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范文
时间:2023-03-25 15:1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本文对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内容以及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艺术设计学必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多学科的协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一、 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 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 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 “只可意会” 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 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 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 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 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 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 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 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 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 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 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 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 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 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篇2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现代陶艺作用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现状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不同的民族、时代、经济模式、社会形态下,会有不同的艺术追求与艺术设计。现代艺术设计是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技术、实用与审美、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往那种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设计教育观念和体系,在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突显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势必要求设计教育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现代设计教育改革应率先从设计基础教育开始。倘若没有系统、科学、合理的设计基础教育,实现设计教育改革目标就无从谈起。目前各校课程设置至今仍囿于“三段式”和“三大构成”的局限。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优势和特点明显,但如不能从整个人才培养标准的高度,对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来看,完整课程体系被条块分割的情况就不可避免。结果课程安排成了简单的排列组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在专业设计上突显出创造力的缺失,这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综合性、创造性人才”要求相悖。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面对上述问题,设计基础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自身,进行理性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知识与观念更新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加强,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在日益淡化,且向边缘化发展。基础教学也应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如果基础阶段过于强调专业教育,无形中将抑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的余地,将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这样即使学生将来毕业了,获得了一定的文凭,也较难适应社会发展。
三、把现代陶艺引入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及其作用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部分。现代陶艺主要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心声,特别强调对泥、釉及成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强调创新意识,以充分展示设计者的观念和材质的美感。从本质上说现代陶艺并不是以时间来界定,而主要看作品中体现的观念和形式。这些特质正是把它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创新意识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中普遍实施陶艺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作为提高人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陶艺这种手脑并用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此外,我国作为陶瓷古国,普及陶瓷艺术的知识、弘扬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也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教育对象的心智,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艺创作既是创造性活动,也是技术性很强的活动。从选料、成型到施釉、烧成,每个程序、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和变化的可能性。比如成型的方法很多:手捏、泥条、泥板、压模、挖空、拉坯等。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有着很多“意外”,为表达创作者的理念和创意提供了种种可能。因此,吸引着创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各种造型、施釉和烧成的方法,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乃至艺术天赋得以激发和释放。陶艺的介入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介质。陶艺活动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会动脑与动手,设计思维和肢体的协调能力能够得到训练,这样不仅使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拓宽文化视野
