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7:1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3合理利用企业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得实惠
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8-59.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8.
篇2
(一)校企合作德育内涵道德是指以善恶为圭臬,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整人们行为意识的规范、活动及关系的总和[2]。它既是“他律”,更是“自律”。良好的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为社会和企业带来“正能量”。一般认为,“校企合作德育”是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为契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的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化等各种活动。
(二)校企合作德育实施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从学生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德育,引导学生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德育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助于德育顺应社会的发展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用人单位挑选的人才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过硬,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协调、人际交往能力,而传统的理论传授的德育是难以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要求的。实施校企合作德育,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真正实现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输送实践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
2.有助于德育工作取得成效校企合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平台与载体。校企双方可以结合实际,创新德育计划、德育内容,选配德育导师,实施有效的德育评价。学生除了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外,还可以获得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公民意识、法纪意识。此外,学生日常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职业岗位实践中产生的职业素养问题等,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关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嫁接企业的德育资源,移植企业德育方法,激发学生德育热情,从而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3.有助于创新德育方法实施校企合作德育,企业可以选派企业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对学生加以指导。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可让学生真切感悟道德的存在、精神的力量。而且,校企合作德育有利于把学生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加以解决。如,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作为导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能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方式,使德育更具实际效果。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距离较大,教师习惯了在课堂进行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教师对学生认知特点、德育方法、德育载体、培养目标研究不够,缺乏适用对路的硬招实招;有时为了迎合学生兴趣,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讲笑话等形式组织德育活动,不能掌握学生真正情感需求。如此,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尽管教师们也认识到德育结合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学生安全、经费等方面较多顾虑,所以往往造成结合于社会实践的德育工作难有起色的局面。而且,由于学校、企业、政府等对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认识不统一,校企合作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组织领导、合作途径上,还是在德育范围、支持力度上,都存在“先天不足”。目前的校企合作德育缺乏有效规划,缺乏制度、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总的来讲,校企合作德育的稳定性、长效性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实施校企合作德育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作为学校这一方,它时刻担负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使命,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从企业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担当上看,由于企业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这一方会相对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责任。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共同为校企合作德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加强校企合作德育的组织领导校企合作德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此,应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各级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要确实承担起相关任务,如积极统筹当地职业教育和企业文化两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等种种优势,统筹规划当地校企间的德育合作,确定育人方向、目标等,以便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德育的有序开展。学校和企业要协同建立、健全校企党政领导亲自负责、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校企党政领导的决策和统筹作用。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下,应成立相关的实施机构,该实施机构应该由校企主要领导亲自负责,企业人事或监察部门的领导、学校部门(如教务处、团委、学生处、院系)的领导及骨干教师等组成成员,以强大的人力条件推动校企合作德育。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德育,还离不开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在校企合作德育工作中,要打破过去的德育教师只由学校教师担任的单一形态。校企合作德育的师资队伍中既要有学校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又要有企业里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另外,要推动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思想政治课、公共课的教师要到企业观摩学习,或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更多地接触生产实践、劳动实践,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中,学校教师要力争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引入课堂,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训练,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四)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进校,无形中为学校教育增添了座巨大的资源库,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有策略地将育人资源以一定的手段传输给学生。这也就需要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如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要成为德育内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企业的作风、制度,为他们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尽早转换角色奠定基础。校企双方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自己的贡献。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时,要最大程度地把企业规范和标准管理纳入学校实训。学校实训室(基地)的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应与企业的标准设置相衔接。在实训中要营造企业职场氛围,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特殊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如:强调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让各种细则入目入心入脑;要求学生统一着工作装,佩戴工卡上岗等。
