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20 07:1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融资;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8日
城市基础设施为一个城市的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一定条件的物质基础,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规模不断加大,对建设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加强体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全力拓宽融资渠道,探寻新的融资方式,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多元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势在必行。
一、城市建设融资与财政风险
(一)资金瓶颈严重。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目前城市建设存在严重的资金瓶颈,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投资主体的单一和融资渠道的狭窄。一是投资主体单一。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及专项资金等财政性投资,其他资金投入所占比例较小,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二是融资渠道狭窄。在融资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金融机构贷款、信托及BOT、BT项目融资,其他渠道获取的资金所占比例较小。
(二)政府债务风险大。在“适度负债、超前建设”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几年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债务风险很大,而目前已进入还本付息的高峰期,还本付息压力巨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存在资金缺口,继而通过举债进行项目建设,不断加大政府偿债压力,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后续土地打包日益困难,土地市场面临下行风险,在债务偿还上,不能对土地出让收入产生依赖。
(三)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的问题不断凸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而忽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的管理,资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重建设、轻盘活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固定资产,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营机制和规模效益,存量资产闲置,资产的利用率不高,个性化经营模式欠缺,资源整合不到位,而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市政基础设施,其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投入、土地的批租费以及城市维护费等,这些项目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由各个部门进行建设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运营机制。
二、城市建设融资与财政风险控制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为了实现政府资源的资本化,发挥政府资源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找准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定位。
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民间资本以赢利为目的,具有盲目性和重复性,没有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宏观上把握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向,消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盲目性。以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基础,放眼未来,长远考虑,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益最大化。此外,政府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利用政策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其次,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过程中,应跳出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的思路,以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为契机,实现市场化改革,建立投资回报机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体包括以下四点:打破垄断机制,不断完善相关体制,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实现市场化改革;建立投资回报机制,使得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后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提供便利;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积蓄力量。
此外,还要加强政府监管。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社会公共性,因此需要政府指导定价,制定相关标准,完善收费机制。制定投资、建设、运营等一系列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此外,在引入竞争机制后,应加强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管理,规范操作流程,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妥善解决存量债务还本付息。首先,应该全面的清理存量债务,明确存量债务发生的时间、金额及用途,核实债权债务关系,以及偿还的情况、利率、期限等问题;其次,建立完善的政府回购机制,逐步回购公益性资产,以便偿还相关债务,降低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率,为后续融资奠定基础;最后,安排专项的还贷资金,逐步偿还存量债务,同时建立政府债务偿债准备金,必要时用于到期公益性项目债务的偿还。
(三)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改革正发生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传统的垄断性转变为竞争性,广泛引入竞争机制;二是投资主体的转变,由原来政府投资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建设。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改革。为顺应市场化改革的趋势,解决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增强平台融资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企业整改转型,去平台化实现做大做强,必须妥善处理以下问题:一是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规章制度,充分认识到平台公司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平台资本金充实度,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推动投融资平台成为市场运作的融资主体。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改造、完善和规范现有的投融资平台,规范融资行为。对设立的投融资公司在组建之初就应该规范操作,推进投融资平台向股权多元化、市场化发展,积极引入大型企业,特别是民间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其打造成为符合监管要求的市场化融资主体,择机上市融资。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分拆上市或集团整体上市,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
(四)政企分开,明确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主体。政府要由城市基础设施的垄断经营者成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在国有资产受托经营体制下,引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主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今后始终是政府投资的重点。目前,政府或部门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业主之间缺乏一个桥梁,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由当地政府出资建立并授权专业化的经营城建资金的城建投融资公司,由这些城建投资公司行使业主职能,形成政府――投资――项目单位三层架构,专门负责非经营性项目的投融资及建设,从而较好地解决投资主体缺位、政企不分的问题,真正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微观主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又充分保证了国家应有的资产权益。
(五)转变思路,创新融资方式。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的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融资租赁、保险资金、信托、国债、BOT、BT项目融资等,其中银行贷款所占比例较大。而通过这些融资方式筹集到的建设资金远远不足,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开拓新思路,采用新的模式。目前,有些城市已经研究试行了“拨改租”融资方式,但在试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都面临融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建设领域的总体形式是好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要加强城市建设融资和财务风险控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以及创新融资模式,建立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盛明,刘尚希,杨良初.拓宽城市建设筹资渠道加速城市化进程[J].财政研究,2000.9.
