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19 17:5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成本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成本控制

篇1

环境成本是指某一经济组织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耗费的自然资源和相关生态要素的价值,以及为了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行为和政策实施。它是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为前提,以环境成本预测为依据,采用适合的模式与政策,控制环境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大气、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治理环境污染已然提上日程。环境成本控制是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单一,成本控制未贯穿产品周期全过程

随着各种污染源的迅速递增,现有的环境控制体系不能及时与之匹配,导致大多数的环境控制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忽视了采购环节及售后环节产生的环境污染。另外,外部环境成本计量与控制的缺失,有效的环境成本信息与评估方法的缺乏,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评估时的准确性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成本管理方法转换不及时

从成本发生的时间角度看,成本管理方法有事前与事后管理。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的是事后处理法。事后处理法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事后处理法下,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不足,对环境故障成本无法控制,可能导致环境支出额巨大;另外,由于此方法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成本控制效果不明显。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依然采用的是“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环境成本控制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并没有考虑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然而这些环节的环境成本所占比重较大,这无疑会给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负担,影响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以及经济效益。

(三)环境成本管理控制体系不健全,环境污染预防意识不强

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企业管理者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声誉、后续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因此单纯从主观层面就不能给相关环保部门提供明确的环境成本分析数据,进而导致企业环境成本数据缺乏可靠性和及时性,也影响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管标准及处罚力度不到位,未建立环境污染的影响评价体系,因而无法进行环境成本的有效监控。环境成本控制考核指标的缺失,短期利益行为的盲目追逐,导致大多数企业缺乏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环境治理效果不得力,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不充分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实际发生的成本,对产品的设计、采购、消费等阶段的环境成本均没有考虑,企业成本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另外,由于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予确认。这些都导致了企业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对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等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资者、债权人等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内在的风险。

三、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打破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使成本控制渗透到设计、采购、生产、营销和回收等各个环节

生产阶段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核心的阶段,可从进行清洁生产、加强三废的治理来进行环境成本的控制。但是,现行的污染源已经不单单出现在生产阶段,在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核算控制,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还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被废弃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因此,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应建立一种全面覆盖企业流程各个环节的全新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以实现对企业环境成本更有效的控制及管理。

(二)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实现事前与事后成本管理方法的有效转换

事后管理法与事前管理法的有效转换是实现环境成本全面控制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污染源多样化的发展,先前的事后管理法已经不能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最佳效果,事前管理法优势突显。它不仅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而且还可以对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最优方案,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产品生命周期方法下企业成本控制涉及企业设计、生产过程及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能充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业成本法不仅提供了产品成本信息,还提供了操作成本和成本信息,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内部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两种方法都是科学成本控制方法的体现,在实际的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可以实现事前与事后的方法转化。另外,除了上述的产品寿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外,为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还可以采用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模式。根据ERP设计思路:企业将环境成本引入ERP系统,进行ERP系统的绿色设计,是利用ERP的强大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根据生产中每一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制定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机制,实现内部与外部效益的最大化

控制环境成本的源头,为使企业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采用一定方式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各个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实时在线交流最新的信息,选择环保节能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另外,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与环境治理能力,选择最合理的生产方式,保证预期生产效率的同时,将污染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从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生态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要求企业控制污染不能仅仅局限在生产环节,要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要求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继而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只有加强在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方面的意识,实现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实现政府监管下的环境成本信息充分披露

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的成本,企业应该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详细披露,并进行对比分析。成本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化解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及早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企业只有实现对环境成本信息公开、有效的披露,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环境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需要有效的政府监管。政府主管机构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使企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明确的认知,并使企业对环境成本核算做到有法可依,指回收利用产品使用和维护处置导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进而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环境保护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

(五)加强政策导向,实现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环保政策的制定与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企业的排污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并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成本。企业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的各种导向性政策的实施,可以使企业在发展经济利益时更注重长远性和全面性,提高自身环境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先进技术改变和提高传统的产业优势,将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的经营转化为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由资源消耗向技术生产创新驱动的转变,由传统的产业组织结构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转变。转变为大力发展高效产业以及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业,并带领各产业向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要求。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并从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业绩是可以互补的,提高环境业绩应视为企业取得竞争力的活动,生态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补充与支持。因此,企业应坚持环境经营观念,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将企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文明的双赢。

作者:纪晓丽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自俊.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8):66-71.

[2]孙继辉,兰柏超,徐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探讨[J].学术交流,2011,(8):82-84.

[3]聂建平.从低碳经济角度看企业成本控制[J].财会月刊,2016,(18):90-93.

篇2

关键词:环境会计;煤炭企业;环境成本

中图分类号:F46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54-02

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环境成本,它的确立,有利于加强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分析、评价环境保护工作的业绩,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很好地结合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相对成熟的核算体系。因此,针对煤炭行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以及成本控制非常重要。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1.环境会计的产生是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大,但受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国民素质等各种的制约,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非常严重,这些问题正越来越制约我国的发展。因此,消除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使人口、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追求的目标。建立环境会计使会计突破仅仅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反映和监督,对大量环境以及生态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2.环境会计的产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各种灾害也让人们感到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全民性的环境意识觉醒并逐渐提高,绿色革命浪潮不断掀起,并更加关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情况及其作出的贡献。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应当注意自己的环保形象。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对这些活动需要进行反映、监督、管理,环境会计也就得以产生。

3.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高速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损耗为代价换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约束我国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正确衡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环境影响,需要有合理的系统机构对其作出记录,并予以披露,这样,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必然的。

4.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改进传统会计的需要。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一)煤炭企业区环境成本的特征及构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一种“补偿性成本”,煤炭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表塌陷、水体污染、瓦斯积聚、煤尘和烟尘污染、有害气体排放、粉煤灰、噪声等各种污染。这就决定了煤炭在开采过程中,既要支付煤炭开采本身所必须的成本,又要对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补偿。

根据煤炭生产的特点,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可归纳为: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费用、排污费用、环境影响赔偿费用、污染现场的清理和保洁费用、地面塌陷赔偿、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费用、村庄搬迁费用、地下充填费用、防治措施费用、耕地占用税、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植树及绿化等费用。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1.煤炭开采条件因素。煤炭开采条件很差,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相对应的环境成本也很高。因此,煤炭开采条件与环境成本密切相关。

