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15 16:0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企合作模式

篇1

我院自2002年10月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来,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依托陈武彩叶苗木示范基地,建立辐射面积8000余亩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2005年,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在南京江宁区湖熟镇建立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宁校区,至此拉开了学院与企业深入融合办学机制与体制的序幕。几年来,我们看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拓展了教育发展的新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学校的竞争优势,还解决了一些难以调解的矛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态势,结合我院办学模式和管理运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求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校企深度融合。

一、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做到资源互补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互补,是指校企双方建立起人才、信息、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因此,资源互补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前提。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做到利益共享

利益共享是校企合作关系得以建立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代表着教育和经济两个不同的利益体:企业是经济利益的主体,高校是教育利益的主体。一般而言,学校期望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培养高技术人才;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生产管理优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实习及就业机会;引进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加快“双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则期望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依靠高等技术院校的人才、知识优势,获得优越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企业的短期经济功能与高校的长期教育功能的诉求差异决定了其行为方式的差异。因此,只有明确不同主体的合作动力,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才能建立校企联合的动力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利益的共赢。

但是目前常见的却是校企合作的“单相思”。首先,合作的内容仍不够宽泛,总是还局限在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其次,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如果无法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他们带来利益,企业会逐渐失去热情和动力;另外,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固定的合作组织、管理部门和交流场所,就无法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根据我院江宁校区的办学经验,我们觉得应该建立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这个校企利益共同体应当是一个实体,一个能通过沟通协商制定章程,承载校企融合的组织体系。而在这个共同体中,能感受到真正能学到东西,能体会到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此时,企业获得了人才利益、经济利益、政策利益、社会利益,学校获得的则是深度的、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最终带来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而这,正是高职院校所追求的目标。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做到诚信和规范

校企合作是双方以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协议关系,因而必须讲究诚信。诚信就是真诚和信用,它是合作双方,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如果学校到期不能为企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毕业生,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也远远达不到企业预期的要求,企业还会和你继续合作吗?可见诚信是校企合作得以维持、深化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的生命线。

校企合作在宏观层面上需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具体操作上,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学校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活动,既要确保质量,信守双方协议规定的各项承诺,又要保证学校应有的利益,在合作中,要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法律文件,避免经济纠纷,依法保证双方的责权利得到落实,促进校企合作顺利、长远地开展下去。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员培养

2009年经济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又“热”了起来,中国汽车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从2009年就业难到2010、2011年的“用工荒”,从招聘市场上就能看出各大汽车企业都是在上新项目,扩大产能,招兵买马。在企业内部,也可以看到一种现象,人员储备不足,培养不够,员工发展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等。这些挑战是摆在公司高层和人力资源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如何能在人才市场上占尽先机,在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取得主动权?校企合作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各种模式综合并用,可以大大解决我们的用人难问题。此以上汽通用五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及意义

外部环境: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大量需求汽车专业人员;我国汽车行业目前正集体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困境;在高校对口专业人才的招聘争夺十分激烈。

内部环境:公司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公司人员的知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需要补充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后备。

通过校企合作,广泛宣传公司形象,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促进公司与学校的合作,加强公司与学校的密切关系,与学校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早期发现优秀的学生,降低招聘、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企业参与高校教学活动,将公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高校的教学大纲相结合,设置适合企业发展的课程,缩短员工融入公司的时间,可以缓解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及招聘、培养周期长的现状。充分利用高校专业及师资优势,可以向公司输入更多先进的理念、技术及工具,为公司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企业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1、上汽通用五菱所处地域位置的限制,对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车辆工程、发动机等专业技术人才招聘难、培养周期长。

2、企业技术力量有限,获取先进科研、技术有一定的困难,对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3、高校有强大的师资与科研力量做后盾,走在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研究的前沿。

4、公司与高校具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汽车碰撞试验、规模经济研究等项目,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武汉理工、南京理工大学合作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研究生班等,在公司内都得到了良好的反应。

三、校企合作方式尝试及实施

1、助学金

操作方式:资助成绩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大三、大四两年学费或读研究生,并于资助时签订就业意向/劳动合同,根据资助的实际金额决定为公司服务的期限,一般可为5-10年。

目的:提前挑选优秀学生,参与课程设置,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司,加快大学毕业生融入

流程:公司通过学校发出助学通知——学生报名——公司与学校共同挑选学生——公司与学生签订协议——公司与学校商讨学生大三、大四课程设计/研究方向——大三暑期到公司实习/在公司进行研究——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校和公司决定——在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公司共同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进入公司。

2、奖学金

操作方式:设立奖学金,奖励达到公司设定目标的学生,奖励对象覆盖1-4年级的学生,负责提供大三暑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在技术中心承担简单工作,设立实习课题,如就某个课题进行调研。学生在实习结束前要向公司/学校提供调研报告,或就某个问题提交解决方案。

目的:在学生中宣传企业,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并参与企业的持续改进,吸引潜在员工加盟公司。

