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03-17 11:0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风险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91-01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现存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风险问题,探讨、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以减少护理事故和护理纠纷。我院自对精神患者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及护理干预,在减少护理事故和护理纠纷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如下。
1风险评估
1.1 精神症状所致的危险因素
精神患者由于没有自知力,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可出现暴力、冲动行为,威胁自身及周围环境安全,最严重的是自杀、自伤、伤人、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引发医患纠纷。据本次统计此类事件占41.8%。
1.2 环境中的危险因素
1.2.1 起居环境
主要是指病室布局是否合理,人流物流是否交叉,地面是否光滑,厕所、走廊是否设有扶手,病房是否设有壁灯等。如住院环境嘈杂,流程不合理,秩序混乱,居住环境拥挤,空气污浊等使患者情绪不稳容易激发患者的冲动行为。地面湿滑易致跌倒摔伤。
1.2.2 危险物品管理
危险物品是指精神患者自杀或伤人、毁物的工具,具有危险性。其来源广泛,包括药品、器械、玻璃器皿、锐器具、绳带、易燃品等,如剪刀、指甲钳、针、火柴、打火机、保护带及各种医疗器械等。据报道,女患者的胸罩和长筒袜等也可当作缢绳使用而更增加了危险物品管理的难度。
1.3 服药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临床给药错误发生最多,精神科也不例外。同时,精神患者大多不承认有病,再加上精神症状的影响,藏药、拒服药物等不合作现象比较普遍,轻者被动不合作,重者冲动伤人或打翻治疗盆或损坏治疗车。最严重而危险的是囤积药物一次顿服而达到自杀的目的。还有的患者抢服药物,这些危险因素为精神科所特有。
1.4 实施保护性约束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的常用治疗护理措施之一,特别是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兴奋躁动、自杀自伤等暴力行为时,为保证患者及周围环境安全而最为常用。此措施带有强制性,患者及其家属不易接受或误解,加上患者多不合作,容易导致皮肤擦伤、肢体肿胀、关节脱位、骨折等并发症。使用不当,易引起纠纷。
1.5 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主要是药物副作用导致,由于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遗传、体质等,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锥体外系副作用。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性低血压较常见,发生率3%-5%,可导致晕厥、摔伤和休克等,可诱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危险是噎食、恶性症状群。其他副作用如尿潴留、麻痹性肠梗阻也不鲜见。在患者进食少、体质差、伴躯体疾患时更易发生。
1.6 精神科工作流程中的危险因素
主要体现在保护性约束和性低血压的抢救过程中。如实施保护性约束时,不可单独约束下肢,采取四肢约束时,应先约束上肢,再约束下肢或上、下肢同时进行,以免患者伤人或自解保护带。性低血压抢救时应就地平卧,不能随意变换患者,更不能由卧位突然变换为坐位或立位,以免病情恶化。
1.7 护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的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丧失理智的特殊群体,其受精神症状支配,谩骂、伤及护理人员、冲动毁物等事件时有发生,若护理人员没有良好的素质和水平,处事不冷静,也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2干预措施
2.1 做好危险因素的评估
做好危险因素的评估是降低风险和提高质量的前提,其程序如下:病史中有无幻觉、妄想,自杀自伤、冲动毁物史,在外游荡史无常规护理, 有进一步评估语言信息,情感信息,行为等危险先兆无常规护理,进一步评估行为方式、强度,预测危险性密切监护+相应措施同时履行好告知义务,把精神症状导致的潜在危险告知患者家属,取得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纠纷的发生。
2.2 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精神科病室布局易结构简单、整齐,既安全可靠又不易损坏且危险性低。床位勿过分拥挤,床距至少1 m以上。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卫生间周边设防滑垫。室内保持整洁安静。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及时处理兴奋躁动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冲动因素。走廊、厕所最好设有扶手,为老年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方便。同时,严格危险物品的管理,加强安全宣教和检查。经常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安全常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其认识到安全检查对精神科病房管理的重要性,使他们理解与配合安全管理,防止危险品带入室内。交接班时均要清点实物,一旦缺少及时寻找。
2.3 认真做好服药护理
给药时仔细核对,认清面貌再给药。服药到口,看服下肚,严格检查舌下、面颊部、指缝等处,防止藏药或囤积药物。发药时护士不能离开发药车。以免患者抢服、打翻药盘或损坏服药车。对有冲动、毁物、拒服药物者,最后给药,便于集中精力照顾,防止意外。
2.4 谨慎实施保护性约束
实施保护性约束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认真履行保护性约束制度,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使用前要履行告知义务并填写知情同意书。使用时注意力量均衡,不可过猛,保护好肢体,以免受伤。严格交接班,将约束原因、执行时间、保护带数目、患者情况记录于护理记录上,并详细观察,是发生纠纷时的有力证据。
2.5 仔细评估可能发生的药物副作用
用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体质、饮食情况如何,是否伴发躯体疾病。用药后,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的表现,对年老体弱、伴有躯体疾患、饮食差及用药量大的患者要重点观察、重点照顾,注意患者的饮食、主诉、表情、动作及T、P、R、Bp的变化,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2.6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一般情况下,工作流程是根据制度确定的,操作要有前后顺序,不能随意颠倒,必须遵守操作流程。在抢救和其他应急过程中如果顺序颠倒,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2.7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
面对精神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同情关心患者。掌握观察患者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的基本功,给这个特殊群体提供最佳的护理照顾。
3讨论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最初最关键的环节。精神科是护理风险的高危科室,在临床工作中,危险因素随时存在,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如不及时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及早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意外事件及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就会增加。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对住院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逐一评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了意外事件及医患纠纷的发生,护理质量稳步提高。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正确评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降低危险因素,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 唐玉平,沈莉,王爱华,等.加强风险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58.
