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4-07 14:4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支付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5年10月6日,湖北经济学院大一新生孙亮(化名)发现了自己农行卡上的资金少了6795元,他立刻意识到他的银行卡账户被盗了,马上报了案。10月18日,国内首家基于电子邮件地址和手机号码的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快钱公司风险控制部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孙亮,向他询问了关于孙亮利用快钱在线支付平台进行网上交易的事情,这使孙亮极其错愕,因为他本人从未用过快钱平台在网上买过东西。后经了解,原来在9月19日之前,就有人用孙亮的农行卡在快钱平台进行充值,并在当天进行了三笔价值共计4000元的网上交易,而交易者的姓名却不是孙亮,是另外一个叫陈晨(化名)的人,这引起了快钱风险控制部门的注意。9月27日,陈晨又提交了一笔价值1000元的交易请求。而当快钱要求陈晨出具交易资料以及银行卡所有者孙亮的授权资料时,陈晨却没有办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于是快钱作出了暂不进行结算的决定,希望与持卡人孙亮取得联系后再行处理。
后经过相关人员调查,事情的缘由是孙亮在9月份时接到过一个关于中奖的陌生短信,缺乏经验的他不小心将自己的农行卡账号和密码泄漏出去,从而导致了以上事件的发生。很幸运,盗卡人在利用快钱平台进行充值和交易的时候被快钱富有经验的风险控制专家识别了出来,才使得银行卡上的5000元资金免遭盗取。
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网上银行欺诈事件,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新课题。网上欺诈是国际性难题,单纯靠技术不能完全破解防范网上银行欺诈行为,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合作。从用户来说,在接到类似的电话、短信和邮件时应有防范意识。
与线下购物不同,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和支付的数据信息可以得到全程的实时跟踪和监控,风险控制专家可以运用互联网的特性及支付平特的技术手段,针对可疑的结算申请进行严格审查,并协同持卡人、银行、公安等部门,有效及时地辨别并处理可疑情况,使不法分子通过窃取他人银行卡账号和密码来实施网上犯罪的企图无法得逞,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银行卡所有者的资金安全。
安防支招
1.不轻易告知他人自己的银行账号、银行卡号码;不使用自己的生日、身份证号码的片断、以及123456等易被猜中的数字组合作为密码;
2.不要相信中奖短信,不要拨打中奖短信提供的联系电话,并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
3.不要随意将自己身份证和银行卡的扫描件、复印件提供给他人,如果不得不提供,应当在这些扫描件、复印件上注明“仅限于XXXXX时使用”字样;
篇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应运而生。第三方支付是指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和服务的企业。
在交易中,第三方平台充当了卖家与买家的中介,在交易转接的同时充当了信用中介的作用,便捷的解决了虚拟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信用风险问题。但是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以及对沉淀资金运作酝酿了更大的潜在风险,所以有关该方面的管理措施等研究也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
在国内,现在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缺少管理机制与框架,刚刚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央行的管理范围。所以在风险防范等方面较为被动。而在北美地区。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较早,所以在该方面的监管以及研究都比较成熟,很多方面值得国内的研究者借鉴。
二、我国网络非银行支付概况
1.第三方支付发展概况
近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其经营范围在不断的拓展,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平台框架也在不断变化,从支付网关到支付平台,从大量吸收资金、到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在网上充当了部分银行的角色,具有银行的部分职能,尽管还存在着诸如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但第三方支付系统确实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随着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互联网应用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
由于网络购物增长拉动作用和第三方支付的支持范围不断拓展,我国网络支付的使用率为30.5%,用户规模达12810万,半年增长36.2%,仍然是用户增速最快的网络应用。第三方网上支付的蓬勃发展,已涉及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社会公众,并形成巨大的资金规模,但其在法律、资金、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也逐渐凸显,并引起了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
2.第三方支付风险
第三方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产物,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虽然第三方支付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其重大的支付作用,而且大有燎原之势,但是在国家政策和监管的层面,还没有纳入支付体制之中。
早在2005年11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其的VISA国际组织委托的研究课题《现代电子支付与中国经济》报告中也曾警示:
“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资金吸储并形成资金沉淀,如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存在资金安全和支付的风险”。
3.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指引中明确指出在我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电子支付业务适用该指引。但是第三方支付不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第三方支付没有纳入该指引的规范和监管的范围。
当年十月,中国人民银行又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本办法所称支付清算组织,是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向参与者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法人组织。由此可见,我国监管部门对电子支付的监管将扩展到像第三方支付这样的非银行机构。虽然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去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非金融机构支付管理办法》,对准入资格及相应权责做出规定,并对其业务准入、交易行为、经营行为等方面实施监督管理,以规避第三方支付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至此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对我国非银行支付监管建议
我国第三方支付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高速发展时期,但是随着新的冲击的来临,也必将给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第三方支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处于政府监管的空白区域是正常现象。但是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
1.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
首先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必须有一个明确定位。才能够保证监管法规以及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在《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中,明确的规定第三方支付中的结算业务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同时这样也被各界学者广泛认可。那么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部门主要应该有:中国人民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产业管理部门及税务机关等。
其次应该立足国情,兼顾可行性和效率、应以市场为导向,在了解市场情况、分析市场动态、预测市场未来的基础之上,以市场需求制定监管措施。第三方支付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监管政策松紧适中,避免过度抑制行业发展。
2.对经营范围和资金的监管
大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中可以充当三种角色,一是交易转接,二是信用中介,三是交易仲裁。随之通过第三方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了大量资金,已经具备了开展银行类金融业务的能力。这就产生了潜在的经营风险。
首先要明确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收入的归属。这一部分在途资金,在买家收到货之前,应归属于买家。
篇3
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存取款,银行卡,支付结算等等。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在业务操作中的产生的失误及会计风险,对于每一笔业务的单证,我们都会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业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会计要素的申领和入账等操作,会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确保会计账目账实相符。对于开立银行卡,电子银行业务等,对办理人的身份证或相关证件要严格审核,做到手续健全,避免隐患。同时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控,坚持对柜台人员的业务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对各类手工登记薄进行坚持核对。
二、以服务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是我行服务于客户的宗旨。为了切实的将这一宗旨落实,我们对柜员进行了相关业务的培训,力求高效率,微笑式的为每一个客户服务。记得有一次,一个客户在用一个新装的ATM机取款时,可能是不太适应新的机器,在ATM机吐钞30秒内没有拿走钞票,导致ATM机又吞回,客户没有拿到钱。我们积极的为客户处理并安慰客户不要着急。最后,经过我们查看ATM的监控录像,并对账目认真核实确认后,我们将客户被吞掉得钱又重新存入其卡上。