流程:定期在学校内宣讲公司奖学金制度——每学年初评奖信息——学生报名——评估——颁奖——暑期社会实践。

建立奖学金制度,以企业名字命名奖学金名称,奖学金每学年评奖一次。每年10月份,由校方对上一学年的优秀生进行提名,并将拟奖励学生的资料交公司进行商议,公司在11月份内确定获奖学生名单,并于12月份学校放寒假前到学校颁奖,同时公司当年“双向选择”的人才需求信息。具体资助金额可根据企业经济实力量力而行。要求获奖学生在暑假到公司做7-14天的社会实践实习。

奖学金经过几年在高校的顺利运作,扩大了公司在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设奖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公司掌握了优秀学生的信息,对高校的招聘选择更具有了针对性,使近几年的校园招聘有了新的突破。

3、在职研究生班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领域,选择适合企业的院校进行合作,采用不脱产的方式,学校定期派教师来公司进行授课,以公司资助和员工自己承担费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公司高端人才

目的:培养企业高素质人员,为公司快速发展储备人才。

流程:研究生专业调研——校企合作谈判——签订合作合同——公司内培养对象选拔——参加考试——授课——验收。

为了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要,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可根据公司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大学合作,联合开办在职的研究生班,如车辆工程硕士班、工业工程硕士班和MBA班等。公司可提供资助并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设定服务期限,具体时间和金额可双方约定。

4、项目研究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所需的专业领域,引进在职研究生、博士来公司做课题研究,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前公司与学校、个人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可留在公司工作,如不在公司工作,研究课题成果属公司所有。

目的:定向或提供研究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基地,留住人才。

流程:所需专业调研——与学校/个人沟通——签订合作合同、就业意向——公司内课题研究——毕业留公司工作或另择业。

5、短期培训班

操作方式:每年根据公司的需要,挑选出一定数量的课题,请高校专家来公司进行讲座;公司员工参与学校的学术研讨;派遣公司高资质员工赴学校讲学,与高校师生进行研讨。

目的:培养企业高素质人员,了解当前先进的知识、技术。

流程:公司内讲座可按培训流程,参与学术研讨可按外培或出差流程,赴高校讲学可按出差流程。

6、博士后工作站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所需的专业领域,引进博士进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来公司做课题研究,出站后可在公司内担任管理或技术职务,可以更快融入公司,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的: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3

关键词: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准职业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0-02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的“准职业人”,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校企联合办学

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是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但是,学校和工厂毕竟存在许多差异,学生缺少亲身体验再实践中的机会和工厂的氛围,导致学生初到工厂因不适应工作环境而半途退出。

(二)订单式培养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宿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

(三)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后先到企业进行见习,然后返校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他们对工厂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好奇心和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了他们学技能的信心,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他们所有的疑惑,这样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技能的热情高涨。

第二阶段: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一定实战基础了,开设技能课题,第二学年抽一定时间,再到实习基地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即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第三学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可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共同完成培养计划。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为企业锻炼出一批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准职业人”,而且教师与技术工人和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专业知识水平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对教学工作也是一种促进。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办学主体必须综合考虑其自身实力、优势和劣势,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采取有效的合作方式。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综合考虑合作双方的技术及经营优劣势及合作成功后可能产生新的情况。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形式的选择,要求对预期效益和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必要时还应该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评估。要处理好校企合作的管理,它包括合作前的决策计划、合作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合作成果实施的使用管理等几个方面。合作前的决策和计划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时机和伙伴;合作过程的管理主要是对合作的进度及合作成果与合作目标的契合度进行控制,确保按照合作双方的要求进行;成果形成后的管理则是对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进行的管理,一项合作是否成功,最终还要看其商业化应用是否取得实际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就无法做到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应用同步,无法满足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四、总结

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想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业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特别是政府的支持,企业和学校才能联手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企合作队伍,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任重而道远。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职教师资;专业技能

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鼓励各地、各行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德学校)从建校的初期起,就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德学校先后实践过以下三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即:“专家指导委员会”模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模式和“职教集团”模式。

一、“专家指导委员会”模式(一九九七年至二三年)

中德学校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政府和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项目的产物。项目从1997年3月起动,至2002年底结束。项目执行期间,有德国专家组长期驻校指导项目工作。中德学校主要招收受过3年中职教育的学生,学制三年。主要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当时紧缺的实习指导教师、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教学模式为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

为更好地落实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学校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引进企业参与学校培养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工作。当时,根据中德学校特色和培养目标,“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在无锡有影响力的大型外资企业老总(主要是德籍人士,约占“专家指导委员会”总人数的72%)、市教育行政部门、市人事部门、市劳动部门和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积极参与学校重要的决策

中方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市长王竹平先生就担任了“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主任。中德学校作为中德两国政府间在职教领域的合作项目,政府的相关部门在项目执行期间,一直全力支持学校的建设,给予学校各方面优惠政策。中德合作项目推进到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要听取“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建议和意见,“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了学校的每一个重要决策。

2.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在中德学校建设期间,学校每半年召开一次“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由校长向“专家指导委员会”汇报学校建设进展情况,请与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由于“专家指导委员会”中企业成员大多是德资企业的老总,他们对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十分了解,大多数还具有开展职业培训的经历,因此,他们能从企业需求出发,结合中德学校实际,对学校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设备配置等方面提出十分具体和明确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学校对专家提出的建议都一一加以认真研究和落实。

