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2: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

篇1

一、空间艺术与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早在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努力试图摆脱蒙昧,走向文明。起初他们尝试着去建造自己的居所,以躲避寒暑和野兽的攻击,这都是出于本能的创造行为。当居住形式慢慢的固定下来之后,物质需求不再成为人类所担心的问题,于是他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精神的需求,也就是对精神和文化的追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摩根认为“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它是人类审美能力和创造提升的表现,为人类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这就跟中国古代陶器一样,虽然这些器具都是基本的生活用具,在创造的历程中算不上辉煌,但是它却开启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大门。中国的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样和岩画,原始的绘画技巧虽然很幼稚,但是却已基本掌握了各种造型能力,也展现出原始居民对精神层次和文化的渴求。在先秦时期,青铜器、漆器、帛画等的绘画技法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随着出现的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形成了文化装饰的初步原型。到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顾恺之等为代表的画家引领了整个时期的绘画潮流,花鸟画、山水画等开始萌芽,人们开始尝试将名人画作悬挂于室内作为装饰,对文化环境的渴求度进一步加深。待到隋唐大一统时,社会稳定,物质繁荣,随着市井审美层次的提高,更多的艺术形式涌现出来,人们也越来越欣赏这种室内装饰和陈设的摆件所共同营造出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历经时代变迁,即使是现代社会的空间环境装饰也都把后期的文化配饰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空间设计中的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根基,从远古简易的茅草房到封建鼎盛时期繁复华丽的宫廷,再到当代奢华的星级酒店装饰,无不证实人类对于带有文化意境美的追求从未间断过。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空间设计艺术与文化结合是人类精神需求的必然产物。文化总是在不断的融入空间设计之中,它由古展而来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即是与时代文化的融合。翻开美术史的卷宗,对比后不难发现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有着共性也有着各时期装饰风格上不同的个性。由于思想文化与审美标准的差异,建筑装饰艺术也流露出时代的印记。有人把建筑称作“凝固的历史”,那么装饰艺术则应该是凝固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所以空间设计艺术与文化必然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裂的联系,没有文化内涵的赋予就没有空间设计的底蕴支撑和发展进步。同时,设计艺术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而空间设计艺术就是实现这种传承的艺术手段之一。空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异域文化,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才能够提升空间的氛围和品位;只有在空间设计艺术中注入文化要素,才能创作出充满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空间。而在当今,装饰设计艺术又必须与经济文化相结合,这也是人类为了满足精神需求的必然选择。设计创造经济价值,经济社会推动设计艺术的发展,设计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双重推动下,艺术设计行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新技术和新手段为设计思维的实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材料和手法,也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空间设计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也极大的丰富了空间艺术形式。结合各种主题文化,空间艺术中衍生出各种不同风格,如音乐主题酒吧,汽车主题酒店等等,结合流行文化又衍生出各式各样的餐饮空间设计形式。如,小城故事餐饮就是以流行歌手邓丽君为文化基础,开发设计出的餐饮经营模式,店面空间的设计模仿台湾小镇,播放邓丽君的怀旧名曲,还有以邓丽君为元素的环境细节设计等等。以迎合上个世纪末的一代人怀旧的心理,而这一批人正是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主力消费群体,以文化为主导的设计定位十分明确。

二、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文化要素对于在空间艺术中营造高雅意境,提升空间的品位至关重要。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他们迫切的期望自己身处的环境能够充满文化氛围,正所谓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孟母三迁”的典故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对于提升审美品位的和愉悦视觉感官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取决于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延续性。那么这种延续最终还是要落在负责营造空间的设计师队伍上,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会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艺术作品中。空间设计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一个符合人们精神需要的环境。那么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和技能以及实践经验外,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有广泛的艺术爱好和文学修养,并且要善于从历史文化中寻找艺术灵感,从生活和细节中寻求创意点。在设计师自身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还要具备鉴别优秀文化的能力。也就是说,不管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需要对其有选择的延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立足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敢于创新和跨界。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在空间设计中延续。总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不在满足单纯功能需求,而更多的是情感层面需求。人们在使用空间的同时还需要与空间进行着交流,空间因为有了文化的延续,才使其充满了活力。各种文化精髓就像遗传基因,它们通过设计师的手,以新的形式在空间设计中延续着。而由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冰冷空间,因为文化基因的注入才显得生机盎然,和蔼可亲。这种注重精神文化的设计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的流行趋势。在新形势、新思想的推动下,以文化为支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习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理念,创造出更加经典和优秀的作品。

作者:马利广 戴吉祥 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篇2

(一)导向作用

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对疾控体系形成了新的需求与期待,而文化建设是很好的切入点。文化建设可以对疾控的工作管理方式和疾控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及工作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引导疾控工作者更好地协调个人与各方面关系,确保疾控机构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凝聚作用

通过疾控文化的宣传、渗透、培育,可以将疾控内部的各种力量统归于共同的目标和方向.自觉提升理想信念,规范服务行为。通过文化这一黏合力,以统一的价值观为标杆,就可提高个人的思想信念、情感追求及责任使命感,并将个人的利益与疾控事业的大目标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三)激励作用

疾控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职工各项利益,科学化的人文化的管理,以此激发疾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自觉地将自身利益融入疾控中心的整体利益中,从而达到与疾控事业共荣辱的思想境界。

(四)监督作用

基于民主与集中成形的科学合理的疾控文化,一旦到疾控全体人员的认可,就可在群体中产生共鸣,促成工作团队内部形成尊重、坦诚、进取的环境,继而达到自我规范、相互约束、彼此监督的和谐境界。

二、疾控机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今文化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疾控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是,疾控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使得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出现了偏差,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精神提炼较为宽泛

文化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或合成体,其建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作为先导。目前,各级疾控机构正努力推进文化建设,但其精神目的和物质目标的确定需要一个长期的提炼过程。在文化建设之初,大多是结合实际,笼统宽泛地提出一个疾控精神方面的大方向,但如何将其进行分解细化、落到实处、实践更新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否则文化建设只流于几个名词、一句空话。

(二)个性特色不够明显

疾控机构不同于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也不同于其他医疗机构,要使本机构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就需培育和形成一种独特的疾控机构文化。目前,各级疾控机构还缺乏主动性,往往是被动于具体服务项目或服务内容的更迭或增加,把增加服务项目作为文化特色的建设抓手,这是对文化建设的误解。