篇2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控制;内部控制;廉政风险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行政单位从广义来说,可以归为非盈利组织一类。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顾名思义,就在于其建立与运营的动机,从我国具体情r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实现除赚取利润意外的公共目标。本文从行政单位财务控制基本运作出发,分析其存在的廉政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行政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基本运作
行政单位作为广义的非营利组织,其财务控制通过制度、技术、激励等手段,约束单位的财务行为,保证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力贯彻国家政策,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率,确保国家赋予的职能顺利实现的管理活动。从实践出发来看,常用且效果明显的行政单位财务控制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通过设立规章制度进行控制。这是最传统,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好的制度设计能够避免很多漏洞,但需要避免制度僵化。
(二)通过使用技术约束财务程序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也非常多见,大多数财务软件是这一手段的具体体现。
(三)绩效目标考核。目前,国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越来越重视其绩效目标的实现,新《预算法》在总则中明确列出了“讲求绩效”。
(四)激励控制。绩效目标激励控制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控制的机制。出于行政单位特殊性考虑,个人收入与财务控制的好坏联系不大,但晋升机会、评选先进等仍能作为激励措施,达到控制行政单位管理者及其具体行政人员行为方式的目的。
结合行政单位特点,从财务控制的具体执行上看,制度控制、预算控制、绩效目标控制、收入控制和支出控制成为其具体表现形式。在国家各种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制度体系框架内,在预算管理和绩效目标考核压力下的收入和支出行为是行政单位这类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对象。
二、缺乏内部控制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
(一)预算控制不细化。预算与执行相脱节,由于预算与执行间本来存在一定的矛盾,无法100%契合,因此可能会出现超预算开支、无预算开支等情况
(二)制度控制僵化。绝大多数行政单位规章制度齐全,财务报销需要多级审批,财务负责人及单位具体分管负责人均需签字,尽管解决了费用控制的责任归属问题,但却有可能使会计及出纳人员成为单纯记账和支付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责任感,只认领导签字,忽视会计内控。
(三)收入与支出控制不平衡。对于上级拨款“多多益善”,不多考虑资金使用的必要性,收入与支出不对等,导致财政资金冗余,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又由于国家对预算资金执行的要求,造成行政单位年底“突击”花钱等情况,急于使用资金甚至跳过应有政府采购程序,易产生廉政风险
三、加强内部控制,预防廉政风险。
(一)梳理和明晰岗位职责,建议不相容岗位职务分离制度。按照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从行政单位整体层面讲,要实现“管办分离”,具体行政或经济业务的执行人和财务部门要严格分开。从具体行政的微观方面讲,要合理设置会计主管、主办会计及出纳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具体来说授权批准岗位与资金收付业务经办岗位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账相分离,会计记账与存款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稽核复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记账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离。同时,基层机关往往由于编制和历史原因,财务机构和人员的配备不象企业那样充足,甚至没有单独的财务部门,而是属于综合部门的一部分。此种情况下需要确立一个原则,即不论什么岗位,不能同时兼任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
(二)加强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建设,促进内控制度化运行。行政单位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内控节点进行定期监督审计,审计机构与财务稽核部门要区分开来,并建立行政单位内部财务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漏洞,及时修正内控制度。
(三)坚持“三重一大”制度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引入授权批准制。“三重一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直接降低了财务执行部门的风险。日常财务控制可引入授权批准制,被授权者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对越权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向授权人报告。
(四)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约束。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完善会计人员在本单位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财务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拒绝无会计资质人员的加入。同时,加强现有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知识,避免因专业技能不过关而产生风险。
(五)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通过绩效目标设置,一方面对目标完成有问题的采取责任追究,另一方面对目标完成较好的,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1]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冯巧根.会计控制与委托分析[J].会计研究,2000(11):20.
[3]王庆成,等.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中国财会网.
篇3
关键词: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地方财政监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风险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地方财政监管风险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地方财政监管作为财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但由于受到工作人员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对有关财政管理事项的合规性、效用性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样,监管行为和法律法规出现离析、监管结论与客观实际发生偏差将会成为可能。这种离析或偏差,可能使财政监管主体受到指控,同时可能会对财政管理带来不利后果,使国家遭受损失。
一、 地方财政监管风险及诱导因素
(一)地方财政监管风险透视
1、核查取证风险
财政监管人员与被监管单位占有的信息资料不对称,财政监管人员在取证时处于相对劣势。由于地方财政监管检查工作有一定的时效性,虽然在进行监管检查工作之前,监管人员要对被检查单位进行调查了解,掌握一定的基本资料,但是对被检查单位的一些隐含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还是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导致对某一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各个被检查单位的性质、业务类型各不相同,财政监管工作的具体操作也不尽相同,需要由监管人员根据自身的经验积累加以判断,存在由于经验不足、对重大事项的查证不实使问题的实质没有得到完全反映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地方财政监管工作结果的客观、公正,对财政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产生影响,进而产生地方财政监管风险。
2、定性不当风险
地方财政监管工作主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来确定查出问题的性质,在问题性质比较模糊时容易发生定性不当的风险。定性不当的风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用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当,由于财政监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比较零散,对一些多种情况复合在一起的问题的处理处罚,往往会出现法律法规引用不当的情况。二是对查出的问题,由于监管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而导致判断、定性不准。比如成本不真实,造成处理不一致。三是一些违纪违规责任的界定与划分难以掌握,界定不准会造成责任旁落,责任划分不清则难以追究责任。四是对问题性质表述不当,对问题的严重程度不能准确把握,夸大了或淡化了问题。
3、处理处罚风险
地方财政监管部门应依法对有关违纪违规事项进行处理处罚。若依法应该处理处罚而没有处理处罚,或处理处罚没有法律依据或应由有关部门处理处罚,而地方财政监管部门没有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的形式提请有关部门处理,而是越权进行处理处罚,应承担相应的处理处罚失当的法律责任,从而产生处理处罚风险。
(二)诱导因素探究
地方财政监管作为地方财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管理,往往受到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诱发监管风险。
1、内部因素制约
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由于监管主体本身某种原因对风险形成的影响。
(1)财政监管工作人员素质。地方财政监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财政监管的风险,并与风险成反比。财政监管各种人员综合素质高,财政监管风险就容易被控制在低水平;而综合素质低,财政监管的风险就高。
(2)监管的组织管理。尽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但如果管理机制不健全,仍然可能面对较大的风险。这种管理上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监管机构和监管实施机构之间的管理约束机制;二是地方监管实施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
