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结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1:3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会计结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介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入手,剖析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最后对其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我国会计界对财务会计,尤其是对财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却缺乏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了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得以在国外大中型企业中迅速的推广与应用。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体制改革,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滞后,并且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①。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②。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③;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④;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⑤。
三、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理论界要针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经济院校不仅要把管理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要在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力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共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的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⑥,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Roland,G,TransitionandEconomic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
②潘飞等:《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会计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
⑤何建平:《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透视》,《会计研究》,1997年6期。
⑥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于1983年1月召开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座谈会”上提出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16字方针。见1983年1月22日的《经济参改》。
参考文献
[1]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会计研究》,2006年02期
[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02期
[3]潘飞,徐健儿,张丽萍。《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11期
[4]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会计研究》,1999年10期。
[5]王建胜,朝来东。《知识经济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北方经济报》,2007年8月2日23版
篇2
【关键词】 原理教学法;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
一、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管理会计自引入我国始,就被作为传统核算会计的衍生学科,而由于我国多年的大会计概念的影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育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即管理会计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财务领域的辅助知识以拓宽其视野,还是作为其日后择业、就业的必须的知识储备?其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与传统会计科目一样以培养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为目的,还是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企业决策的支持者?模糊的教育目标导致管理会计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其发展才会更快、更好。
(二)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地位不高,对其的重视度不够
1.与财务会计从基本理论到中级、高级及会计实验的教育体系相比,管理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一般只开设 48-64课时的教学课程,只能讲授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初级运用。在管理会计所含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之中,有些可以直接应用,有些还需要经过修正或调整方可应用,有些则附有较严格的应用条件。由于受课时限制,不能充分地对其讲解。这样不仅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也难以在实务中很好地应用管理会计。而对于管理会计的创新内容,如作业成本和作业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则只能作些简要的介绍,或根本就不涉及,造成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最新发展趋势。
2.有关企业管理的基础课程开设较少,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宽、功底不够扎实。管理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打上管理理论的烙印。随着它的发展,它大量吸收了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的方法;把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决策学、群体动态学、理论等有关知识导入其中。而目前除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外,其他内容均未涉及。
3.在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培养方向的寥寥无几。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1991 年至1999年间,每年约25名会计专业毕业研究生中,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只有1至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1人以管理会计为题作毕业论文。
(三)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陈旧,并与实际相脱节
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划分为成形型、传统型、数理信息型、综合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运用的技术方法分别是: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较分析;2.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3.库存管理模型、线性规划、行为科学、机会成本分析;4.成本企划、成本改善、作业成本制度、运用计划消灭成本差异。日本大学商学部会计研究所做的调查报告表明,在日本的制造企业里,预算控制、标准成本计算以及其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等的应用十分普及;成本企画、成本改善的实施率也较高。但属于第三阶段的线性规划、现值法、概率等计算模式几乎未得到实际应用。就是在管理会计应用较为普及的美国,对第三阶段管理会计的应用也很低。第三阶段与其说是实践阶段,倒不如说是学术性的理论阶段。而我国企业目前应用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小企业一般利用财务数据进行经营管理,大企业则在相当程度上采用了传统管理会计。
从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来看,大多以传统型和数理信息型阶段的内容为主,即使有的管理会计教材编排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最新内容,也由于受课时限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教学中只作简要的介绍,根本就不展开讲授。在上述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于数理信息型阶段管理会计的内容较多,有很多数学模型分析、概率分析及假设条件分析,不仅花去了教学课时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学生也不易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数学模型的复杂性、概率分析的不确定性及假设条件的不切实际性,使得这些内容尽管理论上完美,实务中却很难应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四)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等院校,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仍是运用原理教学法,注重课堂讲授和习题演算。这种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院校,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在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翻开国内的管理会计教材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误导学生,使其认为:“管理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实际上,管理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分析决策问题,管理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管理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
二、国外管理会计教育模式的借鉴
在管理会计诞生和高速发展的西方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激励了管理会计理论的日益革新。西方理论界比我们更早认识到了管理会计职能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了管理会计教育改革的意义所在。这里,笔者以美国管理会计教育的改进为例,简单介绍其改革的重点和主要方面,以为借鉴。
(一)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由财务报表提供者转向决策的支持者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美国,电子传播技术、先进快捷计算机和高级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使企业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仅被看作是准备财务报表、扮演历史记录者、资产监督者和信息管理者的角色已无法与其经济发展中管理理念的进步相匹配。当原有的机械核算汇总可以完全被计算机软件所取代时,新的经济环境中的会计人员更加需要“自身价值”的养成,并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新的职能――分析和决策,解释财务资料的内涵,并将对资料的分析成果运用于企业可采取的决策选择和判断,即提高参与和服务于企业管理的能力。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从财务报表提供者转换为高级决策支持者,就必须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当高的管理会计知识。谁在这方面先迈一步,谁就会得益。如美国达拉斯的得克萨斯大学,针对其附近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情况,专门开设了战略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课程,受到周边企业和CPA的普遍欢迎。学过这些课程的毕业生会被优先录用。
(二)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意管理会计的课程及相关内容
据美国IMA(管理会计协会)1995年7月对美国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院校的556名会计教员的调查结果显示,94%的学校已经着手或即将着手进行课程变革,具体分为两种情况:
1.有43%的学校已经在会计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比重,改变原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比重,以适应会计人员角色转换的要求。如俄勒冈大学加大了管理课程,开阔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决策的视野,提高系统决策能力;伯克利学院将教学的重心从基础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圣玛丽大学则将培养目标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转移到使用者,全面修订会计基础课程。
2.有51%的学校虽然未改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的比重,但是已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注入了新内容,注意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里士满大学计划修订税收课程,以便包含更多的企业内容,增加高级管理课程和内部审计;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正将软件应用引进课程,增加写作、案例和职业道德标准等教育内容。