3.合作为社会提供服务

企业的优势是拥有雄厚的技术人员,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学校的优势是有批量的设备可用于培训和拥有专业培训指导老师。“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积极支持学校开拓为企业和社会开展培训的项目。如博西威公司的德国老总,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就将企业班组长培训的项目放在中德学校。学校每年为博西威公司培训的一线管理人员达300多人次。

在开展对外培训时,以前只把企业作为学校服务的对象,实际上,学校和企业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合作为社会服务。一些生产实验实训设备的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愿望就更加强烈。这是因为,生产设备的厂家一般每年都要对客户开展使用培训和技术升级培训。尽管这些企业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对稳定的培训市场,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可供实习专用的培训设备和培训教学场地,也缺乏训练有素的实习指导教师。在这方面,学校就具有优势。德国费斯托公司就曾三次与我校合作,对购买其产品的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开展气动、液压和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培训。培训结束学员考核合格,由德国费斯托公司颁发培训证书,很受培训学员的欢迎。

与企业合作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服务,既有利于提高学校实训基地的设备利用率,又有利于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技术业务水平,还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

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模式(二三年至今)

随着中德合作项目的结束,学校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选择,将学校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从主要与德资企业合作延伸至无锡新区的各类外资企业、央企在无锡的企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校企合作的可行性模式。为进一步与更多的企业合作,推进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2003年学校成立了以“育人”和“用人”为纽带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有企业的人事主管或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从开始时有60余人,现已发展到100多人。为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每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我们都邀请市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新区管委会的领导参加。从几年来的实践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体可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教学展示平台。每次年会,学校都进行精心准备

学校向与会专家汇报一年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绩,并邀请他们参观学校的实验实训基地,观摩教学现场或学生技能竞赛现场。向企业展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之快、教学改革措施之实、学生技能素质之优。

篇5

我国职业教育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国家推进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更是职业院校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构建的多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因此,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之路,着力打造地方特色职教品牌,对企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很有必要。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指的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中专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和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具体来说校企合作的意义如下:

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发展。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职业院校在合作过程中更好地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有效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摆脱招生困难、提升综合办学能力,实现共同发达。例如: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合作办学,设立电子信息工程系,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长效机制,扩展了学院的专业面,同时适应了重庆市“6+1”产业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实现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职业院校在合作中挑选今后的行业合作伙伴,在建立实习基地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合作探索、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等其他形式,促进职业院校及企业加速发展。

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这是因为:职业院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校企合作内容包括职业院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对接,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职业院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院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校企一起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生产链,从而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以及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技能操作、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还可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

校企合作的运行现状

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发展至今,合作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日益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阻碍了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步伐。根据调研分析,基本可以疏理出当前校企合作的运行现状:

合作尚无法制保障。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目前还处于民间状态,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推进校企合作,但仅限于舆论宣传,还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与鼓励措施,一些地方仅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校方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剃头挑子一头热,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目前虽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规章和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但其中对校企合作缺乏刚性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对职业院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信息传递还不够顺畅,一般都是通过人才市场或是政府信息公开、行业组织、各种媒体等渠道传递企业岗位技术要求与人才需求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都是一些通用性或基础性的信息,少有涉及具体企业详细的个性化需求和岗位技术信息。不仅传递渠道间接,且传递的信息还不够全面。

供需不能有效衔接。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对企业岗位提出了技术上的要求,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满足这些技术需求,人才究竟引进或是自培,企业会对社会或职业院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岗位需求现状;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岗位的技术需求,独自或与企业共同调整专业与课程,培养所需的人才。由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供需机制松散且不紧密,使供需传递出现失真,加之借助企业实践资源的有限性,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

资源流动形式单一。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与发展目标,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流动十分不畅,企业基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和经济利益的权衡,对于与职业院校间的资源流动更缺兴趣。已经实现的流动主要体现在:有的企业开始对职业院校发展进行经费支持并提供部分实训设施设备;委派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去院校进行授课或开设讲座。而职业院校则派部分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与校方在文化上开始实现交融,如有些职业院校的外部环境建设与布置完全参照企业厂房或建筑的标准和样式进行。

协同网络尚未形成。市场协同是有效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为规范和效率体现的重要方面。从当前校企合作实践来看,尚未形成一个中间组织进行协调,市场给予的力量也十分有限,使得院校甚至企业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发展障碍难以得到有效协调,如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跟踪调查因为缺失市场协同机制而很难完成,即便做了其成本也非常之高。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纽带”的行业协会,在市场化过程中难以行使权利。加之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纽带尚未形成,致使市场协作不能有效链接。

考评监管校方包办。从对学生和学生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来看,整个培养过程中还是以校方培养为主,企业对于标准的核定、管理的规范、考核评价的参与都相对有限。职业院校与企业还未形成双方“齐抓共管”的合力。一般都是由校方管理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企业则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过程进行适当管理。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校的教师主动参与对学生的管理不够。对于学生的评价工作,除了学生在校的学习由校方来评价之外,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评价一般也由校方负责,如制订实习规范要求,制订实习报告集和反馈信息表等。这一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等都没有得到具体体现。