(3)工作过失。主要包括:主观上的无意行为,未能严格履行职责;不谨慎或受监管客体及其他因素所干扰或蒙骗,产生重大的取证不全、取证错误等失误,从而作出片面或错误的判断,具体裁量标准不当、定性不准。
(4)监管方法的影响。现代管理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抽样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都会因样本不够大而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判断抽样,监管人员根据经验主观评判,极易遗漏重要事项而形成风险。
2、外部环境的影响
(1)经济环境影响。由于具体进行财政监管时,地方财政监管人员通常是通过对账务处理的复核审核来对被检查单位进行监管,而目前所处大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这就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取证难度。另一方面,很多被检查单位本身属于财政系统的执行部门,在具体运转中有时候会有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或做法,内部监管乏力。
(2)法律环境影响。一是财政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二是现行的财政监管法律法规具有滞后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经过人大立法部门审核等流程,导致法律法规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三是部分地方财政监管工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则财政监管工作人员很多时候要依赖经验判断,存在不同人对同一问题不同操作和理解的现象,这就加大了财政监管工作的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地方财政监管风险。
(3)社会环境影响。在推进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诚信薄弱、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部门利益因素、执法环境等因素,这些都可能影响财政监管责任的落实,增加财政风险。
(4)被监管事项的复杂程度以及内控制度设计和遵循的影响。监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时,某一经济业务事项本身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控制风险是指某一经济业务事项产生重大错报、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检查风险指某一经济业务事项产生重大错报、漏报,而未能被检查人员发现的可能。
二、地方财政监管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一)地方财政监管风险识别
地方财政监管风险存在于所有的监管业务之中,存在于每个环节之中。它具有风险的一般特性,即风险是普遍 的、客观的;同时,不是所有的财政监管风险都会导致承担监管责任,它可以通过监管人员的主观努力得到控制。它又是或然的(即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即可变的和可以转换的。正因为其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它;正因为其具有可变性和可转换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最终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由于财政监管风险的内外在因素,地方财政监管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成因的复杂性。由于地方财政监管贯穿于财政收支的全过程,相对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监管范围宽广、内容庞杂。有对财政分配过程的监管;有对与财政分配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的监管;还有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的监管。同时,财政监管的形式,有事前审查、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灵活多样。财政监管风险遍布于财政监管的内部控制和外部检查的各个要素之中。
2、控制的艰巨性。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控制的艰巨性。地方财政监管资源的投入与风险成反比,要降低风险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但同时资源的投入又与监管效率成反比,因此出现了两难选择。
3、损失的多重性。地方财政监管融入财政管理,同时财政监管又代表政府实施经济监管,所以它的风险不同于社会审计,其后果:一是不仅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损失或监管主体受到指控,更多地表现为财政管理决策失误,给经济发展造成危害;二是表现为政府部门在社会信誉、形象等方面的损失,降低政府实施经济监管的威信
(二)构建地方财政监管预警控制机制
当前我国地方财政监管仍停留在事后监管的层面,监管中重执法轻服务、重罚款轻管理。要解决这一问题,在财政监管中引人“预警制”,既是与时俱进,实现财政监管超前之举,又是改进监管方式,提高执法水平的大胆探索。
1、建立地方财政监管“预警制”的现实意义
财政监管“预警制”是指在财政监管检查中,对发现的不良行为倾向于预先教育、帮助、警示,对尚不构成行政处罚的轻微违规行为预先进行警示并限期进行整改,对逾期拒不整改者再实行行政处罚的一种管理制度。“预警制”是建立在允许对方犯错误,更允许对方改正错误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预警”的错误,其定性往往在违法乱纪之外,这种错误处于萌芽状态,造成的危害较小。因此,“预警制”既给了被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悔过自新,整改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执法部门一次回访之间搭起一个缓冲区,避免矛盾激化,为日后整改不力,违法必究,直至绳之以法预先打下了伏笔。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关于“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的规定是实行财政监管“预警制”的法律依据之一。
2、地方财政监管“预警制”的行为对象及操作程序
(1)行为对象。在日常的财政监管检查工作中,利用财政部门财会集中核算管理系统,及时反馈信息,发现行政、企事业单位首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对其预先进行警示:①无会计证,不具备从业资格;②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③有少量“白条入账”现象;④财政票据使用不规范,大头小尾、串票等;⑤财务签报手续不齐全;⑥会计科目入账有误,但非恶意;⑦非税收人进专户存在小的差距;⑧有轻微“以收代罚”、“坐收坐支”行为。
(2)“预警制”操作程序。实际工作中,财政监管“预警制”可分三步走:
一是监督检查。加强日常财政监督检查力度,根据群众举报和财会集中核算平台反馈的监测信息,及时发现不良行为苗头或倾向以及业已发生的轻微违规行为。
二是发出预警。根据上述确定的十种预警情形,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认为适合预警的对其预先进行警示,向当事人发出《财政监管预警通知书》,明确其违规行为的性质、警示依据、整改期限、标准要求,同时将预警情况记录在《财政监管预警整改登记表》,一式两份,双方备案签字。
三是依法处理。根据预留的《财政监管预警通知书》、《财政监管预警整改登记表》的存根,对其进行回访检查,凡在规定的期限内,按要求进行整改,合格的,及时解除警报;对不整改,继续从事违规活动的或整改成效不明显的,依法予以严罚,并将处罚结果存档,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向媒体曝光,警醒其它单位引以为鉴
参考文献:
【1】金莲淑.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监督机制[J].中国财政.2006.(12)
【2】张文丽.财政监督与管理关系探讨[J].财政监督.2008.(5)
【3】徐曙娜.我国财政监督体系治理结构的研究[J].财政监督.2007.(23)
篇4
关键词:财政安全 隐性债务 财政结构 法律控制
财政安全
怎么样的财政才是合理的安全的财政呢?
笔者在翻阅了有关的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如果政府能够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则政府财政是可持续的,换言之就是没有财政危机;其次,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但政府能够通过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则政府依然可以是可持续的。最后,如果在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机制,当财政脱离平衡状态之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财政恢复或趋于恢复平衡,则政府的财政状态仍可定义为稳定可持续的。
能够做到上述三点的政府的财政才使健康的财政,那么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财政风险
在中国,就目前看来,政府正在试图通过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以达到财政危机的解决。因此,国债构成了政府财政赤字的组成部分。但,应当指出的是,国债并没有充分反映政府的实际负债规模和财政风险水平。
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政府债务分为四大类型,不单有国债这样的显性直接负债,还有隐性直接负债,显性或有负债,隐性或有负债。平时关注的债务是第一类,显性的直接债务,其他三部分基本不大关注,也没有列入政府的正式财政报告里。中国政府实际负债规模大于公布的国债数。
第一、粮食经营亏损挂账。从国家权威机构获得的数据表明,由于粮食过剩,国家财政用于粮食保管费用、利息和价差亏损补贴(移库、陈化粮抛售、军供)等方面的支出不断上升,负担沉重。
目前,中国粮食的亏损挂账数额非常庞大,如果不加快改革将会对财政构成非常大的压力。
第二、“三位一体”的银行、企业、政府债务
在中国,所有的隐性财政风险中,金融业所占的比重最大,问题也最严重。1999年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有1.4万亿,按70%的损失率来算,大概会损失1万亿。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企业方面的或有债务,同样可能成为政府的隐性债务。1998年有关部门(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局等)的抽样调查,曾得出当时国有企业“三分之一不亏或赢利、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潜亏”的基本判断,这说明国有企业潜亏的问题不可忽视,财政在经济动态发展中可能或多或少要为之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养老金这一块,由国家体改部门与国外保险机构联合进行的一项课题研究估测,近年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累积规模,即使是按相关因素的中值来计算,也要高达37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当然,这是一种或有债务,并非马上产生偿债压力,但其间社保体制因素变动的效应,可能是难以全面估测的。
