别由劳动人事、生产、质量、仓储、能源、设备、安技、企管等部门考核控制。对于上道工序出现的工废工资,下道工序发现后,上报生产部门予以向上层层追索,直到下料环节。

制造费用细分量化为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机物料消耗、差旅费、加工费、辅助生产转入等六个项目,重点控制占制造费用33%的机物料消耗和占制造费用28%的辅助生产转入费用,分别由财务、生产、仓储等部门考核控制。

(二)按承担成本单位的职能不同,细分量化责任成本为采购成本、生产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销售成本等六个单元,再根据业务分工细分量化若干明细项目。

采购成本细分量化为:原辅燃料采购成本、总成配套件采购成本、设备及备品备件采购成本、工装备件采购成本、劳保、办公用品采购成本等六个项目,分别由供应、配套、设备基建、生产、劳动人事、财务等部门执行控制。

生产成本细分量化为原材料(质量)成本、辅料成本、能源成本、设备成本、电器材料成本、人工耗费、制造费用等七个项目。其中,原材料(质量)成本(指原材料消耗中提高质量节约的成本)分别由仓储、质管部门根据公司计划与检验结果考核控制。辅料成本细分量化为产品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消耗,由仓储部门考核,企管部门奖惩。能源成本细分量化为水、电、煤、气等四类,再按产品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划分为若干细目,由能源科分解落实且实施控制,重点放在占总成本30%的电能控制上。能源管理部门合理安排用电时间,避开高峰用电,大量使用低谷电,平衡电荷,以及开展节电技术创新等措施,三年来累计节约电费329万元。设备备件、工装备件、电器材料等低值易耗品消耗分别由设备、生产、能源等部门考核控制。人工耗费由企管、生产、劳动人事等部门考核控制。每年在产量产值提高20%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15%,而人工工资下降2%,年节约87万元。制造费用按生产单位性质细分量化为基本制造单位和辅助制造单位两类,然后再细分量化控制,分别由设备基建、生产调度、能源、企管、财务等部门控制。

仓储成本细分量化为采购物资合理损耗、库存物资合理盘损、发出物资差错损失等3个项目进行考核,由仓储部门日常监督把关控制,重点放在发出商品退货损失率的控制上。

管理费用,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以工资为载体的变动费用。又细分量化为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经费、劳动保护费用、待业保险费等六个项目,由财务、企管、劳动人事等部门通过压缩管理人员数量、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与工作效率实施有效控制。(2)以效益为载体的变动费用。又细分量化为差旅费、办公费、运输费、修理费、水电费、业务招待费、会务费、电话费、业务费等九个项目,是管理费用中控制的重点,由财务、价格等部门实行预算控制和事前、事后审批控制和责任方案控制。(3)以“服务”为载体的半变动费用。又细分量化为上级管理费、审计费、咨询费、诉讼费、排污费、绿化费等六个项目,由财务部门严格执行政策,采取尽量减少向外咨询服务,在内部培养一些专业服务人员的办法进行控制管理。

销售费用细分量化为以下两个部分:(1)以销售承包方案为基础的差旅费、工资、奖金、交际费、市内费、补贴等六个项目,由企管、财务等部门严格执行承包方案进行考核控制。(2)以广告、信用为基础的广告费、展览费等五个项目,由财务部门进行核算控制。此外,财务费用,细分量化为各大银行的贷款利息与业务手续费等两个项目,由财务部门预决算控制,3年累计降低财务费用680万元。

三、有效实施成本细分量化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责任成本的目标管理。首先,根据集团下达的承包指标,把降低成本目标捆在一起,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推行以成本目标为核心的承包责任制。如2000年公司提出了降低成本600万元的目标,第一步是将其分解到主管生产、采购、财务等方面的副总,生产副总又进一步将所承担的任务分解到生产、能源、安技等部门,再落实到生产车间;采购副总也进一步将其落实到供应和配套部门;主管财务和管理的副总亦是如此,分别将财务费用和管理费进一步分解落实到财务部门和各管理科室。各车间、科室再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工段、班组、岗位和个人。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形成了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任务的10大总目标、66个子目标、358个分目标的目标管理体系。

2、强化责任成本的责任管理。按照制度的要求,企业内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了权责分明、职责明确、管理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各位副总就各自承担的工作目标向总经理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各科室按公司统一确定的承包形式向各分管副总签订经济承包责任状;各管理岗位按工作职能分别向科室负责人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在这个上包下保、一级保一级的成本目标承包责任体系中,34个责任单位和246位责任人签订了包保责任书,进一步保障了成本目标落实到位。