合作企业能力不足。一些职业院校至今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没有明确、具体的标准,往往是“捡到篮里就是菜”,只要企业有合作意愿则不加选择,一概如获至宝地欢迎。造成目前在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能力低下,对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帮助不大的中、小企业居多,既影响“校企合作”的层次,也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

校企合作的制约归因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体现了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优势,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上节所述校企合作的运行现状表明,近年来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原因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自身方面。首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窄范围浅层次,甚至流于形式。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教育目标距离较大,只能对立刻带来经济效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而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势必要承担一些责任和风险,短期内既不能获利又不能明显改善其社会效益,这与企业的经营本质相违背,自然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愿望不强。

其次,社会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企业并不缺员工。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责任,企业只需从其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即可,而不愿在人力资源上进行基础性投资。当前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一方面,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源源地流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使企业容易招聘到所需的操作技术人员。即便挑选不到动手能力强、操作技术成熟的人才,宁愿花高薪去挖其他企业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降低自身成本解决劳动力或技能人才方面的问题,没有必要花费较大成本与职业院校合作解决。结果导致校企合作成为企业对院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投资。

最后,企业担心学生实训会影响生产,还要承担安全风险。由于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要占用机器、消耗资源、增加设备磨损、企业还要派人指导,这势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同时由于学生对设备性能和操作流程不熟,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另外,在学生实训时因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还会担心核心技术安全及商业秘密泄露,这对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了长期潜在的威胁。

职业院校方面。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影响力有限,职业院校的科研实力、技术水平以及其他的一些优势不明显,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首先,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仍有脱节,课程改革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特色不明显,尤其是高职院校容易受中职和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冲击。

其次,现在许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培训内容,设定专业课程、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企业与合作项目等外在因素发生变化,必然要进行调整,结果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职业院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再次,实训条件仍需改善。由于职业院校本身底子薄,虽然近些年国家也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但建设后的实训基地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另外,一些职业院校指导思想不够正确,往往考虑自身利益较多。虽然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口头上讲“共赢”,但在具体内容上权利与义务往往并不对等。而且所签的协议条款往往不完备,缺少违约、免责、争议方式等基本条款,影响参与双方对合作协议的积极履行,甚至有的成为一纸空文。

最后,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欠佳,已逐渐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而这都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

相关政策方面。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也是生产、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作。校企合作机制运行需要有效的政策保障,以起到调节、规范和推动的作用。然而,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关于校企合作的配套法规,各地区尚没有出台。政府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力度不够,缺乏法律的保障,企业担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地位和权利得不到有效保证,从而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的推进建议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政府的政策措施、职业院校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改革等,也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作为职业院校和政府,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必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如此才能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构建扶植性政策引导机制。政府及行业通过制定扶植性政策,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引导扶植性政策包括实训物耗资助、税费减免、财政支持、人员补贴、科技优先、表彰奖励、授予企业荣誉等,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和规范,优先享受到相关利益,从而在企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使企业主动提出合作意愿。

构建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增加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有计划地支持职业院校更新设备、改善条件,关键是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订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扮演调整与协调的角色,指导和管理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构建互惠互利的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构建校企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各方必须关注企业的效益,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例如,对于学生实训的物耗和机器磨损等,要给予企业适当补助;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而影响的生产,要通过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来补偿;赋予企业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可以利用院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等。

构建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职业院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校企合作就是要整合不同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要密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共建专业、共开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使企业在分享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同时,参与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使职业院校在分享企业资源中,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构建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双方只有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彼此才能放心参与合作,保证积极性;只有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才能保障校企双方依法参与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宁波、厦门、深圳、苏州、无锡等地方已出台了一些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与规范制度,在法律、政策建设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国家应指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教育制度,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学习型企业,并将此作为对企业的考量标准之一。校企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要求需由规范制度来约束,需建立一套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职业院校管理制度。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要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同时,要强化道德约束,职业院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职业院校不可缺少的合作组织。

构建监督职能的激励机制。监督可以保证合作项目按预期的目标进行,激励可以促使校企合作可持续蓬勃发展,因此构建监督激励机制尤为重要。为防止校企合作程序不当和走形式,监督激励职能应由政府部门承担为宜。监督的内容有校企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企业的合作(服务)态度、专项资金的使用、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上报材料的真实性等。政府部门还应组织专家对校企合作成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落实参与企业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激励企业的积极性。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职业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双师型”教师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既能指导学生实训,又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解决企业碰到的各种难题;其次,职业院校应加强课程改革,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接;再者,职业院校还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实训平台和教师开展研究的平台,实训基地除了具备一般的实用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先进性,这也是培养具有先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结语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问题分成;合作途径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关键。

一、当代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当代校企合作模式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浅层次合作。企业为了节约用工成本招用实习生,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实习及提高就业率,把学生送到企业实习。企业简单地接纳学生实习,一般并没有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及特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安排学生到一些不好招工的岗位实习,这种情况属于松散型校企合作。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关联度不大,实习主动权在学校或企业,而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则无法得到真正的保证。

第二,中层次合作,主要是指订单培养模式。学校每年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学生的实习及就业完全到该企业进行。此外,学校可以把师资送到企业挂职,掌握企业的经验,即“走出去”。企业派出部分管理人员进入院校,参与学校的课程讲授、科研课题的研究,即“请进来”。

