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4-04 14: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承包风险成因分析
保险公司的承包环节是保险业务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的源头。因此,要控制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首先要控制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从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司造成承保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树立效益观念,忽视合理的业务结构及业务质量,去盲目追求规模,以至于造成发展保险人不注意风险选择,将一些不符合保险公司承保条件的标的承保进来。(2)向保险机构支付高额的手续费,经营成本急剧增加。由于财产保险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部分保险机构的手续费越来越高,部分险种手续费比例超过了30%,影响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1.2理赔风险成因
营业费用、手续费支出和赔款支出是保险公司经营中重要支出项目。而赔款支出是保险公司经营支出中占比最高的成本项目,因此,控制理赔风险,对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意义重大。保险公司理赔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健全的理赔制度。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赔操作规范,理赔人员通常根据经验办事,随意性较大,造成理赔程序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理赔管理中漏洞较多。(2)第一现场勘察率不高,导致定损依据不足。公司理赔缺乏具有相关的法律、会计、金融、医学、建筑工程和汽车等知识的专业定损人员,不能合理、科学地定损。2.3准备金风险成因分析财产保险公司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应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由于保险业务经营的特殊性,会计核算年度和保单的保险年度往往不一致。会计核算年度通常是以一年为单位,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而保单的保险年度是从保单起保日期算起到终保日期,由于投保日期各异,造成保险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部分保单收取的保费早于其未来义务的履行。因此,按照责任方式制原则,必须把部分保费以责任准备金的方式提存起来,这部分就是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控制
2.1事前控制
为了帮助财产保险公司尽早地发现风险的存在,找到公司经营风险存在于哪个公司、哪个环节、哪个险种,可以按三个层次来设置预警指标体系,从面到点,层层分解来分析公司经营风险情况。第一层次:按公司预警。对保险公司承保、理赔、准备金、分保和应收保费风险作一个整体的分析。这一层次主要是分析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情况,找到公司的经营分析主要是出在哪个环节,以及公司哪个方面的管理出现问题。第二层次:按险种预警。这层次主要是按险种来分解公司的经营风险情况。例如,公司的整体赔付率高,通过这个层次分析可找出是哪个险种的赔付率高而导致了公司的整体赔付率高,从而能针对具体险种来研究控制措施,防范经营风险继续恶化。第三层次:按客户群预警。这层次主要是识别重要风险客户群的情况分布。通过客户群的风险分析,能够准确评价各客户群的经营风险情况,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具体风险所在。
2.2事中控制
在通过事前有效的风险发现机制预知风险的存在后,保险公司就可以针对风险成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控制的方法有财务法和控制法。所谓财务法,就是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已经造成了损失,运用财务工具,比如风险自保基金,对损失的后果给予补偿,尽快恢复生产。所谓控制法,即在损失发生之前,实施各种控制工具,力求消除各种隐患,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将损失的严重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保险公司控制经营风险考验采取财务型对策和控制型对策。
2.3事后控制
篇2
关键词:财产保险;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引言
近几年,保险行业发展的势头较为迅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保险公司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同时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险业是一种性质较为特殊的行业,其经营风险的特点决定了风险管控的重要性。财务风险控制作为公司防范风险、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公司制定战略计划、执行决策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险公司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合理规避风险,应成为保险公司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现状
所谓风险,是指能够对公司的运营目标产生一定消极或负面影响的因素,其财务风险一般是指通过负债途径的融资而导致资产变化的风险。通常来讲,保险公司的资产包括资本金、保证金等合法资产。财务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客观风险,但通过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特征及其表现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有效防范的作用。
(一)财务风险管理特征
第一,资金来源较为广泛。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保证金、保费收入等,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财产保险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对家财险、个人责任险、航班延误险以及随着电子商务而发展起来的退运费险等等保险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提高,因此投保主体也由之前大部门为企业投保扩展到个人投保,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亦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第二,集中管理金融资产。目前,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都对资金收付、保费收入等实行集中管理,各分支机构的保费收入实时划到总部,由总部对金融及实物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投资,同时收入与支出为两条线分开管理。据笔者了解,投资性资产在保险公司的总资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第三,负债及支付金额不确定。保险公司属于负债经营的公司,其保费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短期负债资金;同时保险合同为射幸合同,即保险公司未来是否需要支付赔款以及赔款金额的多少有赖于偶然保险事故的发生。因此,负债及支付赔款金额的不确定性,给财产保险公司进一步增加了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有数据显示,保险公司的负债在总资产中占有约百分之八十的比重,其负债和营运成本直接作用于公司的资金风险状况,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具体如下:其一,偿付能力不足。风险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偿付能力的高低与保险公司能否发挥其社会稳定器作用密切相关。通常来讲,偿付能力包括发生事故时以及其它特殊情况下进行赔偿的能力。影响偿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本金、各项负债、保险费率等;此外,如何将保险资金进行运用也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生影响。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保险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欲在保险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若保险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公司“急功近利”追求高增长速度,追求高市场份额,则可能忽视经营风险,未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未能形成资本增长的有效机制,这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其二,负债管理失衡风险。保险行业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主要收入来源是保费收入,因此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构成了保险公司的主要负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绝大部分保险业务均为一年期,因此负债期较短,对保险公司的资产支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来看,保险公司的资产流动性随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导致其经营的稳定性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负债管理失衡的风险。其三,不重视财务管理系统。保险行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保险企业的活力迸发,各大保险企业不惜一切代价拓展渠道、客户和业务,大部分企业改变了传统的店面直销、销售等模式,向新型的电话销售、网络销售模式转变,销售系统日益强大。由于保险公司过于重视前端的业务销售,重视销售系统的更新和发展,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使得财务对风险控制的功能不断弱化。其四,信息的不准确性加剧管理风险。财产保险公司信息的不准确性具体指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增加业务量进行违规承保;二是放宽承保条件进行虚假投保;三是为吸引投保人而打折销售保险;四是违规理赔、肆意扩大保险范围;五是办理虚假保险业务。
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来说,早一步发现并控制风险,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损失。因此,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确定具体的赔偿能力指标、资产营运指标等,规范资产负债率、资金流动性、偿付能力等指标体系。其次,加强对现金资产的实时监控,确保资金的流动性,提前做好现金流量预算,以保障在风险发生时及时赔付,同时还能够满足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值得注意的是,要实时计算收支差额,为现金资产的管理提供依据。第三,建立完善指标体系后,还应实时追踪和监控保险公司的风险信号,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分析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策略和可行性报告。
(二)完善内部管控机制
保险公司要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内部管控机制,既要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管控环境,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理念,又要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理念、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与此同时,全面的风险评估工作也是管控机制的重要环节,应采用先进的评估技术、评估手段、评估方法等来分散或规避风险,使得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财务风险是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风险,公司在进行决策前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方案,综合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分析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对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详细记录,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保险公司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成立专门的预算部门负责财务预算工作,制定财务预算政策和具体的执行计划及方案。各级领导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完善财务预算编制并下达公司的整体财务计划,同时要求员工严格按照财务计划和预算方案进行资源分配、开展各项工作。此外,保险公司还应重视风险文化建设,在全行业、各大公司积极倡导财务风险控制理念,使得风险控制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管理者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理念,员工要积极学习、丰富风险控制手段,将风险文化作为财产保险公司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四)完善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授权体系
