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本核算范文

时间:2023-03-29 21: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成本核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成本核算

篇1

关键词:高校;培养成本;办学效益; 财务管理;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02-02

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分。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实行“大包揽”的方式,即包招生、包分配、包投资等,学校完全依附于教育及各主管部门,成为只抓教学的“专业部门”,而在财务上就只管要钱、花钱,毫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对国家下拨的经费,学校只管使用,至于支出是否必要和合理,则无人关心,高校没有成本核算的内在压力和外在动力。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建立高校成本补偿机制的基础。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迫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教育资源捉襟见肘。随着教育投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学校逐步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教育的资金来源也从单一财政拨款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经费紧缺已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也面临办学的危机感。高校有了筹措经费的压力,必然关注经费的使用。正因为如此,很多学校在注重办学质量的同时,已逐步认识到办学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教育市场化已逐步形成。大学教育实行收费涉及千家万户,收取多少,使用是否合理,必为广大群众所关心。因此,加强学校管理,减少浪费,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办学经济效益,通过积累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已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教育成本的研究又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日常运行中重视经营理念,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实现高等教育效益最大化。

一、高校成本的构成

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同时,需要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以至于形成以教学活动为主体,以服务教学的活动为补充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国形成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决定着高校总成本应由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和社会服务成本构成。

教育成本是对象化了的教育费用,是为培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人才所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而教育的耗费通常是由劳动资料耗费和活劳动耗费组成的,因此,教育成本应主要由直接物质费用、直接人工费用、教管费用组成。直接物质费用是教学单位为培养某类人才所发生的物质费用,包括教师资料讲义费、各项实习实验费等;直接人工费用是教学单位为培养某类人才所发生的人工费用,包括教学人员工资、奖金、津贴以及福利费等;教管费用是教学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教学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教学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等。直接物质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必须直接计入教育成本,教管费用则应分配计入教育成本。

科研成本是科研单位为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活动而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直接物质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科管费用。这三个项目的内容分别与教育成本相对应项目的内容基本类似。

社会服务成本是高校为社会生产某一种产品或提供某一项服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费、制造费用。这三个项目的内容分别与制造企业的制造成本(生产成本)相对应的项目内容一致。

二、高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方面,高校办学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高校进行成本核算。随着我国市场经发展,教育产业化,高校被推向了市场,我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同时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这样,就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教育实行大包揽的管理体制,让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社会需要来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也改变了各高校不思内部挖潜,事事依赖国家的不良传统,高校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树立成本意识,进行成本核算。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优胜劣汰。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同样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学校除了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狠下工夫外,经济效益也成为办学的重要因素。因为投入的相对有限和需求的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一时还无法解决,同时,学校的硬件也需不断改善、更新,也需不断追加投入。这些都要求学校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都有赖于学校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正确核算教育的成本,控制不合理支出,减少浪费,提高学校办学经济效益是保证高校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保证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后,收费标准成为学校、社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收费标准如何确定的问题就备受关注。从理论上来讲,高校收费标准是根据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的,但目前收费标准的确定由教育厅与物价部门统一下文执行,其计算依据不明确;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中,政府、社会、个人均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成本如何补偿,是否得到足额补偿?这些都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来实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确定收费标准,而这些都必须依靠教育成本的核算。

三、高校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1.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实际成本是指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实际投入的人、财、物的货币表现值。按实际成本计价方法核算,方法简单,成本计算结果也较准确。

2.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学生培养期间,教育投入与受益对象的培养进度往往是不同步的。如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这些投入可以培养很多期学生。一般情况下,投入在先,实施培养在后。因此,先开支的费用应按比例计入当期和以后各期教育成本中去,而不能将当期开支的所有费用全部计入当期的教育成本中去。

四、高校成本核算内容

1.高校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对象是指在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而确定的承担费用的产品。显然,高等学校的“产品”是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合格的毕业生就应该是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

2.高校成本计算期。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的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如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到的一定时间的教育服务,学期或学年为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适合。如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各级毕业生,则各级毕业生的培养周期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本人认为,教育成本期间的划分不同于企业会计期间的划分,

不能采用公历年制,应采用培养周期和学年制。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学费的收取也是按学年收取的。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学年制是指从每年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的时间。这与西方国家高校以学年为会计期间保持了一致。以学年作为成本计算期,虽然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以公历年度核算的要求不一致,但我们可以将教育成本与其他财务报告分别编制,即教育成本以学年度,其他财务报告按公历年度。

3.教育成本项目。教育成本项目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教育成本按计入方式不同分为直接成本项目和间接成本项目两大类。直接成本是指适宜于直接计入培养对象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 (1)学生费用,即学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各项费用开支。如学生的奖学金、文体活动费、医疗费、对贫困生的减免款等。(2)教学费用,即学校为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如教学及教辅人员的工资及附加费、社会保障费、师资培训费、教学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以及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间接费用是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到教育成本中去。它又可以分为三类:(1)行政管理支出,即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为完成学校的行政管理任务而发生的支出。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及附加费、社会保障费、职工教育费、办公费、工会经费等。(2)科研支出,即学校为完成科研任务而发生的支出。(3)教学辅助支出,即学校的图书馆、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为支持教学、科研而发生的支出。

五、高校成本核算的指标体系

1.高校成本核算应设置的科目。高校成本核算应设置的科目,包括“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累计折旧”、“成本补偿资金”、“总成本”、“基本费用”等。其中“成本补偿资金”科目主要核算办学成果、教育经费的余超情况、补偿情况,“总成本”科目主要核算全校各个会计期间的全部成本,即按前面介绍的教育成本项目归集教育成本,并将“基本费用”账户余额转至“总成本”账户的借方计算教育成本,再由月末“总成本”账户转至“成本补偿资金”账户的借方。“成本补偿资金”的贷方则记入学校用于教育的各种收入(包括财政的各种投入及本单位的各种收入)。年终该账户若是贷方余额,则说明学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办学成本支出得到了相应的补偿,如果是借方余额则说明入不敷出,急需资金进行补偿。

