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23 14:1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风险控制

篇1

关键词:旅游健康风险;因素;防控策略

1旅游健康及旅游健康风险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习惯将健康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但科学的概念并非如此。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即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感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自然、社会、文化、生态、心理、遗传及其它生物学因素等都是可能的致病因素。“旅游健康风险”即指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因所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改变及旅途奔波,其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幸福等各方面产生种种不适或直接面临损害事件的可能性,导致旅游健康风险的原因多样而复杂,其形式也具有不确定性。

2旅游健康风险因素分析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所组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综合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旅游健康问题与旅游产业的各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都有关,涉及领域广、人员多,交叉性强,关系复杂,这个复杂的巨系统决定了影响旅游健康的因素纷繁而复杂(图1),自然地理条件、卫生资源配置、旅游安全设施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都可能成为风险因素。所以,对健康风险形成机理进行探讨时,既要考虑地区地质、水文、土壤、生物、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又要考虑经济水平、食物结构、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医疗保障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结合旅游业的特性,考虑旅游者个人条件及景区游乐设施的安全状况。只有坚持综合性原则,才有可能系统、有效地排除健康风险,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旅游健康风险防控策略

3.1实施健康旅游规划

健康旅游是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不仅仅强调旅游者对自身健康的追求,也强调在满足旅游者身心健康需要的同时,维护和改善旅游地生态环境,营造更为自然的旅游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的旅游方式。实施健康旅游规划,也即是要在旅游地调研和评价基础上,为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为旅游地的有序持续发展寻找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最优综合开展途径展开富有反馈特性的连续操作过程。政府是其重要的实施主体,如制定并施行区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旅游区及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执行严格的审查制度,重视其健康影响;完善相关旅游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建设,维护社会治安,规范旅游服务与市场建设,打击旅游犯罪,为区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

3.2提供安全健康的旅游服务

安全健康的旅游服务对保障和提高旅游相关人员健康素质、促进旅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加强旅游地的卫生监管,注重解决食品卫生、传染病、意外伤害、环境污染等问题;完善药品的配送体系与医疗救治体系,增强旅游地健康资源的供给能力;建立景区救援系统,增强景区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强旅游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防范、控制与处理游览安全事故。旅游景区也应该和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环境部门等有良好的沟通,通过配置医疗、防疫、保健、健康教育等方式形成完整有效的卫生服务体系,只有将旅游者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健康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旅游者出游的健康风险才会得到有效的降低。

3.3建立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旅游规模逐年扩大,但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却相对滞后,造成了个别时段和局部地区的供求紧张;自助游和散客游明显增多,自驾车旅游、徒步旅游、生态旅游、山野探险、极限运动等专项产品异军突起;出境旅游市场增长迅速,但现代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社会治安状况混乱,针对中国游客的盗窃、抢劫、暴力等有增加的趋势等。这些客观上加大了旅游风险性,旅游者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为此,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制度,保障游客平安出行势在必行。

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建立和完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安全预警信息收集、评估和制度;及时掌握和通报旅游地的环境卫生状况、食品卫生状况、疫情状况等有关情况,提醒游客注意出行安全;针对国内自然灾害、治安状态、疫情暴发等突发事件,建立国内旅游安全预警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救援体系,及时救助遇险遇难游客,避免因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完善各类旅游应急预案,促使旅游单位与国家管理部门、执法机构等就疾病报告、应急计划、特殊卫生事件的诊断和处理等,实现险情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理的整体联动。

3.4开展旅游健康教育

通过教育的、职业的、商业的、志愿者团体以及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卫生机构等多种途径推普旅游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内容、政策和法律,制订健康教育与健康行动规划,强化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启发旅游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自觉运用人体生理卫生、消毒灭菌、传染病预防和旅游卫生等专业知识来提高旅游业的规划、管理、服务和接待水平;开展旅游健康咨询,使旅游者充分了解旅游地的社会治安秩序、安全措施、交通、通讯、医疗服务和遇险求救途径等,增强其健康意识及对意外伤害的自救能力。

3.5发展旅游保险体系

旅游保险是指旅游者或旅游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按不同类别、不同标准交纳保险金,与保险公司订立旅游保险契约,使旅游者、旅游企业在整个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行游览中遇到种种意外事故、危险时得到经济补偿。它是积极利用商业机制化解旅游风险、减少游客和企业损失、减少事故纠纷的重要途径。在西方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保险起步早,市场比较成熟,国民保险意识较高,已养成出门买保险的良好习惯,种类多,品种全,划分较细,有众多针对个人的旅游保险险种。因此,要更好维护旅游者健康与利益,必须要在加强旅游保险的宣传工作、完善旅游保险制度、严格保险责任、健全保险法律制度等领域做足工作,使旅游保险真正能切旅游业发展之脉,发挥其旅游安全保障的作用。

4结语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出门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地区也将旅游业培育成了地方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中的健康风险客观存在,多样而复杂,旅游健康问题成为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但长期以来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与预防应对体系,这对旅游相关人员的健康状况、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社会的综合发展均将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者与从业者都加入到该项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篇2

一、概述

(一)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Auditrisk)是一个通常用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术语。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已按照恰当的会计准则编制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信息”发表意见。

(二)旅游企业审计风险

对旅游单位进行实际审计时,虽然审计工作者采用了科学的审计方式,践行了标准的审计流程,可是依旧存在一定的出具不合理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而一旦给出不合理的审计意见,便会造成严重后果。为此,审计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风险。审计工作者对存在重大错误的旅游单位财会报告进行审计后发展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便是审计风险。假如审计工作者对给出的审计结果有很大把握,那么相应的审计风险便要降低。假如想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那么审计风险便要降到百分之一;而假如想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把握,那么审计风险便可维持在百分之五的水平。因此,审计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审计风险,当风险处于较高状态时,审计工作者一定要搜集足够多的并且有很强说服力的证据当作根据。

二、旅游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旅游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完善

国内旅游产业运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发展策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下,旅游公司立足于世界市场,依托政府的优惠政策,全面发挥自身优势,最先和世界接轨,逐渐构建当代企业制度,让国内旅游行业的开放化水平大幅高于其他行业,可是和这种状况不对应的是,旅游行业的宏观管控依旧带有浓厚的计划意味,尤其是伴随着政府经济方针的调整,旅游行业中不断出现新形态、新问题,而有关规章的出台与制定较为落后,无法同时调整与修订,以致在对旅游单位审计过程中碰到诸多新状况不知如何应对,而如果处理不恰当,便会引发审计风险。

(二)旅游业审计手段的局限性

对旅游公司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大致体现在:一是受制于精力、资金、工具、时间,无法把接受审计的旅游单位的每个项目一一核查;二是审计流程与审计方式无法对审计的所有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三是审计工作者受到自身工作经验与主观判定能力的制约难以精准把握每一项审计技术的运用状况;四是审计规范并非静止不变,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体系,和审计实际并不完全符合,审计工作者如果仅依托规范开展工作,较易产生不科学的判断,增大审计风险。

(三)旅游企业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

旅游企业开展的经济业务比较繁杂:第一,接受审计的旅游公司经营业务的类型逐渐增多,经济关系也逐渐多样化,也就是审计内容变多。有些时候,虽然审计工作者拼尽所有力量获取了证据,依旧无法弄明白事情的原委,有给出不科学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第二,接受审计的旅游公司运营状况不良,管理不到位,错误百出,审计工作者尽管能把其中的大多数错误审查出来,可是无法全部指出。第三,接受审计的旅游公司基于不良动机的作弊伎俩的变化多端与有目的的编纂材料、编造证据等,让审计工作者无法弄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为此伴随新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入,接受审计的旅游公司经营业务的繁杂化、手段的隐蔽化,都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旅游企业的审计风险控制对策

对旅游企业而言,审计风险对其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旅游企业必须在综合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力从内部防范和外部防范两个层面探索旅游企业的审计风险控制对策。

(一)旅游企业外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完善旅游业的法制建设。对于国内旅游行业法制规章建设比较落后的现实状况,应当尽早出台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法规,清除新旧交替的法规,应当废止的尽早废止,应当修正健全的尽早健全,从本质上解决旅游行业审计实践中缺乏可依据的法规的问题,保证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参。

2.健全旅游自我约束机制。现代企业自主经营,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在市场竞争日益升级的状况下,一定要深化管理认知,健全有关内控机制。主要管理机构应当增强管理理念,应当增强对旅游公司的监管。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确保其遵守法律,自我监督。