上级保险公司可以适当降低集中管理的程度,建立相应的财务授权体系,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使用状况。上级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的集中管理主要表现在约束筹资、投资行为等,因此完善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授权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要明确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职责、运营方式,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实行动态管控,以提高上级保险公司和各分支机构的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配合,它不仅涉及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还涉及保险公司的社会效益能否充分发挥。因而,要不断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管控力度,有效防范风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社会效用,促进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诗棋.内控视角下的兴安财产保险公司运营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孙妍歆.浅析如何有效加强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J].财会学习.2016(24):76-76
篇3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设计的重要性,分析了担保公司健全风险控制体系须解决的问题,文章重点从若干方面论述了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构建。
关键词:担保公司 风险控制体系 构建
担保公司设计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担保公司依靠经营“或有负债”生存和发展,因此风险控制过程的实质就是化解担保公司的或有负债风险,是担保公司实现持续稳健经营的前提。担保公司的业务经营具有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特征,要实现可持续经营,就要尽力减少担保代偿赔付,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控制机制,在保证担保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将有负债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点。风险控制能力是担保公司市场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建立规范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银行放贷需要的是标准化的信用保证,而信用短缺是担保公司产生的基本原因。担保公司要生存,就是要做银行想做而不能做的信用补充。因而,担保公司必须具备比银行更强的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与风险化解能力,才能稳健生存。担保公司可能遇到的风险来自不同方面。担保可能遇到的风险既有来自内部的管理控制风险,也有来自外部的风险,这决定了担保风险控制体系必须具有系统性。
(一)来自公司内部的风险
来自担保公司内部的风险本质上包括内部管理控制的系统风险和道德风险。担保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构设置、内部业务流程、内部制衡机制等不健全和不完善,都会通过担保决策机制上的缺陷或失误,使担保公司在经营中可能出现风险。
(二)可能面临的外部风险
担保业务可能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是来自担保对象(客户)的违约风险和反担保资产变现能力。区分担保对象的企业或个人性质,外部风险内容构成又有很大的不同。
对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的风险评价模型包括针对担保对象的内在风险和外来风险。其中内在风险包括:财务信息真实性、经营者素质、竞争能力、技术和产品市场、经营信息不透明等风险;外来风险包括:政府干预风险、政府政策风险、与贷款提供者串谋、现行法制缺陷、市场服务体系不足等风险。
对个人担保要全面考虑个人资信的若干内容,综合评价:个人征信纪录;受教育的程度;家庭成员构成;身体素质及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社会交往信誉;职业素养;业务技能;职业稳定性;收入情况及稳定性;个人或家庭当前资产构成;个人当前资产负债状况等。
担保业务必须根据风险来源结合具体业务分析。在担保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对外部风险信息,可以根据构成因素设置权重,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并用模型的计算结果来指导担保业务决策。
构建和增强担保公司风险控制能力的系统设想
(一)完善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
公司要提升管理风险的能力,至少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完善,进而形成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内控机制与业务制衡机制。公司应通过集体智慧和廉洁的制度来建立制衡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可按风险管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设置三个业务部门:担保业务部为业务开拓部门;风险管理部为业务合规审查、合同文本审核的部门;综合管理部为章证管理、重要档案管理的部门。部门之间按“审保分离”原则,明确职责与分工,互相制衡。应完善项目审批决策程序、保后监管程序、代偿追偿程序等,并制定内部业务管理制度,将这些程序规范落实。为使制度有效,应建立以公司领导、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外骋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公司的“担保决策委员会”,执行决策职能。
一方面,公司应建立严格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制衡的治理机构,完善的内部管理机构和法人治理,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会一层”的管理体系和业务部、财务部、综合部、风险控制部与审查监督部等内部机构,确保公司的“专业化运作”与“规范化治理”相协调。制定公司《担保业务管理办法》、《或有负债管理办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良资产管理办法》、完善从项目受理、项目调查、反担保措施的设计与落实、项目评审与决策、保后的动态跟踪监管、代偿后的追偿、补偿等专项规章制度,提高业务经营效率与风险防范能力。
另一方面,可通过吸引外部股东,引入外部监管机制;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应加强和政府的合作,建立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服务机构参加的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控制制度,实现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相协调。
2.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评价体系。担保风险评价体系可参考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减少人为误差,可结合公司目标客户群的特色与业务开拓的需求而建立,应体现公司担保经营特色,对申保客户进行保前风险评价,作为决策的依据。当然,对风险的把握应定量与定性结合,普通评价与特殊评价结合。担保公司要首先建立审、保、监管、追偿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业务流程,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储备或聘请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法律、技术人员;建立模型化的项目评估系统,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群,积累完整详细的客户资料,稳定评估的信息来源;严格担保的业务流程,避免盲目决策;加强对担保项目的跟踪管理,完善事先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强化内部监控,防范道德风险。
3.制定科学的尽职调查程序。较好的尽职调查程序应是:“一分析,二看,三听,四问,五查”五步调查程序。从分析客户的申保资料开始,要带着问题去担保对象,对企业的考察,要听企业负责人、一般职工、相关政府部门、供应商与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带问题去企业寻找答案,判断企业申保资料与财务指标的合理性,针对可疑点,确定核点,查清企业实际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应发挥项目经理AB制的双人智慧,共同把关,互相配合,以A为主形成调研报告。
4.对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组合。公司服务申保企业,反担保措施是关键。但是,中小企业及个人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提供足额、变现能力强的反担保资源。但担保公司面临的反担保政策环境差,特别是抵质押、反担保政策环境差,《担保法》虽已出台多年,但其中规定的许多担保措施难以实施,特别对非银行机构而言。如登记机关通常差别对待担保公司与银行,对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等抵质押物,可抵押给银行而禁止抵押给担保公司,使缺少有力的反担保措施的担保机构难以有效防控风险。
因此,公司须具备能力对担保对象的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组合,通过对各种反担保措施的组合,控制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或产生相对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如应收账款质押反担保、专户管理与订单核数法结合加上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层的无限责任保证反担保;核算企业订单产生的收益及成本,估算出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对跟踪企业订单履约状况、与订单买方企业签订应收账款质押确认函、与合作银行建立专户对企业销售回款封闭管理,从第一还款来源上控制企业的违约风险。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层的个人无限责任保证可以从心理上加强企业核心层的履约责任,避免恶意逃债。
5.以项目经理负责制造就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团队。项目经理应对项目风险的控制负主要责任。要通过制度,使项目经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可建立项目经理的AB制,由两名项目经理共同处理同一项目,共担责任,互相制约。为此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项目经理的问责制,对项目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是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可通过内外部培训,使担保公司的项目经理比银行客户经理有更好的风险意识、创新意识。
6.积极主动争取政府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我国目前分层次的金融体系中,缺少面向个人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担保公司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金融体系结构性不足。政府为鼓励担保公司作为信用补充,出台了多种财税政策,公司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二)通过业务创新与组合提高公司风险控制管理能力