(三)职工参与面较窄

文化建设讲究全员参与,而不仅是管理层或设计者的单方想当然行为。机构文化建设过程中,设计层提出的建设方案必须由职工自觉去参与执行。而目前往往是设计者过分刻意讲究文化的语言性、标语化、广告化,使得文化建设中目标确立大而空,高而远,脱离工作实践,目标执行多落于纸上,处于静态中,不能得到基层职工的广泛响应。

篇3

大众行为是个体用户、团体、组织与现有环境进行交涉和妥协的战略行为。街道空间中的大众行为反映了大众对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和能动性。不同需求的产生主要源于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使用者利益诉求的差异,由此出发对现有街道空间展开分析。

(一)对大众需求的忽视

过于理性的街道空间设计与变化着的需求相矛盾。在美化街道空间的同时不应忽视使用者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利益诉求的差异,现有街道空间过于平均化、模式化、固定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街道中的大众行为会发生改变,模式化的街道空间较难适应变化着的需求,街道功能单一与使用者差异性、特殊性相矛盾。

(二)对大众能动性的忽视

在面对街道问题时,我们的焦点更多放在设计、管理和政策之中,轻视或摈弃了普通使用者在生活中的弹性设计。街道中不乏出现大众对原有设计的创意使用,人们往往把其与错误、不明确、破坏、误用等负面词语联系,事实上,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的破坏、误用就是大众根据自身需求通过观察、实践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严格的管理和空间划分,限制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街道管理者对街道中看似无序的大众自发行为更多的是禁止,而没有对其进行分析,这阻碍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

二、街道空间中的大众创意

大众行为依赖于街道中的其他要素,同时也为环境的多样性增砖添瓦,塑造活力空间。如何在政府规划与使用者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更为合理的平衡点,对于营造健康街道是极具意义的。以下是大众对街道空间弹性运用的几点归类。

(一)功能转换

首先,从不同时段使用者的不同行为中考虑空间的功能转换。商铺们白天将部分商品有计划地摆在门口,使街道变为商品展示的舞台,为行人能够快速选择提供方便;移动摊贩根据不同时段人流的变化辗转于城市街道之中,为售卖创造机会,满足了市民的需要,虽然对通行有一定的阻碍,但并没有引发市民的不满情绪。在使用中,人们重新定义街道原有空间功能,并且在不同时段中动态转换,在城市管理与个体经营中找寻平衡,形成了良好的来往关系。其次,根据个体需求差异转换空间功能。李道增认为:“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他显然要考虑物质环境适合不适合于他的行为,如果不适合,他不是改造这个环境,就是转换到他认为适合的环境中去。”[3]虽然距离较近的街段活动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使用者个体还是存在具体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提供弹性空间满足多样化的活动内容,这是真正吸引人们注意的地方,而不只是追求表象。再者,扩展街道的社会功能。这些商贩重现街市景象的同时,也为原本的道路增添了邻里色彩,充当街道生活中的公共人物。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的其他公共人物都依赖于他们———哪怕只是间接地,因为人行道的存在是通过这些小企业和商业及其他的主人来体现的。”[4]商贩们在闲暇时候与街道中的其他人员相互交流,为邻里之间的简单互动提供机会,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需要,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商品是大型商场所不能替代的。

(二)重划界限

首先,商贩对街道公共空间界限重新划分。沿街商铺通过加盖雨棚、抬高地面,使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微妙层次,柔性过渡,既满足街道环境的连续性,又成功地将内部空间向户外延伸。各家各户尽可能体现特色的招牌,打破了原有机械化的空间划分,避免街道空间单调乏味。大众行为总是以一种自发的方式暗示现有街道空间的不足,它与官方的规划条文有所冲突,更具变化,在环境的改造过程中也更显友善。一些商贩还通过门前的扩音设备以及那弥漫整条街道的香气,将人们的听觉、嗅觉也利用起来,扩大商铺的影响范围。其次,居民对街道空间界限重新划分。宅前屋后,我们常常看到城市中乡村生活的回归,耕地以斑块的形式出现在城市景观之中,居民把原有的住宅绿化建成了自家的菜园子;上海街巷里居民楼上伸出长长的晾衣杆,院落里与街道边无处不是晾衣场所;街道中不乏被冠上违法、破坏市容之名的违章搭建。它们虽不被政府认可,但解决了人们对空间的自主需求,被城市大众所接受。

(三)重塑街道生活,重建共处规则

首先,重建街道贸易规则。传统集市在城市中以新的秩序出现,城市中的早市、夜市,以及总是能赶上上下班时间的商贩们,在回避执法人员的同时尽可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摊贩们既相互依赖又保持一定距离,商品的种类兼具相似性和差异性,为街道空间增添有节奏的变化。同时摊贩与商铺也存在着某种位置关系,摊贩依托街道中原有街道环境而存在,避免阻碍商铺营业,为商铺预留门前空间,或是出现在商铺与商铺之间的灰色领域。其次,重塑街道社区生活。群众自发性表演走向街头,晚饭后街边巷口出现了许多集体派对。在时间与地点的选择上“表演者”与居民形成共鸣,他们多选择离居住楼房有一定距离的街头空地,既不影响建筑中的居民,又方便邻里之间结伴狂欢,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减少对他人的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预先规划的活动场地所限制,大众运用各种策略重塑生活环境,主动创造新的活动模式。

三、街道空间的弹性设计理念

(一)构建多位支持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与大众接触最为直接,摆放、设计也更具灵活性。让我们把街道试想成刚建好的清水房,我们摆入了第一件家具———景观座椅,这时的景观座椅是否能发挥供人休息、观望的作用呢?我想它更多的是充当边界,产生一定的围合感、导向性;然后我们栽上植物,这时行走其中的部分使用者开始在座椅上休息;接着,我们拿来了不同色彩的“地毯”,划分出停留与移动的空间,我们还放置了一些街道工艺品,吸引更多市民,他们在此穿梭、逗留,商贩也逐渐加入进来,座椅在划分空间、提供休息的同时还充当起了展台。也许我们还可以提供照明,用电设施……每个单体公共设施的存在都有其特定作用,通过植物、照明、铺装、座椅等这些独立公共设施的融合,使街道空间成为可选择、可调整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设计街道公共设施时,不仅要考虑设施本身,也要考虑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维支持的公共设施给空间提供了更多转化的可能性,满足街道中不同行为的需求。