(三)全社会共同行动变革管理会计教育,积极主动地缩小“教企”之间的差距
管理会计教育改革1994年才被提出。当时,美国IMA和FEI(财务专家学会)在《管理会计》上共同发表了一份题为“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要求与登账水准会计实际拥有技能之间差异”的研究报告,并发表了一个“会计教育的联合声明”,并联合美国公司和学术界、教育界一起就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攻关,寻求解决办法,而且很快采取了行动。
1.为有利于人们谋求管理会计师职位和满足美国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的要求,他们提出了一个鼓励会计课程变革的四步行动计划,并很快用IMA专用邮件寄送到有关会计教育者手中,争取全社会的支持。
2.定期召开企业、学术和教育界联席会议,将企业客户需求与会计教育改革方向置于一体加以讨论,先后在芝加哥、底特律、纽约和其他城市举行过多次会议,为会计教育改革制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计划。
3.成立了管理会计教育提高协会。这一协会由IMA发起,其成员机构来源广泛,他们定期集会,研讨如何发展和完善大学管理会计教育。
4.促成校企结对。通过定期的“校企”联席会议和IMA的积极牵线搭桥,芝加哥、底特律等地区的高校先后与附近的大公司、大企业建立了一对一的定向合作关系,极大地便利了会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5.动态跟踪和广泛收集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要求的资料,用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加以分析,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不断缩小教育培养目标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差距。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是以成功地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展开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在理论和教学上展开分析。这样既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地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还可以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在此基础上,亦可使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更新,并能适合实践发展的要求,从而使管理会计学科更加成熟。
(二)确保“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途径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成功,教师必须注重案例教学的一些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
1.案例讨论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教师要注意组织与引导,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
2.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的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
3.要求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这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总结,也可以提高文字表达水平,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教师应对案例报告作出适当的评语并打分,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另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教学”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其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所以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拘泥于一个统一的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1] 查道林 .美国管理会计教育新变化及其启示[J] .研究 探索 改革,2006,(9):10-11.
[2] 李金泉 .管理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 .四川会计,2002,(11):52-53.
[3] 陆卡娅 .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J] .高教论坛,2006,(8):24-26.
[4] 任忠奇,夏鑫 .美国高校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0):110-112.
[5] 王海民,郑佩荣 .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05,(7):69-72.
篇3
近几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开办了合作办学项目。对于这些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合作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如何进行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也需要相应改变,需要借鉴国外办学经验,探讨一条更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以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双语课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2901
0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纷纷与国外高等院校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一所老牌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浙江省高职院校较早与国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我校与新西兰的尼尔逊-马尔伯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MIT)开展了合作办学,共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合作办学专业。课程采取中新合作教学模式,每个专业均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选派专业教师来我校讲授;还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指定教学内容,但日常教学由我校选用具有双语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我校双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管理会计作为市场营销(中新合作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自2007年开始,本人开始教授《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以下就《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改革进行探讨,愿能给其他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1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大多选用国外知名大学的优秀教材,我校《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曾经选用的教材有Charles T.Horngren 的《Management Accounting》(第12版)和Brewer/Garrison/Noreen的《Introduction to Managerial Accounting》(第4版)。这两门教材被全世界诸多高等院校选作教材。通过这些原版教材,我校学生可以在国内就能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管理会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在日常的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将国外先进知识和理念带给国内,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因此,必须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适当改革,使之适应双语教学的特色。
2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考核方式发展变革分析
2007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工作,一直在探讨适应合作办学特色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总结起来,《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主要经历了2个时期。
第一时期:期中、期末考试采用全英文模式。在刚开始的2年里,《管理会计》教学所用的教材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所用的课件也采用全英文方式,上课中英文结合,期中、期末考试试卷采用全英文出题和作答。试题包括单项选择、判断、计算题几个部分。这种考核方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学生分数一般都不高。
第二时期:统一期中、期末双语考试。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由于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不少学生在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文教学课件的讲学中难以把握住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第3年开始,本人开始尝试在课件制作中将关键术语标上中文解释,上课过程中中英文混合讲授和解释专业知识,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仍然采用英文出题,但作答时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这个阶段,由于讲解时课件中一些关键词语采用了中文解释,试卷作答时也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些,作答起来也好些,分数相对高些。
3 中外合作办学市场营销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从《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两个时期的教学效果对比来看,第二个时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强于第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当然,目前仅通过两次统一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仍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引入一些过程考核手段,这样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使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据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可以作出以下改革。
(1)考核方式多样化。《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本身贴近现实问题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考核方式从单一的期中、期末统一考试转变为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MNIT没有对所有课程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性质来灵活制定。一般来讲,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有如下几种: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论文+期末考试;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考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期末考试(约占30%)、平时测验(约占30%)、小组作业(约占20%)、课堂提问和讨论(约占20%)。
(2)强调过程控制。在NMIT考核体系中,平时作业是
课程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都会占到最终成绩的40%
左右。期末考试最多也就40%左右。NMIT这种考核方式更加体现了全面质量控制,强调过程控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控制。这与我们目前的考核方式有很大区别。在我校的考核体系中,期中、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往往占了80%,对出勤、平时作业、实验的考核只占到20%左右,对过程控制体现不明显。这容易造成很多学生突击一下就可能通过考试,而平时的真实学习效果却体现不出来。因此,应借鉴新方考核方式,修改对合作班学生的考核方式,增加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加大过程控制力度。
(3)注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应强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应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在考核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创新和探索。因此,可以通过给学生确定作业题目范围,然后由学生自由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并能在课堂用英语演讲方式表达出来的方式来考查学习效果。
4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需要在兼顾提高外语听说水平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探索一条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双语课程教学体会,提出了《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杉.对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相关问题的经验探讨[J].科技资讯,2008,(38).
