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时间:2023-04-09 16:2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校企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校企合作

篇1

[关键词] 校企合作;意义;政府;市场;反思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杀害四名舍友,并将尸体藏于寝室柜中;“非典”时期教育部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第二天北京飞往长沙的 7136 次航班上 231名乘客中有90 %是高校在校生;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起火,?4名女生为了逃生,从6楼阳台一跃而下, 4人均当场死亡。火灾原因初步判断为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2010年4月5日晚,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2011年12月份19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集体罢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面临着频频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压力与伤害。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关系高校的秩序和声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采取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管理部门才能有效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突发事件的定义引申,可以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此事件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同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容易迅速演化为较大的规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造成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2、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聚集性强,事件扩散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而且多种矛盾交织,事件虽然可以预见,可一旦爆发,仅仅靠学校自身处置难度极大。

3、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学生食堂卫生、食物质量、教育质量、教学收费等问题,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众多有共同利益诉求或共同心理倾向的一定区域内的学生群体,主体结构比较单纯。二是影响的广泛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沟通极其活跃、频繁,影响波及的公众人数按参与学生数呈几何数递增。三是演进的不确定性。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但事件可能发展为由众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由其本身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突变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五是诱发因素的多样性。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看,诱发原因多种多样。六是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信息很难及时掌控。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树立消除隐患意识,见微知著,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在校内。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要多渠道收集,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收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性格特征、家庭、思想状况等信息,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

2、日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要保持健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状态,日常疏导对于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卓有成效。如果发现有突发事件爆发的端倪,应该及时疏导,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将矛盾的症结找到,逐步化解,及时制止,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企业需求 学生需求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教育已被发达国家当做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共同配合与合作,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的教育模式。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学生配合、共同培养,才能够达到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才能真正走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

一、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我国职业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学校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并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学生培养合作、教师培养的合作、企业工人的技术培训合作。对于学校,需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对于企业,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可以接受学生上岗实习锻炼。对于学生,更多的是希望进行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工作相结合的实训。然而有些岗位不能进行相关操作,比如运行电工类岗位(总降压站、整流等岗位),主要工作是抄表、填写数据,这些岗位的器械很少出现故障,一年也就一两次,学生去实习未必能碰上,所以,这类岗位对学生专业学习没有多大帮助,还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这类岗位师父不愿带徒弟,主要原因是学生实习时间短,人数多;而学生也不愿在这类岗位实习,感觉浪费他们的时间,又学不到知识。此时,带班老师和企业管理者以及师父应引导学生重点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和问题处理途径。当然有些岗位能有很多实践机会,比如电气设备安装和电动机维修岗位,学生动手机会多,可以结合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边做边理解,理论与实践就能很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一体化学习的效果。这是因为这类岗位工作量大,师父工作多,所以,企业的工人师傅也愿意带实习学生;而学生可以动手操作,遇到问题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途径,可以查资料或者问师傅。因此校企合作的教学效果很好,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也得到满足,这是学生到企业学习最理想的合作教育。如果再聘请此类岗位的企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就能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企业培养教师的岗位工作能力

教师素质是决定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将决定学生的发展,也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而教师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是陈旧的知识,跟不上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速度,因此教师有必要到企业去学习实际工作岗位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这样才能为今后的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教师培训的重点是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及新技术新工艺培训。要能完成这项工作,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企业愿意教;第二是教师愿意学;第三是学校愿意送。首先,教师能在企业学的内容有:实际操作能力、处理故障的方法和途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实际环境的分析能力,这是教师需要学习的。企业得到的好处有:能吸引更好的毕业生加入到企业中,更好地为企业生产一线服务;教师与企业人员加强沟通交流,传授知识,使工人师傅在技术方面也得到提高,能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节约能源,减轻工作负担;教师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因此企业愿意教老师。学校为了学生能更快地与企业工作岗位无缝链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愿意送教师去企业顶岗锻炼。要使这项工作能够很好地完成,要与企业沟通,制订教学计划,选定好师傅,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六步:第一步,熟悉工作现场,了解设备的结构、动作过程及动作机构;第二步,熟悉工具的使用;第三步,熟悉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第四步,熟悉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第五步,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第六步,在师父带领下进行实践。