2.经济发展水平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也愈来愈多,煤炭资源开采量和生产量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大,环境污染也越严重,为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也越来越大,环境成本也随之增大。

3.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创新对于矿区环境成本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开采深度加深、产量增加,造成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煤炭环境污染的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越来越先进,这将使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

4.矿井开采年限因素。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不断增加,矿井开采的范围越来越大,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将加深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地表塌陷面积增大、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增加、空气污染程度加大等,致使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5.煤炭生产量因素。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吨就会少一吨。过度的、不当的开采利用,会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根据有关理论研究表明,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存在一个阀值,这就是环境系统自净力。一旦煤炭资源开采量过大,超过环境的阀值,就会使资源过早衰竭,引起环境质量的退化,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6.环境标准和环境意识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生产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约束增加,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致使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将使得环境标准日趋严格,进而使得环境成本不断增加。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对策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实施环境预评价,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事前控制起重要作用。事前预评价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评估,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环境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企业有能力获得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合作的基础上,优化设计生产流程,提高环境支出的可控性,减少环境维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从而达到减少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预评价能对环境成本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通过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深入分析,有效地追溯环境成本的来龙去脉并对之实施控制,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这些环境成本的动因来减少成本,还可以通过消除不增值价值的作业、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加强对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价值作业的控制,从多个不同的作业链中选择其中最佳的作业链。企业应结合环境成本和其他成本进行权衡,选择最低成本的设计策略,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即作业成本是成本控制可执行手段,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煤炭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要延长整个煤炭产业链,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进行清洁生产,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4.把环境成本的外在化与内在化相结合

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指把企业的环境成本计入到生产或交换成本中,从而反映在价格机制中。通过“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污染者要付费,通过环境管理政策对企业的行为制约,对企业造成的成本增加都累积在生产成本中,反映在最终的产品价格上,进而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市场控制环境污染状况。

环境成本外在化,就是让企业与环境责任脱离开来,从而建立一个独立的环境产业集约化治理环境。环境成本内在化之前是被外在化着,但是,内在化之前的环境成本外在化,是资源被无偿使用,环境被无偿污染的外在化,而环境成本外化,是资源被循环利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外在化。

我国现今普遍要求各企业建立与生产配套的环保措施,而很多企业建立环保设施的成本可能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难以收回,造成企业经营的不经济性。但可以通过增加我国环境产业的方式,由环境企业向生产型企业收购污染、废弃物等,利用专业的回收再生技术和设备,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再生,产出有价值的新资源卖给生产型企业,从而创造利润。在此过程当中,生产型企业能够节约大量环境治理成本,只需支付更少的费用去购买环境企业的产品,从而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金平.矿区直接环境成本评估[J].能源环境保护,2003,(1).

[2]甄国红.基于作业管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8,(5).

[3]项晶.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矿业,2009,(2).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40-03

[作者简介]胡志强(1980-),男,汉族,天津人,会计师,研究方向:施工企业会计。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过去的几十年,多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给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观念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未来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已经成为企业制定相关发展策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目前,对于环境成本的相关界定及核算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也未列入强制性披露范畴,环境成本的控制动力不足,短期效益并不明显。另外,大多数企业实行传统型的事后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反馈性的控制,忽略了环境成本全过程循环控制的重要意义,导致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不佳。PDCA管理循环包括:PLAN计划,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DO实施,实施行动计划;CHECK检查,评估结果;ACT处理,对不满意结果返回到计划阶段,或对满意结果的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鉴于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着复杂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将PDCA循环应用于环境成本控制,能够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持续性、战略性及反馈性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PDCA循环理论,对于探寻全面性、系统性和反馈性的企业环境成本循环性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其对环境成本的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决定其控制效果。大量公司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治理和控制的目标,或者目标未结合实际情况,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这种方式使环境成本控制存在较为严重的片面性,对于环境成本的重视并未从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环境成本控制并未立足于企业的长期战略的实现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更多的将成本控制的目标设定于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控制范围与方法不完善

从时间维度来看,目前,受传统成本观念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影响,大部分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阶段,即集中于产生环境问题的阶段。通过采取措施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进行弥补性的事后控制,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以及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并未重视环境成本的?A防和控制。从空间维度来看,受环境成本的外部性特点影响,绝大部分企业只重视企业内部真正发生的环境成本并对其进行控制,而产生于企业外部的环境成本其控制和预防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综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看,企业对于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的界定普遍存在问题。

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体系,企业也缺少相应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从国家现有的会计准则以及当前的环境法律法规来看,在对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与披露的要求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同时,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也不包括外部环境成本,而由社会来承担。企业也未专门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及核算方法,来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披露,使得企业披露的成本并未包含环境成本,产品成本并不真实。

(三)缺乏反馈性控制

相比于传统的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控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预防性质的环境成本投入,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产经营来实现其投入效益,这一特点体现在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性和长期性方面。所以,为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独特性,环境成本控制应实现循环性的反馈控制,并实现环境成本的逐步、重点改善。而现今大多数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的控制并未采用循环性的反馈控制系统,使环境成本的控制缺乏渐进性和持续性。

三、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改进

(一)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改进思路

1明确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定位

环境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定位应当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定位相结合。具体来看,企业不能只关注短期利润的增长,而是应当环境成本控制渗透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去,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和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来确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

所以,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的定位,应克服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从企业长期目标的角度,正确把握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性目标定位。

2规范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与方法

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证明了末端治理的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应该包括企业价值链、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应加大企业控制性环境成本的投入,降低事后损失性成本的失控,从而获得环境成本控制投入的最佳平衡点,环境成本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体现。

3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

由于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企业应当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在每一次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控制后,对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实施的情况进行反馈,使环境成本控制的工作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并继续实现环境成本的优化控制。同时,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需要企业动员员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参与,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从而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二)基于PDCA循环的环境成本控制的优势

1与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环境成本控制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这个特性决定了对其的控制行为必须是不间断的、连续的,并且能够涵盖整个的生产运营过程。而PDCA就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循环体系,能够保持在生产运营中对环境成本进行持续性的控制。PDCA循环体系能够有效的使企业受益匪浅的就是随着每一次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企业成本控制系统都会迈上一个新层次,真正做到提升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观。