3.优化企业外部审计环境。对旅游企业而言,通过优化企业的外部审计环境,可以确保企业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具体而言,应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应当增大审计有关法律、规章的推广力度,让社会更科学地认识审计,且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广泛地宣传推广,提高旅游企业对审计的正确认识和认可,逐步形成尊重审计相关要求的自觉意识。二是为审计机构营造优良的审计环境,协助其解决源自各方面的影响,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二)旅游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注重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培育熟悉审计业务、能够熟练应用先进的审计手段的高层次、高技能的综合型内审工作人员。第一,增强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力度。内部审计工作者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审计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审计过程中必定要揭示违法乱纪问题,碰到源自各个方面的阻碍。内部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实践中,精神层面需要独立,对相关审计事务的判定不受他人观点的影响,不被他人左右,保持判断的精准性、可靠性。第二,增强人才的建设力度。之前单一的财务人员架构已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应当引入有关综合型人才,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的架构。在2003年到2007年的规划中,审计署指出:“应当整合干部架构,重点培育综合型人才,力争到2007年,熟知审计业务,另外又拥有电脑、经济、法制等有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内审人员总数中占到百分之五十。”这是减小审计风险、缩减审计费用、达成预计审计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是处理内审素质和内审质量冲突的科学举措。第三,增大内部审计工作者培育力度。当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同时审计是一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为此要将学习当作提升人才素养的有效举措。其一,企业应当为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增大电脑、法制、工程技术、经济等有关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其二,应增强对内部审计工作者整体素养的培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者的交流水平、语言表达水平、职业判断水平。

2.注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从本质上而言,唯有内审的法制机制健全了,内审工作才有开展的保障,内审机构才可以依照有关法律开展工作,最大化发挥其在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的监管功能。2014年是对我国内审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进行了修订,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正日趋完善。国内旅游单位一方面要尽早了解、消化政府出台的内审有关的法制规章,尽量健全本单位的内部审计机制;另一方面既要参考外部审计机制制定内部审计机制,还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修订本单位的内部审计机制。企业内部审计机制采用书面方式对内审的目标、权责、义务等加以明确,有助于更精准地定位内部审计部门,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内部审计工作者预防各类审计风险。

3.保证旅游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旅游企业而言,从内部防范审计风险,必须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在企业机构设立方面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不可归属于任一职能机构或者和其他职能机构并设,完善的内审部门,一定是单独的、直接听命于企业经营者的监管部门,其地位与权限应当比其他机构高和宽。一般的方式是:内部审计部门听命于董事会,董事会下面设立审计委,审计委为内部审计机构的主管部门。内审部门唯有在公司中拥有较高的地位,才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功能,权威性才能够得到充分表现。而拥有较好权利的经营者也可以让公司对审计报告及时进行反馈,依据内审机构的意见第一时间采用改善举措。第二,在内部审计工作者的招录任用方面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董事会作为企业拥有最高权力的组织不参加平常的运营管理,而负责股东的日常监管与企业总体运营目标的达成状况。为此,内部审计机构的主管应当由董事会决定。第三,为防止审计的自我评定,内部审计工作者应该保持独立。一是企业内审工作者仅能全职,不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二是内部审计工作者不可负责企业的原料购买、业务开展、产品营销等有关工作,仅可以以第三方角色开展审查工作。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日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合同签订的程序及其管理制度。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对于石油企业的商品交易活动及其自身发展等都产生着不良的影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类企业合同诱发法律风险的因素很多,可能是由合同自身引发,也可能是由各种相关因素而引发,因此,企业应采取相关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水平,从而有效的降低合同法律风险,提高合同风险控制以及防范的能力。

二、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含义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以外的法律环境有所转变,或者由于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主体没有依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履行义务或者行驶权利,从而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的法律后果。构成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法律对商品活动或其他方面有相关规定或者合同对其有相关的约定,这是合同法律风险存在的前提条件;其次是,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主体或者其他当事人未按照某种法律规定或者约定做出某种行为或者没有做出某种行为、或企业外法律环境有所改变而引发风险,这是合同法律风险引发的直接原因;最后,合同法律风险的引发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后果或者法律责任。

三、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石油企业虽然被国家特许授权经营,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油气需求呈快速刚性增长,目前已形成以国有石油公司为主导、国外大石油公司和国内民营企业等多元竞争的格局,国内能源开发竟合关系更加复杂,国家鼓励石油市场多元参与的政策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因此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在日益增加,必须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并降低合同管理法律的风险,避免风险给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

四、石油企业诱发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因素

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外的法律环境改变或者企业对风险控制能力强弱而造成的,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类企业,在日益竞争市场环境中,收入类合同由于受行业及业务自身特点的制约,如部分项目工作量小(10-100万元)、运作周期短(2-5天)、市场准入门槛低、竞争激烈、作为乙方没有签订合同主动权、以及目前市场不良惯例等因素制约,普遍存在事后合同的风险。随着石油工程服务市场不断开放,石油工程类企业合同风险将更活跃,因此分析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类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其具体诱发因素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相对人主体不适合带来的风险。合同相对人为被挂靠单位、法人的分支机构、不具备相应的资信、履约能力;下级、分支机构的擅自越权签订合同,从而可能影响合同效力、导致合同被撤销后无效。

2.口头合同或事后合同。由于权力义务约定不明,存在效力瑕疵,发生纠纷时无明确依据、或缺乏证据,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原因为:(1)石油工程类企业受如上行业或业务特点制约。(2)市场风险意识欠缺。作为工程施工服务类企业为了生存,过分强调市场占有,急于先干活再说的理念、重口头承诺、合同签订意识不强;不注重证据留存或证据不规范。(3)合同管理中制约因素。如企业为加强合同管理,统一进行网上系统审批,网上审批时间过长影响效率。(4)业务人员缺乏法律素养;发包方诚信或利益问题。(5)恶意不签订合同以压低价格等。(6)个别小团体谋求私利故意不签。

3.未履行或适当履行合同,如条款不完善、审批不严、忽视履行、管理人员渎职、相对人诚信等。由于合同标权利义务不明确、合同条款不健全和合同标规定不完善等现象,发生纠纷时,难以确定合同双方的责任,使诉讼难度加大。表现为:(1)企业相关合同监管机制不健全。企业为了生存鼓励开拓市场,制度和措施很多,但相关监督、问责机制缺乏。(2)合同主体自身不符合相关规定,造成合同不具法律效力。(3)工程作业本身复杂,工程过程存在不确定因素,项目承揽初期未论证或论证不足。

4.合同执行过程中,对方履约能力降低从而给当事人带来法律风险。履约能力是指合同当事人履行合约的能力,包括支付能力、生产能力等,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面临的风险多,有些风险来自于企业的内部,有些则来自于企业的外部,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生产能力以及支付能力等造成影响,如合同对方当事人与金融机构关系恶化,从而影响其支付能力,另一合同当事人便有可能因此受到牵连,影响其与其他企业的合同的履行。

5.变更、解除合同不当。如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形式要件欠缺、未按规定履行程序等。

五、石油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前期调研、论证。针对目标市场、工程量,应加强对发包方资质、信誉调研;其主要包括:企业性质、地址、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姓名、资产负债及经济实力、企业业绩、以往的履约信誉、履约能力等方面,此外相对方还应出具行业经营许可证、授权委托书、质量认证书等。同时对近年来已合作的发包方,应建立信用评估机制, 制定“三级”发包商管理方案,通过“控制和规避”策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2.对企业合同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及其合同管理水平。为适应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较强专业性要求,企业合同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以及业务能力,因此,企业应结合实际对市场开发管理和业务人员,采取“三级”培训的方式,即一级业务人员为对外市场开发业务主管者;二级业务人员为具体负责合同签订、结算者;三级业务人员为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等,提高其对合同管理的水平,加强自身合同签订等操作技能,夯实企业合同管理的基础,以有效控制合同管理中产生的法律风险[4]。此外,还应随社会的需求调整培训课程,使管理者的法律知识跟上发展需要,并从而使签约技能以及法律水平得到提高,为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完善合同签订管理。如拟定统一的制式合同文本,重点明确合同的付款时间、条件及强化违约责任等细节;建立“事前备案、事后补充”机制,若无法及时签订合同的,应签订现场施工协议,对工程款项、工作量、付款条件及时间、违约责任等做出约定,保留工程约定证据。