设计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之一。在设计基础教育中体现文化性也是时代的呼唤。设计基础教育应作为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开放式的综合体而存在。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除了可以丰富学生技术知识之外,还能陶冶情操、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其知识储备。很多基础扎实的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的创作中显得平淡和乏力,没有广博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重要的原因。凡艺术大师无不是广泛涉足,博采众长。这也是现在所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
3.塑造职业品质
在学习实践中,一些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设计中去,缺乏坚韧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激情。一件优秀的作品决不是偶然产生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业是一种双向的自主选择的活动,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必然将是一种优势。现代陶艺不同于别的材质,而是土与水、土与火的艺术。由于它的媒介物是可塑性极强的泥,可变性极大的釉料,以及烧制过程难以控制的火候,所以陶艺创作时常呈现出超越创作主体的艺术动机、艺术预期的现象,并且在没有成为作品之前随时都可能失败。因此,制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与调节能力。陶艺的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新晨
4.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陶艺的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性思考的有效途径。设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训练设计思维能力和培养设计创造能力”的教育,建立起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设计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各类设计院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代陶艺的特定环境类似于一个工作室,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空间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会更加的流畅。教师的引导更为直接,教学指导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调动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结语
设计基础教学要找准其自身的位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标准来进行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虽然陶艺的介入不能解决设计基础教学所有的问题,但探索的脚步一刻也不该停。
篇3
1.更新观念,转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如何在本科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行业动态,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其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成为今天高等院校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中得到有益启示。以美国为例,实践是美国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灵魂,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从而能很快进入职业轨道。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是衡量美国艺术设计学院知名度的直接标准。在美国,许多艺术设计学院的职业角色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且一直伴随学生到毕业。
2.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绝不是靠几门课程、几个环节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才有可能达成。
在美国,许多艺术设计学院都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职业实践机会给学生,包括暑期项目、国外旅游学习实践项目、纽约和欧洲工作室项目以及大量的与各大公司的合作项目。在许多著名设计艺术学院里,大量的教学课程就是与大公司合作的实际产品设计项目。这样,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就已充分与社会接触,并通过各种职业实践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为例,为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其相应构建了企业型的设计教育结构,学院每学期都会有若干项目课程与企业密切相关(被称为“企业赞助项目”),同时,许多课程也是在专门工作室完成的。正是由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构建起了特有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院的数码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及娱乐设计专业等,在全世界具有领先水平。
3.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实践教学队伍
缺乏高素质、稳定的实践(实验)教学队伍,是当前制约高校实践教学的瓶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要搞好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首先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艺术设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艺术设计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以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艺术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通过上述多种途径的综合努力,我们就有可能培养出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实验)教学队伍。
4.注重与业界的横向联合,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
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如美国洛杉矶中心艺术设计学院和底特律创造研究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就与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产品制造商进行了广泛合作,为推动全球汽车和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而企业也为学院专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如日本丰田公司每年资助创造研究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达100万美金之多。因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我们应在专业教学过程别注重与相关行业及企业的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以不断增强其社会实践及应用能力。