篇6

〔关键词〕数量管制;税收;执行成本

一、引言

政府在对不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或者说不符合其意愿私人行为加以控制时,数量管制与税收是两种常用的方式。数量管制是直接对不符合意愿行为的数量加以限制,禁止或者只允许少量存在;税收是对不符合意愿行为加征额外的税赋,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结构,从而间接的控制不符合意愿行为。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税收远优于数量管制,以经济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控远胜于政府权威这只“看得见的手”。前者的使用会促进资源的自发流动,达到更合理的配置;后者的使用则会造成资源流动的障碍,引起社会福利的丧失。但是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数量管制现象,从出租车的牌照之争到的稽查清剿,从污染的数量控制到特定时期的禁渔禁猎,几乎遍布于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对这些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很多,有的认为,数量管制约束了新厂商的进入,受到在位厂商的支持,但这无法解释禁渔禁猎,这样的管制同样的约束了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有的认为不符合政府意愿的行为,如吸毒,是对社会有害的,因此被管制在零水平,但是对污染的管制却允许少量污染的存在。还有的认为数量管制可以评估外在不经济的成本,补偿不充分的信息等等。这些解释都不是完美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政策执行成本来为管制的盛行提供另一种解释。我们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认为政策的执行是有成本的,政策选择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经济。具有较低的执行成本的政策,执行的效果较好,比较接近既定的政策目标,被选择的可能性较大;反之,较高执行成本的政策,即使其相应的政策目标更为理想,但是是难以实现的,也就难以成为政府的理性选择。一般的说,政策选择本身对其实施是有影响的,一方面,政策会创造执行的激励,使得政策执行者有动机追求既定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政策会影响执行成本,以保证政策以最低的代价得以执行。但政策实施是对政策选择有决定作用的,后者只是对前者的再强化。明了了这些后,我们就可以对数量管制与税收展开比较分析。

二、基本假设与例证

首先,我们将政策执行的单位划分为公共执行者与私人执行者。公共执行者指税务局、行业管理局这类政府部门,他们执行政策的手段是正式而繁琐的程序,对违规行为的调查要深入的考察被审查单位行为,而其执行成本由政府负担;私人执行者可以认为是违规单位的竞争者,因违规行为利益受损者,甚至包括希望制止污染的环保主义者,他们执行政策的手段是非正式而灵活的,他们所处的地位使得他们易于观察到某些违规行为的发生,而其执行成本由个人负担。

其次,我们将政策执行成本划分为违规行为的调查成本与证实成本,前者是对被审查单位行为进行检查,以发现其是否违规以及违规程度的大小所付出的成本。后者是在法庭上将这一违规行为予以证实,对违规单位进行处罚的成本。如此划分成本是为了分析的简化,也可以附加上其他成本,但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最后,我们以调查成本的高低来区分数量管制与税收。数量管制的调查成本要远远低于税收的调查成本,其原因有二:一个是违反数量管制的行为是很容易发现的,而违反税收的行为,也即逃税,是很难发现的,直观的看,前者是一个有无的问题,后者是一个多少的问题,复杂程度就决定了调查难度;另一个是私人执行者参与了数量管制的执行,承担了相应的调查成本,而税收的调查成本全部是由公共执行者即税务机关承担的。原因很简单,私人难以了解被审查单位是否已经交税,交税是否足额,而在数量管制下,被审查单位是否违规,私人执行者是很容易察觉的。由于违规行为关乎私人执行者的切身利益,只要个人的调查成本足够低,私人执行者就有动力来执行数量管制。

由以上的假设可以看出,尽管数量管制有可能限制了一部分对社会而言有效率的行为,但是其较低的违规行为调查成本能够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与提高整体政策效率。尤其当私人执行者成为关键因素时,对数量管制的依赖就特别重要了。

三、基本模式

假设政府要对污染加以控制,最为理想的政策目标是保持某种程度的污染水平,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达到全社会的最优福利水平。我们分别采用数量管制与税收两种政策,在数量管制下,调查违规行为不花费成本,但要花费c在法庭上证实;在税收下,对逃税行为的调查要花费k,而在法庭上证实也要花费c.在这个模型内,逃税难以发现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两种政策下,我们假设公共执行者都能从证实违规行为中获利A,而它并不关心这一行为对社会而言是否有利。

市场上有两类企业在经营,第一类企业生产并造成污染,获得的私人收益为B1,占有市场份额为s,第二类企业私人收益为B2,同样的生产并造成同等程度污染。污染的社会成本为t,所以对社会而言,允许第一类企业经营,禁止第二类企业经营是有利的。如果这两类企业在法庭上被证实有违规行为,都要付出罚款Z.我们假设关闭整个行业相对于允许两类企业都经营是更有效的,即W0=sB1+(1-s)B2-t

先考虑数量管制,作为一种粗糙的工具,它不区分两类。因此,如果A>c,执行者查获所有的污染者,惩罚他们Z,在此,由于两类企业同时经营是无效率的(W0

现在我们考虑税收方式,政府对污染征税t,t等于污染的成本,这也是模型中的最优税收(optimaltaxation)。此时,每个企业面临两个选择:是否生产,是否交税。如果逃税被发现,将要付出罚款Z.显然,当AB>B2,即B1>t>B2,而根据我们的假设,这显然是满足的。在此税收水平下,有效率企业收益为(1-θ)B1+θ(B1-Z)=B1-t>0,无效率企业收益为(1-θ)B2+θ(B2-Z)=B2-t0.

