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18 18:4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视觉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视觉艺术

篇1

关键词:视觉;艺术网络;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49-01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和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和材料和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和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精神意义也相当深远。

当电子媒体和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和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和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和,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和真实性的新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和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索。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和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拟、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新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和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和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和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和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和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拟、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阅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索和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和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喜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和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和人文的对话[J].艺术观点,2000(04).

篇2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数字插画

近30年来,随着数字娱乐产业的成熟与发展,游戏、影视概念艺术设计师极其作品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数字插画师营造引人入胜的场景和风格各异的角色,通过游戏、电影、电子读物等娱乐产品深刻影响大众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衍生出各种流行文化现象,“设定”已成为这个时代视觉文化产品最核心的价值。

回顾历史,每一个时代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背后,都伴随人类价值取向变化和思想观念的革新,正如我们可以追溯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发展阶段背后的时代精神内核,当我们审视全世界范围内数字插画创作繁荣的现象时,如何理解这一潮流背后的文化根基?对于数字插画在商业和文化上的成功,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原力究竟为何?

任何艺术现象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历史的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视觉艺术共同塑造了今天数字插画的基本形态。

1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数字插画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大致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思想影响到之后的哲学、政治、文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晚期,商品生产极度泛滥下人类社会的种种精神状态。

就艺术领域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美术创作观念的影响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价值多元化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所述“后现代视域下,中心化的文化与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非中心化成为主要趋势,总体性被局部决定化所代替,价值也必然呈现相对主义面貌”。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鼓励价值多元,鼓励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拼贴、嫁接、戏谑成为常用的创作手段,“蒸汽朋克”“太空歌剧”“哥特文化”等当代流行文化中的艺术风格就带有鲜明的剪切和嫁接特征。

1.2 文本空心化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放弃文化理想的精神超越,如巴尔特(Roland barthes 1915 ~ 1980年)认为:“文本之外,别无一物”,艺术只是一种文本,文本背后没有任何终极神旨和崇高追求。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普遍放弃意指与表征的价值表达,注重文本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更倾向于商业价值,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年)在《从A到B再返回,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所述,“善于经营商业是最美的一种艺术-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商业是最好的艺术。”

1.3 审美泛化

流行文化与纯艺术之间的边界在后现代社会趋于模糊,艺术审美与对商品的崇拜高度融合,雷德里克詹 姆逊(Fredric R.Jameson)认为,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商品侵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化在被商品化同时,也被取消了它以往作为高雅文化对世俗文化的优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到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

2 视觉艺术之于数字插画

视觉艺术,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应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以物质材料为手段的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本文讨论的视觉艺术,特指在经历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冲刷之后,与装置、行为等“观念性”艺术分道扬镳的各类大众艺术,例如街头涂鸦、动漫艺术、时尚设计等,它们共同构成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中最活跃的艺术形式。

当代视觉艺术上承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下接20世纪80年代的“新绘画”运动,糅合了当代科技、工艺美术以及绘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是艺术与商业、艺术与科技、绘画与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结合,自新世纪初以来,伴随数字艺术家(概念设计师)这个群体的成长,影响力逐渐扩大,是当代创意文化及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

如前文所述,当代视觉艺术观念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创作素材和视觉风格多元化,国内的数字插画师作品,既有唯美宁谧的风格的画家如刘远、莫娜等人,带有 “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阿尔丰斯・穆夏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人某些视觉风格;也有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融入当代插画创作的画家,如吴洋、张旺等,善于利用古典形象符号完成当代的视觉解构,将古典绘画意趣与ACG文化共冶一炉。

由于摈弃了语义表达,数字插画更追求视觉效果表现,观众的审美体验发生变化,个人审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数字插画审美过程中不占主要因素,更倾向于引导观众走向审美体验的疏离,热衷于营造视觉奇观。这也寓示着当代流行文化中经典欣赏习惯的消亡和快餐式审美方式的兴起。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中的数字插画形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创作观念上追求外在视觉元素的表达,创作手段呈现零散性、拼贴性、解构化。如数字插画师在创作中对古典主义绘画技法和视觉语言的借鉴,对中外传统纹饰和民族风格的吸收,却意在创造一个与古典文化精神毫不相干的新的视觉符号。

第二,传播上的特点:数字插画的传播,很少体现出传统绘画中画家与作品那样的关联性,画家的知名度对画作的艺术价值影响有限,数字插画在伴随产品的传播中实现其审美价值,跨平台、饱和传播成为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联系的方式,由于模糊了原创者这个概念,数字插画在传播过程中极易被盗版、借用或再创作,由此产生一系列版权纠纷和著作权纠纷等问题。

