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视觉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31 19:3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视觉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视觉艺术

篇1

在某些音乐体裁上也常与绘画相联系。如交响诗、交响音画等。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创的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的新形式,在构思上,或体现某种哲学思想,或展示某种诗的意境,或与某幅绘画、某篇文学作品相联系。李斯特的交响诗《死神之舞》,就是作曲家于1838年在意大利巡游时,观赏在比萨某教堂墓地的一幅古壁画《死的胜利》以后受到启示而写成的;《匈奴之战》是根据德国画家考尔巴赫的历史壁画而作:《从摇篮到坟墓》则是根据匈牙利画家齐契的绘画而作。柴可夫斯基在谈及他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利米尼》时也曾讲述过绘画作品对他音乐想象力的激发。他指出:“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多勃为但丁的神曲创作的插图《地狱的旋风》,极大触发了我的灵感。”因此在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乐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用生动、逼真的音乐笔触,描绘了一幅恐怖可怕的地狱的景象:“晦暗阴冷的旋风,愈来愈凶,混合着罪恶的灵魂出哀绝的号叫和痛苦的呓语。”毫无疑问,乐思所呈现出的视觉图像在作曲家的笔下喷涌而出,一气呵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画家的画作感染。捷克的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在耳聋后写成的交响诗歌套曲《我的祖国》,莫不如此,特别其中的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从涓涓细流慢慢的汇成大河,流过举办婚礼的村落,流过寂静的夜晚,从南到北流过捷克的祖国大地,最后涌向大海,用音符形象的描绘一幅捷克的母亲河两岸的美丽画卷,令人神往。“交响音画”也是一种单乐章的管弦乐曲,在内容表达上极富于诗情画意。这些音乐作品并不直接取材于画作,但作曲家在创作构思中,却以内心想象的视觉图画为乐思的依据,遂意音画来命名。比如俄国著名作曲家鲍罗廷(Borodin)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就是一首典型音画作品。作者在乐曲的扉页,写下了:“在中亚细亚风沙滚滚的大草原上面,远处传来悠静、详和的俄罗斯曲调,伴随着骆驼有节奏的步伐声的从远处慢慢飘来一缕东方旋律,从无垠的沙漠中渐渐走来一队商旅,在威武雄壮的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安然前行、远去,忧郁的俄罗斯曲调与东方旋律相互交融,在广阔草原上回荡,逐渐消失”。文字上的提示,无疑使得听者在欣赏时眼前迷幻出一幅具有异域沙漠风情的优美画卷。中国作曲家罗忠铭有感于智力残疾的儿子罗铮的绘画作品,所创作的管弦乐音画:《罗铮画意——无题之四十八》,结合了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思维方式,表现出一种哲学思想。罗铮的音乐绘画是在罗铮欣赏了德彪西、李斯特、布列兹等音乐家的杰作时,在捕捉了音乐中的自然特征的同时,建立了一种发自于内心思维的视觉塑造。作曲家通过组合管弦乐队的不同音响色彩,使用中国五声性的十二音聚合,运用贝尔格的“点彩”作曲技法手段,通过音块及混合音响的组合,增加音乐的色彩性风格,构筑出一种特殊的音乐画面,使音乐充满了一种抽象性的音响直觉感。从整体音乐的飘逸乐风中,还原了罗铮在音乐绘画中的“超我”境界。同时也体会到罗铮绘画对音乐色彩一一冷与暖、蓝与绿的块独特的感悟能力,使这些色彩永远地充满着无尽的“乐思”。

二、存在于音乐中的画家们

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不仅在音乐上有非凡的成就,在绘画上也有着较高的天赋。天才的音乐家勋伯格就是一个天才的画家,他1907年才开始涉猎绘画领域,三年之后,就在慕尼黑、柏林和维也纳举办了“勋伯格画展”,维也纳的博物馆已经收进了七十余件他的画作。他独树一帜的“音色旋律”创作方法,和绘画领域的“点彩派”绘画心契神会。康定斯基对他的绘画才华也赞叹不己,并写出文章对他的作品做了分析。德国歌唱家狄斯考很早就开始接触绘画,他说“音乐的意向可以隐喻地用线条和色彩来再现,有时我真的想表现我所歌唱的事物”,并与于1980年在德国的班贝格,1983年在日本成功的举办了个人画展;法国作曲家古诺髙强的绘画才艺曾让他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时左右为难。他获得罗马大奖后被派到罗马去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时候,每周都要到西斯廷教堂去做礼拜,他一面玲听弥撒曲,一面观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并能把它们临蓽得惟妙惟肖,音乐院院长为此忧心忡忡,他善意地提醒古诺:“天啊!你以为我们给你奖学金是要你来学绘画的吗?”;圣桑的心智包罗万象,音乐上的早慧让他享有"莫扎特第二”的美名,而在音乐之外,他精通几国语言,对美术、数学、天文学、考古学、哲学、动物学、植物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皇室曾根据他的请求为他拨數购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用于观察星空,他写过不少的科学论文或研宄文章。在美术方面,他著文《论古罗马剧院的装潢装饰》,讨论庞贝城的壁画。17岁就写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的门德尔松在他周游世界的时候,总忘不了随身携带的画本,他不仅用音符刻画了优美的名胜风光,也用画笔勾勒所见所想。瓦格纳虽然和门德尔松友谊不佳,但在听过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岛序曲》之后,也忍不住由衷的称赞他是“第一流的风景画家”;除此而外,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在绘画上所表现出的才能也不容小觑 音乐家与美术家们所结成的深情厚谊,也使得他们在彼此的交流、欣赏中互为影响并推动着音乐与视觉艺术创作的共同发展。如在古典音乐的创始人斯特拉文斯基的艺术生涯中,许多美术家和诗人都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好友,交往密切,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则是画家毕加索。毕加索曾为他的而芭蕾舞剧《炫技》、《普尔欣奈拉》设计了舞台的布景、道具、服装和海报,毕加索由于经常改变风格而在美术界成为最著名的人物,而音乐界的斯特拉文斯基与毕加索恰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也并不愿意重复自己的风格,不满足于刚刚创立的辉煌,当人们刚刚熟悉了他的某一风格、或者刚学会对他的某一音乐特征加以模仿时,却又困窘地发现这种风格的创始人己经又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春之祭》引起的骚乱余波还未平息,斯特拉文斯基又己经开始了他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探索了。正是对美的共同追求使他们心意相通走到了一起。