公司应结合市场设计业务组合,分散担保风险。在对个人担保和企业担保、长期与短期的担保业务、高风险与低风险的担保业务、不同行业担保项目的业务等进行收益和风险上的互补。传统意义上的担保业务是一年内的短期银行融资担保。
随着担保业的发展,担保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出现了新的业务组和趋势:一是非银行融资担保业务种类骤增。如工程担保、诉讼保全担保、证券、期货保证金担保、售后服务担保等;甚至,担保公司可代替保险公司的部份职能,如获得置业担保公司的全程贷款担保便无需投保财产险等; 二是担保业出现与其他相关行业结合的趋势。如,担保与投资的结合―担保投资业务的开展,担保公司利用信用优势,由目标投资企业贷款,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并付息,贷款作为担保公司对目标企业的投资;再如,担保业与典当业的结合:将担保业务的反担保措施与典当业结合,除控制风险之外还可谋取典当业的超额利润,如果申保客户在债务到期时未能履行其债务,担保公司通过典当行将反担保抵质押物进行典当,由典当行向申保客户收取较高的利息,如果典期内申保人仍未能赎当,则典当行还可取得典当品并可能获取超额回报;此外还可以将公司担保业务与集团的拍卖业务相结合,进行业务创新组合。
公司经营的永恒课题是如何通过业务创新来化解风险、获得收益。创新使担保公司信用价值提升:信用资源是担保公司赖以生存的资源,创新使担保业务的外延扩大,业务外延扩大使担保公司拥有更大的信用资源,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创新也是担保公司控制风险的需要:担保公司由于未列入金融机构的范畴,有更大自主性,这便有了业务创新的空间;由于担保业风险大,生存空间小,这便使担保公司有了创新的源动力。担保公司业务向非银行融资转移,也是担保公司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无奈之举:担保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但应对这些风险,担保公司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并不宽松,许多反担保措施无法落实,因此,将业务扩大到风险较低的非银行融资业务以及对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组合都是风险控制的需要。
(三)严格财务管理并规范风险补偿机制
担保公司需建立代偿风险对冲和缓冲机制,避免风险集中暴露对公司财务造成不利影响。应该按照当年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准备。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的余额10%以后,可差额提取。还需根据担保业务经营和拓展,结合需要,建立资本金追加机制,对于同政府合作的担保业务,应利用财政补偿机制,持续注入和代偿补偿,保障风险抗御能力。
(四)加强同业合作提升抗风险能力
除传统的担保业务外,担保公司经手的大宗担保业务不断增多,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担保等。其中有些业务担保风险未必是主要的,而是合同或合作制度性需要,其中有些可能隐含着重要的商机。对于这些大宗业务,仅靠单个公司独家难以完成担保,应该通过行业内部的合作,通过联合共同担保,分散风险,拓展行业发展空间,增强行业长期集体风险控制能力。
结论
担保公司是一类特殊的企业,为了持续经营,风险控制是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担保公司必须从内外两个视觉,根据业务拓展的需要,设计系统化的风险控制模型,从规范业务管理和业务创新组合入手,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华北金融,2006(7)
2.朱艳萍,席升阳.我国民营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与防范.创新科技,2009(4)
3.谭仲明,梅强.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模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
篇4
【关键词】 担保公司 管理风险 信用风险 操作风险风险控制
对国内众多良莠不齐的担保公司而言,从2012年初至今的这一段时间公司经营十分艰难。受各种大环境影响,担保公司业务量急剧下滑,担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风险分析
(一)管理风险分析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风险主要指由于股东设置、法人治理、人力资源与部门设置出现的不合理情况而导致的公司经营风险。
1、股东行业集中度高,持续出资能力有限
目前担保公司股东行业较多集中于房地产行业。股东行业集中会导致担保公司业务的行业集中度偏高,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股东公司股东本身持续出资能力不强,使得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意愿不强,担保放大倍数偏低,这严重影响了担保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挤占了担保公司可用于代偿的资金,为担保公司的经营埋下隐患。
2、法人治理层次不清晰,治理模式还有待完善
一部分担保公司股权过于集中,且由大股东控制;其次,部分行使表决权的股东缺乏相关经济金融专业背景和金融行业从业经验,并不具备识别与管理担保客户风险的能力,具有较高的风险隐患。
(二)信用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主要由以下两个风险点组成:
1、担保公司放款门槛太低,缺乏客户评价依据
担保公司的放款过程门槛较为宽松,大部分担保公司只是机械性地依靠抵押物与质押物来判断是否应该进行放款。其次,大部分担保公司为未能达到担保门槛的企业进行担保,这些企业大多数存在经营问题,潜在风险较高,而一旦这些企业资金出现断裂,担保公司就会形成代偿。
2、担保额度及期限设定存在风险
担保公司囿于资本规模限制,对企业提供的额度不能够充分满足某些优质客户发展的融资需要;同时也存在担保额度超限问题,最终导致过度授信的情况。
对于担保期限选择方面,担保公司给予客户的期限缺乏灵活性,这可能会导致客户在正常经营周期下不能按时归还贷款,不得已通过其他高成本渠道进行融资还款的风险或者客户将待归还的款项挪作他用,导致到期无法归还的情况。
(三)操作风险分析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流程三大环节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相关的操作风险。
1、保前调查有所局限,缺乏规范
由于目前担保公司调查人员综合素质有限,因此保前调查流程规范性较差,难以保证抵质押等风险措施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由借款企业关联关系调查缺失、由财务信息缺失、由借款企业负责及抵押情况调查缺失带来的风险。
2、审保分离执行较差,保审会未能起到良好作用
多数担保公司审保未能做到审保分离,大部分部门的职责仅由少数人负责,缺乏制衡约束机制。而担保公司保审会的运作缺乏规范,股东代表占比较大,但是这些股东代表却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存在一定的决策风险。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措施
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多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一)、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担保公司自身的管理风险相对于上述风险,可控性最强,但是危害性最大。为了控制这些风险,有以下几点可遵循。
1、完善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且该制度要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其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要能够互相制衡和制约,形成协作的机制;此外,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这将有效避免员工的道德风险和委托风险。总之,建立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担保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的一环。
2、建立风险的补偿机制
担保公司可以效仿银行,采取风险准备金制度。具体来说,为了应对坏账以及代偿风险,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抽取准备金,担保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扩大准备金的数额,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担保业务全过程监控
要加强担保业务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一定要重视“三查”,即调查、审查和稽查,应当利用“三查”的过程尽可能地发现风险点,找出业务潜在风险,并主动预测风险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自身战略,制定可接受风险的临界值,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2、建立反担保机制
担保公司要和被担保企业建立起反担保的机制。所谓反担保,就是被担保企业需要把它的厂房、设备、土地使用权甚至是法人代表的个人财产都作为抵押物或者质押物给到担保公司这一方,这样当代偿发生时,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处置以上财产,来挽回一定的资金损失,从而降低信用风险。
总之,目前我国担保公司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于其不成熟体系下的各项风险,因而担保公司必须在了解风险的情况下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化解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担保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炜、张宏宇、杨宏远.融资性担保公司潜在风险剖析――以四川省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评级试点为例,《西南金融》,2014年04期
篇5
担保公司现在存量业务仍有一定数量风险化解类业务,历史包裹较重,现有业务人员为之前风险化解类业务买单,具有一定不合理性,建议:责任追究制度中有尽职免责相关条款,让业务人员敢于拓展新增和维持存量业务;
风险控制部执行不良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试行)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困难:一是风控部人员有限(同创、恒丰担保只有两人)及风控部现有职责,风控部无法全程参与担保项目包括前期调查、项目执行、后期保后等流程;二是针对反担保措施评估需要风控部人员对反担保企业及反担保资产现场调查及对接相关资产评估机构,目前因风控部人员有限、现有职责及担保公司目前亦未与资产评估机构合作,故风控部无法兼顾对反担保措施评估,只能根据项目经办人的项目报告进行合规审查。三是针对被担保人财务风险风控部无法检查监测,同创、恒丰风控部两名人员均不是财务专业,也不具有审计企业财务的能力。另外,担保事项实施情况需要风控部对每个项目进行回访,风控部人员有限,无法兼顾其他工作。四是针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工作需要风险部对担保项目进行回访,一是风险部人员有限,二是即使风控部定期回访项目,也无法做到确保反担保财产安全、完整,另业务部核实这些内容比风控部要容易的多。对于权利凭证单独保管一是易造成项目档案分离,不利于档案管理;二是风险部人员有限无法兼顾。
建议:风险控制部拆分成风控部和法务部,各司其职,使担保项目风险系数尽可能降到最低。原因为目前的风控部无法全部做到上述责任追究办法中规定的职责,一旦风控部无法兼顾上述职责,根据责任追究办法,风控部就存在失职行为,而这失职非风控部人员主观行为,而是目前现状无法避免的客观现象。故请集团根据风控部现有职责及人员情况。
篇6
在金融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的当下,新金融呈现出旺盛的创新动力和极强的发展活力,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壮大。在企业集团化、产融结合化、融资多元化等趋势不断推进下,信托、消费金融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当迅猛,其中财务公司融合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推动企业集团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国内集团财务公司起步较晚,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风险管控能力不强、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金融服务功能单一、外部资金来源有限、内部资金效率低下、整体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股息政策和外部融资约束等会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所有权集中度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公司管理层和控股股东能否有效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利益。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执法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但评价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差异能够让市场和政府明显的看到公司治理现状,也可以让投资者清楚了解到企业集团的资金运作效率,避免投资者陷入投资陷阱,使社会资本逐步流向高效率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二、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与投资者保护研究现状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为非金融机构,对于多个企业联合成集团公司其能够强化集团财务管理,提升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在资本运作上进行资金的统一协调,分析和把握投资机会,建立良好的融资关系。将企业集团架构与以及财务公司的关系用图表示为图1所示。