那么政府的最优政策是什么呢?当A>k+c,执行者有充分的激励来调查逃税行为,此时最好的政策是征税,这样可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尽管并非所有企业都交税;当c

四、结论与扩展

这个简单的框架反映了税收与数量管制的差异,提出了政策选择的成本因素。尽管我们的论证不够严密,但是至少可以定性的解释一些现象。虽然税收有可能带来最优状态,但是高昂的执行成本使得这一最优状态难以达到。退而求其次,数量管制就成为在税收不起作用情况下的最优选择,它虽然排除了部分有效率的行为,但是防止了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恶化。而当执行成本过高,两者均无法实施时,惟一可行的就只有放任自流,这样至少还可以节省政府开支。

在模型中,我们假设有效的数量管制驱逐了所有企业,关闭了整个行业。实际上,绝大多数数量管制只是确定了上限,并未完全的禁止,通常的实现方式是执照、许可证等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对不符合意愿行为的约束只需要局限在少数具有执照、许可证的企业或单位,仍然大大降低了调查成本,这与我们的模型是一致的。但是伴生而来的执照、许可证的分配却产生了严重的寻租现象,这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额损失,这也正是数量管制招致学者谴责的原因之一。但是要注意到,执照与许可证的分配方式的无效并不代表着数量管制的无效,即使采用税收方式来替换数量管制,仍然会存在贿赂,欺诈等行为,只不过表现的更为隐蔽罢了。

如果我们将社会看作一个最优激励系统,政府应该坚持有效率的税收规则,可以通过提高A或者补贴c,k来激励税收的执行。当然,单纯的提高A或者补贴c,k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其后果可能是难以控制的。过高的A会使得税收机关过于热衷于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查证,这可能导致对企业实施过重的惩罚甚至进行虚假的控诉,个别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企业与税务机关串谋骗取国家利益。对c,k的补贴则难以保证税务机关真正将补贴用于调查、证实违规行为,而将其用于在职消费等支出。众多的现实问题使得税收条件的易化难以实现。

〔〕

〔1〕郁维国外逃税经济模型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0(2)

〔2〕陈杰,罗鼐政府规制:与实践的最新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1999(12)

〔3〕顾海兵,廖俊霞国外学者对政府管制的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0(5)

〔4〕〔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9

篇7

关键词:数量管制;税收;执行成本

一、引言

政府在对不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或者说不符合其意愿私人行为加以控制时,数量管制与税收是两种常用的方式。数量管制是直接对不符合意愿行为的数量加以限制,禁止或者只允许少量存在;税收是对不符合意愿行为加征额外的税赋,影响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结构,从而间接的控制不符合意愿行为。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税收远优于数量管制,以经济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控远胜于政府权威这只“看得见的手”。前者的使用会促进资源的自发流动,达到更合理的配置;后者的使用则会造成资源流动的障碍,引起社会福利的丧失。但是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数量管制现象,从出租车的牌照之争到的稽查清剿,从污染企业的数量控制到特定时期的禁渔禁猎,几乎遍布于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对这些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很多,有的认为,数量管制约束了新厂商的进入,受到在位厂商的支持,但这无法解释禁渔禁猎,这样的管制同样的约束了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有的认为不符合政府意愿的行为,如吸毒,是对社会有害的,因此被管制在零水平,但是对污染的管制却允许少量污染的存在。还有的认为数量管制可以评估外在不经济的成本,补偿不充分的信息等等。这些解释都不是完美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政策执行成本分析来为管制的盛行提供另一种解释。我们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认为政策的执行是有成本的,政策选择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经济问题。具有较低的执行成本的政策,执行的效果较好,比较接近既定的政策目标,被选择的可能性较大;反之,较高执行成本的政策,即使其相应的政策目标更为理想,但是是难以实现的,也就难以成为政府的理性选择。一般的说,政策选择本身对其实施是有影响的,一方面,政策会创造执行的激励,使得政策执行者有动机追求既定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政策会影响执行成本,以保证政策以最低的代价得以执行。但政策实施是对政策选择有决定作用的,后者只是对前者的再强化。明了了这些后,我们就可以对数量管制与税收展开比较分析。

二、基本假设与例证

首先,我们将政策执行的单位划分为公共执行者与私人执行者。公共执行者指税务局、行业管理局这类政府部门,他们执行政策的手段是正式而繁琐的程序,对违规行为的调查要深入的考察被审查单位行为,而其执行成本由政府负担;私人执行者可以认为是违规单位的竞争者,因违规行为利益受损者,甚至包括希望制止污染的环保主义者,他们执行政策的手段是非正式而灵活的,他们所处的地位使得他们易于观察到某些违规行为的发生,而其执行成本由个人负担。

其次,我们将政策执行成本划分为违规行为的调查成本与证实成本,前者是对被审查单位行为进行检查,以发现其是否违规以及违规程度的大小所付出的成本。后者是在法庭上将这一违规行为予以证实,对违规单位进行处罚的成本。如此划分成本是为了分析的简化,也可以附加上其他成本,但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最后,我们以调查成本的高低来区分数量管制与税收。数量管制的调查成本要远远低于税收的调查成本,其原因有二:一个是违反数量管制的行为是很容易发现的,而违反税收的行为,也即逃税,是很难发现的,直观的看,前者是一个有无的问题,后者是一个多少的问题,复杂程度就决定了调查难度;另一个是私人执行者参与了数量管制的执行,承担了相应的调查成本,而税收的调查成本全部是由公共执行者即税务机关承担的。原因很简单,私人难以了解被审查单位是否已经交税,交税是否足额,而在数量管制下,被审查单位是否违规,私人执行者是很容易察觉的。由于违规行为关乎私人执行者的切身利益,只要个人的调查成本足够低,私人执行者就有动力来执行数量管制。