第三,对视觉奇观的极致追求,推动了数字视觉艺术创作对人类一切审美图式营养的吸收,这种基于图像消费为动力的创作动机,也的确正在推动数字插画创作从商品走向真正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形式。

3 总结,作为文化现象的数字插画

到目前为止,数字插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都是依附性的,这种依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插画作为一种工具性绘画,其价值往往依附于服务对象,一定程度上功能性大于艺术性。

第二,文化内核的依附性,依附于西方商业流行文化,创作主题和风格高度套路化,全球创作主题的高度雷同。

第三,依附于商业社会和数字娱乐产业的土壤,文化的原生能力和动力不足,限制了当前数字插画师艺术潜力的发挥和个人艺术修养的提高。

数字插画诞生且成长于20世纪,其文化价值在这个视觉爆炸的时代,仍处于探索中。如同电影之于20世纪,从杂耍走向“第七艺术”电影的艺术风格需要电影工作者在探索与实践中发掘与完善,以历史的尺度来丈量当今的数字插画热潮,我们有理由对其文化艺术潜力保持乐观与信心。

参考文献:

[1] 尼葛洛庞帝(美).数字化生存[M].胡冰,范海燕,译.三亚:海南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敦煌艺术;视觉化;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H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19-03

我们现在的世界正在机械复制技术和数字虚拟模拟技术引领下进入海德格尔所言的“世界图像的时代”。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明确了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特质:其一,“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1]这里的图像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意味着人类理解世界的程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开始以图像化的方式理解存在,存在者也只有转化的表象才存在着;其二,这一转变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尤其是机械技术,这是海德格尔认定的五个现代性现象中最重要的两个。随着社会进入被称为“后工业”的年代和文化进入被称为“后现代”的年代,海德格尔的认定不仅被验证并且获得了更深入的发展。其标志就是整个人文社科领域和公共文化领域的“图像转向”。[2] 人类体验上的时空距离被大幅度压缩,体验模式由文字转向视觉与图像。人们只需要操纵手中的控制面板和鼠标,电子与数字技术、模拟影像艺术借助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就能够将全球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各类文化内容与社会信息呈现到我们眼前。视听媒介成为公众接受、感知和理解文化的内涵、意义、价值的主要通道。我们进入了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与数字模拟技术等高科技基础上的视觉文化时代。整个社会存在以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视觉景观方式表达出来。“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转化为一个表象。” [3]世界由现代进入后现代也意味着我们的文化由图像时代进一步发展为视觉时代。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实现现代化后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 “人类活动被当作文化来理解和贯彻……并因此成为文化政治”。 [4]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文化则承载了越来越多的职能。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认同等各种公共职能越来越融合为一体,以文化的面貌呈现出来。这是后工业社会最为鲜明的社会特色之一。各种文化艺术资源既在其自身原有的领域不断演变革新,也越来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各国表达自我民族存在的方式和社会经济文化话语权争夺的前沿阵地。因此,各国文化艺术资源日益演变为一种万能符号,它们不仅仅在精神领域发挥其作用,也日益向政治、经济领域渗透,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符号正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软实力的象征。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的时代,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正成为国家间实力竞争的主要方式。因此,挖掘具有地方民族、国家特色的文化符号体系,将之转化为经济载体、发展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点正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战略任务之一。这样就为视觉文化时代形势下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这一社会情境下利用和发展已有的文化艺术资源,使其更有效地发挥更深广的作用,而不只是停留在民族记忆之中。

甘肃是文化大省,坐拥大量的文化艺术资源:伏羲女娲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崆峒道家文化、敦煌文化……可以说,大凡中华文明具有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存在形态都可在甘肃找到典型代表。如何利用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既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重要思考题,也是甘肃省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保护走向现代利用的一个重要命题。解决好了可以推动甘肃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与跨越式发展;解决不好文化艺术资源不仅会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甚至还会对其造成严重的损害。敦煌文化作为甘肃独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如何发掘并利用好其价值,为甘肃省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建设做出表率,就成为目前甘肃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敦煌艺术的符号化、视觉化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做出的理论思考,力求在理论研究层面深入探讨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视觉时展的可行性与可能性,挖掘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再生之于民族文化建设价值与意义。

