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7:0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教师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教师教学论文

篇1

摘要 智障儿童语由于智力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其语言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本文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运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 智障 语言 鼓励 交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维果茨基说过:“思想不只是在话语中表现,而且也在话语中完成。”语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里活动密切关联。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创设语言环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交谈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与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分不开的。

通过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种多样的语言刺激,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如学习《钉纽扣》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家政室”主题教室,通过实实在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常见物品的语言刺激,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中学、妈妈、哥哥姐姐、钉纽扣、缝衣服等词语,学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再比如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扮演商店老板、顾客、以及家长和孩子等角色,亲身体验生活中买卖商品的体验从而学会生活语言。这种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巧用个别化训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陶某由于智力残疾、大舌头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他能理解和表述单字、 单词、单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含糊,不分音调四声。我就为他制定了一份个人语言训练计划:首先是听觉训练,每天课间十分钟让他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多端的,有故事、有歌曲、有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其次是舌操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是否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

三.强化语言刺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教师要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刺激训练,让孩子通过实践自然地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孩子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自然说的就多了。真正的语言表达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有的学生虽然平时不爱说话,但从单字发音到说句子只需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这说明只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语言刺激,他们得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老师要经常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孩子正在做的事给孩子听。让孩子能明白这个动作和代表这个动作的词联系起来,丰富孩子的经验。如孩子在玩球时,可是说谁谁在玩球,老师在写字时,可是说老师在写字,说的时候要加强名词和动词的语调,增加强度,学生就会形成印象,时间长了就理解了会说了。

四.给予信心与鼓励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孩子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智障孩子平日里缺少的就是成功感的体验,而教师及时的肯定,对他们来说则是最大的成功。此时,教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拿班上的小程来说,长时间的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甜甜的、阳光般的笑容。印象同样深刻的就是这孩子你跟他说什么,要他做什么,他的招牌动作就是原地不动。别的孩子聊天、游戏,他就在一边看着。但从测试以及平时简单的对话中了解到孩子的发音器官没有任何问题。那也就是说造成孩子如此表现的除了环境,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偶然有一天的晨会课,看到孩子拿着《诗韵三百六》念得有模有样,我激动地翘起大拇指送给他。孩子回报给我的依旧是那甜甜的笑容。接触中,也了解到这孩子很喜欢朗读,于是乎,我又如获至宝,诸多教育家的实践证明,孩子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从朗读中去给孩子更多的信心与鼓励,带他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班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从拿着书本朗读古诗,到在全校师生以及家长面前的朗诵古诗,孩子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他所克服的困难,让人欣慰。

五.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是在沟通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其社会交 往和思想交流,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想用言语来交往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口说 话,如:学生想吃糖、喝水时,引导鼓励他先说吃糖等词,提供和运用语言刺激,然后再予以实现其目的,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跟着老师说,逐渐教学生 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往。不过有个别学生不喜欢跟老师说却喜欢跟同学说,那 就让他跟着同学说,先培养他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恰当的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式

智障儿童之间也喜欢竞争、比较、合作或支持,恰当地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 式,建立他们互相仿效、互相激励的态度,增加“我要做得更好”的动机。需要 注意的是,在进行两人组比赛时,要有针对性的为其选择伙伴,两个孩子的语言 表达能力应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因为常赢或常输而引起自满或自卑的不良情绪。 七、 运动当小老师的动机 智障儿童很喜欢模仿成人当小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发智障儿童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谁做得好,我请他当小老师教同学说话、在前面讲 故事、唱歌表演” ,这不但能令该小孩做一个标准榜样,也让其它小朋友努力,希望也可以当小老师。 个别训练”和 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一帮一训练”有机结合八、 “个别训练 和“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个别训练 在一个班级中会存在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个别训练和一帮一 训练,这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语言矫正,发音正确、发展语言,同时在一帮一 相互的交往中,有利于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七.应用游戏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游戏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可以是自发产生的,而残疾儿童就需要我们为其创造机会、积极鼓励他们游戏,帮助他们做游戏,这样的情况下,游戏是目的。在游戏中,让孩子的语言、体能、社交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小青蛙时,我尝试了“小青蛙捉害 虫”的游戏,把运

