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4 12:0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核算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本核算管理

篇1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 (2008)0110039-03

-、加强成本核算的意义

对于成本,不同学术机构给出了不同的概念。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人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人生产经营成本。"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这两个成本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我国的成本概念较为具体,而美国会计学会的成本概念更具有普遍性。

建筑工程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即广义的建筑成本。在项目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建筑成本的概念,即在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狭义建筑成本,将成本的发生范围局限在某一项目范围内,不包括建筑企业期间经营费用、利润和税金,是项目经理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通常把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六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欧美等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有: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数据分析及归类。可以看出,无论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强调了成本预测与计划的重要性,即通过科学的预测(估算)来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确定成本管理目标。但是,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有些项目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管理存在随意性;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张皮",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或由于成本计划编制质量不高,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出在成本核算环节。由于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目的性不强,不系统,使项目成本预测与计划失去了数据基础。而成本预测与计划不准确,又使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失去目标。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正是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症结人手,也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近二十年,我国建筑业先后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寻租成本";招标投标制有效建立了工程建设的竞争机制,规范了建筑企业工程承接行为;建设监理制促使业主的技术力量与建筑企业平衡,减少了其在施工中以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建筑市场环境出现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和大中城市商品房空置率高居不下,同时建筑市场又存在许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近的施工单位,大量生产力闲置,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因为预期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获取信息支付的成本。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工程等待建设,建筑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当今美国会计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核算是不经济的。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此时,建筑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内容

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有两大分支。一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制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企业财务成本;另一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和决策需要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项目管理成本。企业财务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1)核算的主体不同。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主体是企业。通常,由建筑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财务负责人,组织财会人员核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全部合理支出,作为企业财务成本。项目管理成本的核算主体是项目,是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按照项目管理需要和上级企业的要求,对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2)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范围是整个建筑企业,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在建项目成本及为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期间费用。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范围是具体工程项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在项目施工中发生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施工机械成本及为组织项目施工而发生的管理成本和相关费用。

(3)核算的目的不同。企业财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计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建筑生产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和应摊销的费用,从而按照国家的规定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正确核算企业的利润和应缴税金。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成本预测和计划提供信息。

(4)核算的方法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是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进行的,有一套完整且相对固定的核算方法。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时因地因项目而异。在核算中,除了会计方法外,还常采用统计学、技术经济、运筹学和其他管理科学的一般性方法,核算方法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5)核算信息的处理程序不同。一般,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处理程序。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成本核算人员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程序进行,要求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相符,数据计算精确有据。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通常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处理的信息繁杂多样,包括会计、不要求十分精确, 可见,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项目经理组织管理人员核算的是管理成本,而不是财务成本。如果在实践中将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混为一谈,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成本核算周期长、手续烦琐、数据繁杂、核算结果对项目管理没有指导意义等现象了。将成本核算对象定义为管理成本,一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化核算过程和结果,改变过去项目成本管理中应用会计方法和会计报表的核算模式,将解决上述的两个矛盾,使成本核算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

项目经理组织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为了便于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例如:以核算的某类机械实际台班费用支出与该分部工程计划机械费支出的比值,作为该类施工机械使用费核算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施工机械的利用率、完好率和实际使用状况。利用成本核算指标反映项目成本实施情况,可以避免以往成本核算中过多的核算报表,简化核算过程,提高核算的可操作性。

(2)成本核算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存在众多的成本核算科目,无法也没有必要对每一科目进行核算,否则会造成信息成本较高,得不偿失。在涉及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例如:进行钢筋加工作业,工人工作效率、钢材加工损耗及钢材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都可能成为成本核算因素。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若钢材由企业统一采购,钢材市场价格对项是不可控成本,不作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否则,应根据钢材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及钢材市场价格发生变动的概率进行分析,决定是否将钢材价格列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对于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排列图法、ABC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等。

(3)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对主要成本核算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用以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应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例如:某项目计划成本为1000万元,目标成本降低额为50万元。钢材成本为该项目主要的成本控制因素,其成本占总成本的30%,计划钢材加工损耗率为1.5%。下面以钢材加工损耗率为成本控制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指标)0.5% 1.0% 1.5% 2.0% 2.5%钢材加工损耗金额(万元)1.5 3 4.5 6 7.5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6% -3% 0 3 6%:

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钢材加工损耗额-计划钢材加工损耗额)/目标成本降低额

可见,钢材加工损耗率对完成项目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并不很大。为此,项目经理可以将实际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在1.0%到2.0%之间。对钢材损耗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一般性管理即可。

(4)成本核算成果

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核算成果系统储存,是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企业成本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在施工项目管理机构中,应要求每位项目管理人员都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既是工程质量检查、进度监督人员,又是成本控制和核算人员。管理人员每天结束工作前应保证1个小时的内部作业时间,其中成本核算工作就是重要的内业之一。通过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项目局域网络的建立,每位管理人员的核算结果将按既定核算体系由计算机汇总后,将加工信息提交项目经理,作为其制定成本控制措施的依据。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数据汇总、整理、加工过程中,也将使自己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其症结在于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模糊认识和缺乏重视。而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将是建筑企业进入成本竞争时代的竞争利器,也是企业推进成本发展战略的基础。在我国加入Wr0,建筑业面临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加强建筑企业成本核算更显其重要。为此,展开项目成本核算的实用性研究工作,将为建筑企业近十年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石新武. 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

[2]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国际工程管理研究所,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1997.3.

[3] 徐大图. 施工与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篇2

关键词:医院 新会计制度 成本核算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方案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方案要求公立医院在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的同时, 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积极推进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严格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

强化经营管理,提高运行效率,走优质、高效、低耗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这已成为全社会和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识。已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立医院施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现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完善了成本归集和核算体系

旧制度在会计科目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成本核算的要求,会计信息上不能提供成本核算的完整资料,会计部门要设立若干辅助账,才能完成成本核算工作。新制度在会计科目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增加了核算科目和核算对象,改变了以往成本核算对象只包括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忽视人员成本的现象。例如“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下设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等六个一级明细科目,进一步归集按照性质分类的成本项目。新制度增加了人员成本作为医疗业务成本的一部分进行了核算,明确了成本核算的对象和成本范围,使成本核算的内容更全面、更准确。通过会计科目及其所属各级明细科目的成本归集,可以为医院进一步分配间接成本、医疗技术辅助成本,进而为计算临床服务科室成本提供口径可比、来源可靠的基础数据。

旧制度对医疗和药品收支分别进行核算,按照加成法确定药品的销售收入,规定成本与费用的发生全部记入支出类账户中,导致成本与费用的界限不清楚,不利于医疗服务的定价。新制度为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势,满足成本核算的需求,对现行会计科目进行了增减变化。公立医院改革后取消了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实行进价销售,废除了药品收支结余补贴医疗服务的政策。体现在新制度中,取消了“药品”、 “药品进销差价”、 “药品收入”、“药品支出”等四个药品核算科目,把药品收入并在“医疗收入”科目内,并且规定按照进价法确定药品的销售收入;另一方面把旧制度中的“药品支出”、“医疗支出”合并新设“医疗业务成本”科目。这样做的意义一是从国际惯例和我国医院性质的现状考虑,药品收支应构成医疗收支的组成部分,没有必要单列。二是避免了管理费用在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之间的分摊,解决了医疗和药品收支不配比问题。三是为正确核算医疗服务成本,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提供基础。

