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时间:2023-04-05 02:1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控制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投资风险;金融风险控制;金融市场;投资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9-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761
进入金融市场,必然会接触到风险这一必然要素。投资风险在金融市场中尤为普遍,它会危及到整个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处于极大风险之中。因此,本文着手于金融投资风险的诱因,去研究如何控制减少金融投资风险。
1 金融投资风险的成因
1.1 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之间的联系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相关联的风险是形成金融投资风险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商品销售者是带来巨大收益的关键因素,则这就是所谓的与金融商品销售者之间的风险。在这种风险形成的过程中,金融商品的销售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控制金融投资的结果,当金融商品的销售者的信用在金融投资风险中很重要时,这种影响便越明显,甚至会直接影响到金融商品的投资结果。因此当投资者在购买金融商品时,不要选择单一的金融商品的销售者去签订销售协议,要谨慎地选择多个独立的销售商进行销售协商和协议的签订,尽可能地减少投资风险。
1.2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的利率变动
众所周知,投资过程中的利率牵动着金融投资的利益。上调利率可以导致金融投资的资产贬值,相反的,下调利率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金融投资资产的收益。由此可见,投资过程中的利率的变动与金融投资收益息息相关。因此,在金融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要将所要投资的资产与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调整好,每时每刻都要对利率调整保持关注,特别是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利率的调整和变动,如果自己所投资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发生了极大的变动,那么在做好应对利率变动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对所要投资的金融商品利率的变动实施应对措施,尽可能地避免利率的变动带来的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极大的风险,有利于金融投资风险的减少和投资者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
1.3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汇率变动
一个国家汇率的变动会对相关的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上增加一定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在自己国家所进行的金融投资已经满足不了金融投资者的要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国外的一些金融行业,并在那些国外的金融行业内进行金融投资。但是因为一些国家不稳定的汇率,即一些国家的汇率会受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发生变动,从而使得一些国外投资者面临着更多的投资风险,即汇率风险。所以在进行国外投资时,关注相关国家的汇率变动影响因素是很重要的。
1.4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市场变动
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除了要关注所要投资商品的风险外,还应当关注金融投资过程中所面对的市场变动。金融商品必须在金融市场上才能存活,因此必须关注金融市场的市场变动及其所产生的风险,才能更加灵活地进行金融投资风险控制。金融市场的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只对一部分商品的投资者及商品的投资造成一定的风险;其二则会在很大范围内对金融投资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会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市场。因此对市场风险的调控和管理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所要投资的商品时谨慎思考,并要掌握商品的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种投资风险,并做出应对风险的计划和准备,将投资风险降至最低。
2 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投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对金融投资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虽然使金融投资风险完全消失是不可能做到的,但通过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在风险发生时,投资者可以及时使用合理科学的应对方法,使得损失降至最低。因此为了加强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本文主要做出以下两点归纳总结,来探讨如何对金融风险投资进行控制:
2.1 对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金融风险是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评估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的依据,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使得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了解将要面临的一些不利于金融投资的外界因素,并做出控制和应对的准备。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还能增加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的决策依据。由于风险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那么对于风险评估也要随着风险的不断变化而进行不断的更新。只有不断的随着市场的变动做出最新的判断和评估,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投资风险对自身投资的金融商品的不利影响。
如果完全根据金融投资风险评估去规划投资方案和制定风险反应机制,这样会造成很大的偏差。因此投资者还要综合考虑市场信息,在了解所要投资的金融商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科学的金融投资组合,以期将投资风险将至最低,并且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且,为了增加获利的可能性,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不但能根据所做出的风险收益的组合评估自身投资的金融商品,而且可以通过评估自身投资商品的同时检验所做出的风险收益投资组合是否合理科学,并为进一步的投资规划和资源配置打下基础。这样一来,即使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遭遇了风险,他们也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对其进行应对,不仅可以将自身受到的损害降到最低,还能增加投资经验。
2.2 对于金融投资过程的风险进行分类的控制
由于金融市场上在种类和性质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因而每个商品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这些风险的种类多种多样,即使面对同一种风险,这些差别很大的商品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因此,如果想要把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将要面对的金融投资风险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必须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评估预测金融投资的商品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金融投资风险做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即对于不同的金融商品所将要面临的投资风险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就是一般的金融投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分类的控制。事实上,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投资者的不谨慎,很多投资者在没有深入研究投资将要面临的风险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对某个单一的金融商品进行大量投资。这种错误的行为在增加投资者所投资商品投资风险的同时,还增加了投资者受损的几率。选择多种不同的金融商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之后再进行投资,才是值得推荐的做法。此外必须综合考虑投资过程中的利率和汇率的变化,评估和预测投资组合中的每种金融商品所要面对的风险,对金融商品做出一个合理的预估,并据此做出相应的投资风险应对策略和规划,最后再在此基础上制定投资计划。这样有利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金融投资风险的降低,确保得到可观的投资收益。
3 结语
本文通过阐述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投资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对各种投资风险的方法和策略,并建议投资者在进行金融商品的投资时,学会进行投资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制定投资组合,进行分散投资。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者所要面临的不可避免的投资风险,增加投资者在投资市场上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赵德志.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6.
[2] 王洋.论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J].商业经济,2010,(12).
