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16 05:3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成本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产品 成本 控制
所谓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计划的基础上,对比标准成本、定额成本以及费用预算等计划指标来具体核算企业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分析、揭示、反馈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找出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成本责任是谁的责任,是人的责任,是管理者的责任,它体现了现代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如何落实成本责任,降低成本费用,是解决问题的本质所在。
一、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虽然我国提供给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宽松,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强,然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要积极开展成本管理活动,其中,成本控制又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如今许多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现状却令人担忧,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的理解存在着诸多误区,并由此导致中小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难以做大、做强并全面地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目前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们逐步认识到了成本的重要性,也加强了成本规划和控制,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不能充分理解其成本行为,成本管理还存有很多缺陷,还处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下,具体表现为
(1)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而轻产品设计成本管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只注重对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进行控制,而忽视对生产前的研究开发成本的控制,现代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往往也重视企业产品的开发, 但遗憾的是,却少有人能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成本进行控制, 结果,企业花大价钱的投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2)降低产品成本没有从战略层面考虑, 忽视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注意到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因而加强了对成本的控制,但降低成本并不一定增加利润, 例如,成本虽然降低了,生产出的产品却卖不出去, 产品滞销, 就不会产生利润。
(3)重成本降低轻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降低了,企业就有效率了, 许多管理者有着这样的观点。其实不然,企业如果能及时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就能通过成本效率比,找出成本低、效益高的产品,对其增加投人,而减少成本高、效益低的产品。
(4)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结合不够。中小企业多考虑的短期成本而长期成本考虑不够。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设备落后、更新速度慢, 技术引进与接纳的能力十分欠缺, 且意愿严重不足, 尚未在人才、投人、合作研究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
二、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控制仅局限于生产活动和降低成本。在知识经济下的今天,科技的含量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相对而言, 产品的制造成本比重越来越低。传统的成本控制仍只注重对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即显性成本) 进行控制,而忽略了决策成本、筹资成本、研发成本、供应成本、营销成本(即隐性成本) 的控制。也就是说, 传统的成本控制更多的重视显性成本控制, 忽视隐性成本的重要性。例如, 重视职工降低成本, 轻视领导决策失误成本, 企业的规章制度通常都严格地指出了企业职工在浪费与节约方面的惩罚和激励措施, 而较少或根本不提领导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这在家族式的中小企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2)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缺乏全面观点。许多管理者认为企业应追求各个过程成本的最小化。这样才能达到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最小化, 即成本控制为“点”的概念。成本控制“面”的概念是对成本管理“点”的概念的否定,它认为企业并不一定追求各个过程的成本最小化, 应追求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最小化。因为后一过程的成本管理是建立在前一过程的成本管理的基础之上的,但前一过程的成本最小化并不意味着后一过程的成本最小化,更不意味着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最小化。
(3)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材料物资是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许多中小企业库存的原辅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物资的数量逐年递增,甚至是成倍增长,但物资的存储空间、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并没有按比例相应增加。材料的使用很少经过精确的计算,验收和领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量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盘存不及时,财产清查不严格,材料物资的日常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
三、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管理对策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局限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控制。
(1)建立严格的完善的现代成本控制体系。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及时对较大金额费用进行分析决策, 这些具体制度必须是成文的、系统的、刚性的、责权明晰和长期有效的。实施目标成本控制, 实施管理创新。控制成本以降低售价是提高企业经营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目标成本控制通过外部市场内部化, 使企业形成一种内在竞争机制。
(2)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在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要求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技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决定于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企业要不断地创造机会鼓励职工学习新技术、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改进和提高。
(3)规划目标利润,分解目标成本。追求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企业可以根据历史资料等信息,首先确定目标利润;再根据计划期的销售业绩等指标预测目标利润,并据此确定企业的目标总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上限;然后,根据以往的资料,确定产品生产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推算生产成本总额;最后,依据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具体成本项目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逐步分解直接材料目标成本、直接人工目标成本和制造费用目标成本,以此作为生产环节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的控制目标。
篇2
1.从种植业成本来看,农业成本包括基本的材料购置,比如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还包括人工费工资和福利等,如果含有机械作业,成本中还包含机械作业费、灌溉费等费用。农业成本控制的难点在于对人工费用的计算,由于兵团广泛使用的是“两费自理”。农业生产人员的人工费用直接跟经营状况相关,这使农业成本的计算中人工费用较为棘手。
2.农业成本控制的观念需要转变,传统农业的管理,受天气季节的影响非常大,不少人认为农业就是靠天吃饭,农业的成本的计算和控制用处不大。二是由于农业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认为农业成本的控制很难看出效果。三是对于现代化农业,是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活动。中间涉及的环节很多,影响农业成本控制的相关因素很多。许多团场农牧业生产由承包户来做,至于是否进行成本控制也是由承包户自己说了算,没有一个系统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成本的控制难以实现系统、全面、有效地监控。
3.收入与成本的差额是农产品的净收益,农民除了考虑生产投入外,还必然要考虑相关的税费的轻重。农业成本的控制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品种选择、品种结构优化、成本费用的有效投入都有影响。
4.农业循环经济的出现,现代农业除了对外销售农产品外,剩余材料还可以进行再生产使用,比如说种子、饲料、工业用的原材料,这部分再生产投入的计价,分为市场价格和企业内部消化的价格,从而影响到了下一轮产品的成本控制。
二、农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农业成本的确认问题,农业成本包括种子、化肥、种苗、农药、水费以及人工和机械等费用,其中人工费用成本的计算往往涉及投入到农业下一轮生产中的比例,比如农业的收入,农场主既有用于个人消费部分,也会投入一部分进行生产活动,如何区分便是一个难题,另外人工费往往受到产量和市场的影响,无法事先估算,特别是非国有农业企业的人工费用,如果产量不佳,必然会比往年有所减少。另外,成本的确认还要涉及到耕地等固定资产的估价、往年费用的估价、主产品与副产品成本的计算等。