篇4

关键词: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审美价值

一、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概述

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最新兴的行业,因此其创作人员来自于许多相关专业,例如计算机软件、美术、工程设计、影视、广告等等。正因为如此,各个行业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重点,或欣赏计算机精确的描绘,或把逻辑性放在首位,或从秩序性入手,或从艺术感觉开始,或注重画面本身的华丽、色彩的饱和与丰富,这些都是各有独特的创作方法。不同专业人士制作的切入点也有所不同,把握的关键点也是不尽相同的。于是迥异的风格和效果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使数字化视觉艺术呈现群星璀璨的特色,这是其它既有的艺术门类所不及的,也是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有着自身所特有的语言特征。从艺术本体特性来看,数字化艺术创作对传统影视艺术以及其他相关艺术原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重新进行了解构和延伸。在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造型与展示能力得以大大拓展和丰富,它承续着传统艺术对空间的占有,吸纳影像艺术中运动和声音两个构成要素,在表现力上增加了听觉感知与时间流动两个新型审美维度。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满足了后现代艺术中追求视觉的文化企图和社会语境。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基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其特定的空间、艺术追求和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它有自己特有的节律,是造型、情节、场景、境语、声响等各种因素的重复、间隔、交替、渐变等手法整合统一的应用。

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初探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也日益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的分析,有助于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间离效果与人性化价值

间离效果几乎是所有艺术样式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而且极具有审美的意义。简单地说,它是与现实中人们的视感官所感受到的“真实”状态的差异而产生的有“距离”的美感。而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也一直在强调艺术创作与“现实”情形之间的间离效果。比如幻想化的造型,随心所欲的动作表现等等。无论是漫画风格或写实风格的动画,都对取自于自然(现实)或产生于幻想的形象进行了夸张、归纳的主观创造,使其成为艺术家心灵的“意象”。它强调的是与观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以此来满足观众“轻松有趣”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这一艺术样式的间离效果的与众不同之处还还体现在它独特的制作技巧与创作过程。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不同创作者的情感与心理轨迹,同时也显现出数字化影像设计创作的最具人性化价值的一面。设计师在描绘与设计每一个形象与动作之时,注入越多的主观意图,其结果必然会更大地拉开与客观现实的距离,而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本身的创造性价值便由此而生。而经设计师之手创作的一幅幅作品给观众提供了最直接的人性化与情感化的图形信息。这无疑是构成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文精神的宣扬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用一定的艺术符号来反映客观事物,加上设计师个人的的审美取向和感彩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因此,这些创作作品中,凭借影像与生活的直接展开照面,来传达真实的人文信息。它们体现着高度的人文精神。

(三)高度的科技型、自主性和创造性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关涉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其中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尤甚。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一项高科技运作,具有强烈的高科技性。同时,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又对传统影视艺术以及其他相关艺术原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重新进行了解构和延伸。无论是色彩、影调、还是用光、造型都可以通过后期对其进行主观调整,设计创作作品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而数字化影像所带来的创造性,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无论是电影院里的火爆电影、电视机中的新潮动漫还是各类电视节目的栏目包装,都无不显示出了数字影像艺术创作的高度的创造性。

(四)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梦与真

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再造。有人说过数字化影像是生活之外的生活,是让生活成为虚幻、成为梦境、成为奇观的手段之一。因此,运用数字化制作技术创作的模拟现实的动画作品,是一种以幻想的造型,真实的视觉效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纠缠在“梦与真”的数字化影像促使了大众对于影像奇观的不懈爱好和追求,也反映出现代人对虚拟现实的渴望。

三、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思考

数字化影像作为一种获取生活世界图像的技艺性活动,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语言、文字和图案表述的新型文化传达方式。但是它所体现的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上的艺术创作形式,因而数字化影像作品正是为这种描述现实与虚幻的视觉精度高的图像文本。通过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的分析与探讨,对影像的创作与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有助于影像数字化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对数字化影像的审美价值分析,为我们继续挖掘数字化影像图像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结论

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影像的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简述,初探了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在具体创作中,设计师应注意数字化影响创作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素养和业务水平,使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可以健康有序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洁,姚令华.数字化影像的现象学思考[J]. 科教论坛,2008