在中国目前来看,国有经济仍然是一个由财政、银行、企业三个部门组成的巨型公司。银行不良贷款的损失,隐性养老金债务与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一样,都是国家对非国有债权人(居民)的债务,或全体人民对其他人的债务。因此,在评估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时,必须把三个部门放在一起计算。
第三、财政结构——地方财政的债务之忧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与管理风险日益增大,凸显了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势与不足,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势在必行。本文以税务机关为例,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涉及财务管理各方面内容,包括筹资、投资、日常运作、收益分配等,会导致单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出现偏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主要是财务上发生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单位无法获得预期经济收益。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应深入分析财务风险原因,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多措并举,做好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一)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当前,很多税务机关中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他们认为只需要做好预算管理,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识。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才会出现财务风险,尤其是税务机关属于非营利性机构,财务风险并不存在。然而实际却恰恰相反,因为税务机关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财务风险为单位带来了不必要经济损失。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现阶段税务机关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少数单位将财务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都流于形式,通常仅仅是费用的审批与报销等问题[1]。税务机关主要问题在于责任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方法落后,缺乏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同时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组织构架缺失,大多由财务管理人员承担职责。在税务机关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与流程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缺失。
(三)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不完善
当前,一些税务机关内部的审计监督制度不完善,因为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比较特殊,也很重要,这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能够遵纪守法。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税务机关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且严格执行建立好的制度。然而很多税务机关审计人员匮乏,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审计不够客观,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比较单一,这极大增加了税务机关的财务风险。
(四)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从税务机关现阶段情况来看,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较少,综合素质不高。在信息化时代下,各种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更新很快,所以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税务机关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因而在会计工作上容易出现纰漏,从而加大了会计管理的难度,增加了财务管理风险。表现在:财务报告敷衍了事,核算基础薄弱,账目不完整,账目不符等方面。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增强领导财务管理意识
税务机关领导应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培训中,正确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加强财务管理培训,还应将领导责任制的制度与财务直接挂钩,让财务管理成为税务机关相关领导的工作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财务管控工作水平,为税务机关的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费用控制体系,加强资金管理
为让税务机关资金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应在内部建立政绩考核制度,在单位领导者政绩考核内容中纳入资金管理,让管理更具强制性。在部门和科室考核内容中,还要包括单位内部费用管理控制,促使科室更加重视预算管理。在上级部门宏观管控的过程中,增加对单位资金管理的压力,让单位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重视费用控制,主动转变现金的管理理念,妥善解决费用控制、资金优化配置等问题。税务机关要按照《国家税务局系统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国家税务局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国家税务局系统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办法》,认真贯彻落实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针对当前税务机关财务监督控制力度不足的现状,应弄清根源,通过内部改善、外部监管的措施,加大财务监督控制力度[2]。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税务机关内部审计监督体制,确保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及两权分离下的委托。因此,随着税务机关内部各项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应尽快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监督的组织机构。同时要完善工作规则、改进工作方法。以现有的法律制度准则为基础,在实践中紧密结合未来发展变化情况,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对之不断加以总结改进充实提高,以制定出较为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最终实现税务机关内部审计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落实激励机制,实行财务电算化管理
税务机关要从内部财务管理实际情况出发,对财务管理人员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会计人员提供晋升培训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待遇、职称等,以此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因为受到环境和业务的限制,税务机关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定期考核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法律规范等。此外还要明确待遇提升标准,让财务管理人员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税务机关。税务机关要不断完善会计软件,充实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增加基建管理有关内容,并举办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培训班,组织计算机记账替代手工记账的验收,提高财务电算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系统财务管理计算机化。
三、结束语
总之,税务机关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税务机关财务风险控制力度的强弱,对我国其他社会服务工作影响很大,因此税务机关应加强领导,进而务风险控制措施做到位,确保各项资金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完善创造条件。
作者:张业 单位:江苏省泗阳县地方税务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医院财务部门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所谓廉政风险,指的是医院各层管理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出现腐败、违纪等行为的可能性。财务部门是负责医院资金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于医院的巨额资金负有监管职责,能够影响到医院的各种重大经济决策,是廉政风险相对较高的部门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医院财务部门的岗位职责以及制度流程,逐一寻找潜在的廉政风险,并提出整改建议,以期能够在医院财务部门形成清晰的全员风险防控意识,并建立起完整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医院能够长期健康发展。
一、机构建设
1.1医院财务部门应具有独立性
医院财务部门不应隶属于任何一个部门,从而使财务部门在进行核算及资金管理的同时,能够肩负起重要的监督职责,对医院的财务纪律进行不可替代的规范、监督作用。同时,财务部门负责人虽然是由医院委任或聘任,但同时必须经由医院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认可,以便能够确保医院在任免负责人时均须征求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免除财务部门负责人在行使其财务监督权力时的后顾之忧。
1.2 分别评估财务部门各岗位潜在的廉政风险
1.2.1财务部门负责人
财务部门负责人是全面负责财务部门管理工作的岗位,对财会工作进行监督规范管理,监管医院所有的资金及资产,负责组织会计进行核算。在进行廉政风险排查时,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主要防控点包括:公款私存、挪公款以谋私利、未严格遵照预算动用资金、不合法合规使用资金谋取回扣、擅自变更重大支出项目专项资金金额及用途、擅自报销私人费用等。