篇2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薄弱,信用风险成为重要的风险。融资租赁业作为典型的金融服务企业,员工控制在风险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他风险控制的基础。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中的员工控制包括挑选、任命合格的人员,精心的岗位设置和激励机制等。为控制信用风险,员工控制必须渗透到融资租赁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
关键词:融资租赁 信用风险 员工风险控制
问题的提出
融资租赁诞生于1952年的美国,这种集“融资”和“融物”于一身的融资方式在现代公司财务和金融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融资租赁的筹资额在美国已经超过了债券的筹资额。虽然我国目前融资租赁业渗透率偏低,但是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融资租赁的发展存在两大隐忧:一方面,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简称“风控”)薄弱,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其中信用风险是各种融资租赁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另一方面,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其发展的短板,这也导致员工控制在融资租赁信用风险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融资租赁在我国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但却经历坎坷,这与信用风险有密切联系。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承租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不能偿还租金,或者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资产价值变化使得租金无法收回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对于融资租赁企业来说,信用风险是最严重的风险。信用风险决定着融资租赁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或衰落。因此,研究如何控制融资租赁企业的信用风险、如何在信用风险防控中做好员工控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融资租赁风险控制文献回顾
Ansley 和 Cleverley(1983)指出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是金融和贸易结合的边缘产业,涉及面比较广,是个系统工程,风险控制也要是系统工程。研究融资租赁的风险及其控制主要目的是防患于未然。Ambrose和 Yildirim(2008)指出结构性信贷风险模型经常遭受一个常见的批评,那就是公司的资产价值的评估过程是不可观测的。而开发一个简化型的信用风险模型,可以避免出现资产评估过程中不可观察的情况,数据分析表明,承租人信用风险对租赁期限结构具有实质影响。黄彦菁(2009)指出:国外租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完善的信用体制对融资租赁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现有的融资租赁市场环境,应该适时适当地对融资租赁引入激励与惩罚机制。惩罚系统的建立是信用风险的重要构成,对我国特殊体制下,融资租赁的现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框架。但是,对于具体的解决措施缺乏具体探讨,对于惩罚机制的构建、人员配置和细节处理缺乏合理批判。梁飞媛(2008)对信用风险问题做出了一些描述,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阐明融资租赁中存在的风险与控制问题。但对融资租赁的风险控制并没有做较深入的分析。谭向东(2011)指出融资租赁行业具有高的风险性,风险控制是融资租赁企业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严格控制风险才能谋求行业的良好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涉及行业很多,如金融、国际贸易、法律、交通运输、保险等方面,这样每一个融资租赁项目都可能给出租人带来风险导致租金无法收回。在融资租赁业务中,信用风险是作为出租人面临的主要风险,按照业务流程可以分为合同签订前的信用风险和起租后的信用风险,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
但是现有的融资租赁风险防控文献往往忽略了员工控制的作用。其实,不管是管理工作还是作业活动都需要靠人来完成,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因此,很多管理学家和企业家认为“办公司就是办人”。程新生(2008)指出员工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为在建立本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之前,管理人员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员工控制是否充分。之所以将员工控制放在首要地位,是因为与结果控制、过程控制等其他控制方法相比,员工控制具有相对较小的副作用和相对较低的直接成本。胡阳(2010)则论述了员工控制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本文将系统探讨融资租赁信用在风险防控中如何实施员工控制。
融资租赁企业员工风险控制必要性
员工控制是指一系列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能够使员工专业、敬业并且自觉地做好工作。员工控制具有以下基本功能:使员工清楚企业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标准,知道企业期望员工做什么;确保干好工作,确保员工能拥有干好其工作岗位需要的所有能力(如经验和才智)和资源(如信息和时间);避免员工发生错误、舞弊、贪污、偷懒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员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可能性。
融资租赁企业作为典型的金融服务企业,其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人员与资金,因此,在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中,员工控制具有核心的地位,是其他控制的基础,因为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他控制方式的执行程度和有效程度。企业对员工的控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挑选与任命合格的工作人员;对这些人员进行精心的职位设计。因为融资租赁业具有高风险性,所以一名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市场把握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使他们熟悉企业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对市场现状的认知和走势,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融资租赁企业职工的职位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岗位职责,赋予各个岗位相应的任务、权限和职责。有关的内部控制包括:授权控制、职责分工与牵制。对融资租赁岗位设计要遵守互相牵制原则,对不相容的职务要严格实行分离,使不同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监督、相互控制的关系,这是内部控制的一般原则。跟大部分经济活动一样,融资租赁企业业务一般分为授权、核准、执行、记录、审查等步骤,这些步骤属于不相容职务,应该由不同的人员和部门去实施。
融资租赁业务流程中员工风险控制措施
为控制信用风险,融资租赁企业的员工控制必须渗透到融资租赁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融资租赁的基本业务流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起阶段、实施阶段和交易终止阶段。
(一)交易发起阶段的控制
在交易的发起阶段,主要工作涉及到租赁设备与供货商的选择、出租人寻找客户或承租人提出租赁申请和出租人对租赁申请人的审查与受理。融资租赁项目经理在对申请人进行调查时,可能因追求个人利益而导致出租人面临信用风险。因此,融资租赁企业的激励机制不能过于强调融资租赁业务人员的收入、奖金与业务额挂钩,防止因盲目追求扩大业务额而招致信用风险。融资租赁企业可以借鉴银行业的“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让融资租赁企业的关键业务人员对租赁项目的信用风险终身负责,通过降低业务人员单纯追求提成和业绩的投机行为,来降低融资租赁企业的信用风险。
(二)交易实施阶段的控制
由于在融资租赁公司和承租人之间存在“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租赁公司把租赁物交给承租人后,需要对承租人执行租赁合同的情况和承租人的经营状况进行追踪和调查,特别是对租赁物使用和租金的回收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业务人员还应该与承租人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交流及时了解承租人日常活动的变化,密切关注承租人现金流的流向,防止承租人隐瞒利润拖欠租金。
(三)交易终止阶段的控制
如果交易是非正常原因终止的,业务人员应该及时与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和法律部门商定补救措施。如果给出租人造成严重损失,该笔租赁被确认为不良资产,那么融资租赁公司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对业务经理和相关业务人员责任的追究。如果该笔不良资产主要是公司内部原因造成的,那么一定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银行业“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如果该笔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是业务人员自身能力的问题且未存在投机动机,应该给予相关人员批评、警告、罚款等,情节严重的应给以除名。如果是由于这些人员为个人利益与承租人进行故意共谋恶意欺诈,银行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完善融资租赁公司的内部控制。如果租赁公司产生不良资产肯定会暴露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上的漏洞和缺陷。公司应该吸取教训,针对漏洞和缺陷逐一分析,提高风险意识,全面完善信用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机制。
第三,对承租人存在欺诈行为的处理。如果承租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避开租赁前调查、事中审查和事后检查,或者承租人没有遵守租赁合同的规定而给出租人造成损失,对于这些问题出租人可以视具体情况诉诸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
另一方面,融资租赁企业在处理承租人租赁申请时,也要进一步强化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工作:包括实现对该类承租人业务的流程化和程序化;确立租赁合同的授权和分级审批制度、租赁合同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同时保证落实租赁决策人员的岗位责任,形成租赁信用风险的电子化控制制度,完善融资租赁的激励制度的责任追究制度。
结论
融资租赁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但在我国却经历坎坷,这与融资租赁面临较多的信用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融资租赁风险的研究对行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员工控制与其他风险防控方法相比,挑选和任命员工、培训、职位设计等员工控制方法的副作用和直接成本都较小。甚至在小型融资租赁企业中,员工控制取代了许多结果控制、行为控制等“正规”控制方法。即使在大型融资租赁企业中,高素质的员工和良好的职位设计能够弥补“正规”控制方法的不足。
融资租赁业作为典型的金融服务业,资金和人才是最重要的财富,人员的控制是其他控制的基础,良好的员工控制才能保证其他风险防控措施的顺利实施。对员工控制好才能更好地进行其他控制,员工控制应该贯穿融资租赁公司业务流程的发起、实施和交易终止等各个阶段。
参考文献:
1.程新生.企业内部控制(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楚卫琳.融资租赁业务中的利润操纵:动因与条件[J].会计之友,2009(10)
3.黄彦菁.试论融资租赁风险产生的机制与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9(7)
4.胡阳.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研究[J].金融论坛,2010(2)