三、学校应如何为企业技术工人培训专业技术

企业职工技术水平将决定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产品质量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因此企业职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为企业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企业而言,愿意让职工受到培训,以提高技术,但企业的规划和规章制度往往事与愿违,在企业的年度计划中没有职工培训或者是很少,一线工人基本上没有培训的机会。对企业职工而言,他们想提升自己,但基础有限,有点力不从心。由于工作安排,没有固定的时间去学习,无法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岗位企业急需给职工进行专门的培训,而这部分往往是学校很难做到的。新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工作往往由安装公司负责,学校教师没有办法给他们培训。中职学校可以进行的培训只有职业资格等级证考试培训,依赖于企业激励制度,促进职工愿意学,勤奋学习专业技术,这样企业才有生机和活力。学校要进行新设备安装调试与使用的培训,就必须与设备安装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才能进行这些培训。

我国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上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方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总之,校企合作模式沟通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然而,目前现状是政策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没保障,政府不重视,这些都是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企业文化以效率和利益为重,以产品为核心,通过执行生产计划、实施生产、严格监督和考核等方式来体现,强调现实的经济效益,强调控制和权威,通过明确的奖惩加以保障;校园文化以知识技能传授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通过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引导思考、质疑和解答问题等方式来体现,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民主和平等,保障方式虽要求遵循一定的制度,但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激励来实现。校园文化中揉进企业文化的内容,会使校企合作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加接近企业的特色,使学生能够预先体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于经济、效益、监督与考核的真实氛围,认识自己将来所面临的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储备。

我校紧抓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率先与本县地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津西钢铁集团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筹建了教学生产中心,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使校园文化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主导思想和目标

我校以“强管理、上质量、树品牌”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为核心,以“工学一体、学做合一”为内容,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既定方针为指导,对接企业文化,即体现其职业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精神方面、物质方面、行为和制度方面、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职业环境,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融入其中。

二、主要内容

我校校企合作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示范者是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具体的体现者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为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我校聘请企业专家以“师徒式”的形式,进行手把手教学,边教学边生产,依托教学生产中心分“见习——实习——参与生产”三段进行递进式教学,在此过程中逐步融入严格的企业化的管理,让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言传身教中逐步体会并融入到企业生产的氛围中。

同时,我校还利用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讨论、教室楼道墙报、生产车间橱窗宣传栏等展示企业发展规划、专业特色、安全操作规程等,参照企业管理监督机制制定实习实训制度,包括服装、礼仪、卫生、安全、成绩考核与奖惩制度等,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

篇4

市场则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导向。中职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之主体,他们可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组建后,那么学生与教师就是校企合作之主体,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学校与企业等资源,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能力,从而为未来就业夯实基础,而教师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勤于充电,不断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行业组织应该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相应地授予各种资格证书。这7个参与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则校企合作均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2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推进措施

2.1政府需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应该采用法律法规等多种形式确立中职校企合作参与方的“问责制”,这样才具有一定的可执行性。只有政策的支持,没有执行则中职校企合作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中职校企合作办学中“有所作为”,结合实际制定出扶持政策来推动校企合作;要依据国务院出台的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建立健全开放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与鼓励企事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到中职学校兼任专职与兼职任课教师;也鼓励中职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加大投入建设校企实习实训基地;明确企业在中职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

2.2丰富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在衡量校企合作办学质量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应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这对提升中职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评价体系的设置上,应该不断丰富评价主体,比如引入社会、行业和企业(或者用人单位)来当作校企合作的评价主体;也要优化评价标准,比如将学生对某种职业或某个岗位之适应度、社会与行业以及企业(或者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纳入校企合作办学的评价标准。

2.3增强校企合作的监管服务体系

应该以依法办学为准绳,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监管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校企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化与科学化。一定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出台的关于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办法,加强中职学校的内部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各种制度建设,大力推动中职学校教育管理理念跟企业管理理念相互接轨,千方百计推动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实现三化,即“企业化、精细化、现代化”。

2.4加强校企合作的能力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的能力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专业建设。中职学校应该大力办好省级示范专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骨干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好国家级、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切实解决职业学校实训条件差、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又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二是增强中职教师教育教学培训。要结合本校实际,多方位发展教师教育教学培训,不断创新其培训方式,让广大教师在各种培训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水平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专业任课教师定期下基层、下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遴选实力雄厚的企业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师资培训工作。三是着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职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为为地方人民群众服务,为地方企业服务的原则,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为社会与企业输送应用技术型人才。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尽量承担更多的见习与实习任务。

3结语

篇5

(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2.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浙江 嘉兴 314000)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职教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中职学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和政策保障不力等原因制约了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校企合作的诸多问题的关键还是中职学校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建设,不断增强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吸引力才是解决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良方.

关键词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吸引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71-02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1].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离不开校企合作环节的实践锻炼,校企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质量.在中国知网,笔者以“篇名”方式“中职”+“校企合作”关键字查找共检索到307篇文章,近年来文献数量逐年递增,不难看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是当前中职教育热点之一.中职校企合作在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及政府牵线、调控的大格局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学校吸引力不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和政府保障不强等问题.本文试析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以增强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吸引力.