篇5

(一)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特点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源动力,也是视觉艺术创新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数字媒体手段。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现代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带来了深远影响,创新成为现代视觉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借助数字媒体,视觉艺术工作者可以借鉴其他地区、行业成熟的创作手法,运用先进的创作工具、媒体和材料进行视觉艺术设计与创造。在现代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新媒体艺术产生了。视觉艺术的创新也以“观看”之道的创新为主要形式,加大了新视觉词汇、表现手法的应用,从视觉传播和视觉艺术消费的角度,赋予了视觉艺术更多的内涵,拓展了视觉艺术理论创新的视角,如在电影视觉艺术设计中,人们利用光效媒介对事物进行抽象、形式化的视觉展现,导致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距离、角度、状态习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不管视觉艺术如何创新,技术永远是艺术的手段而非其本质,如何寻找并合理利用视觉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创新,始终是艺术创新的关键。这就要求视觉艺术工作者从视角对事物本质进行思考,用独特的方式联系艺术,推动艺术发展,赋予视觉艺术更多的功能性、艺术性、娱乐性。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传播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传播以视觉传播为主要形式。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这一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更具表现力,其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是视觉艺术传播的两大要素。与传统的视觉艺术传播相比,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传播带有鲜明的传播学专业属性,其传播内容和传播效能也更加丰富。具体来说,数字环境下的视觉传播以数字技术、数字设备等视觉新媒体为媒介,这是数字化作用的直接后果。视觉艺术传播必须以具备新媒体“新”和“媒介”两方面的特性,其承载和传播媒介也必须更具动态性、开放性。与传统的以静态的视觉表现形式相比,动态的影像和装置形式更新更快更强,以网络计算机这一典型的数字媒体为例,视觉艺术工作者可以利用其进行综合材料搜集、整合和处理,也可以利用专业的艺术设计软件进行艺术创作,使得视觉艺术设计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同样,在数字媒体语境下,数字媒体也被人为地带有更多的理性和艺术色彩,以数字科技、现代传媒为表现形式,新媒体艺术创作手法、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更多的视觉艺术作品也因此被创造出来。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方法

(一)加大视觉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力度

人们对视觉艺术的本能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是促使视觉艺术创新的源动力。以前,人们在进行视觉艺术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图像、文字等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审美理念和文化形成的主要形式,进行视觉艺术设计和展现。这就使得视觉艺术设计对图象和文字产生严重的依赖,导致其出现表现手法僵硬、思路狭窄等短板。在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可以通过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实现互动式样的远程传播、面对面的双向传播和直接交流,受众的参与性和美感度都有所提升。同样,以网络媒介为支持,新媒体艺术可以为设计者和受众交流、沟通搭建乔辽,使艺术设计更加贴近实际、回归人性,也使得艺术设计可以在传统与自然、时尚与流行之间更加灵活的转变。此外,借助于数字媒体,视觉艺术的发展和消费速度都得以提高,这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文化艺术形式最显著的特点。如借助于网络媒介,更多的受众可以接触到形式多样的视频广告,广告内容既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受众的参与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视觉艺术更受关注。

(二)用虚拟艺术促进图象世界向视觉世界的转变

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图象已经不再是视觉艺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利用虚拟艺术促进视觉世界创新,成为视觉艺术设计新理念。其实,早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后,人们对声光影的运用在电影电视中已经有所体现,视觉艺术的效果也得以从黑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止到动态。在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视频、图象的清晰度、色彩、饱和度都不断提高,视频化的收视方式因其高度的传播效应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数字视频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视频影像,那就是由电脑生成或合成的视觉高度逼真的虚拟影像。虚拟影像摈弃了对事物进行简单复制与模仿的做法,更加关注意境世界的构建,更加关注人们在观看被制造出来的技术手段时候的多维体验和真切感受,3D视觉设计就是这一设计形象的代表。构建虚拟意境是虚拟艺术的核心,在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意境时,设计者要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力图通过幻境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沟通构建具有独特时空性的意境空间和意境世界,以给受众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篇6

[关键词] 视觉艺术影视传播转型研究

一、新时期视觉艺术发展的现状

1、大众传媒的视觉化转型是对视觉艺术的推动。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在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世界也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从我们生活中的报刊、书籍、电视节目、企业标志,计算机的多媒体操作和网络传播,甚至美容美发、形象设计、健美、瘦身以及整容术等等,都与视觉文化、生活的视觉化、美学化趋势有关。视觉图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广告、美术、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

视觉文化的兴起是以视觉艺术的产生为先导的,即以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诞生作为标志。由于影视文化所具有的直观性与具象性,影视作品中的视听元素,必须先被观众感官感知、才能吸引观众注意。近十多年来日臻完善的电脑多媒体技术,以其对图像的生成、加工、复制的优势和凭借网络通讯传输对影视技术的综合运用,表征着现代文化工业凭借科学技术对传媒领域革新的全面完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尤其是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在尽其所能地将自身的功能推向极致。

从美学上看,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本身就有语言和视觉形象两个方面,视觉艺术转型是大众传媒由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并由此导致了整个文化领域的相应的变化电视作为当今最大众化的传媒,比其它传媒有更多的优点和功能。如传播速度快捷、形式上音像并茂、制作技术多样化、传递内容广泛等,深刻地影响着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