5.胡阳,刘浩然,李蓓.《融资租赁风险与控制》的教学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9)
6.梁飞媛.融资租赁的风险与控制[J].浙江金融,2008(11)
7.史燕平.融资租赁原理与实务(第3版)[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8.谭向东.基础设施融资租赁(实务)经营城市的重要金融手段(第1版)[M].中信出版社,2011
9.何娣,张玉芳.我国融资租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2(34)
10.杨海田.2012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年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1.赵建敏.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8)
篇3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会计在内控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企业对风险控制的效果。结合我国企业当前会计内控的现状,分析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找出当前会计内控在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改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会计;内部控制;企业;风险控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企业在生存经营中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为了更好地在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地位,企业不断建立与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而企业的会计内控在整个内控中占据着非常核心的位置,没有任何控制可以代替会计内控在企业中的作用,企业实施会计内控,一方面保障了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另一方面,会计控制将企业面临的风险给降到可控制的范围内,提升了企业风险控制的水平,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在风险控制中实施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一)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化的要求与挑战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是科学技术的世界,在二者以较快速度发展的同时,既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也同样增加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在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后,对外越来越开放,为国内的企业带来了非常便利的机会与条件,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想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运营,则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会计控制体系,并对该体系适时完善,这样,企业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优势,才会更有信息与能力来应对国际化的要求与挑战。
(二)企业自身进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各个企业处在一个十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因而面临的选择与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一个超竞争的环境下,企业要适时满足变化的要求,进行深刻变革,对企业内部进行变革与调整,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自身内部的管理水平。
二、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一)合理防范企业的控制风险
企业在经营与运行的过程当中,会伴随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如何将控制风险降到合理范围以内,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点。企业的控制风险随时都会发生,控制风险一旦发生了,企业将蒙受着非常大的损失,并且在管理过程中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但是,如果在企业中建立内控制度的话,则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控制风险,将各种风险都进行合理的预测与估计,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合理预估,做出分析。通过会计内控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对风险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对风险进行评估的体系,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意识,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心中都深深建立控制风险的目标,尽早的发现风险,适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做出各种决策的过程,会计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做出各种正确的决策,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建立在企业会计内控的基础之上。企业会计工作的执行,要遵守严格的要求与标准。在会计内控的推动下,会计工作会有秩序、有步骤的开展,进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真实性,也可以最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会计内控,可以发现会计信息资料中存在的错误,这样可以及时的纠正错误,避免后期错误的发生,减少工作中的损失。
(三)合理控制风险,保全财产安全、完整
企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企业的运营不仅仅关注自身能创造出多大的价值,而且非常重视自身积累财富的多少以及财产是否安全、完整。将会计内控贯穿企业管理的整个环节,可以在很多的环节降低对财产的损耗,将一些没有必要的浪费或损失降到最低。例如:将会计内控用到采购上,将入库单与出库单进行核对,只有二者达到一致,才允许付款,这样就可以避免资金的多付与浪费。
三、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会计内控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在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会计内控的重要性被忽视。在企业中,有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内控的本质,甚至一度认为只有企业的财务工作才和会计内控相关,其他部门与会计内控没有任何关系,恰恰出于这种不恰当的认识,才导致会计内控在企业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在为企业制定一些财务方面的战略的时候,并未考虑会计内控的作用,短时间来看,企业的战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在长时间范围内,财务战略方面的弊端便会日益凸显出来。在有弊端的战略的指导下,企业的发展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成本问题、操作问题等等,长时间内累计会造成会计内控的混乱,使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控制风险,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会计内控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
会计内控工作的好坏依靠实践的检验才会得出结果,而对会计内控进行检验的标准主要依靠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会计内控是否明确划分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并且在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会计内控是否充分发挥了监督的作用,决策是否正确、执行度是否有效。另一方面,对企业工作是否进行了内部审计,并且采取的审计方法是否明确。会计内控只有符合这两方面的内容,才称得上是科学、有效的,才会凸显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但是,在真正落实到会计内控的过程中,会计内控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例如:出纳岗位、会计岗位均有一个人兼任,这样不同岗位之间彼此监督的作用就消失了,容易造成以权滥用的行为,会对企业产生不好的行为,此外,企业的资金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薄弱的地方,这样,会计内控的实施便受到了限制。
四、完善会计内控对企业风险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对会计内控进行完善
企业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会计内控体系,对企业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监督与控制。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员工,要明确自身的权利与职责,杜绝各种兼职现象的产生,减少财务方面舞弊行为的发生,企业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一定要做好审批工作,实行审批、执行业务相分离。
(二)管理者要重视会计内控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情况下,会计内控的建设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主体的关注,特别是政府。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会计内控方面的法律制度,为了促进会计内控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一些法律法规并没有被执行,也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了一些与和谐相悖的画面,一些违法现象、有法不依等屡禁不止,企业高管中忽视会计内控的人大有人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扭转管理者对会计内控的认识,遵守政府出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会计内控有序执行与完善。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深入了解会计内控在企业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与企业进行合作,针对会计内控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并适时解决,促进多方主体对会计内控的重视,为会计内控的良好实施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以及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会计内控在企业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张镇锋 单位:普宁市天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凤丽.企业常见会计内控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6
[2]宁平.内控——企业的“防火墙”[J].中国农业会计,2012
[3]金英惠.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
[4]郭飞.浅谈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风险与防范建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5]高敬.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内控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
篇4