[2]蒋轶.《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2).
[3]戚艳霞,王鑫.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J].会计之友,2008,(16).
[4]戚艳霞.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J].会计之友,2012,(08).
[5]苏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09,(6).
[6]万里,王可.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国际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双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7]张振山,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会计全英文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
篇4
从MPAcc走到CFO。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一条路,然而,现实却未必如此。
在笔者进行的小范围调查中,CFO的学历背景多为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他们会考取CICPA、ACCA、CIMA等专业资格,但很少有人是单纯学会计出身。抛开MPAcc设立比较晚(教育部于2003年批准设立MPAcc专业学位项目)的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限制了取得MPAcc资格的财会人走到CFO的职位?从MPAcc到CFO,距离到底有多远?由技而道道技兼备
王建英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MPAcc课程的一名教师,她认为,目前的MPAcc学员容易局限于会计数字,对数字背后的经济内涵关注太少,这是限制他们成为CFO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堂的学习只是给学员一个理论上提升的机会,通过学校提供的案例和课上的学习,拓展他们的思维。我们传统的财务人员平日接触的业务也好,思维习惯也好,都略显狭窄,但想成为一名CFO,不仅仅要知道这些。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再强调的。”
尽管王建英教授的是财务课,但她会鼓励学生更多地关注其他课程所传授的知识。“财务是技术的范围,而CFO需要实施管理,进行决策,这是艺术层面的东西。从财务基础知识,到战略规划。是一个从技到道的过程,只有将两者集于一身,达到技与道的结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CFO。”
王建英认为,一名职业的CFO必须了解很多会计之外的知识。很多知识甚至从表面上与会计毫无关系。“比如,如果你想在某个行业中发展,就要对本行业有更多的了解,要熟悉工艺流程,熟悉市场,熟悉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样。才能找到财务控制的关键点,这就是CFO与一名普通财务工作者的区别。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一般的财务工作者只是机器的一部分。”兼容包并开阔视野
刘畅是王建英班上的学生,也是山西省阳泉市南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济师。他说,之所以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MPAcc,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会计、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切实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
刘畅在企业中分管审计和法律,他本身又有律师和会计师双重资格,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煤炭行业的财务管理者,商务建模、商务统计、数理建模等课程对他而言是最有用的,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只需要做补充,会应用即可。
清华同方威视技术香港有限公司总助兼财务部部长王海则认为,CFO与MPAcc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多元化社会中,专业知识在CFO工作中的应用比重在逐渐降低。王海身边不乏正在学习MPAcc课程的朋友,他甚至会帮朋友“捉刀”,完成毕业论文。
“对于CFO来说,在企业中的协调能力非常关键,至于专业的东西,自然有别人来做,CFO只要有个方向判断即可。对普通财务人员而言,CFO更多地扮演了一位老师或军师的角色。专业的内容当然要学,专业不过关,不太容易服众,但更多的,是要学习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王海笑言:“CFO应该自觉充当首席经济学家的角色。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盯着公司经营状况,看着宏观环境的变化。”
王海不是MPAcc,刘畅不是CFO,不过,他们的经历和见解,却正好道出了从MPAcc走向CFO的关键:兼容包并,开阔视野。
职业历程逐级修炼
北京诺亚舟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宇晓是学通信工程出身。王建英却把他请到自己的课堂上,为MPAcc学员上一堂成本管理课。
“郝老师讲得确实很好。”学员们说:“几个案例下来,多种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被他梳理得清清楚楚。”对于目前从事的预算与成本相关领域的工作,郝宇晓有自己的见解,“在我眼里,从事管理会计领域的工作,会计背景和非会计背景的区别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对公司业务和管理的理解。管理会计关注的焦点与核算有很大区别。要做一名CFO,就要具备管理者的视野,而不能仅仅盯住账务处理的细节,必须跳出传统会计核算的圈圈。”
“要了解成为CFO的关键点,必须首先定义CFO这个角色。CFO既是专业管理人员,又是领导者,更多的时候还要担当企业内部变革的推动者。我们对CFO的定义不同,对人的基本要素的要求就不一样。对于已经修炼成中层管理者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想更上一层楼,专业能力、管理视野、对业务的理解能力、推动企业变革的能力都是必备条件。”
郝宇晓将从MPAcc到CFO的路径做了简单描述:基础专业人员――专业管理者一部门管理者――高层助理――CFO。“这个过程,就是一名职业生涯中的‘菜鸟’,到一名老道的CFO的过程。在每一个不同阶段,你所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差别是非常大的。比如,在第一阶层,你需要的是勤勉和大量专业基础知识。在中层,你会更多地接触有关业务的问题,需要让业务人员了解你用财务视角形成的结论和判断。越往后,你需要的综合性技能、判断性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的比重就越高。在专业管理方面,需要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的工作会越来越少,这时,你需要保持很好的嗅觉和品位,知道哪些方案、哪些决策是好的。有了这个判断力,自然可以找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管理会计 重中之重
郝宇晓表示,虽然会计专业课程并不是MPAcc成长为CFO的关键,但却是这条路的基石,尤其是管理会计领域
的相关课程。
“一名高度职业化的CFO必须精通管理会计。在通常的企业中,核算部分都已经很成熟了,你就是做得再好。也只是一名合格的主管会计而已。而投资、融资又不是企业的常态,也不是初涉职场的人都能接触到的。如果从部门经理向上发展,领导选择一名CFO,他所看中的特质肯定不是记账好不好,或者报销审核严格不严格,更多时候。是看这个财务管理人员是否可以提出契合企业管理思想的方案,能否很好地理解公司的业务,是否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是否具有国际化视野等。”
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岗证赛课;课程体系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岩.会计专业“岗证单”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课程优化设置[M].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篇6
关键词 国际化视野;高级会计人才;双语类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140-03
1 前言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法》的导向性要求,这一点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尤其适用。目前,会计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国际业务能力缺失。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会计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着力培育“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熟练应用本国会计准则和具备国内财务软件操作技能,还应该熟知国外会计惯例,具备国际业务处理能力。本文就如何在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语教学展开探讨,以期为完善我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2 国际化视野下的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具备国际视野、兼具会计实践技能和双语业务处理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产生巨大需求。我国已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在2015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仍高达24.59万亿元人民币。随着国家“一б宦贰闭铰缘某中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根据《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随着对外投资限制的逐步放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加,而跨国并购成为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统计资料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已超过10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另一方面,全球世界500强的绝大多数企业已来华投资,这便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根据各大招聘网站的对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来看,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是会计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国际化会计人才是具备“双语+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普通英语技能,还要求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理念,通晓国际会计准则,能够熟练运用中外语言处理会计专业问题和进行跨域工作交流。
“双语+实践”型会计人才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有跨境交易、加工贸易、进出口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和涉外业务融资的国内企业,需要该类人才进行跨境结算、进出口纳税和外币业务会计核算;三资企业、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及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等,则不仅需要开展外币业务核算和外币报表折算工作,还需要编制符合外国或国际会计准则的外语财务报表。因此,对那些能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全方位运用英语进行业务处理和人际沟通的会计人才有着持续的需求。我国准备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中,必须拥有1~2个经AICPA认证的会计人员。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的背景下,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和管理会计师(CMA)等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是在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求职的重要敲门砖。毕马威、普华永道等把拥有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资格认证作为招聘财务管理人员的必备条件。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双语人才更为稀缺。据统计,我国约90%的会计人员从事的是算账、记账和报账的“账房先生”的工作,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计算机将替代会计师完成大部分传统财务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从财务会计师向管理会计师的转型迫在眉睫。管理会计师(CMA)被要求具备会计、企业管理、战略、市场、金融和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有效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和运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管理会计师,是高校会计学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3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相互脱节的现状分析