2适用于环境成本控制的系统性

PDCA循环具有全局性和循序渐进性,针对环境成本控制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PDCA循环作为一种控制系统框架,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做出详细、规范和持续改进的规划,以此为依据实施全面的环境成本控制,而非站在短期和片面的角度;其次,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每一个控制环节,PDCA循环控制系统都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实现在整体循环改进的基础上,细化至循环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做到循序渐进式改进,从而切实做到实现环境成本控制全局一致的效果。

3适用于持续改进的反馈性控制

在监督的基础上实现持续改进是环境成本控制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PDCA 循环的“C”阶段和“D”阶段,能够通过对前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监督,出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并在下一个循环中继续得到解决。这样一来,可以提高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透明度和持续性,最终达到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治理的目的。

4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对成功经验进行标准化,而对遗留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进一步优化的重点和方向,继而在下一次的控制循环中解决。对环境成本进行循环性的控制,可以使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得到不断的改进,使环境成本控制的手段更为规范和科学,实现环境成本控制效果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首先应结合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的理念,通过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文化,一方面指构建以企业员工为主题的企业文化,从主观角度培养和规范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于构建“循环”型企业文化,将环境成本循环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和?V泛参与,并发挥各部门间沟通效率和反馈流程对于环境成本循环控制的重要作用。其次,企业应树立战略环境成本控制意识。环境成本的控制短期内有可能加大企业的成本支出,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流入,但是,环境成本的控制应该站在长期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实施,而非仅考虑生产经营周期的经营利润。

(二)构建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的组织结构

组织机构的保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企业应当在现有成本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以负责日常环境成本的核算、分析、规划和控制等工作。企业内各部门都要严格执行和配合环境成本中心所制定的环境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和差异分析流程,完成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建立分析型战略组织结构,当传统生产技术和产品类型不再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品需求时,分析型企业组织结构应在意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致力于新技术和清洁产品的开发,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大众日益深化的环境保护诉求。

篇4

关键词:价值链;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中,从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产业链管理理念的融合,构建完善的价值链体系,形成针对性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办法,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必要帮助。以下主要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进行简单探究,旨在促进企业价值链体系建设的发展。

一、界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对象

从企业的管理行为进行分析,探究企业生产消耗的生产要素,结合主要的成本问题进行有效控制。这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被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忽略,那么在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问题时,必须结合有效的环境因素进行思考,探究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环境成本带来的损耗,以及维持正常的环境因素所付出的资金。如果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需要付出这些责任,那么就应该在其应该履行的任务基础上,形成环境保护工作的相互协调作用,或者按照国家经营管理条例,不断融合企业产品经营理念问题,或者按照不同成本资源的损耗,结合国家环保政策,来确认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按照环境保护成本的损耗来减少资源的浪费。在此基础上有效降低成本的损耗,以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绿色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进行有效产品经营管理理念的改善,减少其他问题给环境成本管理带来的影响,避免界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对象意外的其他因素造成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产生问题。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涵盖多个方面,为实现整体环境成本的控制,可以将环境成本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两种。通过不同损耗关系来进行协调控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并结合有效的环境责任制度,处理企业环境责任问题。面向环境成本的维护工作,应尽量以可控性的成本损耗为主,减少环境问题带来的支出。环境故障在企业履行正常的环保资源控制下,对资源的能效损耗以及环境故障时,造成的意外故障损耗都和环境成本的管理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果发生这些不必要的成本损耗,则将其归类为环境能效的降级。如果某些环境成本控制中出现问题,那么就应该结合必要的成本归类情况,将其划分为有明显趋势的利益相关环境问题,给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切实有效保证明显的能源归类,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控制。

二、确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切入点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情况除了要通过有效的报告问题进行整合,还应该考虑到环境处理的相关因素,来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最低的环境成本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讲非常重要,也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预期工作的目标要求。通过环境成本的保护要素,进行整体环境成本管理的综合规划,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给企业环境成本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结合环境成本的效益,优化有关利益结构的调整,促进企业有关的产品经营理念和环境保护工作相互结合,从整体上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获取效益的最大化。并且要在企业追求更高的经营管理办法,实现成本规划的效益时,通过协调企业管理对策,来获取更高的利益。但是如何通过判断企业环境成本要素来实现经营管理的效益最大化,推动企业追求有关利益的关系。企业的经营管理举动与环境成本控制因素来讲息息相关,通过协调必然的管理行为,就能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为充分调动企业建设的价值链,就应该认真分析有效的管理办法,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协调,来促进价值链体系的构建。实现企业产品经营的有效管理。在价值链体系的构建中,为达到良好的企业管理行为,就应该结合环境成本控制工作,通过更加完善的价值链体系来找到基本工作的完整切入点,完善价值观念,促进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提升。

三、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模式

通过有效的价值链体系的构建,完善成本管理办法,建立以传统管理经验为基础的产业链结构。现代社会的主体观念是建立以环境成本管理办法为基础的规划政策,面向更多的经济管理模式,形成环境保护工作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相互协调。立足于当前形势,积极协调产业链结构,降低环境成本管理工作带来的负担。通过价值链来建设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要素,尽量将有效的成本管理办法融合到价值体系中。立足于当前形势,满足环境价值工程的有关思考问题,将环境成本的评估工作进行整合,给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结合价值链体系的不同阶段,保护利益有关单位,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效成本的核算。通过价值链体系来构建产业来完善正确的服务体系,结合部分环节来构建完整的服务机制,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通常我们可以发现,在实现企业价值观念以及更多管理办法实现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管理办法,来促进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研发工作实现,促进研发行为的构建,满足客户的需求,针对价值观念体系的评估,来通过不同环节实现有效的管理办法,促进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在有效的生产环节和环境评估工作中,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环境成本运算是当前环境成本控制的框架结构。