关键字: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project development matures, more and more developers realized project the importance of risk control. How the project start to the after sale service of the whole process, timely and effective risk control,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a pro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l estate project the importance of risk control, and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put forward the real estate project risk control strategy.
Key words: real estate; project;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 F2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房地产项目风险概述
房地产项目风险,是指因为投资商对某房地产项目决策投资与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该项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期望收益和实际收益之间出现偏差的发生概率,即在房地产项目投资过程中,投资商遭受各种损失的程度及其概率,其中包括投资商间接或者直接的损失。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一般可用风险损失的范围、幅度以及出现偏差的概率这两个参数来描述。
2.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的意义
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是为了对房地产项目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客观地预测、准确地评估,进而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创建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同时存在着利润与风险。如果房地产投资者不能准确有效的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很大可能会损失巨大。许多小规模或新建的房地产公司就是由于对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盲目自信、对需求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对房地产项目而言,从提出开发设想到最后交付房屋使用权以及之后的售后服务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项目开发规划、可行性分析、项目用地申请、项目施工图设计、征地、工程招投标、建设施工、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十几个关键环节。房地产项目风险复杂多样,而且存在同一环节中并存多种风险等不利情况,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问题,均有可能给整个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运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房地产项目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房地产项目是涉及多个点面、广度范围的动态复杂过程,只有充分做好项目风险控制,同时结合市场经济、工程建设的实际形势,正确的对待和评估房地产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才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商对项目开发各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及时准确地识别和把握,然后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全方位的控制,确保房地产工程项目开发取得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普遍存在着只重视项目开发,忽视项目风险控制的情况,导致了很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频繁出现问题,从而使得项目实施停顿甚至中断,开发商受到巨大的损失。因此,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应作为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结合市场形势和项目情况,加强房地产项目各环节中风险控制力度,提升房地产开发商的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实现房地产项目管理向风险主动预控管理方向的转变,强化企业在房地产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3.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的策略
3.1房地产企业项目风险控制
房地产项目风险的控制,从长远来看,首先要公司内部制度的完善以及项目流程的合理建设,才可以良好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
3.1.1房地产项目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房地产项目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并应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分析组织。企业要根据当前市场情形选择正确的投资理念,并总结投资经验,防范投资风险。企业要对投资的房地产项目按照科学程序,全面分析评估整个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尤其在方案论证过程中,要对国家政策、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等外部限制因素给予充分的考虑和计划。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项目开发立项到售后服务整个阶段中及时有效的分析和控制存在的风险。
3.1.2 加强房地产项目风险预警工作
房地产企业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要以财务风险控制为核心,建立系统完善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以便实现对项目整个环节的监控管理。企业要定期展开分析会议,明确项目各阶段具体的经济技术指标,并召集企业相关的部门对项目实际情况和现存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企业对所投资的项目,要充分及时掌握其资产状况,一旦发现存在较大风险问题,立马采取相应纠正措施,最大化降低项目开发投资风险。
3.1.3强化房地产项目风险转移力度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商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转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另外,可以通过合理布局项目,分散性的转移项目风险。不同类型房地产项目在其不同阶段的风险类型、风险程度,以及获利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利用不同类型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综合投资组合,通过相互补充不同的项目以及相互协调资金,达到提高企业总体风险控制能力的目的。
3.2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
当前,我国房地产项目开发各环节中所存在的风险主要与政策环境、经济发展、资金、工程建造技能、企业经营管理等因素有关。房地产项目实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很大差异,在投资决策阶段、前期工作阶段、建设阶段、完工阶段、租售阶段,对风险进行控制的策略也不尽相同,下文对此进行逐一阐述。
3.2.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应对国家和区域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做好充分研究,并对项目所在区域的规划、土地、项目、适宜项目情况做出针对、准确的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决定项目之后应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运用现代工程学、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对掌握的信息资源做出可靠的论证分析,为投资者减少风险。控制项目工程总造价的基础是准确的投资估算,误差太大会导致整个决策的失误,从而给项目的造价控制与管理留下隐患。在项目决策阶段,必须编制准确可靠的投资估算,允许可控范围内的误差存在。
篇5
关键词:企业纳税 风险控制 研究
建立税收风险控制系统是企业有效减少纳税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现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需要有极强的纳税风险控制意识和有效的纳税风险控制机制,才能真正将这种涉税活动中不确定性降至最低,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企业纳税风险控制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企业纳税风险的效应分析
所谓企业纳税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而未能严格按照税法进行纳税行为,最终表现为企业实际超额纳税或者纳税税款不足而给企业造成经济利益损失的结果。一般来说,企业纳税风险的存在不仅会对其自身产生不良影响,也会给企业外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简单来看,企业纳税风险效应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纳税风险的内部效应
企业纳税风险的内部效应是指企业纳税风险给企业内部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企业纳税成本
企业纳税成本是指企业缴纳的税款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人力物力成本的总称,一般来说,由于企业纳税风险而致使企业纳税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而未能及时足额缴纳相应的税款而遭到税务征管机关的行政处罚,从而增加了企业纳税成本,例如我国《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另一方面,《税收征管法》还规定了纳税人可以依相关规定办理减税、免税,如果企业未能及时了解相关税法征管政策,对本可以减税、免税的项目仍缴纳税款,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
2、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选择
纳税风险也会对企业正常经营决策造成不利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涉及到纳税,而企业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应综合考虑企业经营项目、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以及税收等因素,在其他条件类似的情况下选择税收征收最低的投资方式,而纳税风险的存在则会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经营决策的选择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诸如选择合作伙伴、投资方式、数额等等之前,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税收风险,尽量避免过大的税收风险而给企业造成的经济亏损。
3、影响企业纳税信用等级
在我国税收征管工作局面不断利好的当下,企业纳税信用已经成为了代表企业实力的新名片,良好的纳税信用有助于减小纳税纠纷,降低企业纳税成本,获得合作方的信任和认可,因而对现代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企业经常发生违法税收征管规定,就会降低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纳税形象和社会口碑,给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纳税风险的外部效应
纳税风险的外部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纳税风险对企业外部环境例如整个税收征管工作、企业合作方等其他各方造成的影响的总称。
1、企业纳税风险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影响
企业纳税风险的存在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对现有的正常的纳税部门的税收征管工作秩序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潜在地增加了税务部门尤其是稽查部门的税收征管工作成本,进而直接降低税收征管工作整体效率。