视觉文化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是组合性、综合性。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下的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工业生产与文化艺术的结晶;是美学、艺术等传统意识形态与现代科学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多重价值体系的交汇融合,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

(2)、是传播运作的商业操作性。在讲究工作效率、贪图生活享受、追求轰动效应、崇尚新奇的现代社会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浅白、快捷、刺激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现代文化大众的消费心理。

(3)、是生产方式的批量复制性。以现代工业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代替传统文化的手工创作,形成了视觉文化生产的新的景观

(4)、是内容的直观性、浅白性。视觉文化艺术代之以生动、逼真、直观的影视画面,因此其内容的表达具有直观性、浅自性的特点。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到来。较之于传统的延时文字传播,视觉的电子媒介传播更接近实时传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视觉文化逐步走进数字化“虚拟影像”时代。

3、多视角把握视觉艺术转型

视觉文化跨度广泛,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觉文化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作为影像视听文化的电视文化,在深层次上更需要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需要借助各种艺术的长处来完善自身。在经济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当代电视文化已由以往的艺术文化向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亦即电视大众文化转型。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引入,促使电视研究从传统的传播者重心向观众视角变迁。已超越单一的文化艺术领域而横跨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对待这样一个复杂对象,任何单一的阐释角度或评价尺度都是有局限的,因此有必要从多个视角给予观照与描述,以期客观真实、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存在事实。

当代视觉艺术的社会学转型首先强调的是艺术对当代社会的介入程度,反映在当代艺术具有现实关怀,重要的是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和人的生存状态。从很大的意义上说,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和多种角度来反思当代艺术、重建当代艺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理性的认识,以期更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二、视觉艺术转型是时展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表现

1、经济发展、技术革命对视觉艺术转型的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入世后中国传媒发展有了较大的提升。数码相机、DV摄像机和电脑技术正在以最快的步伐走向大众化,中国的现代都市正在由传统的话语方式转向图像文化,影像艺术已经成为都市文化和当代艺术习惯采用的方式,影像艺术正在成为今日世界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载体。无论“信息”还是“传播”,今日之影像技术都呈现出、而且越来越呈现出拟真、逼真、乱真的高技术品质。

新媒体的来临确实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与艺术之面貌,更是改变了今日人类的审美观念与视觉经验。随着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出现,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使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视觉艺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在视觉上的突破带来了成功,视觉文化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又孕生更多更有潜力的新价值。

入世来一系列同传媒业相关产业的腾飞,有力地推动着中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卫星信号传输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节目有了更为优质的载体,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各种介质的传统媒体借助网络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彩电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进步,使电视传媒在传播手段上呈现新的面貌,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实现腾飞的经济力的巨大支持和科学技术基础的有力保障。电视是科技的产物,在中国电视产业化改革的进程中,技术革命对电视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变了新技术背景下的传播行为意识。

2、图像时代等文化背景对视觉艺术转型的影响

电子影像媒体的出现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开始向视觉文化转型,大众传媒的发展变化给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人们再也不像20年前那样痴迷于 文学作品,名著几乎成了陈列于书房中的摆设,数码影碟早已取代小说成为受众需求量最大的艺术品,进入所谓“读图时代”。我国电视事业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国家历史进程中,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与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都存在着密切的、多方位的互相促进与制约关系。社会转型不仅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转型,更是内含了思想和文化的转型。文化与传媒产业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既;中突又和谐。

以影视为主体的图像文化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关系的密不可分,其意义突出地表现在,它创造了一个当代大众消费群体及其文化观念。从生产方式看,图像文化主要是一种“集体创作”,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密不可分,其突出意义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大众消费群体及其文化观念,这对推进文化的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视觉文化转型的出现,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它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症候,其实有着深刻的商品经济的背景,大量的视像消费,正是后工业时代的逻辑发展。

三 新时期视觉艺术的发展路向研究

1、在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当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模式。

视觉艺术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观念上要有所创新,西方媒体的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来的,中国至今仍然处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之中,深层的文化层面,政治和经济层面发挥着巨大影响。