由以上的假设可以看出,尽管数量管制有可能限制了一部分对社会而言有效率的行为,但是其较低的违规行为调查成本能够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与提高整体政策效率。尤其当私人执行者成为关键因素时,对数量管制的依赖就特别重要了。

三、基本模式

假设政府要对污染加以控制,最为理想的政策目标是保持某种程度的污染水平,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达到全社会的最优福利水平。我们分别采用数量管制与税收两种政策,在数量管制下,调查违规行为不花费成本,但要花费c在法庭上证实;在税收下,对逃税行为的调查要花费k,而在法庭上证实也要花费c.在这个模型内,逃税难以发现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两种政策下,我们假设公共执行者都能从证实违规行为中获利a,而它并不关心这一行为对社会而言是否有利。

市场上有两类企业在经营,第一类企业生产并造成污染,获得的私人收益为b1,占有市场份额为s,第二类企业私人收益为b2,同样的生产并造成同等程度污染。污染的社会成本为t,所以对社会而言,允许第一类企业经营,禁止第二类企业经营是有利的。如果这两类企业在法庭上被证实有违规行为,都要付出罚款z.我们假设关闭整个行业相对于允许两类企业都经营是更有效的,即w0=sb1+(1-s)b2-t<0,这里w0代表社会福利。在计算福利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调查与证实成本,以及税收与对公共执行者的支付,将这些全作为转移支付处理。

先考虑数量管制,作为一种粗糙的工具,它不区分两类企业。因此,如果a>c,执行者查获所有的污染者,惩罚他们z,在此,由于两类企业同时经营是无效率的(w0<0),z就会设置的非常之高,以致于驱逐了所有企业,关闭了整个行业。相反,若a<c,执行者没有足够的激励在法庭上举证,所有企业会正常经营并造成污染,而不会被惩罚。

现在我们考虑税收方式,政府对污染征税t,t等于污染的社会成本,这也是模型中的最优税收(optimaltaxation)。此时,每个企业面临两个选择:是否生产,是否交税。如果逃税被发现,将要付出罚款z.显然,当a<k+c时,执行者没有调查和证实违规行为的动机,所有企业经营,社会福利w0<0.当a>k+c时,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相互猜测对方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税务机关严格,就大大增加了违规行为被惩罚的概率,纳税人就倾向于守规纳税;而面对守规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就不愿付出努力来监管,因为违规被惩罚的概率是很小的;但这一放松的管制又必然引起纳税人提高其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最终又引致下一轮的严格监管。似乎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事实上,这种博弈是可以达到一个混合均衡的。均衡结果是,税务机关选择一个固定的概率θ监管,纳税人以某一固定的概率υ交税。在均衡状态下,执行者在是否调查取证之间是无差异的,其收益为(1-υ)(a-c-k)+υ(-k-c)=0,则概率υ=(a-c-k)/a.企业在交税与逃税之间无差异,其收益为(1-θ)b+θ(b-z)=b-t,则概率θ=t/z.在混合均衡下,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税收来约束市场中的企业,令所有无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有效率的企业留在市场中生产,并以概率υ交税,而逃税被发现的概率为θ。很容易证明出,这只需要b1>b>b2,即b1>t>b2,而根据我们的假设,这显然是满足的。在此税收水平下,有效率企业收益为(1-θ)b1+θ(b1-z)=b1-t>0,无效率企业收益为(1-θ)b2+θ(b2-z)=b2-t<0,社会的福利水平为w=s(b1-t)>0。

那么政府的最优政策是什么呢?当a>k+c,执行者有充分的激励来调查逃税行为,此时最好的政策是征税,这样可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尽管并非所有企业都交税;当c<a<k+c,征税不再可行,但是数量管制是可行的。数量管制使得社会福利达到0,因为整个行业被关闭了,但这仍然高于整个行业都生产时的w0<0;最后,当a<c,税收与数量管制都是不可取的,福利水平w0<0。

    四、结论与扩展

这个简单的框架反映了税收与数量管制的差异,提出了政策选择的成本因素。尽管我们的论证不够严密,但是至少可以定性的解释一些现象。虽然税收有可能带来最优状态,但是高昂的执行成本使得这一最优状态难以达到。退而求其次,数量管制就成为在税收不起作用情况下的最优选择,它虽然排除了部分有效率的行为,但是防止了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恶化。而当执行成本过高,两者均无法实施时,惟一可行的就只有放任自流,这样至少还可以节省政府开支。

在模型中,我们假设有效的数量管制驱逐了所有企业,关闭了整个行业。实际上,绝大多数数量管制只是确定了上限,并未完全的禁止,通常的实现方式是执照、许可证等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对不符合意愿行为的约束只需要局限在少数具有执照、许可证的企业或单位,仍然大大降低了调查成本,这与我们的模型是一致的。但是伴生而来的执照、许可证的分配问题却产生了严重的寻租现象,这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额损失,这也正是数量管制招致经济学者谴责的原因之一。但是要注意到,执照与许可证的分配方式的无效并不代表着数量管制的无效,即使采用税收方式来替换数量管制,仍然会存在贿赂,欺诈等行为,只不过表现的更为隐蔽罢了。