动室的地板上铺满了用绿色卡纸制成的荷叶,每个荷叶上还有一条或数条小虫(小虫的多少视两片荷叶之间的距离而定) ,训练时孩子们戴着 青蛙头饰,背诵着儿歌“小青蛙,呱呱呱,抓害虫,保庄稼” ,愉快的参与到活 动中来,他们从这片荷叶跳到那边荷叶,兴高采烈的捕捉着“害虫” ,他们从内 心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与同学一起背儿歌、做游戏,每个孩子的脸上都 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培养智障儿童的言语能力,当然还有许多效果不错的方法,如训练方法多样化、语言训练与日常生活互相联系、变换方式、复合、修改等方法,只要针对智 障儿童的特性和实际能力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参考文献:

1.《教会智残儿童与人交往》高利群 缪晓晴《现代特殊教育》____5.1

2.《帮智障儿童插上交流的翅膀》黄艳婷《现代特殊教育》 ____6.6

篇2

论文摘要:教学实践表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强指导和检查、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开辟第二课堂,可以明显提高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析化学是高师化学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分析化学中,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牢固掌握基本操作,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分析化学实验有着其他教学环节和实验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从以往的教学效果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难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可以明显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分析化学实验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仅靠上课时教师演示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近两年对于分析天平的使用、容量器皿的基本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内容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规范的操作等程序采用录像、电脑动画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将复杂的、枯燥的操作技能,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规范性操作的具体要求,实验时学生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教师可以利用暂停键停止播放,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不按规范操作可能导致怎样的误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半滴的操作,用酸式滴定管时是轻轻转动旋塞,使溶液悬挂在出口管嘴上,形成半滴,用锥形瓶内壁将其沾落,再用洗瓶吹洗。加入半滴后颜色变化正好,到达滴定终点。若向此溶液中再加半滴,溶液颜色加深,滴定明显过量。通过多加半滴后颜色变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对“量”的严格要求,从而能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滴加量,减少实验误差。对滴定终点的判断,可以缓慢展示变色过程,并呈现出逼真的终点颜色,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滴定方法和要领。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析化学实验与无机化学实验具体要求的不同,加深了对“量”的概念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耐心细致地指导,并进行阶段性检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分析化学实验有着严格规范的操作要求,这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最基本保证。没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训练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关键因素引。

在进行新的实验课程之前,不是立即开展正规的实验活动,而是先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训练过程中,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耐心指导操作不规范的同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强调学生建构意义的主动性,但是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与实验内容相一致的活动经验和经历,具备能够提供符合实验要求的示范性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具备组织设计和实施实验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能力。例如很多学生开始使用碱式滴定管时,滴定结束时管尖部分有气泡,此时指导教师可以现场演示操作方法,要强调用拇指和食指捏玻璃珠的上半部乳胶管,向右边挤乳胶管,使玻璃珠移至手心一侧,这样停止滴定时管尖部分就不会有气泡。教师演示完后再让学生操作,学生能理解规范操作的必要性并能较快地掌握操作要点。提前通知学生在天平称量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实验完成后,将进行阶段性测验,检查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规范操作的掌握情况,检测不合格的学生将不允许做下一轮实验,在这种压力下,学生几乎都会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按照规范性操作的要求去练习,直至熟练掌握规范性操作,从而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

为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经过前期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实验的基础上,设置了分析化学实验期中基本功检查项目,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实验中加强训练和补救,促使学生能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化学实验基本功检查是根据前期实验的内容设计的,根据分析化学实验的具体特点,我们对实验操作评分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让学生了解,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不停地巡视。发现错误后,教师及时记录下来,在学生实验结束后进行及时指导,这样学生很清楚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日后有针对性地训练。