5.加强实验室及工作室建设,设立系统的实验教学课程
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或操作来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加强实验室或工作室的建设,特别是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加大对有关实验实习设备的改造和投入力度。同时,我们还必须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层面综合考虑,系统设置先后承接的、纵贯四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课程和环节,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二、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设想
篇4
‘建筑学具有历史造成的强势地位:在今天,认为建筑学也是一种艺术设计,仅在概念上也许并不存在异议。但如果在学科设置上把建筑学置于一个从属于艺术设计的分支地位上,争议就必然产生了,这是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建筑学在历史上、在今天早已是一个各方面完备且自成体系的专门技艺,而且因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建筑学某种高于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强势地位:
1.在人类历史上直到今天,无论是对帝王或对贵族,甚至对平民而言,建筑工程都是一件大事,不论建筑物是用来供奉祀祠还是炫耀、居住,相较其它的艺术设计门类,建筑都必需涉及到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技术并需要投人大量的精力,而且建筑物相较于其它设计物品时间更长,影响力更大,就这一点而言,对建筑术(建筑学)的重视是必然的。
2.人对建筑的感受源于人的基本生存机能,即建筑不仅是满足了人的某些使用要求,同时是提供了某种生存环境—而人对环境的判断、感知能力是生物生存根本的机能之一,建筑的艺术性和审美可能正是建基于此。
3.普遍的人类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对建筑学也有偏重。传统艺术史与理论每在提到“art’’艺术一词时,它都是包指绘画、雕塑、建筑三者,这一点今天也仍然被人们广泛接受。瓦萨利在其《艺术家传略》中,最先将以上三者以同一步调展开论述,而且他第一次从中归纳出了一条共同的标准:三者都是“artofdesign”“设计的艺术”(或“结构艺术”)以及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视觉艺术的内在统一性,他还认为建筑这种非模仿性艺术要比再现性艺术处于更优越的地位12】。由此,就造就了建筑学成为艺术设计门类的总领这样一个地位。早在14世纪,在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中如陶瓷、纺织领域,设计者已经比制造者更加引人注意,但他们在理论上、在社会中从未能取得象建筑师那样的地位,“艺术设计”则更是一个近现代才出现的学科概念。
4、建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联系纽带。把“建筑学”与绘画、雕塑并列是有一定的思想背景的。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排斥艺术开始,人们总是视纯艺术(绘画、雕塑等)会有一种过分放纵的可能性,而建筑却与他们不尽相同,建筑术不仅切合“art”艺术的原义(技巧、技艺),而且它还是一种被当时人们倾慕的实用技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建筑的涉足,源于一种追寻科学的冲动,也隐含着通过这种“涉足”提高自身地位的要求(画家在文艺复兴前地位不高)。对建筑学本身的理论研究更提供了这种科学性的“佐证”:建筑与数学的关系,建筑与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比例,尺度,风格变化的规律……今天的人们对这些“佐证”的科学性当然已有了与前人大不相同的认识,但这种影响仍在,我们今天也仍在讲:对比、变化、比例、构图、主从关系等等。这些“科学理论”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所有与艺术设计有关的门类中,建筑学方面的理论是最丰富、系统、全面的,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产生的辐射作用是显著和必然的。
5.建筑学是具有包容性和借鉴性的。建筑设计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它更是一种融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建筑不能是一个空壳,它要包含陈设、家具、布艺、雕饰、灯具……许许多多的其它艺术设计门类,它和这些艺术设计门类必然会互动式的相互促进借鉴。建筑物实际上是基于某种共通设计理论基础、社会需求的各种艺术设计制造物的整合环境。无论我们今天认为公正与否,建筑学之于艺术设计的这种强势地位都是一种历史使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也许未必是一种未来的必然。
*建筑学直指艺术设计的核心:
挪威设计师昆特·伊安认为:“一个设计师在实现自己的意图之前,必须认识到使用者的意图”,他暗示出了艺术设计的核心问题:功能与形式的融合。“功能与形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并不总是表现为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但也不是只侧重其一就可全面解决问题的。一个优秀的设计是可以两者兼顾,平衡并不着痕迹的。建筑学在这一问题上虽然没有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法,但却提供了一种思维训练程序。正如贡布里希所说:”建筑应该是证实任何一种关于人造物结构的装饰理论的实例,因为在建筑中我们能够从任何水平上去研究功能层次与装饰层次之间的张力”[3】应该说,对于建筑设计的整个流程而言,功能与形式问题比其它艺术设计门类都强烈、复杂,并贯穿始终:从开始着手设计时对地域、环境、人文、水土、总体造型考虑;设计中对人流路线、功能分区、结构可行性、个人与群体的功能需求、空间感受、构件造型的逐项分析、与水、电、气的功能协调;直到建设中与完工后的使用与美观方面的反馈分析。
功能与形式总是交织并重在一起,需要时时注意给予通盘考虑。在多种复杂的限定条件下满足使用功能又使之具有宜人的美感形式一这种要求与创作训练,无疑也会对进行其它门类的艺术设计大有裨益。
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密不可分的特点是被用于创造具有某些使用功能的“空间”的。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但创造空间这一活动却与建筑的历史一样长。建筑师是用某种思维能力—“空间感”去完成这一工作的。在建筑设计中,“空间感”是建筑师的“神游”性的想象力,即如菲利普·约翰逊的“行径FOO下户RINT’’、柯布西耶的“路线ROU下E”。简而言之,即建筑师在设计中不单单是去构想建筑中的“面”的组合,也不单单去构想“体”的嵌接,而是以想象力“行进”、穿梭于建筑各部分、内与外、高与低,多视角的预见一番设计的视觉及使用效果。穆哈利·纳基认为:“空间的体验并不仅作于少数的天才的专利,而是属于一种生物学的机能”[4〕,这种能力以及对这种能力的训练,建筑学是很有其长处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经过建筑师的训练就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对许多艺术设计如:服装、汽车、日用品甚至许多平面设计(大型招贴所需要的多视角考虑)都是极重要的。我们从西彼勒·克歇尔(《。ltVetti》,990年)对意大利Olivetti设计公司的介绍中得知,意大利的设计师们通常首先创}陈作为建筑师,然后试图更肯定他们作为独立艺术家的角色,“戏剧”被视为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所说的“戏剧”实际上与英国设计师们提倡的叙事体和比喻特征相类似,都是一种加上了时间程序、节奏、视觉上的情节铺垫,冲突、矛盾、起伏等,“戏剧话语趣味”的“空间感”想象化的设计。