传播观念与一定的传媒体制直接决定着媒体的功能表现。中西方传媒在认知新闻和新闻价值以及操作方式上的区别决定了各自社会的传播生态。因此中国电视应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立足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在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当代世界电视传播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顺应世界电视发展的潮流。借鉴经营运作方式集团化,统筹管理电视栏目,将资本运营引入电视,为了增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发挥综合效益。另外,加入WTO我国要认真研究“规则”,更新服务贸易观念。只有熟悉掌握“世贸”规则,根据WTO基本原则才能制定一些对本国有利的政策,尽快融入世界电视贸易市场,实现电视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电视集团,使电视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以受众为中心是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视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最主要的途径,视觉传播必须以接受者的注意为前提。高信息量的视觉符号会比低信息量的符号更容易引起接受者的注意。在视觉传播中,要获得目标受众的关注,需要以与外部认知环境相一致来实现意图。

视觉文化时代阅读主体的变化,首先在于视觉文化形态的直观形象性和视觉代码表意的直接浅白性。以人为本理念在电视传播观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受众的反作用是制导电视传播观念转型重要因素。随着电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视在实践中日益凸显其作为大众传媒的特殊性,观众研究也受到愈来愈广泛的重视。从认识观众反馈的意义到重视研究观众,再到自觉运用观众研究指导传播实践,观众研究的调节作用日趋明显,既反映出电视研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也反映了传播观念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与多媒体技术互相借鉴、融合,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可以说没有哪一种传播方式能象电视更吸引观众的参与感,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从而增强了电视节目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视觉思维为立足点,创造出更贴近观者的视觉心理。所谓视觉思维是以视觉形象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涉及信息的接收、存储、恢复及处理等方方面面。利用视觉思维通过直观、选择、发现、探究等方法在信息中的感知,将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视觉思维的功能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视觉形象。我们在面对无所不在的视像时,当然不必取一种抵制或排斥的心态,而应该将视觉审美纳入到新的文艺学格局之中。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特征;影响

新时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主要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属于一种新型的现代化艺术形式,涉及虚拟设计、虚拟环境、游戏、广告、动画、数字网络、多媒体、信息传播、人机界面以及视觉艺术等多个领域,是艺术思维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新时期,新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充分融合,是艺术设计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手段,更是一种现代化的理念,是对传统理念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可以充分体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设计理念,并且具有虚拟性、技术性以及艺术性的特点。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与虚拟性

数字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真实的虚拟场景,进而为设计师准确表达创作意图提供便利。数字媒体通过魔幻般的软件工具,能够制作奇异夸张、色彩复杂的图形,各种新奇的画面都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设计师能够充分发挥想象,为观众呈现虚幻而奇妙的世界。在数字虚拟空间中,设计师能够创造出以往媒介难以实现的作品,这种综合性与虚拟性可以提供给设计师更加丰富的元素,挖掘设计师的创意潜能。

2.交互性与高效性

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蓬勃发展,设计师拥有更多的设计选择。数字技术具有容易传播、制作的特点,可以让画面产生更加神奇的效果,任何大胆而新奇的构想都可以呈现给受众。网络艺术具有瞬时传播和无限复制的功能,可以实现艺术设计的群体扩展,取代了以往烦琐而精细的劳作形式,减少了重复作业,提高了设计效率。设计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意构思、概念分析等工作。网络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设计师可以从中任意选择素材,而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设计师能够获取更多的交互式、多元化的资源,并从中获取创作灵感。数字媒体在艺术创作、数据形象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设计思路也能够随意更改。设计师通过数字媒体可以实现多领域、多层次以及超时空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动。这种具备较强交互性的设计艺术可以让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1.设计思维有效延伸

通过对数字技术的高效利用,设计师能够快速完成相关工作,为设计的表现形式、工作方法、组织方式、设计观念以及造型语言带来全新的改变,对传统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数字时代,人们的心理环境和设计对象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现代化的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传统设计也要积极吸纳信息元素,其产品也更加具有人情味,在科技环境下让人们感觉不再冰冷和陌生。同时,数字技术可以实现设计思维的有效延伸,促进设计思路多元化,帮助设计师开启长期封闭或无法触及的灵感边缘。

2.设计内容更加丰富

在数字化背景下,新型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层出不穷,视觉艺术的内容获得了较大丰富。虚拟空间、交互游戏、互动媒体、数字电视以及网络媒体成为了数字信息的重要媒介和传播方式,以往的设计理念受到冲击,而数字化技术赋予了视觉艺术更加丰富的内容。数字媒体的美学范畴和设计理论在继承传统设计理论的同时完成了拓展与完善,两者在平面视觉设计、审美理论、表现内容方面具有一致性。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为新时期的科技产物,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具备较强的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其在继承以往理论的同时体现了数字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发挥了设计方面的优势。