旧制度对科教经费没有独立核算科目,造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支出情况难于预计,资金有特定用途等原因,科教经费方面的资金经常挂在往来款和专用基金中,没有纳入收支管理。新制度明确了科教项目的收支的会计处理:医院从财政部门取得的科研教学项目资金,通过“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核算;从非财政部门取得的科研教学项目资金,通过“科教项目收入”科目核算;科教项目资金的支出在“科教项目支出”科目核算,年终计算出科教项目收支结余,转到“科教项目结余”科目,留待下期继续使用。新科目的设置使医院的科研教学投入得到清晰反映,增强了医院的科研教学投入意识,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旧制度下采用“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各种原因增加的固定资产而形成的基金,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提取一定比例的修购基金。在计提修购基金的同时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账面价值却没有变化,这就导致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新制度引入了“累计折旧”科目,以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便真实、完整的反映固定资产的有形磨损价值和固定资产净值,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再记入专用基金科目。对固定资产折旧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和用途,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使用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增加累计折旧,不计入医疗成本,而是冲减待冲基金;对于医院自有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则应在计提折旧时,增加累计折旧并计入医疗成本;出租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列入其他支出。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终止确认时,新制度下引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将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先转入清理,最后将“固定资产清理”余额转入“其他收入”或“其他支出”,使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对收入费用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晰。按照固定资产的取得途径分别处理,有利于完善医疗成本核算范围,防止医院成本费用的重复计算,夯实医疗成本数据,体现医疗成本与医疗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在医疗服务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计提累计折旧对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成本核算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施行,成本核算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医疗价格的确定、财政补助金额等都需要通过成本核算提供可靠数据。同时,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机制作为一种日常的管理手段,能够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和医疗成本,为建立现代化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新型的医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医院成本核算水平仍然较低,究其原因,除了进行成本核算的时间较短、对成本核算的认识不足、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外,成本核算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是造成成本核算不尽如人意的客观原因。医院服务项目多、病种多、治疗方法多样、专业分工细、医疗技术进步快、设备更新频繁,医院成本核算不确定因素多,成本核算十分复杂和繁琐,许多成本核算项目,例如奖金、绩效等的实效性又要求很高,必须依靠一套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确保成本管理的准确高效。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成本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在成本信息管理系统中没有完整的功能,数据的采集没有和其它系统形成良好的接口,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许多数据需要手工处理,工作量巨大,严重影响了数据的收集、传输、汇总和分析,致使医院成本核实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提高成本核算水平的方法,除了提高对成本核算的认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实现成本核算责任制等途径外,整合医院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的利用水平,实现各系统数据的自动对接,不失为提高成本核算水平的方法之一。

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医院目前使用的信息系统分为多个部分,相互间各自独立,互不联系:医院信息系统(HIS)进行门诊住院等日常管理和医疗活动、会计系统进行凭证录入账簿登记和固定资产折旧等、人事系统进行工资核算、检验系统进行检测化验等。每个部分都承担一部分成本的核算,每个部分的成本都是片面的和不准确的。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一是逐渐统一各系统,尽量采用同一套产品。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采用同一套产品,也要在各系统间架起桥梁,也就是采用数据接口,使各系统间统一起来。系统化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是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面向医院经营全过程的多角度、大深度的成本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各医院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找出适合自己 的模式,经历较长时间探索过程才能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医院财务制度.财政部、卫生部.2010

篇3

房屋的开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开发企业开发的房屋,按其用途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为销售而开发的商品房;二是为出租经营而开发的出租房;三是为安置被拆迁居民周转使用而开发的周转房。此外,有的开发企业还受其他单位的委托,代为开发如职工住宅等代建房。这些房屋,虽然用途不同,但其所发生的开发费用的性质和用途,都大体相同,在成本核算上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为了既能总括反映房屋开发所发生的支出,又能分门别类地反映企业各类房屋的开发支出,并便于计算开发成本,在会计上除设置“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外,还应按开发房屋的性质和用途,分别设置商品房、出租房、周转房、代建房等三级账户,并按各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企业在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应按房屋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进行归集。房屋的成本核算对象,应结合开发地点、用途、结构、装修、层高、施工队伍等因素加以确定:

1.一般房屋开发项目,以每一独立编制设计概(预)算,或每一独立的施工团预算所列的单项开发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

2.同一开发地点,结构类型相同的群体开发项目,开竣工时间相近,同一施工队伍施工的,可以合并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于开发完成算得实际开发成本后,再按各个单项工程概预算数的比例,计算各幢房屋的开发成本。

3.对于个别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房屋开发项目,可以结合经济责任制的需要,按房屋开发项目的部位划分成本核算对象。

开发企业对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应设置如下几个成本项目:

(1)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或批租地价;(2)前期工程费;(3)基础设施费;(4)建筑安装工程费;(5)配套设施费;(6)开发间接费。其中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是指房屋开发中征用土地所发生的土地征用费、耕地占用税、劳动力安置费,以及有关地上、地下物拆迁补偿费,或批租地价。前期工程费是指房屋开发前期发生的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水文地质勘察、测绘等支出。基础设施费是指房屋开发中各项基础设施发生的支出,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照明、绿化、环卫设施等支出。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指列入房屋开发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内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设备费用)。配套设施费是指按规定应计入房屋开发成本不能有偿转让公共配套设施如锅炉房、水塔、居委会、派出所、幼托、消防、自行车棚、公厕等支出。开发管理费是指应由房屋开发成本负担的开发间接费用。

二、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

(一)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或批租地价

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或批租地价。能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应直接计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成本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等账户的贷方。

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自用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如分不清成本核算对象的,应先将其支出先通过“开发成本——自用土地开发成本”账户进行汇集,待土地开发完成投入使用时,再按一定标准将其分配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开发成本——自用土地开发成本”账户的贷方。

房屋开发占用的土地,如属企业综合开发的商品性土地的一部分,则应将其发生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先在“开发成本——商品性土地开发成本”账户进行汇集,待土地开发完成投入使用时,再按一定标准将其分配计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开发成本——商品性土地开发成本”账户的贷方。如开发完成商品性土地已经转入“开发产品”账户,则在用以建造房屋时,应将其应负担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开发产品”账户的贷方。

(二)前期工程费

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以及水文地质勘察、测绘、场地平整等各项前期工程支出,能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应直接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前期工程费”成本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等账户的贷方。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前期工程费,应按一定标准将其分配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前期工程费”成本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等账户的贷方。