2.耕地、草原、矿山等固定资产尽管不提折旧,但作为耕地的土地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形成耕地,需要进行开垦、整理,必然会发生土地投资。这些投入虽然会提高农业的生产成本,但是会提高农业产量和抗灾害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生产消耗的一部分,评估购买的土地产量的丰厚程度,与地形、土壤、水源以及天地必不可分,如何控制投入成本来达到预算的产量,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成本控制的一般程序是:确定成本控制的目标,计算实际执行后产生偏差的范围,比较两者的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执行成本控制。一般来说,农业成本的控制需要全程监控,比如事前预测、事中记录、事后对比等。农业成本在控制过程中如果发生不可避免的偏差,例如,发生自然灾害,农业产量和质量受到损害,需要根据受灾的程度对原来的成本目标进行修改。如果农作物的产量不佳,不适宜种植,可以改种其他作物,重新确立下一轮的成本控制目标。农业成本控制的难题之一就是农业的生产周期过长,尤其是种植业,农业成本控制的环节相对较为松弛,会加大成本计算的差异化。
三、农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1.转变成本控制的旧观念,农业成本控制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和成本的有效途径。从整体的农业生产来看,农业成本是可以控制的而且农业成本的控制在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方面是十分必要的。树立科学的农业成本控制观念,包括效益控制观念、目标控制观念、相关控制观念。成本控制下的费用支出相对减少,提高了农业的效益,特别是受灾后,原来农业成本控制的目标效益,只要没有改变,就应该遵循这一目标,安排各项工作的进展。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对于农业来说,历时较长,而且中间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与农业生产管理结合、农田基本建设结合等等,做到系统全面的成本控制。
2.制定合理的控制目标。成本控制不仅仅需要考虑成本本身,而是需要考虑到长期的生产发展和生产基础。一是配合团场农业的发展战略,通过成本控制获取成本优势,在团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可以进行总场到分场的纵向目标控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在团场农业战略允许的范围内,降低成本范围,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3.降低成本,对增加利润有明显效果,降低成本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标准下,可以通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组织生产等方式降低成本;二是通过改变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配置,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达到降低成本的办法。后一种短期效果不明显,但是长期来对降低成本有着重要作用。
4.加强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所有产于生产经营的相关人员,从管理人员到生产基层人员,只要与农业成本控制相关的人员,加强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对每个人在生产环节的对农业成本投入进行记录和核算。增大团场职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强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做好全成员参与成本控制,避免出现某个生产环节处于真空状态,成本无法的得到确认。
5.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控制农业生产成本。农业企业不同业别之间紧密联系,应该参考与之相关的业别的成本控制,计算与其他业别的成本费用转移,实行全方位、关联式的成本控制,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更大的实效。
6.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升级等做好预算研究。农业投资的特点是:投资数额巨大、回报期长,农业投资常常会发生投资后资金流动性降低、投资收益率低得特点。如果不做好农业成本控制,会收不到预期增产的效果。只有在进行科学的项目分析,做好结构调整的预算,才能降低农业结构成本。7.合理选择成本控制方法,农业成本控制方法包括,目标成本控制法,定额成本控制法,责任成本控制法等。其中责任成本控制法和定额成本控制法,兼有成本考核的作用。而目标成本法是团场农业中较为常见的方法。农业成本的控制方法选择要根据农艺特点及其生产组织方式,加强预算的弹性管理。根据经济和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成本目标,做好事先、事中控制,而且根据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动成本,做好对团场农业成本的控制。
四、结语
篇3
1.降低采购成本更有利于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国际化发展,国内企业不仅仅面临国内行业的市场竞争,更要时刻准备着应对国际行业的竞争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开放地市场竞争环境中占得先机。目前,国内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都意识到采购环节产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比如河南大程粮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保证生产品质不变的情况下,不断的降低采购成本,用总成本领先战略,成就了资产高达14.3亿元的“伟迹”,成为国内同类粮食加工企业中的佼佼者,有效提升了国内外市场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降低采购成本在提高粮食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中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降低粮食加工企业总成本的关键是降低采购成本
就世界范围的企业而言,企业的采购成本在经营成本中占据着重大的比例,有的甚至高达总成本的60%。而就国内粮食加工企业而言,这一比值要高很多,有资料统计显示,国内粮食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70%左右。单从这个关系的比例,可以清楚的看到粮食加工企业成本中采购成本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采购成为粮食加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降低粮食加工企业总成本的关键是降低采购成本。
二、粮食加工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管理不善的问题
1.不规范的采购制度
虽然企业中有相关采购制度的制定,但是与完善的程度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此不规范的采购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无章可依的采购活动,出现采购不及时或是采购质量不稳定等情况,也让采购工作有进行暗箱操作的机会,增加不必要的浪费和采购成本,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2.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控制采购成本的关键之一就是优选供应商,但是,在选择供应商方面很多粮食加工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导致不少选择的供应商并非最优,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长期合作意向,不少供应商与生产企业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款两清后走人,从而会影响到采购成本。
3.库存量管理不合理
在粮食加工生产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生产部急需某种原材料而库存不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采购部门就不得不忙于采购,知道行情的供货商,肯定会瞬时提升采购价格,导致采购成本增加。当然,也有库存水平过高、过多,占有生产成本太多的采购资金,导致成本浪费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平时不做好库存管理,缺乏对采购需求的分析而造成的。
4.采购人员管理不善
要想使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必须有一批高素质、懂业务的采购人员,做好采购工作。有一些企业不注重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各种采购问题,增加了采购成本,影响企业效益。
三、探究粮食加工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策略,优化采购成本管理
针对目前成本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采取如下策略对采购进行优化管理,实现产品成本的控制。
1.规范和完善原料采购制度,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制度能约束人的行为,也能激励人的潜能。不规范的采购制度,使着采购工作无章可循,为采购工作的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规范和完善原材料的采购制度:第一,对采购产品的流程、商品采购的申请进行严格规定;对相关部门的责任、关系和各种商品采购的规定;对方式、报价和价格的审批等。第二,对于与本企业建立良性供货关系的供应商应该重点标示,将其详细的联系方式、厂家厂址、交付款条例、供货品质、汇款账号、交货信誉等等一一做详细记录,成立专门的专属档案,便于今后归类管理。第三,建立价格档案、价格评价体系以及商品采购的标准价格。企业的采购部门对每一批采购商品的报价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对价格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一个所有采购商品价格的档案。财务部对材料的重点监控应该根据定期制定采购价格标准的产品标准成本和市场的变化,针对重点材料的价格建立价格评价体系。
2.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粮食加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物资供应链就必须要既稳定、又优质。换句话说,必须要对供应商加强管理。第一,对供应商的综合素质进行优选,与其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第二,当目前供货商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第三,定期调查考核供货商的企业发展状况、信誉度、供货能力等等,并结合调查情况做综合性地评价;第四,优选优质企业,商讨长期合作意向,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既可保证采购物资质量过硬,又可在长期合作中谋求低廉的价格成本,从而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加强采购产品库存管理,维持合适的库存
提升库存管理效率,重要前提就是企业能够不间断地、有节奏地生产,这样可有效控制库存资金,降低采购成本。结合各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管理实践,建议采用零库存策略,有效完善库存管理。所谓的“零库存”对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来讲是一种全新的库存理念和重要分类概念。零库存的含义是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储存数量很低的一个概念,即不保持库存,甚至可以为“零”。一,对一些离公司比较近又不会立即危及生产的品种,由供应方按公司的要求保持成品库存的一定数量。二,对部分必须保持一定库存储各的零散用料及关键品种,由供应方在公司仓库存放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有权仍归供方。无论如何操作,零库存的重要前提就是保证企业生产加工的顺利进行,如果脱离这一实际,谈什么都是毫无意义的。