3.设计手段得到提升

在以往的设计方式中,设计师主要利用双手绘制效果图、大样图、立面图、平面图和创作草图,制造和设计分别由不同的人具体完成。在完成设计产品后,设计师结合静态图和产品图,对设计功效进行综合分析。但是由于产品和使用者是不断变化的,这种设计制作模式导致使用与设计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出现设计、使用和制造不连续的情况。而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发挥数字技术设计效果优化、图纸修改简单以及保存方便等优势,在完成设计后结合动态图对产品效果进行检验,然后根据使用者的意见和反馈,对设计进行优化,进而防止设计、使用和制造不连续的问题,使设计更加稳定,提高设计和制造的连贯性。

结语

在数字时代,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实现传统设计方式与数字媒体优势的有机融合,进而提升设计效果,促进我国艺术设计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宏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1(3).

篇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技能与艺术了,已经融入进了千千万万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会摄影,也略懂一些简单的常用的摄影技术与方法,也能拍出非常漂亮的照片。我国的国力在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这样有助于摄影的持续与发展。在每年的各个摄影比赛中,获奖者往往来源于各行各业。在现在各种刊物、书籍的设计上,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摄影作品,这些非常直观的图形表示,很好地与内容相结合,强化了其视觉性与传达性。在综合性的高校中,现在摄影课程已经成为艺术系方向中的一门必修的课程,我觉得除了介绍摄影历史、摄影知识、摄影技术外,应该还有很多的共通点来让学生吸收、强化。在别的专业课里,也会找到能与摄影相联系的相关技巧,摄影也能给别的课程带来一定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现今,摄影在视觉传达方向体系中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这种存在,有它独到的一面。

二、摄影的特性

摄影是表现瞬间美感的视觉艺术,目前多数普通高校都开设有摄影类教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摄影,在生活中也坚持摄影,在课堂上学习过硬的摄影技术,能够把摄影技术与别的设计专业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摄影表现出的是一种冷淡的态度,以为有网络,有软件,这样可以很好地弥补设计上对图片、对素材的寻找。其实这样的现象有其两面性,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我觉得,结果肯定是利大于弊。因为摄影是一门独立性、适应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有独立特色,单独成为一门艺术,但是也有着对别的专业共通的特点。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数码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有针对性地对摄影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将原本单一的、神化的摄影教学方法多样化、大众化,让学生接触摄影不是为拍而学。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中,除了专业的摄影院校外,有很多院校都将摄影课程作为该校艺术方向的专业课程。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形式越来越多样。加上现在数码摄影时代的来临,新摄影表现方法的出现,摄影影像数字化的形成,让更多的人以一种新的视觉观察方式来看待摄影。数字时代,支撑摄影教育的技术平台有了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新型的社会专业人才。摄影不是学好技术,按下快门的人为肢体语言,而是以一种全方位的、个人的、客观理解的思想活动而存在着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专业地、合理地教学,处理好培养操作性与艺术性这两者的关系。

三、针对性的强化过程

强化基本功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在胶片时代,专业摄影师以经验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取胜,但在数字时代,这样的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影像可以进行精确的量化控制。数字摄影相对于传统摄影的这一变化,所要求的不仅是对训练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而且要求在摄影教学中贯穿这样的理念,影像的控制应该从基于经验、主观判断的传统摄影影像控制方法转变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精确、量化调整的数字摄影影像控制方法。不要把数字化理解成为一种单纯的数码技术,而要把摄影应用到数字化当中,利用数字化的特点来摄影,了解和掌握数字化带来的特殊环境,适应数字化带来的兼容性与扩展性。在专业技能培养中要将技能训练与设计创新融为一体。摄影是视觉的艺术,包含了视觉传达视觉传达基础、色彩学、艺术美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且这些领域关系密切。由于摄影重摆布拍摄的创意、重技法表现的创意、重构成表现的创意,更重现代艺术意识理念的独创、启发和诱导,自然具有现代视觉艺术表现观念意识的强烈性、趣味性和深邃性。摄影是构图的艺术,是自我创意的过程,除了发挥摄影本质的再现功能外,我们还要在艺术摄影中将摄影的表现功能发挥出来。可以看出,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些构图法则,运用光线的技巧,曝光的技巧,后期处理的过程,这些都是可以在自主控制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想法来描写对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法则可以很好地与平面设计的各个专业相结合,共同来为视觉服务,起到很好的视觉性、直观性、传达性。所以在这个共通的范畴内,我们可以最大化地运用摄影所带来的这种传播媒介,交流工具的性质,利用其独特的造型艺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应用网络资源来实现摄影专业知识拥有量的最大化和高速更新,并将数字摄影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有特色的摄影课程教学,使摄影教育在高技术平台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使摄影最大化地为视觉传达专业服务。强化对社会和时代的认识与思考,不是训练会使用照相机的人,而应是培养会用照相机思考的人。