1 中职校企合作的问题分析

中职学校的目标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企业需要劳动力和人才,这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从双方目标任务看:我国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公益性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主要是培养劳动力和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学过程本身不盈利,其经费来源主要来自财政拨款;而企业的存在即是为了做项目、生产产品,实现利润,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之道.目前,校企合作中出现“校热企冷”的问题,主要是双方无法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上达到平衡,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其根本是学生培养的质量不过关.从学校、企业和政府层面看,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从中职学校层面来看: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自身合作能力不强的状况.目前较多中职学校存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等不够科学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示范等现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方面,专业教师绝大多数从高等院校毕业就到中职学校任教,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自身也缺乏较强的动手能力.熟话说,给学一点水就是就要有一桶水.本身就缺乏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肯定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比如我国的企业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利润空间有限,使得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较高的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度较低,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力又短缺,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大价钱培训员工,而怕最后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2].由于中职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过关,企业对中职教育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认同感,相比较言更喜欢高职教育的学生.另外,企业也不愿意承担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出现意外伤害职的赔偿责任.

从政府政策层面来看:校企合作中政府引导力不强,政策保障不力.政府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主导作用、推动作用不够,校企间的合作既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也缺少相应的行政约束措施[3].在我国,校企合作方面还没有配套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多数地方政府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未明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目前多部门搭便车式的校企合作管理,衔接和协调力不强,校企合作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

2 校企合作中学校自身吸引力建设亟待加强

2.1 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4].教育的产品是人,中职学校的产品是合格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中职学校必须以企业和市场经济对劳动力和人才的要求,开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与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关键能力与技能,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更好的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2.2 培养专家型教师,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也没有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质量[5].当前,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有所提高,然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师德却不高,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匮乏.笔者认为,除常规的新老教师“青蓝结对”、继续教育培训、掌握先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外,专业课教师应该带头参与、探索现代学徒制,新教师引进后要到企业对应的岗位工作学习,取得相应要求的技能等级证书再回学校任教;老教师也要定期下企业锻炼,熟悉专业、生产环节中的最新工艺与技术,帮助解决企业的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问题,把一线生产中的新知识、工艺和技术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知识与实践生产的匹配度.要注重专业名师的培养和激励,注重发挥名师对先进职教理念的传播、课程改革实践、产学研工作的探索以及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发挥.

要加强专业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和名师团队等队伍载体建设.要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诊断、交流反思,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共同参与教学问题的解决研究,带领全体教师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增强中职教师吸引力无疑是激励中职教师队伍做大做强的关键[6].学校要想方设法,努力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切实深化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起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绩效收入分配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师职称表彰奖励制度,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师,要从精神和物质等多方面提高中职教师待遇,努力现实专业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行业、企业同等专业人才收入,切实保障中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高素质性.

2.3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教学改革促教学质量提高

专业建设的水平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7].中职学校只有从各自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角度,使设置的专业紧跟市场,服务市场,才能在就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赢得优势地位[8].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中职学校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要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合理设置专业学生规模.要吸引对口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真正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体系更加适应经济建设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9].既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也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创新学习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10].要充分调研企业生产需求,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及校本教材,补充新知识和技术的内容.要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对中职生的学业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笔试和分数的评价方式,改由过程性、动态性和综合型的等级评价,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建立符合课程特点的评价标准.学生专业关键技能的考核评价要以企业相应工种实际需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取得国家相关的技能操作等级证书,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2.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

面对当前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普遍现象,学校更加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实训,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就熟悉专业设备、操作技能,为学生顶岗、毕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杭州等多地建立公共实训中心的做法,克服了单个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有限难题,是实训基地建设很好的新模式,值得借鉴推广.

目前,从政府、行业到企业、学校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这也使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者,更应率先探索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管理和职教集团的日常运作,加强校企合作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3 综述

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人才和技术,企业希望通过合作得到能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人才,解决技术与发展中的难题.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试想我们的中职教育如果有很高的质量,我们的实习、毕业生能完全或较好满足企业的需求,难道企业还会这么冷淡吗!在我国校企合作相关法律和政策尚不完善、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更需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进而增强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23.

(2)刘保东.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与管理者,2014(6):96.

(3)马清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困惑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4(11):36.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0(6):269.

(5)(10)(12)许强,等.如何让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追求者”[J].继续教育研究,2013(11):55-56.