[2] 李银雪.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研究[N].现代护理报,2008,12-6.第2版.
篇2
[关键词] 住院患者;跌倒;评估;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42-02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患者跌倒是医院常见十大医疗事故之一[2]。跌倒在我国全人群的意外伤害死因顺位中排在第四位,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位居首位,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跌倒的死亡率急剧上升,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达到最高[3]。本院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率先在本科开展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根据跌倒评估情况对患者进行了跌倒风险告知、跌倒预防措施及跌倒健康教育,现将该开展项目的具体方法及其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共对本科156例≥65岁的患者进行住院跌倒风险评估,其中65~75岁66例,76~85岁74例,86~95岁16例,男性80例,女性76例。
1.2评估方法
自行设计住院患者跌倒评估表(图1),对≥65岁住院患者进行评估,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结果直接在首次护理记录单上体现,由管床护士执行。评估为低危者(≤25分)不续评,中危者(26~45分)1次/7 d,高危者(>45分)1次/3 d(或每周2次)。患者病情变化或口服易致跌倒风险的药物(、镇静催眠药、抗焦虑忧郁药、降压药、利尿药、扩血管药物、抗过敏药物),随时评估,跌倒后需评估,病情有变化随时续评。
1.3护理方法
1.3.1低危组
1.3.1.1 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洗手间铺有防滑垫及防跌倒标识,保持通道的通畅。
1.3.1.2 指导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穿防滑鞋,患者服不可过大过长,病情要求卧床的情况下要在病床上大小便,助行器要放于患者可触及的地方。
1.3.1.3 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4-5]。
1.3.1.4 放置物品于患者所及之处:如水杯、电视遥控器、纸巾及助行器等。
1.3.1.5 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呼叫铃:告知患者有需求时使用呼叫铃,等待护士到来后,由护士关呼叫铃。
1.3.1.6 需要时提供合适的助行器:根据科室特点,设有拐杖、助行器、沐浴凳等,供患者免费使用。老年人心理不服老,有行动能力者对辅助工具多有排斥心理,护士要做好解释工作,加强护患沟通,积极开展健康教育[6-7]。加强宣教、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辅助工具,使其认识到合理使用辅助工具是一种安全措施。
1.3.2中危组
除执行低危组1~6项措施外,加以下两项:
1.3.2.1 按要求上好床栏,每一次查房、治疗,护士主动为患者上床栏,告知上床栏的必要性。
1.3.2.2 协助患者行走及上下床:在病情容许的情况下,由护士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助行器,并指导患者使用。
1.3.3高危组
除执行低、中危组共8项措施外,加以下措施:
1.3.3.1 悬挂跌倒风险的高危标识:高危跌倒风险患者(>45分),管床护士除了在患者床头悬挂“谨防跌倒”警示牌、还要在患者一览表插上粉红色标识,进行交班,引起值班护士的重视(加强巡视)。
1.3.3.2 必要时予肢体约束:根据患者情况上约束带,但定时观察肢体的血运及受压情况。
1.3.3.3 根据情况留陪护:要向陪护告知防跌倒知识及助行器的使用。
1.3.3.4 安置患者于容易观察或近护士站的病房。
1.3.3.5 告知主管医生:有跌倒风险的患者要向主管医生报告,并及时记录在病历上。
2结果
根据跌倒评估情况对患者进行了跌倒风险告知、跌倒预防措施及跌倒健康教育,该开展项目的成效见表1、图2。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老年人中、高危跌倒风险占90%以上,故在老年病区开展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首要措施。我科通过跌倒风险评估,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跌倒发生率由2009年4~6例,下降到2010年的0例。
3讨论
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给医院造成不良影响,跌倒的重点在于预防,准确根据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识别高危人群,能全面而有效地减少患者跌倒的发生,提高医护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实施保护性预防措施[8]。2010年从最初≥65岁以上的患者进行评估到2011年开始所有科室的住院患者都进行跌倒评估,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进入护理电子病历系统,评估者从管床护士逐渐过渡到当值护士。通过跌倒风险评估,全体护理人员均掌握评估方法、预防措施及相关的宣教知识,根据数字化评估,确定目标人群,使护士能主动关注患者的安全问题,自觉落实安全护理防范对策。通过住院患者跌倒处理指引,完善跌倒上报制度的指引,当患者跌倒发生后,由当班护士填写《基础护理质量24小时直报表》,并上报护士长,护士长根据情况24 h内通过内网上传护理部。1周内科室提交跌倒不良事件分析报告。为患者提供专科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 Oliver D,Brillon M,Martin F,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cd risk assessment tool(stratify)to predicl which elderly inpatient swill fall.case-control and cohort studics[J]. Br Med J,1997,315(7115):1049-1053.