4.加强合同实施过程监管。签订合同后,还应对合同实施过程进行监管,一般主要重点抽查和检查这四个方面,一是双方是否如合同约定全面履行合同,督促双方严格履行;二是要看履行的过程是否存在有变更的情况,如有变更,现场及时签认,对重大的现场变化还应及时拍照或录像,以保存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同时要履行变更签约手续,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其变更;三是监察是否违约,这是实施监管的主要工作,双方如有违约,要及时处理。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当事各方的往来文件、通知等文书具有法律效力,所以要对这些原始书面材料进行保存,如发生纠纷,以便作为重要证据区分责任。四是对已完成的合格工程及时按照合同进入结算程序。

4.建立合同会审制度,实行合同从签订到履行完毕的多重把关,确保合同目的有效实现。建立合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并将合同管理工作纳入系统中来,全面的对合同管理相关环节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进行梳理和系统的辨识,使合同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具体化和常态化。对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履行情况以及实施证据等情况用内部控制管理测试、审计,将主动干预合同管理代替被动管理,铸造坚实的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控屏障。

5.建立和落实问责机制。完善企业监督问责机制,建立“谁开发谁负责”,对违规者进行问责追究。

6.开展好项目后评价。每一个项目完成后从市场情况、工程完成情况、结算支付、发包商履约情况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为新项目开展、合同签订提供参考。

六、结束语

总之,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且非常重要,各个石油企业应具有一批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人才,并科学的、全面的对企业合同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法律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全方位的提高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其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篇4

作者简介:孙翎(1976-),女,湖南汨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

摘要:风险管理是奥运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奥运会从筹备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分析了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模式,为奥运会风险控制提供了更新的理念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奥运会;风险;全寿命;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589-03

风险管理是奥运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奥运会从筹备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了解奥运会风险的来源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对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奥运会的寿命周期大约为10~12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成功申办、筹办、举办到举办后的后续活动可以划分3个阶段:前奥运阶段,2002~2008年;奥运阶段,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后奥运阶段,2008~2012年。奥运会在其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不尽相同,本文分析了前奥运阶段、奥运阶段和后奥运阶段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依据寿命周期和整体化程度,构建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模式,力求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1 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分析

1.1 前奥运阶段 奥运会从筹办到举办前为投资高峰,包括场馆建设、基础设施、组织筹备和环保建设等,大量的风险存在于这一阶段,包括:1)决策风险:奥运会的决策包括组织决策、管理决策和经济决策,只有完成了所有决策,才能进入奥运会的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如果项目不可行、立项错误,会给后续阶段带来巨大的损失;2)金融(财务)风险:包括由于融资不畅,运作管理不善,市场预测失误,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等所导致融资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3)施工风险:主要是指与奥运会相关的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风险,包括由于设计失误,施工方法、工艺技术、怠工等因素造成工期拖延、质量缺陷、费用超支和环保问题等;4)组织风险:是指由于奥运会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奥运会组织形式非常复杂,有些单位既是发起者,又是投资者,还是承包商,由于有关各方参与奥运会的动机和目标不一致,在奥运会筹备和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执行和沟通的困难,影响奥运会的进程。

1.2 奥运阶段 赛事过程中,高强度、超负荷的运动,剧烈的身体碰撞,充满冒险的运动项目以及数以万计狂热观众的参与使得该阶段事故、人身伤害发生率较高,包括:1)人身意外,伤害风险:指运动员、教练员、媒体人员、志愿者因一些意外而存在着死亡、残疾、护理与遣返以及专业运动员收入损失风险;2)责任风险:指教练员、训练员等因职业行为造成的对他人的伤害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组织者和政府官员的法律责任风险等非过失性及过失性公共责任赔偿的可能性;3)技术风险:包括电视转播风险、赛事管理信息系统故障等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4)财产保险:包括可移动器材、固定场馆、机动车辆、重要设施损坏风险;5)政治风险:指恐怖袭击、战争等不确定因素,9.11事件之后,各大体育赛事项目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恐怖袭击的风险,我国政局较为稳定,但我国的一些特殊国情也是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6)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力的作用,造成赛事中断,财务毁损等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气候风险和赛场环境风险等。

1.3 后奥运阶段 在奥运会当年,旅游、通信、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消费增势强劲,但很多时候,问题在奥运会结束之后才出现,包括:(1)金融(财务)风险:奥运会结束以后,各种需求会相对萎缩,可能出现房地产闲置、运动场馆和宾馆利用不足,旅游人数下降等现象,如果为奥运进行的大量固定投资在比赛结束后达不到充分的使用,无法产生可补偿的现金流,一旦奥运会结束,这种一次性消费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必将迅速大幅度回落,甚至会阻碍主办地区的进一步发展;(2)责任风险:奥运会组委会的解散之后的一个时期内,存在着很多与奥运会相关的责任风险,包括组织者管理层个人决策失误导致的组委会损失,但更多的是非决策失误而由于诸多必然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失”[1]。

2 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模式设计

风险控制手段分两大类:非财务型风险控制、财务型风险控制。作为一种典型的财务型风险控制法,保险一直是降低和化解奥运会风险的最重要的手段[1]。但单纯依赖保险也会产生覆盖范围有限、结构性缺陷、轻视风险的正面效应以及整体效应考虑不足等诸多问题。事实上,除了保险之外,奥运会还应有更为广义的风险管理,即运用集成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对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包括财务型和非财务型奥运风险控制手段,保险型与非保险型财务风险控制手段,以及跨市场、多技术的集成等。

2.1 非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从总体上看,财务型风险控制与融资是奥运会最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但在奥运会的全寿命周期,特别是前奥运阶段和奥运阶段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非财务的风险控制手段,同样也可以达到有效风险控制的目的,如果方法得当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控制成本。

2.1.1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避开风险本身,在完成风险识别与分析之后,若奥运会风险管理人员发现某些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或者一旦发生损失且损失很严重时,可以考虑采取主动放弃或者完全拒绝承担该种风险的行动方案。在前奥运阶段和奥运阶段,一些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和施工风险可以考虑采用规避法避免未来更大的损失。

2.1.2 非财务型损失控制 非财务型损失控制是指利用非融资手段对风险进行控制,其主要实现途径有三个:1)防损措施和减损措施并重,例如:注重信用等级评价,选择信誉良好的合作伙伴;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加强奥运场馆建设的安全管理;在意外事故发生后,采用减损措施经历保护受损人员的身体技能和受损财务的价值等;2)分离风险单位和复制风险单位,例如,在奥运场馆内建造防火墙,高额奥运物资的分批发送,对奥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实施异地备份等;3)借助签订免责协议或合同实现非财务风险转嫁,例如,奥运场馆建筑工程的工期一般较长,工程发包方可以要求在合同条款中写明:若因场馆承包方原因致使工期延长,合同价格需相应上调。

2.2 财务型风险控制手段 针对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财务型风险控制可以分为保险和非保险两大类,这两类风险控制手段是奥运会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

2.2.1 利用传统商业保险进行奥运风险融资 利用传统商业保险进行风险融资的成本包括向保险及再保险市场转移风

险所发生的保险费,在免赔额之下的损失,以及超过保险限额的损失。对于奥运会寿命周期面临的可保风险,如果采用非财务风险控制成本大于保险成本就可以考虑购买保险,目前商业保险针对奥运会推出的产品包括四类:一是针对人身风险的保障产品:包括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专业运动员收入损失保险,意外事故综合保险等;二是针对财产风险的保险产品:包括安装工程保险,财产保险,财务保险等;三是针对责任风险的保险产品:包括公共责任险,产品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职业责任险,意外责任险等;四是针对意外风险的保险产品:包括技术方面,气候方面,政治方面和赛事的全部和部分取消,赛事的延期、改期等。

2.2.2 非保险财务型奥运风险融资与控制 非保险财务型风险融资与控制包括风险自留、合同安排、委托保管、担保合同和套期保值等措施。奥运场馆和附属设施建设规模大,资金密集,投资回收期较长,报酬收益不易预测,建设和运营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目前国内金融技术不发达造成场馆、附属设施建成后金融风险过于集中,且难以转移和分散,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要等10~20年才可能全部收回投资。而在国外场馆等设施都附属于俱乐部,俱乐部可以通过发放会员证的方式保证前期稳定的收人,会员证是证券化产品,更为直接的做法可以将与其稳定的应收款证券化在债券市场直接交易[1]。为了更好地转移和分散奥运金融风险,奥运建设可引入社会资金,发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的融资功能和金融风险分散的功能。在融资渠道上,可以考虑采用一些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方式来合理地规避和分散奥运会金融风险,例如:建立准政府性质的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l.1rpose Ve-hide:SPV),发行满足不同投资者需要的市场流通证券,实现资产证券化(Asset-BaekedSecuritization:ABS),拓宽奥运会的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快项目建设和分散风险[1]。