(6)李桂良,等.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79.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突破

在新近一轮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工学结合”被认为是高职提高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符合中国高职发展的教育新模式。工学结合的内涵,赵志群博士凝练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要切实体现该内涵,将工学结合落实到实处,必须解决工作来源、传授和评价三大问题。这些问题根植于行业企业中,迫使高职必须选择校企合作。王继平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产学结合的基本途径,是工学结合的体制基础。[1]从高职改革发展看,在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国家示范建设后(2006~2010年),高职教育进入了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抓手,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新阶段[2]。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其职业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德国“双元制”、英国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企业和学校在其中发挥着“双主体”的作用[1]。校企合作对于高职的重要作用已得到高职教育者普遍认同,然而行业企业参与的意愿与动力不足,致使校企合作在运行中步履维艰。解决校企合作难题的方法,主要分为外部环境改善和内在自我突破两方面。已有大量文献从政府指导、机制建设、模式创新等角度提出了破解校企合作难题的思路与建议。然而如何在等待或无力改变外部环境下,正视高职院校自身局限,挖掘潜力,进而有针对性地建设,最终提高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等,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外部破解校企合作难题的论点,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被动成因,基于此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目前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主要论点

1.政府主导论

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是保障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及日本“官产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基于国外发展经验和国内现实,普遍认为政府对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立法与监管是造成校企合作困境的主要原因[3]。目前,国家和地方对于校企合作立法滞后于高职发展。国家层面上,主要以“决定”、“意见”等形式下发,《职业教育法》也仅规定“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现有法规侧重企业责任与义务,缺乏激励与约束,致使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差。与之相比,地方性立法更能切合当地高职现状。2003年出台的《深圳市职业训练条例》,开启了地方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先河。而完整规范校企合作的则是2009年出台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这是当时我国仅有的以促进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具有开创性意义。校企合作法制建设说到底是国家办学机制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但受经济长期处于产业低端、劳动力相对富裕、区域经济和高职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收入等影响,国家尚未出台细化法规,如宁波市的地方立法也并未全面开展。我国校企合作的法制保障,可能需要人力资源矛盾的倒逼机制、经济上行、校企双方利益保障诉求、地方政府重视等推进,短期内尚难有较大进展。

2.机制论

除政府指导外,更多专家提出健全机制以保证校企合作的运行,认为只有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才能促使校企合作向健康、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产生更好的社会价值。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激励、利益、约束、情感、沟通、共享和保障等[3,4]。这些机制的核心是想通过某种契约、利益或情感将校企双方的关系稳固。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处于被动地位,难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物质利益,很难通过机制约束企业,表面浅层次的合作机制比比皆是,校企双方签订的“合约”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无任何法律约束力。

3.模式论

伴随新近一轮的高职需要,许多高职院校探索了以“工学结合”为内涵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订单式、共建与共享式、企业进校园式或分段培养模式等。订单式即为企业提供定向班学员和企业订单培训,已被众多院校实践。共建、共享式则是院校与企业在人、财、物、技术、成果等方面的共同投入、使用和成果分享,如苏州园区使用权共享的CHARMILLES模式[5],即公司在学院展示设备,并给予学院设备使用权的合作模式。企业进校园式,又称“前厂后校”、校企股份合作、“教学工厂或企业”模式。高职院校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投资企业,筑巢引凤,构建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教学环境。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开办“金丰汽车快修学院店”,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京闰电气建设“标准产品”和“控制产品”生产车间等[6]。分段递进式是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别承担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如天津职业大学在酒店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旺入淡出”的工学交替模式,通过旺季在酒店旅游地工作实现学习,淡季在学校实现学习。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子专业采用“一轮半”培养模式,以农产品周期安排实习学期,打破传统学制安排。[2]

上述模式的实践明显增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持久并可行有效,互惠互利,行业参与性增强,学院培养目标明确,教学保障提高。然而,也应看到这些模式的问题,如订单式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共建式以及现行实践较多的前厂后店模式(即将“厂”开进院校)往往不能保证经营主体,忽略市场因素,权、责、利不清,造成经营不佳,影响该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从高职院校自身分析校企合作困境成因

在外部环境无力或难以短期改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成为校企合作的关键,下面从科研实力、服务平台、人才优势论述高职专业服务行业的能力不足。