篇9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篇10

关键词:数字绘画艺术;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43-01

随着数字绘画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电脑的大量应用,绘画在数字领域也不断涌现的出新的现象。数字绘画将传统绘画从笔与纸的媒介中解放出来,广泛的用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传播,使得绘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了新的提升,而数字动画同样做为新兴的技术性艺术,也区别与传统的手绘动画,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将在数字动画领域中分析数字绘画的价值和与动画的契合。

一、数码绘画的基本概述

1.数码绘画的概念。数码绘画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数字化设备进行艺术创作的活动,数码绘画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是数码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数码绘画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一样,都是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数码绘画使用数位板在PC平台上进行的绘画创作,有着节省纸张,颜料等传统绘画的材料的优点。而且,由于像素值很高,而又非常清晰的特点,数码绘画广泛的用于二维动画、商业插画以及广告制作之中。

2.数码绘画的优势。造型的精确性是数码绘画首要的艺术特点,这种精确性表现在几何造型和色彩表达的准确性上。数码绘画中的几何造型是通过人输入命令,然后经过电脑程序运算绘制出来的,计算机的运算精度都能达到32位以上,因此绘制出来的几何造型无疑具有极高的精度。同时数码绘画中的色彩控制也不是通过调色盘手工混合达到的,而是通过输入三原色rgb的值来取得创作者所需的某种色彩,是一种数字化的色彩选用方式,它解决了手工绘画每次调色都不可能完全一致的问题。

二、数码绘画在二维动画中的优势

1.良好的引导性。人类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人们在阅读时视线是流动的、有明显的方向感并且很容易被一些视觉传达符号所引导。数字绘画相对于传统二维动画制作而言,更具引导性。人们在众多网站中游离,视线就会因视觉规律而受到引导。FLASH动画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设计师以引导浏览者为目的,通过引导页的设计、色彩与图形符号的处理、文字和图片的引导性的运用等来引起浏览者的情感共鸣,并营造出一种互动的情感氛围。

2.信息传达的多元性。在信息传达方面,二维动画往往是通过文字、语言、图像来传达信息的,而数字媒体则是从人们感观的方方面面可以传达出信息,如版面、文字、图形、图片、图像、色彩、音频、视频、动画、广告、导航等元素的信息传达;FLASH动画在信息传达中则主要反映在色彩、动画、广告、导航这几个方面。在信息传达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是以“人――机――人”的互动形式下完成的,而相比传统二维动画来说,信息更为丰富。

三、数码动画在二维动画中的运用

作为视觉艺术与数码技术的交叉学科,数码艺术集合了图形、图像、文字、背景、色彩、导航工具、背景音乐、动画、动态影像等多种视听媒体形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有着独特的互动特性,而数码动画正充分地体现了数码艺术的“互动”的特点。

随着数字媒体的日趋成熟而更充分展示其艺术形态,有着强烈的直观感觉、丰富的交互响应和更具感染力的体验。和其他动画类型相比,数码动画有着突出的优点:数码动画因为受网络资源的制约一般比较短小,所以情节和画面都比较夸张、起伏,力求在短时间内传达出最深的感受;数码动画还可以同时在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数字媒体上播放,实现一片多播;并且集多种视听媒体于一身,让设计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夸张动态,实现许多传统动画无法实现的动画艺术效果。另外,数码动画有着很强的交互性优势,它可以让欣赏者通过点击、选择等动作决定动画的过程和结果,充分享受互动的喜悦。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数字媒体,视觉感受都是直接影响其关注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与数字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视觉设计无法做到全面,数码动画弥补了传统二维动画媒体视觉上的不足,可以通过独特的设计给予受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此外,在网络多媒体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同时,数码动画的多媒体特性给受众的视觉愉悦感也愈来愈明显。在人们浏览网页时,不同的网页和动画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给浏览者的心理感受也各不相同,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也不尽相同。在数码网页动画的制作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把美赋予网页的方方面面,再充分利用它的数字媒体特性,有机的组合图形、图像、字体、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通过艺术再创造,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

四、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绘画有着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可以将二维动画艺术制作从传统的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使得动画艺术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正因如此,数码动画在数码艺术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电影、电视、二维动画及后期制作的动画特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鸣奋.电脑艺术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2.

[2]潘云鹤.计算机美术[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