(三)基础设施费

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讯、绿化、环卫设施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支出,一般应直接或分配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基础设施费”成本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等账户的贷方。如开发完成商品性土地已转入“开发产品”账户,则在用以建造房屋时,应将其应负担的基础设施费(按归类集中结转的还应包括应负担的前期工程费和开发间接费)计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开发产品”账户的贷方。

(四)建筑安装工程费

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建筑安装工程支出,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方式,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采用发包方式进行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房屋开发项目,其建筑安装工程支出,应根据企业承付的已完工程价款确定,直接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建筑安装工程费”成本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等账户的贷方。如果开发企业对建筑安装工程采用招标方式发包,并将几个工程一并招标发包,则在工程完工结算工程价款时,应按各项工程的预算造价的比例,计算它们的标价即实际建筑安装工程费。

如某开发企业将两幢商品房建筑安装工程进行招标,标价为1080000元,这两幢商品房的预算造价为;

101商品房630000元

102商品房504000元

合计1134000元

则在工程完工结算工程价款时,应按如下方法计算各幢商品房的实际建筑安装工程费:

某项工程实际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标价×该项工程预算造价÷各项工程预算造价合计

设例中:

101商品房1080000元×630000元÷1134000元=600000元

102商品房1080000元×504000元÷1134000元=480000元

采用自营方式进行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房屋开发项目,其发生的各项建筑安装工程支出,一般可直接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建筑安装工程费”成本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库存材料”、“应付工资”、“银行存款”等账户的贷方。如果开发企业自行施工大型建筑安装工程,可以按照本章第二节所述设置“工程施工”、“施工间接费用”等账户,用来核算和归集各项建筑安装工程支出,月末将其实际成本转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并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建筑安装工程费”成本项目。

企业用于房屋开发的各项设备,即附属于房屋工程主体的各项设备,应在出库交付安装时,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建筑安装工程费”成本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库存设备”账户的贷方。

(五)配套设施费

房屋开发成本应负担的配套设施费是指开发小区内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支出。在具体核算时,应根据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采用不同的费用归集和核算方法。

1.配套设施与房屋同步开发,发生的公共配套设施支出,能够分清并可直接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配套设施费”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等账户的贷方。如果发生的配套设施支出,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应先在“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成本”账户先行汇集,

待配套设施完工时,再按一定标准(如有关项目的预算成本或计划成本),分配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配套设施费”成本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成本”账户的贷方。

2.配套设施与房屋非同步开发,即先开发房屋,后建配套设施。或房屋已开发等待出售或出租,而配套设施尚未全部完成,在结算完工房屋的开发成本时,对应负担的配套设施费,可采取预提的办法。即根据配套设施的预算成本(或计划成本)和采用的分配标准,计算完工房屋应负担的配套设施支出,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配套设施费”成本项目,并记入“开发成本——房屋

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和”预提费用“账户的贷方。预提数与实际支出数的差额,在配套设施完工时调整有关房屋开发成本。

(六)开发间接费

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为开发各种开发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应先通过“开发间接费用”账户进行核算,每月终了,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有关开发产品成本。应由房屋开发成本负担的开发间接费用,应自“开发间接费用”账户的贷方转入“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借方,并记入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核算对象的“开发间接费”成本项目。

三、房屋开发成本核算举例

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某年度内,共发生了下列有关房屋开发支出(单位:元):

101102152182

商品房商品房出租房周转房

支付征地拆迁费10000080000

结转自用土地征地拆迁费7500075000

应付承包设计单位前期

工程费30000300003000030000

应付承包施工企业基础

设施工程款90000750007000070000

应付承包施工企业建筑

安装工程款600000480000450000450000

分配配套设施费(水塔)80000650006000060000

预提配套设施费(幼托)80000720006400064000

分配开发间接费用82000660006200062000

则在用银行存款支付征地拆迁费时,应作: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180000

贷:银行存款180000

结转出租房、周转房使用土地应负担的自用土地齐发成本时,应作: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150000

贷:开发成本——自用土地开发成本150000

将应付设计单位前期工程款入账时,应作: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120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120000

将应付施工企业基础设施工程款入账时,应作: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305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305000

将应付施工企业建筑安装工程款入账时,应作: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1980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1980000

分配应由房屋开发成本负担的水塔配套设施支出时,应作: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265000

贷: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成本——水塔265000

预提应由房屋开发成本负担的幼托设施支出时,应作: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280000

贷:预提费用——预提配套设施费280000

分配应由房屋开发成本负担的开发间接费用时,应作: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272000

贷:开发间接费用272000

同时应将各项房屋开发支出分别记入各有关房屋开发成本明细分类账。

四、已完房屋开发成本的结转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已完成开发过程的商品房、代建房、出租房、周转房,应在竣工验收以后将其开发成本结转“开发产品”账户。会计人员应根据房屋开发成本明细分类账记录的完工房屋实际成本,记入“开发产品”账户的借方和“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账户的贷方。“开发产品”账户应按房屋类别分别设置商品房、代建房、出租房、周转房等二级账户,并按各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设例中,应将完工验收的商品房、出租房、周转房的开发成本结转“开发产品”账户的情方,作如下分录入账:

篇4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一、现行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的方法和原因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供需现状,大型综合性医院床位利用率普遍超过100%,医院经营管理中市场意识不强,医院管理者和职工对医院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明确建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组织体系、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医院管理者业绩考核是以经济收入增长和医疗质量提高为目标,轻视成本控制考核,或者片面认为医院成本控制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不了解在医院成本控制系统的运用中,涉及医院的所有部门,需要医院每个部门的积极配合。

目前医院进行的成本核算仅仅是对科室收入、费用的简单的事后数据的归集,不能把成本控制在医疗行为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费用分摊基础,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时,对管理费用如何分摊到科室成本中,只是按自己的比例执行,只是粗线条的大概的计算。结果就是医院的成本不切实际,行政后勤所发生的费用难以按比例记入科室。医院的管理者需转变思路,将全成本核算的理念引入医院管理,保证医院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医院只有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增强其竞争力。

1.从医院成本费用核算现状分析

(1)大部分医院目前均未建立规范、合理、有用、有效的成本费用核算系统,其医院成本费用核算主要建立在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核算范畴。(2)医院因其业务繁多、复杂,业务交叉、跨部门现象极为突出,致使医院成本费用核算工作极为复杂,而成本费用核算的环境、体制、技术等也不够理想。(3)就成本核算而言,其会计核算信息和成本核算信息是统一的、不相矛盾的财务会计体系。医院实际运营中却不有所不同,就目前体制、相关政策制度体系而言,医院会计核算系统与成本核算系统很难统一。因此,目前医院的成本核算大部分仅是医院内部经济核算部门为分配奖金,对其门诊、科室等进行收支和工作量测算,并未就部门真实的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诊次成本、目标成本等进行系统、全面、真实的核算管理,且其缺乏相应完善规范的成本费用核算资料记录和档案记录。