应该说,当设计师具备了在多种复杂限制下全面考虑功能与形式的思考方式,多视角、多层面体会观察的空间感受能力以及以趣味化、戏剧化吸引人的构思,那么这些能力就已经不只可以用来完成建筑设计,而且更可兼顾几乎任何门类的艺术设计了。
*建筑学的社会性:
建筑常是令人瞩目的社会生产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大投人(财力、人力、技术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活动是创造一种人工环境的行为,而人对环境的感受是一种强于对其它艺术物品感受的本性化感知能力,这一点可能追溯到人作为环境中的生物物种的生存本能。可能基于以上两方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建筑物还常常被赋予许多思想上的、宗教上、政治上的、甚至是世界观、哲学上的含义。建筑物常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思想,并集中体现出历史传统、时代、社会风貌及审美趣味(这一点在学术上还有争议)。人类历史早期对神抵的尊崇(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由于政治原因18世纪英、法“古典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针对性的选择,以及二十世纪现代派建筑风格对时代风貌的追求·,·…用建筑来反映思想也许要比其它艺术品更能引人注目,更强烈并更具“历史标志性”。所以在西方,建筑思想常常被上升为某种“哲学观念”(这与音乐学有某种相似性,音乐学最终也被升华为哲学)。
篇5
1.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创意产业的需求状况来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设计经验不丰富,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不对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不科学,项目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等。
(1)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强。
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为关键。教师在创意人才的培养中应当身兼两种角色,即教师角色和设计师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虽然在理论教学方面就有一定优势,但是他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理论研究,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经历。因此对于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实践问题通常都放到学生的实习阶段,交由企业设计师完成。而企业设计师在培养学生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优势,但是他们时间精力不充沛,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指导。因此实践教学的效率也大受影响。这是摆在当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2)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欠强。
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基础素质是影响创意水平的关键。基础素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反映为综合性教学的实施情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计学科众多,既包含经济学科、美术学科,同时学生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了解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整合为有机统一体。因此,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门学科交叉明显的课程。但是当前的情况在这些课程当中成为影响这些学科造成不良影响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设计学科众多,但是交叉性和综合性不强。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都是片面的、零碎的,不能有效的整合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实践当中。
(3)项目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欠强。
项目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锻炼学生综合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不断的优化和提升自身实践创作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普遍应用,但是由于项目选择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些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效性不佳。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动力不足,作品质量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教学模式中存在一些传统教学的桎梏,教学理念不够科学。
2.创意产业视野下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是教师+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是一名合格的教学人员,同时还应当具有设计师角色。他们应当有成功设计案例,并且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他们应当对创意产业有独到的见解,虽然不能与专业设计师相比,但也要具备基本的设计师素质。再将这些设计经验与教育教学技术和艺术设计理论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实施的教育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同时也是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项重要素质。为此,学校层面应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设计赛事,帮助教师转化设计成果,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引导教师参与真实的创意产业市场竞争。使实践教学人员具备教师和设计师两种角色。
篇6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制作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020-02
艺术设计制作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自身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技能主动参与设计制作。设计制作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构建自然与环境、人类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呼应和协调。因而设计创作具有广泛的、高度的实践性,而这个实践要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参与、全心参与来完成,要使学生能主动结合实践,展示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创作设计作品。学生在设计制作学习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培养,使学生不仅会学、会用,而且要有全身心投入参与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领悟内涵,有效应用,提升品质。