2.高校成本核算的指标体系。高校成本的核算有学年教育成本、学年平均每生教育成本、每届学生平均每生教育成本三个重要的指标。

(1)学年教育总成本是指某一学年在校学生所发生的全部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教育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2)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是指某一学年在校学生的生均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学年生均教育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某学年在校学生人数

(3)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是指某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全部的生均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篇2

关键词:高校 成本核算 问题 对策

我国不断深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日益完善的交费上缴体制,使高校进行并完善办学成本核算成为必然。不断加大的高校办学成本使教育经费越来越短缺,与此同时,学生及家长抱怨高校学费过高。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大力开展成本核算,以不断提升办学效益。

一、高校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及加速发展需要高校成本核算。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无偿提供高校运行所需资金,并不关注资金使用,因此,高校并无成本核压力。高等教育需求逐渐迫切后,招生规模不断拓展,教育资源更显有限。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逐渐转变为独立法人实体,开始自我发展和约束,高校间相互激烈地竞争着发展规模、办学方式、教学质量及其成本等。竞争需要低投入高产出,需要开始研究学生培养成本,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高校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有利于高校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内部管理;进而加强竞争实力;有利于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推进自身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校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成本管理意识不足

我国正推进改革高校财务制度,但受影响与传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高校会计核算模式普遍仍是收付实现制,成本管理意识明显不足。其次,在不完善的财务运行机制下,简易了核算内容,财务指标科学性、预见性匮乏,大多没有财务分析,数据分析经验稀缺。再次,未严肃财经纪律,太注重运用领导财权而轻经济责任制,成本高而效益低。

(二)传统财务制度对成本核算不利

我国高校的收支核算执行事业单位的收付实现制,而并未遵循权责发生制。传统财务制度首先并未切实反映投入及成本配比,无法正确体现办学效益,造成报表信息失实。其次,高校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并未真正体现经营成本,而只是表面体现了现金流入、流出。市场经济要求收入和成本配比,而当期实际成本和收入收付实现制无法做出正确反映,与市场经济相背离,因此成本核算很难。

(三)成本内容混淆,不易于核算

高校教育成本分办学成本、教育成本、办社会成本和办政府成本,而我国高校成本核算普遍将这几类核算混淆,将其一并归类为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并据此分摊教育成本,成本核算因此公正性和合理性不足。一方面无法切实掌控高等教育成本,一方面更混淆高等教育收费。并且,此成本核算很难计量。

三、完善并加强高校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强化成本核算意识

高校办学成本的解决,首先,高校管理者应积极树立并强化成本意识,教职工则应强化理财观。其次,高校应遵循效率优先原则,将市场机制引入进来,力争少投入大产出。扩展办学规模的同时,或积极争取国家教育拨款,或利用社会资金扩充学校建设。学校内部则应鼓励员工成本节约。一方面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使教育成本管理的办学资源配置导向、调节杠杆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另一方面避免浪费,以降低成本,激活有限资源,合理配置逐渐缺失的教育资源,逐步提升办学效益,使教育成本和办学规模获得协调和统一。

(二)建立并完善适应高校改革的成本核算制度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快制定适应多种所有制和多形式办学的高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标准、范围、对象其核算期加以明确和统一,实现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可比性,及国家、学校及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指标的需求。其次,建立并完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尽快解决高校快速发展和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制定高校收费标准,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办学效益和竞争力的双重提高。

(三)明确高校成本构成、分层次核算

一般地,高等教育成本分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学生费用和教学费用主要归类于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如管理费、社会保障费、固定资产折旧及其他等不适宜直接计入培养对象,但可按一定标准或比例计入教育成本。高校财务人员严格做好教育成本和非教育成本的区分,才能正确核算教育成本。教育成本中不可计入与教育成本核算背离的一切开支。

(四)选择正确、恰当的成本按算法

只有正确、恰当地选择了高校成本核算法才能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并使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得到满足。而目前,针对高校的会计理论研究及实际工作普遍使用的核算法是统计调查法、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而会计调整法是首选。首先,相对来说,会计调整法成本低,且教育成本数据可在短期内获得。会计调整法便于高校遵循高校会计制度要求核算的同时,可一致于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可按权责发生制要求以资料作为依据调整、转换、补充会计资料。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中,作为基础的会计调整法,可为高校建立健全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五)加强成本预算控制

首先,应完善财务工作经济责任制,结合责权利利,推进高校二次分配、管理有限资源。经费使用结合办事效益;收入分配结合努力创收;落实自结合履行经济责任,不断加强成本节约责任感,促进良好财经运行机制的形成。其次,强化成本预算管理。以积极稳妥原则,以统收统支为前提编制年度令基预算。并且,会计核算应系统结合预算编制、执行,并结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进行中长期预算的编制,并紧抓落实。注意预算刚性的加强,及预算执行的审计,进而使预算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促进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现状;制度建设;责任落实;目标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142-02

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学界大多倾向于:高校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一定种类、层次和数量的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它是高校教育的实支成本,不包含高校学生的个人教育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两部分。这是目前学界对高校教育成本较为普遍的认识。在针对高校教育成本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学者还对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以及高校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及控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控制教育成本支出,提高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

一、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对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缺乏内在动力

我国高校属于非盈利组织。正因为我国高校的非赢利性,决定了我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不计算盈亏,不对办学成本加以核算和控制,不去注重高校办学本身的经济效益。作为高校自身关心的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规模、社会声望及社会影响力,而忽视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一些高校为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充足生源,片面追求社会效益,也不会去考虑控制和降低教育成本,反而不断加大投入,甚至表现出教育成本最大化倾向。国家对高校没有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要求,导致高校对加强内部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缺乏内在动力。此外,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这是高校教育成本补偿的重要途径,高校决策者关心的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后,如何尽快的使用出去,而不关心教育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而我国高校的会计工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报告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教育成本的核算与控制不是高校会计的工作职责,他们关心的只是预算收支平衡,因此,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高校的会计工作者也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缺乏内在动力。

(二)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缺乏科学方法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但两项制度都未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项目、方法等作具体规定,仅设置了可供高校参考的教育成本科目,没有要求高校对教育成本作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列支的范围以及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目前依旧是理论界探讨的话题,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建立在预算管理体制下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学界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研究中的数理统计法、会计调整法、原始凭证法以及会计核算法,虽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核算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但没有相应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作保证,对于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还只能看做是理论探讨,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还缺乏科学的方法。