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要点

第一,为在企业的工作管理中实现有效的研发工作,就必须结合成本质量的管理,协调不同环节环境结构体系的有效控制,改善产品包装结构,尽量使其无害化。通过某些废弃物品的研发,来进行有效资源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积极促进环境成本的协调工作,来实现企业效益的均衡,平衡多种框架体系和成本管理结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利益的有效平衡。积极保障环境成本的评估工作,来降低环境故障和成本的控制方面。探究更为合理的管理办法,通过更为规范的技术手段来促进环境质量的评估工作。改变生产成本和利益的研发工作,通过企业不同环节的协调控制来让成本满足支撑的框架结构。第二,在进行不同生产环节下产品质量的评估时,必须能够保障采购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通过改变不同的环境材料结构,满足当前工作生产的要求,通过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工作,实现成本的可持续管理。综合环境生产之间的联系,在能源结构的有效利用中,调整环境保护工作下价值链的扩展方向。第三,在实现价值链体系的营销步骤中,利用环境质量的工作,重点在于建立完整的保护机制,通过良好的绿色营销理念,来进行销售服务工作的有效宣传。通过产品质量的管理,来协调环境营销保护工作,将更多的环境要求归纳到设计为主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中。融合基于价值链结构为主体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实现有效的分析,通过包装、运输、售卖等手段来实现环境成本的评估。结合有效的价值链体系利用,在平衡不同观点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降低企业的产业链成本,来达到更加完善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协调各种服务的关系将环境成本因素进行归纳。

五、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工作中,为根据有效的研发成本,进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就必须结合价值链体系来完善环境故障的检测,协调不同环节的经营成本观念,来减少环境成本控制工作中的不足。提升环境问题在企业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尽量降低环境的评估成本,保证价值链中的环境成本控制达到预定的标准。让企业的价值链体系达到不同环节下企业成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利娟,敬采云.基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商业会计,2016(02):25-28.

[2]岑磊.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控制优化分析[J].商业时代,2012(27):86-87.

篇5

【关键词】ERP;传统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一、ERP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控制的比较

(一)传统成本控制模式内容

1.传统成本控制模式的目标

理论上,对于传统成本控制的目标,尽管表述各有所述,但其根本就是“降低成本”,通过最大程度的降低各项成本支出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成本降低的目标将传统成本控制限定在了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中,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成为其主要内容。这样就无形中限制了管理者的控制范围,将成本控制限制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不能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成本问题,从而就忽视了业务流程中其他各个环节的成本问题,不能将其统筹考虑。研究成果表明,产品的生产成本只是其成本的一部分,其实产品的成本不仅取决于其生产成本,更多是决定于产品的设计、营销等环节,传统成本控制单纯的强调生产成本,没有全方面的考虑成本问题,使得成本信息丧失其可靠性。

2.传统成本控制模式的原则

传统成本控制的原则是在其目标的前提下发展的,虽然成本控制的方法不同,但是其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原则主要包括可控性、重要性等原则。首先,责任中心只对其可控成本负责,在企业的运营中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主要领域,对其实施重点控制,而不是平均施力。而且,一些“例外”成本要重点关注,因为各企业或部门各有特点,对于其他企业的控制方法不能笼统实行,而是要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控制方法。不可否认,这些原则对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的运用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是成本控制目标的局限性也就决定了其原则的局限性,如果不跟随环境而进行适当的改变,而是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原则,就会限制成本控制的发展。

3.传统成本控制模式的程序

传统成本控制的程序可以分为事先、事中和事后控制三个环节。事前,通过对成本的预测分析确立成本控制目标;事中,将目标成本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比对,发现偏差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事后,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总结原因,为下次成本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但是,在传统成本控制的各环节中分别暴露出一些弊端。首先,事前控制中过分强调成本目标,忽视对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的成本分析,不能准确的做出成本预测;其次,在事中控制时只是单纯的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比较,并没有与企业价值链结合,分析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合理降低成本;最后的反馈信息过于简单,无法顾及企业外部环境和消费者期望的变化。

(二)ERP系统成本控制模式分析

1.ERP环境下成本控制的原理

ERP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环节对成本进行控制。在业务发生之前,进行先导式控制,它能分析成本发生的各种动因,对成本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保证经营过程的低成本运行;在经营过程中,ERP系统利用其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使成本降至最低;产品成本形成之后,对已发生成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和总结,为未来降低成本提供解决对策。其流程如图1:

图1 ERP成本控制流程图

2.ERP成本控制涉及的主要内容

ERP系统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成本中心会计、订单项目会计、成本核算、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执行信息系统。成本中心会计确定成本来源,当有成本发生的时候,ERP系统先将各成本信息归集到相应的成本中心计算,再将形成的各数据定期发送到产品分析模块进行下一步处理。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以及形成报告。订单项目会计拥有详细系统的工作流程,通过收集供应链上的各种成本信息,利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以实现对订单的监控以及对订单项目的预期。成本核算的计算法会在ERP原理部分充分说明,成本控制不仅可以对成本要素、结构进行监控以及预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成本决策提供基础。成本的收益分析通过成本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以解决一定的问题,是ERP系统中的一个基础模块,通过ERP系统将其分析结果传递给其他模块,使其各个模块的功能得以发挥。

(三)ERP成本控制的优势

第一,虽然传统成本控制模式也有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但是其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都很薄弱,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主要还是以事后控制分析为主。而ERP系统成本控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信息的集成性,很好的实现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及时反馈的统一。

第二,传统成本控制由于成本控制目标的局限性,仅仅将企业生产活动和资金流作为主要的控制对象,把视野仅局限于企业内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成本控制理念己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正是整合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网络将供应商、营销网络等供应链中的各方连接在一个信息系统中,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通过供应链各企业的协作,大大提高了降低成本的空间。

第三,传统成本控制对于原始数据的收集比较困难,并且还存在着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问题。ERP解决这些问题依靠两种技术:一是集成的技术,二是管理会计的技术。当前ERP系统几乎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各个领域,它为企业各部门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通过以上流程,ERP系统可以对产品生产各环节所发生的成本实施有效的监控,两者比较如表1:

表1 ERP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控制比较表

二、基于ERP的标准成本控制模式

(一)ERP标准成本控制模式的含义

标准成本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二十世纪早期便被广泛使用。标准成本是建立在对历史信息和现有资料充分研究基础上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企业的各项生产条件在正常条件下所应实现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模式的程序分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并且将其三部分实现统一。

(1)事前计划

首先预先制定出未来某一时期正常生产条件下的标准成本,作为衡量企业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标准,在成本发生前,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测算,从而起着成本的事前控制作用。基于ERP系统中的标准成本是通过对系统中的每个制造件创立成本估算来实现成本控制的。ERP系统的产品成本估算的计算过程为:根据物料清单和物料主数据来计算成品的材料成本,根据工序作业量和作业单价来计算作业成本。

(2)事中控制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对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原因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成本差异主要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制造费用差异等。管理者通过对成本差异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成本的事中控制。