(二)预留开放性空间

在街道规划中预留开放性空间,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变灰色空间为彩色空间。使用者对街道空间的利用具有时段性,而现有街道设计更倾向于“固定化”。所谓的开放性空间是指在街道设计中仅提供空间,不限制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对空间进行实时填充,随到随走,构建多样化、低成本的小尺度街道空间。大众创意活动多发生在道路的转角处、交叉口以及可依靠或边缘位置,依照这一特点,在相关位置设计“标准化”“大众化”空间设施,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转化、填充空间,从而激发大众积极性。同时,可采取限时街道的方式,合理安排时间与空间,避免重叠与浪费,提供临时活动、选择性活动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街道不同作用。

(三)采用通透的空间设计

篇4

关键词:影视动画;场景;空间设计

1影视动画的场景空间

影视动画作品被归属为电影艺术作品一类,是兼备时间与空间的时空艺术,是一幅幅运动的、接连不断的虚拟画面。剧情故事、角色和场景空间是影视动画作品创作中最为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响,共同构成的。其中,以剧情故事为主脉络,角色为主体,场景空间服务于剧情故事和角色,为剧情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特定的时空背景说明,为角色的出现、存在和活动提供舞台表演空间。运动的空间和空间中的运动,是影片的一种常态。随着影片中剧情故事的展开,角色所处环境的改变、空间的转移,场景空间也要随之切换和产生变化。特定的剧情故事,需要有与之相配的场景空间设定。例如,剧情故事的发生背景设定为古代,场景空间设计中的社会环境、建筑样式、空间类型、室内装潢等都应该与所处的时空相符合;特定的角色设定,也必须考虑到角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地理位置,以及角色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一般而言,影视动画场景空间更多是围绕着角色而设计的,其设计承载着影片的重要信息内容,与背景、时代特征相吻合,同时在结合剧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的综合考虑下展开设计,并有效地为动画角色的演绎创设一个规范的场景。

2影视动画场景空间设计的现状

2.1场景空间设计的方向区分不清晰

业界对于影视动画的场景空间设计一直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容易与环境艺术设计等同。的确,在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中,场景空间的设计会运用和借助环境艺术设计对空间设计元素和设计手法,如空间的组织、材质的选择和表现、色彩的运用和采光照明手法等,两种类型的设计有着相似之处,但设计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各自的发展方向也不同,因而有很大的区别。环境艺术设计是对环境空间、建筑空间进行理性创造,以“人”为中心,目的是为“人”而设计打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环境,是根据建筑物实际的使用性质、所处地理环境和相应标准要求,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空间环境的一门实用艺术。而影视动画场景空间设计更多是感性的设计创造,目的是为影视动画作品提供一个与剧情故事背景相符,与角色表演相称的舞台场景空间,起到辅助剧情故事发展、推动角色演进、烘托空间气氛的作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愿和创作需要,人为地对空间施加影响。例如,通过对空间色彩的选择运用或对空间中灯光强弱的控制,映衬表达角色的情绪变化,助推剧情故事的进展,运用明亮通透的打光、明艳的色彩,表达角色心情的愉悦,剧情故事的发展处于顺境和有利阶段。

2.2场景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容易被忽视

影视动画具有虚拟性,在作品创作中,设计人员通过创作创新,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画面,通过想象丰富的艺术创造,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给观众留下新异的或深刻的印象。目前,这一特征有被滥用之势,被无限放大,并有违其应有的“世界观”,合理性被忽视,在场景设计上一味地、片面地追求新、奇、怪;在场景效果上刻意过度地追求视觉冲击力和画面震撼感,导致作品表现失衡,有堆砌之嫌。这并不能成就真正的好的场景空间。影视动画场景空间设计的合理性源于该作品本身的“世界观”。世界观在哲学体系中是指对世界总的看法,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世界观也就不同。而影视动画作品的“世界观”,指作品本身的世界背景设定或世界的客观规律,要求在设定时务必符合逻辑,能够对作品中的一切现象进行“自圆其说”,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动画“世界观”。例如,影视动画作品的世界背景设定是充满奇幻色彩的非现实世界,就该为作品中的那个世界设定出一些特征和运行规律,并且对每种现象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针对这个虚拟的“世界”,其场景空间设计应在遵循其特定“世界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结合剧情故事发展需要,实现设计上的新、奇、特。

2.3场景空间设计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目前,就国内而言,国产的影视动画产业正处于快速蓬勃发展中,影视动画的院线票房和排片量也在逐年上涨,人们对国产影视动画的关注度也在快速地提升。例如,近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先后被搬上银幕,在院线上映;又如《年兽大作战》和蛰伏12年在无限期待中缓缓而来的《大鱼海棠》等,这些国产的影视动画作品,就场景空间设计而言,更多是对于国外大师作品的模仿和借鉴,从中不难发现许多拼凑堆砌的痕迹。这说明它们在创作前期,准备阶段,没有就剧情故事和角色需要,对场景空间的设计进行完整的分析和概念系统的设计,致使在作品创作和完成时,场景空间的设计没能为剧情故事的发展以及角色的动作表演提供一个可以依靠和发挥的完美空间,这种现象的出现被认为是设计环节上的缺失。

3结语

篇5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西方设计理念不断地渗透中国。外来艺术设计风格的入侵,使得我们一味地跟随和模仿,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和民族艺术被遗忘和丢弃。如何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如何适应艺术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中国商业空间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展示设计业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继承传统的民族元素,创造出独有的艺术设计风格。

关键词:民族文化 中国元素 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展示,即是展览概念的扩展。展览是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们观看,欣赏是被动的;而展示是公众参与的活动,是主动的。在展示中,公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反馈信息,是信息交流与传递的主体。具体地说,展示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采用一定的视觉传达手段,借助一定的展具设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为了充分达到产品在观众心里和思想上产生深刻的印象及影响,以展览的手段呈现在公众面前,以达到交流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者等作用。展示设计的方法多样,展示手段丰富,通常会在时间、空间、声音、媒体等互动模式中体现展示物的特点,使观众加深对该展品的认知。可以说,展示设计就如同舞台剧一般,导演为了突出表演效果,在灯光、音乐、舞美等舞台场景中大做文章,来打造最完美的舞台效果,以此吸引观众对表演的喜爱和兴趣。