[2] 张秀芳. 医院风险与病人安全管理[J]. 广东省医院护理管理,2005,2(5):29.
[3] 覃朝晖,于普林,乌正赉. 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 中华老年医院杂志,2005,24(9):711-714.
[4] 姜旭雯,陈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8):348.
[5] 解宇英. 健康教育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16):122-123.
[6] 王兆琴. 老年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学报,2006,13(8):47.
[7] 何月霞.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18(4):89-90.
篇3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预报器
ICU收治患者多具有危、急、重、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如何快速、简便、准确地对危重患者进行病情判定,并早期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警信号,对患者的意外事件风险控制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危重病评分工具,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MEWS)[2]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评分工具,MEWS仅需要测定5种生理指数: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相对于APACHEⅡ评分其数值非常容易获得且非常简便。在国内外主要应用于急诊、急救系统,在ICU的应用较少。本研究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ICU收治患者早期(24h内),评价其在ICU早期开展护理风险评估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年龄>16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表法分为M组(MEWS组)和C组(对照组),排除标准为:入住ICU时间<48h的患者,总共纳入826例患者进本研究,其中:男442例,女384例,年龄16~93岁,平均(51.27±9.35)岁,每组4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团队的培训:
所有护理团队的成员在本研究开始之前进行系统的培训,标准化评分的方法和流程,制作MEWS评分量表。
1.3评分方法:
患者入住ICU后,使用迈瑞BeneViewT8多功能监护仪采集患者收缩压、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体温采用背温法获取,将患者置仰卧位,多功能监测仪测温电极置于脊柱与肩胛骨之间斜方肌部位,背部皮肤与床褥紧贴,测量时间10min后读数,室温保持在20℃~22℃。意识状态判断用“AVPU”评分,该评分系统把意识状态分为四级:反应灵敏(Alert)、对语言(Verbal)刺激有反应、对疼痛(Pain)刺激有反应和无反应(Unresponsive)。机械通气患者则呼吸频率计为3分,M组患者入住ICU时根据表1进行MEWS评分,之后不同评分级别制定的间隔时间进行再次MEWS评分,绘制MEWS曲线。改良预警早期评分,见表1。
1.4护理措施:
两组病例入ICU时分别用MEWS及三级监测评估系统进行评分和分级,各自分为三个等级。M组的(0~4)、(5~7)、(8分以上)三级分别对应C组的Ⅲ、Ⅱ、Ⅰ级监测级,在床头卡上标明评分级别,分别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标示,根据评分结果分配护理人力资源。M组MEWS评分≥8分的及C组Ⅰ级监测分配1名主管或以上级别护师及1名护士,通知当班医生抢救,准备抢救各种药品和物品,尽快进行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尽快获取患者动脉血pH值、血钾、血钠、血肌酐浓度、血细胞比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Glasgow评分以及年龄和慢性健康状态等APACHEⅡ的相关生理学参数,护患比(1.5~2)∶1,床头卡用红色标示,M组间隔半小时再次评分。M组MEWS评分5~7分的及C组Ⅱ级监测分配一名主管护师,护患比(1~1.5)∶1,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完善上述APACHEⅡ的相关生理学参数获取,床头卡用黄色标示,M组间隔一小时再次评分。M组MEWS评分0~4分的及C组的Ⅲ级监测分配一名护士,护患比1∶1,床头卡用绿色标示。M组患者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重新评分,根据新的评分调整护理计划,M组间隔两小时再次评分。
1.5观察指标:
统计所有患者ICU入住最初24h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ICU内病死率、ICU内心肺复苏率、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患者的总住院时间、住ICU时间,首次获取APACHEⅡ评分时间。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组和C组对比,M组的24h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C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ICU内病死率、24h心肺复苏率、ICU住院时间比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心肺复苏成功率M组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3。首次获取APACHEⅡ评分时间为1.5±0.6h,MEWS评分与APACHEⅡ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12。
3讨论
ICU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单元,入住ICU患者一般都有严重的并发症及脏器功能衰竭,涉及到多个系统器官的功能,病因复杂多样。有研究[4]显示:入ICU病房不足48h死亡患者占死亡总数的56.03%,尤其是24h内死亡率占比竟高达41.38%,这足以说明ICU入住早期(24h内)的处理对患者至关重要,如何快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同时早期发现患者病情恶化的“预警信号”,进而早期护理干预、早期诊治,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转归。在ICU,根据患者全身脏器的功能状况及对监测水平的不同需求,从轻到重一般分为Ⅰ~Ⅲ级监测,而护理计划及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一般根据这个三级监测评估系统来制定。该系统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警功能,实践上往往是被动处理患者已经变化的病情。传统的ICU危重病评分工具一般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国内有研究[5]显示:采用APACHEⅡ评分对ICU的护理工作进行量性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配置人力资源,结果证实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护士的工作强度下降,满意度上升,保证了护理人力资源。然而该评分系统项目较多,涉及到12个临床和生化参数,收集时间较长。本研究统计了首次获取A-PACHEⅡ评分时间平均为1.5小时,意味着医护人员在获取APACHEⅡ评分之前往往只能凭经验判断患者的病情,主观的将患者分为“轻、中、重”等级别。而对于ICU的危重患者,早一分钟的救治就可能改变患者的转归,单凭APACHEⅡ评估可能会错失抢救的“黄金半小时”,再加上APACHEⅡ采集的这些参数需要做大量的检验工作,计算繁琐,限于成本,不可能时时更新,这些都限制了APACHEⅡ的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是英国风险应急小组建立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该系统由早期预警评分(EarlyWarningScore,EWS)衍生而来。