一、艺术设计思想、设计理念的教学
艺术设计制作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每个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现存的公式,也不可能所有学生的设计作品都统一到一个思想、一个理念上来。教师教学也只能引导,更不可能把教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强加于学生。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对设计创作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有个人的思考,教师在设计创作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不要仅套用一个思想、一个理念,而是拿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二、设计构思与构图的教学
设计构思与构图是设计制作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完美的构思与构图才能使设计作品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构思与构图二者关系密切,是“意”与“象”结合的过程,建立在设计思想、设计理念上的巧妙设计构思与构图,才能引起观众审美共鸣和审美愉悦。教师教学中要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构思和多练构图,学习、讨论运作并用,首先参与构思与构图的统一性思考,构图必须建立在构思的基础之上。但构思又必须与构图相统一性,思想的表现与形象的展示有内涵的联系,构思完美无缺,才能使构图没有空洞贫乏之感。第二、参与构图结构形式与构思内容相一致的讨论。构思的内容要在构图结构形式上得到充分体现,构图结构形式与构思内容必须有衔接。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的交流。第三、参与构思内容与构图练习相协调的运用,有理想的设计构思,要通过巧妙的构图来完成,构图练习运用很关键,让学生多练习构图,多画、多改、多变、多参与是使构图效果不断完善完美的途径。只有要求和辅导学生多参与设计构图的以上环节,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构思、构图能力。
三、设计制作技巧教学
设计制作技巧是使学生把自我设计技能转化为设计艺术作品个性发展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技巧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技能和个性,不能一个公式套用,要给学生思考、发挥自我的能力留下足够的空间,多提高学生,让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用较理想的传统技巧和个人的个来更好地创作作品,提高学生设计制作技巧运用的能力。
四、艺术设计制作的实践环节教学
艺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设计制作教学中实践环节是使学生设计知识和技能与社会运用的有效衔接的关键,教师在设计制作教学中要建立学生设计创作实践锻炼的场所,创建良好的设计创作环境,激发学生设计制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运用设计知识和技能参与实践中的设计构思、设计表现、设计创意,形成学生自我设计与实践运用相统一的最佳构图、意境的效果。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联系实践设计的参与意识。实践中可组织学生建立模拟装潢设计公司、企业设计中心,或设计运用工作室等,把设计制作与社会服务运用紧密联系,让学生参与模拟运行过程,参与了解和掌握现实中设计创作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拓宽学生的见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五、艺术设计制作教学中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授课模式,学生没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在设计制作教学活动中,必须构建双向、互动、讨论的教学模式,因为设计创作教学不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所以师生之间要建立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引导与探讨的关系,教师的引导要充分到位,学生个性展示也要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多提供学生多元化的参与学习和运用要求,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艺术设计制作训练上强化学生学习
设计创作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一件好的设计创作作品的产生,是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构思、构图、制作、提炼与再制作,所以教师要引导教育学生能吃苦,制定有效训练措施,要加大学生参与训练的次数,强化参与的训练程度,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
七、艺术设计制作材质选用上培养学生能力
篇7
手绘是记录设计师创作灵感最好的方式。从目前中国设计界所表现的设计形态来说,电脑效果图的制作已深入人心。电脑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在制作、修改和保存图纸上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它能模拟逼真的空间效果,受到了很多设计师的追捧。然而,电脑作为人脑设计的程序和软件,既有“利”的一面,又有“弊”的一面。“利”的一面是它能将空间模拟的很真实,特别是后期的渲染效果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正是这种便利致使许多的年轻设计师过度依赖于计算机而丧失了最基本的手绘能力,对设计者的思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设计过程中,手绘可以十分有效地推动设计思维不断深入,而计算机在此阶段往往是被动的。同时,作为一门艺术,手绘效果图因表现者的修养、审美取向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感染力,这都是计算机表现无法比拟的。所以,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手绘表现技法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着重培养环艺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空间表达能力,使之更符合社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
2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具体教学要点