第三,深层次合作。委托培养是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方式。委托培养冠名班的培养方式是企业从学生入校开始就直接参与本班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完全按照本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员工标准与学校共同培育学生,学生从入校时起就接受该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及学校本身的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知识与文化的熏陶。这种方式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这种方式的校企合作使企业有了主动性,如职业领航、设立奖学金、参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提供实习设备、学生管理、提供奖学金、助学金、指导实习及毕业设计 、安排学生在本企业就业等。

二、校企合作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但是,在合作的实践中由于缺少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双方利益目标不一致,缺少沟通,导致校企合作的实效性较差。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大部分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大,缺少实际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没有适当的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企业参与学校的育人热情不高,导致企业更注重的是用人,忽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2.缺少有效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实效性较差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为完成教学评估与示范校建设,与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运行机制,大多仍停留在短期的、浅层次的初级合作,校企深度合作表面化,并未开展实质性的深度合作,因此缺少实效性。

3.校企合作利益相关方目标不一致

大部分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和酒店企业的合作还仅仅停留在提供和接收实习生层面上,在人才培养方案、资源与技术、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短期实践岗位培训、师资交流及科研课题、教材开发、课程建设等方面合作较少。有的酒店企业仅仅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用人而不育人;有的院校也仅仅是把学生到企业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有“形式化”、“表面化”的痕迹。就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非常看重实习补贴、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经常与正式员工进行攀比,造成很多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使不稳定,不断更换实习单位,流动性比较大。

三、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创新合作模式

1. 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与服务职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以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外,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当完善校企合作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校企合作中双方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并通过法制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使责、权、利相对应,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其次,寻找校企合作三方利益的契合点,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引进企业标准和教师,拥有稳定校外实习基地,改革学校教学模式;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用人”,储备稳定人力资源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要很好地“成才”,享受奖学金或助学金,获得实习补贴,获得就业岗位。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要考虑学校 、企业、学生最关注的利益各是什么?这些利益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上有没有结合点?如果找到了这些(利益)结合点,我们就可以进行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

2.创新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

(1)“校中厂”模式。按照“校企互利双赢”的原则,实施开放办学,把优势企业请进来与学校进行服务对接,共建“校中厂”。结合各专业教学特点与企业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校企发挥各自优势,共享场地、设备、管理和师资。

(2)“厂中校”模式。将专业办在企业里,例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创新性地提出创办“驻店教学班”。这种“驻店教学班”的特色是与高端酒店紧密合作,实行“校店合一、工学交替、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为合作办学酒店定向培养高、中、基层管理干部和连锁酒店管理团队骨干。新生入学后即与酒店签定《劳动合同》,享受与正式员工同等的培训、评优、加薪、升职、福利、“五金一险”、月度奖和年终奖、有薪年假和国内外旅游等待遇。在酒店经营淡季时集中上课、旺季时上岗工作,由学院和酒店2个教学团队分工负责理论授课和实践指导。

(3)成立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很多地方依托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例如:上海成立了以上海商学院为龙头,联合上海市商贸类品牌职业院校和大型商贸集团公司、商贸类行业协会等组建上海职业教育集团;在浙江成立了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联合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等机构成立的浙江工贸职业教育集团;在杭州成立了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教育集团,由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发起,联合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校企合作、校协联手、贯通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衔接的模式。这些职业教育集团将自身的教育服务与政府的发展改革战略相结合,组成资源共享、利益多赢的新型职业教育集团。

此论文是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在日后的社会岗位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校企合作成为比较常见的培养人才模式,本文主要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背景

1.稳中有进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英国,它的内涵是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一段时间,掌握专业技能,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种夹心式的教育模式还有个别称,是“三明治”模式,但最后的效果是理想的,它使学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一起,能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投入工作,保证了应届毕业生的工作效率1。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景都离不开现代艺术设计,企业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需求很大,将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人才。在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已经很广泛。像德国的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英国的伍尔弗汉普大学。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韩国的东亚大学等等高校,将艺术设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设计项目,有效的使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很快的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强劲的竞争力。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给了国内很多高校关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启发,将这种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模式引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显而易见,对学生、学校与企业是共赢的。

2.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现代艺术设计成为社会行业中,比较有优势的一项,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很大,为此,学校为了跟上社会的发展趋势,对艺术专业的发展规模进行扩大,对艺术生人数进行扩招。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使校企合作效果最好,成为相关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明确,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避免了以往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困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使艺术教育目标得以直接有效的实现2。

二、校企合作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

1.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就是,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学历不对等,造成学生高学历、低能力的原因就是国内高校普遍采取的是封闭式教学模式,只是在学校教室这个固定的场所,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好,但是在毕业之前,没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于企业和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利于学生就业。而校企合作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实现了“工学教学”,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也可以使学生转移学习场地,去企业现场进行项目设计,这样,使得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有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将灵感落实到现实中的契机3。

2.校企合作促进教学资源整合,共组教学团队

教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教材、场地等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和有丰富经验的实训教师,学校和企业学习场所,以及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项目等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共同为一个目标发挥作用,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都有相应的教师来指导综合实力的提升。