当前针对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等方面。严李浩(2011)在集团财务公司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中指出,集团财务公司是产业和资本管理结合的产物,外部约束相对较弱是其重要特点,因此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升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廖家生(2011)在针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中认为,集团企业以掌控多种复杂的资源为基础,与单一企业相比较,财务公司需要从企业的整体角度出发,梳理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管理能力的相互依赖关系。资金集中后虽然对企业集团一体化管理和集成化运作起到了助力作用,但在风险控制方面,廖家生认为财务公司掌控着企业集团的资金走向,在企业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整个企业总体的金融机构,资金集中到财务公司也意味着也聚集了更多风险,所以相应的需要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对资金的监管力度,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考虑到财务公司掌控资金具有集中性,所以企业集团公司需要开拓财务公司资金来源的平台,使之具有更畅通的流动性。在操作层面,国内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不断对业务进行梳理和发展创新,根据集团企业和分公司的种种需求来施行差异性地策略,进一步地完善监管制度。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从整体水平来看,发展规模及进程失衡;从投资来看,呈现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资金流动方面来看,主要为集团内部流入;从操作方面来看,财务公司的业务主要还停留在存贷和结算业务上。种种问题使得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普遍受到制约,因而引起更深层面的问题,如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政策制定上与监管政策没有衔接,集团公司资金受到政策影响因而发展遇到阻碍,资金来源受限引起的管理问题,业务单一、经营范围受限等。袁琳和张宏亮(2011)通过详细调查10家集团公司结构式,分析了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问题,将风险控制与董事会治理关联考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控制和监管问题。由于董事会治理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中的执行力问题,会使其承担的资金风险管理责任和功能弱化,所以结算中心对财务公司风险控制机制相对于治理结构来说并不健全,但责任指向性和功能性更强。对比几种情况后,研究发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董事会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地优化,来尽可能地健全该机制,实现对风险控制的监管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执行能力,同时避免由于结构较复杂而带来冗繁的流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也需要完备的机构设置,增强整个管理流程的执行能力。尚不能将风险管理嵌入流程,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履职及效果情况堪忧,同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
针对投资者保护的研究局限于伴随股权集中度、会计信息质量、资金持有等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的研究中,甚少有考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的相关探讨。以往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投资者保护程度同股权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但他们都无法避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而本文利用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控制权转移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克服了内生性问题,并对投资者保护程度与股权集中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检验。实证结果与LLSV(1998)截然相反。笔者认为,这一结果与之前理论并不矛盾,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和股权集中度也可能会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意味着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是提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确保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整体上学术界普遍认为投资者保护制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集团的投资冲动、降低财务公司风险,但没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次研究以十家大型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与投资者保护的关系。
三、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与投资者保护关系建模
(一)投资者保护变量 根据以往国内外与投资者保护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投资者保护亟需改善,而金融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地待完善,信息不对称、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等问题与投资者保护息息相关。考虑到上述问题,本次研究主要从信息披露质量、股权结构和市场化指数三个方面来研究投资者保护同企业集团管理方面的关联及其地区性差异。
信息披露质量(MQ)的水平高低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结果,作为信息的“提供者”,上市企业集团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短期内自身市场形象的好坏和企业信誉资本的长期积累,还会对投资者产生重大影响,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的连带效应、影响市场秩序。因为信息不对称极对投资者造成损失,所以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和临时公告等信息披露质量不但可以左右投资者的决策和收益,还能呈现投资者保护情况。
市场化指数(MI)也是体现投资者保护情况的主要参考内容,MI能够清晰地呈现投资者保护和市场化程度以及相应地区的规章制度间的关联程度。本文以樊纲、王小鲁编制的市场化指数反映当地的投资者保护情况。
股权结构(OS)通过也是展现投资者保护的重要信息。由于目前国内市场化处于完善阶段,OS能够体现企业股权的集中度和股权制衡程度。本文用OC来表示股权集中度,用OB来代表股权的制衡杜,来探讨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强弱程度与股权集中程度和股权制衡程度的关系。
(二)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内部平台提供资金管理,拓展财务管理而设立资金结算,投融资、投行咨询,投资理财为一体内部金融服务平台。财务公司能够把资源集中在一起,相应配置时间空间也更大,但风险也相应越大,风险主要有信息风险、融资风险、政策风险、过度投资风险、存款准备风险等几种。本次研究主要考察企业集团资金风险与投资者保护的关系,因此选取融资风险、过度投资风险、存款准备风险等方面的指标作为研究指标,具体包括资产负债率(ALR)、库存现金率(TCR)、信贷额度变化率(CR)、投资率(IR)等作为研究指标。
(三)基于贝叶斯统计理论建模 贝叶斯统计理论是由英国学者T.贝叶斯提出,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贝叶斯学派的重要分支。根据贝叶斯统计理论,关于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的任何统计推断过程,必然存在一个结果构成样本,当风险产生时必然会存在结果构成样本中的一个或多个。本次研究引入融资风险、过度投资风险、存款准备风险等建立结果构成样本。假设参数?鄣为判断变量,当企业集团风险失控时?鄣=1,当企业集团风险可控时?鄣=0。由此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FR的分布就取决于?鄣的大小,进而可以借助于FR的分布判断?鄣是否为0,即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是否可控。
假设p作为风险失控?鄣=1的先验概率,则p代表了风险问题的先验分布,且可解释为风险FR的发生概率。根据样本FR的分布和?鄣,可以得到FR=fr的条件的?鄣的条件分布?仔(?鄣|fr)。由p(?鄣=1)和?仔(?鄣|fr)综合得到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发生概率。
对于投资者保护而言,建立使投资者保护程度最大的目标函数,具体如下:
即投资者保护应当是企业集团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指数应当最大化,而约束条件就应当是信息披露质量最优化、股权结构最优化和市场化程度最高。建立集团财务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变量的衡量模型后,就应当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公式如下:
通过以上模型,可以得到在一定时期内集团财务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变量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的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间的相互作用。
四、研究结论
本次研究以十家大型上市集团公司财务公司的相关数据为来源,将根据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来得出风险概率,通过这十家大型上市公司的数据可先计算得到风险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财务集团公司的风险曲线
由图2可以看出,参数?鄣的条件分布曲线和结构构成样本发生概率曲线之间村存在一个交点,即可以由?鄣的分布确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FR的分布,验证了本次研究估计集团财务公司风险发生概率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根据关系模型计算出的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α2和α4回归结果在5%的置信区间内可信,并且回归系数相对较大,说明企业过度投资风险和资金链风险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最为明显。α3的回归结果虽然相对较小,但是负数结果表明融资风险会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企业集团应当从健康稳定长远发展的视角处理投资冲动和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监管部门也应当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目前缺少财务公司的金融创新经验,不具有良好控制风险的能力,因此集团财务公司应当从以下方面改善风险管理:
第一,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企业集团公司与财务公司关系紧密,财务公司的流动性危机会波及整个企业集团的实体经济,流动性管理必须适度,过高的流动性会使财务公司因为持有太多的短期资产而丧失盈利机会,甚至出现亏损,过低的流动性则会使财务公司面临信用危机,甚至导致清算破产或被迫重组。
第二,财务公司应当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财务公司目前内部控制体系多数空有制度保证,却无现实行为控制约束。监控风险监管指标,防范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使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作为日常监测重要手段,每月对资本充足性、流动性进行测算预警,对流动性比例实时测算。
第三,财务公司应提高投资者保护意识。财务公司是为了支持现代企业集团国际化、集约化、信息化战略发展而构建集聚资源,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风险管控风险管理平台,作为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财务公司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财务公司所属集团大多主业比较集中,受行业波动的影响较大。所以财务公司需要积极接受外部监管,避免出现利益输送管道,导致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出现。
第四,银监会金融监管以及企业集团管理层应当以出资人监管作为监管思路和政策导向。近年来陆续出台的风险管理多项规章,有助于监管,但目前处于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三至五年内多数财务公司所属集团经营业绩预计将出现下滑,可能导致存款减少同时贷款增加的情况,对于作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的财务公司,必将形成巨大的流动性冲击。所以明确监管要求,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刻不容缓。
本次研究针对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控能力不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和投资者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统计理论的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与投资者保护关系模型,以融资风险、过度投资风险、存款准备风险等建立结果构成样本,以信息披露质量、股权结构和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企业集团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变量,研究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的关系。结果现实企业过度投资风险和资金链风险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最为明显,融资风险会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企业集团应当从健康稳定长远发展的视角处理投资冲动和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司智力能力,而监管部门也应当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篇7
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及特点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的技术方法,也可以指经济主体用以降低风险负面的动态连续过程,其目的是直接有效地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将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
(一)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衡量
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应从风险源、受损标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四个方面入手:
1.通过风险源的识别可以分析出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通常包括物质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技术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等几个方面,它们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来自外部,我们称之为非保险风险;
2.通过风险标的的识别可以认识到保险公司的主要受损标的是金融资产还是人力资本;
3.通过识别各个经营环节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以明确保险公司的销售、承保、定价、理赔及投资风险与危害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风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风险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企业破产,除此之外,风险还会使保险公司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丧失额外收益,这种结果也是保险公司的危害;
4.从危险因素入手,保险公司可以结合保险经营各环节进行风险分析。承保风险主要来自于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以及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可保条件弱化的影响日益严重;定价风险的产生主要是违背了保险定价的基本原则,使费率水平不能弥补保险人支付的赔款及营业费用,以及合理预期利润的需要;理赔风险产生了保险理赔过程,包括审核单证,委托理赔人,确定赔偿责任和金额,理赔人员素质,通融赔付五个方面可能造成损失;投资风险来自于违背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投资后形成的金融资产组合结构的风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利率风险的影响最大;销售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影响不大。
(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
保险公司风险控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帮助保险公司回避风险防止损失,在发生损失时努力减少风险对损失的负面影响。保险公司内部经营风险可以根据各环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普遍适用的方法是损失防范和损失减少,这一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保险公司外部环境风险也适用损失防范和损失减少的风险控制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合同的限制性条款的使用。保险公司风险融资方法的目的是为保险公司的损失支付赔偿金,并承担损失的财务后果。保险公司转移风险的方法包括再保险转移和非再保险转移两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转移就是由再保险公司承诺承担损失带来的财务负担,保险公司非再保险转移就是风险的接受人不是法律注册的再保险人,保险公司遭受损失后由其他机构承担财务后果。保险公司的风险融资决策大多数是自留风险与转移风险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自留风险的条件是保险公司有足够的能力承受与风险相关的最大可能损失,足够的能力是指保险公司金融资产的偿付能力。如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低或没有控制能力,保险公司就选择转移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如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强,保险公司就选择自留风险(内部经营风险)。较高的额外费用或交易成本会增加保险公司选择自留风险的可能,但如果风险接受方提供的服务更有效率,使转移风险的成本比自留风险更低,保险公司将会选择转移风险。自留决策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基本的权衡:一是由于增加自留风险所带来的收益,二是由于更大风险从而不确定性增加所带来的期望成本。保险公司最佳的自留风险与再保险转移决策是:将可以合理预测的损失自留,将那些可能很严重地影响偿付能力的损失进行再保险,对拥有足够分散化的股票持有人的保险公司,无论是再保险转移还是非再保险转移都不可能减少资本的机会成本,转移风险要想增加保险公司价值,就必须能够增加期望现金流。再保险转移对保险公司期望现金流的影响包括两方面:通过支付附加保费减少期望现金流,通过减少保险服务成本、减少筹措新资金的可能性、减少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及减少期望税收增加期望现金流。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最后的步骤就是对风险管理决策进行监控与评价,实施完整的综合风险管理,主要包括:1.保险公司必须解决集中控制和分散操作之间的关系,规模庞大组织分散的保险公司的办法是损失控制由当地部门分散处理,损失融资由总公司集中处理,并且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活动是一种综合功能,应当在董事会层次进行监督和协调; 2.监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决策的手段是信息管理,它包括风险交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报告及成本分摊系统;3.可以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签订合同得到所有必要的服务来实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决策;4.评价风险管理决策的核心是衡量决策的效果,通常的证据是损失比率的趋势,由于很多综合风险管理措施都是一种长期活动,因此对风险管理决策的评价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风险成本是另一个常见的评价标准,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包括因为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必须支付的一切费用,不仅包括直接成本而且包括间接成本。
二、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我国寿险公司内部经营风险主要表现
1.我国寿险公司业务核保不完善,承保风险还很突出,主要是重业务发展轻业务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还很突出;核保制度不健全,核保管理不完善;核保人员素质差;核保队伍建设不足;道德风险日益严重,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欺骗或隐瞒已存在的某种风险或故意编造保险事故的现象经常发生。
2.我国寿险公司费率管理存在,定价风险也很严重,主要是费率厘订过于标准化,不符合实际情况;费率管理高度统一,不利于引导保险公司专业化经营;费率审批手续繁琐,不适应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费率执行过程中费率监管弱化,恶性削价竞争较为严重。
3.我国寿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将长期存在,主要因为盲目追求业务规模,经营体制上的弊端,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
4.我国寿险公司投资风险表现突出,主要原因是形成的呆账严重,违规资金运用的问题仍然存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于狭窄,新的寿险产品过于强调投资收益存在引发投保人信用危机的可能,这些风险导致了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普遍不足的局面。
(二)我国产险公司内部经营风险主要表现
1.我国产险公司保费增长过快的表外风险严重,主要是我国产险基层公司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倾向,业务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效益观念,领导追求任期内的业绩不采取长期的风险控制措施。
2.我国产险公司的资产风险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资产总量高速增长但结构不合理,隐藏泡沫,增长方式原始,高效益资产所占比重甚小。同时由于资本经营机制不规范,造成的资金结构风险也很突出,主要是资产结构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浪费现象严重,表现在经营机构的设置方面尤为明显,而且缺乏明确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对资本市场及投资渠道的调研论证缺乏性,投资决策的制定长官意志明显。