(五)校企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企业要把文化育人置于突出地位,联合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让企业一线的模范、优秀员工为学生开讲座;企业和学校可以合作举办联谊活动、论坛、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文化是无时不在的隐性资源,通过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职业文化。
篇3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4.2.2开展企业文化讲座
篇4
(一)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第七、八学期,这两个学期正好是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关键时期。这些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考研风气的高涨,许多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和复习考研上,没能在毕业论文上投入足够的精力。东抄西拼完成毕业论文,网上搜索资料后简单拼凑的现象尤为突出,学校规定的时间为12-16周,而有的学生仅用几周甚至几天时间就拼凑完成,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不合格。
(二)设计选题缺乏创新性、可行性
有些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缺乏创新意识,不能面对工程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大部分学生是设计已有的机械装置的结构,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校核,设计内容体现不出自己的创新。少数学生只是在网上搜索题目相似、内容相近的论文之后,将原文中大量观点和论述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的论文中,结果是论文缺乏分析和见解。还有少数学生设计中对已有机械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但因缺少工程实践,所设计的方案并不一定可行。
二、校企合作指导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可行性分析
德州学院地处德州市,德州市新能源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以皇明集团为代表的太阳能热利用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相继获得“中国太阳城”、“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火炬计划德州新能源产业基地”等称号,德州经济开发区获首批“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其中“太阳谷”已经成为引领太阳能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强大引擎。同时,德州市依托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正在打造风电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环保节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内重要新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面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机械类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装备制造的企业迫切希望和高校合作培养机械专业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德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经和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13个实习实训基地。与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组建了景津压滤班、通裕班、光伏机电班。2010年与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节能环保设备研究中心”。这些都为校企合作指导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提供了保障。
三、校企合作指导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模式的探索
(一)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德州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围绕着我国重点支持的新能源产业这一国家战略性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整体上提升本专业在新能源产业和区域内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和配置能力。德州学院召开“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人才需要研讨会”,德州市装备制造业推进办公室、德州市新能源产业推进办公室负责人及12家山东省新能源相关企业代表应邀参加会议,聘请了山东普利森集团有限公司、景津压滤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负责人为校企合作专家。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根据合作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第七学期,在11周的专业课程结束后,安排7周的专业方向实习,第八学期安排12周的毕业设计和6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在学习了所有的专业课程后,先在企业进行专业方向实习。在实习期间对所实习企业进行了解,将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实践,初步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毕业后能够直接为企业所用,有效地提高了人才的培养效率和培养效果。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工程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校企合作制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在第七学期,将机械专业学生安排到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习,这些企业有机械专业对口的生产环节,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较先进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经济效益较好,有接纳毕业论文教学与实践的能力。机械专业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采用双导师制。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指导,企业指导教师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处理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专业方向实习期间,由实习企业提供与实际生产和技术开发相关的毕业设计选题,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在11月份商讨确定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校内实习导师书写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题目能够体现机械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介入生产技术,初步了解并能解决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八学期学生在实习企业里进行自己的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保持常态联系,跟踪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并定期到企业检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书写,与学生探讨、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提高了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实际设计、生产和技术开发相关的指导。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参与了企业的产品研发,学生了解了企业,企业也了解和掌握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为日后的择优录用人才提供了依据,通过双向选择,对愿意留厂且企业看中的学生,企业优先录用。
(三)成立有合作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答辩委员会,严格答辩程序、保证答辩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程序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学院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的校内教师必须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科技人员)的人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下设答辩小组,设组长1人(答辩委员会成员),秘书1人,各答辩小组具体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负责审定学生毕业答辩资格,选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参加答辩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总相似比超过33%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同时还负责对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审核:指导教师所带本组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以专利、、实物、模拟仿真、模型展示的不低于50%。毕业设计答辩时采用“回避制”,即指导教师不参加对自己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学生答辩前提交论文由答辩小组详细评阅,写出评阅意见,评定成绩,并根据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要求,准备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验或设计结果分析等方面不同难度的问题,以备答辩时提问选用。答辩时学生报告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答辩提问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答辩公开进行,从而保证了答辩质量。