实践证明,实验课教师耐心细致地指导,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期中基本功检查,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在2008年我校本科教学评估时,专家随机抽取十位大三的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学生的规范操作和很强的动手能力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意义构建是学习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强调学习的情景性,即在真实世界中建构知识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主要思想为: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铺设解决问题的阶梯,从实验中提炼问题,又能设计一些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实例,从而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同化”和“顺应”,从而达到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如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混合碱分析”教学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理论计算和粗测等手段制定实验方案。在选用双指示剂法时,他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如第一计量点pH值由NaHCO,决定,酚酞在其中应显何色?能否从理论上加以判断?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第一终点颜色的描述不尽相同,有的要求滴定至无色-5],有的要求滴定至微红色J,究竟应滴定至什么颜色?实验中应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计算NaHCO水溶液的pH值从而加以判断(理论计算pH=8.13),也能想到配制NaHCO,溶液,于是将课前配制的25mL0.05mol·L的NaHCO溶液拿出,现场加入了2滴酚酞,此时溶液显无色,说明第一终点的颜色为无色。约2小时以后,细心的学生发现NaHCO水溶液中酚酞的颜色已经变成了浅粉色。学生非常好奇,提出问题:酚酞在NaH—CO水溶液中为什么会变色?变色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做实验解释其中的原因。最后经实验证明:NaHCO,水溶液的pH值会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而酚酞的颜色会加深。pH值增加的原因是NaHCO的聚合。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问题,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改革过程,是大学本科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

四、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与本地的环境检测站、产品质量检验所及农产品检测中心等专业检测部门合作开辟第二课堂。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任务到第二课堂进行综合设计实验。通过跟班形式,参与分析检测人员对实际样品的测定工作。学生在第二课堂主要进行如农产品药残分析,空气、水质监测,食品分析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际样品分析测定的全过程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一些采样的基本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熟悉要完成一个实际样品的分析,到底要检测哪些项目,每个项目的检测依据是什么。在实践中熟悉和学会查询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能够进行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仪器的选定、药品的配制、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分析测试操作,最后把结果检测出来。在实际参与中学会环境监测、食品分析中一些常规项目的分析检测方法。在现场学习中掌握实验技术,感受紧张、快速、准确的分析场面,真正体会分析测试人员责任的重大,如在检测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时,如果由于检测人员的粗心或者错误操作将严重超标的奶粉误检为合格产品,对消费者的身心将造成严重伤害,检测人员将承担重大的责任。正是由于国家及地方质检部门的相关人员及主要负责人的渎职行为造成了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重大安全事故。

篇3

【关键词】文化视窗;新模块教学;多元智能化教学

一、前言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文仲教授在200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胡文仲、孙有中,2008:141)“英语专业怎么办?”办法之一是在英语文学课上做文化导入,以“少而精”(孙有中,2008:前言)的原则以多元智能的文化补白、文化嵌入、文化丛和文化高地的方法进行文学教学的文化导入来“医治”罹患:“思辨缺席证”(黄源深,1999)的“英国病人”,解决我们的学生“没文化”的问题。(孙有中,2008:110)的问题。下面是以文化内容为依托的部分文学课表。

二、新教学模块

Table 1 Curriculum/(课表)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其莘教授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作者加)要特别注意语言背后的东西。教学中,老师的教材选择不固定。1.文化嵌入:以莎士比亚的课程内容为例。十四行诗第18首的“sum-mer”和“夏天”文化区别作文化嵌入。2.文化补白:《哈姆莱特》中俄狄浦斯情节可以用文化补白。3.文化丛:《威尼斯商人》中犹太教的历史用文化丛并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吝啬鬼”夏洛克。4.文化碰撞:雪莱的《西风颂》里的“west wind”在汉语里是贬义,让学生进行文化讨论。5.文化高地:把文学中与文化有关的有争议的内容进行文化补白/嵌入/文化丛的新模块教学,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8首中的summer译成夏天有争议。这是中英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所以产生碰撞的翻译值得学生深思。

在讲杰克伦敦的作品《马丁·伊登》时老师用文化补白的形式把中国文化老庄的“不得已”与美国的首创精神进行文化嵌入然后进行比较,之后再加入他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和《生火》,然后对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智力较量等哲学内容置于精神高地进行文化补白。《马丁·伊登》这一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愿下课。两周后,老师在课上问学生:哪种文学课你们最喜欢?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从此文化视窗里的文学景象以文学课上的文化介入的教法诞生了。教师挖掘出了多维度的文学教学文化介入的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论文写作和收集的数据来看,学生的思辨能力确实有了提高,打通中西文化初见成效。

三、数据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问卷采用北外胡文仲教授的问卷模板,稍加修改。问卷班级为2007级9-14班非师学生。有效问卷116份。