三、二者之间的关系
银行内部风险的控制是服务客户的基础。只有控制好内部风险,我们才能更加高效快捷的提供个客户贴心的服务,也能在客户遇到账户问题时,及时的进行处理。 但另一方面,服务客户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完全制度化的进行。在客户无法提供满足银行规定的相关证件或违背制度要求时,为了确保风险控制的强度。我们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某种程度上无法切实的罢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四、如何平衡风险控制与客户服务
我们必须意识到,银行风险控制是建立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全体客户的目标上的。那么基于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应该切实的保证制度的威严性。在不违被风险控制制度的情况下,给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贴心化的服务。
设立绿色通道或者上门服务,特事特办。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客户等,我们可以组织相关的队伍,提供上门服务或者设置绿色窗口。对于特殊业务,我们可以设立特殊窗口,并设置专门的负责人,直接上报给上级,做到快速,及时的处理客户客户信息和业务信息等特殊业务。
加强对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实际业务水平。
各银行业务人员应加强对各项制度的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在客户遇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并解决。面对客户遇到的紧急情况,如吞卡等。应学会镇定紧急的进行处理,并安抚客户。
了解潜在的客户实际需求
对于潜在的客户,我们应一视同仁,积极热情的回答其问题。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了解其需求。并提醒其办理业务必需具备的证件及相关凭证。以细心热心得态度打动客户,让其主动的配合我们的工作,做潜在好客户服务。
篇4
关键词 政府采购;风险;风险控制
政府采购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政府采购从1996年开始试点以来,采购规模迅速扩大,并在2003年正式实施了《政府采购法》,同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至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把政府采购体制改革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拟运用政府采购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建立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一系列制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同时目前我国政府采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等等问题,如何加强对政府采购领域的风险控制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证。
一、政府采购风险控制的概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定义,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风险与危险不同,风险不只意味危险的存在,而且表示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渠道。风险是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具体来说,风险是指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导致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程度,但习惯上我们将其定义为预期后果估计中不利的一面。根据笔者对政府采购和风险的理解,政府采购风险是指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发生了违背政府采购制度基本原则的行为,使政府采购的实际结果与政府采购的预期目标相偏离的程度和可能性。因此,政府采购风险控制就是指在整个采购中。根据项目风险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政府采购实际发生的风险与变化所开展的各种控制活动。
二、政府采购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政府采购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职能的实施和实现需要一定资源的投入和使用,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的政府的性质的公益性,因此,就有必要对用于政府采紧购的资源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手段保障政府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实现政府职能目标。实施政府采购风险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政府采购风险控制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证
政府肩负着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采购是现代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政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政府采购具有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企发展、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生存环境和促进就业等多方面的功能,其采购的数量、品种、频率以及风险偏好,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要保证政府采购功能的真正实现,必须使政府采购活动履行于政府的使命和职责,不偏离公益的目标。
(二)政府采购风险控制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政治挑战。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标本兼治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加强政府采购的风险控制,以有效地预防和抑制公共采购活动中的腐败现象,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维护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提高执政的合法性。
(三)政府采购风险控制是解决政府采购领域各种问题的现实需要
政府采购领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目前政府采购基本是粗放型的,盲目购置、重复购置、随意购置的现象相当普遍,使国家财政不能实现很好的效果,造成规模不经济、分配和使用脱节、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增大了政府采购的风险。②采购过程不透明、不公开,在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过程中,往往是个人因素起决定作用,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③一些地方政府常常强制本地区的支出单位购买本地产品,大型工程也要求由本地区自行承担,基本上不对产品或工程进行性价比、质价比的分析评估,严重地损害了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使政府采购担负着极大的增支风险和品质风险。
(四)政府采购风险控制是国际经济接轨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经签订加入了1979年东京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政府采购协议》,同时我国还是APEC和PTO的成员。国际贸易中通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已经延伸到政府采购领域,各缔约方都有同等的市场进入机会。但却有评论说:“中国的政府采购市场表面上看起来像是铁板一块,实际上却是丝网一张,漏洞百出,只要稍加变通,你便可以很轻松地进入并获取高利。”因此,如何加强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不但是规范我国政府采购行为的需要,而且还是实现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必然要求。
三、政府采购的风险分析
政府采购的风险按来源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来源于地方政府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寻租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不顾性价比,盲目采购本地企业提供的服务而压制外地企业。②来源于供应商(承建商)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供应商相互串通、联手操纵标价,恶意抬高价格套标、轮流坐庄;少数供应商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以不合理的低价抢标,而后以“偷梁换柱”的手法牟取利益或抢标后通过协商以高于中标的价格执行,或者与评委相互勾结作弊。③来源于机构的风险,表现为政府采购招标机构事先内定,在背后搞营私舞弊,将招标采购作为掩人耳目的手段;受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导致采购中出现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腐败行为;招标采购过程的招标程序虽是公开的,但评标和定标的标准却参考了少数行政领导的个人意志(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的招标采购);招标机构往往在主观上期望采购比较理想而且比较熟悉的货物,因此在制定技术规格要求时就有针对性、倾向性,在技术规定中规定了某些特定的技术指标,从而排斥了一些潜在投标人,造成招标范围缩小、缺乏竞争力,带来招标困难以至失败的风险。
(一)来源于政府自身的风险
1 招标失败
政府招标采购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政府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可能使招标失败。招标失败可能使采购单位没有及时买到所需设备,又得重新招标采购,浪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以及其他相关社会成本,也可能损伤政府的信誉。
2 损失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支出管理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手段,而且侧重于预算分配和决算过程,而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相对弱化。在这种方式下,购买物品和组织服务等活动都是由各预算单位分散进行的,既缺乏财政的监督,又存在着资金分散、盲目购置和重复建设等弊端。
3 寻租腐败