四、结论
篇5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多年,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多种合作方式。具体包括:第一,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老师、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第二,学校派老师为旅游企业老师培训;第三,旅游企业的高级专业或管理人员以专业指导员的身份参与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第四,学校与企业以“冠名班”的形式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学生;第五,校企合作可开发、出版教材。其中,第一、二种最为常见,第三、四、五种虽在实行中,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成熟。经过较长时间的调研,发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多是由系部、专业教研室主任和专任教师联系的,学校领导参与的相对较少,表明一些职业院校对此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学校缺少从事校企合作联系与运作的相关部门,以致双方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紧密。最关键的问题是校企双方之间缺乏高涨的合作热情,合作层次浅。造成这一问题的不只有校方,企业对此也不够关注。其实在校企合作之中,校方往往比较主动,大部分企业只是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很少参与到校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材编制等工作中来,只有一小部分旅游企业愿意这么做。因为企业认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并不能为自身带来多少效益,反而会消耗很多财力、人力、精力等,如果为自身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扰,这种合作是不必要的。
二、高校旅游专业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准则
教育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职业教育是为培养专业的实践型人才服务的,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不言而喻。当前,我国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企业缺乏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使教育和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很大差距。之所以形成这样现状,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旅游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对此,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并加强双方之间的深度合作。而旅游企业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旅游教育,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坚实后盾,高校便能依据实际需求去制定人才教育方案,开发课程内容,使旅游企业的长远规划、人才需求与旅游专业发展和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总而言之,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只有与区域经济环境相适应、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专业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社会、经济、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高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优化策略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有多年,但是双方之间的合作层次依然较浅,不够密切。为使双方深入合作,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优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效益。第一,完善政府导向机制。高职旅游专业要想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距离,促进旅游教育发展,就必须重视校企合作。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支持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前校企合作现状及旅游教育发展需求,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完善高职教育的政府导向机制,用政府力量推进校企双方之间合作。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从法律法规入手。第二,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获得可观的效益才是其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为此,只有在校企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利益驱动机制,才能提高校企双方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积极性,使双方之间的合作更为稳固、持久,尤其对企业更有吸引力。首先,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接收师生参与岗位实践,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使旅游企业在政策倾斜的导向下积极、自然地加入到校企合作中来。其次,建立优才选材制度。任何一个企业都想雇佣优秀的员工,而优才选材制度正为企业提供了这一平台,让企业有权优先选择需要的员工。再次,实施人才共享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旅游企业内部人才到校担任客座讲师、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制等工作,这对企业来说不是精力、人力等方面的浪费,而是为长远发展进行的一种投入。当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给予员工培训,师生到岗实践等,只要安排合理就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最后,允许企业以“冠名班”的方式参与合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人才,也可以为企业打开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第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既可以教授学生知识也可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获取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自己培养;二是从旅游企业聘请。最好就是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为学校组建一支素质与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第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的内容具体包括:首先结合区域旅游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客观分析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推出核心的技术课程,最后推出与之相关的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的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技术核心课程的确定与编制,要紧紧把握人才市场需求这一导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方面,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五,增加校企双方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促进多层次合作。只有多交流、沟通,增强互相了解,才能达成共识,巩固合作成果。校企之间的交流应是深层次的,多层次的,才能加深与巩固双方之间的合作。双方应就各自未来发展展开定期的深入讨论,如旅游企业说说自身需要的人才类型等,学校讲一下旅游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找出双方在人才教育、培养及需求等方面的共识,达到切入点深度合作;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交流会、联欢会、体育会等,通过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认识和交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每一活动后续工作。比如,顶岗实习前的培训动员工作,实习后的成果评价工作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成立一个专门与企业联系、交流的外联部门,更利于促进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交流。
四、结束语
篇6
为了解决该问题,通过了解目前花都区对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通过相关调研机构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对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大块:一方面的人才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策划、推广、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图片拍摄处理、网站建设、网页编辑岗位。有70%以上的企业迫切需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人才,45%的企业需要技术类人才,许多企业对上述岗位的需求比较明显,面比较大。为了应对企业的需求,我院创新的创立了电子商务协会,配套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实践基地,目前引入了10家企业,校企合作模式运行良好。