从表2中看出通过文化视角下的文学讲课,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了。73.3%的同学发现有文化冲突。93.1%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66%的同学感到文化错误让他们最不舒服;而59.4%的学生认为多数的文化错误出现在书面语言中;在问到《马丁·伊登》和《热爱生命》这两课的效果时,居前三位的是A.有趣,B.新鲜,C.获得更多本国文化知识。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表4中居首位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占38.7%,其次是与外国人交谈占26.7%,学生在校园里有许多机会和外籍学生交流。表2从学生反映语言交流的错误显示,居首位占66%是文化错误,远远高于其他各项。从这一点看出我们给学生开的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太少。通过文学教学文化介入的新模式教学实验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吸收中西方文化知识来提高它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一个不小的教学飞跃。

篇4

情境教学方法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情境教学就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的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教学方法。信管专业主要是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模拟或者提供真实企业情境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为实现“职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目标,该文提出了企业情境创设的实践教学方法。企业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创设制造类和服务类企业生产制造或运营开展过程为主题的教学情境,通过诸如企业工作情境、任务情境、竞争情境、创业情境等的创造,在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通过角色转换,加强学生对于企业多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层层递进来模拟现实企业场景,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角色的岗位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基于企业情境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针对本校信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文构建了基于企业情境的实践教学体系。

2.1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多学科结合的,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及管理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因此作为核心的实践环节,通过创设以企业生产任务开展过程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

2.2基于企业情境的实践体系概述

针对社会需求和本校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将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企业管理和系统开发两大领域,本实践体系旨在逐层推进学生的学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力图为学生创设从单一模拟企业情境到综合实际企业情境的层进式情境实践教学体系。每一领域的实践体系都包括专业知识模拟情境、综合实践模拟情境和创新创业真实情境。两大领域在创新创业真实情境模块交叉融合。专业知识模拟情境的具体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竞赛,综合实践模拟情境包括专业实训、毕业设计、课外实践,创新创业真实情境包括综合类创业竞赛、企业实训、专业认证等。根据信管专业的学科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和系统开发两大知识领域的内容都是相互融合的,尤其在创新创业真实情境中,两大领域的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本实践体系的特色就在于从学业、就业到创业逐步为学生勾画真实企业情境,将企业情境创设体现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的无缝对接。如图2所示。

2.3基于企业情境的实践体系内容

在专业知识模拟情境下,通过为专业课程构建模拟企业情境,使学生加强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系统开发知识领域,专业知识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竞赛。例如从数据库课程设计、编程语言课程设计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从程序设计大赛到软件设计大赛等。对于企业管理知识领域主要包括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课程实验、通过企业考察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主的课程设计,以及参加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竞赛。以信管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每章节知识学完后可以和学生一起通过一个经典案例的分析来巩固知识,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小学期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现实生活中的中小企业,针对某个企业的营销现状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并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通过兄弟院校的比拼来找差距促发展。本层次的模拟情境旨在加强学生对于各专业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胜任专业岗位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模拟情境下,针对两大模块可以开设系统开发综合实训和企业资源计划综合实训,力争将所学专业知识聚集在两个实训平台,并且通过使用金蝶k3创新管理平台和创业之星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的企业情境。同时,鼓励学生组建了创新创业工作室、系统分析工作室等兴趣小组,通过教师的企业横向课题,使学生进一步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本层次的模拟情境旨在加强学生对于各专业知识模块的融合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创新创业真实情境模块,可以为学生联系相关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机会,缩减了学生步入企业后的适应时间。此外,为加强学生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多个单项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参加综合性的创业竞赛,比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不仅能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又能培养创新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资格的认证,缩减与企业的距离。本层次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企业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结论

篇5

在欧洲大陆日德兰半岛的北部,有所鲜为人知然而生机蓬勃的新型大学:建于1974年的奥尔堡大学。“走新路”(ADNYEVEJE)三个大字赫然刻在奥尔堡大学的徽标上,表明该校要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上走出一条新路的志向。奥尔堡大学的创新,在于它承认大学是社会成员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承认知识的进步必须跨越森严的学科壁垒而面向现实,从而创造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centred)、“由课题来组织”(project—organized)的“做学问”(study)的新模式。