2、企业纳税风险对企业合作方的影响
企业纳税风险的存在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合作方的经济利益,例如针对善意取得增值税发票为例,即使企业合作方善意取得对方企业开具的已经作废的或者虚假的增值税发票,即会给发票取得一方造成潜在的纳税风险,直接损害合作方的经济利益。
二、企业纳税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分析企业纳税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企业进行纳税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之一,从企业纳税风险的效应分析来看,企业纳税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
1、企业依法纳税观念不强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少企业存在纳税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依法纳税观念依然较为薄弱,尤其是依法履行企业纳税义务观念不足而最终导致了企业产生了纳税风险。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主为了逃避纳税义务可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钻制度空子来逃避纳税义务,例如重庆市201年试点房地产税以来,当地房地产开发商为逃避纳税义务而想出了各种规避手段,例如政府明确规定别墅跃层高6米,开发商就主动降低跃高二建成5.5米;原来别墅花园是单卖的,房地产商就把花园当成赠送,并不纳入房产里等等,通过这种变相手段来逃避纳税责任,由此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纳税风险。
2、企业纳税风险控制意识不足
企业纳税风险的存在,随时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损失,因此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强化其对纳税风险进行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化解。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往往对于经营业务和财务结果都非常重视,却对经营过程中的纳税风险缺乏评估和控制的意识,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严重。由于企业大都缺乏纳税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造成思想认识上的“忽视”,行动上的“小视”,给企业造成了实际的涉税风险。
3、对企业纳税政策掌握不透
客观地说,我国的税收政策确实具有多层、多样的复杂特点,例如有的税收政策只面对特殊地区或者特殊行业;或者有的税收只在特定时间段内有效等等,一旦吃不准具体税收政策,就极有可能在纳税行为上出现偏差,违反税收征管政策,给企业造成现实的纳税风险。
4、缺乏科学完善的纳税风险控制机制
企业内部科学完善的纳税风险控制机制是企业有效避免和应对纳税风险的重要载体,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企业由于经营范围的扩大、经营项目的逐渐复杂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暇顾及或忽视了对其内部纳税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工作,缺乏有效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纳税风险,因此一旦出现纳税风险往往束手无策,结果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由于纳税风险而遭受的损失。
(二)外部原因
1、现行税法复杂、多变
现实条件下,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纳税风险确实存在居高不下的现实情况,纳税风险防控难度大、可控性差确是我国企业纳税风险的基本特点,这不能不承认和我国当前复杂、多变的现行税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企业进行纳税活动的直接依据,税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确实给我国企业的纳税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来看,共有多大19个税种,同时新法规出现的频率极高,由财政部、税务总局及海关总署每年下发的各种税收政策性文件和征管规定往往多达100多个,这些都给企业的纳税活动带来了直接的难度,增大了企业的纳税风险。
2、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效率良莠不齐
税收机关税收征管工作效率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纳税风险。现实税收征管工作过程中,由于税收执法人员往往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如果控制不严极有可能使执法人员滥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给企业造成潜在的纳税风险;同时部分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和监督意识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等,也会降低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加大企业纳税风险。
三、加强企业纳税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企业纳税风险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境,一旦从潜在状态变为现实状态就会给企业经济利益造成直接损失,因此作为企业自身,应不断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纳税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不断降低企业纳税风险。
(一)在企业内部强化纳税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加强纳税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要切实在企业内部强化纳税风险管理意识,并且需要将这种纳税风险控制意识贯穿到企业专业化管理的全过程中去,不断提高企业进行纳税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在当前我国税收征管新一轮改革的大背景下,税务机关针对企业税收征管工作的流程和审批工作也在不断精简,这就更需要企业不断加强其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积极适应新的税收征管新常态,为企业纳税工作安全进行保驾护航。
(二)健全企业内部纳税风险控制机制
针对以往由于纳税风险控制机制缺失而给企业造成的纳税风险和经济利益损失的情况,企业应在新时期不断强化和健全企业内部纳税风险控制机制,例如出台新的企业内部纳税风险管理工作机制等,进一步理顺企业内部纳税风险控制工作机制,强化以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认定、风险应对处理、风险处理评定和总结以及反馈等为工作流程的管理流程,明确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基本流程,以此为契机不断根据企业经营发展健全内部纳税风险控制有效机制,有效降低企业内部纳税风险。
(三)建立企业内部税收风险管理专业团队
高素质的税收风险管理人才的匮乏是企业时常面临纳税风险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企业应积极在企业内部选拔优秀的业务骨干,或者通过专门招聘,组建企业内部税收风险管理专业团队,通过阶段式的集中和网络在线、项目化管理等方式,认真做好企业内部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工作,及时应对处理企业出现的各种纳税风险问题,保证企业纳税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维护企业发展稳定。
(四)强化信息支撑,研发现代企业纳税信息管理模式
现代信息社会中,企业内部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也应做到“专业化”和“信息化”,因此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税务总局加强企业税收风险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纳税风险控制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精准预测、及时处理企业纳税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条件的大企业可以积极组织相关力量研发现代大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模块,从企业内部经营的税源分布、风险管理、综合管理等几个方面开展实时监控和分析,努力实现对企业内部纳税风险控制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科学化,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全局提供科学的信息参考。
(五)税收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水平
税收部门的执法水平和效率是影响企业纳税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税务部门也应切实加强对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执法人员滥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完善执法责任过错追责机制,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明确追责形式,严格确保执法效率和质量,坚决杜绝因执法人员执法漏洞而导致企业纳税风险增加,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损失的情况。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纳税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纳税风险控制水平是企业纳税工作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错中,因为纳税风险而给企业造成重大直接及间接的经济利益损失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因此企业应积极通过完善机制,抓重点、抓协调、抓统筹,从各个方面例如风险意识宣传、风险控制机制建立、专业团队建立、加强信息支持等多方入手,不断提高企业应对纳税风险的能力,为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铎桦.企业纳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吴春璇.控制企业纳税风险要点分析[J].会计之友,2011,16:52-54
[3]武向辉.企业纳税风险的内部控制[J].企业研究,2010,16:50-51
篇6
关键词:营销成本营销风险模式
营销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营销成本与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有效控制成本与风险是企业财务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必然选择。
营销成本与营销风险的互动关系
营销成本是指企业由产品最初所有者到最终所有者的营销过程中花费的代价,是企业利润的必要投入。包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谈判成本、契约成本、运营成本、物流成本、税收成本、协作成本与诉讼成本等。一般而言,企业发生的耗费是为了获得收益,在实现收益目标的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成本与风险的压力。实际上,营销成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风险的形成基础。根据必要收益模型,必要收益等于无风险收益与风险收益相加之和。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风险收益又可以用风险价值系数与标准离差率的乘积来表达。标准离差率以期望收益或期望利润以及概率为基础来衡量风险。
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必要收益模式也可以转化为必要成本模式来进行决策。因而,风险衡量必须考虑成本因素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成本越大期望利润或是价值降低的风险诱因越多,不可控环节也有增加。同样,风险越大,企业也承担了较大的成本或是损失。当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中出现不利的环境因素而导致市场营销活动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便认为存有营销风险。市场营销风险主要有可控风险(也称特种风险)与不可控风险(也称系统风险)两种。有效的风险管理主要指可控风险控制。诸如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存货量风险控制、价格风险控制、业务风险控制和道德风险控制等等。这些风险主要源于产品自身、市场状态、销售渠道、企业客户及企业人员等方面,有效的决策要考虑这些方面形成的期望利润(包括成本)与风险的大小以及两者的内在关系。例如对营销的应收账款风险在会计制度中主要以应收账款的成本为基数并以一定风险比进行衡量;而存货则采用了市价与成本孰低法进行有效衡量。也就是说,营销风险以成本规模和成本与市场的对比为基础构建分析体系与控制体系,从而寻求有效的成本与风险控制的结合点与途径。目前,大多数企业营销成本与风险均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但执行效果欠佳。