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仅需要测定患者的5个生理参数: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目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主要应用于急诊、急救系统的分诊[6],国外的研究[7]提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以较好地预测患者是否有入住ICU的需要。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ICU的应用研究较少,国外有研究[8]指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以有效预测ICU病死率、30天的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本研究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ICU收治危重患者早期(24h内),根据此评分制定护理计划及分配护理人力资源,取得较好的效果,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警触发医护人员早期介入减少了危重患者24h的ICU病死率,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从而明显地改善了危重患者的结局,获得医护人员的认同。与此同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也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这个ICU常用的危重病评分工具保持着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可以较好的弥补APACHEⅡ的不足,获取数据方便,节省时间,节省费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资源合理的分配。
4参考文献
[1]WangDT.EvaluationofpredictiveabilityofAPACHEIIsystemandhospitaloutcomeinCanadianintensivecarepatients[J].CrateCareMed,1995,23:1171.
[2]SubbeCP,KrugerM,RutherfordP,etal.Validationofa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inmedicaladmission[J].QM,2001,94(10):.
[3]何志捷,管向东.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98-499.
[4]梁立峰,徐萌.综合ICU病房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5,35(1):29.
[5]丘宇茹,王吉文,吴惠文等.APACHEⅡ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2,26(35):3335.
[6]祝丽红,凌桂莲.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院前急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33):7324.
[7]Lee,J.R.andH.R.Choi.Validationofa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topredictICUtransferforpatientswithseveresep-sisorsepticshockongeneralwards.JKoreanAcadNurs,2014,44(2):219.
篇4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护理风险;信息系统
普外科的病种比较多,且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1]。加强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预防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一项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2],对普外科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徐素彬等人[3]研究认为,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普外科护士的风险意识,减少风险系数,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不断推进,一些医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逐渐尝试引入了护理风险评估系统。有研究表明[4],将护理风险评估系统引入住院患者的护理中,可以降低护理风险缺陷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我院结合临床实践需要,在普外科引入了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有效提升了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质量。
1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的组成及模块功能
我院目前投入使用的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的编程语言采用Powerbuilder9.0,后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8.17,客户端操作系统平台为Windows10/NT/XP。此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入院评估、住院评估评价、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与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等4个模块,见图1。入院评估模块功能主要为记录患者的个人资料,护理查体、入院沟通与入院护理风险(包括“长海痛尺”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等)的评估。住院评估评价模块功能主要包括评估项目、评估结果、评价是否符合入院评估的内容等。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模块主要是采用自制表格式设计将“长海痛尺”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等量表评估得分结果与评估护理人员签名等内容编进该系统的程序中,储存于该系统的数据库中。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模块主要涵盖知情告知、患者/家属签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脱管危险因素评估,以及与危险因素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等内容。
2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的应用
2.1研究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300例,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8.05±6.31)岁;疾病类型:胃肠道疾病30例、体表肿瘤10例、甲状腺及乳腺疾病80例、腹部外伤120例、腹外疝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方法
2.2.1对照组采用普外科住院手术常规护理,在科内设立质量监控员,采用质量检查的模式,发现患者出现护理风险之后,及时给予处理。