一、系科设置和学位

表面上看,奥尔堡大学的院系设置与传统别无二样。它有三个学院:人文学院(FacultyoftheHumanities)、社科学院(FacultyoftheSocialSciences)和科技学院(FacultyofTechnologyandScience)。人文学院设有3个系:音乐和音乐疗法系、交流系、语言和跨文化研究系。社科学院有2个系:社会研究和组织系,经济、政治和公共行政系。科技学院有8个系:发展和规划系、生产系、土木工程系、建筑技术和结构工程系、物理系、电子系统系(含通讯技术、医学信息和图像分析、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四个系)、能量技术系、机械工程系。

各系具有研究、开发、教学以及行政和服务的功能。这个顺序的功能配置,体现了它的“Institut”(英译为“department”,汉译为“系”)的本质。从教学方面讲,全校13个系提供大量单学科或跨学科的研修计划,因学科不同,分别授与2.5—3.5年的主修学士学位,以及4—5年的主修硕士学位或专业证书。为获得同名学位,工科年限最长,文科最短,而社科界于其间。多数院系还为硕士学位设有副修计划。

每个学年分为两学期。每个学期20周,前18周用于教学活动,后2周用于学业评价。每周研修5天,上下午共10个教学单位时间。每个教学单位时间为3个半小时,用于讲授、实验和课题研修工作。大学的第一学年为按学院划分的基础教育年,要求学生学习宽广的理论和方法,学会协作共事,发展问题求解能力。由于丹麦的普通教育实行13年制,因而,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开始涉足人文、社科或工程的广泛领域。从第二年起(人文学院从第一年的第二学期起),学生分别进入较宽的分支领域。以科技学院为例,学生可在土木工程、建筑技术、机械工程、信息技术、能量技术、大地测量学、地藉科学和规划、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等七个分支领域作出选择,继续其后两年的学业。第四学年则进入专门化,学士和硕士学位分别要求半年和两年的专门化。详见下图。工学硕士研修计划现有13种:规划、环境工程、结构工程、室内环境工程、机床设计、能量技术、渔业技术、工业生产与管理、光学工程、通讯技术、控制工程、医学信息与图像分析、计算机工程。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奥尔堡大学自组建之日起,就立志改革创新,致力于突破以讲授为主、按学科组织教学的封闭式教学体系,确立教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三者的辨证关系,大胆提出并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按课题组织教学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新模式力图实现四个教学改革目标:①减少由中途辍学、延长学习年限、课程安排不当所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灵活性和创造性,改善学生的交流技能和共事能力;③训练学生在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下,全面解决复杂问题;④培训教师,使其不仅能讲课,还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新型教学体系的创新特色,集中体现在纵向上以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横向上由课题工作来贯通各门课程的学习,从而真正做到了按课题组织教学。在校3.5或5年中,本科生须参加6—7个课题工作,硕士生须参加10个课题工作。每个课题各持续一学期。在总学时中,学生花在课题上的时间约占50%,花在与课题有关的课程上的时间约占20—30%,而花在学术科目和选修课上的时间则占20—25%。也就是说,在校2/3以上的时间花在课题工作及其相关背景课程上。每个学期学生学习哪些课程,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主要取决于他们所选课题的需要,而不是取决于学科的自身体系结构。

为使按课题组织教学活而不乱,该校开发出一系列独特有效的教学程序和管理办法。每学期开学前,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计划小组负责确定本学期的主题。这里的“主题”(theme)指的是一个由若干涉及到技术内容和社会因素的相关问题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可能是一种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问题的技术变革,例如某个生产环节的自动化;也可能是一个带有经济、政治或社会性质的大问题,例如能源危机、欠发达国家的供水问题。在一个主题下,再细分出许多个相关的小问题(problem)。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用以验证理论的练习题,而是一时找不到满意答案甚至根本没有答案的实际问题,有些则是教师的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学生从中可选择一个问题作为学期课题(project)。一旦某个学期的主题确定下来以后,它就是该学期所有教学活动的共同核心。除了阐释主题外,计划小组还要据此安排课程、确定必修课,以及与主题有关的辅助活动计划。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及其问题的性质和范围的理解,为学生选择课题和完成课题打好基础。如下图所示:

在主题这个综合体内,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了相同或相关的问题的学生经过一二周的交往,彼此认识,形成课题小组。在科技学院,每个年级依此方法在每个学期初先形成有50—100名学生的大组。每个大组是一个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安排人员和分配用房。大组下分若干个有6—8名学生的课题小组,每组配备两名教师(导师和副导师)和一间小组工作室。小组成员的课程表大致相同。不上课时,他们便聚在工作室一起搞课题,因而,小组工作室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如果计划小组安排的课程没有满足某个小组的特殊需要,那么,该课题小组可以要求增设特定课程。