(三)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缺乏有效机制

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严格说来是针对高等学校制定学费标准及价格监督而制定的。该《办法》规定“为合理制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提高教育收费的科学性”,表明了制定该《办法》的出发点。它强调的是高校的合理收费,突出的是提高教育收费的科学性。“本办法适用于价格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进行调查,审核和核算价格成本的活动”。这说明,该《办法》事实上是要达到对高校教育收费进行监管的目的。对于高校成本的具体核算,该办法虽规定了核算的相关原则和项目,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项目过于笼统,不便于高校对高校的教育成本进行归集、核算。《办法》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监管未列出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因此,高校在教育成本的核算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还缺乏有效的手段。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基本思路

我国现行的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理论体系及会计方法尚需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方法有待于确立,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应形成一整套理论方法体系,形成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监管网络,保证教育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成本控制理论的构建

国家相关部门应着手修订完善《高等教育财务制度》、《高等教育会计制度》,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原则、项目和方法,确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地位。

1.修订完善的《高等教育财务制度》、《高等教育会计制度》应将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内容纳入其中。改变高校单一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制度,准确反映高校当期的实际收入、费用和成本,将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高校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对于高校教育成本项目的归集应体现相关性原则,凡是应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都应归集在高校教育成本项目中,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则一律不列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

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109-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正在发生变革,高等学校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法人实体单位。高等教育产业化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转变,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也有责任向社会公开办学成本及其核算方法。但目前由于高校会计体制的局限再加上高等教育成本的非精确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核算体系与办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既是理论研究的课题,又是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的紧迫性

(一)高校自身特点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公益化向产业化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免费的午餐。高等学校作为以教学科研活动为中心的事业单位,虽然不能像企业那样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等有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通常可被看作是一个生产性部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就是它的产品,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实现其价值。而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一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高校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一样,同样存在“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活动,同样需要讲究投入产出效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也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以有限的办学资源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优质学生。而办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则有赖于高等学校加强财务管理、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公平合理的学生培养成本分担机制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不属义务教育,需要建立由国家、社会、学生个人共同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学费应为学生培养成本的25%。但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教育成本的具体核算规范,各高校一般按各自的理解和需要制定学费标准,造成学费收费标准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近25倍,从1989年前的200元/年,1995年涨到800元/年,2005年再涨到5000元/年。实行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可以为制定合理的高校收费标准,确定国家、社会补偿教育成本的额度提供科学依据。它对克服国家教育投入的随意性、增加高校收费透明度、规范高校收费行为起着积极作用。

(三)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例如,高校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并存;部分高校盲目扩大规模,在各类学生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缺乏系统的、理性的思考等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可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成本进行计算,建立成本意识, 可发现管理上的漏洞,进而达到科学地配置资源、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效益的目的进而提高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率。

二、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我们始终会涉及到各类商品、服务、活动和产出的成本问题。教育成本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指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高校教育成本是从高等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角度考虑的教育成本,它指高等学校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消耗的所有资源的价值,包括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属于财务范畴的以货币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不包括社会和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

另外,所谓教育成本核算是指审核、汇总、核算一定时期内教育费用的发生额和计算教育成本工作的总称。教育成本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环节:第一,按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教育费用进行汇集,计算教育费用的实际发生额;第二,根据教育成本核算,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笔者所指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以高校为主体所进行的核算工作,即实际发生并可以直接计量的财务成本,不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也不包括学生个人成本等。

三、现有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

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关键,就是如何准确、可靠地核算成本,量化各种直接成本,获取各种可靠数据。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我国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以货币资金的增减直接来确定收入和支出的发生,而不考虑该项资金的取得和付出的归属期间,从而阻断了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过程,掩盖了高校各个期间业务的真实情况,这样就难以准确反映高校的成本项目和成本水平,对学生培养成本的计算造成了困难。另外,多年来,国家对高校实行“供给制”,高校只核算经费支出,至于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则无人问津。虽然后来国家对高校实行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但其仍局限于计算预算收支余超的阶段。一方面,高校利用所获得的资金主要关注于如何扩大学校规模、如何增强实力,对于能否合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及降低学校的风险,关注的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不存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破产机制,导致高校相关领导的理财观念也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尽量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发展,而成本核算则可有可无。我国高校面临着教育经费短缺与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同时并存的问题,这种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弊病,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

四、科学确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三个建议

(一)参考权责发生制核算成本的原则,适当修正现行的收付实现制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可利用的手段分析,教育成本计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统计调查方法、利用现有学校会计资料转换计算方法、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第三种会计核算法变革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即通过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重新设计以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正如前面所说的,目前我国高校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财务收支量增多,这种以实现收支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适应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基础,是指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权利的形成和责任(义务)的发生为标准。按照这一原则,对于收入,无论其款项是否收到,以权利的形成确定其归属期;对于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付出,以责任的发生确定其归属期。显然,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避免了现金收付具体时间对成本核算信息的影响,能够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这种方法应该成为一种趋势,因为用它核算教育成本最为直接,会随着高等学校日常会计核算的进行自然而然地产生教育成本信息。但是,由于目前高等学校非营利组织性质和高校管理体制制约了教育成本核算理论研究的深入,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重新修改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还需要一段时间。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损耗而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费中的那部分价值。而现今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按账面原值核算的,不计提折旧,这种做法的缺陷是无形中增大了高校的资产数量,作为净资产的固定基金严重不实,不符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原则;同时,当前高校正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固定资产实行有偿使用,不计提折旧,有偿使用缺乏依据;另外,教育作为一项产业是要计算人才培养成本的,不提取折旧,人才培养成本的数据就不准确。

因此,高校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编制年度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及购建计划,对报废、封存和有待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同时,高校还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施行条例》,并结合高校诗集,制定一套实施办法,另外,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由于固定资产用途、性质不同,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将固定资产划分归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选用不同折算方法。