针对这一情况,应做好制度完善工作,从程序上进行制约和监督,其中包括:
(1)责任牵制: 医院应由院长及书记共同牵头,医院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组成财经委员会,对于医院重大支出项目的资金及资产调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讨论,杜绝财务部门负责人“一言堂”所造成的权力腐败,从源头上确保医院资金动用的合法合规;
(2)财务内控:明确界定医院重大经济项目范围,制定由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审批流程,设置各审批部门权限,确保此类项目的审批权责分明、制度健全,杜绝公款私存、、谋取回扣等不法行为。同时,财务部门通过内控制度独立对财务部门负责人的私人报销进行随时行的检查审核,并适时公开,做好权力的基层监督工作。对于大额资金的转存或变动均应交由主管部门领导决策审批核准,并由第三方银行予以备案,采取随机电话确认的方式进行监督确认,做到分级授权管理与职权的相互分离。
(3)财务监察: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做到按年进行监督审查,及时发现、纠正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及违规事项,震慑违法乱纪行为。在进行内部审查的同时,还应定期聘请外部社会审计,监督审核医院重大经济项目资金调拨及预算执行情况是否合法合规,审计内容应形成书面报告予以公示。
1.2.2票据管理岗位
通常情况下,医院财务部门的票据管理多为一人负责,其廉政风险包括:违规串用、转借财务票据、开具缴款联金额小而报销联金额大的“鸳鸯票”套取现金、藏匿或谎报遗失票据私吞现金等。
针对这一情况,财务部门应成立票据管理机构负责票据的发放、使用及审核,对于票据的各个使用环节均应有专门负责人进行签字或者签章确认,落实职责,规范使用。同时,还应引入信息化管理措施,通过电脑系统记录汇总所有票据的数量、金额、内容,避免因人工操作而导致的各种漏洞,杜绝利用票据管理权利营私舞弊行为。
1.2.3收费退费岗位
医院的退费岗位容易出现廉政风险包括:医院人员或院外人员与财务人员相互勾结,擅自将患者已缴费项目退费私吞;收费岗位人员利用职权之便私扣患者缴费单据,改为退费后将收入私吞。
针对这一情况,医院可采取:
(1)以电脑系统操作取代人工操作,由负责检查患者的科室对已执行项目在电脑系统中进行刷卡确认,经确认后的项目不得从系统中办理退费,且收费信息经过确认后收费退费岗位没有权限私自执行或修改退费操作;
(2)完善系统流程,将之前采取人工查询患者检查情况改为检查取消必须经由承担检查工作的科室签字确认的方式,并由财务部门备案留存。审批流程应设置为“门诊窗口-门诊财务办公室-财务部门办公室”,以三级审核监督的方式规范退费行为,降低廉政风险。
二、制度建设
近年来,受到大气候的冲击影响,医院财务部门曾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受到破坏,因此在进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时,必须完善制度、严肃纪律、照章办事。除了财务部门各层管理人员以身作则、秉公办事之外,还用从制度上规范奖惩、明确职权、落实责任。其中包括:
2.1取缔帐外物小金库,完善财务核算制度
帐外物小金库的价值,实际均能够纳入财务核算之中,成为成本或支出的一部分,然而它游离在财务管控之外,增加了管理成本,却无法增加收入,从而导致医院效益滑坡等不良经营状况,属于一种违法违纪行为。帐外物小金库的存在,通常缘于成本核算制度的不完善,对于各职能科室的成本核算不准确,因此,应彻底清查各职能科室的外物帐,集中整顿帐外物,重新办理入库转账,纳入医院的财务管控之中。同时,为了杜绝清查后的死灰复燃,应不断健全财务部门的核算管理体系,完善核算监督制度,将经济责任成本落实到各环节、各科室,定期进行审核审查,及时纠正问题,从制度上杜绝帐外物小金库的出现。
2.2建立集中付款制度
医院的药品、设备、耗材等采购工作,均由财务部门进行着不间断的结算付款,然而长期以来,付款模式均采用零星付款的方式,由人工操作,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监控力度不足,从而导致廉政风险较大,主要表现为付款人员利用职权之便提前或拖后付款,从中获取私利。针对这一情况,可建立起集中付款制度,对采购付款进行统一管理。其中包括:
2.2.1 药品采购集中付款制度
医院每月初利用电脑系统对上个月的药品出库情况进行统计,并将对应的供应商及应付账款明细一一列出,定期由会计人员交由供应商进行核对,无误后供应商开具发票交给财务人员以及医院监察部门。会计人员在核对付款明细以及入库单无误后作为付款依据,经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进行一次性集中付款。
2.2.2 耗材设备采购集中付款制度
医院库管人员在每月初核对上月入库物资信息,并在系统中生成对账单,定期提供给供应商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供应商开具发票,启动结算流程。采购人员在核对采购材料、入库清单及发票无误后交由财务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并提交银行出纳进行集中转账支付。
通过建立起药品物资集中付款制度,采用电脑系统管理,并增设付款审核程序,能够实现药品采购系统化,避免人为操作所导致的廉政风险隐患,同时,由于均采用银行转账方式,无需与供应商直接见面付款,形成了医院监察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银行三方共同监管控制模式,付款工作公开化、透明化,避免了财务人员与供应商相勾结营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
三、财会队伍建设
由于财务队伍的新老更替,往往存在专业人员短缺现象,容易导致大量未经专业培训或考核的顶岗人员涌入。此外,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操守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滑坡,容易造成诸多廉政风险隐患。因此,培训合格的财务队伍是目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同时,还应加强财务队伍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的建设,要求财务人员高度负责、公正不阿、秉公办事,做好医院廉政建设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梁占省.浅谈医院财务的内部控制.财经界(学术版).2012(08):231.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财务风险控制;关键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对于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建财务管理控制意识淡薄
(1)领导层缺乏财务管理控制意识,不能发挥良好的引导和宣传作用,也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2)部分单位虽然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基本建设财务工作,但配备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存在财政资金被随意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
2.基建财务管理不科学
(1)财务人员配置不科学。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配备基建财务人员时,对于不相容岗位未进行有效分离,如:执行与审核、执行与记录、记录与保管都是同一人,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失误与舞弊行为。(2)财务核算不规范。部分单位不按规定进行账务设置和账务管理,各个基建项目核算的独立性也较弱。
3.基建财务监督力度不强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组织工程建设时,财务人员未充分参与工程建设组织及管理的相关过程,未及时对基本建设活动中采购的材料、设备、存货等各项财产物资进行记录,以至于设备器具被侵占、挪用。此外,财务人员不了解基建工程的立项审批、工程预(概)算、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等相关内容,不能及时、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以致于基本建设活动中发生不必要的财务损失与风险。
4.缺乏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意识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资金争取和项目建设,不熟悉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经验,往往认为项目竣工就表示整个基本建设工作就结束了,而忽视了工程的财务决算工作,导致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未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不能及时汇总反映建设成果,造成潜在资产流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存在的风险分析
1.财务信息失真问题突出
就目前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不重视基建财务风险控制,以致财务核算不规范,已经影响到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单位的账务设置混乱,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基建专账核算不清晰,基建经济业务未并入行政事业单位大账统一核算,不能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账证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
2.固定资产购置和管理流于形式
部分工程存在不按规定招投标就进行发包施工的现象,导致建设费用过高,成本控制不合理,甚至暗箱交易,虚报固定资产,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往往变为无用的报告。有些单位将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当作费用列支,对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未逐一进行归集,也未按照规定将固定资产登记入账,存在资产不清现象。此外,由于没有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和资产账实核查,资产账面记录不能准确反映其实际拥有量。
3.备用金管理混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其内部设立了多种备用金,但对这些备用金的管理却较混乱,甚至发生备用金流失现象。主要原因如下:(1)财务部门在主观上缺乏责任感,不定期与借款人进行沟通,对应该收回的备用金不进行催收,对借出的备用金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核销凭证不进行检查,在观念上将备用金作为已支出部分,甚至在催交备用金时用各种各样的票据填数。(2)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人员调动或解聘时,人事部门与财务部门往往没有协同工作,导致备用金无法收回。