如果我们将社会看作一个最优激励系统,政府应该坚持有效率的税收规则,可以通过提高a或者补贴c,k来激励税收的执行。当然,单纯的提高a或者补贴c,k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其后果可能是难以控制的。过高的a会使得税收机关过于热衷于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查证,这可能导致对企业实施过重的惩罚甚至进行虚假的控诉,个别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企业与税务机关串谋骗取国家利益。对c,k的补贴则难以保证税务机关真正将补贴用于调查、证实违规行为,而将其用于在职消费等支出。众多的现实问题使得税收条件的易化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郁维国外逃税经济模型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0(2)

〔2〕陈杰,罗鼐政府规制: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1999(12)

〔3〕顾海兵,廖俊霞国外学者对政府管制的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0(5)

〔4〕〔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9

篇8

建筑的施工是建筑物的形成过程,施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同时,因为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过程极其复杂,任何条件的不足或变化都会对成品造成影响,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安全、质量等问题时不可能实行退换或者退款等方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安全、质量控制以及涉及施工方的成本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主要就施工管理中安全、质量和成本这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展开论述。

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是高风险行业,安全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目前高层建筑普遍,建筑造型复杂,大型机械施工等情形下,更加提高了事故发生率。而安全施工的高发生率不光关系企业的正常生产,还会严重影响整个企业的声誉,因此,为保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安全管理做更严格的要求。

1. 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很多企业对安全管理的投入过少,主要表现在缺乏安全人员。有时整个合作企业内部,都存在安全人员严重缺编,屈指可数的安全人员无法覆盖整个工作面,施工现场出现大量安全监察死角。同时,大部分项目部的安全人员多由其他技术、管理人员兼职,这样,安全员无牢靠职业素质,无法切实展开安全教育训、隐患排查及安全检查等具体工作。

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容易对自身岗位职责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负责技术管理,而忽视技术同安全的关系。如在编制模板装拆、外架搭设、临电布置等相关方案的技术交底时,对于施工安全,多是进行摘抄、拼凑,为应付安全检查做表面文章,完全不去结合自身项目的实际情况,导致施工中根本无法按所编订的安全方案进行,最后只能任凭各班组自作主张,就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很多项目部对管理人员及所属劳务人员的安全考核,会以处罚为主要手段,在处罚力度非常强大的同时,奖励依据力度小、无实施。这样,上至管理人员,下至作业班组,都会产生逆反情绪,缺乏纠错积极性。而且,违规的处罚,通常不是对于违规者本人,一般情况下,罚金的支付者是劳务公司的老板或工头,这些人很多时候考虑的不是罚款,而是效益,这不但使违规工作人员对罚款缺乏敏感性,而且让罚款变相成为花钱买违规。

2.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成本投入,主要办法就是组建起一支完善可靠的安全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中部分人员的组成可以是项目部自行培训、培养,跟随其在项目部专职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是施工企业培养的,在企业各项目部调配使用,还可以由项目承包人从人才市场聘用。培养和挑选好的安全员,重要的是现场经验,必须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协调力记忆极强的责任心,才能承担安全监管工作。

技术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够常见,但要求他们立即具备所需的相关安全生产知识,也很难做到。这就要求项目主管和部门加强对技术负责人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知识培训,尤其是重点、难点部位的施工,例如卸料平台、悬挑架等位置。还要加强在方案编制及交底时是安全工作,技术人员必须在专职安全员,或者安全工程师的协助下,做技术和安全的统一编制,对现场作业面、平面布置的仔细查勘,使得编制出的方案可行、可靠。

对于违规的奖惩应该做到奖罚并重,只要安全生产可以控制并顺利执行,在一段所规定的时期内没有发生的安全隐患和事故,就要由项目部对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在罚款方面,严格兑现制度承诺,最好能对违规作业人员执行现金处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经济刺激手段的力度。同时,对奖罚双方都应该进行公示,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对施工人员进行控制,即表现出项目管理者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还对施工人员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3.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减少安全事故损失。加强安全管理要着眼于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1)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可增加经济效益,施工项目每一事故的发生,都可能会有设备的损坏,工作的损失以及工作场所恢复费用等。事故发生次数减少,就相应减少事故处理费用,最后体现于项目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事故减少也相应减少了停工损失费用,表现为项目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

(2)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事故,降低风险,但不可能达到绝对安全,因此,需要安全投入,制定万一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方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坏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质量控制

要提高建筑工程产品的质量,就必须抓住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一般涉及人员、材料、机械等较大的范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影响建筑成品质量的因素较多,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就目前的管理模式而言,项目部对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具体途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对建设项目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完整、确凿进行管理,是项目部对建设工程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最主要手段。具体是做好如下内容:验证技术资质,出具开工报告,编制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整理材料质量检验证书,收集动态施工统计资料及图表,协调设计变更、收集变更图和核定书,出具问题处理报告,检查工序交接,做好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及报告,签署现场必要的技术签证、文件等。