政府采购是一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等原则贯彻执行的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规定招标采购为政府采购主要方式,因为它更能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共性。但在以下地方政府中,由于受个人利益、小集体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影响,致使“公开制度”变成了“暗箱操作”,招标、评标、定标的程序不严格,在一些大的项目采购过程中,少数领导贯彻个人意志,甚至与评委、供应商相互勾结,人为影响政府采购活动的客观公正。
4 监督缺失
《政府采购法》第1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从广义上来讲,采购监督还应该包括其他部门,如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活动,还有社会公众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得有的应该得到监督而可避免的现象没有被监督,或者应该被监督到而被重视的情况没有被察觉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招标、评标、定标、接收、验收等各环节都是政府采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采购机关可能对采购的商品的质量缺乏验收,导致商品质量无法保证。
(二)来源于供应商的风险
《政府采购法》第十二条规定,“供应商是指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同时《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供应商不得以向采购人、采购机构、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竞争性谈判小组的组成人员、询价小组的组成人员行贿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或者成交。”来源于供应商的风险主要为低价夺标风险和质量危机风险,当然与采购机关和机构相互勾结的风险也算,但这属于多方共同的行为,且前文有所论述,这里不做单独考虑。
1 低价夺标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有的供应商为了中标,挖空心思钻空子,表面相互争标,暗地联手操纵竞标,有的获标后平分获利,有的甚至采用不正当的价格竞争手段,以超低价格夺标,扰乱了市场秩序。低价夺标可能会导致采购物品质量低、服务差,甚至根本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这既损害了政府采购信誉,又违背了政府采购的物有所值、采购效率原则,不但没有节约资金,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浪费。
2 质量危机
有的供应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有限,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对生产的产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降低产品质量,使所提供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质量达不到采购合同的要求,给政府采购带来质量风险。近年来经常被报道的“豆腐渣”工程就是明证。
3 延期交货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供应商可能不能按照合同的要求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存在延期交货的风险。延期交货不仅可能给供应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可能影响业主不能按时使用,影响正常工作的运转。
(三)来源于机构的风险
《政府采购法》第十六条规定,“集中采购机构为采购机构,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级政府采购项目组织集中采购的需要设立集中采购机构。”第十八条和十九条规定“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采购人可以委托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认定资格的采购机构,在委托范围内办理政府采购事宜。”依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机构是独立的事业法人,受采购人的委托办理采购事宜。来源于机构的风险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委托关系――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容易产生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缺乏审查
招标人在投标前应对供应商进行资格预审,符合基本条件的供应商才可以参与竞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筛选掉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另一方面也可以事前了解投标供应商的情况,早作准备。一些机构为了省时省事,往往会对招投标敷衍了事,导致参与竞标的供应商达不到预定的要求。
2 事先内定
招标采购过程的招标程序虽是公开的,但评标和定标的标准却参考了少数行政领导的个人意志,导致采购中出现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腐败行为。为使自己意愿中投标人中标,招标机构往往在制定技术规格要求时就有针对性、倾向性,在技术规定中规定了某些特定的技术指标,从而排斥了一些潜在投标人,造成招标范围缩小、缺乏竞争力,带来招标困难以至失败。更有甚者,有些机构与供应商合谋,,搞事先内定,坐享分成。
四、完善政府采购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政府采购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政府采购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对实现政府采购的目的和实现政府职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的体现。笔者以为,完善政府采购的风险控制应从采购的各个流程人手,确保每一个流程的顺利进行。
(一)指标项目要具备招标条件
政府采购不能一味的强调规模,而应具备相应的招标条件,尤其是对于工程采购这样大的项目来说更重要。如果条件不成熟,则可等条件成熟后再招标。一般而言,工程类项目政府采购在指标前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招标项目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项目审批手续并获得批准;②采购人应具有相应的资金或资金来源已经落实,能保证工程款的支付;③要提供相关施工图纸和技术标准要求等招标必须的资料;四是应具备相应的施工条件。
(二)招标文件要规范、详细和准确
招标文件是业主和采购机构的重要信息,也是投标人投保的重要依据,招标文件制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招标活动的成败。招标文件一般从招标公告、投标^须知、合同条款及格式、评标办法、施工图纸及其他资料都要认真仔细的推敲和审查,必要时组成专家小组老审定,不能草率发标。
(三)政府采购的信息要公开透明,保证多家竞标公司的参与
招标公告范围的大小和提前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招标的结果。范围太小可能存在串标滞标的问题,达不到招标的效果;时间太短则可能使知道信息的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标书,导致标书粗糙、不规范,达不到投标的要求。
(四)评标方法要科学合理、公正 经评标方法是决定投标人中标与否的关键,要针对项目特点根据《政府采购饭》、《招标投标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或行业规定制定评标办法,科学合理的设置评分项目和分值,公平对待所有投标^。在评标过程中要成立评审委员会,根据采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评标委员会、谈判小组和询价小组,其中技术专家和经济专家在评审委员会中的人数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评审专家的选择要在专家库中进行随即抽取,确保评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整个招投标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五)项目预算要合理可行
政府采购预算要合理,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预算太少则不能保证的项目的品质,预算太高则造成政府财政的损失;浪费。对于工程类项目而言,项目预算根据设计单位的施工图纸、工程质量要求、施工现场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了考察,同时进行专家论证,确定最后的基准价,确保预算的合理可靠。
篇5
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发债是公平与效率原则的要求,也是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必然选择。但地方政府发债的确潜藏着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地方政府可能过度借债,因为从政府的角度看,由发债而获取资金至少在短期内成本为零。当然这种风险对任何借债融资者而言都是存在的,但对地方政府而言,风险程度更为严重。因为一旦地方政府不能还本付息,中央政府有可能成为债务的最终承担者,这就极易造成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当地方政府只能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借债时更是如此。因此,建立起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发债行为的机制是地方政府发债的前提。
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基本财政管理制度
无论是市场控制还是规则控制,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基本的财政管理制度的建立。这些基本的财政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政府预算要划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经常预算是指为经常重复发生的为政府活动提供资金的预算,这些项目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其特点是具有可预测性;资本预算是指一次性资本项目,如建筑物、道路桥梁和大型维修项目的预算。经常预算支出通常是用经常性收入来满足的,资本项目支出则通过借款融资满足。理由如下:首先,由于资本项目通常需要一次性大量初始投资,而经常预算项目由于其重复发生,一般比较稳定,且易预测,如果将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合并在一个预算中,大规模的资本项目将导致收支失衡,赤字产生。而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都规定,地方政府预算必须平衡。其次,资本项目融资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借债,政府很容易获得资本项目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二是由于资本项目长期发挥作用,所以其成本应在其使用周期内分摊,这也符合代际公平原则。如果地方政府预算不作此划分,中央政府和监督部门将很难了解地方政府发债是为资本项目融资,还是为弥补短期赤字,这一信息的缺乏破坏了债务控制规则,地方政府发债可能会失控。