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围绕商业空间进行。商业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复杂、最多元的空间类别之一。从广义上可以把商业空间定义为:所有与商业活动有关的空间形态。从狭义来说,则可以把商业空间理解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为了满足消费者商品交换的需求,以确保商品实现其价值的交换环境称为商业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市场的不断进步,艺术设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商业空间必然以更丰富,更人文,更先进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概念同时也将随之伸展和变化。

由此可见,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既囊括了对展品的包装、策划、设计,又包含了多种学科。从根本上说,展示设计就是通过对空间环境和平面的综合运用,以更丰富和精彩的方式将艺术设计融合到展示当中。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氛围,集中体现展品的特点,使观众与展品在展示空间范围内进行视觉、听觉以及情感的交流,以达到观众与展品的完美沟通。因此,当今的展示设计作为展品信息传播的媒介,整合多种设计元素,以及各领域的文化知识,以其直观、易懂、生动的形式,提供了人与展品、展品与空间、空间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时空平台。

一 中国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作为舶来品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在进入中国的初期,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西方倾向,表现出国人对异国风情的强烈好奇心。展示设计作为一种超前的文化,在那个时代是在展示“洋”文化,因为“洋”就是代表着“时尚潮流”空间展示设计从上个世纪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进入中国,在现代艺术设计和西方艺术设计的推动和影响下,几十年来的确具有了崭新的一面。但是,正如马蒂斯所说:“我早已达到技精艺熟,可是如今我在研究自己的表现手段时,似乎觉得自己刚开始学习。”对于即将适应了新环境的中国设计行业,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情况下,即使已经拥有和掌握了某些熟练的工艺和技术,但一味盲目跟从和缺乏创新,也将会被淘汰和排挤。如何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以及艺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文化历史以及当今流行趋势,创造出紧跟时展的艺术设计是当前中国空间设计行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里,与市场融合越来越快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更是如此。

随着艺术设计体系的快速建立,空间展示设计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因素融入我国。因此,世界各地出现的“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文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淡忘。北京市古朴的四合院被高层建筑所取代,东巴文等祖传绝技后继乏人,流传已有600多年的“中国戏曲之母”昆曲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我们所熟知的玉雕和唐卡等民族工艺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如何认清传统文化与外来现代设计关系的问题,也是我国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地位与价值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我国民族艺术特色长远发展的问题。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彻底背离传统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完全追逐和跟随甚至直接照搬,将使我们的设计丧失民族个性。继承古老文化、延续传统艺术,是我们这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 民族文化的应用对商业展示设计的影响

随着西方现代设计在全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辉煌,一味国际化的设计已经开始令人感觉到单调和乏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设计界的创新意识日趋成熟,加之近年来对具有民族魅力的艺术设计呼声不断,民族和自然的设计理念在不断进步的设计思潮中,影响越来越广泛。在竞争激励,注重创新和个性的今天,设计界也认识到,紧跟时代步伐,将现代设计与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突出、更优秀的作品,才能在发展飞速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同时我们看到,中国的展示设计业走过几十年风雨之后,想在国际上拥有立足之地,必须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中国元素和现代思维相融合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艺术资源。日本和韩国服饰的风靡,已经帮我们验证了这一点。参与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十年历程的部分经典片段,更佐证了中国文化元素的成功。“霞湖世家”品牌作为T恤界的中国名牌,以中国书法和中国古诗文的展台设计成为时尚界的焦点,“东方儿女”品牌展位以画轴的造型与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服装相配合,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人这样说过:“当今的中国,从80年代追捧喇叭裤和爆炸头,到现今旗袍和唐装风靡西方街头,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西方的文化潮流中了。

可见,让时代感与传统文化意识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道路,才能使中国的设计紧跟设计发展的脚步,不断提升层次、彰显特色,突出本土性和个性并使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才能使设计不断的创新,创造出彰显民族魅力的现代设计。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和现代设计加以融合,艺术设计才能具有独特性,设计作品才能屹立世界之林,经久不衰,耐得起推敲和时代的变迁。也只有这样,艺术设计作品才能在历史舞台中越走越远。

三 民族文化与现代商业展示设计理念的结合

宏观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还是现代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都由各国民族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而成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艺术精华的不断碰撞,将商业空间展示得更加精彩,并不断演变和发展。拥有个性和民族性才会拥有国际性,本国文化要发展就要与世界文化相结合,这样才会使本国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和品牌。在空间展示设计中,只有充分吸取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结晶,具备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才能在现代的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独具特色。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就是一个及艺术、科技、运动、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展示。它的成功,完美地演绎了中国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国家馆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将中国文化的民族美、刚劲美相融合,将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设计理念综合运用,诠释了中国儒家学派“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传统文化思想。无论是对奥运会开幕式还是对世博会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为什么中国元素能担当起展示设计中西文化潮流的突破口?原因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在展示设计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创作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汉代竹简、甲骨文、剪纸、如意纹、中国织绣、凤眼、中国瓷器、国画、石狮、唐装、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都为中国展示设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中国设计界发展走得更稳、更远。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中国设计传达中国文化和形象的有机载体,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方式。如众所周知的“奥运祥云火炬”,就是将代表中国传统色彩的中国红、代表吉祥昌盛的祥云以及华表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这些元素时刻传递出:“中国、吉祥、高端、尊贵、华丽”等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镜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筋骨。

由此看来,中国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可以用恢复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回望过去,运用民族土壤,同时加入现代设计潮流,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现代设计,使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呈现出具有东方韵味的独特风格,使人们感受到更浓厚的传统气息。同时,传统风格的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分析上,而应该由浅入深,从而在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韵味和形式。