3.我国产险公司的核保核赔制度也不完善,承保理赔风险表现突出。主要是违反授权规定的承保理赔权限擅自承保定损理赔的现象仍然存在,违反承保实务规范要求盲目签单承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违反《保险法》及监管规定违规支付手续费的也很突出,业务中的逆选择及过度承保风险一直存在,夸大虚构保险事故进行保险骗赔的案件数量和金额都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保险理赔人员的素质不高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各种人情赔款等都会增加产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4.我国产险公司的信用风险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应收保费越来越多,单证领用管理混乱,再保险知识缺乏造成分保不能摊回的风险。
三、提高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针对保险公司可以控制和主动防范的内部经营风险采取的措施
1.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建立宏观及微观风险管理模式,形成资产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会议,将资产风险管理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开发使用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利用VAR风险模型进行资产风险分析。
2.完善核保制度控制承保风险,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展业与管理同步的经营思想,加强业务质量考核,制定与利润相关的考核指标,并把这些指标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核保制度,加强核保管理,科学设定核保权限,将核保质量同核保人员利益挂钩;提高核保人员素质,实行资格考核;改善核保条件,提高核保技术,提升化、信息化、化工作水平。
3.强化费率管理避免定价风险,建立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险种的业务规模、经营期限、风险程度、技术要求,实施不同的费率管理办法,分别实行标准费率、审批费率、报备费率和自由费率;建立并实行差别费率制度,体现地域差别、被保险人差别、保险人差别;建立并实行费率稽查制度,尽快延伸保监会各地监管机构,合理确定稽查要素,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依法处理;抓紧建立费率管理法规体系,使其能够适合现阶段保险业务的要求并覆盖费率管理的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
4.加强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应提高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人承保质量的评估体系,建立和强化理赔报案制度,提高全民的意识和道德水准。
(二)针对保险公司不能控制只能化解的外部环境风险采取的措施
1.经营者要从单纯地追求业务规模、市场份额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要改革的一级法人核算体制,对分支公司实行子公司化经营,使其经营结果直接与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2.要加快培养人才,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懂寿险、懂经营、懂管理的经营者,按人寿保险自身的内在去经营管理寿险公司。
3.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预定利率、非利率敏感型产品及资产管理型产品,大力发展保障型的产品,提高保险公司盈利水平。
4.实行财务再保险,提高风险转移的效率,扩大可保风险的范围并将风险直接转嫁到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增强承保能力。
5.强化内部资金管理,聘请专业人员,增强时间效益意识和资金运用成本意识,采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手段,提高资金收益率。
6.强化业务管理,严格核保核赔,提高业务质量,防范和控制风险,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提高直接盈利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精简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间接盈利水平;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减少环节,集中管理,提高效益,增加费差益去化解利差损。
7.积极推动长期寿险业务的再保险实施,并对以前高预订利率业务采取措施鼓励退保或转保。
8.充分利用国家降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给予更多的财政、税收、投资的政策支持。
篇8
关键词:金融保险集团;风险;防范
一、从公司的角度,对防范和化解金融保险集团风险的建议
1.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1)金融保险集团(母公司)的股权多元化
金融保险集团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股权结构会给公司带来不同的影响。当股权过于集中时,小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权力的积极性减弱,从而使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的内部会议。股东大会对公司治理作用非常微弱,不足以约束经理层的道德风险倾向,从而出现经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控股股东通过一些不当的关联交易损害小股东的利益,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并不鲜见。
(2)完善金融保险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治理关系
金融保险集团要想发挥协同效应、进行一体化的风险管理,就要求母公司对子公司有很强的控制力。然而,母公司与子公司均为独立的法人,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母子公司治理模式,既实现协同效应、又不存在侵害子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2.建立金融保险集团风险管理制度
(1)建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理论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垂直一体化的风险管控和审计模式,一种是双重风险管控和审计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在垂直一体化的模式下,金融保险集团直接参与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及审计,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风险集中管理、集中控制,控股公司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子公司的风险状况,有利于实现金融保险集团架构下特殊风险的管理,但可能造成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配合不够紧密。而双重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模式下,金融保险集团间接参与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及审计,控股公司行使控股股东的职责,通过影响子公司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间接实现对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这种模式有利于风险管理和具体业务的配合,子公司风险管理职责完整,具有较大的自,但控股公司对子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力度减弱,协调难度增加,控股公司管理金融保险集团特殊风险的难度加大。不管采用那种模式,都必须明确母子公司各自的风险控制职责,将风险控制落到实处。
(2)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尤其是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预警体系可以结合公司经营指标分析体系的建立一并进行实施。在经营指标体系中可以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确定这些指标的安全底线,对异常波动的指标值及时分析原因,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对策。
(3)建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制度
明确的制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制度是国际上大型保险集团在风险管理中的普遍做法,而我国目前这方面还还比较缺乏。对人力资源的制度约束,必须明确强调保险集团规章制定和业务行为的核心原则及价值观,对各级员工在遵守法律、道德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要求,并针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准则提出了指导性规定。
二、从监管的角度,对防范和化解金融保险集团风险的建议
1.加大法制建设,加强立法监管
一是要尽快清理现行金融法律、规章,查找法规真空,通过类似“司法解释”的办法填补“漏洞”;其次要建立、健全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体系,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法》,及相关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行政法规和规章。三是确保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前瞻性和稳定性。
2.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信息的透明度
对保险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必须制定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对内部交易予以明确的限制,超过一定金额的交易必须经相关部门或监管机构的审批;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保险公司应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当期关联交易的全部情况,增强信息透明度,也便于监管部门加强监督与管理。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场外交易市场的规范,完善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等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
3.加快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步伐
我国的三大金融监管当局已经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监管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磋商,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弥补行业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病,堵塞监管漏洞。但是,从前文分析中也可以看到,“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并非常设的办公机构,并不能实现对金融事项的及时监管,并且这种合作的结果往往缺乏强制力。虽然在我国金融保险发展初期,这种制度基本适用,但随着混业经营的不断扩大,这种监管力度明显是不够的。而且,在合作监管中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主监管制度,这种监管容易产生由于子公司的权利结构、资本结构变化,而使得监管归口也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监管真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快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
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建议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监管金融集团的机构,该机构成员由三大监管机构抽调工作人员组成。该机构的规模可以比较精简,但可以随金融集团的发展适时调整。这一模式兼具了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的优势。独立的集团监管机构设立利于从整体上评估集团风险,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监管机构的专业优势,达到规范金融保险市场,促进行业创新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偿付能力改革的背景