2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过程
2.1现有条件
(1)目前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是2014年度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省教育厅、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我系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问题,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资源给予重点倾斜。
(2)学院已具备了图像拍摄处理、网站开发、软件设计为一体的实训室、实训室分为前台网页操作区、后台网站开发区和图片拍摄处理区。实训场所完全按照公司化办场所设计,硬件设备包含17台台式机、2台服务器、3台单反相机、一个专业的摄影棚、2个投影仪。这些实训条件能够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3)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已经确立了像广州梦车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国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多迪网络有限公司、广州双蕾皮具有限公司、妃蝶雨家居服公司等合作较好的顶岗实习基地,具有良好的企业基础。
(4)目前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基本围绕电子商务整个生产环境涉及到的环节进行开设课程,包括摄影、Photo-Shop、网页设计、PHP网站开发、网络营销、网店经营等课程,这将为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2实施过程
在系部教学团队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并且配套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其中成立协会是为了人员管理方便,面对全校,学生受众面广,协会受院团委的指导,配套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是为了方便系部专业老师直接指导学生,便于引进企业项目进入校园。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包含两个办公地点,一个是营销中心,一是技术中心。技术中心负责网站开发、软件设计、图片拍摄与处理等服务,营销中心负责实体商品展示、商品网络营销、策划、推广、快递物流、商家洽谈合作等。通过将企业商业项目引入校园,优先从我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挑选对电子商务感兴趣,且兴趣浓厚、专业技能突出的同学加入协会,通过系里专业教师指导,完成包括商品图片拍摄处理美化、淘宝天猫京东易迅等店铺装修、商品网络营销、策划、推广、物流以及中小企业网站设计开发、提供域名、网站运营等技术在内的企业项目实施,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电子商务行业标准及技术操作流程的认知度,提升学生在产品网络营销、策划推广、网站作品设计方面的专业性、商业性,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团队成员需每一届学生参与、构成连续性,不会因有学生毕业而出现断层现象,加强了学生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具体的实施阶段如下:
(1)确立协会组织结构及明确人员职责。协会主要下设9个部门:会长部、外联部、组织策划部、宣传运营部、跨境电商部、秘书部、财务部、开发部、图像处理部;并针对全校开展会员招新活动,只要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到协会中来成为会员,学习到电子商务相关的知识。
1)会长部为本协会理事层最高总负责部门,直接领导各部门开展工作;监督各部门负责人日常工作,同时负责各成员的考核情况,人员内部的具体调配并根据考核情况和成员的不同表现给予各种奖励和处罚。
2)外联部主要负责协会对外的工作,包括找外面商家为协会提供货源,并与商家签订商业合同;拉对外联系所举办的活动的赞助,使协会举办的活动顺利开展;发挥本部门特色,加强与其他兄弟部门的联系共同搞好协会工作,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加强协会与外界的联系,树立协会的良好的形象,促进彼此的交流与联系,并为协会的发展提供资料、经验及方案。
3)组织策划部负责组织及策划销售方案,组织及策划具体活动,安排人员参与活动。
4)宣传运营部为本协会任务最繁重且是及其重要的一个部门,负责对协会内部举办的各类活动进行前期、后期宣传。并在举办活动时进行实时宣传,制作传单、海报等(前期工作为设计会服、会徽、海报、传单);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传达活动信息和协会理念,比如负责微博更新等;为全体会员第一时间传递学校的信息,并及时反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已进行过图片处理的商品安排运营团队进行营销;与其他部门共同开展内部建设活动,并对协会宣传工作进行监督;协助协会其他部门开展工作,使各部门工作更好地完成;负责登记需要与本协会进行商业合作的学生。
5)跨境电商部负责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
6)秘书部负责管理技术中心的电脑和拍摄场地以及营销中心的物资;管理技术中心的电脑和拍摄场地以及服务中心的物资;负责安排会员的技能训练时间,要做到合理安排,确保每个会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上课时间;负责安排平常开会时或开展活动时所需桌椅以及其他设备等;负责安排技术中心以及营销中心的值班人员;负责各部门的会议记录及各部的秘书工作,负责协会内部和外部意见的收集和反馈;及时统计会员人数,反馈会有意见,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更新通讯录;负责安排人员打扫技术中心与营销中心;负责安排人员收取货物。
7)财务部负责管理协会内部所有非流动财产和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并做好记录,认真执行报销、付款等管理制度;负责对仓库的货物进行清点与做好管理;负责协会的采购,做好登记以及存档,妥善保存各种财务票据,作出学期预算及结算;负责记录各营销团队的拿货,营销额利润的收取;负责收取会员交纳的会费,开出发票并做好记录。
8)开发部负责网站开发。网站开发的内容包括网页设计、网页制作、虚拟主机建设、网站程序开发;不定期为会员授课,讲解有关网站开发的知识;
9)图像处理部负责商品的拍摄与处理,负责淘宝页面的装修,提供淘宝装修模板。
(2)编制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规章制度。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运营是完全按照公司模式进行的,通过与签订校企合作的公司的企业专家对我们进行指导,提出相关建议,制定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规章制度是为进一步深化协会的管理,充分调动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维护协会利益,规范协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和职业道德,培养各成员的责任感和担当能力,通过详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考核协会成员的工作表现,以促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良性可持续发展。
(3)完成实际项目的引入和开发。通过从合作企业引入真实项目,在合作企业以及本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实际运营。目前协会引进了3个合作企业的项目,一是佛山360公司委托我中心进行网站的开发,涉及到10个公司网站,由开发部负责;另外两个项目分别是上海妃蝶雨家居服有限公司的家居服网络营销以及广州双蕾皮具公司的真皮皮包网络营销、策划及推广,具体由宣传运营部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协会成员用于开拓市场,与企业寻求合作机会,为中心引入更多的实际项目,激励机制由外联部制定,会长部审核,指导教师把关。
3实施意义
通过构建电子商务协会、配套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平台来促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是我校的重大创新,解决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学生的实践难题。
(1)电子商务中心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主导,完全是真实项目,加强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促进教学与应用的衔接,使学生实际项目在专业教师和企业讲师辅助下完成。
(3)改善了学生的实习条件,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并可提高学生就业率。
(4)通过电子商务中心公司化的嵌入教学模式,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发展。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龙头,带动我系电子政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篇7