三、美术流派影响下的音乐

音乐中一些流派的形成无疑也受到过视觉艺术流派的影响。如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就是在印象主义画派和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下形成的。印象主义艺术首先是在视觉艺术方面兴起的,19世纪末,以马奈、莫奈、和雷诺阿为代表一些年轻艺术家们,他们希望打破学院派的严谨和保守,反对单一的在宗教和神话故事中汲取题材,主张走到大自然中去,把注意力放在自然光色的变化效果上,尽量避开写实体裁,以光和色彩为视角,去捕捉一个个瞬间飞逝的印象,用精细的笔触,模糊的构图,借助光、色的变幻来表现渲染闪烁的气氛与色彩、倏忽朦胧的自我感觉和印象。1874年,这帮年轻人在法国举办了一次叛经离道的画展,莫奈风景画《日出.印象》的出现,在当时更是受到众多的非议和攻击,从而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被贬为“印象主义者”》正是由于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的“离经叛道”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力求在音乐上突破传统的德彪西、拉威尔等作曲家。开创了一种注重和声的倏忽变幻,音响色彩的细腻斑斓,模糊的曲式轮廓,细致入微的听觉感受,突出精致、纤巧的风格,从此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流派,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音乐的主要流派一表现主义最初也是受到视觉艺术思潮的影响,1911年,画家康定斯基、马尔克、玛克等人在德国创办了《青骑士》杂志,刮起了一股表现主义运动的风潮,发表了多篇有关视觉艺术的表现主义言论。以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威伯恩为代表人物的表现主义音乐,无疑是受了视觉艺术中表现主义画风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的观点也是相同的,都认为表现主义应该表现的是人们内心,而不是对外界的印象的形象描绘,强调的不是客观物体的外貌,而是人们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感觉和情绪。表现主义音乐与18世纪的理性、均衡与和谐,与19世纪浪漫主义的注重自我世界,关注和听众通过音乐进行情感上的交汇的音乐描述完全不同。对此勋伯格就曾说过:“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最伟大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他自己……我们的心灵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如同常用变形和扭曲手法描写真实的表现主义画家一样,他们用怪诞、奇异的音响去表现压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绝望、压抑、恐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目睹到种种黑暗、腐败现象,感到强烈不满,却又无力改变,从而陷入迷茫、无助的境地。所以惊悚、死亡等等是表现主义常常关注的题材,充满了精神上的荒诞。伯恩斯坦曾在评论勋伯格的代表作品《月迷彼埃罗》说:“这些歌永远使我感动,但也使我有点恶心。连唱带讲,还加上。在这些歌曲的有些地方,我真想跑去打开窗子,呼吸一下健康而清洁的空气。但这也就是它的成功之处。”另一位评论家却说:“如果这是音乐,求求上帝,别让我下次再听它了。”下面的两幅作品中,僵硬平直线条、变形的构图、大片涂抹的色块,似一声声尖利的喊叫刺透我们的耳膜,充满了绝望、惊恐,形象的表明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内在联系。和音乐家爱画、作画相映成趣的,另一边就是画家爱乐、作曲了。在美术史上,出现过许多用绘画表现音乐的大师和杰作,如:美国早期画家华尔特狄斯纳,他曾根据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创作了三幅画作;被誉为19世纪最优秀的俄罗斯风景画家列维坦所创作的名画《墓地上空》表现的也是是贝多芬的名作《英雄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据他的一位女学生回忆说:“当列维坦创作这副作品时,坚持要我为他弹奏贝多芬的曲子”,可见,正是贝多芬的音乐唤起了画家的创作灵感。美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纯抽象派大画家斯图尔特?戴维斯(1894—1964)的创作是与他对爵士乐的热爱分不开的,他认为,画家可以从现代爵士乐中发现一种新的绘画观念,他就是利用夸张变形的色块、色调、线条、等绘画语汇,运用抽象化主观化的写意传神手段进行着一幅幅只可以眼观的“乐曲”创作。当观众们走过他1932年为纽约一座新落成的音乐厅所绘制的大型壁画前都不禁感叹这是一幅‘‘可以用眼睛来欣赏的变化莫测妙不可言的音乐作品”。另一位出生于美国近代著名绘画大师惠斯勒(1834-1903),—生都试图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努力,有着突出的成就,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画家”。他采用音乐术语为他的画命名,如把《白衣少女》称之为《白色交响曲》、《母亲的肖像》称之为《灰色与黑色的交响曲》、《茫茫之夜》则称之为《夜曲》。另外他还用和声、变奏曲、旋律、音调、幻想曲等音乐名词来命名他的画作。这样的画家还有很多,如马蒂斯从小酷爱小提琴,他常一天练六个小时的琴,因此在他的绘画出现了很多关于音乐的主题《钢琴课》、《音乐》、《内景和小提琴》、《爵士乐》等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俄罗斯抒情抽象绘画的大师康定斯基在绘画中表现出的独创性更是值得一提的,从小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钢琴弹的特别好,作品《送葬队伍》,基本上是从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得到暗示的,还有《相互的和音》、《赋格》、《带伴奏的中心》、《有规律的飞翔》等等与音乐有关的作品,都无不体现出康定斯基在用绘画表达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四、结语

篇2

摘要 艺术直觉产生于人的潜意识活动,是人们借助艺术符号对人类情感的直接判断。钢琴演奏中,艺术直觉能力与想象、创造联系最为密切,主体直觉的参与创造出个人的独有风格,钢琴家的演奏艺术风格就是典型的创造性标记。

关键词:艺术直觉 钢琴演奏 想象 创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直觉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基本形式是直觉判断、猜测和洞察力,其主要特点是以经验为基础需要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的参与,产生瞬间的判断,是智力活动的飞跃。“艺术直觉就是主体不借助于逻辑思维程序和经验积累,直接洞察某一现象的社会涵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艺术家的这种洞察力,是其素养形成的心灵活动能力,是特定的心理结构、特定的心理态势的映射。

由于艺术直觉是不同于普通感觉、不同于普通理性认识的一种生命本能,它只是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才能发射出光芒,从而为艺术家解决创作中的重大难题,因此,我们将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受中,不通过抽象思维的程序,一眼便洞穿现象,直接把握到它的本质和规律的现象,称为艺术直觉。艺术直觉在艺术创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直觉特征具体表现为:情感性、模糊性、瞬间性、直接性和整体性。钢琴演奏是富于想象和创造的艺术,其过程无处不充满艺术直觉的光芒,研究钢琴音乐的这一审美心理,对钢琴音乐的演奏创作和欣赏都有积极意义。

一 艺术直觉与想象

中国人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对直觉是崇拜的,如禅宗的顿悟、得道的玄机、艺术的写意都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因此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庄子》“以天合天”的体道方式实际上属于一种独特的直觉思维方式,与艺术创作中的直觉思维活动相贯通。“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种中国艺术的意境美学观极端浓缩了想象所需要的时间过程,把妙悟天开、意到便成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使中国艺术逐步形成了以淡泊、简约为极致的特征,其所凝结的乃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直觉理性。令人惊叹的是,欧洲的钢琴作品,尤其是浪漫乐派的钢琴作品折射出的人文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的意境美学观非常接近。我们演奏这类钢琴作品更能体验到想象和直觉带来的深刻感悟。

波兰钢琴家鲁宾斯坦认为,演奏钢琴时经常被某种想象所影响。他说《降A大调叙事曲》的意境是由英国的画家听了此曲后得到灵感画了一幅画引起的,“使我联想到爱情的幽会的主题”。叙事曲一问一答的句式结构,就像情人间的缠绵对白。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女儿阿丽娜听了他演奏德彪西的《金鱼》后竟然双眼充满了泪水,口中喃喃说道:“可怜的小鱼呀”。《金鱼》使人想象到鱼的生活习性有关的故事,鲁宾斯坦说,“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故事情节演奏此曲,标题就是可怜的小鱼。”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许多都与河流、大海、泉水、森林有关,是作曲者对生活经验独特的直观。

钢琴音乐的表现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模仿、象征、比拟的关系来实现的,想象在这些关系中起中介的作用。表演者对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体验就越清楚,其音乐想象就越丰富,表现力就越强。钢琴家吉塞金说:“我把舒伯特的旋律和奥地利风光的柔和宁静的轮廓联想起来,布鲁克纳的伟大和阿尔卑斯山的稍许‘超人的’宏伟奇观结合在一起”。

当演奏家的生活经验与之共鸣时想象便产生了,灵感出现了。灵感来自何方?鲁宾斯坦说“你的灵感是凭直觉而来,几乎是无意识的、不自知的,并不是你有意识安排的,这是不能安排的,我是一个天生的即兴演奏者。”钢琴演奏中,除了通过生活经验想象外,还有更特殊的内心想象。俄罗斯钢琴理论家齐平认为,“对动作的内心想象实际上可以大大减轻解决技术问题的难度。从大脑爆发出来的冲动可以引导演奏者的手去实施他所需要的演奏方法,并暗示他在演奏某部特定的作品时,哪种演奏方法是最适合的。”时间证明,只要对某种钢琴的演奏动作有所意识和想象,他必然会做出这种动作。

从上述钢琴家对艺术直觉和想象的认识,我们这样表述钢琴演奏中艺术直觉和想象的关系:想象蕴涵艺术直觉,艺术直觉也蕴涵着想象,由于想象依靠生活的积累,依靠钢琴家对生活的观察,他所积累的表象中已含有直觉成分,因此想象的展开过程,就是艺术家不断运用直觉的过程。但是,艺术直觉与想象又并不是完全等同,一般来说,直觉是瞬间的,想象则是持续的,想象对于对象深层意蕴和内在结构的直接领悟,必须是直觉的、非功利的、有情感的,以此区别于科学想象。如果说艺术直觉是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基础,那么艺术想象则是充实、丰富音乐作品艺术内涵的动力。窗体顶