统一的会计准则任何控制方式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充分掌握发债者的财务信息。因此,债务控制要求地方政府公开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以便市场和监管者评估政府的信用风险。政府应该披露哪些财务信息呢?或者说,财务报告披露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财务信息的披露标准不统一,不同政府之间就难以进行比较,也就无法判断每个政府的信用风险是高还是低。因此,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是实行有效债务控制的必备条件。那么由谁来制定标准呢?如果由政府机构制定标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的合二为一,就难以避免标准的偏颇,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由于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是公众、投资者和金融市场,因而标准的制定者必须具有保证标准公正的公信力。
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有效的债务管理和控制要求对地方政府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财务报告的编制和信息披露应以以下目标为准则:一是所有的信息都要按照会计准则准备和披露,使不同政府之间的信息可以比较;二是可以衡量政府经常性收入量,以确定政府还本付息的能力;三是可以衡量政府的流动性资金储备是否恰当,以判断当经常性收入不足时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同时,信息披露还要求建立现代政府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时提供有关政府支出各个阶段的真实信息和各级政府的财政运营情况。
政府的财务报告必须完整,即它应该包括地方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信息,包括所有的资产和负债。报告内容不仅包括政府本身的财务情况,还要报告政府所设立的以及所担保的所有组织的财务情况。此外,政府之间的资金往来,如资金转移支付也要在财务报告中显示出来。财务报告完整性原则的设立是为防止地方政府的预算外行为。一旦财务报告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可以将预算内活动转移到预算外的可乘之机,债务控制手段将失效。
建立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真实的制度财务报告对政府的信用评级至关重要,但如何防止政府为提升信用评级而在财务报告中弄虚作假呢?独立于政府部门的审计是政府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保证。审计是对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是预算过程不可或缺的阶段。审计的对象是政府及财政预算。公共预算由政府编制,立法部门代表公众审批。在执行过程中,作为信息优势者的人政府是否按照立法批准的预算执行,不能完全由政府自己报告,而必须由代表人民的检查机构进行审计检查,这就是独立审计存在的意义。
透明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联邦政府或中央政府对政府间转移支付必须作出清楚可行的制度安排。这意味着资金分配要按照确定的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以保证转移支付的透明和可预测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对地方政府的硬预算约束。当转移支付制度公开透明,并具有可预测性时,地方政府还本付息能力及其信誉质量就较为容易确定,这样做还可以使债券购买者和地方政府打消由中央政府最终担保的念头。而当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定模糊不清、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主观随意性较强时,中央政府作为最终担保者的想法就会流行。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关键是消除中央政府作为地方政府债务最后担保者的任何因素。只有这样,市场才能通过分析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对地方政府施加更为有效的约束,地方政府借债成本与信誉风险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政府间转移支付截留制度当地方政府无力还本付息、违约风险出现时,为使地方政府的财政免受重创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一种有效做法是截留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并以其设立转移支付预备金,这种做法为投资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护。在转移支付截留预备金制度下,地方政府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收入的减少份额,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在设立转移支付截留预备金制度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具体化那些能够缓解违约风险的政策。转移支付截留预备金的设置消除了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最终担保的可能,在增加了中央政府信誉度的同时,也鼓励了信用市场的发展。
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制度建设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发债既紧迫又必要,也具备了发债的经济条件和基本的技术条件,但中国目前并不具备地方政府发债的制度条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首先必须进行两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制度建设。
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建设一是
在《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预算要划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没有这种区分,很难控制债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风险。目前,我国政府预算没有资本预算和经常预算之区分。虽然我国1991年颁布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中明确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编制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1995年实施的《预算法》也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编制复式预算,但实践中,政府的经常性收支和建设性收支是混杂在一起的,在此情况下,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监管部门很难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发债用途,债务风险由此而生。
二是《预算法》中明确规定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性。法律要明确要求,地方政府预算不仅包括预算内收支,还要包括全部预算之外的收支;不仅要向立法机构、政府和公众披露预算收支,还要公布所有的预算之外的收支。只有这样,投资者、信用评级者、监管者和审计者才能完全了解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掌握其还本付息能力,作出正确决策。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预算的透明度都很差,最突出的表现是预算没有覆盖政府所有的财务活动。预算外收支不仅大量存在于非基本政府单位或部门(如事业单位),而且也大量存在于基本政府(行政单位)内部,如土地运作收入等。
三是《预算法》中要明确规定,政府间转移支付,特别是中央对地方的资本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应依据确定的公式进行,并公开透明。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特别是资本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地方政府资本投资的来源之一,如果这部分资金分配不规范、不透明,地方政府及债券购买者、信用评级者和监管者同样无法掌握地方政府的全部财政收入,从而无法判断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是否适当,而这是投资者、信用评级者和监管者行动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既不规范也不透明。专项资金的分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讨价还价能力,在此情况下,即使是地方政府本身也很难确定自己的财政收入规模,更不用说政府之外的组织和个人了。
四是《预算法》中要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定期财务报告制度。法律必须规定地方政府定期进行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报告的原则和内容。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每年政府的财务情况只能从财政部门提供的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财政部编辑的《中国财政年鉴》、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上获得零星的、不完整的一点信息。这种政府财务信息报告方式的缺陷如下:首先,没有向使用者提供方便有用的财务信息。政府财务信息的分散形成了信息搜索的障碍。同时,这些文件提供的信息难以起到了解和判断政府财务状况、监督政府负责任地按照公共利益要求高效率地使用公共资金的作用。其次,信息不完整。只报告政府年度预算内收支情况,没有预算外收支信息,更没有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任何人都不能通过阅读这些报告和统计资料了解和掌握一个政府的财政运行情况。第三,没有统一规范的会计标准,也就不可能有可靠真实、具有可比性的政府财务报告。即使地方政府愿意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也不知道以何标准公布什么内容。
五是建立独立审计制度。中国目前的审计部门还是行政部门的组成部分,经费来源于政府,人事任免受到政府控制。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即使审计部门对预算作了审计,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能摆脱政府内部审计的局限。内部审计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可能对政府实行真正的监督和检查。因此,建立独立于行政部门的审计机构,实行对立法机构、公众负责的审计制度是对政府财政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审计的前提。是保证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可靠、不可或缺的制度要求。
篇6
【关键词】农信社 防控 互联网支付 操作风险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快递行业的日趋完善,消费者基本实现了不出家门购物的愿望。而在此愿望的达成中,互联网支付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消费者网络支付愈加便利的今天,此支付手段仍旧存在着相应的风险,由消费者信息泄露导致的银行卡盗刷问题时有发生,而去年遭遇过网络欺诈的消费者达到了1/8的高概率,因此,对于互联网支付风险的控制已经势在必行[1]。各行业要明确自身业务中存在的漏洞,才能降低行业内互联网支付风险。本文主要对农信社互联网操作风险进行适当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支付所存在的风险
(一)银行卡身份认证存在漏洞