1.高职院校薄弱的科研实力使校企合作失去内驱动力

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科研基础普遍薄弱。2012年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作者单位发表的论文共80358篇,占收录论文总数的3.07%,占核心期刊收录论文的2.60%,校均仅为62.39篇,侧面反映了高职科研薄弱现状。高职院校科研难以服务地方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缺乏为企业服务的科研成果。研究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未认清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科研区别,基础研究水平低,应用研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缺乏科研支撑平台。本科院校科研主要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优势学科等平台支撑,具有相对完善的科研申报、管理、运行和保障体系。与之相比,高职院校无序化的科研体系,缺乏平台化组织管理,使薄弱的科研资源更加分散,难以形成创新性强、可行性高、持续发展的科研成果。(3)科研设备、人力等资源严重短缺,难以开展行业急需的科研项目。近年来紧紧围绕实训进行的教学保障建设,使得科研设备投入严重不足。从人力资源看,三年制的高职培养,学生几乎难以参与相关课题。而现有高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的硕士及以上毕业生或从行业选拔的具有较高职称的能工巧匠。前者大多在本科院校从事基础应用或理论研究,缺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后者具有较强的技能水平,但科研意识与管理能力相对较差。没有科技支撑的校企合作失去内驱动力,造成企业更愿跟本科院校合作,助推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2.高职实训机构的低水平建设与培养能力难以满足行业要求

近年来受院校扩招、设备投入滞后和场地设计理念陈旧等影响,高职实训机构在设备、场地等方面难以满足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要想提高培训人员的经验性(熟练程度),其训练台套数严重不足,要想增加其策略性,其设备的先进性、教学场所的设计又难以满足要求,造成此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在高职院校中未建立可依托的服务平台。

除投入外,实训机构还表现出另外两大弱点:一是培训机构设计不合理。现行高职院校设立的实训、工程中心等,仅仅是设备的简单排列组合,追求多而全。但高职与中职的最大区别在于提高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增强其策略性。即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后,中职培养目标是熟练协调,而高职更注重在此基础上的反馈校正和创新创造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训机构,并未由低到高设计任务、项目和安排设施与布置环境,任务设计、项目编排、仿真模拟、信息保障等水平差,简单停留在能够操作的层面,不能教授“工作”,难以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问题是实训机构普遍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建立、培训、考核鉴定能力。现行的高职实训机构职业资格标准低,鉴定不规范,社会认可性差,高职培训市场持续低迷,难以吸引企业参与。

3.高职输出的“学生”成品,未能成为校企合作的筹码

促使高职与企业校企合作的另一要素则是毕业生。操作实践性强,能够较快适应企业工作,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最大特征。高职学生一度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筹码,但近年来大规模扩招、制造业转移、经济低迷等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使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依赖性更为增强。另外,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节、技能水平差、发展后劲不足等,也使得高职学生未真正成为企业追逐对象,难以增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

三、高职校企合作的自我突破策略

1.科研错位发展,加强应用性研究,奠定校企合作的基础

技术进步和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必须寻找适合自身科研发展的途径,必须与本科院校实行错位发展,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必须融入和依托企业开展研发,紧跟行业和市场需要,以“短、平、快”方式开展研究。必须以企业项目为研究载体,以校内外项目工作站和设计、研发与工程中心等为科研服务平台,充分调动学院资源,以市场需求为研究目标,助推企业发展、企业获利、院校完成教育任务,形成深层次合作的内驱动力。

2.加强专业、课程和实训机构改革建设,切实提高培养、培训水平,确保高职学生市场竞争优势

现有教学条件下,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市场需求,规划课程体系,精心编排课程任务与项目,更新实训机构建设观念,按照企业的工作环境、能力要求进行实训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以策略性工作能力为目标,即在工作经验基础上,大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反馈、创新、组织、管理能力等,突出高职培养特色与水平,实现从“就业率”向“就业力”转变,提高高职学生声望,让企业重视高职人才优势。

3.加强平台建设,通过设立服务区、产业园等,高水平融入产业链,打造高层次合作平台

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途径,是高职院校高水平、大手笔地融入产业链,打造高层次合作平台,将高职院校变为“工厂”。要进一步深化目前校企股份合作、教学工厂等模式,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专业在行业中的落脚点和校企合作点。挖掘与提高自身的人力、科研、设备、教育、服务潜力,通过承担产业中的某些任务,如调研、论证、研制、设计、测试、信息、生产和运营等,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参与市场,与企业形成生源、师资、专业、技术、市场等资源链式合作,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服务能力,激励企业,实现校企的深层次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继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N].中国

教育报,2010-04-03(3).

[2] 马树超.高职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2008,(33):38-39.

[3] 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J].襄樊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3-36.

[4] 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

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67-70.

[5] 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新思考

[EB/OL].http:///Item/3182.aspx.