二 艺术直觉与创造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修・史密斯曾设计了一个试验,证明“第六感觉”是存在的。艺术直觉是一种“心觉”,有人称它为除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之外的“第六感觉”。可以说,艺术直觉是一种创造。我们知道,理性思维的程式化运作方式,显然与艺术创造过程中的灵活性、隐喻性、审美性、模糊性甚至不可预测性是无法合拍的,而直觉却是不受任何固有模式限制的、拒绝逻辑推演的思维,因此当艺术家一旦进入创造阶段,艺术直觉则冲破一切旧范式的规约,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审美对象,以达到对已有类似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超越。

20世纪50年代,人们希望打破艺术传统,期待一种新的艺术演奏风格出现,钢琴家古尔德以他天才的直觉,敏感地捕捉到人们这种求新求变的逆反心理,他敢于藐视权威向钢琴演奏的传统挑战,录制和演奏的钢琴作品带有争议性充满了创新意识,是对传统的墨守成规的钢琴表演风格的一种“挑衅”。肖邦的《玛祖卡》、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其内容丰富,形式完美,具有浓郁的波兰、匈牙利民族风格,在钢琴创作和表演领域独树一帜。古尔德的创新风格和肖邦、李斯特独一无二的民族风格进一步说明,钢琴演奏是二度创造的过程,我们既要忠于原作,又要通过主体直觉的参与创造出个人的独有风格,钢琴家的演奏艺术风格就是典型的创造性标记。

再则,爵士钢琴音乐的即兴演奏是在演出中瞬间完成的创造性活动,对于钢琴演奏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如熟练的演奏技能、激发观众的充沛激情、敏锐的音调感觉、丰富的和声色彩感觉等等。但是,要求最高的是要具有高度的整体感知的音乐艺术直觉能力。这种即兴的钢琴演奏艺术创造,与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说的“妙悟”一脉相承,是对于对象深层意蕴和内在结构的直接领悟。

三 艺术直觉能力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他的著作《文史通义・辨似》有句名言:“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可见,博涉可以加深记忆,记忆力是做学问的载道之车。钢琴演奏不仅要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还要具备艺术直觉的综合能力。艺术直觉能力是艺术想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钢琴演奏是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综合运用的活动。因此,作为钢琴家,必须具备视直觉、听直觉、触直觉和运动直觉的综合艺术直觉能力。钢琴演奏的艺术直觉能力中,内心听觉意象是最重要的方面。音乐内在听觉能力,是指能内在地想象出声音的音高、旋律、节奏、音色,想象出音乐性质、音乐情绪、形象的一种特殊心理能力。内心听觉分为旋律性与和声性两种,其中旋律性内心听觉是一种旋律想象认识能力,和声性内心听觉是一种多声部的和声与复调音乐的想象认识能力。钢琴家在具备旋律性与和声性的内心听觉能力的同时,必须有超强的音乐记忆力,超强的音乐记忆力乃钢琴演奏之舟车也。

首先,我们分析钢琴家的视直觉和听直觉。智利著名钢琴家阿劳在5岁的时候举办了第一次钢琴演奏会,他演奏了肖邦几首较容易的练习曲、舒曼的《儿童即景》、贝多芬的《G大调六首变奏曲》、《回旋曲》、李斯特的《安慰》,其演奏的作品数量之多,难度之高,令人惊叹,被人赞誉为天才儿童。他还能够仅凭乐谱就能辨别出贝多芬和李斯特的作品。

令人惊叹的著名钢琴家鲁多尔塞尔金被称为钢琴音乐的记忆大家。1970年记者问他:你是如何记忆的?他说,“我用记忆的方法是――无意识的。过了一段时间曲子就记住了,用谱子校对你的记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是不自觉的,可以试试有意识把曲子分析,记忆和表演是平行的,二者我分不开。”

塞尔金曾演奏过他只读过一次谱的钢琴曲,他可以凭记忆把任何乐句的左手部分弹出来,他能视奏任何钢琴新作品曲。有时,学生弹钢琴协奏曲,他不按照乐谱弹协奏部分,而是根据他的敏锐的听直觉所感觉到音乐气氛即兴而弹,据说效果远远超过现在所有的钢琴改编谱。著名的钢琴家诺互斯也认为钢琴的记忆靠视觉和听觉,两者兼有,而他更喜欢认真看谱,他说“我有摄影般的记忆力”。鲁宾斯坦也说“记忆力主要是视觉,像照相一样,是父亲的遗传”。

上述钢琴家的例证说明:钢琴演奏中的艺术直觉刚开始的阶段是客观物象在人脑中唤起了视觉或视听觉表象,当表象形成后,艺术直觉过程就表现为潜意识的自动化的紧张活动阶段。

其次,我们分析钢琴家的触觉和运动觉。运动学家周红萍指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离不开认知变量(学习目的、态度、经验、理解、领会、认知结构、智力技能)的作用,运动技能就是知觉在意识的支配下,按照上述生理和心理机制,有理解性、有目的性地筛选,检索外部信息,并由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和平衡觉传输到神经中枢,并经过多次信息整合和反馈而形成的。

有研究数据说明:与非运动技能的文化知识学习活动相比,运动技能学习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视觉表象操作能力的发展与进步。理由主要是从事运动技能学习活动,要求学习者的视觉表象参与其活动过程的始终,运动学习的技能、技巧等高级阶段视觉表象的作用会逐渐让位于动觉表象,但它仍然具有监控和调节机能,并对运动任务的完成以及新技术动作的创造帮助很大。

由此而论,运动技能学习者比常人多了一条发展和促进视觉表象机能水平的途径,反过来也恰好证明了运动技能学习活动对人的视觉表象的发展变化确实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我们知道,潜意识的特点之一是,主体不断受图像刺激、声音的刺激、动作的刺激最容易形成潜意识。钢琴家常年不断的反复练习,在乐谱图像、音乐音响、动作指法的刺激下促使视觉表象操作能力获得迅速发展,视奏乐谱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于是形成自动化的触觉、运动觉直觉能力,是一种常人不具备的潜意识技能。

由此我们认为,钢琴演奏的艺术直觉能力可以概括如下:以图像刺激为主的、通过谱型结构的乐谱分析记忆直接把握音乐结构和走向、将图形化为声音的视直觉能力;以声音刺激为主的、通过音乐音响运动获得敏锐性、选择性和整体性的听直觉能力;以肢体技能运动刺激为主的、通过意识控制下的手指和肢体动作反复记忆、形成自动化、下意识演奏的触觉和运动觉的直觉能力。

这种直觉能力的获得,不排除天资的成分,但是,从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直觉能力,是凭籍感性熏陶和理性因素的支持和指引,在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钢琴家独特的引以为傲的能力。正如马蒂斯所说“丧失了这种艺术直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一个独创的表现。”对钢琴演奏的艺术直觉的研究启示我们,艺术直觉能力的获得将使演奏主体在艺术再创造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体现更高的艺术水准,在音乐表演的广阔领域中自由驰骋。因此,钢琴表演者终生追求的重要艺术目标是构建自我的艺术直觉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炳社:《艺术思维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迪安・艾尔德,叶俊松译:《钢琴家论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3] [俄]根・莫・齐平,焦东建译:《音乐演奏艺术――理论与实践》,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篇3

【关键词】综合类高校;舞蹈教育;融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75-01

一、融合性发展策略提出的背景

舞蹈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与舞蹈专业类院校相比,综合类高校的培养方向虽然相对全面,但针对性不佳,模仿甚至复制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来设定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这也是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亟需完善的首要问题。当下,要推动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重要一点就是要根据综合类高校的办学特点,加强知识体系调整的力度,向融合性方向发展。

与专业类艺术高校相比,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科内容的交叉性,有着有益于学生身心以及未来就业的重要意义。“融合性”就是要本着“综合人才”的精良教育理念,凸显综合类高校多元化学科优势,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特色,在专研舞蹈专业领域的同时兼顾该领域的边缘学科;培养大众人才,以培养表、教、编、研、管合一的综合舞蹈艺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挑战,从“专一”到“全面”,从“技术”到“文化形式”,从“单一”到“丰富”,进而建立适合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的融合性发展模式。