现行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尽管期间经过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但欧盟仍认为其无法满足全面评价保险公司风险和财务状况的要求,也达不到建立审慎监管体系的目标,这也是欧盟启动“偿付能力Ⅱ号工程”的直接动机,具体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1.监管体制的影响。为减少重复或交叉监管给保险公司带来的负担,欧盟内部实行的是“母国监管原则”,即保险机构(分公司、子公司等)是向其总部所在地的监管机构报告、受母国相关机构监管(Competent Authority of Home Member State),而不是由其市场所在地的东道国监管(Authority of Host Member State)。而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成员國监管机关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在统一监管指令范围内进行裁量。这样可能出现的一个结果是,在同一市场上的保险机构,由于其监管主体不同,在相同的风险程度下面临的偿付能力要求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不公平的,保单持有人受到的保护程度也不一样。
2.市场效率的影响。在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体系内,任何监管政策的出台都必须考虑该政策能促进而不是抑制向该行业的资本进入,而偿付能力监管的核心就是要求股东必须为保险公司提供适当的资本以抵御金融风险,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但是,不适当的额外资本会增加股东的成本,既可能影响到已进入保险行业的投资者的利益(如分红限制、对资本利得的不适当税收政策等),还可能影响新的投资者进入,制约保险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必须有适度的平衡。
3.金融一体化的影响。进入21世纪,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部门相互融合与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形成了很多跨行业提品与服务的金融集团。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对于这些机构如何进行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的评价,既促进金融制度创新,又不形成监管上的真空地带。尽管欧盟没有针对三大金融部门制订统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建立统一监管体系,但是三大金融部门之间的交流及相互影响使保险偿付能力监管获得了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尤其是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资本率充足率的规定为保险偿付能力的立法框架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4.金融产品创新的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开发、替代性风险转移(ART-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等交易方式的产生等。金融创新既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经营空间和盈利来源,也使保险公司产生了新的交易与运营风险。需要对保险公司参与创新金融产品进行审慎的风险控制和财务评估。
5.会计制度发展的影响。偿付能力构成的两个重要支柱——资产与负债的评估直接受会计制度的影响,包括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合理的会计政策、完善有效的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等。歪曲的会计信息及不合理的会计制度可能使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欧盟要求自2005年1月1日起,所有欧盟境内的上市公司都要按国际会计准则 (IAS)的要求提供会计报告,这也为偿付能力的改革提供了客观条件。
6.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影响。金融市场产品的不断创新,催生了大量新的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如评估资产风险的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 at Risk)已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大量地运用,如风险资本理论(RBC-Risk Based Capital)也进入到了一些国家保险监管实践之中,多情境风险测试(Scenario-Based)模型、基于概率的风险测算模型 (Probabilistic-Based)也已被很多保险公司应用于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这些都为监管机构开辟新的监管体系和思路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二、偿付能力改革的基本框架与进展
为确保偿付能力Ⅱ号工程能真正达到预期目标,欧盟保险委员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评估工作,其中对奠定未来欧盟偿付能力管理框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有两份报告:一份是夏马报告(Shanna Repoa),该报告以陷人困境的欧洲保险公司为案例,重点分析了保险公司的风险问题,探索的是为什么现行监管体系未能有效地阻止这些公司陷入困境,力图建立一整套风险监管的工具,使其不仅能起到诊治作用 (Curative Function),还能起到预防作用(Preventive Func tion);另一份是毕马威报告(KPMG Report),该报告主要是横向比较欧盟成员国及主要保险市场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和思想,在分析金融机构主要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力图构建一套完整全面的保险公司财务状况评价和风险防范体系。尽管两份报告的立场不一样,但其对于欧盟现行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有效性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现行监管体系基本能达到最低监管的需要,其主要缺限是对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考虑得不全面,而且对于保险公司的个体风险不敏感。
欧盟现行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对责任准备金的评估,第二个层次是对资产价值的评估与认可,第三个层次是偿付能力边际的确定(一般称之为固定比例法,即偿付能力边际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用比例固定下来),这三个层次基本上反映了偿付能力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撇开这三重体系本身的合理性与技术细节不谈,仅从结构的角度,要将偿付能力置于保险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风险评价的框架范围内,这三个层次还是远远不够的。对偿付能力监管范围的界定,不能扩大化地把所有与保险监管相关的工作都纳入到偿付能力监管这一范畴,也不能简单化地把它处理成为一种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在实践中有三种具体的理解及相应的操作模式:一种理解是基于最低偿付能力计算及最低资本要求的一套规则,这实际上就是现行欧盟的操作模式,也是偿付能力I号工程的重点;第二种理解是确保保险公司财务稳健的一整套规则,既包括偿付能力及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还包括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模型与方法,以及基于资产负债相匹配的资产评估制度和管理制度,这是国际保险监管协会(IAIS)建议的方法;第三是指“总体偿付能力(Overall Solvency)”,它与前两种理解的主要差异是,前两种理解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或财务状况,局限在其资产负债表的框架下,是一种静态的方法,“总体偿付能力”评价的是在综合考虑保险公司的内部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因素后的动态财务稳健情况,既包括产品特点、组织管理结构、质量管理体系等内部因素,还包括经济周期、竞争条件、股东品质等外部因素,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比较倡导的方向。因此,要全面评价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控制风险,第三种理解比较符合欧盟此次偿付能力改革的目标。结合目前保险市场的趋势,两份报告均建议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Risk-Based Ap— proach),将其作为评价保险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风险的基本手段,借鉴“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财务状况和风险评估的“三支柱法(Three Pillars Approach)”搭建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新框架:
1.第一根支柱是根据保险公司的承保信息及资产负债状况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最低偿付能力规定。鼓励保险公司采用多情境测试法及概率计算法等内部风险模型来评估其资产风险、负债风险及运营风险,同时要求责任准备金及其它负债都要与资产间建立严格的匹配关系,并严格控制非认可资产的标准和比例。现行的监管体系可以并入到第一支柱中,并进行技术上的调整与完善。
2.第二根支柱是审慎的监管评价。监管机构应全面评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力度,包括是否全面理解认知其面临的全部风险点,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有效地执行,对各种风险是否进行有效的多情境压力测试、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再保险制度是否合理有效等。
3.第三根支柱是引入市场力量监督和管理。保险公司必须进行充分透明的市场信息披露,使市场参与者(保单持有人、投资者、合作伙伴)能充分评估保险公司的业务情况、资产和负债风险、资本充足情况、管理水平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并鼓励独立的顾问咨询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作为投资者、保单持有人决策的依据,也可以作为监管机构的参考。
以上是作为审慎监管体系必备的结构框架,在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偿付能力及相关资本充足性的规定上,KPMG报告的建议很有代表性:
1.在资产评估方面,由于欧盟现行监管制度没有规定资产评估的具体方法与标准,实际操作中都是由成员国监管机构自行设定,没有可比性,可以借此机会统一资产的评估方法与标准,并借欧盟境内推行统一国际会计准则这一契机,要求成员国公司以市场价值为标准公允评估其资产;统一非认可资产的标准和比例,减少成员国的随意性;同时,引入风险资产评估法(即VAR),建立资产与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合理关系模型。
2.在责任准备金方面,统一责任准备金评估模型和假设的披露规则,要求保险公司根据不同的精算假设对准备金进行多情境敏感性测试,并对赔付率等重要指标基于不同的概率模型进行压力测试,最大限度地反映保险公司面临的负债和风险状况。同时对评价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安排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全面审慎的评价,防止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尤其是财务再保)和风险转移产品安排进行“监管套利(Super— visoryArbitrage)”。
3.在偿付能力边际的计算上,应避免现行“固定比例法”的结构性缺限,重点是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的界定,现行规定主要评价的是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及责任准备金与相应资产不匹配的风险,忽视了保险公司面临的运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总体资产与总体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应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模型(1n. ternal Models),对其所面临的风险,尤其是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借鉴RBC法,确定风险与资本及偿付能力间的对应关系,而不仅仅是偿付能力与资产或负债之间的关系,真正防范和控制保险公司的总体风险(Aggregate Risks)。“偿付能力Ⅱ号工程”关注的不仅是偿付能力或资本是否充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偿付能力监管置根于评价和控制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确保保险公司财务稳健的基础之上。