手绘表现技法是一门集绘画艺术、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传递设计语言,而且它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每一个空间构成元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设计师的专业素质、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对于效果图的表现,既不能如绘画般过分注重主观随意性,也不能像工程制图那样谨小慎微而显得刻板,应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因此,在手绘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1)环境空间的透视。环境空间的透视,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掌握表现各种不同透视现象的作图方法,以最便捷的方法表现出特定的空间透视轮廓。从环境设计效果图的特点来看,常用的透视方法主要有:“平行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几种。平行透视是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技法,在表现空间环境时可以产生较强烈的纵深感效果,运用较为广泛。成角透视也称“两点透视”,与平行透视相比,成角透视构图更富于变化。成角透视能够比较自由、活泼地反映出环境中构筑物的正侧两个面,表现出物体的体积感,并能够呈现出较强的明暗对比效果,是一种具有较强表现力的透视形式。而三点透视则是人在俯视或仰视时所形成的视觉效果,适合表现庞大的体量或强透视感。在表现高层建筑时,当建筑物的高度远远大于其长度和宽度时,宜采用三点透视的方法。此外,在表现城市规划和建筑群时,常采用把视点提高的方法来绘制“鸟瞰图”,这也是三点透视的一种典型形式。(2)素描与线条。室内外的效果图表现中,画面上的明暗关系、结构比例、线条粗细等原理的运用都要通过素描来实现。在环境效果图表达对象的过程中,要想以适当的构图充分展现主体构筑物的特征,有效地运用点、线、面、黑、白、灰等造型艺术元素,把握画面的节奏与韵律,塑造与表达各种建筑细节等,素描基础实在是必不可少的。应该重视结构素描的学习,重点解决造型、结构和空间的问题,理性地表现设计对象。另外,在手绘表现中,线条的表现十分重要。每一根线不是孤立存在的,就一根线而言,也会因距离关系产生空间上的远近虚实变化。在效果图中,钢笔线描要注重以线条表现结构,在白描勾线的基础之上再适当辅以物体光影及材质变化,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表现。(3)色彩与光色、基调。环境效果图的色彩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环境空间的色彩气氛,二是物体与材质的色彩处理。在表达建筑形象与环境空间的效果图中,如果仅仅表现出建筑物或陈设本身的“固有色”是不够的,还需考虑空间环境中色彩及光影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让学生结合色彩写生中的用色规律,以及色彩构成基础理论中的色彩对比调和相关原理,对色彩在建筑室内外空间中的应用有所认识。此外,不同的色彩配置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巧妙地配置颜色,以形成能够体现环境主题的色调。例如,亮色调适合表现大厅等较为开阔的公共空间;深色调适合表现舞厅、酒吧等光线较暗的娱乐空间;中性色调适合表现居室、客房等较为温和的居住空间;冷色调适合表现办公空间;暖色调适合表现餐厅、商场等气氛较为热烈的公共空间。(4)陈设空间与材质表现。设计效果图是传达设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效果图的表现中,材料及质感生动而真实的体现不容忽视,有助于观众想象空间的真实性。在各种不同的材质中,主要包括金属、砖石、植物、草地、天空、水面、木材、布艺等等。这些材料的逼真表现,常常决定了一张手绘效果图的成功与否。当然,相对于效果图整体来说,对物体的材质描绘不可强调过于追求细节而忽略了整体关系,以免显得匠气或喧宾夺主。同时,环境设计讲究空间及尺度比例关系,在设计效果图中要注重陈设空间尺度的把握,在三维的立体界面中注重墙面、地面和天花板之间的关系,家居陈设之间的关系,建筑物与人物配景等之间的关系等等。(5)艺术与技术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离不开一定的艺术修养。设计师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在头脑中产生具有内涵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了解在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对其他设计领域中各种知识的了解,是使一个设计师永远保持设计的敏锐性和适应性的关键。随着各类表现技法的不断更新,新的材料和工具的不断生产,优秀的设计师应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始终保持时代感。(6)对表现工具的有效利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手绘表现的工具的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手绘效果图的风格。从方案构思到最终效果的呈现,都需要不同的工具进行表现。这些工具品牌纷杂,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表现作品中。就大的分类而言,设计表现工具可以分为干性工具、半干性工具和湿性工具。干性工具是指无须与任何液体结合使用的表现类工具,此类工具携带方便,使用简单,很受设计师欢迎。主要包括普通铅笔、彩色铅笔、炭笔、色粉笔等专业表现工具。半干性表现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是湿性的,但是干得快,具有携带方便,易于使用,笔触灵活变化等特点。半干性工具包括针管笔、钢笔、美工笔、马克笔等。湿性工具是与水结合使用的,没有水就无法进行表现。水粉、水彩颜料都属于这种湿性表现工具。此类工具使用起来比较费时费力,不适合快题表现,但其表现细腻、生动的特点是其他工具不可比拟的。以上这些工具常常被设计师混合使用,可以画出非常不错的表现效果。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尽量掌握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以满足各种不同要求的表现需求。
3结束语
篇8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还处在纯美术教育向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转型阶段,在一部分专业美术院校中,设计教学基础课程通过改革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打破了过去封闭、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素描和色彩的教学探索中,利用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结构分析素描”[1]和后印象派的色彩成果进行创新改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训练模式,加大了设计意识和表现因素,使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很大程度上有别于绘画类专业的基础教学。而一些实力较强、办学意识超前的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进行过改革,尝试探索一条与国际同类院校接轨的新路子时获得了相应的成效。譬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设计分院等已经开始实行工作室或研究室制度。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共同进行专业基础教育,第二学年实行专业预报,第三学年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学习,第四学年下单位实践等等。这些探索和实践在基础教学上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也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定标准,师资力量也不尽合理。另外,各高校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也不完善,有些侧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忽略理论教育和思维训练,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现代设计教育的混乱,也造成了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属传统的目标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妨碍了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导致在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
(一)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课程之间的连贯性是课程与课程间的纵横连贯,是课程设置必备的条件。当今一些高校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由于每门课程时间安排较短,课程与课程之间又缺乏内在的联系,加之教师的设计基础教学经验欠缺和学生基础底子薄弱等因素,设计专业的学生每次学完各门基础课都留有很多的遗憾,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奋度和兴趣,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后期各门课程的学习,以致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实践就业中问题层出不断。