笔者认为,从财务角度来说,营销成本的发生规模多以营销人员为主导产生并增加了相应风险;而营销风险大多是由于企业反应机制相对落后造成不利的后果与代价。所以,营销成本与营销风险的控制应以成本规模的有效控制和市场作用的有效规避为主。当然,这一观点是以制度合理设计与管理有效施行为前提。
营销成本与营销风险控制模式
人本因素控制
从上述成本与风险的互动关系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本因素是一个应基于成本规模控制而制约风险控制的主要方面。这一选择是为适应营销工作而提出的,也是目前成本责任中心将成本落实到人的推广。其中涉及营销人的观念、素质、道德与责任等内容,从微观角度控制成本与风险效果更佳。
有效的人本因素控制应注意以下工作要点:
更新观念。树立“服务营销”思想与“客企关系营销”理念,将成本耗费与市场风险融合在市场与消费者的有机结合之中。浓重的市场观与服务观和信用观念会使营销运作有一个良性的起点。成本节约思想与风险规避教育是该观念的核心。为此应强化“制度+奖惩”的管理模式。制定营销过程中严格的制度化的行为准则,使人员行为规范化、量化衡量的同时,严格奖惩制度,凡是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与市场占有的行为应当奖励;凡是有利于降低成本与规避风险的行为应当奖励;讲求抓住商机,但也讲求减少风险与代价,渐近形成良好的工作文化氛围。
提高素质。风险的形成有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社会的经营理念对人员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可以正确理解与把握成本与风险的关系,有效消除不利因素而正确决策。因此营销人员不但应当牢固树立“以销定产”的观念,而且应熟知市场规则及法规、企业价值目标、经济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敏感性等素质。企业应采用“兴趣+激励”模式调动营销人的参与感与长远观,以利于降低成本与风险。
教育监督。营销成本经常是在一定的授权下发生的,然而成本规模界定却很难把握。道德因素成为成本控制的主导。建议实行一定的信用担保政策,减少客户风险、企业成本风险和其他潜在的风险发生。企业应在保证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日常成本甚至因此而引发的诉讼成本与风险。“教育+监督”是良好道德规范的基础。
明确责任。责权明确是一些企业运营的共识,明确责任包括设计与执行两个方面,有效执行是关键。对于尽职尽责人员及时奖励,对于损害企业形象、“拉走”客户、贪图利益等行为应有快速的应急对策与措施。职责划分应当体现“利益+防范”的原则,相应人事制度配套机制应当明朗化、透明化。
机制因素控制
形成有效责任中心与量化成本风险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要是明确责任流程、责任范围、责任奖惩等。企业可以设立相应责任中心做到责任与风险共担。同时建立赊销信用政策审批机制,慎重选择客户与市场商机,对信用条件、信用政策、收账政策决策经过严格的授权与审核,防止营销中心的短期行为,注重对中心的总体考核。定期不定期编报营销责任报告,进行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通过信息反馈控制和调节偏差。对于营销成本可以采用标准成本控制方式,按照环节量化定额,设置企业总体量化成本与风险,保证营销中心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风险衡量可以依据上文述及的方法进行,既考虑企业内部因素又考虑了企业市场因素。在经营中善于利用组合经营理念分散风险又与企业价值保持一致。责任中心考核中可以选用双重市场价格结转为主,例如,对于成本等中心依据购进市场价格结算,有利于企业各方积极性的调动。
形成有效会计控制与即时监控机制。会计控制是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是资产经营者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建立起来的会计工作各环节、程序和方法核算手续间相互稽核和制约关系。会计控制对于营销成本与风险可以做到总体控制,但是长期以来的工作体制一直限制了它的作用。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积极考虑建立营销预算,将其纳入企业全面预算体系,将管理系统化、科学化,突出营销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应注重对预警指标的设计选择,如竞争风险指标、顾客风险指标等。增强企业高层管理对成本与风险的预先获知能力,提高反映速度,减少企业营销损失。成本与风险控制应当具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引用营销杠杆等指标体系,如,DML(营销杠杆)=基期营销中心的边际收益/基期营销中心的息税前收益。其数值越大,风险也就越大,体现成本与风险作用的综合。增强了操作性,并依据此量化结果做到“即时监控”的有效与合理,对成本与风险做到前馈与后馈管理相结合,注重全员管理与例外事项的特殊剖析,为决策提供可行的基础。同时,应结合授权分工、职责分离、管理机构设置理顺会计控制的关系,使各项指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宋旭芒,施放.企业营销管理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商业研究,2001(4)
篇7
[关键词]电力检修 风险控制 问题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D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0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无论是工厂还是企业,用电需求逐渐增多,加强电气企业电网设备电运行的管理和电力检修的风险控制是提升电力行业供电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电力设备运行状况是否良好是影响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电力检修人员在实际作业中,需要加强电力检修作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进一步降低电力企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一、 电力检修概述
(一)电力检修概念
电力检修主要由发电部分、供电部分、变电部分和配电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的检修工作都配有专业人员进行维护与管理。电力检修分为大修和小修两种情况。负责小修的电力检修机构组成人员不多,主要负责电力设备的安装、电力设备的维护、电力设备故障检修等。因此,对负责电力检修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
(二)电力检修的风险控制
无论是电力生产还是电力检修,都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尤其是电力设备运行中会因为设备自身问题或者设备操作人员的影响而出现故障问题,常常会发生跳闸事件。另外,外界天气变化情况也是影响电力设备是否完好的重要因素。比如雷雨天气会破坏供电设备和线路,进而导致电力设备无法正常供电,甚至会发生大面积停电情况,因此电力检修工作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停电事故,不仅会给电力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便。电力检修就是对电网设备结合专业检修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与检修,及时处理电力运行中的电能供应不足、停电等问题,从而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检修过程中,应着重加强电力检修的风险控制,针对电力企业电力检修实际情况构建体系化、科学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降低风险事故率和保障电力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目的。
二、电力检修中的风险问题
(一)作业风险
电力设备分布在电网的各个站点,因此无论是检修地点还是时间,都不确定。且电力检修工作大部分需要高空操作,虽然电力检修人员进行了岗前、岗位培训。但是由于检修环境的不熟悉,就会容易出现恐高或者疲劳等情况。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高空作业,作业安全风险问题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二)自然灾害风险
电力检修人员的专业能力、电力器具是否齐全是影响电力检修工作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由于电力设备受外界天气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泥石流和暴雨等自然灾害问题,就会增加电力检修工作难度,从而影响电力检修工作的有序展开。
(三)没有树立防范意识
电力检修工作具有风险系数大、时间集中、作业难度大等特征,因此除了对检修人员的专业能力有一定要求之外,还需要检修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但是电气企业电力检修队伍主要由专业检修人员和劳务工人员组成,劳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安全技术,这样就会大大增加电力检修的危险性。
三、加强电力检修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一)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结合电网设备实际运行情况,站在多角度分析和识别电力检修中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电力设备中的潜在风险问题,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相关策略,能够提高电力检修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所谓风险识别就是风险发生之前或者风险正处于萌发阶段,结合电力检修工作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析和控制风险源头。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电力检修人员还是电力设备操作人员,都应及时识别设备风险和安全隐患问题,并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从而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有利于加强现场安全控制
站在电力检修人员自身角度来讲,在展开高空作业和检修工作之前,应佩戴安全帽、安全防护用具等,比如绝缘手套、绝缘鞋,提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从而保障个人安全。在陌生环境和恶劣环境场所,检修人员应提前检查检修环境,并做好停电、安装埋设等安全措施。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认真检查围栏、地线等,从而做好现场施工安全的控制工作。
(三)提高检修人员的整体责任意识
检修人员是展开电力检修工作的主体,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对电力检修队伍的技能和责任意识培训,从而达到提高检修队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目的。比如电气企业在闲暇时间组织检修人员参加相关教育培训,并对新入职的员工加强岗前和岗位培训,尤其是劳务工,加大对培训活动的资金投入,聘请电力专家指导检修人员如何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从而提高检修人员整体责任意识的目的。
结束语:
在电力检修中,电气企业需要站在多角度考虑电力检修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针对电力检修环境恶劣和时间集中问题,需要电力企业结合电网设备运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相关策略,提高电力检修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针对检修人员责任意识不高这一问题,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检修队伍的素养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检修人员整体责任意识的目的,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春雨,戴晓江.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检修工作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2:20.
[2]智小兵.电力检修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与对策[J].电力安全技术,2010,12:10.
[3]周施佳.电力检修与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机电信息,2012,03:13-14.