早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开始推行《莫里尔法案》,确立工程教育在大学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这是最早以政府法案方式强化校企合作的典范。2005年10月德国国际汽车制造商大陆公司(ContinentalAG)资助设立了“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GEE),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师的工作环境及全球化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等问题,该项目具有突出企业在工程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多方参与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两大特点。高等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弥补学校在实践教育和职业训练计划方面的不足,为从事技术研发的教师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实现校企双赢。我国从19世纪末引入工程教育,但由于开始就缺乏与工程产业领域的密切联系而失去工程化的环境。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工程教育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工程人才培养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与工程实际需求脱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工程意识较差、工程训练缺乏、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后,上述情况有所好转。统计数据显示,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点高校中,有91%的院校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3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培养,但在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符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要求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育体系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和直接传授。尽管近年来工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得到很大提升,但绝大部分教师来自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或工程实践的经历,这导致了他们在教学中所教授的知识偏理论化,与工程实践结合较少,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达不到工程实际的需要,不利于机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2.学生培养环节中实习和实践机会偏少
实践教学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和推广应用。在美国大学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约占30%。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但实际情况则不容乐观,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比例基本上只达到20%,且不同的学校相差较大。同时,配套的实验设施和实践实习基地也远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际需要。专业课程配套实验开课率较低,一般不足40%,开放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流于形式,金工实习等工程实训环节以教学型演练和模拟教学为主,学生缺少工程实际环境下的真刀真枪实践机会,专业性实习以参观为主且时间较短,很难深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很难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实践机会。
3.校内教学与工程生产实际相脱节
虽然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很多理论课程,但所开设的课程要么以对口专业需要为目的,课程体系窄、专、深,要么与工程领域的生产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教材编写人员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专业教材更新不及时,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缺乏具体的概念,使得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严重打折。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实验课时不足,实验设施缺乏,更新不及时;实习环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内容安排上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全面性,导致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工程实践能力有所下降,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4.校企合作层次较浅,缺乏深度和广度
现行的校企合作内容比较狭隘,合作目的比较单一,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难以深入和持续合作。困扰高校的是企业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环节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任务,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学生在企业的所谓实习也只是参观实习,缺乏动手实践机会,无法接触工程应用知识。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担心学生进入企业会影响其正常生产;另一方面担心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易出现安全事故。更为主要的是,学校和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了解,未能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二、校企合作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程人才特别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世界各国高校多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依托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弥补高校在实践教育和训练环节的不足,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国内高校多采用“3+1”培养的基本模式,细分开,还有“交替型”培养模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包括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顶岗实习模式、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实训中心模式和大学科技园模式等。在校企合作形式上,包括校企联合办学、联合组建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基地、科研项目合作和微观课程合作五大校企合作形式。针对校内师资队伍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我校与省内外十余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机械卓越工程师的协议,并建立了专门的培养基地,在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采取了“两段式、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两段式”是指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环节的两段式培养;“双导师制”是指分别给机械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学生配置两名导师,其中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能力较强和具有一定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经验的老师担任,企业指导教师由承担联合培养任务的对口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工程现场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担任。
三、校企合作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思考与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确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试点学校应成立包括行业专家、工程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在内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委员会,根据机械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确定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方案,重构适合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要求的课程系统,课程设置侧重以工程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确定本校培养的卓越机械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特色。根据安徽理工大学的煤炭系统行业特色,构建基于大机械观、大系统观和大集成观的机械工程知识系统,将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模块、公共选修模块、学科专业必修模块、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课程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共9大模块。其中课程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工程制图实践、机械基础综合实验和电工电子综合实训;素质拓展模块是指参加或参与科技文化竞赛、才艺竞赛、社会服务等取得的奖励、表彰以及在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从业资格、发明制作、论文论著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按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给予不同的学分,侧重学科交叉和工程实践与创新活动方面的引导。
2.出台配套政策,保障卓越计划的经费投入