篇5

关键词:队伍配备;财务管理;成本核算

一、首先建立健全一支高校餐饮经理带头人

策略的筹划及执行者,是为管理部门提供增值服务的,管理者要有了解高校餐饮相关各方面环节内容,对餐饮场所功能性的设计、炊事机械的安全操作使用、原材料招标程序的采购、原材料初加工、切配烹饪、窗口售饭的服务、职工文化教育的提高、员工身体健康的关心,工作态度的要求等环节。经理对食堂工作特性是否具有全方位辽解,所用员工技能高低以及对餐饮品质的要求标准的辽解是衡量食堂经理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二、有一个集体原材料采购和保管核算员验收的队伍

首先建立采购规章制度,从程序手续上建立完美,配备思想素质觉悟高,综合技术集一身的同志,通过上网、微信定时辽解周边高校采购行情,货比三家,采购价谦物美的原材料,实行学校招标采购制度,把好第一关、保管核算员按验收制度验收和领用原材料、把好第二关,严格执行学校财务制度,按合法手续做帐报帐保证学生、教职工利益得到保证,把好第三关。

三、高校食堂成本核算内容

我校从2013年启用了采购核算系统,从食堂的订货、领用原材料、水电汽、人员工资、管理费提取等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费用,都能在采购核算软件电脑中全面反映。核算部门将对各部门食堂每天、每月营业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出食堂经营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营业收入等各项业绩指标。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核算是指直接食品原材料(荤菜、蔬菜、米、面、油、调料、豆类、干货、饮品等),是指食堂生产加工成品菜所需的鸡、鱼、鸭、肉、各种蔬菜、米、面、油、调料、干货等相关费用,是食堂最原始的直接成本支出的组成。2.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核算是指(水电汽、低置易耗品、人员工资、绩效工资、保险、办公用品等)间接成本是指食堂经营生产加工相关联所必须支出的各项费用。3.毛利率指标。毛利率指标是指高校食堂的制定的经营直按成本按规定性质下达不同的毛利率指标,本学校规定集体食堂经营直接成本60%,外包食堂直接成本55%,上下浮动2%,作为测算食堂每月经营效益的依据。

四、高等学校食堂成本核算的类型

1.从核算性质来分:集体食堂主要分析营业收入的提高,人均营业额的%比,直接成本、调料领用%的控制,间接成本的使用情况,比如水电汽、人员工资、绩效工资都是对集体食堂进行考核的依据。也是为食品的定价核算和食堂经营目标控制核算提供依据。单菜的定价是指根据单个菜品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毛利率的各项规定,根据菜品的质量和原材料采购价格、各种费用的摊销来测算,科学合理制定菜品的销售价格。根据食堂经营性质,在下达经营利润目标基础上,将食堂当日(月)实际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营业收入做成经营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分析食堂销售的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等控制情况进行核算,最终分析食堂经营盈亏。外包食堂本学校只控制经营直接成本内容,所有原材料由本学校集体采购和验收,间接成本由外包食堂经理自己核算控制。

2.从核算日期性质来分:主要分为每天成本核算、每月成本核算。每天成本核算是指每天将食堂所发生的各种原材料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人员工资、绩效、水电汽、办公费、维修费、低值易耗品与相同核算日期时间内的餐费收入进行比对分析经营情况。每月成本核算是指每月将食堂实际发生各项原材料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人员工资、绩效、水电汽、办公费、维修费、低值易耗品与同期月度餐费收入进行比对分析经营情况,考核测算食堂每日、每月实现经营产值和盈亏情况,同时能够分析出食堂在经营服务销售过程中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

五、高校食堂成本核算层次

高校食堂成本核算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它涉及食堂原材料采购加工、销售、储存管理、必须建立一整套成本核算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ISO9001指导书规范操作工作流程,食堂成本核算工作人员必须配备懂财务管理,有责任感和有爱岗敬业精神的工作人员担当,这是使用食堂成本核算管理员上岗的最基本要求。

1.高等学校食堂原材料采购与食堂烹饪、验收、仓库保管、窗口销售必须区分管理,这也是提高食堂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本校饮服中心设立中心采购部,专门从事原材料的集中采购,大型物资由学校招标办公室负责对外招标,中标单位全面实行了网上订货配送机制,原材料实行多人员自助采购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增加原材料采购的透明度,降低采购成本。

2.学校食堂原材料验收与领用的管理,是防止学校食堂物资出现不必要的损失的重要措施,各项米、面、油、荤、蔬菜等物资验收,监督是指学校食堂在采购原材料验收时,后勤保障处饮服中心采购人员、食堂经理、校区保管核算员共同参加对购买的食堂原料质量、数量、价格的验证过程。保障处、饮服中心督察部门通过市场、微信、网上的调研,价格的对比调研,对采购部门采购的原材料质量、数量、价格作出测评,是否采购的物品货比三家,价格是否合理,原材料是否质好、价廉,大种物资是否按学校有关规定,定期上网招标,学校采购招标部门参与招标程序,做好大种物资中标工作,也是把好学校食堂成本核算和食品安全的一个防范措施。

3.科学合理地确定伙食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结构比例,是提高学校食堂成本核算、引导学生合理的消费的指导方向舵,本校集体食堂伙食成本规定直接成本占60%(含原料成本53%和调料成本7%),外包班级55%。间接成本占35—40%(水电占气费用占7%,人工成本占25%,其它占8%。)食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菜肴高中低档比例(2比6比2),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食堂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结构比例。

4.保障处饮服中心核算部门的监督是加强各食堂成本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核算部门的监督是中心核算部门对食堂所有原材料、帐务的全方位监控,由于校区保管核算员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知识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成本核算操作准确性、帐物管理、资料归档、存放保管等会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以我校ISO9001规范标准来检验校区保管核算员各项工作,只有不定期开展核算部门、监督部门的检查,及时纠正存在问题,才能提高校区保管核算员成本核算规范化操作水平,其中心核算部监督具体做法是:对校区保管核算员进行财务知识、仓库管理知识和食堂成本核算规范化操作培训;不定期开展各校区库存帐物的核对;校区仓库原材料的盘点;各校区食堂原材料计划申请单、收支领用单的查验。