(二)学生视觉修养、文化素质不高,设计艺术
美不能充分体现现在的设计基础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美术基础薄弱,只知道简单的考学要求和技能,专业知识面相对狭窄,尤其在视觉修养、文化素质方面十分匮乏。因此,艺术设计的考生在升入大学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视觉修养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中重技能轻实践现象严重
重技能轻实践是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虽然部分高校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大实验室的扩建,增加教学仪器、教学实训产地的投资建设[2],缓解了实践教学难的矛盾。但大部分高校仍然缺乏实践教学的平台,任课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匮乏,只能依靠理论教学、电脑等方式来传授,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能力偏低、设计经验不足等问题甚为突出。由此可见,当前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妨碍了学生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发展,影响了设计人才能力的发挥。
三、提高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水平的对策
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符号学;运用
作为研究符号的重要学科,符号学侧重于对符号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符号学起初发展中,其在语言研究方面往往以形式化语言为主,且研究对象与方法都过于单一,但在不断发展中则将更多的学科内容融入其中,包括生物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等融入其中,使符号学原理更为丰富。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符号学引入,对丰富环境艺术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设计符号学的主要特征描述
符号的构成主要以对象、媒介与解释三个要素为主。其中的对象主要指符号学所描述的内容,解释则指为对描述内容的具体描述,而媒介侧重于强调对符号对象表征的途径。综合来看,艺术设计符号学,其在特征上主要表现为认知性、普遍性以及特殊性等方面。其中在认知性特征上,符号本身用于对事物进行具体的描述,能够帮助人们对事物进行辨认。以现行国内大多银行为例,在Logo设计过程中侧重于选择古代钱币,而这种钱币便可称之为符号,认知性极强。再以环境艺术品为例,将符号引入其中,旨在传递艺术品的真正内涵,人们仅需通过对符号的观察便能联想到该艺术品。而符号特殊性的特征,强调“”,其主要指符号在特殊场合中需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且代表的涵义也应有所不同。另外,符号也具有的普遍性特点,从现行大多设计作品看,其本身强调为工业生产与社会发展服务,这种情况下,设计的作品应保证能够在社会大众中进行传播。很多艺术设计作品之所以无法的为受众所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作品不具备普遍性特征[1]。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学应用的意义
1、新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
尽管符号在设计中并不一定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存在,但其在功能上却与语言极为相似,能够使设计作品体现出一定的内涵与外延意义。其中的内涵主要指事物的基本属性,而外延侧重于对外观意义进行展示。以宫殿的柱子为例,将其作为一种符号,从表层上看是支撑建筑的重要架构,但对于不同建筑类型如东方与西方建筑,其囊括的审美信息与文化内涵却存在极大的差异。由此可见,艺术设计过程中将符号融入,能够增添较多的新元素。
2、艺术设计理念的有效传达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除具备基本的驱动功能、表现功能以及意指功能外,也体现在美学功能方面。这种美学功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并非完全体现在观赏价值方面,更强调将作品理念进行宣传,只有受众真正透过符号理解作品内涵,才真正使符号的价值体现出来。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采取符号化方法应避免生搬硬套,保证符号既可营造一定的艺术氛围,且能够传达设计思想。
3、环境艺术文化理念的突显
环境艺术中将符号引入,可使作品的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出来。从现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看,符号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包含三种类型,即:第一,直接运用设计品中的特定符号。以圣瓦西里大教堂为例,其中的符号便为火焰图案,直接将传统符号运用其中。第二,使代表一定含义的实物充当符号。如具有宗教含义的十字架,其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直接成为元素符号,目的在于为信徒营造与上帝更为亲近之感,当信徒与建筑接触时,自然而然地被建筑物所吸引。第三,以含蓄特征为主实现元素表现的目的。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对人或作品,都讲究含蓄美。再如悉尼歌剧院,设计过程中完全以空间位移为依托,使整个歌剧院的空间感极为明显。综合这些符号表现形式,其都能展现出符号在环境艺术中能够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2]。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学的具体应用
1、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的直接应用
符号语言的应用是所有艺术作品设计需考虑的重要内容。以环境设计为例,符号语言的运用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如联合国进出口广场,将持有左轮手枪的雕像设置于广场中,寓意为和平。再如国内亚运会期间,白云机场直接在入口处设置吉祥物标志,为过往人流带来较为直观的感觉。这些符号运用中,主要采取直接运用或由几种元素进行组合应用,符号所展现的效果看似简化,但却真正打造出观者能够认同的视觉语言。
2、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同符号的运用
从符号语言的类型上看,既有视觉语言符号,也有推理性符号形式,这些符号语言在意义上都较为不同。因此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符号传递作品作者的情感与作品其他理念。以其中的视觉符号为例,若忽视符号与情感的结合,很容易使符号完全局限在其表现特征上,真正的内涵很难表现出来。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符号,在应用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确保能够使符号反映出艺术作品的内涵。
3、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情感色彩的展现
符号语言作为环境艺术作品认知性的重要体现,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符号应用于环境设计中,其不仅可将作品带有的情感色彩展现出来,且有利于艺术氛围的营造。以大多酒店或宾馆的设计为例,多考虑将中国元素引入其中,如中庭设计中引入山水画画面,所产生的效果主要以唯美、静谧为主,能够使客人情感之弦被拨动。采用这种设计方式,既可达到吸引客人的目标,而且也向客人提示其他较多信息,如严禁破坏酒店或宾馆中的物体等。因此,符号语言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起到增添情感色彩的作用,并营造出一定的艺术环境氛围[3]。