二、融合性发展策略的具体内容

(一)注重文学与舞蹈的融合

一般说来,文学属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手段,它以文字为载体或艺术媒介来传达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情感性、间接性或是结构性等方面。文学与舞蹈相结合有两点最为主要:一是文学为舞蹈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与灵感;二是文学为舞蹈的表现提供了思想性与情感性,我们可以从舞剧中看到两者的融合。“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艺术。”[1]在舞剧中舞蹈作为主要载体承载着剧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就需要表演者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够将自己理解的角色性格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在综合类高校的专业舞蹈专业教育中,文学赏析课可以开设舞蹈专业理论必修课。

(二)注重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乐记》中这样形容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2]即只有诗乐舞三者都发自内心,然后乐器才能够跟着共同表演。当然,好的舞蹈作品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不仅起到了渲染故事气氛的作用,更能够与舞蹈一起共同烘托人物的性格。著名的音乐家吴祖强老师认为:“音乐有声音,无图像,有听觉而无视觉,舞蹈有图像,无声音,有视觉而无听觉,将音乐和舞蹈二者结合在一起,则能互相弥补‘局限’,相互完善。”[3]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还没有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只开设基础乐理课,无法让学生把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还应开设音乐欣赏课,重点就是如何利用将音乐的美准确地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在平时的专业课中,教师也要注重音乐对于舞蹈专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动作或者小舞剧等等。

(三)注重其他视觉艺术形态与舞蹈的融合

这里所说的视觉艺术形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视觉艺术主要指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等塑造静态视觉形象的视觉艺术,其主要特点是直观性、造型性与表现性。而这些特点恰巧与舞蹈的特性相吻合,我们或许可用这种观点来说明舞蹈与造型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动态视觉艺术主要指与舞台表演相配合的现代技术手段,虽然舞蹈有自身的动态造型与构图方式,正所谓舞蹈是“流动的画卷”和“活的雕塑”,但舞台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艺术与技术的当代交融与对话”必定会改变和推动舞蹈创作的未来发展,[4]因此动态视觉艺术与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在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众多相关学科与舞蹈的联系,那么不但益于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理解力,推动舞蹈艺术创作实践。对于综合类高校来说,由于具备多学科相邻的便利条件,应该尽可能地组织舞蹈专业学生到其他艺术专业中去体验与实践,亲身寻找与体会其他艺术学科与舞蹈之间的亲疏关系,这不但有益于培养学生在艺术领域的猎奇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将这种融会与贯通的精神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24.

[2]于景春.舞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84.

篇4

关键词:巴洛克音乐;历史唯物主义;音乐与科技;大学音乐教育;乐器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6-0080-06

doi:10.19366/ki.1009-055X.2016.06.014

一、引言

巴洛克时期是指17世纪开始的一种艺术风格[1],一般认为巴赫去世标志着巴洛克时期的结束(约1600-175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八年至清代乾隆十五年)。这种艺术风格既反映在建筑、绘画、雕塑乃至服装等视觉艺术中,也反映在听觉艺术――音乐中。[2]

巴洛克艺术风格十分多样,有关文献多如牛毛[3-4],但这些研究都是从艺术视角研究它们的共性,本文研究的则是它们的差异性。

事实上巴洛克时期的各种视觉艺术的确有很强的共性,但就视觉与听觉艺术而言,恐怕并非如此。本研究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5],首先阐明巴洛克时期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间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进而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综合性大学在音乐艺术研究与教育中遇到的挑战,作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二、巴洛克时期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风格的差异

(一)产生巴洛克视觉艺术的历史背景

形成巴洛克艺术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所引起的反作用――反宗教改革运动。

十六世纪罗马教皇用购买“赎罪券”的方式筹资建教堂[6],这种变相的“逼捐”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索。马丁・路德根据《圣经》所说“义人必因信得生”(意即人只要靠自身的信仰和上帝的爱就能救赎自己),从而否定了从圣母到一切圣人包括活着的圣人――教皇在帮助信徒救赎灵魂中的作用,遑论出钱买一张“赎罪券”了。赞同此说者成立了新教耶稣教,一统西方的天主教从此被分裂。

作为一种反作用,天主教会为抗衡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在特伦托召开的大公会议上决定,“艺术应当直接地充满感情地表达宗教主题”[7],说白了就是“艺术要为宗教服务”,于是大力鼓励建造宏伟的教堂,要求在教堂中满布色彩炫丽的描写圣经故事的绘画,满布圣母、十二圣徒和一切圣人的雕塑,追求一种繁复夸张、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目的无非是在天主教堂中突出圣人,与耶稣教堂内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十字架外什么也没有,视艺术为“虚华浮夸”[8]的思想针锋相对。

这本是一场宗教纷争,却歪打正着,促成了圣保罗大教堂、圣母教堂(德累斯顿)等风格特异、艺术性极高的历史性建筑的诞生,形成了后人称之为“巴洛克式”的建筑、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并延伸到家具、服饰等一切视觉艺术领域。[9]

(二)巴洛克时期听觉与视觉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及其本质

巴洛克时期视觉艺术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前述的:“繁复夸张、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令人奇怪的是同时期的听觉艺术――音乐,虽然也称之为巴洛克音乐,却很难感觉到那种“繁复夸张、富丽堂皇、气势宏大”的艺术境界。究其原因,一般认为仍应归之于教会,因为“繁复夸张、富丽堂皇、气势宏大的艺术境界”的音乐,与宗教的肃穆、神秘是不相容的,但笔者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这不是本质。

唯物主义的核心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就是通常所说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因此巴洛克时期听觉与视觉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固然有人和教会的作用,但更本质的是物质的作用。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历史观,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认为:“历史中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10]

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审视巴洛克音乐,可以说,不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创造了巴洛克音乐,而是巴洛克时期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巴洛克音乐家,才形成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色。可以想象在巴洛克时期,即使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维瓦尔弟、巴赫等能写出“繁复夸张、富丽堂皇、气势宏大的艺术境界”的音乐也是不具备演奏的物质基础的。

与此相反,视觉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远远没有听觉艺术那么强,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只要构思得出,即使在当时相对落后的物质基础上都能建造或塑造。就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而言,这个对物质依赖度的差异,才是巴洛克时期听觉与视觉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之本质。

三、形成巴洛克音乐特色的物质基础

鉴于音乐对物质基础的依赖性如此之强,本文有必要对当时有关音乐方面的物质基础作进一步阐述。

(一)巴洛克时期的钢琴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尚是古钢琴、羽管键琴。[11]羽管键琴是由键盘(Keyboard)通过机构带动羽毛管的硬端或皮革卷成的细棒,拨动琴弦而发声。因此羽管琴的声音虽然优雅、柔和但音量单薄,特别是对指触的力度变化反应很弱,基本上没有强弱,而且这种拨弦机构,不可能快速,更难震奏(repetition)。因此,在巴洛克音乐中,它只能担当“通奏低音”的配角。彼时,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个键盘乐器的重奏曲被称为二重奏而不是三重奏。被称“乐器之王”的钢琴在那时就是这等地位。

(二)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

在1750年以前,所有的小提琴用的都是羊肠弦,它的音色丰富而微妙。所谓音色就是一个音中所包含分音的数量与强度,从物理上说即是声音频谱的形状。[12]但是任何声音,它的频谱有个建立的过程(称音头),尽管这个过程短到以毫秒计,但对声音的感觉却至关重要,一般说这个音头越短越好(对歌唱家有时未必如此)。羊肠弦的缺点就在于这个音头短不了,俗称反应不灵敏。声学上,如果一个音的频谱尚未建立就要换第二个音,琴声就叽叽嘎嘎了,这就决定了巴洛克音乐尽管旋律可以很美,但都是慢条斯理、不温不火的。

(三)正确对待民族乐器的改进与发展

有些人认为中国民乐的特点、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本来就是旋律性的,民乐器并不需要学习西方乐器的那一套。这种观点有正确的一面,但综观音乐史,任何国家的音乐,早期都是旋律性的[18],例如巴洛克时期以前的圣歌。

事实上,所有曾经也是旋律性音乐的国家,正是由于能较“自由地”发出多个声音的键盘乐器的发明,为作曲家提供了研究复调与和声的可能,才逐渐出现了多声部音乐,反过来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些国人的欣赏习惯。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国语・郑语》中就有“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的记载,就是说单声部是不好听的。可见古人就有追求“多声”的爱好,只苦于物质条件所限而已。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个国家的音乐特点和欣赏习惯。