5.我校保障处饮服中心采购核算软件应用是提高各校区食堂成本核算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方法,我校采购核算系统软件应用,是指校我食堂各项原材料采购的订购、验收、领用、营业收入的核算记录。通过我校2013年引进采购核算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上完成所有操作,随时核算各食堂经营状况,为中心领导作出决策提供相关数据。

六、高校餐饮食堂成本核算分为的内容

高校餐饮食堂成本核算主要包括食堂每品种菜核算、日成本、月成本核算三种核算方法:

1.单菜核算。每种菜肴定价核算是在生产加工基础上准确计量单一菜品份量标准,按照单个菜品原材料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摊比例,计算出单个菜品所支出费用,最后算出单一食品的销售价格。

2.每天成本核算。食堂每天实际使用的生产加工成品菜所需的直接成本费用,是指鸡、鱼、鸭、肉、各种蔬菜、米、面、油、调料、干货等相关,间接成本费用是指包括人员工资、绩效、水电汽、办公费、维修费、低值易耗品等费用进行汇总核算,并根据食堂每天营业收入与实际每天成本汇总进行对比分析,测算出食堂每日经营控制状况,是否在控制经营盈亏范围内。

篇6

【关键字】教育成本核算理论基础意义

1958年,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的约翰•维译(J.E.Yaizey)出版了名为《教育成本》(ThecostofEducation)的专著。自此,教育成本就成为教育经济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开始研究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尤其是高校的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

为什么要研究教育成本?研究教育成本的核算有什么意义?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学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事业单位一般是不计成本的,所以,高校的会计也不要求进行成本的核算。但是,随着高校的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教育投资体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报账式”会计核算体系已不能满足对高校会计信息处理的需求。

1998年1月1日起开始试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将原来的“三大”会计核算要素统一规定为“五大”会计核算要素,并将将原来的“收付记账法”改为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并确立高校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要求高校的会计工作应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这为高校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高校成本的核算工作成为可能。

二教育成本核算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

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希恩认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如不用于教育部门,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校实行“供给制”,即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因而,学校只注重教学和科研活动,不讲成本核算,不讲办学效益,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资源利用率极其低下。

通过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分解经费的使用情况,可以全面掌握教育经费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跟踪考察人、财、物的消耗情况,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和方法,使高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国家制定合理的教育投资规划。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确定高校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部门根据在校学生年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1996年12月16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作出原则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可见,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是合理确定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的依据,一所高校如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无法确定生均成本,也就无法确定究竟收费多少才能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转。

(三)教育成本的核算是建立合理的负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

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社会、用人单位、个人都是受益者,因此,他们都应该合理的分担教育成本。1999年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成本要尽快建立起一种由国家、学校、学生家长和个人共同合理分担的机制。”建立教育成本的分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条件是要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

三教育成本核算对学校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的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非物质生产领域,它一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购买者和消费者,这样高校就成为构成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把竞争机制引进高校,必将促使高律财务管理由拨款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管理需要相关相关的数据进行规划和控制。为了满足学校决策的需要,就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对教育过程中各种纷繁复杂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计量和描述。也就是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从而提供预计性和分析性的信息。

(二)衡量高校办学效益的依据

提高办学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耗费,实现较多的教育成果。

只有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在同类院校之间进行办学效益的比较,充分利用高校

的资源,促使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高校由原来的国家包办转变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高校之间有办学方式、发展规模、招生分配、科技成果转让等领域逐步与市场接轨,高校面临着调整、联合、合并的发展趋势及办学风险。进行人才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衡量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

四教育成本核算对学生和家长的意义

随着学生缴费上学的普遍实行,学生(或其家长)已成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对于教育服务价格确定依据的教育成本自然非常关心。1998年海南大学的自费毕业生就提出,学校应对他们两年来的各项费用进行结算,对不合理及超出部分予以退还。他们认为,既然是自费,学生就有权知道自己的钱用在哪里(《南方周末》,1998.7.3)。

因此,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学校财务的公开,有利于大众对学校财务的监督,也能使学生和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篇7

(一)欧亚学院的优势

第一,欧亚学院的费用多属间接费用。高校日常的教育活动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作进行,在这期间发生的人财物的耗费大多属于间接费用,且固定资产折旧、经费等发生的动因也有所不同,这需要分析不同资源、作业、成本动因等分配费用来计算生均成本。第二,欧亚学院的教育活动存有明显的重复性和周期性。每届学生都是从招生开始,以毕业结束,即便是不同层次、专业及类别的学生的培养过程也都具有相似的规律。学院培养的对象是多元化的,不同成本对象需要的技术水平也是不同的。第三,欧亚学院的成本核算对象多元化。学校根据不同的学科划分不同的院系,每个院系又有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还划分不同的教育层次,这样不同院系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所消耗的资源有很大的差别。

(二)作业成本法的业务流程

根据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原理,资源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而作业成本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最终成本对象。首先,确定成本对象,学校各种消耗资源的承担者是学生,主要是按照院系、专业、年级、学制等方面来定义成本对象。其次,确定作业,学校的主要作业有招生、教学、就业、后勤等,在大类之下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细分。再次,确定学校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项资源,资源是各类作业成本的源泉。根据《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所消耗的资源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工资及附加、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奖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在大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类。最后,选择合理的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其中资源动因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依据,它反映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分配依据,它反映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确定成本动因是关键的步骤,是将成本进行合理分配到成本对象的基础。

二、成果和启示

(一)主要成果

1.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学校的效益

作业成本法将高校的各项期间费用更为准确、细化的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中,有利于查看各项资源耗费情况,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欧亚学院招办主任感叹道,通过作业成本的实施与运用,可以比较不同学制学生的成本与收入来调整学校的招生结构。在实施作业成本的这几年中,学校在不断增加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效益还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2.加强高校成本的管控

作业成本法对作业中心的详细划分可以更为详细地分析间接费用增减变动的原因,有利于管理决策层进行决策,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外国语学院院长说道,在以前各学院和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只是想尽办法向学校申请资源却不考虑资源的具体用途及使用效率,在实施作业成本后,生均成本等数据会让决策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和日常管理。