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大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是由会计学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许多高校建立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课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践”四位一体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除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分散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开放实验等。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锻炼了学生问题解析、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分散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有益的补充,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手段,有助于各项学习成果的达成。
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应该重视国际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便需要将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相互融合。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相互脱节的现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会计实践教学中所采用的是中文教材,遵循的规则是国内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训练的内容模拟的是国内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使用的模拟手段是国产软件,如用友和金蝶等。如以制造企业的实际生产销售业务为素材,手工模拟或借助于财务软件完成“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的会计循环训练。现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
在: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满足国内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需求为目标,不讲解国际会计惯例,不涉及国际化业务,缺少外文实验材料,由此导致学生不具备国际业务处理能力。
从我国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虽然大都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双语教材,但双语课程门类较少、外语应用程度较低,且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外语词汇的普及为主,与实践教学没有交集,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不能满足培养国际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部分高校尝试开设全英文授课实验班,引进英文原版会计学教材和国外的师资力量。例如:厦门大学较早开设了国际会计班,北京工商大学开设了注册会计师全英实验班,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方向,等等。虽然实现了全英文授课模式,但从学习的内容上看,偏重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会计惯例,对我国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操作规程接触不多,再加上实践环节相对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双语实践技能。会计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的“两张皮”问题,不利于培养熟知国内外会计惯例、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人才。实现二者的交融,势在必行。
4 国际化视野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设想
培养“双语+实践”型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突破会计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壁垒”,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与双语教学体系的交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相互交融,如图2所示。
会计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各高校间差异较大,体现了会计学具体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中融入双语教学的模式,自然也要体现会计培养目标的倾向性,与特色专业建设相协调。如双语师资较为薄弱且强调会计动手操作能力的高校,可以采用渗透式融入模式,不改变现有实践课程体系,在原有实践课程中适当引入双语元素,普及和丰富学生专业外语词汇,将跨境结算、进出口纳税和外币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融进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去。双语师资较强或以国际化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可以大量设置双语类专业课程,其别设立双语类会计实践课程。
双语类实践课联结了双语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统一整体。就会计专业而言,应设置哪些双语类实践课程呢?双语类课程的设置,重点考虑会计学专业的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需要,在会计核心知识领域实现双语实践课程的全面覆盖。特别是中外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有着显著差异的财务会计领域,应设置专门的双语类实践课程,如公司会计循环训练(corporation accounting cycle)、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nalysis),该类课程要求完全遵照国外(如美国)的会计准则和惯例,采用外文实验素材,撰写外文实验报告。可以建立会计双语实验室,模拟跨国公司和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设立双语会计工作岗位,以外语为主要工作语言,完成涉外经济业务的会计账务处理、涉外税务处理和涉外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在改革初期,可以通过开放实验的课程设置,逐步摸索经验。
完善双语类会计实践课程,必须结合高校会计学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做好教材教辅的选择、师资的配备、软硬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在理论学习环节,建议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以避免造成曲解;在实践教学环节,建议配备双语教材。从师资配备来看,聘用国外师资的成本较高,培育通晓国内外会计理论、准则和实务的国内师资,应是当务之急。就双语类会计实践课程的配套软件而言,一些大学重视从国外引进实践教学软件,如上海财经大学在实验室安装了Oracle Hyperion HFM、Planning和Strategic Finance等国外会计审计应用软件。美国高校会计学实践课程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大多采用ALEKS(Assessment and Learning in Knowledge Spaces)公司开发的在线辅导和评价软件,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考虑引进。
5 结语
综上,兼具“双语+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国际化视野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重视将实践教学与双语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设置双语类实践课程,重视培育“双语+实践”型师资,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实操能力的“双语+实践”型高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井乐.完善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语教学模式的渗入[J].经营管理者,2014(30):265.
[2]王彩霞,等.《内科学》实践教学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2):133-135.
篇7
【关键词】 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 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 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 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 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 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 2003年12期.
[2] 李瑞生. 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2):56.
篇8
【关键词】 会计理论; 教学与研讨; 内容; 结构; 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第一,本科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引进原版教材或者翻译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会计理论》;哈利.J.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1997)所著《会计理论》;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龚凯颂等(2001)编的《会计理论》;卢永华(2000)主编的《广义会计理论》;于玉林、田昆儒(2000)编著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梁毅刚等(2002)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张白玲(1998)主编的《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翻译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和阿迈德・贝克奥伊(2000)所著的《会计理论》。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汤云为与钱逢胜(1997)所著的《会计理论》;葛家澍与林志军(2001)所著的《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于玉林与李端生(2001)主编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影响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与刘峰(1998)所著《会计大典――会计理论》,陈今池(1998)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阎德玉(2002)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和葛家澍与刘峰(2003)所著《会计理论》。各层次教材的主要内容可比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主要有三本:
(1)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 S. 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1982年原版)。该书被称为美国第一本有关会计理论的教科书,由作者分别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了4次修订(第5版系与他人合作),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美国会计教育界专门论述会计理论的唯一教科书。该书于1987年经王澹如等翻译并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由18 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研究法(定义、层次、归纳、演绎、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起源、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的会计思想、19~20世纪初的会计思想、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会计团体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会计概念、计量和会计理论的机制(会计理论的概念、性质、体系、环境假设、目标、计量);财务陈报的收益概念;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财务陈报与物价变动;现金与资金流转;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存货;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折旧;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及递延费用;负债及其权益;业益;股东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2)哈利・I. 渥克(Harry I. Wolk)、迈克尔・G. 特尔尼(Michael G. Tearney)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引进1997年原版)。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9章构成:会计理论绪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财务报告规则的经济分析;假定、原则与概念;会计目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货与应收账款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养老金会计;租赁会计;对外投资权益;国际会计难题(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3)R. G. 斯洛德(Richaed W. Schroeder)、M. W. 克拉克(Myrtle w. Clark)和J. M. 卡西(Jack M. Cathey)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and Analysis,引进2001年原版)。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5章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收益概念;财务报表:损益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营运资金;长期资产:厂场、设备;长期资产:投资与无形资产;长期负债;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并购会计;财务报表的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
2.国内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较多,但若从其内容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1)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学魏明海、龚凯颂等编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材”――《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概述(涵义、功能、体系、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种类、传统方法、创新方法);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类型、特点、制订、评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财务报告理论(体系、基本报表、表外披露、未来发展);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理论内容);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实证理论内容);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
(2)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譬如,由厦门大学卢永华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广义会计理论》,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涉及财务会计理论(7章)、管理会计理论(3章)与审计理论(3章)三个大的部分。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作用、环境、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发展简史(中国、西方、发展的启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西方的概念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比较)、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历史演变、未来展望)和会计规范理论(基本理论、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中国现状)共7章。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包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3章。审计理论主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与广义会计理论结构3章。
(3)会计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性理论专题。譬如,由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田昆儒编著,并由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该书主要涉及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环境、性质)、会计理论的特征与体系、现代会计的形成及其特征、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大会计科学在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等18章。
(4)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梁毅刚等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设有会计及会计理论(涵义、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演变(古代、近代、现代)、会计理论的结构(目标、假设、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的体系与结构、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等20章。另外还有附录,含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5)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适当涉及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集美大学张白玲主编、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会计基本理论》一书,就设有绪论(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本质、目标、假设、职能)、会计要素理论(六大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财务报告理论(目标、质量特征、基本报表、其他报告)、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环境理论(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等10章。
3.港台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笔者于2001年、2003年访问台湾有关大学期间,曾与相关院校会计理论课程的专业进行过交流,并多次访问有关院校的网站,发现台湾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基本上与美国的内容一致。
(二)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教材主要有两本:
(1)《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该书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讲授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本专著,主要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理论结论为基础而编成的一本论著,于1999年出版。该书于2000年由陈汉文组织翻译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其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中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一种政治问题。
(2)《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该书由美国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学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 Riahi-Belkaoui)著,它是贝克奥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订了3次,在我国有两个翻译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杨进等译,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钱逢胜等译,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6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历史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与用途;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方法;构建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会计理论的结构;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会计的研究视角;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现时价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各种资产计价和收益模式;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国际会计。
2.国内研究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3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类:
(1)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本:一是汤云为、钱逢胜著的《会计理论》。该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体系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接近。全书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检验);会计与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会计规范和对会计原则的探索;财务会计的理论结构(构成、使用者、目标、质量特征、要素、假设、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量;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负债及其计量;所有者权益及其计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现时价值会计;实证会计。
二是葛家澍、林志军著的“会计研究生系列教材”――《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改进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荐教材。该书的体系较具代表性,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的演变(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性质、研究方法论、理论验证);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假设、原则、准则的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发展、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实证会计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流动资产及其计价;长期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计价;负债及其确认与计量;业益及其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与收益确定;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基本报表、其他手段);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国际会计协调等。
(2)包容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基本问题。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编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发展的动因;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会计目标;会计行为规范;会计现代化;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学发展趋势等。
(三)一般读物型会计理论论著的结构与内容