2.2.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综合评估信息系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采用询问、护理查体、生命体征测量等方法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入院评估模块的内容。由护士长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住院评估模块的内容,即对责任护士完成的入院评估模块的内容给予逐项评价。由责任护士完成护理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中的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模板内容。由责任护士负责该系统的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模块内容;责任护士可以根据评分结果,在对应的护理措施的评估单上采用打“√”的方式进行选择。
2.3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质量合格率、护理投诉率等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指标。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2.4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与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8.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8.67%(P0.05),见表2。
篇5
关键词:风险评估;神经内科;护理
神经内科疾病主要包括脑血管疾病、脑部炎症性疾病、癫痫、痴呆、神经系统性病变等,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的特点,且大部分为老年患者,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风险[1]。因而评估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各种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已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期望通过本研究以提高护理人员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更加规范执行护理工作流程,有效防范风险,减少护患纠纷。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3年4月于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60例, 其中80例为对照组,作常规护理;另80例为试验组,在治疗护理中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全组女62例,男98例,年龄42~86岁,平均为62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及其护理人员进行6个月的随访调查,并记录坠床、跌倒、摆错药、标本送检、用药时间及其他事件沟通等常见事故发生率,对比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的试验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总结结论。
2结果
对比两组发现,经风险评估与防范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各常见事故发生率方面明显降低,而患者满意度提升。
总结可知,常见的护理风险有:①护士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②护士沟通不到位引起误解;③护理业务不精,对病情预见性不够;④神经内科疾病特有的风险。
相应风险防范对策有: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进护患沟通;学习神经内科护理知识,及早发现高风险患者,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加强病区环境管理,健全护理管理机制等采取各项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
3讨论
常见护理风险众多,现以以下三种风险为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说明护理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必要性。
3.1风险因素分析
3.1.1护理人员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直接决定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程度。一方面由于护士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另一方面个别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不实事求是,工作记录有涂改、代签、漏项等现象。
3.1.2 护理人员业务不精,无法及时正确处理突发状况 神经内科多为老年患者,老年人行动不便,反应迟钝,例如脑卒中患者常有不同程度意识、排泄、运动等障碍,易出现跌倒、压疮、误吸等意外。由于多种原因,资历丰富的护士流失较多,年轻护士在病房内占主流,因其经验尚浅、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临床操作不娴熟等原因对病情预见性不够,在抢救时易出现失误,不能及时正确处理突发状况。
3.1.3护患沟通障碍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消除隔阂的基础,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善于利用机会,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主动与患者沟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和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应及时告知并请患方签字。对存在潜在风险的患者更要做好安全健康教育[2]。
3.2 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3.2.1提高护士责任心,加强规章制度学习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工作中应正确传达医嘱,确保患者正确用药;对各类药品进行严格分类并正确放置;对于特殊药品需做好登记;确保急救类药品及医疗器械随时齐备, 并加强维护。护士长每天多次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严于律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若在工作出现失误,无论大小,都及时向上级汇报,不得隐瞒或擅自主张,以避免错失最佳补救时间而导致无法挽救的伤害。
3.2.2 加强业务能力培训 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规范化的护士培训计划,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业务能力培训计划;科室要每月组织一次护理业务学习[3],讲解神经内科疾病常见突发状况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且登记成绩。
3.2.3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患沟通问题是发生护患纠纷事件常见的原因。为避免此类事件,患者入院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饮食及生活习惯等,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并对患者予以有效的康复护理及心理指导等。
由此,评估风险的目的就是要护理者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减少风险损失,提高护理质量。医护人员若能及早发现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则可降低各类风险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肖玉娟.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91.