科技发展是淘汰式的,而艺术发展是积累式的,因此我们不必顾虑强调了民族乐器的改进与发展会否定传统的民族乐器。民族乐器永远姓民,只是这个“民”应继承几百年前的“民”和引领明天的“民”。

五、发挥综合性大学在音乐教育和研究中的优势

(一)我国音乐艺术教育的三支大军

我国现在高校中从事音乐艺术教育的有三支大军[19],第一支是以中央音乐学院为首的专门的音乐艺术学院,他们无疑是音乐艺术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科技发展,视与听两个艺术学科越来越交错,形成了所谓的传媒学,以南京艺术学院为首的兼具音乐、绘画、影视等专业的艺术学院便应运而生,这是音乐艺术的第二支大军。

早在1920年,先生在北京大学的《音乐杂志》发刊词中就写道:“求声音之性质及秩序与乐器之比较则关乎物理学……”[20]差不多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音乐与科学技术之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了,除关乎物理学外连数学、化学、生物等都关乎其中。因此完整的音乐研究不能囿于艺术创作与表演,必须上升为一种“集异璧之大成”的跨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上述第二支大军又显得力不从心了,于是催生了第三支大军即以北京大学为首的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院。由于他们具有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有学科整合的优势,是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最佳人选”。

(二)第三支大军的成绩与展望

近十几年来这第三支大军在艺术创作、表演方面虽然取得过不少成绩[21],某些方面并不亚于前面二支大军,但遗憾的是在跨界研究方面各综合性大学似乎都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难有突破。作者认为目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乐器的开发改良研究方面

首先要扩大民族乐器组的音域,前面说到的舞台上民乐演奏中搬上大提琴的现象亟应改变。解决的难点是我国的弦乐器材料用的是蛇皮,低音乐器体积大就不得不用很大的蟒蛇皮,这不但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而且这么大的动物皮,在舞台上强烈灯光的烘烤下,没奏完一曲就走音了,也是值得研究解决的。

此外,像古琴、洋琴等弹拨乐器,能否模仿竖琴,把脚用上使之扩充为十二音阶;木管乐器上如何采用适合民乐的,类似彪姆系统那样的方法来扩大音域;铜管乐器的活塞,松了要漏气,紧了不灵活,能不能局部电子化采用微触控制等问题。这些也都值得研究。

乐器的可研究之处实在太多了,这里只能挂一漏万。

2.乐器和附属件的材料研究方面

乐器和乐器上附属件的材料对乐器的音色影响极大、在国外,著名的乐器厂,所用木材,胶水、油漆,所用的琴弦、簧片和铜管乐器管材的合金配方,鼓皮所用的高分子材料都不是市场上随便买来的,而是他们秘密研究的独门产品,所以一根名牌的弦的价钱是我们的十几倍,我们还乐意用它。在这些领域,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都可找到用武之地。

3.音响技术研究方面

音响技术是物理和电脑学科最易切入之地,多维音响技术已被研究了几十年,历来是音响技术的热点,这里就不强调了。

值得指出的是音响与数学的关系,因为它抽象得多,很少被研究者关注。19世纪法国数学家傅立叶证明了所有的振动,不管是乐器声还是人声,它们的音质和音色,都能用无限多简弦振动的累加来描述,称为傅立叶展开[22],因此音乐在数学家眼中是时域里无限大的数据流。遗憾的是现有的电脑速度无法在瞬间处理无限多的数据,这是电子乐器对有些乐器模拟得很好,但对有些乐器(特别是小提琴)模拟得不理想的根本原因。解决之道首选是研究如何提高电脑运算速度,但除此之外,数学研究者也值得研究一下如何将无限大的数据流转化成有限多而基本无损音质音色的近似方法,以减少数据处理量,适应现有的电脑运算速度,这样电子乐器的音色就能更逼真。

4.乐器制作工艺的研究

高级的乐器都是作坊性的单件产品,制作是技艺性的,在大学里无从研究,但中低档的乐器有一定的批量性,不妨研究一下数控、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

5.辅助作曲的研究

研究声音和图形的关系的科学称音流学[23],始于牛顿时代,研究表明,每种振动波都有其唯一相对应的波形图案,早期这种图案只能用沙、水流、水波来表达,至1950年便有人利用电脑的专门软件,将音乐实时地在屏幕上可视化[24],并进行数字化评价,不仅可以分析旋律、节奏、和声,也可以对音乐的听觉感受进行分析,成为作曲家的一种辅助工具,目前虽研究不多但值得关注。至于较成熟的MIDI技术,仍不乏改进的空间。

六、实施方案的抛砖引玉

篇5

关键词:视听联觉;小学阶段;音乐欣赏;应用研究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们对于音乐的掌控能力是不强的,由于学生们的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因此,如何让小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感知音乐的魅力是音乐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人们的审美欲求的不断提高,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音乐课程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学生在听觉媒介的教学中,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视听联觉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意义,为学生们带来更多体验音乐的渠道,促进学生们的不断发展。

一、视听联觉应用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它们的具体运算能力是不强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打扰,对于一些事物的记忆是非常短暂的,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他们会对一些事物集中起精神,那么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音乐在学生们的学科当中属于一种放松性的学科,因此,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感性意识是比较强的,他们的情绪变化得特别的快,在音乐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学生们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的状态,而利用音乐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平复自身的情绪。在音乐课堂上采用视听联觉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们多方面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通过听觉艺术的刺激来让学生们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让学生们能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体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去感知音乐,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而教师运用视听联觉的方式,能够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优化音乐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快速达到音乐课堂的审美目标,提高学生们的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给他们能够留下鲜明的记忆,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带着美好的记忆进行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二、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掌握信息的有效性

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是有魅力的,当学生们被一节有效的音乐课堂吸引时,他们会感受到这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运用了粗制滥造的视觉艺术,那么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学生们听着优美的音乐,但是在观看的过程当中却产生了不好的反应,这会导致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当中产生与作者思想截然相反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室一定要利用掌握信息的有效性质,关键点注意所选择的视觉内容与音乐的听觉内容,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学生们接受到的信息是缺乏联系的,那么不利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视听联觉反应,并且如果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听到的音乐与学生们看到的艺术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反差,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学生们产生较强的情感割裂体验,如果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割裂感,不利于学生们静下心来去学习音乐作品,无法让学生们真正的体验作者的情感,也无法真正的让学生们在因为学习的过程当中体验到音乐学习给自身带来的魅力所在。

(二)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征,掌握音乐所带来的信息量

小学生们的年纪是比较小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征来掌握音乐,给学生们带来的信息量,如果信息量过多,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学生们无法接受这些信息,在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很多不好的影响,因此,在使用视觉艺术手段的过程时,采用视听联绝的这种方式,并不是通过视觉化的音乐作品来削弱音乐本体的魅力,而是能够通过辅的手段,令音乐的实质化得到提高,使视觉与听觉的世界能够得到平衡,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们的年龄来掌握音乐所带给他们的信息量,不能够运用多乱杂的视觉艺术作品来冲击音乐,给学生们带来的听觉体验,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就会取代音乐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导致音乐的学科特性不能够得以凸显。

(三)提高学生们的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年龄较小,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所学习的知识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兴趣,那么他们无法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也无法在音乐课堂上感知到音乐的魅力,因此,音乐教师需要提高学生们趣味性,通过播放一系列有趣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得以提高,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创造力和创造意识也能够得到发展,因此需要音乐教师通过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来让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作品的魅力,帮助学生们掌握与音乐有关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结束语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音乐教师需要掌握音乐的特征,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去感知音乐、体验音乐、领悟音乐。音乐欣赏教学在试听联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采用试听联觉能够令音乐教育广阔的领域得以拓展,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视听联绝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很多,所以在音乐课程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水平,为学生们带来良好的音乐课程体验。

参考文献

[1]范文慧. 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J]. 学苑教育, 2018, 000(019):P.88-88.