2.3 跨风险资本市场、多信息技术的集成 在综合运用财务型和非财务型奥运风险控制手段,保险型与非保险型财务风险控制手段的基础上,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还可考虑跨越保险市场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及集成使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其实施难点和关键点在于:

2.3.1 风险要素集成的标准度量尺度 如何对分散于奥运会系统中的各风险要素进行集成是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进行有效的风险集成,在风险识别环节需要利用一个标准度量尺度来探索风险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衍生关系,在风险估计环节需要在统一评估标准上对各种风险进行估计和量化,在风险评价环节需要利用统一评估标准对各风险要素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作为一种描述与集成复杂系统的新型工具,管理熵[2]能够突破传统风险量化方法的限制,解决了风险要素的非线性建模难题,不仅为奥运会整体风险度量提供了一种标准的集成尺度,也为奥运会风险的全面管理走向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2.3.2 趋同化风险资本市场与融资的整体解决方案 传统的风险资本市场是相互分割的。一些风险只能在保险市场获得保障,而另一些风险只能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对冲。随着对金融服务业监管的不断放松,银行、保险人、再保险人的业务也开始出现了融合的趋势[3,4,5,6,]。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保险证券、保险期货、保险期权等保险创新形式正是综合利用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相互关联、相互抵消的性质进行的趋同化风险资本市场与融资,这类保险创新形式被称为非传统风险转移(Ahemafive risk ban8fer:ART)。如果能在传统商业保险的基础上结合使用ART,不仅可以扩大奥运保险的覆盖范围,降低保险费率,消除奥运会组织者所面临的(再)保险人的信用风险问题,更重要的从总体上利用资本市场扩张了保险风险转移的能力与效率。根据奥运会风险因素的特点,可以选择再保险,有限风险保险,多触发器产品,或有资本和保险债券等ART方式[1]。

2.3.3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实施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应当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过往赛事组织的经验和历史数据,建立集中化的风险数据仓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目的在于将奥运会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控制与Data Mining、Data Warehouse、OLAP、AI、DSS、GIS等信息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在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内,随时对承包商、组织者、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保险人、再保险人、相关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风险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协助奥运会参与各方进行风险沟通和控制,实现奥运风险管理的定量化、信息化、自动化。

3 结论与建议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既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面临着巨大风险,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建议如下:1)在奥运会组委会现有的19个职能部门基础上增设风险管理部,由专门的风险经理负责管理和协调奥运会全寿命周期中的各种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经理应当具备体育保险、风险管理、法律、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2)借鉴国外成熟的体育赛事保险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发运动伤害保险、体育运动综合财产保险、体育产品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伤害保险、赛事取消保险等奥运保险产品,填补国内保险市场空白;3)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实现奥运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包括设计配套的投融资体制,实现场馆、设施的服务多样化、市场化,以及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同时设计相关的金融产品,提高利用资本市场扩张风险转移的能力与效率;4)设计和开发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奥运会风险沟通和风险监控。

实施上述风险措施的必备条件是设立一笔合理的风险预算与储备资金。资金的具体规模应当建立在对北京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内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专业、系统的识别和评估基础之上,同时参照前几届奥运会的风险管理开支情况。由于涉及到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在规模测算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利率、汇率和物价等变动因素。

参考文献:

[1]何小锋,张春煌.奥运场馆建成后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经纬.2003,(6):129~131.

[2]宋华岭,刘全顺,刘丽娟等.管理熵理论――企业组织管理系统复杂性评价的新尺度[J].管理科学学报,2003,6(3):19~27。

[3]姚建伟,何玉梅,刘文宇.抵押选择性风险转移产品(ART)[J].西南金融,2001,(2):58~60.

[4]Neil A,Doherty.Integrating Risk Management[M].McGmw,2000.

篇5

[摘 要]旅游饭店财务风险是指在饭店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为了搞好财务风险管理,宏观上应优化外部环境,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微观上可从机构设立、风险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风险控制技术应用和加强信用管理等方面采取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加剧和经营活动日益国际化,旅游饭店作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管理日益受到管理者重视。资金是旅游饭店的血液,资金的运动即财务活动贯穿于饭店经济活动全过程,是资金筹集、投放、使用、收回和分配各环节的有机统一。而财务活动各环节由于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使饭店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所有者利益。因此,必须加强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就是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最小的成本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预测、控制和处理的一种管理行为。财务风险管理是旅游饭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饭店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其他风险提供条件和可能性。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机会和损失扩大的可能性,提高饭店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减少收益的波动性,为饭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财务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风险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饭店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促进饭店与客户、供应商、债权人、投资人之间互信合作,减少外部因素对财务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为饭店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环境,增强自身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质量。

一、旅游饭店财务风险分析

造成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是指外部宏观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对旅游饭店理财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旅游饭店自身经营不善、理财不当、决策失误而产生风险。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饭店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指由于负债筹资使饭店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我国饭店既存在现金性风险,又存在收支性风险。现金性风险是由理财不当和资本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筹资成本费用过大、负债比例高(许多饭店超过50%)、从资本市场上筹资能力差、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资金结构、期限结构和债务规模不合理)等。收支性风险主要是源于经营不善。主要表现为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亏损严重,如不加强管理,就会给饭店再筹资和经营带来困难。

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投资不能达到预期效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源于旅游饭店缺乏信息以及经营效率低下。饭店固定资产投资标准高,资金占用量大,回收期长,经济效益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强,再加上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投资的风险性不言而喻。我国的饭店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全面、准确的决策信息,造成市场预期不正确,投资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为饭店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旅游饭店经营具有经营范围广、营业项目多、提供的产品时间性和季节性强的特点。我国大多数旅游饭店管理水平低、经营不善,竞争力弱,再加上债务负担沉重,经营风险大,而经营风险最终会表现为财务风险。另外,缺乏回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是导致旅游饭店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相比相差甚远的重要原因。

资金回收风险。旅游饭店资金的回收风险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风险。从实质看,应收账款是饭店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收回时间及金额不确定所导致的现金流量风险。它的拖欠将会严重影响饭店的获现能力和收益质量。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与信用政策和信用环境有关。目前,由于竞争的压力,我国旅游饭店的业务销售中赊销比重大,而不合理的信用政策常使饭店对应收账款缺乏应有的控制和管理,造成追讨欠款工作困难重重。宏观上,我国信用环境差,缺乏社会化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信用风险大,再加上结算方式落后,使得旅游企业间拖欠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饭店的实际收益。

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饭店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风险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收益确认的风险,即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当,虚增当期利润,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饭店而引起财务风险;或者虚减当期利润,影响饭店声誉。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产生风险。对饭店而言,如果过多的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会大大降低自身的偿债能力;但如果饭店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又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饭店的信誉。因此,饭店无论是否进行收益分配,也不论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旅游饭店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宏观对策

政府有关部门应为饭店的财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必须进一步深化旅游饭店改革,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机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政府应继续深化金融、投资、外汇、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信用环境,为饭店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针对目前的信用状况,政府应从税收和政策上鼓励社会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完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饭店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为饭店的经营和理财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其尽量规避外部风险。

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旅游业是一个敏感性行业,易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防范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专业机构,建立和完善行业的预警、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对全行业进行不间断的景气监测,保证信息收集、分析、公布渠道通畅,及时向旅游饭店和其他旅游企业传递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提高全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另外,政府应从财政上引导和支持建立旅游行业风险基金。设立风险基金既可以减少危机发生时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帮助旅游饭店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使其一旦发生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就能够通过风险基金的发放渡过难关。