从主题的内容上说,主题的确定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基础教育年的主题一般是比较宽泛、简单的。随后各个学期的主题则是针对特定分支的,必须符合该分支的专业目标。由于每个课题小组自选课题,在学期末他们在专业上的收获往往互不相同,但也绝非迥然不同。其中主题发挥了调控作用,使得自选或专门化局限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针对课题中心式的教学组织特点,课程安排也作了相应调整。开设的课程大多短小精悍,一门课程一般安排6周(即一个单元),每周上课一个单位时间。但数学、物理等课程可能每周上课两个教学单位时间。在每学期的第一二个单元,每单元学生须选修4—8门课程,第三个单元则选修1—3门课程,因为学生在该单元要把精力集中在课题工作上。因此,学生每学期要选修12—16门课程,其中大多数是针对课题的。周二下午学校不安排上课,以保证导师和课题小组每周至少接触一次。

由于课题工作及与课题有关的课程学习占到学生每学期75—80%的时间,因而,课题评价是整个教学评价的重心。每个课题设有一个课题评价委员会,导师和副导师是其当然成员。第二、第五及最后一个学期的课题评价还邀请校外专家参加。课题小组必须在评价前两周完成课题报告,打印成册并呈送每位评价人员。课题报告正文一般有75—150页,图表、附录和参考文献也有50—100页。课题评价大约需要4—6个小时。前一个小时由课题小组宣读报告,稍事休息后,评价人员就课题的细节及与课题有关的教学内容向课题小组提问。问题多半集中在课题小组为何这样做或为何不那样做,要求对假设和运算结果作出解释。最后评定报告质量,除毕业设计分数评等外,其它的课题作业只有及格与不及格两级。当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及格时,学校将向他说明具体原因,并允许他再过一段时间(通常是1—3个月)重新进行答辩。在每届学生中,将近有25%的学生第一次毕业设计答辩没有通过。

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职责也需作相应的调整。除讲课这一常规任务外,教师还要承担新的职责。例如,和学生一道确定主题,并为实施以主题为核心的教学计划作准备;每学期指导2—3个课题小组,帮助他们安排工作,评点他们的设想,监督工作进展,审阅课题报告,撰写评语及主持课题答辩。如果导师对小组的课题感到生疏,他还得与课题小组一起讨论研究,必要时导师需帮助处理课题小组内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此等等。

三、简评

奥尔堡大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从突破封闭式教学体系、革除传统教学弊端入手的。传统大学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实行分科教学。各学科有其逻辑和顺序,反映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那些被认为对某一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科目及其知识,通过教科书和讲授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证实这些知识的练习,学生学习运用这些知识,最终学生掌握某些领域的知识和对已知问题的标准化解法。显然,这种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几乎被排斥在外,不成系统的知识、实际问题很难进入课堂,学生所学的只是确定的、系统化的甚至是陈旧过时的知识;二是分科课程把科学的完整性和有机性割裂了,而实际问题往往涉及多门学科,反映学科间的联系,难怪学了条条块块知识的毕业生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在一个稳定少变的社会中,这种传统教学也许无可厚非,但在当今学科交叉渗透、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形下,倘若还固守传统,难免不合时宜。奥尔堡大学通过改革与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

实践表明,开放式教学体系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成功之路。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教学,学生学会了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观点与建议,并学会了如何运用不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复述教科书内容。1988年奥尔堡大学对毕业生的一次调查表明,开放式教学减少了教育浪费,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该校有80%以上的学生毕业(丹麦技术大学只有60%的学生毕业),其中大多数学生按时毕业(丹麦技术大学很多学生必须延长1—2年才能毕业)。同时,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科技学院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离校时对专业作了好的或很好的准备。土木、建筑、工业、信息、能源等分支的毕业生认为半年内即能胜任第一种工作的,分别为65%、80%、93%、87%和86%。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程、课题工作、其它教学、同事和研究生教育的分别为9%、51%、4%、21%和7%,部分来自于上述各项的分别为47%、39%、7%、37%和22%。那么,接受新模式教育的学生是不是存在知识面过窄、后劲不足等问题?调查表明,科技学院不足5%的毕业生认为技术知识、经济和法律知识学得不够,有不到5%的毕业生在从事新的专业工作上感到有些困难。