[4]王洪云.过程识别和控制管理技术在水电机组检修中的应用[J].云南水力发电,2012,05:97-101.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生命周期
一、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经济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在和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比重已经占到工业企业的90%以上。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最大的拦路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尤其是缺少固定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资金短缺是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缺失大环境分不开的,而这也是被融资方产生融资风险的根本所在。银行对企业的甄别能力有限,仅仅限于财务报表等可修饰的很表象的东西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不信任企业的贷款申请,只有企业提供抵押品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他们的风险。
关于信息不对称,前人多有研究。庄晋财、程李梅(2012)认为企业的成长能力等隐性信息是银行所无法考察的,相应的也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他们建议银行从企业家的素质、品格等方面考察隐性信息。信号传递理论的提出者Ross、Leland&Pyle(1977)在“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信号路径”一书中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信贷供给障碍的最主要原因。Berger,Udell(1998)也有类似观点: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银行更倾向于提供低利率下的低风险贷款,以及中小企业为获得资金不履行合同约定甚至长期借贷不还。对此,Helmut Bester(1985)提出抵押信贷可有效控制银行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从而均衡信贷配比。由此,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融资风险的关键点,控制了由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融资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二、理论基础
1.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控制风险,平衡投资人的风险与收益。
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人有低谷,企业也有跌宕起伏。起源于美国学者MasonHaire(1959)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后期诸多学者的研究下逐渐丰富完善。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用以描述企业增长规律。
将其引用到金融上就衍生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Weston和Brigham将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并分别描述了各个阶段的资本结构:
我国学者陈晓红,刘剑(2006)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符合西方成熟国家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即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随着中小企业生命成长阶段的不同,呈现周期变化趋势。但是庄晋财、程李梅(2012)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现象,并提出了缓解中小企业成长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路径。
三、中小企业风险控制模式架构
1.初创期
初创期的企业融资特点是:风险大、融资规模小。对这一阶段的融资风险控制政策,我们采取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的方法。通过个人出资,亲友借款将风险消化在企业内部,这是最常见的融资手段。还有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通过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加入将风险转移,企业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未来的高融资成本。
创业邦的2012天使投资报告显示,我国天使投资人目前已渐成规模,对中国创业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而且投资收益非常不错,有一半以上回报在30%以上,18%的天使投资人回报率超过200%,一些明星企业的投资回报高达几十倍甚至100倍;著名天使投资人何伯权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天使投资有三点不同:一是没有专业的资讯平台告诉中国的创业者如何找天使投资;二是社会对天使投资的认可和尊重还不够,总体表现出的是对于资本的鄙薄;三是中国现在处于创业热情高、机会众多的时期,但是天使投资人数量还远远不够。
中国有句谚语叫背靠大树好乘凉。政府就是中小企业背后的那颗大树,政府有责任支持那些缺乏资金的高科技企业,为他们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通过初期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政府投资可遍布企业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但是初创期的企业最为艰难,政府应对初创期的企业予以政策倾斜。
初创期的企业融资虽然具有较大风险性,但是所需资金量较小,且未来可收到较大的收益,这些会吸引天使投资人。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投入,此时的企业的融资风险可被有效控制。
2.成长期
成长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风险较大,融资收益较大,可融资手段较多。这一阶段企业已取得了部分发展,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开始显现,社会各界对此阶段的企业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且因为此阶段的企业已有部分可抵押品,可获得银行的短期借款。但是,可抵押品很有限,笔者认为,为有效控制成长期企业的金融风险,应采用多种融资手段,最大化转移企业风险。
目前企业的融资手段过少,银行贷款方面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占据90%以上。企业除利用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以外,还可利用仓单质押、出口提单质押、国内保理、流动资产抵押等手段进行融资。仓单质押和保兑仓是银行开发的信贷产品,俗称融通仓。他们都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有效回避风险。其原理是,生产企业将采购的产品作为质押品放入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先期获得银行贷款。待企业将产品销售以后,销售收入直接打入银行账户作为还款。此种方式通过第三方的引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作为质押物来抵消银行风险,可有效补充企业的资金缺口。
除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也可成为资金的来源。风险投资者的加入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政策提出改善建议,从各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风投资金不仅期限较长,且可更好的融入企业,是未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政策性补贴以及政府担保贷款也是成长期企业资金的来源之一。部分高科技企业政府补贴每年可达几十万元。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也可为银行贷款分担大部分风险,引导优势企业的良好发展。
3.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资产有了一定规模,财务制度也较完备,资金回笼较快,具备了申请商业银行贷款的能力。所以成熟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债务融资比例上升。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除前两个阶段的所有措施以外,还包括商业银行对风险的分担。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信用评级制度落后,信用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风险仍然存在。往往银行要求企业提供详细到繁杂的资料,甚至包括申请企业法人的婚姻状况、父母的生活状态等,以期通过这些调查来考察企业的隐性信息。且申请周期时间较长,企业不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成熟期的企业就要更多的考虑融资成本与风险的问题。资金瓶颈不再是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企业对于融资政策的选择也开始考虑更多方面。保守的公司管理层选择的融资手段可能是扩大留存收益比例,将风险进行内部消化。相反,激进型的管理者会选择更多的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规模。
风险投资在这个阶段也可扩大投资规模来弥补企业资金缺口,股权融资也会成为一部分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总之,成熟期的企业风险控制手段丰富,资金缺口相对较窄。
四、政策建议
前文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风险控制融资模式,期望能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助力。但是融资环境的改善也势在必行。
1.商业银行贷款施行区别定价,放松管制
不管怎么控制风险、分散风险,银行贷款中银行都要承担一定风险。风险理应与收益是对等的,但是我国贷款利率是固定的,不能根据不同贷款对象施行不同利率。这就导致银行宁愿以较低利率向风险小的国企或者大型私企贷款而不愿以较高利率向中小企业贷款。只有区别定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信贷约束。
2.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打造流畅的信息交换平台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制度落后,银行在放贷时还要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这不仅会加大银行的成本,也会对企业产生负担。我国有些地方企业每月要向统计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报送三份报表,而且统计口径不一致。如果这些政府部门信息可以共享,银行在放贷时可以直接导入信息平台的报表,参考税局企业纳税情况,掌握企业获得政府资助信息。如此,不仅节省了成本也有效防止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3.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虽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但是审批手续繁琐,要求较高,可进入的企业较少。建议应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促进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
4.变政府直接投入为引导基金,强化服务意识
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资助力度不可谓不强,但是多为直接性政策性资金补贴。政策性补贴是国家对诸如高科技企业、商务示范企业等的专项补贴,这类补贴采取直接投入方式,不需企业承担任何成本,现实中,极易导致寻租的产生。企业为了获得政府补贴,采用造假或者改变使用用途等方式骗取补贴资金,反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建议政府补贴采取引导基金的方式,设立基金或者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专门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活动。变直接投入为侧面资助,对于培育企业的积极性,防止寻租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的融资和经营提供助力。例如,我国很多地方成立了集聚区或者经济示范区。这些地方成立以后只是给企业提供土地的优惠政策,而后不闻不问。政府成立集聚区后,要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除可成立政府引导基金以外,还要搭建起企业、银行、担保公司的桥梁,建立可共享的信息平台,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5.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典当行产业、发展融资租赁产业
前文已对风险投资进行论述,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还有很大潜力,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都能提供帮助,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是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典当行、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模式具有传统融资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手续简单、速度快,可成为传统融资模式有效的补充。建议大力发展典当行、融资租赁等产业,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贵州省教育厅项目《贵州省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融资意愿背离分析》(项目号:12SSD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Ross.S.A.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Signalling Approach[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2
[2]Berger,A.N.,Udell,G.F..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
[3]Helmut Bestr.Screening vs.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
[4]陈晓红,刘剑.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
篇9
关键词: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建安全管理
1前言
电力生产的安全风险控制类问题是对电力市场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安全保障关注类问题。整体电力生产和电力传输的科学维护都需要基建安全管理为基础,所以,做好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和基建安全管理,对于整体电力市场发展有重要意义。
2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
2.1电力设备的维护