三、欧盟偿付能力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保险行业最大的风险是偿付能力风险,加强偿付能力的管理是确保保险市场稳健运行和发展、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的根本所在,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也将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作为保险监管的重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基本上是在欧盟现行框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欧盟偿付能力监管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未来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解决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评估之间的矛盾关系,这是“固定比例法”最大的缺限。一般而言,准备金提取得越充足,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应该越稳健,即准备金越充足,偿付能力边际(或充足率)就可以要求相对低一些。由于我国目前的认可负债是与责任准备金之间直接挂钩的,这样的结果是,准备金计提得充足的公司反而偿付能力要求会更高。换言之,在相同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或偿付能力边际)的情况下,由于不同的保险公司使用的准备金评估方法或假设的不同,可能会掩盖保险公司之间实际风险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可以尝试将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与准备金的评估方法和模型挂钩,而不是完全采用固定比率的方法,根据准备金的充足程厦确定小同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或边际)。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准备金的评估模型必须完全透明,并且可以根据保险公司精算技术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决定其可以选用的准备金评估模型、方法及相关假设,对于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公司只能采用规定的模型和方法。
2.推动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尤其是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在准备金充足的前提下,偿付能力的风险主要反映在资产质量的风险上,包括资产负债之间匹配的风险和资产质量控制。随着保险业可投资领域的不断扩展,整个行业的风险暴露(Risk Exposures)也不断增加,单纯的保险投资比例控制很难全面评价不同保险公司因为投资策略和内部控制制度差异带来的风险水平的差异。可以强制性地要求保险公司以资产负债管理控制为核心,完善资产和负债风险的管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及市场风险;并鼓励保险公司在开发引用先进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估制度、风险控制制度、降低风险的风险转移制度安排等,防范控制承保风险和运营风险。
3.推动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偿付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评价是基于保险公司充分准确的会计信息,这既有赖于保险公司信息系统的完善,更有赖于公认会计准则 (GAAP)或法定会计准则(SAP)的合理和完善,而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递延取得成本的资本化及摊销、保费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投资性产品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或公认精算准则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影响了偿付能力监管办法有效作用的发挥。
篇10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保险行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而来。公司规模壮大不仅体现在公司业务规模上,还体现在保险公司的数量上。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险公司如何才能保持自身长久的竞争优势,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保险公司需要建立实施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防控体制,无时无刻不监督着企业,规避企业面临的风险,通过提高保险公司财务系统的管理水平,降低保险公司的财产损失,促进保险公司持久、健康、高效的发展。
一、保险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种类
(一)定价的风险
保险公司的销售业务是公司后续工作的基础,那么,一单保险的定价是如何制定的?定价的多少是如何影响销售业务的呢?保险公司的相关费用是依据保险公司的预算来计算的,在前期的资金投入时,企业如果不具备科学有效的计算方式的话,保险单的相关费用计算不准确,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后期发展。当费用过高时,客户可能回选择其他的保险公司,造成较低的投保率,而且己参加投保的客户可能会退订;当费用偏低或过低时,虽然公司的销售业务明显提高,但是公司本身的盈利额会减低甚至是会亏损。
(二)利率的风险
众所周知,目前银行内部除了储蓄外也设立了理财服务点,而保险的功能也是理财,那么保险公司的业务水平就会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影响。而且很多个体将投保错误的理解为是储蓄,更加激发了保险公司与银行等机构的竞争,例如,当银行的储蓄利率上浮了几个百分点后,更多的人会选择将钱存入银行以获取更多的利息,而不愿意将钱拿去投保,这就使得保险公司的业务水平降低,影响公司的资金运转,不利于公司规避资金风险。
(三)责任准备金的风险
也许群众参与投保的初衷不尽相同,但是保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转移风险,损失分摊。在选择保险公司的时候,我们最看重的也就是保险公司的业务水平和偿还的能力,公司的偿还能力主要看公司的准备金的金额,看是否能够及时的依照合同约定支付客户的损失。如果公司的责任准备金不足时,会降低公司在客户心中的信誉度,影响保险公司的投保率,同时保险公司的资金周转会出现问题,导致公司无法正常的运行,而是忙于责任准备金的筹集。
(四)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笔者认为,偿还能力不足与责任准备金的不足密切相关。通俗来讲,当投保人在发生灾难等风险时,要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但保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不足,无法履行合同内容,就会使得客户认为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将会导致客户的流失。另外,如果在前期公司制定保险定价的时候就不科学合理,公司资金的运转方式不规范,也会使得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出现信任危机和财务危机。
(五)资产负债的风险
由保险这一行业的特点所决定,保险公司的经营是一种负债模式,在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管理者高度重视,防止出现资金匹配不当而使公司无法如期履行合同内容,没有能力支付索赔金额,导致保险公司面临资产负债的财务风险。
(六)其他类型的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受到了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他的主要职能就是转移风险和降低客户损失。当客户投的是农业保险或者是灾后利益损失保险的话,自然灾害就是影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出现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不可控的,需要在业务销售方面多加斟酌。
二、保险公司风险应对措施及风险控制体系
(一)应对措施
第一,降低融资的风险。在保险公司的运营中中,融资占据重要地位,引起了管理者的重视,如何降低融资风险已经成为了焦点。笔者认为,降低融资风险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规避融资风险的机制,树立正确的融资风险观念,即要求管理者合理的规划公司融资机构,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融资机构,但是要注意不能过分的依赖外部资金的流入。二是要有科学规范的预算计算方法,科学的预算方法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制定合理的定价以及设计完美的保险产品,使得保险公司的营业利润得以提高,降低融资风险。
第二,降低投资的风险。在这个保险业务多元化的时代,供保险公司选择的投资业务也越来越丰富,一些保险公司会出现不知如何选择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首先,保险公司应该深度的分析市场行情,选择前景较好的项目,并根据自身条件限制,在业务投入上制定合理的资金分配,合理负债,在保证公司自身的正常业务运行的前提下,将企业资金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然后,保险公司在选择了合适的投资对象后,假如是证券投资,那么保险公司需要重点关注如何规避证券投资的风险。
第三,降低承保的风险。承保风险的降低主要是通过提高保险公司的定价实力来得以实现的。保险产品定价离不开预算,预算是对企业业务费用包括利润、成本以及费用的浮动范围的一种计算方式,它不仅要满足投保客户的需求,还要为公司提供预期的利润。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公司在这方面的能力,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保险产品,以降低承保风险的发生。
第四,降低理赔的风险。理赔发生在投保人遇到风险之后,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合同约定,对投保人的经济损失或是人身安全等损失进行偿付。这需要公司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管理能力,它要求保险公司要正确掌管责任准备金,准确核对,避免错账的出现,而且准备金的金额要充足,降低负债状况。二是保险公司对投保人风险案件的审核能力,它包括调查、损失计算、赔偿等环节,在这些核查过程中,秉持严格原则,降低不合理赔偿的出现频率,减少保险公司的经济损失。
第五,降低管理的风险。保险公司利润的亏损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不恰当有关,因此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严格实施,具体包括:提高预算能力,以此为基准适度的调配企业内部资金运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注重业务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尽可能的规范工作;内外监督并存,保障保险公司规避可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建立绩效管理,调动公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来降低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第一,构建风险警报系统。警报系统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危险信号的系统,可以让保险公司及时有效的解决公司面临的危机。这一系统是以先进的信息收集技术以及对危险信息的辨别能力为基础的,为了构建这一系统,保险公司需要拥有多条信息收集渠道,使公司可以及时的获取信息,并且是相对全面的。
第二,建立风险评价系统。根据风险警报系统的警示,由风险评价系统自行选择合适方法评估保险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对保险公司的损失值进行预计算,进而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具体的指标分析,使高层管理者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财务风险危机。
第三,创建风险控制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主要被用来帮助公司制定风险控制方案,降低公司损失的系统。当保险公司即将面临着某种财务风险时,风险控制系统会及时的反馈,积极制定调控措施,以将保险公司的风险值掌控在很小的范围内。当风险已经发生,风险控制系统会及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应对方案以确保保险公司的经济损失最小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