4.基建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对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基本建设活动是不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财务人员不能熟练地运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开设专账核算时,在日常的业务记录、账簿登记、财务报表中常有失误现象。加之缺乏基本建设相关知识,不了解基本建设活动规律,因此无法进行财务预测、分析,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更长远的计划,指导和控制当前的建设活动。
四、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关键点
1.规范基建财务会计核算
(1)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及基建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基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操作流程,明确财务管理人员各自的操作权限,在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方面均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形成制单、审核、二次审核等相互制衡、多级管理的模式。(2)重视基建会计人员的配备。选择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懂得政策、熟悉管理的财务人员担任基建会计工作,在财务人员任用方面重视其执业操守风险。(3)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等,进行账簿设置与会计核算,准确真实地反映项目资金来源与支出情况。并在工程竣工时,组织专门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编制竣工财务决算,以便及时汇总项目建设成果,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完成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时,要严肃财经纪律,实事求是地进行,做到编报及时,数字准确,内容完整,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决策者提供准确的、真实的会计信息,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2.基建财务人员参与基建项目的全过程,增强财务监督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财务人员应充分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详细了解项目申报、概预算审查、项目招投标活动、合同签订等工作情况,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与监督作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计划和调度,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防止资金闲置和浪费,降低建设成本;财务人员要深入了解工程建设进度,严格按合同约定比例和工程实际完成情况审核进度款,从财务的角度发现问题,增强监督;财务部门要坚持预留工程结算审计风险金和预留工程质量保修金,降低财务结算风险。
3.规范工程价款结算
通常情况下,工程的结算价款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较大,直接影响基建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设单位必须对工程施工合同进行审查,特别是工程预付款、进度款及竣工结算价条款的合理性、合规性。在履约过程中,基建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审核和支付工程款项。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要规范工程结算价的审核,自觉接受审计和财政部门的监督,坚持按审计部门或财政部门核定的工程结算价与承包单位办理价款结算。
4.防范技术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应增强计算机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落实会计部门与技术部门职责分离的对策。在运用会计电算化进行会计工作时,应明确员工各自的操作权限,增强对数据录入与复核的控制力度。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避免无关人员接触会计系统,在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工作中,也需要落实严格的职责分离措施。
5.加强会计信息披露
行政事业单位应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揭示其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活动,便于社会大众全面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和会计工作形成监督压力,促使财务人员重视会计风险,从而真正落实会计风险的防范与管控。
6.重视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1)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财务人员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诚实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不伪造账目,清正廉洁,坚持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财务人员还要树立参与管理的意识,全面了解本单位基本建设活动,协助领导决策,当好领导的参谋。(2)加强财务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组织对新制度、新法规的传达与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与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活动顺利、有序进行,必须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重视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对策,实现有效的调整与管控,为日后行政事业单位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卢珊.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影响研究[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0,(12):122-122.
[2]杜福芝.财务管理和财政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影响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6,(03):112-113.
[3]陈秋莲.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支出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及对策[J].经济生活文摘月刊,2013,(01):134.
篇8
一、企业并购与并购财务风险
(一)企业并购的内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和收购以及合并与接管等的统称,是企业进行发展和扩张的一种途径。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进行结构组织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包括兼并和收购。其中,兼并是两个或者以上的企业合成一家。狭义的兼并是通过产权交易优势公司掌控其他的公司,并使其注销法人资格。而广义的兼并是指各种企业的产权变更,可能继续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资格。强势公司购买弱势公司的资产和股份的行为是收购,其表现范围广,可能是完全购买弱势公司的股份或资产,也可能只是购买大部分而控制公司,还可能只购买部分股权进行投资行为。兼并和收购之间一般没有明显的界限,统称为并购。主动进行并购的企业是并购方或者主并购企业,目标企业或被并购方是被并购方。
(二)并购财务风险
企业在并购整合和交易中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几乎每一步都可能产生,并且风险是连续的。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企业的决策行为和并购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二是并购形成的负面影响,即是事件的结果与预期相偏离的现象就是风险。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
(一)并购交易财务风险的控制
为了提高并购的成功率,需要对并购交易产生的风险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有几个方面:
第一,要控制尽职调查的风险。为了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尽职调查。调查中,要详细研究企业财务方面的总体现金流,因为现金流是企业运营中财务状况的标志,表现了企业获得现金的能力。
第二,控制谈判风险。在并购谈判中,谈判能力是主并购企业的重要保证,主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谈判小组,并掌握并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指标来加强。谈判是进行企业并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所以,并购企业要主动积极地对谈判提高重视。
第三,控制目标企业的估值风险。主并购企业可以聘请优秀的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然后,要对被并购企业的重点会计项目进行检查,这些项目包括会计政策、一些重要合同或者或有事项。对于一些不存在公允价值的资源例如无形资产等,要重点评估其在并购后的价值。另外,还要对评估如抵押担保等一些表外事项对目标企业产生的影响。
第四,控制融资风险。并购方可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来提高筹集资金的能力,要根据并购需要资金以及自己的企业经营状况,设计出最优的融资成本。对于负债性和权益性融资的比例分配,需要平衡分布来降低融资成本,才能控制融资风险。
第五,控制支付风险。并购企业要分析双方的处境和行业的外部环境,来安排并购的支付形式是现金、债务或者股权等。对于支付现金方式,主要考虑净现金流是否可以偿还到期时的债务,一般并购后的净收益现金流必须大于用于收购的净现金流。进行并购时,要给出有吸引力的换股比率,还要考虑原股东的利益,确保不能过分稀释股东权益。
(二)并购后整合风险的控制
并购后的整合风险有企业文化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和组织与制度整合风险以及经营财务整合风险三个方面。要足够重视并购后整合风险的控制,因为它在很大程度影响着企业并购以后的生产经营。对于这些风险,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首先,企业文化整合风险的控制,作为重点整合工作,可以建立整合企业文化的团队并聘请咨询机构。另外,可以加大企业文化的内部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渲染文化氛围并建立相关的新企业文化规章制度。
其次,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要对员工的真实需求深入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沟通或者跟踪,发掘人才,为有能力的员工提供竞聘的机会,激励被并购企业的管理者,确定其角色。