4.加强采购人员培训和管理,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采购队伍
采购是一项专业性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对人道德考验的活动,要求采购人员不仅能保证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所需的物料和服务,争取到最低的成本,使存货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和服务。对于在采购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目前,粮食加工企业中管理人员拿回扣、暗箱操作等问题甚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劣品高价商品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对采购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首先,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增强其职业道德,强化主人翁意识。其次,建议落实轮岗制,对于同一采购管理岗位每年进行一次调换。最后,严格监督惩处力度,一经发现,立马辞退,提高其对此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程度。通过培训和管理,建立一支优秀的采购队伍,使其不仅能保证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所需的物料和服务,争取到最低的成本,使存货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和服务。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目标成本;价值工程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44-02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个企业之所以能生机勃勃,除了技术领先,适销对路外,强有力的成本控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所谓成本控制是指运用现代成本会计的各种方法,使各项成本达到预期标准的一种措施,其实质是在现有企业环境下,提高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浪费。下面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树立战略成本的新观念
战略成本观念是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度上升到战略层面,即从项目立项起就注入成本思想,确立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成本意识”。将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一般企业只强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控制,并以“产品”为核心和起点。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产品设计阶段在产品的寿命周期中虽然所占时间不多,但对总成本的影响却相当大。统计数据表明,产品成本的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大部分成本成为约束性成本,后续阶段控制余地不大(如图1所示)。
注:Fabrycky,W.J.and B.S.Blanchard.“Life-Cyele Cast and Economics Analysis”1991。
设计成本是具有决策性的成本。产品设计费用只占产品总成本的5%,却决定了产品成本的60%~70%。一般企业对设计成本的认识不足,较少控制设计成本。一旦产品设计确定并投入生产,除批量和垄断因素外,产品对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成本效益的影响就基本确定,设计不合理所引起的产品性能和经济性方面的先天不足是生产过程中采取质量和成本控制措施所无法挽回的,在产品设计定型后再进行价值分析,已经为时太晚。因此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得更前一点,以研发过程的成本控制作为整个产品成本控制的起点,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估算、预测,这对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十分关键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作为一个人的多方面的需求,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调动职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挖掘职工成本管理的潜力;创造一个各尽所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成本控制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老大”地位,就要尽快的抢占市场。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只能捡别人的剩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设计、开发的生产时间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是必要的。例如,Hewlett-Parkard公司就发现,与其让产品晚半年上市,还不如多花一半的研发费用。
另外,时间的竞争力还表现在顾客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上。顾客购买商品,其所得到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性能,还表现在产品所附带的服务上。今天的顾客认为:没有相应售前售后的服务,就代表企业不打算作这笔交易。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二、加强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是超前预见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的引发要素,通过先期规范的各种手段以达到最大成本效益比,这些要素包括产品规划、原理方案、技术和施工设计等。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市场分析、预测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确定目标成本,并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一个制约条件;运用价值工程分析选择最优方案;然后将目标成本进行层层分解以及对各主要零部件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整体最优的产品设计方案。
1.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目标成本是指在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成本值,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产品的目标成本在设计成功后就基本成型,产品后期的生产制造工序只能通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和提高装配加工效率来降低产品成本。因此,为了保证设计的产品在给定的市场价格、销售数量、功能需求等条件下取得可观的利润,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引进目标成本应坚持以下原则:(1)以目标成本作为衡量的原则。通过目标成本的计算有利于在研发设计中关注同一个目标,将符合目标功能、目标品质和目标价格的新产品投放到特定的市场。因此,在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当设计方案的取舍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巨大影响时,应当采用目标成本作为衡量标准。(2)目标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应该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参与(考虑将采购、生产、工艺等相关部门纳入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小组),这样有利于大家集中精力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成本的控制。
2.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技术。价值工程(VE)是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实现必要的功能,生产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即用最少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一种评价标准,它以产品的效用和为获得这种效用而投入资源的比例来评价价值的大小。
产品功能分析和产品成本分析是价值工程的两个核心内容。产品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保证产品的必要功能,取消不必要功能和过剩功能;产品成本分析是在满足必要功能的前提下,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确定价值工程的对象;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计算功能评价系数;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计算产品中各零部件的价值系数,对其价值进行评价。
同时,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应注意以下问题:(1)树立成本避免思想。现代成本管理强调树立成本避免思想。成本避免的核心是避免成本的发生,从预防成本发生方面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成本避免思想将降低成本的重点由生产阶段转移到了产品开发和设计阶段,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的成本控制。(2)产品设计人员应具有成本意识。产品设计人员应树立一种观念:“产品成本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这要求设计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技术上可行,还要考虑经济上合理。必须向设计人员灌输成本效益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使其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成本问题。(3)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价值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理论、管理学和财务学等。但现实情况是,懂技术的不懂经济,懂经济的不懂技术,这为推行价值工程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应同时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理论和财务知识,能对产品设计进行审查,分析判断其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该职位的设立将为价值工程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3.面向成本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DFC)的出发点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为设计者提供支持工具,使得设计者能够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维护等多种成本因素;通过对产品技术经济性评价,设计者根据成本原因,及时进行设计修改,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引入面向成本的设计模式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考虑设计成本,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产品的规划阶段,主要是规划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一个制约条件;在产品的原理设计阶段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工作;在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主要是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和传递以及各主要零部件的价值分析。根据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在产品详细设计阶段,通过建立包含制造加工、装配、检测等成本信息的产品模型,实现产品的技术经济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产品再设计。