篇7

【关键词】需求;实践;评价

校企合作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运用的办学模式,在此“双赢”模式下,企业得到了所需人才,学校培养了社会欢迎的学生。这种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新理念,为职教事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作用,让学生适应校企合作模式,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校企合作必要性

校企合作主要通过“2+1”模式、“订单制”模式、“工学交替”等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旨在一方面通过实操,让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使学生接触社会,为踏入职场早作准备。不管是那一层面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只有当个体深刻意识到自身不足,对自己有个清楚定位,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个明晰的思路,他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去。所以,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显得如此重要,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思考工作方向,理清发展路线,更快更好适应企业需求,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障碍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校虽然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认识不够,把它作为一般的思想政治课对待。老师单纯讲授,学生抱着书本听听,从上到下都没太重视。学校层面仅把它当做一门课程,没举办任何讲座、任何与实践接轨的活动去加深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

(二)任课教师本身素养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想要上好,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一方面必须具有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至少学过《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很多学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就是文化基础课老师,自身没有基本的管理观念,不谈给学生讲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不会做,这样的老师不可能教授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求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中职学生专业性非常强,每个专业有自己独特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会计专业,实习会计会计助理会计会计主管;机械专业,钳工技术人员――高级钳工――中级技师――高级技师。要求教师至少对专业发展趋势、职场发展路径能有一定了解。

(三)教育模式有问题

一方面是规划教育的内容单调。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于就业指导,它包含了对自我的了解,对环境的分析等等。就业仅仅是职中,职业生涯规划有职前及职后。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树立职业理念、提高职业能力、明确职业决策选择、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实际的操作应用。[1]单纯的课堂讲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模式不科学

有些学校用一门简单的笔试来判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绩,有些甚至不采用任何形式评价。评价作为“方向标”,只有发挥应有作用时,才能有效指导教学。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校层面首先要从政策上规定,制度上保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视作专业教师,课时区别于基础课教师;其次要在资金上倾斜,借助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来带动全校师生积极性,获奖根据等级给予相应奖励。每次大赛赛前宏观造势,赛后大会总结颁奖。教师思想要转变,以专业教师身份要求自己,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生涯规划项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专业性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一方面,在鼓励自学同时,办好各种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大师讲座等。请本校职业生涯规划做的好的教师上观摩课,教研室之间内部定期交流,开研讨会,请地区有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名师到校办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到企业锻炼,塑造“双师型”团队,更快了解职场流程,更好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三)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1、创新教育内容

第一,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来的,而这一专业又和中职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中职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德育社会实践的教育,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

第二、补充行业形势、时事要事教育

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宏观环境,行业趋势发展、国家的时事要事等都会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受书本更新的局限性,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适时补充内容,更新知识点。

2、创新教学方式

我们的中职生不能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开展班会活动时专门用一次课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学校多开展演讲活动,主题是《我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注周边的环境;带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流程等等。

(四)创新评价模式

学生成绩的好坏需要去评价,但不能仅仅用试卷去衡量。老师、学生、家庭、企业、行业等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主体。老师根据平时表现结合期末考试给出课堂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给自己加分;家庭根据做事态度给出一个分值;企业根据实习表现给出相应评价;行业颁发的各种资格证也是评价的加分项。根据每学期实际情况,各项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学期加权核算,构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成绩。

当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其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需要学校加强培养与引导的力度。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4]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71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道德

引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二是实现职业院校的顶岗实习,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就业的目标;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满足职业教育规律所需要的特定人才培养环境、特定要求,来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四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二是职业道德。对于就业者来说,做人的道理和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比经验、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后者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前者必须从职业院校抓起,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职业院校要通过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让他们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本论文从职业道德角度出发,探讨校企合作环境下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1 课题研究的理论认识

所谓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以及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关系着个人的名誉和形象,公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声望和利益。

2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2.1 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特别重视抓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在这种认识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职业技术学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不重视职业道德专职教师的引进与培训,在这一课程上投入的时间、精力、物力等相对较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内心都把职业道德课作为“副科”、边缘课程而不予重视。

2.2 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

职业道德包括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但有关调查显示:90.2%的职业道德教育只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很少涉及,只有9.8%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针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或他们专业将要从事的行业,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及具体要求。

2.3 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我国中等职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注重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师生互动,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践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课堂沉闷,加之授课内容本身比较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3 以校企合作为契机,着力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3.1 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形象的塑造

大量事例证明,职业道德具有规范职业行为,调整职业关系的作用,有助于塑造企业形象、维护企业信誉、促进企业发展。近年来,企业越发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以此作为衡量毕业生素质和学校培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虽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可喜的业绩,但不可否认确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不仅缺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缺乏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因而中职学校和学生本身都必须看清这一形势,适应社会需求,调整自身观念,在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上多下功夫,务求实效。