电力生产实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保证电力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则需要依赖于电力设备质量与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通常情况下,电力设备的维护主要包括检修和维护,检修需要在电力设备发生故障并停止运行之后进行,而设备的维护则是通过日常对电力设备的有效监管做好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有效控制。但有必要在对电力设备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做好适当的保护措施。
2.2电力运行的维护
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除了需要做好电力设备的维护之外,还应当加大对电力运行的维护力度。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电力设备作为基础,运行的过程其实就是电力生产的过程,直接关乎电能的产出,因此做好电力运行的维护实为保证电能质量与安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当确保电力设备的运行能够严格符合相关标准;其次,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则应当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以免损坏其他电力设备;第三,对于电压器与互感器等设备应当全程密切关注并保证参数的合理性,尽量确保万无一失。
2.3电力系统的维护
在电力生产过程当中,对于风险控制的实效性直接关乎电力的安全。尤其是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作用下,电力的安全已经不仅仅是关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用电,宏观层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生产的稳定性。电力生产除了电力设备与电力运行之外的另一大构成就是电力系统,相对来说,电力系统的维护工作则略为简单,包括做好对电力运行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维护、借实时数据的传输保证电力设备运行监测的实效性、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安全等,只有确保维护工作到位,才能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
2.险控制的策略
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一旦发现电力基础设施遭到人为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应该立即采取维护管理措施,消除存在的电力生产安全风险因素。同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应该采取合理的替代方法来提高对电力生产风险的控制效率,进行电力生产相关设备更新,采用技术性能较高,运行稳定高质量同时低故障发生率的设备,有效避免电力生产的故障和危险问题出现。
3电力基建安全管理方法
3.1强化安全责任制度
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作为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必要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对其加以约束,也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强化电力基建的安全管理力度。一方面,安全责任制度应当全面贯彻到企业的运营当中,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使所有员工均能够具备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对此,电力企业应当在日常全面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工作人员在提升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具备更能满足电力系统顺畅运行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可效仿国家电网公司执行层级负责制,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1]。
3.2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意识对于企业安全风险控制行为具有直接的主导作用。因此对于电力基建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有必要对其进行与时俱进地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培训。这种培训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同时更应该致力于创设良好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环境,借环境当中所蕴含的文化风气对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产生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以此从根本上避免电力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电力基建安全人员的安全意识亦是一项必备的综合素质,企业需要不断加大对相关人员安全责任的宣导,使“安全第一”理念更好地融入企业集体[2]。
3.3开展基建分包管理
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具有特定的流程,对于电力基建工程来说,更多地使由负责相关流程的分包单位完成,而分包单位则会因规模与实力等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施工质量的控制难以面面俱到,也就决定了分包单位对电力基建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电力基建工程是分包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关注的工程重点环节,也是各自负责的重要工程部分,所以,整体的电力基建工程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直接会受到来自分包单位的施工质量影响。对此,电力企业在对分包单位进行选择时,需要全面审核分包单位的详细资质,包括分包制度的完善性以及分包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等等,并切实以电力企业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将相关规定全面普及,通过对基建工程的分包管理最大程度确保工程的质量。
3.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意义重大,但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电力企业所愿,然而事故的发生又难以彻底避免。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故,电力企业应当根据实际状况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安全事故的责人员彻底追查,落实责任制度,形成案例归档并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于日后加以改善。与此同时,还应当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最大程度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3.5正确处理安全事故
安全事故问题是需要各行业企业提高关注和重视程度的重要问题,一旦出现企业安全事故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解决措施,深入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和事故应对方法,通过安全案例分析吸取经验教训,针对问题环节加以防范,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由此可以避免未来再发生类似安全事故问题。所以,关注和重视安全事故问题的正确处理对于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和基建安全管理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符合目前社会电力市场发展实践需要,整体电力生产和电力传输的科学维护都需要基建安全管理为基础,所以,做好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和基建安全管理,对于整体电力市场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鹏程 单位: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许经营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证券投资 风险控制 收益c
证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必然会导致泡沫的存在,而这种泡沫风险在一定时期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有释放的要求,所以需要对证券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有较为清晰、透彻的认识,以便因地制宜地采取风险控制的方法。另外,收益和风险始终是共同存在的,在试图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
一、企业证券投资风险分析
证券投资的风险因素,可分为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两个组成部分。宏观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不为企业所预计和控制的因素造成的风险。微观风险是指由股份公司自身某种原因而引起证券价格下跌的可能性,它只存在于某个具体的股票、债券上的风险,与其他有价证券无关,它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具体来讲,企业进行证券投资时急需应对的内外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策风险。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各种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从试点到规范的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出台和调整,这势必对证券市场造成极大的影响。
2.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证券市场运行存在着自身的规律,其价格波动不可避免,投资者介入时机如在高位将有可能使未来一段时间产生投资损失。同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未达到预期、财务状况出现困难等情形也会导致证券价格下跌,使投资者蒙受损失。
3.流动性风险。企业的证券投资资金主要由长期沉淀资金和短期闲置资金组成,企业证券投资像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一样存在着不定期赎回的问题。如果证券投资无法及时变现,业务支付和其他用款就会出现困难,出现流动性风险。
4.决策与操作风险。同其他机构投资者一样,企业进行证券买卖时同样面临着决策与操作风险。对市场行情或市场热点判断失误,买入或卖出时机把握得不好,对上市公司情况了解得不充分,或者操作流程出现漏洞、未能有效实现内部控制以及操作者违规操作等原因,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投资损失。
二、企业证券投资风险控制研究
企业证券投资风险控制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所以需要综合各个环节的措施,综合性地加以控制。
1.组织专业投资人才、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执行严格操作规程
为了防范证券投资风险,使证券投资稳健高效地运行,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组建专门的证券投资队伍,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规范的操作规程,完善各项投资制度。
(1)组建专门的证券投资部门,配备专业投资人才。企业必须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一批专业化的证券投资人才,设置独立的证券投资部门,使证券投资稳健高效地进行。在证券投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实行资金管理部门和资金运作部门适当分离,即资金管理部门根据业务需要统筹安排企业的各类资金,闲置资金由资金运作部门进行证券投资。
(2)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证券市场是一个机遇和风险共存的市场,为了在一定风险下获得最大的利益,任何投资主体都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对企业来讲,科学的决策机制主要包括“集体决策、额度管理、分级授权、自主经营”等几个原则。
首先,企业证券投资是在保障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大规模的收益性投资,因此,为了避免个人判断失误,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集体决策。其次,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在证券投资部门内部,都应该进行额度管理,根据对证券市场全年走势的判断和集团内部资金的安排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确定当年证券投资的总体规模和具体投资品种结构,投资额度由企业和部门逐级下达,最终落实到投资小组。分级授权是在额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权责安排,每一级投资主体享有逐级递减的投资决策权,在授权额度内自主选择投资品种,自主确定投资组合。
(3)在进行证券业务操作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证券账户上持有的权益类证券按成本价计算的总金额不得超过证券营运资金的80%。②持有一种非国债证券按成本计算的总金额不得超过证券营运资金的20%。③买入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股票按当日收盘价计算的总市值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已流通股总市值的20%。④买入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股票持仓量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
2.权衡收益与风险,关注证券价格波动
(1)按照收益性和风险性相匹配的原则,企业的投资方式可以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激进型,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和参与配售新股的比例较大;第二种是保守型,闲置资金主要存放于银行,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相对较少;第三种是稳健型,其投资风格介于前两者之间。因此,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闲置资金,就必须在收益性和风险性之间进行权衡,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合理地分配资金,将系统风险控制于一个可以承受的水平,尽量消除非系统性风险。
(2)关注证券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控制市场风险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加强信息收集研究工作,建立强大的决策支持系统。②交易人员应敏锐地分析、判断市场变化,随时准备采取措施,调整投资策略,及时向公司领导小组汇报市场有关情况,以便修改有关投资计划,减少和规避市场风险。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止损点,当投资亏损达到投资资金一定比例时,应断然采取减仓、清仓等措施,以减少损失。④如遇市场突发性事件,负责证券业务的主要人员有相机决策权,但事后应及时向公司领导小组汇报。⑤操盘人员应严守秘密,禁止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泄露公司交易情况,包括证券账户持仓量、资金运营等有关情况。
参考文献:
[1]金长宏:论证券投资风险[J].技术经济,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