再次,组织与制度整合风险,可以制定并购前两企业都适合的制度,缩短双方的交流距离,加快信息流通,可以采用适合双方运行的新标准。经营财务整合风险,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加强学习技术;调查市场,谨慎对待新品牌的创立;统一管理两企业的销售渠道,与被并购企业的客户和供货商沟通交流,并保持合作;并购后,制定财务计划,重视对现金流产生的影响;此外,要对整合成本量化,合理安排流动资金。
篇9
关键词:地方政府 债务管理 风险控制
一、引言
近年来,各地政府为了改善城乡面貌,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入,但有限的财政收入只能勉强处于“三保”(保吃饭,保稳定,保运转)阶段,只得搭建融资平台,想方设法通过多种融资方式筹措资金,尽管中央和省政府多次下达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控制地方债务规模,但近年来地方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还本付息压力与日俱增,债务风险十分巨大,形成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本文阐述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从建立健全财税体制、限制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和加强对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重视等角度探讨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风险的措施。
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风险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包括:一、项目风险。项目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而引起的供需变化,最终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风险。技术风险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技术更新的速度与工期之间关系的风险,如果技术无法及时更新,势必会影响到工期的长短,结果导致整体效益的降低。财务风险则指的是在项目投资过程中,与项目资金有关的风险,如现金流匹配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等;二、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制度风险和作业风险两方面。制度风险指的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制度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均有限额规定,有助于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控制,但是我国政府当前事权法的划分却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供了条件,使得地方政府可以绕开这些制度的约束。作业风险指的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由于管理和人为的因素形成的风险,这部分风险强度较高,需要引起政府的注意;第三,财政风险。财政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和偿债风险。政策风险指的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需要偿还贷款,而债务的承担必然会引起政策效果的削弱,因此容易造成各种政策风险。偿债风险指的是政府如果不能在约定期限内还清贷款,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扰乱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财税体制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事权和财权的重视,将事权和财权分离开来,以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根据事权和财权对等的原则,向国际上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将公共领域收益范围进行合理划分。根据公共领域收益的程度和影响力,全国性收益的由中央政府收取,其他的则由各级地方政府收取;其次,要完善财税体制。完善财税体制要求上下级政府要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助,上级要根据下级的实际情况完善财税体制,加大地方的财力分成,实现财权和事权的匹配,确保地方政府能够在自身的财力范围内履行自身职责,而不需要通过大量举债进行建设。同时要加强预算管理,统一政府的收支管理,建立健全的财税体制。
(二)限制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需要以地方政府融资为基础,因此,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管理,利用资本市场的协调作用,实现资产的优化整合,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地方政府融资,既可以限制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避免出现地方政府举债超出限额的情况,还能够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控制,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4]。对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限制要求明确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确保地方政府具有承担债务以及定期偿还债务的能力,避免盲目举债,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影响金融市场和社会稳定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重视
政府开展的投资项目收益情况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成果,因此,要求地方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重视。首先,政府在项目需求信息的收集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项目需求信息决定着政府对投资项目的了解和选择,无论是从上至下的信息流动方式还是从下至上的信息流动方式,政府均需要慎重考虑。从综合分析结果来看,由下至上的信息收集能够更加完整,政府当前选择的是由上至下的信息收集形式,可以进行适当的转变;其次,在投资决策中,政府应该要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充分考虑到项目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政府还需要做好相关的信息披露工作,使信息公开和透明化,并实时接受社会的监督,采纳社会的意见和建议[5];再次,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价制度。项目后期需要加强对其评价,这一环节是地方政府经常忽视的部分,因此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在投资项目后期,政府要对项目的运营、准备活动、立项决策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以便汲取经验和教训;最后,要重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进PPP模式。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政策引导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物品生产领域,以发挥民间资本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制度风险和作业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和偿债风险等几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出现对于政府管理以及社会的稳定均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对债务风险的控制,建立健全的财税体制,限制地方政府的举债资格,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赵全厚.风险预警、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与财政风险监管体系催生[J].改革,2014,04:61-70
[2]同生辉,李燕.论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的风险控制及改进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4,07:70-76
[3]郑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与风险治理――基于新《预算法》施行的背景[J].宏观经济研究,2015,12:72-78
篇10
关键词:财政 内部控制 实践思考
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强化财政内部监督,促进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的重要手段,也是财政内部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
一、财政内部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2002年,我市实行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2004年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2005年实施了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市共有230多个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和资金收付工作都集中在财政国库收付中心,集中核算和集中收付以后,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届对此都比较关注,上级领导也十分关心,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工作是否比以前规范?工作效率是否比以前提高?
2、在以前部门和单位分散收付、分散核算的情况下,部门和单位掌握的资金规模较小,资金风险也由各部门、各单位分散承担。在部门预算和集中收付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基本全面控制了预算内外资金,对资金按统一的预算标准进行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通过国库收付中心直接拨付到单位、项目,财政部门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增强了,资金管理的权力集中了,但随之而来的资金管理风险也高度集中了。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也迅速增强,每年有近百亿的可用财力,如此大规模的财政资金统一由财政集中收付,能否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防范财政风险呢?