四 民族文化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

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积累,使中国的民族文化更加厚重和深沉,形式丰富多样,涉及范围广博辽阔,所形成的艺术精华和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和计算的。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便形成了如此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艺术。今天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汹涌浪潮所湮灭,相反,更应该得到重新认同和进一步肯定,并且加以运用和探索研究。传统文化是对一个民族发生、发展和生产的历史记录,同时也囊括了本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生和演变。这样的构成使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在现今的设计作品里,如果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特点,就不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和价值,在当今设计的大环境中,就是枯燥无味、缺乏生命力,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然而,纵观如今的设计,以单纯的传统形式而获得较高赞誉的设计作品少之又少,相反,将传统的特色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以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元素、中国风在空间展示设计中紧跟世界的潮流,运用自己的元素和文化特色,将其以现在的设计形式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在设计发展的大环境下认识到了发展规律和流行的必然趋势。“昔日欧风东渐,今朝汉学西游。”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是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标志性地位,让东方文化展现出普遍的世界潮流。在空间展示设计中发挥中华民族特有的本土特色,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将使我国的空间展示设计走出一味模仿西方、没有自身特色的困境,同时也是走出自己艺术特色,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符合主题的好的展示设计,可以很好地反映主题、突出特点,将展品的特点和要表达的理念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将民族特色的效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我们在鼓动观众参与其中,将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正确交互、整合并积极表达的同时,使观众和表达的主题内容产生共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设计的不断涌现和创新,给当代的设计师带来了新的召唤和要求。原有的视觉观念和审美理念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因此,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不可能背离本土特色和民族文化而凭空创造,它应该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将现代设计完美地融合和表达。注重现代艺术设计的民族精神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主导思想,是现代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更是优秀展示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康兵:《试论商业展示设计的创意原则和途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2期。

篇6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教务处

1.论文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

2.学生应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此表填写一式三份,一份教学系留存,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学生本人自存。

4.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方可正式开始论文写作工作。

5.本表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

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选题的目的:

这个题目是以市中心繁华地段的闲置地做一个餐饮空间的创意设计。选择餐饮空间设计作为本人的毕业设计题目,原因有,一是因为考虑到本人以后的就业方向与室内,以及室内与室外景观向协调和搭配,当然这和自己对室内设计的兴趣有关,也有对这方面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研究;二是想通过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的总结,让自己设计的锻炼,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使自己学到更多就业创业时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会对自己以后工作的发展提供支持,是一笔很丰厚的财富。

(2)

(2)选题的理论意义:怎样促成设计作品中的“概念性”、“实施性”两者间的完美统一结合,我认为设计师充分把握作品所包含的审美价值持续存在的时间性,使作品中塑造的空间容器能够准确传达出一个符合商业需求与机能美感兼具的全新表象意志。何为设?就是要应该事先预定某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何为计?就是要罗列这种预定的概念,发挥这种概念并最终锁定概念,从设计思维的无到有、到思维的膨胀、乃至一泻万里的思维奔腾。正是在罗列这种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时,使我感悟出设计思维的秩序的矛盾变异,并在这种矛盾中,让我反省、自我发挥、最终使之推进。

(3)

(4)

(3)选题的现实意义:餐饮空间除了作为饮食场所满足人们的客观需要外,还要通过其自身环境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种营造餐饮环境的重要方式。餐饮空间的主题性设计是围绕某一中心思想或以突出某种要素对餐饮空间进行整体环境空间规划,包括它的的装饰材料、装饰色彩、陈设、空间造型以及服务和菜品等都为藏着的中国这主题服务,使主题的中式设计成为顾客容易识别其他餐饮空间的特征。消费者在主题性餐饮空间进行消费时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好的餐饮空间主题设计有利于餐饮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有利于形成企业的品牌标志,从而创造品牌效益。

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1)国内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条件下衍生出来的饮食文化各有风格和内涵,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朝着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国内,70年代以前,人们对餐饮空间的研究不多,大多数都是按照旧时代的设计布置思路来设计餐馆,虽然当时已经有梁思成与林徽因等有先见之明的设计大师引进了西方现代工业设计理念。

中外合资五星级大酒店xx宾馆,xx、xx等一代岭南建筑大师设计而成,是在现代岭南建筑中将外来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一个成功作品,即使xx宾馆在传统意义上不算是真正纯正的餐饮空间,但是xx宾馆的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与岭南传统园林设计的精华,中庭以璧山瀑布为主景的焦点,形成别有洞天的岭南风情,整体有历史气息与文化内涵融入建筑空间的功能。xx宾馆对岭南建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大型室内中庭设计的酒店。当时建造xx宾馆的时候,曾有人提出别的建议,说做接待外宾用的第一间五星级宾馆应该设计得西方化一点,但xx认为西化不能体现我国文化。于是,xx用了中西合璧的设想。xx宾馆的外观是完全现代化的建筑,而内部设计是完全中国化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第一家连锁餐饮“麦当劳”进驻深圳的时候,麦当劳以现代简约的风格对国人带来了一次视觉的冲击,简练的设计风格不再像中式那样繁琐,一切从简,让人们意识到原来餐饮空间原来可以这样设计布局,这也是日后都市化进程后都市的缩影,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上多了浮躁少了内涵。

(2)国外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国外,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就研究餐饮空间里面的:功能、陈设、色彩、材料、心理等种种的方面进行了很深的研究,这些要求在设计上必不可少的,但是,先前,我们没发现。

比如在空间上,国外的餐饮空间不同中式的传统餐饮空间。国外的餐饮空间上灵活多变,不会只均布餐桌在大厅就餐,那样会使人乏味。他们往往会在单一的空间内用一些实体来进行围合或分割,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形态各异,相互流通、相互因借的空间,从而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比如色彩运用:就餐环境的色彩配置,对人们的就餐心理影响很大。一是食物的色彩能影响人的食欲,二是餐厅环境的色彩也能影响人们就餐时的情绪。餐厅的色彩因个人爱好和性格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组成的,并提出人类行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即人的行为,单体和群体人行为都是行为主体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双重作用结果。深层说色彩影响人的食欲与心情,从而影响人的消费,这对一家营业性餐饮空间是异常重要的一点。

所以西方在餐厅的色彩运用上面颇为讲究,而国内相对便显得单调。西方在设计上面中式设计,又不同于中国的中式设计。中国的符号、中国的哲学意境、材质、形式经验,这些是真正开始被认可了的。家具、窗格、太极、园林式意境。

(3)总结:

现代化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传统建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古老国家。传统美学的没落,很多有识之士都希望打救传统的文化,从九十年代初楼房顶上盖凉亭,到现在新中式的兴起。