可见,奥尔堡大学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具有两大显著优点:一是具有很高的内部适应性,师生可以轻易地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具有很高的外部适应性,学生通过大量的小组课题工作,使学生接受类似于雇佣状态工作条件下的专业训练,从而具有较强的共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因而,该校毕业生深受工业界的欢迎。

当然,该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并非一帆风顺,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一些教师貌合神离,致使主题确定不当,课题工作和督导表面化,学生的课题报告质量不高;新的教学体系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和更多的教学设备;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和更多的教育经费,等等。但是,大学教学全过程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尝试,无疑是一种大胆创新,奥尔堡的“走新路”是成功的希望之路。

1.N.O.Fruensgaard,ProjectWorkasaStudyTechniqueattheUniversityofAalborg,ProceedingsofWorldConferenceonEngineeringEducationforAdvancingTechnology,1989,Sydney,Australia.

2.R.Creese,AProject—centeredEngineeringProgram,EngineeringEducation,Vol.78,No.2,1987.

3.F.Kjaersdam,Problem—orientedHigherEducation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Proc.ofISHEE,1990,Hangzhou,China.

4.J.Ostergaard,ExperiencewithProject—organized,Problem—centerdEngineeringEducation,ProceedingsofWorldConferenceonEngineeringEducationforAdvancingTechnology,1989,Sydney,Australia.

篇6

1.“作品=作业”教学内容紧扣教材

在严谨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有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上交一张张漂亮、完整的作业。在展览时,学生图省事,没有进行创造性设计,将作业直接拿来就用,使“作品=作业”,作品质量无法提高。

2.节约原则

为了完成一件高质量的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而一些学生来自农村,经济并不宽裕,也不愿意为了其中的一些难找难用的材料去费心,而是选用其他类似的材料代替,导致作品质量不高。

3.教学陈旧

教材很少更换,教师在经过一轮教学之后,有了自己的教案,在下一轮教学中,不再思考,而将现成的教案、课件拿来就用,导致学生没有看到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形式,缺乏这一方面的审美经验,从而使作品缺乏创造性。

二、如何在手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扩充信息

丰富审美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抛弃以往的模式化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充教学内容,更新教学信息,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最新的资料图片,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让他们在“接受—思考—制作”的过程中擦出创造的火花,使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如泥塑课,以往让学生在用基本技法做泥条、泥片、泥块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做成饼干、花瓶等,如果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图片信息,增加学生的审美经验,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尝试借助泥塑工具做成异形或镂空,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2.举一反三

更新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以往的手工课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堂教学效果,使作业具有观赏性,教师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教,一步步示范,在这样精细的教学中,学生迅速掌握了制作的技能技巧,顺利完成了作业任务,但对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吸收、化为己用,不敢尝试创新作品。因此,教师要举一反三,更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3.提供多种材料学生

在手工课中的创新意识受到了材料的限制,有些材料没见过,可以进行哪些改造,适合用在哪些地方等,学生不去想,也不去尝试。有些手工材料学生在网络、教材及教师所给的信息中见过,也知道其作用,但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取材不易,使得制作进一步受阻。有些材料较为常见,学生却没有养成收集材料的好习惯,平时不经意间就废弃了,到了要用的时候,一时半会又找不到,使得手工作品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如果教师提前要求收集材料,或者帮助学生准备好难找、不易进行再加工的材料,学生就有可能从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擦出创造的火花,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如,在制作一个“农家小院”时,我们将儿童的积木堆在院子里做成玩具,将拼插积木制成的秋千放在院子里增加农家小院的氛围,把废旧的齿轮、螺丝、螺母焊接好做成过山车、围墙、假山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材料上也别具一格。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还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如,在做“年夜饭”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吃年夜饭的场景,可以用彩泥让学生捏一捏丰盛的年夜饭,可以用纸杯做出人物形象,用卡纸或者废旧材料布置过年时的环境。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同材料的刺激下,做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在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中,创新意识再次被激活,使课堂展现出新的面貌。

4.活动渗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比赛中

结合主题展览进行创造、设计,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设计意识,思考材料、造型、色彩的选择与运用,启发发散性思维,陶冶情操。如,学校社团的英语短剧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