篇6
【关键词】 压疮;风险评估;神经内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28-02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1],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2],是卧床患者在护理中容易发生的问题。神经内科患者卧床较多,因此压疮的发生率比较高,因此预防压疮的发生极为重要,近年来,我使用压疮评估表,对患者行动态观察与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卧床患者320例,入选标准:①脑血管疾病患者;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诊断明确;③全部病例均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明确诊断。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其中对照组男84例,女76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73.9岁;观察组男86例,女74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74.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压疮的诊断标准 根据《护理学基础》第三版[2]的压疮分期。两组患者均予常规的一般护理和专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压疮风险评估表,实行压疮风险的动态评估,包括1、患者状态;2、神志;3、评估项目(Branden评分法[3])。评估项目分别从①感觉:对压迫有关的不适感觉能力;②潮湿:皮肤暴露于潮湿环境中的程度;③活动度:体力活动的程度;④可动性:改变和控制和能力;⑤营养:通常的摄食能力;⑥摩擦力和剪切力。每项从重度到轻度分为1-4分,总分从6-23分,分数越低危险越大,15-18分轻度危险;13-14分中度危险;10-12分高度危险;9分以下极度危险。
1.2.2 具体措施 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并进行专业护理,具体措施为:①评估患者的皮肤完整性,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托、拉、推等动作,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按摩受压部位,局部使用气圈或铺气垫床;②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及交流沟通能力,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能否进行有效沟通;③评估患者的肢体感觉状态及活动度:对有感觉障碍的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洗,水温不超过50度,避免过冷和过热,防止冻伤和烫伤;活动不便的肢体每日给予主动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以预防压疮;④使用约束带的患者,严格掌握使用指征;松紧适宜,定时放松,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影响血液回流;⑤保持床单元的整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及时更换污湿的衣物,大小便后应及时清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选择宽大松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物理刺激;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增加营养,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提高患者的抵抗力;⑦健康教育,对存在危险的患者,床头予以明显标识,并告知标识的意义,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认识到预防压疮的重要性及压疮的危害性,提高警惕,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⑧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发其潜力,主动参与护理计划;⑨每班护理人员进行评估,建立翻身卡,严格交接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⑩对发生压疮Ⅲ期以上的患者采取烤灯照射,压疮换药等以促愈合并及时上报。
2 结 果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共发生压疮19例,压疮发生率为11.9%,其中Ⅰ期14例,Ⅱ期5例,对照组共发生压疮148例,压疮发生率为92.5%,其中Ⅰ期64例,Ⅱ期42例,Ⅲ期32例,Ⅳ期10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神经内科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比较多,并经常伴有意识障碍、躯体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营养失调等问题,极易发生压疮,且由于患者突然患病,患者家属或陪护缺乏压疮相关的知识,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或责任心不强,不能按时巡视翻身等原因,导致压疮的发生率也较高。压疮易发生在经常受压部位、缺乏肌肉、脂肪保护的部位或骨隆突部位。它不仅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延长住院日,浪费卫生资源,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压疮的治疗和护理至今仍是世界上的医学和护理学领域的难题[3]。压疮风险评估表可以动态的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评估压疮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能及时发现压疮并采取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促进其康复。可明显减少压疮的发生,临床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Schoonhoven L,Defloor T,Vander TL,et al.Risk indicators for pressure ulcers during surgery[J].Appl Nurs Res,2012,16(2):163-173.
篇7
关键词:肾病内科;跌倒风险;护理干预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指的是患者身体任意部位失衡后出现的突然性的非故意停顿致身体损伤的情况[1],特别是在肾病内科,患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水肿等为主要表现,在各种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还可能因长时间卧床导致性低血压或者步态失衡的情况,跌倒危险性较高。一旦跌倒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新损伤,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还会影响患者对医疗安全的信任度。因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相适应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文就我院肾病内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跌倒风险动态评估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肾病内科收治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的摩尔斯跌倒风险评分均在45分及以上。
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12岁~77岁,平均(58.1±6.4)岁。患者的原发疾病包括: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急性肾损伤、肾衰竭等,分别有13例、4例、3例、7例和6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在15d~20d,平均(17.6±2.1)d,且均接受相应的临床治疗,实施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穿刺活检以及药物治疗的患者分别有10例、14例、3例和6例。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跌倒的原因,合并疾病、药物应用等基本资料,并采用摩尔斯跌倒评估表对[2]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出院时的跌倒风险进行动态评估。评估量表的项目包括:近3个月内是否有跌倒史;患者有无超过1个医学诊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行走辅助用具;治疗中是否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或使用肝素锁;患者的认知能力是否正常;步态是否正常;所有项目的总分为125分,总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跌倒风险越大。
1.2.2 护理干预方法 健康宣教。患者在入院后要根据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等,为其提供有效的健康宣教,向其介绍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进行病情与跌倒风险评估,观察其尿量、水肿程度、低蛋白血症情况、血压及药物使用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在饮食、住院日常检查治疗中给予对应的预防性处理方法,特别是患者合并性低血压的情况或者因血红蛋白下降易于导致头晕、乏力时,要求患者在起床、站立、行走及如厕等过程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之间提供缓冲时间,尽量做到有人搀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做好跌倒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宣教。
住院环境。为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要求医院的地面平坦、干燥,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做到无异物或者水渍,并做好醒目标识,提醒患者及家属。同时为病房卫生间铺设防滑地砖及防滑垫,并设扶手及输液挂钩,坐便器,减少卫生间内台阶的数量与高度,减少卫生间杂物,水台及尖锐物品出予以防撞贴保护。保持病区走廊要通畅,在走廊设置安全扶手,病房准备移动输液架。合理调整病床高度,配制床栏和传呼器,保持床单元整洁,减少床周杂物。病区配备大、中、小号患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对肾病内科的护理人员做好在职护理技能和思想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科室的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提高安全意识,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和预防处理跌倒的技能。根据影响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在记录中重点体现。做好每天的交接班工作,在患者的床头悬挂醒目的防跌倒标识。能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有效评价,辨别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的预防处理。加强病区工作人员对病区环境安全的管理,及时发现可造成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合理处置。
1.3统计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及出院时的摩尔斯跌倒风险评分随着时间推移显著降低,两两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通常情况下,导致肾病内科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疾病因素和环境因素[3],特别是自身因素,一方面,患者长时间治疗常会合并贫血、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等情况,血液中的携氧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头晕心慌、四肢乏力的情况致跌倒,另一方面,患者的自身健康状况不佳、防护意识差也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4]。而环境因素作为客观的外在条件,可以通过预防性的改善大大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
作为预防跌倒护理干预的第一步,对患者的跌倒风险因素进行正确有效的识别,是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基础[5]。通过对该组患者进行动态评估,不仅护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还要让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的危险因素有效把握,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动态跌倒风险评估就是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与再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过程[6]。
本文研究从患者的年龄、疾病、自身身体条件等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其跌倒风险进行动态评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细节化的优质护理,从患者自身、家属、护理人员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健康宣教、住院环境改善、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等多个方面改善护理水平,降低跌倒发生率,结果表明,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摩尔斯风险评分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显著,这与王琼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共同证实其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建华,颜妍.跌倒风险评估在肾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163-164.