1.专著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葛家澍、刘峰著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涵义(概念、作用、内容、结构);会计理论的演变(复式簿记时期、产业革命时期、探索、体系形成);会计研究的不同方法与流派(方法论、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会计的定义及争论(西方、我国);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概述、发展、产生背景、现状分析);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理论研究;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原理与模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会计准则的性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与未来(现行体系、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2.普及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该书由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纳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此前该书曾先后以《西方现代会计理论》(1988版)和《现代会计理论概论》(1992版)出版两次,该书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及本科生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与一个附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会计职能与范围、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起源、发展停滞、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的结构与内容(基本结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传统会计的特点和报表结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益的计量;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资产计价;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负债与业主产权;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附录: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3.专论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有阎德玉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该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近年(2002~2005)来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书共设1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导论(概念、功能、内容、发展、体系);财务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的定义、性质、对象、资金、职能、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点、趋势);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研究(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准则的性质、结构与内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研究;财务报表理论研究(概述、产生与发展、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现行矛盾);我国会计改革和理论与实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其他相关法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除此之外,其他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2001),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2002)以及阎德玉等(1992)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等,但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
(四)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述16本会计理论教材或者理论读物,在内容设计上既有个性的设计,也有共性的内容。个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每个专题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层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共性内容则可以划分为会计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财务报告理论问题、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特殊业务会计专门理论问题、会计领域其他专题理论问题、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和审计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别教材还设有附录。笔者通过对其所涉及会计理论基本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涵义、性质、功能、范围、内容、体系、种类、层次、发展、作用、环境、特征等);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定义、种类、传统方法、规范方法、创新方法、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检验、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
2.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环境中的会计;现代会计的形成、演变及其特征(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会计理论起源,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会计理论、19~20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发展――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动因、创新、趋势、大会计科学)。
3.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结构与要素(概念、假设、目标、原则、程序与方法、狭义与广义的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分析、性质、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我国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西方及中国对会计的定义、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六大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及与西方的比较。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理论(涵义、特点、标准、原则);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理论(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计量原理与确认模式,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转。
5.财务报告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基本理论(概述、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历史演变、现行体系结构);基本财务报表的理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报表、表外披露);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现行体系、现行矛盾、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6.会计准则及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概念、性质、内容、体系、结构);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类型、内容、结构特点、制订、评价);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订的相关问题(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等,制定的经济后果与政治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会计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中国研究现状);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其他相关法规)。
7.特殊业务会计专门性理论问题,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和并购会计。
8.会计领域其他专题性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实证会计研究及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国际会计(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方法, 会计现代化,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
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
10.审计理论问题,有1本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等。
此外,还有两本设有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三、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
(一)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综上分析可见,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与研讨。但是应当如何区分与协调不同层次的重点内容,以减少重复并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专门研究如下问题。首先,是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应当讲到什么程度?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应有多大?内容应有多深?知识面多广?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内容如何组织?涉及的机构、组织、规范、杂志、学人、文献和观点如何组合?是否只讲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是否只讲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否需要讲?第三,教学方式如何组织?是否只让学生分组讨论已经形成的论文即可?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需要系统介绍某些知识?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识供给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笔者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广度、深度与对研究方法论的掌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围上,需要适当宽泛而不宜过于狭窄,不宜让学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当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在内容上也需要兼顾相关内容,如会计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法制规范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线索等。
因此,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即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适当体现差别。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能力。在“点”的明确要求下,教学中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点。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注重理解与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线索,在“线”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认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为基础,以西方会计理论特别是以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讨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问题并体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研讨的重点,要放在广博的知识掌握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有效运用上,即在“面”要广博的要求下,应当以研读经典文献、研讨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会计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以了解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动向为基础,以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思维和认识为目标,故需要广涉中西方的会计理论文献并独立进行分析、梳理与加工。