现在中式设计很多设计师已经把中式运用在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等领域上,并应用得如鱼得水。同样的元素谁都可以运用,那中国设计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严格说,是文化。但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环境,这块偏偏又失去了。我们总觉得外国设计师“抽取得不地道”,但让咱们说什么,又说不清楚。能感觉不地道,因为我们血脉里,潜移默化的物事接触中,汉字语言中国风俗下,能感觉出这未必是真正的神韵。但说不清,就是因为文化修养不够,找不到准确的表达方式,不管是通过文字语言还是设计语言。

中式设计由中国设计发扬光大,这是毫无疑问的好事,我相信也是必然。毕竟一个老外太极拳打得再好,也不会有一个国家的老外都把太极拳打得多好,底蕴还是我们近水楼台的最大优势。

于是中西合璧的设计便应运而生,取各家之精华,去各家的糟糠。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的东方之冠,苏州的苏州博物馆,万科的深圳中国园等等。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

研究的基本内容:

(1)作品的总体概述

作品名称:餐饮空间设计——“藏着的中国”餐饮空间设计

工程概况:

一是项目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要求根据原始平面图设计;

二是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与环境有机协调,适应地方气候,造型富有创意,空间丰富、立意新颖;三是充分满足就餐、接待等各方面使用功能的要求,有利于人流疏散和安全保卫,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之能随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2)设计方案及评价

从设计构思方面,首先,餐饮空间是人们休息的场所,设计一定要充分展现出舒适的效果,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其次,探索空间环境的文化意境与都市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供忙碌的都市人休憩。

总之一句话:秉承与创新,为了更好的“以人为本”。

设计理念方面,首先,现代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就餐环境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在观念、内容、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如今,饮食内容变的格外丰富,人们对就餐内容的选择包括着对就餐环境的选择,就餐成为了一种享受和一种体验,成为人与人的一种交流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身份和个人品位的展示,这些都体现到了就餐的环境之中。因此,着意去营造吻合人们心理、生理和情感等要求的就餐环境,将设计理念和人性化交织起来进行思考,从而达到人性化与餐饮空间设计的完美融合,就成为餐饮空间运营成功的根本。

藏着的中国餐饮空间设计,是位于都市商业中心的一家餐厅,设计不能偏离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让人们休憩,休闲的各种需求,结合现有地基的整体布局特点,设计采用中式复古的设计手法,引导餐饮空间能达到新一个层次的飞跃,餐饮空间不仅仅只是餐饮,更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餐饮空间分为三大区域:餐饮功能区、制作功能区、内部管理区。

餐饮功能区包括:如门面和顾客进出口功能区、接待和候餐功能区、用餐功能区、配套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等。

制作功能区包括:消毒间、清洗间、制作区、血餐间、活鲜区、点心房等。

内部管理区:办公区、接待区、更衣区。

入口门厅,这是独立式餐厅的交通枢纽,是顾客从室外进入餐厅就餐的过渡空间。门厅装饰华丽,视觉主立面设店名和店标。根据门厅的大小,一设置迎宾台、顾客休息区、餐厅特色简介等。结合楼梯设置灯光喷泉水池或装饰小景。

休息等候区,是从公共交通部分通向餐厅的过渡空间。休息厅与餐厅可以用门、玻璃隔断、绿化池或屏风来加以分隔和限定。

中餐厅空间的陈设

“中餐厅”环境陈设设计以中国传统风格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斗拱、红漆柱、雕梁画栋、沥粉彩画,经过提炼塑造出庄严、典雅、敦厚方正的陈设效果,同时也通过题字、书法、绘画、器物,借景摆放,呈现出高雅脱俗的性灵境界。此外巧用中式百宝阁、大红灯笼以及传统风景古香缎的妙用,都能孕育出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

一个完美的中式餐厅,只有中式风格的设计与装修是远远不够的。缺少了视觉中心的设计是不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在空间和交通的视觉焦点,以及一些墙面的“留白”部分,以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和工艺品来进行点缀,丰富空间感受,烘托传统气氛。

预期效果:

餐厅建设好之后,人们可以在建筑内进行就餐,休闲,娱乐,聊天等活动,室内是交通繁华的路段,车水马龙,然室外设计可以作为逛街,看戏等短暂停留的人们稍息的一个场所。总体来说,设计的预期效果让人们得以在繁华的市区中心地带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土。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用照相,目测,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实地勘察地形与现状地貌,利用原有的环境作为依托来进行设计。

(2)参考各类相关专业书籍,报刊,网站,实例,帮助方案的设计构想。

(3)再利用相关专业书籍,报刊,网站,实例,收集各类所需的信息,完善设计构想。

(4)调查社会上人们对餐厅设计的要求和爱好,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依据。

(5)与老师和同学还有专业人士讨论研究,进行方案的起草与设计。

(6)用软件和手绘的方式进行方案的分析,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7)最后用动画来展示设计方案。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研究所需条件:

在论文与设计中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际案例作为参考依据,需要对所有设计场地和周围环境空间的掌握,还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以保证按时,按质的制作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在设备方面,需要优良配置的电脑设备,相机,勘察工具,绘图工具等,以保证3D、CAD、PS、SU等软件以及数据,草图、构思等能够精确,顺利的操作。

(2)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主题设计的把握不够好,实地勘察工具不完善,对勘察效果有一定影响,所需参考文献资料庞大,可能找资料的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大,所需时间较多,时间的合理安排有一定难度;所需电脑配置要求较高,对设计与制作的进度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

研究进度安排

具体安排如下:

前期阶段

2019-10-25

2019-10-30

完成开题报告;进行实地调查,照相,数据,地形分析,周围环境分析以及各项设定工作开始进行

2019-11-01

2019-11-30

完成风格设定,草稿设计和平面绘制

中期阶段

2019-12-01

2019-03-20

完成设计工作,主要包括:

(1)完成各二维,三维场景的绘制与制作

(2)完成节点图和施工图的绘制工作

(3)完成效果图的绘制工作

(4)完成动画场景模型的制作

(5)完成全片各分镜头的制作

(6)完成各特效的制作

(7)完成影片后期配音与音乐合成工作

(8)完成影片剪辑与合成工作

后期阶段

2019-03-21

2019-04-20

完成论文部分,还有部分内容丰富工作,主要包括:

(1)拟定论文提纲

(2)大致完成论文,达到要求字数

(3)校对论文,补漏补缺,删减重复和不必要的文字

(4)最后校对论文

(5)完成各功能分区的说明工作

(6)完成效果图的渲染工作

(7)完成动画影片的最后检查工作

(8)完成作品集的编制

(9)完成展板制作

2.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系意见:

系主任签名:

篇7

关键词: 城市园林;空间理念;构成要素;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园林逐渐成为了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征,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通常情况下,城市园林是地形、水、植物和建筑四者的完美结合。所以必须通过对四者空间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完美的有机整体,创造出美妙的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园林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园林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园林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布局合理,管理完善,在这样环境优美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园林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中,人们身心更加健康,更富有创造力和积极性,他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经济繁荣,促进社会文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环境是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三、城市园林空间概况及其构成要素

1、城市园林空间概况

(1)园林和空间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 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园林空间则主要是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既包括平面的布局,又包括立面的构图,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园林空间构成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空间景物的高度、空间景物的水平距离、空间内若干视点的大致均匀度。

(2)园林空间的类型。园林空间类型主要有两种划分方式。第一,按形态可划分为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静态空间是相对固定的空间状态,而对于游人来讲,园林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主要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和游人在行走过程中看到的风景状态。第二,看开闭情况氛围开敞空间、闭锁空间和纵深空间。开敞空间是人的视线高于周围景物的空间,例如苍茫的大海和处于高处的亭台楼阁;闭锁的空间则指人们的视线被四周的景物所遮挡,例如四合院等;纵身空间主要存在于狭长的地带,例如河流、长廊等狭长空间。

(3)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筑山、理水,还是构物、绿化,在传统的理论和技法上融入生态工程设计的理念十分重要 。问题和观念上的误区,园林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园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优越性,正确地从视觉识别和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的创造和生态容量的支撑、各种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示标志、减低城市灾害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等方面来理解园林建设,以及建设“田园城市”、“园林城市”的生态局限性,最后探讨把生态工程理念通过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手法表达出来的“生态花园城市”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2、城市园林空间物质构成要素

作为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事物,园林空间的组成要素包含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大类。

(1)园林空间物质构成要素。物质构成要素主要是指园林空间的物质环境,是人们可以感知到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例如建筑、道路、草坪和树木等等。作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园林空间要素有其相互关联性,各元素共同存在于一个系统的构成完整的功能空间。所以,在空间构成中要特别注意空间色彩、形式、形状的高低等特性。

(2)园林空间非物质构成要素。非物质要素主要是指无形的靠直觉把握的空间的内在构成规律,已经上升到了对空间的体验和精神文化层面,包括外在形式和内涵两个方面。园林的外在形式对园林空间的色彩和特征都会产生影响,也影响了人们对园林空间的内心感受;而其内涵则主要指园林的基本功能以及其功能所赋予的精神文化意义。

因此,在园林空间中,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必须相互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四、城市园林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1、片面追求各要素的表现而忽略了人们的空间感受

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很多园林在设计过程中过分强调园林各构成要素的表现力,往往忽略了园林的空间设计,而且将主要精力用在实物美的设计上就忽视了人们在园林中的主要感受,不能有效达到人景相融的效果。

2、园林空间设计不能展现文化内涵,难以达到最高艺术境界

园林空间设计中仅仅是对园林要素的简单套用,而忽略了园林空间的组织,不能通过园林空间设计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难以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3、简单设计复杂化导致画蛇添足

虽然,城市空间园林设计中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需要遵循简单化的原则,但是不少本应该简单设计的园林空地,设计者却绞尽脑汁追逐设计亮点。城市空间设计崇尚朴素简约,如果复杂化不仅会增加工程量,而且还会因为布局不合理略显多余。

4、城市园林空间设计方法

在园林空间设计时,往往采用很多设计方法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1)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主要是为了创造一个以小见大的空间,通常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或者景观墙围城的小型空间来达到此种效果,随后进入一个较大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也更能使人感到视野十分开阔。

(2)动静结合

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是园林空间的两种常见类型。根据园林的规划,可以在园林空间内通过假山、屏障等达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效果,随着景观的不断推进,展现给有人连续不断的美好画面。

(3)增加层次

增加空间设计层次能够获得丰富的园林空间,所以在很多园林设计中采用此种方法能够达到很好的空间效果。常用的增加空间层次的方法包括添加景物层次、设置空透的门窗或者以稀疏植物为空间联系媒介,使相邻的各个空间彼此渗透。

(4)含蓄手法

含蓄手法把美好的景物隐藏到另一个景物之中,再通过明显的暗示不断引人入胜,让人不断联想,激发游人对景物的兴趣。通过含蓄手法,让幽深的意境半含半露,最典型的则是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展现的意境,从那支红杏人们可以联想到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是含蓄手法的巧妙之所在。

(5)借景手法

借景手法通常采用漏窗或其他手法将景物借到自己园中,这样能够扩大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观。常用的方法包括远借、近借、仰借和俯借等,使用借景手法能够让整个园林设计变得生机盎然,趣味横生。以远借为例,借用的景物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保证其不被周围的景物所遮挡,有时为了达到远借效果,常会在高处设置建筑或高台。

五、结语

城市园林空间设计是一项长期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空间自身的特点,还要注意整体环境中各个空间的相互关系。只有采用适当的设计方法,才能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空间,不断满足游人审美的需求,促进城市园林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燕.城市园林设计的空间结合[J].民营科技.2012,(08):252

[2]卫冬妹.浅析风景园林的空间与设计[J].现代园艺.2013,(4):62

[3]连燚.现代城市园林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0,(6):87-88

[4]滑永.小议园林空间设计[J].山西林业科技.2010,39(4):59-60

篇8

关键词:文化中心;公共空间;交流

城市文化中心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关键,可以说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心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集会场所,是大量人群在这里获得生活信息的聚合地。在现代生活当中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趋势,其重要性正在受到市民、设计师、政府、开发商更多的关注。空间是与功能有着直接联系的形式要素。所谓功能决定形式,表现在公共空间里就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

1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在于空间的营造。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被引入文化符号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空间设计是提供一种以交通为主导的对现存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提供新的且强调与周边文化符号相联系的景观化的功能设计。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的形式,从反面证明了他们的重要性。[1]在设计条件和渐进式的城市策略下,一般在设计中几个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组团空间和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在一个移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文化中心各个区域进行组织,通过几个区域联系起文化中心,从而达到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的效果。