3.2 校企联手,资源重组,多管齐下推进职业道德教育

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应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多种途径的合作,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校企双方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情况,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二是校企双方共同讨论和制定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具体事宜;三是聘用优秀的一线企业员工作为学校德育部门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力量;四是邀请一些企业的老总或劳模来校作敬业爱岗方面的报告,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五是企业为学生提供短期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期间让学生“学习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吃住在企业”,更直观地体会到一名企业员工应有的责任和素质,发现不足,找出差距,以便在日后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3.3 校企对接,细化培养标准,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性

从现行的教学过程来看,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比较注重一般职业道德的培养,重在传授知识和规范,内容相对全面、系统,但过于泛泛,缺乏行业和企业的特性,实用性不足。而行业内的职业道德教育,则是各行业根据经营管理要求和生产服务规范而制定实施的行业性道德规范,是各行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职业岗位规范要求的社会调查,走访劳模,进行座谈和职业体验,搜集、整理、讨论、学习所学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职业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观校企合作的各类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帮助教师接触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3.4 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分阶段开展教学,第一阶段以理论教学为主,第二阶段以个案教学为主,第三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逐步递进,把形成职业道德品质的“知”、“情”、“信”“意”、“行”五个过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后,能比较好地转化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具体教学方式中,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社会实践等方式,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再次,寓职业道德教育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融入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形成全校全员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格局。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领略企业优秀人才风范、感悟企业先进文化魅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思想境界,真正成长为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校企合作

 

长期以来,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没有被社会像看待普通教育那样看成是主流教育,一方面是中职教育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特有的体系,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中职教育在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在中职学校,很多学生并不认为在职业的道路上也能达到成才的顶峰。相反,他们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学历低、知识浅,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不知道自己在职业的道路上到底能够走多远。他们在技能的阶梯上找不到下一个台阶,愿望就是学些技能去就业。大多数职校生的成才观念,还是传统的学科体系下的升学,甚至将在职校的学习看作是完成任务,以最终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因此,健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业内外的共识。“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合作关系的形象调侃校企合作,其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观念制度上的障碍、法规机制上的滞后,也包括政府、企业、学校方面的局限。这些难题成为影响育人质量、制约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

校企合作开始走向“深水区”,这是职教前行的关键,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要做深层次的改革和探索,要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还要积极主动争取企业的深度合作,让“校企”两头热起来。

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并尝到甜头,对校企合作的内涵、作用、意义等都有所认识。但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就这一项新的事业而言,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是广大实践者应当解决的认识问题。

(一)校企合作改变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向职业岗位和就业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师带徒和企业办技校(简称企办校)两种培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时代性免费论文下载。传统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和“自愿自助”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传授经验。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可视为工学合作的雏形。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继承师带徒的同时重技能训练,重培养质量;企办校制度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办学在发扬了它们长处的同时,也克服了其不足,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等实际,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次,要认识这一制度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化,具有规律性。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明显地使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校企合作制度就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而特定的合作形态。这就涉及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规律问题。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基础。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这是一条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律。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

再次,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建立这一制度具有迫切性。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拖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缓解甚至化解“技工荒”,无疑是当前企业和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最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来自实践,具有可行性。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到:第一,校企双方都希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不仅为其输送合格技能人才,而且还要为其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学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用结合的人才。企业和学校双方各有所图又各得其所。第二,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企业合作,培养的也是一批技能人才,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第三,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使用这种培养方法,初中毕业生五年,高中毕业生三年就可成为基本合格的高级技工。与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相比,效率更高。第四,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切实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校企合作为劳动力市场培养技能人才。

劳动力市场是交易劳动力的市场,由需求方、供给方、交易场所三方构成免费论文下载。交易对象是供给方提供的特殊商品——劳动力,交易的载体是职业介绍所等市场载体。市场载体以机构形式(如职业介绍所)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渠道,提供场地为供求双方当场决策交易服务,并依法收取相关中介费用。借助劳动力市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地区、行业、职业、企业、岗位。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实际上也同时在创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构成。交易的对象是供给方——学生提供的特殊商品——技能,交易的载体却不是职业介绍所等市场载体,而是企业实习场地——岗位。交易之前,学校代表学生与企业联系,采取合作培养、岗位锻炼、全面考察,最后交易的办法是购买和使用学生的技术能力。借助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技术劳动力被分配到合适的地区、行业、职业、企业、岗位。

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有几个特点:一是省略了一般劳动力市场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和交易中介费;二是转移了交易空间,交易空间由职业介绍所转到企业;三是延长了交易时间,由在中介场地一次性洽谈交易延长到实习结束后才确定交易;四是把交易与培养、使用、考察相结合,提高了交易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无数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相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