(3)事后分析

会计期末,在计算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查明责任归属并进行业绩评估,从而制定有效措施。避免不合理的支出和损失的再次发生,实现成本的事后控制。

(二)ERP标准成本控制模式的评价

ERP标准成本体系在西方工业企业的应用比较普遍,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采用ERP标准成本体系,产品的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及其成本差异,可以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并将差异自动结转,成本差异更加细化,例如有原料价格差异、原料数量差异等差异项,从而便于企业找到产生差异的直接源头,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国外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企业ERP实行标准成本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优化成本控制流程,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日常繁琐的成本核算工作。采用ERP标准成本体系,可以将各项成本差异更加细化。可以将成本管理的控制工作直接落实到各部门、班组和个人,促使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关心成本核算,增强成本意识。对完成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基于ERP的作业成本控制模式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简称ABC成本法。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根据作业消耗的资源来归集各作业的成本。它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分配率进行费用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目的是以顾客链为导向,强调协调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以作业链一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从而消除作业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

(二)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结合的可行性

作业成本法需要大量的基础信息采集、分析才能得以实现,包括车间每个作业的人员投入情况、材料投入情况、费用发生情况、工序作业情况等等。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下,由于信息处理和数据采集等管理手段的限制,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采集需求,作业成本法管理很难得以实现。ERP成本管理系统,为作业成本法的广泛应用打下了良好应用基础。ERP成本管理系统将成本控制与成本分析细分到各个部门、成本中心、各个加工中心、各个班组、各个订单、甚至各个加工单进行管理,对产品的成本结构、成本要素及运营过程进行监控,因此,ERP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载体,完全可以克服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其所体现的科学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作业成本管理。而且作业成本管理和ERP系统还有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为ERP作业成本控制模式提供了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ERP与作业成本都体现了资源利用。ERP可以理解为企业资源从产品原材料到形成成品售出这样一个完整供应链的所有资源,ERP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产品的生产周期来考虑资源的,其中的资源是指在产品整个生产周期中所消耗的所有的资源,包括企业的直接资源,还有企业的其他资源,如产品设计等。

第二,ERP与作业成本有相同的成本管理思想。如以上所述,ERP是将企业的整个供应链资源整合,利用ERP信息的集成性实现对企业内外各种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作业成本管理则是以“作业”为中心,而企业的供应链正是产品各个“作业”的集合,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作业的增值,减少或消除非己作业,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ERP系统引入作业成本管理,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是一个双赢的结合,而且还会使ERP发挥出更高的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丽瑜.简谈ERP环境下金属包装行业的成本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2010(85).

[2]蔡月鹏.作业成本法在ERP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与实施思路[J].科技信息,2011(13).

[3]劳本信.ERP环境下的动态目标成本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

[4]宋薇.基于ERP环境下的会计实时控制体系构建[J].管理现代化,2010(21).

篇6

【关键词】供应链条件;成本控制;采购管理

在货物流通领域中。供应链的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成本,尤其是采购成本。一般看来,对于企业来说,采购资金占最终产品销售成本的60%,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占企业销售成本的70%。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的含义有多种,目前比较流行的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的功能网链。同时,供应链也是一个过程,即对整个企业的各项功能进行协调、组织、运转的过程。通过这个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纽带,主要连接供应商和销售商,进而和客户产生密切关系,因为客户是供应链的终端环节。早期对供应链的理解只是局限在商品销售的范畴内,随着对供应链认识的不断加深,供应链的范围也变得更为宽泛,延伸到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直至和它相关的的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而最新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控制。这是我国首次把供应链与成本控制管理联系到一起。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以及业务伙伴关系等进行统筹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理念是“横向一体化”,即企业生产的配件转给别的企业去生产,自己只是负责联络或者利用其他的资源生产、销售。原来的企业和后来的企业是一种协作关系。于是跟这些企业成为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由多个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包括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销售管理等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管理职能的协调运转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即降低总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提高效益、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

采购与采购成本:采购是物流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采购是指企业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行为,具体而言就是企业按照所需的物品的清单去购买;广义的采购是一个企业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过程,既强货物的动态流转,也强调物流和资金流结合转换的过程,同时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是交流信息和经验的过程。

成本是生产某种商品的最低费用和支出。采购成本是指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它主要包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安装费用、验收费用、维护费用等,货物的购买价格只是采购总成本的一部分,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而降低采购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要获得最大利润还得其他方面着手,控制能控制的所有成本要素,比如原材料、劳动力、运输等。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已经在不少企业中普及,而在一定的条件下,采购具有重要的地位。采购位于整个供应链的起始端,同时又是整个供应链的最关键环节。同时采购也连接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的重要桥梁,又是企业发展前进的推动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问题,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重大。由于采购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如果发生采购上的差错或者不及时,将会造成生产运营的减缓甚至停滞,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采购作业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而更加受到企业的重视。

3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的采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主动性

原来的采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没有主动性,从而造成生产的落后,并影响销售,使企业减少利润。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新型的采购表现为订单采购,这样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采购部门通过了解生产部门的制造订单来完成采购订单。这种形式的采购是根据内部客户需求直接产生的,能够及时满足生产需要,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效率。采购根据客户的需求来产生订单,这样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2)融合性

在一般的采购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买卖关系。除了在业务上的一种工作往来,他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满足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解决的途径是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解决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精心挑选,因此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其次能够实现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节约库存资金的占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效。

(3)整体性

物流管理和成本管理一样都强调整体性和功能。传统的采购管理只是片面地追求企业内部管理,实施外部资源管理只是达到零库存生产的要求。一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为主,忽视了与其他人,如供应商的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一切从大局出发,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还要重视集体的利益。

4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严格的采购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它们的作用是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好成本管理,还可以和客户建立愉快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能够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防止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采购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防止过度采购和采购不足现象的出现。还可以进行评估和测算,这样企业能够找到一些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5 准时制采购介绍

准时制采购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采购模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以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提供合适的物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准时制采购,是供应链理论的产物,它对供应链管理的落实有现实意义。

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主要是订单培养。订单培养体现了企业和用户的双向互动,企业和用户一定单位中心产生联系,订单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优点在于它能减少货物流通的次数,降低货物运转的费用,进而控制采购成本。实施准时制采购能使企业的库存降低百分之五十左右,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供货的准时率,加快了生产周转速度,提高了货物的工作效率。