四、结论
艺术设计符号的引入是提高环境艺术效果的重要途径。实际设计过程中应正视符号学的基本特征,包括认知性、特殊性以及普遍性等,保证符号能够充分发挥其为环境艺术增添新元素、传达设计理念与文化理念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使符号、不同符号能够有效的运用于环境艺术中,并使符号的情感色彩突显出来,以此使环境艺术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红叶 黄鑫慧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倩.符号学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260-262.
篇10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
应试教育使得高中毕业生艺术素养普遍较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更具普遍性。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导致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自信与自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急功近利,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学习缺乏热情,接受与领悟能力不足。
(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认识偏颇、定位偏低,过度侧重技能、忽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办学特色与教学创新,错误地认为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可以取代甚至超越传统的手工技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单一,缺少创意与创新,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需求。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序列结构不合理,技艺课程与综合艺术素养课程的比例失调,课程基本结构碎片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作用不明确。有些高职院校在浅表的“产学结合”与片面的“市场化”追求下,产生急功近利的课程观,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四)艺术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缺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青年教师艺术素养不高,从教之后又没有加以充实提升,在教学中必然缺乏对学生艺术素养的要求。此外,学校存在对艺术素养教育的投入不足、支持力度有限、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客观上导致了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忽视。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对策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维度,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是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充分考虑办学层次、地域文化、人才需求、专业特色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等要素,探寻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艺术素养培养、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培养、知识产权与法制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营销能力培养等纳入教育范畴,构建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
(二)基于“艺术素养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着力构建结构清晰、系统完善、序列合乎逻辑的课程结构体系。适度压缩设计软件课程,增设艺术素养课程,适度开设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跨界设计能力,扩大学生在对相关专业了解的同时,满足未来兴趣择业的可能性。理论培养模块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专业兴趣及发展潜能的培养;能力培养模块通过实际课题研究、专题项目实践、创新项目研发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意、创新潜能。通过这两大模块的合力构建,形成对接创意文化产业“艺术素养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基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创新
首先,应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改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采取“任务驱动式”和“兴趣导向式”的有效结合,引入“案例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运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意思维,凸显艺术素养在创意、创新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良好的评判与奖励机制激发师生关注艺术素养,同时,针对学生艺术素养薄弱的现状,开创“艺术素养专题法”教学,对优秀设计案例进行艺术内涵剖析与研讨,运用课程融入式、内外结合式、学校情景式等培养模式,探索艺术素养提升的可行性。
(四)以艺术工作室为平台的艺术素养分层教学探索
当前,多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都设有艺术“工作室”,它是设计专业对接社会连接课堂与产业的重要纽带,在自愿、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工作室规模选拔优秀生源组建“创意创新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一到两年的各类讲座、参与设计开发、专题辅导、参加大型赛事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依据学生自身特长,在导师引领下竞标社会项目共同设计创作。通过优质生源的辐射作用,在带动周边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创新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传帮带”机制辅导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进集体凝聚力。
(五)以兴趣为导向的课外艺术素养辅导体系构建
建立课外辅导机制,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电视、视频、图片等视觉性强的艺术素养素材库,定期下达课外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观看素材库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分析优秀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有助于弥补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兼顾边缘学科的不足,让学生的视野更宽阔、联想更丰富。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