综上所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采用目标成本规划法和价值工程分析法进行成本控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它将成本管理和产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了设计工作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新产品的竞争优势。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成本只有低于或等于目标成本,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同时,面向成本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导向,具有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董志勇.论优化结构设计对成本控制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篇5
关键词:产品设计;成本控制;对策
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前导性环节,产品成本构成中大部分在此阶段就确定。因此,研究产品研发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设计成本是具有决策性的成本。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了产品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重点是不同的,即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服务成本。产品研发和设计是制造、销售的源头,产品一旦完成研发,其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便已基本确定,统计表明产品成本的80%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确定的。因此,以研发过程的成本控制作为整个产品成本控制的起点,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估算、预测,这对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十分关键的。
一、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定义
成本控制,就是依据一定时期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在控制主体的责权范围之内,于生产耗费发生之前和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之中,为提高成本效益而对各种影响因素所采取的主动预防和及时调节措施。一般包括以下程序:
1、根据定额制订成本标准,并据此制订各项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2、执行标准。即对成本的形成过程进行计算和监督。
3、确定差异。核算实际消耗脱离成本指标的差异,分析成本发生差异的程度和性质,确定造成差异的原因。
4、消除差异。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提出降低成本的新措施。这体现了成本核算的目的重点在于为强化成本控制管理职能提供成本信息的指导思想。
(二)成本控制的原则
1、效益性原则。成本控制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之中,是取决于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之前,预防性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成本事前控制中,挖掘不断降低成本的潜力。为了保证设计的产品在给定的市场价格、销售数量、功能需求等条件下取得可观的利润,在新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设计人员应该加强成本分析,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2、全面性原则。成本是一项综合性价值指标,它既受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众多复杂、相互制约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涉及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新产品的开发涉及到多个相关部门,应将采购、设计、生产、工艺等部门纳入整个新产品开发的项目设计小组中,有利于大家集中精力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成本的控制,而不允许个别部门强调某项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必须从全局出发整体考虑成本的控制问题。
3、动态原则。成本控制还应注意时间因素和阶段性,研究成本的发展趋势,随时修订标准与规范。在整个产
品生命周期内动态的考虑成本控制,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紧跟市场兼顾性能将设计成本降低。
二、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对策
(一)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
目标成本是指在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成本值,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产品的目标成本在设计成功后就基本成型,产品后期的生产制造工序只能通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和提高装配加工效率来降低产品成本。因此,为了保证设计的产品在给定的市场价格、销售数量、功能需求等条件下取得可观的利润,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引进目标成本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目标成本作为衡量的原则。通过目标成本的计算有利于在研发设计中关注同一个目标,将符合目标功能、目标品质和目标价格的新产品投放到特定的市场。因此,在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当设计方案的取舍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巨大影响时,应当采用目标成本作为衡量标准。
2、目标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应该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参与(考虑将采购、生产、工艺等相关部门纳入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小组),这样有利于大家集中精力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成本的控制。
(二)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技术
价值工程(VE)是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实现必要的功能,生产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即用最少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一种评价标准,它以产品的效用和为获得这种效用而投入资源的比例来评价价值的大小。
产品功能分析和产品成本分析是价值工程的两个核心内容。产品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保证产品的必要功能,取消不必要功能和过剩功能;产品成本分析是在满足必要功能的前提下,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以下4个步骤:确定价值工程的对象;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计算功能评价系数;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计算产品中各零部件的价值系数,对其价值进行评价。
同时,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树立成本避免思想。现代成本管理强调树立成本避免思想。成本避免的核心是避免成本的发生,从预防成本发生方面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成本避免思想将降低成本的重点由生产阶段转移到了产品开发和设计阶段,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的成本控制。
2、产品设计人员应具有成本意识。产品设计人员应树立一种观念:“产品成本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这要求设计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技术上可行,还要考虑经济上合理。必须向设计人员灌输成本效益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使其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成本问题。
3、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价值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理论、管理学和财务学等。但现实情况是,懂技术的不懂经济,懂经济的不懂技术,这为推行价值工程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应同时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理论和财务知识,能对产品设计进行审查,分析判断其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该职位的设立将为价值工程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三)面向成本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DFC)的出发点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为设计者提供支持工具,使得设计者能够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维护等多种成本因素;通过对产品技术经济性评价,设计者根据成本原因,及时进行设计修改,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引入面向成本的设计模式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考虑设计成本,主要分为3个阶段:在产品的规划阶段,主要是规划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一个制约条件;在产品的原理设计阶段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工作;在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主要是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和传递以及各主要零部件的价值分析。根据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在产品详细设计阶段,通过建立包含制造加工、装配、检测等成本信息的产品模型,实现产品的技术经济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产品再设计,降低产品成本。