2.从成本费用控制现状分析

(1)医院成本费用核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未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造成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缺乏应有的控制目标、控制标准。(2)医院大部分仍系国有医院,受体制、原因所限,在成本费用控制措施推行落实方面尚有相应的阻力。同时,因其成本费用控制节约的成本费用支出未能与管理者利益挂钩,其管理者本身在其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方面就缺乏积极性。(3)大部分医院管理基础尚比较薄弱,成本费用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其管理配套性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在管理措施上,医院成本费用控制措施与其它管理措施不能完全实现联动,无法合理真实的统计医院实际成本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的实施和效果。

二、实行成本核算与管理应做好的工作

592

目前医院执行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由1998年颁布实施,十多年来,医院的运营环境和经济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执行的两项制度已无法适应当前医院财务管理的需求。2010年12月,财政部修订颁布了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从新制度的章节条例来看,对于如何进一步规范财务核算内容、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加强财务监管力度等方面都要求医院重点要做到全成本核算,并将医院科室分为临床、医技、医辅和行政后勤四类科室进行成本的归集分摊和核算。根据新制度要求,医院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合理确定责任中心

成本核算与管理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而目前,一些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时,财务部门负责院级成本核算,经济管理部门负责科室成本核算,由于在核算过程中两方的数据来源不统一,造成信息不能共享,分析评价的可信度、可比性差,致使决策缺乏有效的依据。因此,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必须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其他相关部门给以支持和配合的,自上而下,全员行动,互相配合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首先在院长负责制下设立经济运营管理中心,对医院总的收入、成本、收支结余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负责;其次以每个临床医技科室为核算单位,根据各科室的收入、成本进行全成本核算,对科室的直接收入、成本,直接核算到本科室,对科室的间接收入、成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计算比例分摊计入;最后设立以各个行政、后勤科室为核算单位的成本中心,对其成本进行定编、定员和目标成本控制核算,从而控制不合理的支出,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费用进行分摊,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2.加强资产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430

(1)首先加强流动资产管理,确保资产运行的安全、高效。积极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技术,加强资金运作,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医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库存物资管理,对药品、卫生材料、总务材料等等库房实行限量库存,运用现代物流配送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库进行清查盘点,掌握库存情况,防止超计划购进物资,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减少资金占用,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益。

(2)合理确定消耗定额,进行成本控制。根据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水平,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先进可行的成本消耗定额,实施定额管理,并将实际成本和定额成本进行比较,用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据此研究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使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达到医院资本的最佳运作。

(3)实行招标采购制度,降低采购成本。 医院应成立由主管院长负责,审计、财务、采购部门以及专家组成的招标采购小组,对医院的一切采购都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切实保证采购物资发挥最大效益。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加采购透明度,杜绝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确保采购物资、药品、设备的质量,降低采购成本。

(4)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在我国,大多数医院是由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建院时间长,过去人们缺乏一定的成本意识,在资产管理上存在着一些历史遗漏问题,致使资产不清、家底不明的现象非常严重。医院应成立由院长负责,财务科、监察室以及资产管理部门组成的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对医院的资产进行清查、产权登记、资金核实和价值确认,确保账实相符,并建立健全实物资产管理制度,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成本核算,进行成本控制。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减员增效,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增收节支

人员费用是医院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严格控制人员费用是医院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因此,医院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整合人力资源,从根本上克服人浮于事现象,把不必要的人员费用降下来。

奖金分配是以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为依据的,医院应本着“按劳分配,质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不断完善奖金分配的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法,把个人利益与劳动态度、工作数量、服务质量、责任大小、贡献大小等挂起钩来,以此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参与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每个职工都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开源节流、堵漏降耗的良好习惯,从而严格控制成本项目,积极为医院创收。

1060

4.尽力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按照市场规律,模拟市场机制,有效及合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将后勤物业等科室人员从医院剥离出来,所有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各种福利,由其单独核算,自收自支;职工营养食堂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水电维修参照市场价格,对医院实行有偿服务。

5.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强化成本控制,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在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的同时,医院应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认真收集资料,广泛征求院内外科室人员及有关方面的意见,从资料收集一直到医疗成本、项目成本计算的操作规程、办法、程序和管理,制定出科学、详细、符合本单位实际,并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制度,从而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

医院应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加快病床周转率,并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采取广泛宣传教育结合考核奖惩的手段,使职工树立强烈的成本意识,并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工作流程、健全的组织机构,使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有序的开展,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做到“优质、高效、低耗”。

三、实行医院成本核算仍需思考的地方

1.相关成本核算软件的配置

按照新制度要求,医院按照临床、医技、医辅和行政后勤四类科室进行成本的归集分摊和核算,具体的核算过程中以科室为单位。目前医院的科室分类繁多,收费项目也多,分科室统计医院的收入支出以及公用费用的合理分摊有相当大的难度,这就需要医院要有一套合理可行的ERP系统来支持,而相关软件的成本又较高,特别是给一些中小型医院带来一定的压力。

2.医疗风险基金的核算

医疗风险基金是指从医疗支出中计提、专门用于支付医院医疗风险发生的支出或实际发生的医疗事故赔偿的资金。目前因纠纷引发的医疗诉讼、医疗赔偿时常发生,但新制度中医疗风险基金的核算,没有明确的细则。这要求医院根据自身的需求,制订相关的制度进行核算,如增加医疗风险基金的明细科目,按科室、项目等进行明细核算,加强风险基金的管理与使用。

3.待冲基金的核算

待冲基金是指医院在使用财政补助及科教资金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购买药品、卫生材料等物资所形成的,留待计提资产折旧、摊销或领用发出库存物资时予以冲减的基金。待冲基金科目的设置,使财政收入在医院使用、消耗过程的财务信息得到完整的反映,但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却不符合会计“可比性”原则,收入与其支出不配比,所以,待冲基金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不断完善。

4.依据成本核算的结果是否与绩效直接挂钩

篇5

关键词:服装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一、成本核算

(一)服装企业的特点

影响服装企业成本核算设置的特点主要包括服装行业特点和企业组织结构特点两个方面。就服装行业的特点而言,服装行业工艺复杂,有设计、洽谈接单、制版、推版、确认样、测试、面辅料采购、面辅料送货、生产大货、验货入库、订舱、出运等,每个环节密不可分,又环环相扣,且服装企业还具有产品分类明确、生产季节性明显等特点。就企业组织结构而言,服装企业主要的组织结构,即:前期制作部门(设计、打样),中期制作部门(生产、跟单),后期服务部门(财务、人事)。

(二)基于服装企业特点的成本核算设置

传统的服装业成本核算设置主要是指中期制作部门,料、工、费的结合,期末将对应产品的直接成本及间接费用分摊后进行汇总,结转。但这样会造成成本数据滞后,不利于成本控制,也不利用企业的发展。所以现在更注重整个行业的分工协作,我们应做的是,结合服装企业的特点,其成本核算设置应分析以下标准:

1.识别企业价值链的主要活动。--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哪些企业是有价值的(即增值作业),哪些作业对企业价值作用不大(即非增值作业)。

2.选择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那些作业,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产生成本。