篇6

关键词:原始形态、视觉识别、娱乐文化、视觉冲击

一、视觉艺术的过渡发展

1、电视艺术到现代电视艺术的过渡。视觉艺术是对一种视觉媒介及其语言艺术的研究,而诞生在工业革命时代的电影、电视无论是媒介形态、媒介手段、还是传播方式都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即使就视觉语言的基本元素影像来看,也无一不是科学技术的衍生物。而中国娱乐节目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后,逐渐走入了平民娱乐时代,并以视觉语言的多元素化引起人们的“注意”。

同时电视艺术也是时空兼容的艺术,它是在时间延续中的空间艺术;是在空间展现中的时间艺术。作为时间艺术,它主要通过纵向的表现,承担着叙事的功能;作为空间艺术,他主要通过横向展示,承担着表意的功能。最初的电视艺术,只是一味的通过叙事来表现内容和事实,没有区分和联系两者的内在关系,所以导致节目时间相对冗长、沉闷,可以说是电视艺术的萌芽阶段。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艺术已进入了一个相持的发展阶段。直至现在电视艺术走入了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一段非常的历史时期。

2、视觉艺术在中国娱乐节目中的原始形态。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娱乐节目形式来自欧美,它们以简单的“脱口秀”节目表达轻松愉快、休闲的节目风格。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推出《今夜秀》(The Tonightshow)堪称娱乐类节目的鼻祖。而转型中的中国娱乐节目,比较早期的、且具有代表意义的要数《正大综艺》了。它的节目内容丰富、知识含量覆盖全球、形式多样化,起到拓展受众思维、活跃电视画面的效果。主持人杨澜、姜昆的一句宣传语“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加以其自编自演的幽默手势,不仅激活了娱乐节目的肢体语言对视觉的影响,还成为了正大综艺的符号语言“LOGO”,让我们经久不忘。无疑,那时候的《正大综艺》是适合中国受众需要的娱乐节目形式,但随着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及审美情趣的提升,娱乐节目的形式不再单一,画面语言要求更为丰富多彩,从栏目的风格、主持人的形象设计、肢体语言(体态语)、画面色彩、节奏的掌握、场景的设置到画面编辑都直接影响受众的接受心理。就如同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视觉完完全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它是有高度选择性的,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也是一种定向反射。

二、个性化视觉艺术在娱乐节目中的体现

1、尝试新元素的产生——节目创意。Idea——节目中的“灵魂”,直接影响节目风格。而选择创意的角度,主要是指创作者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同一创意,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加以观察和表现,但是选择最佳观点则可以更艺术地表现社会风貌、时代气息、生活气氛是受众眼中的试金石。

2、大胆树立节目“品牌”化。经济学家尼恩·多尔丁在其《形象》一书中指出,“形象”就是深信不疑。也就是说,品牌形象的塑造并不一定是产品天生具有的特质,也可以是人为附加的特征,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带来品牌资产,使企业获得一种增值效应,也是“无形资产”。电视产品虽然属于文化领域的精神产品范畴,但电视制作、画面品质、个性化内容其先天就能够与无形“形象”的概念植入媒介流程之中。

3、通过个性化视觉艺术体现节目独特风格。电视综艺节目逐渐从实况录像过渡到现代化电子记录手段。对电视画面艺术性的组接,对节目中的细节部分的放大表现、以及对电视综艺节目局部和整体的协调统一,使其具有强烈的观赏性。这样,电视综艺节目走向了独立制作的阶段。电视画面有了强烈的画框结构,其中,色彩、构图、光影等直接影响画面风格,是电视屏幕所传达的一种视觉状态。同样的画面元素,以不同画面的画面风格来呈现,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格式塔”理论的作用性。而结合蒙太奇的制作原理、综合运用场面调度、整体的把握节目行进的节奏就能真正的作到我的节目我娱乐的独特风格。

三、视觉艺术对娱乐文化的意义

1、画面对视觉的冲击力。《红色沙漠》被称为世界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片”,它使受众感受到了画面赋予颜色后消除了物、我之间的距离,使视觉造型达到风格的个性化,促使视觉艺术对画面构成强烈的冲击力。就像德国影片《卡里伽里博士》中,利用扭曲的构图形式、布景用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形式造型极端夸张、奇怪的服饰与化装、让人物与背景重叠以及打光的方法都使得影片嚣张的霸占了人们的视觉感知力。

2、视觉艺术对娱乐风格的影响。在娱乐节目《哈啦孙国庆》里,美术工作人员根据编导的要求,对节目精神进行提炼的基础上设计背景、道具以烘托画面主题的作用。在整个场景中矗立了一幅《蒙娜丽莎在狂笑》的巨大画幅,可想而知,连如此高贵的女性都不在矜持,那么节目哈啦的程度已经上升到一定级别了。所以个性化的视觉艺术对娱乐风格有深厚的影响程度。

四、结束语:

如果说广播媒介靠声音去抓住受众的话,那么电视媒介通常靠视觉语言抓住受众,画面是最直接的传播方式,个性化的视觉艺术有助于塑造“品牌”化栏目,对节目的定位以及视觉识别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年出版

[2] 赫伯特·泽特尔:《电视制作手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

篇7

关键词:表现艺术治疗;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

表现艺术治疗学(Expressive Art Therapy),这一学科成熟于20世纪末的欧美,它主要是基于音乐治疗学、舞蹈治疗学、戏剧治疗学和美术治疗学(又称艺术治疗学或视觉艺术治疗学)的发展与成熟而产生。在中国大陆,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周显宝教授首创了该学科,意在将表演性、展示性的艺术手段与媒介运用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维护和恢复之中。表现艺术治疗学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展较为完善的表现艺术治疗形式,主要有音乐治疗、视觉艺术治疗、舞蹈治疗和戏剧治疗等。

艺术治疗在精神医院、特殊教育系统,在教师培训、企业员工训练、潜能开发等领域,以及在社会监管系统、养老院和身心康复机构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来访者群体通常还包括一些特殊来访者群体,如儿童、青少年、家庭、老年人以及学习障碍个体等。与表现艺术治疗在国外的蓬勃发展比起来,中国的表现艺术治疗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中国的表达性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在苏州举行过三次,有关这门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却并不全面。但是,表现艺术治疗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却是十分广泛的,如在2008年“5・12”大地震的心理援助过程中,很多心理咨询师运用表达性心理治疗的手段替代常规的心理治疗手段,帮助灾区的人们走出困境。艺术所蕴涵的大量的创造力可以带来灵感和改变,这些元素对于健康以及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其中大部分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的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客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了诸多心理压力,面对学习、生活、择业等问题出现了种种不良反应。其中,一部分人还产生了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对于这种现象,表现艺术治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艺术直达人心,是包含想象力、创造力等人类潜能的综合性语言。在心灵滋养方面,我们须考虑关心艺术手段的重要作用。

表现艺术治疗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对乐音的刺激有特别的情感反应,他们不仅对于音乐有着优越的记忆能力,而且能在音乐领域中进行变通和创造,这证明音乐疗法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手段是舞蹈治疗。正因为很多心理症结无法用语言所表达,治疗师运用身体动作的表现来代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与一部分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沟通,将其紧张、不愉快及侵犯性情绪通过舞动发泄出去。

表现艺术治疗中的戏剧治疗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导手段。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以象征性的形式表现,通过表达内心的敬畏而达到疗愈和教育的目的。戏剧治疗通过戏剧性的艺术形式,将个人、角色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加以概念化,通过情感转移、投射、认同和模仿等手段,来促进个案的改变和转化。戏剧治疗试图以面具为切入点,对戏剧治疗的理论和实操模式进行梳理和反思。近年,在高校内开展戏剧治疗、心理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推崇,并取得优异成效。

视觉艺术治疗也是表现艺术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使用绘画、雕刻、拼贴、装饰或其他形式的视觉或造型艺术媒介和形式进行治疗工作,借此达到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的目的。其独特的治疗特性主要体现在:(1)为当事人构建了安全的心理物理环境,使其得以通过游戏性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来探究并理解自己。(2)将意象与创造过程纳入治疗的核心位置。(3)以“创作需要欣赏”这一艺术创作机制为前提,促使当事人、治疗师以及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在观看和理解作品、对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相互信任、支持的关系,并逐渐将这种建立关系的能力泛化至现实的人际交往。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视觉艺术治疗实践已将书法、国画等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入其中。

针对大学生具体而又复杂的情况,采用整合性的表现艺术治疗手段,不同于采纳单一的音乐治疗或其他门类艺术治疗,它以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治疗和维护方式,缓和或解决来访者的身心疾苦。其特色及创新处在于:①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团体艺术治疗的活动中来,改善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②通过艺术治疗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使情绪趋于稳定化。③艺术治疗以一种非语言形式将大学生内心无法表达或潜意识里排斥的内容表现出来,使其较好的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这使治疗师可以更深人的与他们进行沟通,为下一步制定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表现艺术治疗对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具有适用性和有效性,需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进一步扩展表现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完善表现艺术治疗在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宗芹.倾听身体之歌――舞蹈治疗的发展与内涵[M].台北:心灵工坊文化,2001.52.