综合以上3个阶段,试拟制新产品研发决策的路径(见图1)。
三、结论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成本只有低于或等于目标成本,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同时,面向成本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导向,具有前瞻性。在产品设计阶段中的成本控制不是简单的成本降低,而应重在成本避免和立足预防,将成本管理和产品研发设计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在产品设计阶段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应文琴.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预算管理与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07(5).
篇6
日本京瓷公司是从事电子工业用陶瓷材料生产的跨国大集团公司。正像京瓷公司本身一样,它所实行的“变形虫经营方式”在日本也是十分有名的。所谓“变形虫经营方式”,简言之,是以不固定的组织单位为作业中心(责任中心),并作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进行业绩考评的方法。其实质是作业系统的成本控制,即将作业成本会计与责任成本核算体系相结合,建立业绩考评体系,对产品成本形成进行全面控制。我国近年来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十分广泛,理论上比较丰富,但在应用中的成功实例却介绍不多。本文拟结合日本京瓷公司“变形虫经营方式”的实际,阐述作业成本控制的内涵、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一、作业成本控制的内涵
作业会计(Activity-BasedAccounting),最早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30--40年代。最初作业成本会计是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准确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是企业各种作业消耗企业资源,而企业产品则消耗各种作业。作业成本核算系统(Activity-BasedCostingSystem)简称ABC系统,是成本管理会计的热门话题之一,是管理会计针对传统成本核算系统中产品成本被扭曲,以至于导致错误的管理和决策而做出的相应反应。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作业成本计算法在先进制造企业的成功应用,ABC开发的结果逐渐偏离了解决成本扭曲的本意,人们发现ABC给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利用ABC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生产管理等的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及实务纷纷涌现。以作业为中心进行核算、控制。分析和管理,是作业成本控制的基本特征。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立作业中心
首先,应该认识和了解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本来意义上的作业。这些作业的确定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布局和程序、分析企业的有关流程图等。具体作业的划分根据企业的规模和条件可粗可细,比如小型企业可将整个购进过程作为一项作业,而大型企业则可进一步将其区分为请购申请、评估报价、签订合同等多项作业。作业划分越细,越有利于成本管理,核算结果越准确,但核算过程也越复杂。
在确认了企业的作业后,要进一步分析成本动因,进而组成一系列作业中心。所谓成本动因又称作业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哪些作业,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中心是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单位,它可由一项作业或一组作业所组成。其组成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
在京瓷公司的实践中,“变形虫”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作业中心,它是工厂、车间中形成的最小基层组织,也就是最小的生产单位,相当于一个生产小组。比如说某个车间的一道工序,至少需要10个人来干,就由这10个人组成1个小组,这就形成了一个变形虫。
变形虫有几个原则,一个是相对于一个工作量,以最少的必要人数来组成;再一个就是单纯化,把一个工程尽量分成一个个最单纯的工序,然后针对于每一个工序,形成一个变形虫。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大小、组合可以随时地变化。比如说一道工序的工作量今天增多了,变形虫的人数就随之而增加,到明天工作量减少了,变形虫也随之缩小。而如果产品的种类、工序发生了变化,变形虫就随之而重新去排列组合。也就是说,随时根据生产的需要,伸缩自在,变化自如。所以这种生产小组,就叫做“变形虫”。
在京瓷,基层单位中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有一个个随时变化的变形虫。当然也就没有班长、组长一类的固定职位。每个变形虫的负责人,就由对这个变形虫所承担的工作最为熟练,最有技术的职工来担任。而变形虫的组合变了,负责人也就换了。
京瓷公司“变形虫”组织的建立要点有:第一,作为能够独立核算的单位,该部门应该理清收入和经费;第二,作为独立事业应有足够的完整性;第三,必须是能够贯彻执行公司目标的最小单位。这样一种变形虫的经营方式,既有效率,又好管理。其大小随着工作量不断变化,就避免了工作量减少时容易发生的“窝工”、人员浪费。而每一个变形虫的规模尽量缩小,又是承担最为单纯化的工作,所以负责人也便于管理,而生产中的各种漏洞、问题,也就可以随时地发现、纠正。
(二)以作业中心作为责任中心,建立责任成本核算体系
规划好作业中心之后,便可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进行各项成本的归集。建立ABC系统的程序一般是先根据成本驱动因素建立作业中心,然后,将成本费用分类汇集于不同的作业中心,在将各作业中心汇集起来的费用分配到成本中心的各种产品上去。
利用上述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成本控制,还必须建立以作业为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在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汇集各类不同水平作业的作业中心便可作为责任成本中心。这样,就把成本责任与应完成某种作业的作业中心相结合,并与服务、管理等部门紧密结合,有效地根据各部门的责任作业控制成本和进行分析与考核。在实践中,还经常可以设置内部银行制度,各作业中心(责任中心)之间以内部转移价格转移产品,核算各中心“利润”。
变形虫经营方式的最大特色和妙处,就在于将作业系统与责任成本核算体系相结合,以作业中心——变形虫作为责任中心。每一个变形虫,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也就是说,以变形虫为单位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
作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变形虫并不是简单地从上一个工序接手多少半成品,而是按单价(即内部转移价格)来计算作为这个变形虫成本的一部分。然后,再加上这个变形虫在完成本工序的加工任务中所需耗费的材料、能源、人工等费用,就成为这个变形虫的“总成本”。于是,在它把自己所完成的半成品交给下一个工序的时候,也就不是单纯的“转交”,而是“卖”,按照内部转移价格计算,形成变形虫的“产品销售额”。而从其产品销售额中减去其总成本,就形成了这个变形虫的“利润”。
(三)建立业绩考评体系
为进行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考核,应建立业绩考评体系。传统的考核计量指标均以货币形式出现,是很不完善的。在新体系中,考核计量指标要结合企业管理需要引入多种非货币形式的考核指标,以便与作业成本控制的推行有机配合。
在京瓷公司的实践中,看一个变形虫成绩的标准,不是看它“完成了多少生产任务”,而是可以直接着它“赚”了多少钱,获取了多少利润。每天只要整个工序在运转,这种变形虫之间的“买”、“卖”在进行,每个变形虫的成本和利润就一目了然。每个变形虫的成绩,最终就落实到每一个人每小时创造的利润,也就是“用每人每小时的附加价值”来加以衡量。这样一来,每一个变形虫,变形虫中的每一个成员,就不是单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就了事,而必须每日每时都得考虑怎样去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怎样提高每人每小时的产值。于是,在变形虫中,为了压低成本,一支铅笔一个螺丝钉都要成为节约的对象。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许多人工作时连厕所都尽量少上,走起路来都是一溜小跑。成本意识、经济利益的意识,就这样渗透到了公司的每一个基层单位,渗透到了每一个职工心中。
也就是说,变形虫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司内部各个生产小组之间进行的一种“劳动竞赛”。
这种竞赛带来了一种荣誉。每一个变形虫的“利润额”,也就是每人每小时所创造的附加价值的多少,都要换算成一定的点数,每个月在公司内公布出来,看看谁的点数高,谁为公司做出的贡献大。
二、实施作业成本控制的作用
京瓷公司通过变形虫经营方式,使每一个职工在其工作中,都能随时而又的的确确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份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做的贡献,同时也使成本意识深入人心。可见实施作业成本控制,对于成本管理和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成本计算的精确化和科学化
众所周知,作业成本法被提出的初衷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类汇集于各个作业中心,以计算出更合理的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从一开始就具有公认的精确性和科学性的性质。
(二)有利于分清各作业中心的责任
通过划分作业中心,分类汇集各种成本费用,各作业中心的成绩可以一目了然。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计算各作业中心的利润或建立预算计划体系,来对各作业中心的成绩进行考评,明确分清各作业中心的责任。
(三)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以作业中心为责任中心,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记录、计算、积累有关责任成本的核算,充分体现了成本控制的要求。同时也将成本意识贯彻于每一个职员的工作中,使节约成本、杜绝浪费化为每一个职员自觉的行动。