与传统教育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对职业院校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1.在办学理念上校企合作,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技能就业为导向,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提升品德为重点,以技能成才为目标,走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道路。

2.在学校职能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坚持全日制培养与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既培养全日制技能人才,也培训、提高企业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

3.在办学过程上,主张从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

4.在招生就业上,招生方面主张针对学校实际,精心选择市场紧缺人才而对学生发展特别有利的工种开设专业,招收学生。就业方面坚持以技能就业为导向,并将之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都与毕业就业相关。此外,重点抓住校企合作毕业实习环节,把毕业实习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并落到实处。

正是这些改革措施的有效实行,校企合作制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对传统教育制度展开猛烈冲击的同时,也在创建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参考资料:1、姜大源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方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5

篇10

【关键词】北部湾;中职校企合作;代工生产

0 前言

“代工生产”是后进企业进入经济价值链体系的基本发展形势,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然而,后进企业要取得与时俱进的发展,必须超越简单创造产品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通过参考、借鉴、学习、创新等途径获得核心技术原理与文化的提升。作为以培养一线技术型劳动力为主要任务的中职学校,应抓住校企合作的契机,以“代工生产”为指导开展学生培养新模式,从而为具体地区的发展提供适当、有效、有力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笔者以此为主题,对北部湾地区的中职学校学生培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技术培养与技术认知培养同步,提升学生“代工生产”思维水平

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旨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劳动技能,同时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一线技术型的劳动人才。可见,技术培养是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不同专业的技术教育模式不同。但从中职学校教育模式的发展态势看来,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有效模式,近年来被众多职业学校所采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代工生产”企业群体的新挑战和发展难题对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代工生产”的产业升级以及提升竞争力的任务要求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将“技术培养”扩展为“技术认知培养”[12]。

所谓“技术认知培养“,指学生不仅要充分把握一定领域的技术知识,还应跳出具体技术的操作思维,从整体上认识技术的来由、发展、作用以及未来趋势,以高水平的认知促进劳动力本身的综合素质发展以及行业的时代升级。因此,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中职学校的相关教研人员首先应建立健全对应专业的技术培养教学体系,以严谨的教学理念帮助中职学生发展基本技术能力,为其岗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在完成基础技术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培养学生“技术认知”能力,通过充分利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学生对自身所处技术行业的总体认识水平。其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阶段性实习法”开展教学活动,与相关企业达成互利协议,使学生能在企业进行阶段性实习,并在每一阶段实习结束后进行反思与总结;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北部湾地区的发展趋势,以及实习岗位、技术的当前发展热点与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实践评价,通过评价为自我提升和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客观依据,从而完成与“代工生产”同步提升的发展任务。

2.以校企合作平台为立足点,发展学生“代工生产”的创新思路

在北部湾地区发展的现阶段过程中,“代工生产”作为进入经济价值链的基本途径,是许多企业成长的主要选择。然而,代工生产属于商业生产的低级形式,虽可将企业带入稳步发展的轨道,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现实条件下,该发展形式无法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升级。因此,在“代工生产”形式为主的商业模式下,中职学校作为提供主力劳动力的教育生产者,必须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出发,以校企合作平台为立足点,抓住机遇发展学生“代工生产”的创新思路,为该模式的产业升级提供动力与保证[34]。

从校企合作的教学形式方面看,发展学生“代工生产”的创新思路,关键在于实践与合作的教学创新。笔者认为,教师可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如在学生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开展以基本技术工作为内容的“小组合作式创新设计”活动。首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给予每组学生既定的创新任务,使其通过企业岗位实践充分发挥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其次,开展课堂分享活动,每组学生对“代工生产”模式进行评价与创新演讲,并引导各组学生自由讨论与补充;最后,帮助学生对每一次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并使其在下一阶段的实习中进行改进与进一步创新探索。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发展的时代有效性与社会适应性,教师还应从“代工生产”模式出发,引导学生完成学业与职业的自我设计,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发展的提升策划。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以“代工生产”为重要内容的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足够的劳动力资源支持以及广阔的发展渠道;更需要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人力资本根据社会发展态势不断完成升级。可见,北部湾地区中职学校的教育培育模式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广大中职教研人员只有充分抓住“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完善以“代工生产”商业模式为依托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中职教育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惠娟.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探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视角[J].高教学刊,2015(17):224226

[2]万健,张哲.国外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5(17):1820

[3]陈小军,李平,吴飞.多元主体视角下的依存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6):1013

[4]唐国华,曾艳英,罗捷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174179

基于项目:北部湾地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代工生产”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