[2] 高颖.李明.李广学.艺术心理治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5.

[3] 梁翠梅.艺术治疗――身心灵合一之道[M].台北:花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45.

[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65-166.

篇8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简称南艺)成立于1938年,前身是南洋美术专科学校。1999年被新加坡政府提升为同等于政府理工学院,接受教育部津贴。如今,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已发展成一所拥有1600名全日制学生和3000名非全日制学生且专业门类齐全的艺术学府。耗资一亿一干五百万新元建造的南艺新校舍,已于2004年7月中旬投入使用,新校舍的总面积达36,300平方公尺,即旧院舍的三倍,其中的先进设备包括: 388座位、具备自动升降乐池与旋转舞台的中型剧院、总面积850平方米的美术展览厅、6间宽敞的天光式画室、藏书丰富、环境舒适的图书馆、196座位、供小型表演用途的实践剧场,又称"黑匣子"时装展览厅、立体动画室、电视制作室、录音室、音乐电脑室、音效绝佳的演奏厅、占地宽广、设施新颖的新校舍已成为新加坡市区一道亮丽的新风景线,它也有助于南艺实现跻身世界级艺术学府的宏愿,并一如既往为新加坡培育更多具潜质的优秀创意人才。

学校概况

南洋艺术学院是一所在海内外备受关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艺术学府,是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高等学府。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新校舍分为三座:行政楼与视觉艺术学校、服装专科学校、表演艺术学校及少年儿童艺术学校。开设的专业有:纯美术、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戏剧表演、音乐、舞蹈、艺术管理(表演艺术)、服装设计、服装行销及市场学。

为了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能保持应有的竞争力,南艺志在优先培养有创意及富有艺术革新精神的新一代青年。一九九七年六月,新加坡副总理陈庆炎博士告诉国会,政府准备对南洋艺术学院重新定位,以协助新加坡训练具有创意与艺术天赋的人才,加强新加坡在经济上的竞争力。政府决定将这所学院作为在栽培具有创意与艺术的人力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的高等学府。

如今,南艺不仅在视觉艺术,国际服装,表演艺术,室内设计,商业设计等方面形成其独特的教学特色,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国际上许多知名艺术学府达成良好共识,学院文凭受到外国大学与工艺院校的承认,毕业生将成为新加坡设计与艺术的主力军。

南艺已与澳大利亚两所大学,即柏斯柯廷理工学院(Curti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及西悉尼平岛(NWS Nepean)取得安排,南艺学生持有专科文凭后,可继续考取大学本科学位。

院系组成

视觉艺术学校开设的专业有:纯美术、视觉传达、室内设计、多媒体。

表演艺术学校开设专业有:音乐、舞蹈、戏剧、表演艺术管理。服装专科学校开设的专业:服装设计、服装管理与市场学。

课程设置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FA)设有14项全日制专业文凭课程和大量非全日制课程,拥有超过5000名来自27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此外,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FA)也同中国、英国和美国的多所著名大学联合开办了视觉艺术、音乐、艺术管理、戏剧艺术和服装等18项荣誉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课程。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FA)的课程设计灵活,适合个人对教育的不同需求。非全日制和硕士课程在传授新技能的同时,也提供终生学习、取得成就的机会。适当地调整了学费,以吸引更多具备入学资格的学生,同时也对那些在费用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资金援助。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FA)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普遍理想。2006年新加坡南洋学院(NAFA)毕业生调查显示,专业文凭和荣誉学位毕业生的平均每月起薪分别是1500新元和2000新元。大多数毕业生在离校后的三个月内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超过90%的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FA)毕业生能够在其首选领域觅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篇9

作为国内著名的声音实验者之一,颜峻主要从田野录音、即兴音乐和场地定制表演/装置等不同方面入手来进行创作和实验。2009年,颜峻在香港南丫岛上进行了长达10天的田野录音,他说:“田野录音比较强调聆听的方式,也就是人进入世界和发明世界的方式,它有时候也和现场表演相互作用。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的聆听者!”;2012年,颜峻在上海视界艺术中心利用振动和反馈进行了即兴演奏,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他运用桌子、喇叭、音箱、接触式话筒等具象的工具衍射着由声音所反射出的现实问题―如何把声音从文化中解救出来,如何通过聆听消除人的主体,如何自我修行等―而对于“声音艺术”的概念分类,颜峻却始终抱有怀疑和警惕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写:

声音艺术并不是一种现成的艺术门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约翰 ・ 凯奇(John Cage)大概是声音艺术的奠基人,因为他主张消除自我,所以音乐家就从乐器和音乐中逃离出来,让它们自己在美术馆发声。当然他们的自我仍然十分强大,因为他们还是作品的至高无上的创作者。这个背景是西方文化经历了膨胀的个人解放,建立了强悍的主体性,最后感到不好意思,就假装自己没在场,没有干预,等等。

最近20年最流行的声音艺术,就是上述“作者不在场”的自动乐器。这和max/MSP、PD之类编程教育的兴起有关。

从体制的角度看,声音艺术可以简单地翻译为“有声的视觉艺术”,也就是让视觉艺术变得更炫一点的绝招。越来越多的策展人正在掌握这门绝招。

篇10

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不同的上海风情,有摇曳生姿的旗袍女郎,有战火纷飞的历史岁月,有记录上海人生存的真实故事……这些定格在胶片中的记忆以另一种方式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在光与影的翩然飞舞中,我们所感知到的任何一个零星的触动你内心的碎片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暮色四合,外滩古老的欧式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金碧辉煌。此时,夜色下的上海依旧喧闹不息,而在上海求学的你定会发现,这座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是一个个和你一样怀揣梦想的人。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家的摇篮

校训:和毅庄诚。

主要院系:作曲指挥系、音乐学系、钢琴系、声乐系、管弦系、民族器乐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音响工程系、音乐剧系、现代器乐。

知名校友:贺绿汀、廖昌永、周小燕、常石磊等。

上海的汾阳路在法租界时期叫毕勋路,路旁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苍翠挺拔,颇具欧洲风味,而上海音乐学院就坐落在这里。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先生与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共同创办的国立音乐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1929年9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后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80多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上海音乐学院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经典严肃音乐的创作、表演和研究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学科基础。目前, 学院共建有11个系,涉及6大学科门类、23个子学科专业方向,既包括具有雄厚根基的传统专业,也有若干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

如今,上海音乐学院拥有3个集教学、表演、科研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即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国际弦乐艺术中心、国际钢琴艺术中心;拥有一个音乐研究所,下设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校史研究中心、音乐剧研究中心、音乐教育研究中心、音乐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同时还建有6个音乐表演团体:上海青年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新室内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弦乐四重奏组、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学院另拥有一个富有特色的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一个高水平的学术期刊――《音乐艺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色博物馆――东方乐器博物馆,以及一个高水准的演出场所――贺绿汀音乐厅。

雄厚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求学,而优美的校园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一代又一代上音人忘我地沉浸在艺术的广阔天地中。

一幢位于校园中心的老洋房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侧立面有突出的半圆形房间,上设露台,有走廊与贺绿汀音乐厅相接。贺绿汀音乐厅的建筑风格稳重大方、典雅华贵,和毗邻的办公楼建筑浑然一体。校园里的老建筑坐落于参天古树间,宁静安详,美不胜收,它们默默地传承着上海音乐学院华丽的音乐之脉。

曾经的荣辱毁誉、曾经的起落沉浮、曾经的迁徙漂泊、曾经的沧桑变故,这一切都深深地珍藏于一代又一代上音人的心中。上海音乐学院从最初仅有几个专业、2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小中大学、硕博研究生、国外留学生等完整教学体系、数10个专业门类,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