(四)有利于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作业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责任成本制度与作业管理的结合,形成了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成分,在企业管理中,它是最全面、最系统而且综合性最完善的管理手段。在这种制度下,各个责任(作业)层次的经营目标是整个企业经营目标的体现。因此,在各个基层组织不断取得最佳经营成果的同时,推进了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有利于把企业全面经济核算引向深入
在各个责任中心(作业中心)之间发生的产品或劳务的转移时,要依据企业内部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它不仅可以衡量各部门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而且,像市场上的物价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一样,内部转移价格的高低,会对各部门的工作态度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可以利用这一价格杠杆,来调节企业的生产活动,提高劳动效率。经济核算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各级负责人的责任心,以提高整个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经济效益。
篇7
关键词:产品成本;成本控制;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立于不败之地,产品成本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控制产品成本是获得有利的市场地位的重要武器。
一、加强产品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1.为实现利润提供保证。产品成本高,利润相应减少,而产品成本低,利润相应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积累。同时,企业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投资者等利害关系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由于降低了成本,使企业很容易通过销售产品收回投入在产品上的资金,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正常地循环周转下去。加强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是生产制造企业增加收入、摆脱困境的出路。
2.加强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优化组合,顺应市场竞争形势的新要求。当今的市场格局决定了生产型企业的经营环境,如果不再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企业很容易被强大的竞争对手淘汰。因此,强化产品成本控制与完善企业管理是今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这就要求企业要把各方面的工作统一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上来。
3.降低产品成本是降低价格的重要条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时企业间的竞争方式就是降低产品价格,因此要想取胜,就只有降低成本才能给自己留有更大的空间。如果企业的成本过高,有可能在竞争中被击垮。
二、企业加强产品成本控制的措施
1.控制直接材料成本。首先,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笔者认为有以下措施:(1)正确选择供货方。采购材料时,要认真调查,保证价格和质量;选择信誉好的供货商并与其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与诚实讲信誉的供应商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的质量,及时供货,还可以得到价格优惠。(2)控制材料采购价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货比三家(比价、比质、比距)。另外,通过选择不同的付款方式也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例如,通过现金支付,可以给企业带来现金折扣。同时还要把握好价格变动的时机,价格会随着季节和市场供求关系而变动,因此采购人员要把握市场价格变动的规律,抓住最好的采购时机。(3)保证材料质量,到货后要严格验收。采购前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对供应商的产品成本和质量以及服务水平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在价格采购中占有优势。同时,还要注意采购过程中的运输成本以及采购人员的成本支出。其次,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提高材料利用率,避免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原材料浪费。第二,科学设计产品,改进工艺,力争以最小的耗费达到最好的效果,节约材料。第三,注重合理套裁以及边角余料的回收利用,使原材料得到充分使用。第四,材料领用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按限额领料,避免随意领料和挪作他用。
2.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降低人工成本的途径如下:(1)通过岗位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企业可以对一些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一专多能,这样企业可以将个别可有可无的岗位撤并或合并,以减少人浮于事的局面,实行优胜劣汰,择优上岗,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个人潜质。(2)建立健全职工奖励制度。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为原则,鼓励职工的劳动热情。管理者要树立为职工服务的工作理念,增加亲和力,营造团队氛围。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留住人才,降低人员退出成本。所以企业要给职工创建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并提高工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降低人工成本。
3.降低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制造企业各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如何做到控制间接费用呢?笔者认为前提是必须区分开可控成本费用和不可控成本费用。对于可控成本费用要制定限额标准,超过标准的需要经过有关领导审批,并由有关责任人说明理由。如果没有制定费用的限额标准,要按有关预算执行。各个部门车间要加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产品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指标,通过分析便能了解一个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产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和具体成本项目等的分析,便能掌握成本变化的情况,找出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控制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综合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企业其他方面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筑产品、灰色成本、危害、目标控制
建筑产品作为整个产品制造的一个分支,具有它的特殊性,不可能批量生产,重复制造极少,每个建筑产品都具有生产过程的独特性和不确定性,成本控制相对其它批量生产的产品比较难。再加上市场经济下,竞争日益激烈,经营费用、佣金、回扣等费用的不断加码,还有多次分包,使得材料以次充好,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豆腐渣工程越演越烈,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再有施工过程中降低、简化安全技术措施,使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事故频频。
以下对这种乱象以灰色成本的角度加以剖析:
建筑产品成本及其核算的内容
1.1建筑产品成本
建筑产品成本是指施工企业在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耗费,包括物化劳动的耗费和活劳动中必要的劳动的耗费,前者是指工程耗用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后者是指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建筑产品成本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工程本身来承担,建筑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体现着企业工程价款中用于生产耗费补偿数额的大小。建筑产品成本还是反映施工企业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1.2建筑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
根据财会【2003】27号文《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建筑产品成本的成本项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人工费
・材料费
・机械使用费
・其他直接费
・间接费用
以上1~4项构成建筑安装工程的直接成本,第5项为建筑安装工程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加上间接成本,构成建筑安装工程的生产成本。施工企业在核算产品成本时,就是按照成本项目来归集企业在施工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应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
1.3建筑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成本、费用开支范围是指国家对企业发生的各项支出,允许其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范围。施工企业与施工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支出,都应当按照规定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具体包括工程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
灰色成本的描述
2.1建筑产品灰色成本概念
所谓灰色成本,是指本应构成建筑产品成本之外的,以货币形式表现,实际融合到工程耗用的各种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价值和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但劳动者并未得到的部分费用。通俗的讲就是把经营制造过程中的各种灰色收入化为产品制造成本。
2.2建筑产品灰色成本的主要内容
a、与建设方或者业主前期信息费(或者叫回扣),一般0~3%不等;
b、招标时,围标、陪标、信息收集,需要的费用,一般0~2%不等;
c、获得专业分包、劳务分包时付出的费用,一般0~2%不等;
d、建筑材料及设备购买时,“经营”费用,一般0~2%不等;
e、非正常渠道筹资,多付出的利息;
f、整个建筑产品设计招标、施工、监理、验收、交付过程中全部的吃饭、娱乐费用,约2%;