(二)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1.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前几学期所学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专业实践中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适当介绍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知识,以拓宽其专业理论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的组合上,就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主要会计理论(特别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认识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对前导会计课程所学专业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层次的知识学习,而积极投身于“考研”的队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规模的急剧扩张,而教学资源的增长相对滞后,若把会计理论课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会使研究生教育压力过重,故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划入前一教学阶段,以减轻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以此认识为基础,可以考虑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会计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介绍会计及其理论有关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就、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在范围上要兼顾中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适当介绍会计科学发展新领域的知识,如相关新学科的简介等。二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所涉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与方法、财务报告的结构与编制等方面的理论要点,并注重与前导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三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结合中国会计改革的现实,介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四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基本学术规范与论文结构要素等专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适当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步训练与指导,以便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另外,还有其他相关会计理论知识。
2.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并互相研讨会计理论知识。但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结构上比较复杂,不仅学生毕业的本科院校有不同专业优势(理、工、农、医、文、经、管),而且学生本身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理、工、农、医、文、经、管)、不同的专业经历(应届、往届与多年在职)和不同的学业经历(中专、专科、本科),这就给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会计理论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面,还要注重理论的一定深度,更要考虑教学对象会计理论知识甚至是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上的差异。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以考虑将教学研讨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及其理论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讨会计及其理论相关发展阶段的特点、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在范围上以西方为主。二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研究。主要是研讨FSAB的财务概念结构。三是会计准则的发展、结构与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是以研讨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为主线,同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相关现实理论问题。四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基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以及资产计价理论和收益决定理论等问题;研讨财务报告理论的演变、现时若干问题(内容、结构等)与未来发展变化(内容、方式与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主要研讨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成果及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六是中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中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有关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监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理论问题。七是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八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知识与运用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理论问题。
3.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研讨的基本范围设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研究方法论及其会计理论发展规律。重点是通过对会计理论发展不同时期经典文献的研读,让学生能够把握会计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认识会计理论学术流派的形成基础,认识会计理论分支学科的形成环境与学科发展环境,掌握主要会计理论分支的核心观点,对现时会计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认识,为在会计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要求可以归纳为:认识会计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追索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论特色,认识主要流派的理论贡献,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运用会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考虑将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逻辑与认识论研究。可主要涉及:科学理论研究与思维模式;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会计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会计科学研究的要素结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步骤;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著研讨。二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划分;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实证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现时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选择与研究方法运用问题;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三是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四是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五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学术派别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学说、流派和学派的特点:譬如,与会计本质认识有关的会计工具说、会计艺术说、会计信息系统说、会计管理活动说、会计控制(受托责任)说等;与会计行为认识有关的组织会计说、行为会计说、产权会计说、会计契约说等;与会计记录原理研究有关的静态会计说、拟人会计说、动态会计说等;与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思维模式有关的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等;与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有关的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等;与专项理论研究有关的事项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理论等。六是会计科学理论的交叉发展研究。可主要涉及: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管理思想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法学理论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创新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其他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会计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研究。七是会计学博士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选题动态、开题要求(文献回顾)、准备(资料、数据、初步分析)、写作(学术规范)、答辩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发现与路径设计;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书的编制、科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编制、科研课题的调查(调查问卷、调查量表、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科研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研课题的后续发展(论文、著作、报奖、申报新的课题)等。另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研讨。
【主要参考文献】
[1] [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美]阿迈德.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 [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
[4] [美]哈利.I.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著.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 [美]斯洛德,克拉克,卡西,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6]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1946).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 陈今池,编著.现代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8] 方正生.会计理论问题.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 葛家澍,林志军著.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0] 葛家澍,刘峰,著.中国会计大典――会计理论.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1] 葛家澍,刘峰,著.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2] 葛家澍,杜兴强,等著.会计理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3] 梁毅刚,等.会计理论专题研究.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14] 廖洪,著.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5] 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16] 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17] 卢永华,主编.广义会计理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8] 汤云为,钱逢胜,著.会计理论.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9] 魏明海,龚凯颂,等编.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0] 阎达五,著.会计理论专题.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21] 阎德玉,等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22] 阎德玉,主编.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3] 于玉林,李端生,主编.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9