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个层面的配套政策,是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保障。国家、省级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为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前后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学校可以联合企业共建集产品或技术研发、测试、教学、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科研平台,同时面向学生和企业员工开放;制定和完善卓越机械工程师师资选拔和培养计划,引导教师有效地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融入校企联合体,促进成果转化;联合制定优秀学生奖励和就业帮扶政策,为学生研究生推免、创新创业、就业派遣提供帮助。企业还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师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鼓励优秀学生就地就业,甚至可以在经费许可的条件下为高校提供科研经费,在学校设立一批竞争性的长期项目,资助工程实践项目的开展,促进工程教育的深入改革。试点高校要加大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专项资金及配套项目的投入,确保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平台和各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按计划建设完成,解决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师生所需经费的维持。
3.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
为了避免以往校企合作内容狭隘、目的单一、缺乏互惠共赢的机制等弊端,校企双方应以“双主体”的方式深度合作,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诉求,制定合作与管理机制,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指导实践教学。通过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使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互相支持、互相融合、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借助于高校众多学术性高端人才及其成果解决企业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生产实践的了解,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深入企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习和实践机会,增强动手能力,并可从企业导师处了掌握企业工作流程,学会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灵活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快速向工程师的角色转变。按照卓越机械工程师的培养方案的要求,安徽理工大学已与广东宏大爆破公司、江苏鹏飞集团、中泰国际(集团)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凯胜重工等十余家知名企业签署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共建工程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实验室和研究生工作站。利用企业先进的工艺设计和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同时实施了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工程和青年教师进企业培养工程。
4.侧重工程实践,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卓越机械工程师与传统的机械工程师在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方面不同,因而有必要改革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专业教师的评聘与考核环节中增加在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注重理论性和实践相结合,强调专业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在考核评聘方面认可并重视教师在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优先考虑参与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工作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传统考核方式,从单纯的书本知识成绩向集知识、能力、素质和特色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转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人文知识,还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了解专业现状和前沿发展动态。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善于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引导各教学环节从注重学生成绩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转变,回归工程教育的本意。尤其是在实践环节的考核方面一定要从严、从实,采用双导师评分法,对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也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应用型课题,具有明确的专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四、结束语
篇8
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以现场工程实践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与目标,为实现这一目的推行以形成基于工程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目标,以专业教研组为活动平台,依托煤炭和中介企业的工程实践过程框架的课程内容,有机地把高等学校与企业这两个平行的“元”联系起来,清楚地显示出专业课程的内容与企业工程实践过程不同阶段的相互对应性,分阶段细化工程实践过程,在各个工程阶段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载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这样,工程实践过程框架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情境总是以能够适应生产体系和工作岗位的各种变革与灵活性为立足点,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具有极大的效用,对于用人单位更是一种极大的期盼。学院制定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社会责任感和竞争能力的,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备支撑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诚实守信,德才兼备,能在专业相关领域从事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与此目标相适应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专与通”度的把握是一个难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大众化阶段对素质教育和“通才”培养的强化并不意味着对专业教育的冷落,对“专与通”的把握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通专结合,以通为基础,以专为延伸,将二者统一在对地区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企业科技发展实际水平的适应上,以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就业(含择业、创业、升学、留学等)出口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主干课与一般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这几者之间的最佳比例,以解决多年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煤炭企业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信息化进程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建立起适应本科层次的人才基础宽厚,再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强要求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
2.1基本要求以煤炭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围绕行业企业对专业知识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内容,既要保证扎实适用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内容,又要注重专业背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煤炭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素质体系要求,既要培养煤炭行业特有的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精神,又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依据煤炭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体系,以工程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同时要培养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改革和建立与新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相适应的培养制度体系(如注重应用实践、应用创新在总学分中比重的学分制、能够积极引导师资不断提升实践及应用创新的教学科研能力的评价及分配制度)。