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始终是物流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难题,在科学技术和成本相关理论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完成,现在物流技术的成熟也为成本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马士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战略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7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低碳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行为受到大众的瞩目。企业注重对环境成本的事前控制管理,从根本意义上讲也是为实现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同时,企业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为减少环境损失,必定要实行有效的环境治理及控制来创造更多的盈利空间。

(二)外部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环境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突出,所以各国都采取严格的政策措施来控制打压环境破坏问题。加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商誉和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改变成本控制模式,利用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增强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环境成本是一项综合的管理工作,企业加强对自身的治理控制,必将带动企业整体水平的增强,实现企业的盈利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更为我国的产业转型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此同时,相关的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操作程序,是为我国的环境发展状况出一份力,也是为全人类的环境治理问题开辟全新的发展思路。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缺陷

(一)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方式过于简单。企业对环境的治理只针对末端环节,没考虑生产中整体阶段的治理,忽略对环境成本的事前预防,以致形成过于单一的环境成本控制。

(二)环境问题的治理没有引起企业的关注。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加之企业重视更多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导致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同时政府的奖惩制度没有强化,令企业对环境问题采取淡化模式的态度对待。

(三)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只注重于对污染排放的控制,没有从根本上严格要求企业。导致企业对环境问题没有自觉的控制意识,没有建立优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四)企业对于事后的治理费用很高。只注重事后处置过程,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企业在产品研发到最后的回收利用的全过程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所以事后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很高,整体上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政府及环保部门:宏观指导与监督控制。(1)加快拟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改革制度。政府要规范对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标准,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借助国力的强制性手段,利用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绿色环保意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规划。(2)制定相适应的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政府要完善专门的针对环境的会计准则,尤其重视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制定恰当有效的环境会计准则,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提高企业的自觉环保意识。(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政府在加强对环境成本信息管制的同时,还要通过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调节环境制度,激励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措施。(1)加强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适当缓解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协调利用资源,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树立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策略,实现企业长久持续的发展。(2)实现工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革新企业的产业结构,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条件,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的转化,为我国新型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3)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注重对员工低碳经济发展观的教育,员工可以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表见解,对可能出现的漏洞及时批评指正,共同促进企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买方市场 成本功能 成本习性 成本控制主体

一、买方市场环境下成本控制的内涵

财务会计通常认为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对象化就称之为成本。也就说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是随着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在不同时刻、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上时常变化。买方市场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益处,而给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的却是压力和挑战。压力和挑战在于买方市场形成后,一方面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必然展开的激烈竞争,买方市场带给企业之间的竞争,使得企业不敢随便涨价,甚至还互相降价。这往往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收益递减,年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甚至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销售量增长,盈利水而下降的状况。也就是说市场可接受的价格和销售量是有一定的限度。这种形势下,企业要想保持获利水平必须在市场接受的空间之下,通过控制自己的成本水平来实现。即买方市场环境下,控制成本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更是企业修炼内功、提升竞争力的必修课。成本不再是企业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之后,财务会计核算的数据结果,而是应该在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加以分析筹划,在活动过程中加以控制的项目。即成本的控制必须在企业生产经营耗费发生以前和发生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尽可能地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提高企业利润,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

在财务会计中成本和费用有严格的区分,成本往往是指财务会计核算的产品的制造成本,费用是企业发生的无法对象化的,只能按照时间归集的各项支出或耗费。本文所论述的成本概念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既包括会计核算的产品制造成本也包括企业发生的无法对象化的期间费用。因此,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主要从成本功能和成本习性的角度加以阐述。

(一)从成本功能角度分类的控制内容

这里所说的成本功能是指一项成本费用的发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或影响。包括形成产品制造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工资费用、制造费用和各项期间费用。

1.材料成本控制。材料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采购和保存存货尤其是原材料或商品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影响存货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动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方面展开。

2.工资费用控制。企业应该控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控制工资费用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单位工作效率、工人的熟练程度和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制造费用控制。企业管理实践中通常会遇到如部分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劳动力等无法精确测算,成本责任的牵涉面广等困难。所以,制造费用的控制不适宜用定额标准来控制,更适宜采用弹性控制,借助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的实施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4.企业销售费用控制。销售费用具体包括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企业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费用。销售活动是企业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龙头,没有成功的销售,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徒劳,因此企业销售费用的发生有特殊的意义。但是由于市场的变化性,通常使得企业的销售费用开支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难度。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销售费用控制意识,在提高产品销售收入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产品销售费用,以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利润。实践中,企业可以采取销售费用包干制或者逐项列举报销法,并对大额销售费用的事前审核加以控制。

5.企业管理费用控制。企业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组织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等,开支项目非常多。一般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其企业管理组织体系和产权结构比较简单,相对管理也不复杂,一般管理费用也不大。但对于治理结构复杂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的母公司,管理费用会占期间费用比重较大,并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影响明显,管理费用就成为企业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而且由于这里的控制对象往往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所以控制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一般来说管理费用的控制必须要首先在管理层达成共识,然后制定制度、通过预算和加强审批实现控制。

从企业成本费用构成的角度看,企业的成本还有财务费用,但由于财务费用中比重较大的筹资费用和结算手续费的支出,企业往往是被动的,没有多少控制空间,因此,这里不加讨论。

(二)从成本习性角度分类的成本控制内容

成本习性也称为成本性态,指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里的业务量可以是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数量,也可以是反映生产工作量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或机器工作小时数。成本按习性可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1.固定成本的控制。属于固定成本的主要有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职工培训费、广告费等。这些开支中如厂房、机器设备折旧费、长期租赁费等会形成企业的经营能力,而且这部分开支一经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有重大改变,因而这部分成本具有很大的约束性。又叫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企业“经营能力”成本,是企业为维持一定的业务量所必须负担的最低成本。固定成本中广告费、技术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等,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年度开始前,根据经营、财力等情况确定的计划期间(通常为一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又叫酌量性固定成本,或者“经营方针”成本、自定性固定成本。

由于约束性固定成本通常不能轻易削减,所以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控制主要是成本发生前,着眼于更为经济合理地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做好科学合理的预算,事后从合理利用经营能力入手,降低生产量的单位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控制,一是取决于相关决策者的判断力,二可以通过预算总量控制加以实现。