2.加强现场质量检查,一般来说,此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开工条件、工序交接、隐蔽条件、复工条件、确认满足下道工序、成品保护、日常巡视等。检查方法要结合观察、测量和事件记录并重的办法,做到细节不放松,重点有记录。主要根据质量标准对施工产品进行评价,通过现场实测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来判别质量是否合格。

3.坚持以试验数据作支撑,主要是通过试验手段对质量进行判断,所获取的数据要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合。如桩或地基的静载试验,复核各部位承载力,对钢结构的稳定性试验,确定失稳状态,对钢筋接头的拉力试验,检验连接能力等手段来控制施工质量,切实做到有据可查。

成本控制分析

成本控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工程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建筑施工成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建筑材料价格、人工工资的不断上涨等因素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正在逐年下滑。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成本管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已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的经济模式向着集约化方向的发展,效益为先的理念日进人心,建筑施工企业在全力保证施工安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能否做好工程成本的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正常发展的决定因素。本节主要针对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观念。

1.要想做好成本控制,建筑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与责任体制。在施工项目运行之前,能够对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工作以岗位责任制的方式,建立起责任控制系统。就是要从组织上建立由项目经理、各专业施工队队长组成的成本控制团队,把成本控制的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成员中,使项目成本控制形成一个面、线、点分明,结构分工合理的管理网络。系统的组建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责任的主体,即具体机构或人员,二是明确主体的责任范围,即工作和成本控制的范围,三是明确目标,对各主体的成本控制范围进行量化评比,四是明确奖罚办法,定出合理的标准,将成本控制的目标与主体的收入进行挂钩。上述内容环环相扣,可以通过各种针对具体工程灵活地组织实施,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必然可以建立强效的成本监控平台和体系。

2.建筑企业要具有掌握成本控制的手段。建筑工程施工的随机性很大,但应始终不忘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就作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而言,成本控制的手段一般是由计划、控制和分析三个阶段所构成。

首先,在组织施工之前,依据施工图、施工预算等资料,编制企业的预计投入的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以及项目、企业管理费等费用,所有费用的合计做为成本计划。成本计划必须严谨可行,尽量接近最终资金使用限度。

然后,当计划成本由施工企业认可后,下发到项目部所属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在资金的利用上要严格把关,也就是说成本必须进行有效控制,并及时比较实际成本和所发生的实际费用。当出入值超出正常允许范围时,要认真查找误差原因,总结经验,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最后,在施工时,要随时分析工程发生的费用进入实际成本,利用实际成本与相应的计划成本进行对比,依预算、成本和决算做出实际的利润率。通过计划与实际对比,可发现原因并制订纠正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材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的方式,集思广益、探索分析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3.要做好建筑施工成本分析。

(1)材料费。材料费是工程直接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工程成本的60%―70%。要控制材料费,需要施工企业从材料的采购到库存以至领用,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材料采购方面,可根据工程计划,进行招投标,大宗材料集中批量采购,可大大降低采购保管费。在离建筑材料市场比较近的情况下,部分材料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虚拟仓库,实现零库存。这样不仅降低了资金成本,而且减少了库存积压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项目部要建立严格的材料收入库制度,仓库管理员和采购员要“验质,验量,验品种,验发票”。施工领用材料时,要根据预算限额领用,物质保管人根据限额领资单发料,领料必须严格手续,以明确责任,超损耗者从工资中扣除,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目标责任。同时动员施工人员做好余料的回收工作,减少材料浪费和流失。

(2)现场管理费的控制。现场管理费是与工程直接相关的成本,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直至保修期满。①做好雨季,冬季施工准备工作,预防因突然的自然环境变化而影响施工;②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各个专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对于不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的,有执行负责人负责;③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质量事故会增加返工费,停工费,返修费,事故处理费等,这部分费用可以通过先进的施工管理而降低;④做好工程施工的预算,检测工作。如及时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做好隐蔽记录,建立质量安全检查小组,随时检查施工安全,速度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3)改进施工工艺,合理组织施工。要加强科技管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工艺,以提高人机工作效率。对施工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及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劳动定额,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劳动效率。根据施工作业计划,通过网络作业流程分析,充分利用现有工作面,尽可能组织平面作业,扩大工作面,使后续工序提前投入工作,提高工时利用效果,尽可能减少窝工现象。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控制

前言

建筑的施工是建筑物的形成过程,施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同时,因为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过程极其复杂,任何条件的不足或变化都会对成品造成影响,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安全、质量等问题时不可能实行退换或者退款等方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安全、质量控制以及涉及施工方的成本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主要就施工管理中安全、质量和成本这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展开论述。

1 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是高风险行业,安全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目前高层建筑普遍,建筑造型复杂,大型机械施工等情形下,更加提高了事故发生率。而安全施工的高发生率不光关系企业的正常生产,还会严重影响整个企业的声誉,因此,为保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安全管理做更严格的要求。

1.1 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很多企业对安全管理的投入过少,主要表现在缺乏安全人员。有时整个合作企业内部,都存在安全人员严重缺编,屈指可数的安全人员无法覆盖整个工作面,施工现场出现大量安全监察死角。同时,大部分项目部的安全人员多由其他技术、管理人员兼职,这样,安全员无牢靠职业素质,无法切实展开安全教育训、隐患排查及安全检查等具体工作。