1.1 局部与整体

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可持续的文化中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寻找并确认可以使场地发挥“结构高效性”的机会。即针对文化中心的不同区域分别选择相适宜的用途,以期将项目打造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文化、教育、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公共空间设计中针对文化中心的空间隔离问题应该做些规划,如在公共空间各个入口区加强文化中心与城市的联系,并实施统称为“城市交点”的设计创意。使整个文化中心被划分了几个大的区域:城市散步道、滨水区、入口区、生态停车场区等。文化中心通过道路系统、地块、建筑、空间等组成要素表现出复杂的动态性。在平面和竖向上都有变化。总体空间通过疏与密的对比,形成整体结构的变化与统一。

1.2 平面与立体

文化中心通过绿化、水景、墙体、铺装、竖向设立、地形及标高变化等来营造空间。所有的元素都是落实在一个空间构成的问题。如果想让公众获得良好的体验,空间的不断变化将是设计中要考虑的。设置有可提供人们进行向上或向下运动的阶梯和坡道,人们借助阶梯和坡道可以使自己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2]通过明显的高差与竖向变化,形成自然的地形起伏与空间错落。想要成为一个出色地文化中心,需要很漂亮的建筑,但单纯追求建筑的壮观是不对的。很多优秀的CBD,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地上,因此,步行系统是文化中心要努力关注的重点。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创造出许多对比强烈的功能区域,如行人散步、慢跑和骑自行车的“空中长廊”,而另一侧则作为自由的休闲活动区域。一个整体的坡道连接两块活动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中心的空间感和通达性,同时还可以遮挡来自市区方向的视线干扰。同时也将两个不同的空间整合在一起。在不同标高基面还应该设置立体化的绿地系统,与人行系统立体空间相互交织、重叠、迂回,形成了复杂的多维空间体系,将多种复杂的空间、功能和活动整合为一体。

2 文化中心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的发展从来就是动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的规模极大,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分期建设,城市发展的变化还需要不断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的文化中心需要在现在和将来建立一种弹性的关系。如果过于饱满和对称的对这一地区进行设计,那么这样的设计无疑会缺少对发展和变化的城市的适应能力。

而在时间对所设计的空间本身的影响方面,自然景观经过时间的洗练,叠加了无法计算的信息,所以也就有了无法计算的丰富资源。这其中包含了阳光,风力,湿度,等等要素,而且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不停留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每一个要素本身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再作用在空间上. 在本次论文阐述中,文化中心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静态的效果,而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单体建筑的风格不断变化,整体形象逐步清晰,不断成长,从而使文化中心得以延续和发展。

3 空间与公众的交流

公共空间需要人和人需要公共空间一样,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城市文化中心的结构性基础不仅仅是它所包含的建筑和街道,还包括在这些硬件网络下所生长起来的人际关系网。需要有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与特色等在公共空间中与公众之间发生感性的联系,[3]只有它在满足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休闲空间体系的时候,它的核心性才会被公众更好的体会。

假设一种在空间与人之间探寻新的互动,文化中心与周边城市建筑的接线处是很模糊的,尽最大可能的与周边城市街区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格局布置以透彻的环境研究为动力。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带来了流动和多样化的空间。区域为文化中心街区和周边相邻街区提供了设施。只有这样,文化中心在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运动、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休闲空间的时候,它才在居民生活中建立其本身的特性,承载起与公众的互动作用。

将基础设施与围绕文化中心的休闲区域联系在一起,加强空间中心性的新设施,这样文化中心就可以吸引到大量的使用者。通过将文化中心内的各个元素连接起来,在这些元素交接或重合的地方,高密度和复杂性的区域将出现。如果同时把公共空间的道路与文化中心外的城市步行道联系起来,优化重构公众空间与文化中心交互关系,创造一种人们能够享受参与文化中心活动的休闲空间。

4 空间的文化地域性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设置不同的人文景点,营造城市文化中心的文化气息。使得各个不同功能分区既统一又各有特色。[4]设计要让公众能在公共空间中发现当地的历史和对城市文脉的延续。这样才能体现出场地的价值取向和特征符号。想要设计出最有特色、最重要的地域文化,具体地说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同时又不失地域特色。以此来感悟城市文化中心的历史和城市的文脉。

5 结语

在这次的城市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解读设计中,我整合了以往设计的经验,在论文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基于景观学角度的理解,与建筑、生态和经济等各自的语汇相结合,就构成了文化中心的整体框架。并考虑环境可持续性、城市连通性和社会活力及公众参与等众多目标,希望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日本建筑学会(日).《空间要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 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 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中国模式由原始社会的聚落空间而来,具有集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阶级间的矛盾突出,历代帝王在建设都城时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礼"与“法”结合的典范,在区位和组织功能上达到了“朝廷宫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的目的。建设街区是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区的网络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决定了临街面极为有限,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渗透率低,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制约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发展。街道宽度的制定是以满足市民步行和牛车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再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修补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规划的弊端,很难形成有组织的、高效的空间。

(2)群众参与性不足

“院”是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单位,通过“院”的有机组织和展开形成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基本组织格局。这样的组织模式以“院”为单位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强调安全,表现出以“院”为中心的封闭性,而西方的建筑组织模式强调开放性与街道外界的交流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学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对礼制的强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级明确、层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封闭、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公众对于公众活动的参与性。

三 未来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1.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越来越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要使大家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得到灵感。所以在公众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惬意,使内心得到平静。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以传统文化来引导空间设计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学界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在逐年增多,并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转移。我们应该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展现出其稀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大放异彩

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空间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中展现不出文化内涵,那么这种设计就是没有生命的。当前,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朝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方向前进,在这种试图国际化的进程中,反而忽视和丢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都是源于我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日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又研究学习并结合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通过以上反思,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更应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从多层面去表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和未来继续传承发扬,并展示在世界设计之林。

3.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传统的古典的空间设计思想与手段,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是不能直接搬运和模仿的。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时,要结合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以新的表达方式来推进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征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风格。同时,在思想上不仅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独特空间设计风格不断完善。

四 结论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汲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仍然十分漫长,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积累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种领悟,既需要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辨。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并在设计中给人们以启示。总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从未间断过。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必将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慧.构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浅谈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0(3):333.

[4]杨丽娜.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2(2):136-137.

篇10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