3.突出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比如我司属于外贸服装企业,梭织服装人员及设备都有优势,那么客户提出针织服装的要求,我们不能拒之门外,而可以采用转包的方式给竞争企业,可以达到基于竞争的合作共赢。

二、成本管理

(一)服装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成本控制主体片面化。大多数服装企业的成本管理完全依赖于企业管理者和财务部门,而将其它成本项目部门作为生产者,不参与到成本控制过程中,而财务部门在进行成本管理时,按相关规定制定成本项目部门的成本控制方法,而忽视了成本控制内容的多变性,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止步不前,不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其次,采购成本控制不合理。由于企业采购制度的不健全,企业采购工作可能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注重成本最优而忽视了采购材料的质量,另一种则过度要求采购材料的质量最优而忽视成本控制,这两种极端都会对产品的赢利产生影响。此外,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与供应商达成长期的供应协议,每次采购更换供应商和产品的后期问题都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最后,库存控制存在问题。库存控制问题主要是由于产品设计前期企业对市场的需求预估不合理,产品生产出来后,供过于求,产品滞销引发库存问题,还有部分产品是由于生产过程出现问题,而导致商品质量出现问题,从而出现滞销。此外,销售手段不合理,销售渠道不畅通也可能引发库存问题。

(二)加强服装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更新成本管理理念。传统的服装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包括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两种,在现行的服装企业改革中,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因此,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更新管理理念,要将成本管理理念的重点放在间接费用上,并对成本核算模式进行改良,引进作业成本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成本管理模式运用到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以实现真正的成本控制和优化。

第二、改革成本管理手段。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手段是保证成本管理信息准确性和实时性的前提条件,也是宏观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基础,服装企业应结合市场行情和企业实际不断调整和革新企业成本管理手段。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亦可结合科技设备,如引进成本电算化管理和成本网络化管理模式,这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运用,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利于数据的同享与整合。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ERP管理就是一种成本管理手段。

总之,企业的成本管理已完全超越传统核算、产品成本管理的范围,必须意识到(1)企业成本管理必须以“战略”为统领、以顾客为导向,以价值链分析和流程式优化为基础,以获取有竞争力的总成本为管理目标,最终实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2)对实现企业战略、关键成功因素等所涉及的成本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收集、分析与报告,为决策、规划与预算、管理与经营控制、财务报告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3)成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全流程的管理,涉及市场与客户、研发与设计、采购、生产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和管理领域,同时以跨组织、跨职能团队间的分工协作为组织支撑。

参考文献:

[1]潘香宇.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35).

篇6

成本核算的内容是医院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成本会计的这些职能中,成本核算为最基本的职能,也为其它职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些职能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医院的内部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成本核算的内容成为了医院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它能够促进医院的经济管理制度。做好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对医院能否顺利实行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缺乏对成本核算的认识

虽然大多数医院已经了解了成本核算的概念以及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但是对成本核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些最基本的认知上面,这些最基本的认知对医院的经济效益起不了重要的作用。在医院从事成本会计的人员了解的都是一些最基础的成本核算内容和方法,这些旧的、较为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已经不能够展现出医院的优势,医院在对员工成本核算的要求上面也没有得到一定的提高,成本会计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够高,成本会计人员的成本核算技术也处于初级阶段,医院缺少高级水平的成本核算能力。这样使得成本核算本来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够起到成本核算的作用。

2.医院的成本核算体制较为落后

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属于比较传统的制度,传统的成本核算制度在内容和方法都比较落后,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经济体制的发展,成本核算制度的落后使得医院在经济管理制度方面也比较落后,医院在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大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部分。落后的经济管理体制将会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

3.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没有普及

如今,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渐个体化、商业化,但是在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在医院工作的人员中,缺乏这种对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掌握能力的人,使得计算机技术不能够被运用在医院财务管理中,这样使得财务管理的效率大大的降低,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具有消极的影响。

三、医院财务管理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医院应该加强对成本核算的认知

医院在招聘新的成本会计人员时应该提高对成本会计人员的要求,只有接受过新成本会计教育的人才能够使得成本核算的潜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医院也应该给予现任的成本会计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交流和学习先进的成本核算的技能,使得会计人员对于新的成本核算的内容能够及时的掌握,这样才能够保证医院会计人员成本核算的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也能够保证成本核算的有效进行。

2.建立健全新的成本核算制度

医院只有建立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才能够使得医院经济效益逐步得到提升,医院要不断建立符合自己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一个适合的成本核算制度能够大大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对医院整体财务管理制度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不仅仅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对整个管理层次的效率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成本核算制度对医院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将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带医院财务管理中

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所面临的数据较为繁琐和复杂,仅仅靠一些手工和计算器核算,任务是非常重的,而且手工核算所带来的失误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要将成本核算工作逐步变为自动化,将计算机的系统和成本核算内容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能够简化工作中较为繁琐的数据,还能够避免失误,大大提高了成本核算的效率。医院可以聘请一些技术人员,设计出符合自己的医院的成本核算系统,将系统运用到成本核算的管理当中。使得成本核算制度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四、结语

篇7

目前在连锁超市的生鲜经营中,由于采购和作业管理等种种原因,分拆类生鲜商品成本核算多采用分类核算方式,单品核算的尝试在诸多困扰之下进展不大。

一、分类核算方式

由于分拆类生鲜品多以整片猪、牛、羊等畜产屠体和整禽形式采购进超市,在卖场加工分解,分类核算就是以采购单品的批次采购总成本与分解后各对应单品销售额总和作对比,核算采购单品的批次销售毛利。核算可以细化至采购单品的批次,也可以大而化之成为一定期间内(月、半月或周)的肉类或者水产部门的分类核算。

1、分类核算的基本计算方式

假设我们按照采购单品批次为核算基础,分拆类生鲜品分类核算主要依据以下基本计算公式:

总采购成本+总损耗成本+毛利额=总销售额

在这个基本公式中,有几项为已知或者事先可以采集到的标准数据,其中:

[1]“总采购成本”是指采购单品的本批次采购成本总和(例如生猪采购金额),此项数据应该为已知项目;

[2]“总销售额”为采购单品分解成销售单品后销售额合计(例如本批次生猪分割成排骨、瘦肉和五花肉等销售单品之后的销售额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总销售额=(销售单品价格×销售单品重量)+……其中:单品价格是参照市场单品价而定的本超市销售单品定价

销售单品重量=总猪重量×销售单品出品率

[3]“总损耗成本”=总销售额×标准损耗率

最终销售毛利可以通过上述公式和已知条件计算得出:

毛利额=总销售额-总采购成本-总损耗成本

毛利率=毛利额÷总销售额

2、分割试验与标准核算参数提取

在分拆类生鲜品的整个核算过程中,在采购单品的品级规格,以及转化到部门商品结构中的销售单品数量确定之后,有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要进行一定批次和数量的分割试验,从中提取核算标准参数,这些参数包括:销售单品出品率、标准损耗率和预算毛利率。

[1]通过分割试验详细记录每个分拆后的销售单品占单位屠体重量的百分比,由此累计得出销售单品出品率;