3.校企合作带动共建互兴,多方同惠

校企合作模式的运用,使参与方学校、学生、企业之间实现了共赢。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和企业共组的教学团队和提供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有限的求学生涯中,掌握一辈子的生存技能和理论知识,使他们即使作为应届生,也在行业内,有自己的竞争力。对学校来说,教书育人的目的已达到,还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高学历、低能力的难题,长期以往,还会实现社会效益的目标。对企业来说,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力,收获了不尽的无价之宝——学生的创意资源,使企业内的人力资源得到整体优化,构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也是有益处的。

三、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1.“项目引入”模式

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项目引入”模式。学校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中,同时企业派遣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学生可以独自完成或者选择和别的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师可以定期到学校,对学生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对设计中的不足,提出完善的建议,对学生最后的设计成品进行科学的评价4。教师和实训教师可以将公司的一个真实项目作为竞赛项目,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举办设计竞赛时,要按照真实的流程走。学生充当设计师的角色,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是个人完成还是分组完成,而教师和实训教师就担任评委,共同考核,学生将自己的灵感引入到设计中,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评价,不断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思考,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更加使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得以强化。这种模式要注意引入的项目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是同步的,否则效果无效,这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提前沟通。

2.“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模式,使学生的就业有了保障,可直接提高就业率。它的内涵就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协议内容就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资源,学校将培养好的人才输送给企业5。这种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集中训练营模式。企业将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短期全天制培训,培训师将企业的设计技能与其他相关的方面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这种能应对实际岗位的基本技能,从而在训练结束后,能在企业实际的岗位上,使自己的设计技能和知识得到强化,逐渐游刃有余起来。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情况,学校和企业在进行培养模式的完善。其二是师徒综合培养模式。集中训练营模式比较适合学校和大型设计企业的合作,而在实际中,学校合作的企业规模、人才有限,为学生提供的岗位也是有限的,所以学校可以增加和企业合作的数量,学生在这些企业中实习,更加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企业的设计师、管理者、学校的教师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人生导师,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成为真正的人才。

3.校内“工作室制”模式

校内艺术设计工作室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这种模式是模拟真实的社会工作场所,使学生提前扮演设计师的角色。企业将真实项目交给学校艺术设计工作室,分组后的学生通过和组员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确立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工作室制”模式以企业为依托,使两者的合作实现双向效益。这种项目的选择途径可以通过依托企业或者其他途径获得设计项目6。学生通过参与设计,提前感受到工作岗位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能很快的适应这种工作模式,并且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强化,对以后的岗位求职中,是有很大益处的。而企业直接以低成本完成了项目设计工作,实现了经济效益。

4.“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企业和学校两种学习场所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中交替学习,培养学生达到最好效果的建议就是将企业的设计室建立在学校,或者由企业和校方出资,共同在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这样企业可以节省一部分的工作场地租金,还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学生无尽的灵感设计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消费成本,实现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而学校则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践场所,使学生的实训更加真实。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职业教育; 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95-02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范围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越来越需要与国际接轨,因此,国家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都提出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目标。2005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适应和静县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和静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营运而生。那么, 如何经营管理好这所新成立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呢?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与经验的交流,结合我县县情和培训中心实情,我个人初浅地认为应该把握好多元办学体制。

1和静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成立背景分析

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和静县的基本县情。而每年我县都有很多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和静县经济的飞越发展,招商引资驻进和静县的各大企业、矿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一直供不应求。为了解决“企业用工难,学生求学难、就业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的突出问题。2010年9月,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静县最终成立一所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该校是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考证、就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因此,和静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成立,正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营运而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概况

和静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于2011年秋季正式面向社会招生。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现有学生91名,教职员工20名,其中领导岗位3名,后勤人员2名,专任教师9名,财务人员2名,河北援疆女教师1名。培训中心的职业教育在曲折中生存与发展,要想扩大办学规模,只有寻求多元办学体制。

3探索多元办学体制的重要意义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公办学校引入民办机制,并且提出要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和办学资格要求,同我国境内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2005年又再次强调要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增加了公办与民办相结合。

从这两年的政策可以看出,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已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主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是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针。因此,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为我县企业、矿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力争使学校职业教育工作有个高起点,我校积极探索多元办学体制。

4加强“校校合作”的策略

鉴于我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工作起步晚,为了缩短与周边县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距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得到质的飞越。我校积极推进“校校联合”办学模式。与内蒙古工业职业学院联合办学,成立了内蒙古工业职业学院和静分院,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内蒙古工业职业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开展普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非学历研究生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及中、高层次人才培训等为主,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有利于我校的办学观念的更新,加快办学节奏。