2.2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①专业方向设置行业化专业设置面向行业,突出特色,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学生就业前景广阔。②课程设置系统化要以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为出发点,按照构建与企业生产技术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素质培养要形成一套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适应生产技术的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课程内容要突出工程应用特点,既要有本课程必需的理论基础,又要包含当前行业企业的新型实用技术。③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以知识单元为依据构建模块,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学生可根据需要从中选取教学内容。④教学组织多元化根据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差异,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教学环境组织形式多样的多元化教学。⑤实践教学创新化摈弃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和简单的参观劳动性实习,在实验室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生产现场实习以解决工程技术实际为目的,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能力。
2.3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根据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程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了3+N+1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为三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N”为多个专业方向模块;“1”为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贯穿实践能力培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要求和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①通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了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两个部分。注意交叉学科,提供宽口径的培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整合各专业的教学要求,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②强调应用的专业特色以能力为本位出发,根据专业内涵和社会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及时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将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③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课程内实验教学的比重,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比例;更加强调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产学研实训基地等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探索实践3+0.5+0.5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针对煤炭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四年标准学制内,实行在校学习与实践三年,另外半年与企业及科研合作单位开展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最后在企业完成8周实习,10周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必须以解决企业某一工程实际问题开展真题设计。毕业课题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毕业答辩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评判,毕业答辩委员会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构成,人员各占半数,根据综合评判结果给出毕业设计成绩。对于行业要求特点明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数量相对集中的情况,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在校学习的三年中,专业基础学习内容按企业要求进行设计。④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提出高等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高校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应的一种重要形式。与研究型人才强调学术、科研创新能力不同,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是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创新能力。因此,注重以学科竞赛、科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大力推广以竞赛促创新能力培养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创新活动,点面结合,不但在点上有获奖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参赛人数的面上铺开。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创新教育学分。
3结语
篇9
1.我校当前校企合作电子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现在学校的电子技术实训基地规模较小,内容往往只是简单理论知识的机械演练,教师会为学生准备好实验过程,设计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个动作,对于实训考核,教师也会对考核内容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这些都会影响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没能得到应有的训练,严重抑制了学校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我校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使得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有了长足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政府统筹乏力、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校企合作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一下几方面:国家对校企合作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支持力度不够;资金短缺,难以建立起专业设备齐全的实训基地;企业主动性不高,学校一头热现象突出等等。
2.相关的解决对策
(1)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的政策法规,是职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力保障。针对我国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义务,进而指导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制定强制性政策,依据各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来确定培训额度,规定有条件的相关企业都要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定期接受职业院校的实习生。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免税、资金设备补偿等奖励措施。而对于那些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的企业,则给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2)拓展思路,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保证电子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电子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购置大量的培训设备,这就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做后盾,仅靠学校财力很难建立起专业设备齐全的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有一定。我校的合作企业是一汽轻型,我们在汽车电器转行过程中,厂方提供(我校购买)一汽佳宝V70,二台亚龙汽车电器实训台。这一现状启发我们,学校要拓展思路,采取积极措施,从多个方面去筹集建设资金,既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争取得到国家和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支持,又要与多家行业、企业合作,在“双赢”的基础上共同投资建设多门类的、专业设备齐全的电子技术实训基地,以满足电子实训教学的需求。
(3)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就是尽快使教师队伍由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或实践建设向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转变。对此,政府可以出台有利于“双师型”素质培养的定向下厂政策,鼓励任课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进修,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训能力。学校可组织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确保他们能够接触到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让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积累他们实践经验,提高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在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的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引进人才。学校可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面向企业和社会大胆吸收技能专家、能工巧匠进入实训教师队伍,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4)确保企业受惠,引导企业解放思想,调动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质就是追求校企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因此,学校若想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确保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确保企业受惠。首先,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免税、资金设备补偿等优惠政策。其次,学校可以尝试为中小企业提供部分培训设备,这样就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供。校企双方只有在教育资源的共享基础上,坚持经济利益的互利互惠,才能达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目的。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合作方式有利于实训基地的建设。