(二)微观策略

强化风险意识,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在饭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饭店的所有员工都应有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就是既要重视风险的存在又不畏惧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管理工作的始终,寻求最优的管理方法,减少财务风险给饭店带来的损失。饭店内部应成立一个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机构,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大中型饭店企业可设立风险经理一职,或由财务总监兼任;中小型旅游饭店可以在财务部门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饭店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控制;合理运用风险管理技术,促使风险管理制度化;认真分析理财环境及其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提高饭店对理财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应加强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人事部门和各个服务部门的协调。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监测。第一,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饭店财务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的信息系统,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可分为内部报告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前三个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警子系统则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财务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评价、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正是通过这种不间断的跟踪监测,饭店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财务风险情况。饭店内部的预警系统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保持与行业预警系统的协调、沟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二,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饭店应规范和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以现金流量监控为切入点,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务风险。其次,建立科学决策程序,对有风险的财务活动明确风险的责任者,加强对财务活动的各环节风险的防范。饭店业务部门众多,实行的是集中领导、分级归口管理的财务制度。因此,饭店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工作,理顺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

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处理。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饭店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饭店控制和处理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回避法。这种方法是指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从而消除风险损失。饭店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二是分散法。即通过饭店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资金结构、负债期限等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三是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饭店以某种方式将所面临的某些风险转移给他方。具体的方法包括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饭店的财务风险。四是自留法。这种方法是指饭店自己承担风险,风险损害后果自负。饭店可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按照稳健性原则,在饭店内部建立风险基金,如偿债基金、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预防风险损失,增强对风险的抵抗力。

重视饭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是指饭店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水平,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管理信息化可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保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置于严密监控之下,尽量减少内部因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饭店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对财务信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应用,保障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财务管理决策的水平;管理信息化可使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速度,节约占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饭店可以考虑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把财务信息化作为突破口,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加强对饭店信用风险的管理。目前,我国饭店业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巨大。为了防范信用风险,饭店应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饭店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收账政策等内容。饭店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不同信誉情况制定信用政策,加强信贷管理。可考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设立信贷部,认真作好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针对会议、旅游团队、旅游人和个人的不同信用情况,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实行分级管理,建立科学的赊销审批制度,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二是强化应收账款的单个客户管理和总额管理。饭店应对与自己有经常业务往来的客户进行单独管理,通过付款记录、账龄分析表及平均收款期判断个别账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问题。信用管理人员应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编制账龄分析表,按账龄分类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以便正确估量应收账款价值,并相应地调整信用政策。三是建立销售—回款责任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对应收账款实行严格的监控,及时催收货款,并把回款情况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收入挂钩,从而把应收账款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在已有应收账款档案的基础上,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正确核算坏账损失。

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提高饭店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资金运行和业务经营是饭店经营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良好的资金运行能促进业务经营活动向实现高效益的方向发展,高效益的经营活动能使资金运行向着有效循环的方面转化。因此,饭店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和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强化风险管理职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饭店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构筑科学的内部组织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国平,于丽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统计与咨询,2003,(2)。

篇6

[关键词]消费金融;京东白条;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7.01.079

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并不断壮大。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研究消费金融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消费金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讨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指资金供给者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模式。[1]

1 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

互联网消费金融以传统消费金融为基础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消费金融进行互联网化的转变。市场上现存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2]:一是传统消费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结合,主要包括传统银行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其主要是将线下的业务搬到线上,拓宽消费金融的业务渠道、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二是互联网平台开展的消费金融业务,包括互联网企业的消费金融和垂直门户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和京东推出的花呗和白条,为用户提供类似于信用卡的延期付款和分期付款的服务;用户群体主要为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分期乐、趣分期等,为用户提供分期产品或者分期贷款;垂直门户根据其自身业务为用户提供专项贷款,如做旅游的途牛、专注于车贷的易鑫资本等。电商平台在用户流量、消费场景搭建以及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消费金融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机遇。文章特以京东白条为例着重探讨电商平台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其业务模式、征信与风险控制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2 京东白条的业务模式

京东白条是京东金融于2014年2月推出的一款消费金融产品,起初旨在为符合要求的京东商城用户提供“先消费、后付款”的赊销购物服务。作为业内首款为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一经推出便成为行业创新典范并被后来者追随。

京东白条涵盖了各个阶层、不同行业、各类人群、各式消费等,具有形式小巧、运作灵活、内容宽泛、个突出的特点。用户申请京东白条需要提交姓名、身份证和银行卡账号等申请材料,接着京东会根据用户的消费记录、配送信息、退货情况、购物评价信息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判断其风险级别,并据此授予用户相应的信用额度,最高为1.5万元人民币。在京东网站使用白条付款最长可以享受30天的延后付款期或者24期的分期付款方式,分期费率为每期0.5%~1.2%。京东白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为在京东商城购物的用户提供赊销服务;第二阶段是覆盖众多线下消费场景,走出京东商城,实现“白条+”;第三阶段是建立京东白条的品牌效应,融合更多的消费场景。

目前的京东白条主要分为京东金条、白条联名卡、京东钢G、旅游白条、安居白条、校园特权、汽车白条、京东金采、农村金融和抵质押贷十大类,涉及各类消费场景。校园白条面向的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群体,用户通过校园白条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激活和申请,在线下面签开通白条。首次授予的信用额度为2000~5000元人民币,之后会根据使用情况进行提额,最长30天免息延后付款期,支持3~24期分期付款。旅游白条和安居白条主要针对的是想出去旅游或租房但又不能一次性付清所需金额的消费者,选择与白条合作的旅游商户,消费者仅需首付旅游产品价格的10%,便可享受零息分期出游。京东白条为不能申请信用卡的消费者提供了提前消费的方式和渠道,而且比信用卡更快捷、便宜。

3 京东白条的发展优势与风险分析

如今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电商在发展自己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风险。因此,对消费者个人信用的评估和坏账控制的能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电商公司的征信和风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长久生存与发展,京东白条在这方面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首先,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用户硬资料和软资料,他们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了消费者各方面的信息。基本的信息如姓名、年龄和身份证等个人信息。但这些信息远远不能保证征信的准确性,于是京东白条还收集了消费者的购物信息,包括日常购物类型每次购物的平均金额,平时所浏览的商品类型等,用以深入地了解每个客户的购物喜好和购物行为。在对个人信用进行处理时,京东白条推出了小白信用。小白信用是根据用户个人信息完整度、在京东商城的浏览、购物记录以及投资理财、对信用产品使用和履约情况等多个维度的数据,采用大数据算法对用户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给出的综合评估。评分越高,表明用户的信用越好,便可以享受更多的权益和优惠。

其次,京东白条消费金融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京东商城包含的商品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相应地,基层消费人群也能获得更为S富和优惠的金融产品。最后,京东电商消费金融重在消费场景搭建和自身的销售渠道建设,如京东的商品几乎都为京东自营并且配送也采取的是京东自己的配送员进行配送。京东白条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的自身优势,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接受度,体现了电商消费金融对小额便利借贷交易匹配、手续简化、效率高的优势。

但同时,京东白条的迅猛发展和扩张也使其难以避免电商平台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风控难的问题。一是监管风险。由于国家相应法规还未健全,造成了京东之外的公司虽然为互联网企业,但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迟迟未落地,监管上没有清晰的界定,使其没有取得相关资质但仍能运营。二是信用风险。我国信用环境尚处于落后状态,个人贷款违约风险较大,而且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电商要展开互联网消费金融,则须具备较强的坏账控制能力。三是产品风险。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银行发放的贷款中真正利用消费金融工具来进行日常消费的比例只占3%,这是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消费观决定了其对提前消费的观念接受程度较低。尽管目前信用卡的普及度和人均信用卡持有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中国人认识到并逐渐接受提前消费的理念。但在实际使用上,中国人的墨守成规与被动性使消费金融的发展道路尚为漫长。

4 电商平台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建议及展望

电商平台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需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第一,数据资产将成为重要风险控制资源,传统征信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共同助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实现线下场景覆盖、消费金融与支付业务相结合并向线下拓展。近日,京东白条与银行合作的联名电子账户――“白条闪付”产品正式上线,该账户采用银联云闪付技术,可以在全国约1900万台的银联闪付POS机上进行使用,共计覆盖800多万家商户,消费前景广泛且多元化,“白条闪付”线上实时开户、线下实时支付的功能使移动端消费金融支付体验得到极大提升。第三,领域与用户群体垂直化。以京东白条中的旅游白条和安居白条为例,首先确定用户的消费需求和场景,接着根据需求去寻找合作伙伴,并最终为之提供金融服务。这种方式通过向垂直消费领域渗透,可以最直接有效地解决用户的真实需要,同时提升用户黏性。第四,资产证券化回流资金。提供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电商平台需要垫付资金来应对赊销业务,占用大量资金且流动性较低,通过对应收的用户还款做资产证券化来回收资金,从而有效地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