银行卡账号实名制政策早已实行,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旧存在银行卡身份证认证的漏洞,银行卡身份证认证存在落实难的情况。有相关人士做过此类调查,参与调查的相关人员,利用从网上购买的身份证,到银行中进行银行卡办理的业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警惕性相对较高的银行,但是更多的是某些银行可轻松利用网上购买的他人身份证开设银行户头,办理网银业务等[2]。这就直接导致了消费者类似网银被盗等事件的发生,使得互联网支付操作风险明显增加。因此,银行卡身份证认证的漏洞,使得银行内顾客的信息可以轻松被不法分子所掌握,是造成互联网支付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行业间数据共享程度低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将加快推动银行间数据共享作为金融业的发展规划之一,由此可见目前银行间数据共享的程度不能达到对于互联网支付风险控制的要求[3]。行业间的数据共享不仅体现在银行间,也体现在了银行与其他行业间。而行业间数据共享程度低,其直接表现在金融机构间的关联风险成倍增加。现如今持卡人往往用一张信用卡绑定多个账户,个人信息因此也会同时面向多个机构,若个人信息在某一端口遭到泄露,其个人账户将直接遭受冲击,造成财产损失。如,无锡的王女士,其手机收到一条短信,银行卡中却损失了43万元。原因即为短信里隐藏着移动营业厅的钓鱼网张,在拿到受害者信息之后对受害者银行卡进行绑定,达到其诈骗的目的。
(三)员工对新业务熟悉程度低
互联网支付在近些年的炙手可热,表明了它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是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熟悉。相对于消费者对网络支付模式的熟悉过程,银行员工对于此项新业务的熟悉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在问题一银行卡身份认证存在漏洞中,调查者能用网上购买的假身份证进行开卡,也是由于员工对于新业务熟悉程度不够造成的。在进行调查过程中,有银行窗口服务人员对调查者询问是否身份证是调查者本人身份证,某些银行的员工甚至询问调查员多遍,但是最后仍旧给调查者办理了身份证。此类问题说明,员工对于新业务中的相关程序虽然了解,但是熟悉程度不够,在执行过程中H仅处于表明敷衍状态,没有真正灵活使用业务规则。
三、农信社对互联网支付操作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强化银行卡身份认证机制
针对用假身份证办理出有效银行卡的问题,从银行角度来解决,那么农信社应加强对银行卡身份认证的机制[4]。加强银行卡身份认证机制,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农信社购入指纹识别器。第三代身份证为指纹身份证,即身份证的持有人将指纹录入身份证中。农信社可以购入相应的指纹识别器,在顾客需要办理银行卡账号时,录入其指纹,与身份证中的指纹相比对,减少盗用他人身份证办理银行卡的可能性。其二是农信社与公安系统合作。公安系统内部有专业的面部识别软件,针对没有三代身份证的人员,银行在对办卡人进行拍照后,照片自动与公安系统中的面部识别系统相联系,甄别是否存在身份证造假行为。其三是施行对当天开办的新卡或者对原有银行卡更新手机号码的后的第一天进行网上业务暂停的规定,给予农信社的顾客更多的反应时间。
(二)加强行业间的关联性风险管理
农信社在加强行业间的关联性风险管理时,也应根据不同的行业采用相应的管理对策。首先,针对金融业内部。农信社应加大与金融业内的数据共享程度。如在农信社开户的顾客,若其通过网络支付手段将农信社卡内的存款向支付宝进行转账,农信社应该了解该支付宝账号是否实名验证,其账户信息是否完善,对于信息完善度较弱的账户,应自动向相关部门举报,由相关部门进行追踪。其次,针对各行业间。农信社应与网络支付相关联的各行业形成严密的风险管控机制以及长效的合作机制。如利用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加强相应的网络风险控制,及时发现危险,并作出相应应急反应,减少客户信息泄露渠道,进而确保互联网支付的安全性。
四、结语
互联网支付是网络时代赋予消费者真正便利消费的重要措施,这也表明了互联网支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消费者所青睐的支付方式,因此,对于互联网支付的风险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农信社来说,只有加强银行卡身份认证机制,加强行业间的关联性风险管理,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操作意识和操作水平,才能对互联网支付操作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参考文献
篇7
一、西湖区政府债务管理现状
近几年西湖区财力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除了保障“吃饭财政”,每年只能安排7000万左右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06%。这对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西湖区的城市建设资金基本上通过举债完成。政府债务在西湖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融资加快了西湖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步伐。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招商引资的区位优势凸现。
据统计,至2006年12月底,区本级政府债务余额为1.4亿元(不含之江、各集镇指挥部),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2.96%,占全区可用财力的比重为10.65%,各项指标均在风险控制范围内。然而西湖区承担着西溪湿地、古墩路等多项市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虽然建设资金由市政府明确以某块土地资金作为平衡,但在地块出让前,项目的建设仍需通过大规模融资完成。随着近年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地价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很大,隐藏了较大风险,一旦土地跌价,不能及时出让,将直接导致未来债务支付困难,资金链断裂,引发财政风险,因此融资风险不容忽视。
西湖区政府十分重视债务问题,在债务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一是摸清全区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汇总各部门的年度建设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核实债务存量,进行分类化解,明确偿债责任。二是建立政府负债办公室,负责定期统计汇总全区负债数据、分析全区负债动态。负债办公室设在财政局,在统计汇总负债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月报表制度,每月向区委区政府提供负债动态分析。三是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明确建设资金由建设主体负责筹措和平衡,谁举债谁负责。四是2007年试编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全面反映基本建设收支、借贷执行情况,做到一本预算管吃饭、一本预算管建设。五是建立债务偿还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签订政府债务责任状。由区委区政府与各建设单位负责人签订政府债务责任状。将地方政府债务考核落实到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
二、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单位对各自项目管理和举债资金管理自成一体,封闭运行,集融资、建设、支付职能于一身。
有些项目在实施期间,由于受各种因素变化的制约,会出现与计划不一致的情况,影响项目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造成资金暂时闲置。而有些项目则因资金短缺,却不能从有资金闲置的建设单位调度使用,而选择向银行融资。从全区范围来看,负债资金尚未用好、用足,这是导致负债规模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举债项目各环节管理不到位,造成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财政支出负担。
表现在:(1)项目超概算情况严重,加大财政资金压力。从目前已完工的项目来看,一方面由于项目立项前更多的考虑项目要不要上,没有做到全面的投资估算,导致实际支付时超概算情况严重;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任意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变更、增加计划外工程,导致整个工程超规模、超概算、超标准,加大了财政负担。(2)项目没有引入竞争机制,部分工程材料设备未实行政府采购,实际造价往往高于合同造价,增加了建设成本。
(三)宏观调控造成银行贷款困难、还本付息压力大。
2006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土地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控政策,从紧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货币信贷方面,至今年8月,央行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4次加息使贷款利息从5.58%提高到目前的6.84%。此外银监会对银行各类打捆贷款进行整顿和规范……对于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依赖程度较高的西湖区来说,这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给地方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的收益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也使西湖区通过借新贷还旧贷的计划随时可能受到影响,还本付息压力显现。
三、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政府债务规模现状,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举债,长远目标与眼前现实的关系,规范投资行为,合理有效控制债务规模,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加大财政对政府融资的集中统管力度。
建立地方政府偿债机制。政府在清理现有债务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确定偿债责任单位,明确财政部门在同级政府债务管理中的牵头作用,实行由财政部门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财政部门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财政收支、各职能部门提供的项目可行性方案,确定短期筹资方案、还款计划以及地方政府中长期融资规模、偿债期限等。并定期对已有的政府债务进行分析和督促,确保政府债务按时偿还。
(二)逐步建立各项政府债务监控、预警机制。
建立债务监控、预警机制,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偿债能力实行有效控制,反映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程度。(1)建立和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与负债规模相适应的偿债准备金,以备在发生无力偿债的情况时弥补偿债资金缺口。偿债准备金来源可从:从历年财政结余中安排一部分;每年从可用财力中安排一定比例;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从国有资产转让一次性收益中安排一部分。准备金数额一般为年初政府债务余额的3%-8%左右。(2)建立能合理反映地方政府负债的风险指标体系。目前运用较广泛的指标主要有债务依存度、负债率、偿债率。债务依存度即债务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率,它说明财政运转对债务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债务依存度不宜超过20%。负债率指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着眼于从存量角度考察政府负债规模,是反映财政风险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警戒线是10%左右。偿债率指当年政府负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之比,这一指标反映政府清偿负债的能力,警戒线是10%左右。