3.实现精细化管理

学院可以根据作业成本流程分析各个层面的成本,为成本管理和预算提供支持,实现高校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作业成本项目的实施,财务人员真正领悟到“管算结合,算为管用”的含义,使得财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同时,财务部门的工作也为学校的管理创造了价值。

(二)启示

1.作业成本法应用需要一定的基础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设计出细致合理的并且切实可行的ABC成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开发相关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支持;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学校各部门协作进行,业务部门应该深度参与和支持;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还应该有相应成本管理制度的约束。

2.作业成本法给高校带来了机遇

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既可以更有效地从各个角度反映高校教育成本的使用情况,为学校和所属学院的专业设置、经费的分配以及成本的控制决策提供较合理的依据,又可以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业成本法在优化高校数据的基础上,同时也给高校在标准化的数据上形成个性化小成本分析带来机遇。(本文来自于《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3.作业成本法给高校带来了挑战

篇8

关键词:高校 成本核算 财务管理

高校成本核算是高校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加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学生收费标准的依据。对高校成本进行核算,会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我国的高校成本核算还面临着各种问题。

1.高校成本的构成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又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为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最终形成以教学活动为主体、以服务教学活动为补充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国办学模式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为一体的,这就决定着高校总成本应由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和社会服务成本构成。

教育成本是为培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人才所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主要由直接物质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教管费用组成。直接物质费用是教学单位为培养某类人才所发生的物质费用,包括教师资料讲义费、各项实习实验费等;直接人工费用是教学单位为培养某类人才所发生的人工费用,包括教学人员工资、奖金、津贴以及福利费等;教管费用是教学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教学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教学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等。直接物质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必须直接计入教育成本,教管费用则应分配计入教育成本。

科研成本是科研单位为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活动而产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直接物质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科管费用。这三个项目的内容分别与教育成本相对应项目的内容相类似。

社会服务成本是高校为社会生产某一种产品或提供某一项服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费、制造费用,分别与制造企业的制造成本(生产成本)相对应的项目内容一致。

2.高校成本核算办法

高校为培养每个学生而支付的全部费用成为了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它一方面要能够反映高校各项成本的使用情况,考虑成本预算的各项定额的执行情况,及时计算出偏离成本预算目标的差距,使教育成本的控制有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要为成本分析提供实际数据,也为今后成本预算提供依据。为了准确计算高校成本,高校就必须要确定一下内容。

2.1高校成本核算的原则

为了核算高校成本,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是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正确核算教育成本,而且能如实反映高校在教育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才能真实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欠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这样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的债务状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或产出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与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在实际工作中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比。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3)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2.2确定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是指在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而确定的承担费用的产品。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合格的毕业生就是核算的对象。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层次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层次,可采用“约当学生人数”的概念对学生的数量进行核算。这种方法是把本科生作为基本量,其他层次学生按系数折算为约当学生数。这样,在计算每学年每个学生负担的教育成本,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均教育成本”时,就可以用学年总成本除以约当学生数得出。

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因为在同一期间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所需经费不同,一些特殊专业如艺术专业所需经费是最大的。因此,只有分系、分专业核算并编制成本核算单,才能正确计算出各专业每年成本及人才总成本。

2.3确定核算期间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但从准确核算教育成本的角度来说,以学期或学年为成本计算期限比较合适,通常是当年8月1日至次年7月31日。但这样会使学校会计制度与政府财政年度不一致,不利于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不过学校可以通过按月来生成财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报表,成本计算报表需要通过教育成本核算(包括归集、分配结转等),按照当年8月到次年7月来生成报表,真实地反映教学上所耗费资源的进程。

2.4确定成本核算项目

高等教育机构成本是学校以及其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机构在教育过程中耗费掉的资源。分为助困成本、政策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经常性成本、资本性成本五大类。助困成本是国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启动的助困工程而付出的成本,属于转移支付性质,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贴息等。政策成本是以教育成本补偿形式补偿国家相关政策出台而发生的费用,包括职工住房补贴、勤工助学基金。人力资源成本是高等学校在人力资源引进、进修、培养等方面发生的费用。资本性成本是学校为教学和管理需要购置的设备、图书和构建或租赁耐用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资本化支出,以及按照相关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的修购基金。经常性成本是教学科研过程中日常发生的教育资源耗费,通常按照会计周期(一年)界定,即一年内消耗的教育资源视为经常性成本,资本性支出应按年度折旧和利息支出摊入经常性成本。

在进行高效成本核算时,在确定了哪些应该是核算的对象时,也应该知道哪些对象是不应该计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的。

根据当前一般高等院校资金运行的情况,归纳起来有如下项目是不应该纳入成本核算体系的。(1)属于全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如社会保障中离退休人员工资支出,因为这与学生教育成本无关;(2)投资经营性支出;(3)已经进入社会化运作的后勤服务支出;(4)单纯性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中的支出;(5)横向科研经费支出。

3.高校成本核算所面临的问题

3.1高校成本核算理论的研究不成熟

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校成本核算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对成本的概念、成本核算对象及项目设置和成本所包括的内容范围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些都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和操作中的混乱,甚至于无法操作。

3.2现行制度上存在瓶颈

现行的以排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制度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校的财务会计属于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主要以国家制定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准绳。但纵观这两个制度,对有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内容只字未提,仅在《财务制度》中的内容中提及了一下财务监督,但是比较零星的、缺乏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并且也没有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

3.3高校成本核算在操作层面上比较复杂

虽然许多研究者对成本的项目设置等进行了研究说明,但真正在实践中进行成本核算,还存在许多困难。一是目前客观条件限制成本核算,比如在会计核算期间上采用的日历年制与高校培养学生的周期不一致,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学校实行收付实现制,显然,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成本科目设置上无法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例如缺少固定资产折旧,无法正确反映成本支出等。

3.4高校不具备财务会计基础

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制约其进行成本核算。我国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是非经营性组织。其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高校现在实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的是预算会计模式,尚未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高校会计核算只要求对预算经费收支进行记账和报账,而不需要考核成本。目前,高校成本核算还不具备财务会计基础,满足不了成本核算的要求。