一个崭新而又富有生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已然到来,并在方方面面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虽然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仍需健全,但凭借信息技术和金融的创新力,相信消费者会迎来一个更加繁荣便利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房地产;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27-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07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海南金融业迎来了建省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发展机遇,由此带动海南省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扬。有人认为海南地理位置特殊,气候资源独特,房地产价格高可以理解;也有人判断新一轮房价上涨过快,已有很大泡沫。各家商业银行对海南省房地产的判断和预期不一样,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尽相同。本文着重从当前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经济时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促进海南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二、理性判断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的历史与现实

从海南建省办特区至今,海南省房地产业发展历史粗线条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经济期;第二阶段是房地产市场恢复至今的新一轮发展期。对比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经济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出台后的景况,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此区分有利于各家商业银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当前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形势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相同点

1.房地产业是拉动海南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1993年海南省房地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45%,拉动GDP增长22%,而当时全国房地产投资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82%,拉动GDP增长5.48%,分别高于全国15.6和7.18个百分点。2009年海南省房地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54%,拉动GDP增长17.49%,而全国房地产投资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8.66%,拉动GDP增长10.8%,分别高于全国11.88和6.69个百分点。①

2.地价与商品房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20世纪九十年代初,受海南建省办特区政策的影响,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由1991年的1400元/平方米猛涨至1992年的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三年增长超过4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颁布前后,海南拍卖地价不断攀升,商品房均价由2008年5281元/平方米猛涨至2010年2月11028元/平方米,涨幅208%。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1-2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涨幅最大的6个城市中:海口58.4%,三亚56.1%,海口和三亚两个城市再度居全国房价涨幅之首。②

3.商品房交易量短期内大幅度增长。1992年海南省销售商品房10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倍;销售额度23.64亿元,同比增长4.9倍。2010年1月,海南省销售商品房131.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倍,实现销售额129.67亿元,同比增长7倍,当月销售额达到2009年全年的一半,尤其是国务院颁布《意见》后仅仅5天整个海南省商品房销售量就达到了2008年全年销售量的总和。

4.销售对象以非海南省居民为主。20世纪九十年代海南建省初,海南省居民仍以福利分房为主,尚不具备购买能力,房地产销售对象主要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内地许多机构以“投机”为目的投资行为。当前购房者大部分基于海南得天独厚的气候、优美的生态环境等因素吸引而实施个人行为。

(二)当前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形势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同点

1.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理念不同。1993年我国人均GDP0.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25万元,绝大部分居民仍处于解决温饱阶段。经过近20年的发展,2009年我国人均GDP2.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提前消费的观念普遍被接受,一些家庭改善性住房的需要日益增强,有些考虑房价上涨的预期和子女住房的实际提前购置二套商品房。

2.房地产发展的基础和定位不同。从房地产发展的基础看,海南建省办特区初,各项基础设施薄弱,受特定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房地产发展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而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整顿和发展,目前海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地区,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自然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国民把海南省作为休闲、度假、养老的第二居住地。在《意见》当中,国务院已把旅游房地产确定为海南房地产发展重点。从房地产的管理规范程度看,20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相对经验不足,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政府面对迅速升温的房地产投机市场缺乏敏锐的判断力和有效的控制措施。而现在政府驾驭经济、调控房地产的能力已提高,此轮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已引起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警惕,并出台了暂时冻结土地出让、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等相关措施。政府对房地产发展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强,对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认识越来越清醒。

3.房地产投资主体、购买动机不同。20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房地产投资主体主要以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的附属公司为主,尤其金融企业附属公司以银行贷款为依托,对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购房者的投资动机绝大多数以短期投机、炒作为目的,风险相对集中。目前,海南省房地产投资主体主要以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为主,万科、恒大、富力、保利、中信地产、雅居乐集团、鲁能集团等重量级房地产公司均在海南省有大规模房地项目,这些公司总体上具有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投资面向全国大中城市,风险的集中度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购房者的投资动机以自住、度假或中长期投资为主,尽管有省外“游资”到海南炒房拉动房价上涨的因素,但购房以自用为目的仍占主流。

4.房地产投资资金结构、投资重点、销售对象、资金来源不同。1993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贷款占25.4%,企业自筹39%,利用外资8.4%,其他27.2%;投资重点倾向于写字楼与住宅楼并重;销售对象以企业单位为主;资金来源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目前,以2009年为例,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来源中,贷款21.2%,企业自筹24.8%,利用外资7%,其他47%;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住宅楼方面;销售对象以自然人为主;资金来源首付款均为个人自有资金,其余部分资金通过银行按揭贷款解决。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09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87.90亿元,其中,住宅投资261.78亿元,占91%。按贷款种类划分,2009年海南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8.36亿元,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77.78亿元,2008年仅增长9.6%,2009年则增长33.45%。①

5.房地产市场供求情况不同。1993年海南省商品房施工面积74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9亿平方米、销售面积71万平方米,市场供求总量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海南省商品房施工面积1992.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560.34万平方米,市场供求两旺。从购房者的来源分析,据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省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235.57万平方米、24649套,70%以上销往岛外。其中,文昌市销售商品房1150套,购房者均为非海南居民,内地居民以自然人身份海南购房成为新一轮房地产投资热中的主力军。

6.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同。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金融机构基本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中,政企不分、审贷不分、管理松懈、粗放经营的现象十分严重,贷款发放缺乏有效监管和制约,国家对金融机构兴办实体公司放任自流,很多金融机构都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大部分积压房地产资金都来源于银行,银行成为房价虚高的主要推手。而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已大大增强,收益覆盖风险的现代经营理念已渗透至商业银行的各个经营环节。从宏观上讲,中央及地方政府对经济的驾驭能力已提高,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更加严格;从微观讲,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都已股改上市,现代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已形成,完善的贷款全流程管理机制已建立,审贷分离、授信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已成为常态,贷款风险控制能力已有质的提升,这是海南省房地产金融业务健康发展的坚实保证。

三、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房地产金融业发展对策

(一)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坚持科学审慎发展

发展是解决海南省金融业一切问题的根本,但在倡导加快发展的同时又必须以史为鉴,深刻汲取20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据统计,至1998年末,在海南空置房、半拉子工程和闲置土地上沉淀的资金达800多亿元,仅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量就有450亿元,不良率高达80%以上。①20世纪九十年代末,为推进股份制改革,海南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300多亿元,成本都是国有商业银行自行承担。②有关数据表明,1999-2003年,由于房地产泡沫影响,海南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呆帐核销占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了银行资本金8%的法定比例,远远超过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实际比例。③即国家承担海南省泡沫经济成本的同时,该省内各金融机构也是成本的承担者、牺牲者,并由此造成金融机构经营严重亏损,员工绩效受到影响,自身发展也受到严重束缚。因为有历史的教训,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对海南分支机构都实行限制政策,门槛较高,如授权权限较低、超过一定的额度要报总行审批;相同的项目,其它省分行上报顺利通过,海南分行上报却被否决等等,对业务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面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形势,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受风险偏好的影响,在支持海南房地产金融发展方面依然存有这样的思维定势。

世界银行在衡量一个国家的住房消费水平时,认为房价收入比在4-6倍之间较为适当,也有人认为应在4-8之间,而按2009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0.9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8.87平方米测算,2009年12月海南房价收入比为13.2,2010年2月房价收入比已达到23.25,远远高于警戒值之上,既使考虑海南省是全国性房地产市场,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居民住房刚性需求较旺等因素,房地产泡沫也已显现。因此,海南金融业在发展机遇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谋划加快发展,又要强调风险可控,防范可能爆发的泡沫危机,努力实现科学健康、规范有序、可持续的发展。[1]

(二)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调整信贷结构和产品结构

择优选择支持大型、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是规避市场风险的关键。要优先支持资质等级高、信用良好、综合实力强、具有品牌优势、经营业绩良好的大型房地产集团企业,信贷投放重点投向符合海南房地产政策导向、具有区位优势、规划设计良好、产品适销对路,并且能够带来较多个贷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形成上游控制风险、下游分散风险的防范体系。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规划,有选择性地支持国际知名企业和全国性优质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优质旅游房地产项目,以及旅游行业中的高端酒店和连锁酒店项目。尤其要加强旅游房地产的创新,与传统房地产不同,旅游房地产的所有权不一定发生转移,它出卖的是它的功能、服务及软性消费品,所以在营销手段上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向国际潮流靠拢。如可以推行贵宾会员卡、异业联名卡,甚至可以进行跨行业结盟,跨国度联动,实现对消费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