(三)整合财力,集中管理融资,合理调度。
把政府财力集中起来,把政府的资源运作起来,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能,通过财政资金产生的效益来抵消和减少债务。(1)充分挖掘非税收入的潜力。非税收入是政府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一样征收起来,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加强对国有资产包括出租、出售、变现等收入的征收管理,依法推行国有资产使用权招标、拍卖,确保应收尽收。2007年西湖区财政着手对全区国有房产出租(租入)情况进行调研,据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底,共计有363个出租点,出租面积达259963.06平方米,这些房产均由相关单位自行管理和对外出租。区财政根据调研情况,建议区政府对出租(租入)的国有房产,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出租(租入)的国有房产须由区国有资产托管中心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确认底价后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进行公开招租,接受社会的监督,实现资产出租收入最大化。以提高收益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增加财政收入。(2)集中管理融资,合理调度。对于由建设单位向金融机构的借款,允许其在贷款银行开设资金专户,但资金的使用要接受财政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集中管理融资,统一调度资金最大的作用在于降低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负债成本。(3)创新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在银行贷款吃紧的情况下,可将发行信托产品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一种尝试。
(四)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管理。
1、结合财政绩效评价,合理确定投资范围。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理财原则,同时结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合理确定财政投资范围,政府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对西湖区未来经济或社会事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对于重大项目的立项,可考虑建立听证会制度,在重大项目实施前,举行由专家、市民组成的听证会,以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也可结合财政绩效评价,从项目的预期绩效目标着手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直接倾听老百姓对该项目实施的意见,确定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是否直接体现公共财政的目标,是否会产生资源浪费。
2、编制基本建设预算和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加大建设项目财政直接支付力度。(1)根据建设需要和承受能力应在编制年度政府性投入基本建设预算的基础上,根据资金的缺口编制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明确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和偿还本息等计划,也便于负债资金在各项目间的统筹调度。(2)加大建设项目财政直接支付力度。西湖区自2004年开始对由区本级财政全额投入的建设项目以及上级补助资金投入的建设项目纳入直接支付,至2006年底纳入直接支付的建设资金达3.3亿元,相对杭州市其他城区,建设资金直接支付力度较大。通过三年来的经验积累,目前西湖区正积极尝试将全区所有建设项目分批、分步骤的纳入直接支付。对于纳入直接支付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分批将贷款资金划入财政基本建设资金专户。财政部门根据年度投资计划、预算、合同、工程进度,将建设资金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将全区所有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是实现城建项目支付管理的最终目标。若能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可以促进财政基本建设预算编制的完整,为发改部门编制年度政府性投资项目计划提供真实的资金依据,同时便于政府及时、全面把握全区项目的规模和进度;另一方面可使财政全面掌握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与去向,从而使财政部门真正发挥在政府债务管理中的牵头作用。(3)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逐步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以节约采购成本。可尝试进一步研究政府投资项目购买设备和工程政府采购的范围、标准,加大工程政府采购范围。工程政府采购行为一旦发生,由采购中心组织统一采购后,由国库单一帐户直接拨付给货物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3、加强基本建设的过程管理,强化基建预算执行力。(1)把好项目建设立项关,对建设单位上报要求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财政部门必须会同有关部门参与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确保立项准确、科学,并结合当年财力和负债情况提出能否在当年实施的意见。(2)把好预算审核关。施工图预算是项目施工、合同签订、价款结算和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财政部门组织力量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基建项目的工程预算进行审查,根据审查后的预算来确定招投标的标底造价。(3)把好建设资金支付审核关。密切关注建设工程的施工情况,发现工程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的停止支付。(4)把好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关。建设工程项目完工后,财政部门会同中介机构、建设单位进行严格审查。以设计概算和工程预算为依据,认真审查建设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和交付使用资产情况,审查建设成本、费用开支、结余资金等。
4、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库,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项目库的内容包括项目立项的基本情况、资金的安排情况、上级资金的到位情况、项目的概预算、项目招投标情况以及项目支付的进度,对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建立项目库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促进财政对项目的跟踪和监督管理。
(五)加强偿债能力分析,将负债控制在一定比例。
偿债能力决定负债能力,通过偿债能力分析,为合理确定当年政府负债规模提供财务依据。主要可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篇8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因素;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56-03
追求低成本高回报是最基本的商业操作规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银行业正通过金融服务外包的方式实践着这一规则。银行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商业银行将原本应由其自身负责处理的某些事务或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的经营方式。随着金融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相应地由外包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不断加大并引起各国监管者的重视,各国监管当局通过监管指引的方式对外包风险进行控制管理,以保证金融服务外包在一个可控的环境内良性发展。
一、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1.风险因素的识别
外包理论的关键词是:资源、竞争力、关系,其中关系包括了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整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外包风险时也就离不开分析和研究这三个因素以及将它们结合起来的战略因素。
可以归纳外包的风险因素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战略因素。其中资源因素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产资源、制度资源、市场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等;能力因素指组织竞争能力、管理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控制能力以及将资源转化为能力的能力等;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战略因素包括战略的制定、实施、修改、控制等,具体地说包括外包的目的、范围和深度、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外包合同的制定和延续、外包绩效的评价、外包中止或终止等。
2.风险因素的作用机理
外包战略不同于公司的其他战略,这个战略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外包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外包商的实力、资源及战略决策等对企业外包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金融服务外包征求意见稿”中把战略风险归纳为外包商按自己的利益行事,从而可能有悖于受监管实体的整体战略目标的风险,未能对外包商实施适当监察的风险,缺乏足够能力检查外包商的风险(注: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协会.金融服务外包(上),国际清算银行,中国金融,2005(12).)。因此,在战略风险分析框架中,我们要考虑外包商相应的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以及环境因素。