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容易对自身岗位职责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负责技术管理,而忽视技术同安全的关系。如在编制模板装拆、外架搭设、临电布置等相关方案的技术交底时,对于施工安全,多是进行摘抄、拼凑,为应付安全检查做表面文章,完全不去结合自身项目的实际情况,导致施工中根本无法按所编订的安全方案进行,最后只能任凭各班组自作主张,就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很多项目部对管理人员及所属劳务人员的安全考核,会以处罚为主要手段,在处罚力度非常强大的同时,奖励依据力度小、无实施。这样,上至管理人员,下至作业班组,都会产生逆反情绪,缺乏纠错积极性。而且,违规的处罚,通常不是对于违规者本人,一般情况下,罚金的支付者是劳务公司的老板或工头,这些人很多时候考虑的不是罚款,而是效益,这不但使违规工作人员对罚款缺乏敏感性,而且让罚款变相成为花钱买违规。

1.2 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成本投入,主要办法就是组建起一支完善可靠的安全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中部分人员的组成可以是项目部自行培训、培养,跟随其在项目部专职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是施工企业培养的,在企业各项目部调配使用,还可以由项目承包人从人才市场聘用。培养和挑选好的安全员,重要的是现场经验,必须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协调力记忆极强的责任心,才能承担安全监管工作。

技术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够常见,但要求他们立即具备所需的相关安全生产知识,也很难做到。这就要求项目主管和部门加强对技术负责人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知识培训,尤其是重点、难点部位的施工,例如卸料平台、悬挑架等位置。还要加强在方案编制及交底时是安全工作,技术人员必须在专职安全员,或者安全工程师的协助下,做技术和安全的统一编制,对现场作业面、平面布置的仔细查勘,使得编制出的方案可行、可靠。

对于违规的奖惩应该做到奖罚并重,只要安全生产可以控制并顺利执行,在一段所规定的时期内没有发生的安全隐患和事故,就要由项目部对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在罚款方面,严格兑现制度承诺,最好能对违规作业人员执行现金处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经济刺激手段的力度。同时,对奖罚双方都应该进行公示,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对施工人员进行控制,即表现出项目管理者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还对施工人员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2 质量控制

要提高建筑工程产品的质量,就必须抓住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一般涉及人员、材料、机械等较大的范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影响建筑成品质量的因素较多,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就目前的管理模式而言,项目部对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具体途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2.1 对建设项目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完整、确凿进行管理,是项目部对建设工程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最主要手段。具体是做好如下内容:验证技术资质,出具开工报告,编制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整理材料质量检验证书,收集动态施工统计资料及图表,协调设计变更、收集变更图和核定书,出具问题处理报告,检查工序交接,做好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及报告,签署现场必要的技术签证、文件等。

2.2 加强现场质量检查,一般来说,此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开工条件、工序交接、隐蔽条件、复工条件、确认满足下道工序、成品保护、日常巡视等。检查方法要结合观察、测量和事件记录并重的办法,做到细节不放松,重点有记录。主要根据质量标准对施工产品进行评价,通过现场实测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来判别质量是否合格。

2.3 坚持以试验数据作支撑,主要是通过试验手段对质量进行判断,所获取的数据要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合。如桩或地基的静载试验,复核各部位承载力,对钢结构的稳定性试验,确定失稳状态,对钢筋接头的拉力试验,检验连接能力等手段来控制施工质量,切实做到有据可查。

3 成本控制

随着我国的经济模式向着集约化方向的发展,效益为先的理念日进人心,建筑施工企业在全力保证施工安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能否做好工程成本的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正常发展的决定因素,本节主要针对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提出作者的一些观念。

3.1 要想做好成本控制,建筑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与责任体制。在施工项目运行之前,能够对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工作以岗位责任制的方式,建立起责任控制系统。就是要从组织上建立由项目经理、各专业施工队队长组成的成本控制团队,把成本控制的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成员中,使项目成本控制形成一个面、线、点分明,结构分工合理的管理网络。系统的组建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责任的主体,即具体机构或人员,二是明确主体的责任范围,即工作和成本控制的范围,三是明确目标,对各主体的成本控制范围进行量化评比,四是明确奖罚办法,定出合理的标准,将成本控制的目标与主体的收入进行挂钩。上述内容环环相扣,可以通过各种针对具体工程灵活地组织实施,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必然可以建立强效的成本监控平台和体系。

3.2 建筑企业还要具有掌握成本控制的手段,建筑工程施工的随机性很大,但应始终不忘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就作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而言,成本控制的手段一般是由计划、控制和分析三个阶段所构成。

首先,在组织施工之前,依据施工图、施工预算等资料,编制企业的预计投入的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以及项目、企业管理费等费用,所有费用的合计做为成本计划。成本计划必须严谨可行,尽量接近最终资金使用限度。

然后,当计划成本由施工企业认可后,下发到项目部所属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在资金的利用上要严格把关,也就是说成本必须进行有效控制,并及时比较实际成本和所发生的实际费用。当出入值超出正常允许范围时,要认真查找误差原因,总结经验,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最后,在施工时,要随时分析工程发生的费用进入实际成本,利用实际成本与相应的计划成本进行对比,依预算、成本和决算做出实际的利润率。通过计划与实际对比,可发现原因并制订纠正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材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的方式,集思广益、探索分析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4 结束语

2l世纪是变革和创新的世纪,建筑企业经营的主题走到如今,安全、质量和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也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上述最值得建筑企业重视的三个方面,在理论和方法上将变得更加丰富,建筑企业应根据形势的发展,把握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探索高效、有力的管理方法,在安全管理、质量控制和成本投入上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石立新.房建施工中几种质量通病的预控措施[J].隧道建设,2000.