保持个人住房贷款等业务品种的全面协调发展。重点支持居民购买首套自住房和为改善居住品质购买自住房的贷款需求。大力在海口、三亚、琼海、文昌等重点城市积极拓展二手房贷款业务,积极探索和介入全省的保障性住房金融业务,同时加强自营性住房金融业务与房改金融的组合联动营销。在商品房开发尚未成熟的市县,以行政事业单位和优质对公客户员工等优质客户群体为营销对象,积极拓展自建房等贷款业务。

(三)加强风险控制,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项目的准入退出管理。强化客户信用评级工作,根据开发商信用等级将其划分为重点合作型、一般合作型和限制退出型,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促进房地产企业优胜劣汰和市场主体整合。严格执行项目准入的基本条件要求,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中的小企业和资信等级差、缺乏优质项目支撑的客户。对开发建设进度减缓、可能存在资金紧张问题的项目,以及房价变化较大、销售不畅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监测,必要时立即退出。加强审查审批,规范环节操作和作业标准,对关键风险点做出岗位制约的安排,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重视贷款流程管理,贷款发放前按要求做好抵押物价值评估,严格落实抵押担保措施,防止抵押权落空。加强贷后管理,密切跟踪项目进度、楼盘销售等情况,定期做好项目回访工作。对实行封闭管理的贷款项目,明确专人专岗,加强对贷款资金的全程监控,确保资金运用和资金回流等在监控账户内封闭运行。

加强个人住房贷款的全过程管理,客观判断,有效防范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刻不容缓。个人住房贷款具有额度分散、风险点多、处置难度大等特点,要考虑个人住房贷款逐年增长的实际,把个贷风险控制作为风险防范的重中之中。要加强贷前调查,重点对房产交易和首付款真实性,借款人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等关键内容进行审查,严格执行与借款人的“面谈面签”制度,防止发生“假个贷”、“假首付”和“假房价”。要适度提高个人按揭首付比例及折扣率,严格控制大额个人按揭贷款业务,尽可能降低大额个人贷款的比重。

重视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的综合管理。要加强房贷业务道德风险的防范,从完善制定、加强教育、严厉处罚等多方面严格管理,使违规操作、弄虚作假者不敢为、不想为、不能为,从源头上控制风险。要科学测算有关房地产业务量化比例,建立完善的跟踪关联效应指标体系,在满足消费者贷款需求的同时,谨防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带来的信贷风险。继续优化内部信息系统,以IT系统的再开发、再整合为平台,改进房地产贷款的监控手段。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及时将基于一线的市场信息、风险苗头与监管部门共享,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形成政策与市场的有机吻合。要加强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研究,透过经济的周期性变化预警和把握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变化。

(四)加强房地产金融创新,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强化产品服务创新,借鉴发达国家模式积极探索住房融资租赁、房贷证券化、循环授信房贷、“固定+浮动”的混和利率方式等,丰富产品种类,分散房地产信贷风险。在房地产市场风险不断集聚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必将进一步紧缩信贷规模,这时除了大力压缩不良贷款释放空间外,还应考虑探索信托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联动,积极开拓房地产项目的管理费用服务,将部分信贷资产转让出去,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释放信贷额度,以减弱管理重组风险。如可以利用自身客户优势和信息优势,为房地产项目的重组双方提供咨询服务和中介服务,借此提高中间业务收益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也可以针对个人贷款中高收入群体理财意识、投资意识强的特点,将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房贷业务联动营销,让集聚的风险分散化。加强制度流程优化,重点围绕国家政策调整后产生的新需求,通过综合运用定价策略、产品组合、产品衍生、电子化运用等手段,将产品服务创新与优势资源相结合,逐步形成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特色产品和灵活服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城市综合开发项目风险的概述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管理组织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规划、识别、估计、评价、应对、监控的过程,是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实践活动的总称。

项目风险管理发展是一个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项目风险,从系统过程的角度来管理风险。其可以分成若干环节,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跟踪、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沟通。

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下,合理地利用土地、合理地利用资金、合理地安排项目、合理地控制工期,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提高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所进行的具有开拓性、配套性、统一性和相当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各种风险威胁着项目的成功,因此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项目风险管理的识别与评价

1.项目风险管理识别。项目风险识别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识别就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并将这些风险的特性整理成文档。

项目风险识别过程:(1)过程控制:项目资源、项目需求和风险管理能力调节风险识别过程;(2)过程输入:风险识别过程包括不确定性、知识、顾虑和问题;(3)过程输出:风险识别过程的输出是风险描述和与之相关的风险场景;

2.项目风险管理的评价。风险评价是项目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项目风险分级排序的过程。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有:(1)主观评分法;(2)决策树法;(3)层次分析法;(4)模糊风险综合评价;(5)其他评价方法。

三、技术风险管理

项目的技术风险管理就是对项目全寿命过程中由于技术上的不足或缺陷等原因,给项目所带来的危害或危险进行风险识别、量化和控制的过程进行系统管理。

技术风险管理的作用

项目实行技术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通过风险分析,可加深对项目和风险的认识与理解,澄清各方案的利弊,了解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以便减少或分散风险。

2.通过检查和考虑所有现有的信息、数据和资料,可明确项目的各有关前提和假设。

3.通过风险分析不但可提高项目各种计划的可信度,还有利于改善项目执行组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沟通。

4.编制应急计划时更有针对性。

5.能够将处理风险后果的各种方式更灵活的组合起来,在项目管理中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6.有利于抓住机会,利用机会。

7.为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反馈,以便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采取措施防止和避免风险损失。

8.风险及时无法避免,也能够明确项目到底应该承受多大损失或损害。

9.为项目施工,运营选择合同形式和制定应急计划提供依据。

10.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情况的了解,可以使决策更加有把握,更符合项目的方针和目标,从总体上使项目减少风险,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11.可推动项目执行组织和管理班子积累有关风险的资料和数据,以便改进将来的项目管理。

四、项目群风险

项目群风险管理就是为达到项目集群风险的预防或消减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活动的总称,它由一系列集群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组成。

项目群风险评价是对项目群中各风险要素的分析和评价,主要有如下一些工作:

1.对项目群诸风险要素进行比较和评价,并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

2.探索风险之间的相互转化、衍生关系。如在项目群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往往存在如下情况: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多个风险事件常常是由于一个共同的风险源造成的,在风险评价时要注意从项目群整体出发,弄清各风险事件之间确切的因果关系。

3.项目群风险评价不仅仅是对单个项目风险的评价,还包括对项目群内项目的综合评价,并寻找风险最严重项目的风险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往往对项目群的风险影响较大。

4.项目群风险要考虑各种不同风险间的相互转化的条件,研究如何才能化威胁为机会。

5.项目群风险评价要包括项目群所有阶段的整体风险以及在这些阶段时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五、城市综合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迅猛发展,项目的规模化以及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复杂化突出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项目风险管理对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城市综合开发是事关民生的大计,处理好开发项目、人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极其重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如今的城市开发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要求,而且与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所以对该项目的进一步研究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该项目的风险控制更是重要,既有利于当代,又造福于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沈建明,等编著.项目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刘荔娟,等编著.项目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卢有杰,等编著.项目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毕星,翟丽,编著.项目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白思俊,编著.现代项目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John Raftery,著.项目管理风险分析[M].李清立,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7]杨建平,著.重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6.

[8]郑子云,等著.企业风险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2.

[9]张三力,主编.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0]王诚,等编著.竞争策略与风险管理[M].商务印书馆,1997.

[11]王超,主编.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

[12]桂泳评,等编著.投资风险[M].上海立信出版社,1997.