5.本土文化

篇7

王雪飞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影响着每一个学的在德智体美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道路。然而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更是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道路,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教会做人的道理。让他们知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记得卡尔·亚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教师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要以自身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工作中用师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德育人,以德治教。教师在监督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观察着老师。老师的认真严谨,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小学阶段的教育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学生良好的品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潜移默化的形成的。作为班主任更是要肩负学生的成长重任,在德育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一、加强常规训练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规范训练。首先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书本的摆放。有问题要举手提问,规定的举手姿势,发言时要声音洪亮。其次对学生读书和书写的姿势训练,读课文时告诉他们口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写作业时提醒正确坐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

此外,学习能力的训练也是重要的事情,让学生能够在书写作业时独立思考问题,对父母不依赖。能够做到每天坚持自己记录作业,完成作业后能够认真检查,然后整理书桌收拾学习用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但培养好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老师的合作,只要我们找对方法便能事半功倍。

二、耐心教育,用爱感化

把学生当孩子看待,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犯错是必然的,每个错误的产生都将是进步的开始,作为班主任应该宽容他们,容忍他们的错误,采用谈话式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认识错误。当有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我会单独和他交流,让他去自己思考:“你觉得你的行为如何?”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此外,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铃声过后,仍然有同学在说话,我不会去批评他们,而是去表扬已经准备好的同学,那么其他人就会效仿。常常的去表扬行为好的学生,会对行为较差的有所影响,表面上是在表扬某些好习惯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在批评后进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这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对学生有爱,并不是一味地放纵,爱他们的同时也要结合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教师的爱和理解教师。

三、赞美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缕阳光

低学段的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而老师的评价便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安某是我们班写字最差的学生,有一次她的交上来的生字有很大的进步,我直接当着全班同学赞美她:“这次你写的真棒,照这样下去,你会成为同学们的榜样。”从那以后,她写字开始很认真,有时也会主动问我她写的如何?我都会鼓励他,并且提出意见修改生字,这无形中让她愿意把字写好。

赞美还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当学生做了一件好事,回答出了精彩的答案,我都会及时给予赞美。如学生捡到钱交给老师,我就会说:“你是一名拾金不昧的好学生,我会让大家向你学习。”

篇8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9

中学化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紧抓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当前的认识结构将化学知识富有的逻辑性相互组合串联起来,选择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科学、正确的运用化学教材,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使学生接受了解更为有趣、更为有序的知识内容.中学化学老师在对化学知识难点进行分化时,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教学办法,使知识深入浅出发展,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比如说很多学生在掌握、记忆元素周期表时,往往会感到非常困难.老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周期表中的族对所有常见的以及常用的元素符号进行分散识记,也可以根据周期表格形式将常用的前三十六号元素、0族元素以及别的主族元素画成一个表格,然后将表格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每天都带给身上,有空就翻看,这样通过长时间的记忆、阅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牢牢记住所有的常用元素.对于容易混淆以及不容易掌握记忆的化学知识内容,老师可以将其编程顺口溜或者是韵语口诀,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比如说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化合价以及药品取用知识,编制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是顺口溜,像《化学之歌》等等,通过歌曲以及口诀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内容,同时由于教学过程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问,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中学化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首先需要问题的提出,然后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而通过回答过程挖掘出新的问题,再解答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就会导致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受阻,长时间下来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迟钝、僵持,对于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中学化学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创新教学活动,在使学生明白了解质疑、提问的重要性之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问题的创设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教育.

3.利用讨论方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使用讨论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出所有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放下架子,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管理.老师不仅要学会接受学生的所有意见,也应当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独特的见解,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如学生的见解错误老师应当先夸奖学生,再用和蔼的语气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与老师才能够为了更好的解决某一问题而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应用,进而在应用中得到提升.比如说老师在利用pH试纸进行实验时,可以发放给学生pH试纸以及浓度适当的酸碱性物质,像肥皂粉、洗衣粉、小苏打、醋、盐酸等等,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分别猜想一下这些实验物品是酸性、还是碱性,并在实验之后用讨论的方式探究这些物品为什么是酸性、碱性,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pH试纸以及酸性、碱性.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创新教育;兴趣;求异;想象;开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67-01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

3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