3.5 高校的隐性浪费极为严重

学校的隐性成本是由体制、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合理合法性”。主要表现为:高校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矛盾不可避免会增加高校的运行成本;学籍管理限制的过于狭隘,没有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长被扼杀;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重复教学或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缺失;师资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造成作为教育消费主体的学生的消费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等等。

参考文献:

[1]何小平.基于权责发生制的高校成本[J]改革与战略,2005(10),118-120

[2]朱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9)

[3]鲍莉华.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J]时代金融,2006(11)

篇9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

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下,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再是完全依靠劳动力资源与资金的占有配置,而更多的取决于知识的占有与配置。在此发展形势下,各大高校也开始不断摸索、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政策、理论、院校建设和发展模式的制度措施,其中教育成本核算措施可以帮助高校管理层全面了解本校的资产、支出构成,了解本校教育成本组成,适时树立成本效益理念,使得教育资金投入更为合理、精细,以均衡高校教育资源的分布与配置,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与教学效率。

大约在1950年左右,教育教学成本概念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而被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成本的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一个是高校培养学生所消耗的资源,也就是高校的实际支出成本。二是学生在上学过程中发生的生活支出,如生活费、交通费等。三是学生因上学而丧失的工作收入的机会成本,如高校资金中因用于学生教学、科研的资金而丧失的利息收入,以及学生因学习丧失的工资、福利等。

一、当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成本负担过重、学校收费不合理等问题愈发凸显,问题归根到底是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缺乏制度依据,高等教育成本难以准确量化。

(一)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解不到位

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面对越来越激烈竞争形势,各个学校为了增加生源、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但目前来看,有部分学校对于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解并不到位,简单的将加大教育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经费支出等投入力度作为主要手段。实际上这种做法只是考虑了怎样做到社会效益最大化,而没有切实的采取成本控制的手段,并不利于学校发展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缺乏统一规范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教育成本核算工作时,将学校的实际支出作为重点核算对象,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提供给学生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很大关系。目前学校由于缺乏较为统一规范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在实际核算工作中依然按照实际支出来进行成本核算,大大的增加了教育成本,导致出现教学经费分配不合理、经费去向不明、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

(三)教育考核评价不重视成本核算

高校的经费来源较为多样化,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耗损也较为繁杂,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会有较大的难度。并且由于对高校进行考核评价时,通常不太重视经济效益成本指标,导致学校在某些方面也不注重成本规划及核算。现阶段许多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往往是努力开避财源,但却很少“节流”,学校的成本控制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达不到应用的效果。

二、新时期强化高校成本核算有效性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前高校成本核算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出几点强化核算成本有效性的建议与措施。

(一)健全成本核算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学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开支,规范成本核算环节的数据统计流程与方法.尽量细化各类参与核算的数据,如教师的工作量可以具体细化到授课层析、专业班级。

其次,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消耗的水电等按照具体的教学楼进行分别统计,直接分配到各学院、专业的可以具体细化到专业。除此之外,教学资源、图书资源以及教学设备等资产的占用情况也要具体细化到对应的学院、专业年级,以便于教学成本的分类统计与管理分配。

最后,学校应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改进以往的成本核算方式,可以建立与学校成本核算制度相配套的信息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对资产配置情况、后勤资源分配、教学设施使用情况等数据的统一管理,并将之共享到其他部门,保障数据的一致性、真实性以及透明性。

(二)进一步细化教育成本核算

目前大部分高校是按照“教学基本支出”、“教辅基本支出”、“行政基本支出”、“后勤基本支出”和“学生事务基本支出”等分类实行以及核算,并没有对具体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本进行严格的分析与计算,导致成本核算在具体的支出分类上相对含糊,致使学校内部经费分化严重很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因此,学校不能简单的按照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等各项事业支出分类进行核算,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本。另外,对于公共学科来说涉及到的专业较多,教师课酬统计在公共学科所属学院,可以按照教师在不同专业分配的教学课时以及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贡献进行统计核算。

(三)改进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满足当前教育成本的核算标准及要求,高校应积极借鉴一些先进优秀的成本核算方法。如引进较为成熟的作业成本法与以往的成本核算方法相结合,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这种成本计量方法是按照“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逻辑,将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将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给成本对象,能较好的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

另外,高校在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时,需要对人工成本费用适当分离,将与学生培养成本无关的人员经费剥离学生培养成本的范围。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评价体系

合理规范的成本管理评价体系,可以对学校的决策起到正确导向的作用。学校可以实行按院校、专业考核的成本制度,设定生均教学经费支出、生均教学仪器占用率、生均图书资料占用率、就业率、师生比、教学投入效率(合格学生人数/教学投入总量)等指标,定期对相关单位进行考核,对考核的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使成本管理不断完善,以达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三、结语

高校虽然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但也要重视自身的定位,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拨款而不重视自身对成本的核算。对于高校来说,只有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开展教育成本核算,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相对合理,使教育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以静,刘贵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的进一步探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19-120.

[2] 刘燕,孙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以A大学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6,05:19-37.

[3] 阎丽娜.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J].现代妇女(下旬),2014,11:251.

[4] 关心.浅谈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J].中国总会计师,2015,01:92-93.

[5] 秦路,彭泽平.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113-117.