篇9

摘 要:2010年3月到12月,消费金融公司在北京、成都、上海、天津四个试点城市相继出现。作为新型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概况,分析其目前所存在的发展障碍,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金融公司;耐用消费品贷款;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48-01

一、消费金融公司概述

ィㄒ唬┫费金融公司的含义

ニ谓消费金融,是指通过向消费者直接提供贷款帮助消费者实现跨期消费,同时扩大当期消费品市场需求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方式。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ィǘ)消费金融公司的特点

1、资金来源较为特殊。彰显消费金融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吸收公众存款。消费金融公司只可以通过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等进行筹集资金。

2、风险控制要求高。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在我国尚属试点,且其主营贷款的风险较高,因此其风险控制较为严格。其主要表现包括: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比普通商业银行高出2%),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

3、主营业务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但不涉及房贷、车贷。

4、与商业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通常1小时内决策)、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

ィㄈ)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作用及意义

1、宏观层面:拉动即期消费需求,加速社会资本的流动速度,有利于扩大再生产,对宏观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2、微观层面:有利于帮助消费者实现跨期消费决策,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

3、有利于丰富金融机构的类型,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二、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障碍

ィㄒ唬┮滴穹段Ы衔局限

ハ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购买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不包括房屋和汽车);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但是目前,我国居民对于除了房屋和汽车的消费品信贷需求仅占个人消费信贷总需求的20%左右。因不能满足居民对于房贷、车贷的较大需求,故其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ィǘ)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ハ啾扔谄渌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消费信贷业务,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与信用卡业务相比,其贷款业务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却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应用资本费用较高,所以其服务价格也相对较高。例如上海的消费金融公司实行的年利率最高达到15.84%,大大高于信用卡。第二,消费金融公司最高贷款额度是消费者月收入的 5倍,可能低于信用卡可以授予的透支额度。第三,信用卡结合了循环信贷功能和分期付款功能,而使用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业务时则需每次审批,较为繁琐。第四,已经习惯信用卡的人群,往往会选择继续这项他们已经熟悉并且服务内容不断完善的金融业务。

ィㄈ)风险控制较为困难

ニ淙灰监会对业务范围以及发放余额等方面的规定有利于其风险控制,但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控制仍较为困难,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的业务特点很容易引发违约问题。第二,其业务更多吸引的是不满足银行信用级别但是又有贷款需求的群体,他们一般收入相对较低且不具稳定性,很容易产生信贷问题。第三,我国个人征信体系仍不完善。截止2009年6月,我国征信系统收入6.5亿个人信息资料,但征信记录的来源主要是银行、工商部门等,消费金融公司的大部分客户―中低收入者的信用资料较为缺乏。

ィㄋ模┪夜居民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水平的制约

ナ紫龋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与居民的消费观念密切相关。相比西方国家对信用消费的大量使用,中国居民则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提前消费的观念。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突破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这种消费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社保制度不健全,居民在子女教育、大病预防、养老等方面需要较高支出;另一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使居民有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习惯。

テ浯危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也与居民的消费水平有很大关联。相比于我国GDP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较为缓慢,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制约了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潜力。

三、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ィㄒ唬├挂滴窨占洌挖掘潜在市场

ニ淙灰监会对消费金融公司所能涉及的业务范围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消费金融公司在业务空间拓展以及潜在市场挖掘上仍大有可为。

ナ紫龋现阶段消费金融公司在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业务上的合作伙伴主要为零售商,由于零售商处于供应链的末端,造成提供的服务价格较高。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联合生产企业、总经销商等处于供应链较前端的机构开展业务,降低服务价格。

テ浯危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我国农村地区因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信息技术较为落后,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较为滞后,但近年来农村市场对于家电、教育的消费需求增长明显。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联合农村信用社,利用其“网点多,覆盖面广,深入农户”的优势,以具有较为稳定收入的农户为目标人群,进行农村市场发掘。

ピ俅危立足客户需求,推出个性化服务。如允许客户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自主确定还款期限。

ィǘ)创新运营模式

ナ紫龋消费金融领域可以逐步引入民间资本。一方面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高利贷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将民间资本的借贷逐步纳入监管体系,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可以逐步建立客户管理系统,根据之前的记录,对客户进行划级,实行差别利率。

ィㄈ)完善消费金融公司风险防范机制

ハ费金融公司应该对于客户的个人信用有较为明确的掌握。一方面应该利用已有的征信系统尽可能多的了解客户信用,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了解用户个人支付电话、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达到全面了解客户信用状况的目的。

ネ时,消费金融公司应逐步完善贷款审核制度和审批流程,及时跟踪贷款流向,建立合理的催帐制度,减少死账呆账的发生,有效控制风险。

おげ慰嘉南祝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9年第3号):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Z].

[2]向志容,颜 蕾.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冷思考[J].武汉金融,2009(9).

篇10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深入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贵州省对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涉及到贵州省西南安顺地区一个方圆200多里的大明王朝古代汉族群体,被誉为“明代军屯文化活体博物馆”的――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区。贵州省在明朝建省前后,朱元璋把当时京城南京和安徽省凤阳地区一带军民调往现在的贵州安顺地区开辟了200里的军屯、民屯和商屯,至今保存尚好的屯堡村寨有天龙屯堡、九溪和云峰八寨等十几个,从金融角度分析具有旅游资源形态。对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有助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大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我省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二)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创新的可能性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服务业是国内顶级、国内唯一性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资源。贵州屯堡文化游目前暂时是短线旅游商品,可以采用黄果树瀑布游加长到达屯堡文化旅游带的营销模式,迅速形成短线快速启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未来可以进行短线旅游产品和黄果树瀑布游等长线产品旅游运作相互结合的旅游支撑结构,这对贵州省的产业转型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意义重大,实在是可喜可贺。因为贵州西线旅游市场发展较早,贵州屯堡旅游的游客量有一定保障,仅2010年第一季度黄果树的游客量就有15万多人次,黄果树瀑布2010年将有约0.6亿元到1亿元人民币的门票收入。考虑到产品的互补性,贵州屯堡旅游区的市场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贵州屯堡文化资源,特别是高品位一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难度,需要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升华提炼项目开发理念,通过产品策划、游憩方式设计来打造市场核心吸引力。只有开展金融服务业创新,将游憩方式、游线结构、收入模式、营销方案、政府政策与管理、企业运作商业模式等相互衔接配合,落实到实际的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融资博弈与经营信贷博弈之中,才能达到顺利开发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工作,要求高水准的专家团队、旅游运营经验及建筑景观艺术设计高手的通力协助。贵州屯堡文化旅游资源是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吸引物,因此,具备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和条件,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值得金融机构大力扶植和大力开发。

二、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

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腹地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中加强投融资博弈的因子,促进贵州省金融效率的提升,建议试行如下的金融服务政策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议设立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Venture Capital)

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产业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申请文物保护单位资助的资金,例如,申请乡村旅游的资金,申请旅游小城镇的建设资金,申请旅游国债等等。贵州省和安顺市应运用好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强对旅游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吸引多种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好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

(二)贵州省旅游业金融服务业集中投入贵州三大旅游品牌的建设

贵州省近年来旅游地产主要突出了三大品牌:第一品牌是夏季贵阳避暑,广告用语是爽爽的贵阳。第二品牌是冬季贵州的温泉旅游。第三大品牌更加突出了贵州独一性的特色:贵州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之都。贵州省要加大对三大旅游品牌的地产开发,利用金融制度的完善及管理,严格控制贵州三大旅游品牌外的大项目的旅游地产投资。

(三)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业是绿色产业,银行对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信贷符合低碳金融的要求。银行等金融主体对旅游地产投资和融资应循序渐进,合理投放,贷前审慎,贷后监控,强化绿化面积和造林固碳的要求,确保旅游贷款的安全和质量,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增加碳信用,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套利避险。

(四)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贵州各乡镇基层政府的金融等信息沟通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金融博弈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与地方乡镇政府的联系与沟通,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强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指导投资决策。为了保证投资安全,保证贷款资金的如期收回,金融机构应注重加强市场分析,用以指导投资人的决策,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各级银行要切实落实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并密切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资金回收。二是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对在建旅游工程不得随意追加投资。最后,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项目,银行要认真分析贵州旅游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部门积极协助银行等金融主体对屯堡文化旅游贷款项目的管理。在内控上,要制订具体的回收、盘活或处置方案,适时跟踪,注意监控,逐步压缩不良贷款存量。

(五) 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

加快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提高银行与其他投融资主体的资产的流动性,这是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若能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使银行等投融资的金融主体多年来沉淀在贵州旅游业的庞大资金得以盘活,从而缓解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并促进贵州旅游资产的良性发展。打造高品位一流的“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需要金融业制度创新,确保银行等金融主体的金融利润和金融增值的实现。成功地把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金融博弈和金融风险管理打造成贵州金融服务博弈的典型案例和金融博弈的经典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