[2]通过分割试验详细记录屠体分解过程中加工损耗、在卖场加工销售期间内的脱水损耗、合理的过期报废损耗和废料损耗等占单位屠体重量的百分比,累计得出标准损耗率;

[3]按照各销售单品的预定价格所得的销售额合计,可以计算出预算毛利额和预算毛利率。

当分割试验中累计出核算标准参数比较稳定时,管理人员可以在一定盘点周期内,直接使用这些经验参数推算出与采购单品量对应预算销售额和预算毛利(预算毛利额=总销售额×预算毛利率)。

由于这些核算参数属于需要不断累计的经验数据,也会受到来自采购单品质量状况和屠体分解作业管理的影响,因此连锁超市还需要在生鲜经营过程中定期进行分割试验,以便监控和修正核算参数,越是成本核算偏差较大,问题多发,分割试验的频率也要加大,以保证核算参数的准确性。

3、分类成本核算平衡

由于分拆类生鲜品加工和成本分解过程难以做到随时采集数据,所以部门内定期盘点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标准核算参数相对准确而稳定,分拆加工作业规范能够保证,那幺定期盘点可以监控运营中的毛利状况,此时毛利率可能呈现出四种情况:

[1]实际盘点毛利率与预算毛利率基本吻合,误差值在合理范围内,或者实际盘点毛利率持续稳定地高于预算毛利率,此类盘点结果可以说明标准核算参数准确,加工作业稳定,损耗控制有效,整体运营处于良性状态。

[2]如果定期实际盘点毛利率持续偏低于预算毛利率,则需要依次检查以下几个管理环节,以便决定是否需要调低毛利率预算:

采购单品的质量品级是否符合采购标准要求;

是否因为采购单品成本偏高导致整体毛利率下降;

标准核算参数是否准确;

分拆加工作业管理流程是否存在偏差。

[3]如果定期实际盘点毛利率持续在预算毛利率曲线上下跳动,则有必要加大盘点核查的频率,缩短盘点周期,重点检查各项作业管理流程的执行情况。

[4]当以上方法仍无法找到毛利波动原因,则可以参照分割试验的方式对每一次分拆作业进行详细的分割出品记录,全面采集相关数据,这种方式繁琐,工作效率较低,但有利于比较全面地查找原因。

二、单品核算的可行性

由于各个连锁超市的生鲜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实际生鲜分类核算的执行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使人萌生出以单品核算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核算问题的想法。

1、单品核算的基本计算方式

分拆类生鲜品的单品核算的基本公式中,四项数据至少三项要准确把握,公式才是完整的、可以成立的,单品核算的基本方式如下:

单品采购成本+单品损耗成本+毛利=单品销售额

公式中的四项数据,“单品销售额”可以作为已知条件:“单品损耗成本”可以按照比例分摊方式提取;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计算“单品采购成本”和“单品毛利”,如果无法把握两者中的至少一项,那幺这个基本计算公式就是不能成立。

2、单品核算的难点:单品采购成本计算

在上述计算公式中的主要难点是如何将“总采购成本”准确地分解为各个“单品采购成本”?如果成本不能有效分解,那幺“单品销售毛利”也难以准确计算。

现在的总采购成本可以两种分解计算方法:

[1]平均分摊计算法

将采购单品的“总采购成本”按照销售单品出品率,平均分摊到各个销售单品上,进而计算出各销售单品采购成本。这种方法十分简便,但会出现高毛利单品和负毛利单品同时并存的现象。例如:肋排等单品的销售毛利会很高,而肥油、五花肉和肉皮等单品的销售毛利就会出现零毛利或者负毛利的情况,所以平均分摊计算法并不是一种准确的成本分解法,也不能达到单品核算的真正目的。

[2]比例倒推计算法

以各个销售单品的零售价为基准,以分割试验中积累提取出的分类预算毛利率为依据,向回倒推出各个销售单品的采购成本,最后按照如下公式寻找动态平衡:

总采购成本=(单品成本价×重量)+(单品成本价×重量)+……

这种核算方式在理论上为单品核算提供了一种便捷方式,但对现场管理配合的要求非常高。

三、未来分拆类生鲜品成本核算的解决途径

现场加工是中国连锁超市生鲜经营吸引顾客的一大亮点,有企业经过销售数据分析发现,现场切肉的销售方式比用托盘包装肉的销售方式,在销量上要好很多。这说明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饮食安全性越来越关注,而个别超市中过期肉类重新包装销售的作法所产生的顾客心理影响,更将顾客推向现切现卖的柜台。随着超市生鲜经营现场加工作业的增多,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小,对企业加工作业流程及其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反之现场管理水平又直接影响着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但是任何一位同业人员都应该认识到:第一,目前超市现场加工作业远远赶不上规模化专业肉联厂的管控水平和专业性,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很难达到或者赶超;第二,在未来连锁店铺不断增加的趋势下,分拆类生鲜品在各连锁店铺分散经营和管控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有必要调整连锁超市生鲜经营的思路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解决这类核算问题的指导思想应该立足于以下几点:

[1]目标:逐步降低超市现场分拆加工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在卖场最大程度上实现加工和销售的适度分离;

[2]连锁超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对分拆类生鲜品加工进行集中作业管理,然后将分解后的销售单品(部位肉)配送到各连锁店铺销售,把核算问题放在更为集中和专业化的加工管理环境下解决;

[3]在生鲜供应链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方式,争取扩大销售单品(部位肉)从规模化专业肉联厂直送卖场的比例;

[4]在按照部位肉单品陈列的前提下保留现切现卖柜台及其销售方式,以适应现阶段顾客的消费购买习惯。

从国外的情况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生鲜供应链和相关产业已达到相当高的分工配合程度,屠体分解加工中的成本分解已经在生鲜供应链上游的饲料、养殖、屠宰场等环节逐步得到分解转化,大量的销售单品(部位肉)能够做到直供卖场,卖场只保留配合销售所必需的简单加工处理,从而大大简化现场管理,零售终端也不在为麻烦的成本核算问题所困扰。

篇8

关键词:殡葬管理成本核算流程

我国殡葬管理从1997年起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以来,按照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单位进行管理,国家对有关“殡葬价格”并没有控制性的条文规定,殡葬作为公益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他一般用品则属于选择,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这样的价格机制为殡葬业价格水平维持在一定高位提供了条件,由于经营的垄断性和收费的随意性,殡葬业做为强势行业经营效益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其对成本管理相对放松,收入与成本配比不吻合,殡葬管理鲜于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与控制。2011年,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将要全面铺开,预计用5年时间将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殡葬管理将逐步走向市场化,成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其从价格制约和竞争态势上都将要发生明显变化,强化其成本管理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从殡葬管理成本核算流程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一、殡葬管理建立成本核算的范围及要素