(5)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学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然后企业将部分产品的前瞻性研究交付给校内基地进行调研;基地承接企业横向课题,分享企业的商业成果。主要是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合作进行研究,联合开发产品等各个方面。因为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研究方向清楚,研究产品实用,而且加工方便,节省开支。通过联合科研,能使得职校教师走出“象牙塔”,增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开发水平;企业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6)学校可以与多家企业“联姻”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电子电子实训基地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为避免孤注一掷所造成的损失和不便,这就要求合作的多方向化。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坚持“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同时和多家省内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只有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的学生实习和人才供需关系,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更好的为实践教学、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二、校园文化可以以企业文化为灵魂
篇10
目前,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有许多方面,本文只从以下3个方面阐述。
1校企合作法律依据欠缺,宏观调控不力
首先,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是各地方政府并未在该法的允许范围内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和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缺乏法律约束力,增大了合作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少校企合作项目难以持续开展。其次,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带来了难题,虽然是合作,但合作双方都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难免出现分歧,共同投入、成果分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不到位,难以克服合作中的障碍并形成旅游研究的合力。还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保障、统筹规划和监管等方面的宏观调控重视不够,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和考核校企合作,很多项目是靠“关系和信誉”建立,使得不少已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不强。
2思想观念陈旧,校企合作环境有待改善
不少旅游企业不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只停留在单纯的选择人才层面。由于我国科研激励制度的偏差,造成高校研究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企业甚至对高校研究能力和水平表示怀疑,宁愿单打独斗,也不愿意与学校合作。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的负担过重,既是校企合作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问题协调解决者,这种单靠学校的合作关系不能稳定和持久。
3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效果有待加强
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没有办学特色,按照传统的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两个大的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均没有侧重点,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在旅游规划、旅游创意、会展旅游、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旅游产业中,学生在实践环节鲜有涉及,造成毕业生不能满足新的旅游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一线的导游员和酒店服务员,他和中职的区别就在于培养的学生不能停留在只会操作层面上,而应有熟练的技术和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而大多数合作的企业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达到“会做”,而不能以“熟练”“精湛”等标准要求学生,或者未把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和工作经验让学生掌握,造成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对策探索
1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保证校企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
各地方政府应依据《宪法》以及《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行政法规来规范和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增强法律约束力。2009年3月1日,宁波市正式施行《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这是我国大陆第一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是地方立法保护和促进校企合作的开端,对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姻”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因此,只有政府对旅游企业和学校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并依法监督实施,才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顺利开展。荣培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探索
2学校应以共赢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最大效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一,鼓励院校经营产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自身师资建立酒店、旅行社、旅游服务咨询中心等,将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场所。第二,学校应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学校要主动聘请旅游企业高管和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使之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中来。第三,学校应在政策上引导和激励。目前大多数学校在用人制度、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等方面很少制定出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政策。因此,为提高教职工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校应制定不同政策,比如鼓励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真正挂职;人才引进时可以将工作经验作为一个考核项目;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中去寻找课题、从事实用性研发等,同时应对取得成果的给予一定的奖励。第四,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坚持做到定培养目标、定招生人数、定就业去向,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开展校
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和办学理念等,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出发点,前瞻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不断寻找新的合作企业,探索新的合作形式,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学校要突出办学特色,以增强本专业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为抓手,办好特色方向,尤其是在旅游创意、会展旅游、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领域,校企合作的形式能有新的突破,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