[2]何燕,范玲红,张菊明.内科病房跌倒、坠床风险管理的实施及效果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6(S2):197-198.
[3]陈婷.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护理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2-15.
[4]魏霞.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10):116-118.
[5]汪春华.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33-34.
篇8
[关键词]风力发电 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48-01
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我国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当前的风能作为可再生洁净能源,其风力发电逐渐成为我国开发性的电力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对于如何做好我国风力发电场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始终是风力发电行业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结合湖南江华对风力发电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湖南江华风力发电场雷电灾害的特点
雷电发生的过程中,往往借助于风力发电机组的组件向地面传送,这种风力发电机主要处于一种疾风区,往往对一些沿海较为空旷的地区进行选址,并保证高度明显大于周围的地形和建筑物,在对风力发电机及运行安装的过程中,往往对安装地点的土壤电阻率有着相对极端的要求。就湖南江华风力发电场雷电灾害而言,往往有着一定的特点,如下所示:
(一)环境
江华风力发电厂的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南邻207国道,其风力发电的特点主要是在旷野中安置,很容易受到雷电的侵袭,有着较低的额电气绝缘,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的恶劣。
(二)严重性
风力发电机组作为风电场的一种贵重设备,有着较高的工程工资,在受到雷电侵袭的过程中,更应该做好及时的修复,同时也要对受损部件进行合理的安装和拆装。多为转轮叶片受到雷电的侵袭,修补的过程中是对整个叶片进行修补。
因此湖南江华风力发电场雷电灾害不仅仅造成了通信元件的烧毁,同时也造成了电气设备的损坏,对于风机安全经济的运行有着严重的威胁作用。
二、 湖南江华风力发电场雷电频率和雷击的位置
在对雷击进行有效保护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对累计频率以及雷击位置的正确预测,并做好雷击的针对性保护。
(一)该项目所处区域的雷暴规律进行定位系统分析
地闪密度――每平方公里年平均落雷次数,是表征雷云对地放电的频繁程度的量,是估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时重要的参数。用Ng表示,单位为:次/km2・a。
通过对闪电定位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江华风电场所处区域5年内(2007~2011)年平均地闪密度约为:1.4次/km2・a。
(二)对项目所处区域雷暴活动进行分析
雷暴日是指某一个区域一年内所有发生雷电的天数,用Td表示,一天内只要听到或看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雷声就算是一个雷暴日。
据江华瑶族自治县气象局1990~2011年雷暴日观测资料:该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有54天,最多84天,最少36天。夏季平均9.4天,8月份平均最多为11.9天, 12月、1月平均最少为0.2天,雷暴活动集中在3、4、5、6、7、8月份。
由月平均雷暴日月平均雷暴日最高达到了10.1天,雷电主要发生在3-8月份,月平均雷电日数超过5天,其中6~8月份为雷电高发期,月平均雷电日数达到9.0天以上,11、12、1份基本没有雷电发生。
三、 湖南江华风力发电场雷击灾害的风险评估
湖南江华风力发电场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就要做好累计频率的综合性评估,当前建筑物雷击风险主要是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地质的实际情况,风力发电场雷击灾害风险评估过程中,就要对当地的雷电活动相关信息加以收集,并将安全风险显著降低。
(一)风力发电机雷击频率的评估
风力发电机雷击频率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就要针对雷击点的不同位置,做好对损害来源的合理分析,并做好对雷击建筑物、雷击建筑物周围的一些公共设施的综合分析。其次就要对损害类型进行总结,对采用的防护措施加以采取,进而将其在整体中延伸。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就要对致人死亡的风险、文化遗产损失的风险、经济损失的风险以及公共设施损失的风险进行总结。
对于建筑物的风险评估而言,就要对累计点的位置进行考虑,对于雷击建筑物的邻近区域而言,RM与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引起的内部系统失效有关。对于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和医院或是内部系统失效直接危及生命的建筑物,L1型损失也要加以考虑。雷击入户线路邻近区域RZ与入户线路中存在并导入建筑物的感应过电压引起的内部系统失效有关。对于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和医院或是内部系统失效直接危及生命的建筑物,L1型损失也要加以考虑。
(二)风险防护
人身伤亡损失风险 R1 = 1.74×10-7 ,小于风险容许值RT= 1.0×10-5,可采取安装LPS措施,同时内部区域采取更高级的防火措施。同时雷击造成人员伤亡损失的最大风险可容许值 RT=1×10-5。而在本项目中由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风险R = 1.74×10-7
结语:
现如今,风力发电场雷击灾害风险评估过程中,就要结合风力发电场雷电灾害的特点,综合性的分析风力发电场雷电频率和雷击的位置,对风力发电场雷击灾害风险进行科学性的评估,进而保证风力发电场雷击灾害的风险降到最低,实现我国风力发电行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科学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艳梅,吴俊勇,高立志. 含间歇式电源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的研究综述 [J].电气应用,2012,04:89-92.