2.变动成本的控制。变动成本是指其总额随着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属于变动成本。通常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将保持不变。 因此变动成本的控制,一方面通过确定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进行控制,另一方面设法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来实现。

3.混合成本的控制。有些成本虽然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不成同比例变动,这类成本称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关系又可分为半变动成本和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通常有一个初始量,类似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产量的增长而增长,又类似于变动成本。例如,电费和电话费等公用事业费、燃料、维护和修理费等多属于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这类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呈阶梯型增长,产量在一定限度内,这种成本不变,当产量增长到一定限度后,这种成本就跳跃到一个新水平。例如,受开工班次影响的动力费、整车运输费用、检验人员工资等。混合成本的控制要首先分析其与业务量的关系,然后参照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加以控制。

三、企业成本控制的主体

成本控制主体是指对成本的发生有实际影响力和决定权的人,因此,从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到各岗位员工都是成本控制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对于成本实际发生的影响不同,所承担的成本控制职责也不一样。具体而言可以把企业的成本控制主体角色分为三种。

1.决策主体。企业董事会是企业战略决策机构,企业的各项大事包括投资方向、规模、地点、时间等都由其来决定。因此,企业董事会层面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包括投入资本数量、拥有技术、专门人才等,从企业即将进入产业链的情况,全方位地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地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资源效用。

2.组织主体。企业成本控制的组织主体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是根据经董事会决定的企业发展战略、投资规划以及年度经营计划、方针等负责组织、协调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运转工作。成本管理是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营管理层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具体成本控制职责、目标和方案,处理成本控制信息、考核成本控制结果等,各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成本控制组织主体的核心。

3.执行主体。企业各项成本费用的发生是具体存在于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岗位上的。所以成本控制的执行主体,就是企业各岗位的员工。执行主体的成本控制就是要从自己所在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方式出发,在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和节约成本开支,以最终实现企业的总体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执行主体的行为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充分调动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J

篇9

【关键词】 博弈; 成本; 环境成本控制

本文的假设前提:1.参与博弈的各方都是理性人,都将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2.参与博弈的双方都知道对方的策略以及各种策略的收益或者是成本。

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一)博弈要素假设与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其发展目标。但是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将产生环境污染,对于这部分污染的治理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利润。而政府作为企业的监管以及社会的管理机构,对社会环境的管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会希望企业能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也就是说要求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划分到每一个产生污染的企业。假设:

1.社会环境污染治理的总成本为C+G(C>0,G>0),C是指企业应该担当的部分成本;G是指政府应该担当的部分成本。

2.如果企业承担了自己应当承担的那部分成本,也就是说企业进行了环境成本的控制,而且政府监管严格,得知了这一情况,政府就会对企业进行奖励,例如税收的优惠、贷款的利息优惠等,这部分的优惠表示为I;如果政府监管不严,对企业是否实行了环境成本控制不予以管理,则企业得不到这部分的奖励。

3.如果企业没有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成本,也就是说企业没有实施环境成本控制,而且政府的监管严格,得知了这一情况企业就面临着政府的罚款,罚款的金额表示为F;但是如果政府的监管不严,企业就不会被罚款,也就是说企业将不用花费任何的成本。具体的成本矩阵如表1。

(二)博弈双方的成本分析

1.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1)当政府选择Y,也就是选择对企业进行监管时,政府能获得的效益(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U(Y,α)=G+I或者U(Y,β)=G+C-F;

(2)当政府选择N,也就是选择不对企业实施监管时,企业能获得的效益(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U(N,α)=G或者U(N,β)=G+C。

在这个博弈当中,当企业选择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时,此时政府选择监控的成本为G+I要大于不实施监控的成本G;当企业选择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时,此时政府选择监控的成本为G+C-F要小于不监控的成本G+C。也就是说政府在这个博弈中不存在严格优势策略。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1)当企业选择α时,也就是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时候,企业的效益(也就是企业将花费的成本)U(Y,α)=C-I或者U(N,α)=C。

(2)当企业选择β时,也就是企业选择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时,企业的效益(也就是企业将花费的成本) U(Y,β)=F或者U(N,β)=0。

当政府选择不监管时,企业选择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所花费的成本为0小于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所花费的成本C。

当政府选择监管时,企业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成本为F;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成本为C-I。

在这个博弈中,如果F

二、政府与企业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一)博弈要素的分析

加大罚款的力度,虽然会使得企业不存在一个严格的优势策略,也不能确保企业就一定会选择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因为在政府实施监管的时候,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要优于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可是如果政府不实施监管,那么企业选择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则要明显优于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另外一个因素,政府实施监管的概率问题。当政府的监管的概率不一样的时候,博弈的结果可能也不一样。假设政府对企业实施监管的概率为A;不实施监管的概率为B,具体的成本矩阵如表2。

(二)博弈双方的成本的分析

对企业而言:(1)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效益U(Y,α)=A*(C-I)或者U(N,α)=B*C;(2)企业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效益U(Y,β)=A*F或者U(N,β)=B*0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效益与政府的监管的如图1所示。

设政府监管的概率为X,企业的成本为Y,可以得到方程式:

令Y1=Y2,可以求得P0处的概率为X=C/(F+I)。

由图1可知,当政府的监管概率位于P0左边的时候,也就是企业监管的概率小于C/(F+I)时,企业会选择L2成本线,也就是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当政府的监管概率位于P0的右侧时,也就是政府监管的概率大于C/(F+I)时,企业会选择L1成本线,也就是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因为此时的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成本比不实施环境的成本低。

三、结论

(一)加大罚款的力度

政府对于那些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企业的罚款力度一定要大,至少要比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时所花费的成本好要多,即要使得F>C-I。很多的企业之所以明知道不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可能要面临政府的罚款,还是愿意以身试法,去承担政府的罚款,主要原因就在于处罚的力度太小,甚至要小于他们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成本。所以与其自己去花较大的代价去治理污染,还不如去承担企业的相对数额较小的罚款。

(二)加大监管的力度

政府实施监控的概率要大,也就是要加大监管的力度,杜绝企业的侥幸心理。企业之所以不愿意进行环境成本的控制,哪怕面临巨额的罚款,是因为他们知道政府对他们进行监管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属于小概率事件。这是因为作为监督者的政府,往往不愿意过于严厉地去惩罚那些污染严重而且不去治理的企业。原因在于作为纳税大户的企业,是政府政绩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要保证GDP,就必然要有税收。往往越是污染严重的企业越是一些纳税数额较大的企业,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政绩,宁愿自己花钱去治理那部分企业应当承担的污染。从整个社会来看,这样的方式对环境的维护非常不利,也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源头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政府要加大监管的力度,促使企业主动的去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并且从源头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 冯・诺伊曼,摩根斯顿.博弈论与经济行为[M].王文玉,王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 王冬梅,李万庆.博弈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5).