殡葬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具有一般事业单位的属性,又具有其特定行业的特殊性, 其管理要求是在保证地方殡葬事业发展的同时,用本身的收入抵补支出,自求收支平衡。由于殡葬业许多服务项目已经约定成俗,收费项目也是确保殡葬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服务项目繁杂,导致成本核算极为复杂,操作性难度极大,所以其成本核算范围难以有效确定。一般来说,其成本核算包括了具有公益性质的遗体的接送、保存、火化等行为,也包括了殡仪服务等经营行为。从成本要素上来看,其不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而主要是从用途来划分,主要包括了殡葬业所使用的各种原材料,用于火化和遗体的接的燃料费用,专门用于遗体化装、火化以及其他配套服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用,各种殡葬专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成本核算的复杂性以及工作环节的多样性,有时难以区分费用和成本的具体金额。所以,这就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流程管理,合理界定成本范围和要素、准确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完整反映殡葬服务的成本信息,进而为合理收费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为成本审核控制和降低,殡仪服务项目的优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殡葬管理成本核算流程的建立

(一)确定成本对象和成本计算期

进行殡葬成本核算的前提是确定成本对象和成本计算期,殡葬服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对象―遗体,由于殡葬服多属于流水化作业,并不完全为单个遗体提供殡葬服务,而是按照流水线作业为多个遗体提供殡葬服务。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成本核算的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按月界定成本计算期,其品种单一,只为遗体进行相应的殡葬服务,封闭式经营。殡葬服务一般当天就能结束,月末一般没有在产品存在,即使有在产品,数量也及少,所以一般不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划分。这样确定成本对象和成本计算期其成本核算相对简单,也符合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较少,业务水平不高的特点,能较为准确的进行相应的成本核算,提高成本核算的信息质量水平。

(二)合理划分成本和费用的划分

要建立健全原材料、燃料的领发手续,重视原始单据登记、传递过程,做好原始记录的保管工作,属于遗体的接送、保存、火化以及相关配套方面的应该归属成本核算范畴,而其他的应该归属费用核算范畴。要合理进行岗位设置,按照所担负的职能要求划分为直接从事殡葬方面工作的人员,辅助岗位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于直接从事殡葬方面工作的人员的工资性支出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对于辅助岗位人员的工资性支出按月进行归集,按月进行成本和费用的分配,对于各类管理人员直接计入相关费用。对于固定资产,需要进行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界定,笔者认为,固定资产折旧应按照小时消耗或个体消耗进行分配,例如火化炉的消耗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计算:

单位火化折旧费用=火化炉固定资产当期折旧/小时消耗(火化人数)

火化成本=单位火化折旧费用*火化小时数或=单位火化折旧费用*人数

(三)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通过上述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最后应将由本期殡葬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都归集到殡葬成本核算科目上,并进行汇总,汇总时要区分要素进行归类,以提供更为详实的成本信息,经过汇总可以得到了本期的总成本,由于殡葬业务的特殊性,一般遗体殡葬服务当日完成,特殊冷冻时间较长的可以通过其他业务收支进行反映,这样就不存在期末在产品分配的问题,本期计算的殡葬成本帐面上的发生额就是本期殡葬成本总额。将总成本除以本年度接受殡葬服务的遗体总数,就得出一个单位殡葬服务的平均成本。用公式表示:

殡葬服务总成本=直接材料+燃料+人员工资及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

单位殡葬服务成本=殡葬服务总成本/人数

(四)编制殡葬管理成本报表

殡葬成本核算流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根据殡葬成本计算单编制殡葬成本报表。通过成本资料可以了解殡葬服务成本开支的总水平,以便在宏观上控制殡葬服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微观上分析成本升降原因,找出差距,为挖掘成本降低潜力提供详实的依据,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殡葬业服务水平和社会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9

1 由医院的预、决算管理向成本核算管理发展

预、决算管理能综合地反映医院在完成提供医疗服务任务中的财力规模和各项经费的保障程度,有利于医院领导加强对财务工作的指导,保证医院经费的正确使用方向,并在上级下拨的经费和医院医疗收入所带来的经费数额内合理使用,实现收支平衡。预、决算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开支起到计划调节和监督控制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重收入、轻支出,重追加、轻效益,重拨付、轻核算等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靠预、决算已远远不能满足医院发展要求,医院迫切要求加强重支出、重效益、重核算的成本核算管理,对医院成本消耗进行有效控制,使医院经济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定性向定量管理转变,提高管理效益。

2 由单纯的医院会计核算向科室统计核算、病种核算、医疗项目核算发展

随着医院成本管理的发展,成本核算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会计核算方法,而是结合医院自身特点,逐步向科室统计核算、病种核算、医疗项目核算等核算体系发展。

2.1 科室统计核算 医院科室是直接使用和消耗成本的单位,因此,开展科室统计核算有利于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分析成本超支原因,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2.2 病种核算 医院的医疗服务是针对每一种疾病而提供的,因此,以每一病种作为成本核算单位,建立单病种诊疗的标准成本,能反映每一病种治疗的效率和费用的高低。将其与不同时期、不同医院对比,能反映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益;与实际病种成本对比分析,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将有利于进行医院成本控制监督,为以单病种费用为基础的付费方式提供成本数据,目前,病种的平均费用指标主要被用于尝试病种付费办法。病种核算虽是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病种复杂多变,加上其工作量大,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参与,实施起来,仍需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2.3 医疗项目核算 即直接将成本分摊到具体的单个医疗项目,这样的成本核算更准确,成本责任更明确,成本管理更具体,是医院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其核算多用于服务定价、投资论证、付费偿还、效益评估等。但由于医疗服务项目种类繁多,计算烦琐,工作量大,不能单独反映一个单位或部门成本,这种核算办法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反复论证测试,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 由不完全成本核算向全成本核算管理发展

医院刚开始引入成本核算因其基础较差,只能是不完全成本核算,许多应计入成本的项目,如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费用等均未计入成本。这种不完全成本核算制度下的成本数据,因缺少重要的成本内容而难免失真,使费用补偿无依据,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也不利于相关经济决策。为此,医院要适应成本核算发展趋势,由不完全成本核算向全成本核算管理发展。全成本核算是一种全员参与、全要素、全过程控制的全面系统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它有利于实现医院优质、高效、低耗的经营目标。

3.1 全员成本管理 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和成本改进的决定因素是全体员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成本管理不再单纯是成本管理专设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而应拓展至全院各科室和员工,需要领导高度重视,全员主动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构建以成本管理机构为中心的成本控制网络,并将成本管理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自上而下地树立成本意识和成本效益观念,明确各岗位成本责任,激发员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成本管理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3.2 全要素成本管理 凡是影响成本的一切因素,不论是技术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皆应归入成本管理范畴。因此,医院成本核算管理要涵盖医院经济业务的全部要素,将人力成本、固定资产和管理成本等都纳入成本核算内容,使成本核算数据更完全、准确、及时,费用归集和分摊方法更合理,使成本指标真实地反映医院全部运营耗费情况,以便对医院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

3.3 全过程成本管理 医院任何经济活动都会发生成本,只有对经营全过程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成本发生源头进行事前制定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标准,事中揭示成本差异和控制,事后成本反馈分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成本控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成本管理框架体系,才能达到节约卫生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当前,医院要将事后成本控制形式下的计发奖金管理模式向全过程成本管理拓展,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思路