一、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现状
成本会计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1880年至1920年的奠基期后,逐步从普通会计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战之后,成本会计逐步形成了以事前、事中与事后成本控制的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该体系能够达到三个目标,分别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与给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现代成本会计发展却非常缓慢,除了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作业成本法之外,成本会计的很多方面都渐渐地落后于实践,特别体现在教学方面。综观国内成本会计教材,多数的篇幅都在讲解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除了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核算准确性与深入精细化的成本管理问题之外,其他内容都未将现有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来。尤其是环境保护素质的培养并未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引起工业企业污染的源头主要是物质资源未充分利用所导致的,而成本会计对资源消耗记录、归类与控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实效上讲,在我国已经确定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国策,将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纳入工作日程的大背景下,虽然成本会计在对学生环境意识培养上拥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契机
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物质流成本会计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物质流成本会计产生于德国,是由德国阿鲁克斯布鲁克研究所于1992年开发的环境成本会计的一种核算方法。沿着物质流向进行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不仅可以核算出流向产成品的物质的成本,还可以核算出各个工序形成废弃物的物质的成本,进而找到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控制盲点,为企业减少损失浪费提供科学依据和控制线索,使企业在降低环境负本文由收集整理荷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国外对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定义为:用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来记录追踪企业投入生产的所有原材料、能源以及相关的人工费和其他间接费用的流向,以此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不必要的物质资源损失浪费成本,以期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目的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物质流成本会计自开发以来,在德国企业中进行广泛试验并取得成功。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总结了一系列案例研究成果,颁布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手册,以加大推行力度。1999年,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产业环境管理协会进行环境工作发展促进调查,国部克彦教授和中岛道靖教授对德国发明的物质流成本会计进行详细研究后,于2001年导入4家企业获得成功。2002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部《环境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推进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应用。2003年与德国、英国和美国组成mfca联合协作组织,2004年开始向日本全国普及。2007年日本政府向iso国际标准化认证组织提出mfca国际标准认证方案。到2009年为止,日本企业导入mfca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国内学者肖序等对物质流(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进行了介绍与研究,但转化为教材并进行教学实践在国内尚未得到尝试。
三、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篇10
关键词:会计教学;对策;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对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处理的能力正日渐成为企业对管理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衡量指标。在这其中,面对大量的市场信息、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应用能力,因此,会计课走进管理类专业成为必然。然而,由于专业设计方向不同,就业侧重岗位不同,对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目标和能力要求与会计专业也应当有所不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懂得一定的会计基本知识,能够读懂会计信息,并将其应用到工作中的管理人才。因此,认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是必要的。
一、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区别
笔者以为,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相较会计专业,有以下两点不同之处。1.教学目标不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在财务岗位就业,因此学生们在校期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掌握各项会计基本技能:填写凭证、编制报表、报账报税等,并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方法,将各类相关经济信息汇集成会计信息,是信息的生产者与制造者。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标是理解会计的作用、意义和会计思想,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而不是要求他们掌握各项细化的会计技能,这是一种更加宏观的层面,在将来,他们将是会计信息的阅读者、使用者和分析者,是会计信息产品的顾客,这是这两类人群在学习会计课程时教学目标方面的不同之处。2.课程安排不同。对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课程只是其课程中的一小部分,是属于补充部分而非主导地位。而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知识的学习必须系统齐备,这包括:①财务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核心,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等;②管理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决策为核心,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③财务管理体系,以企业理财为主体,以控制风险与提高收益为核心,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
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人物,他掌控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与进度,决定着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于会计专业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这两类人群的会计课教学有何不同并未深入研究,而是简而化之将两者“一视同仁”,在简而化之的思想指导下,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但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意义不清晰,进而会影响到学习的动力和意志,最终造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2.考评方法不科学。当前会计课的考核方法仍然多采用旧式方法,以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来做“一定性总结”,或是在“一定性总结”的基础上引入日常作业成绩作为小权重参考,但对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形成会计思维,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把握、去理解会计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当多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从整体思维的高度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高分而努力。
三、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优化
1.重新定位会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群体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的差异性,把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设置在思维层面而非操作层面,除了教授基本的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会计数据,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判断决策。2.改进会计教学的方法。会计课程是一门学以致用的课程,它的理解和应用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操作得来,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大实践操作和案例教学的比例,不能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上,要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练习等方式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尽早对会计知识形成感性认知。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积极的寻找收集能够使用的案例,案例要具体两个条件,一是源于生活,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观察到、感受到,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直观地理解到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是有帮助的,是用得上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案例的复杂性要适中,要认清会计专业学生与非会计专业学生两大群体的学习目标区别,因材施教。3.完善会计教学考评方法。会计知识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记忆、不断加深理解的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会计教学的考评方法,也要在传统的以试卷成绩为主的考试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加对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核,不仅仅是做题;也可以通过写小论文、开卷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并可适当增加平时作业成绩、考勤和相关模拟实习的成绩的权重比例,使课程的成绩更加真实,也使得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
[2]钟红英.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
[3]范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管理会计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