[2] 李兆华,刘平英. 风电场雷击风险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以云南某风电场为例[J].灾害学,2015,01:120-123+140.
[3] 李强.风力发电机雷电损害分析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篇9
〔摘 要〕针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问题,提出一种熵权理论与模糊集理论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模糊集理论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造各因素所对应评判集的隶属度矩阵;然后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风险因素权重以减少主观偏差并输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等级。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量化评估信息系统风险,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熵权;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糊集合;指标权重
信息系统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涉及国家和信息系统用户的根本利益,然而就在整个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技术进步为大家带来惊喜的同时,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威胁亦日趋严重。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与正常运行,则须找出可能导致其瘫痪的重大缺陷,而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则是对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BP神经网络法、灰色综合评价法和矩阵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4]。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涉及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风险识别和风险大小的量化等,工作极富艰巨性。其中,风险的量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对风险状况的正确认识、安全投入的多少和安全措施部署的优先顺序[5]。由于信息系统风险包含大量模糊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且相互关联,相应信息不完全,使得运用传统方法评估其安全风险存在很大困难,极易降低评估的准确性。因此,针对该问题,在已有的多种评估方法基础上结合信息论中的熵权理论来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进行新视角的定量分析[6]。
1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基础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源自自然或人为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的发生。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网络与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7]。根据BS7799标准[8]定义,风险是指威胁主体利用资产的脆弱性对其造成损失或破坏的可能性。信息安全风险R被表示为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的函数,即R=g(a,t,v),其中:a为资产影响;t为对系统的威胁频度;v为脆弱性严重程度。GB/T20984-2007将资产影响、威胁频度、脆弱性严重程度均定义为5个等级[9],具体表述为:很高、高、中、低、很低。
篇10
[关键词] 精神科;意外事件;防范;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53-0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医疗保险的普及,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除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外,大多年老体弱,可能伴发有多种躯体疾病,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相对增加。本文根据意外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寻找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来预防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意外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精神科2008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306例,2009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386例。
1.2 方法
统计2008年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主要为摔倒、噎食、压疮的发生率,根据这些意外发生的特点,自制风险评估表(表1)。对2009年住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把患者分为一、二、三级,进行分级管理意外干预,重点防范级别为三级患者,对二、三级患者加强巡视、针对病因做出防范、干预。然后统计2009年的意外发生率,并与2008年进行比较、分析。
表1 常见意外评估内容
2 结果
2008年发生意外患者为36例,发生率为11.8%。2009年发生意外患者为28例,发生率为7.3%。各种意外发生比例见表2。
表2 各种意外发生比例[n(%)]
3 讨论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但身体功能各个方面发生退行性改变,多病并存,且伴有思维、行为、意识、情感的障碍,意外发生率高。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后,重点防范高危人群,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意外的发生。未进行风险评估的2008年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意外发生率为11.8%,进行风险评估,做出针对措施后2009年意外发生率下降至7.3%。在各种意外中以摔倒发生率最高,这与老年人服用精神科药物后产生的较强镇静效应及行走不便、步态不稳、夜间起床上厕所站立时易跌倒、地面湿滑或疾病等因素有关。对上述因素多种并存的患者应加强护理防范,以减少意外的发生。另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会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表现为吞咽困难,容易诱发噎食。同时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神经反射功能的减退,常多病并存,尤其合并脑血管病后出现假性球麻痹现象,易出现吞咽困难,如进食或喂食不当,容易诱发噎食。在进食时缓慢、进食软食等有助于减少噎食的发生。有效的风险评估,能够让护理人员对于重点患者重点防范,有效地利用护理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意外的发生。因此,风险评估对于意外的防范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华生,杜权新.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2):76-77.
[2]王保红,甘雪辰.老年精神病人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意外与干预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9):719-720.
[3]范晓英,陈燕.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意外发生率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4):14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