g、其它非以上6项所述的非《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之外,由灰色收入转化的灰色成本。
2.3虚拟计算
以1000万工程项目为例,虚拟计算为20万~100万之间。
灰色成本造成的危害
3.1灰色成本费用的来源
由于项目工程造价是根据有关国家、行业、地方有关规定、定额计算的,并不包括以上所述的形形灰色成本。但灰色成本又以各种形式叠加到建筑产品的成本和费用中。理论上说各施工企业和各生产资料供应商的利润将很少或企业亏损。
企业为保障自身利益和持续发展,将通过以下途径弥补因由于灰色成本的加入损失的利润。
a、材料以次充好、以小充大、以少代多,使工程质量和工程宿命得不到保证;
b、降低安全技术措施,简化专项技术方案,降低措施费用,安全投入不到位或降低,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加大,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靠运气和侥幸进行施工管理,同样影响工程质量;
c、不能向社会全额缴纳施工人员社会保障费,包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
d、降低企业管理费中部分项目的支出,如:减少必要管理人员职位,降低管理人员工资总额,使管理不到位,照样影响工程质量。还有降低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使企业职工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同样影响工程质量;
e、其它应支出费用的降低,不再一一列举。
3.2造成的危害
企业的这种举措,造成以下危害:
a、工程质量降低,工程宿命缩短,甚至豆腐渣工程,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
b、部分人员得到大量灰色收入。出现行贿、受贿、腐化堕落社会的丑恶现象,造成社会民怒问题;
c、施工人员(主要是农对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费不能按规定缴纳。透支了国家将来社会保障费,把将来养老、医疗等保险负担留给国家;
d、企业没有得到应有发展资金,员工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训,使企业不能健康发展。
目标控制的措施
灰色成本的出现,危害极深,小到建筑产品出现瑕疵,大到影响国家稳定与发展,控制与消灭灰色成本刻不容缓。
a、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提高全民反腐倡廉意识,严惩不法分子;
b、坚决实行阳光采购、阳光招标,扩大评标专家库。媒体、群众、纪检人员全程参与招标;
c、坚决遏制围标、陪标、串通的行为,在严格执行工程设计、勘探、施工、监理、采购招标程序;
d、加大对工程质量、施工过程的监督、监管、监理力度和材料验收程序;
e、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全过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早生、丁士昭、江见鲸 、缪长江
篇9
摘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制造业发生在“检查”这一不增值的作业上的成本还真不少。目前制造业各类QC检查有:来料检查、过程检查、成品检查等。要从根本上降低鉴定成本,就必须遵循“以预防为主,加强前期控制”的管理理念,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检查作业,控制不必要的检查作业成本。本文以惠州市H 公司为例,探究产品质量成本之一的鉴定成本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质量成本;鉴定成本;来料检查;过程检查;产成品检查
产品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故障成本。鉴定成本是产品质量成本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鉴定”是一项不增值的作业。如何将这一必需但不增值的作业成本控制在一个最优的水平上,便成为每一个企业关注的重点。H 公司是一家电动升缩门生产商,主要原材料是钢材,主要产品是电动升缩门,工地护栏等,鉴定成本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环节。
一、来料检查环节
H公司产品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从源头的原料钢材质量抓起,这理念本身是值得推崇的。但过犹不及,该公司在来料检查环节过于细致入微,导致鉴定成本过高。
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对策如下:
最重要的两家供应商都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多年的合作经验证明,这两家供应商是值得信赖的。“来料检查”是一项不增值的事后检查,而且对于供应商来说,“料”质量过硬可避免售后退换货等成本以及声誉的毁损,都会致力于“料”质量的提高。来料检查成本控制措施:“来料检查”环节,可省略拆箱之后必经“精密仪器检查”这一关。建议留下每批次材料的一小段样板,并加强原材料的收发批次登记,意在终端产品质量若有因为材料导致的质量问题可回溯至原材料的批次。当然这一措施建立在供应商是可信赖的基础上,而且供应商愿意承担事后责任(可在合同中明示这一条)。可见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保持各层次的有效合作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有选择性地删减检查项目。公司照搬《来料检查作业指导书》以及《来料抽样规范》等系列文件,不加思索地全面引入相关流程。公司对某零件设计了20 个关键特征,并在来料检查环节严格执行,逐一过关,公司从管理层至执行层,无一例外地认为这些都是必需的。经过现场观察和抽取历史检查结果发现,其中8 个关键特征都几乎没有在检查过程中查出问题。以其中一个关键特征为例,本零件的喷漆工艺,由于工艺流程简单,供应商在产品开发环节就能严格控制到位,况且本零件喷漆工艺不达标造成对H 公司产品功能的影响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可见零件的喷漆工艺完全可以在来料检查环节中剔除。对于剩余的其他12 个特征,供应商不易控制,也时常被检查出问题,该公司就当将此12 个特征作为来料检查的重点。
可调整来料检查内容和频度。公司对于供应商的产品状态应当有全面的认识,以便预见某些问题及其发展态势,并作出相应的来料检查内容和频度的调整。供应商的产品,从研发到小批量试产,再到大批量生产直至市场自然萎缩,产品的质量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些缺陷在生产初期频频出现,慢慢地进行生产工艺的修正之后,这些缺陷慢慢地减少甚至消失,与此缺陷相关的来料检查控制点就成为无用控制点,当删除。而另一些缺陷在产品生产初期没有出现,随着批量越来越大,工艺控制细节出现盲区,慢慢地就冒出来了。此时就应增加与此相关的来料检查控制点。
二、过程检查环节
“全面质量管理”认为,产品质量是“过程”管理的结果。“过程”是企业整合各种资源,投入生产并最终形成合格产品。资源囊括了人力、设备、材料、生产工艺、生产环境等因素,最终产品是否合格,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只有过程控制到位,才能生产出预定的合格产品。
1.首样检查
首样检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检查生产资源的状态,二是确认该状态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合格的。生产资源的状态检查包括:第一是检查作业人员的上岗资质和培训记录,没有经过岗前培训没有上岗资质的作业人员应立即替换;第二是检查生产设备是否运行良好,若有瑕疵当立即解决再行生产;第三是检查物料所处的状态,即物料供应商有无更改,物料基本参数有无更改等,领料人应该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最清楚物料的特性。第四是检查工艺流程作业方法是否明晰有序,让生产线上员工明白整个工艺流程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各员工明白各自职责,树立责任心,找到成就感。第五是生产环境的检查,即现场生产环境是否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果此状态下运行,产品合格,则首样检查结束,如果此状态下产品还有瑕疵,则需调整相关资源直至首样检查通过。
2.变化点管理
并不是首样检查通过,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进行产品生产了。生产过程中任一资源要素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引起产品质量的变化。笔者带一个班70 名学生在惠州某电子厂进行工学结合实习。该产品是远销欧洲的一对蜘蛛侠面具,一个红色,一个灰色,1 公里距离内可对讲。其中一个岗位是检查调频,确认两面具可清晰对讲。学生没有经过正式的岗前培训。刚到的第三天,该岗位学生提出请假,原因是感冒拉肚子,因人力紧张交货期限将至而遭拒绝。该学生勉强支持上班,一个上午上了5次厕所,而生产线组长不知情。产品验收抽查,抽出5件产品全是频率不同无法对讲,导致当天上午产品全部拆箱返工,整条生产线20 多名学生牺牲午餐午休时间。”这一案例便是人力因素的变更,作业员状态发生了变化,这一状态的变化,需要管理者严加监督管理。生产设备的调整、维修或优化,生产线生产管理人员要特别重视。变化节点要逐一同步记录,如果这一时段产品质量异常,可先从变化点入手确认,快速应对。变化点是指生产过程中会给产品品质带来影响的变更。这些变更包括人力即作业者变化、材料变化、工艺方法变化、环境变化等。这其中,最难把控的是人力因素,人的变数无穷,譬如人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还有人员的新旧变换等。(1)作业员变更因素当引起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
新到的作业员要有线外正式培训,作业情况要有后续跟踪,以保证产品质量。
(2)设备变更。设备变更包括临时替用、临时增加、或因设备故障维修更换几件之后投入使用等情况,发生这些变化之后生产出来的首件商品,都要进行产品质量确认,并跟踪确保后续生产正常。
(3)物料变更。公司产品用到的零部件及原材料众多,供应商情况复杂。根据产品质量控制流程,建立物料管理台账,实物做好标识,专人负责物料供应商的情况,以确认物料质量。物料需变更,应由研发部提出更改意见或下达更改通知书,交车间修改作业指导书后转交采购部更换物料。物料管理部门要做相应的更改记录。
(4)工艺方法变更。如果产品加工参数、工艺顺序需做调整、作业者作业方法需改进,现场管理人员要将变化点变化内容详细填入《变更书》交上级领导确认后,发往研发部门,由研发部门经理确定产品质量后,现场管理人员据以修改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并培训作业者掌握变化内容学以致用。
3.过程巡检
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取决于各层次的监管是否到位。公司内部各层级各部门之间出于本部门利益考虑而不顾整个生产链条的终端产品是否合格,过程失控,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比如物料采购部门发现物料异常,而生产部门为了应付紧急订单而怀侥幸心理领用了该物料,风险将是终端产品的质量问题;比如生产线急需员工,而招录新员工之后培训工作却因故严重滞后,导致培训尚未完成的新员工硬着脖子上岗,风险也将是终端产品的质量问题。诸如此类的以产品的质量风险换取某部门暂时性的工作顺利,将底层部门风险转化为高层公司风险的行为,极不可取。通过过程巡查,对流程节点进行细致诊断,可遏制上述行为,以确保终端产品的质量,减少产品的质量损失成本。这项工作有赖于公司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品质部主管,各部门和谐配合。
三、产成品检查环节
产成品检查项目众多、损毁性实验频度过高,是突出的两个问题。
公司产成品检查项目中有一项是“对比色差”。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摆折门或者电动升缩门等产品外表有一层喷漆,对比色差就是将产品表面喷漆局部溶解之后与标准对比。经验表明,客户对此没有异议(历史资料显示近3 年色差投诉仅2 桩),公司可以将诸如此类的检查项目省略以节约鉴定成本。
损毁性实验频度方面,公司产成品抗台风功能的破坏性测试,在过去的半年中未发现异常,可以认为产品的该功能处于可控状态,可以将测试频度调整为1次/2周,慢慢地再调整为1 次/月.同类型竞争企业的检查频度为1次/季度,可参考这个频度。
要找出这些可调整项目,公司可加强“过程统计质量”这一工具的使用,对现有物品状态进行分析,以预测未来产品状态并据以控制方向。原则是“预防为主,用数据说话”,这种方法拒绝简单的从一而终的检验方式,选择样本分析全体产品的品质状态.