3、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作为手中握有资金分配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财政干部,常常面对着形形的各种诱惑,如果立场不坚定、意志不坚决,加上监督不得力,在诱惑面前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近几年财政干部触目惊心的犯罪事实中不难发现,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控制措施,是客观上使这些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外部原因。事实深刻地警示我们,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的产生,作为管理资金的职能部门,如何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预防、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的漏洞,如何促进财政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最大程度地保护财政干部,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二、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更加重要,只有建立制度、执行、考核三位一体的具有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功能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形成职责明确、运转高效、制衡有力的财政管理机制,才能堵塞管理漏洞,防范财政风险,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1、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的需要
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使相关业务管理科室改进管理、提高效率,从而夯实财政管理基础,更好地履行财政管理职能。
2、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需要
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及时预防和纠正财政内部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防范财政风险,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客观和必然的选择。
3、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我局陆续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等一系列财政改革举措,但构建公共财政的现实基础还比较薄弱,在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碰到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我们不注意加强财政内部控制,不注意规范财政的内部管理,那么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和各种问题就不会得到及时处理,各项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走样、变形,以至影响整个改革的深入,影响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
4、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推进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强化财政内部控制和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预防、内部控制机制,保持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威慑力,始终保持对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唯有如此,才能促进财政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财政干部。
三、开拓进取,稳步推进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和水平,根据财政部制订的《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财法[2005]5号)的精神,结合我市财政管理与改革的实际,本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把影响面广和社会关注度高的财政管理中的核心业务-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财政资金拨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4项管理职能作为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6年下半年起,分三个阶段全面推进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1、前期准备
一是指派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学习考察小组,分别到江宁区财政局、无锡市财政局学习考察,研究分析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局财政管理与改革的特点,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局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内控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工作重点,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工作步骤和要求;二是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和项目控制的基本要求,制订实施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计划。参照上级财政部门相关管理职能规定,调整和优化科室职能,以行政执法责任制、权力公开工作中法律法规清理为基础,对照各项行政职权(行政收费、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确认、其他行政职权)重新梳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度。三是重新梳理业务操作流程,按照人员配备情况,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细分业务流程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并分析各项业务流程环节,识别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管理风险,将存在管理风险的环节作为控制点,评价各控制点现行控制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按照内控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要求,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2、制度设计
首先是建立制度设计工作目标,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修订、整合和优化,明确控制原则,规范业务流程,形成岗位职责明确、纵向直接控制、横向互相牵制、内部循环约束、运转高效顺畅、监督制衡有力的运行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是明确制度设计工作思路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对授权、办理、核准、执行、记录和复核等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进行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全过程监督控制,从而保证财政管理活动的正确性、严密性和规范性。制度设计工作应当遵循相互牵制、程序定位、协调配合、层次效率、计划(预算)、执行、监督三分离等基本原则。相关科室依照各自职责先后制定了财政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财政管理资金拨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4个内部控制制度。
3、评审实施
一是制定评审工作方案,明确评审中应把握的的基本原则及评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环节;二是召开专题会议,根据评审的基本原则及评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环节对每个内控制度组织评审活动,先由科室共同评审,再由项目办集中评审,经初步评审后报局内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三是经局内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后颁布实施。
四、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财政内部控制体系与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应当认真研究和制定作为纲领性的基本规范,重点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上,特别要强化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2、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当树立财政大监督的理念,要将业务科室的管理控制、科室之间的关联控制和监督机构的专职监控统筹考虑,并贯穿于制度设计的全过程,还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交流与共享。
3、财政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在控制对象、控制目标、控制方法上有显著不同,企业内控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而财政内控侧重于管理程序控制,特别要注意优化业务流程,强调程序定位控制,还要结合财政管理的特点,满足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符合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4、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是财政内部涉及面较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当注意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重点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合理划分管理职能,明确分工和工作责任,还要根据人员配备、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情况以岗定人、合理分工,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
5、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在确立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管理活动中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准确识别风险控制点和风险控制岗位,正确评估风险结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既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又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明确各控制项目监督检查的基本内容、方式方法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及其责任追究。
6、财政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金财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设计上有接口,浏览上有权限,运行上有监控。同时要结合国家财经政策、财政管理与改革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五、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1、明确了工作职责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既优化了科室职能,也厘清了人员分工,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了职责权限,形成了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横向制约、纵向控制、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
2、优化了业务流程
内控制度建设对各科室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优化和再造,按照充分授权、岗位分离、权力制约、操作规范的设计要求,合理运用授权批准控制、会计核算控制、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一系列的控制方法,结合财政管理与改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了管理程序。
3、防范了管理风险
通过对财政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准确识别了管理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确了风险控制点和风险控制岗位,科学制定了风险控制点控制标准,提高了业务操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了财政管理风险的发生。
4、提高了监督效能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促进了财政大监督格局的形成,使财政内部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由静态检查向动态控制转变,由财务检查向制度控制与财务检查并重转变,真正实现了财政监督融入财政管理,推动了财政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有效提升了财政监督整体效能。
六、财政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方面仍有不足,特别是在预算、执行、监督三方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按照相互牵制原则的要求,财政内部各项管理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科室或人员办理以使该科室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科室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对授权、执行、记录、核对等不相容职务必须实行严格的分离控制。
2、财政大监督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日常监督工作仍需加强。《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以特有的视角和较大的篇幅在全国同类地方立法中首创了“日常监督”一章,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的各项规定,在财政内部全面树立大监督理念,构建大监督格局,高度重视日常监督,把财政监督寓于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的全过程,从制度上改变当前重事后检查、轻日常监督的倾向,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督体制,逐步建立起财政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3、信息渠道不通畅,内部配合不协调,考核措施不到位,监督方法不得力,降低了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能。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会办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定期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和整改,保证信息通畅,加强配合协调;要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内部控制体系考核小组,制订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考核奖惩办法,对内控体系运行全过程实施全面考核、奖惩和督查;要建立电子化财政监督信息系统,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预警和规范性控制,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实行实时监控,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
参考文献:
[1]程晓.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
[2]杨慧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J].现代商业,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