篇10

深化高校学生食堂全成本核算管理的思考杨国战 苗环春 刘科堂 王凤兰由于当前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全成本核算还没有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权威性的全成本核算理论作为指导及控制成本的依据,各高校伙食政策和对成本归集认识不同,导致各高校后勤食堂全成本核算在管理的方式、口径不统一。二是在全成本核算的运行当中,食堂实际运营发生的间接成本大部分是以销售毛利率的形式存在,食堂的全成本核算只是对直接成本和部分费用分摊的核算,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三是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不完善,食堂在全成本目标控制顶层设计上做的不够,全成本核算管理的触点没有延伸到食堂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核算的重点仍是事后反映,事前成本预算、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分析流于形式;四是食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薄弱,成本核算和分配考核机制有待健全。食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凭经验、靠感觉多,市场调查、环境分析少,难以实现全成本核算要求的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督,职工“责、权、利”有机结合需进一步提高。

二、全成本核算的途径

(一)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全成本核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1.准确理解与把握高校后勤食堂的属性,不断完善全成本核算管理的理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虽然在理论上做了不少的探讨,在实务上不断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高校后勤食堂现行的会计核算大都是借鉴企业成本会计方法,按照企业成本核算模式进行,其核算科目和方法还不能完全满足食堂全成本核算的要求,同时各高校在伙食政策和成本认识上也不尽相同,如有些财力雄厚的高校对编制内职工的档案工资不计入食堂成本,有的高校则对编制内职工的档案工资全额停发计入食堂成本等,各高校后勤食堂全成本核算在方式、口径不统一,校际之间数据缺乏对比性。因此不断完善全成本核算管理的理论,积极稳步推广实施,及时追踪补充完善,以促使高校后勤食堂全成本核算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我们后勤人今后努力的方向。

2.正确划清成本与费用的界限,把食堂实际运营发生的间接成本科学准确地予以归集和分摊由于目前高校后勤食堂将食堂管理层人员发生的人工费等各种办公耗费和员工培训费、餐用具购置费、设施维护维修费等公用费用都放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列支,不计入当期产品成本,只在产品销售毛利率中体现,笔者认为这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容易出现食堂基层紧管理层松,造成新的浪费,同时食堂毛利率也显得过高。这点可在今后的工作中探讨。要以科学的标准把食堂实际运营中发生的间接成本科学准确地予以归集和分摊,不断加大进入成本的消耗,促使全成本核算履盖食堂的全部经营活动。

(二)综合设计顶层目标,不断优化全成本核算体系,实现顶层目标与日常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

1.实施全方位的目标管理以郑州大学为例,该校后勤集团管理的食堂从2009年开始进行全成本目标总体规划,根据食堂的经营情况、学生人数和饮食价格总水平明确本年度食堂的成本目标,再由食堂对各班组分解。食堂微利经营,保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明显低于校外同类餐饮价格,各食堂每顿饭必须提供至少3个1-1.5元的低价菜,并坚持向师生提供免费菜汤。经过四年来的实践,食堂每年都能按时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同时师生对食堂服务的表扬信也逐年增多,师生对食堂服务的满意度大幅度增加。

2.优化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1)规范产品成本核算单元管理和业务流程,强化监控措施。要规范确定采购、验收、贮藏、领用、加工、烹饪、销售、核算等关键节点的管理制度,使各工作岗位在处理业务过程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的内部控制系统。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要素要及时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和评价,保证成本归集的真实、及时和正确。郑州大学食堂在产品原材料采购、验收、贮藏、领用、加工、烹饪6个环节中,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和工作流程运行,这6个环节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经检验符合质量标准后才能进入下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有规范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来约束,员工操作的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表格进行记录,环环相扣。工作的人、领的物,出的产品,可顺查,可倒查,增强了成本管理的刚性,保证了成本归集数据的可靠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定期制定标准菜谱,明确量化指标。制定标准菜谱,一便于成本核算,无论原材料市场如何变化,均可根据配方核算每个菜品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对比,可以有效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所在。二可按照规定的生产用料进行制作,保证产品的分量标准化。三可减少厨师操作技巧和难度,降低劳动成本。四是可预示产量,减少对存货控制的依靠,方便成本控制。

(3)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定期召开成本分析工作会议。食堂可对各核算单位设兼职核算员,定期对食堂或班组进行局部或全面的成本核算,加强对全成本核算的过程控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各岗位人员沟通,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月底与食堂财务进行比对,对成本控制目标的执行情况及时总结,做到“算为管用”。食堂财务要建立成本、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对盈亏率、毛利率、间接成本率、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等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归纳和思考,为食堂经营决策、人员激励、社会补偿、饮食价格制定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客观详尽的数据支持,真正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调整的目的,保证年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以郑州大学后勤集团管理的学生食堂为例,为加强对饮食产品价格的监控,制定了《销售品种成本核算表》,定期以份为单位和规定的毛利率对食堂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重量、质量进行成本核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成本与价格相配比。如米饭,每份300克,销售毛利率为18%,成品味型:清香,主料:136克0.679元,水电费成本0.08元,蒸汽成本0.03元,人工成本0.03元,成本合计0.819元,销售价格1元。

(三)加强和提高食堂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健全公平公正的绩效分配考核机制,为职工搭建好“责、权、利”平台,为高校后勤食堂全成本核算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1.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合理使用各种类型人员,依法用工,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由于编制内的职工陆续退休,食堂技术骨干严重缺失,为满足师生餐饮多样性需求,需从社会聘用烹饪技术骨干。以目前郑州人力资源市场来看,聘用一名技术全面的厨师月工资达到6000--7000元, 普 通 技 工3000--4500元, 保洁工的工资也在2000元以上。郑州市最低工资从今年7月份上涨至每月1400元,上涨幅度达到13%。国家社会保险政策的完善也使高校食堂人力成本不断提高:2014年7月,郑州市职工社会保险政策规定,为职工参加“五险”,单位每人每月需支付713元。高校食堂人工成本的压力持续加大。因此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管理,科学定岗定编,动态用人,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及自我约束性,创造稳定现有人才的良好环境,培育一支优秀稳定的骨干队伍,防止出现人等事、人浮于事的状况。

2.建立与全成本核算相适应的绩效分配考核机制,正确评价和考核各食堂及班组的经济效益要将饮食服务的质量管理和岗位管理结合起来,成本责任与成本控制挂钩,利润责任与服务质量挂钩,明确各个核算单元的责、权、利,奖勤罚懒,多劳多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012年郑州大学后勤集团管理的食堂打破员工的身份束缚,根据后勤集团绩效考核方案,制定了饮食公司《岗位量化考核标准》,所有员工一视同仁,绩效工资由两部分组成,岗位责任绩效工资与岗位责任、质量责任挂钩,工作业绩绩效工资与工作技能、成本效益挂钩,相同岗位上由于成本、利润和服务质量的不同,员工收入也不同,充分体现了岗酬结合、技酬结合和劳酬结合的分配考核机制,发挥了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极大激发了员工优质服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