篇10

[关键词]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序贯疗法;下呼吸道感染; 成本-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060-02

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服了红霉素对酸不稳定的缺陷,具有组织渗透性好、血浆半衰期长、临床适应证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下呼吸系统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我院常选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治疗方案有两种,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或静脉滴注后改为口服的序贯治疗。为了论证阿奇霉素治疗方案的经济性,选择疗效确切、费用低的给药方案,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2月~2006年9月以来,阿奇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两种方案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通过医生工作站和药房管理系统,统计在2005年2月~2006年9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患,从中选择来我院前72 h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体温超过38℃,实验室检查符合细菌学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体征、X光片确定为下呼吸道感染。使用阿奇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两种方案的患者112例,年龄在19~65岁,其中使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后改口服的序贯治疗病例有58例,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41岁,将其分为治疗组A;另使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54例,其中男15例,女39例,平均年龄为42.5岁,将其分为对照组B。两组患者身体无其它疾病,性别、年龄、病种、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A;注射用阿奇霉素(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注射剂量为0.5 g/d,1次/d,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 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片(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剂量为0.5 g/d,1次/d,总疗程为6 d,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菌药物。对照组B:注射用阿奇霉素(同一生产企业生产品种),注射剂量为0.5 g/d,1次/d,加入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6 d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进行4级评定,即痊愈、显效、进步、无效。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痰细菌培养转阴,胸部X片病灶全部吸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菌4项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有明显好转,痰细菌培养转阴,上述4项中有1项未恢复正常;进步:病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 h后,病情无好转或有所加重。患者痊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

1.3.2 细菌学判定标准:抗菌药物的细菌学疗效按清除、未清除进行评定。清除:治疗结束时,原致病菌消失。部分清除:治疗结束时原2种或2种以上致病菌至少有1种被清除。未清除:治疗结束时,原致病菌仍生长。替换:治疗结束时,原致病菌消失,但培养到新的致病菌,无任何临床症状,也无需要治疗。再感染:治疗结束时分离到新的致病菌,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体征,需要治疗。

1.4 成本确定

成本(C)是指因使用药物治疗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以元为单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成本,即医疗总费用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之和,因呼吸道感染的时间对较短二方案的其他费用基本相同,间接成本可忽略不计[1]。以上各项费用按二甲等医院的收费标准及2005年药品招标采购的价格进行计算。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2 成本-效果分析

2.1费用计算

药品成本(C药): 注射用阿奇霉素(500 mg/瓶)的单价为46.2元/支, 阿奇霉素片(规格为250 mg/片)的单价为1.3元/片,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单价为1.8元/瓶;治疗组A的总药品费用为:C药=46.2×3+1.3×2×3+1.8×3=151.8元。对照组B的总药品费用为;C药=46.2×6+1.8×6=288元。其他费用C其=420元(包括治疗前后检查、诊疗费)。治疗组A 输液费(C输)=18.3元/次×3=54.9元。对照组B输液费(C输)=18.3元/次×6=109.8 元。总治疗费用A组C总(A)=626.7元,B组C总(B)=817.8元。

2.2 疗效评价

效果(E):是指所关注的特定方案治疗结果(表1)。

2.3细菌学评价

2.4成本-效果分析

采用成本C和效果E的比值来表示每获得一份效果所需要的净成本[2]。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求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表3)。

2.5敏感度分析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变量往往不易准确测量,这些难以控制的因素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变化不确定因素来检验结果的敏感性,即进行敏感性分析。且随着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进一步规范化、药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降低势必造成药价的下降趋势。特假设药品的成本下降15%,其价格的敏感度分析。

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二种治疗方案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说明此分析的数据结论是可信的。

3 讨论

3.1 临床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方法较多,但达到相同效果时所花费的成本往往不同,如何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疗效是临床药学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阿奇霉素两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旨在确定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3.2 上述临床评价结果表明:经χ2检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与阿奇霉素连续静滴这两种治疗方案在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经t检验,两组在医疗总费用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序贯治疗组总医疗费用明显低于连续静滴注组,灵敏度分析也表明了这一结论是可靠的。

3.3 总的来说,序贯疗法具有能降低医疗费用,患者易接受等优点,同时也克服了连续静脉注疗法的许多缺点,如避免了刺激静脉以及输液中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本研究表明二治疗方案,在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二方法相近,但序贯疗法成本明显低于连续静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洁.药物经济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60-118.

[2]胡晋红.医院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12-129.

[3]颜鲁青,刘爱玲.氟罗沙星与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