在金融服务外包中,如图1所示,金融机构作为委托方实施金融服务外包战略,将金融服务外包给外包商,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双方当事人的共同努力。风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资源、竞争能力、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要素,资源和竞争能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除了直接对战略产生影响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彼此的改变而间接影响战略。环境的变化会对战略产生影响,并导致资源以及竞争能力的变化。战略本身也暗藏这种风险因素,委托方和承包商的战略之间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图中的箭头既表示各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潜在风险,它们中间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打破平衡,导致风险的出现,因此外包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持环境、资源、能力和战略之间的动态平衡。
图1 风险因素作用机理简图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类别
1.协议风险
外包协议是外包企业与另一个法人实体、没有附属关系的第三方之间的一种合同关系。外包协议有效期限经常为五到十年,相当漫长,而在此期间业务需求和环境变化很大,甚至不可预期,服务外包提供商能否按时、按质完成协议任务,这是不确定的。
2.机密外泄风险
外包有时必须把企业的机密资料、账簿和档案透露给第三方,同时企业的很多信息也将由第三方外包服务商提供。随着企业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可能会由于第三方外包服务商的“不忠”而导致企业信息资源损失、核心技术及商业机密泄露。一旦外包服务供应商泄密,势必会产生经营上、法律上和职业上的严重后果。
3.业务转变风险
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提高经营效率或者适应服务供应商不同的经营方式,金融机构进行外包时需要改变某些商业活动,这些改变会产生操作上的风险。在外包过渡阶段,内部人员可能需要在服务供应商的系统内接受培训。人员规模调整和雇员转移到服务供应商会产生道德风险和复杂的劳动法律问题,处理不完善,就会引起那些技术高度熟练和熟悉机构实践及要求的职员流失。
4.依赖性风险
金融服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形成事实上的依赖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例如,如果在某些方式下金融机构要求服务供应商改变传统服务,服务供应商是否有能力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如果合同签订后,发现服务供应商不能令人满意,则重新寻找服务供应商可能会产生沉没成本。另外,对服务供应商的依赖性增强,也难免会减少金融机构组织学习的能力。
5.利益冲突带来的风险
尽管金融机构和外包提供商之间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是风险的共同体,然而,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法人实体,各自都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就会出现金融机构希望外包提供商做得更多,而外包商则希望做得更少,这就决定了双方会有利益冲突,而且外包提供商还有可能利用金融机构对其的依赖而进行投机活动。
6.职业风险
如果服务供应商是金融机构潜在的客户,服务供应商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其它的客户机构。在某些形势下,例如客户服务转接中心,服务供应商的雇员与金融机构的用户直接面对,互相影响。如果这种相互影响与金融机构的政策和标准不一致,就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职业上的风险。
三、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金融业务外包的全流程风险管理
金融业务外包包括八个基本步骤,即金融机构竞争力和战略分析、识别最适合外包的金融服务、制定外包需求、外包商评估与确定、协商与签约、项目执行与过渡、关系管理及终止契约。金融机构在外包过程中的上述各个环节均应加强管理,每个步骤都需要认真评估,防范风险,尤其是在下列三个环节更要注意。
一是识别最适合外包的业务。确定自身业务经营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市场,是实现业务外包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机构在外包决策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本机构的竞争力和战略,找出本机构的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确定哪些服务可以实施外包。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的计划,对业务外包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哪些业务需要自己运作。
二是选择外包商。外包商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包活动的成败。在做出外包决策后,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应听取来自内部或外部法律、人力资源、财务专家的意见,然后才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去寻找擅长该业务的所有高级公司,通过仔细地调查、分析和比较,选择最适合的外包商。要注意外包商是否真正理解了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金融机构的问题。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外包商的财务状况。
三是管理外包双方的伙伴关系。通过对金融机构与供应商关系的有效管理,促进金融机构与外包商结成稳固的、有弹性的伙伴关系,达到双赢。
2.建立实施业务外包的各项配套机制
具体来说,一是外包商的评级准入机制。通过完善的外包商准入评级体系,有效对外包商的技术实力、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以测定外包商资质等级,从而选择竞争实力强,技术有保障的企业作为业务外包合作伙伴。二是外包业务风险监测和后续评价机制。在业务外包的实施和管理阶段,金融机构要保持对外包业务性能的随时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外包业务综合效益、业务质量层次的提升及业务外包后对核心业务的影响等做出测算评价,并及时与外包商交换意见,以推进和完善业务外包长期发展战略完善的相关机制。
3.充分利用合同控制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
金融业务外包种类繁多,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直接进行规范;而且许多外包金融业务往往有较长的周期,因此金融机构在业务外包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合同控制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要通过谈判与外包商签订一个可操作性强、尽可能完备的合同,准确、清楚地表述涉及外包的所有实质性要素,包括权利、义务、各方预期和责任等。对于信息技术的外包,金融机构在合同中必须对外包商的人员与技术准备和维持做出明确约定并注意保持合同对未来变化环境的充分估计,留有必要的弹性空间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对于跨国外包,还应包括法律适用条款和争议解决条款以明确外包合同的法律适用、争议解决方式(仲裁或诉讼等)、争议解决地点以及争议解决机构等。此外,鉴于外包合同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应该注意结合运用外聘律师审查与内部法律顾问审查相结合的机制。
4.加强外包业务道德风险监控,防止寻租行为出现
外包金融业务通常涉及金额较大,动辄上千万,市场竞争激烈,寻租机会较多。因此,在金融业务外包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注意通过运用招投标等方式确保业务外包公平、公开和公正。尽可能通过集体决策方式避免被个别人尤其是金融机构负责人滥用权力,暗箱操作,寻取租金,影响外包业务的质量并产生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协会.金融服务外包(上).国际清算银行[J].中国金融,2005,(12).
[2] 刘浏.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收益与风险分析[J].北方经济,2005,(10).
[3] 李金泽,刘楠.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12).
[4] [美]罗伯特・克莱珀,温德尔・O・琼斯,杨波等译.信息技术、系统与服务的外包[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Risk Control in Outsourcing Financial Service
WU Geng-ren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stitute Zhejiang Notmal University,Zhejiang 321004,China)
篇9
负债作为现代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企业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如利息抵税作用、财务杠杆作用、降低资金成本作用等。但是,以上负债融资的各种优势都是在企业合理负债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外部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盲目过度的进行负债融资,就会出现负债融资的不合理,一旦经营环境恶化,企业就会陷入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危险处境。因此,本文定义负债融资风险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取决于负债融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具体剖析负债融资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二、现代企业负债融资风险产生原因
负债融资内生因素决定了企业将来需要偿还债务本息的数量和时间,外生因素决定了企业将来可以用来偿还债务资金的数量和时间。一旦二者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负债融资风险就会产生。
(一)负债融资内生因素分析
1、负债融资规模过度。负债规模是企业到期所要偿还债务本息的重要决定因素。在负债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负债规模越大,债务本息越高,从而由于收益变动导致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负债规模还决定了负债比率,负债比重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投资收益率的微小变动就会对企业偿债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负债融资规模过度极易导致负债融资风险的产生。
2、负债利息率过高。负债规模决定了债务利息的宽度,利息率则决定了利息的深度。负债利息率过高直接影响到期利息费用的升高,从而融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同时,资本市场是负债融资主要场所,资本市场的变动势必对负债融资成本产生影响。如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融资时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供小于求时,负债利息率就会上升,负债资金成本就会升高,融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大。