4.1联合办学的优势

4.1.1联合办学的发展空间较大: 目前内蒙古工业职业学院与我校联合办学的发展空间较大,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办各种办学项目,如:短期培训班、职业培训、大专函授教育、本科函授教育以及在职研究生培养。其办学性质为民营企业,民办职业教育与市场结合最紧密,更贴近市场,办学机制更灵活。加强合作交流后,可以促进我校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我们学校开民校校合作,一方面增加了学校的生源,使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另一方面解决我校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诸多问题。虽然实训基地不为我校所有,却能充分利用,因而实现了“双羸”的局面。学生的接触面扩大,能开阔眼界,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1.2可观的社会效益: 办好学校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校地处和静县城中心,随着县域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不断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潜力。我们将立足现状,稳步发展,把握机遇,通过联合办学,逐步把学校建设成在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学校,更好的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4.1.3分析其风险性: 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刚开始建立,内蒙古工业职业学院与县人民政府除了共同承担大型教学设备的投入外(具体事项另议),还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搞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同时还有可能遇到政策变化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不可抗拒的因素(地震等自然现象),所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经过多方面论证,从与内蒙古工业职业学院领导一行的接洽、《招生简章》等相关信息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办学有特色,市场开拓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经济积累,生源也较稳定(即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有一支稳定且经验丰富、学术气氛浓厚的师资队伍,针对我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学生毕业后就业市场广阔,双方的合作,职教中心的资源优势能得以充分利用。

4.2加强对口专业学校的合作交流,提高升学率: 如何构架起合理顺畅的教育“立交桥”,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沟通与衔接,已经成为时代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保证在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合格人才的高层次培养目标,以便很好满足学生的两种不同需求,即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

2005年5月,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议》以后,我县与河北省邯郸市开展了对口支援及合作交流。邯郸市的钢铁产业结构与我县钢铁产业结构相似,我校在为新兴铸管公司培养技能型人才时,需要借鉴邯郸职业技工院校的管理模式。因此,我们意识到对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落后的西部地区的职业培训中心来说,实施对口支援,开展联合办学与合作交流是促进发展,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主动贴进,寻求支援,谋求发展,与邯郸职业技工院校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支持和促进西部和本地职业教育,推动应用人才培养工作。从邯郸职业技工院校引进优势专业的教师到我校任教,这些老师对我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模式等等各方面情况以意见和建议的形式提出来,对我们不断改进教学和工作方法,提高办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师资共享,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

通过开展寻求对口支援、合作交流、联合办学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我们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使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及时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识和信息,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专业建设和实训室建设。

5加速校企办学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 ,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5.1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2012年5月,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和尝试,与新兴铸管新疆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公司培养技能型人才,深刻地理解“面向企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与新兴铸管的“校企合作”,我校感受到了合作办学的几点优势: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就无法做到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应用同步,就无法满足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而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5.2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我校与新兴铸管新疆有限公司的合作,得到了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县政府统筹和支持下, 我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县政府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我培训中心和新兴铸管新疆有限公司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和静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了我校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5.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5.3.1“校企联合”订单办学模式。 我培训吣与新兴铸管新疆有限公司开办“企业冠名班”的“订单培训”模式,成立“新兴铸管新疆有限公司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以企业需要定课程,为企业“量体裁衣”,企业成立“和静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实训基地”,提前为学生铺好就业路。合作过程中,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 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另外,联合办学后,企业还可向我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宿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

5.3.2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按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思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我校与新兴铸管新疆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钢铁装备运行及维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由双方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

第一阶段:我们让这两个专业学生尝试了入校后先到企业进行见习,然后返校学习。尽管学生没有岗位生产技能,甚至不会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他们对工厂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好奇心和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了他们学技能的信心。这一目的达到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他们的所有疑惑,这样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技能的热情高涨。

第二阶段: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一定实战基础了,开设技能课题,第二学年抽一个月时间,再到实习基地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通过实战训练,学生们为今后努力找到了方向,学着做人做事了,学会了为别人着想。回学校学习,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自觉自愿的学习,苦练基本功。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即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第三学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既可缓解学校里设备少的压力,又可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用工需求,学生去就能帮着干活,学校可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共同完成培养计划。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让教师与技术工人和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专业知识水平上也得到提高。

总之,“校校·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只要我们在“校校·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断“上下求索”,认识 “校校·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继续探索“校校·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队伍,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我校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职业教育在不断探索办学新模式,其中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成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及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将课堂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企业实践巧妙结合,开展教学改革,获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赢的教育成果。然而校企联合办学尚属发展初期,必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校企联合办学中已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许多成功经验未得到有效推广,同时还存在许多难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校企合作认识有待加强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普通高中的学生才是优秀者,将来考上大学可成为高素质人才,而中职类学生都属于中考淘汰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中职类学生也是学习,而在校期间就进入企业实习则认为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缺乏发展前景的工作,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最先产生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而我国引入校企合作教育较晚,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尚待提高,很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解决师资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的不足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并未真正从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要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来开展校企合作,这必然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与效果。

(2)利益关系有待协调

校企联合办学涉及多方参与协调,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自的目标存在一定偏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急需加大投入,政府寄希望企业等方面参与办学,从而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则希望从中争夺优秀的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学校则为促进教育改革,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提升学校形象。而学生则为了在企业实践中提升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各参与方存在利益取向不一致,导致重形式轻内容,缺乏战略计划等问题的产生,这必然会影响校企联合办学的教育效果。

(3)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阶段,职业学校采取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普遍情况是职业学校在企业合作组建实习基地,或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师或工程师指导学生,或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或与企业签订长效的实习协议等。由于合作模式单一,而且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校企合作较多流于形式,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并未能大幅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培养目标,这也影响了企业对合作的成效产生质疑,影响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双师型”师资缺乏