一、医院实施全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全成本核算是一项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是对医院人工成本、物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其他成本等所有的成本项目,运用会计方法对其进行归集,以确定材料的消耗、工资成本比例以及管理费用标准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医院全成本核算过程对各级各类科室成本都要核算和反映,但它不是终点,要归集分配到门诊和临床各相关科室,全成本应体现各类科室成本、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的全成本。全成本核算相对成本核算来说重点突出成本核算的全过程和全范围管理。所谓全过程成本核算,是指医院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成本核算。例如,药品成本核算。药品的经济活动过程有三个环节:一是采购环节;二是存储环节;三是销售环节。全过程成本核算,就是对这三个环节都要进行核算,如果少核算一个环节,则不是全成本核算。所谓全范围成本核算,是指每一个环节的所有支出,都要进行监督或控制。例如,药品采购环节的成本有:进货买价、采购杂支费用、采购管理费用等。因此,药品采购成本不仅要包含进货买价,还要包含采购环节的其他成本。这跟以往医院成本核算有着量上和质上的区别。一方面,从量上而言,医院全成本核算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能够很科学的反映医院成本状况,对医疗付费标准系统的制订提供重要成本资料。甚至能够给医院的战略价值不足之处做提醒。另一方面,从质上来说,医院全成本核算还可以配合当地政府管理的需要,推进国家医疗改革,有效地把医院效益跟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指引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因此不管从医院自身管理需求优化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需求视角出发,医院有必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医院的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以期从根本上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医疗效率,降低人民的医疗负担。

二、当前医院成本核算的现状与实施全成本管理的基础。

1.成本核算在医院的地位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严峻,医院成本核算被医院管理层日益重视,并已逐渐成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而有有效的手段。但医院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依旧不够,很多医院领导和员工在思想上对医院的社会地位仍然停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从而是自己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得不到升级。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行政管理因素和职工个人因素对成本核算制度的制约现象。此外,多数医院存在经济核算责任制度不健全、数据造假、信息失真的情况,而在医院的绩效考核中,成本考核往往被忽视。我国全成本核算依旧是停留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尽量考虑医院运营的收支的或者利润最大化不可缺或性、准确性、合理性的状态。这种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原则是不够科学的,往往考虑的是直接成本,直接材料消耗,而忽视了医院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科室、对单一病种成本或者单项成本的影响,从而使得医院全成本核算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结起来说,成本核算只是医院管理层被动的接受,而不是医院创新提出的使用。即成本核算仅仅是医院的一种工具,而还达不到成为医院的一项资产甚至资源。值得欣喜的是,有些医院领导和一些学者认识到了成本核算会逐渐向资源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是理论体系的构建已经得到逐步的完善。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成本核算几乎都采取三级成本核算方式,对医疗项目级展开全成本核算。其中,三级成本核算方式包括:①总成本核算(又称院级成本核算或一级核算),②科室成本核算,③项目级成本核算。在三级成本核算中,科室成本核算是项目成本核算前提和基础,项目成本核算将充分利用科室成本核算既有数据,进一步为医院提供精确到医疗项目的成本分析数据,这样可以做到全成本核算。

2.实施全成本管理的基础

总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组成了三级成本核算,同时也是构成全成本核算管理实施的基础之一。此外,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相互配合,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成本核算管理的作用。因此,健全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合理的会计制度为准则也构成全成本核算管理得以实施的基础。最后一个实施全成本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就是医院的各个成本要素。这些要素按照其核算方式可以分为:人力成本、设备成本、房屋成本、物耗成本、流水成本以及药品成本。因此,三级成本核算方式、健全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合理会计制度准则以及成本要素就构成了实施全成本管理的基础。

三、加强医院实施全成本管理的思路

成本核算在医院日常经济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管理的范围而言,全成本核算管理按照科室、医疗组,甚至岗位来进行管理。从管理的对象来看,全成本核算管理涉及医院经济管理运行中的全部成本,全面覆盖了医院的业务领域。而就其管控的网络角度看,它采取纵向结合、横向发展,层层控制的双向互动式网状管控,这就必须要求医院每一位员工都要有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协作能力,从而使得全成本管理成为医院的一项重要资源。因此,医院应该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实施全成本管理战略,全面推进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

1.在全体员工中建立全面成本意识氛围

全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执行者是医院的广大员工。那么,医院的工作人员也成为了影响管理效益的直接因素。因此,需要对员工进行有力度的培养其成本意识,构建全员管理的本能,使得员工从心里上认识、了解全成本核算管理。

2.构建网状贯通的信息管理系

影响全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基础数据的质量。由于医院是一个综合的服务部门,社会功能的复杂多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此外,其要求专业分工细致,专业质量水平高,在此基础上核算各种基础数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必须依靠一套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确保成本管理的准确高效。医院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突出抓好两个方向“纵向和横向”: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延伸。将信息系统覆盖到全院各个临床、医技科室的检查治疗发生地、各个实物管理库、各个收费点等成本相关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自动收集、贮存、分析和信息共享;二是由内而外的横向延伸。如此就构建了网状贯通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每个成本单元赋予相应的操作权限,只在自己操作范围内进行数据处理。医院领导和财务部门拥有对全院数据的查询、处理权限。

3.构建方式多样的监督系统

全成本管理要进行规范的运行,就有必要实施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措施,构建全方位约束成本管理的监督管理体系。一是要做到预前监督。即从成本预算的制定、成本绩效评价、奖惩等入手,提前做好监督机制,一层扣一层层确保结果的公正性;二是监督成本尽量最小化,做到以最低成本的创造出最大利益;三是监督范围要广泛些。即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明确相应的监督人员,不仅包括管理者,而且应包括广大医务工作者,形成一套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四是违规处罚要到位。成本管理的不规范运作行为,就要实施严厉的处罚措施。

4.微观上的措施

医院通过运用科学的会计方法,合理的归集和分摊医疗过程中的全部资金和资源,有效地控制成本的消耗,使成本达到合理的最小化,从而真正发挥全成本核算管理的作用。①时及时的清查资产,保证账实、帐帐相符,保证资产的质量。②及时核查全院各个科室的房屋面积。③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政策。④量化医院内部服务价格,质化医院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⑤严格对医院各种资产和负债成本进行有效地跟踪考核。⑥合理的进行采购和招标,尽量达到性价比更高原则。⑦严控药价,合理收费。⑧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从员工到领导,贯彻全成本核算管理师一种资源的理念。从人力上、物力上、制度体制上,改变了医院过去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确实有效地推行全成本核算管理的基本措施得以进行。

四、总结

随着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院的生存环境总是在改变的。因此,加强医院全成本核算的管理将会成为医院的一项重要的资源。只有认真的执行既定的全成本核算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医院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拥有该项资源。精细化医院资源人才管理,不断提升医院全成本管理的综合实力,真正意义上做到各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