3、负债融资结构不合理。负债融资结构包括负债来源结构和负债期限结构。负债来源结构决定了负债整体资本成本,因为不同来源的负债具有不同的利息率。如果企业负债来源结构不合理,负债整体资本成本上升,就会加大融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负债的期限结构不仅决定了负债的成本,如长短期债务具有不同的利息率,还决定了负债本息偿还的时间。如果企业没有将负债的期限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如资金回收)进行合理搭配的话,即使是在盈利的情况下,企业也会出现难以在短期内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的可能。
(二)负债融资外生因素分析。企业负债融资的内生因素决定了负债的偿还数量与期限,是负债融资风险产生的前提。但最终导致负债融资风险发生的因素是企业本身的获利能力和资产状况。
1、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企业负债融资的本息偿还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但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企业就可以获得负债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但是,当投资收益率下降或者低于负债利息率时,负债就会侵蚀企业的股权资本,甚至迫使企业面临到期无法偿债的可能。投资收益率下降幅度越大,企业负债融资的风险也就越大。
2、企业偿债能力恶化。在投资收益率固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偿债能力也有可能恶化,进而引起负债融资风险。企业的偿债能力包括现实偿债能力和潜在偿债能力。现实偿债能力指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潜在偿债能力指资产的流动性。当企业的信用政策过宽,不能实现预期现金流量时,企业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就会变现资产进行债务清偿。如果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差,企业到期不能还债的可能加大,融资风险升高。
三、现代企业负债融资风险控制
对负债融资风险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关键环节对其进行控制,作好负债融资决策和风险防范工作。
(一)负债融资内生因素控制
1、负债融资“度”的把握。负债融资度的把握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收益水平、所处的经济环境确定企业最佳的融资规模,也就是确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最好的方法是先采用负债临界点法确定负债率的适度区间,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负债临界点法的理论依据是,企业负债的最高规模为企业息税前利润不大于利息支出情况下的负债规模,即EBIT≥I,由此可推导出:EBIT≥Bi,Bi/A≤EBIT/A,d≤EBIT/Ai,d≤M/i。(其中B为负债,A为资产总额,d为B/A,M为EBIT/A息税前资金收益率,i为负债利息率)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最高负债率为资本收益率与资本成本率的比值。企业确定负债率的区间后,再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适当地在区间中选择最佳的资产负债率。比如,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资产负债率就可适当的高些,反之亦然。
2、负债资本成本的把握。负债利息率是决定企业到期利息费用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应当认真研究资本市场的变动情况,根据利率走势作出合理的融资安排。总的来说,在利率处于相对高水平时,企业应少融资或只融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少融资,或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融资。反之,当利率相对较低时,企业的负债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企业可以适当的扩大融资规模。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进行过渡时期,企业应抓住时机,筹集长期资金,并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
3、负债融资结构的合理配置。首先是债源结构的合理配置。不同来源的负债具有不同的融资成本,对企业具有不同的约束程度,从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也是有差别的。企业应当具体分析每种负债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选择最佳的融资组合,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其次是负债的期限结构配置。不同期限的债务对企业负债融资风险具有不同的影响。短期债务资金成本低,但是风险高。长期负债资金成本高,但融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企业要进行长短期债务的合理搭配。同时,企业还要将债务期限与投资期限相结合,以便到期有足够的现金流量偿还债务。在合理保证预期现金流量的情况下,处理好成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二)负债融资外生因素控制
篇10
【关键词】资金支付;制度;防范风险
工程资金在支付的时候风险较多,财务支付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都跟踪参与,监督资金流向,才能保证项目工程款用于工程支付。而要保证支付安全,规章制度是第一位的。
一、如何控制资金支付过程中的经营风险
1.1建章立制是根本
制度是根本,执行是保障。项目一进场财务部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财务规章制度,与各部门充分沟通建立切实可行的管控流程。项目财务制度与流程适时在项目员工大会上宣贯,以求得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支持、理解与践行。规章制度的制定,使工程项目各项经济活动有章可循,有效防止资金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发生。为全员融入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1.2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建立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严禁一人控制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有效防止内部员工舞弊风险。
1.3严格执行合同条款
工程项目一旦中标,其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支付主要涉及材料采购、劳务经营结算支付。控制支付风险的前提在于建立健全经营合同台帐,准确理解掌握合同中的支付条款,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严禁“三无”(无合同、无结算、无票据)支付。主动与工程、经营、材料物资部门沟通、交流,根据资金支付及材料领用分配汇总表,及时更新经营台帐信息。根据工程进度,结合标后预算和施工图预算,适时对劳务分包台帐进行动态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预警,提醒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
1.4重视民工工资发放问题
为有效防止劳务资质单位和合同授权结算人转移工程款提前收回利润,挤占民工工资,挪用工程款,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阻碍工程进度,提倡民工工资银行建卡发放制度。在人事、工程、经营等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下,人事及时准确建立民工进出场台帐,定期或不定期考勤民工,保证考勤记录的完整性、连续性、动态性。根据工程、经营部门提供的完善的支付结算资料,财务首先安排一定工程结算款支付到民工个人银行卡或摄像监督现场发放,确保民工工资发放及时到位,发放情况定期现场公示,取消民工后顾之忧,减少民工工资纠纷问题,从而在民工层面降低劳务分包风险,有力的推动工程顺利进行。
二、如何控制资金支付过程中的税务风险、审计风险
从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及地方审计局对已竣工工程的大量外部审计报告分析,结合税务部门对已完工工程的完税审核,资金流向是否合规与付款资料是否完善逐渐成为审计与税务检查的重点,也是各单位必须规范、完善的主要管理环节和关键控制点。现实中个别单位出现资金流向与合同收款单位、出具结算发票(或收款收据的)单位不相符、委托付款中公款进个人帐户的现象不少,潜在增加了检查人员认为存在转移资金与套取资金的嫌疑。
为防范审计风险、顺利通过各项税务检查,减少和避免各类外部审计及税务检查给项目及公司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和潜在的经济处罚,财务工作者必须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主动识别、规避税务风险、审计风险,高度重视资金流向规范、付款资料完善等资金管理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严把付款关
财务部门必须取得完善的付款资料才对外支付各种款项。对外支付严格执行“三合一”(即合同单位、发票单位、收款单位必须一致)要求,同时必须取得以下资料并完善支付手续:
1、银行结算付款方式,必须取得盖有银行“业务办讫章”的真实结算凭据。以“汇款”方式支付的款项,付款资料必须附有盖银行“业务办讫章”的结算“回单联”。重点关注“转帐支票”方式支付的各种款项,支付资料不仅要有发票、支票存根和收据,还必须取得盖有银行“业务办讫章”转帐进帐单中的“付款单位留存联”。条件适合的项目与公司,应大力推广网上银行,网上银行支付能有效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2、各种结算方式,必须取得有权结算依据及证明结算人身份的资料。
2.1对外支付各种款项,对方结算人必须是合同约定的授权结算人;同时,办理结算付款时,必须留存“授权结算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固定联系电话等证明“授权结算人”身份和保持联络的资料。
2.2对外支付各种款项,合同未约定授权结算人或存在委托转帐支付的,合同结算单位必须出具“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委托转帐支付附件构成如下:
a、法人代表签字并盖章认可的授权委托书
b、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并加盖公司鲜章
c、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并加盖公司鲜章
d、营业执照复印件并加盖公司鲜章
e、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并加盖公司鲜章
严格控制工程款、材料款支付中的委托转账支付,严查以委托转账支付支付名义公款转入个人账户现象。
3、完善付款依据及责任手续
各单位必须改变“领导签字就付款”的思维定势及做法,要明确付款的依据是经双方签字、盖章认可的合同与结算资料。有关人员按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履行职责并签字报领导审批,是保证付款环节规范、合理的必要前提。
3.1完善小额对外付款资料
对结算价值较小的零星采购及各种零星费用报销,付款时直接列入费用或工程成本等科目的对外支付业务,必须将结算资料(包括合同、发票、签字手续齐全的结算单或原始单据汇总资料及附件明细、验收证明等原始签认单据)作为必要的付款条件。零星材料采购和各零星费用报销,要重视网络发票真伪查验,一旦发票查验不合规拒绝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