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较缺乏,特别是 “双师型”师资奇缺,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而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背景,不具有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缺乏实践能力。这必然导致在校企合作中实训师资力量薄弱,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能真正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达到企业要求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必须融入生产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职业学校强调构建“双师型”职业教师,不仅具备教师资格,同时具备职业资格。

(5)体制政策有待完备

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已激起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已成为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迄今为止仍未构建完备有效的体制与政策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整体推进政策引导的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当前的合作的层面较低,合作缺乏稳定性,合作的效能还未充分展现。

三、推进校企合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

对发达工业国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予以借鉴,同时对的现状进行调研,对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充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情,加强理论的研究,特别要重点研究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保障体制等方面的理论,为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二)增强政府指导推进作用

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教育均有强有力的国家法律保障,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职责。我国虽然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对校企合作真正起推动和扶持的政策、法规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推动校企合作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规范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府要增强指导推进作用,以制度推动校企合作。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相对单一,因此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增强校企合作教育的效用。拓宽合作领域,合作层次由浅层次提升到全方位,实现校企双赢。对当前广泛采用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应进一步推进,这种模式主要基于人才培养的合作,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输送给企业。也可采用合作培养,如: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创建联合培训中心,设立联合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在合作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篇10

一、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尽快适应企业岗位需要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育、科研、产业的有效结合,高校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可以达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目的。现代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雄厚的人力资源团队、岗前培训人才策略,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利用高校产、学、研的优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并吸纳优秀人才。医学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尽早接受企业先进理念,全方位了解专业相关领域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深刻启蒙学生职业意识,明确学习方向,强化大学生择业的主体意识,激发主动探索本专业以及其他感兴趣专业领域的愿望,并将目标就业岗位与自身兴趣和能力相结合,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二、 医学院校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现状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以增强合作的效果。医学院校教学设置大多为“二段式”教学。医学类本科教学前两年半为公共课和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两年半为临床生产实习;医学类高校理工科类如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等专业,本科学制4年,前三年理论学习,后一年生产实习。医学院校学生与企业接触一般在最后的生产实习阶段,将实习生派送到实习单位,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均由实习单位安排。学校辅导员、班主任不定期看望学生,学校教学人员参与实习生结业考试。有的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培养不规范,对学生实习安排以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业务需要为中心,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有时会出现药学、医疗器械与维护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制药压片流程和油印车间实习半年左右,简单的操作占据大部分实习时间,根本不能达到完成实习目标、全面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大多局限在实习见习、实习转就业、就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

要进一步拓宽医学院校校企合作的领域。目前,与医学院校合作最为紧密的单位重点在医院、制药企业等,而那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新增设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学校对现代企业特点及教育教学实力了解不够全面,双方在人才质量培养过程中的延续性、互补性缺乏较好衔接。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开发等方面均需要切磋交流。多数企业只关注适合自己人力资源的需求,对人才储备的长期投资和人力资源培训队伍的建设没有兴趣,使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阻力重重。

此外,政府宜加大对医学类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关注,加大政策引导,努力搭建平台。校企合作教学的制度建设尚需完善,经费投入尚需加大。校企合作教学的组织机构还不健全,组织协调工作不顺畅。

三、医学院校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是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开展校企合作。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要对开展医学院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给予充分认识,承担起促进校企合作的坚强后盾并起到剂作用。如设立专项基金激励高校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企业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企业组建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对接的人力资源队伍、树立校企合作中涌现出来的学校及企业典型、政府出面搭建校企合作洽谈平台、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推广成功经验等,逐步使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走上双方共赢、互惠互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是高校要成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积极主动的倡导者。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风向标。通过校企合作,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方向,促进学生就业,真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高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领导及下属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对校企合作进行统一领导及指导协调各项工作。吸纳学校骨干教师建立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教学目标管理等教学改革。健全校企合作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学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相关知识,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能力,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向着“双师”型教师发展。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对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的认识,辅导员、班主任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紧密配合,加强对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改变学生进入实习阶段“轻松、自由、随意”的主观认识,保证高校与企业两支人才培养团队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企业适应性、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以产学研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医学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壁垒,科研成本转化需要较高的平台。如研发某项医学设备,要求研发团队既要有物理学、工程学方面的研发人才,更需要医学人士将测试结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指标。高校具有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基础,同时也搭建起科研成果需要转化的平台。学校要发掘学科专业优势、校内名师名家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开展课题教学、导师项目引领教学、技术革新,将高校的理论成果及时转化为产品,服务社会,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同时受益,为校企合作注入新的动力。高校还可以同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升企业技术实力,给企业带来更多实惠。校企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对医学行业健康高效发展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校企合作完善课程建设。现代企业与时俱进的步伐迅速,技术革命日新月异。高校要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改进,设置适合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建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为基础,依据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增减修改教学科目及内容;同时,企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向高校借力,加强与高校教师团队合作,狠抓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大纲,配备实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研发教学课程,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相关链接:

内蒙古全面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有关规定,防止性别、学历等各类就业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帮助保障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内蒙古加大对各类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高校毕业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