正如儒家典籍《礼记・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上海音乐学院的校训“和毅庄诚”所昭示的就是上音人追求尽善尽美之艺术佳境与完美人格的至高理想,以及发展健全精神、优美人格,修己立人,化民成俗,培植国民美与和,改良社会风气的大教育观。

上海戏剧学院:优雅精致的所在

校训: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本校的训练体系不仅是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他们如何做人。(熊佛西)

主要院系: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电视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等。

知名校友:余秋雨、陈红、陆毅、李冰冰、董卿、李幼斌、徐峥、佟大为、冯绍峰、宋佳、胡歌、廖凡、蒋劲夫、黄豆豆等。

沿华山路向北便走进了上海的中心,从复兴西路到常熟路这段路上梧桐茂密,众多的欧式别墅一幢接着一幢,是时至今日整个上海仍极具欧洲情怀的地段,也是艺术气息最浓郁的一角,而上海戏剧学院就静居于此。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演艺类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是中国艺术教育“第一方阵”的成员,其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科专业从单一的戏剧学科发展为演艺类综合性艺术学科专业群,是一所综合性演艺类艺术大学。建校以来,学院培养了近万名文艺专门人才,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电影、美术界的著名艺术家,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戏剧戏曲学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主要学科,1999年起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的本科专业有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导演、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编导、文化事业管理等,中专专业有芭蕾舞、中国舞、京剧表演、京剧音乐、昆剧音乐、越剧表演、沪剧表演、沪剧音乐、话剧影视表演、影视模特表演、舞台美术、木偶表演与制作等。

如今,上海戏剧学院共有华山路、莲花路、虹桥路3个校区。华山路校区是本部,教学设施完善,实验剧院、黑匣子戏剧实验室、新实验空间与小剧场分别适合教学实习演出、实验戏剧排演。图书馆收藏的戏剧类图书丰富齐全,学生公寓、餐厅、健身房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电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及附属戏曲学校位于莲花路校区,拥有高规格的专业练功房和演出观摩厅,校园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虹桥路上的附属舞蹈学校是在老一辈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确立为现校址,校园内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怡人,教学设施完备。

在华山路校区的实验剧院前,莎士比亚的塑像凝望远处,代表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气质。剧院除了平时的教学演出任务,在每年的12月底、1月初还会上演学院的毕业大戏。除此之外,这里还常常有国内外大型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包括英国皇家话剧院、日本国家交响乐团、日本女子合唱团、朝鲜血海歌舞团、埃及蕾达歌舞团以及国内大型知名文艺团体等。实验剧院的后面是华景大厦,大厦的地下室是学院的健身房,面积有900平方米,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这里是上戏学子上体育课的地方。

沿着贯穿校园的道路前行,一座建于1903年的欧式建筑映入你的眼帘,灰色与橘红色搭配的墙面沉稳而不失活泼,这座楼是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著名戏剧家熊佛西的名字命名的。从熊佛西楼向前走,就是上海戏剧学院著名的红楼了。该教学楼依然是西式的建筑,4层,红墙,屋顶上有小天窗,很有历史感。如果上戏人在上课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大家就会笑着说:“这可是真正的‘红楼梦’啊!”红楼顶层还建有传统样式舞台的大排练厅和实验戏剧基地――黑匣子,因为里面是全封闭式的,黑乎乎一片,必须打灯照明,因此得名。

红楼的斜对面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剧场,每年的11月,上海戏剧学院都会举办小剧场戏剧节。如果在这个时候来上海戏剧学院,你可以到小剧场、黑匣子、大剧场等处看戏,保证让你过足戏瘾。

没错,这就是上海戏剧学院,优雅精致的所在。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线条勾勒出的多彩世界

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要科系:美术设计系、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美术史论系、建筑系。

知名校友:陈逸飞、邱瑞敏、顾伟玺等。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是上海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艺术类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上海市美术高等学校(本科),1983年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迁入上海大学新校区内独立的美院大楼。作为当时上海地区唯一一所美术类高等院校,学院历经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洗礼,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美术创作、设计和研究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对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术学院设有展示厅、精品典藏室、民间博览室、蔡冠生国际远程教学中心和资料室,它们为学院的教学交流展示、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周全的软件服务,促进了学院的教学,保证和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地位与知名度。学院建立的国家级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批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工作室,还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建立了巴黎工作室,在上海M50创意产业园设立了99创意中心。学院迁入新校区后,原院图书馆划归校图书馆,如今校图书馆8楼专设美术阅览室,主要对美院学生开放,藏书丰富,精品资料室主要为教学、科研服务,藏有各类中西画册、精品卷轴画、线装书精品画册等,成为广大师生研究与创作的源头之水。

学院现有绘画(国画、油画、版画)、美术学、雕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广告、环艺、装饰、动漫、会展、数码艺术)、建筑学(艺术类)等5个本科专业,公共艺术实验中心的陶瓷、玻璃、版画、多媒体、材料实验等工作室承担着美院的本科教学。在美术设计、中国画、油画、雕塑、美术史论、建筑6大系中,中国画系是由原上海美专国画教师系及上海美术界知名人士组建的。以海派文化为背景的上海中国画坛既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又少门户之见,更多的是自由的艺术精神,着眼精微、手法婉约、水墨洇润是其共同特点。近年来,该校中国画系的在校生、毕业生积极投入创作,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展览中入选并获奖,已成为上海一支引人瞩目的中国画生力军。

学院油画系的教学历来讲求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因地处上海,得风气之先,对油画画种的文化底蕴体味深切,有欧洲油画传统,但并不追随程式,而是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感受揭示生命意义细致入微的共性。版画专业方向的建立适应了上海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改写了上海美术教育版画专业方向空白的历史,是上海最早也是唯一的版画教学单位,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个新兴的重点学科。雕塑系拥有一个实力雄厚的雕塑艺术教学及创作设计群体,作品遍及上海重要公共场所及全国各地,现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雕塑教育、创作、设计基地之一。建筑系成立于2000年8月,由创办于1987年的建筑学专业并入美院组建而成,率先在国内完成了建筑学专业进入艺术院校的调整。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追梦的脚步从这里迈开

校训:忠诚、卓越、创新、和谐。

主要院系:新媒体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设计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等。

知名校友:朱奕静、金蕾、朱元冰、沈凌昊、胡冰卿、曹骏、张翔、陈欣予、陈稳、林枫松等。

位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园区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简称“上视”或“SIVA”,创办于2005年9月,是一所以国有投资为主,同时吸收其他社会力量,混合所有的新型综合艺术类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目前,该学院是上海唯一的综合类视觉艺术高等院校、全国13所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之一,是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成员大陆10所院校之一。据2015年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中国内地有58所大学入选全球顶尖学科前400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跃居全球艺术与设计学科排名50至100名段。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校区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等6所高校为邻,松江大学园区的各类教学、生活资源可实现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完善的学习与生活保障。图书馆位于学院标志性建筑――“大眼睛”图文信息中心内北侧,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截止2015年,藏书近20万册,其中建筑、绘画、雕塑、平面设计、服装设计、摄影、电影、表演等艺术类专业图书占了近1/3的比例。

实训管理中心是为该院校乃至大学城各兄弟院校服务的教学机构,属于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造型技术公共基础平台,它的建立主要体现当代视觉艺术教学的理念。工作室平台位于校区东北角的实训大楼,总面积24000平方米,拥有雕塑、陶瓷、玻璃、版画、雕塑、金属、综合材料、演艺、数码艺术等32个工作室以及多功能教室,成为上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水准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和全面开放的共享平台,填补了国内大型综合型艺术实验工作项目的空白。

学校还建立了与国际高等艺术教育界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平台,其成员包括英国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法国国立美术学院、丹麦设计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德国艺术学院、芬兰赫尔辛基美术设计学院、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日本武藏野艺术设计学院等国际知名艺术院校的校长。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将艺术灵感付诸于实践

校训:崇德博学、励志尚实。

主要科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服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造型设计系等。

知名校友:马艳丽、奚梦瑶等。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于1984年招收服装专业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建立服装类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院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表演3大学科,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表演与设计、表演(影视、话剧)、综合艺术等10个本科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