质量成本是经营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质量管理体系优劣的关键因素。现代质量管理追求的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能满足市场要求的产品。以上三个方面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是控制鉴定成本,以降低产品质量成本的浅见,理论还得实践印证。
参考文献:
[1]郭子雪.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的构成与控制探析.企业经济,2004.
[2]张有为.浅谈质量成本管理.四川会计,2007.
篇10
2.联系元器件厂商,获取器件资料费用
3.元器件费用
4.开发人员薪资
5.样机测试费用
6.时间成本
以上几个点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在很多工程管理的书籍和资料都有详细介绍,本文只是根据笔者所做过的电子设计工程补充一些看法。
进入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后,项目管理人员应该仔细做好项目规划工作,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一般取决于该项目的技术复杂性和成本复杂性。为了避免由于不可预知的工程复杂性而导致的项目流产,项目管理人员在制定设计方案的时候需要招集各方面的人员,把该项目仔细的分解开来,然后针对这些子项目逐一探讨分析,仔细地权衡各方面因素,看看是否可行,成功的代价如何,只有每个子项目都做到有把握后才能将整个项目推入实施阶段。
在项目通过可行性论证后,就转入正式的开发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开发的技术规划,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确定之后,该产品的开发成本、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也就大致确定下来了。所以一个不良的规划,往往会对项目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阶段项目负责人要和合作的开发人员充分交换意见,根据开发人员的数量和专长将项目分解开来,让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本项目的一部分工作。
项目开始运转后一定要做好全套设计文档。文档中要明确每个开发者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接口。同时也要要求每个开发人员为自己所开发的模块做好技术文档。表面上看这个工作增加了开发成本,但这样不仅有利于该项目今后的扩充维护,也同样有利于该项目的测试工作。这事实上降低了项目在这些方面的成本,项目规模越大,在这方面投入所体现的效益就越明显。同时这项工作还可以降低由于开发人员流动带来的工程扩充维护的风险,因为技术文档越多越详细,继承该工作的技术人员所付出的时间代价就越小。
在元器件选择方面,应尽量使用标准器件或易于采购的器件。因为这些元件产量大,价格好,供货渠道也多,对于降低硬件成本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尤其在所设计的产品产量不会很大的时候更应该如此。在设计一些高附加值,小批量的产品的时候,尽量使用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来设计,这虽然加大了一些投入,但总的来说,压缩开发时间,让产品更快面对市场带来的效益会大于这些投入。同时模块化设计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更可以将开发人员的精力集中于高层次的设计上,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尽量使用各种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综合使用各种EDA工具来完成设计,可以大幅度加快开发进度,减少差错,提高工程质量。一提起EDA工具很多人就会想起Protel、Orcad、Pads等电路板布线软件。其实这些工具不仅包含原理图和电路板布线,一般也包含了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设计、信号仿真等模块,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往往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发现很多构思和图纸上的缺陷。对减少设计阶段的返工和修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别的种类的软件,虽然不是专门的电子设计软件,但我们依然可以借用。比如:如果项目中包含了复杂一些的数学算法(如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元算法等),我们还可以动用专门的数学CAD软件――MATLAB先仿真一下你的信号处理流程,然后根据仿真的结果来设计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就节约了很多在目标机上反复写片、反复调试算法的时间。
在设计电路的时候,修改硬件在所难免。为了便于电路修改,要注意电路的可塑性。电路的可塑性是指电路的可修改能力。如果电路便于修改,会减少很多开发人员更改电路的低级劳动。提高电路的可塑性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能够使用软件实现的功能不要用硬件实现。由于硬件和软件的物理结构的差异,在修改硬件的时候要付出比软件多得多的代价。用软件代替硬件后还能降低产成品的成本,便于批量生产和销售。
2.如果电路中有CMOS、TTL电路要尽量使用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实现,因为PLD本身具有可修改的特性。用它们实现数字逻辑后,要改变逻辑关系的时候,只要在计算机上修改它们的逻辑描述文件,然后经过编译、写片就得到一片新的逻辑关系的集成电路。就像修改软件一样容易。用PLD代替不同的普通数字集成电路后,有利于减少元器件种类。方便采购和库存管理。
3.试制过程中适当在电路板上多留一些资源,比如PLD的容量要比你预期的容量稍大一些,单片机的ROM、RAM、I/O端口等资源都要留适当的空余。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随时会有很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解决这些问题,通常会增加对硬件资源的需求量。如果没有在电路板上保留适当的冗余资源,将不得不在电路板外面再搭一块小电路板。事实证明,这样修改电路不仅容易给电路引入干扰信号,而且会大幅度降低试制样机的可靠性,同时会使技术人员的很多时间花费在反复修改电路的简单劳动上。
编写单片机的软件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高级语言来编写。现在许多开发单片机的技术人员依然保留了80年代的开发方法。使用汇编语言,逐条指令编写,并且手工分配单片机中的内存资源。这种方法在写小规模软件还可以,可一旦软件规模变大之后,由于汇编语言的低可读性、低结构性往往会让设计人员被自己软件中的复杂的逻辑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在一个软件的逻辑关系混乱后,要保证写出来的软件能安全运转是很困难的。我们推荐使用C语言来写软件单片机代码。(对于常见的8051系列,我们一般使用KEIL、FLANKLIN等软件。其它类型的单片机一般都有其配套的C语言编译器,该型号单片机的经销商一般可提供)用C语言有这么几个好处:
1.可以大幅度加快开发进度。
2.可以实现软件的结构化编程,它使得软件的逻辑结构变得清晰、有条理。
3.在写一些数学算法和循环、判断语句的时候有比汇编语言高得多的效率。
4.省去了人工分配内存资源的工作,在汇编语言中我们不得不为每一个子程序来分配储存变量的空间,这是一个复杂、乏味又容易出差错的工作。而使用C语言后你只要在代码中申明一下变量的类型,编译器就会自动为你分配寄存器和内存,低级重复易出差错的事情都由计算机代劳了。根本不要人工干预。
5.因为循环、判断语句和变量名字都使用自然语言,因此写出来代码的可维护性和软件可读性很好。这样当需要更换软件开发人员的时候,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代码移交和消化。即使没有更换人员,他们在维护自己的代码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6.当写好了一个算法后,以后需要在不同种类的CPU上也需要这个算法时,可以直接引用原来的代码,再配合这种CPU专用的编译器重新编译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实现软件的低成本跨平台移植。而汇编语言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重新写代码,没有别的办法。因为C语言的这种特性,如果在设计复杂算法时(比如视频/音频信号处理、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元算法等),可以在PC机上使用VisualC++、C++Build等x86平台的C语言编译器设计、调试该算法的代码,调试成功后就可以移植到单片机的软件系统中去。由于PC机上有充足的系统资源,开发调试进度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就节约了软件的时间成本。
7.在团体写作的软件中,软件接口容易做到规范统一。
虽然使用C语言写出来的代码会比汇编语言所占用的空间要大5%~20%,但是由于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芯片的容量和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代码占用的空间差异已经不是很关键的了。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软件是否可以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注重使用先进开发工具所带来的时间成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