[3] 蒋军成.地方政府治污的博弈分析与激励制度重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报,2008(3).

篇10

【关键词】 AHP法;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判断矩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2008年《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摘要)》(以下简称《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四大经济板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继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建设后,省政府又下发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发展规划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支持政策》,旨在把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以煤电化为主导,相关产业配套协调,煤电资源综合利用,区域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经济板块。

在《规划》中提到的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是指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城市相对密集、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农业较为发达、对俄开展合作前景广阔的东部经济区域,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六市,区域总面积、总人口和2007年累计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30.6%、27.5%和21.7%,是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因此,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省的要求,对煤电化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进行研究,改善区域发展生态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AHP法

AHP法即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下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的。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AHP法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广泛应用于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环境成本管理需要人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又需要有量的要求,层次分析法正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二)煤电化企业

煤电化企业就是指利用煤电化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煤电产业化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企业。就黑龙江省而言,煤电化企业主要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牡丹江、佳木斯等六城市的煤电化企业。黑龙江省实施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战略,将使六市煤电化企业卸掉包袱创造财富,由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益型,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策成本,包括预防、去除和净化环境污染与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即内部环境成本;另一类是环境损失成本,指由于造成环境污染,受害者或第三方要求予以赔偿、恢复等支付的成本,即外部环境成本。

(四)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煤电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性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

三、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原则

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区域发展生态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应该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一)总环境成本最优原则

煤电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电能的生产消耗煤炭资源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二是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发生的污染损失成本。这两种环境成本可归为“损失成本”。通常,损失成本随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而控制成本则随控制量(污染物减少量和自然资源恢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污染排放量,纵坐标表示成本;直线LC为损失成本线,直线CC为控制成本线,曲线TEC为总环境成本线。损失成本和控制成本构成总环境成本,即TEC。通过观察可知,最有效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是曲线TEC最低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Q*。Q*左边的污染排放量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控制成本的增加超过损失成本的降低。因此,总的环境成本会上升。同样,Q*右边的污染排放量会使控制成本降低,但损失成本会更高,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上升。所以,Q*点是最佳污染排放量,是最有效率的。可见,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企业既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态效益而放弃经济效益,企业应该追求总环境成本最优。

(二)预防性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应符合典型的1-10-100法则。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中,环境失败成本往往占用很大比例,是一种事后成本,处理时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来补偿。根据1-10-100法则,如果环境问题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阶段解决,则只需付出1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内部解决,例如上升为内部失败成本,则需要付出10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外部解决,例如上升为外部失败成本,这时企业将付出100份的代价。该法则意味着:煤电化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

(三)层次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的发生主要是煤电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次,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实施企业多层次环境成本控制。这样,不但增加了环境成本的控制面,扩大了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而且还可以通过产品概念阶段的环境成本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工作,减少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实现企业降低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

四、AHP法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一)层次分析模型建构

将影响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各个因素按照不同的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次的各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一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下一层因素的作用。层次结构通常分为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和最低层(措施层)。层次分析结构具体为:目标层――企业环境成本;准则层――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措施层――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各项分别包含的具体管理成本项目,见图2。

(二)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指相对于层次结构模型中某一要素,由隶属度要素两两比较的结果构成矩阵。它是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或优劣、偏好、强度等)的认识,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见表1。

2、4、6、8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值。若因素i与j比较得aij,则因素j与i比较得1/aij,对n个元素来说,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

A=(aij)n×n

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aij>0;aij=1/aij;aij=1。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层次分析图,通过专家对层次结构图中各中间层、执行层的综合评定,得到四个判断矩阵,分别为:

企业环境成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事前环境成本管理费;事中环境成本管理费;事后环境成本管理费

(三)层次单排序,计算指标权重

该步骤主要是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同时对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就是求AW=λmaxW的特征向量解W,经规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通过这一步骤,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环境成本各组成部分的相对标准,作为今后环境成本管理决策的依据,也可对有关环境成本投入资金相关分配问题进行事前规划。

(四)计算企业环境成本功能系数

产品功能成本决策是将产品的功能(产品所担负的职能或所起的作用)与成本(为获得产品一定的功能必须支出的费用)对比,寻找降低产品成本途径的管理活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可表述为:环境成本的功能(企业投入环境成本所起的作用或所能达到的效果)与环境成本对比,寻找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途径,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活动。用公式可表示为:

价值(v)=功能(F)/环境成本(EC)

功能评价采用“评分法”确定功能评价系数Fij,评分时可采用意见汇集法、特尔菲法等确定功能的得分。功能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从环保法律法规、地方环保局各项标准、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来考虑。

(五)计算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系数

根据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层次分析结构图,获取目前企业的环境成本总额ECij,其中i=1,2,3;j=1,2…5,通过计算得到成本系数Cij。

(六)计算分析企业环境成本价值系数

通过Fij / Cij计算得到环境成本价值系数Vi,分析Vi的值,并与1进行比较。

1.若Vi>1,说明功能过剩或成本偏低,在功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或减少过剩功能。

2.若Vi=1或接近1,说明环境成本投入所发挥的功能与环境成本投入基本相当。

3.若Vi

(七)分析企业环境成本综合管理现状,提出对策及建议

五、结语

根据以上AHP法运用的若干步骤,结合煤电化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综合分析环境成本管理现状;通过各层次中影响因素的权重,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下一阶段环境成本各组成部分投入资金的相对标准,进行事前规划;通过计算企业目前的价值系数,反映企业现有状况下环境成本投入取得的功能效果与环境成本的关系,凭借价值系数值判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方向,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就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对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新闻网:省略/.

[2] 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次会议记述[J].会计研究,1998(5).

[3] 徐玖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理与模式[J].管理世界,2003(4):12-13.

[4] 林万祥,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国际比较[J].四川会计,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